解决问题的策略二(精选13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篇1
解决我国二(口恶)英污染问题的进展与策略
二(口恶)英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特殊有机化合物.介绍了二(口恶)英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我国二(口恶)英类物质的排放情况,对二(口恶)英的污染源进行了分析,指出要解决我国二(口恶)英的`污染问题应该立即开展对污染源的调查;完善监测系统;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从源头进行治理;加强对环境医学的研究;加强对二(口恶)英类物质降解过程的基础研究.
作 者:彭争尤 杨小玲 PENG Zheng-you YANG Xiao-ling 作者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10001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维也纳,奥地利刊 名:现代化工 ISTIC PKU英文刊名:MODERN 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25(7)分类号:X503关键词:二(口恶)英 污染 排放 循环经济 环境医学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篇2
片段一:请你提出问题
(出示第9页的情景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情景图, 从这幅图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树上有6只小鸟, 飞走4只小鸟, 又飞来3只小鸟。
生2:有一些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花蜜。
生3:还有许多漂亮的喇叭花。
生4: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
师:看着图中呈现的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生2: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生3:图上一共有多少朵喇叭花?师:现在咱们就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想一想怎样运用今天所学的乘、加或乘、减的知识解决这三个问题。
教学思考:情景图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学习素材, 使学生从具体的生活素材中获取信息, 发现问题, 进而提出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习惯,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片段二:请你解决问题
师:刚才, 同学们分组讨论得很热烈, 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谁先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小鸟?”我们把飞来的
3 只小鸟看成1组, 把树上的6只小鸟分成2组 (每组3只鸟) , 把飞走的4只分为1组多1只, 这样就有4个3和1个1。列式为:3×4=12 (只) , 12+1=13 (只)
生2:还可以列综合算式:3×4+1=13 (只)
生3:我们小组也是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飞走的4只小鸟看成1组, 把飞来的3只和树上的6只合起来分成2组多1只, 这样就有3个4和1个1。列式为:4×3+1=13 (只)
(教师把这两种方法都板书在黑板上, 让学生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生4:听了两位同学的算法, 我受到启发, 又想出一种解法。我把树上的6只小鸟看作1组, 把飞走的小鸟和飞来的小鸟合并起来是7只, 看成1组多1只。列式为:6×2+1=13 (只)
师:请小朋友们继续动脑筋想一想下一个问题怎么解?
生5:对于一共有多少只蜜蜂这个问题, 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树丛中有4只蜜蜂, 左、右两边的喇叭花上分别有3只和4只蜜蜂, 把每4只蜜蜂分为1组, 这样就把蜜蜂分成2组多3只。算式4×2+3=11 (只)
生6:我把蜜蜂按3只分为1组, 可以分成3组多2只。列式为:3×3+2=11 (只)
老师表扬学生, 小朋友们个个兴致勃勃, 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时有一位男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还有一种解法, 不知对不对?”老师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 和蔼可亲地说:“别怕, 把你的想法说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
该生说道:“我是把3组小蜜蜂都看成4只, 就有了3个4, 因为有1组实际只有3只, 所以算出来后从总数里减去1, 列式为:4×3-1=11 (只)
师:前面几位小朋友都是用乘、加的方法来算, 其实也可以用乘、减的方法来做。乘、加和乘、减都是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方法, 做题的时候, 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就用那种方法算。
教学思考:在学生提出问题后, 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意见, 以说促思、以思促学, 多角度, 多侧面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片段三:请你展示算法
我把“一共有多少朵喇叭花”这个问题留给学生独立解决。鼓励他们上台展示算法, 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的算法有:5×2+1=11 (朵) ;4×2+3=11 (朵) ;2×5+1=11 (朵) ;4×3-1=11 (朵) ……
师:在实际生活中,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方法常常有很多种, 你们可以选择自己觉得简单、容易理解的方法做。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篇3
关键词: 二声部歌唱教学 美感 音乐教育
二声部歌唱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众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一、二声部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层次感训练
二声部歌唱教学对唱法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够及时把握不同音节的变化,及时配合旋律,完成二声部歌唱任务。一些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层次感训练,在二声部歌唱训练中,很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出现抢调、跑调、跟调等情况,影响音乐整体的美感。
以歌曲《中国有我》为例,《中国有我》是一则典型的二声部歌唱案例,需要男生和女生合理搭配,保证整个歌曲的质量。在歌曲中,男生唱到“中国有我”中“有”的声调时,女生要及时接上“中国有我”,形成“中国有我”循序进行的状态,保证整个歌曲的美感,使歌曲更有层次感,让人回味无穷。演唱时,一旦女生出现链接不及时的情况,就会完全毁掉歌曲的层次感,拉低歌曲质量。
2.可借鉴的经验少
在我国二声部歌唱中,大多数二声部歌唱群体主要为事业群体,他们能适应不同音频的变化,对二声部歌唱的理解程度较高,但我国二声部歌唱教学缺乏必要的经验,影响学生对二声部歌唱的学习能力。
以幼儿园为例,幼儿园老师喜欢采用二声部歌唱的教学模式,因为二声部歌唱能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但是,我国缺乏必要的幼儿二声部歌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只能凭借老师自己摸索,影响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教师自主意识的影响
一些教师在二声部歌唱教学中,不能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单凭自己的喜好制订学生二声部歌唱的学习计划,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虽然现阶段二声部歌唱中存在不足,但二声部歌唱对学生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学校、老师和社会都要加强对学生二声部歌唱的关注,保证二声部歌唱能在我国进一步推广。
二、解决二声部教学中问题的具体措施
1.从齐唱到二声部歌唱
在学校音乐教学中,二声部歌唱是较难的科目,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从齐唱到二声部歌唱的教学模式。简单来说,老师先教会学生如何唱指定的歌曲,保证学生的熟练程度,在学生能熟练掌握指定歌曲的音调之后,再进行二声部歌唱训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是二声部歌唱的前提,学生在二声部歌唱中要注意整体的节拍,保证两声部音量均衡,切忌出现抢拍、盖音情况。在歌唱过程中,学生精神要保持高度集中,避免出现遗忘现象;保证各声部发音清晰,减少对队员的干扰,保证二声部歌唱顺利进行。
2.强化低声部学习
在二声部歌唱中,学生往往误认为高声部容易学、低声部学习起来难一些,这是因为高声部的发音位置高,音色明亮,低声部发音位置低,在歌唱中容易受到高声部的影响,导致学生在低音部学习中存在抵触情绪。
要加强低音部训练,在学习低音部的基础上再进行高音部的教学,学生通过详细了解低音部旋律,减轻了学习低音部的压力,消除了对低音部的抵抗心理。在完成低音部教学之后,老师再适当开展高音部教学。尤其要注意的是,当歌曲的起点相同时,同时向上跳进二声部合唱歌曲时,更要让学生先掌握低音部音准,再掌握高声部的音准。
3.加强学生对二声部歌唱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二声部歌唱感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二声部歌唱的能力。
由于二声部在学习中存在较大难度,不少学生都对二声部歌唱出现抵触心理,加强学生对二声部兴趣培养尤为重要。在培养学生对二声部的学习兴趣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以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游戏能提高学生的注意程度,老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组,教授同一种旋律,在学生熟练掌握以后,可以通过两组比赛的方式演唱同一首歌曲,潜移默化地加深影响,减轻二声部学习的压力;老师在二声部教学中,播放经典的二声部歌曲,提高学生对二声部歌唱的兴趣。
4.加强对二声部歌曲的研发工作
学生在学习二声部歌曲的过程中,很难找到合适的二声部歌曲作为课题,导致只能被动学习一些与年龄段不符的歌曲,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些小学的二声部歌唱课本中,要多采用像《红蜻蜓》、《歌声与微笑》这类轻松、简单的曲目,学习难度不大,学习兴趣浓厚。随着年龄的增长,要适应加大二声部合唱的难度,可以引入一些具有青春题材的二声部歌曲,如《中国有我》等。二声部歌曲的研发工作是学校引入二声部教学的基础,只有相关部门有效推广新的二声部歌曲,才能保证二声部歌曲适应学校的音乐发展要求,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避免出现在幼儿园中无法找到合适的二声部歌曲曲目的情况。
5.加大对相关教师的培训力度
教师是学生学习二部部音乐的灵魂,只有老师教得好,才能保证学生学得好,老师的素质关系学生的学习质量,加强相关教师的培训工作必不可少。
一些教师在工作中存在凭自身喜好肆意更改教学科目的现象,例如,一些老师喜欢外国音乐,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向外国音乐靠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要加强相关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保证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不偏失,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二声部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学校要加强二声部音乐学习建设,保证二声部音乐能伴随学生整个学习时光。
参考文献:
[1]董波.学校音乐二声部教学初探[J].音乐长河,2011(8):112-115.
[2]徐玲芳.大班幼儿园二声部歌唱教学中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5):35-40.
[3]郑勇明.小学二声部合唱教学实践研究[J].体育.美育,2013(6):78-83.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篇4
教材第78页
【教材分析】
例3教学有多余条件的、稍复杂的用乘法的意义解决的实际问题。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教材分3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个层次包括情境图及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情境图中呈现了多种文具的价格,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解决问题增加了难度。第二个层次即“想一想”部分,借助第一层次的经验解决类似问题。第三个层次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学情分析】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猜测等活动,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本节课教学,力求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发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3.培养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7、8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能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
↓ ↓
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巩固对乘法口诀的应用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集体背诵7、8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一名学生出口令,如三八,另一名学生对口令:二十四,其他同学齐读:三八二十四。
【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78页商店一角的情境图。
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生:文具盒8元一个,橡皮2元一块,日记本4元一本,铅笔3元一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2:买7块橡皮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3:买5支铅笔需要多少钱?
生4:买7本日记本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5:买4个文具盒和1支铅笔一共多少钱?
……
学生尝试解决,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的乘法口诀。
(1)8×3=24(元) 口诀:三八二十四
表示3个8元。
(2)2×7=14(元) 口诀:二七十四
表示7个2元。
(3)3×5=15(元) 口诀:三五十五
表示5个3元。
(4)8×4+3=35(元) 口诀:四八三十二
表示4个8元与3元合起来。
……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小结:求买同一种物品需要多少钱,可以用一件的价钱乘买的件数。
【巩固应用】
1.要拼出8组,需要( )个○。
(让学生说出怎样进行计算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多少)
2.一顶8元钱,买3顶需要( )元钱。
学生回答后,应说出算式及算式的意义。
3.看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你们发现了吗?
师:能够用7×4来计算的生活问题有哪些?
生:超市里的签字笔一袋装4支,7袋有多少支?
生:妈妈在桌子上摆了4盘苹果,每盘放7个,一共有多少个?
……
在学生明确规则后,改换要求。(如,用4×8来解决的问题,用8×3来解决的问题等)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8×3=24(元)
口诀:三八二十四
表示:3个8元是24元
买7块橡皮一共要花多少钱?
2×7=14(元)
口诀:二七十四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篇5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二》的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二)这节课的重点是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这既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首先让学生理解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是表示把小红的苹果数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根据直观图形,学生很容易理解到6个苹果的`1/2是3个苹果,再让学生列式计算,因为有了前面分数乘整数的学习,学生能列出6×1/2=3的算式,接着让学生自主解决6个苹果的1/3是多少,6个苹果的2/3是多少。对后面两个问题,多数学生能正确列式计算。当学生理解了算理后,再配合板书引导学生观察这几道题的共同点,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用一个数×几分之几 =几分之几对应的量这个数量关系。但在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见到两个数就相乘,有套用模式的感觉,而不是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在后续的学习中,必须引导学生总结出将分率句改写成数量关系式的方法,培养学生遇题先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习惯。
二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6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54—55页例
2、例3,练习十二的第1、2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是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准备小棒20根,三角形20个,4个○。教学过程:
一. 教学:一个数的几倍
今天我在课件的时候听到两位同学的对话,我把这段对话记下来了。CAI课件出示:
(1)小红说:我有3本故事书。小兰说:我的故事书是你的4倍。你们知道小兰有多少本故事书吗?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1:3本的4倍就是3乘4等于12本。
生2:
小兰的故事书是小红的4倍,也就是说小兰有4个3那么多,也就是4个3,是12本。(2学生摆圆片;
①师:你们能用圆片分别摆出他们有故事书的本数吗?
②让学生动手摆3本和12本(4个3),再指名说以说是怎么摆的。③展示学生摆法。
教师强调:小兰故事书的本书是小红的4倍,也就是说小兰有4个3本,即:3×4=12(本)
复习得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倍的问题。二. 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1)
师: 有几个绿圆片?(4个)有几个红圆片?(12个)红圆片的个数是 绿圆片 个数的几倍?
(3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第二行 有 3个 那么多。
师: 12里面有几个4?(3个4)12是4的几倍?(3倍)(2)
① 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画面。动画课件。另外一种方案: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吗? 教师出示:
学生动手白飞机。(播放音乐)a.b.小红摆1架飞机用几根小棒? 小丽摆2架飞机用几根小棒?
问题:小丽用的小棒是小红的几倍? 怎样计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引导学生说明用除法的理由,使学生明白:求10根是5根的几倍,也就是求10是5的几倍?也就是求10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并且板书:10÷5=2 在这里我们给第一个数10起个名,把它叫做一个数,那么把第二个数5叫做另一个数。所以得: ② 教师强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求商)也就是用除法计算。
C.小强摆3架飞机用几根小棒?是小红的几倍?也就是15是3的几倍。提问:谁是一个数,谁是另一个数?
让学生列式解答,并且互相说一说除法计算的理由。板书:15÷5=3 注意:倍不是单位名称,是一种关系,所以得数3后面不要写倍字,什么也不用写。③ 教师强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求商)也就是用除法计算。
(3)教学例2后的做一做。
教师组织学生按教材上的要求摆一摆: 第一行:摆16个红色色三角形 第二行:摆4个蓝色的三角形。问题:红色三角形是蓝色三角形的几倍? 引导学生列式解答。16÷4=4(3)教学例3 引入:元旦节那天,同学们载歌载舞,你们看多热闹呀!① 课件出示例3的图画。
师:图画上的小观众在议论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怎样求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② 组织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中搜集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独立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
台上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求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7,35÷7=5 并且板书。③ 根据画面的内容,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当学生提出唱歌的人数是观众的几倍时,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基本思路解答出来,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4)① ② ③ 教学例3后面的做一做。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画面,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让学生有序的数出跑步,踢足球和练武术的人数。让学生独立解答第(1)小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议一议,在分小组汇报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三. 巩固练习(1)练习十二的第1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画面,收集话中的数据信息:有18只小鹿,24只小兔,6只小猴,8只天鹅。再让学生独立解答第(1)小题,指名学生说以说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完成第(2)小题,要求在提出一问题并能够解决。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提出多个问题解决;然后再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全面提高。(2)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3)练习十二第3题
先让学生根据图画上的运动员的交流分别说一说几号运动员各跳了几下。再让学生独立解决第(1)个问题,集体纠正。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出来。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问题多,解决的方法正确,教师予以肯定和鼓励。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篇7
一、挖掘教材, 激发寻求策略的内需
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 往往以精练浓缩的编排方式来呈现一定的教学内容。作为教材的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 就不能仅抓住浮于教材表面的结论和方法来就题讲题, 而要理解编者的用意,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 把教材改造成能充分激发学生寻求策略的研究素材, 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 在教学计算1/2+1/4+1/8+1/16时, 不要直接地问学生你会做吗?怎么算? (通分) 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接下来出示正方形, 讲解转化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没有激发学生寻求策略的内需, 而是运用直白式地告知, 把“转化”的策略强加进学生的头脑中。如果把这个算式稍加变化, 提高难度, 就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了。所以可以这样处理:先让学生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 马上会想到通分;接下来肯定学生的想法, 指出通分也是一种转化, 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算式, 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 让学生试着再往下写两个分数, 提问:如果是这个算式, 你还想用通分去做吗?那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接着出示正方形图, 引导学生分析涂色部分的大小可以用1减去空白部分的大小……只有当学生的思维陷入困顿, 他们才会想法另辟蹊径, 那么寻求策略的需求自然也就产生。
二、亲历操作, 经历形成策略的过程
“策略”作为解决问题的计策、谋略, 与方法有区别, 也有联系。我们可以通过讲解把方法教给学生, 但无法代替他们形成策略。因为策略有时“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只能靠学生自己在模仿、操作、感悟、体验的过程中生成并积累,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错误与正确、失败与成功具有同等的价值, 缺一不可。
如:苏教版中年级教材在教学“转化”策略的例1时, 我根据这个理念设计了三个步骤:第一步, 出示两幅不规则的图形, 比较它们的面积。提问:你能一眼看出来吗?让学生在自主寻求方法的过程中产生困惑。第二步, 提问:你们是不是觉得直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不方便, 那难在哪儿?帮助学生分析困惑因何而产生。再引导学生思考把这两个图形都转化为规则图形, 唤醒学生以前掌握的等积变形的方法。第三步, 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动手操作将这两个图形都转化为长方形, 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正因为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 有了思维的深度参与策略的形成过程, 才内化于每一个学生的头脑中, 也为后面的进一步提升策略打下了基础。
三、注重反思, 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
“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疏忽, 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数学思维过程辩证性的一种体现, 即一个思维活动的结束包含着另一个思维活动的开始”。因此, 在解决问题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 反思策略的运用过程, 对具体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加工、整合, 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方法, 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提升, 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在上面例1教学后, 可以把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方法进行提炼, 所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反思:我们运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的? (转化) 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呢?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可以选择这样的策略?等等。通过反思获得策略的过程, 让学生在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时, 懂得从哪里入手, 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问题出在哪里?我的目标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以致用, 体验运用策略的价值
在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后, 结合教材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变化的问题是必要的, 这对于策略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学以致用, 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会更加透彻, 学生对策略的价值所在会感受得更加深刻, 而且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 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教学计算1/2+1/4+1/8+1/16后, 我出示了这样一题: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如下图)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并在图上写写画画。交流时有的学生说用先分解图形再组合的方法, 把涂色部分转化成一个10格的图形 (含有9个方格的正方形和1个小方格) , 从而得出结果;也有的学生想到先算空白部分是6格, 再算出涂色部分是10格, 所以涂色部分的面积可以用5/8来表示。针对上述情况, 我及时小结, 要求涂色部分的面积可以用1去减空白部分的面积, 力求让学生切实体会到, 如果从正面解决问题行不通或很烦琐的话,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 进一步感受运用策略的便利。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决二次函数问题关键思路
在初中的数学里,二次函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对于二次函数还延伸到了高中的教学中。二次函数最为主要的是应用在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决数学模型等方面上,这样就使得二次函数成了一个相对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大部分初中生对于二次函数的问题不知如何下手,在学习中没有较好地认识二次函数并抓住其关键点。在解答二次函数有关问题中,解题的思路才是关键。
1.二次函数的学习要点
(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二次函数的图像
(2)、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以及对称轴的方程
(3)、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计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4)、灵活的运用二次函数知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问题
2.数值代入法
在初中的数学中,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数值代入是比较常见的方法,通常题中会告诉某个二次函数或者是抛物线所经过的某些坐标点,只需要把坐标的数值代入函数的解析式中,进行等量关系处理即可。
例:已知二次函数y = ax2 + bx +c 的图像经过A(- 1,- 1),B(0,2),C(1,3),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这是比较基础性的题目,学生们要通过已知将题中的横、纵坐标代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中,形成等式并要将等式联立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进行计算,把问题转入到解方程组上,计算出来有关的未知参数,就是得出的解析式。
例1.(2013山东泰安,19,3分)设A(-2,y1,)B(1,y2)C(2,y3)是抛物线y=-(x+1)2+m上的三点,则y1,y2,y3,的大小关系为()
A.y1>y2>y3B. y1 >y3>y2C. y3>y2 >y1D. y2> y1>y3
【答案】A
【解析】方法一:把A、B、C三点的坐标分别代入y=-(x+1)2+m,得y1=-1+m,y2=-4+m,y3=-9+m,所以y1>y2>y3.
方法二:∵函数的解析式是y=﹣(x+1)2 +a,如图,∴对称轴是x=﹣1,∴点A关于对称轴的点A是(0,y1),那么点A、B、C都在对称轴的右边,而对称轴右边y随x的增大而减小,于是y1>y2>y3.所以选A
【点评】代入法是比较函数值大小的一种常用方法;数形结合法,当抛物线开口向下的时候离对称轴越近,对应的函数值越大,当抛物线开口向上的时候离对称轴越近,对应的函数值越小。
在二次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上述求解析式的问题是最基本的,坐标数值代入法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数值代入法是解决初中二次函数有关问题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这种方法关键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对于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描述是函数以及其对应的自变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3. 数形结合法
学生们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学习函数的性质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二次函数的图像能够直接地影响学生们对二次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同学们任意一个如y = ax2 + bx +c(a≠0)的函数,由题中的已知条件要求学生们画出这个二次函数的图形,对这个二次函数的图形,其开口的方向和顶点所在的位置以及坐标,还有图形的对称轴等各种问题都会有所了解的,这样对二次函数的理解方式为解决具体的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整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们可以从复杂的关系或者图形中抓住主要的特征,并且能够根据不同考察目的,从而选择出对问题观察的不同角度,由此达到轻松解决二次函数问题的目的。
例2.与抛物线y=-5x2-1顶点相同,形状也相同,并且开口方向相反的抛物线所对应的函数()。
A.y=-5x2-1 B.y=5x2-1C.y=-5x2+1D.y=5x2+1
【答案】B
【分析】由题目可以知道,y=-5x2-1的顶点是(0,-1),开口向下,后推断与顶点相同,形状也相同,但是开口方向是相反的。所以y=5x2-1是正确的答案。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小题,涉及到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有一些难度。
这道例题给我们的启发是,学生们必须要善于思考,将二次函数的几种形式所包的意义完全的理解,知道二次函数与图形以及解析式之间的联系。学生们要重点掌握数形结合的精髓,即顶点形式 顶点式:y=a(x-h)^2;+k,这是反映二次函数图形一个重要的信息工具,灵活地运用顶点坐标公式:h =(-b/2a),以及k =(4ac-b^2)/4a,这个顶点坐标公式也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具有一些几何图形的特点,同学们也要学会利用,常常要解答的就是二次函数的图像轴对称性质,它也是由解析式的数值来决定图形形状的。
数学是从实例中抽象出一类学科也是结构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初中数学课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及策略,对学生所学的二次函数知识打好基础,促使学生们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结构系统化。老师要对二次函数知识做系统的整理,构建知识体系并突出对二次函数知识的应用,对疑难问题要做出灵活的解答,营造轻松、愉快的课程复习氛围。
综上所述,初中二次函数的知识面是非常广的,其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二次函数无限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在不断的总结规律的同时还会对二次函数解题方法进行创新。希望数学老师可以积极的有效的去引导学生们,让学生更加善于思考和总结二次函数的知识,灵活的掌握,解决有关二次函数问题的关键思路。
【参考文献】
[1]马旭军、谢华、董爱国初中数学函数知识教学模式探析[J]. 中学教学;中学生数理化参考,2012,26
[2]路秀梅,浅析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建立起学生的函数观点[J].新课程,2013,(4)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
【教材分析】
例5是教学用加、减法计算解决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教材是结合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一步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连贯地思考问题,教材以美术兴趣小组为背景,一次提出了两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并在审题时就让学生明确“要解决两个问题”。
【学情分析】
连续两问的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的。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学生还不习惯于连贯地思考,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连贯地思考,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作准备,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能正确运用加减法计算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培养应用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掌握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算一算。
12+30-23= 56-42-8=
56+43-90= 23+65-10=
98-76-14= 63-48+26=
63+17-28= 63-28+17=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能用简便方法做的就交流简便方法。
2.利用第一题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什么情况下可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叙述不完整或回答错误,师生共同反馈纠正。
【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5主题图。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情境图吗?
生:是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画画。
师:请你仔细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
生1: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14名女生。
生2:男生比女生少5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男生有多少人?
生2: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会列式解决这些问题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算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列的算式。
男生人数: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14+9=23(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列式很正确,计算得也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例5中的两个问题,以及与两个问题相关的信息。
2.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尝试列式计算,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必要的提示:
(1)能一步计算出男生有多少人吗?
(2)能一步计算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吗?如果不能一步算出,需要先算出什么?
3.请学生结合刚才的组内交流,第一次检查修正自己列的算式。
4.请学生代表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而不要只说“几加几”。
投影展示问题答案。
男生的人数是:14-5=9(人)
美术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9+14=23(人)或14-5+14=23(人)
5.师生评议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男生的人数由题目中的条件“男生比女生少5人,女生有14人”直接列式求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由两种方法得出。第一种是利用求出的男生人数加女生的人数得出,第二种是列加减混合算式得出。鼓励学生放开思路,多向思维,在解题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6.请学生结合刚才的汇报和评议,第二次检查修正自己列的算式。
7.归纳总结: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知道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然后再利用已知条件解决要求的问题。
【巩固应用】
1.教材32页做一做。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与例题相仿,要求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后完成。
2.教材练习六第1、2题。
(1)请学生先独立分析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
(2)请学生说一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学生列式解答。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已知条件:女生有14人,男生比女生少5人
要求问题:(1)男生有多少人?
(2)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列式解答:
(1)14-5=9(人)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 篇10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的例2。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2.学习列出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在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准备。1.观察下面的句子,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包含的意思。(1)爸爸的月工资比妈妈的多1/5(2)五一班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2/9(3)科技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1/3(4)汽车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1/5(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单位“1”与等量关系式)
2.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六(1)班有15人参加了合唱队,占全班人数的1/3,六(1)班有多少人?(2)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多5人。航模组有多少人?
(学生口头列方程,教师板书在小黑板上。)
二、教学例2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在挂图袋里找到了关于这节课的观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观察后回答)
出示例2。(完整的应用题)
1.审题。
(1)看例题的插图,理解题目的意思。
复述题意,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题意,说说你对“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这一条件的理解。
(航模小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小组的人数多,多的人数相当于航模小组4等份中的1份。)
(3)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图表示两个小组的人数关系。(学生可以选用条形、线段或其他图形表示人数)
2.分析、解答。
(1)出示线段图。
(2)说说数量关系。
根据已知条件“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直接得出数量关系:
航模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的人数
或者:航模小组的人数+航模小组的人数×1/4=美术小组的人数
(3)学生根据得到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解法。让学生说一说不同的解答方法。
(5)阅读课本,完成课本上的填空。
3.改变例2。
出示:美术小组有24人,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少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1)根据题意改变线段图。(只要改变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位置)
(2)根据图意解答。
(3)启发学生与例2进行比较,说说你发现什么?
教师:上面用方程解例2的思路与分数乘法问题的思路已经发生改变,我们应该好好理解、掌握它。
4.小结:关键是搞清哪两个量比较,谁多谁少,多或少了谁的几分之几。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根据条件列方程。
(1)小红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10元,正好比钢笔价格少3/8,钢笔的价格是多少元?
(2)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多2/3,白兔有450只,黑兔有多少只?
(3)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多2/3,白兔比黑兔多180只,黑兔有多少只? 2 根据所给方程口头编实际问题。(小组内交流)
四、全课总结
浅析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发现矛盾;调整;感知假设替换策略
假设、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解决问题策略之一。假设、替换的数学问题实际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原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鸡兔同笼”问题是比较抽象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让学生体会假设、替换策略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特点和思考过程;体会运用假设、替换策略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假设、替换解决问题策略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下面我举几个我在教学中的案例来加以分析供同学们课外参考。
1.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并运用假设、替换策略
例1:上次秋游,某校六(一)班的58位同学去划船,他们一共租用了11条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能坐6人,每只小船能坐4人。你知道他们应该分别租用了几只大船和几只小船吗?在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读题、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思考并交流想法。结果有同学说:老师,他们如果都是坐大船或是坐小船就好计算了。我顺着他的思路说:同学们不妨按照他的说法计算一下,再想想还有其它方法吗?并出示2种假设:(1)假设10只都是大船;(2)假设10只都是小船;刚过片刻,学生:“老师,用第一种假设(11×6-58=8)坐大船,比实际人数多8人;用第二种方法(58-4×11=14)比实际人数少14人,怎么办?
2.借助画图,初步感知调整策略
(1)讨论画图。
(2)研究调整。
A,发现矛盾,引发思考。
刚才我们假设的两种情况,计算后同学们发现矛盾,就是当我们把11只船都假设成大船时,也就是把一些小船看成了大船;当一只小船被看成大船时,每条船会多出2人,所以会多出8人;或把11只都假设成小船,结果有14人没有船坐,怎么办?
B,借助画图,研究调整。
当我们把11只船都假设成大船时,船上坐的人数就比这个六(一)班的实际人数多了8人,这就产生了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是用假设、替换的策略来进行调整。同学们想一想,画一画。看需要把几只大船调整为小船。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用一只小船替换一只大船就会减少2人,多出的8人正好是4个2,所以要把4只大船换成4只小船。这样就可以使8人去掉。租用7条大船和4条小船使船上正好坐满58人。
3.借助列表,再次感知调整策略,突破难点
通过列表比较,我们发现将大船假设成小船各种可能中,很快就能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比较中还发现将大小船只在替换的过程中每替换一只,坐船人数与总人数就发生变化,为什么?
4.组织对比,交流比较,列出算式并解答
解:(11×6-58)÷(6-4)=4(只)
11-4=7(只)
答:租用了7只大船和4只小船。
交流:在假设、替换的过程中,每大小船只替换一只就相差2人,因为每条大船乘坐人数比每条小船乘坐人数多2人。
例2:某公园门票有两种,成人票每张30元,儿童票每张20元。现用去560元买两种票20张。两种票各多少张?
点析:这道题有两个未知量,成人票和儿童票各多少张?不妨假设20张票都是成人票,那么就需要30×20=600(元)这就多了40元。因为每张成人票比每张儿童票多10元。40里有4个10。那么儿童票应是4张,成人票是16张。
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5.感受数学文化,增强获得假设、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古代的数学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是不是和刚才的问题有共同特点呢?我相信同学们不难知道,用假设、替换的方法。学生:老师我们假设笼里都是兔,笼里应该是35×4=140只足。比94只足多了46只足。因为每只兔比每只鸡多2只足。所以46里有2个23。因此笼里有23只鸡,那么就知道有12只兔。列式:(35×4-94)÷(4-2)=46÷2=23(只)35-23=12(只)答:笼里鸡有23只,兔12只。
“鸡兔同笼”问题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通过选取比较贴近的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和多例分析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假设替换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自觉接受和理解了这种假设、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假设、替换策略的存在,更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效合理地理解和运用假设、替换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谈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篇12
关键词:解决,问题,策略,分析
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验教材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不再以传统的算术应用题内容为线索, 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 以所学运算体现的数量关系为线索, 以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线索。人教版教材编排了图示、列举、列表、找规律、从简单情况人手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北师大版教材编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苏教版教材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从四年级起集中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 安排学生学习摘录与列表、画图、列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等策略。
一、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模式
1. 情景呈现, 信息处理——感悟策略。
教学四年级 (上册) “列表”的策略。课始, 教师出示信息比较复杂的“四年级部分学生订阅报刊的情况”, 让学生比较哪份报纸最受学生欢迎。这一问题的呈现, 让学生产生了寻找解题策略的需要, 培养了策略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初步体会运用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优势所在, 又顺势不留痕迹地为后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接着呈现例题中小朋友的对话, 启发学生思考:面对这些信息, 你打算怎样做?五年级 (上册) 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只有一个知识点: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2. 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解策略。
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关注, 意味着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参与的关注。只有思维参与, 才能使策略的形成过程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数学学习需要将缄默的内在体验表达出来, 将内在的思维活动、情感暴露出来。实验、操作、画图、列表、游戏等活动都是学生理解策略、体验策略、内化策略的好方法。我们应该允许、鼓励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不同方式来表达对策略的理解。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做策略”, 以达到对策略的充分体验和准确概括。
3. 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增强思考的条理性——形成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 不可能脱离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是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展示思维过程的重要方式, 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从直观感知上升到数学理解, 加深学生对策略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4. 回顾问题解决的过程, 反思策略的有效性——优化策略。
回顾与反思是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理性的思考, 这
一过程也是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筛选从而优化策略形成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所使用的策略, 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采用的策略可能有优劣之分, 但思考过程并没有好坏之别, 都能反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的努力。因此, 教师应给学生阐明和讨论策略的机会, 让学生在交流、倾听中比较并优化策略。
5. 合理调整学习内容, 注重知识的运用拓展——提升策略。
教学四年级 (上册) “列表”的策略时, 教师把课本的最后一题设计成开放题:六一儿童节学校给每个优秀中队奖励了100元, 大家都想用这些钱去购买自己班级需要的物品, 有如下商品供选择:一副乒乓球拍30元, 一副羽毛球拍40元, 一个排球20元, 一根跳绳3元, 一副象棋8元。请根据班级的需要选择其中的2~3项自由购买, 提出相应的问题, 独立设计表格并解答。学生借助课堂上学习的解题策略解决问题, 再一次体验策略的有效性, 提高了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策略的合理选择
在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后, 就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结构的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建立解决问题模型的过程, 要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 首先要理解实际问题的特点。例如, 教学“替换”的策略时, 学生对“曹冲称象”的故事耳熟能详, 对“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也偶有涉及, 所以, 在课的引入部分, 通过故事引出“替换”这一关键词, 再借助图片的直观呈现, 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经验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接着在天平称物的直观演示下,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不同物体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运用替换方法, 把两种物体“统一”成同一种物体, 使“替换”这一策略呼之欲出。
三、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体会
1.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 解决问题成了人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我们的教学应该挖掘这些素材。
2.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策略”一词语义的理解, 不能把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作为教学目标, 而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
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13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三、说教法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受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四、说学法
本节课让学生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等学习活动,课前我准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为学生准备了18根等长的小棍、表格。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来教学: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三、应用列举,积累列举技巧;
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
生活化、活动化的情景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1、课前游戏:飞镖激趣
因此,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活动化、与生活化的情景,首先,请几个精神饱满的同学上来玩飞镖游戏。投中内圈10环,中圈8环,外圈6环。比一比谁最厉害?如果全班每人投一次,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你能一一列举出来吗?(教师顺势板书:一一列举)
2、门票引入:
再出示:珍珠泉公园儿童门票每张10元,小红口袋里有两张5元,五张2元,两张1元的纸币。小红怎样付10元门票钱?让学生列举出几种付钱的方法。
3、顺势揭示课题:一一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学习这种策略解决新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设计了教学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本环节共分两个步骤进行:
(一)、探究例1,感知策略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例1,有一个畜牧场,在一片草地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牧场主人王大伯想要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非常纳闷,该怎样围呢? 接着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动手操作:(1)这道题有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根据所给信息,你能想到什么?(围成的长方形有什么要求?)这时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要求想好的学生可以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参与讨论)2.布置任务,小组合作
同学们的想法各不相同,你能想办法把所有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用你喜欢的方式纪录下来。如果有困难,可以用小棒代替1米长的栅栏摆一摆。(写好后跟同桌交流)
然后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的,有哪几种围法?(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写法)指出: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还可以列举在表格中(课件展示),让学生填表后进行比较学生的方法,你认为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小结: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写下来,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一共有4种不同的围法。(课件)
最后让学生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通过我引导怎样解决问题和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初步体会要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可以把各种围法找出来,这样,列举的思路就清晰了。同时,学生联系摆小棒的 过程进行了抽象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接着让学生讨论王大伯围的是羊圈,他该围成什么样的长方形?为什么?这样让学生通过比较长、宽以及面积,看看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加强数学思维, 同时介绍这是大数学家欧拉的定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这一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提高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例2,丰富列举策略
例题2比较复杂,先让学生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从而发现这类问题在列举之前,先要进行适宜的分类。分类以后让学生用打勾的方法填写表格,教师说明表格的填写方法,防止学生把只订阅1本的勾都打在一列里,和订阅3本的相混淆。这题里订阅2本是难点,要联系曾经学过的搭配规律。这道例题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得到所有的订法,突出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
三、应用列举,积累列举技巧
列表是列举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在练习时对学生说明: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式来列举。在学生做完“练一练”,展示各种列举形式,体会列举形式的多样性,说明以后可以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形式来列举的出结果。然后把“投中两次”改成“投了两次”,让学生体会到要先分类再列举。这两题的练习正好比较了简单和复杂两种情况如何运用好列举法,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王大叔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忙,想请大家去划船。我们班有48个同学,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小船可以坐4人,有多少种租船方案?这是下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先去思考思考。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推荐阅读:
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10-31
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06-04
解决问题的策略五下08-25
探究性问题的解决策略07-02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7-14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11-09
问题解决策略11-05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教学设计09-05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片段及反思10-14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