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故事中学生(精选12篇)
法律故事中学生 篇1
精彩人生路,法律伴我行,相信法律始终会伴在我们左右,帮助我们平安度过一生,让我们用人生的画笔,勾勒出我们未来的绚丽蓝图。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法律故事,供大家参考。
法律故事1
学校的法制课真好。
法制课让我知道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规律。法律,就像一只大网,抓住那些贪赃枉法、害人害己、危害社会的罪人,法律也像一个警钟,时刻警醒着我们不要走向罪恶的独木舟,要我们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法制课让我了解了犯罪必然受到应有的惩罚。现在,许多罪恶的手已经伸向了青少年,一系列数字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是谁?是谁?使一些花季少年变成杀人犯,变成强盗,变成社会的罪人?是懵懂无知,是贪慕虚荣,是心理不健康……祸害别人,终究是祸害的自己啊!
法制课让我懂得了触犯法律就会自毁前程。有一次我从新闻里看到一个人因为贩毒被抓,判了7年。出来以后,他本来是想要改过自新的,可是他原来的一些朋友继续找他做这一行,当时他因为没有钱意志不坚定,便又开始重操旧业,而且还染上了毒瘾,把自己的家产、房子全部都卖了,老婆和孩子差点也被他卖了,幸亏母女躲到婆婆家里去,才免遭他的毒手。后来,他也因为欠债太多而死了。
我在电视上还看到,一个青年罪犯的忏悔:“我……我对不起我的父母,如果不把迪厅,流行音乐当做放松和消遣的主要手段,如果能牢记老师,父母的教导,以学习为重……也许今天,我由一名学生沦为罪犯的下场就不会发生。我现在多么想陪父亲下棋,陪母亲聊天……”。
十几岁的年纪,人生才刚刚起步,还有许许多多的光阴,还可以做许多有意义的事呢!但他们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他们的人生已经蒙羞,他们将怎样面对自己的未来啊!
“法”,一个神圣的字,它抑制邪恶,护卫美好;没有“法”,一种美好会变成邪恶,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容易过早地凋谢……。
同学们,从现在起,让我们学法、懂法,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
法律故事2
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爬敬亭山,到了半山腰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有点饿,就和妈妈去小卖部买东西吃。走进小卖部,里面的食品琳琅满目,我随便挑了两样,在路上边走边吃着。
吃得第一口,就感到味道不对,赶紧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结果发现这些食品都是过期产品,便又跑到小卖部对老板说:“你的食品过期了,我要退货。”
老板说:“我只管卖,不管退的。”
我气得脸都红了,万般无奈之下,突然想到了“法律伴我行·共圆中国梦”的这次征文大赛。对呀,当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法律可以为我撑腰啊,那我还怕什么呢?于是,我想起了12315,义正辞严地对这位老板说:“今天,你摊上事了,你摊上违法的大事了。食品安全法你懂吧?销售过期食品,你肯定是要退货的,如果你不退,我现在就拨打12315投诉……”
老板一听连忙解释并把钱退给了我。
回来之后,我将这事说给班上的同学听,他们一个个惊讶了:你口气怎么这么硬,谁帮你撑腰啊?
我得意地宣布:是法律为我撑腰,只要法律伴我行,才能共圆中国梦嘛!
法律故事3
林肯曾经说过一句话:“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这句话告诉我们法律与道德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从古至今世界上没有亘古不变的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法律。法律与道德是不断的变化与完善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考古学家威尔逊在周游世界的考察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
在非洲一个原始部落中,部落里的人们发现经常有东西失窃,于是部落里的组长召集全族人开会:“为了使我们能继续保持安宁与和谐的生活,我以全族族长身份下令,偷窃者一旦被捉住按部落规矩将受到鞭打20下的惩罚。”
但是盗窃者依然我行我素,豪不听劝,族长依旧召令人们开会警告,但偷窃者还是继续行窃,族长忍无可忍召开第三次大会说:“偷窃者一旦被捉到将鞭打40下。”
有一日,有人报告说偷窃者已经捉到。消息传开,人们各个都来到了广场,看看谁是偷窃者。当大家看见偷窃者的时候,谁都没有想到,偷窃者竟然是族长年迈的妈妈。但是族长却履行诺言代替自己的母亲鞭打了40下。
而这件事告诉我们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
族长既履行了法律也完成了一个人的道德所在,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和自己对母亲的孝道。所以说法律与道德是不能分开的。
若一个国家具有法律,而没有道德那么统治这个国家的国主一定是一个暴君,例如秦国的秦始皇由于他的专制统治,使百姓们民不聊生,痛苦不堪。若如果只有道德,那么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了。
所以法律与道德是不能分开的,而且他们应该相互合作。那么这个国家才能繁华昌盛经久不衰。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公民我们应该遵纪守法、发扬社会的道德、传递正能量。
道德在我们的心中,法律在我们的身边。遵法守法、道德做人我能行。
法律故事4
法律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它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麻烦的事情,而且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那既然要说法律在我身边,就先介绍一下法律的好处吧!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说没有法律的约束,人就会变得无法无天。所以人人都要做到懂法、守法。但是有些人总是克制不了自己,经常小偷小摸,然后还会去网吧打游戏,当父母不让他去打游戏时,他甚至还会顶撞父母,更严重的还会打父母。然而法律是会约束他们的,如果情节严重是会坐牢的!虽然他们刚开始是小偷小摸,但是过一段时间他就会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天,我去上辅导班,在过马路的时候,我看见一位叔叔在和交警嚷嚷着什么,原来,这位叔叔在红灯的时候闯了红灯,被交警拦了下来。但他说:“闯红灯又怎样?现在没有几个人一次红灯也没有闯过吧?”开始还讲点道理,可是后面我就有点看不下去了。“这位先生请您不要着急,我们这不是也为您着想吗,您想想看这儿这么多车,万一不小心把您撞了怎么办?”“我用不着你管,也用不着你着想,再说了你他妈是不是咒我啊?万一被撞了,什么叫万一啊?你是不是想我被撞死啊?”这下交警急了:“我不是那个意思!如果你再这样,我就罚款了!”“怎样,你想怎样?信不信我打你?”交警说不过他,只好给他讲道理,过了一会儿那位叔叔好像也知道自己错了,于是主动给了二十元,并说:“交警同志,刚才是我不对,您大人不计小人过,这罚款我主动交了吧!”。看到这一幕,我突然豁然开朗,心想原来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啊!同时,我也把那个叔叔在我心里的形象给改了,改成了:知错就改!
现在你们知道法律是什么了吧?它可以让一些人悔过,重新做自己,也可以帮助一些人找回公道!
法律故事5
面对欺负和威胁我们该怎么做呢?来看看一个小故事吧!
林林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性格活泼非常喜欢打乒乓球。今天他和几个同学在玩乒乓球。这一局林林正和对手玩的起劲,只见林林一个反扣,结果把乒乓球扣飞了,球正好落到几个六年级的脚下。林林跑过去捡球,其中一个大个子把球抢先捡起来,转身要走。林林说:“同学,那是我的球。”这个大个子同学看看球,又看看林琳“同学,我们也在打球,可乒乓球坏了,不如先借我玩玩吧”“可我们也在玩!”林林说道。还有几个六年级的同学走过来,说:“你如果真惹了我们,你再也就玩不了球了!”说完还摆摆拳头……
我们在受到他人欺负时,首先要有反抗的勇气。受到欺负时,如多我们一再胆小懦弱,只会助长这种不良行为的气焰。其次,我们还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当受到别人威胁时,首先要保护自己的安全,不要明知自己“寡不敌众”还要“以卵击石”,这样只会伤害到自己。再次,我们在遭受他人欺负时,一定要学会理智对待。不能过于盲目,过度反抗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教育部发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小学生要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待人有礼貌,不打架,不骂人。我国《治安管理处罚》规定,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要处以拘留,罚款或警告。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损害,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法律故事中学生五篇
法律故事中学生 篇2
作为一个有着正常的认知力和怜悯心的人, 面对如何扳道的生死抉择的时候, 本能的反应也许仅仅是从眼前的数字对比做出的, 即9>1, 九条生命的珍贵程度远大于一条, 九个家庭的悲痛远大于一个家庭的悲痛。虽然废弃轨道的小孩并没有错, 但是与其看到九条生命的丧失, 不如就让这一条生命挽救九条生命。因为情非得已, 必须有牺牲的话, 我们的本能告诉我们———伤害越小越好。
二、从法律研习者的角度分析
当学习了法律价值的内涵, 了解到冲突的必然性后, 为那一个小孩叫冤的人站出来了, 不少人则主张, 扳道工应该扳向正常的轨道, 因为他们违规, 从维护正义的角度, 必须受罚;那一个小孩并没有违规, 不应当受到惩罚。
但是, 笔者认为, 本着正常的取舍心态和效益原则,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保护九个孩子的生命, 忍痛放弃另一个孩子。原因在于, 虽然从正义价值角度, 一个孩子没有犯错, 正义偏向于他;从秩序价值角度, 九个孩子是打破社会既定的秩序, 不应当被保护。但是从效益或者功利原则角度, 我们挖掘出背后的社会效益。从近处看, 九条生命和一条生命的比对, 整体和局部利益的冲突, 考虑到对整体效益的维护, 将是对每个个体利益的最有效维护, 我们毫无疑问地应当选择保护整体;从远处看, 九个社会成员的未来预期的社会贡献与一个社会成员预期的社会贡献的比对, 不管是否有伟人亦或是社会败类的产生, 这我们无从预测。但是, 从总体上看, 人数明显多的一组的做出贡献的机率会大于人数明显很少的一组 (这里因为数量上相差甚远才具有大体可预测性) 。
但是, 偏向功利或者效益原则的抉择, 遭到持正义原则者的质疑, 其中反驳的一个观点就是九个孩子是违规在先, 如果保护他们, 我们对以后的社会活动将起到错误的示范作用, 所以不应当保护他们。这里, 我想说,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一方明显有错, 一方显然无错, 就好像, 九个人闯红灯和一个人不闯红灯, 不能因为人多, 我们就保护九个人的利益, 不惩罚他们的道理一样, 这是有一个选项明显存在错误的极端情形, 不在考虑范围。将故事放大到社会来看, 常常寓意———整体福利和部分个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我们该如何抉择的问题, 而在我们抉择的时候, 并不能看出哪一方明显有错, 否则, 就没有抉择的必要了。正是因为我们看不出哪一方明显错误, 觉得任何一方都是需要并且应该被保护的, 所以才出现了两难的抉择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下面讨论的法律制定者应该认真考虑的。
三、从社会法律制定着的角度看
由这个小故事放大到社会层面看, 当社会整体利益和部分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候, 法律制定者应该如何抉择。当然, 我们排除任何一方明显有错的不合乎常理的行为, 这种行为导致的利益必然没有保护的意义。
当两方利益发生冲突, 笔者认为, 法律制定者应当从效益原则出发, 偏向保护整体利益。法律价值之间出现冲突时候, 要尽可能兼顾各种价值, 不可能兼顾时牺牲最小利益, 保全更大的利益———这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应当遵循的一条制度建设准则。这样的做法并不是不保护那部分个体利益, 因为只有当整体利益得到最大的保护时候, 整体里面的各个个体的利益也总体上得到了更大的保护, 尽管有部分利益的损害, 但是整体价值得到最有效的实现后, 将推动各个体利益的实现, 达到中和兼顾的效应, 更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就好像是一种牺牲小我, 成全大我, 并进一步成全大我中的各个小我的精神, 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就如, 我们的收入分配政策中有“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 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这里, 便是在权衡整体和局部个体利益基础上作出的兼顾效益与公平的选择, 虽然我们抑制了某些部分的利益, 但是我们使得整体效益最大化, 进而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四、总结
法律各价值之间的冲突的存在使得法律的制定者更理性的去权衡各价值, 更充分的关注社会整体与部分、社会大群体与小群体、社会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分配。我们无法完全避免价值间的摩擦, 但是, 遵循“法律价值冲突时, 尽可能兼顾各种价值, 不能兼顾时尽可能让牺牲最小”的制度建设准则。我们可以减少摩擦, 让社会福利最大化, 进而让社会福利之下的个体福利配置最优化。
参考文献
咀嚼故事中的法律本质 篇3
梁治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 25.00元
本书是被誉为“法律文化论的开创者”梁治平的随笔集,记录了他参与两件国际公约的制定,目睹和亲历国际法律制造机器的运作过程;讲述了名誉权案、流浪法庭案、虐猫案等诸多案例在法庭幕前幕后的法律展演,对于隐藏在法律仪式后的社会规范,以及促成这种规范的观念、思潮和行动有极为细致的观察。
如同以往的那些法律随笔集,梁治平的文字总是显得特别平易近人,即便是解读那些看似干涩的法理,他也总是丝丝入扣,读者不致背上沉重的阅读包袱。
本书中,梁治平重点关注了晚清颇具影响的“苏报案”。就此案,梁治平借一名香港的“老学生”——W同学之笔,以法律视角巧加解读。虽然晚清“划定了中外各国于特定地域及事项上的司法管辖范围”,“对缔约双方均有约束力”,但在“苏报案”中处处可见“列强”的刁难与越权。“工部局与西报何以反对将此案移交满清政府者,绝非卫护苏报案诸子,亦绝非主持公理,实则为各帝国主义国家之法外治权也”。有道云:弱国无外交。不仅如此,弱国的法律也难挺起尊严的腰杆。
在本书开篇《洞穴奇案的法理学思考》一文中,梁治平引用了著名法学家朗·富勒杜撰的一个堪称经典的法学故事:当五名山洞探险者因山崩被困于山洞时,面对营救工作进展的缓慢,为了活命,五人以抽签方式决定杀死一人,从而“成为同伴的救命粮食”。但其他四个劫后余生的幸存者却给法学界出了一道大难题——面对“只死一人”还是“同归于尽”的选项倍感纠结。
事实上,即便现在我们去研判这起案例,依然难免从感情上倾向于“以最小牺牲代价,去换取更多的生命”。这一“划算”选择实际忽略了一个法律前提,那便是“如果没有人主动牺牲,谁也没有权利去杀害不愿牺牲的人。这既是法律的规定,也是道德的要求”。也就是讲,如果从个人权利角度去分析本案,我们不难作出合乎法律精神的结论。问题是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会陷进这样的困惑,那就是在主观上将自己摆进了“幸存者”的位置,忽视了“牺牲者”的合法权利。
梁治平在本书序言中写道,“要认识法律的真相,必须了解法律后面的故事。法律后面的故事,其实就是法律的故事”。梁治平笔下的这些故事不仅鲜活生动,更重要一点在于,他通过这些故事,在字里行间融入了法律的精髓与本质。也许读者依旧无法从法律角度准确地分析案例,但从这些故事中可以明白这样一些道理:法律的效率往往体现在起草、讨论等宏观层面,一旦涉及具体对象,则当穷尽努力去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能否得到有效践行,光有法律还不行,还必须剥离“列强”干预这样的“体外环境”;法律的正义绝非简单数学公式,而是每一个个体权利充分尊重的总值……
还有一句话特别喜欢,那就是法学教育需有“人文的熏陶和濡染”。其实人文精神本就是法律的本质。
《谈话的泥沼》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36.00元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书名“谈话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书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这种媒体狂欢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谈话困境。书中特别收录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文字间可见两人思想与学识的互相激发与阐释。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
吴小莉
四川文艺出版社
定价:35.00元
吴小莉单刀坐阵,提问中国最智慧的商业领袖:与柳传志谈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与马云谈中国企业的未来,与马蔚华谈急需变革的金融业,与宗庆后谈新时代下的制造业……用他们的智慧与眼光,为中国人的经济生活开篇,为未来开篇。
《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罗威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69.00元
本书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研究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作者将“长时段”与小地域相结合,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朝代和政权的恒久,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历史画卷。
法律小故事 篇4
《法律》生活中的小帮手
一天早晨8点多;张女士刚起床,就听见院里一片嘈杂:原来是他们院子一个老爷子由于年岁已高,反应稍慢,骑自行车压了别人的一条小狗,牵狗人不依不饶;非得逼老爷子赔偿。其实也没有大问题,就是稍稍碰了那条畜生一下!张女士看到这种情况就穿衣下了楼,问清了压狗的时间后;对那人说:“第一;我们需要你出示合法的养犬证、第二;您遛狗的时间不对,辽宁省有关法律规定是晚7点以后至第二天早7点之前!第三;您应该庆幸的是您的狗没有把老爷子晃摔了,否则后果您自己合计吧!”听了张女士的话,牵狗人也自觉理亏,搭讪了几句就走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多掌握点儿法律常识;确实可以达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目的!
法律故事800字 篇5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6最新版”总共包括七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家庭保护,第三章,学校保护,第四章,社会保护,第五章,司法保护,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总共有七十二条法律条文,详细界定了如何保护未成年人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及享受应当享受的合法权益。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成年的权利和保护成年人的原则,突显了政府执法的主体地位,全面充实了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四大的保护内容,强化了法律责任,针对开头提到的拐卖儿童及暴力事件在第四章节也有清晰界定。
政府针对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已有法律明确规定,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未成年人(青少年儿童)还是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偏远山区小孩生活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保护及生活教育问题,城里孩子玩电子游戏及网络问题,离保护法界定要求的差距甚远,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近期出现的大量拐卖儿童事件,让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破灭,拐卖儿童的犯罪分子令人深恶痛绝。政府虽有法律明文禁止,但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是频频发生,对青少年儿童成长影响巨大。
法律故事演讲稿 篇6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好!首先感谢老师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我这次演讲的机会。我演讲的主题是《莫让生命的花朵过早凋零》。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小王与小朱是同校同学,小王读初三,小朱读初一。一天,二人发生口角,小王顺手打了小朱一下,不当一回事就扬长而去。不想小朱人小气盛,当晚就约了几个小哥们找到小王家,要给小王一点颜色看看,由于小王家没人,就在外面砸门吵闹了一阵后离开。第二天,小王知道后,连续三次找小魏帮助,小魏自认为是小兄弟的头,欺侮小兄弟就是给他小魏难看,所以一口答应,当即叫了一个朋友,准备了一把长砍刀,到校门口等候,当小朱放学刚走出校门,小魏上去对准小朱就是一刀。小朱经抢救虽脱离危险,但颅骨骨折,构成九级伤残。小魏家境贫困,母亲体弱,小魏犯罪后其母举债请律师,到处奔走,劳累、忧郁成疾,在小魏判刑后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其父说:“这不争气的儿子一刀下去,活活砍去了他母亲的命,弄得我家破人亡”。小王是独生子,家庭不仅要承担请律师、经济赔偿等难以承受的负担,而且案发前正值小王初中毕业面临中考,在他进监狱的时候,职高的录取通知书也寄到了家中,他的犯罪断送了自己的学业、前途,也毁掉了家庭的幸福。小朱也是独生子,受害致残,今后一辈子怎么办,父母整日以泪洗脸。小魏的一刀不止毁了小朱一人,而是一刀毁了三个家庭,让三朵本该绚丽绽放的花朵过早凋零。同学们:有人把我们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也有人把我们比喻成“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在我们这个令人羡慕的黄金年龄段,本应是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展现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阶段。然而,有的人却由于种种原因,陷入了违法犯罪的泥潭,在人生的履历表上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有的身陷囹圄,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们在对犯罪行为感到深恶痛绝的同时,又不能不对“花儿”的过早凋零扼腕叹惜。
对我们学生来说,让犯罪远离校园,首先应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犯罪滋生的土壤。许多案例表明,校园犯罪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气候,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纪律差的学校,发生的事件越多。学校犯罪事件又是一种见不得人的、偷偷摸摸的勾当,因此它只能在黑暗中进行。如果我们让阳光普照校园,那么,参与犯罪者就不敢出现。阳光是什么,阳光就是学校的正气,就是全校同学的正气,这就是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
法律故事中学生 篇7
一、厘清对法律意识的认识
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态度等因素。学界并非把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等同起来, 但倾向于把法律知识当做是法律意识的主体, 法律意识淡薄就是法律知识欠缺。这种理解使我们在解释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时苍白无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德性就是知识。”[1]其意是讲, 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 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 这恰恰说明, 他实际上并未真正知道这件事的好处 (善) , 他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知道善又不行善是自相矛盾的, 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的。为此, 苏格拉底提出“无人有意作恶”这一断言。“没有人会明知而去做与善相反的事, 除非不知, 那么就完全不存在不能自制的情形。”[2]苏格拉底这种观点在西方影响很大, 他本人就是这种观点的实践者。但是苏格拉底的行动并不能证明他认识的真理性, 也许他作为正人君子, 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太高了。实际上, 对于只具有有限道德的人类来说, 有意作恶是常态, 无意作恶是特例;而且就法律而言, 犯罪多出自“故意” (有意) , 出自“过失” (无意) 极少, 其处罚较前者为轻。
上述事实说明一个人是否犯罪, 与他所拥有的法律知识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大学生作为正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 在大学里, 纵使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也要必修一门法律基础课, 可以说大学生并不缺乏法律知识, 至少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远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平, 但其犯罪率并不比社会平均犯罪率有明显的减少。这说明, 法律知识的多寡并非大学生是否犯罪的决定因素。因此, 把法律知识作为法律意识的主体, 以法律知识的欠缺解释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犯罪行为是肤浅的。法律知识侧重客观, 法律意识侧重主观, 一个法律知识丰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有着强烈的法律意识。
二、法律态度是法律意识的核心因素
在法律意识中, 与犯罪联系紧密的不是法律知识而是法律态度。从这个意义上, 法律态度是法律意识的核心领域, 法律知识与法律态度在法律意识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法律知识能决定一个人对犯罪有所认识, 但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犯罪;法律态度未必能表明一个人对犯罪的有所认识, 但却能够决定一个人是否犯罪。
“态度”有两种含义:其一, 是人的举止神情;其二, 是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3]。法律态度中的“态度”取第二种含义。态度反映一个人对法律的信仰及其程度, 态度是最为基本的感觉和认识, 态度是联系主观和客观、思想和行为的桥梁。大学生采取认真、端正的态度对待法律, 就不会有犯罪行为的发生;如果对法律采取权宜之计、为我所用、侥幸、甚至是对抗的态度, 那就蕴含着犯罪的可能性。态度是一种最低要求最高标准的法律意识。
德沃金曾指出:“法律的帝国并非由疆界、权力或程序界定, 而是由态度界定……法律的观念是建设性的:它以阐释的精神, 旨在使原则高于实践, 以指明通往更美好的未来的最佳道路, 对过去则持正确的忠实态度。最后, 它是一种友好的态度, 我们尽管对计划、利益和信念各持己见, 但对法律的态度却表达了我们在社会中是联合在一起的。总之, 这就是法律对我们来说是什么:为了想要做的人和我们旨在享有的社会。”[4]法律是一种对待美好生活的美好态度, 对待法律的真诚态度, 就是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通过法律而联合在一起。我们的法律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我们遵守法律就说明我们是能够和其他人对话合作、和睦相处的优秀公民。法律不仅给我们以安全和秩序, 也给我们以尊严和自信, 所以遵守法律是一种对法律尊重的内心追求, 而非受情绪、名利或诱惑的外界所干扰。一个人有了这种对待法律的真诚态度, 虽偶尔或许有不知法的违法行为, 但不可能有严重违法的犯罪行为。因为杀人、抢劫、强奸、偷盗、诈骗、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任何没有学过法律的人也都知道它们是邪恶的, 对待法律的真诚态度是“羞于为之”, 这是当机立断而无需权衡的, 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 这也与知法与否无关。
大学生马加爵、付成励的悲剧不在于他们不知法, 而在于他们对待法律没有认真的态度, 对待犯罪没有反省的态度, 对待人生和生命没有诚恳的态度, 不是让法律而是让情绪支配了自己的行动, 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认真对待法律”是一个态度问题, 要求我们的行为必须以法律为边界, 不允许有任何僭越法律的行为。
所以对待法律的正确态度是真诚和信仰, 而不是机会主义, 更不能抛弃法律, 受制于利益或情绪。在文明社会的今天, 恶法是极少的, 即使少量存在也能够得到及时修正。法律是一门善良、公正的艺术, 人们从内心里讲是认同和尊重法律的, 这种认同和尊重表现在态度上就是通过人的一系列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遵守法律的行为。
正如上述所论:态度是联系主观和客观、思想和行为的桥梁。将尊重法律的思想认识和遵守法律的行为操守统一起来, 正说明我们是表里如一的、思想与行为和谐的、堂堂正正的公民, 遵守法律使我们获得健全的人格。我们之所以遵守法律是因为遵守法律使我们获得人格的尊严, 我们以遵守法律为荣, 这才是我们守法的真诚态度。反之, 如果对法律的态度不真诚, 必然对法律采取机会主义态度, 在思想认识上虽也认同和尊敬法律, 但在行动上必然受制于利益或情绪而不遵守法律, 这二者的抵牾表明人格的分裂。
从法学理论上讲, 对待法律真诚的态度恰似法学大师哈特“内在观点”的态度, 对待法律机会主义的态度恰似哈特“外在观点”的态度。哈特对内在观点和外在观点曾作了精辟的区分:“内在观点”是接受规则和自愿合作以维护规则, 并因而从规则来看待他们本人和他人行为的人;“外在观点”是拒绝这种规则, 仅从把规则作为可能惩罚之征兆的预测时才注意这些规则的人[5]。一旦我们对法律持“内在观点”的真诚态度, 法律本身就是我们遵守它的理由, 而不受利益的驱使和情绪的煽动, 我们对法律的遵守才是始终如一。“内在观点”是一种真正的、积极的、高尚的对待法律的态度, 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核心之所在。
三、大学生形成对法律真诚态度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形成对法律的真诚态度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所致。这其中的因素较多,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两点:
一是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加强道德建设, 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因为法律是有局限、有漏洞的, 法律的监督和执行也存在不到位之处, 何况强制执行法律也要消耗太多的资源, 社会也不能提供足够的资源充分地满足处理每一案件的需要, 如果对法律没有真诚的态度, 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设法规避法律,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一种观点认为:道德是自律的, 法律是他律的。这种观点单从道德和法律的实施形式来看, 有一定的道理, 但一绝对化就错了。道德诚然是自律的, 法律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他律, 如违背法律就要受到法律惩罚, 因害怕惩罚而遵守法律, 就此而言, 法律具有他律的性质。但是如果把法律的他律性质绝对化, 就会陷入上述“外在观点”的泥潭, 对法律采取机会主义式的不真诚态度。持此态度的人, 如果估量自己的某一行为能够逃脱法律的制裁, 至少是代价很少时, 就会铤而走险。所以, 大部分法律行为应和道德修养一样, 是自律的, 这样就可以提高人们之间的信任度, 减少法律监督的成本。所以, 越是文明发达的国家, 人们所表现出的道德修养越高, 人们的诚信度越高, 反过来节约了监控的资源。就此可见道德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法律和道德密切相关, 法律是道德底线, 严重违背道德行为也是违法犯罪行为。如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等, 说明法律所制裁的对象也是道德所反对的。一个人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 遵守法律也是自律的, 他与人为善、宽大为怀、心胸坦荡、严于律己, 根本不会有大逆不道的想法, 也不会有严重的犯罪行为。反过来, 一个人道德修养丧失、自私自利, 对法律的遵守职能靠他律, 一旦他律微弱, 就易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 (《论语·里仁》)
二是营造自觉守法的氛围。大学生有着较浓厚的“从众”心理, 通常根据其他的多数人怎么做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正如休谟指出:“你和我一样都有舍远而图近的倾向, 因此, 你也和我一样自然地容易犯非义的行为。你的榜样一方面推动我照样行事, 一方面又给我一个破坏公道的新的理由, 因为你的榜样向我表明, 如果我独自一个人把严厉的约束加于自己, 而其他人们却在那里纵所欲为, 那么我就会由于正直而成为呆子了。”[7]在西方发达社会, 为什么诚信度相对要高?因为一次不诚信的行为, 很可能当时只受到很小的惩罚甚至不受惩罚, 但最终结果是, 整个社会对不诚信的人惩罚很大, 公司、单位和个人都不愿意和不诚信的人打交道, 所以一个人要想保持社会交际而不成为孤家寡人就必须诚信, 不能够恶意违背法律和规则。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就很自然地变得润物细无声, 就会养成守法的自觉性, 也就是对待法律的真诚态度。
(徐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 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与一个人的法律行为密切相关的是法律态度而不是法律知识。法律态度是一个人对法律的看法及其所采取的行动, 反映一个人对法律的信仰及其程度。法律态度是构成法律意识的核心因素。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表现为法律态度的不真诚, 其必然导致不同犯罪的产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营造自觉的守法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真诚的法律态度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态度,法律知识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35.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19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320.
[4]德沃金.法律帝国[M].李常青, 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367.
[5]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 等, 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92.
[6]聂长建, 齐建英.论公民、法律之间的“熟人关系”的建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6) .
八年级法律小故事 篇8
法律小故事1
法律,是社会上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没有法律,那么人们的生活就将会是一片混乱的,社会上将是一场乌烟瘴气的场面:有的人在打架,有的人在说脏话,还有的人在伤害他人以博取自己的开心。但是,当有了法律的时候,这一切都将不会发生。
法律的作用就在于维护社会人民的和平与安全和权力,特别是妇女与儿童的,作为当代小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但是,我们应该思考,我们儿童应该如何与法同行呢?其实,我们可以先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如果遭遇到不法分子的话,我们必须要沉着、冷静,努力思考最佳的摆脱方法,不要让自己显得惊慌失措,要让自己立刻冷静下来,否则,很容易让不法分子得手。如果在家中的话,要锁好家门,如果有陌生人敲门的话,不要盲目开门,要从观察镜中看清对方的容貌和性别,或者是隔着门问清楚对方是谁,才能开门,如果不认识,就可以不用开。
一个年仅14岁的男孩,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家里因他一贫如洗,可是又因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竟起了抢劫的念头。那是一个下午,他像以往一样来到了那家他平时爱来的网吧,可因钱不够被人撵了出来。一时的贪念与怒火充满了心中,他看见街对面的妹妹手中拿着一百元钱,嘴角扬起了坏笑,他拿着刀,跟着妹妹来到一条偏僻的小巷,他四下看看,见周边无人,便逼迫妹妹交出钱,妹妹不肯,说那是妈妈给的过年钱,求哥哥放她走。一时的他失去了理智,伸出手要抢,可妹妹大声哭了起来,他不知所措,害怕有人看见报警,便举起明晃晃的刀子向妹妹胸口捅去,可不料正中要害,妹妹当场因流血过多死亡。如花的生命就这样离去,如果当时的他遵守了法律,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那就不会造就这样的惨剧!
这件事情告诉了我们:法律是多么的重要,贪婪是多么的可怕,人性是需要自己去改变的、控制的,如果你做不到,那你有可能就像上面这则文章中的一样,接受那血的教训,接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这样的话,你将会痛苦一辈子,后悔一生!
是呀!法律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法律,我们生活将会多么的混乱啊!
法律小故事2
安全,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固然很重要。但是当面临危险而我们又保护不了自己时,就全靠法律来保护我们了。
首先,法律有很强的威慑性,它可以让不法分子闻风丧胆。就算有胆子大的或不知情的,严格的法律也会把他们绳之以法的。尽管这样,也有不少人犯罪。记得在二零一二年,一天下午一所小学放学时校门前出现了一个行为异常的人。这时,学生们都涌出了校门口,正想享受放学后的轻松,不料,那个人拿出了自己藏着的菜刀,冲向门口,用刀乱砍学生。那人边砍还怒气冲冲地说:“你们不让我活,我也不让你们活!”保安在第一时间冲出了校门,立刻制止住了那个人。可是,还是死伤了多名学生。我还知道,有一所幼儿园内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一名女幼儿教师在教室内将一个小孩的两只耳朵提起到小孩的脚离开地面,小孩已经疼痛难忍地大叫起来了,而这名教师居然还在笑!后来,这名幼儿教师被幼儿园开除了,被小孩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其实,我看了第一个事件后,觉得这个人太没有人性了,自己受到了什么挫折却拿别人出气,何况是儿童呢!要知道,几个鲜活的生命,却因为他一个人的脾气,消失了。几个人的死亡,让几个完整的家庭破碎了!当又知道了第二件事情之后,我同样很气愤。这个幼儿教师也太过分了吧!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还好在那些人都得到了自己应有的惩罚,可是,逝去的人再也不能复活了,留下的伤痛再也不能抹去。
如果他们事先学习了些法律知识,那么这些事情就不会发生,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小学生应该多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才能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保护自己及他人。
法律小故事3
法律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它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麻烦的事情,而且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那既然要说法律在我身边,就先介绍一下法律的好处吧!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说没有法律的约束,人就会变得无法无天。所以人人都要做到懂法、守法。但是有些人总是克制不了自己,经常小偷小摸,然后还会去网吧打游戏,当父母不让他去打游戏时,他甚至还会顶撞父母,更严重的还会打父母。然而法律是会约束他们的,如果情节严重是会坐牢的!虽然他们刚开始是小偷小摸,但是过一段时间他就会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天,我去上辅导班,在过马路的时候,我看见一位叔叔在和交警嚷嚷着什么,原来,这位叔叔在红灯的时候闯了红灯,被交警拦了下来。但他说:“闯红灯又怎样?现在没有几个人一次红灯也没有闯过吧?”开始还讲点道理,可是后面我就有点看不下去了。“这位先生请您不要着急,我们这不是也为您着想吗,您想想看这儿这么多车,万一不小心把您撞了怎么办?”“我用不着你管,也用不着你着想,再说了你他妈是不是咒我啊?万一被撞了,什么叫万一啊?你是不是想我被撞死啊?”这下交警急了:“我不是那个意思!如果你再这样,我就罚款了!”“怎样,你想怎样?信不信我打你?”交警说不过他,只好给他讲道理,过了一会儿那位叔叔好像也知道自己错了,于是主动给了二十元,并说:“交警同志,刚才是我不对,您大人不计小人过,这罚款我主动交了吧!”。看到这一幕,我突然豁然开朗,心想原来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啊!同时,我也把那个叔叔在我心里的形象给改了,改成了:知错就改!
现在你们知道法律是什么了吧?它可以让一些人悔过,重新做自己,也可以帮助一些人找回公道!
法律小故事4
每年的12月4日是我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一听到“法制”、“法律”这些庄严的词,大家一定会觉得它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其实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不论是一条法律,还是一个制度,或是一个警告,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了《交通法》,交通将会瘫痪,道路被围得水泄不通,人们无法出行;如果没有了《刑法》,人们的生命财产无法得到保障,社会治安混乱一片;如果没有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社会上将有很多残疾孩子被遗弃,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如果没有了《环境保护法》,地球上到处都是废弃物品,地球将变成一个大垃圾场,人类无法生存......可见法律是多么的重要,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命、幸福生活和所有的一切。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6岁的小男孩在被犯罪分子绑架后,机智地成功逃离后,及时拨打了110报警,危急时刻警车赶到,抓住了犯罪分子。他成功地用法律的武器保护了自己,使 犯罪分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但是在我们身边也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随意闯红灯,或者因酒后驾驶而将人撞死撞伤。这种知法而不守法的行为,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还有一些不良行为,比如同学之间因为一些小事而挥舞拳头,动用暴力;明明看到“请勿践踏草坪”的牌子,却视而不见仍旧走在上面;高年级的同学向低年级的同学索要财物…….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些坏习惯,古人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不良行为如果不改正,就很可能会触犯法律。
作为生长在法制社会的我们,从小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远离坏习惯,做一名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理想远大、勤奋好学、追求上进、活泼开朗的四好少年。
法律小故事5
林肯曾经说过一句话:“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这句话告诉我们法律与道德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从古至今世界上没有亘古不变的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法律。法律与道德是不断的变化与完善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考古学家威尔逊在周游世界的考察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
在非洲一个原始部落中,部落里的人们发现经常有东西失窃,于是部落里的组长召集全族人开会:“为了使我们能继续保持安宁与和谐的生活,我以全族族长身份下令,偷窃者一旦被捉住按部落规矩将受到鞭打20下的惩罚。”
但是盗窃者依然我行我素,豪不听劝,族长依旧召令人们开会警告,但偷窃者还是继续行窃,族长忍无可忍召开第三次大会说:“偷窃者一旦被捉到将鞭打40下。”
有一日,有人报告说偷窃者已经捉到。消息传开,人们各个都来到了广场,看看谁是偷窃者。当大家看见偷窃者的时候,谁都没有想到,偷窃者竟然是族长年迈的妈妈。但是族长却履行诺言代替自己的母亲鞭打了40下。
而这件事告诉我们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
族长既履行了法律也完成了一个人的道德所在,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和自己对母亲的孝道。所以说法律与道德是不能分开的。
若一个国家具有法律,而没有道德那么统治这个国家的国主一定是一个暴君,例如秦国的秦始皇由于他的专制统治,使百姓们民不聊生,痛苦不堪。若如果只有道德,那么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了。
所以法律与道德是不能分开的,而且他们应该相互合作。那么这个国家才能繁华昌盛经久不衰。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公民我们应该遵纪守法、发扬社会的道德、传递正能量。
道德在我们的心中,法律在我们的身边。遵法守法、道德做人我能行。
高中生法律故事 篇9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爸爸开车送我去少年宫学习美术。在洞山中路,快到少年宫时,爸爸突然提前打转向灯,准备向少年宫调头。我忽然发现这里有禁止转弯的标志,连忙提醒爸爸。可爸爸却笑着说:“没关系,对面车道没人没车。”听了爸爸毫不在乎的话语,我不禁皱起了眉头。接着他又小声嘀咕:“儿子,这儿没监控,从这儿调头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下不为例。”眼看爸爸就要调头了,我焦急地说:“爸爸,您为了我的安全,从来不让我坐副驾驶的位置,但现在您怎能违法,拿我们生命开玩笑呢?法律要靠每个人自觉地维护,如果人们都从这里调头,就会养成一种坏习惯,从而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您可不能知法、懂法,却不守法呀!爸爸,别调头!”
听了我的一番话,爸爸什么也没说,只是熄了转向灯,到了前方十字路口,安静地等待着。绿灯亮了,爸爸默默地向少年宫开去。此时,我如释重负,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我自豪地想:学校开展的普法课,真没白上啊!这些知识总算派上用场了,我给爸爸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法律课啊!
中午回到家,我见爸爸打开电脑,悄悄地找到违反交通法规的网页,看到一幅幅触目惊心的车祸图片时,爸爸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违反交通法规,轻则两车相碰财产受损,重则伤人害己车毁人亡,由于一时的疏忽,酿成的大祸不胜枚举。
法律故事中学生 篇10
从立法数量而言, 我国的法律并不匮乏,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是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 究竟是立法漏洞, 还是执法力度不足, 笔者首先从立法角度进行分析。
( 一) 立法理念落后
首当其冲的就是立法理念的陈旧。我国环境立法过多的受到以往过分注重促进经济发展思想的影响, 尚未站到一定的高度对待环境保护, 虽不断提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但却未实质确立这种理念。
( 二) 部门法之间存在矛盾
其次, 由于我国的分别立法模式, 各部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相互冲突, 也使得执法部门的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 犹如处于无监管状态。以水资源为例, 目前我国已颁布实施以水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4 件, 行政法规18 件, 部门规章55 件, 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近700 件。《新水法 》、《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这四部法律都对水环境监管作出了法律规定, 但四部法律分别由水利部门和环保部起草的, 最后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
( 三) 未构建完公众立法参与机制
再次, 环境污染法律责任并没有构建公众立法参与机制, 这也就意味着公众并未参与环境的法律体系进程。国家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 有义务对已受污染受损害的环境进行恢复, 对濒临危害的环境进行保护。公众既是环保的受益群体, 也是破坏环境的主体。公众对环境常识了解甚微, 如果政府能有效引导公众都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 不仅环境管理难度降低、成本减少, 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二、我国环境法律体系构架的完善对策
( 一) 树立全新的立法理念
针对我国环境立法方面的问题, 首先, 需要转变陈旧的立法观念,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特别是立法内容的角度, 树立全新的环境法理念, 从治理、防护等角度, 结合环境的特殊性, 明确界定法律关系主体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使立法内容更加符合我国的当下的环境现状。
( 二) 处理部门法之间的冲突问题
目前, 我国尚未有一部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方面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文件, 关于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方面的立法零散存在于各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中, 管理部门划分不清晰, 权责界限不明确, 政府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 存在着错位、越位、缺位、重叠等一系列行政行为, 最终导致环境保护的效率极其低下, 白白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数量并不少, 但是能够有效落实的、真正达到立法目的的却微乎其微。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就是应当整合相关法律法规, 使之成为一个体系。从国家立法层面来看, 应当建立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 使其与其他的法律法规相协调。改变各项法律单独立法、单独执法的格局。其次, 针对特定区域, 应当先因地制宜地进行特别立法, 针对整个区域进行环境污染防治的综合立法, 统筹治理。
( 三) 构建公众立法参与机制
构建公众的立法参与机制, 从民众的视角, 更能清楚地看到我国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 并且能够认清责任的主体。在立法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参考公众的意见, 通过多种形式的提案, 确保相关法律内容的全面。公众的立法参与也能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让社会成员意识到环境保护的总要性, 由政府到学校再到家庭, 落实到每个个人, 提升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主动学习环保知识, 配合环保工作。
三、结语
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求我们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来发展经济, 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指标的上升。环境法律体系的构建关系到将环境责任问题纳入法律轨道, 笔者仅仅对环境法律体系架构问题进行了肤浅的研究, 我国环境法的结构体系、权利义务关系等都处于起步时期, 法律规范的对象与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以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我国的法律工作者要不断探究当下环境法适用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前我国环境发展现状与社会发展需求, 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该体系的内部结构进行重新架构。
摘要:在当今工业发达的背景下, 工业废水、废物、生活废水等都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环境法律体系问题也成为当下环境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 本文以环境法律问题为切入点, 重点讨论了立法、执法、司法与法律监督四个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与对策, 为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构架与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法律体系,结构构建,体制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洋.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架构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 2015, 03 (05) .
[2]黄锡生, 史玉成.中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架构与完善[J].当代法学, 2014, 01 (10) .
[3]吕忠梅.理想与现实:中国环境侵权纠纷现状及救济机制构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4]黄锡生, 史玉成.中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架构与完善当代法学[J].当代法学, 2014, 12 (01) .
法律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11
作为一个法律系的大学生来讲,法律对我们的重要性仍旧是毋庸赘言的。每个人多学一点法,虽然算不上精深,仍旧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今天早上,我读了两篇法制故事,分别是“我也有生存环境权”和“假币碰不得”。
我也有生存环境权,讲了工人们晚上施工的事情,我觉得这些工人要感受小区居民的感受,不夜里工作,尽量白天工作,这样晚上工人们能睡睡个好觉,小区居民也能够好好的睡一觉了。
假币碰不得,讲了一个叫赵可的人发现一张假币后,却想自己留下来当纪念的事,我觉得一般发现了假钱,最好交给银行工作人员,不要自己留下来,这个故事里面的赵可受到警察非常严厉的批评。我们家也发生过收假币的情况,是姥爷收房租收的钱,然后我们准备存到银行,这时有一张一百元的假币,银行的叔叔阿姨告诉妈妈发现假币应该怎样处理和怎样辨别假币,妈妈就特别小心,再也没有这样的情况了,我也明白了。
经典青少年法律故事 篇12
这个故事,使我不禁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是的,他们天生并不是坏孩子,至少他们原来大多不是坏孩子,可是他们犯罪了。中学生违法的犯罪问题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深沉的思考。
4.星期五下午,检察官徐阿姨来给我们上法制教育班队课。徐阿姨给我们讲了很多的法律知识,有劳动法、合同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还告诉我们未成年人不能去网吧、游戏厅。上了这节法律课后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我要做个知法、守法的好学生!
5.有一个少年,想买一辆很酷的摩托车。但是家里不同意,他想到了抢劫,他去银行门口蹲点,看到一个女人,提了黑色塑料袋出来,他直接就抢走了。抢走后发现里面有30万元。很快,他就被抓了。被起诉抢劫罪。因为年龄15岁,属于未成年,所以法院轻判。他只被判了两年,缓刑两年执行。
缓刑两年马上到了的时候,他又耐不住了,去偷一家烟酒店,被老板发现,与老板搏斗中把烟酒店老板砍成了重伤。他再次被抓。这次的性质,属于偷钱转抢劫致人重伤。缓刑期间,要重判。不满18岁轻判,相抵。
判处 有期徒刑8年,加之前的2年,共住了10年。6.2002年3月7日傍晚5点多钟,南京市××村中学门前。
初三某班的学生和往常一样说说笑笑地走出校门。4名男生突然被人从身后分别架住双臂,强行带到龙蟠路边的花卉广场。到此之后,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4名学生大吃一惊,身边“护驾”的人由原先不到10人,一下激增近50人。对方简短地几句谩骂之后,这伙人毫不顾忌广场上众多市民在场,蜂拥而上轮番对他们狂殴暴打。
随着施暴程度的不断升级,4名无辜学生被这伙人从花卉广场一直拖打进情侣园的树林中。面对40多名轮番上阵的施暴者,4名学生在书包、木棒及拳脚的蹂躏下,相继被打倒在地。其中一名姓徐的男生,被打得浑身是血蜷缩在地上后,仍未被这伙丧心病狂的恶徒放过。施暴者疯狂地将其当作足球,轮流助跑后“发射”这个“点球”。另一名身材较胖的男生,遭重创的头部肿得像只皮球。当施暴者散去后,2名伤势较轻的男生,将昏死过去的徐某扶起后送回家。后经医院诊断,徐某的左肾破裂需手术摘除。
警方查明参与施暴的40多名暴徒和帮手,都是在校的中学生,分别来自南京市第××中学、××湖职业中学、××桥中学。3月12日,南京市玄武警方将19名涉案嫌疑人擒获。
引发这场聚众斗殴的事由,竟是两名学生在网上的对骂。春节前,南京市第××中学高一的一名学生上网聊天,与一网友发生“口水战”。对骂中,他了解到对方是××村中学的学生。“口水战”中败北的他,回校后便将此“不幸屈辱”向同年级的司某和张某倾诉。在校内混得有点名气的司某和张某听后大怒,同时表示帮其摆平对方。3月7日,司、张两人通过各自的初中同学等关系,从三所中学纠集近50名帮手,杀气腾腾来到××村中学附近设伏。至于被打4人中,哪一个是和第××中学高一某学生网上“对骂”的学生,他们对骂了些什么,参加这起群殴的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
3月15日,南京市玄武警方宣布,对参与这起群殴行凶的11名嫌疑人依法刑事拘留。警方向11名涉案学生家长宣布决定时,当场就有3位家长昏倒在地。
7.发生在南京的一起学生长期结伙盗窃案件。6名团伙成员在案发时平均年龄不到18岁,他们同校同班同宿舍,最令人吃惊的是他们所学专业竟然是保安。
在南京公安机关的预审室里,17岁嫌疑人小力供述他们的违法犯罪事实:两年前我带着录取通知书来到学校报到,同宿舍6个同龄的同学成为好朋友,好“哥们儿”。不久,我们耐不住学校严格管理的业余寂寞,大家一商量就决定溜出去“热闹热闹”。从此,我们经常是集体翻墙头出去喝酒抽烟。
日久天长老是喝酒抽烟,大家都有点烦,再说家里给的钱老是这样花也不太够。一天晚上,几个哥们在外面喝啤酒,也点不起什么菜,都觉得很无聊。当时有人说,老是这样不好玩,咱们不如顺便去“拿”点东西。借着酒劲大家都很赞成。
从那以后,他们时常夜里酒足饭饱后,就一块到附近一些中小学校行窃。由于学习的是保安专业,对刑法、公安业务、保安管理知识等有很多的了解,起初,他们盗窃也还算有点节制,只是“拿”些铅笔、橡皮擦、牙刷、毛巾和书本等,不“拿”太值钱的东西。当然,因为懂专业知识也使他们作案比较谨慎,相当注意不留痕迹等反侦察的问题。
后来,经常作案胆子就大了,把学习的法律知识都抛到脑后,什么值钱就“拿”什么,几个哥们儿有福同享,作案时互相提醒,每次都很顺利,对仅仅到中小学“拿”点东西不感兴趣了。最后一次大家商量,快毕业了,今后要分配到不同单位,6个人没机会一起“拿”了,决定干点大的,就去了那家手机店。
因为他们几个是“铁哥们儿”心齐,有事经常能互相“打掩护”,先后盗窃的财物达到将近1万元,学校和家长都没能发现。
6名学法不守法的少年,最终得到的不是毕业证书而是法院的判决书。青少年法律故事一
16岁的小兴,自打接触网络游戏CS后,就着了迷,经常往网吧里钻。苦于家里管得严,小兴就想出这么一招:每天一大早打着上学的旗号,背着书包直奔网吧,差不多到放学点儿了再回家。就这样持续了半年多时间,小兴不仅把父亲给的学费等都送进了网吧,还因为钱不够,不断向父亲索要周末补习费等各种费用。后来到期末,小兴拿不回成绩单,父亲起疑找到学校,才知道儿子竟然已经半年没有上学,学校也没有和家长沟通!而就在小兴父亲深受打击的时候,又传来另一个“噩耗”:小兴因为上网缺钱,从家里拿了水果刀去打劫了一名女中学生身上的20元零花钱,结果被少年法庭判处缓刑。
青少年法律故事二
身患残疾的母亲病重在床,父亲是普通工人,年仅15岁的儿子小刚品学兼优,还是班干部。家里的困难小刚都看在眼里,他非常清楚钱对于母亲及整个家庭的重要。暑假期间,街坊一在工读学校就读的孩子找到小刚,对他说有办法能弄到钱,并向小刚保证,只要跟他一起混,一定可以发财。孝顺的小刚动摇了,憧憬着“要是能弄到好多钱,就可以给我妈妈动手术了”。两人一合计,目标锁定在了小刚一个家里很有钱的小学同学明明身上。于是两人借口找明明玩,由小刚敲开了明明的家门。两个半大孩子进去后,在明明父母在场的情况下,邻家孩子掏出事先准备好的菜刀,大声宣布:“抢劫,把钱拿出来!”明明的父亲将其制服,傻在当场的小刚也被送进了派出所。
青少年法律故事三
父母从潮阳来广州做生意后,阿龙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这个孙子又百依百顺。
2002年,父母把14岁的儿子接到广州来生活。由于长期缺少沟通,阿龙的父母和儿子已经没什么话可说,只要见儿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夫妻俩就严厉斥责,早被奶奶宠惯了的阿龙哪里受得了,没几天,和父母大吵一番后,阿龙离家出走了。
当年1月30日,阿龙在外面和同学的弟弟、10岁的小文一起玩时,发现身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阿龙想在小文身上打主意。阿龙把他带到白云区三元里附近的草地上,勒死后把尸体扔到旁边的沙井里。
第二天上午,阿龙拨通了小文家里的电话,要小文家长拿1000块钱来赎人。最后压低到600元,在约定地点一手交钱一手交人。小文家人随即报警。
阿龙几次变换交钱地点,最后约定小文的家人把600元现金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口左侧垃圾桶里。当晚10时,阿龙取出垃圾桶里面的钱,然后直奔麦当劳。饱餐一顿后,阿龙在麦当劳门口被警察抓住。阿龙几次接受审讯都坦然承认是他干的,为了说服警察相信他,阿龙带着警察找到小文的尸体。
阿龙的行为犯了故意杀人罪,考虑到阿龙犯罪时没有满18周岁,广州中院从轻判处阿龙15年有期徒刑。
青少年法律故事四
丽丽的父母都是做小生意的,家境贫困,父母平时忙着挣钱养家,根本没空管教女儿。在家里被忽视,丽丽就到外面寻找补偿,16岁的阿祥成了丽丽寻找温暖的港湾。阿祥的家境和丽丽差不多,他因为成绩不好辍学后就在学校周边纠集了一帮小青年,成立了一个“龙腾帮”,阿祥自封“老大”,“龙腾帮”的经费来源主要靠抢在校学生的钱。
威风八面的阿祥赢得了丽丽的好感,正在读初二的丽丽很快就成了阿祥的女朋友。他们仿照电影里的情节,称丽丽为“压寨夫人”。
丽丽这个“压寨夫人”并非浪得虚名,她心甘情愿地帮阿祥经营起了“龙腾帮”。为了扩大势力,还在学校读书的丽丽经常游说同学加入“龙腾帮”。一般的学生都不愿意交这笔保护费。见软的不行,丽丽就伙同阿祥等人来硬的——他们在学校外面堵着,对不交保护费的同学拳脚相加,直到他们乖乖交上保护费。
和阿祥交往的日子,丽丽经常很晚才回家,有时甚至夜不归宿,可是她的父母却置若罔闻。直到阿祥因为伙同他人犯抢劫罪被越秀区法院判了6年徒刑,法官找丽丽的父母做思想工作时,丽丽的父母才如梦初醒。
【法律故事中学生】推荐阅读:
我身边的法律故事作文05-24
法律小故事读后感07-02
关于法律的小故事50字07-04
身边的法律故事作文800字_高中作文08-10
法律素养大学生法律09-15
中学生法律知识08-23
中学生法律常识大全10-24
大学生就业法律07-03
大学生法律素质09-07
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