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灵敏素质

2024-09-10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灵敏素质(通用13篇)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灵敏素质 篇1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灵敏素质

三道水中学——杨杰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素质教育”模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体能,以适应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体能。1.发展学生体能的意义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也是体育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所在。体能是体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是不能忽略的一项教材。体能也叫体适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体能可分为两类: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后者是指从事运动所需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和反应等。发展学生的体能,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有利于改变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和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2.发展学生体能的特点

2.1 发展体能是以运动动作的实践为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不断反复的身体练习来达到掌握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这是发展体能的突出特点。

2.2 发展体能所选择的内容要全面。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不但要考虑到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而且要考虑到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还必须注意学生肌体的全面发展。如上肢、下肢、躯干等。实践证明,只有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才能取得最佳的练习效果。

2.3 发展体能的手段和方法要丰富多样。

因为发展机能的内容要体现全面性,因此在采取锻炼手段与方法也必须体现多样性,以避免学生对单调枯燥的重复练习而产生的畏难情绪。灵活多样的锻炼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发展体能的积极性。

2.4 发展体能的循序渐进性。

发展学生体能必须按照人体的自然发展、肌体的适应规律和超量原理,逐步积累发展和增强体质的效果,循序渐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做法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如在练习中运动负荷太大,不但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肌体损伤。

总之:进行中中小学生体能训练,要遵循其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特点,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体能训练手段应多样化,提高学生体能训练的兴趣,并注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3.发展体能的方法与教学指导

在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常用的方法有:负重法、持续法、间歇法、游戏法、综合法。

3.1 负重法

负重法是指运用重物进行练习来锻炼身体、发展机能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物体负重练习,如选用杠铃、哑铃、实心球等重物和器具;也可用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如引体向上、倒立、立卧撑、俯卧撑、双腿深蹲等。

在练习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少年儿童的骨骼具有弹性好、不容易骨折但容易变形的特点,指导学生科学锻炼。负重练习必须以动力性力量为主、静力性力量练习为辅,或者二者相互交替练习的方法进行最好。在选择负荷重量时,一般要以学生本人最大的绝对力量的三分之二练习较为有效。在练习的次数上以隔日练习为佳。在练习的时间上,一般中中中小学生每次练习以5-10分钟为宜,练习的内容不要太多。高年级及机体素质好的学生可进行较长时间、较多内容、较大强度的负重练习,但每次力量练习后都要注意放松调整,以提高肌肉的弹性,防止肌肉僵化,而增进学生的力量机能。

3.2 重复法

重复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用较稳定的墙洞,不间歇地连续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重复的目的在于控制生理负荷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使学生的身体充分地得到锻炼。在教学中,重复法练习具有时间较长,运动量较大的特点,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调节运动负荷的方法。正确处理运动量与强度的关系。如练习强度大时,练习的时间就不能太长,练习的时间延长,强度就不能太大。重复法的练习一般比较单调,所以练习的方法与手段必须灵活多样,以便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体能。

3.3 间歇法

间歇法是指根据锻炼对象、锻炼项目的特点和生理负荷的大小,调整与控制各练习之间时间,以提高发展体能效果的一种方法。依据超量负荷与超量恢复的原理,体育活动后要经过合理的休息,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超量反应,这样才能提高体力、增强体质。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练习者的年龄、性别、体能、客观环境条件等不同,严格控制间歇时间、避免负荷过大或过小,从而影响体能的发展。如对身体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两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要求长些,间歇时间控制在机体基本呢恢复的状态下,再进行下一次练习。而对身体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两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要短些,间歇时间应控制在机体处在尚未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就进行下一次练习。这样,会取得更好的超量恢复之效。间歇的方式应采用积极休息的方法,如走、慢跑、适当的放松,以加速排除乳酸的堆积和体力的恢复,以达到更好的体能锻炼效果。

3.4 游戏法

游戏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预定任务的一种方法。游戏法通常有一定的情节和竞赛成分,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在练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体能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发展体能的需要有明确的目的,选择好游戏的内容与形式,如发展速度素质可选用奔跑游戏;发展力量素质可以选用负重游戏;发展灵敏素质可选用追逐游戏等。在游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贴膏药”游戏中,要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逮住对方,而自身又要如何的躲闪不让对方逮住等方法,去争取优胜。再则,在执行游戏的裁判中,教师还应指派学生一起协助,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评定成绩的能力。

3.5 循环法

循环法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各种类型的动作,具有不同练习效果的手段,组成一组练习的点,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循环反复地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由于各组的动作、器械的不同,练习时花样翻新交替进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布置各个练习点,在练习内容的搭配上要选用已经掌握的简单易行的动作,同时在规定好练习的次数、规格和要求的基础上,要着重强调动作的质量,防止片面地追求运动的密度和负荷,教师对各个练习点的练习要及时的指导、检查与评价,防止学生走过场,以提高练习的时效性。

3.6 综合法 综合法是指上述各种发展体能的方法在教学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依据教学与发展体能的需要组成多种练习的方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和运用,如要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可以先选用重复法,再选用间歇法,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选用以一法多主、多法结合的方法。在运用综合法练习时教师必须严格控制练习的负荷、间歇的时间与休息的方式等,这些都都要根据学生及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来制定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综合的练习中达到全面发展体能的功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在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的方法是非常丰富的,体育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的实践经验,依据教学的客观实际,善于灵活而创造性地运用,使学生的体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4.发展学生体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

4.1 以贯彻实施新课标为根本,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就是“健康第一”。在努力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把研究教材与研究学生需求有机结合,把教材规定内容与补充内容有机结合,把教学内容与学校场地有机结合,在保证总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适度满足个体需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使他们由“被动”参与转化为“主动”参与。

4.2 以创设教学情景为手段,注重让学生体验运动过程的乐趣。体育教学内容有充满趣味的,也有枯燥无味的。前者好说,学生一般都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后者,作为教学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应作为关注的重点。教学实践中,主要是创设教学情景,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篮球教学中,创设一个小型“CBA”或“NBA”的情景,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挑战自我,在快乐的练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做,不仅促进了师生间感情的交流与沟通,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顽强面对困难的意志品质。

4.3 以运动队训练、第二课堂和大课间为依托,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学生能力有高低之分,对于接受能力强,身体素质好的个体,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以进入校队和第二课堂为“诱惑”等,积极给予引导和关注,从而提高学生灵敏素质锻炼的意识,为提高学生体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接受能力弱、身体素质低的学生,利用大课间开设的各种趣味活动、传统项目,如花样跳绳、兔子舞、配音乐的体能练习等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逐步提高灵敏素质,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4 以课间活动、课外作业和小型比赛为补充,形成较全面的锻炼习惯。

利用与学校、班主任和家长三方面及时沟通,通过开展大小课间活动、定期举行小型比赛活动、及时布置适量体育家庭作业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这样不仅能有效发展学生体能,也利于检验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利于体育优生的选拔和培养,利用班级之间的良好竞争,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灵敏素质 篇2

一、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 虽然比较年幼, 但是就其认知能力来讲,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不过这种认知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拓展与培养,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去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 在学习《岳阳楼记》时, 这是一篇文辞非常优美且韵味十足的散文, 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这种感觉, 我采用的是探究性的学习模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的成员性格不同, 学习成绩也不相同, 通常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文静, 成绩逊色的学生比较活泼, 这样便于优势互补。然后, 我根据课本内容设计好足够数量的探究题目,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当下我们国家正在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有什么意义?我不对学生的答案做统一的标准, 只要言之有理便可。此刻, 有的学生善于说, 但不会组织语言, 而有的学生恰恰可以办到, 大家通过思想交流, 将答案组织完备, 而我的教学目标也实现了。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它在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 起到了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在文章的选择上都是一些文辞优美, 有着极高艺术鉴赏的文章, 反映出人文内涵的基本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营造出的人文气氛很重要, 因为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例如, 在学习《最后的一课》时, 教师先带有感情色彩地诵读全文,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全面感受文中想要表达的中心大意, 然后教师再将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中进行讲解。在这篇课文的讲解中, 教师还可给学生穿插大量故事发生的背景, 例如普法战争、色当战役等等, 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使学生从侧面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 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们当时的爱国之情。总之, 学生在体验这些感情色彩和与此互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认知。

罗丹曾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是关键的是要如何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发现。语文可以让学生寻找到处处都有美的灵光。例如, 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 感受到作者对父亲浓浓的爱, 也能不由地联系到自己与父亲发生的点点滴滴, 这样学生不仅受到深刻的教育, 还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敢于质疑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时期, 无论是他们的生理还是思维分析能力都在急剧地变化, 为此他们需要一种全面分析、质疑问题的能力, 教师也要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 对于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鼓励, 激励他们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例如, 在讲授《有的人》一诗中“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 我多伟大!’”一句时, 有的学生就问我:“老师, 骑在人民头上, 无疑是压迫人民, 那么, 文章中为什么用‘骑’而不用‘压’呢?”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好, 我并没有立刻给予正面回答, 而是先表扬了这位学生, 然后将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 谈谈各自的看法, 我则在一旁从诗的背景、诗的写作技巧方面来开导学生, 学生们各抒己见, 质疑问难, 过去学生是被动学习, 现在学生是主动学习, 并最终彻底地弄明白作者用“骑”的意图。

当然, 也有学生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因为问题的搞笑引起全班哄堂大笑, 在面对这种情况时, 教师一定要用智慧的办法化解, 千万不要责备学生, 避免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由于学生的年龄限制, 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出现片面的、错误的, 或是荒唐可笑的见解是很正常的, 如果学生顶撞自己也不要发脾气,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包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意见, 维护学生的独立思想与独立人格, 也只有这样才会让他们潜在的思维得到拓展,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综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生为本, 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探索, 大胆质疑, 提高课堂效率, 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摘要: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学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 在语文课堂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素质提高。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绝好学科。如何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灵敏素质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效率

吕叔湘认为,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相比以前无论是在教学模式上还是在教学质量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更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思想上的实际需要,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为此,在课堂教学上进一步地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虽然比较年幼,但是就其认知能力来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只不过这种认知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拓展与培养,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去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这是一篇文辞非常优美且韵味十足的散文,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这种感觉,我采用的是探究性的学习模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性格不同,学习成绩也不相同,通常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文静,成绩逊色的学生比较活泼,这样便于优势互补。然后,我根据课本内容设计好足够数量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当下我们国家正在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有什么意义?我不对学生的答案做统一的标准,只要言之有理便可。此刻,有的学生善于说,但不会组织语言,而有的学生恰恰可以办到,大家通过思想交流,将答案组织完备,而我的教学目标也实现了。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在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初中语文教材在文章的选择上都是一些文辞优美,有着极高艺术鉴赏的文章,反映出人文内涵的基本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出的人文气氛很重要,因为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例如,在学习《最后的一课》时,教师先带有感情色彩地诵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全面感受文中想要表达的中心大意,然后教师再将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中进行讲解。在这篇课文的讲解中,教师还可给学生穿插大量故事发生的背景,例如普法战争、色当战役等等,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从侧面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们当时的爱国之情。总之,学生在体验这些感情色彩和与此互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认知。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是关键的是要如何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发现。语文可以让学生寻找到处处都有美的灵光。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感受到作者对父亲浓浓的爱,也能不由地联系到自己与父亲发生的点点滴滴,这样学生不仅受到深刻的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敢于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他们的生理还是思维分析能力都在急剧地变化,为此他们需要一种全面分析、质疑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要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对于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鼓励,激励他们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讲授《有的人》一诗中“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一句时,有的学生就问我:“老师,骑在人民头上,无疑是压迫人民,那么,文章中为什么用‘骑’而不用‘压’呢?”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好,我并没有立刻给予正面回答,而是先表扬了这位学生,然后将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谈谈各自的看法,我则在一旁从诗的背景、诗的写作技巧方面来开导学生,学生们各抒己见,质疑问难,过去学生是被动学习,现在学生是主动学习,并最终彻底地弄明白作者用“骑”的意图。

当然,也有学生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因为问题的搞笑引起全班哄堂大笑,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一定要用智慧的办法化解,千万不要责备学生,避免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由于学生的年龄限制,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出现片面的、错误的,或是荒唐可笑的见解是很正常的,如果学生顶撞自己也不要发脾气,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包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尊重学生的意见,维护学生的独立思想与独立人格,也只有这样才会让他们潜在的思维得到拓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综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本,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大胆质疑,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4

如今,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不断地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这就需要大批高水平的外语人才。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更意识到了当前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特别重要的 问题,合理的教学对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思维去掌握语言的本质, 从而增强语感。不善于运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语法概念、理解教材内容、解答各种习题、达到运用英语进 行交际的目的。因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求各种类型的思想活动,思维与学习英语的效果有直接关系,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激发求知欲,增强思维的自觉性

有许多学生误认为学英语就是死记硬背,课堂上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记什么,无需动脑筋去思考,这 种想法是错误的。英语学习也需动脑筋思考,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交际工具,若想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先思考,怎么讲得出?进行英语会话,做英语练习,学习英语的基础知识都需动脑筋考虑。在学习中一个 学生愿不愿意动脑筋,喜不喜欢积极思考,是他思维能力能不能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例如:教师在 教学生完成时态和被动语态时都要用到动词的过去分词,过去分词的构成形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规则动 词的过去分词按照规则比较好记忆,而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比较难记,也容易记错。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 动脑筋想办法,把那些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按一些规律进行归类记忆,如:“AAA式”“ABA”式、“ABB”式 、“ABC”式等。又如:学生把单词或词组孤立地去记,往往比较乏味,难记,若教师在教一些词或词组时启发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单词或词组进行造句,适当造出一些幽默甚至荒诞的句子来,则更容易记忆。如:在教 “deal with ”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老师说:yesterday morning you were late, your teacheraske d you to copy the new words, this morning your tercherwas late, you asked him to copy the new words. “That means:”Deal with him as he deals with you“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常言道求知欲与好奇心密切相关,可以说,求知欲是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学生学英语,对英语的特点、英语的文化背景、交际习惯、人文心理等都有种好奇心,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点燃学生心中的好奇心之 火。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单元的重点语法内容;课文中的难句、长句;与汉语文化背景、交际习惯、人文 心理大相径庭的特殊英语语言现象;学生容易混淆、弄错的语言现象;一义多句的语言表达现象;以及其它。 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的自觉性就会大大增强,就会自觉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使其思维 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生 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灵敏素质 篇5

摘 要: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学到强身健体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运动教学的目的。科学地发展学生体能教育,使学生健康的成长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更是教师的责任,所以,学生体能的发展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核心。本文主要探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能的方法。

关键字:小学 体育教学 发展体能 方法

我国小学生体能的发展在近几年都是呈现下降趋势,这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体育教师改变曾经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观念,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体育课中,通过学习各种体育技能,使身体素质和基本的活动能力都得到提升,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所以,在发展体能的过程中,要制定科学的方法来全面指导教师向学生教授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

一、小学体育中体能教学的内容及目标

(一)体能的内容

体能,总体指的就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它指运动员在一项体育比赛中发挥的最大限度体力,它体现了运动员能量的代谢水平。也指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健康体能和运动体能。其中主要包括力量、速度、反应能力、耐力和柔韧性等基本身体素质,以及人体健走、跑步、跳跃、投掷、攀登、爬越、悬垂和支撑等基本活动能力。

(二)体能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主要由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组成。相对而言,理论课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以教师为主;实践课系统性很强,以学生的配合为主。小学体育中体能教学的目标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其目的是通过体育训练达到四项标准:① 身体的标准。适应各种环境、不同天气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病症时能够有很好的抵抗力和康复力,同时,能够承受得住各种生活压力和疲劳感;②技能的标准。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生活的效率和质量。③健康标准。具备基本的健康养生知识,有利于缓解大脑负荷,提高大脑的运作效率;④思想标准。在自我不断成长、完善、实现的过程中,形成平等、公平、公共的思想意识。综上所述,全方面发展体能教学,使学生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和拼搏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思想体系。

二、探析教学中发展体能的方法

(一)发展体能教学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发展体能教学的重要前提。这个师生关系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一方面只有师生之间共患难、共流汗、共欢喜,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平等地位,做到彼此间信任与尊重。毕竟,一个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体现的不仅仅是他的教学素养,更加能够体现他的人格魅力,在这种教育环境下,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教师的综合知识素养很重要。在学生眼中,教师是一个万能的角色。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绝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何况,如今的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广,视野也更加开阔,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的与学生交流,树立好榜样。最后,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重视沟通。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要有耐心、人性化的处理,当然也要坚持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好的树立自己的威信。

(二)发展体能教学的方法

1、承重法

利用重物进行体育练习来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叫做承重法。在教学中称为物体负重练习。承重法主要是利用不同的运动器材以及自身的体重,来锻炼自己身体不同部位使其力量增强。比较常见的运动器材有:哑铃、杠铃、实心铁球等,自身体重的常用练习方式有:引体向上、倒立、俯卧撑、深蹲等。小学体育课中教师在安排练习时,一定要清楚学生的骨骼特点,科学指导学生练习。承重法必须以静力性力量来辅助动力性力量,也可以利用两者间的相互交替。学生在选择承重练习时,最好不要超过学生所能承受力量的三分之二,这样不仅能够保证练习的质量,还能让学生的安全有所保障。小学生的练习的内容不宜太多,一般选择隔日练习且每次不超过10分钟。在练习过后需适当放松肌肉,避免过早老化,提升学生的力量机能。

2、连续法

连续法是长时间内,保持一样的强度不间断练习。可以达到让学生在生理承受情况保持平稳的状态下全面锻炼身体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连续法练习时间长、运动量大的特点做出合理指导。避免学生因运动量过大,产生的不良后果。例如:当练习的强度相对较大时,就应该控制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当练习的时间过长时,就要控制好练习强度。这样才能一定程度上保证连续法的意义。连续法是比较枯燥的,教师在安排练习时,可以加强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体能发展的效率。

3、游戏法

游戏本身就具备智力开发和兴趣提升的意义。目前,所有小学都开设了体育这门课程,如果把游戏引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去,肯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戏法是通过自主发挥、团结合作来完成任务的一种可行性很强的方法,它是被允许组织的。体能训练是一件极其辛苦、乏味的事情,如果方法不改变,很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或者一些伤痛的发生。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游戏法在发展体能教学中,被赋予了很高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游戏一般存在情景和竞争的因素,它遵循很简单的规则,可以规定动作和难易程度,使所有参与者运动起来能够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保证了体能练习的强度。体能发展中适当的使用游戏法,使学生对体育课充满热情和期待,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也可以防止运动带来的挫伤。

结束语

现代教育很重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实施有科学性、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合理的方法,是改善体能教学提高学生体能综合能力的必要选择,教师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练习,加强学生对体能的认知,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其身心都得到健康的成长,是学校以及体育教师教学体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陈亮.小学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的实践研究[J].辽宁教育,2012,(12)

[2]钱明.小学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特点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11)

[3]许良.我国学生体能发展趋势及其干预措施[J].体育学刊,2009,16(9)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灵敏素质 篇6

职业高中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由于农村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受师资、设备及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大多数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前音乐素质未能得到较好的培养.据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

作 者:张毅  作者单位:绥阳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贵州,遵义,5633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71 关键词: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 篇7

首先,体育课上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让同学们依据自己的情况来给自己制定体育课的目标,只要他们在体育课上能完成自己的目标就可以让他们在剩下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来锻炼身体。例如,在高一的体育课上,我给他们设定一个最低目标,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能承受的目标,我把这些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同一目标的小组一起训练,这样就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同一小组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努力,达到他们的目标。这样,能力稍强的小组可以提前完成任务,他们可以选择帮助别的小组,也可以选择去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大大地提高了体育课的效率,也使学生提高了上体育课的兴趣,因为他们完成任务后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这样的体育课有利于学生训练自己喜欢的运动形式,从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其次,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上课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生什么,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师也应该放开手,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设置这节课。当然,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底线,要让学生在我们预定的内容之内设置一节课的内容。例如,我要上一节耐久跑的课程,在上课之前,我先召集分组的小组长,他们就会帮我设计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设置成小组比赛模式,还可以设置成定时跑,还可以设置成让距离跑,方法很多,但绝不能是绕着操场来回跑。我们这样设置课程不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也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第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课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课程,学生们从封闭的课堂走向操场,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在体育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运动实践中享受快乐,最好在运动实践中去探索新的锻炼方法。例如,在跳远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反复练习,让他们体验不同的方法,从而探讨出最佳的跳远动作。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如果能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就会受益终生。这是一个双赢的办法,学生发展了个性,我们也会从学生的新的方法中有所得。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灵敏素质 篇8

目前,我国中小学场地小,师资力量不足,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在不少学校不能落实的情况下,体育课仍然是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之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发展身体,还是传授技能存在不同的看法。至今,这种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仍然模糊。

观点一: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素质,增强体质。这种观点在教学中重“练”而轻“教”,不管和不讲合理的技术、方法,追求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用训练法代替教学法,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

观点二: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技能、技术,他们在教学中重“教”,过于强调技术细节,影响课的密度和强度。

这两种观点在认识和做法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绝对性,是不利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体育目的的。

那么如何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呢?我们认为体育课既有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任务,又有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任务,既有强调从增强体质出发,又不能忽视知识、技能、技术的传授。在强调掌握“三基”时,也不能忘记增强体质这一根本目的,两者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区别的一面,它们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正确认识发展身体素质与掌握“三基”的关系。

1.两者的统一性。

发展身体与掌握“三基”两方面统一于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掌握技术、技能的过程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完成的。反复的练习也利于锻炼学生身体,有指导,有一定规格要求的发展学生身体的过程,也利于提高动作的技术和技能。发展身体以“三基”为手段,只有让学生懂得正确的技术概念和动作要领,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才能取得锻炼的良好效果,并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例如,我们在教学中想让学生通过攀爬发展上肢力量,但没有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爬绳的技术和方法前,学生只能是望竿兴叹,其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不了,因此,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必须以“三基”为条件。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越高,掌握技术动作越快越好。例如:一年级学生初学前滚翻技术动作时,由于两臂的支撑力量和两腿的蹬伸力量不够,学生完成前滚翻动作就比较困难,针对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学习技术动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上下肢力量,有助于学生前滚翻技术的掌握和完成。所以,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能又以发展身体素质为基础。

2.两者的区别于矛盾。

掌握技术、技能比较侧重于方法方面,而锻炼身体则较多侧重于给予机体一定的运动负荷。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初学技术动作常用讲解法、示范法、分解法和完整法,以及重复练习法;而发展身体,多以采用循环练习法和比赛法等。两者的矛盾在时间与体力上的分配。一节课时间有限,小学40分钟,如果处理不当,其技术、技能讲解、示范过多,组织教法过繁过细,练习时间就减少了,其锻炼效果就差了,而教的过程中只强调学生做练习,而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和要求,学生不明白动作概念和要求,教与学的时间减少,就不能通过和巩固动作技术。另外,如果身体练习过多,强度太大,学生体力消耗过大,就会影响动作技术、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上述问题的存在,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发展身体素质和掌握“三基”的关系。

1.合理安排课的内容。

(1)根据教材的性质,难易度,注意合理搭配,做到全面、科学、实效。

(2)正确选择和安排素质练习,掌握练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并与教材密切结合。

(3)广泛利用辅导练习和诱导性练习,转移性练习与技术教材配合进行。

(4)教学手段与方法注意多样性、趣味性,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2.改进组织教法。

(1)合理安排教法步骤,采取有效措施,注意“精讲多练”,把技术教学的组织方法与发展身体的组织教法有机的结合运用。

(2)充分利用准备活动时间,使练习内容系列化、程序化,或配上音乐,不停地连续做运动,以合理增大练习密度,提高锻炼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发展。

(3)处理好教、学、练的关系。在技术教学时,要注意精讲多练,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因材施教,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次数。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时,要对动作的规格和质量严格要求,加强指导,使教、学、练很好地配合,但是在教学中,发展素质和掌握“三基”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性质可以有所侧重,灵活运用。

3.适当安排运动负荷。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适当区别对待,以有氧为主,耐力跑要限制距离,控制速度。

(2)适当加大练习密度,控制练习强度。

(3)运动负荷的安排既要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又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术。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灵敏素质 篇9

作者姓名:闫 春 方

单 位:新密市城关镇第二初级中学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提要: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就显得愈来愈重要。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精神。

关键词: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创造精神 品德教育 审美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基础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面向未来,为二十一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也是势在必行的,我就这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

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认识到,应试教育是片面教育,是扼杀人才的。因为,它只重视少数尖子生,却忽略了多数中差生,它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却轻视能力的培养,而素质教育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能力。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

会尊重,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却过多地纠缠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分析和谁对谁错的争论;《与妻书》表现了一个革命志士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妻子、家庭的责任感,而我们却只强调林觉民的革命 精神,没有更进一步联系作者“以天下人为念,乐牺牲吾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幸福观,引导 学生理解人格的道德力量带给人幸福,只有获得道德上的满足感,一个人才能达到高度幸福的境界。这种与善 及道德义务相统一的对幸福的追求,使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达到内在统一。现实中的幸福离不开人 们把高尚的道德深入到自己的内心。此外,《与妻书》的教学往往忽视引导学生理解林觉民对家人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德素质!);《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人生观 一直是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所津津乐道的。非常遗憾的是:作品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人生态度往往被遗忘。这些现象的产生和存在,导致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体现出部分语文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狭隘理解,更体现出教师的思想深度不够,使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品 德教育因素大部分流失。

三、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的表达对于孩子们来说只是一个起步,所以要加强培养和锻炼。首先,要锻炼说话的胆量,好多孩子在家里能说,下课和同学们玩时也很能说,而一旦在课堂上,在众人面前就不敢说了,原因就是锻炼的机会少。因此,上课应多给学生一些机会,例如可以多开展几次“做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上讲台来给大家讲讲题,这样既锻炼了说话的胆量

阶级弟兄》、《散步》、《背影》、《哥白尼》等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人间的美情、美意,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洗礼,并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体会到美是社会的主旋律,美必将会战胜丑。教材是挖掘美的矿藏,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美。关键是在于我们语文老师是否善于挖掘,善于披析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美景、美行、美情中去挖掘美,感悟美,接受美,并通过审美的过程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才素质的又一组成部分。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然而,多年来语文教学忽视了联系教材内容对 学生进行美育。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欠 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忽视提高自身美学素养、语言素养所致。美具有形象性特征,形式美是形式本身 所具有的美,是对美的形式的知觉抽象,它不仅再现着物象的实在性内容,而且象征和暗示着许多观念性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再现作品中美的形象,又不应简单地重复美的形象,而应对美的形象进行再创造。教师在描述美的形象时,应体现出教师对美的独特理解、认识及感受。遗憾的是,虽然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利 于美育的内容,但一部分教师却无法很好地驾驭这些内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因语言能力欠佳,无 法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三峡美景,荷塘月色,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代替教学语言;有的教师能描述美的形式,却无法讲清荷塘月色的朦胧及哀愁美;有的教师能准确解释《赤壁怀古》中的词语,能描述作者笔下赤壁的外在 形象,却无法引导学生理解“大江东去”的豪放与“人生 的感受,来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六、优化教学结构

实施素质教育不等于不要课堂教学,也不等于不要考试,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以及考什么,怎么考?因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为此,改进和优化教学手段尤为重要,彻底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等旧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调整教学结构,增加相关素质教育的比重,增设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估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灵敏素质 篇10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在对名人故居的讲解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进行机械而简单的介绍,不能把握名人故居讲解中的精髓,未能给游客以真善美的体验.对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名人故居导游讲解”教学过程,具体分析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性,以及导游讲解的人文性与独特性.

作 者:吴云飞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劳动技工学校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 “”(20) 分类号:G71 关键词: 

浅谈在古诗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篇11

关键词:图文结合;逻辑关系;阅读指导

一、图文结合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杜牧的一首名诗。全诗描绘出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通红的枫林构成的一幅深秋美景图。要理解诗意,就要明白以下这些问题:“远上、寒山、白云生处”是什么意思?前两句诗写什么景色?“枫林晚”怎样理解?后两句诗写什么景色?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什么感情?回答这几个问题,又要弄清诗人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诗人是站在山下路边观察景物的,由远到近。教师可以一边提示,一边指导学生观察挂图或文中插图,把诗所描绘的情景再现在学生眼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仔细琢磨诗句,体会诗人观察、描绘的细致,体会诗中所写的景象与诗人心情的关系,就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又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是诗人从不同角度取景写出来的,表现出庐山的万千姿态。教学时要准备一张庐山风景画作为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再结合画面领会诗句。

二、寻找诗句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些古诗,诗句间有严密的因果、推论等逻辑关系,在教学中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北宋诗人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是一首反映社会不公平的现象的诗。借养蚕妇女看到了不公平的现象:那些不养蚕的不劳动的富人及子弟,穿着绫罗绸缎,而养蚕织丝的人,却没有一个人能穿上这种好的丝织物,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极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诗的首句写养蚕的妇女进城,第二句养蚕妇女进城回来后哭得很伤心。第三、第四句交代了她伤心的原因。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有因果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思考,理清诗句的这种内在联系,既可受到思想感染,又能得到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柳树,表现出春风给大地带来一派生机。诗人先写整棵柳树的形象,突出它的形态美、颜色美,再写柳枝的柔和美。第三句设问,使诗意转折;末句点出原因。末句与第一、二句具有因果关系。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其中贴切的比喻所表现的形象,并把握诗句间的因果关系,能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诗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运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以二十字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这首诗跳跃性大,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与童子见面后寒暄了些什么?问了些什么?詩中都略去了。因此,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童子回答中推测问语,填补诗中空白,体会诗人急切想见隐者的心情。从分析童子为何不把作者迎到家中作客,可以想象隐者不愿与世俗人来往的性格。从诗的末句“云深不知处”来看,童子和师父久居山林,势必一同采过药,对于山中何处有药草,童子应了如指掌,师父在何处采药,什么时候时候回来,童子也应知道,但童子的回答却是含糊的,故“不知”实是知实情而不说明的意思。徒弟可能是恪守师训,用闪烁其词的方式婉言谢绝,这就暗示了隐者与世不合的孤高性格和作者寻访不遇的怅惘心情。

此外,教材中还有不少诗篇可引导学生想象其含蓄蕴藉的诗意,用生动语言加以描述,使诗情画意浮现眼前,这也是发展思考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方式。

总之,教师对于古诗教学要依据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议,弄懂语言文字,再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样学生就能从中汲取营养,使智力得到发展。

参考资料:

崔增亮.小学古诗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袍里乡月里小学)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灵敏素质 篇12

一、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意义

(一) 对培养实践能力有利

任何创新必须能够成为现实才能够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 否则就只是夸夸其谈, 纸上谈兵, 因此, 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 而美术教学对培养实践能力是十分有利的。美术的学习主要是对各种绘画技巧以及绘画理念进行学习, 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消化吸收, 通过画笔在自己的画纸上展现出来。因此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就在不断的学习和锻炼之中, 通过一遍遍的绘画练习, 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和美术素养。这样一来,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实践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经验, 能够为学生的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能力去验证自己创新想法的可行性。因此, 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能够更好的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做服务。

(二) 对激发创新思维有利

美术是一门艺术, 因此美术教学对思维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美术教学除了对绘画技巧的学习之外, 在思想内涵上的要求也很高。美术的学习给了学生思想上很大的发展空间, 以学生为主,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发展的特点。学生美术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能够激发学生去充分的发散自己的思维。同时,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思维和脑海里想象的东西在画纸上反映出来, 画纸和画笔充分掌握在学生的手里, 学生对画纸和画笔组成的创作空间具有绝对的支配权, 因此, 美术教学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指引和创作空间, 对激发创新思维十分有利。

二、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 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艺术的创作有时候是需要感觉的, 而人创造思维的激发有时候也需要一个契机或者闪光点。因此,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内心放松下来, 减轻思想上的负担, 这样就能够给予学生思想上的活力, 让他们的思想处于活跃的状态, 这样为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 指导学生大胆想象,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同时,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通过具有特殊引导作用的教学情境和亲身感受,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老师让学生画一幅海上夕阳图, 不用找一幅画让学生临摹, 而是创设情境, 让学生想象一下, 在广阔的海边, 你迎着海风, 赤脚踏着海水, 看夕阳洒在海面上, 通过这种引导来让学生自由想象, 自由发挥,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 老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 应该针对特定的教学目的, 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选择有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内容

美术教学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十分开放的。因为美术作品的教学主要是教授学生绘画的技艺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并没有特定的对象, 因此, 老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 应该选择有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选择那些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效果的画, 比如从东边看是美女, 从西边看是老妇, 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选择有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内容, 就要求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个性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 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的指导。

(三) 为学生创设创新互动性平台

艺术是需要交流的, 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找出自己的缺陷, 才能取得进步。而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就需要为学生创设创新互动性平台, 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榜样, 而且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创设创新互动性平台就需要我们打破常规, 消除一些没有必要的限制, 同时采用新的具有创造力的互动性平台。例如对人物绘画的时候, 可以增加绘画者与被绘画者之间的交流。很多时候美术教学只会鼓励学生与自己的同学或者老师进行交流, 这样对方才能提供专业的美术绘画意见, 但是与被绘画者的交流能够考虑到被绘画者的感受, 能够从被绘画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创新互动性平台的创设我们既可以从互动对象入手, 也可以从互动进行的方式入手, 还可以从互动的场所入手。总之, 创新互动性平台的创设需要老师从多方面入手,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努力。

(四) 有效利用网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 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利用网络不仅能够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吸收到很多的信息, 为自己的创新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例如通过网络搜索功能, 学习一些大家的作品。其次,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美术创作, 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网络平台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功能来完成自己的创作, 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绘图软件等等。最后, 老师可以通过网络上各种资源更加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教学,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途径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 交流彼此的绘画经验, 通过交流与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可以与某个美术大家进行视频教学, 这样即使他人在千里之外, 也可以跟学生面对面的交流。

三、结语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力量的源泉。因此,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发展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教学的机会, 通过美术教学的有效进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人才。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概况, 指出了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意义, 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 旨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文宇.高中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2]马蕾.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J].教改创新, 2012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13

(云南双江县职教中心677300鲁荣华)

摘要: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其中心理素质是关系到其它方面得以正常、顺利开展的关键,所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应该从心理品德、保持良好的情绪、竞争意识、意志力及其它心理能力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他们更好的学习和适应、改造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结构;情商;情绪

谈到健康,也许很多人会不加思索的回答:“健康”,不就是指身体强壮,没有疾病,形体健全嘛!我认为这只能是健康的一个方面。关于健康的较全面的定义,它应该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它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和道德上的完满状态。其中,心理素质的好坏,则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志。我们的学生要想在将来的社会上有所提高、创造并能很好的适应社会,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教育的重点之一。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心理素质培养得好或坏直接影响着其它方面的正常开展。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一、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比较稳定的特征或倾向。它是一个人做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东西,它关系着一个人在以后的生存发展中将走什么样的道路及怎样走的问题。中、小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品德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老师和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品德又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道德品质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体,所以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当运用品德心理结构的理论,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保证道德品质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理想和道德品质的迅速形成并不断提高。比如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道德品质。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美感、理智感的教育,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创造条件。

二、让学生学会保持良好的情绪

(一)保持良好情绪的原因

情绪是指有机体在自然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当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满意、欣喜、愉快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气愤、憎恨、厌恶的情绪。一个人情绪的好坏,对他的学习、工作及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情绪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但能提高人体的各种活力,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挥潜能,还可以保持体内分泌的平衡,以利于潜能的发挥。所以,我们要告知学生注意避免不良情绪,学会保持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保持良好情绪的方法

1.培养宽阔的心胸

人生百态,世事难料,不如意的事时有发生,而有些事情是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的改变而改变的,假若没有广阔的心胸,势必使自己产生烦恼,作茧自缚,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影响心理健康及潜能的调动、发挥。所以,我们要以一些生动的例子作为对比,逐步培养学生宽阔的心胸,学会包容一切可以包容的事物。

2.做个幽默乐观的人

乐观和幽默是快乐的源泉,是人生的挚友。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幽默不凡的谈吐,不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学识和风度。如乐观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会下决心更加努力,并想到各种补救方法。而悲观的学生只会抱怨、放弃,从此一蹶不振。幽默也是一种反击的艺术,是一种优势,是一种力量,它展示了一个人乐观豁达的品质。所以,乐观和幽默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会受到欢迎,它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和拥有的。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

情商即情感智商,情商的高低也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情感、情绪等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若不能很好的认识对待,势必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产生不良后果。这样不仅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及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还会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危害身心健康。然而生活中许多人因遇挫折而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使其学会自我调节,恢复自信心,使其朝着预定的目标继续努力,也就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情商。

4.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潜能

兴趣是人们学习、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做事具有高度兴趣的人,能乐而忘忧、废寝忘食,而人的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和学习中培养激发的,而有了兴趣就能调动我们

身上的潜力为学习服务。故而我们要以一些鲜明生动的例子、有趣的实验或是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潜能。

三、教会竞争,培养竞争意识

竞争是有利于人的主动性、进取心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行为。作为现代教师,我们应该把竞争理解为尽力实现自我价值而做出不懈努力、使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更大力量的一种愿望,并将这种意识传授给学生,使其懂得竞争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竞争,个人、集体、国家之间都安于现状,没有发展提高的要求,没有竞争意识,社会将会是怎样的落后?由此看,竞争的存在是一种必然,而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带来了更多激烈的竞争。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祖国的未来,担负着民族的希望,更是竞争的主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新世纪国际竞争的力量所在。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只有拥有了竞争意识,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拥有竞争向上的心态,才可能成为健康、自信、勤奋的一代;只有竞争向上,才能热情拥抱生活,也才会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不负众望。

既然竞争向上的精神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要怎样去培养这种精神呢?这里,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竞争力是自信心的体现,有勇气参加竞争是自信的表现,在竞争中获胜也是自信所起的作用。勇敢的竞争者,首先是肯定自己,肯定就是进取的力量。其次是要正确的面对挫折和困难,要懂得挫折乃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有竞争就有成功与失败,而关键在于谁的韧性较大,谁就能取得成功。所以,我们应当把竞争看作是一种活力,把奋斗看作一种美好的实践过程。

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都期望能去实现它。可是,通向成功的大道并非平坦无阻、一帆风顺,幸运之神只跟那些不畏艰险、勇于追求进取的人有缘。无数事例也证明: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不仅与智力有关,更取决于他是否具有优良、坚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人格;能否取得成功,能否具有充实的人生,主要是看他的心理素质如何,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人生奋斗目标。

培养坚强的意志,首先要学会正确的面对挫折和困难。青少年学生如果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不会正确对待、冷静处理,就会引起不良后果,如动辄离家出走,甚至绝望自杀或攻击报复等恶性反应,当今社会,这样的事例已发生过许多。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若能采取积极的方式,适量的挫折是很有必要的。对现代青少年来说,大部分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只有遭受适度的挫折,才可以使其从中受到锻炼。因此,我们要明白挫折是人生的附属物,有竞争、奋

斗就会有挫折。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毅力。为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毅力,应该让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激发强烈持久的动机,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耐心和恒心,建立适度的期望值,从小事做起,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智力和精力始终指向既定的奋斗目标。

五、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使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外,还要让他们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素质。例如:为了使学生能够如实、正确的反应客观事物,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具有超越前人的能力,应该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使学生能正确面对不同的困难和适应不同的环境,要提高学生适应新环境与生活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自立,养成独立的习惯,要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为了使学生以后能适应和面对社会,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还要提高学生参与并适应社会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学生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等的培养,若能做到这些,他们就有可能在未来更好的适应和改造社会。

此外,我认为在培养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因为道德品质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走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前提基础。

总之,从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随着教育改革的广泛、深入发展,教师的基本素质已成为决定素质教育能否落实的关键。面对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正面临着新的严峻的考验:今后的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选择、学会生存;不断学习提高,能承受挫折;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和更新自我。作为教师,还要通过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去解决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使其获得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街道年度门前三包实施方案下一篇:树高尚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