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导型教学的设计

2024-06-06

授导型教学的设计(精选5篇)

授导型教学的设计 篇1

授导型教学设计

每学期开始,学校发给教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备课笔记本,教师必须按要求将教案写在指定的地方,这种大一统的模式主要是为了方便评价,而其僵化的形式不仅禁锢了教师的创造力,更严重的是使得教案抄袭成风,泡沫教案泛滥,走向了教案设计的反面。

教案形式创新 ,过分追求形式是传统教案的主要诟病之一。这样倒也不是说教案就不要形式,教案总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的,既有显性存在,也允许隐性存在,关键是形式要与内容和谐一体,为内容服务。也就是说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总体原则是“不拘一格,效用至上”。在突破传统教案要求纸质、手写、详案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倡导。,先进的课程理念,只有在课堂上扎根生长,并开花结果,新课程所预示的教育愿景才能实现。而作为备课的教学方案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要研究教学的“破”与“立”,无法绕开教案问题。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言:“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这样看来,教案改革应与课程改革同行,创新教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必然要进行语文教案创新。

一、教案理念创新

1.角色转变:变“师本设计”为“生本设计” ,所谓“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类教案,其教学资源均来自于教材与教参,设计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篇教案能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清晰的“教”的轨迹,但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怎样主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的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课堂的学生活动主体,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显然,“师本设计”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倡导“生本设计”。所谓“生本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的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发展。为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自觉转变过去“教师即指示权威”的“师本角色”为“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生本角色”,并在教案中得以充分体现。

2.多维思考:变“教参套用”为“多元参照” ,过去的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材教学唯一的参照资源,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来自于教参。不管教参对教材分析的深与浅,不管教参涉猎的参考内容是否都有价值,提供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本版学生的实际学情,当然也不考虑生活中和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设计者关注的是教参规定的既定的教学任务,并把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任务,视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设计的教案,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的变本,也即前文所说的“无我教案”。

教参是教师设计教案的重要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参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做多元的教学资源参考,具体说来,起码要思考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思考。主要指新课改理念,如“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成长”等。二是主题思考。一篇高质量的教案设计,需要一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的主标题。通过这个主题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授导型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科特点,教材种类,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所处的环境等诸多因素进行有创造性的设计。

授导型教学的设计 篇2

液压冲床通过一组模具 (分上模与下模) , 将材料置于其间, 由机器施加压力, 使材料塑性变形, 而得到所要求的形状与精度。加工时施加于材料的力所造成的反作用力, 由冲床机械本体所吸收。

在液压冲床工作过程中, 加工不同材料所需最高压力不同。为了得到不同的压力, 可采用多级调压回路很容易地实现不同材料的加工。

1 先导型溢流阀原理

图1为先导型溢流阀结构。压力油从P口进入, 通过阻尼孔3后作用在导阀4上, 当进油口压力较低, 导阀上的液压作用力不足以克服导阀右边弹簧5的作用力时, 导阀关闭, 没有油液流过阻尼孔, 所以主阀芯2两端压力相等, 在较远的主阀弹簧1作用下主阀芯2处于最下端位置, 溢流阀阀口P和T隔断, 没有溢流。当进油口压力升高到作用在导阀上的液压力大于导阀弹簧的作用力时, 导阀打开, 压力油就可通过阻尼孔、经导阀流回油箱, 由于阻尼孔的作用, 使主阀芯上端的液压力P2小于下端压力P1, 主阀芯开启, 油液从P口流入, 经主阀阀口由T口流回油箱实现溢流。

1—主阀弹簧2—主阀芯3—阻尼孔4—导阀5—弹簧

先导型溢流阀将控制压力的流量与主油路分开, 从而减少了弹簧力变化以及液动力等对所控制压力的干扰, 故其定压精度比直动式溢流阀高。

2 采用先导型溢流阀实现不同压力的多级调压回路设计

液压冲床加工不同的材料往往有不同的压力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的液压系统能同时提供不同的压力值。

2.1 2级调压回路设计

若要实现2个压力变化, 可设计2级调压回路。2级调压回路如图2所示, 其可实现2种不同的系统压力控制。在图2中, 阀2调定压力必须小于阀1调定压力。当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不通电时, 系统压力决定于溢流阀1的调整压力P1;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通电时, 系统压力就由阀2的调整压力P2决定。若阀2调定压力大于阀1调定压力, 阀1的K口永不工作, 不管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通电不通电, 系统压力永远决定于溢流阀1的调整压力P1, 无法实现二级调压。

2.2 3级调压回路设计

为了实现3个压力变化, 可设计3级调压回路。3级调压回路如图3所示, 阀2、阀3调定压力低于阀1调定压力才能够实现多级调压, 但阀2和阀3的调定压力之间没有一定的关系。当左边电磁铁通电时, 系统压力决定于溢流阀3;当右边电磁铁通电时, 系统压力决定于溢流阀2;电磁铁断电时, 系统压力决定于溢流阀1。若阀2、阀3调定压力高于阀1调定压力, 则系统压力永远决定于溢流阀1的调整压力P1;若阀2、阀3中某一个调定压力高于阀1调定压力, 此回路可视为2级调压回路, 且此阀是多余的。

3 常见多级调压回路液压冲击及解决方法

对于如图2所示2级调压回路, 由于阀1和阀2之间的油路内没有压力 (压力为0) , 换向阀右位工作时, 溢流阀1远程控制口处的压力由P1几乎下降到0后才又回升到P2, 这样系统必然产生较大的压力冲击。液压冲击通常会产生振动和噪声, 使液压系统温度上升, 有时会使一些液压元件或管件损坏。

压力冲击是由于系统中2级调压回路设计不周而造成的。若将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接到远程调压阀2的出油口, 并与油箱接通, 这样从阀1远程控制口到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的油路中充满接近P1压力的油液, 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切换到右位后, 系统压力从P1直接降到P2, 不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冲击, 如图4所示。

同样道理, 对于图3所示3级调压回路, 将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接到远程调压阀2、3的出油口, 并与油箱接通, 可有效避免液压冲击, 如图5所示。

若用“+”表示电磁铁通电, 用“-”表示电磁铁断电, 其系统压力如表1所示。

4 结语

多级调压回路可以获得多个系统压力, 从而满足不同的要求, 但若设计不合理, 会导致很多后果, 比如因泄漏引起压力不够或元件位置不合理引起压力冲击等, 故在设计多级调压回路时需要多方论证, 同时利用液压仿真软件来校验。当需要对一个动作复杂的液压系统进行更多级压力控制时, 采用多级调压回路能够实现这一功能要求, 但回路的组成元件多, 油路结构复杂, 而且系统的压力变化级数有限。采用电液比例溢流阀也可实现多级调压功能, 不但可实现一定范围内连续无级调压, 而且回路结构更加简单。通过电液比例溢流阀进行无级调压, 可通过系统各阶段的不同压力需求, 对比例溢流阀输入相应的电流信号, 便可实现调节系统工作压力的目的。

摘要:液压冲床中不同系统压力可用多级调压回路实现, 现介绍了一般2级、3级调压回路设计, 并就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改进办法, 有效避免了液压冲击, 保证了产品质量。

关键词:先导型溢流阀,系统压力,液压冲击

参考文献

[1]邹建华.液压与气动技术[M].第3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2]马廉洁.液压与气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授导型教学的设计 篇3

学科:数学 授课年级: 六年级 学校:长春市第一一二中学校小学部教师张德臣

章节名称圆 的 认 识计划学时

学习内容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圆的认识”是一节几何内容的课,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过圆,但只是直观的认识,本课将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使学生深切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索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推断等探究活动中认识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知识与技能:

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掌握圆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让学生感受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知道圆半径、直径、圆心的意义,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折纸,看书自主学习,知道圆半径、直径、圆心的意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1.掌握圆的特征。2.通过测量,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折纸,看书自主学习,知道圆半径、直径的意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讨论,教师指导。

教学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教师展示了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实实在在的孩子,我们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通过折纸,看书自主学习,知道圆半径、直径的意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再展开讨论,教师指导,达到教学目标。

依据的理论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3.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

知道圆半径、直径、圆心的意义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圆形纸片、教科书PPT演示PPT通过折纸、看书、讨论,再看PPT,加深对圆径、直径、圆心概念的理解。

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圆形纸片、教科书PPT演示PPT形象、直观演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提高认知效果。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1.用直尺画平面图形。

3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和笔,看在一分钟内能画多少种不同的平面图形?1.在一分钟内能画多少种不同的平面图形

创设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用直尺画圆。

2.师:你能用直尺画一个圆吗?2.学生用直尺画一个圆。

3.木匠画圆做锅盖。

3.PPT演示3.观看PPT演示

二、学生第一次提出问题

1学生第一次提出

2.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问题61.师:今天我们学习圆。通过上面的尝试和观察,你有什么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

1.学生发言,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

(1)……

(2)……

(3)……

……教师预想的问题)

(1)圆与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区别?

(2)圆有什么特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

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学习圆心

101.师:现在来解决这些问题。请拿出一张小圆形纸片(课前准备)。将圆对折几次,再观察折痕,你有什么发现?

1.对折几次,再观察折痕,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操作、学生命名、自主学习,主动进行学习构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一点。)

谁能给这一点命个名?理由是什么?

2.学生多种命名法

2.自主学习半径和直径的意义

3.师: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

3.看书86页自学弄明白。

4.完成87页上面的“做一做”。

四、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第二次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第二次提出问题5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建议:打开学具袋,取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得出圆心、半径、直径。现在,把圆心、半径、直径结合起来,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然后提问,看谁提得多,提得好?请看“学习建议表”,合作学习开始。

学生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合作学习:提出问题。各组汇报提出的问题。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1.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充分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操作后,自个进行观察、比较、思考,思维活动有了相当的深度,产生了提出问题的强烈的愿望,自然而然地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互相之间提出问题。正是因为有了对“提出问题”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紧接着的解决所提出问题的“合作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五、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刚才提出的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刚才提出的决问题101.在小组里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把“怎样解决”,“得出的结论”记录下来。自己组内提出的问题解决后,还可以参与其它组的学习。

2.教师的指导下,用投影仪出示成果表进行汇报。

3.小结提问:同学们的学习成果真不少!谁能用一两句话来总结这些学习成果?

1.学生合作学习。

2.汇报学习成果。

3.总结发言。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所收获。

六、运用

练习2现在要将这些知识拿来运用。

学生完成“做一做”表巩固,通过练习来完成,七、总结,并引出新的问题

总结2师:同学们,你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又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了这些问题,老师非常高兴。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提出更多的问题,然后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倾听疏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八、利用特征,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情景一:公路上行驶的所有汽车的车轮为什么都采用圆形的?车轴为什么都装在车轮的中心?

情景二: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2演示PPT,出示学习内容。学生试着用圆的知识去解释以下的一些生活情景。知识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授导型教学的设计 篇4

章节名称 第三章《跳绳》一课 计划学时 1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跳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同时,结合学生一些日常的活动,将解决问题的思想也渗透在计算的学习中。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加减法计算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加减法计算的动机和兴趣。

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看到一幅图写出四个不同算式的过程,体验和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4.让学生说出算是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8、9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掌握。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用8、9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加深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分为4个部分:

一、谈话导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跳绳谈起,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根据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

三、练一练:做大量练习题掌握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都表现得很好。回家后,把你今天所学的本领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依据的理论 启发式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8、9的加减法 掌握8、9的加减法

计算机、投影仪显示内容 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内容 全面提升和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他们在直观,感性的认识中加强理解和记忆。

能熟练运算8、9的加减法 通过具体的交流学习,劲儿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学

提升学习愿望兴趣。

1、老师问:小朋友们,下课的时候,你们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

2、学生答:跳绳、踢足球等活动。

3、我们一起看一看课本第38页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谈话导入

5分钟 出示相应的幻灯片,引领着学生了解图上的内容。

幻灯片第1张

板书课题:跳绳

认真听讲和思考,自主回答。

观看中感知同学们的活动多愉快。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很好的投入到学习中。

二、互动探究平台

1、根据图,提出数学问题。

2、观察算式,寻找规律。

小朋友们,你们的学习伙伴小明拥有快乐的一天,让我们一起看看他在什么时候都做了什么事情,好吗?

3、说一说。

13分钟

8分钟

观察小朋友跳绳这个活动,说说你观察到的,并提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康文杰同学把图中的小朋友分成了戴帽子的和没戴帽子的。和他一样的还有哪些同学,也起来说一说。

哪位小朋友会解答这个问题?

换可以怎样列式?

继续看幻灯片第一张,有和康文杰同学不一样的说法吗?

同学们说一说,3+5是什么意思?

回答正确。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第二幅图的含义?请看第二个幻灯片。

有1个戴帽子的小朋友,有7个没戴帽子的小朋友,合起来有几个小朋友?

7+1=8

1+7=8

摇绳子的有2个小朋友,跳绳的有6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6+2=8或

2+6=8

学生自主观看并相互交流,以小组形式在班内汇报自己的收获。

左边3个草帽,右边5个草帽,加起来是8个。

相关课件出示,帮助学生来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结论:0+8=8

1+7=8

2+6=8

3+5=8

4+4=8

5+3=8

6+2=8

7+1=8

8+0=8

演示幻灯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如此的教学媒体设计,可以使学生直观中感知其不同之处,夯实了基本知识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反馈练习

1游戏:手拉手。

2.观图:说小明做事情的时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连一连 12分钟

再次让学生观看幻灯片9

出示幻灯片19

通过游戏的方法对整时的两种表示法进行巩固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看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时和半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通过看一看,认一认,连一连说一说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

四、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分钟 倾听、巩固 帮学生巩固认知,完全教学目标。

思     本节数学课,我用跳绳比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说、画、写等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形成初步的数学能力。练习中的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既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前面内容说得较多,以至后面的数学故事时间紧,学生讨论时间少了。今后在时间分配上还需多考虑。

授导型教案及其课堂电子讲稿. 篇5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前预习,查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认识 9个生字,会写 7个字,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反复诵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感受古诗的魅力,产 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中的 9个生字,会写 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教学设计思路 :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它通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四句诗。展现文 本的美,我主要利用多媒体的课件、声音资源,优扬的音乐,创设情 境,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欣赏古诗, 体会古诗意境, 文中之意的目的,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1、情景导入

2、解诗题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5、巩固识字,拓展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设疑导思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请看屏幕,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画上的景色美不美啊?(太 美了

2、是啊!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关于这幅画还有个小故事呢?想听 吗?故事发生在唐代,那时发生了一场战乱,百姓们都流离失所,著 名的大诗人杜甫也不得不逃离了家乡, 过了很久战争结束了, 杜甫又 回到了四川成都的家看到了这美丽的景色, 心里别提有多愉快了。于 是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绝句》。

二、解诗题

1、板书诗题,领读。

2、同学们观察题目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习“绝”

3、师指“绝”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4、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不少,这个字记住了吗?那老师给同学们 出个字谜大家猜一猜:丝线染成五色,堪称天下独特。

5、学生字可真有趣啊,“绝”字说了:“原来,有这么多的朋友在 关注我,那好吧,今儿高兴,就让你们看看我的成长经历吧。”

6、“瞧,这是刚出生时的我(甲骨文;渐渐地我长大了,变成了 这样„„”(课件:分析“绝”的字理图。(“绝”:是会意字, 甲骨文是两束悬挂的丝,其上有三横,三横表示用刀切开的痕迹,会 意为用刀断丝

7、区分“绝”、“决”和“诀”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决”,你能正确区分他们吗?(课件:出示“绝”和“决”的对比练习。、任何事情都不是(对的。、我下定(心要努力学习。、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用乘法口(计算乘法。

8、再读课题,并告诉学生: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不直接表示诗的 内容,每行诗有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行诗有七个字的,叫七言 绝句。

9、同学们看一看我们今天学的是几言绝句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老师就为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诗。

2、师范读。(配乐

3、生自由读。(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4、指名读。

5、读得真好,真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草堂,去和他一 同分享这大自然的美景。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一学习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文中哪句诗描写了这个情景。(指读

3、学习“鹂”、“鸣”、“翠” “鹂”怎么记住、造字法、图片

“鸣”怎么记住、字谜鸟儿把口张,叫声真响亮 两只黄鹂站在柳枝上会说些什么。

“翠”怎么记住、绿的意思、观察上半部分的羽你发现了什么?(书 空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梢间鸣叫。他们是春的 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谁愿意用朗读表现这种春的生机呢?(指 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句(课件

1、正当诗人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 弧线,你猜,这白色的弧线会是什么?(白鹭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指读(行的多音字

3、学习“鹭”,讲一讲这个字、造字法、图片

4、白是表示颜色的词,诗中还有表示颜色的词吗?(翠、白、黄、青青是什么颜色。

翠绿的是„„嫩黄的是„„洁白的是„„湛蓝的是„„

4、真美啊!仰望青天,一行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 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谁愿意读读这句诗?(指读

5、谁能把前两句诗一起来读 ?(指读、齐读(三学习第三句

1、到处莺歌燕舞,满眼绿柳垂丝,怎不令诗人陶醉,此时他透过窗 户,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2、谁知道这是哪句诗?谁愿意把这句诗读给同学们听?(指读

3、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淘气谁认识呢?(字卡:“岭”)“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为了更好的学习岭我们先学习令字。认识“令”字,怎么记住、字理图(古人端坐在大伞下面,用手指着 前方,他向下

面的人发布命令)课件出示“今”,再贴上“、”,变成“令”字,让学生认读 添加部首,教给方法,巧引“岭”等一串字 4.那这个“令”字加上“山字旁”就念……,很显然这个字的造字 法是……。令是它的……,山是它的……山是它的形旁说明它的意思 和什么有关。组词。对这就是山岭的岭。5.如果是“金字旁”加“令”字,与什么有关,念什么? 如果是“羊字旁”加“令”字,与什么有关,念什么? 如果是“令”字加“页字旁”,与什么有关,念什么?……(相机出示:岭铃羚领等一串字)7.小结:看来汉字的构字是非常有规律,学习起来也是非常有趣的。那我们再学一个字,出示字卡“含”字。怎样记住它? 8.教师再出示“令”字,让学生观察它是怎么变成“含”字的。引导学生分析“含”字——令字一点被咬下,放在口中不咽下。9.借助道具“窗框”,引导学生讲诗中“窗含”是什么意思。10.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谁能读一读这句诗?

(四)学习第四句

1、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船,我们看诗人还看到了什么?(万里船)这是要开往哪里的客船呢?

2、学习“吴”怎样记住它?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

3、吴与吞对比。

4、东吴远不远啊,从那个词看出来的。

4、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 人看到此情此景,心里高不高兴啊?(愉快)

5、让我们读出作者愉快的心情吧。(指读)

6、后两句诗指读齐读。

四、诗画一体,配乐朗读,感悟诗意 同学们我们一句一句的品读了这首诗,你感觉诗写的美不美啊? 是啊,只要善于发现,大自然处处是美景。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诗,谁想读一读。这样我们一起来读,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掉过来。听到老师是怎么读的了吗?谁能这样读一读。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好吗!(课件:出示 整首诗,配乐读,感受意境)

五、巩固识字 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可真大啊,不仅欣赏了古诗还一边读诗一边认识了 这么多的生字朋友,老诗把它们从诗中请出来你们还能认出它吗? 再加点难度把它放在词里再请同学们认一认。

六、拓展

把这些字放回诗里同学们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新收获吗? 讲解押韵、对仗。

七、同学们可真聪明,我们反反复复读了这么多遍,每读一遍都有新 的收获。熟话说熟读成诵,这首诗你被下来了吗?(试背)

八、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朗

读、吟诵、背诵古诗仿佛身临其境也置 身于这美丽春景之中,其实诗不仅仅可以读,可以诵可以背还可以唱 呢,想听听吗?

上一篇:小小班教育心得下一篇:济南游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