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介绍

2024-10-13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介绍(共8篇)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介绍 篇1

首页>>法律法规

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文件

法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国家总体和专项预案

·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冶金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行政法规

·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 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 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

国务院文件

· 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

〔2010〕2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

· 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

· 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

· 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

·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

·

发〔2007〕52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企·

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13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

24号)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部门规章和文件

国务院安委会文件

· 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知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52号)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13号)

· 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部门规章

· 总局令(第74号):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

· 总局令:关于废止《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煤矿防治水规定

·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管暂行规定

· 安监总局令17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 安监总局令第6号:《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5号《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21号局长令 国有煤矿瓦斯治理规定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22号局长令 国有煤矿瓦斯治理安全监察规定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16号局长令 《煤矿安全规程》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14号局长令 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管理规定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15号局长令 安全生产监督罚款管理暂行办法

部门文件

· 关于矿山危化品救援队伍开展安全检查的指导意见

· 关于加强矿山应急管理提高快速响应能力的通知

· 关于加强基层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

· 推广学习大连市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经验通知

· 生产安全较大以上及较大涉险事故信息处置办法

· 加强矿山危化品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

· 加强安全生产自然灾害事故预警工作机制通知

· 印发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络员会议制度的通知

· 印发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和总结评估工作制度通知

· 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安监总应急〔2006〕196号)

· 关于印发《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安监总应急〔2006〕211号)

· 印发《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规范重大危险源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

· 财政部 安全监管总局 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 关于印发《矿山救护培训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部门预案

· 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冶金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三、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标准

·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

·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

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地方性法规文件

· 辽宁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辽宁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 江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江西省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 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 河北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河北省矿山应急救援队伍有偿服务费收取及管理暂行规定

· 河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管理规定

· 河北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规定

· 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 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 北京市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演练管理办法(试行)· 安徽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重庆市危险化学品和非煤矿山应急救援队伍有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 重庆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浙江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 《上海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云南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特别规定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 天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

· 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 陕西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实施意见

· 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山东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 山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 山东省核事故应急管理办法

· 宁夏回族自治区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内蒙古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

五、政策解读

·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解读

·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就《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答新华社记者问

· 法制办负责人谈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信息发布规定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介绍 篇2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1.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研究以全面应急管理为指导, 充分考虑了国内石化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特点, 主要从应急基本信息、事故应急预防管理、事故应急预备管理、事故应急响应管理和事故恢复管理[6,7]这5个方面建立石化企业事故应急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将其作为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

在已确定的5个一级指标的基础上, 本研究调查咨询了多位在国内石化企业从事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 通过分析汇总各位专家的意见, 最终扩展得出每个一级指标下属的二、三级指标, 建立了一套含有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82个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

1.2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2.1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方法介绍[8,9]

(1) 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元素值是将上一层的某个要素作为评价准则, 对下一层要素进行两两比较, 对照选取的Saaty的 1—9比率标度表 (见表2) , 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用数值的形式给出判断, 并写成矩阵形式, 即判断矩阵。

(2)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采用科学实用的“方根法”进行近似计算。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的乘积W:

undefined (i, j=1, 2, 3…, m) (1)

第二步:计算Wi的m次方根:undefined (2)

第三步:对向量undefined, 做归一化或正规化处理:

undefined, (i =1, 2, 3…, m) (3)

则, undefined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第四步: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undefined (4) 式中, undefined表示向量ZW的第i个元素。

undefined

(3) 一致性检验

为了评价所构造的判断矩阵求出的特征向量 (权值) 是否合理, 还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的随机检验, 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来判断各指标相对权重的逻辑是否顺畅。undefined (5) 式中:RI是平均随机一致性比率, 其值如表3所示:

当CR<0.1时 , 即认为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说明权数分配是合理的;否则, 就需调整判断矩阵, 重新进行计算权重, 直到取得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1.2.2事故应急管理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通过向石化行业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多位专家发放调查表的方式, 综合考虑专家的调查意见, 构造出各级评判指标的判断矩阵, 再利用前面介绍的方法步骤分别计算出各级指标因素的权重, 得出各指标权重系数 (详见表1) 。

2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2.1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2.1.1建立评价因素集

因素集是指影响评判对象的各种因素所组成的一个普通集合, 假设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因素有m个, 论域记作:undefined

2.1.2建立评语集

评语集合是评判者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合, 设所有可能出现的评语有n个, 则评语集可以表示为:undefined

2.1.3单因素评价

首先, 对因素集U中的因素ui (i=1, 2, …, m) 作单因素评价, 从因素ui确定该事物对评语集vj (j=1, 2, …, n) 的隶属度rij, 从而得出第i个因素ui的单因素评价集:undefined, 它是评语集上的模糊子集。同理可得到每个因素的单因素评价集, 把这m个单因素评价集的隶属度作为行, 即可得到一个总的评价矩阵:

undefined

, 则R为综合评价矩阵。

2.1.4建立因素权重集

由于各因素对事物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在进行综合评判时, 必须给出各因素在总评价中的重要程度, 即在因素论域U上给出的一个模糊子集:

undefined, 称A为因素权重集。通常各权重ai (i=1, 2, …, m) 应满足归一性和非负性条件, 即:

undefined (6)

2.1.5模糊综合评判

当因素权重模糊集A和综合评判矩阵R (模糊关系) 已知时, 通过R作模糊线性变换, 把A变为评语集V上的模糊子集:undefined (7) 其中, “*”表示广义模糊合成运算, 即:

undefined, 该式称为模糊评价模型, 记作模型undefined。这里, “undefined”表示广义模糊“与”运算;“undefined”表示广义模糊“或”运算, 称B为评语集V上的模糊评价集。

2.2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11]

简单的说,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就是在模糊综合评判的基础上再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并根据需要多次这样地进行下去。以二层次模糊综合评判为例, 更高层次的模糊综合评判以此类推。

设因素集为undefined, 评语集undefined

2.2.1划分因素集

设因素集U的一个划分undefined, 它应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 undefined

(2) Ui∩Uj=Φ, i≠j

(3) undefined

这时称因素集U中的子集undefined (i=1, 2, …, N) 为U的子类或因素子集。

2.2.2对因素子集undefined (i=1, 2, …, N) 进行一级模糊评判

设Ui的因素重要程度子集为Ai, Ui的ki个因素对V的综合评判矩阵为Ri, 则Ui的模糊综合评价集为Bi:

undefined, (i=1, 2, …, N) (8)

2.2.3对U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设undefined的因素重要程度模糊子集为:undefined

由式 (4~9) 构造二级综合评判矩阵为:

undefined

则U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为undefined (9) 仿照上述步骤, 还可以进行三级甚至更多级的模糊综合评判。

2.3评语集的确定与评价结果的处理[12]

将石化企业事故应急管理状况划分为5个等级, 并分别对5个评语等级进行赋值。即管理好5分、管理较好4分、管理一般3分、管理较差2分、管理差1分。关于评价最终结果的处理, 本研究采用加权平均法对评判指标进行处理, 即以bj为权重, 对各评语元素vj进行加权平均, 取其值作为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即:undefined (10) 加权平均法最终获得的结果应是一个介于1-5之间的确定值, 它是考虑了各种模糊因素以后所得到的非模糊的综合评判结果。根据计算出的综合分值, 即可参照表4对被评价企业的应急管理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 得出相应的评价结论, 并按照表中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

3应用实例

3.1指标隶属度的确定[13]

石化企业应急管理综合评判指标基本上都是定性指标, 具有模糊性, 无法用定量的方法表达出来, 只能根据评价人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分析、推理、判断来确定。本研究采用专家判断法来确定指标隶属度。它的做法是组织一定数量的专家根据判断标准做出相应的判断。

设有n位专家对某个指标ui进行判断, 分别有n1、n2、n3、n4、n5位专家评其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则因素对不同的评语等级的隶属度分别为:

undefined其中: n1+n2+n3+n4+n5=n

3.2收集评价信息

本研究选择某石化公司作为评价对象, 组织了10位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对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个三级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评判, 给出各指标所属的评语等级。 最终确定出各指标对不同的评语等级的模糊评价隶属度。详见表1所示。

3.3模糊综合评价

3.3.1 “企业应急基本信息”综合评价

根据表1确定的指标权重和指标隶属度, 按照式 (7) 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得到: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再利用式 (9)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就会得到 “企业应急基本信息”的评价结果, 即:

undefined

同理可以计算得到其他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

3.3.2 “事故预防应急管理”综合评价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则:undefined

3.3.3 “事故应急预备管理”综合评价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则:undefined

3.3.4 “事故应急响应管理”综合评价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则:undefined

3.3.5 “事故应急恢复管理”综合评价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则:undefined

3.3.6该企业事故应急管理状况的最终综合评价

综合上面计算得到的5个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 可以得出该石化公司事故应急管理状况总的评价矩阵, 即:

undefined

又已知一级指标权重集A= (0.054 8 0.271 9 0.260 1 0.271 9 0.141 0) , 就可以最终得出该石化公司事故应急管理状况的最终综合评价结果:

B=A*R= (0.197 4 0.406 3 0.305 5 0.084 4 0.005 9)

对于该评价结果, 若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 可以得出该石化公司事故应急管理状况为“管理较好”级。

再按照前面表4对5个评语级的赋值, 利用公式 (10) 计算该石化公司事故应急管理状况的综合评价得分:

undefined=0.197 4×5﹢0.406 3×4﹢0.305 5×3﹢0.084 4×2﹢0.005 9×1

=3.7034

参照表4可以看出, 该石化企业应急管理状况评价结论为“较好”级, 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强。

4结论

(1) 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石化企业应急管理状况评价中, 建立了科学实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得到了相对比较客观的指标权重值, 能够较好的反映各指标因素对石化企业事故应急管理状况的影响程度。

(3) 构建的石化企业事故应急管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能够保证权向量和单因素评价矩阵信息的充分利用。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介绍 篇3

关键词:应急 机制 法律能力

一、应急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重处理,轻管理

应急处理主要着眼于事故发生之后的应对,是一种传统的观念。其过程更多地放在从事故发生到结果的处理上,其特征是消极被动的反应。一场典型事故灾难发生后的程序是:媒体曝光→领导人视察、批示和慰问受害者、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对伤亡者进行抚恤、处理责任人→要求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再度发生。这种思维方式着眼于结果的处理,政府好像救火队。事实证明,这种思维方式下的法规标准体系往往不能避免重蹈覆辙。

(二)重政府,轻社会

政府被视为应急管理的唯一主体。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事故的应对和处理只是政府的事情。人们事事等待政府,事事依赖政府。政府努力到什么程度,应急处理就到什么程度。建立在这种社会心理基础之上的应急法规体系往往造成政府不堪重负,疲于奔命,反应迟钝。而普通民众则防灾减灾意识较低。一旦遇到突发事故,很容易出现心理恐慌和社会失序。

(三)重动员,轻法治

所谓的动员,就是指在事故发生后,政府成立临时指挥部或办公室,通过行政手段调动各方面资源,全社会齐动员,搞人海战术。尽管这种体制从表面看有收效快和效率高的特点,但是背后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首先,这种动员体制往往是以打乱正常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为前提的。其次,这种动员体制的很多做法往往缺乏法律依据,依法行政在应急时期成为一句空话,违法行政倒似乎成了一种常态。再次,临时指挥或领导机构的临时性不但不符合依法行政原则,而且使防灾减灾工作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

(四)法律重制定,轻修订

实践证明,在已建立的应急管理法律制度中,有的是由部门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确立的,其规范性不强、效力有限。有的法律法规中,对各级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规定得不具体,当前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也急需用法律手段加以解决。因此应尽快颁布相关配套法规。应急预案编制、审核和备案制度、报告与信息发布制度、应急管理的分级响應制度、应急管理演习制度、应急管理的资金补偿制度等一系列急需要建立的制度都需要在《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指导下进行制定。

二、 提升政府应急法律能力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是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制度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明确工作目标之一就是“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确立的应急管理体制模式是: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在预警机制中要科学评估预警信息、发出危机警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决策处置机制中,应急管理的主体应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综合分析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而做出决策,并实施决策。决策处置机制包括方案选择、决策执行两个过程。对此要辅之以良好的技术手段,并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激发战胜危机的信心。在善后处理机制中要在突发事件紧急情况被控制以后,致力于恢复工作,尽力将社会财产、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恢复到正常状态。

(二)应急管理必须权力有规、行为有序

突发应急处置,往往需要行政主导,这就需要赋予行政机关较大的权力,同时需要更多地限制公民的权利。但这种权力往往具有两面性,运用不当就会损坏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因此无论是行政紧急权力的取得和运作,还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或增加公民义务,都需要依法、按章办事。突发事件的应对,是一个技术上的、管理上的问题,法律的作用一是把那些经过实践经验长期积累下来、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方法,用法律的方式固定下来,借助法律的强制力保证突发事件应对基本有效、有序、有力。二是赋予和控制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力,首先是保证政府在突发事件应对中有足够的特别权力来解决非常状态,同时又控制政府不要借机滥用权力,以免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依靠科学、依靠法制

应对突发事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做好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不断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水平,以及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

应对突发事件,还要靠法制。现代社会应对突发事件有着自身规律,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快速判断、果断处理,整合资源、协同应对。适应这种规律,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有单一常态管理向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转变,在管理理念上做到居安思危,在工作布局上做到有备无患。二是由自发应对向自觉应对的转变,在应对思维上做到有勇与有谋的结合,在应对方式上做到个别经验与规律认识相结合。三是由个别理性向集体理性转变,以实现应对行动上的广泛参与与步调一致的统一、集中指挥与广集民智的统一。这三个转变的根本点在于突发事件的应对要实现由个别调整向规范调整的转变,以减少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任意性,增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牢牢掌握应对突发时间段主动权。

(作者单位:中共日照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① 王军主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读本[M].

②邹建华著.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M].

应急救援预案的分级介绍 篇4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由企业(现场)应急预案和现场外政府的应急预案组成。现场应急预案由企业负责,场外应急预案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现场应急预案和场外应急预案应分别制定,但应协调一致。

根据可能的事故后果的影响范围、地点及应急方式,建立我国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可将事故应急预案分为如下5种级别,见图。

Ⅰ级(企业级)应急预案

这类事故的有害影响局限在一个单位(如某个工厂、火车站、仓库、农场、煤气或石油管道加压站/终端站等)的界区之内,并且可被现场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该区域内。这类事故可能需要投入整个单位的力量来控制,但其影响预期不会扩大到社区(公共区)。

Ⅱ级(县、市/社区级)应急预案

这类事故所涉及的影响可扩大到公共区(社区),但可被该县(市、区)或社区的力量,加上所涉及的工厂或工业部门的力量所控制。

Ⅲ级(地区/市级)应急预案

这类事故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或是发生在两个县或县级市管辖区边界上的事故。应急救援需动用地区的力量。

Ⅳ级(省级)应急预案

对可能发生的特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特大危险晶运输事故以及属省级特大事故隐患、省级重大危险源应建立省级事故应急反应预案。它可能是一种规模极大的灾难事故,或可能是一种需要用事故发生的城市或地区所没有的特殊技术和设备进行处理的特殊事故。这类意外事故需用全省范围内的力量来控制。

Ⅴ级(国家级)应急预案

对事故后果超过省、直辖市、自治区边界以及列为国家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设施或场所,应制定国家级应急预案。

企业一旦发生事故,就应即刻实施应急程序,如需上级援助应同时报告当地县(市)或社区政府事故应急主管部门,根据预测的事故影响程度和范围,需投入的应急人力、物力和财力逐级启动事故应急预案。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事故的发展和控制进行连续不断的监测,并将信息传送到社区级指挥中心。社区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将核实后的信息逐级报送上级应急机构。社区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可以向科研单位、地(市)或全国专家、数据库和实验室就事故所涉及的危险物质的性能、事故控制措施等方面征求专家意见。

企业或社区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应不断向上级机构报告事故控制的进展情况、所做出的决定与采取的行动。后者对此进行审查、批准或提出替代对策。将事故应急处理移交上一级指挥中心的决定,应由社区级指挥中心和上级政府机构共同决定。做出这种决定(升级)的依据是事故的规模、社区及企业能够提供的应急资源及事故发生的地点是否使社区范围外的地方处于风险内。

政府主管部门应建立适合的报警系统,且有一个标准程序,将事故发生、发展信息传递给相应级别的应急指挥中心,根据对事故状况的评价,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美国盐湖城市长办公室紧急事务管理计划将紧急事件等级划分为如下三级;

一级紧急事件

定义:能被一个部门正常可利用资源处理的意外事件。这里指的“正常可利用资源”,是指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响应的人力、物力。

职责:正常职责范围内,是为适当地解决事件而做出决定。

通知:无

行动:如果需要,主管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当地的指挥部,而不需要整个城市采取行动。征用事务将由主管部门来处理。所需的后勤支持,增加人员或其他的资源,将是主管部门的附加职责。

二级紧急事件

定义:需要两个或更多的政府管理部门响应的意外事件,或需要本城市以外机构做出响应、给予援助的事件。这些事件需要合作努力,并且提供人员、设备或其他各种资源。它们干扰了部分或全部响应部门的正常工作。

职责:做出主要决定的职责交给了正常管理这种情况的部门,而需要参与合作的部门,则是需要承担支持的部门。这些合作应该能够适当地解决问题。

通知:市长应该得到开始行动部门关于事件情况的报告。

行动:响应部门的上级机构可以建立一个当地的指挥所,并且通知地方上所有的.响应部门。

响应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个行政管理指挥所(通常设在它的主要机构或其调度的地区内),并且应该通知所有响应部门及当地的市长。

征用事务将由响应部门来处理。所需的后勤支持、增加人员或其他资源,是负责部门的附加职责。紧急事件所需的物资,应提交市长决定,他可以通过物资援助部门来迅速处理这些需求。

三级紧急事件

定义:必须利用城市所有部门及一切资源的意外事件,或者需要城市的各个部门同城市以外的机构联合起来处理各种情况。

职责:做出主要决定的职责交给了紧急事务管理部门。指挥员可在现场做出保护生命和财产以及稳定局面所必需的各种决定。解决整个紧急事件的决定,应该由紧急事务管理部门负责。

这一级别的紧急事件通常要由行使官方紧急事务权力的市长发布一个“紧急事件公告”。

通知:将通知下列人员(当他们不在的时候,由该部门其他人员代替):市长、各部门的第一把手、警察局长、消防局长、市政工程部门的领导及市长指定的其他人员。

最早行动的部门负有制定以上通知的职责。开始行动的部门在任何情况下根据需要,可以得到由接到通知的警察局派遣的人员的帮助。

行动:主要部门的主要领导应在当地建立一个指挥所,并通知所有具有职责的部门。

警察局长应在城市紧急事务指挥中心中发挥重要作用。紧急事务管理部门的所有成员应向指挥中心报到,并尽可能随身携带一部手机。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介绍 篇5

发布时间:2010/8/20 17:46:41

阅读数:14

来源:如东县环境保护局

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编制导则(试行)

(工业园区版)

目录 适用范围...1 园区环境应急救援的方针、原则...1 规范性引用文件...1 术语和定义...2 应急预案编制程序...4 6 应急预案编制内容...6 格式和要求...16

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

(工业园区版)适用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工业园区能够依据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要求,在强化园区风险管理,有效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园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规定环境应急响应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作出有序响应,及时组织有效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内涉及环境风险源的工业园区,包括:分布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的单位以及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单位的工业园区。

本导则不适用于分布有存在生物安全事故和辐射安全事故风险单位的工业园区。园区环境应急救援的方针、原则

环境应急救援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改善环境、保护健康、科学管理、持续发展”的方针,体现以人为本、求实求严的思想,切实加强应急管理,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外环境的影响,把事件危害降到最低,维护园区内外企业(或事业)单位及周边居民的安全和稳定。

组织实施环境应急救援活动的基本原则为:集中管理、统一指挥、规范运行、标准操作、快速反应、救援高效。规范性引用文件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危险物质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

《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 5085.1)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 5085.2)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GB 5085.4)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GB 5085.5)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 5085.6)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5085.7)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

《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

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以上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导则。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

4.1 危险物质

指《危险化学品名录》和《剧毒化学品名录》中的物质和易燃易爆物品。

4.2 危险废物

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4.3 环境风险源

指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源,以及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或产生、收集、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4.4 环境敏感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规定,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4.5 环境保护目标

指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中,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区域中可能受到影响的对象。

4.6 环境事件

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由于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财富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

4.7 次生衍生事件

某一突发公共事件所派生或者因处置不当而引发的环境事件。

4.8 突发环境事件

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4.9 应急救援

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件危害和防止事件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件损失的措施。

4.10 应急监测

指在环境应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

4.11 恢复

指在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4.12 应急预案

指根据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的类别、危害程度的预测,而制定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方案。要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环境风险源的具体条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行动。

4.13 分类

指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对不同环境事件划分的类别。

4.14 分级

分级指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及危害程度,对不同环境事件划分的级别。

4.15 应急演练

为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急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单项演练、综合演练和指挥中心、现场应急组织联合进行的联合演练。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5.1 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针对园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事件类别,结合本园区内部职能分工,成立以园区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预案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和工作计划。预案编制人员应由具备应急指挥、环境评估、环境生态恢复、生产过程控制、安全、组织管理、医疗急救、监测、消防、工程抢险、防化、环境风险评估等各方面专业的人员及专家组成。

5.2 基本情况调查与环境风险分析

5.2.1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包括园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园址的特殊状况,园区内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分布,园区公辅、环保等公用服务设施,以及园区雨、清、污水收集管网等的平面布置图,园区内外的交通图、疏散路线图。

对园区内所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生产情况、危险物质与危险废物情况进行汇总,并确定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情况。

5.2.2园区内主要环境风险源辨识与环境风险评估

在对园区内所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环境风险源及突发环境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调查统计并汇总的基础上,得出园区内主要环境风险源。针对企业(或事业)单位主要环境风险源的风险评估进行再评估,督促企业(或事业)单位及时修订完善风险评估情况并汇总存档。

5.2.3保护目标危险性分析

结合园区内主要环境风险源风险评估和园区环境保护目标调查,对突发环境事件产生的污染物可能对环境敏感区域环境(或健康)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汇总。

5.3 园区环境应急能力评估

首先,园区应存有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据此了解应对各种环境风险的处置方法;以表格形式调查汇总园区内所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环境应急物资、设施(备)与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

其次,园区应根据自身条件储备足够的个人防护和其它救护设备,以及必要的抢险救援物资作为企业(或事业)单位应急物资的补充;建立园区环境应急救援队伍或者依托其他大型企业(或事业)单位或部门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的情况说明。

5.4 数据集成

园区在对企业(或事业)单位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汇总的基础上,应建立园区内企业(或事业)单位基本情况、危险物质、重点环境风险源、移动环境风险源等动态管理信息库;建立园区内企业(或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库,内外应急救援队伍动态管理信息库,以及企业(或事业)单位应急救援物资和设施(备)数据库,包括应急救援物资和设施(备)名称、数量、型号大小、存放地点、负责人及调用方式;应建立园区内主要环境风险源示意图,图中应注明:存放大量危险物质的地方,救援设备存放点,消防系统和附近水源,污水管道和排水系统,重大环境风险源的进口与周边道路,安全区,重大环境风险源的位置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5.5 应急预案编制

园区在环境风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园区内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事件的类型和影响范围,编制应急预案。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方面预先明确。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相关部门及园区内企业(或事业)单位的预案相衔接。

5.6 应急预案的评审、发布与更新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评审由园区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是由有关部门、相关企业(或事业)单位、周边公众代表、专家等对预案进行评审。预案经评审完善后,由园区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同时,明确实施的时间、抄送的部门等。

园区应根据自身内部因素(如相关单位改、扩建项目等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及时更新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发布并及时备案。

5.7 应急预案的实施

预案批准发布后,园区组织落实预案中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明确各项职责和任务分工,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实现应急预案持续改进。应急预案编制内容

6.1 总则

6.1.1编制目的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

6.1.2编制依据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6.1.3适用范围

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范围,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级别。

6.1.4应急预案体系

说明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

6.1.5工作原则

说明园区环境应急工作的原则,内容应简明扼要、明确具体。

6.2 基本情况

主要阐述园区的基本概况、园区内企业(或事业)单位的总体情况、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调查结果。

6.3 环境风险分析

阐述园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风险源及环境风险评价结果,以及可能发生事件的后果与波及范围。

6.4 应急救援组织体系与职责

6.4.1园区应急救援组织体系

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为: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中心为核心,与地方政府(上级)和企业(或事业)单位(下级)应急救援中心形成联动机制的三级应急救援管理体系;救援队伍的组建整合环境保护、公安、消防、医疗卫生、气象水文、交通运输、新闻通讯等救援力量,在应急响应时,根据事件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应急救援队伍。

6.4.2园区环境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组成及职责

6.4.2.1 园区环境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组成

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包括总指挥、副总指挥和指挥中心成员。指挥中心成员直接领导各下属应急专业救援队,并向总指挥汇报,由总指挥协调各队工作的进行。具体组成如下:

(1)总指挥:园区主要负责人

(2)副总指挥:园区其他负责人

(3)指挥中心成员:园区办公室主任、环保部门负责人、通讯部门负责人、消防部门负责人、公安(保卫)部门负责人、医疗机构负责人、新闻机构负责人以及园区内各企业(或事业)单位环境安全负责人。

总指挥在接到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的报警后,决定启动园区环境应急预案,通知应急救援的相关部门(环保、消防、急救、保卫、通讯、新闻等)做好应急准备,并负责应急救援的统一指挥。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决定是否请求上级应急指挥机构给予支援,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6.4.2.2 指挥机构职责

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的日常工作由园区办公室承担,其主要职责有:

(1)贯彻执行国家、当地政府、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环境安全的方针、政策及规定;

(2)调查、统计园区内危险物质和重点环境风险源,负责建设并维护园区危险物质和环境风险源等信息管理库;

(3)监督制定、审定园区及园区内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两级应急预案,要求企业(或事业)单位针对重大环境风险源制定完善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并与相关部门共同评估企业(或事业)单位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实施应急预案,以确保环境应急预案所需的各种资源(人、财、物)能够及时、迅速到达和供应;

(4)检查、监督园区及园区内各企业(或事业)单位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依据园区条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建立(或依托)专业救援队伍,包括通讯联络队、抢险抢修队、侦检抢修队、医疗救护队、应急消防队、治安队、物资供应队和环境应急监测队等;明确环境应急时各级人员和各专业救援队伍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以便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快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

(5)负责园区应急设施(备)(如堵漏器材、围堰、环境应急池、应急监测仪器、防护器材、救援器材和应急交通工具等)的建设,以及应急救援物资,特别是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化学品物资(如活性炭、木屑和石灰等)的储备;检查、监督园区内各企业(或事业)单位应急救援设施(备)的日常维护和应急物资的储备;

(6)负责筹建并维护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专家咨询系统,建立专家名单及联系方式,并保持正常交流;在事件发生时组织专家开展应急救援咨询工作。专家咨询系统应由与突发环境事件相关的各领域专家组成;

(7)负责组织预案的外部评审、审批与更新;

(8)定期组织园区及园区内各企业(或事业)单位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开展模拟演练,在演练中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有计划地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培训,向周边企业、村落提供本园区有关危险物质特性、救援知识等的宣传材料;

(9)发动组织环境应急志愿救援组织,并制定与周围具有一定环境应急能力的大型企业、其他园区等的区域联防方案。汇总社会各种志愿援助组织以及区域联防组织的名称、电话、规模等;

(10)密切关注当地的气候条件、天气预报等情况,为环保部门做出正确的预测以及指挥中心科学安排救援行动提供依据;

(11)在事件发生时,根据指挥中心指令,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确定现场指挥人员,协调事件现场有关工作;

(12)负责事件信息的收集整理,全面准确地掌握事件状况,提供动态信息,经总指挥同意后及时向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和园区各级领导报告事件和应急救援进展情况,并负责可能受影响区域的通报工作;

(13)负责传达落实园区应急指挥中心、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关于应急救援的指示和批示;

(14)负责应急队伍的调动和资源配置;

(15)负责应急状态下请求外部救援力量的决策;

(16)负责保护事件现场及相关数据;

(17)接受上级应急指挥机构的指令和调动,协助事件的处理;配合相关部门对环境进行修复、事件调查及总结。

6.4.3应急救援专业组及职责

应急响应时,应急指挥中心根据事件实际情况,可成立相应的应急救援专业组:

化学事件侦查组:负责查明危险物种类、染毒范围、浓度,并标定事件中心区、危险区及影响区的范围。该组由园区安环部门和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安保人员组成,由园区安环部门负责;

风险源控制组:负责在紧急状态下的现场抢险作业,及时控制风险源,并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立即组织专用的防护用品及专用工具。该组由园区消防队、园区安环部门、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消防人员、安环人员、事件发生岗位负责人组成,由园区消防队负责;

灭火救援组:负责现场灭火、现场伤员的搜救、设备容器的冷却及事后对污染区域的洗消工作。由园区消防队、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消防人员组成,由园区消防队负责;

抢救保障组:负责对影响救援的设施(备)实施紧急拆除,并协助事后对污染设施(备)的洗消工作。该组由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机械动力、机修人员组成;

技术支援组:指导现场抢险并提出对灭火决策的意见,指导危险设施(备)的全部或部分停运,并与消防队配合,利用关阀、降压、导流、停止供热、停炉吹扫管线、防空点火、堵漏等措施,实施环境风险源控制。该组由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安保负责人及熟悉工艺的生产负责人负责;

物资供应组:负责组织环境应急救援物资的供应,组织人员、车辆运送抢险物资。该组由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营销部门和运输部门组成,园区办公室联系定点专业运输部门作为补充;

伤员抢救组:负责在事件现场附近的安全区域内设立临时医疗救护点,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并护送重伤人员至医院进一步治疗。该组由园区医护站和企业(或事业)单位医护室人员组成;

安全警戒、疏散组:负责布置安全警戒,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危险区域,与现场事件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的人员配合,指挥环境风险源现场人员撤离;在人员疏散区域进行治安巡逻,对现场周围人员(包括波及到的园区内其他单位人员和园区周围居民)进行防护指导、人员疏散并对周围物资转移。由园区保卫部门和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保卫人员组成,园区保卫部门负责;

通讯组:负责保障事件现场与园区应急指挥中心、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及外界的通讯联络,由园区所在地电信部门负责;

环境监测组:负责对大气、水体、土壤等进行环境即时监测,确定危险物质的成分及浓度,跟踪事件的发展,确定污染区域范围。由园区环保部门和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有关检验分析人员组成,由园区环保部门负责;

专家咨询组:负责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提出科学合理建议,为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咨询。该组由园区环保部门负责;

信息发布组:负责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发布有关事件和应急救援情况。该组由园区新闻部门负责。

6.5 预防与预警

6.5.1环境风险源监控

明确本园区对主要环境风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6.5.2预警行动

明确事件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

6.5.3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应包括以下内容:

(1)装配数量充足的内线和外线电话、无线电和其它通讯设备以及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并设昼夜值班室;

(2)指挥中心应有所有组成人员的通讯联络方式,并确保通讯24小时畅通;

(3)园区内企业(或事业)单位关键岗位人员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地方政府和应急服务机构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6.6 信息报告、上报、通报

依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有关规定,明确信息报告时限和发布的程序、内容和方式,应包括以下内容:

(1)信息报告

明确园区内部报告程序,主要包括: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件信息报告接收和通报程序。

(2)信息上报

明确事件发生后向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政府部门报告事件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

(3)信息通报

明确事件发生后向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及区域通报事件信息的方法和程序。

(4)报告内容

事件信息报告至少应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已污染的范围,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可能受影响区域及采取的措施建议等。

(5)以表格形式列出上述被报告人员及相关部门、单位的联系方式。

6.7 应急响应与救援措施

6.7.1分级响应机制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园区控制事态的能力以及可以调动的应急资源,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行动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确定不同级别的现场负责人,指挥调度应急救援工作和开展事件应急响应。

6.7.2园区响应程序

园区办公室接到事件报告后,立即通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并联系相关救援专家,同时向发生事件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应急救援指挥部了解事件情况,并调出指挥中心储存的与事件有关的资料(环境风险源、危险物质、敏感保护目标等),为指挥中心分析事件提供依据;视情由指挥中心总指挥或副总指挥、园区值班领导、相关专家和指挥通信人员,根据事件级别,组成现场指挥部,迅速奔赴事件现场,会同发生事件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应急救援指挥部实施现场指挥调度,按照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做好指挥、领导工作。

6.7.3应急救援

6.7.3.1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事件类型、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结合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响应工作,并应明确以下内容:

(1)明确园区应急设施(备)和应急物资的启用程序,及时组织协调、调度园区内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应急物资及应急设施(备);

(2)明确园区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方式,以及园区内各企业(或事业)单位应急救援队伍的综合组织和协调、调度方式;

(3)明确危险区的隔离: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事件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事件现场隔离方法;

(4)明确事件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明确安置地点,可以征用机关、学校、文化场所、娱乐设施,必要时也可征用经营性宾馆、招待所、酒店作为临时避难场所,并确保疏散人员生活所需。

6.7.3.2 大气污染事件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事件类型、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风向和风速,结合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做出应急响应工作。

6.7.3.3 水污染事件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事件类型、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河流的流速与流量(或水体的状况),以及园区周边饮用水源地的情况,结合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做出应急响应工作。

6.7.3.4 园区外部救援

在突发环境事件救援过程中,现场指挥部人员将现场情况及时向指挥中心汇报。指挥中心根据现场情况调查和评估事件的可能发展方向,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根据事态发展决定是否请求外援,并在明确事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或已造成重大伤亡时,与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共同确定撤离路线,组织事件中心区域和波及区域人员的撤离和疏散。

在外部救援队伍到来后,现场指挥部应向救援人员详细介绍现场所贮存和使用的危险物质的情况,并说明其他相关危险情况;依托有关部门或单位对园区周边进行监测,以确定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程度,并对影响范围内的居民进行疏散。

6.7.4应急监测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园区应急监测部门应迅速组织监测人员赶赴现场,在企业(或事业)单位环境应急监测小组配合下根据实际情况,迅速确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频次、项目和方法等),及时开展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小型、便携、简易的仪器对污染物质种类、浓度和污染的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作出判断,以便对事件能及时、正确的进行处理。

6.7.5应急终止

(1)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件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件隐患消除后,经事件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现场应急终止;

(2)明确应急终止的程序;

(3)明确应急状态终止后,继续进行跟踪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的方案。

6.7.6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1)通知园区内相关部门、企业(或事业)单位、周边社区、社会关注区及人员事件危险已解除;

(2)协助企业(或事业)单位对现场中暴露的工作人员、应急行动人员和受污染设备进行清洁净化;

(3)事件情况上报事项;

(4)需向事件调查处理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

(5)事件损失调查与责任认定;

(6)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7)应急预案的修订;

6.8后期处置

6.8.1善后处置

协助企业(或事业)单位对受灾人员进行妥善安置。组织专家对突发环境事件中长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提出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6.8.2保险

对园区环境应急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6.9 应急保障

6.9.1经费及其他保障

明确园区应急专项经费(如培训、演练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园区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

6.9.2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与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其他相关单位或人员的通信联系方式,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6.9.3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园区内各类应急响应队伍,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及志愿者等社会团体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6.9.4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明确园区应急救援需要使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根据园区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后勤保障等)。

6.10 应急培训和演练

6.10.1培训

依据对园区条件及园区内各企业(或事业)单位员工、周边工厂企业、社区和村落人员情况的分析结果,应明确如下内容:

(1)对园区及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应急救援队员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明确培训内容和方法;

(2)对外部公众(周边单位、社区、人口聚居区等)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

(3)对园区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监测人员、运输司机等进行专业培训,明确培训内容和方法;

(4)应急培训内容、方式、记录表。

6.10.2演练

明确园区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演练的内容、范围和频次,并参与、指导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

(1)演练准备内容;

(2)演练范围与频次;

(3)演练组织;

(4)参与、指导相关企业(或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的演练;

(5)应急演练的评价、总结与追踪。

6.11 奖惩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奖励和处罚的条件和内容。

6.12 附则

6.12.1预案的评审、备案、发布和更新

应明确包括园区预案的评审、备案、发布和更新要求。

(1)内部评审;

(2)外部评审;

(3)备案的时间及部门;

(4)发布的时间、抄送的部门、企业(或事业)单位、社区等;

(5)更新计划与及时备案。

6.12.2预案的实施和生效时间

列出预案实施和生效的具体时间;预案更新的发布与通知。

6.13 附件

(1)环境风险评价文件(包括园区主要环境风险源分析评价过程、各环境风险事件的危害性定量分析);

(2)重大危险源申报文件;

(3)危险废物登记文件及委托处理合同(相关单位与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签订);

(4)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名单;

(5)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方式;

(6)外部救援单位联系方式;

(7)政府有关部门联系方式;

(8)区域位置及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9)重大风险源、应急设施(备)、应急物资储备分布、雨清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平面布置图;

(10)园区内外道路交通图、疏散路线、交通管制示意图。格式和要求

7.1 格式

7.1.1封面

应急预案封面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号、应急预案版本号、园区名称、应急预案名称、编制单位名称、颁布日期等内容。

7.1.2批准页

应急预案必须经园区主要负责人批准方可发布。

7.1.3目录

7.1.4预案内容

7.1.5附则

包括名词与术语定义、预案的管理和更新以及预案的实施日期。

7.1.6附件

7.2 基本要求

(1)使用A4白色复印纸或胶版纸(70g以上);

法律顾问工作方法介绍 篇6

一、律师事务所劳动合同准备阶段顾问服务方法:

1、准备征询记录,目的是要完成《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签订劳动合同之前的准备工作,通过征询记录作为证据保存。

2、根据企业的意见和特点以及《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制作了劳动合同书文本。

3、对劳动合同书封三的附件作为补充协议制作,要达到的目的是将规章制度中的劳动纪律、待岗、下岗、调岗的约定、加班的审批、带薪休年假和安全管理的规定,以合同的形式由双方进行签订,为今后的规章制度、薪酬体系(计件)等的制定,在劳动合同书中打下伏笔作为证据使用。

4、岗位、培训、竞业与保密合同文本根据签订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使用。

二、律师事务所在签订合同阶段的顾问服务方法:

1、提供文字样本,供企业领导审查,最后确认成稿。

2、提供电子文本,供签订过程中打印文稿使用。

3、对企业最后确认的文本,针对拟参加签订合同的企业人员进行工作方法和理解文稿内容、填空、填写的技能技巧培训,企业人员掌握。

4、律师事务所派人员参加签署合同

5、与参与合同签订工作的企业工作人员共同研究工作的操作流程,该流程以律师事务所提供的不同期限劳动合同操作流程为版本,进一步与工作人员完善操作流程,之后与工作人员商讨操作流程的各阶段的负责人和证据完善、整理、保存的责任人。

三、律师事务所为企业提供全年劳动合同管理的顾问服务方法

1、律师事务所为企业提供劳动合同管理各阶段的工作流程,实现每一个阶段流程和文件、表格的模型化。

2、、律师事务所将各阶段的工作流程与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人员研究确定企业的工作流程。

3、、将共同研究的工作流程报企业决策机构审议、修改。

4、律师事务所根据审议修改最后认可的流程,制作各流程过程中的文件、图表,比如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的样本、人事管理的登记表、特殊工时制度的申报文件等。

5、配合流程使用的文件、图表交由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人员审议,再交决策寄给审议通过使

6、律师事务所培训企业劳动管理人员正确使用、填写各类表格和文书。

7、企业人员在劳动合同各管理阶段发生事件,对照管理模型和流程要求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建议,审查证据、提供工作方案以及方法等指导。

8、提供每月的工作报告和年终法律顾问终结的报告以及建议,服务结束。

担任企业常年法律顾问工作方案

工作范围:包括日常法律事务处理和纠纷处理两部分。

l日常法律事务主要包括:

一、内部经营管理方面:

1、协助制订和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2、起草、制订、审查各类销售、采购合同、法律性文件;

3、管理和监督合同的履行情况,建立健全财务风险和危机控制机制;

4、参与经营管理层会议,为企业重大决策进行法律分析论证,提供保障意见;

5、协助制定、审查劳动合同,参与创立企业内部奖励性的配股方案;

6、建立、健全企业商业资源、利益保护制度,企业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工业产权的注册、登记及保护措施;

二、外部合作往来方面:

1、协调、处理企业与工商、税务、商务等政府监管部门的关系和事务;

2、参与企业对外投融资、合作、并购、重组、上市等事务可行性论证;

3、参加商务谈判,接受委托对合作方资信、目标企业展开尽职调查,提供法律分析和保障意见;

4、协助企业处理侵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法律事务,以及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防范及对策;

5、为企业可能涉及的诉讼和仲裁作好前期的准备,收集相关证据材料,进行法律后果分析,出具法律意见。

l纠纷处理主要包括:

对企业因合同、侵权引起的各类债权债务纠纷,包括经济、劳资、租赁、工业产权、股权等,代表企业协商、谈判,出具律师函。

通过诉讼或仲裁等方案解决(按国家收费标准7折另行收费)。

工作方式:

一、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方式,每月定期到企业值班不少于3次(半天/次),同时根据企业工作需要,不定期处理临时性法律事务。

二、企业重要经营会议和重大商务谈判,需要顾问律师参加的,确保按时参加(须提前一天通知)。

三、法律文书、文件一般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按照时间紧急程度处理。普通文书在1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重要文书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临时紧急文书在4小时内处理完

四、在特殊性况下,征得顾问方同意,顾问律师可以委托同所其他同事代为处理相关法律事务。

一、法律顾问工作内容

1、提供日常口头或书面法律咨询意见。如提供劳动合同纠纷、工伤赔偿争议、交通事故、债务清偿及债权追讨等方面的处理意见;

2、应贵公司的要求通过授课、座谈等方式对公司员工进行专项法律知识培训;

3、审查、完善客户草拟的合同及其它法律事务文书;

4、为贵公司的重大决策提供法律参考意见及法律论证;

5、应贵公司要求参与客户重大业务活动,拟定谈判方案、为制定对策提供法律意见;

6、协助贵公司设计、制定、健全各项经营管理制度、规范各种经营运作程序;

7、应贵公司委托协助清理债权债务;

8、接受贵公司授权,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公众传播媒体发表公开声明,维护贵公司合法权益;

9、应贵公司委托,并经律师专业审查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对外发出《律师函》,维护贵公司合法权益;

二、法律顾问工作方式

1、对日常法律咨询,律师可通过电话、传真、电邮等方式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解答及处理;对法律文书的审查及完善,律师可通过传真、电邮等方式进行处理,以及其它通过电话、传真、电邮等方式可以有效快速处理的事务;对重要事务及通过电话、传真、电邮等方式不能有效处理的,由律师至客户处接受委托办理,必要时客户亦可派人到律师办公场所委托法律事务;双方亦可不定期或定期会晤,由顾问律师为客户管理和经营活动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2、顾问期间,贵公司应指派专人与顾问律师联络,为顾问律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如临时办公场所等),提供开展业务需要的资料和情况;顾问律师受托后及时解决具体问题。

三、顾问律师的工作程序

首先解决既往遗留的法律事务,处理当前紧急的法律事务问题,参与目前将要或已发生的诉讼活动,随后转入以减少或预防纠纷发生为目的的法律事务,协助建立健全合同制度等。

如能成为您的顾问律师,本律师将严格履行执业律师应尽的职责、操守,尽心尽力办理贵公司所委托的法律事务,最大限度维护贵公司的合法权益,保守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商业秘密。

论我国核应急法律制度的完善 篇7

关键词:核应急,构建,法律

0 引言

历史的发展证实了, 核能的开发运用也存在相对大的风险,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面临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困境, 核能的发展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做好核事故应急工作, 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 需要经济性更强、安全性更好的先进核电技术, 推进核能的可持续发展。

1 核应急机构概述

马克思曾经说过:所有划时代的系统真正内容都是形成于这些系统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产生起来的。也就是说, 所有问题的研究源于时代的需要。本文也正是这样, 随着日本地震和重大核事故的到来, 带给了世界极大的反响, 人们对核能的了解得到了增加, 很多人认为, 因为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往往都是产生核事故, 所以要约束甚至不再发展核电。事物的发展根据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相结合的原则, 笔者并不否认核安全的关键性, 但我们也不可以因为这样就停止发展核能。在愈来愈注重环境的今天, 核能是一种高效能源, 清洁、无污染, 对处理环境和能源安全的矛盾有着特别关键的作用。同时, 历史上发生的多次重大核事故中, 有技术原因, 更有人为原因, 所以不可以由于核事故的存在就给核能发展画上终止符。相反, 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逐步升级的核技术, 各国也正在渐渐构建一个严密、高效、可以充分发挥实战功能的核应急法律制度, 我们有理由相信, 人类可以把核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所导致的损害降低到最小。为了能够保护公共财产安全, 核事故得以有效解决, 我们需要提前制定核应急预案, 以防止核事故的出现和减少事故带来后果。我国核应急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工作原则的确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控制和缓解事故带来的影响。中国实行由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参与的核应急组织协调机制。中国核能事业的首要位置始终是核安全, 核应急是一个全社会的项目, 是系统性的, 全国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是由中央政府领导、组织、协调的。公民的权益会受到核应急权力的行使影响, 核能的看开发为人类共享核能发展带来的成果作出积极贡献。这就需要有关的法律制度来标准约束。

2 完善我国的核应急法律制度的建议

2.1 在核应急有关法律中清楚确定应用核

应急, 确定核应急的含义在清楚确定区分核事故应急与核应急的含义的基础之上应用核应急概念。核事故应急单单针对核事, 而核应急则包括了核事故应急与核事件应急, 其区域更广。“防微杜渐”, 把事故的产生扼杀于摇篮之中, 使预防为主的原则能够更好的实现。

2.2 国内核应急法制进一步完善

核应急法律系统是核能安全运用的基石, 也是核应急详细工作的指导, 因此, 我国要以福岛核事故为契机, 进一步的完善我国核应急法律制度为我国的核能运用和发展提供保障。详细来说:首先, 我国要对《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加快修改整合。同时, 要增强条例的有关配套。中国要思考把核应急条例上升为法律, 拟定统一的《核事故应急法》, 从而通过法律约束, 来完善对核能的管理;其次, 我国要着力协调《核电场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和《突发事件应急法》, 使在应急法制系统下的核事故应急响应变成完善的体系工作。再次, 中国要增强完善核事故和核应急中的信息公开制度。对公民的知情权充分的尊重, 而且经过真实信息的公开加强公众对核能运用的信息和接受度, 从没有提高民众在核事故应急响应的参加热情。最后, 中国要注意到目前社会核事故的产生并不只限制于核电站, 核能军事应用、核恐怖行为等都会引发核事故。因此, 要扩大核应急法律的适用区域。

2.3 增强国内核应急战略规划与法制宣传教育

日本福岛核事故产生后, 在中国各地发生了比如抢盐一类的公共事件, 这暴露出我国公民对核应急情况的不了解。公众对核知识的掌握相对少, 会造成在发生核事故时使用不准确的形式、办法实施所谓的应急。这样不但会让他们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 并且还会影响全体应急救援计划的实施。所以, 为了树立准确的危机观念, 渐渐提高全民的危机意识, 国家要大力展开核应急法制宣传与教育, 而政府的长期战略规划是这种准确的核应急法制教育, 使民众懂法并守法。在这种背景下, 也会把公众对核能的认可度提高, 从而起到加强公众对核应急响应的参加度, 这是发展核电一定要的条件。此外, 在中国核能发展的战略规划中, 还要准确解决核能发展中的优和劣的关系、科学技术和文化管理的关系、还有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的关系。经过这些办法, 能够很好的提升人民对核能的信任, 特别是提升核能风险的接受性。

2.4 完善核应急预案制度

第一, 一定要从整体上改善核应急法律, 让核应急预案的拟定有法可依;第二, 拟定核应急预案一定要让其具备现实可操作性, 可以更好的指导核应急工作。一是, 如何使核能发展方向正确的确立, 需要对核能安全进行理性、安全、共同进步的教育。二是, 为了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核应急的政策方针, 全面推进和实现我国核应急体系建设。为了完善健全国家核应急体系, 我们必须对政策进行部署、统筹协调核应急工作, 全国核应急工作才能够得到加强。建设核应急预案体系。《国家核应急预案》的出台, 核应急预案需要不断完善、修订需要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 使全国核应急预案体系能够达到相互间的协调统一。三是, 进行核应急预案演习, 与社会大众沟通, 增强全社会各级的应急能力。核应急预测演习是我们每一年都必须进行的工作, 全民参与加强对核应急的了解。四是, 实施“一带一路”和核电“走出去”战略, 走进国际、走进世界是我国的核安全应急体系奋斗目标和动力。核应急方案需要制定预防和缓解, 目的是保持核设施的运作正常状态并安全状态及时恢复, 并向国家各个重要有关要求部门做出相关建议;避免事故的性质及后果给到充分的有效措施。

所以要真正让核应急预案的性质回归其本来面目。

2.5 完善定期演习制度

国家高度重视核应急演习演练, 对核事故应急组织的统一性与协同性进行讨论, 加强核安全顶层设计, 国家核应急办研究决定启动级响应, 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及时向国家核应急协调委成员单位通报情况。颁发并实施各种规范性文件如《核材料管制报告管理办法》、《核材料登记管理办法》、《核材料管制视察管理办法》等。各成员单位做好相关应急准备。各级核应急组织需要经常开展应急演习来提高核应急响应能力, 还可以达到检验、保持的效果, 演习分为桌面推演、单项演习 (练习) 、场外应急组织、实战演习、综合演习和场内等。没有如期实施核应急演习, 核事件出现时就会措手不及, 发生核事故。面向未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脚步中, 重要战略选择之一便是发展核能事业就, 这是五大发展理念方针的重要内容。不能停止核能事业的发展, 就不能停止监测核能事业的安全的, 更不能停止核能事业的安全的预防。在实行演习的同时, 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核安全常识, 建立辐射环境监测体系, 开展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为确保核事故应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国家建立健全相关核应急法律体系的速度必须加快, 面对突发的核事故应果断决策。

3 结语

在中国核电大规模发展的今天, 核应急牵涉国家安全, 核应急法律制度的研究则对推动核电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帮助, 保护公众的财产、健康, 保护环境不被污染, 保证国家发展权的成功完成。但是, 我国核应急法律制度也有着很多的缺点需要完善。特别是在发生福岛核事故后, 努力加速我国核应急法律制度的制定。我们将按照总体国家核安全观要求, 保持发展与安全的同等意义, 以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 保证预防、准备、筹划先人一步, 为人类安全、和平利用核能保驾护航。说来容易做来难, 发展核能不是一句随便说说的话, 只有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才能做到, 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舸.国际和安全机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李建华, 黄郑华.核辐射事故及其应急救援的特点[J].2005, 5.

[3]林殿科.核安全与核应急现状及保障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8.

[4]潘自强, 等.由核事故看核与辐射安全[J].中国核工业, 2011.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介绍 篇8

关键词:应急志愿服务;法律保障机制;建设

一、应急志愿者服务法律保障的必要性

应急志愿者服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志愿者服务。应急志愿服务理念与志愿服务理念不分离。一般来说,志愿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自愿在没有任何物质报答的情况下,为社会服务的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应急志愿者服务的概念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一个界定,但是近年来我国应对的多起突发事件中多次使用。汶川地震以后应急志愿者服务的管理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自己的应急志愿者队伍,起草应急志愿者服务的专门地方性法律法规,用以规范应急志愿者服务活动及保障应急志愿者的权益。

二、我国的应急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现状及不足

我国志愿服务还存在很多法律方面的局限性: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时有发生;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志愿服务活动;有些单位、组织出现将志愿者等同于廉价劳动力的现象和利用志愿者名誉从事以营利为目的活动的情况;一些不具备条件的组织,随意进行志愿活动,侵犯了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多年来,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推动相关国家立法的发展,每年的两会也有更多的议案,提案呼吁为志愿服务立法因此多年来,应急志愿者在灾难发生时将本着高效、迅速地防止灾害继续扩大,最可能多地降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对生态的破坏,进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要本着预防伤亡和灾害的扩大化原则,依据事件本质问题的差别,建立事件处理前期、中期、后期的处理法子和途径,以及应急救援物资的准备。

(一)立法方面的滞后性

现阶段关于我国应急志愿者的专项立法现在没有,虽然自从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掀起了全国各地地方性立法的浪潮,各地纷纷出台了一些应急志愿者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但是很多地方的出台的法律规范明显层次太低,这些法律规范普遍存在规范不全面、适用性不强等特征。学术界对于是否应该制定全国性的统一立法来规范志愿服务、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活动应遵循何种依据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民间对于这一领域立法现状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与关注,所以对立法现状也不清楚,呼吁立法的民间声音也比较少。这种立法现状和这样的研究现状与志愿者日益增多的参与突发事件服务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对于应急志愿者服务的迫切需求是不相符合的。

危机频发的当今时代,不论是防患于未然还是实际应对,应急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对于应急志愿者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要求都在逐渐提高,社会各界对于应急志愿者队伍的关注度和期待值持续上升,然而在立法方面的现状确实不容乐观确实空白,由于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一事业的发展,应急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工作常常出现一些盲目与混乱。

(二)组织管理方面的混乱性

我国的应急志愿者服务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管理指挥领导中心,在服务中缺乏统一指挥势必会降低志愿者服务的效率,对各项工作的开展产生阻碍,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甚至因为管理混乱使灾区的情况雪上加霜。没有统一组织的志愿者们开展的志愿服务工作分配不平衡以及志愿者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在以往的经历中很多志愿者在中心区域扎堆,不但无用武之地还占用灾区物资。而其他一些有切实需要的地方却没有人去服务。并且各个不同组织的志愿者以及自发参与的志愿者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而容易在工作中产生分歧,对志愿服务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很多自发参与的志愿者专业技能比较低,目标不明确,没有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三、应急志愿者服务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

(一)法律保障的完善

1.法律的救济机制

我国目前还没有就如何开展和完善志愿者工作建立统一完善的法规,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和保障志愿者的权利。只是一些法律中零散的规定了几条针对应急救援措施和中央的一些政策提倡志愿者活动。随着志愿事业的发展和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各级政府意识到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在全国各地的立法过程并不统一,同时全国目前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律规定出现了各地分头立法的情况,但是依然没有一个科学和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当志愿者的合法权利收到损害时应当如何去进行权利的救济需要明确规定。

2.法律实施机制和法律监督机制

法律实施机制是指法律实施体系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法律实施系统所起的作用,尤其是指法律实施系统各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法律实施是实行法律,建立和完善应急志愿者服务法律体系的关键所在,法律实施机制的实现的充分条件是建立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健全的法律强制执行机制是实现法律激励功能的必要条件。应急志愿者专项立法,明确应急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料库将志愿者纳入统一的管理机制中。突发事件中需要服务的对象一般都是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志愿者利用志愿者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为自己大开方便之门,甚至出现过志愿者以个人荣誉影响力到处耀武扬威,进行诈骗敛财的行为。志愿者是人们的救星,是生命的希望,所以志愿者队伍的工作态度、优良作风关系重大,为了保障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增强志愿者服务的时效性需要通过对志愿者的义务作出规定,明确作出志愿服务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志愿者们不但要遵守一定的志愿服务原则还要接受全社会监督。这种监督有舆论监督和法律监督,但主要强调法律监督方式。法律在保障志愿者服务权利的同时也明确志愿者应当履行的义务,以及违反义务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组织管理保障的完善

政府强大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以及号召力影响力是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无可比拟的,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唯有政府的主导参与才能高效的完成职责。

1.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主导力量与法定主体地位的明确

有关法律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这一“统一领导”的应急体制明确了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主导力量与法定主体。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 9 条规定:“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明确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应急行政领导机关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政府代表公共利益,为人民消灾谋福,维护公共安全、进行治安管理是政府的法定职责,当突发事件来临时,政府具备领导全社会力量应对危机的最强能力,和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源。所以政府理所应当的成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主导力量与总指挥。政府机关理应要积极履行职责,号召和指挥所有可能的力量去参与和完成这一工作。成为应急救援工作的核心力量,使应急救援力量能发挥最大的实效。

2.行政应急性与突发事件的特点赋予了行政应急权的巨大优先性

“应急性原则是现代行政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指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运用紧急权力,采取必要的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带来限制和影响的措施来应对紧急情况 ”应急性原则改变了日常法律确定的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赋予了行政权力在应急法制中的巨大的优先性与权威性,这使应急权力的优先性与紧急处置性是公共应急法制的重要特征。英国思想家洛克曾经把行政紧急权力称为“行政特权”。

应急志愿服务的组织保障:因为应急响应组织的有序需求,应急组织的应急响应意义极其重大。通过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应急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因为专业的组织和管理,这样更有利于有序的救援工作。使志愿服务与实际更切合。受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具有专业应急知识,强大的心理素质、更强的基本技能和应对能力,所以比自发的个人志愿者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更加受欢迎。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组织化保障是加强应急志愿服务保障的重要内容。从立法的功能与政府的职能出发,可就政策引导度保障两方面内容进行规定:

(1)政策引导:国家通过宣传、激励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公民参与组织化的志愿者服务。公民自由决定参与志愿服务,但国家鼓励公民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实现有组织的应急志愿服务和有序的保障。

(2)制度保障: 建立组织和志愿服务接待服务,自愿参与志愿服务的管理,属于紧急志愿服务的非常紧急状态,由于巨大的破坏性,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比较大,需要投入除专业应急志愿者服务队伍以外的民间自发志愿者的加入来保障救援力量的充足。由于在时间上具有紧迫性,在空间上具有高危险性,以及后续事件的不可预测性,要求救援志愿者服务工作一定要快速有效的展开,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好的效果。不可否认政府的突发事件应对的能力以及组织号召力是最为强大的。所以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应急志愿服务工作时,应当接受突发事件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和其他应急管理机构的统一指挥、安排和管理。

综上所述,应急志愿者服务的法律保障机制对于应急志愿者服务的发展进步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都意义重大,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将推动整个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发展壮大,使我国处理突发时间的能力得到大力的提高,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分。也能提高我国公民对于志愿者服务的关注度与认可度,有利于公众的参与和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建设。弘扬我国和谐文明、有爱心、无私奉献的传统精神。

参考文献:

[1]高艳荣.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研究[J].社会民生,2015(07)

[2]吴靓宇.论志愿服务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3]丁丽红.论应急志愿服务法律制度的建立[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

[4]莫于川,梁爽. 关于完善中国的应急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体系之管见[J].北京:2011(3)

作者简介:

董潇丽(1979.2~),女,河南许昌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商知识产权法。

上一篇:施工资质标准下一篇:关于教育人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