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益表分析(共9篇)
损益表分析 篇1
损益表的纵向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1.销售成本率有所上升,由上年的49.7%上升至本年的51.2%。这一比率的上升直接导致产品销售利润率由上年的42.1%下降至40.6%,下降1.5%。
2.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占比重均明显上升,如果与同行业相比较,这两者比重明显大于同行业水平的话,则应查明原因,实施控制。
3.营业利润率由33.6%下降至28.7%,它是由于产品销售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者比重上升所致。
4.从横向比较我们知道投资收益本年比上年上升54.2%,但纵向比较分析清晰表明其所占比重很小,因而无法改变净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5..公司销售费用、销售税金等其它项目比重基本维持不变,所得税比重有所下降,系利润总额下降所致。
6.尽管公司损益表中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利润绝对金额均有所上升,但通过其纵向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盈利水平有所下降,每1元钱的商品所实现的净利润由上年的0.235元下降至本年的0.204元。
横向比较该表可以看出:
1.产品销售收入增长8.8%。
2.产品销售成本增长12.3%。
3.产品销售利润增长4.7%,低于销售收入的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销售成本上涨幅度大于销售收入的增长。
4.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别上涨36.8%和100%,且金额基数也很大,直接导致营业利润下降7.3%。
5.投资收益增长54.2%,尽管如此,由于投资收益所占比例不大,因而企业利润总额及净利润的减少已成定局,其减小幅度为5.5%。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该企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销售成本以及期间费用大幅度升高。
损益表分析 篇2
鉴于以上原因,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解读就显得相当重要,应了解企业的利润中有多少是由经营性损益产生的,有多少是由金融损益产生的。如果一个企业的利润大部分由金融投资如股票投资、期货投资等产生,那么投资者对该企业进行投资就应慎重。因为投资者把钱投入企业,由企业投资股票、期货等,还不如自己进行投资。
传统的财务报表没有划分金融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提供的信息难以满足企业财务分析和个人投资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财务报表进行重新组合以编制管理用财务报表,从而适应财务分析的要求。
一、对资产负债表的调整
企业的活动大体上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所以就有了所谓的金融资产和经营性资产、金融负债和经营性负债。经营性资产和负债,是指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过程中涉及的资产和负债;金融资产和负债,是指在筹资过程中或开展经营活动产生额外现金的过程中涉及的资产和负债。按图1所示,我们将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改造为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构成见图2。
1. 分解为经营性资产和金融资产时容易混淆的资产类项目。
(1)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本身就是金融资产,但是有一部分货币资金是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目前主要有三种做法:第一种做法是将全部货币资金列为经营性资产;第二种做法是根据行业或公司“历史平均的货币资金/销售百分比”以及本期销售额,推算经营活动所需的货币资金数额,多余部分列为金融资产;第三种做法是将其全部列为金融资产。
(2)短期应收票据。如果是以市场利率计息的投资,属于金融资产;如果是无息应收票据,应归入经营性资产。
(3)短期权益投资属于金融资产,长期权益投资属于经营性资产。
(4)债务投资。对于金融企业而言,债券和其他带息的债务投资(包括短期和长期的债务投资)都是金融资产。
(5)应收项目。大部分应收项目是经营活动形成的,属于经营性资产。“应收利息”是金融项目;“应收股利”分为两种,长期权益投资形成的应收股利属于经营性资产,短期权益投资(已经划分为金融项目)形成的应收股利属于金融资产。
(6)递延所得税资产属于经营性资产。
2. 分解为经营性负债和金融负债时容易混淆的负债类项目。
(1)短期应付票据。如果是以市场利率计息的,属于金融负债;如果是无息应付票据,应归入经营性负债。
(2)优先股。从普通股股东角度看,优先股属于金融负债。
(3)应付项目。大多数应付项目属于经营性负债。“应付利息”是债务筹资的应计费用,属于金融负债;“应付股利”中由优先股产生的部分属于金融负债,由普通股产生的部分属于经营性负债。
(4)递延所得税负债属于经营性负债。
(5)长期应付款。融资租赁产生的长期应付款属于金融负债,经营活动形成的长期应付款属于经营性负债。
(6)其他负债。其具体内容需要查阅报表附注或其他披露信息,如果查不到结果,通常将其列为经营性负债。
二、调整后的管理用资产负债表所揭示的经济意义
调整前的会计基本恒等式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调整后的会计基本恒等式为:净经营资产=净金融负债+股东权益。其中:净金融负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
通过上述处理最终产生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企业持有净金融负债。这表明企业利用债务资金购置了经营性资产,企业是债务市场的净筹资人(多数企业)。这是投资者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也就是说投资者投入的资金通过企业购买设备、科研投入来获得市场先机,经营性投入产生的主营业务利润可以用来回报投资者,也就是通过实业产生利润。这样的企业是投资者首选的。
净经营资产=净金融负债+股东权益
第二种结果,企业持有净金融资产。这表明有一部分权益资金被用于购买债务工具,企业是债务市场的净投资人(少数企业)。这是投资者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也就是说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被投入高风险的金融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这不是投资者的本来意愿。从投机动机来看,投资损失由投资者承担,投资收益绝大多数归企业所有,这样还不如由投资者自己进行股票投资。
净经营资产+净金融资产=股东权益
三、对利润表的调整
1. 区分经营性损益和金融损益。
金融损益涉及以下项目的调整: (1) 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总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从管理角度分析,现金折扣属于经营性损益,不过实际被计入财务费用的数额很少,所以可以把“财务费用”全部作为金融损益处理。 (2) 财务报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属于金融资产价值变动的损益应计入金融损益,其数据来自财务报表附注。 (3) 财务报表的“投资收益”中,既有经营性资产的投资收益,也有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只有后者属于金融损益。其数据可以从财务报表附注中的“产生投资收益的来源”获得。 (4) 财务报表的“资产减值损失”中,既有经营性资产的减值损失,也有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只有后者属于金融损益。其数据可从财务报表附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获得。
此外,有一部分利息费用已经被资本化计入相关固定资产成本,甚至已经计入折旧费用,作为经营费用抵减收入。要对其进行追溯调整十分困难,通常忽略不计。
2. 分摊所得税。
既然已经区分了经营性损益和金融损益,与之相关的所得税也应分开。分摊的简便方法是根据企业实际的平均所得税税率计算各自应分摊的所得税。综上所述,管理用利润表的基本公式如下:
税后经营净利润=税前经营利润×(1-所得税税率)=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净利润+利息费用×(1-所得税税率)
调整后的利润表如下表所示:
注:利息费用=财务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中的金融收益+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
从调整后的管理用利润表能清楚地看到一个基本等式:净利润=经营性损益利润+金融损益利润。对一般企业来说,金融损益利润下的利息费用为负数,如果出现正数,结合调整后的资产负债表恒等式就知道企业把一部分来源于金融负债的资金购买了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投资性房地产等。如果金融损益利润占净利润的比例足够大,这就表示偏离了企业的主营业务,容易产生经济泡沫。
四、关于金融资产进一步调整的思考
如果某一项实物资产与其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这就是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如当今许多企业投资房地产,当房地产的价格猛涨时,买房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作为投资对象来获利,房子的价格也不再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即房屋的建筑成本加一定比例的利润)确定。此时买房已成为“炒房”,房产与股票、债券一样具有虚拟资本属性,这样可以把投资性房地产看成是一项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上表现为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成本,这就要结合财务报表附注把投资性房地产产生的收入从其他业务收入总额中分离出来归到金融损益中。其实推而广之,运用上述方法都可以把某一项资产产生的损益单独列示,考量其在净利润中所占的比重。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损益表分析 篇3
关键词:某证;公司;负债损益审计;风险评估;分析
一、某证券公司审计业务概况
某证券公司委托某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公司2007年终财务报表进行常规审计。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事务所组织专家对证券公司的财务系统和交易管理系统完成。经过调查发现,该证券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由公司总部使用和维护,管理整个集团的财务账,业务管理系统由总部和各营业部共同维护,目前的交易数据、财务备份数据容量为17GB;所属的15个营业部中,其中14个使用统一的交易软件。财务数据为1.6GB,业务数据量达15GB以上。
二、审计与风险评估过程
在审前调查中,事务所查阅了证券公司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流程图和系统工作流程图,对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做了初步评价。通过以往的经验和向相关专家调查了解得知,证券公司的佣金收入是最主要的经营收入,对于经纪类证券公司,佣金收入一般要占营业收入的90%以上。因此,关于佣金收入的审计被确定为本次审计的工作重点。
三、预审分析与现场检查
数据采集和转换后,审计人员按照事先编制的计划,结合证券公司的行业特点和违纪违规的一般规律,形成初步预审方案,进行预审分析。预审分析结合审计经验和初步的专业判断,形成了涵蓋证券公司业务的若干审计经验模型,重要的如佣金审计模型、透支审计模型等。
审计人员直接通过软件浏览电子账簿和记账凭证,使用“科目明细账审查”、“会计科目审查”、“日记账审查”功能展开账表分析,并结合纸质凭证和业务单据、账簿和会计报表进行现场审计。
1.佣金审计模型
券商在从客户账户收取佣金时,可以实行浮动佣金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超过0.3%)同客户约定实际佣金比例。但是,由于券商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吸引客户,常常通过返佣金、冲减手续费收入、挤占营业费用等办法,给“经纪人”一定程度的好处,作为他们为公司拉来客户的好处费,以刺激经纪人为公司保持住这些客户。近年来,由于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断增强,返佣金、经纪人佣金等由于不符合规定,券商在账务处理上越来越艰难。前台不行,于是开始通过后台交易系统处理这些事情,这样既偷逃了税款,又非常隐蔽,轻易不会被发现。证券公司自身对交易系统的监管能力不足,再加上财务监督的缺失,在交易系统中进行返佣提成,极容易造成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偷税漏税,甚至引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所以证券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审查有无将返佣提成的资金另设“小金库”或不符合规定分配和使用。
2.审计步骤:
步骤l,通过对佣金收入二级清算报表数、财务发生效和客户账户收取数3个数据比较核对,从中发现证券公司隐匿佣金收入问题。计算在证券公司开户的每笔交易账户的佣金总额。
步骤2,查询佣金科目年度发生额。
步骤3,比较财务账佣金科目发生额和交易系统佣金收取额。如果交易系统佣金收取额大于佣金科目发生额,则初步判断证券公司隐瞒佣金收入。
步骤4,对公司业务类别发生频率进行分析,根据佣金收入收取和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查找那些发生频率高、发生金额相对小的业务类别,通过业务标志对照表,确定是哪个业务符合这一特点。
步骤5,在交易流水中,根据确定的业务标志代码,查询所涉及的资金账户。
步骤6,选取所沙及的几个资金账户,如果确实属于小额增加,则查询当天对应的小额减少的那一笔是哪个资金账户,据此迟踪佣金的客户账户来源;如果没有对应的小额减少的那一笔,可以初步判断被审计单位、软件供应商对系统做了修改或添加了与拥金收入相关联的辅助子系统。
3.透支审计模型
在对证券公司的审计业务中,确定透支账户是审计的重点。在申购盛行的前几年,证券公司常常采取透支股民保证金的手段申购股票,近年来又发展到证券回购。证券公司常用的恒生等股票交易系统只能打出审计当天的透支余额单,对于多次透支已经归还的“历史透支”却无法发现。证券公司把此类账户隐藏在股民账户中,将“股票中签”以及利用回购资金炒作股票的收益,以股民取款等貌似正常的业务转走,形成账外“小金库”,给国家造成了损失。对于一个有着成千上万个股民的证券公司来说,打出所有的交易记录进行人工搜寻无异于大海捞针,这时候就需要编制程序对庞大的数据库进行操作。经过运算不仅可以发现至审计时透支账户,还可以发现隐藏的曾经的透支,进一步对这些透支账户进行分析,还可以发现隐藏更深的问题。
四、审计结果
损益表分析 篇4
证监会于 年提出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将那些影响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支划为非经常性损益。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非经常性损益经历了多次修订。 年11 月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 号―――非经常性损益》,列举了非经常性损益的21 项内容。然而,盈余的形成过程和结构主要是由利润表来呈现,2007 年之前,非经常性损益集中体现在利润表的“营业利润”下方,通常也称为“线下项目”,以区别于企业正常经营产生的利润。制度背景变迁之后,非经常性损益零散分布在利润表的5个项目之中,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下文将后两者统称为“营业外收支”)。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收支”是完全意义上的非经常性损益,而“投资收益”既包含非经常性损益,也包含“经常性”损益,且“投资收益”由“线下项目”转为“线上项目”,变成“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因此,从列报的角度来看,不同的非经常性损益并没有被同等对待,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项目成为非经常性损益的隐蔽空间,这显然是由于监管规则与会计准则两者之间的错位造成的(樊行健,)[1]。随着投资收益构成的日趋复杂, 年1月证监会修订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 15 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列举了10 项投资收益的披露明细,为识别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提供了依据。但从利润表列报的角度来看,甄别“投资收益”中非经常性损益的难度依然高于其他三个报表项目。那么,我国的上市公司是否偏好利用这一隐蔽空间进行盈余管理呢?国内学者蒋义宏和王丽琨、魏涛和陆正飞(2007)、王建新(2007)、谭燕(2008)、孟焰等(2008)均发现了上市公司在扭亏等动机下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2-6],但由于其研究数据主要集中在2007 年之前,尚没有文献对2007 年之后由规则错位形成隐蔽空间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系统性研究。近年来,“投资收益”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净利润的重要来源,甚至是某些公司扭亏的杀手锏。显然,这些公司有利用“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之嫌。
上市公司利用“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和“营业外收支”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盈余管理;当上市公司存在扭亏动机且所持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越高时,其越偏好利用“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且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隐性化程度也越高。本文还发现,上市公司为了向资本市场传递更好的盈余结构信息,突出“营业利润”的主体性,偏好利用“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向上盈余管理,利用“营业外收支”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向下盈余管理,这与国外部分研究文献的结论一致。
1999 年12 月证监会首次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并列举了4 项非经常性损益:(1)资产处置损益;(2)临时性获得的补贴收入;(3)新股申购冻结资金利息;(4)合并价差摊入。其后,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经历了4 次修订,至2008 年非经常性损益内容被扩展至21 项之多。与此同时,我国利润表的列报方式在2007 年的会计准则改革中也进行了重大调整。2007 年之前,利润表的线下项目包括“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2007 年之后,“投资收益”成为线上项目,而线下项目仅保留了“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由于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和利润表的列报方式发生了变化和调整,非经常性损益在利润表中的分布也在发生了变化。1999 年证监会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分布在利润表的线下项目中, 年证监会重新列举了6 项非经常性损益及4 项可能的非经常性损益,①这些内容也主要分布于利润表的线下项目中,以区别于线上的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损益。 年证监会再次列举了14 项非经常性损益,将因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等带来的损益也列入非经常性损益范围,故在计提部分资产如应收账款的减值准备时,其减值损失在会计处理上应记入“管理费用”,由此形成的非经常性损益自然也就列报于利润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由于“管理费用”属于线上项目,且主要反映企业正常管理活动所形成的耗费,所以,相对于线下项目中的非经常性损益,列报于“管理费用”中的非经常性损益就较为隐蔽。
在2007 年利润表列报方式的重大调整中,“投资收益”成为线上项目,同时新出现了两个与非经常性损益相关的报表项目“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两者均在线上单独列示。“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但同为线上项目,而且都是利润表项目“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同一年,证监会列举了15 项非经常性损益,其中,计提“资产减值”所带来的非经常性损益按调整后的利润表列报方式列示于“资产减值损失”之中,②而其他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分布于线下项目。2008 年证监会将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进一步扩展为21 项,其中5 项与金融资产有关的非经常性损益按会计准则须列报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投资收益”项目之中。③因此,2008 年之后的非经常性损益在利润表中主要分布在线上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以及线下的“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等项目中。“营业外收支”一直属于线下项目,且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明显无关,其非经常性损益的性质最容易甄别,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也为线上项目,且是“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由于是单独列示,报表使用者也较容易辨别其非经常性损益的`性质。然而,“投资收益”不但包括了上述几项非经常性损益,还包括正常投资活动中形成的“经常性”损益,如由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所取得的股利分红,由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所形成的投资收益等。也就是说,由于“投资收益”属于线上项目,且其内容具有混合性,报表使用者容易被其误导,难以形成对企业盈余质量的正确评价,这显然为上市公司利用“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隐蔽空间。证监会于2010 年列举了10 项披露明细,对投资收益内容的披露进行了规范,要求上市公司自2009 年开始执行。但由于该披露规范是关于利润表之外的规范,且上市公司在披露“投资收益”时未必严格遵循披露的要求,因此,“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依然具有隐蔽性,相对于“营业外收支”、“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部分,其甄别难度较高。那么,上市公司是否会巧妙地利用这一隐蔽空间进行盈余管理?在最隐蔽的“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与最透明的“营业外收支”中的非经常性损益之间,企业会灵活地选择盈余管理方式吗?
国外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如杨志强()发现了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盈余平滑的证据[7]。之后,非经常性损益中的盈余管理成为中外学者的重要研究领域。Beattie 等(1994)、Kinney 等()、McVay()、Fan(2010)的研究均表明,上市公司存在人为调节“非经常性损益”从而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进行平滑的行为,目的是向资本市场传递稳健的盈余信息[8]。 年之后,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Haw In-Mu 等(2005)发现,上市公司管理者使用线下项目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以达到再融资的要求。徐磊等(2006)发现,微利公司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高收益以避免亏损的情况,亏损公司则在亏损年度出现非经常性损益显著为负的情况,以便在来年顺利实现盈利,即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向下盈余管理的行为。魏涛等(2007)发现,无论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的盈余管理,均相当倚重非经常性损益,亏损公司主要是为了实现扭亏和避免亏损,盈利公司则是为了平滑利润和避免利润下降。蒋大富等()发现,ST 公司要比一般的上市公司具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上市公司在会计准则变更前的盈利状况和风险警示显著影响了会计准则变更年度的盈余管理方向和大小,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和有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明显。
学者们除了从整体上考察管理者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还考察了企业利用个别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Chen 和Yuan(2004)考察了再融资动机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它们普遍使用营业外收入进行盈余管理。谭燕(2008)发现,在规避和迎合管制的动机下,上市公司偏好采用流动资产项目,并利用资产减值的其他转回“合规地”进行盈余管理。谢德仁()发现,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受资本市场监管规则的影响较大。吴战篪等(2009)发现,我国证券市场能够区分营业利润与证券投资收益,上市公司通过选择出售时机对已实现的证券投资收益进行管理。王珏(2012)发现,如果主营业务业绩下滑、成长性不足,亏损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持有较多的金融资产并有选择性地出售来实现扭亏,业绩下滑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有选择性地出售金融资产获取投资收益来平滑利润。周东华等()发现,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会处置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实现扭亏。
由以上分析可知,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是扭亏和平滑利润。由于制度背景不同,国外主要关注利润平滑动机,而国内主要关注扭亏动机,仅个别文献关注了利润平滑动机。在利润平滑动机下,国外关注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项目对“盈余结构”进行管理,从而向市场传递好的盈余结构信息;国内则关注上市公司对不同期间“净盈余”的管理,从而向市场传递持续稳定的盈余信息。那么,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对“盈余结构”的管理行为呢?具体来说,上市公司在扭亏动机下是否更偏好利用隐蔽空间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以便在达到扭亏目标的同时向市场传递好的盈余结构信息?在利润平滑和避免利润下降的动机下,上市公司是否会巧妙地利用隐蔽空间中的非经常性损益和其他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以便向资本市场突出“营业利润”的主体性?近年来,吴战篪等(2009)、王珏(2012)、周东华等(2014)发现了上市公司利用处置金融资产以获取投资收益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但这些证据缺乏系统性,无法证明上市公司已经发现并充分利用隐蔽空间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盈余管理。前人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基础,而制度背景的变化则为本文提供了新的研究机会。
我国上市公司利润表的列报方式在2007 年发生了重大变化,“投资收益”成为线上项目,系“营业利润”项目的组成部分。2008 年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被扩展至21 项,其中5 项与“投资收益”有关。这就在利润表的列报中为非经常性损益构筑了隐蔽空间,即“投资收益”项目。本文利用2009~2013 年沪深A 股的样本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灵活地利用了这一隐蔽空间进行盈余管理,不但有对“净盈余”进行管理的盈余管理行为,还有对“盈余结构”进行管理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一发现与Beattie等(1994)、Kinney 等(1997)、McVay(2006)、Fan(2010)的结论基本一致。具体来看,有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利用各种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盈余管理;有利润平滑与避免利润下降动机的上市公司利用“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向上的盈余管理,利用“营业外收支”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向下的盈余管理,从而向资本市场传递了更好的突出“营业利润”主体性的盈余结构信息;有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利用“投资收益”中的模糊披露部分进行了盈余管理,当上市公司有扭亏动机且持有金融资产规模越大时,其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隐性化程度就越高。
什么是损益类科目 篇5
企业损益类科目是指核算企业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成本费用的科目,它具体包括:
1、收入类科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
2、费用类科目: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资产减值损失、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费用等。
3、利得:营业外收入
4、损失:营业外支出
注:不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损益类科目余额,应当在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损益类科目期末余额为零。
另外,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也属于损益类科目,但是,由于其核算的是以前年度的损益调整,而不是当年的损益。因此,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该科目余额,在期末不能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而应当结转入利润分配科目。结转后,该科目期末余额为零。
损益类的科目内容:
5101主营业务收入
本科目核算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
5102其他业务收入
本科目核算企业除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的收入,如材料销售、代购代销、包装物出租等收入。
5201投资收益
本科目核算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
5203补贴收入
本科目核算企业按规定实际收到的补贴收入(包括退还的增值税),或按销量或工作量等和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
5301营业外收入
本科目核算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非货币性交易收益、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罚款净收入等。
5401主营业务成本
本科目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实际成本。
5402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本科目核算企业日常活动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
5405其他业务支出
本科目核算企业除主营业务成本以外的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所发生的支出,包括销售材料、提供劳务等而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及附加等。
5501营业费用
本科目核算企业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在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也在本科目核算。
5502管理费用
本科目核算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包括企业的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无形资产摊销、职工教育经费、研究与开发费、排污费、存货盘亏或盘盈(不包括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存货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
成本类帐户和损益类帐户中的费用类帐户的区别?
成本类的账户,它们最终是要走到商品或产成品里,也可以说属于存货一类吧。而费用类的最后是要走到本年利润里的。
成本类账户:是用于核算成本的发生和归集情况,是直接构成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成本,是有具体的归属对象的支出的,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等。
损益结转的会计分录 篇6
(二)、结转会计分录
1、结转各项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
贷:本年利润
2、期间费用的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3、成本支出的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
4、税金的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所得税
1.新会计准则下 损益类科目的内容
2.寻求会计分录!
3.将本月各项收入、支出结转“本年利润”账户,会计分录
4.事业单位会计分录大全
5.会计带外账的具体流程?
6.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分配的流程
7.事业单位会计分录
8.商贸企业常用会计分录处理
损益表分析 篇7
一、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1. 公允价值应用于金融工具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直接列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项, 说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公司业绩既依赖于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 还受市场环境影响和控制, 最终影响企业损益。如“龙溪股份”, 201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出售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议案》, 同意龙溪股份在2016年6月30日前, 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或大宗交易系统, 根据二级市场股价走势, 择机出售不超过1000万股公司持有的兴业证券股份。兴业证券于2010年10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本次减持前, 龙溪股份持有兴业证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份46, 489, 838股, 账面持股成本约2708万元。龙溪股份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累计出售兴业证券股份185万股, 成交均价约13.21元/股。截止2015年11月1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收市后, 本公司尚持有兴业证券44, 639, 838股。经龙溪股份初步测算, 本次交易扣除持股成本和相关交易税费后预计可获得投资收益约2333万元, 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的10%。
2. 公允价值应用于投资性房地产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投资性房地产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损益影响由公允价值确定和投资性房地产与其它房地产的转换条件与占据两个因素决定。由于房地产也尚处在发展阶段, 市场行市变化难以预测, 但是由于城市化、投机、社会习俗等原因房价总体呈现上涨趋势。因此, 企业有粉饰经营, 达到调节损益的目的。如“海岛建设”2013年度审计报告关于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因海岛建设, 子公司海南望海国际商业广场有限公司、海南望海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天津创信投资有限公司、海南海航迎宾馆有限公司、海南施达商业有限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增加净利润12, 040, 699.00元, 增加资本公积金7, 891, 326.86元。
3. 公允价值应用于债务重组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根据新准则对于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由于要计入当期损益, 则进行债务重组将增加债务人的当期利润。因此, 可以凭借债务重组增加利润来拯救一些上市公司, 实现扭亏为盈。如工行青岛开发区支行与“澳柯玛”及担保人青岛澳柯玛集团总公司和青岛电子元件六厂, 签订了《还款免息协议》, 各方共同确认到2008年3月20日, 澳柯玛偿还积欠工行青岛开发区支行人民币贷款本息和法律费用合计282434356.52元。澳柯玛归还欠款受益于控股股东青岛市企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的资金支持, 全部履行了协议约定的还款义务, 澳柯玛取得债务重组收益1300万元, 预计每年可减少财务费用约1600万元, 优化了资产质量, 改善了财务状况。
4. 公允价值应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损益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中除了以上三项外, 还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交易事项。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主要是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使用公允价值需要满足具有商业实质且非货币性资产, 以保证损益的可靠性。但是, 一些公司设法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同时, 换出换入资产在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可比市场时, 可以采用估值技术, 选择不同的估值方法可以达到操纵利润, 影响企业损益。
二、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公允价值计量标准过高, 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应用
公允价值确定价值的顺序是市价、参照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和利用现金流量的现值技术。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存在着许多限制条件和面临多种选择, 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计量技术不成熟和会计人员能力限制等因素, 会影响到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如金融衍生品定价模型是经济学、金融学、现代数学融合发展的产物, 其价值会随其它金融商品价格变动而变动, 而有的变量为非金融变量。
2.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划分不明确, 公司核算时可能乱用
采用公允价值的计价对有些交易项目没有严格的划分标准, 可能是以假想交易和脱离实际交易的估计价格, 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 滥用公允价值的情况时有发生, 导致利润和财务信息不可靠, 影响使用者决策。如,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只对金融资产进行了分类, 而没有对企业的金融资产如何进行分类以及分类标准进行严格的界定。同时,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专业性、动态性和风险性的特点, 增加了实操年度。
3. 对应的配套制度措施尚需完善
公允价值表现形式较多, 选择不同直接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 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决策。主要表现在:第一, 公允价值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获取成本不适中、获取不及时等。第二, 采用技术估值时,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中各种估计参数的取得具有一定的弹性。如果参数确定不客观公允, 将导致计算结果不客观公允、不可靠和可比性。第三, 会计界与资产评估界分割, 因为资产评估会增加企业的信息处理成本, 导致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低, 甚至选择了放弃。同时, 资产评估与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理解与计量并不完全一致, 还有评估执业环境、资产评估队伍建设、守信成本、失信损失等配套措施也不完善。
三、应对应用公允价值影响损益的策略
1. 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监管的制度建设
从正式规则、实施机制和非正式约束三个方面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带来的交易风险进行会计监管, 使欲违规者不能为、不敢为和不愿为, 最终达到有效控制和减少交易风险事件的目的。建议进一步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制度建设, 出台详细的解释和补充说明。研究制定实际操作可行性的估值技术, 避免人为主观预判可能对计量结果的影响。
2. 确保会计信息披露决策有用性
改进公允价值的基本计量模式, 同时还需使信息披露者深刻认识到信息披露的重要作用, 保证报表所披露的信息具有相关性, 克服对利润进行操纵, 误导报表信息的使用者的现象。
3.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技术能力
首先做到强化对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的研究, 结合我国实际全面深刻认识公允价值的理论本质, 并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其次, 增强会计职业判断意识, 使用公允价值计价给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空间,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培育自身职业判断的能力, 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职业判断的意识、实行岗位轮换制, 使会计理论与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坚持独立原则合理权衡, 根据已经获得各种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报告、资料和建议, 客观、真实地进行会计计量与披露, 协同实现企业目标。第三, 强化会计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和后续教育, 包括会计基础理论学习, 经济、金融、数学、外汇、法律、外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4.
[2]邗, 宋曲.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评论, 2014 (4) .
[3]范长江, 王飞.价值计量应用分析[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14 (2) .
[4]许晓蔚.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上市公司收益影响研究[J].观察, 2013 (1) .
参之造化 以为损益 篇8
没骨花鸟画是中国传统花鸟绘画的一个分支,我们习惯将传统的花鸟画分为三种:写意花鸟、工笔花鸟、没骨花鸟。写意与工笔是常见的画种,而没骨画作相对较少。没骨(mò gǔ)画法的含义: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翎羽,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没骨画将墨、色、水、笔融于一体,在纸上予以巧妙结合,重在蕴意,依势行笔。自绘画的产生以来,无论是远古彩陶上的图案还是崖壁上的岩画,都离不开人类对自然界的描摹与记录,花鸟画亦是如此。
花鸟画在唐代就已经成为了独立的画科,花鸟画写生的传统也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在写生的基础上寄托人的志趣、情操,将花鸟这种自然界美的东西通过比兴等艺术手段与人事发生关联,寄寓人的感情。直至五代宋时期花鸟画进入到成熟期。“黃徐体异”影响了后世花鸟画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没骨花鸟画的雏形出现了。
关于没骨花鸟画源头的研究有很多记载,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写道:“黃筌(五代)和他两个儿子和弟弟等画花,其妙处是在颜色渲染方面,他们的画用笔极纤细,以至见不出墨笔轮廓,似乎是仅用颜色轻轻渲染画成的,叫做‘写生’。徐熙(五代)用墨笔来画,线条相当简单粗草,并且只大略涂染一点颜色,但花的神气很突出,另外有一种生动的意趣。黃筌妒忌徐熙会超压过自己,就说徐的画粗恶,根本不合宫廷绘画的品格,所以就取消了徐申请入画院当画师的资格。后来徐熙的儿子就效仿黃家那几个人的风格,完全不先用墨笔画出轮廓,而直接就以颜色涂抹将花卉画出来,叫做‘没骨图’,其工致和黃家那几个人的作品不相上下。这样黃筌等不能对徐氏的画挑剔毛病,这样徐崇嗣就得以进入宫廷画院画家的行列。”
但,沈括的说法受到同时期董迪的质疑,疑点在于没骨图是否是徐崇嗣所开创。徐崇嗣有一幅题为“没骨画图”的画作,唐代郑处的《胡本草记》中又说道芍药又名“没骨花”,因此董迪认为沈括并没有认真考证便做出结论。而《宣和画谱》中黃筌也有“没骨花枝图”,所画又不是芍药,因此“没骨花”的发明权又不属于徐崇嗣了。
有关黃筌与徐崇嗣的画风也是众说纷纭,北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中说:“黃筌(的画)……多是颜色厚重真实得好似用粉彩堆成,而不用墨笔线条勾圈轮廓……”。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载道:“李少保(端愿)有图一面,画芍药五本……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旁题云,‘翰林待诏臣黃居采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后因出示两禁宾客,蔡君谟乃命笔题云,‘前世所画,皆以笔墨为上,至崇嗣始用布彩逼真,故赵昌辈效之也。’愚谓崇嗣遇兴偶有此作,后来所画未必皆废笔墨。”从这些说法中我们又体会到,黃筌和徐崇嗣的画法也无大异。因此没骨法的创始人现无从考证,但从历史考证来说,他们的花鸟画也都是建立在写生的基础之上。而真正将没骨画法发展到极致的便是恽寿平。
恽寿平生于明末的名门望族,曾祖父恽绍芳在明朝嘉靖年间中进士后发家,曾与著名的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等人为文友。恽寿平堂伯父恽厥初既出任过福建、湖南等地方官,又是诗人;另一位堂伯父恽本初也就是恽向,是晚明著名的山水画家,可见恽寿平出自书香门第,家族文脉渊厚。但生于晚明的恽寿平自小生活却动荡不安,恽寿平的父亲恽日初是明末朝廷官员,随着王朝的更替战乱,恽寿平跟随父亲流离奔波,又征战沙场,后与家人失散,沦为阶下囚,那时的恽寿平才16岁,却又机缘巧合凭借自己绘画的天分和学识,从阶下囚又变为了总督夫人的义子。年少时的恽寿平便经历了他人没有经历过的颠簸,后又离开总督夫人,在灵隐寺为僧,22岁返俗还乡后,渐渐结识艺坛好友,以卖画为生。自36岁时开始了“没骨花卉”的创作,并形成了“恽派”走红了江南画坛,恽的没骨花卉自成一家全然离不开他生活的经历和感悟。
“酌论古今,参之造化,以为损益”,这是恽寿平参悟绘画的方法,“造化”即为自然,客观事物,“师造化”就是“师法自然”,这是恽寿平全部绘画的一个立脚点;“酌论古今”“以为损益”,他临摹学习了前代大家的作品,总结“黃徐”的画风,“黃筌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辙可得”,但前人的技法并不都是尽善尽美,找出前人画中不如意的地方,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以大自然为创作之源,创造出新技法。他说:“写生之技,即以古人为师犹未能臻至妙,必进而师造化,庶几极妍尽态,为大雅之宗。”除此之外他还主张“学晞古(李唐)不必似晞古,师子畏(唐寅)何妨非子畏”,不要被古人的技法所拘,“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与似者皆病也。”恽寿平一生虽画了大量的仿某家某法的作品,但都是在保留自己笔墨风格的基础上仿作,仍然是他自己。
恽寿平“参之造化,以为损益”的艺术思想影响着当今习画之人,也是美术学院专业教育经常引用之典故,没骨花鸟这一画种随着对恽寿平艺术的研究增多更广为人知。没骨画法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流传之中,产生了诸多风格变化。清代晚期著名画家居巢、居廉在学习恽寿平没骨画法基础之上,有意识地大量使用“撞水法”与“撞粉法”,在当时的岭南画坛独树一帜,创立“居派”花鸟画;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跟随居廉学习绘画,在注重写生的基础上将“撞水撞粉”进一步发展,直至艺术风格多样化的今日,有工写结合的没骨表现方法,有重写意性的表达,有偏色彩、立体效果的呈现,没骨画法随时代的变化出现丰富的面貌,但无论技法怎样去改变,都离不开对造化的参悟。
金融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案例 篇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于2007年3月至6月对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银行)总行及部分分支机构2006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
一、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
审计结果表明,光大银行近年来不断加大改革力度,调整资产结构,注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能力逐渐加强,财务状况有所好转。
(一)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据光大银行会计报表反映,2004至2006年,资产总额增长了42.50%,贷款总额增长了31.34%,存款总额增长了35.94%。2005年以来该行通过改革授信审批体制、完善信贷投向政策等措施,不良贷款率从10.19%下降至7.58%,下降了2.61个百分点。(二)经营效益有所提高,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据光大银行会计报表反映,2004至2006年,光大银行年利润总额由18.13亿元增长到44.88亿元,总资产净回报率从0.35% 提高到0.47%,每股收益从0.18元提高到0.34元,营业费用收入比由24.25%下降到21.21%;非利息收入增长了101.85%,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从3.17%上升到4.28%。
(三)不断拓展经营空间,部分业务具有市场优势。近年来,光大银行阳光理财、投资银行、财政代理等业务发展迅速,在同业中具有一定优势。2007年5月,阳光理财业务余额超过600亿元,其中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量市场份额比例70%,短期融资券承销户数2005、2006连续两年在全国同业中排名第一,2006年代理中央财政非税收入和中央财政直接支付金额居同业第一位。
但审计也发现,光大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违规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
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
(一)违规发放贷款108.68亿元。其中半数以上属于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和向证券市场直接或间接提供信贷资金。如2006年3月,光大银行福州华林支行在一房地产公司开发的项目还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向其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2.5亿元;2003年6月至9月,光大银行广州东山支行采用伪造企业财务数据、仿冒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名等手段,以向3家企业发放贷款的名义,向某证券公司提供信贷资金1.3亿元。
(二)违规办理存款及结算业务24.61亿元。一些分支机构存在高息揽存、违规办理结算业务等问题。如光大银行总行营业部2006年新增和到期的外币公司理财业务25笔、金额折合人民币12.20亿元,其中有17笔、金额折合人民币11.38亿元是按照保本且固定收益率方式运作的,收益率均高于同期同档次存款利率。又如2005至2006年,光大银行黑龙江分行和兴支行借用一店铺基本结算账户,以差旅费等名义违规为8家客户提现共1314万元。
(三)违规办理票据业务,形成垫款9.93亿元。如2005年光大银行太原分行违规为提供虚假增值税发票和交易合同的3家民营企业贴现商业承兑汇票1.87亿元,造成不良资产1.2亿元。(四)违反财务收支法规问题1.15亿元。其中,使用虚假发票报账5682.86万元,会计核算不实5369.53万元,账外存放资金449.66万元。据查,以假发票套取的现金大部分用于发放奖金福利,部分用于营销“公关”。如光大银行广州分行2003年以来使用虚假发票5000多张,套取现金3000多万元。该分行五羊支行办公室主任直接从不法商贩处购买假发票,报销费用32万元。
(五)经营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一是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制度执行不到位,加大了信贷风险。如由于贷后检查不到位,武汉一公司从光大银行武汉分行取得流动资金贷款1亿元后,于2006年6月将其中的9700万元转入证券公司用于证券买卖。二是责任追究不到位,以罚代刑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存款业务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如2002年以来光大银行深圳分行通过超授信额度发放贷款、再将超授信额度的贷款转为定期存款、而后用该定期存款为超额度部分贷款提供质押担保等方式,累计虚增存款56.81亿元。四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存在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为住房基金长期挂账、自办实体清理不彻底等。五是一些分支机构为了吸引客户、扩张业务,为一些客户违反国家相关法规的经营活动提供金融服务。
此外,审计向司法机关移送各类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8起,涉案责任人员14名。
三、审计处理情况及建议
对上述问题,审计署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书。对违规经营、部分业务管理薄弱存在风险等问题,已移送银监会等部门处理;对财务收支违规问题,依法做出审计处理处罚,并责成光大银行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涉嫌违法犯罪的案件线索,已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建议:光大银行应以财务重组为契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从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完善信贷业务管理,加大对基层机构的管理监督力度;完善考核机制和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费用管理,在费用报销及资金使用上增加透明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合规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光大银行在审计前开展了自查,并纠正了自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对这次审计发现的问题,光大银行高度重视,开展了全过程、全方位整改,收到了初步成效。对违规发放贷款的问题,光大银行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及时结清有问题业务,并采取措施清收不良资产,控制信用风险;对违规办理存款和结算业务的问题,在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的同时及时完善了相关制度;对于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的问题,一方面加强了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另一方面加大了清收银行垫款的力度;对违反财务收支法规的问题,落实了调整会计账目、追回账外资金、处理责任人员等整改措施。已处理责任人449人(次),其中分行领导班子成员14人,分别给予了免职、撤职和降级等处理。
原中国人保控股公司 2006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于2007年3月至7月对原中国人保控股公司(2007年6月更名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人保集团公司)及其所属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公司)和中国人保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资产公司)2006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
一、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
审计结果表明,原中国人保控股公司近年来初步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抗风险能力和投资收益都有所提高,在国内非寿险市场上继续保持主导地位,较好地发挥了保险在灾害救助、经济补偿和稳定社会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据该公司合并会计报表反映,2006年底,原中国人保控股公司资产总额980.13亿元,比上年底增长13.32%;全年实现净利润2.90亿元。
但审计也发现,原中国人保控股公司所属公司部分分支机构管理较为粗放,在业务经营和财务核算方面存在一些违规问题,经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规范行为,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
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管理中的违规问题10.82亿元。主要问题:一是人保财险公司违规压低费率或违规打折承保、以手续费等名义变相返还保费、扩大理赔支出范围和账外经营等3.68亿元。如2003至2004年,人保财险公司浙江省南浔支公司采取保费收入不入账等方式进行账外经营,共计收入4788.36万元,用以支付手续费2462.04万元、赔款2078.41万元;该支公司还在账内列支上述账外经营赔款和未决赔款1609.70万元;截至2007年4月,仍有上述账外经营未了责任9398万元。二是违反财务法规问题2301.63万元。如2004至2006年,人保资产公司将一部门拨付的企业扶持基金1258.80万元中的684.32万元直接用于冲减营业费用和发放给个人。三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前身,以下简称人保公司)于2002年11月至2004年6月底,共将5亿元国债交给汉唐证券公司运用,后因汉唐证券公司被依法清算,面值35 653.30万元的国债面临损失风险。四是人保公司深圳分公司于2002年9月违规将持有的某公司613.46万股法人股票过户给工会。
(二)经营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一是财险市场份额下降,资本固化率上升,盈利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内控制度不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有漏洞。审计发现,人保公司存续资产及自办实体的处置和管理不规范,人保财险公司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上存在漏洞、部分分支机构存在有章不循问题(如2006年,人保财险公司长春市分公司未经保单注销批退的正常程序,而是采取直接修改数据的方式注销应收保费6188万元)。
三、审计处理情况及建议
对上述问题,审计署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并下达了审计决定书。对违规经营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已移送财政部和保监会处理,并责成人保集团公司认真纠正;对违反财务法规的问题,已责成人保集团公司认真整改,缴纳罚款,调整相关账目,追回私存私放资金,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对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已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建议:人保集团公司应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在积极开拓新业务的同时,着力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严格规范经营行为;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成本费用控制和财务核算等内部管理,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进一步提高考核制度的科学性;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人保集团公司在审计前开展了自查,并纠正了自查发现的问题。对这次审计查出的问题,人保集团公司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和落实整改措施。对经营管理中的违规问题,严肃查处了相关责任人,完善了业务操作流程和内部控制机制,强化了问责制;对人保财险公司承保和理赔环节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合规经营专项整治工作,采取了加快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等措施,重点整治规范了相关经营管理领域,加大了承保和理赔关键环节的管控力度,规范了手续费支付的财务制度和流程,探索实施和完善了省级财务集中核算模式,将业务批单退费审批权限上收到省级公司;针对国债风险,人保财险公司和人保资产公司已积极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开展资产保全工作,人保财险公司还足额计提了减值准备。
原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 2006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于2007年3月至6月对原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2007年10月更名为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集团)及其6家子公司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财险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寿险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报业公司)、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2006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
一、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
审计结果表明,中再集团近年来在注资改制过程中,积极拓展市场,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管理水平有所提升。据该集团合并会计报表(不含中再财险公司、中再寿险公司和报业公司)反映,2006年底,资产总额264.88亿元,比上年底增长35%;全年实现净利润2.09亿元。
但审计也发现,中再集团经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违规问题和薄弱环节,盈利能力有待加强,偿付能力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
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管理中的违规问题12.71亿元。主要问题:一是2000年4月,中再集团(时为中保再保险公司)违规将价值3.16亿元国债委托给所属一经济实体进行融资买卖股票,造成3700万元亏损。二是违规减保和支付手续费1.96亿元。如2006年,中再集团下属子公司违反国家关于保险经纪业务手续费支出总额不得超过总保费8%的规定,超标准支付手续费达1亿元。三是违反财务收支法规问题0.22亿元,主要是违规列支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年金)和发放奖金补贴。此外,审计还发现中再集团违规向无中介资质的个人和单位支付保险佣金等问题。
(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规范问题。一是承保业务盈利能力有待提高。中再集团2006的主要利润来自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承保业务盈利能力不足。二是偿付能力存在一定风险。如:根据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原则,中再集团下属两家子公司2006责任准备金提取办法不够完善;2006年,中再集团本部及其下属子公司的财险保费收入不符合保险法中关于“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的规定,存在潜在的偿付能力风险。三是会计核算存在不规范现象。
三、审计处理情况及建议
对上述问题,审计署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书。对违规经营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不规范问题,已移送保监会处理,并责成中再集团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进行整改和纠正;对违反财务收支法规问题,已责成中再集团调整有关会计账目。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建议:中再集团应进一步增强再保险能力,按照《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再保险分散保险经营风险的作用;严格按照公司法以及现代企业治理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增强合规经营意识,切实提高业务经营管理水平;转变经营方式,充分利用人才和资金的优势,不断提高保险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