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处置损益

2025-01-26

资产处置损益(通用5篇)

资产处置损益 篇1

资产处置损益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财政部没有制定统一的准则制度加以规范,而是分散于各个具体准则中。资产处置损益有些计入营业利润,有些计入营业外收支,会计处理存在内在逻辑不一致的现象。上市公司年报统计显示,资产处置损益对净利润有较大影响,“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和“投资收益”项目中的资产处置损益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报表使用者能否因此而改变投资策略,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基础

1. 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理论研究投资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证券价格的影响,为分析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著名的财务学教授尤金·法玛(Eugene Fama)提出,如果有用的信息在证券价格中全部得到了反映,可以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不同的信息环境下证券市场运作效率的反映不同,据此可分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弱式有效性是指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过去的信息,主要包括过去的价格等信息。如果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有用的信息,包括现在和过去有关证券价格的信息,那么该市场为价值相关性研究提供了最佳的市场环境,此时股票价格被认为是公司基本价值的最优估计。

2. 信息观。由于市场不完善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信息观认为会计信息的市场功能在于会计信息向市场传递了某种有助于判断和评估企业价值的“信号”,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就体现在其所提供“信号”是否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积极影响。如果会计盈余信息具有信号作用,则可以观察到证券价格和会计盈余信息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在财务会计理论的研究中,信息观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涌现出了大量的相关实证研究。比如:股票价格和盈余变动的价值相关性研究(赵宇龙,2000;陆宇峰,2000等);盈余变动与成交量变动的相关性研究;盈余反应系数研究等。这些研究丰富了人们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理解。

二、相关文献回顾

Ball和Brown(1968)最早对会计盈余的有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检验,开启了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的序幕。最早使用“价值相关性”这一术语的是Amir etal.(1993)的研究。Barth(1998)、Beaver(2000)、Ohlson(1999)都对价值相关性做出了共同的界定:会计数字与权益市值存在显著相关性,那么会计数字就具有价值相关性。Barth et al.(2001)批判了Holthausen和Watts(2001)关于价值相关性研究不能或者很少为财务会计准则制定提供帮助的观点,进而得出一个关键的结论:价值相关性研究为财务会计准则制定提供了富有成效的深入见解。Ohlson(1995)以及Feltham和Ohlson(1995)创建了剩余收益模型。Ohlson(2009)对会计估值的相关研究结论,运用会计盈余、账面价值和股利三个变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整合。Ohlson估值理论的实证研究模型为后人接受并广泛使用。

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较多采用增量相关性的研究方法,针对盈余构成项目相关性的研究日趋增多。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构成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现有文献研究得出一致结论:主营业务利润比重的高低与企业的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蒋义宏、魏刚,2001;赵宇龙、王志台,1998)。Gunny(2010)基于特定的盈余管理动机,具体分析了非正常的长期资产处置收益(如处置固定资产、转让无形资产、出售某项股权投资)的价值相关性。王鑫(2013)实证研究了其他综合收益具体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发现综合收益总额对股票价格和股票年度收益率的解释能力强于净利润指标,即比净利润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叶建芳(2013)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项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吴战篪等(2009)、程柯、程立(2012)、李增福等(2013)分别检验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和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利润表具体项目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利润表的净收益、经营性收益和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鲜有文献研究非经常损益项目的价值相关性。本文以资产处置损益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资产处置损益总额以及资产处置损益各明细项目的价值相关性,以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盈余构成情况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为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帮助,也可为准则制定者提供有意义的研究视角。

三、资产处置损益会计处理的现状

资产处置损益的会计处理主要涉及“其他业务收入/支出”、“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支出”等科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处置损益记入“营业外收入/支出”科目,长期股权投资和金融资产处置损益记入“投资收益”科目。利润表中单独列示在“营业外收入/支出”下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并没有包括所有非流动资产,仅指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并不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等。

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为样本,因金融行业资产管理的特殊性,剔除了金融行业;统计了2007 ~ 2012年期间,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金融资产处置损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 入减去营 业外支出)、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发生情况(如表1所示)。

从发生资产处置损益的频率来看,80%以上的上市公司发生了资产处置行为;从发生金额来看,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占营业外收支净额的比重在2007 ~ 2009年波动较大,2010年之后趋于平稳,平均约占营业外收支净额的15.62%,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和金融资产处置损益占“投资收益”的比例平均分别为23.61%和13.46%,金融资产处置损益逐年呈下滑趋势;资产处置损益(非流动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金融资产)总额占净利润的比重为7.98%。资产处置损益对“净利润”具有较大影响。

四、样本选择、变量定义与研究设计

1. 样本选取。如前文所述,以我国A股市场2007 ~2012年期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因金融行业资产管理的特殊性,剔除了金融行业;剔除了股票收盘价和个股月收益率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剔除了没有发生资产处置损益的上市公司;剔除了资产处置损益在标准化过程中小于万分之一的值,共得到价格模型中的9 202个观测值和收益率模型中的8 323个观测值。文中所用数据均取自CSMAR数据库,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数据从上市公司利润表中“营业外收入/支出”下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数据和金融资产处置损益数据由报表附注中投资收益明细项目手工整理取得。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对模型中的数据进行了缩尾处理。

2. 研究设计与变量定义。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有:相对相关性研究、增量相关性研究和边际相关性研究。本文主要考察资产处置损益对于权益市场价值的增量解释力。价值相关性检验通常采用价格模型和收益率模型,相对于收益率模型而言,价格模型容易产生异方差、模型设定有偏等问题,但该模型估计系数产生的偏差较小,因此,本文采用价格模型进行主回归,以收益率模型做稳健性检验,使得检验更为有效。

(1)资产处置损益总额与股票价格的价值相关性。首先考察资产处置损益总额与股票价格的相关关系。根据Ohlson(1995)理论,公司价值能够用公司的账面价值和剩余收益表示出来,即:

其中,BVE为净资产账面价值,NI为年度净利润,如果β3显著不为零,表示其他损益项目具有价值相关性。

本文在Ohlson价格模型的基础上,考察资产处置损益总额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形成下式:

其中,P表示当年4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BPS为每股净资产,EPS为每股收益(扣除了资产处置损益部分),TAD为每股资产损益(资产处置损益总额用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予以标准化)。LEV为资产负债率,衡量风险水平;Tobin'Q衡量公司的成长性。

(2)资产处置损益分项与股票价格的价值相关性。

该模型中,分别检验NCAD、LTEID、FAD与股票价格之间的价值相关性,NCAD为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LTEID为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FAD为金融资产处置损益,以上资产处置损益明细项目用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予以标准化,其他变量同上。

(3)资产处置损益明细与股票价格的价值相关性。

该式中的NCAD、FAD、LTEID含义同上文,分别以年初的普通股市场价值予以标准化。

五、实证分析结果

1. 描述性统计分析。表2是价格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2007 ~ 2012年,资产处置损益各项中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最大值为9.92/股)最大,其次是金融资产处置损益(最大值为3.22/股),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最大值为1.63/股)最小。

2. 相关性分析。表3列示了资产处置损益总额回归中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被解释变量股票价格(p)与解释变量每股净资产(bps)、每股收益(eps)、资产负债率(lev)和成长性(tobinq)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之前研究的结论一致。被解释变量股票价格(p)与资产处置损益总额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4列示了股票价格与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ncad)、金融资产处置损益(fad)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lteid)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3. 回归结果分析。

(1)资产处置损益总额的价值相关性分析。如表5所示,模型1中资产处置损益总额的系数是0.587(t值为5.49),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资产处置损益总额与股票价格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

(2)资产处置损益明细项目的价值相关性分析。如表5所示,模型2是资产处置损益明细的回归结果,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和金融资产处置损益的系数分别为14.37、1.209和3.672(t值分别为6.42、2.81和4.84),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和金融资产处置损益与股票价格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

模型3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和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的系数是8.8和2.685(t值分别为3.95和3.07),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总额、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与股票收益率之间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金融资产处置损益的系数是2.284(t值为2.43),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金融资产处置损益总额与股票收益率之间具有较为显著的价值相关性。

因此,无论是资产处置总额还是资产处置损益分项都具有信息含量,能够影响投资决策。

4. 进一步分组检验。资产处置损益是非经常损益的主要组成部分,资产处置行为成为大多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王福胜等(2013)认为亏损公司倾向于通过资产处置增加报告盈余,以避免报告亏损和盈余下降;盈余上升公司倾向于通过资产处置减少报告盈余,以平滑盈余。

本文做进一步的分组检验,把所有上市公司分为亏损组和盈利组,分别检验资产处置损益总额和资产处置损益各明细的价值相关性。

分组实证结果如表6所示。模型1中,资产处置损益总额在亏损组和盈利组都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价值相关性;与前文实证结论一致。

模型2分别将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金融资产处置损益、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与股票价格之间做了回归,结果显示: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在亏损组和盈利组都与股票价格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而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金融资产处置损益与股票价格之间在盈利组呈现显著的价值相关性,但是在亏损组中没有显著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将发生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金融资产处置损益的上市公司扣除盈利公司后,样本量急剧减少,仅为全样本的1/10,造成回归结果不显著。

模型3中,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与股票价格在亏损组中呈现出更显著的相关关系;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金融资产处置损益与股票价格在盈利组中呈现出更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分组检验中,因亏损组样本量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实证结果的准确性,但总体上而言,无论是亏损公司或是盈利公司,投资者都会关注盈利的可持续性,非经营性收益会影响投资者改变投资决策。因此,有必要在利润表中增加资产处置损益的项目,单独列示该非经营性活动产生的损益。

5. 稳健性检验。前文中检验了资产处置损益总额和各明细项目与股票价格的价值相关性,依据Dhaliwal eal.(1999)和Biddle and Choi(2006),利用以下模型来检验资产处置损益和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

其中,RET表示报告期的年度股票收益率,根据月度收益率(当年5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的月度股票收益率)计算得到。

该式中的TAD与(1)不同,以年初的普通股市场价值予以标准化。

报酬模型中,分别检验了资产处置损益总额、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金融资产处置损益、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与股票收益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如表7所示:

表7中,被解释变量股票收益率(ret)与资产处置损益总额(tad)之间具有显著价值相关性。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ncad)、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金融资产处置损益与股票收益率之间都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在报酬模型中,各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不如价格模型中显著,但是总体上,报酬模型与价格模型结果基本一致,印证了资产处置损益具有价值相关性的结论。

六、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了资产处置损益会计处理的现状,实证检验了资产处置损益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资产处置损益信息会影响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我国应该借鉴IFRS的做法,在利润表中增设资产处置损益项目,将分散在其他业务收入/支出、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支出中的有关资产处置的信息,统一归集到资产处置损益项目。

实证结果同时表明,资产处置损益总额、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和金融资产处置损益与股票价格、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因此应当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资产处置损益信息,增设统一的资产处置损益科目,其下应增设二级科目,分别核算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金融资产处置损益、债务重组产生的损益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产生的损益等。并且资产处置损益的二级科目核算的资产处置损益明细项目,应在报表附注中分别列示。

摘要:文章以2007~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不包括金融行业)为样本,统计了营业外收入(支出)、投资收益等项目中所包含的资产处置损益信息,利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检验了资产处置损益与股票价格、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资产处置损益总额与股票价格、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价值相关性;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和金融资产处置损益,与股票价格、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价值相关性。进一步分组检验中,无论亏损上市公司还是盈利上市公司,都支持了这一结论。资产处置损益的信息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因此应当将资产处置活动产生的损益作为单独一项在利润表中列报;增设统一的资产处置损益科目,完善财务报表附注中有关资产处置损益明细科目信息的披露。

关键词:资产处置损益,价值相关性,利润表

参考文献

Barth,M.E..Valuation-based accounting research:Im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J].Accounting&Finance,2000(1).

Gunny,K..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future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meeting earnings benchmark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0(3).

崔文迁,陈敏.非经常性损失与监管利润关系及对审计的启示[J].审计研究,2010(2).

李增福,黎惠玲,连玉君.公允价值变动列报的市场反应——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3(10).

孟焰.美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管制沿革与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0).

吴战篪,罗绍德,王伟.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09(6).

吴溪.会计研究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李筱强.正确理解、界定和披露非经常性损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解读[N].上海证券报,2008-11-17.

资产处置损益 篇2

关键词:某证;公司;负债损益审计;风险评估;分析

一、某证券公司审计业务概况

某证券公司委托某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公司2007年终财务报表进行常规审计。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事务所组织专家对证券公司的财务系统和交易管理系统完成。经过调查发现,该证券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由公司总部使用和维护,管理整个集团的财务账,业务管理系统由总部和各营业部共同维护,目前的交易数据、财务备份数据容量为17GB;所属的15个营业部中,其中14个使用统一的交易软件。财务数据为1.6GB,业务数据量达15GB以上。

二、审计与风险评估过程

在审前调查中,事务所查阅了证券公司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流程图和系统工作流程图,对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做了初步评价。通过以往的经验和向相关专家调查了解得知,证券公司的佣金收入是最主要的经营收入,对于经纪类证券公司,佣金收入一般要占营业收入的90%以上。因此,关于佣金收入的审计被确定为本次审计的工作重点。

三、预审分析与现场检查

数据采集和转换后,审计人员按照事先编制的计划,结合证券公司的行业特点和违纪违规的一般规律,形成初步预审方案,进行预审分析。预审分析结合审计经验和初步的专业判断,形成了涵蓋证券公司业务的若干审计经验模型,重要的如佣金审计模型、透支审计模型等。

审计人员直接通过软件浏览电子账簿和记账凭证,使用“科目明细账审查”、“会计科目审查”、“日记账审查”功能展开账表分析,并结合纸质凭证和业务单据、账簿和会计报表进行现场审计。

1.佣金审计模型

券商在从客户账户收取佣金时,可以实行浮动佣金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超过0.3%)同客户约定实际佣金比例。但是,由于券商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吸引客户,常常通过返佣金、冲减手续费收入、挤占营业费用等办法,给“经纪人”一定程度的好处,作为他们为公司拉来客户的好处费,以刺激经纪人为公司保持住这些客户。近年来,由于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断增强,返佣金、经纪人佣金等由于不符合规定,券商在账务处理上越来越艰难。前台不行,于是开始通过后台交易系统处理这些事情,这样既偷逃了税款,又非常隐蔽,轻易不会被发现。证券公司自身对交易系统的监管能力不足,再加上财务监督的缺失,在交易系统中进行返佣提成,极容易造成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偷税漏税,甚至引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所以证券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审查有无将返佣提成的资金另设“小金库”或不符合规定分配和使用。

2.审计步骤:

步骤l,通过对佣金收入二级清算报表数、财务发生效和客户账户收取数3个数据比较核对,从中发现证券公司隐匿佣金收入问题。计算在证券公司开户的每笔交易账户的佣金总额。

步骤2,查询佣金科目年度发生额。

步骤3,比较财务账佣金科目发生额和交易系统佣金收取额。如果交易系统佣金收取额大于佣金科目发生额,则初步判断证券公司隐瞒佣金收入。

步骤4,对公司业务类别发生频率进行分析,根据佣金收入收取和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查找那些发生频率高、发生金额相对小的业务类别,通过业务标志对照表,确定是哪个业务符合这一特点。

步骤5,在交易流水中,根据确定的业务标志代码,查询所涉及的资金账户。

步骤6,选取所沙及的几个资金账户,如果确实属于小额增加,则查询当天对应的小额减少的那一笔是哪个资金账户,据此迟踪佣金的客户账户来源;如果没有对应的小额减少的那一笔,可以初步判断被审计单位、软件供应商对系统做了修改或添加了与拥金收入相关联的辅助子系统。

3.透支审计模型

在对证券公司的审计业务中,确定透支账户是审计的重点。在申购盛行的前几年,证券公司常常采取透支股民保证金的手段申购股票,近年来又发展到证券回购。证券公司常用的恒生等股票交易系统只能打出审计当天的透支余额单,对于多次透支已经归还的“历史透支”却无法发现。证券公司把此类账户隐藏在股民账户中,将“股票中签”以及利用回购资金炒作股票的收益,以股民取款等貌似正常的业务转走,形成账外“小金库”,给国家造成了损失。对于一个有着成千上万个股民的证券公司来说,打出所有的交易记录进行人工搜寻无异于大海捞针,这时候就需要编制程序对庞大的数据库进行操作。经过运算不仅可以发现至审计时透支账户,还可以发现隐藏的曾经的透支,进一步对这些透支账户进行分析,还可以发现隐藏更深的问题。

四、审计结果

资产处置损益 篇3

一、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的相关概念

对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首先需要弄清楚舆情、少数民族舆情、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的基本概念。

1. 舆情。

何谓舆情?相关解释可谓众说纷纭。舆情在《新华字典》中被解释为“百姓的感情、情绪”。在《辞源》中,舆情被解释为“民众的意愿”。近十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舆情”概念进行了一些界定。《瞭望》周刊于2002年刊发的《把握社会舆情》一文指出:“社会舆情,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群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温度计和晴雨表。”2006年出版的《舆情信息工作概论》一书认为“舆情,简单地解释就是民众的意愿,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因此,舆情也可以说是社情民意。”综合分析各种定义,笔者认为:舆情,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中介性社会事项所持有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建议等的综合表现。

2. 少数民族舆情。

截止目前,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舆情的研究才起步,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未找到也未发现关于少数民族舆情内涵和外延的界定。经过认真研究,笔者认为:少数民族舆情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少数民族群体对中介性社会事项所持有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建议等的综合表现。按按少数民族舆情对社会造成有益或损害的后果,可分为补益性、损益性、中性三种。

3. 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

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少数民族群体对中介性社会事项所持有的具有负面影响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建议等的综合表现。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容易误导一定范围内少数民族群体的是非判断,使得观点相近的少数民族同胞频繁沟通,容易产生“群体极化”,使得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甚至威胁社会正常秩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各种民族分裂势力、社会民运分子、境内外敌对势力常常不择手段地向少数民族群体灌输反动思想,引发一定范围内的少数民族群体对中国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质疑,凝聚错误共识,发酵不良情感,诱发不良行动,激化社会矛盾,破坏民族团结。

二、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的类型

研究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将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划分为各种类型。笔者按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的内容,将可其分为政治型、经济型、文化型、社会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

1. 政治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

此类舆情是指相关少数民族群体对国家制度、政治事务、意识形态、重大政策、政治活动、政治性事件或问题等政治领域所持有的具有负面影响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建议等的综合表现。这类舆情体现了一些少数民族群体的不良社会政治态度,特别是对于重大政治性事件或问题的少数民族舆情常常具有负面影响。如今,少数民族地区不再是完全封闭的地方,少数民族群体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社会热点、时政尤其是各种民族政治事务非常关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体可能因为种种原因,通过一些非法或非制度化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从而引发政治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如在中亚“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鼓动和煽动下,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分裂分子与宗教极端分子勾结在一起,利用民族问题,打着伊斯兰教的旗号,破坏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进行分裂中国的罪恶活动;又如国际反华势力支持以达赖为首的西藏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民族分裂活动,提出所谓“高度自治、一国两制”的模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再如我国少数“蒙独”分裂分子响应“泛蒙古主义”的号召,打着恢复民族传统的幌子,高举弘扬民族文化的旗子,极力宣扬“大蒙古”主义,从事分裂活动……这些政治活动与思潮在部分少数民族群体中得到一定程度认同,引发大量政治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给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带来负面影响。

2. 经济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

此类舆情是指相关少数民族群体对经济政策、经济活动、经济利益、经济现象、经济事件等经济领域所持有的具有负面影响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建议等的综合表现。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转型期,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出现分化、调整、组合,少数民族群体广泛关注经济问题,经济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不断增多、日益复杂。例如,2008年7月19日发生的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暴力冲突事件,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便是:橡胶价格不断上涨,但当地胶农与橡胶企业利益分配失衡,橡胶价格上涨带来的利益被橡胶企业占有,胶农的收入没有提高,导致双方存在利益纠纷,长期以来积压在胶农心中的怨气、怒气便逐渐发展为对当地政府、干部的不满,形成经济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而这一舆情未得到有效化解,最终导致了冲突事件。又如,2004年青海、甘肃两省交界的很多地方,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因草场放牧问题常常发生利益争端,引发经济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严重时直接发生群体冲突。

3. 文化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

此类舆情是指相关少数民族群体对文化、艺术、宗教和思想理论领域问题,特别是某些文化活动或现象所持有的具有负面影响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建议等的综合表现。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中西方思想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在少数民族地区迅速传播,和各少数民族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对少数民族同胞带来猛烈冲击,一些少数民族群体对此极为恐惧,引发一些文化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再有,一些报纸、杂志、图书、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因为民族团结意识淡薄、内容把关不严等各种原因,发生刊载、播出违反民族政策、伤害少数民族感情内容的现象,从而激起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和抗议,形成文化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也有一些人知识狭隘,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知之甚少乃至一无所知,故而发生误用清真标识等现象引发文化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还有的人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略社会利益和少数民族群体利益,故意冒用清真标识等引发文化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蓄意利用文化、宗教等敏感问题制造事端,引发文化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这些文化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虽然数量不多,但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少数民族群众的强烈不满,引发群体性事件。

4. 社会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

此类舆情是指相关少数民族群体对社会事件、社会现象与问题等社会生活领域所持有的具有负面影响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建议等的综合表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少数民族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高度关注就学、就医、就业、房价、物价、股市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少数民族群体对这些问题的不良思想反映,将会阻碍民族团结进步进程,破坏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局面。社会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应当成为舆情信息汇集分析的重点。伴随着社会变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存在,贫富差距明显,环境保护堪忧,资源补偿较低,移民安置滞后,民族文化传承危机,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不力,各种新型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少数民族群体的关注,引发社会型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

三、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的有效处置

笔者认为,应对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进行有效处置,熟练运用八种途径汇集,准确把握五个环节分析,灵活组织五个要素编写,合理选择三对方式报送,精心遴选三种内容反馈,认真抓好两个重点引导,最大限度地减少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的危害性,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1. 熟练运用八种途径汇集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

在汇集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工作实践中,工作人员需要熟练运用八种途径来收集舆情。一是利用访谈法。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群体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以收集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二是通过社会调查。围绕一个特定主题,深入实际,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开展社会调查,收集第一手材料。三是关注媒体报道。善于从媒体提供的各种报道素材中发现问题,找到线索,抓住热点,关注焦点,分析加工,为我所用。四是利用互联网。充分采取多种技术手段从网上主动获取需要的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如: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查找,通过设置关键词进行技术监控,开展网络调查。五是采用约稿办法。通过电话、传真、电子信息、交换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向有关部门、单位、个人约稿,以索取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信息。六是借助各类会议。可以通过参加会议,阅读会议材料,捕捉到大量有价值的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信息线索。七是通过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中发掘有价值的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信息线索。八是通过来信来访。重视少数民族的来信来访,从中发现一些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具有前瞻性的意见建议。

2. 准确把握五个环节分析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

分析研判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好五个环节。一是鉴别信息真伪。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同样也是信息的生命。鉴别信息真伪,在发现收集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信息时是首要工作,在深入分析研判信息中也是关键点。要通过来源检验法、背景检验法、材料检验法等,系统鉴别信息真伪。二是把握总体态势。要通过定量分析法、求同存异法、充足理由法等,系统分析研判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准确把握其背后的总体态势。三是发现苗头动向。对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必须通过逻辑推论法、多视角分析法,敏锐发现那些涉及敏感问题、社会热点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这能起到“预警”作用,为引导、控制错误倾向降低难度,为科学决策争取时间和主动。四是预测发展趋势。一般采用高技术手段,结合趋势外推法、因果分析法、直观预测法等,对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到位的科学预测。五是提出科学对策。在对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进行分析研判中,必须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3. 灵活组织五个要素编写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

发现汇集、分析研判有价值的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线索和事实之后,只有把它们加工整理、撰写编辑成可供阅读的舆情信息,才能把它们报送出去并为领导决策服务。一篇完整的舆情信息,应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当然,并不是每一篇信息都必须具备所有要素。第一个要素是标题。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信息的标题通常有直述型、总结归纳型、评价建议型、趋向预测型、题文承接型等五种类型。第二个要素是导语。导语是一篇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信息的开头部分,有叙述式导语、议论式导语、概括式导语等三种。第三个要素是主体。主体是一篇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信息的主要部分,主体的写法主要有顺理成章法、并列表现法、统分结合法等三种。第四个要素是背景。背景材料一般分为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等三种。在编写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信息时,不一定都要交代背景。第五个要素是结尾。结尾应对全文概括、总结,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加深读者印象。结尾并非舆情信息的必备要素。

4. 合理选择三对方式报送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

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信息的报送,可通过书面报送、电子报送、口头报送、机要报送等四种手段进行。在报送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信息时,要合理选择以下三对报送方式。一是对口报送与转报。对口报送,指向对口的业务上级报送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信息。转报,指由基层收集来的,涉及其他有关部门,并应由其协调解决,或应通报有关部门知道的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信息,可直接转报有关部门或领导。二是逐级报送与直报。逐级报送,指按照管理级别逐级向上一级单位报送。直报,则是越级直接向有关上级单位报送。三是定期报送与随时报送。定期报送,指将时效性要求不太高的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信息,按照固定的日期和时间,向上一级工作部门报送。随时报送,指与少数民族突发性事件等重要、紧急情况有关的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信息,收集整理后随时向上一级舆情信息工作部门报送。

5. 精心遴选三种内容反馈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

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信息反馈的主要内容包括“上情”和“下情”,要及时选择三种内容进行反馈。一是对下反馈。即指上级工作部门向下级部门通报相关情况,使上情下达,并对下级的工作给予及时充分的指导。二是对上反馈。即指相关工作部门向同级党委和上级部门反馈和报告有关落实情况。具体包括:领导批示贯彻落实情况;重要信息督察督办情况;信息报送要求落实情况。三是平行反馈。即指相关部门向同级党政职能部门和相关机构通报和反馈处理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的需求及其他相关情况。

6. 认真抓好两个重点引导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

开展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引导工作,政府和传媒都应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努力抢占先机,引导社会舆论,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牢牢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一是政府应掌握舆论话语权。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相关信息和言论迅速蔓延,引导、诱导着少数民族群体认知和判断。当前,政府可从公开信息、快速应答、展开对话等三方面引导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掌握舆论话语权。二是传媒应掌控舆论主导权。大众传媒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信息与评论相结合,坚持专业人员与群众相结合,坚持多种媒体相结合,不断提高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引导能力,积极打响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引导的媒体大战,正确开展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和社会心态,紧紧掌控舆论主导权。

参考文献

[1].中宣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工作概论》,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年10月。

[2].郝时远:《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3].吴亮:《政治学视野下的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4].张建新:《我党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启示》,《人民论坛》2011年第7期。

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的确认与计量 篇4

经济后果观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成为议论的话题, 到了20世纪70年代成为会计准则制定的一个实质性问题。这种观点认为, 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投资行为, 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影响其他相关方的利益。就是说, 会计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 不同的会计准则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从而影响不同主体的利益, 包括一部分人受益, 另一部分人受损。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其中对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的确认与计量, 既体现了信息中立的原则, 又体现了经济后果的思想。对此, 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谈些认识。

一、金融资产计量与已确认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

随着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都确立了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金融工具的目标, 认为这对获取一致并相关的信息是必须的。但由于这涉及计量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会使得现行会计惯例及与之关联的现行法令规章需要变革等一系列因素, 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 (IAS39) 只是增加了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中公允价值的使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33号———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 (FAS133) 也留有余地地指出公允价值是与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随着对实践认识的逐步加深, 国际会计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的会计组织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会计准则, 我国于2006年重新修订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这说明由于金融资产的复杂性, 人们对其会计处理是非常谨慎的。

金融资产已确认未实现损益是指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时, 会计期末因公允价值的涨跌, 一方面应确认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的会计账面价值增加或减少;另一方面由于这些金融资产并未出售或处置而形成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

1. 金融资产已确认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简称“金融工具准则”) 将金融资产分为四大类: (1)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2) 持有至到期的投资; (3) 贷款和应收款项; (4)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根据金融工具准则的规定, 当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 企业应以其成本进行计量。金融资产的成本是指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初始确认后, 企业金融资产应以公允价值计量, 但企业的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和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标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除外。后续计量时, 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应运用实际利率法, 以摊余成本计量;那些没有固定期限的金融资产应以成本计量;资产负债表日, 交易性金融资产应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企业应将由于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未实现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按公允价值计量, 除与套期保值有关外,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引致的未实现损益计入所有者权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 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 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而形成的累计损失, 应当予以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

可见, 金融工具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主要指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的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 该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 在该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时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

2. 已确认未实现损益的会计信息列报。

根据金融工具准则的规定,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的已确认未实现损益分别计入当期损益和所有者权益, 并于会计期末分别列报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中:

(1) 因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损益列报在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 该项目中既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已实现损益, 又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未实现损益。

(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 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而导致的未实现损益列报在资产负债表“资本公积”项目。

换言之, 利润表中既有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计量的已实现损益, 也有未实现损益;而资产负债表中只有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计量的未实现损益。

二、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

1. 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是信息中立观与经济后果观相互协调的产物。

信息中立观与经济后果观是两个对立统一的观点。说它们对立, 是指它们突出的侧重点不同, 前者强调会计信息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允性;后者则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协调性和有用性。说它们统一, 是指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两者都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由于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是一个复杂的新问题, 能够形成现今金融工具准则的一致认识, 不能不说这是信息中立观与经济后果观相互协调的结果。不过, 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实用主义的做法, 如有些企业将金融资产损益绕过收益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当然, 这种情况即便是在会计准则体系比较完善的美国也是存在的。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 未先经过收益表直接计入业主权益中的非业主权益变动的例子包括:可供销售的证券尚未实现的持产利得与损失;从持有至到期转入可供销售的债权性证券未实现的持产利得与损失;以前已作减值损失处理的可供销售证券, 其公允价值在嗣后期间回升, 或因为其属于永久性损失, 所以其公允价值在嗣后期间会下降。就连FASB也承认:需要改进的是那些绕过收益表直接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列示的项目。

美国学者斯蒂芬·A.泽弗曾指出,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总括收益观的遵循也偶有例外。有一些会计准则体现了这些例外, 在这些准则中, 该委员会要求某些项目绕过收益表, 直接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业主权益项中。这种处理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2号———某些可交易证券的会计处理》开始, 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15号———对某些债务性及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仍在延续。尚不清楚的是, 若无绕过收益表、直接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业主权益项目这一处理所提供的妥协方案, 能否由多数委员投票赞成发布这些公告。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 过去几十年当期经营收益观与总括收益观之争的内部矛盾一直延续至今。

不过, 争论归争论, 双方对于金融资产未实现融资损益会计处理的看法却是一致的, 即在资产负债表日, 将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企业应将由于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未实现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如果我们认为前述处理体现了信息中立观, 即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中, 采用了会计理论中的当期经营收益观和与之相争的总括收益观, 同时采用了收入费用观和与之相争的资产负债观, 那么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按公允价值计量, 除与套期保值有关外,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引致的未实现损益计入所有者权益, 就是考虑会计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 不同的会计准则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从而影响不同主体的利益, 包括一部分人受益, 另一部分人受损。可见, 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是信息中立观与经济后果观相调和的产物。

2. 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会计处理的矛盾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未实现损益绕过利润表, 直接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反映, 使得利润表反映的信息内容不完整, 信息含量较低, 决策有用性较差。

金融工具准则还规定, 除与套期保值有关外,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 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 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这样, 部分金融资产的价值增值在产生时不在利润表中反映, 而是推迟到实现时再进行反映, 导致收益报告存在时间差, 严重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降低了决策的有用性。

三、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会计处理与报表列报的改进建议

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应该着眼于信息中立观还是经济后果观, 笔者认为, 在同一具体会计准则下至少应保持确认与计量的一致。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后, 会计收益计量的方法从之前基本上采用收入费用观逐渐向资产负债观转变。从上市公司实施的情况来看, 会计收益计量方法的改变能更好地反映会计信息。但根据信息中立观的要求,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确立的会计收益计量方法则需进一步改进。

1. 应该消除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区别。

因为这种做法人为地割裂了企业业绩确认与计量的一致性, 也没有真实地反映企业业绩。应按照金融工具准则的规定, 将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计入利润表, 使之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保持一致。

2. 遵循资产负债观, 将资产价值增减变动的结果计入企业财务报表, 以全面反映金融资产所隐含的风险和报酬。

根据资产负债观, 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 所有资产价值增减的结果都属于企业的业绩, 不论是否实现, 其性质都是一样的。换言之, 金融资产所有已实现利得和损失、所有未实现利得和损失都应该计入企业财务报表。

摘要:本文在阐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会计处理和报表列报相关规定的基础上, 基于会计信息中立与经济后果的理论分析, 指出这种处理将导致会计信息质量降低, 建议取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区别, 将金融资产所有已实现和未实现损益都计入企业财务报表。

关键词:金融资产,损益,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葛家澍, 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3].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著.财政部译.国际会计准则2000.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资产处置损益 篇5

(一)对固定资产出售的规定

固定资产出售,是指因不需用、不使用或更换先进设备等原因,企业将闲置、多余的固定资产出售给其他企业的一种交易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调整生产要素配置、改善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新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和发生固定资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固定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固定资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二)固定资产出售的会计处理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企业出售、报废和毁损的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应依据清理固定资产的净价,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并依据已提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依据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据固定资产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2.发生的清理费用。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清理费及应交的税金,也应记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同时据实际发生的清理费用及应交的税金,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

3.出售收入和残料等的处理。当企业收回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报废固定资产的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时,应对其冲减清理支出,并按照实际收到的出售价款以及残料变价收入等,借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4.保险赔偿的处理。企业计算或收到的应由保险公司或过失人赔偿的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损失时,应对其冲减清理支出,借记“银行存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5.清理净损益的处理。固定资产清理后发生的净收益,应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有区别地进行处理:属于企业筹建期间的,应冲减长期待摊费用,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计入当期损益,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科目。

二、固定资产出售会计处理的改进建议

(一)改进的必要性

1.固定资产出售业务的日益增多。技术的进步,使企业出售固定资产的业务越来越多。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固定资产难免出现磨损和损耗,其表现为实物损耗、自然损耗和无形损耗。实物损耗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其实物形态因受运转、磨损等因素影响发生的损耗,其中机器磨损是最常见的实物损耗;自然损耗是指固定资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发生的腐蚀性磨损;无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受科技进步等非实物磨损和非自然磨损原因发生的固定资产价值的损失。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比实物损耗、自然损耗更为突出。因而,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更多地是因科技进步使现有固定资产被淘汰,尤其是某些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但无形损耗原因出售的固定资产,因其物理性能还在,故仍然存在较大的市场,当企业出现越来越多的出售固定资产的经济业务时,若将其净损益计入营业外收支,则不能全面反映该业务的实际情况,也不能为企业提供有利于财务决策的参考。

2.财务管理思想的转变。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估计,常采取将经济寿命当作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做法。但从经济效益角度看,固定资产具有最佳经济寿命,即最经济的使用年限,就是固定资产平均年成本最低的使用年限。随着财务思想的改变,企业愈加认识到加快更新固定资产,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刺激生产和经济增长,较多企业开始逐渐尝试采取将最经济的使用年限作为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同时,固定资产最经济的使用年限一般比企业通常估计的经济寿命要短得多,则现在企业会发生较多的出售固定资产的业务,且出售的固定资产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当出售固定资产变成企业一般性业务后,将其净损益记入“其他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成本”账户会更合理。

3.会计处理的实质性原则。非租赁企业的固定资产租金收入记入“其他业务收入”账户,其相关支出记入“其他业务成本”账户。固定资产出租是由于固定资产闲置或不需用,为了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增加企业的收益而对固定资产的一种运用。固定资产出售也是由于不使用、不需用或更换先进设备等原因将多余、闲置的固定资产出售给其他企业,避免资产闲置、贬值,以取得经济收益,提高企业效益,目的上具有相似性,只是对固定资产的运用方式不同。因此根据会计处理的实质性原则,既然固定资产的租金收入记入“其他业务收入”账户,相关成本记入“其他业务成本”账户,那么出售固定资产的净损益也应记入“其他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成本”账户。

(二)改进的建议

将净损益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成本”账户。在现代企业中,固定资产出售的业务日益频繁,已不再单单是企业的意外事件,而是企业财务必须控制的经常性业务活动。如此一来,企业应区别固定资产出售净损益的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属于筹建期间的,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借记“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如果是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应借记“营业外支出——非正常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若是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的处理损失,则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但与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净损益会计处理不同的是,若是科技发展原因造成的固定资产出售,则可效仿出售原材料、出租固定资产的损益处理,将其净损益记入“其他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成本”账户。这与将出售固定资产的净损益记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账户的做法相比,更加实用、合理。

例:为提高生产效率,某公司将使用中的5台旧机床替换为技术更先进的5台新机床。被替换的旧机床不能用作其他用途,公司便决定出售,其中5台旧机床每台原价30万元,每台已提折旧20万元,每台出售收入11万元,款存银行。为了能提高售价,公司将旧机床出售前对其进行了维修清理,每台发生维修清理费3 0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

新会计准则会计处理为:

1.注销旧机床的原价和累计折旧。

2.发生维修清理费。

3.取得旧机床出售收入时。

4.结转出售旧机床的净收益。

为更好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改进后的会计处理为:

1.注销旧机床的原价和累计折旧。

2.维修清理费。

3.取得旧机床出售收入时。

4.结转净收益。

上一篇:管理创新的新挑战下一篇: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