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益

2024-07-07

损益(精选8篇)

损益 篇1

中级会计实务备考指导:对处置损益、当期损益影响的解题思路解析 在涉及资产处置的客观题中,经常会出现“处置时对企业当期损益的影响”或“某年该事项的处理对当期损益的影响”等不同的问题。做类似题目时,应把握以下原则:首先,应明确时间要点,是“处置时”、“整个年度的处理”还是“该项投资的整个处理过程”;其次,应明确题目问的是对什么要素的影响,是对“营业收入”的影响,“投资收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还是对”当期损益“的影响,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所以要求计算对其的影响时,只考虑这个两个科目的变动;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出售时,会涉及到投资收益科目,所以对这个科目的影响也不难计算,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有三点,即处置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的金额。对”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的影响区别在于,前者不需要考虑对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科目变动,后者需要考虑,对当期损益的影响和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是一个问题,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以上知识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即对利润概念的理解以及公式的记忆,其次利润表上列示的项目一定要清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总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其中,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损失为“—”)+投资净收益(损失为“—”)

经常考核到的资产处置损益计算,主要有: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对比掌握,更方便。

损益 篇2

鉴于以上原因,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解读就显得相当重要,应了解企业的利润中有多少是由经营性损益产生的,有多少是由金融损益产生的。如果一个企业的利润大部分由金融投资如股票投资、期货投资等产生,那么投资者对该企业进行投资就应慎重。因为投资者把钱投入企业,由企业投资股票、期货等,还不如自己进行投资。

传统的财务报表没有划分金融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提供的信息难以满足企业财务分析和个人投资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财务报表进行重新组合以编制管理用财务报表,从而适应财务分析的要求。

一、对资产负债表的调整

企业的活动大体上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所以就有了所谓的金融资产和经营性资产、金融负债和经营性负债。经营性资产和负债,是指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过程中涉及的资产和负债;金融资产和负债,是指在筹资过程中或开展经营活动产生额外现金的过程中涉及的资产和负债。按图1所示,我们将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改造为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构成见图2。

1. 分解为经营性资产和金融资产时容易混淆的资产类项目。

(1)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本身就是金融资产,但是有一部分货币资金是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目前主要有三种做法:第一种做法是将全部货币资金列为经营性资产;第二种做法是根据行业或公司“历史平均的货币资金/销售百分比”以及本期销售额,推算经营活动所需的货币资金数额,多余部分列为金融资产;第三种做法是将其全部列为金融资产。

(2)短期应收票据。如果是以市场利率计息的投资,属于金融资产;如果是无息应收票据,应归入经营性资产。

(3)短期权益投资属于金融资产,长期权益投资属于经营性资产。

(4)债务投资。对于金融企业而言,债券和其他带息的债务投资(包括短期和长期的债务投资)都是金融资产。

(5)应收项目。大部分应收项目是经营活动形成的,属于经营性资产。“应收利息”是金融项目;“应收股利”分为两种,长期权益投资形成的应收股利属于经营性资产,短期权益投资(已经划分为金融项目)形成的应收股利属于金融资产。

(6)递延所得税资产属于经营性资产。

2. 分解为经营性负债和金融负债时容易混淆的负债类项目。

(1)短期应付票据。如果是以市场利率计息的,属于金融负债;如果是无息应付票据,应归入经营性负债。

(2)优先股。从普通股股东角度看,优先股属于金融负债。

(3)应付项目。大多数应付项目属于经营性负债。“应付利息”是债务筹资的应计费用,属于金融负债;“应付股利”中由优先股产生的部分属于金融负债,由普通股产生的部分属于经营性负债。

(4)递延所得税负债属于经营性负债。

(5)长期应付款。融资租赁产生的长期应付款属于金融负债,经营活动形成的长期应付款属于经营性负债。

(6)其他负债。其具体内容需要查阅报表附注或其他披露信息,如果查不到结果,通常将其列为经营性负债。

二、调整后的管理用资产负债表所揭示的经济意义

调整前的会计基本恒等式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调整后的会计基本恒等式为:净经营资产=净金融负债+股东权益。其中:净金融负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

通过上述处理最终产生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企业持有净金融负债。这表明企业利用债务资金购置了经营性资产,企业是债务市场的净筹资人(多数企业)。这是投资者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也就是说投资者投入的资金通过企业购买设备、科研投入来获得市场先机,经营性投入产生的主营业务利润可以用来回报投资者,也就是通过实业产生利润。这样的企业是投资者首选的。

净经营资产=净金融负债+股东权益

第二种结果,企业持有净金融资产。这表明有一部分权益资金被用于购买债务工具,企业是债务市场的净投资人(少数企业)。这是投资者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也就是说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被投入高风险的金融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这不是投资者的本来意愿。从投机动机来看,投资损失由投资者承担,投资收益绝大多数归企业所有,这样还不如由投资者自己进行股票投资。

净经营资产+净金融资产=股东权益

三、对利润表的调整

1. 区分经营性损益和金融损益。

金融损益涉及以下项目的调整: (1) 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总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从管理角度分析,现金折扣属于经营性损益,不过实际被计入财务费用的数额很少,所以可以把“财务费用”全部作为金融损益处理。 (2) 财务报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属于金融资产价值变动的损益应计入金融损益,其数据来自财务报表附注。 (3) 财务报表的“投资收益”中,既有经营性资产的投资收益,也有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只有后者属于金融损益。其数据可以从财务报表附注中的“产生投资收益的来源”获得。 (4) 财务报表的“资产减值损失”中,既有经营性资产的减值损失,也有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只有后者属于金融损益。其数据可从财务报表附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获得。

此外,有一部分利息费用已经被资本化计入相关固定资产成本,甚至已经计入折旧费用,作为经营费用抵减收入。要对其进行追溯调整十分困难,通常忽略不计。

2. 分摊所得税。

既然已经区分了经营性损益和金融损益,与之相关的所得税也应分开。分摊的简便方法是根据企业实际的平均所得税税率计算各自应分摊的所得税。综上所述,管理用利润表的基本公式如下:

税后经营净利润=税前经营利润×(1-所得税税率)=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净利润+利息费用×(1-所得税税率)

调整后的利润表如下表所示:

注:利息费用=财务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中的金融收益+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

从调整后的管理用利润表能清楚地看到一个基本等式:净利润=经营性损益利润+金融损益利润。对一般企业来说,金融损益利润下的利息费用为负数,如果出现正数,结合调整后的资产负债表恒等式就知道企业把一部分来源于金融负债的资金购买了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投资性房地产等。如果金融损益利润占净利润的比例足够大,这就表示偏离了企业的主营业务,容易产生经济泡沫。

四、关于金融资产进一步调整的思考

如果某一项实物资产与其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这就是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如当今许多企业投资房地产,当房地产的价格猛涨时,买房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作为投资对象来获利,房子的价格也不再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即房屋的建筑成本加一定比例的利润)确定。此时买房已成为“炒房”,房产与股票、债券一样具有虚拟资本属性,这样可以把投资性房地产看成是一项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上表现为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成本,这就要结合财务报表附注把投资性房地产产生的收入从其他业务收入总额中分离出来归到金融损益中。其实推而广之,运用上述方法都可以把某一项资产产生的损益单独列示,考量其在净利润中所占的比重。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参之造化 以为损益 篇3

没骨花鸟画是中国传统花鸟绘画的一个分支,我们习惯将传统的花鸟画分为三种:写意花鸟、工笔花鸟、没骨花鸟。写意与工笔是常见的画种,而没骨画作相对较少。没骨(mò gǔ)画法的含义: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翎羽,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没骨画将墨、色、水、笔融于一体,在纸上予以巧妙结合,重在蕴意,依势行笔。自绘画的产生以来,无论是远古彩陶上的图案还是崖壁上的岩画,都离不开人类对自然界的描摹与记录,花鸟画亦是如此。

花鸟画在唐代就已经成为了独立的画科,花鸟画写生的传统也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在写生的基础上寄托人的志趣、情操,将花鸟这种自然界美的东西通过比兴等艺术手段与人事发生关联,寄寓人的感情。直至五代宋时期花鸟画进入到成熟期。“黃徐体异”影响了后世花鸟画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没骨花鸟画的雏形出现了。

关于没骨花鸟画源头的研究有很多记载,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写道:“黃筌(五代)和他两个儿子和弟弟等画花,其妙处是在颜色渲染方面,他们的画用笔极纤细,以至见不出墨笔轮廓,似乎是仅用颜色轻轻渲染画成的,叫做‘写生’。徐熙(五代)用墨笔来画,线条相当简单粗草,并且只大略涂染一点颜色,但花的神气很突出,另外有一种生动的意趣。黃筌妒忌徐熙会超压过自己,就说徐的画粗恶,根本不合宫廷绘画的品格,所以就取消了徐申请入画院当画师的资格。后来徐熙的儿子就效仿黃家那几个人的风格,完全不先用墨笔画出轮廓,而直接就以颜色涂抹将花卉画出来,叫做‘没骨图’,其工致和黃家那几个人的作品不相上下。这样黃筌等不能对徐氏的画挑剔毛病,这样徐崇嗣就得以进入宫廷画院画家的行列。”

但,沈括的说法受到同时期董迪的质疑,疑点在于没骨图是否是徐崇嗣所开创。徐崇嗣有一幅题为“没骨画图”的画作,唐代郑处的《胡本草记》中又说道芍药又名“没骨花”,因此董迪认为沈括并没有认真考证便做出结论。而《宣和画谱》中黃筌也有“没骨花枝图”,所画又不是芍药,因此“没骨花”的发明权又不属于徐崇嗣了。

有关黃筌与徐崇嗣的画风也是众说纷纭,北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中说:“黃筌(的画)……多是颜色厚重真实得好似用粉彩堆成,而不用墨笔线条勾圈轮廓……”。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载道:“李少保(端愿)有图一面,画芍药五本……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旁题云,‘翰林待诏臣黃居采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后因出示两禁宾客,蔡君谟乃命笔题云,‘前世所画,皆以笔墨为上,至崇嗣始用布彩逼真,故赵昌辈效之也。’愚谓崇嗣遇兴偶有此作,后来所画未必皆废笔墨。”从这些说法中我们又体会到,黃筌和徐崇嗣的画法也无大异。因此没骨法的创始人现无从考证,但从历史考证来说,他们的花鸟画也都是建立在写生的基础之上。而真正将没骨画法发展到极致的便是恽寿平。

恽寿平生于明末的名门望族,曾祖父恽绍芳在明朝嘉靖年间中进士后发家,曾与著名的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等人为文友。恽寿平堂伯父恽厥初既出任过福建、湖南等地方官,又是诗人;另一位堂伯父恽本初也就是恽向,是晚明著名的山水画家,可见恽寿平出自书香门第,家族文脉渊厚。但生于晚明的恽寿平自小生活却动荡不安,恽寿平的父亲恽日初是明末朝廷官员,随着王朝的更替战乱,恽寿平跟随父亲流离奔波,又征战沙场,后与家人失散,沦为阶下囚,那时的恽寿平才16岁,却又机缘巧合凭借自己绘画的天分和学识,从阶下囚又变为了总督夫人的义子。年少时的恽寿平便经历了他人没有经历过的颠簸,后又离开总督夫人,在灵隐寺为僧,22岁返俗还乡后,渐渐结识艺坛好友,以卖画为生。自36岁时开始了“没骨花卉”的创作,并形成了“恽派”走红了江南画坛,恽的没骨花卉自成一家全然离不开他生活的经历和感悟。

“酌论古今,参之造化,以为损益”,这是恽寿平参悟绘画的方法,“造化”即为自然,客观事物,“师造化”就是“师法自然”,这是恽寿平全部绘画的一个立脚点;“酌论古今”“以为损益”,他临摹学习了前代大家的作品,总结“黃徐”的画风,“黃筌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辙可得”,但前人的技法并不都是尽善尽美,找出前人画中不如意的地方,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以大自然为创作之源,创造出新技法。他说:“写生之技,即以古人为师犹未能臻至妙,必进而师造化,庶几极妍尽态,为大雅之宗。”除此之外他还主张“学晞古(李唐)不必似晞古,师子畏(唐寅)何妨非子畏”,不要被古人的技法所拘,“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与似者皆病也。”恽寿平一生虽画了大量的仿某家某法的作品,但都是在保留自己笔墨风格的基础上仿作,仍然是他自己。

恽寿平“参之造化,以为损益”的艺术思想影响着当今习画之人,也是美术学院专业教育经常引用之典故,没骨花鸟这一画种随着对恽寿平艺术的研究增多更广为人知。没骨画法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流传之中,产生了诸多风格变化。清代晚期著名画家居巢、居廉在学习恽寿平没骨画法基础之上,有意识地大量使用“撞水法”与“撞粉法”,在当时的岭南画坛独树一帜,创立“居派”花鸟画;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跟随居廉学习绘画,在注重写生的基础上将“撞水撞粉”进一步发展,直至艺术风格多样化的今日,有工写结合的没骨表现方法,有重写意性的表达,有偏色彩、立体效果的呈现,没骨画法随时代的变化出现丰富的面貌,但无论技法怎样去改变,都离不开对造化的参悟。

损益类科目期末结转 篇4

贷:本年利润

2、借:本年利润

贷: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成本

到了期末损益类科目要制作凭证,都结转到本年利润去,月末损益类科目一般没有余额,

登记总账一般是按照记账凭证的汇总来登记的,所以既然做了结转损益的凭证,那么也应该汇总登记总账的,所以总账的这些科目月末也无余额,这样总账和表才会相符,才符合财务账账相符、帐表相符的原则。

汇兑损益现场检查方法与技巧 篇5

汇兑损益

业务说明

汇兑收益指银行机构进行外汇买卖、外币兑换等业务因汇价变动而获得的收益; 汇兑损失指银行机构进行外汇买卖、外币兑换等业务因汇价变动而发生的损失。该科目按外汇币种设置明细账,年末结转利润后应无余额。

业务操作流程

银行机构接受客户结售汇和个人外币兑换的申请,分不同性质依据规定审核相关提交资料。如符合受理条件的,查询即时牌价,采用相关交易进行账务处理。业务处理完毕后,根据规定经办行要向银行机构总行进行平盘处理,以降低汇率风险。银行机构总行接收经办行的平盘申请后,进行相关账务处理,并将因结售汇和外币兑换而产生汇兑收益通过系统内汇兑划转到经办行汇兑损益科目。

年末,银行机构分支行将汇兑损益科目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汇兑损益科目年末无余额。

现场检查流程

合规性

账务核对

1.检查方法:

①获取或编制汇兑损益明细表;

②复核其加计数,并与总账、明细账及相关财务会计报表的余额核对。

2.风险提示:汇兑损益明细表数、明细账加计数、总账数、相关财务会计报表余额数不相符。

确认和计量

1.检查方法:取得有关电子数据,利用计算机检查经营外汇买卖、外币兑换等因汇价变动而产生的损益数额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2.风险提示:损益数额不真实或计算不正确。

入账情况

1.检查方法:

①查阅大额外汇买卖、外币兑换损益记录,检查其原始凭证是否齐全,检查有无授权批准,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②调阅有关交易台账、“汇兑收益”、“汇兑损失”账户及有关存款账户和凭证,检查交易业务平盘已实现的收益或损失是否正确计算、记录和反映;

③调阅结账日前后的大额汇兑损益记录,与有关凭证相核对,检查其入账时间是否正确,凡属本期的汇兑损益是否全部及时入账;

④查阅交易台账;

⑤利用计算机检索交易价格短期内大幅变动或交易价格与市场价格差异很大等异常现象,追踪原因。

2.风险提示:

①未经授权擅自买卖外汇、进行外币兑换;

1371

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操作及现场检查流程

②额外向客户收取手续费或截留买卖差价;

③交易业务平盘已实现的收益或损失未正确计算、记录、反映; ④汇兑损益跨入账,随意调节利润; ⑤故意隐瞒、掩盖亏损。监督检查

1.检查方法:查阅内审及业务管理部门的检查报告及有关整改报告。2.风险提示:

①未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②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频率及深度不够充分; ③对检查出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

④对审计、检查建议的落实整改不够及时。

检查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95〕47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3〕11号)3.《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1〕49号)4.《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1993年)5.《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2〕19号)

1372 财务管理 ── 其他财务管理

业务操作流程图

不符合受理条件客户提出结售汇和外币兑换申请 经办行审查相关资料外汇买卖经办行向总行客户存款进行平盘或现金总行将汇兑损益划转到经办行期末结转利润科目 1373 1374

损益 篇6

源潇实业有限公司2011年初与他人合作投资成立甲、乙两个子公司,分别占甲公司股权25%,但不具有重大影响;占乙公司股权40%,对其具有重大影响。源潇公司2012年生产经营利润80万元(无其他应调整事项)。甲公司2012年可分配利润40万元,暂无利润分配方案,但在2012年12月,宣布分派2011年利润32万元(源潇公司可分得8万元)尚未支付。乙公司2012年亏损65万元。源潇公司2012年利润总额的计算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填制应注意如下事项。

投资收益及本年利润的计算

(一)源潇公司对甲公司的投资虽高于20%,但不具有重大影响,应按成本法核算投资收益。成本法注重的是初始投资成本,不随被投资企业权益的增减而调整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只有当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之日,投资方才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甲公司2012年利润尚未宣布分配,不作增加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但甲公司宣告分派2011年利润时,不管是否实际支付,均应增加投资收益并作会计处理(单位:万元,下同):

借:应收股利 8

贷:投资收益 8。

(二)源潇公司占乙公司股权40%且对其具有重大影响,应按权益法核算投资收益,即以初始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投资损益,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乙公司2012年亏损65万元,源潇公司应在资产负债表日(2012年12月31日)按出资比例作相应减少投资收益26万元(65×40%)的会计处理:

借:投资收益 26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26。

(三)经以上计算后,源潇公司2012年投资收益为-18万元(8-26),本年利润总额应为62万元(80+8-26)。

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及计算

(一)取得对居民企业的投资收益计入免税收入

不管是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核算,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第四条规定,企业权益性投资取得股息、红利等收入,应以被投资企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作出利润分配或转股决定的日期,确定收入的实现。同时,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符合条件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属于免税收入。投资方应在被投资企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作出利润分配或转股决定的当日确定收入的实现。同时,在计算应纳所得额时,都应作纳税调整减少。

因此,计算源潇公司2012年应纳税所得额时,其取得的甲公司投资收益8万元应作纳税调整减少。

(二)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亏损不得在投资方扣除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将其确认为投资损失。这是因为在被投资企业经营期间,投资方按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在税法上不作收入处理,所以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亏损,也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由于按权益法核算时,源潇公司按比例应分担的乙公司经营亏损26万元,已计入2012年的损益,减少了本年利润,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将该项损失支出26万元作纳税调整增加。

(三)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2012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本年利润62万元+纳税调增26万元-纳税调减8万元=80(万元)。

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的填制

(一)先填写纳税申报表的附表。

1.附表十一《长期股权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

①在第一行第七列“会计投资损益”填入8万元(甲公司投资收益增加额);

②在第一行第八列“税收确认的股息收入”的“免税收入”栏填入8万元(免税的甲公司投资收益);

③在第二行第七列“会计投资损益”填入-26万元(会计上确认的对乙公司投资损失)。

2.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

第三行“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填入8万元(免税的甲公司投资收益)。

3.附表三《纳税调整明细表》:

①第七行“6.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投资损益”:在第三列“调增金额”填入26万元(对乙公司投资损失);

②第十五行“14.免税收入”:在第四列“调减金额”填入8万元。

(二)填写《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

1.第九行“投资收益”:填入-18万元,即根据“投资收益”科目损益相抵后的数额(8-26)计算填报;

2.第十四行“纳税调整增加额”:填入26万元;

3.第十七行“免税收入”:填入-8万元。由此形成第十五行“纳税调整减少额”-8万元;

4.最后形成第二十三行“纳税调整后所得”以及第二十五行的“应纳税所得额”80万元。

按规定办理减免税备案手续投资方取得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免缴企业所得税,但应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优惠项目备案登记表》,投资合同或协议书,被投资企业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相关证明材料等资料,办理上年的纳税申报和减免税备案手续,并取得税务机关填发的备案受理回执。

投资损益的会计、税务处理原则

假设本案例中,乙公司2012年可分配利润是65万元,按权益法核算,在资产负债表日,源潇公司则在会计上确认投资收益26万元,在税收上作纳税调整减少26万元。其会计分录、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申报表及附表填制,与上述投资亏损业务做反向操作即可。

汇兑损益的会计核算分析 篇7

随着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并且发生涉外交易。企业涉外交易所使用的结算货币与企业会计处理的记账本位币很可能不一致, 就可能产生汇兑损益。汇兑损益主要是由于企业持有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而形成的。按照《会计法》的规定, 我国企业使用的记账本位币一般应当为人民币。《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的规定, 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将所持有的外币按照当日即期汇率或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由于汇率的变动, 会使企业持有的外币在不同时期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的金额不同, 会计上将这种金额的变动称为汇兑损益。

对汇兑损益的会计核算, 从会计理论角度来看主要有两种观点, 分别是一笔交易观和两笔交易观。在一笔交易观下, 企业应当将以外币结算的商品购销业务与其后的货款结算业务视为一笔交易, 如果由于汇率的变动而造成货款实际结算金额的变动, 企业应当调整前期确认的营业收入或采购成本, 而不单独确认汇兑损益。例如, 2010年3月1日, 甲企业向国外A公司出售一批价值1 000万美元的货物, 假设当日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为1∶7。2010年6月30日, 甲企业收到货款, 当日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为1∶6.5。那么甲企业将由于汇率变动而形成的账面损失500万元人民币 (1 000× (7-6.5) ) , 冲减前期确认的营业收入。从中可以看出, 一笔交易观事实上是将企业由于汇率变动而造成的汇兑损益并入了前期确认账户, 这会使营业收入、购货成本等非货币性账户承担与其没有直接关系的外汇风险, 是将商品购销业务本身的实体市场风险与外汇金融风险混为一谈。由于一笔交易观存在的弊端, 目前在会计实务中已经很少使用。在两笔交易观下, 企业应当将营业收入或采购成本的确认与后期款项的实际结算视为两笔完全独立的业务。如果在此期间, 由于汇率变动, 使企业实际收到或付出的本位币金额发生变化, 企业应当将其差额单独确认为汇兑损益, 而不再调整营业收入、采购成本等非货币性账户的初始确认金额。这样处理, 可以使企业恰当反映因为汇率变动而带来的金融风险。接上例, 如果是采用两笔交易观, 那么甲企业在2010年6月30日应当确认600万元人民币的汇兑损益。我国目前对汇兑损益的会计处理方法采用的也是两笔交易观。

2 两笔交易观下汇兑损益的会计处理举例

[例1]乙公司外币业务采用交易发生时的市场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 (人民币) , 并按两笔交易观在月末计算所持有外币货币性资产的汇兑损益。假设乙公司2010年11月期初外币项目账户余额全部为0。乙公司2010年11月共发生以下4笔外币业务, 分别是: (1) 11月1日, 乙公司对外赊销价值200万美元的产成品一批。假设当日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为1∶7.4。 (2) 11月3日, 乙公司从中国银行取得300万美元3个月短期贷款, 准备用于购买原材料。当日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为1∶7.3。 (3) 11月20日, 乙公司从美国进口一批价值150万美元的原材料, 款项用外币存款支付。当日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为1∶7.2。 (4) 11月28日, 乙公司收回11月1日赊销的货款200万美元。当日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为1∶7.1。 (5) 11月31日, 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为1∶7.0。

在会计实务中, 乙公司需要对所有涉及外币的货币性账户按照外币和记账本位币同时开设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乙公司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可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除增值税外, 不考虑其他税费。2010年11月外币业务会计分录及说明如下:

(1) 11月1日, 乙公司对外出口赊销200万美元, 折算为人民币为1 480万元人民币 (200×7.4) 。由于是出口业务, 按照我国增值税法的规定, 增值税税率为0, 因此乙公司无需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应收账款———美元户 (200万美元) 1 480

贷:主营业务收入1 480

(2) 11月3日, 乙公司从银行取得300万美元短期借款, 折算为人民币为2 190万元人民币 (300×7.3) 。

借:银行存款———美元户 (300万美元) 2 190

贷:短期借款———美元户 (300万美元) 2 190

(3) 11月20日, 乙公司采购原材料成本为150万美元, 折算为人民币为1 080万元人民币。乙公司原材料的会计入账价值应当为1 080万元人民币 (150×7.2) , 因为原材料账户不属于货币性账户, 乙公司无需再对其登记美元户。

借:原材料1 080

财务费用———汇兑差额1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183.6

贷:银行存款———美元户 (150万美元) 1 095

银行存款183.6

(4) 11月28日, 乙公司收到11月1日的赊销货款200万美元, 按照11月28日汇率折算为人民币为1 420万元人民币 (200×7.1) , 与11月1日原确认金额1 480之间的差额, 应当视作汇兑损益计入乙公司当期财务费用。

借:银行存款———美元户 (200万美元) 1 420

财务费用———汇兑差额60

贷:应收账款———美元户 (200万美元) 1 480

(5) 11月30日, 乙公司需要计算相关外币货币性账户所产生的期末汇兑损益。乙公司银行存款 (美元户) 尚有余额150万美元 (300-150) , 按照11月30日汇率折算为人民币为1 050万元人民币 (150×7) , 与前期确认金额1 095万人民币 (150×7.3) 之间的差额45万人民币 (1 095-1 050) 为乙公司的汇兑损失。乙公司短期借款账户余额为300万美元, 由于汇率变动, 短期借款的账面价值由2 190万人民币, 减为2 100万人民币, 差额90万人民币为乙公司的汇兑收益。两者相抵消后, 乙公司还需要确认45万人民币的汇兑收益。

借:短期借款———美元户 (300万美元) 90

贷:银行存款———美元户 (150万美元) 45

财务费用———汇兑差额45

3 汇兑损益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 汇兑损益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会使企业的会计利润出现较大波动。在企业的外币资产未实际使用, 外币债务未实际清偿前, 汇兑损益实际上只是企业的一种未实现持有损益。随着汇率的不断变化, 这种持有损益很可能不会实现, 甚至发生由收益变成损失或者由损失变成收益的反方向变化。在汇率较为稳定的情况下, 将其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 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并不会造成过大的影响。但是, 目前世界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汇率变动较大, 对与一些持有外汇资产或负担外汇负债金额较大的进出口型企业来说, 将未实现的汇率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报表的做法会对它们的会计利润产生不利影响, 给信息使用者传递企业经营业绩不稳定的假象。另一方面, 如果汇率发生对企业有利的变化, 企业当期会计利润会大幅增加, 而这种利润的增加并会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现金流入, 那么很可能一方面会降低企业会计利润的质量, 另一方面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分配压力。如果企业基于较高的“未实现”会计利润对股东进行股利分配, 很可能或造成过度分配, 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

(2) 将企业当期发生的未实现汇兑损益计入“递延收益”而不是“财务费用”。财务费用属于三大期间费用之一, 作为“费用”, 其核算内容应当是由企业日常活动引起的经济利益流出。而汇兑损益不能理解为企业为生产经营而付出的日常代价和收益, 因为汇兑损益不完全具备收入和费用的经济特征, 计入“财务费用”账户不尽合理。本文认为, 应当将企业发生的汇兑损益计入“递延收益”而不是“财务费用”。“递延收益”可用来核算企业确认的应在以后期间计入损益的各项内容。企业可以在会计期末将汇率变动而引起的外币项目增值或减值先计入“递延收益”, 并且在会计报表中直接增设“汇兑损益”账户。当企业实际对外处置或清偿外币项目时, 再将实际承担的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处理, 由于“递延收益”本身属于负债类会计科目, 因而一方面可以避免由于汇率变动而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另一方面, 不会使企业在利润未真正实现之前过度分配股利。

摘要:汇兑损益的会计处理理论有一笔交易观和两笔交易观。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使用的是两笔交易观, 这也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相一致。本文主要对两笔交易观下汇兑损益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汇兑损益,会计处理,两笔交易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损益 篇8

[关键词]《老子》;《易传》;损益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3—0012—05

在我国古代文化典藉中,《老子》与《易传》(《易大传》)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道家和儒家的代表性文献,这两部典籍体现出各自旨趣迥异的价值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截然对立,实际上它们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可以相互沟通的思想和方法。联系思想史的发展进程,也有助于加深这种认识,魏晋玄学中的“三玄”就包括《老子》、《庄子》、《周易》,所说《周易》自然不仅仅包括占筮文字组成的经文,还包括相传与孔子有关的传文,即《易传》。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印证,至少在魏晋时期的玄学家那里,这三部典籍存在着相通的义理,至于典籍哲学思想如何呈现,与解读者有怎样的内在联系,都不可静止孤立地看待。这类现象往往被理解为解释者融合典籍的努力和尝试。实际上,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特别是随着对地下新出土史料的整理和研究,《老子》和《易传》尽管形成的具体历史时期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基本被认为是不晚于战国时期的作品。虽然各自的篇目章节也有早晚的差异,如《易传》就已有学者作了分门别类的具体考察,但存在着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使对这部分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有了可能。

当然,像陈鼓应等先生主张《易传》是以道家哲学为主体,融汇阴阳、儒、墨、法各学派思想而形成的作品,“《易传》学派”是老子哲学开启的道家别派,无疑试图在理论上解决《老子》对《易传》的影响与联系问题。如果这种观点能够成立,那自然会使二者的比较更加有迹可寻。

本文尝试从损益思想角度比较《老子》与《易传》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种异同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文化意义。

一损益思想的内涵及沿革

损益思想,可以简称为变革思想,指人在面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礼仪、文明成果时的基本价值取舍观念。

这种思想最早来源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上帝观念”、“天命思想”,损人益天与损天益人是损益思想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也是探讨天人关系(包括天人合一、天人相分)的具体方式和步骤。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天”决不仅仅是自然,而更主要的指天命、天帝、天心等。

早在殷商时期,因为祖先崇拜与上帝神崇拜的纽结,人们服从上帝的意志,但是到了殷末周初,渐渐发生了变化,虽然在西周时期,尽管重视德、孝等主体的修养,基本框架还笼罩在“天命”中,不过,这时的天命已经可以根据人的德行修养发生变化了。这是损人益天的阶段。随着西周末到东周时期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重要变化。对天子(天命)的服从降低了,等级的意识薄弱了。对“天”的崇拜渐渐被对“人”的自信所掩盖、冲淡,如郑国子产称:“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九年》)随国的季梁也称:“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诗经》中也出现了不少怀疑天、诅咒天的诗篇,所谓“变雅”之作,如《小雅·节南山》等。这是损天益人的阶段。

到了春秋末期,老子与孔子也很注意损益思想的讨论。在面对礼乐崩坏的局面时,二人解决的办法不同。“在对待周代礼制的态度上,老子是激进者,孔子是保守者;老子是体制外的抗议者,孔子是体制内的改良者。”老子认为,正是“礼”使社会混乱不堪,使人远离了本来的自然状态,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损礼,“损之又损”(《老子·第四十八章》),渐渐达到“无为”、自然的境界,实际上也是一种损益的思想,因为损的是礼,而益的却是人的自然。孔子则重视礼乐,尝试使礼与仁结合起来,努力让已经失去生命力、徒具形式的礼恢复内容和作用。他一方面损礼,改革礼的节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他的历史观就是“礼的损益史”、“固执着旧形式以订正旧内容”;另一方面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即益人,在《论语》中保留着不少相关的思想。这两种损益观虽然在具体内涵上有很大差异,但基本思维方式相同,即损礼益人,是此前损益思想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对他们的礼乐观、社会观等方面比较的结果,老子崇尚自然,批评人为,所以其损益思想的核心终究是损人益天;而孔子,罕言天道与天命,重视人的礼仪文明,也不说怪力乱神等事。所以其损益思想的核心毕竟是损天益人。

这两种思路,得到了不同学者的继承和发展。如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就极向往逍遥,万物齐一,各各自适,在《马蹄》、《骈拇》等中竭力反对人为的徒劳,继承了老子的损人益天思想。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对天人的损益也有所探讨,特别是荀子。孟子还只是万物皆备于我,走一条折中的路线,悄悄地将天安顿在人心中,这样,人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感成为人的天性,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合理性。苟子比较好地继承了损天益人的思想,主张天人各有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假于物”(《荀子·劝学》)。在《非相》等中批评了天命等思想。

这里的粗线条勾勒,旨在揭示《老子》与《易传》损益思想产生和形成的背景。同时,界定它们的地位和功能,也需要在这个链条中来加以反思和认识。

二《老子》的损益观

在《老子》中,贯穿着基本的损益思想。其基本态度是损人益天。此处的“天”指自然,“人”指人为的欲望,“损人益天”也就是不断减损人的过多的欲望使之恢复自然。这种损益观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反映。

在克制人们的强行妄作方面,老子提醒人们要减损不必要的欲念,不要逞智使强,避免祸患。如“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第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老子·第九章》),“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

正是从这种损人益天、主张自然的角度出发,老子认为,社会的伦理规范往往正是人们自然本性丧失的表征,“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

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第三十八章》),他从另一个角度反思了礼义制度与人自然本性之间的对立,是其损益观在道德伦理问题上的集中反映。所以,老子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第十九章》),“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第二十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

此外,《老子》一书,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出于史官”,字里行间具有鲜明的史官特色。其叙说的对象,往往是“万乘之主”,如“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第二十六章》),劝告君主要持重处静,才能更好地治理天下。《老子》中的“圣人”不仅仅指与自然契合的人,而大多主要指统治者,如“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老子·第二十八章》),又如“圣人无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论兵时也强调“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第三十章》)。认为“侯王”如果能守道不失,“万物将自宾”(《老子·第三十二章》),“万物将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第七十二章》)。因此,这种损益观在《老子》中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不仅指一般的人的欲望,而更多具体到国君或官长身上,也侧面反映了老子对当时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思路。老子甚至明确地指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第七十五章》)

老子关于损益的思考很深刻,“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第四十四章》)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所以,老子在谈到治国行礼时说“治人事天,莫若啬”(《老子·第五十九章》),大国应该戒掉自己的傲心,谦居小国之下,“大者宜为下”(《老子·第六十一章》)。在春秋末期,老子也注意到社会现实问题的严峻性,注意到“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立和差异,他从损益的角度将这种情形生动具体地表达了出来,这就是:“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七十七章》)只有那些“有道者”才会以“有余”“奉天下”,顺应“天之道”,进行合适的损益。相对于现实的“人之道”,这种损益的实质同样也是“损人益天”。

当然,在老子的损益观中,他从自己的哲学思想出发,最后提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第六十五章》),虽免不了授人以“愚民”之讥,但反对的也是违背自然的“智巧”。

因此,老子的损益思想与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关系密切,体现在对社会、人生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上,他重视克制减损人过多的欲望,彰显人性的自然和纯朴状态,从而为解决具体的社会人生指出了一条损人益天的简明途径。自然,他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这种主张难以实现,但却依旧将现实作为与“天之道”对立的“人之道”加以反思,目的依然是“损人益天”。

三《易传》的损益观

《周易》经文六爻的递推实质上就体现了一种损益的思想和观念。比如《乾》卦由“初九”至“上九”,依次经历“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和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几个阶段,在卦象上也呈现出了益与损的交融和交替。核心思想则是损益的思想。又如《蒙》卦由“初六”至“上九”,依次经历“发蒙”、“包蒙”、“困蒙”、“童蒙”、“击蒙”几个阶段,也是如此。

不仅《周易》经文和卦象反映了损益的思想。而且在某些卦爻辞中也含有丰富的损益思想,如《坤》卦“初六”,爻辞为“履霜坚冰至”,该文句表达了由“霜”到“冰”的增益过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醒人们防微杜渐,注意事物的发展动态。又如《噬嗑》卦“初九”,爻辞为“屦校灭趾”,校,“木囚也”(《说文解字》),意思是脚曳校前行,校恰掩其足。虽然这种打扮还只是轻囚轻罚的标志,人们自然也可以感觉到“受轻罚于前,则知所警惕,亦免重戮于后”,这种道理自然也体现出担心事态恶化的倾向,事理发展虽然体现了“益”的过程,但人的行为则主要在于了解“损”的真谛,在天地运行之间,妥善地把握事物发展的分界点,反省自躬,本身便就是一个“损”的过程。

自然,《周易》关于“损”“益”思想比较集中地反映在紧密相连的《损》、《益》两卦中。

(一)《损》卦的损益思想

《损》卦,(下兑上艮)。经义本指占筮的情形和结果,“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意思是如遇到此卦,作战自有俘获;事情大吉大利;所占问的事宜可以实行。祭祀鬼神,即使只用两簋饭,也可用来行享祭的大礼。尤要注意的是后一句,该句的“曷”,按高亨先生的看法,“借为馈,馈食也”,馈食于鬼神,即祭祀,所以实际上谈论了在祭祀过程中的“损礼”问题,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煞礼”,减损礼的形式而不致影响祭祀的效果。这一卦题名为《损》,自有渊源。

但是在经文中,只是谈及“损”礼是否可行的问题,意义还不是很丰富。后来在历代的传文中,《损》卦的哲学意义日渐被揭示了出来。

《易大传》,《彖辞》注意到《损》卦上下卦(或者外内卦)的寓意和属性,并将它们放置在一个系统中加以考察,指出艮象山,系阳卦,属刚,以比贵族;兑象泽,系阴卦,属柔,以比民,所以《损》卦显示了贵族高居民上、损下以益上的道理。正如高亨先生指出的,《损》卦得名,并非从贵族角度,而是从民的角度,“损在民,自民之角度言之”。《彖辞》又赋予了“时”的观念,“损”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实行的行为,不是常礼,“二簋应有时”,比如战争、丧国、大灾、路中,从而将“损”视为权宜之计;“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彖辞》的“损刚益柔”自然也超出了《损》卦经文的意思,却反而与《益》卦相近,是一种纷杂的现象,姑且不论。但是,“时”的观念,在损益问题上被充分提出来了,也就是说,损益改革要注意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根据时势的需要采取相应的行动,才能达到上下和睦、百业兴旺的境地。

《象辞》则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即通过卦象揭示人修养的道理,认为山下有泽,不免侵蚀损坏,从《损》卦中君子可以明白“惩忿窒欲”的重要,克制愤怒和贪欲,才能不断完善人的德行。《象辞》在解释该卦各爻辞时也紧扣着这个修

养身心的思路,所以很强调“志”,讨论是否“合志”、“中以为志”、“损其疾”、“大得志”等问题,概括起来,即君子如果在做事时能考虑是否合乎志愿,坚守正中之道,克服不足和弱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损己益人,自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实现自己的抱负,就是“大得志”。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象辞》解释也没有完全忽视“损”、“益”之间的联系,这进一步说明两卦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

(二)《益》卦的损益思想

《益》卦,(下震上翼)。经义本指占筮的情形和结果,“利有攸往。利涉大川”,意思是遇到此卦,所占诸事皆利,渡涉江河也无不顺利。经义本身与该卦卦名了无关涉。《易传》。《彖辞》解为:“《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按高亨先生解释,“说读为悦,喜悦也。下下,君以卑谦之态度礼敬民”,所以,《益》卦之所以称为“益”,正是从下民的角度出发的,即损上益下。实际上,这种解释的根据也是该卦的卦象特征和属性。《益》卦下震上巽,震为阳卦,属刚。象君,巽为阴卦,属柔,象民,所以被解为君居民下。损上(君)益下(民)。可见,联系前文,《彖辞》在解《损》、《益》二卦时角度是一致的,即都是从民(下)的角度出发确定损益的,因为损益是相互对立的矛盾统一体,具有相对性,只有选定明确的立足点才能展开论说。至于《彖辞》为什么选定“民”(下)为立足点,则是颇耐人寻味的。如果说《彖辞》有明确的思想倾向的话,那么,至少“民本”思想是其思想观念上一个重要的特征。

《彖辞》根据《益》卦上、下卦的卦象和中位,指出君臣各处其位,这是“中正”之道;同时补充了“木动”“行舟”的道理。它又进一步引申为“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这是对《益》卦“益”思想的丰富和扩展,使其成为万事万物的生成法则。但是如果联系《彖辞》解《损》卦的文字,不难看出,《彖辞》作者比较好地贯彻了两个原则:一是选定从下民观察的角度,一是坚持“时”的观念。所以,无论损还是益,关键是“时”的变化。在君民各有常位的观念下,损和益毕竟都是暂时的、临时的、相机的举动,都是“与时偕行”的举动,而不是“常道”。

《象辞》则根据巽震的风雷语义,揭示了德刑的教化意义,从而引申出“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迁善改过”也是成为君子的修养功夫,但已是对经文主旨的引申和发挥了,其中寄寓了损益的思想,即“损过益善”,与《损》卦“惩忿窒欲”的损己是内在统一的。可见,针对《损》、《益》卦,《易传》中的《彖辞》和《象辞》解释具有鲜明的特色,采用了统一的标准和尺度,这给我们理解时提供了一定的方便,即把握损益思想,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才能最终获得对“道”的体悟和理解。在思想观念上,能够认识到“民”的重要和“时”的影响,这是《易传》损益思想的突出贡献。但是,囿于常位常道的观念,《易传》的损益思想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或临时性,是必要时用来调剂的手段,而远不是正常的做法。但是,毕竟较漠视民的地位的观念要进步得多。

四《老子》与《易传》的损益观实质及影响

从损益观角度比较《老子》和《易传》,容易在表面上突出其中的一些关联和差异,但是,更深刻的则是在思想学术史上,学者们对二者努力进行融合,不断推动中国思想史的前进和发展,显示了二者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老子》与《易传》之间的相似性比较分明。仅就《损》、《益》卦及其传辞而言,就能略窥一二。

《损》卦,《彖辞》揭示突出了天地万物盈虚消息的变化过程,其中贯穿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原则,与《老子》一致,“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慎终如始”(《老子》第六十四章)。关于这一点,陈鼓应先生做过集中的考察和论述。

损益思想在《易传》中有具体的运用。如《谦》卦,《彖辞》指出:“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所论损盈益谦思想与《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一致。或许我们未必直接肯定《彖传》的主导思想是道家思想,但是在损益观上二者存在的一致也自毋庸讳言。同时,它们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值得注意的。《彖传》虽说人道恶盈好谦,但在人道与天道之间却并未有截然的对立;而《老子》则说“人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老子》七十七章),却明显彰示了天人之间的显著差别,虽然老子以“天之道”批评了“人之道”的悖谬,但毕竟这种差别对我们判断《老子》与《易传》的关系提供了某种挑战。

《周易》《损》卦、《益》卦的思想影响深远,特别是《彖辞》、《象辞》的解释成为后来不少哲学家、思想家阐发和建构自己思想体系的基础。其中比较醒目的是魏晋时期的玄学家王弼、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等。

王弼注解《损》卦的《彖辞》“艮为阳,兑为阴,凡阴顺于阳者也。阳止于上,阴说而顺,损上益下,上行之义也”,《益》卦的《彖辞》“震,阳也;巽,阴也。巽,非违震者,处上而巽,不违于下,损上益下之谓也”。王弼受《彖辞》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出发点同样也是根据《损》、《益》二卦上下卦的属性立说。他注解《损》卦爻辞“损之为道,损下益上,损刚益柔,以应其时”,也有“时”的观念。在立说方式和观念上受到《彖辞》的影响。王弼的独特贡献是通过对“时”和“刚柔”关系的反思,建构起自己的玄学思想,主张损益的动力源于“时”的发展需要,而不是事物刚柔的属性。

王夫之认为,作为天地所行的大道,必要时的损益是正常的,他联系人的“性情”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阐发:“性静而止,情动而流;止以为畜,畜厚则流。迨其既流,不需其长,随应而变,往而得损者,亦固然之势矣。”王夫之着重强调了“损”的“时”的特征,即“随应而变”。这继承了《彖辞》的看法。

但是在论述如何“损”的问题时,他主张对性情理欲不能截然分开,受《象辞》的影响更大。他认为君子用“损”,主要体现在“惩忿”和“窒欲”上,当“性甫正而情兴,则抑酌其遇,称其才,而因授之以节已耳”,可见他所说的“损”不过是根据人的才情性的实际作些节制罢了,而不是完全扫除净尽,实际上扫除净尽也是不可能的,当“忿”“欲”不存时,性又依托什么存在呢?

王夫之的改造和深化,正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演进规律,这是对宋明理学理性反思的结果,也是对释、老(道)二学积极回应的表现。王夫之批评道:“彼佛、老者,皆托损以鸣其修。而岂知所谓损者,因三人之行而酌损之,惟其才之可任而遇难辞也。岂并其清明之嗜欲,强固之气质,概衰替之,以游惰为否塞之归也哉?”他主张“尊性者必录其才,达情者以养其性。故未变则泰而必享,已变则损而有时。既登才情以辅性,抑凝性以存才情。损者,衰世之卦也。处其变矣,而后惩、窒之事起焉。”王夫之对才、情、性已有了比较辩证的认识,摆脱情性对立的思想樊篱,提出“尊

性”“录才”“存情”的看法,振聋发聩。令人深思。他论“损”在人的修养方面的表现,体现出自己的思想面貌。论述也明显较《易传》深刻细腻。

王夫之认为“益”也是万事万物的一种规律。他从五行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出发,指出“五行相养以养群有。受养为壮,施养为老”,提出“道在必行而无容已者,不及是而道未足以行也”、“道之益,岂问器之损哉?”由万物之间的相互滋养,此亡而彼长,观察到事物之间存在着“益”道,即辅佐和成全他者的道。难能可贵的是,王夫之强调,要通过对事物消长现象的超越和洞察,来把握事物内在的“益”道,从而使“益”道上升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法则。同时,他从卦象中分析阴与阳的消长关系,提出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阴益而阳非损”,这是一种新的发展,它意味着阴与阳并非全部是对立的关系,也有相辅相成的方面。这些解释都超出了《周易》经文的原意和《易传》的范围,反映了王夫之自己的思想。

总之,《易传》中的损益思想很有特色,尽管《彖辞》和《象辞》略有不同,但其民本、重时、修身的观念对后世思想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仅从损益思想角度考察,《易传》与《老子》有相似的一面,都重视“反”的功能和作用,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关系,但同时也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易传》思想明显有了进一步的成熟与发展。《易传》在解《损》、《益》两卦时,《彖辞》侧重上下,《象辞》侧重己人、过善,从而将《老子》、《论语》等所探讨的天人之间的损益观念,吸收融会并进一步具体化起来,无疑是一种新的融合与创新,它使《易传》在论述损益时对修养论的强调更加充分突出。随着后世学术史的演进,《易传》与《老子》的相互结合与分辨形成了新的思想和观点,如王夫之等。在清理和把握王夫之学术思想时,不能不重视他与《老子》以及《易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损益观问题上。这是我们从微观的损益角度对《老子》与《易传》关系考察后得出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李镜池.周易探源[MI.北京:中华书局.1978.

[2]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M].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

[4]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5]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8.

[7]赵源一.王弼解(易)之道阐释[J].周易研究.2006,(6):21.

上一篇:清雪协议下一篇:安全管理工作手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