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神奇的毕加索有感

2024-07-04

观神奇的毕加索有感(精选11篇)

观神奇的毕加索有感 篇1

观《神秘的毕加索》有感

姓名:鲁茜婷

学号:20104151022

班级:10级艺术设计一班

院系:美术学院

这是一部记录片,拍摄于1956年,导演是克鲁佐。它真实的记录了毕加索作画的奇异旅程。片中镜头大部分是被一种半透明的玻璃板子所占据,毕加索在画板上蒙上画纸作画,然后再挥洒上激情的色彩,这一切的一切都用摄影机从反面拍了下来,这就像画是从镜头里面长出来一样。然而片子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向观者展现了绘画一直不为人知的一面—“画的蜕变”。它使绘画不只是固定在画纸上、不只是一件画的尸体,而是数百件画通过覆盖、删除、再造、重组的集成。这种绘画的过程才是更具美感之地。这种特殊的拍摄方式,对比在今天很流行的“沙画”艺术仿佛是异曲同工。

对于毕加索,我个人真正接触到有关于他的作品,是在高中的时候,由于提高速写的需求,于是便买了一本毕加索的速写集。我只知道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真的被他非凡的艺术才能感动了,简直是为他疯狂,特崇拜。可能是毕加索从小就跟着当美术老师的父亲学绘画的缘故,当他还是孩童的时候,那超常的造型能力、那具有强烈穿透力的线条、那神秘的光影、那画幅上流动的空气感,无一不震撼着

你的每一根神经。世人说“毕加索永远年轻”,以此形容他多变的创新的艺术形式,从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再到盛年的“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和后期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无一不透露着其创作的无限激情与冲动!当导演对毕加索的画评价为“已经很不错了”的时候,你肯定也以为他的画笔应该会停了下来吧!可这时的毕加索只是说“不行,我要冒险,我喜欢冒险,我要让你们看到最中心的东西”。好的画家,是忠于创作激情和冒险的冲动的,犹如脱缰的野马,奔狂在未知的草场。

对于这篇纪录片中,人物只有两个—主角毕加索和导演克鲁佐,背景只有一个—画板,影片可以说整个是沉浸在一种近似黑色的黯淡的氛围中,感觉上唯一的颜色也只是出现在毕加索的画布上,这也使得那一抹色变得格外的吸引人。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画家那种绘画的颠覆和激情,每一笔都是冲动的,每一笔更是激情的。那种能令观者都有绘画冲动的魔力,确实是深深的影响了我。毕加索的绘画会让你觉得他根本不是奔着结果去,而是在绘画的过程中不停的去寻找着未知的结果。他使绘画不仅仅固于结果,更不可能被定格。它可以从三朵小花到一条金鱼再到一只大公鸡最后到在黑色颜料的涂抹后变成了人脸。感觉画无时无刻不在变,感觉不管哪一秒停下来都可以是一幅完整的画,既可以随时停笔,亦可以随时再动笔。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它下一秒会是什么样子,这也正是画家不停尝试不停探寻的。特别是那一幅沙滩浴场的画,这种重复修改、重复覆盖、不停尝试,在同一画布上的行为更是彰显的淋漓尽致,甚至可以说他是在蹂

躏画布。当他想要的感觉还没出现的时候,画家根本就不怕改变,不停的涂抹、不停的贴纸、不停地变换表现形式,直到最后终于等到了他想要的了。我想经过这样过程的作品,绝对是唯一的,而且连画家本身自己都是无法去复制自己的作品的,因为每一幅作品都只属于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感受,每幅画都有一段独一无二的创作旅程,永远不可能被复制,艺术就是在不停的改变和审视中达到巅峰的。这也正是毕加索神秘之处了。

观神奇的毕加索有感 篇2

导演细田守通过此片展现了育儿的不易,展现了父母,尤其是作为一个母亲的母性光彩。花作为单亲母亲,一个人抚养两个孩子,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和孩子们一同成长。导演把普通的,大家有普遍共鸣的事情,通过精简的动画表现出来,细致入微的母爱在《狼的孩子雨和雪》中得以挚诚的传递,作者用魔幻的基色,恬静的画风,构筑了一个亲情与成长的故事。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教育子女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说却并非如此, 世界上也有许多父母虐待或者抛弃自己的孩子。而大多数父母,都为了自己的孩子奉献毕生心血,导演正是为了与观众产生共鸣,才创作了《狼的孩子雨和雪》。母爱是斑斑银发中的柔软,父爱是弯弯脊梁中的刚硬。 因为爱,因为情,他们用青春作赌注,去搏我们的美好未来。是什麽让矫健的步伐更易成步履蹒跚? 是什麽让笔直的脊梁更易成型如弯弓? 是什麽让黑亮的头发更易成白鬓苍苍? 谁的美丽易谁的梦? 谁的无悔易谁的爱? 谁的青春易谁的幻? 谁的博爱易谁的泪? 父母用青春做赌注换取我们的美好明天,我们用什么来回报他们呢? 希望我们每一个子女都能够学会感恩,感恩父母,孝顺父母,珍惜那份血浓于水的情缘。

狼人意味着两条人生的路,究竟是成为狼,还是成为像父亲一样融入社会的人。两个孩子,两种性别,两种性格,两条人生道路。花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培养两个孩子,是让他们以后做人还是做狼,雨和雪在成长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艰难的选择。我们在感慨不同的性别、性格所更倾向于接受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之时,其实更应该感慨的是,作为他们的母亲———小花,只有一条人生的道路。当她的丈夫、她的女儿和她的儿子, 都能主动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她却只能选择一条一个人扛起生活所有重担、为孩子成长付出所有的母亲之路。小花的坚毅的生活态度让人钦佩。相信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选择。父母会纠结如何培养孩子,孩子会纠结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等,希望我们在做人生选择题的时候,都能够谨慎,不要让自己后悔。

影片中狼男一直守着自己是狼人的秘密,花一直守着自己的家人是狼人的秘密,雪和雨一直守着自己是狼人的秘密,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心中的秘密。我家有四口人父母和弟弟。父母本来都在单位上班,后来由于国家制度改变,父母双双下岗,弟弟出生后,家里的经济条件一直不是很好。我比弟弟大七岁,从很小的时候我就懂得了节约。自己喜欢的小玩具,漂亮的文具,漂亮的衣服,从来没开口跟父母要过,因为不想给父母压力,一直都很节省。然而在心里会想为什么自己家穷,为什么父母没有钱呢。大约十岁的时候,和姥姥去大舅家玩,和大舅聊天的时候, 大舅说“即使父母不是有钱人,他们把全部的爱给了你,为了你的幸福他们竭尽全力,而你,为了他们的幸福,竭尽全力了吗? 为了自己的幸福竭尽全力了吗? 如果没有,你又有什么资格去责怪别人呢”。听了舅舅的话,我心中的“狼”消失了,感觉很惭愧,为自己曾经的想法感到羞耻。以后,我要为了家人的幸福而努力,而拼尽全力。在你们的人生中,在内心深处是否也存在着一匹“狼”呢,你是否曾与人分享过你心中的秘密呢?

摘要:《狼的孩子雨和雪》是日本动画导演细田守执导的动画电影,影片于2012年7月21日在日本上映。导演细田守通过此片展现了育儿的不易,展现了父母,尤其是作为一个母亲的母性光彩。

观《教育的目的》有感 篇3

长期以来, 无论是在正规的教科书中,还是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中, 教育目的都被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表述历时数十年, 人们对此司空见惯, 并未感到有什么不妥, 所以至今仍然是教育文件及政策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但是看了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才真正的理解到: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培养,还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科学、人文方面的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要想把教育做的成功,那么必备条件就是创新。创新的知识正如活鱼一样自由遨游在浩瀚的大海,相反陈旧的知识会像死鱼一样慢慢腐烂;教育的目的不是一味的让学生见多识广,而是造就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在中国进人现代社会的今天, 封建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 通过教育进人名牌学校, 然后当政府公务员, 做官, 这是最风光的职业(在现代社会中官员不应该是一种职业) ; 当科学家,做教授, 这是受人尊敬的高雅职业; 做金融、证券、保险、工商、税务、职业经理人, 这是令人羡慕的高薪职业; 当工程师、医生、教师也算是一种过得去的职业; 做小生意, 开小餐馆, 做个体经营等普遍被看作是下层职业; 至于做农民, 进城当打工仔, 干清洁工等被人们看成是不人流的“ 活路” 。一个人要进人精英阶层, 进人上流社会, 就必须接受优质教育。教育被看成是划分职业等级的依据。在多数人看来,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一个有文凭的人, 就应该有好职业。难道一个人在校时的成绩好才能有所成就吗?这是谬论!事实上学历是使人成才的要素之一, 高学历有助于成材, 但它不能简单等同于人才。什么是人才? 人才的最终标志是他能够做什么, 他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实质性贡献, 这是最起码的常识。

从传统教育的目的可知我国先前的教育事业的精神主旨:一是主导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是革命理论; 二是视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工具; 三是教育目标为培养具有特定标准的革命接班人。如此说来,这样的说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本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说是合理的。但是处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改革开放已经取代了长期持续的革命意识,传统的教育目的已经暴露出了明显的额弊端。第一:传统教育目的的政治性内涵是教育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培养接班人的目的很明显在当时完全是社会政治的需要,因此当时的教育完全成为了政治的工具。教育追求的目的已不是教育自身的目的,而是社会政治的目的。这种教育在本质上已经迷失了方向。第二: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被动性的活动。教师教,学生学,这种“上施下效”的教学方法使得教育呈现出一种盲目的被动状态。教育的内容是要一以贯之呢,还是应该不断地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呢?长期以来,早我国的教育历史上,长期存在着“贯彻、执行”的记录,而少有“发明、创造”的记录。

对于传统的教育目的我们应该不断反思。 在这种教育的目的下教师们不敢对教育目的的意蕴进行自由、深入地探讨,只能是机械性地接受和执行, 因而其时人们对于教育目的的呼应虽然在表面上是热的、积极的, 但内心却可能是麻木的、冷漠的、消极的。在没有完全认同(并非主观上不愿意认同)、理解的情况下, 教师向学生的传道便往往是机械的、教条的。

观神奇的毕加索有感 篇4

电影结束了,很多人都离场了,我还呆呆地坐位置上,那些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镜头又在我眼前闪现,我的心灵被八路军官兵那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精神深深震撼了。

我用我笨拙的双手,来书写我那颗颤抖的心,我不禁想起我们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的伟大复兴。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几千年来经历了无数次外来民族的入侵,但每次灾难都会唤起我们民族的重新振兴。不管敌人有多么凶悍和猖狂,不管我们的条件是多么艰苦,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永远不可战胜的,任何别国他族,无可改变、无法逆转、无可奈何!因为我们有绝不做亡国奴、敢打必胜、宁死不屈、勇于为国牺牲的伟大人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建设祖国的重任将落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应该珍惜这大好时光,勤奋刻苦地学习,将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祖国的建设出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祖国永远走在世界的前列!

观马戏有感 篇5

最近的气候总是让人摸不透,忽冷忽热。今晚,我的心情亦如此,或许是看了马戏的缘故吧。

初入戏棚,但见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空气中弥漫着动物身上所散发出的异味,可许多人竟若无其事地在大吃大嚼,嗑瓜子的声音似乎比夏天的蛙鸣还密,这景象让我近乎窒息。我和妹妹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便从工作人员手中取过两把塑料椅,靠着铁丝网坐了下来。哈哈,没想到能找到如此“雅座”!

在漫长的等待中,广播里总算传来了主持人的声音:“请欣赏第一个节目——狮虎大战!”印象中的东北虎凶猛残暴,非洲狮坚牙利齿,可是当它们迈出铁笼的那一刹那,我怔住了:这哪里是虎和狮啊?它们如猫狗一样温驯,丝毫不及狐狸的威风。

老虎和狮子在场地上溜达着,它们的眼神里写满了无奈和乞求。再看那锯断的牙齿,那被切除的“利爪”,那残缺的尾巴,我的心灵再次被震颤了:它们本应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原始森林中,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驰骋,可現在却身陷囹圄,在那根带电的鞭子下,驯服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它们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呢?它们撼天动地的力量呢?它们火炬般的眼睛呢?它们桀骜不驯的性情呢?一切都荡然无存。可是,在它们心灵的最深处,一定有那茂密的丛林,一定有那广袤的草原,一定有那峻峭的山岗!

马戏仍在继续,观众仍在哄笑,我仍在沉思……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初二(20)班

点评:

这是一篇有感而发的文章,写的是观看一场马戏的“感受”。文章运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先写自己最近的心情“忽冷忽热”,并点明心情如此或许是看了马戏的缘故,进而引出了对那场马戏的回忆。初入戏棚时的场面描写,展现了“让我近乎窒息”的景象;老虎和狮子出笼的一刹那,颠覆了“我”意识中的威风形象;狮虎表演时“无奈和乞求”的眼神,引起了“我”的沉思。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的运用更能表现出“我”内心深处与众不同的感受。

观《经济半小时》有感 篇6

关键词:人文情怀;正能量

作为一档经济类栏目其立足与发展的根本是与社会经济现实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中央电视台的经济类节目《经济半小时》见证了中国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时刻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了解老百姓的呼声,感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需求,应广大电视观众的需求进行自我调整、改变,为广大的电视观众提供了了解社会经济的一个窗口,使电视栏目与现实的社会经济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一、关注公众利益,服务百姓生活

作为一名《经济半小时》的热心观众,每次播出《经济半小时》的时候,我都会予以热情的关注,在观看节目的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节目的编导在播出节目的内容方面最为关注的就是报到会不会改变目前公众所面临的困境?节目的播出是否会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一些实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不是受到了损害?节目中充满了对普通人的关怀,以普通人的视角去看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经济现象、体验社会生活。关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情感需求、生活状态、以及这些人的喜怒哀乐。凸显了对普通人以及弱势群体的关心与尊重。体现了一种浓浓的人文情怀。这不仅是《经济半小时》节目选择播出题材的指导思想,更是将其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整个节目中。例如在2006年的两会召开的期间《经济半小时》节目播出了一系列反应百姓生活的报道:《今年物价会涨吗》、《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探秘禽流感疫苗》以及《公交站上体验自主创新》等。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反映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的节目。而中央电视台著名的记者王小丫更是深入到全国各地进行采访体验,采访的行程不仅包括了禽流感疫苗生产基地,而且走上了北京的街头,到公交车站去体验考察,通过走访、考察了解了老百姓的生活实际与需要,将严肃的政治话题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体现了国家政治生活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将节目对老百姓生活状态与质量的关怀體现的淋漓尽致,对个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与平等的体验弘扬了社会的正能量。对于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二、从经济的角度看社会的发展

《经济半小时》通过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现状的分析洞察社会经济的增长点,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剖析,使偏离正常经济运行轨道的经济活动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走上正轨。社会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也是具有多面性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而每个方面的社会生活都或多、或少的与经济有着一定的关联。通过经济事件剖析、反映社会问题,是这档节目最有特色的地方,通过新闻工作者客观、深入的挖掘新闻线索、以及媒体所具有的宣传方面的优势,可以帮助普通百姓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使老百姓从发生的新闻事件背后看到经济动向。例如:体育赛事本是体育栏目关心的话题,但是有一期的《经济半小时节目》就是以韩日世界杯赛为主题展开的,但是节目的话题并没有放在双方比赛的激烈程度以及胜负的评判上,而是对世界杯举行期间的各项收入支出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分析世界杯举办国的门票收入状况,到中国的企业与新闻媒体在这场世界杯中所获得的收益,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列举了具体的数字。向人们展示了世界杯比赛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另外,在《经济半小时》还播放过一起关于食品安全的节目,主要展现了在中国的洋快餐麦当劳与肯德基的食品加工于生产情况,当然这些食品加工生产的基地都是中国的食品生产厂家。麦当劳生产食品的员工在工作的时候头上必须要带两个帽子,避免有头发掉在生产的食品上。而且手上也要戴上透明的手套,以保证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肯德基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除了与麦当劳一样要戴手套与帽子外,还更加关注一些细节如不许涂指甲油、戴戒指等。以使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得到保证。除此以外这两家食品生产公司的卫生监督部门对自己公司生产的产品不定期的进行检查,为了保证食品质量这两家公司还请国际上知名的食品检测公司按照国际标准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检测。他们的严格要求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这档节目在报道两家企业的成功之道时中国的其他企业也可从中吸取经验,并应用在自己的企业管理中,以吸收更多的顾客,促进企业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

结语:在众多的经济类节目中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能获得不错的播出效果与收视率,与其准确的节目节目定位与独特的观察角度是分不开的。而经济半小时通过电视这种大众传媒所起到的宣传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它的成功也在于对最新发生的经济事件给予深度的评论,多个角度的报到。适应了现代观众的收视需要。

参考文献:

观中国现代漆画文献展有感 篇7

关键词:现代漆画,图式,大漆,装饰味,材质

2016年7月,中国现代漆画文献展在武汉进行巡展。在这次难得的展览中,我得以见到很多珍贵的现代漆画早期的作品。虽然由于各种不可抗的原因,展品的征集数量不算太多,或者是有些“准展品”因为被收藏而难以借到,只能借照片的形式展示,但是却丝毫不能减轻它的启示性意义,特别是对于漆画专业的艺术从业者而言,更是一次对自身专业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而且文献展的展示不同于文献集。正如展览前沿所述:“文献展是文献集形象性的诠释。漆画属于视觉艺术,通过形象性诠释能对漆画创作实践发挥更加有效的引导作用。而材质美与技法的丰富性又是漆画的亮点,漆画的直接的视觉效果又是任何媒材无法替代的。”材质美感因其物理特性和空间特性更适合于现场观摩。所以说,这次展览无疑是贴近现代漆画发展历史的绝佳机会。

总的来说,从历史的眼光中,我看到了漆画界的前辈们各种形式的尝试和探索,虽然有些作品看起来有些不够成熟,但是将之放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中是相当惊艳的。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在观看展览的时候顺着时代的发展,我却感觉漆画的题材和表现在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内收的情况,题材和表现手法的狭隘化、以及图式自主权的丧失,导致了从起步伊始就拥有的开拓进取的精神出现了断层。不知道我的推测是否正确,但我认为现今现代漆画发展不够顺畅应该与此多少有些联系。我们仍旧徘徊在寻找独属于漆画的图式体系,让图式主宰材质肌理而非被喧宾夺主的道路上。因为这次展览,我在这个问题上看得更清楚了。

图式表现的自由被牵制,我认为有一部分重要的原因在于“大漆绝对论”。虽然时代条件所限,文献展中的绝大部分漆画都是以大漆为媒介制作的,但是从视觉效果上来看的确是满眼褐色。所以当我经过第六展厅的时候,一进去就被程向君老师的化作吸引了。他的那幅作品是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的铜奖作品,表现的是高原雪山上的平层石屋,并在视觉元素的处理上借鉴了解构主义的形式美感。画面一片清新的蓝,好似高原冷冽的空气。由线条分割和构成的画面,解构意味十足。作品的色彩之靓丽,在整个展厅其他那些内缩的“黄昏色调”中特别吸睛。在这里我并不是全盘否认大漆,而是试问:就拿程向君老师的画来说,大漆能否表现足够饱和的蓝色?如果不行,固执的非大漆不用,是否会因表现题材的不自由而在艺术创作上留下遗憾?

另外一个阻碍漆画图式发展的要素我认为就是“呆”与“死”的装饰味。现代漆画的装饰性表现我不知道其源头在哪里,这是今后现代漆画史中需要研究的课题,史百宝嵌么?史材质的局限性么?难道史它们阻碍了造型的自由表现?这个问题有待解答。但从视觉呈现的事实来看,装饰意味没有理由作为一种人为的限制,它的缺点在于多余僵死、显露无疑,扼杀了绘画中“似是而非”的一些朦胧的美感和随性的表达。画作的造型一旦装饰化了,人物动态就僵死了、呆板了,从形象上没有了生气,从构成上没有了活力,从意境上缺少了“神”,将一切限制在一些既定的边框里,就快要“死水一潭”了。创作者自身尚且如此,作品如何能再在观者心中激起涟漪?所以,色调局限是其一,装饰味是其二,都是使得漆画缺少活力、限制图式表现的原因之一。

漆画的一个特殊的画种,主要的原因在于漆画的材质。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材质的直接表现是漆画的特点,但是图式一旦不够支撑整幅画的气场,不够足以吸引观者的注意,那么材质的使用很有可能就由优势变成了劣势,成为喧宾夺主的主要原因。对于观者而言,当然是画面上什么吸引他,他首先注意什么,特别是人类天生对材质肌理又有一定的偏爱,因此作为一位漆画的创作者,更加需要迫切解决的就是对图式的把控能力。如果一幅漆画让人因研究画境而忘记了它所使用的技法和材质,我想它就成功了。

这就是我在看过现代漆画文献展后对漆画图式创作所产生的几点想法,也是对自己漆画创作的一种勉励。

观神奇的毕加索有感 篇8

好电影所带来的震撼力量可以在内心激荡许久, 就像《放牛班的春天》, 它给我带来了灵魂最深处的震撼。放牛班也有春天, 这一群在世人眼中一无是处的孩子, 因为马修, 因为音乐, 迎来了人生中的春天。

马修, 这个可爱的光头督导用他对学生的公平、宽容和爱护, 向我阐述了教育的真正内涵。

一、公平

有一次, 马修在厕所里堵住了偷他乐谱的学生, 刚好被学校的老师查贝尔撞见。马修不想孩子因此受到惩罚, 便谎称是在教学生合唱。查贝尔不相信, 警告马修不要总是袒护学生。马修愤愤地说:“你真是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马修拒绝用有色眼镜看他的学生, 在他心中所有学生都是平等的。

看到这个片段, 我不禁想起了班上有几个总是调皮捣蛋的学生。还记得班主任在介绍他们的时候就是这样对我说的:“他们几个, 你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不要有太多的要求和期望了。只要他们不捣蛋, 有些事你就睁只眼, 闭只眼吧!”听着这些话, 我的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他们看我的眼神:在故作不在乎的掩饰之下, 他们会因为我的小小的表扬, 眼睛一下子就璀璨起来。我知道他们的成绩因为基础的关系, 总是赶不上其他的同学。但我也想如同马修一样, 公平对待他们, 而不是侮辱他们, 嘲笑他们。

二、宽容

皮耶尔因为得知自己的老师竟然喜欢上自己的妈妈, 很愤怒, 认为老师对自己的爱护不是纯粹的, 将墨汁泼到他的脸上。因为皮耶尔的行为让妈妈感到羞辱, 马修夺去了他独唱的资格, 并且告诫他, 没有谁是不可或缺的。当然, 最后马修还是让他参加了女公爵观看那次的表演。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皮耶尔是感激的, 感激老师原谅了自己, 并且给了自己机会。这个机会, 改变了他的人生。

作为一个老师, 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但是, 我们的严厉要求往往会让学生厌烦甚至于对着干。有时, 我们会被学生无视, 上课的时候, 他们故意不听老师的课去做其他作业, 或者每次看到你都回避。有的时候, 我们的学生还会和我们顶嘴, 说一些伤人的话。有些男老师还和学生发生过肢体上的冲突。当这些发生的时候, 没有一个老师可以做到毫不伤心, 有的人甚至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

像电影里的学生一样, 我们的学生有时会像天使一样可爱, 但是也会像小恶魔一样, 和我们捣蛋。那么, 我们是应该从此与学生形同陌路, 还是去宽恕他们, 教育他们?我想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找到学生这么做的原因, 然后采取措施。俗话说, 比大海更宽广的是人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宽容, 不只是我们的要求, 更应该是我们的品质。

三、爱护

马修在刚刚进入池塘之底 (学校名) 的时候, 他自己的事业遇到了很多困难, 他的心情是灰暗的。可是, 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关系而愤世嫉俗, 在看到躲在门后的小佩皮诺时, 他亲切地问道:“你在干什么?”

他把学生始终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爱护。对于他们的不幸, 他无限怜悯着;对于他们的错误, 他不失原则地努力包容。

马修在最初是没有学生喜欢他的, 他用他对他们的爱, 最终赢得了他们的爱戴。所以, 想要学生尊敬爱戴老师, 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老师也去爱护学生, 倾注自己的感情。我常常喜欢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班上有个小男孩, 成绩非常不理想, 但是总能完成我布置的作业, 而且他的作业字迹清秀。所以, 我有的时候会让他抄写一些答案在黑板上。我发现, 他对自己抄过的词组总是能记住一些。马修的故事告诉我:无论心情怎样, 无论面对什么学生都要微笑着和他们讲话, 耐心地听他们的想法, 告诉他们可以做得很好。

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他甚至可以让世人认为顽劣的学生成为世界名人!马修在给予孩子们春天的希望时, 也给了自己希望和感动。电影中当马修被辞退离开学校的时候, 不能出来给他送行的孩子们折出了许许多多代表他们对老师关爱的纸飞机, 齐声唱着他教的歌曲, 马修内心恐怕早已掀起惊涛骇浪了!

播下爱的种子, 收获的也必将是爱的花朵;而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收获的恐怕就是仇恨了。马修让顽劣的孩子们爱上了音乐, 体会到爱的关怀, 从而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坏孩子蒙丹就是“行动—反应”制度下的产物, 也是教育的悲剧。

观“神十太空授课”有感 篇9

观看太空授课时,我明显感觉到这节课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后来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证实了这节课准备了六个月之久。这节课一共有六个实验:太空打坐;物体质量的测量;单摆运动的演示;陀螺定轴现象的演示;水膜表面张力演示;水球演示。显然,课堂结构的重心之一就是“比较”方法的运用——有的是直接比较,有的是引导学生自发地与学习过的或想象中的情形进行比较。通过太空失重环境下的奇特物理现象,与地球上有重力环境下的一般现象进行比较,听课者能够在不同的现象中感受到失重环境下的奇特现象,并思考其中的原因。这六个实验看起来没有联系,其实都是由“失重”串联在一起。比如说第一个太空打坐实验与第二个物体质量的测量实验。航天员王亚平提出一个问题:“失重了,我们的质量是不是也没有了呢?要是能测量一下就好了。”显然,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这两个问题上了。我们注意到,后面的实验亦是如此,由此可见,这样的课堂结构环环相扣,其间又是衔接得那样的巧妙,因此整节课的四十多分钟对于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的人都觉得是短暂的,这其中固然有太空授课刺激下的心理影响,也与合理的课堂结构、流畅的设计是分不开的。

“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还和学生们进行了互动。“你们在天上的生活用水是从地面上带到‘天宫一号’去的吗?可以循环使用吗?”“您能看到太空垃圾吗?‘天宫一号’是否有应对太空垃圾的防护措施?”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笔者连连叫好。当下,很多学生已被“题海战术”搞得筋疲力尽,不懂质疑、不愿提问,提不出标新立异的新问题,这已成为阻碍发展的共性问题,且年龄越大,提问意识越弱化。在这节神奇的太空课上,有些问题还有可能在飞船上得到验证和解答,让奇思妙想变成“眼前的现实”,这个“天地连线”的课堂,还有全国亿万人民的密集关注,强烈鼓舞了学生们,他们的科学意识、想象力、求异思维终于呈现了“井喷”。只要我们为学生搭建宽敞的思维平台,创造提问的机会,充分理解他们并包容其不足,学生潜在的发散性思维,就能够喷薄而出。一堂课,让奇思妙想得到了回归,这种精神收获要比课堂本身更有意义和价值。如果我们平时也能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提问机会,鼓励学生多提问,这对学生的发展以及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积极的推进。

这节课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有很多,显然这是一节精心设计的课程,其中蕴含着从大学教授、博士到普通一线教师的智慧。从教学设计程序来看,教学过程主要由“创设情境,启迪思维—体验过程,发现问题—演示现象,验证结果—自主发问,深入探究”这几个阶段组成。整个过程体现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太空授课者一方面恪守科学求真的原则,坚持把物理科学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发挥教师主导者的角色效应;另一方面把提问的权利、发现的权利、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变成生生、师生多元互动的过程,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还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物理现象接一个物理现象和隐含原理呈现的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

太空授课给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了不少启示,其中有我们能直接看得出的比较思想方法的普遍运用,也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隐含的道理,还需要去进一步探索发现。

观神奇的毕加索有感 篇10

在学习中, 我了解到庄子的很多有关辩理的故事。故事的译文如下: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 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 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 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这段故事陈述了庄子在悠闲状态下观鱼, 是因为庄子心情好, 所以看着鱼游很快乐。也引申出对事物的理解和领会是和创作者或观察者本人的心绪及感情相关的。任何形式的美术创作都是艺术家对自己情怀的抒发。而面对同样的事物,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要了解一件艺术品, 要先了解这件艺术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者的相关情况。“庄子观鱼”对我的启迪比较大。庄子是带着愉快的心情观鱼的, 表述对鱼的理解其实是在抒发自己的情绪。而惠子与庄子的心情不同, 对鱼游水中的情形理解自然不同。对于同一件事物,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艺术家会产生不同的灵感, 从而创作出皆然不同的作品来。所以在欣赏一幅作品时不能只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信仰爱憎等来评判作品, 而是应该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了解艺术家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感情归属、性格、修养及信仰等的影响因素。结合我的专业方向油画来说, 不同的画家就同一个题材会创作出大相径庭的作品来。比如, 同样是画基督像, 17世纪意大利画家圭多·雷尼在画十字架上的基督头部时, 无疑希望人们在这张英俊年轻的脸上看出基督受难时的全部痛苦和神圣光荣。基督的头抬起, 努力地仰视着上苍, 观众顺着他诚挚的目光林武他的思路, 信仰占据了基督也占据了观众的灵魂, 当我们看这幅画时意念也会跟着强大起来, 几乎肉体变得对疼痛感觉麻木了。在这幅画作面前精神升华, 而肉体似乎被渐渐忘却了。在其后的世界里, 很多人从这幅救世主画像中汲取了力量和安慰。这幅作品表现的感情是如此强烈、直白, 以至于贫穷的涂有四壁, 还是富贵的高楼大厦, 都可以看到这幅画的摹本。而中世纪托斯卡纳的画师所作的基督头像却风格迥异。他笔下的基督不年轻不英俊, 就连肤色也不悦目。托斯卡纳画师不像后来人那么善于表现人物的面目和姿态, 这是他的时代缺乏科学知识的原因造成的, 但画家对基督受难时的痛苦感同身受, 画作告诉我们他是理解是如此深切, 以至于当我们站到画作面前观赏时, 眼前就浮现出救世主为了拯救人类而被折磨得全身血肉模糊, 画像的表情是那么痛苦不堪, 强化了肉体正在承受的苦难, 那荆轲上的刺尖锐地刺入的是画像中基督的头部, 也是画家的头部, 还是观众的头部, 这样真切的表述比故事更感人, 甚至比17世纪画家所表达的更加真实。这画面中的真实几乎让观众相信这世间真的有耶稣, 耶稣也真的曾经为救世而遭此一劫。当我一想到这样的画家, 只要他们是如此努力地想表达自己的感情, 就能被深深地感动。只有最真诚炙热的激情才能创作出如此有感染力的作品, 只有最纯净的心理才能表达得如此畅快淋漓, 震撼人心;只有燃起激情、满载着可贵的情感, 才会感人肺腑引起受众情绪的波动。这就是感情因素对油画创作的影响。

乔托 (1266-1336) 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基督教圣徒方济各所创宗派的历史画家。教义以刻苦自卑、同情弱者为主。乔托正是怀着这样的信仰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圣方济各苦修布道的遗言轶事。与以往前人相比较, 画面中亲切的诗意替当时的人们找到一个发泄真情的机会。《圣方济各向小鸟说教》是乔托的代表作。没有一个艺人能像乔托那样把圣方济各的这桩天真故事, 描写得真切动人:圣方济各离开了他的同伴, 走到路旁, 头微微俯视, 举着手, 他正在劝告小鸟们“要赞颂造物, 因为造物赐予它们这般暖和的衣服, 使它们可以借此抵御寒冬, 并给予它们枝叶茂盛的大树, 使它们得以避雨, 得以筑巢栖宿”。小鸟们从树上飞下来, 一行一行地蹲在他面前, 仿佛一群小孩在静听功课。乔托没有把圣人描绘出大演说家的气势, 亦没有英雄的气概, 有的只是家人般的亲切, 从这样一幅画面中我们可以读出乔托朴实、单纯的真挚情感。

米开朗基罗与乔托同样的聪颖智慧, 却没有乔托的平和。他六岁丧母, 父亲一直不理解他对艺术的执着。这或许导致他性格内向、固执、桀骜、暴躁、古怪。米开朗基罗一生的杰作大多是与他同样乖僻暴戾的教皇的颐指气使下完成的。鉴于这样的性格, 这位旷世奇才一定会时常感到孤闷、烦躁、苦恼。这样的情绪在巨作《创世纪》中也有所渗透。主题明确是这幅巨作的鲜明特点。但是太明确了, 只有孤零零的主题。风景、树木、动物等的衬饰都没有, 甚至一般装饰上最普通的树叶、鲜花、鬼怪之类也找不到。目光落在这幅严肃中带着些许忧伤的巨作面前, 我们的精神是一直紧张着, 眼睛得不到休息。《创世纪》第九幕《神创造亚当》最为人知。亚当慵懒地斜卧在山坡上, 右臂支撑着身体, 左腿自然弯曲, 右腿伸长着摆在那里, 左臂无力地依着左膝伸向耶和华, 头悲愁地微微俯着。耶和华来了, 以他惯有的飞腾姿态, 不再是严厉的神情, 而是悲哀又充满温情地看着亚当。画中的悲愁气氛是圣者的悲愁, 也是大艺术家、诗人的悲愁, 更是米开朗基罗自己富于深思的悲愁。

如果说信仰、性格决定感情的走向, 那么社会环境和个人经中得到满足。这时期到处是演讲说教、舞会节庆, 人们受着各种情感的刺激, 呼吸新鲜的学术空气。这种生活丰富的社会, 自然给予艺术一种新材料。波提切利就诞生在这个时期并以他充满灵性的画笔赋予自然界的神灵们特有的妩媚与神秘。《春》是波提切利的著名代表作。作品描绘出春神怀抱着鲜花迈着悠闲的脚步, 轻盈的衣褶中满是撒落的鲜花, 她心态平和, 神情妩媚, 后面跟着花神和风神, 不远处三女神正牵手跳舞。她们稍稍扭动着婀娜多姿的身躯, 草地上五颜六色的鲜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大地上洋溢着勃勃春的生机和神秘而又祥和、欢快而又庄重的气息。这正是当时社会人们普遍的心态与情感的写照。

鲁本斯作为宫廷画家和西班牙外交大使, 一生过着豪华安定的生活。这种安定的生活使画家投入积极的创作,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喜欢伟大的景观, 庄严的场面, 富丽的色彩使得画面发出炫目的光辉。他特别注重夸大的手法加强画面的运动感。这种画风与他的人生经历是不可分割的。代表作如《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画面中的男人、女人、马匹的交错运动强化了情节上的混乱。两位英雄一位身穿黑色发光的铠甲, 一位显示棕红健壮的肉体, 而画面中心两位女性的雪白肌肤在他们的衬托下就显得格外刺眼, 天蓝的背景、金色的朝霞、枣红的骏马、火红的飘带, 所有这一切谱成一曲狂热的色彩交响乐。当然, 这些健壮而充满激情的形象都是被那个时代的贵族所深深喜爱的。这就是说个人的情感或多或少都与时代有一定的关联。

说起人生经历, 蒙克的一生是用痛苦和孤独编织的。

爱德华·蒙克, 挪威画家。父亲是位医生, 笃信基督教。幼年丧母, 姐姐被肺病夺去生命, 妹妹患精神病。自己也因病险些失去生命。童年时代的不幸对其一生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蒙克的早期油画《病孩》 (1886) 、《在灵床旁》 (1895) 、《母亲之死》 (1899) , 多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9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春情》 (1894) 和《呐喊》 (1893) , 前者描绘人对幽闭的恐惧, 后者刻画人对孤独与死亡的恐怖感。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 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 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艺术的空间无限大, 把可贵的情感真诚的爱恋都放进去, 认认真真地去填充, 不哗众取宠、不虚情假意, 就会在无限的空间中创造一切可能, 这, 就是一个画家能得到的最好的回报。试想, 如果画家本人都不曾感动, 又怎么能感动读者呢?但是仅有感动是远远不够的。画家更应当具备的对视觉语言充满灵性的感悟能力和娴熟的掌控能力。这样有话想说且有能力把话说得明白透彻。视觉语言的语言要素包括一切通过视觉可以感知的点、线、面、体、色彩、肌理、长短、粗细、疏密、构图等的组织经营。

从宏观方面绘画语言对感情的把握依靠的是构图、色彩、题材。构图是一个外来名词, 即国画中的经营位置。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 在空间里安排和处理人, 物的关系和位置, 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的艺术整体。也就是将若干视觉形式要素-形状, 色彩, 肌理等在画面上组合布置, 使之成为一有机整体, 并能表达一定的内容, 情感和思想。所以构图的作用在绘画诸要素中居于首要的位置。

从画面边框方面来看, 依据不同的视点, 画面构图可以分为俯视、平视、仰视的构图。俯视;视平线在高处, 表现广阔, 纵深的景物。高地平线限制了描绘光线和天气效果的范围, 造成了封闭的感觉。爱德华·蒙克经常将高地平线和片断的任务结合起来, 以得到幽闭恐怖和强烈而又恰当的人物作品。高地平线也可以用来强调高山上的景色。法国画家保罗·塞尚自1900年直到他去世时所作的一系列作品《圣维克多山》中, 常常把山脉安排在画面的最顶部。天空围绕着山脉的轮廓呈现出一种附属的形态, 而人们的视线会移向山顶。平视;视平线在中部, 亲切自然。仰视;视平线在底部, 高耸, 挺拔感。当地平线定的比较低时, 就给天空的其他效果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宏伟广阔的自然风光通常用低的地平线构图。库尔贝《无限》把焦点转移到色彩和秋云的掉地平线。

在生活中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基本的视觉形式是:粒状物, 条状, 片状, 块状物, 在绘画中将他们转化成平面的点, 线, 面形。所以说, 点, 线, 面, 是最基本的视觉性要素。比如在西斯莱的作品——《从巴迪侬的花城望去的蒙马特高地》中, 草坪与天空是面, 零散的树是线, 画中的人物是点。在构图中组织这些要素, 就要先明白这些要素的特性。

点的形态有强烈的跃动感。西画用点状语言比较显著的是画家修拉, 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天》。画面只有各种高饱和度的色点有序地并置组合在一起, 通过一定的观赏距离和视知觉柔和调配, 观看这幅画时, 似乎眼前就有明媚耀眼的光在闪动一般, 心情也自然疏朗了。

线在油画中常表现为轮廓线、投影线、结构线、肌理线等。与曲线相对应的直线类刚劲挺拔。粗直线充满结实有力细直线纤细敏感。垂直线高耸向上。水平线开阔平静。斜线为动感和速度代言。曲线柔和抒情。涡线;律动, 旋转感。

面的性格特点:画面中面积较大的团块形状有聚合感, 重量感, 坚实感。规则面, 矩形, 圆, 三角和有机形面。整齐感, 严谨, 精确, 理性感。自由形面, 活泼, 生动, 自由感。偶发形面;爆发感, 跳动, 激情, 微妙感。

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也可以表现主观情感。色彩结构的设计与运用在塑造形象与表达情感、意蕴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并掌握每种色调的情感象征对绘画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红色积极、扩张、外向。橙色光明、冲动。黄色纯真、高贵。蓝色冷酷、空寂。紫色哀悼、潮湿等的意识。灰色消极、灰心等。黑色罪恶、恐惧。白色朴素、洁净。恰当选用颜色是准确表达画家的情感重要手段。

正确地表述画家的情怀, 选题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合适的题材, 可以使表达事半功倍。比如人物画中画家与人物的互动——对人物的热烈感受会影响画作。人物处在一个什么环境里, 应该选用人物的什么动作最有助于表达情绪等。感情影响绘画的表达语言, 而被描绘对象的感情也会影响绘画的表达语言。最后的晚餐中达芬奇对出现叛徒的事情带给大家不同的情感变化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风景也是表达情感的好题材。人们的情绪受天气影响——阳光明媚使人心情愉快, 雨天使人情绪低落, 迷雾使人害怕, 雪天给人以宁静和孤独。画风景的目的不在于忠实描绘天气、水、岩石、树木……而是心灵和感情在这些事物上的反应。所以画家需要通过观察大自然的情绪来提炼技巧。雷诺阿《阵风》是一幅值得注意的画, 在画中他很少关注景物的表达, 而着重表达了一种身处其中的感觉。如此令人信服以至于人们几乎可以感觉到微风。一缕缕白色灰色的飞云在天空中四面八方乱窜。厚厚的颜料——有模糊的, 有清晰的——给风以四处漂流之感。利用颜色、质感和生动的笔法, 描绘了, 而非复制了风景。

阿尔弗雷德·西斯莱《枫丹白露的小径》在他的天空中改变了笔法——在顶空运用粗狂醒目的笔画, 在接近地平线时换用细小模糊的笔画, 给人一种有深度的印象。这足以说明笔触对情感表述的帮助。

观亚运会女排决赛有感 篇11

比赛开始了,前两局(jú)中国队表现平平,以22∶25和21∶25连丢两局。我的心里不禁(jīn)暗暗为中国女排担忧(dān yōu)。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中国队越战越勇,以25∶10的大比分拿下第三局,接着,又以25∶17顺利拿下第四局。整个比赛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观众为中国队加油的声音响彻(chè)云霄(xiāo)。

决定胜负(shènɡ fù)的第五局开始了。这一局15分定胜负,韩国队一直以几分的优势(yōu shì)领先,这让我的心又为中国队揪紧了。到了赛点,中国队仍以12∶14落后于韩国队。这时,激动人心的一幕出现了,依靠周苏红的扣球、发球和王一梅、马蕴(yùn)文的拦网(lán wǎnɡ),中国队力挽(wǎn)狂澜(lán),拿到了至关重要的3分,以15∶14领先于韩国队。但韩国队依然在奋力拼搏(pīn bó)。“好球!”随着李娟4号位扣球落地,中国队最终以16∶14拿下了这场比赛。

上一篇:美好七月国旗下演讲稿下一篇:龙桥中心学校工作计划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