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学校与名校的学生差距

2024-10-19

普通学校与名校的学生差距(共5篇)

普通学校与名校的学生差距 篇1

普通学校与名校的学生差距:一个人的奋斗很孤独

我来自广东一所二本学校,目前大三,专业计算机。高考生病以及亲人逝去,遭遇滑铁卢,从能上前十所名校到一个普通二本,这是很多人都不会相信的。

上大学以后,我很努力,希望用四年的时间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梦想。但是一个人的奋斗真的很孤独。我们学校的男生很多整天都在打dota、lol、看电影,女生摆弄化妆品、逛街、上网、自拍。我发现自己真的是个另类,在这个学校里的另类。anyway,我爱我的学校,毕竟这是我自己考上的。

凭心而论,普通学校的学生真的和名校有相当的差距,不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思想修养等等(当然普通学校也有优秀的人,名校也有人渣我说的是平均水平)。

其一,普通学校学生是比较缺乏灵性、悟性或者说是智商。

虽然说学习好,不一定智商高,但是学习不好的人,智商不会高到哪里去。高考就是很好的区分了一个人的智商。

学习虽然没有捷径,但是是有方法可循的。我把它们与自己高中考上牛校的同学相比,发现有些人真的是很缺悟性,领悟能力很差。就拿学习来说,如果是牛校的学生,一定是在学习的反复实践中发现了规律,悟出了方法的。而普校学生就无法从当中吸取经验,发现规律,而是一味的按着老办法,这就缺乏了悟性,少了灵性。我有一个同学,我观察了他很久,他虽然也勤奋,但是读书却没有章法,记单词就是写,一直写,结果还是记不住。

其二,普通学校的学生缺乏远见、志向以及放眼世界的胸怀。

就拿我们计算机系来说,我们的教材用的很多是精简版本,因为我们的老师说我们是二本,难的学不懂的。我们上课讲的是最简单的,稍微难一点的就跳过不讲。期末考试,考的是平时的作业题,老师期末的时候给卷子给答案,划重点,考最容易的地方。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老师给分还丝毫不吝啬,一个系100个人,平均分八十好几,九十分以上占了近六成。同学考了九十几的就拿来相互炫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评了个奖学金就能高兴好几天。就我们那样的卷子,那样的考试方式,得了第一又能怎样,再回去高考,照样考个搓样。殊不知全国还有那么多好的学校,好学校里又有多少牛人,我们这些人不加紧步伐,严格要求,又算什么。不是每个人都上进,这就是差距,好学校的学生对自己应该是很严格的。勤奋努力,坚韧不拔是他们的标签。

其三,普通学校的学生自信有点过头,即使不过头也找错了方向。

我们的学校女生很多,有些自以为自己很漂亮的女生走路搔首弄姿,整个一走T台。穿着暴露,拼命的展示自以为不错的身材。我是农村的,我承认我老土、封建,但还是认为学生还是要有学生的样子,学校不是夜总会。有些垃圾一样的男人,自以为自己长得高,自以为帅,装出一副很拽的样子。身体,真的是资本吗?我认识的很多好学校的同学一般是很谦逊的,很务实的。

身处在这样的学校,只能怨我自己。但毕竟是母校,就像一句古话一样所说的那样:子不言母丑。今天打了一个小时的字,还得继续复习考研,就不写了。

我承认差距,也尽量努力去缩小差距。一个人的奋斗很是孤独,希望实现梦想后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继续我的奋斗。

其四,普通学校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没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这可能是全中国学生的通病,但可能普通学校更严重些。不管是做事情还是考虑事情总是停留在表面,片面而且肤浅。我周围很多的同学整天讨论的就是哪个同学的身材好,怎么追女生,去哪里玩,甚至经常在学校论坛发一些讨论处女、非处女等等性的问题。我经常去一些好的学校的论坛逛,虽然有这样的现象,但还是比较少,大多讨论的还是学习考研等问题。这得益于我的舅舅,他总是叫我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学校,而是要看看好学校的学生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在干些什么,这样视野才能开阔,眼光才更长远。

普通学校与名校的学生差距 篇2

学校适应是一个开放性的、多维的概念。在其研究的历程中曾被研究者定义为学生的学业进展和活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 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学校适应的定义和构成指标尚未达成统一观点。如今最受人们认可的定义是Ladd (1996) 的定义, 学校适应是指在学校背景下学生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 即儿童入学后在学业以及情感和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当前的学校适应理论模型, 主要有Cowen的学校适应的AML模型、Ladd等人提出的学校适应的人际模型、Perry和Weinstein提出的学校适应理论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普遍认为学校适应包括三个领域:学业适应、行为适应、社会性—情感适应。因此本文将这三个领域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指标:学业适应 (学业成就、学习态度) 、行为适应 (攻击性、害羞退缩) 和社会性—情感适应 (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社会态度。

对于儿童来说, 学校与家庭是其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而在研究学生学校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孤儿学生。对于他们来说, 学校不仅仅代表着普通学生眼中的学校, 同时也包含了家的意义, 因此学校就兼具了两重功能, 成为其全部社会支持的来源。因此, 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 通过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对比研究, 找到差异以及差异源, 可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为促进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启发我们从一个新颖的视角观察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些现象, 促进普通学校适应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象与方法

1. 被试。

孤儿学校6年级学生 (45名学生) , 其中男生31名, 女生14名;普通学校5年级学生 (36名学生) , 其中男生20名, 女生16名。

2. 测量工具。

(1) 学校态度问卷。修定Ladd的学校喜好和回避量表。问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判断量表上作答。回避学校维度上高分代表消极评价, 在喜好学校维度上高分代表积极评价, 并进一步将学校态度分为学习态度与社会态度两个方面。 (2) 角色扮演问卷。用角色扮演法评价社会行为, 将其概括为五个因子:社会技能、攻击性、害羞退缩、师生关系 (亲密型、矛盾型、依赖型) 及同伴地位 (消极、积极) 。通过让学生选出不同角色的合适人选, 得出对其他同学的不同评价及其他同学对其的评价。 (3) 识字量问卷。以固定的比例在字典中抽取200个字, 以拼音 (100题) 和词语 (100题) 两种形式呈现, 并采取四选一的迫选方式由被试作答, 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学生的识字量水平。本文选取识字量水平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 (4) 同伴关系测量。使用波加杜斯的社会距离测量法, 采用五点等级评分法, 让每个成员给团体中的每个人评分:最不喜欢1分, 最喜欢5分。得分越多, 说明他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越近, 关系越亲密, 进而得出每一个人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 也就可以知道个体的情况了。

三、结果与分析

1. 学业适应的差异比较。

(1) 学习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8.624, p<0.001) 。 (2) 学业成就。用识字量问卷测得学生识字量的成绩, 并以此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结果显示普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比孤儿学校学生优秀。

2. 行为适应差异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攻击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2.611, p<0.05) ;孤儿学校学生在害羞退缩维度上的得分与普通学校学生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t=1.209, p>0.05) 。

3. 社会性—情感适应差异比较。

(1) 同伴关系。使用波加杜斯的社会距离测量法, 得分越多, 说明个体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越小, 关系越亲密, 这样分析可以得出每个成员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选择得分 (个人对其他成员的主动社会距离) 代表个人对群体成员的接纳程度;被选择总分 (其他成员对个体的被动社会距离) 代表着群体对某个成员的接纳程度。孤儿学校班级中, 除23、30、24、37、35五名同学外, 其余成员的选择总分都在100分以上, 主动社会距离平均分全部在2.59以上。从被选择方面看, 最高162分,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为4.15, 最低72分,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为1.56, 被选择分数的分布跨度较大, 这表明不同成员被团体的接纳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普通学校学生的选择总分全部都大于120分, 主动社会距离平均分最低为6.12, 显示他们比孤儿学校的学生更愿意与别人交往。而被选择总分除了35、42两名同学外, 均在140分以上,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均在3.15以上, 明显高于孤儿学校学生的平均分 (平均1.56) 。 (2)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分为亲密、矛盾、依赖三个项目,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亲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2.564, p<.01;t=1.658, p<.001) 。 (3) 社会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10.427, p<0.001) ; (4) 社会技能。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技能维度上的得分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t=1.452, p>.05) 。

四、讨论

1. 学业适应差异。

在学业适应方面, 普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比孤儿学校学生优秀, 但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可见, 孤儿学校学生学业成绩不良不是由于其学习态度造成的, 通过实地的访谈及调查推测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学前教育落后影响其后的学业发展;学校学习条件相对较差;没有升学、择校等社会压力。

2. 行为适应差异。

在社会适应方面, 孤儿学校学生攻击性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 攻击性是小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尤其是中小学过渡的五六年级经常发生, 这时的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攻击性行为经常发生对其有很大的伤害。经常被攻击的学生会产生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感、害羞退缩等心理问题, 严重的会使学生日后形成畸形人格;而对攻击者而言, 经常攻击他人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 成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高危者。在孤儿学校, 攻击性行为潜在的问题更加严重, 缺失家庭支持是其攻击性行为高发的原因, 另外对于攻击者而言, 虽有教师的尽力指导, 但很难与父母的教育及管制力量等同。因此, 对攻击性行为的进一步研究及矫治对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3. 社会性—情感适应差异。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值得注意的是, 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依据Ladd的理论, 学校态度是学校适应的重要预测指标, 而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是学校态度的两个维度, 即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态度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 孤儿学校的学生对学校具有更积极的态度。这一方面说明了孤儿学生认可了学校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感情的寄托, 在这里产生了归属感;另一方面对提高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有重要的启示, 较大的学习压力是影响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孤儿学校学生同伴关系的相对疏离, 使得没有家庭支持的他们亲密感的缺失更为严重, 我们估计这使得孤儿学校的学生孤独感水平较高, 从而成为一种影响学校适应的情感变量。这提示我们应该增加孤儿学校学生班级活动的开展, 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及相应的游戏, 使同学之间增进了解, 加深感情, 获得进一步的亲密感。另外, 尤其对于不被接纳的孤儿学校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支持, 一方面缺失了家庭支持, 另一方面在同伴中也不能得到接纳, 很容易使其产生学校适应不良, 甚至影响其日后的社会适应。

孤儿学校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亲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与教师之间所建立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联系。许多研究表明,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 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 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学生产生孤独的情感, 对学校的消极情感, 在学校环境中表现出退缩、与教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 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 进而出现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教师对于孤儿学校的学生来讲, 扮演了更多的角色, 不仅要做学习上的指导, 还要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因此, 孤儿学校的学生对教师的亲密和依赖性更强。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 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对比研究, 找到差异以及差异源, 为促进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孤儿学校学生,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婵, 盖笑松.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理论模型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 2011, 251 (3) :172-176.

[2]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55.

[3]Xinyin Chen,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Affective Performance:An Effective Profil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1994, 22 (3) :221.

普通学校与名校的学生差距 篇3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素质文化教育热情的不断提升, 从英语口语竞赛, 写作竞赛, 到辩论赛等各类英语竞赛层出不穷, 这些竞赛也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积极响应。在辽宁, 高校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英语赛事就是“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 它是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之一, 也是我省目前英语口语和演讲的最高水平赛事。大赛由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财政厅共同主办,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其他单位协办, 各省优胜者可继续参加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按照往年规定, 相关院校可选拔1名英语专业选手参加专业组竞赛, 并按照在校生总数万分之一的比例选拔推荐非英语专业选手参加非专业组竞赛。

由此可以看出, 之所以说该赛事为我省目前英语口语和演讲的最高水平赛事,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省教育厅的参与确保了竞赛组织的正规性与获奖的权威性;二、一般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一共大概只能选派三名学生, 全校范围内如此激烈的竞争基本可以保证选手能够代表各高校最高的英语水平。也正因如此, 该赛事不仅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也成为各高校和教师之间的一种竞争, 学校希望以此来证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力, 扩大自身的名望;教师希望看到自己辛苦辅导的学生取得最好的结果, 也借此促进与各高校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为了确保选派的学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代表本校英语的最佳水平, 如何在全校几万人中选择、培养出合适的参赛者就成为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要研究的就是这样有效的校内选拔培养机制。

二、以沈阳工业大学为例, 阐述其选拔培养机制

在作者参与“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选拔与培训工作的4年时间里, 我校曾采用过不同的选拔培养模式, 并逐年进行修正、完善。在近几年, 我们逐渐在实践中找到了一种相比之下最为合理的方法, 其流程可简单总结如下:初步筛选→全校选拔→课程培训→ (假期) →二次选拔→单独辅导。

(一) 初步筛选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于每年9、10月份进行复赛, 而初赛需要在此之前在各高校内部进行。也就是说, 初赛是本校学生的内部选拔, 而复赛才是各高校选手间的竞争。由于每学年的下学期在9月份后开学, 时间较为紧迫, 所以我校往往选择在每学年的上学期就开始进行校内初选,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准备及教师培训辅导。因为我校英语专业人数较少, 所以在校内初选阶段基本可以按照自由报名的原则, 但是非英语专业人数庞大, 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自由报名的口语选拔。因此, 非英语专业我们采用的是初步筛选, 然后再进行全校归总选拔的模式。

初步筛选可谓整套流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更是一切的基础。近几年, 我校采用过的筛选机制主要有两种, 现将其归纳如下:

1. 教师推荐机制。

即, 让公共外语教学部门的老师在各自任课班级推荐出合适人选, 然后再让这些学生参加全校选拔。按照比例, 每班大概可选出2人。教师推荐机制是我校早期采用的选拔模式, 其优点可被归纳为:选择较为精准、高效。因为最了解学生水平, 尤其是口语水平的莫过于各班的任课老师了。这样的筛选机制可以快速定位有资格参与选拔的群体。

但是, 这样的选拔模式也有一些弊端:一、这种机制很难考虑到不同系别、不同班级的差异。比如, 某些班, 尤其是文科班, 可能整体口语水平都较高, 而有些班可能整体水平都较弱。虽然在我校教师推荐的人数也比较灵活, 有时也会视个别班级情况多推荐1至2人, 但是在推荐出来的人选中仍然会看到各班、各系水平的差异, 因此这种机制不能保证推荐标准绝对的一致性。二、这种机制可能会造成任课教师与部分学生失和。一些班级参与口语选拔的热情高涨, 不免会出现有学生想参加却没被任课教师选中的情况。虽然任课教师都有自己合理的筛选标准, 但在一些学生看来, 这就是不公正的体现。为了解决如上问题, 我们在近期采取了下面一种筛选模式。

2. 四、六级分数筛选机制。

这种机制筛选的标准为:大学英语四级分数在550分以上以及/或大学英语六级分数在500分以上者可自由报名。良好的英语四、六级成绩是演讲比赛有所发挥的基础。当然, 这种机制也不是那么死板, 如果四、六级分数距标准要求稍差一点, 但口语极佳, 任课老师极力推荐, 也可列入考虑范围。这种机制的优点在于:一、它在最大限度上解决了教师推荐机制可能表现出的不公正性, 使学生心服口服;二、这种机制也解决了不同系别和班级的差异性问题, 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为统一标准, 这样就做到了整体英语水平高的班级参加全校选拔的人数也更多, 而水平差的班级参加选拔的人数也少。同时, 对于四、六级成绩不够, 但口语水平高的选手采取教师推荐的特例模式, 这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优秀的选手不能参加选拔的可能性。根据我们近几年的实践观察, 整体来说, 四、六级分数机制筛选的目标还是非常准确的。

(二) 全校选拔与课程培训

在全校初步筛选名单整理完成后, 便可安排时间和教室进行全校选拔了。选拔往往是两到三个即兴话题, 每个话题没有时间限制, 每人约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即兴话题可以突出学生最真实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因此也提高了选拔的效率。每个选拔组分配两到三名评委, 实行评委打分制, 最后按照比例选出需要的人数进入下一环节———课程培训。每年选拔出的人数会稍有不同, 但一般是一个自然班的标准, 约30人左右。这样的小型班级最适合口语教学。

课程培训由几位老师组成的团队负责, 开设的课程包括演讲基础、演讲写作、演讲实练, 等等, 每周轮流授课。这些课程为学生介绍了参加演讲比赛所必须的素质、实际的技巧、以及比赛的模式, 使学生对演讲比赛的了解更为充分, 也更明确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此外, 本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并给以学分, 这样的管理机制使该课程更加正规化、也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动力。

上学期课程培训结束后便是假期, 学生可以利用这段充裕的时间进行知识沉淀, 同时, 教师也将公布竞赛官网所提供的复赛定题演讲题目, 作为学生假期的作业, 开学后, 学校将会用此题目对这些学生进行二次选拔。

(三) 二次选拔与单独辅导

9月份开学后, 负责竞赛的教师团队就开始安排二次选拔, 选拔的对象为上学期挑选出来的30个人。由于选拔对象已经缩小, 此次选拔的时间更为充裕, 选拔模式也可更为复杂, 加入定题演讲、即兴演讲, 和回答问题等环节, 对参赛者进行更为全面的考察。在此次选拔中, 确定最终人选, 其中英语专业一人, 非英语专业两人。

在二次选拔结束后, 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教师辅导。在这一阶段, 每个参赛学生会被分配一名辅导老师进行每周2次的单独培训, 在写作、语音、实际演练等方面给与全面、细致的帮助。

三、我校选拔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我校这套针对大学生演讲竞赛的选拔培养模式主要有三个特点, 其优势阐述如下:

(一) 选拔时间充裕, 过程合理、精细

首先, 整个选拔培养的流程横跨两个学期, 避免了很多高校“游击队式”选拔培训所出现的时间仓促的问题, 留出了充分的时间进行策划安排、选拔辅导, 以及其他事务, 同时又可以有条不紊地处理正常的教学任务。其次, 这样一套从筛选、课程培训、二次选拔, 到确定人选单独辅导的程序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去学习了解该竞赛, 使真正基础良好、努力上心的学生崭露头角, 所以说更为合理精细。

(二) 宣传力度到位、参与范围较广

本校的选拔主要由外语系竞赛辅导团队负责, 并得到了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在筛选统计阶段由各班英语教师负责监管到位, 名单统计到系里之后, 全校选拔的时间地点均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发布通知。每年的获奖情况也会放在校园新闻上, 非常醒目。所以, 可以说我校在宣传上还是比较到位的, 尤其是获奖的新闻会引起学生的广泛注意, 使他们认识到该竞赛获奖的荣誉性。长期以来, 形成了一种积极的良性循环, 还会有很多学生提前询问任课教师竞赛选拔方面的问题。

(三) 建立长期有效的竞赛团队

从教师方面来说, 参与竞赛辅导的团队人员相对固定, 大多数人都具备几年的经验, 在安排和辅导等方面可谓轻车熟路。从学生方面来说, 教师会为每年初次筛选上来的几十人建立公共群账号, 方便其学习交流, 此外, 由于他们是全校选拔出来的英语精英, 如有其他英语竞赛, 可随时从他们之中进行选拔。每年这个群体都积极代表我校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各类比赛, 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四、结语

几年来, 本校参赛选手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中的名次在逐年上升, 在最近一次比赛中 (2014年) 取得了迄今为止最好的成绩, 这和我们选拔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不无关系。虽然我校也存在像拔尖人才少、部分学生缺少热情等情况, 但总体来说, 这种机制已经是非常高效地完成了选拔培养工作。当然, 我们的探索不会止步, 我们会继续基于实践, 针对英语竞赛, 研究更为完善、合理、高效的选拔培养模式。

摘要:“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是我省目前英语口语和演讲的最高水平赛事, 也受到了各高校师生的极大重视, 因此, 如何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培养出最合适的人选代表学校参赛也成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基于沈阳工业大学多年的实践经验, 论证与探索了合理有效的选拔培养机制。

关键词:英语演讲大赛,选拔培养机制,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李思然.大学生英语口语竞赛现状与问题应对策略[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3) .

[2]李霞.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选手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理论前沿, 2014, (7) .

普通学校与名校的学生差距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洛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各1所, 分别从一~三年级中各抽取4个班级, 共发放问卷1 627份, 剔除不合格问卷后, 获得有效问卷1 584份, 有效应答率为97.4%。被调查的1 584名学生中, 职业学校学生821名, 其中男生395名 (48.1%) , 女生426名 (51.9%) ;普通高中学生763名, 其中男生378名 (49.5%) , 女生385名 (50.5%) 。学生年龄为15~25岁。

1.2 方法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 (高中) ”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饮食相关行为、体育锻炼相关行为、非故意伤害行为、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成瘾行为、精神成瘾行为和性态度/行为等, 共计89个问题。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 调查时学校教师回避, 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匿名自填, 问卷统一发放, 当场收回。时隔2周后, 在被调查的2所学校各抽取60名学生进行重复调查, 结果显示重复性较好。

1.3 指标定义

尝试吸烟:迄今为止曾尝试过吸烟, 即使只吸一、两口;现在吸烟:过去30 d内曾经吸过烟;尝试饮酒:迄今为止曾经喝过至少1杯酒 (1杯酒指半瓶/1听啤酒, 或一小盅白酒/一玻璃杯葡萄酒或黄酒) ;现在饮酒:过去30 d内至少喝过1杯酒;醉酒:过去12个月内, 至少有1次因喝酒太多而出现头晕、头痛、嗜睡等醉酒症状;动手打架:过去12个月内, 至少有1次与1人 (或多人) 动手打过架;孤独感:过去12个月内曾有过强烈的孤独感;失眠:过去12个月内, 曾因担心某事而失眠;自杀意念:过去12个月内, 曾认真想过 (考虑过) 自杀;离家出走:过去12个月内曾经离家出走过;曾上过网:过去7 d内曾上过网;长时间上网:过去7 d内每天上网时间都在4 h以上;看过黄色书刊影像制品:过去12个月内看过色情书籍、音像制品等;特殊意义异性朋友:过去12个月内曾单独约会过的异性朋友;边缘性性行为:曾和异性朋友有过拥抱、接吻或抚摸对方身体的行为;有过性行为:以往和他人发生过性行为[5]。网络成瘾:根据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 出现以下10项中的第①项和②~⑩项中的至少4项:①在过去7 d内, 平均每天上网≥4h;②即使不上网, 仍想着网络上的内容;③一旦不能上网, 就感到不舒服、无聊和焦虑;④希望增加上网的时间, 以便满足自己的愿望;⑤上网的时间经常超出预期;⑥想停止上网, 但无法自控;⑦因为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 或干脆逃学;⑧向家长、教师、同学隐瞒上网事实;⑨因上网而与教师或家长发生冲突;⑩借上网逃避现实、摆脱困境或郁闷、无助、焦虑的情绪[5]。

1.4 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采用Epi Data 3.0软件进行,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χ2检验进行百分率的比较。

2 结果

2.1 吸烟和饮酒

被调查的821名中职学生现在吸烟、现在饮酒、醉酒的报告率依次为27.5%, 45.8%, 18.6%, 明显高于普通高中生的15.1%, 28.2%, 1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而在尝试吸烟、尝试饮酒、初次吸烟年龄≤13岁、初次饮酒年龄≤13岁的报告率上, 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1。

2.2 伤害

调查结果显示, 中职学生有9.4%受人欺侮, 16.0%动手打架, 12.3%有孤独感, 14.4%有自杀意念, 6.8%离家出走, 报告率均高于普通高中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失眠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网络成瘾

中职学生长时间上网的报告率为25.3%, 网络成瘾的报告率为17.4%, 明显高于普通高中学生的15.2%和10.9%,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24.951, 13.827, P值均<0.01) ;中职学生过去7 d曾上过网的报告率 (89.3%) 和普通高中学生 (88.6%) 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88, P>0.05) 。

注: () 内数字为报告率/%。

注: () 内数字为报告率/%。

2.4 性行为

在看过黄色书籍及影像制品、有特殊意义异性朋友、和异性有边缘性行为、有过性行为的报告率上, 中职学生依次为26.2%, 34.3%, 26.9%, 11.6%, 明显高于普通高中学生的17.3%, 22.0%, 11.4%, 4.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18.259, 29.561, 60.783, 27.956, P值均<0.01) 。

3 讨论

3.1 吸烟和饮酒行为

研究表明, 吸烟、饮酒等物质成瘾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可导致生理性及心理性成瘾, 不仅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同时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危害[6,7]。本次调查显示, 中职学生吸烟、饮酒不良行为的发生要比同年龄阶段的高中生严重, 与上海市青浦区、静安区及江苏省的调查结果一致[8,9,10]。究其原因, 可能是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整体质量下降、学习压力减轻、家庭及学校管理方式改变等因素所致。因此, 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中职学生吸烟、饮酒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使其远离危险行为。

3.2 伤害行为

近年来, 我国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给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害[11]。本次调查表明, 中职学生动手打架、离家出走的报告率高于普通高中学生, 与南阳市、上海市的调查结果一致[12,13]。提示学校和社会应更加注重对中职学生伤害行为的干预,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其自我防范伤害的意识。

3.3 网络成瘾行为

网络成瘾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精神、心理和学习等带来不利影响, 还会引发偷盗、打架、自杀等严重危险行为[14]。预防学生网络成瘾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次调查显示,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要比同年龄阶段的高中生严重。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和家长应重点关注中职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 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 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

3.4 性行为

普通学校与名校的学生差距 篇5

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

对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分类,是对高等学校实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对普通高等学校有不同的分类。本文按照各个普通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分类标准,从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和科学技术研究的方向及学校发展目标的选择等几个主要方面,把我国近2000所普通高等学校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为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主要包括国家“211”重点建设大学,有108所, (1) 特别是38所“985”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2) 它们在办学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应完全是属于精英教育型的大学,主要从使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的教育并兼顾本科层次的教育,培养未来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摇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厚重”,体现思想家和科学家素质的精英教育;科学研究上,要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更多地应侧重于原创性科学理论知识的创新研究和重大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成为解决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在发展目标上,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排头兵,赶超世界一流大学。 (3)

第二类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即除第一类研究型大学外的全国普通高考第一批录取大学。这类大学在我国大学中比第一类大学多。它们在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应基本属于精英教育型大学,但它们应以本科教育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注重在宽基础上的“厚重”,充分体现出培养数以万计、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把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指导生产实际的方案或者是工程图纸、具有一定发展“后劲”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开发研究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发展目标,是面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建设成为我国科学技术转化为新发明和新技术的重要基地;在科学研究上,应更多地侧重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开发,发明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专利,成为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充分发挥好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主力军的作用。

第三类为教学型一般本科院校,即二本院校。这类大学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为数更多,大概有几百所。 (4) 它们在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也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但要侧重于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基本上和第二类大学相同,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更多地体现培养科学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思想;在科学技术研究上,要更多地注重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推广普及性研究,充分发挥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苗圃的作用;发展目标,是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数以百万计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第四类为普通高等学校办的独立本科院校及民办本科院校,即“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这类大学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为数最多,有上千所。它们在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为本专科教育,实施大众化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以应用为主线,以必须够用为度,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上,培养千百万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应用性和劳动技能的技艺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科学技术研究上,应在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领域多出成果。

第一、二类大学,都是属于精英型教育大学,要承担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好更多精英型优秀人才的历史责任。要在原创性科学理论知识的研究领域和重大科学技术开发研究领域,多出成果,办出水平,争创一流。第三、四类大学,同属于大众化教育大学,要承担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好更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历史责任;承担起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渐实现普及化发展的历史责任;要侧重于在实现科学技术发明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领域建功立业,办出特色和优势。

以上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划分,只是为了分析研究高等学校科学管理问题,建立的一个分析思考问题的理论模型。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地割裂和对立的,在发展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冲突和交叉。任何将这一概念模型绝对化地理解和机械性地应用,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行的。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就会防止和克服走向事物发展的反面,改变影响和制约高等学校发展的现状,实现对普通高等学校的科学管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管理思想观念落后。思想观念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思想观念的问题不解决,不开放,不能与时俱进,就会成为一个无形的“套子”,束缚和制约着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目前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就存在着这一问题,有些管理部门和个人,嘴上讲的是要与时俱进,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但在他们的思想深处还想用过去的“老思想”和“老经验”来管理高等学校,始终是在“穿新鞋走老路”。这样的思想问题没解决,高等学校管理就很难实现科学化,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是缺乏对高等学的科学分类,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实行一种模式、采用一个标准。在近两年教育部组织的对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评估中,这个问题就表现得特别突出,并已在社会和高等教育界引起了很多争议,同时也引起了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理论研究者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我们希望这一束缚和制约着高等学校发展的问题能尽快得到解决,从而真正实现对高等学校的科学管理。

三是高等学校自身的问题。有一部分高等学校从办学指导思想到办学行为,都存在着严重地急功近利、投机钻营的问题,老是想钻政策的空子,老是看见红灯就想绕道走,和管理者“斗心眼”、“绕圈子”。这也正是一些管理者不敢放权于学校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顾虑。

三、对实现高等学校科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当前,全党和全国各条战线正在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这对促进和实现高等学校的科学管理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以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为学习实践活动和高等学校的科学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要实现对高等学校的科学管理,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教育管理思想。

要实现对高等学校的科学管理,必须以转变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观念为先导;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教育管理思想;必须按照《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必须以对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地分类和准确地定位为基础,管理高等学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从思想和体制机制及政策措施上,正确地处理好集权和授权的关系。各类高等学校也要从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观上,以及在具体的办学实践活动中,做到不争权、不越权、不乱用权,使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类高等学校各行其责,从宏观和微观上保证高等学校管理的有序、有力、有效,实现对高等学校的科学化管理,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2. 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分类研究,实施对高等学校分类指导与管理。

我国高等学校众多,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对各个高等学校从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教学科研等方面,科学地明确其定位,对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进行分类指导,按照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标准进行分类管理。这既是高等教育管理学原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都能够按照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基本原理,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管理高等学校,那么一定就能够实现高等学校的科学管理。

3. 高等学校要树立依法办学的指导思想,建立起有力、有效的学校内部管理的自律体制和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有法不依,违法乱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这也一条自然法则。高等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圣地。但这块圣地,个别地方被严重地“污染”了。究其原因,就是学校没有从其办学指导思想的灵魂深处,建立起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依法进行自主办学思想体系,办学行为自律的约束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或者说还比较脆弱。只要我们每所高等学校都能够牢固地树立起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依法办学的指导思想,建立起了完善有力的、有效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就能彻底改变在高等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猫”与“老鼠”的角色“错乱”状况,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各行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创造出一个更加有利于高等学校发展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高等学校内外部的科学管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科学发展。

摘要:当前在全党和全国各条战线开展新一轮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教育实践活动中, 如何实现对普通高等学校的科学管理, 促进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已成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和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及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热烈讨论的问题。文章通过建立高等学校科学管理的分析模型, 分析研究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了实现对普通高等学校科学管理的几点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分类,科学管理,分析思考

参考文献

[1].http://www.hao123.com/edutm/211.htm

[2].http://www.eol.cn/article/20050508/3136460.shtml

[3].http://www.baike.baidu.com/viev/7085.htm

[4].http://www.gov.cn/banshi/att/att/sitel/20070426/00123f3c38b8079a82530

[5].姚启中.高等教育管理学 (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论证会议程下一篇:冬天的作文500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