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学校学生

2024-09-24

普通学校学生(共12篇)

普通学校学生 篇1

一、问题提出

学校适应是一个开放性的、多维的概念。在其研究的历程中曾被研究者定义为学生的学业进展和活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 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学校适应的定义和构成指标尚未达成统一观点。如今最受人们认可的定义是Ladd (1996) 的定义, 学校适应是指在学校背景下学生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 即儿童入学后在学业以及情感和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当前的学校适应理论模型, 主要有Cowen的学校适应的AML模型、Ladd等人提出的学校适应的人际模型、Perry和Weinstein提出的学校适应理论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普遍认为学校适应包括三个领域:学业适应、行为适应、社会性—情感适应。因此本文将这三个领域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指标:学业适应 (学业成就、学习态度) 、行为适应 (攻击性、害羞退缩) 和社会性—情感适应 (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社会态度。

对于儿童来说, 学校与家庭是其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而在研究学生学校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孤儿学生。对于他们来说, 学校不仅仅代表着普通学生眼中的学校, 同时也包含了家的意义, 因此学校就兼具了两重功能, 成为其全部社会支持的来源。因此, 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 通过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对比研究, 找到差异以及差异源, 可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为促进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启发我们从一个新颖的视角观察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些现象, 促进普通学校适应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象与方法

1. 被试。

孤儿学校6年级学生 (45名学生) , 其中男生31名, 女生14名;普通学校5年级学生 (36名学生) , 其中男生20名, 女生16名。

2. 测量工具。

(1) 学校态度问卷。修定Ladd的学校喜好和回避量表。问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判断量表上作答。回避学校维度上高分代表消极评价, 在喜好学校维度上高分代表积极评价, 并进一步将学校态度分为学习态度与社会态度两个方面。 (2) 角色扮演问卷。用角色扮演法评价社会行为, 将其概括为五个因子:社会技能、攻击性、害羞退缩、师生关系 (亲密型、矛盾型、依赖型) 及同伴地位 (消极、积极) 。通过让学生选出不同角色的合适人选, 得出对其他同学的不同评价及其他同学对其的评价。 (3) 识字量问卷。以固定的比例在字典中抽取200个字, 以拼音 (100题) 和词语 (100题) 两种形式呈现, 并采取四选一的迫选方式由被试作答, 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学生的识字量水平。本文选取识字量水平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 (4) 同伴关系测量。使用波加杜斯的社会距离测量法, 采用五点等级评分法, 让每个成员给团体中的每个人评分:最不喜欢1分, 最喜欢5分。得分越多, 说明他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越近, 关系越亲密, 进而得出每一个人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 也就可以知道个体的情况了。

三、结果与分析

1. 学业适应的差异比较。

(1) 学习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8.624, p<0.001) 。 (2) 学业成就。用识字量问卷测得学生识字量的成绩, 并以此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结果显示普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比孤儿学校学生优秀。

2. 行为适应差异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攻击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2.611, p<0.05) ;孤儿学校学生在害羞退缩维度上的得分与普通学校学生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t=1.209, p>0.05) 。

3. 社会性—情感适应差异比较。

(1) 同伴关系。使用波加杜斯的社会距离测量法, 得分越多, 说明个体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越小, 关系越亲密, 这样分析可以得出每个成员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选择得分 (个人对其他成员的主动社会距离) 代表个人对群体成员的接纳程度;被选择总分 (其他成员对个体的被动社会距离) 代表着群体对某个成员的接纳程度。孤儿学校班级中, 除23、30、24、37、35五名同学外, 其余成员的选择总分都在100分以上, 主动社会距离平均分全部在2.59以上。从被选择方面看, 最高162分,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为4.15, 最低72分,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为1.56, 被选择分数的分布跨度较大, 这表明不同成员被团体的接纳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普通学校学生的选择总分全部都大于120分, 主动社会距离平均分最低为6.12, 显示他们比孤儿学校的学生更愿意与别人交往。而被选择总分除了35、42两名同学外, 均在140分以上,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均在3.15以上, 明显高于孤儿学校学生的平均分 (平均1.56) 。 (2)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分为亲密、矛盾、依赖三个项目,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亲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2.564, p<.01;t=1.658, p<.001) 。 (3) 社会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10.427, p<0.001) ; (4) 社会技能。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技能维度上的得分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t=1.452, p>.05) 。

四、讨论

1. 学业适应差异。

在学业适应方面, 普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比孤儿学校学生优秀, 但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可见, 孤儿学校学生学业成绩不良不是由于其学习态度造成的, 通过实地的访谈及调查推测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学前教育落后影响其后的学业发展;学校学习条件相对较差;没有升学、择校等社会压力。

2. 行为适应差异。

在社会适应方面, 孤儿学校学生攻击性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 攻击性是小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尤其是中小学过渡的五六年级经常发生, 这时的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攻击性行为经常发生对其有很大的伤害。经常被攻击的学生会产生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感、害羞退缩等心理问题, 严重的会使学生日后形成畸形人格;而对攻击者而言, 经常攻击他人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 成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高危者。在孤儿学校, 攻击性行为潜在的问题更加严重, 缺失家庭支持是其攻击性行为高发的原因, 另外对于攻击者而言, 虽有教师的尽力指导, 但很难与父母的教育及管制力量等同。因此, 对攻击性行为的进一步研究及矫治对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3. 社会性—情感适应差异。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值得注意的是, 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依据Ladd的理论, 学校态度是学校适应的重要预测指标, 而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是学校态度的两个维度, 即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态度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 孤儿学校的学生对学校具有更积极的态度。这一方面说明了孤儿学生认可了学校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感情的寄托, 在这里产生了归属感;另一方面对提高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有重要的启示, 较大的学习压力是影响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孤儿学校学生同伴关系的相对疏离, 使得没有家庭支持的他们亲密感的缺失更为严重, 我们估计这使得孤儿学校的学生孤独感水平较高, 从而成为一种影响学校适应的情感变量。这提示我们应该增加孤儿学校学生班级活动的开展, 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及相应的游戏, 使同学之间增进了解, 加深感情, 获得进一步的亲密感。另外, 尤其对于不被接纳的孤儿学校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支持, 一方面缺失了家庭支持, 另一方面在同伴中也不能得到接纳, 很容易使其产生学校适应不良, 甚至影响其日后的社会适应。

孤儿学校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亲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与教师之间所建立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联系。许多研究表明,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 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 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学生产生孤独的情感, 对学校的消极情感, 在学校环境中表现出退缩、与教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 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 进而出现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教师对于孤儿学校的学生来讲, 扮演了更多的角色, 不仅要做学习上的指导, 还要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因此, 孤儿学校的学生对教师的亲密和依赖性更强。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 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对比研究, 找到差异以及差异源, 为促进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孤儿学校学生,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婵, 盖笑松.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理论模型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 2011, 251 (3) :172-176.

[2]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55.

[3]Xinyin Chen,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Affective Performance:An Effective Profil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1994, 22 (3) :221.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36, 320.

普通学校学生 篇2

为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评估责任,认真扎实做好迎接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验收各项准备工作,根据国家和省、市的评估标准以及《阳信县迎接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实施方案》(阳办字[2017]41号)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制定此方案。

1,成立班级推普队伍,建立推普联络员制度。每班选派一名普通话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推普员,做好班级推普工作。名单上报教务处。

2,班级小组长每天评价组内学生的说普通话的情况,组内评选讲普通话优秀学生。

3,班级每周评选一名讲普通话优秀学生。生旗仪式进行奖励。4,班级前后黑板写上推广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格言。(百度搜索)每人出一期推广普通话的手抄报,A4纸,本周五交教务处。

5,级部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形式多样的活动。保留照片和资料。

6,教务处,政教处不定期抽查学生的讲普通话习惯。评选优秀班集体。

7,教务处语委办将加强校内规范用语用字的检查、纠错;监督检查全校师生用语用字的规范情况,培养师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

教务处

普通学校学生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163-02

1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建设的概述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大学生网络文化建设”是一种新的人类赖以生存方式所折射的物质精神价值形态,它建立在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现代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普通高等学校中新的大众传媒文化中方兴未艾,大部分學生愿意通过网络了解相关信息,可快捷地了解世界,也可自由地发表见解。据了解,如今普通高校网络文化呈现如下现状。

1.1 入网目的不明确,不能有效利用网络文化信息

在某种意义上讲虚拟计算机网络虚拟的,也是现实空间的在现和延续,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利用好“现代虚拟世界”,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明确的了解这一现状,对现代网络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及时把握,以便能针对部分学生逃避现实的倾向,教育引导他们认清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异同与联系, 为使他们大胆地正面面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摒除幻想,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深造。应该向他们分析理解现在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2 高校网络内容繁多、良莠不齐,大学生普遍缺少辨识

大学生网络文化是一种当今省会新兴产业文化,在校的大学生们更善于接触新事物与新观点,大学生德育工作者要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应该乐于向年轻人学习,向受教育者学习,去接触新鲜事物,争当学习型管理者:不但要在观念上转变和自己认识上介入网络现代网络时代,还要在计算机技术上介入网络时代,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既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权威去感染和影响下一代。

2 现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途径

2.1 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通过图片、数字、影像、唱片等多种形式传播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用信息,使当代大学生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中,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消化和理解。所以如何创新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隶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系统的构建问题。

2.2 合理利用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论坛(BBS),开展平等互动的在线教育平台

现代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可以没有拘束地针对热点问题开展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思想。因此,BBS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舆论强力磁场,成为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见的集中发散地。加强对BBS的舆论合理引导,确保正面舆论的导向地位,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围绕人们普遍关注的国家重大事件和思想认识上的焦点问题,开设具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为主题思想论坛,让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讨论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针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言论,适时发帖子自己科学立场和观点进行引导,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2.3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服务平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的实际问题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利用局域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服务专栏,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服务的平台,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搞好思想服务与解决实际困难问题相结合。通过互联网服务所获得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得的教育信息资源。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和职业生涯咨询网站服务,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普查,并针对大学生流露出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还可以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设置大学生心理专用邮箱等答疑系统,做好大学生心理网上释疑解决实际问题工作。

2.4 培育和研发新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系统,寓教于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软件对于使用者和实践者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大学生在反复使用系统的过程中,必然会逐渐接受和认可软件所包含的多种各样信息观念。大学生和使用各种软件的同时,也在接受着软件中的生活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潜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系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专门用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软件,学校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元素以及丰富的大学生网络信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机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由线性设计转变为现代网络设计,清晰地呈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有机联系一起,给学习者以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其学习热情和激情。二是包含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用系统软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针对新形势下大家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组织大学和社会有关专家开发一批集知识性、新颖性和实效性于一体的包括游戏软件开发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教育软件,把严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变成生动具体形象的网络语言进行合理传播,充分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软件寓教于乐的特点。

3 运用互联网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1 利用网络科学测评大学生心理,抓住思想政治的切入点

互联网的发展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潮流,不可逆转。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在新形势下利用网络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通过心理测验的方法评估被试者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或心理健康状态,并给出数量化的特征。在互联网技术强大优势的支持下,能够很容易很方便地进行大学生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测试工作。

3.2 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培养大学生和谐健全的人格

网上大学生心理咨询具有超距离性、保密性和快捷方便性,这是其他形式的咨询方式不具备的。可以利用BBS、在线、电子邮件、聊天室等进行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在信息交流、信息交往等方面的时空障碍被互联网打破,使人际互动模式全新化。在这里,许多大学生把心理社会问题如带着社会交往恐惧、国家考试忧虑、个人悲观多虑、社会能力交往障碍等带到互联网,把互联网当做一个有力、有方法的平衡支点来倾斜自己的精神天平,把自己的思想包袱卸下来,然后轻轻松松的投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时刻开展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教育不仅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优化和理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真正现实条件下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是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不仅改变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而且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以及互联网传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川生.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求是,2009,4.

[2]徐建军,王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N].光明日报,2009-03-02(7).

普通学校学生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洛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各1所, 分别从一~三年级中各抽取4个班级, 共发放问卷1 627份, 剔除不合格问卷后, 获得有效问卷1 584份, 有效应答率为97.4%。被调查的1 584名学生中, 职业学校学生821名, 其中男生395名 (48.1%) , 女生426名 (51.9%) ;普通高中学生763名, 其中男生378名 (49.5%) , 女生385名 (50.5%) 。学生年龄为15~25岁。

1.2 方法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 (高中) ”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饮食相关行为、体育锻炼相关行为、非故意伤害行为、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成瘾行为、精神成瘾行为和性态度/行为等, 共计89个问题。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 调查时学校教师回避, 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匿名自填, 问卷统一发放, 当场收回。时隔2周后, 在被调查的2所学校各抽取60名学生进行重复调查, 结果显示重复性较好。

1.3 指标定义

尝试吸烟:迄今为止曾尝试过吸烟, 即使只吸一、两口;现在吸烟:过去30 d内曾经吸过烟;尝试饮酒:迄今为止曾经喝过至少1杯酒 (1杯酒指半瓶/1听啤酒, 或一小盅白酒/一玻璃杯葡萄酒或黄酒) ;现在饮酒:过去30 d内至少喝过1杯酒;醉酒:过去12个月内, 至少有1次因喝酒太多而出现头晕、头痛、嗜睡等醉酒症状;动手打架:过去12个月内, 至少有1次与1人 (或多人) 动手打过架;孤独感:过去12个月内曾有过强烈的孤独感;失眠:过去12个月内, 曾因担心某事而失眠;自杀意念:过去12个月内, 曾认真想过 (考虑过) 自杀;离家出走:过去12个月内曾经离家出走过;曾上过网:过去7 d内曾上过网;长时间上网:过去7 d内每天上网时间都在4 h以上;看过黄色书刊影像制品:过去12个月内看过色情书籍、音像制品等;特殊意义异性朋友:过去12个月内曾单独约会过的异性朋友;边缘性性行为:曾和异性朋友有过拥抱、接吻或抚摸对方身体的行为;有过性行为:以往和他人发生过性行为[5]。网络成瘾:根据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 出现以下10项中的第①项和②~⑩项中的至少4项:①在过去7 d内, 平均每天上网≥4h;②即使不上网, 仍想着网络上的内容;③一旦不能上网, 就感到不舒服、无聊和焦虑;④希望增加上网的时间, 以便满足自己的愿望;⑤上网的时间经常超出预期;⑥想停止上网, 但无法自控;⑦因为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 或干脆逃学;⑧向家长、教师、同学隐瞒上网事实;⑨因上网而与教师或家长发生冲突;⑩借上网逃避现实、摆脱困境或郁闷、无助、焦虑的情绪[5]。

1.4 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采用Epi Data 3.0软件进行,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χ2检验进行百分率的比较。

2 结果

2.1 吸烟和饮酒

被调查的821名中职学生现在吸烟、现在饮酒、醉酒的报告率依次为27.5%, 45.8%, 18.6%, 明显高于普通高中生的15.1%, 28.2%, 1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而在尝试吸烟、尝试饮酒、初次吸烟年龄≤13岁、初次饮酒年龄≤13岁的报告率上, 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1。

2.2 伤害

调查结果显示, 中职学生有9.4%受人欺侮, 16.0%动手打架, 12.3%有孤独感, 14.4%有自杀意念, 6.8%离家出走, 报告率均高于普通高中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失眠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网络成瘾

中职学生长时间上网的报告率为25.3%, 网络成瘾的报告率为17.4%, 明显高于普通高中学生的15.2%和10.9%,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24.951, 13.827, P值均<0.01) ;中职学生过去7 d曾上过网的报告率 (89.3%) 和普通高中学生 (88.6%) 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88, P>0.05) 。

注: () 内数字为报告率/%。

注: () 内数字为报告率/%。

2.4 性行为

在看过黄色书籍及影像制品、有特殊意义异性朋友、和异性有边缘性行为、有过性行为的报告率上, 中职学生依次为26.2%, 34.3%, 26.9%, 11.6%, 明显高于普通高中学生的17.3%, 22.0%, 11.4%, 4.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18.259, 29.561, 60.783, 27.956, P值均<0.01) 。

3 讨论

3.1 吸烟和饮酒行为

研究表明, 吸烟、饮酒等物质成瘾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可导致生理性及心理性成瘾, 不仅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同时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危害[6,7]。本次调查显示, 中职学生吸烟、饮酒不良行为的发生要比同年龄阶段的高中生严重, 与上海市青浦区、静安区及江苏省的调查结果一致[8,9,10]。究其原因, 可能是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整体质量下降、学习压力减轻、家庭及学校管理方式改变等因素所致。因此, 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中职学生吸烟、饮酒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使其远离危险行为。

3.2 伤害行为

近年来, 我国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给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害[11]。本次调查表明, 中职学生动手打架、离家出走的报告率高于普通高中学生, 与南阳市、上海市的调查结果一致[12,13]。提示学校和社会应更加注重对中职学生伤害行为的干预,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其自我防范伤害的意识。

3.3 网络成瘾行为

网络成瘾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精神、心理和学习等带来不利影响, 还会引发偷盗、打架、自杀等严重危险行为[14]。预防学生网络成瘾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次调查显示,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要比同年龄阶段的高中生严重。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和家长应重点关注中职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 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 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

3.4 性行为

普通学校学生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行为,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以下称学校)对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研究生和本科、专科(高职)学生(以下称学生)的管理。

第三条 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四条 学生应当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当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增强法治观念,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应当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当积极锻炼身体,增进身心健康,提高个人修养,培养审美情趣。

第五条 实施学生管理,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教育和引导学生承担应尽的义务与责任,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第二章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第六条 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文娱体育及科技文化创新等活动,获得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

(三)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

(四)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科学、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五)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以适当方式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与学生权益相关事务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六)对学校给予的处理或者处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七)法律、法规及学校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七条 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

(三)恪守学术道德,完成规定学业;

(四)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五)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六)法律、法规及学校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 学籍管理

第一节 入学与注册

第八条 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的期限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的,应当向学校请假。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的,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九条 学校应当在报到时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初步审查,审查合格的办理入学手续,予以注册学籍;审查发现新生的录取通知、考生信息等证明材料,与本人实际情况不符,或者有其他违反国家招生考试规定情形的,取消入学资格。

第十条 新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入学资格期间不具有学籍。保留入学资格的条件、期限等由学校规定。

新生保留入学资格期满前应向学校申请入学,经学校审查合格后,办理入学手续。审查不合格的,取消入学资格;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且未有因不可抗力延迟等正当理由的,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十一条 学生入学后,学校应当在3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进行复查。复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录取手续及程序等是否合乎国家招生规定;

(二)所获得的录取资格是否真实、合乎相关规定;

(三)本人及身份证明与录取通知、考生档案等是否一致;

(四)身心健康状况是否符合报考专业或者专业类别体检要求,能否保证在校正常学习、生活;

(五)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录取学生的专业水平是否符合录取要求。

复查中发现学生存在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情形的,确定为复查不合格,应当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学校应当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复查中发现学生身心状况不适宜在校学习,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需要在家休养的,可以按照第十条的规定保留入学资格。

复查的程序和办法,由学校规定。

第十二条 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应当按学校规定办理注册手续。不能如期注册的,应当履行暂缓注册手续。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者有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助学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

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教育救助,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保证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学业。

第二节 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十三条 学生应当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以下统称课程)的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成绩册,并归入学籍档案。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以及考核不合格的课程是否重修或者补考,由学校规定。

第十四条 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鉴定,以本规定第四条为主要依据,采取个人小结、师生民主评议等形式进行。

学生体育成绩评定要突出过程管理,可以根据考勤、课内教学、课外锻炼活动和体质健康等情况综合评定。

第十五条 学生每学期或者每学年所修课程或者应修学分数以及升级、跳级、留级、降级等要求,由学校规定。

第十六条 学生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可以申请辅修校内其他专业或者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可以申请跨校辅修专业或者修读课程,参加学校认可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学生修读的课程成绩(学分),学校审核同意后,予以承认。

第十七条 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具体办法由学校规定。

学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

第十八条 学校应当健全学生学业成绩和学籍档案管理制度,真实、完整地记载、出具学生学业成绩,对通过补考、重修获得的成绩,应当予以标注。

学生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应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及留校察看处分的,经教育表现较好,可以对该课程给予补考或者重修机会。

学生因退学等情况中止学业,其在校学习期间所修课程及已获得学分,应当予以记录。学生重新参加入学考试、符合录取条件,再次入学的,其已获得学分,经录取学校认定,可以予以承认。具体办法由学校规定。

第十九条 学生应当按时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不能按时参加的,应当事先请假并获得批准。无故缺席的,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二十条 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以适当方式记录学生学业、学术、品行等方面的诚信信息,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有严重失信行为的,可以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对违背学术诚信的,可以对其获得学位及学术称号、荣誉等作出限制。

第三节 转专业与转学

第二十一条 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以特殊招生形式录取的学生,国家有相关规定或者录取前与学校有明确约定的,不得转专业。

学校应当制定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建立公平、公正的标准和程序,健全公示制度。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的,应当允许在读学生转到其他相关专业就读。

休学创业或退役后复学的学生,因自身情况需要转专业的,学校应当优先考虑。

第二十二条 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因患病或者有特殊困难、特别需要,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或者不适应本校学习要求的,可以申请转学。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转学:

(一)入学未满一学期或者毕业前一年的;

(二)高考成绩低于拟转入学校相关专业同一生源地相应年份录取成绩的;

(三)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

(四)以定向就业招生录取的;

(五)研究生拟转入学校、专业的录取控制标准高于其所在学校、专业的;

(六)无正当转学理由的。

学生因学校培养条件改变等非本人原因需要转学的,学校应当出具证明,由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转学到同层次学校。

第二十三条 学生转学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说明理由,经所在学校和拟转入学校同意,由转入学校负责审核转学条件及相关证明,认为符合本校培养要求且学校有培养能力的,经学校校长办公会或者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可以转入。研究生转学还应当经拟转入专业导师同意。

跨省转学的,由转出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商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转学条件确认后办理转学手续。须转户口的由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有关文件抄送转入学校所在地的公安机关。

第二十四条 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学生转学的具体办法;对转学情况应当及时进行公示,并在转学完成后3个月内,由转入学校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区域内学校转学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及时纠正违规转学行为。

第四节 休学与复学

第二十五条 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除另有规定外,应当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内完成学业。

学生申请休学或者学校认为应当休学的,经学校批准,可以休学。休学次数和期限由学校规定。

第二十六条 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建立并实行灵活的学习制度。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

第二十七条 新生和在校学生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校应当保留其入学资格或者学籍至退役后2年。

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跨校联合培养项目,在联合培养学校学习期间,学校同时为其保留学籍。

学生保留学籍期间,与其实际所在的部队、学校等组织建立管理关系。

第二十八条 休学学生应当办理手续离校。学生休学期间,学校应为其保留学籍,但不享受在校学习学生待遇。因病休学学生的医疗费按国家及当地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九条 学生休学期满前应当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复学申请,经学校复查合格,方可复学。

第五节 退学

第三十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予退学处理:

(一)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

(二)休学、保留学籍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

(三)根据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不能继续在校学习的;

(四)未经批准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

(五)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未履行暂缓注册手续的;

(六)学校规定的不能完成学业、应予退学的其他情形。

学生本人申请退学的,经学校审核同意后,办理退学手续。

第三十一条 退学学生,应当按学校规定期限办理退学手续离校。退学的研究生,按已有毕业学历和就业政策可以就业的,由学校报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没有聘用单位的,应当办理退学手续离校。

退学学生的档案由学校退回其家庭所在地,户口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迁回原户籍地或者家庭户籍所在地。

第六节 毕业与结业

第三十二条 学生在学校规定学习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成绩合格,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学校应当准予毕业,并在学生离校前发给毕业证书。

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当颁发学位证书。

学生提前完成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获得毕业所要求的学分,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学生提前毕业的条件,由学校规定。

第三十三条 学生在学校规定学习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但未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学校可以准予结业,发给结业证书。

结业后是否可以补考、重修或者补作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及是否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由学校规定。合格后颁发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毕业时间、获得学位时间按发证日期填写。

对退学学生,学校应当发给肄业证书或者写实性学习证明。

第七节 学业证书管理

第三十四条 学校应当严格按照招生时确定的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以及学生招生录取时填报的个人信息,填写、颁发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

学生在校期间变更姓名、出生日期等证书需填写的个人信息的,应当有合理、充分的理由,并提供有法定效力的相应证明文件。学校进行审查,需要学生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协助核查的,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三十五条 学校应当执行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制度,完善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办法,按相关规定及时完成学生学籍学历电子注册。

第三十六条 对完成本专业学业同时辅修其他专业并达到该专业辅修要求的学生,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

第三十七条 对违反国家招生规定取得入学资格或者学籍的,学校应当取消其学籍,不得发给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已发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学校应当依法予以撤销。对以作弊、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的,学校应当依法予以撤销。

被撤销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已注册的,学校应当予以注销并报教育行政部门宣布无效。

第三十八条 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遗失或者损坏,经本人申请,学校核实后应当出具相应的证明书。证明书与原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第四章 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

第三十九条 学校、学生应当共同维护校园正常秩序,保障学校环境安全、稳定,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第四十条 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依章程参与学校管理。

第四十一条 学生应当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创造和维护文明、整洁、优美、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树立安全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第四十二条 学生不得有酗酒、打架斗殴、赌博、吸毒,传播、复制、贩卖非法书刊和音像制品等违法行为;不得参与非法传销和进行邪教、封建迷信活动;不得从事或者参与有损大学生形象、有悖社会公序良俗的活动。

学校发现学生在校内有违法行为或者严重精神疾病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可以依法采取或者协助有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

第四十三条 学校应当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

第四十四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为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开展活动提供必要条件,支持其在学生管理中发挥作用。

学生可以在校内成立、参加学生团体。学生成立团体,应当按学校有关规定提出书面申请,报学校批准并施行登记和年检制度。

学生团体应当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范围内活动,接受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学生团体邀请校外组织、人员到校举办讲座等活动,需经学校批准。

第四十五条 学校提倡并支持学生及学生团体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的学术、科技、艺术、文娱、体育等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用工单位的管理制度,履行勤工助学活动的有关协议。

第四十六条 学生举行大型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应当按法律程序和有关规定获得批准。对未获批准的,学校应当依法劝阻或者制止。

第四十七条 学生应当遵守国家和学校关于网络使用的有关规定,不得登录非法网站和传播非法文字、音频、视频资料等,不得编造或者传播虚假、有害信息;不得攻击、侵入他人计算机和移动通讯网络系统。

第四十八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住宿管理制度。学生应当遵守学校关于学生住宿管理的规定。鼓励和支持学生通过制定公约,实施自我管理。

第五章 奖励与处分

第四十九条 学校、省(区、市)和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对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或者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体育竞赛、文艺活动、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十条 对学生的表彰和奖励可以采取授予“三好学生”称号或者其他荣誉称号、颁发奖学金等多种形式,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学校对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以及确定推荐免试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公派出国留学人选等赋予学生利益的行为,应当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规定,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选拔、公示等制度。

第五十一条 对有违反法律法规、本规定以及学校纪律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视情节轻重,给予如下纪律处分:

(一)警告;

(二)严重警告;

(三)记过;

(四)留校察看;

(五)开除学籍。

第五十二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一)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

(二)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

(三)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

(四)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或其他器材作弊、向他人出售考试试题或答案牟取利益,以及其他严重作弊或扰乱考试秩序行为的;

(五)学位论文、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存在抄袭、篡改、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情节严重的,或者代写论文、买卖论文的;

(六)违反本规定和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的;

(七)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八)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

第五十三条 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学生的基本信息;

(二)作出处分的事实和证据;

(三)处分的种类、依据、期限;

(四)申诉的途径和期限;

(五)其他必要内容。

第五十四条 学校给予学生处分,应当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与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程序正当、处分适当。

第五十五条 在对学生作出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决定之前,学校应当告知学生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

处理、处分决定以及处分告知书等,应当直接送达学生本人,学生拒绝签收的,可以以留置方式送达;已离校的,可以采取邮寄方式送达;难于联系的,可以利用学校网站、新闻媒体等以公告方式送达。

第五十六条 对学生作出取消入学资格、取消学籍、退学、开除学籍或者其他涉及学生重大利益的处理或者处分决定的,应当提交校长办公会或者校长授权的专门会议研究决定,并应当事先进行合法性审查。

第五十七条 除开除学籍处分以外,给予学生处分一般应当设置6到12个月期限,到期按学校规定程序予以解除。解除处分后,学生获得表彰、奖励及其他权益,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

第五十八条 对学生的奖励、处理、处分及解除处分材料,学校应当真实完整地归入学校文书档案和本人档案。

被开除学籍的学生,由学校发给学习证明。学生按学校规定期限离校,档案由学校退回其家庭所在地,户口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迁回原户籍地或者家庭户籍所在地。

第六章 学生申诉

第五十九条 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负责受理学生对处理或者处分决定不服提起的申诉。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相关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负责法律事务的相关机构负责人等组成,可以聘请校外法律、教育等方面专家参加。

学校应当制定学生申诉的具体办法,健全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组成与工作规则,提供必要条件,保证其能够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

第六十条 学生对学校的处理或者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学校处理或者处分决定书之日起10日内,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第六十一条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限期内作出结论的,经学校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5日。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认为必要的,可以建议学校暂缓执行有关决定。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经复查,认为做出处理或者处分的事实、依据、程序等存在不当,可以作出建议撤销或变更的复查意见,要求相关职能部门予以研究,重新提交校长办公会或者专门会议作出决定。

第六十二条 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学生书面申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申诉人的问题给予处理并作出决定。

第六十三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处理因对学校处理或者处分决定不服提起的学生申诉时,应当听取学生和学校的意见,并可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根据审查结论,区别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下列处理:

(一)事实清楚、依据明确、定性准确、程序正当、处分适当的,予以维持;

(二)认定事实不存在,或者学校超越职权、违反上位法规定作出决定的,责令学校予以撤销;

(三)认定事实清楚,但认定情节有误、定性不准确,或者适用依据有错误的,责令学校变更或者重新作出决定;

(四)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违反本规定以及学校规定的程序和权限的,责令学校重新作出决定。

第六十四条 自处理、处分或者复查决定书送达之日起,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视为放弃申诉,学校或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

处理、处分或者复查决定书未告知学生申诉期限的,申诉期限自学生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处理或者处分决定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第六十五条 学生认为学校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和本规定抵触的,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投诉。

教育主管部门在实施监督或者处理申诉、投诉过程中,发现学校及其工作人员有违反法律、法规及本规定的行为或者未按照本规定履行相应义务的,或者学校自行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规定,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应当责令改正;发现存在违法违纪的,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或者移送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和相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六条 学校对接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港澳台侨学生、留学生的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六十七条 学校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或修改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或者纪律处分规定,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中央部委属校同时抄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并及时向学生公布。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规定,指导、检查和监督本地区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第六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原《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同时废止。其他有关文件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1]

解读

编辑

原《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自2005年9月1日实施以来,对于维护高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障高校学生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时隔近12年,教育部在大量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重新修订《规定》,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体现促进创新创业、依法治校、提高质量等新要求。三是针对高校教育与管理的新变化,在总结实践经验、现实问题以及司法判例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和完善相关制度,更有利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和服务。

修订后的《规定》共分7章68条,围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凸显了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突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要求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强调恪守学术道德,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

二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支持。健全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新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入学后也可以申请休学开展创业;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了休学批准程序。建立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规定学生可以多种方式学习,包括申请跨校辅修专业或修读课程,对参加学校认可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明确了学生学分积累和认可制度;规定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鼓励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

三是更加注重保护学生权益。完善公平的奖励制度,规定学校对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以及确定推荐免试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公派出国留学人选等赋予学生利益的行为,应当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规定。规范对学生的处分程序,专门新增“学生申诉”一章,完善申诉制度和程序,强化了学生申诉委员会的职责,增加了教育部门对学校行为的监管措施。四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充实有关学生权利义务的规定,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和行为规范,规定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为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开展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五是推进高校依法治校。进一步健全学籍管理的制度规范,增加了学校在报到时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初步审查的要求,明确了入学复查的内容,防止冒名顶替、弄虚作假获得入学资格的现象。健全了转专业的条件和程序要求,补充了关于转学的禁止性情形和程序规定。

《规定》将于9月1日起施行。教育部将指导省级教育部门督促各高校据此修订完善相应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确保《规定》真正落实到位。[2]

新版《规定》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采取弹性学制,如果是新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入学后开展创业,则可以申请休学。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

同时,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都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3]

支持学生辅修校内其他专业,或者选修其他专业课程,跨校辅修专业或修读课程和参加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对参加学校认可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明确了学生学分积累和认可制度。

如何建设普通中小学校网站 篇6

关键词:网站;团队;板块;维护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24-01

网站不同于传统的媒体需要印刷、发行、张贴等,它具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涉及方面广,传播范围大,宣传力度强,反馈信息快等到诸多方面的特点。一所中小学拥有了自己的网站就等同于一位新娘穿上了漂亮的婚纱。但是对于一般来学校来说要建好自己学校的网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先来看看如何让一所学校拥有一个网站。

首先、要找到一个空间放置你的网站,对于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选择。但常用不排除以下三种情况:a、向网络接入商(北方网通南方电信最强)申请独立IP并将该IP的80端口映射到网站所在的机器。b、网上购买虚拟空间。C、向拥有独立IP的单位(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企业、机关等)借用空间。在这三种方法中最方便的是第一种,最便宜的是第三种。

其次、要拥有一个与学校名称、教学特色相挂钩的域名,该域名需要从域名提供商那里申请,此工作一般通过网络来完成。所申请的域名一定要特色,方便记忆,比如重庆八中的域名:www.cq8z.com 。申请完毕后需进入域名管理中将所申请的域名与第一步的网络空间相关联,完成这一步后网站建设的前期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

最后、构建服务器装入网站代码,对于服务器的构建一般采用windows server 系列,部分专家级人员会选用Linux 等非windows 系列。按照相应的资料配置好服器,如果本校人员能编写代码就自己编写,如果不能就从网上购买代码或下免费代码试用。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一个学校的网站就起步了,但是要建好建全网站接下来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前边的工作是网站管理员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下边我们来看看如何才能让网站具有魅力和特色。

首先、组建一支网站建设团队。这个团队应是一个与学校各方面信息有关的综合性团队,由学校的主管部门和普通教师组成。一般来说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人员组成

其次、对于网站的内容学校应通过行政会议研讨决定,但是应从一点出发:能够全面反应学校的特色,让访问者一进入网站后就知道该校什么最具特色,最值得学子,教师所向往。网站的内容就侧重到某一方面。比如有的学校是以高考而出名,他可以多做一些高考的成果,而有的学校却是以素质教育而出名就可以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多展示素质教育成果。

再次、一个网站的板块划分也是至关重要。为了让网站看起来整洁、有序,网站管理员应从多方面出发考虑,根据校高层提出的要求把每一块认真落实。大体来说不能显得凌乱无章、无头无绪、归类要具体。一般情况可以考虑出下形式:

普通学校学生 篇7

一、妥善处理音乐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我们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在高校的一种体现形式,这种体现还可以以其他形式出现,但无论是采用何种形式,它的主要目的都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重在一种文化的“习得”与知识的融汇贯通。因此,第一,我们必须正视“艺”与“人”的关系。音乐作为一门技巧,大学生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在纯粹的音乐造诣上有所突破的,但是他们却可以很好的理解音乐,并用自己的眼光去重新认识音乐。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其文化概念所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主体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特定心理体验。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关键即体验音乐并发现其中特定的文化语言。第二,我们必须重视关于音乐的练习。虽然大学生接触音乐的主要手段还是欣赏.但我们不能忽视音乐练习对大学生的影响,即便是由于音乐知识的匾乏而无法真正的在练习中完成关于音乐的二度创作,可毕竟欣赏别人的音乐与自己演奏音乐或创作音乐有着天壤之别,几个简单的音符或者一小段旋律就可以使一个年轻人欣喜若狂,是对音乐体验的一种形式,通过对于音乐的练习与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

学生可以通过音乐的成功的体验,完善自我的经历。音乐实践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当众演说、演唱的能力。例如音乐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音乐实践课,表现出他平日不易被发现的优点,大家倾听他的述说,表演、演唱,学生通过表现易被理解易被认可,获得了小小的成功,强化了自我意识。音乐实践课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它们从各方面增加了学生面对他人和外部环境的能力。学校可安排定期音乐会,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能登台演出几次,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当众演唱、演奏的能力。另一方面每周一次的演出,从排练到合乐,准备服装,化妆到最后演出.学生们态度认真,团结协作,既学到了演出的经验,又体现了团队精神,为他们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构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科学课程

目前,各普通高校开设的音乐课程在数量、内容等方面是五花八门,较为零散,没有规则,彼此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缺乏完整的、科学配套的教材,与其他类型如中小学等音乐教育相比,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仍处于初级的状态,水平不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构建科学的课程,必须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从而将学科设置的科学性与学生发展的实践性统一起来。当然这种科学的课程设置从理论上看似乎比较科学比较完善,但从实践的操作性上看不是适合于所有的高校,它需要满足高校具备一定规模的硬件、软件及师资队伍的前提。

在高等学校中,艺术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讲座三种课型(通称第一、第二课堂)。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特点,进行成功的音乐教育,需要多方面、多环节的协调与配合,上下齐心协力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课程内容应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类型。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相结合,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辅之以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包括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艺和音乐精神教育等,这是当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本文认为,可以按下列体系设置课程内容:(一)音乐欣赏。美国心理学家莫塞尔认为;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中心。因此,音乐欣赏教学应作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较好地实现“全体性”。内容包括音乐欣赏基础知识、声乐欣赏、器乐欣赏等方面。(二)基础音乐理论知识教学。包括基本音乐常识和音乐入门等基础性知识。主要课程有:乐理与视唱、歌曲写作与创造性思维、和声、复调、调式写作、音乐创作等。(三)技能教学。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对音乐艺术产生更加深刻的体验。学生通过学习歌唱、演奏,一方面可以直接地增强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同时还能够加深理性认识,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内容包括:唱歌教学、器乐教学、合唱指挥教学等。(四)音乐美学、音乐史。这方面教学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旨在提高学生的鉴赏与辨别能力,培养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内容包括:音乐美学、音乐史等。

三、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搞好音乐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根据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发展要求,加强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力度,促进合作交流,提高科研能力,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基本满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理论素养和本专业的业务知识,懂得艺术教育的规律,积极开发学生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历层次。优化层次结构,具有研究生学历和高职称的公共音乐教育教师的比例,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相关部门组织相关的培训,加强师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师资继续教育体系,切实提高从事音乐教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综合素质水平。合理配置音乐教师资源。各地要制定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采取加强和高等艺术院校合作的方法,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访问、讲学。开展各高校音乐教育的校际交流、省市间交流和国际交流,采取官方的或者民间的多种渠道进行。鼓励各级音乐教育学术团体参加全国的和国际性的学术组织,举办全国的和国际的公共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交流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研部门、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各级学校乃至教学和科研人员,都应积极建立各种交流渠道。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实现了校园网的建设,以此为依靠,以政府行为建立公共音乐教育的网站进行网上公共音乐教育。不仅可以缩小区域差异的范围,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还可以实行网上专家讲学或网上培训等。

四、加强普通高校音乐环境建设

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课一般属于选修课,并且课时较少,更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要完成其教学影响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单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对音乐持有的态度、情感以及对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影响的,这就需要学校在音乐环境建设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

这里所说的音乐环境主要是指校内的小环境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利用校园广播这一传播媒介有选择的播放一些经典音乐,使学生有意无意地被浸染熏陶。组织音乐社团、举办校园音乐节、邀请其它学校的音乐团体以及专业音乐团体来学校演出交流等活动,以此来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各校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邀请音乐家不定期举办音乐讲座,以扩大学生们的音乐视野,同时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充分发挥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编程能力。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人力资源来建立数字音乐库。这样做不但可以促使他们将音乐与自身专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其学习音乐的兴趣,甚至在条件允许下使学生学以致用,将从书本上、实验室里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计算机音乐”这个交叉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五、确定面对特定学生教育群体的音乐教育目标

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中的主要教育形式,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计划充上充分体现和积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为大学生发展的提高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效。

因此,面对当前浮躁的社会。特别面对那些有一定心理障碍和心理情绪不稳定的大学生,对于这一特殊的教育群体,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应该对他们区别对待,确定有针对性地教育目标。这一教育目标必须是符合这一特殊群体的行为和认知特点,以音乐教育的形式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就必须建立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音乐教学体系,要突出音乐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音乐教师要根据不同心理行为的学生设计符合心理训练要求的音乐实践教学计划。例如,用于心理行为训练的歌唱教学就要区别于普通审美意义上的歌唱教学,它的出发点是建立在通过歌唱可以帮助那些具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的学生适当释放多余的压力,消除神经紧张,减轻社会束缚感,帮助克服羞怯的情绪。歌唱是一种全身心参与的音乐活动,从改善心理健康出发,通过全身心参与的歌唱活动达到心理训练的目的,这种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从维护、改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出发,积极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在新时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尹爱青.《青乐课程与教学论》[M].沈阳:东北师大出版社2006

普通学校学生 篇8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也对音乐教育表现出高度重视。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以及《柳斌副主任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音乐在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完善人格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审美力、创造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带来积极的正向情绪。幸福感正是由这些因素共同积极地作用下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过程, 而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构建带有一种正能量, 一种对幸福的感知和理解。如何理解什么是积极情感, 如何通过学校音乐教育为学生带来积极情感体验过程, 带给学生那种无比愉悦的心理感受, 达到学生幸福感构建的教育目标, 正是本文探究的问题所在, 本文将从音乐学科教育的基础理论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视角进行论述。

一、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音乐鉴赏心理活动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体验的过程。

音乐与个体之间存在内在的复杂对应认知关系, 学校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强调概念性的学习而是不断提高学生心理认知体验的过程,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音乐鉴赏心理活动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通过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即识谱法常识、音乐史、和声曲式等的学习, 从理论的角度去了解音乐作品中各种音乐要素, 了解各要素之间的衔接作用, 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进一步全面深入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本质, 从而引发情绪的共鸣。这一循序渐进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体验的过程, 学生才能对音乐的风格与流派、音乐情绪内涵、音乐的体裁与形式、音乐表现要素等方面做出初步的判断与评价。

音乐是通过声音的活动过程来呈现形态, 它本身的特性使得它不像语言那样清楚直白的表述出内容, 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性, 但是音乐中的基本情绪则是共通的, 比如歌曲《信天游》它采用的是西北民歌的音调, 西北民歌是一种善于体现压抑、悲哀情绪的民歌类型, 其音乐中的基本因素不是随意杜撰;这就需要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基石。在正确把握音乐基本因素前提下, 学生对同一音乐作品, 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以及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等, 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认知体验, 其思维可得到自由的发挥, 这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体验的过程。

由于音乐所激发的情感是主观的, 每个人根据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不同, 对同一音乐作品个体的联想和感受也会千差万别。比如柴可夫斯基的《悲怆》音乐中的苦闷求索以及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音乐中的高昂热情等, 都表现了人们获得普遍情感体验的同时也具有某种个体社会文化内涵的认知情感。在这类优秀音乐作品的陶冶下, 人的情感会得到缓解与寄托, 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 人自身正性情感也会得到上升, 这也充分证明人们对音乐价值的肯定。

二、音乐表现和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核心。

实践表演课程主要包括声乐、器乐、合唱、合奏课程等。这类课程主要是以学生的参与为主, 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音乐是音响的艺术, 具有一定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等要素, 这些要素不仅需要精准的控制, 还需要认知音乐的耳朵, 才能更好的表现音乐;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音乐的听觉与时间感有关, 音乐的表演是随时间而来的;音乐是表现的艺术, 音乐通过人的肢体动作来演奏、演唱等形式才能表现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与个体知觉之间存在内在复杂对应关系, 所以音乐的实践必须具备视觉、听觉、触觉的参与。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主要以参与的方式表现其接受特征。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的艺术实践是通过演唱、演奏、合唱等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演来切身感受音乐的美妙, 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实践目的。

(1) 音乐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表演来进行, 是提高审美活动的最直接的方式, 也是调节自我情绪的有效途径。

欣赏者和表演者虽然都是音乐活动参与的主体, 但在某种程度上, 表演者比起欣赏者在理解音乐方面具有更直接和更深邃的体会。在教学中, 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它活动方式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不但能使学生提高自我的音乐实践水平, 还能提高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的能力, 又能进一步让学生切实地体验美、创造美、促进审美水平的提高, 同时一些学校也开设了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创作音乐。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对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等课程的学习, 在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艺术创作。这对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力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

演奏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如需完整地将一部音乐作品表现出来, 演奏者需要依据乐谱进行“创造性想象”把音符转化成流动的音响, 在作曲家音乐作品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再理解和再创造, 在演奏时向作品中融入个人的风格。这里融入是指演奏者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以及想象中作曲家的审美体验进行融合并加以升华将其进行二次完成。当学生演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时, 需要准确地把握住它们各自独有的风格, 又要能创造性地表现它。如这首人们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张继的古诗词《枫桥夜泊》, 进行表演时就必须先要对诗有深入的理解。对于当代作曲家黎英海根据诗原作创作的旋律, 既保持该诗原有的精神风貌, 同时又从另一个角度创造性地将音乐与诗歌结合起来进行表达, 将乐谱上的歌曲从音符和文字转化成流动的生命音乐。基于音乐的表演, 可以丰富其情感体验、调动和调节自我的情绪。学生通过独立完成音乐作品使其具有成就动机方面的满足与进步感, 从而获得个体的幸福感。

(2) 音乐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其社交能力, 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有良好导向的作用。

正面的情绪能减少人对社交的焦虑, 通过参与音乐表演活动, 能建立与世界和他人的联系。由于音乐活动一般都是通过表演来进行的, 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教师或者学校通过组织各种音乐表演实践活动的形式, 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广泛的人际交往环境, 比如通过演唱、演奏、合唱等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演, 让学生们慢慢地参与到群体的氛围中, 从而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自我克制能力、规范的社会行为以及提高自信心。随个体人格的完善、能力的提升、自我认同的共同作用产生的积极的心理体验, 可以从中获得正向情绪体验, 使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提高。当学生为了演译一个完整的合唱作品时, 从排练开始到正式演出这段时间里, 需要学生间的共同合作以及相互配合, 在舞台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 还得需要学生有较高的亲和、沟通能力与反应能力, 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因素对发展学生的乐群性、稳定性、外向性以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都有良好导向的作用。

三、小结

音乐能调动人的情绪, 而人的情绪调节着生活中幸福感的饱和度。在音乐教育过程中,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表演技能, 这是欣赏音乐和理解音乐的基本前提条件, 也是我们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根本途径。只有掌握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才能实现对音乐规律性的感受和体验, 从而取得欣赏某类作品的经验, 达到提高音乐审美水平的目的, 树立良好的自我正性情感。

通过提高个体音乐素质来调节情绪, 完善人格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幸福感是十分必要的。音乐对于学生的智力、性格、习惯、审美能力、生活方式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而音乐教育是一种体验生命与情感的教育, 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 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认知、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改善, 而获得相对稳定的积极情感体验, 最终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因此, 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幸福感的新渠道之一。

参考文献

[1]郑雪, 邱林等.幸福心理学[M].2004年版, 第51页.

[2]余佳.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J].艺术教育, 2007年1期.

[3]何瑛.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M].重庆师专学报, 2000年第2期.

[4]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5]杨宜音, 张光学等编译.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M].台北远流出版社, 1997.

[6]汪向东 (执行主编)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 1993.

[7]何迈.审美学通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0.

普通学校学生 篇9

关键词:普高大学生,厌学,分析,对策,改革

自改革开放至今, 时代和社会以高速的发展, 物质需求渐渐满足的同时, 精神文明却逐渐的降低了需求水平。校园本是学习的地方, 但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厌学的大军。这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在大学, 越来越多的学生缺少了远大理想, 认为上大学没有意义, 目的仅是为了混一张大学的文凭。严重的物质化和金钱化侵蚀了大学生的头脑。因而放弃追求, 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 思想涣散, 注意力不集中, 在课堂上看小说、听音乐、玩手机、厌恶学习, 讨厌考试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现在的大学生在寒窗苦读后变得不爱学习?造成大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因此, 剖析问题的实质, 改革教育教学乃是当务之急。我们通过调查发现, 导致大学生“厌学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学生的自身因素, 社会原因, 和教学因素等。

1 学生自身因素

1.1 大学生注意力品质因素。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 我国的研究者才逐步统一了厌学的核心原因, 即注意力品质。这是大多数学习降碍的学生之所以在学习上寸步难艰的主要原因。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体现的就是一种注意力的品质, 他包括注意力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及转移等四个基本品质, 国内多项研究从学习心理学和心理病理学方面表明, 在注意力稳定性、注意力转移上, 厌学的学生与正常学生相比无显著的缺陷, 但他们在注意分配能力上则有明显缺陷, 其注意广度与正常学生相比, 有明显偏低的倾向。

1.2 学习动机与动力因素。

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是由于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所支撑, 而当这种动力减弱时, 其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下降, 甚至产生厌倦心理。有调查表明:有41.1%的学生选择学习是“为将来就业多赚钱”, 21.1%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提高自身素质”, 2项共占了62.2%。而面对毕业即“失业”、“尽管有较高素质也未必有好的职业”的现实, 这种原外部环境负作用反差, 使其自尊心受到重挫, 失落感油然而生, 渐渐淡化了自身的价值和成才需要, 从而认同了“读书无用”的论调。

2 社会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大学生并非生活在社会的真空里, 或多或少地要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吃喝风、高消费、攀比风、走后门等各种不良风气盛行于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剥削阶级人生观时刻腐蚀着青少年的灵魂;各种渲染暴力恐怖、电子游戏等严重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 误导了他们的行为, 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 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2 大学生就业困难。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化, 大学生人人都有一份工作的分配模式已不复存在。大学生毕业后要进入人才市场, 通过双向选择就业, 使大学生产生了危机感。许多利益集中的机关单位人员饱和, 不少企业效益滑坡, 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在毕业时, 那些有门路、有靠山的大学生, 尽管成绩平平, 却能找到好工作;而成绩优异无门路的学生却难以如愿。在校大学生对此极为不满, 对就业忧心忡忡, 形成了有门路的感到学无压力, 无门路的学习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从而对学习逐渐产生了厌倦心态。

3 教学原因

3.1 学校“重理论轻实践”。

这直接影响高校人才的培养, 缺少了实践, 学生对所学的缺少概念, 没有想法, 不知道如何着手, 时间久了自然产生厌学现象。

3.2 教学方法陈旧呆板。

主要采取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 很多学校的很多课程仍存在着“教师念教案、学生记笔记、考试划重点、考后都忘记”的现象, 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以书本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 弄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禁锢被压抑的状态, 久而久之, 逆反心理便随之产生, 造成了学生厌学的客观条件。

3.3 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

1/3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一般或较差, 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容易助长厌学情绪的弥漫。有54.27%和45.12%的大学生对所选择的学校感到失望, 认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落后, 与心目中的学校反差太大, 内心失落感增强, 厌倦学习;学校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改善。有43.29%的大学生觉得专业不理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陈旧, 是造成厌学的重要原因。如何才能缓解大学生厌学现象?有关教育专家建议, 首先应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入手, 革除旧的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内容。抛弃陈旧的过时的教材内容, 广泛吸收反映时代进步的最新知识、最新科技成果, 提倡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 学会综合运用实践知识, 提高创新能力。

3.3.1净化社会风气, 优化社会大环境在社会不断发生变革的今天,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并不是一处与世隔绝的地带, 社会上的任何变化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学校, 促使大学生们去思考和探索, 影响着大学生思想的形成, 成为大学生行为选择的标准和依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全体人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的教育和引导,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美德, 倡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义利合理结合的价值目, 进一步调整义利失衡的现状。理顺社会利益的分配机制, 充分体现按劳取酬的原则。大力宣传科教兴国的道理, 批判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剖析个别文盲发财、网上不文明、不健康内容等的不良影响, 大力宣传科学致富、知识就是力量的舆论, 营造正当、公平竞争, 凭实力就业、升学的氛围。3.3.2加强学校管理, 大学新生入校后, 不管是学校领导、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 都应及时地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专业思想教育, 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增强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要严格教学管理, 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学校实际, 不断探索和完善学分制、分流制、主辅修制、淘汰制等培养形式, 形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个性发展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3.3.3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必然导致学生到校外去寻找“广阔天地”。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可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期间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各种文艺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宝春, 吴高波.从大学生厌学看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性[J].工会论坛, 2008, 14.

[2]王海洋, 李文渊.大学生学习动机欠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28

[3]张婉莹, 车恩利等.药学类高校管理专业大学生厌学情况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24

[4]周佩杰, 马学伶.甘肃省合作民族师专大学生厌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甘肃科技, 2008, 24

[5]姜宁, 张竞文.当代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与对策[J].商业经济, 2008, 8.

普通学校学生 篇10

2010年12月来自全国24个省市42所高校共126名参赛选手在厦门大学举办了“珠江·恺撒堡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

一、大赛的指导思想

第六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 是在前几届活动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举办的, 由于是在《教育规划纲要》1颁布之内举办的第一届活动,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所以在指导思想和参赛规则方面都有了一些变化。

比赛活动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刚要》精神, 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指导思想, 推动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音乐教育) 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突出示范性, 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同时, 通过比赛展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精神风貌。

二、大赛的特点

1. 导向性

此次比赛的导向性主要表现在:突出师范性特点, 以“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 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重点, 重在推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基本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展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精神风貌。比赛项目重点围绕高素质音乐教师这一目标而设置。

教育基础理论综合是测试作为一个师范学生应有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法规方面的知识, 专业基础理论综合知识是测试音乐教育基本理论知识, 钢琴演奏是音乐教师教学必备的能力, 而自弹自唱、歌唱与伴奏, 体现了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和能力。这些项目的设置使活动更加密切的贴近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发展, 紧紧扣住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合格音乐教师这一目标, 使这项活动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起到有利的作用。

2. 权威性

权威性, 是指主办单位由原来的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升格为由教育部主办;同时聘选本专业领域里有道德学养、有学术造诣、有影响力的专家担任评委, 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保证评审工作水平、质量和权威性。

3. 学术性

学术性, 是指本次活动始终以促进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 (音乐教育) 本科专业的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为宗旨, 从报名开始到抽签与推荐相结合而决定参赛者, 再到参赛者的专业准备以及参赛的过程, 都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学术性, 是以赛事促进教学改革的过程, 是比赛称为促进学生学习、促进校际学术交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评为专家对参赛选手的点评和专题学术讲座更是促进学术水平提高的直接举措。

三、大赛的意义

1. 通过此项比赛, 将有力地促进“课程指导方案方案”、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的贯彻实施。

本次活动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音乐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3必修课程的要求, 安排了“教育基础理论综合测试”“专业基础理论综合测试”“钢琴演奏”“自弹自唱”“歌唱与钢琴伴奏”“中外器乐”等项目, 涵盖了各门课程的内容, 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看, 是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一次大范围的检查。

通过比赛活动, 既可以检查11门必修课程4的开课情况, 又可以检查教材内容对“课程教学纲要”精神的贯彻情况, 还可以了解师生共同合作达到的教学质量水平;肯定教学成绩, 找出差距, 寻探缩小差距的方法, 促进“方案”、“纲要”的贯彻执行, 达到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

2. 通过此项比赛有利于深化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有利于促

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水平均衡发展, 有利于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激励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树立当合格音乐教师的志向, 对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音乐教学能力等方面,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使比赛活动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所学校、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本次比赛活动参赛选手的产生, 采取抽签与推荐相结合的方法, 从参赛学校音乐学 (音乐教育) 本科专业2008级全部在校学生名单中抽签确定6个学号, 选定其中3人参赛, 这就使该年段的每一位在校生都有直接参与的机会。并且在公开比赛项目的同时, 也公开比赛的内容, 让相关学校、全体学生都知道活动的相关信息。因此, 这项活动真正成为全体学生所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加深了学生对培养目标的认识, 立下当合格音乐教师的志向, 使学生明确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的要求, 积极与教师配合, 努力搞好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摘要:文章介绍了由中国教育部主办的第六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比赛的指导思想、特点;分析了大赛的成功之处, 以及与前五届比赛相比的不同之处;阐述了大赛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基本功比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孙维权.钢琴即兴弹奏为什么在我国发展缓慢[J].钢琴艺术, 2003年第1期.

[2]辛恩利.五项全能比赛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启示[J].天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

[3]肖承兰.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掠影[J].人民音乐, 2000年第4期.

[4]立青.九省通横“珠江”唱响——记载第四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 2006年第12期.

[5]李京玉.大赛回来教改——参加第五届“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的赛后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

[6]柳月.展示·问题与对策——从第三届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谈音乐教学改革[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7月.

[7]刘春晓.第三届“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综述[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4年12月.

[8]张慧.钢琴即兴伴奏任重而道远——写在第五届“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之后[J].钢琴艺术, 2008年第11期

[9]冯亚.奥尔夫教学法推广阻力与对策分析[J].北京:人民音乐2003年08期.

普通学校学生 篇11

第一条 为规范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的处理,保证招生公开、公平、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招生,是指高校通过国家教育考试或者国家认可的入学方式选拔录取本科、专科学生的活动。

高校、高级中等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高中)、招生考试机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其招生工作人员、考生等,在高校招生工作过程中,违反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高等教育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认定及处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高校招生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处理各类违反国家高等教育招生管理制度的行为。

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加强对所属高校招生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高校招生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接受考生、社会的监督。

高校招生接受监察部门的监督。

第五条 对高校招生违规行为的处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明确、程序合法、处理适当。

第二章 违规行为认定及处理

第六条 高校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减少招生计划、暂停特殊类型招生试点项目或者依法给予停止招生的处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招生简章,或者进行虚假宣传、骗取钱财的;

(二)未按照信息公开的规定公开招生信息的;

(三)超出核定办学规模招生或者擅自调整招生计划的;

(四)违反规定降低标准录取考生或者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的;

(五)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出台违反国家规定的报考条件,或者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录取不符合条件的考生的;

(六)违规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招生录取,或者以承诺录取为名向考生收取费用的;

(七)其他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七条 高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未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以照顾特定考生为目的,滥用推荐评价权力的;

(二)未按规定公示享受优惠政策的考生名单、各类推荐考生的名额、名单及相关证明材料的;

(三)在考生报名、推荐等工作过程中出具与事实不符的成绩单、推荐材料、证明材料等虚假材料,在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中虚构事实或者故意隐瞒事实的;

(四)违规办理学籍档案、违背考生意愿为考生填报志愿或者有偿推荐、组织生源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八条 招生考试机构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为高校擅自超计划招生办理录取手续的;

(二)对降低标准违规录取考生进行投档的;

(三)违反录取程序投档操作的;

(四)在招生结束后违规补录的;

(五)未按照信息公开的规定公开招生工作信息的;

(六)对高校录取工作监督不力、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七)其他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违反有关管理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出台与国家招生政策相抵触的招生规定或者超越职权制定招生优惠政策的;

(二)擅自扩大国家核定的招生规模和追加招生计划,擅自改变招生计划类型的;

(三)要求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违规录取考生的;

(四)对高校和招生考试机构招生工作监管不力、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十条 招生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在单位应当立即责令暂停其负责的招生工作,由有关部门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或者其他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违规更改考生报名、志愿、资格、分数、录取等信息的;

(二)对已录取考生违规变更录取学校或者专业的;

(三)在特殊类型招生中泄露面试考核考官名单或者利用职务便利请托考核评价的教师,照顾特定考生的;

(四)泄露尚未公布的考生成绩、考生志愿、录取分数线等可能影响录取公正信息的,或者对外泄露、倒卖考生个人信息的;

(五)为考生获得相关招生资格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

(六)违反回避制度,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

(七)索取或收受考生及家长财物,接受宴请等可能影响公正履职活动安排的;

(八)参与社会中介机构或者个人非法招生活动的;

(九)其他影响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的行为。

第十一条 考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如实记入其考试诚信档案。下列行为在报名阶段发现的,取消报考资格;在入学前发现的,取消入学资格;入学后发现的,取消录取资格或者学籍;毕业后发现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学历、学位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提供虚假姓名、年龄、民族、户籍等个人信息,伪造、非法获得证件、成绩证明、荣誉证书等,骗取报名资格、享受优惠政策的;

(二)在综合素质评价、相关申请材料中提供虚假材料、影响录取结果的;

(三)冒名顶替入学,由他人替考入学或者取得优惠资格的;

(四)其他严重违反高校招生规定的弄虚作假行为。

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情节严重受到停考处罚,在处罚结束后继续报名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由学校决定是否予以录取。

第三章 招生责任制及责任追究

第十二条 实行高校招生工作问责制。高校校长、招生考试机构主要负责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招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校、本部门、本地区的招生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在招生工作中,因违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除追究直接负责人的责任外,还应当根据领导干部问责的相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第十三条 对在高校招生工作中违规人员的处理,由有权查处的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依法予以监察处理、作出处分决定或者给予其他处理。

第十四条 高校招生工作以外的其他人员违规插手、干预招生工作,影响公平公正、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的,相关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或者司法机关查处。

第十五条 出现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违规情形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启动相关程序,进行调查处理。情节严重、影响恶劣或者案情复杂、社会影响大的,应当及时上报,必要时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参与或者直接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 对有关责任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对有关责任人员和考生的违规行为调查和收集证据,应当有2名以上工作人员。作出处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第十七条 对处理决定不服的有关责任人员和考生,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复核或者申诉;符合法律规定受案范围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诉讼。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特殊类型招生,是指自主选拔录取、艺术类专业、体育类专业、保送生等类型的高校招生。

第十九条 研究生招生、成人高校招生有关违规行为的处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普通学校学生 篇12

关键词:普通高校,大学生,信仰危机

0 引言

信仰危机是指对某种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不再信仰,不再成为终极价值的追求。信仰危机并不是指信仰的完全丧失,而是对原有良好稳定的信仰产生困惑、迷茫、怀疑甚至崩溃,没有明确的信仰与追求。[1]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学校原因是影响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因素,在学生形成正确信仰的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 关于大学生信仰危机调查的总体情况

为了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笔者特地设计了关于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问卷。为了调查研究的便捷性,笔者选取了自己的工作所在地——西安文理学院的大一、大二和大三的部分学生,希望能通过对这些学生的信仰状况进行研究,映射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以此重点来分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学校因素以及应对的对策。

西安文理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院位于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西安市,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它面向全国招生,因此其学生信仰现象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地理等特点,可以反映出普通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性。

这次调研采取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围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等内容,对西安文理学院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进行了解。在问卷调查中,发放问卷600份,调查对象的选择兼顾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地域的在校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占除当年应届毕业生外在校生约10%。回收有效问卷586份,回收率为97.67%。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1)性别:男生265人,占被调查对象的44.17%;女生321人,占被调查对象的53.50%。(2)民族:汉族573人,占被调查对象的95.50%;少数民族13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17%。(3)政治面貌:共青团员446人,占被调查对象的74.33%;中共党员103人,占被调查对象的17.17%。(4)家庭所在地:调查对象中来自城市的占31.56%,来自乡镇的占22.18%,来自农村的占46.25%。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西安文理学院大学生信仰状况总体上呈现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主流取向积极、务实、健康向上,关注国家发展及政治的热情较高。但是,通过调查也反应出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

2 影响西安文理学院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学校因素

影响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以及学校因素。学校在学生形成正确信仰的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影响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学校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查中,25.7%的学生对马哲、毛概、邓三课很感兴趣,46%的学生对“十七大”的内容感兴趣,28.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在“你对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态度”的调查中,37.5%的学生赞成设置,认为很有必要;58.3%的学生表示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方式可以接受;4.2%的学生认为无必要。在“你对我院本学期展开的“三生教育”系列活动”的调查中,24%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5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17%的学生表示没有听过。从学校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途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最主要的途径,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马哲、毛概、邓三等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只占25.7%,也就是说还有74.3%的学生对这些传统的理论不是很感兴趣,或是认为内容太过于陈旧,他们希望获得一些更新的思想政治类的理论。诸如“社会主义荣辱观”、“十七大精神”等。从学生对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态度来看,只有37.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58.3%的学生表示通过适当的形势和方式可以接受,也就是说,学校的课堂教育太过于死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学生从内心上来说不喜欢,也就无法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

2.2 高校中的腐败现象严重的影响学生的信仰教育

在你对我院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人格魅力总体评价的调查中,只有15%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63%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22%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在你对我院辅导员工作的总体评价的调查中,16.8%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57%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26.2%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

从上面的两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学校里面接触的无论是教师还是他们的思想教育者、管理者—辅导员,满意的学生占少数,绝大多数都是差强人意,还有少部分人表示不满意。这样我们就不得不考虑教师自身的原因了。

我国的高校环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没有任何污染的象牙塔。高校中层出不穷的教育腐败现象,教师不断增强的功利心,有些学生为了当干部、考试过关、加入党组织、考研以及找工作等方面得到老师的关照,就直接给老师送礼、送红包等。在这些利益面前,我们光荣的人民教师也就欣然接受;还有一些不得志的教师,竟然直接在学生头上敲诈勒索,他们竟然找机会让学生为其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报答!有的甚至约学生去家中谈话,或是让学生在外请客吃饭,学生当然不能空手拜访,也不可能拒绝老师的意见。这些现象在高校中虽然不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但是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其中问题的严重性。送过礼的学生在学校就一马平川、事事如意,不曾送过礼的学生却处处碰壁,就连简单的请个假都要遭到老师的冷眼对待。这些就导致了学生不得不违心做一些事情,从而也在很大程度冲击了学校关于学生信仰的教育。

2.3 就业压力使学生无暇顾及信仰教育

在对学生选修课的调查中,只有3%的学生选择了思想政治类的,而70%的学生选择了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27%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的相关课程。在对课余时间你投入精力最多的调查中,30%的学生选择了专业课的学习,3%的学生选择了上网看新闻,39%的学生选择了找工作或是为继续深造作准备,27%的学生选择了干其他事情(打游戏、谈恋爱、参加文体活动等)。

由以上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由于现今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学生普遍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断忙着考取各种证书、考研、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却无暇顾及信仰教育,认为信仰教育既浪费时间又看不到任何效果,更得不到任何的实惠,似乎是可有可无,这就导致学校里组织的各类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活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很小,学生对其更是敷衍了事,想去就去,不想去则不去,就算去了也是塞个耳机,或忙于看其他的专业书籍,是心不在焉的,想的是全是其它的事情。在这样的学校教育环境下,培养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

3 从学校方面改进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一些建议

3.1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其渗透到教育的各环节中去高校思政工作者要通过“三观”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在他们心中确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我们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准,加强对大学生的“八荣八耻”教育,使他们自觉努力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在素质教育中,我们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这样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才会有保证。[2]

3.2在大学生中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十七大报告还强调:“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认为高校在校学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因此我们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信仰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之中。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它不仅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贯穿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又覆盖了各个群体,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涵盖了社会风尚、人生态度的方方面面。[3]

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密切的直接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思想性、实践性、逻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操作化具体就体现在荣辱观教育上。

我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引导大学生把“八荣八耻”渗透到自身的日常行为中,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实践中自觉遵守,这也就达到了在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最终目的。

3.3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信仰和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社会环境之一——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他的育人功能,使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社会化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点:有目的、有组织,带有半强制性,有系统的,具有很强的社会化功能.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首先,高校由于它的特点,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同时,高校具有专业素质较高和思想道德修养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同时,教育学生的思想及人格修养等方面,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也会具有显著的效果。另外,学校有能够从制度上保证思想教育规范顺利开展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高校应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在学生信仰以及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用它积极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树立科学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由于诸方面的原因,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有针对性地解答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教学内容不能反映理论和实际的最新进展,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关心的思想热点、难点问题,教学手段落后。[4]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加快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不断充实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紧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贴近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针对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带有的规律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各种倾向进行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认识能力,真正发挥“两课”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

3.4 进行心理引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容易受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不仅要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使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还要研究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这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转变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过去,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更注重党和国家的需要来考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不重视大学生的需要。慢慢地,在大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不是他们自己的需要,而是党和国家的需要。这样就把二者对立起来,在现实中形成了某种对立和分裂。如果我们把握准了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结合起来,就可以摆脱理想信念教育的被动状态,受到大学生的欢迎。[3]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要研究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还要研究其不接受心理。比如,心理抗拒就是这种接受心理,它本身有不同的表现和原因。一是来自成长心理的反叛,这是心理发展中正常的阶段性表现。二是来自大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发的抗拒。与其信念一致的就乐于接受,反之则产生抵触心理;三是来自受大学生利益倾向的抗拒。一种情况,是与大学生的利益无关的问题,他们往往,表现不出强烈的兴趣,于是采取冷漠或不予理睬的态度。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外来信息与大学生的利益对立,或主观认定是相反,则他往往表现出反对的态度。四是来自大学生自尊心的抵抗。

参考文献

[1]肖宗娟.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危机浅析[J].世纪桥,2010,(01).

[2]刘艳艳.当前中国信仰危机的原因浅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2).

[3]姚本先,刘庆明.何元庆大学生信仰的现状与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9,(09).

上一篇:阿托品注射剂下一篇:切削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