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的本质读后感

2024-12-09

战略的本质读后感(共12篇)

战略的本质读后感 篇1

现代财务管理不仅要有科学、精细的日常管理,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想。本文借鉴战略管理的思想,对财务战略的本质和基本范畴作以下探讨。

一、财务战略的本质

对财务战略的本质,目前理论界虽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是达成了共识。譬如,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整体性决策,其着眼点不是当前,而是未来,是立足于长远的需要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发展所作出的判断。但在对财务战略的目的、范畴、依据等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分歧。笔者认为,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它既具有一般战略的某些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性。科学地界定财务战略的本质,既要反映其“战略”共性,又要揭示其“财务”个性。

(一)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

1.全局性。财务战略是以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的全局性工作为对象,根据企业长远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它是从财务:的角度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所作的描述,是企业未来财务活动的行动纲领和蓝图,对企业的各项具体财务工作、计划等起着普遍的和权威的指导作用。

2.长期性。制定财务战略不是为了解决企业的眼前问题,而是为了谋求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财务战略一经制定就会对企业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财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3.导向性。财务战略规定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内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它是企业一切财务战术决策的指南,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其实施和开展;

4.风险性。由于企业的理财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任何企业的财务战略都伴随着风险。财务战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一旦实现,会给整个企业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使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反之,则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

5.适应性。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财务战略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注重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给企业财务管理可能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因而大大增强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6.动态性。战略是环境分析的结果,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战略的变化。一般来说,当理财环境变化不大时,一切财务活动都必须按原定财务战略行事,充分体现财务战略对财务活动的指导性;当理财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财务战略就应作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财务战略的“财务”个性

1.财务战略在企业战略体系中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战略具有多元化结构的特征,它不仅

包括企业整体意义上的战略,而且包括职能层次上的战略。财务战略作为企业职能战略之一,其相对独立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而是有其特定的相对独立的内容;②财务活动并非总是企业的“局部”活动,而是有着许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容。

2.财务战略地位的从属性。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尽管它有其自身的特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必须服从和反映企业战略的总体要求,应该与企业战略协调一致,并为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提供资金支持。

3.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特殊性。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一种谋划,其目标是谋求企业资金运动最优化。财务战略要解决风险与收益的矛盾、收益性与成长性的矛盾、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的矛盾、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矛盾等,这一系列矛盾都是由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特殊性引发的。

4.财务战略实施主体的全员性。从纵向看,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应是企业经营者、财务职能部门经理、基层财务部门三位一体的管理过程;从横向看,财务战略必须与企业其他战略相配合,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并最终由经营者负责协调。因此,财务战略管理实际上是以经营者经营战略为主导、以财务职能部门战略管理为核心、以其他部门的协调为依托而进行的全员管理。

通过以上分析,财务战略应定义为:为了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根据企业战略要求和资金运动规律,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财务活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和决定性的谋划。

二、财务战略的基本范畴

财务战略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项要素的构建出现失误,都会影响整个战略系统的运行。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应该是一个各种战略要素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完整体系。财务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范畴:

1.财务战略思想。财务战略思想是企业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的总体指导思想,它由一系列原则、方针和理念构成。财务战略思想是财务战略的灵魂,它贯穿于财务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是决定财务战略成败的关键。

2.财务战略目标。财务战略目标是根据财务战略思想及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在分析企业内外理财环境基础上制定的未来较长时期内财务活动的总体目标。财务战略目标是财务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它规定了企业未来一定时期财务活动的方向和任务。制定财务战略目标要注意两个问题:①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统一。财务战略目标只有具有先进性,才能激发职工士气,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但财务战略目标又必须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上,使各部门和职工通过主观努力,有能力实现目标。②要注意长期、中期、短期目标的衔接,保证三种目标的连续性和继起性,避免出现目标链的脱节。

3.财务战略重点。财务战略重点是指对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作用的重大而又薄弱的环节、项目和方面。企业在确定财务战略重点时,要分析主观条件,将自己的优势力量集中起来,通过“点”的突破,推动企业整体经营活动向最好的方向发展。财务战略重点的确定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①明确财务战略目标。只有认真分析财务战略目标体系,明确其任务要求,才能正确地确定财务战略的重点。②寻找投资报酬率最高的项目和业务,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财务战略措施。财务战略措施是指企业为实现财务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是财务战略行动方案的具体化。制定财务战略措施,应突出财务管理的特点,体现资金运动规律和财务活动各阶段的特征和要求,以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

战略的本质读后感 篇2

而银行业最基本的市场需求是满足客户对资金的需求, 从市场角度看, 客户对资金需求是无限的, 基于目前国内各行业的发展状况, 更多的企业希望得到来自银行的资金支持以实现跳跃式发展, 因而导致银行业的市场需求远远大于行业供给。而客户对资金方面的要求可以总结为两方面:缺少资金的客户有融资的需求, 有闲余资金的客户有理财的需求。银行业要想真正满足并超越这种市场需求, 不能仅仅是单纯的为缺少资金的客户提供资金, 为有闲余资金的客户提供基金、保险等简单的投资理财服务, 必须透过这些表面需求, 去发掘客户更深层次的需求。例如客户缺少资金, 是因为经营不善, 还是因为生产规模扩大, 是临时性资金占用, 还是长期资金占用;闲余资金是暂时闲置还是长期闲置, 是想保值还是增值, 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是高还是低等各种因素引发的不同需求, 给银行业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但是只有充分了解了客户的最深层次的需求, 才能提供给客户最适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另外从银行自身角度看, 银行的成本是不固定的, 或者说是未知的, 按照我国银行系统内部资金使用现行管理办法, 银行发放的贷款如果能按时收回本息, 银行的成本就是系统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若贷款企业破产或倒闭, 那银行的贷款有可能血本无归, 那银行的成本就是全部贷出去的资金加上系统内部资金转移成本。由此可见银行业的风险成本也是决定其行业本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只有在可控风险的前提下调整和更新银行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更深层次的资金需求才是银行业的行业本质。

目前, 国内银行业共有四家国有商业银行, 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00余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和1000多家信用社, 金融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外资银行正在不断涌入我国金融市场, 对国内金融市场也产生了较大冲击。特别在我国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经济较发达的一线城市, 国内金融机构已经感觉到了外资银行冲击的力量。可以说, 在我国银行业这场竞争中, 谁掌握了先机, 谁能在行业本质的引导下拓展出非竞争性市场空间, 在产品、服务和经营上达到或者超越市场需求, 在众多对手的挤压中突围成功, 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那么, 如何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 跳出“红海”的激烈竞争, 开拓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蓝海”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噬待解决的难题。一个企业能否开辟“蓝海”, 关键在于它能否达成“价值创新”, 就是要看企业能否根据行业本质创造市场需求的新服务和产品, 并确保这些需求能有效的转化成购买, 只有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时, 这个战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蓝海战略”。就我们建行而言蓝海战略必须定位在拓展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 创造客户新需求, 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低风险成本, 致力于发掘每一类、每一个客户的个性化资金需求, 为其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 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 为客户创造新价值。其中, 最关键的在于能否达成“价值创新”, 也就是能否根据银行业本质帮客户创造市场需求, 并确保客户的这些需求能有效的转化成购买。根据上面我们提到的银行业的行业本质是:在可控风险的前提下调整和更新银行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更深层次的资金需求。笔者建议围绕这个行业本质制定的蓝海战略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 是价值创新, 即该战略必须能真正为客户创造有效价值, 不能仅仅为了创新而创新, 脱离了客户深层次的需求的创新是没有价值的。要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 通过使用银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使客户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即满足并超越客户深层次需求这一行业本质。

其次, 是不增加银行的成本, 就是说在给客户提供上述产品或服务时, 银行的资本面临的风险不能增加, 只有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增加客户的价值, 银行才有可能从客户那里获得更多的收益。如果不顾风险, 不考虑成本, 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后, 是银行创新的产品或服务是为各种客户量身定做在其承受范围之内。即创新推出的产品或服务是根据市场需求而做, 符合市场规律和行业性质, 能为我们建行创造明显的效益。如果一个产品或服务推出来了, 大部分客户不愿意使用, 不够资格使用, 或者承受不起费用而不能使用, 那这个产品户或服务就没有实际意义。而且各银行的“蓝海战略”应该不是一个或几个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组合, 而是一系列不断改进、不断满足客户不同需求, 并为客户创造新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组合。

然而, 从理论的角度上看, 蓝海战略是一个革新的概念。如果一个企业真的能够开发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 而同时能够达到价值创新, 根据蓝海的定义, 竞争会变得毫无关系。因为这个市场空间是从来没有人开发过的, 所以竞争根本不存在。“在大同的世界里创造大不同!”是眼下一句非常流行的广告用语, 我觉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现实中, 要达到并非容易, 要维持蓝海的优势就更加困难, 因为同也的竞争对手很快便会追上, 使企业又身陷“红海”之中, 因此, 蓝海的优势必须依靠行业本质才能得以维持。也就是说, 各家银行的蓝海必须建立在透彻研究银行业的行业本质的前提基础上。当前, 银行业的竞争即将完全市场化, 竞争方式已经超越技术和资金层面, 而蓝海战略的实施将让各家银行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 今天的“蓝海”明天就可能变成“红海”, 但本质不会改变, 只要各家银行紧紧抓住银行业的本质, 在这个基础上精确定位和执行“蓝海战略”, 就一定可以在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中争得先机, 掌握市场主动权, 不断拓展自己的那一片“蓝海”。

摘要:郎咸平的《蓝海大溃败》以行业本质的案例研究为线索, 结合三星的“垂直整合”、LG的蓝海战略以及联想收购IBM等几个大型跨国公司蓝海战略失败的案例, 由此引发了关于我国银行业在行业本质引导下的蓝海战略的思考。

战略的本质 篇3

时值本刊付印之际,惊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以华教授于2014年6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特别临时安排重印了教授发表于本刊的三篇文章,记念教授及其多年来对我们的一贯支持,并试图通过这三篇文章窥豹一斑,帮助管理者应用教授多年研究积淀的管理智慧来指导自己的企业实践。

“蓝海战略”谈不上是颠覆性的新思想。“蓝海战略”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战略学一个最根本道理,或者说是企业存在方式的一个最根本的道理。

我们用“使命”来描述企业存在的意义。企业的“使命”除了由每个企业或者企业家自己来定义外,还有其客观外在规定性。企业是一个系统,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本身对企业的“使命”有规定。商品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一批人拿了一批资金,通过创办企业来赚钱。这就要求企业所提供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他人(消费者)有意义,这样企业才能交换来自己得到的利润。企业要想赚钱,首先要明确“我(企业)为谁存在”,“我(企业)对谁有意义”,“谁认为我(企业)为他们(消费者)创造了价值”。

从市场营销学,从战略学来说,企业首要的问题是定位。所谓定位,就是弄清楚企业要到哪个产业,满足哪一类消费者的需求。营销学的市场定位,战略学的业务定位,核心是瞄准某一类消费者或客户。企业很少有机会完全垄断,总是会面临竞争。要想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就必须比竞爭对手更清楚地知道消费者现在需要什么,将来可能需要什么,并且有效地满足他们。假设一个企业已经处于某一个行业,已经瞄准某一类消费者,竞争在所难免。那么该企业的蓝海在哪里?那就是要找到竞争对手没有注意到的,消费者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发现了这种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有特色地超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就能甩开对手,驶入一片蓝海了。

W. 钱 "金等在《蓝海战略》一书中对太阳马戏团案例的解释属于资源学派的观点。马戏团的传统客户是孩子和家长,节目的设置也以引起家庭欢乐为主旨。而太阳马戏团的核心资源是马戏团团长、团员以及创业者的艺术背景。如何运用核心资源建立核心竞争力呢?太阳马戏团成立了芭蕾舞团,用艺术特质对传统马戏进行了创新改造。由于孩子对艺术不敏感,他们发现了另一个既需要马戏的刺激又具有艺术欣赏力的客户群。所有这些描述,其实在反复强调一个经济学常识——企业要想挣钱,迅速成长,其商品必须对他人有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二重性的划分很科学很严谨。企业家只有赋予商品使用价值,才有可能换回自己追求的价值。市场营销专门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从需求细分、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中,发现4P策略的根据。

我不认为“蓝海战略”根本推翻了波特的竞争战略。在业务层面上,波特已经提出了特色化战略,即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价格低廉、走时准确的电子表出现以后,瑞士的机械手表业曾经被美国日本香港的竞争对手压的喘不过气来。后来瑞士人决定用电子手表进入大众市场,创立了Swatch品牌。除了做到所有电子表的共同特征:价格便宜、极其准时、防水防震,他们赋予了Swatch手表一种情感,才打了翻身仗。竞争对手没有注意到手表对人是最亲切的物件,人一天24小时,甚至 365天佩戴它,片刻不离,而且它一般是在有纪念意义的时刻由亲人赠送的珍贵礼物,寄托有亲人的感情。瑞士厂商通过设计赋予Swatch各种各样的风格,包括五颜六色的party表、sport表等,唤醒了青年人的情感和欲望,迅速成为全球畅销产品。Swatch驶入了蓝海。反之,如果瑞士厂商没有赋予Swatch情感独特性,它只能与竞争对手在红海中拼得死去活来。

中国产品很多以仿照为主。尽管不掌握真正独立的技术知识产权,但是在“功能”层面、在“概念”层面也可以创新。当年联想1+1电脑之所以打动了众多家庭消费者,是因为用一笔钱买了电脑又买了VCD。“一键上网”功能的设置,解决了消费者的“技术困惑”,能迅速上网游览。联想尊重大众消费者收入不高,精打细算的现实,让他们一份钱买到了两样东西;联想尊重消费者计算机知识匮乏的现实,通过简化带来方便。这些都是创新,但这种创新容易被模仿和抄袭。要进行深层次的创新,就涉及到技术层面的问题。没有真正独特的金刚钻,想在蓝海中长期行驶,很不容易。蓝海战略的独特作用就是提醒企业一定要关注客户,要发现未被满足的客户,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企业能以独特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求,就能够甩开对手脱颖而出。《蓝海战略》的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说透了一个根本的道理,无疑是一种贡献,但不能说是颠覆性的新发现。从亚当 "斯密,马克思以来,所有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包括波特在内,都关心商品交换这个根本命题。W. 钱 "金等只是谈得更形象,更清晰。例如,书中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对产品的功能要素进行了不同的搭配,图式简单明了,让人感觉如同七个音符,变幻无穷,可以谱写风格各异的乐章。善于沟通是一种天分,是绝对有价值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蓝海战略”具有颠覆性的战略新思想。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 篇4

听潮生

杰克韦尔奇又出新书了,继《杰克韦尔奇自传》、《赢》、《赢的答案》之后,我又在第一时间买到了新鲜热辣的书,又在几天中断断续续看完。说实话在看推荐导读中发现某位推荐人说他喜欢玩“得州扑克”时,我有点崩溃了,我以为我看得也是《风尘榜》呢,阅读激情直线下降,看在老杰克的面子勉强看完,这说明一个错别字害了一本书。

其实我蛮喜欢老杰克的文风,闲话不说,直击要害,最简单的方式列出一二三,思路很清晰,特别是看赢或者赢的答案,通篇都是“要不咱们这么着吧,一二三”,“要不咱们那么那么着吧,一二三”,满满的激情正能量,要知道人家在GE那几十年的底子扎实着呢,说什么都是底气十足。

这次阅读感受不太一样,感觉老杰克似乎想迎合大众的口味一般,但是迎合得还不够,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还没有,一句话,没有给我这样老客户惊喜,好像是从不同的维度把能说的理论又说了一遍,举了几个例子,但是也没有说的很清楚。要不是翻译的问题,要不是作者的问题。

其实我更想知道他对当今中国经济走势分析和判断,你猜他说了吗?他说了,他说得很不错:“中国经济日益转型为消费驱动型经济…过去,中国更偏向于重工业,很大一部分经济产出是用于出口的,但近年来,内需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稳步提升。中国中产阶级的壮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多元化。”,“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开始领会到缔造全球知名品牌的重要性…新一代全球知名的中国品牌就指日可待”“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梦想着成为企业家,像企业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并付诸行动”.老杰克敏锐的把握住中国经济的特点,这也是中央高层了解的事实。

中国经济这盘输不起的棋还在下着,我作为其中渺小的一员在默默看着,既无能力行棋,也无脑力算棋,只能算是见证人。本来这次文章的主题想写点自己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写现在最重要的是保卫财富,守护社会所有人得到的胜利果实,后来觉得可能所有人并不都是这样想的,自己的财富也有限,说出来有点矫情,而且作为一个浮萍也无法决定社会的走向;本来想从自己音乐中找到一首歌应和一下主题,试听了100多首歌,最后萦绕心头的是王菲和窦唯的《誓言》,那就这首歌吧,在LY事件尚未结束的时候,聊表我等小民对时局的关切。

读《商业的本质》有感

木木

我看书之前就在想,《商业的本质》这本书到底是讲什么的?讲管理的、讲做营销的、还是做产品,还是其他?

看书之前,我认为商业的本质是,你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你是否不可替代。任何商业,都是创造了一种价值,满足了某种需求。

看完杰克韦尔奇这本书,我才发现,其实他讲的,就是他上一本书的名字「赢」,以他的理念,商业的本质就是「赢」。

“商业的本质是一项团队运动,强调”团队“两个字。同时,既然是运动,目的就是要去赢。杰克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赢的态度,是通过抓住管理学和商业上最本质的东西走向赢的路径。”

围绕着要“赢”这个目标,去构建你的系统,从领导力和协作力两大方面,不断的推进使命的达成。关于领导力,晓松已经讲得很到位了,我说说我对协作力的看法。协作力,是重构你的使命,让你的行动把使命落地,并且跟进你的结果。学以致用,联系到书友会,我们尝试定义我们的方向。

我们使命:让读书与商业紧密结合,让读书分享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的行动:根据兴趣爱好分组,分读书组、文体组、财经组、创业者俱乐部等,大家在自己喜欢的小组提升自己。每天线上读书分享,每周二线下读书分享,现金流游戏、领导力沙盘游戏等践行一些商业规则和管理常识,未来还可能孵化一些商业项目,()在创业者俱乐部发现团队一起去实践。

我们如何考核结果:不可量化的东西,说出来可能高高在上,没有落地和考核也没有效果。

我们最开始能够做的,就是读书,坚持独立思考,把思考放在书友会公众号上,让公众号,传承书友智慧。

结合一些商业的实践,我们会感受很多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有用的,如果读书无法改变自己,无法提升职场竞争力或者提升创业者公司业绩,那读书有什么用?所以我们提倡学以致用。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选书,经常浪费时间在一些不好的书上面,就需要读书读得多的人通过分享帮我们缩短筛选书的时间,罗辑思维和吴晓波频道的推荐书,就在做这个事情;

很多人没有时间读书的书友,可以参加读书分享会,获取读书的精华,“得到”APP、“千锤百炼”,包括书友“怡记”等人的书评,就在做这个事情,把书读薄。最终达到让读书改变自己,把读书分享形成一个习惯。

我本身也是喜欢读书,经常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希望我的坚持,让大家也爱上读书。

正如文中所说:“请记住,你的下属每周用于工作的时间有40个小时。这是他们的一种投资。如果你没有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实现这些投资的价值,那么你就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和生命”.我深深的表示认同。如果我们不能用良好的规则,用“罗伯特议事规则”等建立良好的议事习惯,让大家平等的分享,限定时间,锤炼自己的思考,那我们也是在浪费书友们的时间和生命。我们一直在尝试用各种分组,防止信息过载,也主张大家努力用文字锤炼自己的思考。

物理的本质-读后感 篇5

通过对《物理学的本质》这篇文献的阅读,我了解了在物理学发展这条路上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从作者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介绍中,也反映出了作者对物理学本质的看法。

首先他提出依靠直接的观察与实验是物理学的一个本质特征,这一点我觉得不难理解,因为不光光在物理发展史中,物理学家探求物理原理的过程与实验观察是如影随形,从我最初开始学习物理,老师总是带着实验器械在课堂上给我们进行演示、讲解或者导入,也总是在强调要注意观察,我们也经常需要去实验室自己亲自做一些实验。尤其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抽象的物理名词和物理理论,每每这个时候,老师的首选总是用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而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便容易的接受了那些抽象的东西。所以从始至今,在我的潜意识里,实验与物理是不可分割的,那物理学本质特征的宝座之一必然非它莫属。

接着,作者通过碰撞与第一个守恒定律引出了物理本质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一些经过实验检验的假设还会经受随后的修正。我认为这是在说物理学的理论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已有的理论是具有相对性的,即在一定条件下成立,通过不断的修正,我们又可以将此理论的修正和发展拓展到了其他条件中进行说明和应用中。例如,牛顿三定律,起初人们认为它是适用于一切事物的,这个经过大量实验检验,但是随着物理的发展,人们发现了不可以被牛顿定律所揭示的运动,从而引入了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概念,并在非惯性系中寻找了可以应用牛顿三定律的转换方法。所以物理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发展并不是将原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全盘的否定,而是将原有的理论进行修正,从而完善该理论。

作者还提出随着新的发现,物理现象的多样性在无限扩张,在这不同的领域件它们是有本质的联系的,这也是物理本质的一个特征。光学、热学、力学、电学、磁学等,经典物理、量子物理,这些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被人做彼此独立的研究领域,课本上也有所划分,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物理学巨大的统一。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应该算是电学和磁学之间的关系了,不用多说,只要上过高中物理的都能体会到他们的联系有多么的紧密。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总结说:物理就是要在最基本的层次上来理解一个由基本粒子和其相互作用构成的宇宙。看到这里,我才真正对物理学的本质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虽然在全文中贯彻了很多关于本质的细节特征,但是总是对物理学本质没有什么精确的理解,作者最后这一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原来物理的本质只需要这么简单的话就可以概括,虽然这只是作者的看法,但是它确实给我对物理学本质的认识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思路。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6

比如说,有的人会每天都喝“奢侈”的茶(相对必需品而言的“奢侈”),却不愿意把喝茶的钱存下来买化肥(可以让自己种植的收益更高)。

又如罗伯特・延森和诺兰・米勒的研究也表明,对于那些非常贫穷的城市家庭来说,当收入增加的时候,他们并不是优先选择获取更多的能量(以提高生产力),而是获取味道更好的能量(以鱼虾代替主食)。

这就是所谓的穷人思想。当然,这都是环境的决定的。一般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有穷人思想所以变成了穷人,而是因为贫穷的环境让他们拥有了穷人思想,进而陷在贫穷的陷阱里,无法爬出来。

穷人思想,具体表现为三点。

1、“今天”的诱惑比“明天”致命。今天的1块曲奇比明天的2块曲奇更诱人。这对穷人和富人都是一样的,人都容易屈服于今天的诱惑。区别在于,富人即便吃掉了今天的1块曲奇,虽然得不到明天的2块曲奇,但家里还有很多曲奇。又或者富人可以今天先吃家里的曲奇,然后等明天的2块曲奇。而穷人吃掉了今天的1块曲奇,就再也没有曲奇了。这些愚蠢的事情富人也会做,只是做出来并不需要承担高昂的代价。

2、对未来的预期决定了今天的选择。

3、穷人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而由压力产生的皮质醇会使他们做出冲动的决定。

想起了《东京女子图鉴》。女主绫奋斗了这么多年,以为终于可以和港区出身的人平等相处,却发现她依旧无法赢过出身好的女友人,也无法成为港区男的正妻候选。

素质教育的本质探源及战略思考 篇7

一、溯源: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

21世纪,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己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普遍接受的共识。教育的前沿理论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人的创造能力,课堂要激活人的生命活力,优化人的个性的场所,大学教育应成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较大的“初速度”和较高的“加速度”。

综观我国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到,我国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相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由于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我国的教育事业还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大幅度提高国民素质的客观需求。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必然逻辑,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素质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常规工作,而是关乎未来民族荣辱、国家兴衰之大事。

二、清本: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表述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当前教育界面临的实际出发,即要把握“一个核心,两个重点”,即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对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至为重要。

认识素质教育“一个核心,两个重点”的理由是: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精神支柱,必须有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教育之首要任务。一个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掌握和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造就一代代备掌握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能力的人才,这是教育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

《左传》上说,“夫学,殖也”,就是讲,学习好比种植。《荀子?劝学》上说,“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就是讲,学习从科目上说虽有止限,但从它的意义上来说,则是片刻也不能停止的。人因为学习才成其为人,放弃了学习,就成为禽兽。这里都强调学习是一种生命质量的累积。但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压抑人的天性,与这种旨归相悖甚远。教育太需要思考人的生存质量了,教育太需要呼唤“人”的回归之生态了。

目前很多高校开展了冠以“素质教育”名目的教育活动,“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存在这样一种普遍化倾向,就是把包蕴着丰富内容的素质教育简单化解为“(原有的)课堂教育+课外活动”,以为安排很多文艺活动或体育之类的活动,就算是开展了“素质教育”。事实上,教育与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主要是没有突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没有体现出人性和人格健全乃至人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

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美国教育机构的做法是颇具启发意义的。美国教育机构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杰弗逊的《美国独立宣言》等20本书列为高中生求学期间的“必读书”。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而且要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而我们的学生乃至教师也很少有人认真通读过这些基本名著。教育不能让受教育者受到富含底蕴中外哲学、人文、历史、文学、政治名著之熏陶,又何谈培养学生成为文化底蕴丰厚的新一代?由此可以看到,素质教育的大文章,要做在课堂教育和课程设置的革新上,要让课堂教育在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多下功夫。

三、延展:素质教育的战略思考

大学生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意义显得更加重大。战略层面的解析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德育本位,大学生素质教育无法撼动的理念

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铸造着社会的中坚力量,维系着一种严肃的社会责任,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关键性、导向性、示范性和超前性的作用。因此,高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善之区”。而德育本位建设,则是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无法撼动的原则和理念。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和特定的文化环境,它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文思考,有利于大学生的精神沉思,更有利于从社会中寻求对比和参照,这一环境最终将实现高等教育的精神实质:理想、信仰、科学。而高校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德育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施教者的态度和理念。不同的施教者,其所获取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因此,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建设一支既有渊博专业科技知识,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流师资队伍,对于推进高校的德育建设,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更新观念,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首先就应做到观念上的更新,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过去由于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基础,重授技、轻育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因而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比较突出,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为此,我们必须完成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即完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从传授专业技术的“授技型”向“育才型”转变、从传播专业知识为主向全面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观念更新还必须坚持做到与时俱进,使观念的转变与时代的发展同步。高校应该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几种理念,即以人为本,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开阔视野,树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普适为先,树立科学发展的大学理念等。同时,我们还得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身在观念方面的更新,使其转变成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

3.更新内容,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代性

不同时代、不同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全面改革以应试、升学为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得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更具有时代性。其一,要注意教育内容的创造性。因为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发展。注意教育内容的创造性,就必须重视教学内容前瞻性,力求反映当代各学科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或者理论前沿等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其二,注重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当代大学生,既要懂得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开发建设一批综合性强的体现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型课程,建设具有相关性或融合性的多课集一课的综合性课程,形成在统一性基础上富于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其三,注重“以人为本” 的教育内容。一方面,要教学内容实用化,就是提供实用于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智力知识; 另一方面,要教学内容精神化,推动大学生实现精神成人的追求。

4.创新机制,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社会环境的配合、又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同心协力,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要有一个科学的、协调的运作机制,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在建立完善运行机制时,要着重解决如下问题: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担负起责任,要突出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不断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以求取得实效。二要做到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结合。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青睐在课外实践中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外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是大学生长才干、练本领的重要阵地,是不可缺少的第二课堂。我们既要通过教学改革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也要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三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考评体系。要求必须破除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框架,改革考试方法,完善学分制方法,创设评选优秀学生的条件与方法等。要改变传统的以一纸考试定优劣的评价体系,真正体现出素质的评价体系。四要创建素质教育的优良环境。高校必须着力创建素质教育的内部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一个有着良好学风、校风、高雅文化品味、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相当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抓手当前,着眼长远,扎扎实实,稳步推进。推进素质教育要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加强科学研究,注重实践性和探索性。同时,只有全社会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观和文化观,教育者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并提高教育艺术,我国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走上适应新世纪发展内在要求的创新教育的宽阔轨道。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8

由于边读边思考,所以阅读比较慢,基本上40页的时间大概6个小时左右。作者安德烈言简意赅地讨论了学习的许多方面,但是,作者的重点在于对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总结了一些建议方案,下面我将自己的一点点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学习;书中提到“人是一台学习机器”那么什么是机器,什么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说到机器,第一感觉就是冷冰冰,没有温度,单一的重复的操作,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做着既定的事。追本溯源,元学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学习”这一行为习惯。或许会给“学习”增加一些温度吧。我一直认为“目的论”是促进学习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并且是源于学习者本身的“目的论”。那么如何促进他人的学习,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模式什么样的才最为合适。271教育的教学模式是真正的让学生发现学习,指导为什么学习,学习会用到什么地方,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教育,我感到很骄傲。

其次,关于怎样学习,我大概总结出了几点:首先,学习还要以学习者的先有概念为出发点,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改变原有的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才能真正的学习;接着提出了三种主流思想――传统学习,建立在训练的基础上,所谓的建构教学法。每种思想都有利弊,其实我觉得并不能用一种模型囊括学习的所有方面,每种模型只是针对某一方面,关注的点不同而已。另外,学习需要大脑的配合。学习时大脑皮层的各种神经元都处于兴奋状态,手脑并用,学习效果会更好;最后,我想说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动机。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把它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一种欲望。我想,一个有动机的学生,他会具有一种维持计划目标进行到底的一种支持,有源源不断地精力去实现它。而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他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看不到学习的价值,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可能会采取逃避的策略,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于为什么学习,现实一点讲,现在的学生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找个好点的工作,挣钱养家糊口。这样说或许有些肤浅,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真的想去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大多数学生有这种比较现实的想法,所以有时候他们也会迷茫,我学这些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维持生活,一旦他们发现有些东西的学习与他们以后的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自然就不愿意去学习了。其实,学习并不是像那些人想的那么表面,它是一个神秘的东西。首先,学习是一种寻找;对不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种乐趣、一种热情、一种愿望、一种冒险、一种执着,又或许是他们的不同组合。寻找到学习本质的意义是一个巨大又益处无穷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时时刻刻在学习,拥有知识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本来像山一样庞杂的东西也会变得简单,那会使你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部分――学校和文化机构的转变,未来的教师职业应该是怎样的?怎样的教育方法才是最适合的?显然,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散播知识,我们已经看到授递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必须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对知识意义获取。但是,正如之前所说,学习者只有依当自己才能进行学习,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完成学习,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赋予学习以意义。不过如果没有他当的参与,学习者也无法学习,即使自学当也是如定。人们必须借助他者或是因为他者――才能学习,有时则是为了反对他者而学习。这里的他者是各式各样的:可能是偶然x到的一个人,一个不经意间启发了你的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专业人上,给学习者造了一套促进其学习的机制。在上述情景中,教师都可以有一席之位。

在我们对学习的认识中,教师的职业性质改变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掌握者,根据事先计划好的进度传授知识的某些方面,而是变成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这并不意末若教师的作用被贬低了。相反,“中间人”促进、丰富、创造者学习的条件。知识从来不是即使获得的,它是长期的文化炼制的产物,人们为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最棘手的任务是要成为学习的启动者,师要通过自己提出的问越、做出的反应或是棍议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惊计。老师讲了多少证不重要,他的倾听和在场激励、促进着学生的夜达,他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和原因,教师是提出问题的人,而不是操控者,他不应该只顾着把学生引向自己的教学计划、诠释教学进程,而是必须尊重学生的自由,然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和自主权。教师扮演着唤者的角色,不应等待学生达到了既定的水平之后再促进他们学习。教师可以确保提问、炼制、参与和意识觉的时间。他是可以确保学习者与环境、教育情境互动的空间,促进交流与对质。

比如我们刚刚完成的优秀案例评选,各校创新情境,让问题存在于情境,目标又高于情境。对于集团的要求找到理论依据,明确修改任务的重要性,特别是二中于老师修改教师提出的问题,让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而不是为了教知识和赶进度,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行进路线,但是又不能失去他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设计中更是准确地定位教师的作用,让真实的学习发生在271学子身上。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9

1、学习欲望的存在会促进更强烈的学习欲望的产生。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到:“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方法。”这种关系的建立对于个人而言是有益的,对于他人而言则具有传染性。教师必须时刻将“更多的东西”带给学习者:经验、超值情境、单纯的实践咨询,或是文化。他必须传递欲望。教师必须把学习者打开,即使他并不清楚结果如何。作为有着差不多教龄的一名教师,我们更多时候考虑和追求的,是这道题目多少人对了,谁又错了,怎样去改正,是谈心,还是单独辅导,还是利用兵教兵的机会去完成?怎样提高学生的分数?至于学生愿意不愿意我们跟他们谈心,愿意不愿意接受辅导,愿意不愿意同学的帮助,我们没有时间去考虑。学习如果没有欲望,教师如果不能传递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育应该是被动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算是失败的教育。

2、学习是一项持续的事业。它要求人们时刻跳出习惯性常规和自命真理。在书中,安德烈提到这样一个概念“先有概念”。他说,所有儿童和成人都通过自己的先有概念来理解世界、解码信息。学习,就是对先有概念进行运算。文中,作者还特别提到自己受邀去澳大利亚做讲座的经历。在这个例子里,作者被自己在方向处理方面的先有概念搞的晕头转向,不分东西南北。先有概念既构成了个体的认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个体会觉得所有的质疑都在破坏其内在的稳定状态,因此会不由自主地回避质疑。然而学习就是以此为代价的。在学习中,我们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新的观点,但是先有概念不断地维护原有的经验,这就使更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存在矛盾体。在我们比较擅长的学科的学习中,这种矛盾的影响是存在并且固执的。打破常规,打破这种先有概念的束缚,是更进一步地学习要跨越的一个关口。这也意味着学习是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新的观点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部分的甚至要否定原有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10

笔者以为这本书对我们的启示不仅在于研究的结论,还在于帮我们换一种视角和思路来思考脱贫工作。我们需要在理解贫困人口的基础上来设计助其脱贫的方案。面对贫困人口所呈现出的与预期有差异的行为表现时,我们更需要的是站在他们的视角上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急于表达我们的无奈、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更不应简单武断地归因,并在这样的归因基础上继续下一步的措施。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已经成为我们对扶贫路径的共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所谓人类贫困指的是不具备基本的人的能力,例如文盲、营养不良、卫生条件等,能力贫困、精神贫困、文化贫困、信息贫困和生态贫困等成为贫困的主要范畴。

如果说在脱贫攻坚阶段,我们要解决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上的贫困,那么后脱贫时代,我们将聚焦于看不见、摸不着但更加复杂的精神上的贫困治理。

教育将在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明确了贫困地区中小学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新读书无用论”以及感觉学习没有劲,因此也在努力探索让学生“留得住、学得好”的途径,例如提升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丰富学校课程,优化学习方法,等等。

《影响力的本质》-读后感 篇11

《影响力的本质》-读后感

卡耐基的哲学思想,卡耐基成人教育的原则和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模式,它填补了人类教育的空白,成为人类教育史上不朽的里程碑。 读完了《影响力的本质》这本书,我清醒的了解自己,了解了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它使我对生活的态度有了改变,对人和事有了更深的看法和理解。为人处世的技巧;让别人喜欢你的六种方法;让别人赞同你的十二种方法;改变人而不引起反感的九种方法,等等。使自己能够更快的成熟,更快的适应和融入社会。 在这个繁华而又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要对生活和财富极力追求。时下,有一种成人教育潮流――“卡耐基运动”。在日益增长的自信和热忱中,增进了沟通的能力,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技巧。我打算再看一次这本书,它将会使我享受到更美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了更大的成功与幸福。 戴尔・卡耐基,作家、演讲家,世界著名培训大师,人际关系学家、开创世界成人教育和商业教育的伟大人物……戴尔・卡耐基1888年11月24日生于美国密苏里一个贫穷的养猪户家庭,自小便充满求知欲与进取心。19,卡耐基在纽约市开设了专业商界人士进行教育培训的机构,他勤奋地为成年人进行演讲或教授课程。 人生按年龄分大概可分为少年、中年、老年,卡耐基的少年虽然顽皮却也是辛酸的,贫困生活,经历曲折。家中因为洪水而没了丰收不得不迁移,母亲过世的打击,失恋的痛苦,贫困受到嘲笑的自卑。他是一位早熟的少年,学院的演讲屡屡失败,可是他不断的练习,失败灰心笼罩着他的心灵,但也正是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终于能够在学院的比赛中屡屡获胜。 我自觉拿自己已走过的短短人生路与卡耐基的同一时期作比较。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到了少年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可惜却不好学,父母的庇荫而无大磕大碰的走到了大学时代。看吧,卡耐基此时都在做什么了,一颗不甘平庸的心,一颗高贵的心,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决心,他比我们成熟多了。卡耐基的童年既有欢乐,也有忧郁,正如我们每个人的童年一样。所以,卡耐基后来的成名并不是因为他的童年比我们优越,而是卡耐基顽强地从童年的忧郁中走向未来,走向成功。 常想我们也要创业,要有好的环境要有足够多的资金,要有良好的机遇。这很完美的景遇想必不会出现。什么叫做白手起家?靠的是运作能力,市场靠的是创造,资金资本几乎没有。卡耐基主动开办演讲培训班是种对事业的热爱,并没有纯碎为来赚钱更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能够通过演讲培训后拥有更好的发展优势。演讲培训不断扩展后遭到诸多非难,人们的批评和怀疑没有阻止卡耐基前进的步伐,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甚至引起了总统的关注。《影响力的本质》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竟然还能销量超过一千万本,帮助了许多失业灰心的人们找回往日的激情,勇敢奋进的精神大概就是这时候开始成为美国的文化。《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至今还被人奉为关于人际关系的经典。卡耐基的眼光描向了国际,希望更多人能够获得成功。因为他理想的伟大才在就了卡耐基的伟大。 不管你是个怎样伟大的人,你真正的生活都离不开朋友的支持,成功的背后是许多的辛酸痛楚的总结。卡耐基有三个挚友帮助他支持他令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他的命运和林肯极为相似,所以他写了一本关于林肯一生的书籍。林肯是他的榜样,那我们的榜样又是什么?也许我们在确立了理想的同时也该以哪位伟人为榜样,而杰克伟尔奇是我最为崇拜的商界奇人。没有朋友的人是最孤独的,我视朋友为手足,没有朋友的日子难以想象。在你困难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帮你;在你苦闷的时候,没有人听你倾诉;在你迷茫的时候,没有人为你指点谜津。真正的朋友是永远的。 卡耐基先生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么?我想是恋爱和婚姻。他曾几度失恋,几度伤心欲绝。第一次婚姻,几乎摧毁了卡耐基。女人唠叨抱怨的缺点令他一度失去勇气。原来男人真正想从女人那里得到的是鼓励。终于离婚,后来有了第二次婚姻,这次却无比幸福,直到卡耐基去世。这段时间,卡耐基从自己的失败教训中总结出婚姻融洽的原则,由于夫人的鼓励和支持,卡耐基的事业再次攀上高峰,奠定了国际级演讲大师,人际关系大师的地位。 人世沧桑,我们所需要的是气魄和胆识,勇气和信心去战胜一切困难

《贫穷的本质》观后感 篇12

《贫穷的本质》观后感一位亿万富豪想让他的儿子体验什么叫做贫穷,于是就把他送到乡下的穷亲戚家去亲身体验。

他儿子在乡下住了三天三夜。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问他:你觉得怎么样?很不错,儿子回答。

乡下跟我们家有什么区别吗?父亲又问。

儿子说,有许多不一样。、我们家有一条狗;他们家有四条。、我们家院子里有个游泳池;他们家有个大池塘,水很清,里面还游着各种各样的鱼。

、我们的花园里有电灯照明;他们的院子里有星星和月亮照明。

、我家的花园一直到围墙边;他们的院子一直延伸到天边。

其实贫穷是没有绝对界定的,每个人对贫穷的认识也不一样。

在《贫穷的本质》这本书上面讲到了非洲国家贫穷的人民,此书没有将穷人与富人做对比,而是深入到贫穷人生活的地方去认真观察,仔细研究,去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

可以明确的是,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都很努力的生活着,只是贫穷的人生活的可能会相对辛苦一点。

但是他们面对生活依然乐观,依然没有失去希望。

贫穷的人普遍都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其一是缺乏信息。

在我很小的时候,贵州的发展是非常落后的,验证了那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真实写照。

甚至到目前为止,有很多人对贵州的认识都没有改变。

那时候的贵州人都在想着怎么活下来,而不是怎么活得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科技、信息都在走出去、引进来,贵州在慢慢的发生改变,变得越来越好。

人与人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这离不开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的真切关怀,离不开党和国家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真情关注,离不开贵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脱贫攻坚的坚定信心和生动实践。

其二是面对风险给人带来的担忧。

贫穷的人,可能会缺乏良好的教育基础、生活条件、社会地位,由这些东西带来的与他人的差距,会给人们带去压力,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并且没有科学排除担忧的方法,很容易会使他们过分担忧,导致注意力下降,从而降低办事效率。

研究表明,大脑里面的皮质醇标志着压力的大小,压力越大皮质醇的浓度就越高。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皮质醇会直接损害人的认知跟抉择能力,当皮质醇偏高的时候,人们不大可能作出理智的决定。

因此,精神世界的匮乏可能对贫穷的人的影响更大,人穷但志不短,人穷但心向善,人穷但求上进,这些才是从根本上脱离贫穷的思维方式和有生动力,扶贫先扶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三,之前的观点认为,在生活中的每一件简单平常的事,贫穷的人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得到,或许不能与富人的孩子拥有同样的学习机会,可能他们部分人会担心下一顿是否有饭吃,花费精力去考虑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但是如今的社会,不断的优化方式方法,并努力奋斗才是大部分人实现人生理想的方法论。

过去,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说法,如今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已不再是当今中国的主要矛盾。

拥有公平的竞争机制,共享的改革成果,平等的机会摆在人们面前,就看自身是否能够抓住,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才是我们应该重视和关心的问题。

上一篇: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调查报告下一篇:广州房地产市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