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规划报告(通用8篇)
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篇1
担保公司
经营发展战略和规划
报告
目录
一、发展目标
二、战略方案
三、品牌战略
四、人才战略
五、实施计划
一、发展目标
愿景:发展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担保企业
使命:与人方便、互邦心愿
价值观:诚信、专业、快捷、热情
诚信:公司外部形象的市场反应(以诚待人、商誉),公司内部文化的真实体现(相互信任、精诚合作)。
专业:公司业务熟练,对客户、合作伙伴体现专业水准。
快捷:速度与质量的完美结合。
热情:强调和培养公司整理对服务理念、服务精神的认同。
战略目标:我们的战略目标是由效益目标、成长目标、管理目标组成的效益目标:
1、年净资产收益率:10%。
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亿元。
3、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
成长目标
1、形成核心竞争力,有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和推广能力,形成从推广
到营销的纵贯价值链的综合能力。
2、确立贵阳一流担保公司的品牌地位
管理目标
1、形成较强的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
2、有健全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
3、有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较强的专业和管理人才储备。
二、战略方案
公司的发展战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强化发展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核心竞争力阶段。(2010年—2011年)
第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吃一个”、“看一个”
“吃一个”:围绕着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行业发展道路,集中精力 培养全面市场化的担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加强市场营销能力、品牌建设、将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做精做强,为发展多元化担保 业务奠定基础。
“看一个”:对于可能进入的未来增长性业务(全面开展担保相关业 务),公司在现阶段的工作主要储备人才和评估机会,以待时机成熟和政策许可时进入。
第二阶段:重点发展相关综合服务业阶段。
(2012年—2014年)
依托开展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业务,发展配套服务项目,如汽车 保险、新车上户等相关配套增值业务。
第三阶段:发展多元化担保业务阶段。
(2014年—2018年)
夯实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其他各项担保业务。
三、品牌战略
品牌建设是公司未来三年重要的战略举措。品牌是公司重要的战略资产,是建立竞争优势和未来收益的基础。
品牌的定位
公司的品牌定位于贵阳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市场。
品牌的建设,在未来三年内,确立贵阳市场一流担保企业的品牌地位。
1、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利用网站开展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宣传、业务登记、网上业务受理及市场调查、信用评级等;
2、利用新闻媒体和其它形式开展。
四、人才战略
平衡人才结构
结合人员性格、能力、专业知识和年龄整合人力资源平衡公司人才结
构。
健全人员绩效考评制度
全员实行绩效考核管理,明确考核目标,晋升机制。
完善人员培训体系
合理的安排培训提供公司整体员工素质。
梯队的建设
培养人才以老带新,为公司发展储备人才。
五、实施计划
在2010年—2011年公司的发展战略实施计划:
以培养公司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在未来二年以内做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业务的同时,实现经营模式从单一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业务为主导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业务和多元化配套服务并重的转变,保持企业长期稳定的增长。
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篇2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评价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效能, 关系到高校要不要设立专门的规划机构, 关系到高校要不要聘用专门的规划工作人员, 关系到高校要不要开展编制和实施规划这项工作, 尤其是在规划认同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下, 进行这项研究确有必要。但是, 评价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效能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任务。即便是对于企业战略规划的效能评价, 或是把国外的现有研究考虑进来, 到目前为止, 评价战略规划的效能仍是一个在方法和结论上均存有争议的问题。
(一) 研究内容
围绕如何评价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效度, 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效能——基于相关文献的分析。第二,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效能——基于规划文本的分析。第三,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效能——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第四,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效能——基于深度访谈的分析。第五,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效能——基于案例高校的分析。第六,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限度及其改进策略。
(二) 研究方法
鉴于高校的发展是各种因素系统影响的结果, 即便可以对是否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与学校发展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 但也难以做出因果关系判断。用规范的方法判断规划是否有用或有多大作用, 虽然重要但不是主要的, 有关人员对规划效能的主观判断或许比对规划效能的事实判断 (包括目标达程度判断方式) 更有价值。且发展战略规划是一个连续变量, 而非属性变量, 简单地进行有无效能的评价没有多大价值。结合高校的组织特点、研究的可行性以及经验体会, 该研究在方法上作以下安排。
第一,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现有的研究成果如何评价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效能。可将收集到有效文献分为两类, 即肯定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效能的研究文献与否定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效能的文献。进而分析“肯定组”与“否定组”的研究者身份、工作部门及采用的方法, 以期有所发现。文献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中文数据库中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具体的检索过程以“高等教育”为学科领域, 以“1979—2011年”为时间范围, 分别以“战略规划”“发展规划”“高校规划”“大学规划”“大学战略规划”“高校战略规划”为题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 通过题目、摘要以及内容的判断, 剔除不相关文献、重复文献以及超出上文界定范围的文献后, 共有237篇中文目标文献。涉及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效能判断与评价的文献113篇。
第二, 文本研究。该研究共收集102所高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文本。高校类型上涵盖“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省属重点及省部共建高校、一般本科院校、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学科类型涵盖综合、师范、农业、工科、林业、民族、财经、医药、理工、语言等各类高校;地区分布上覆盖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所选高校在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地区分布及综合排名 (以中国校友会网上2010年公布为准) 上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三, 调查研究。调查问卷设计以“一般效能”和“特殊效能”的区分为基本依据, 兼顾规划编制和实施两个方面。“一般效能”调查分为规划编制的内外因、规划投入与收益的关系、设立规划专职人员及专门机构的必要性, 以及对学校编制和实施规划效能的总体评价6个子问题。“特殊效能”调查设计, 参考了Gordon一文所列举的各种规划效用, 结合高等学校的组织特点和我国高校编制和实施发展战略规划的实际情况, 分两个方面 (“编制”和“实施”) 、13个维度 (问题维度、机遇维度、变化维度、方向维度、目标维度、时序维度、协调维度、控制维度、领导维度、员工维度、资源维度、策略维度、措施维度) 、5种水平 (A非常认同;B较为认同;C基本认同;D不好判断;E持相反看法) 给出了13组26个问题。
问卷调查主要在两所学校实施。一所学校基本覆盖全校所有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发放问卷830份, 回收830份, 有效问卷830份。另外一所学校是地方本科院校, 收回有效问卷134份。此外, 课题组利用本院2011级、2012级、2013级教育博士集中授课的时机, 对在高校工作的34位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998份, 采用SPSS19.0以及EXCEL2007对三类问卷以及全部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并进行比较之后形成调查结论, 以期克服问卷编制以及发放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 访谈研究。访谈前后共涉及25所高校的32名人员。高校类型中, “985工程”高校3所, “211工程”高校1所, 省部共建高校1所, 省属重点大学4所, 省属普通本科学校6所, 市属普通本科学校1所, 新建本科院校3所, 高等专科学校5所, 民办高校1所。访谈人员中, 校级领导5名, 职能部门中规划处工作人员5名、教务处3名、党办及校办6名、人事处1名、科研处1名、统战部1名、政策研究室1名, 产学研处1名;学院 (学系) 主要负责人6名。访谈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 (1) 受访者规划参与情况。 (2) 受访者所在院校规划制定和规划实施情况。 (3) 受访者对所在院校规划发挥作用的认知和评价。
第五, 案例研究。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 案例研究是重点所在。通过分析有关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文献, 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频次最高 (9次) , 该校被公认为是战略规划发挥了较好作用的学校, 具有较好的案例研究价值, 而且也便于课题组了解有关情况。不足之处是, 研究者置身其中, 难以做到客观公允。选择的第二所案例学校是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 但凡涉及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新政策, 很多学校往往选择到上海交通大学进行调研。该校发展规划处人员配备较为充足, 工作职责涵盖战略规划、院系评估、信息统计和学科发展研究, 在编制和实施发展战略规划方面采取了一些创造性做法, 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是较为理想的案例对象。选择的第三所学校是湖北经济学院。该校课题组比较有印象的是学校合并升本之初所做的“两定一发展规划”。
二、结论与对策
(一) 研究结论
1.在113篇涉及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效能判断与评价的文献中, 有80篇文献对规划是积极评价, 这组文章占81%;对规划消极评价文献有22篇, 占29%。两组之间显著差异在于校长、书记的角色。其他差异体现在, 学校职能部门 (包括发展规划部门在内) 对高校战略规划的否定声音更大, 而教育研究机构的学者对战略规划的肯定倾向更高。肯定组和否定组所采用的判定根据重合度非常低。肯定组采用最多的方法是个案, 亦有14%的文献是基于主观推测做出的肯定判断。在否定组中, 接近80%的文献是基于主观的推测, 认为战略规划用处不大或效果不理想。整体上看, 否定组的证据要弱于肯定组的证据。
2.对102所高校战略规划文本的分析发现:成就总结多, 问题分析少;规划目标趋同与攀升现象非常明显;过于量化的指标普遍较多;缺乏规划实施和评估内容。与之相关,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起草人员的原因被认为是影响战略规划实施效能的首要影响因素, 而高校战略规划文本自身因素是影响战略规划实施效能的第二大因素。29%的被调查者认为规划文本没有考虑政策、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约束性条件, 21%的被调查者认为规划文本中没有新思路与举措, 18%的被调查者认为规划目标过高或过多, 17%的被调查者认为规划缺乏可操作性与约束力。
3.通过对三类样本共998份问卷分析后发现, 在战略规划编制的认同度上, 总体评价 (编制规划对学校发展作用) 的总和及均值均要高于13个分维度的具体评价, 说明在规划之于学校发展积极作用的认同程度上, 总体认可程度要高于分维度的具体评价。13个规划编制分维度间认同度差异小, 均值最高为目标维度和方向维度, 均值最低为“资源维度”和“员工维度”。规划编制认同程度在三类样本间情况是, 除“问题维度”和“机遇维度”在教育博士调查样本上存在差异外, 其他维度差异性不显著。规划编制的认同程度上, 比例最高为“较为认同”和“基本认同”, 认同程度趋中。在战略规划实施认同程度上, 规划实施总体认同度 (规划实施对学校起到的作用) 均值要高于13个分维度的认同度, 说明在规划之于学校发展积极作用的认同程度上, 总体认可程度要高于分维度的具体评价。规划实施13个分维度之间认同度差异较小, 认可程度较高的为方向、机遇和协调维度, 认可程度较低的为问题、目标和策略维度。三类样本间除时序、方向和措施维度上存在差异外, 其他差异性不显著。规划实施的认同程度上, 比例最高为“较为认同”和“基本认同”, 认同程度趋中。在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认同程度上, 规划编制的认可程度稍高于规划实施的认可程度。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在总体评价和13个分维度的认可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 但差别不大。在整体差距中, 差距较大的主要为总体评价、问题维度和目标维度。
4.通过对998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 校级领导、学校职能部门或院系负责人、规划机构工作人员、一般管理人员或普通教师对战略规划的认同度是不同的。在这四种身份信息中, 校级领导对战略规划效能认同度均值得分最高, 其次是学校职能部门或院系负责人, 之后是规划机构工作人员, 一般管理人员或普通教师的均值得分最低。采用多重比较方法进行统计后发现, 不同的身份信息在战略规划效能总体得分上具有显著的差异。通过两两比较后发现, 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般管理人员或普通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 与学校职能部门或院系负责人之间的差异, 学校领导、学校职能部门或院系负责人的规划认同度明显高于一般管理人员或普通教师。学校领导、学校职能或院系负责人、规划机构工作人员之间在a=0.05水平上差异性不显著, 这三类人员两两相比都在规划认同度上没有明显差异。
5.参与程度越高, 战略规划效能认同度得分越高。规划参与程度可以分为无参与无职责、参与一次、参与两次及其以上、负有明确职责四大类, 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可知, p=0.001。取a=0.05, 由于p<a, 所以可以认为不同参与程度在战略规划效能总体认同度上存在显著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有明确职责的规划效能均值得分最高, 其次是参与两次, 无参与、无职责均值得分最低。多重比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无参与、无职责”和参与一次、参与两次、有明确职责的参与性相比, 在a=0.05水平上差异性显著, 参与一次、参与两次和有明确职责三类参与程度在a=0.05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 规划参与程度直接影响规划效能评价, 参与程度越高, 战略规划认同度均值得分越高。
6.高校战略规划效能是一个连续变量而不是一个属性变量。战略规划的合法性与过程性机制决定着对规划效能不能简单予以肯定或否定回答, 规划效能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文本效能、过程效能与结果效能。通过访谈25所高校的32名人员发现, 按照规划发展历程以及规划制定和实施程度差异, 可把访谈高校分为三种类型, 即Ⅰ型高校 (制定+执行) , Ⅱ型高校 (制定+未执行/弱执行) 和Ⅲ型高校 (弱制定+未执行/弱执行) 。有较完整的规划制定程序和规划落实行动的Ⅰ型高校 (B, X, G, H, C, E, O, A) 有8所, 规划的文本效能、过程效能和结果效能都有所体现。规划制定过程较为规范, 但没有相应规划落实行动的Ⅱ型高校 (J, D, L, S, W, K, V, Y, Q) 有9所, 规划主要发挥的是文本效能及部分过程效能。Ⅲ型高校中三种效能都不明显。没有制定规划或简单应付规划, 更谈不上规划实施的Ⅲ型高校 (T, I, U, M, N, F, R, P) 共有8所, 规划的三种效能均未体现出来。
7.通过对案例研究类文献 (排除研究者对自身所在高校的战略规划介绍类文献) 整理分析后发现, 国内研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高校有:卡耐基-梅陇大学 (22次) , 斯坦福大学 (16次) , 麻省理工学院 (9次) , 华中科技大学 (9次) , 青岛大学 (6次) ,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 (5次) ,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5次) , 英国沃里克大学 (5次) , 哈佛大学 (4次) , 北京大学 (4次) , 清华大学 (4次) 等。在77所案例高校战略规划研究中, 国内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美国高校, 36所美国高校占据了全部高校数量的47%的比例。这些案例研究类文献的证实方法, 多把学校发展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学校跨越式发展作为战略规划成功制定和实施的依据, 极少有研究列举具体的证据和深入到高校发展内部去探寻高校发展与战略规划两者间的真正关系。
8.该研究现已完成对华中科技大学的案例研究。该校 (前身华中工学院) 自1956年1月20日出台《华中工学院十二年规划 (草案) 》以来到现在的60余年间, 共制定了18份综合性发展规划。学校各个时期制定的规划较为完整, 为案例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资料。据课题组成员的了解, 以及通过访谈该校某些老领导及规划工作人员, 课题组成员普遍认为, 该校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战略转型或跨越式发展与这一时期的领导及领导对规划工作的重视密切相关。对2000年以后规划制定与实施情况的评价相对较低, 但课题组通过分析该校“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文本的形成过程, 比对该校年度工作要点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文本的相关性, 总体上还是可以判定该校的发展战略规划较好地发挥了作用。
9.高校战略规划具有一定的限度。从战略规划自身的视角来看, 战略规划的理性主义、线性思维、程式化理论假设是限制着高校战略规划作用的充分展现。从高校组织特性的视角来看, 高校是一个复杂组织, 与军队、企业相比, 具有多目标、连接松散、双重权力结构等组织特征。一般来说, 自主的、单目标的、权力一元化的直线型组织最适合采用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在高校中的应用其效果必然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从高校所处环境的视角来看, 环境充满不确定性, 具体表现为国家政策不确定、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不确定、组织内部环境不确定。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 对制定和实施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挑战, 对评价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效能亦提出了挑战。战略规划也因此出现了上移趋势 (从关注数量目标到强调战略思维) 、后移趋势 (从关注规划文本到强调规划实施) 和外移趋势 (从关注校内条件到强调外部环境的变化) , “规划”的特点越来越淡, “战略”的意味越来越浓。
(二) 对策建议
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篇3
昌平园母基金初步规划规模是10亿人民币,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体系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初期母基金主要投资人是昌发展以及昌发展旗下昌科金投资有限公司和社会资本,下一步将吸引更多的社会化GP、LP公司加入。
母基金发展思路:第一个方面是投资推动双创社区发展,把握产业机遇。设立生态要素基金,围绕昌平区双创社区建设“资本、人才、技术、信息、文化、空间”六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立高端领军人才基金,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双创社区建设基金,推动双创生态软硬件环境塑造。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布局人工智能、AR和VR、大数据、机器人、物联网、精准医疗、智能医疗、文化创意、消费升级等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形成金融服务的闭环,在母基金内部通过VC子基金来接盘天使子基金,或者接收子基金二手权益,跟投一些项目,来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中间成本。
第二个方面是资本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联合一些领军企业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聚焦一些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和高端环节,促进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的产业链延伸和整合。设立股权投资基金,聚焦一些潜力企业的成长,加快能源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动更多优秀的小巨人企业进行资本运作。设立并购投资基金,推动园区企业进行国内外重组并购,做大做强。设立海外基金,帮助企业来开拓国际市场。
第三个方面是健全园区一站式产业生态平台,为母基金投资标的提供全面支持投后管理。
护理发展规划自检自查报告 篇4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在医院党政领导班子的领导关心以及分管领导的直接领导和业务指导下,围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工作目标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依据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我院实际积极开展工作。现将自检自查报告如下:
1、护理管理得到加强,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我院建立了分管副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的垂直管理体系,设护理部主任1人,病房护士长18人,为护理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组织保障;成立了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件书写、整体护理、护理操作五个质控小组,每月不定时进行检查,查后及时与护士长交流,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增进了护士长间及科室间的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有效的促进了全院护理质量的统一和提高。2006年10月,整编了护理管手册,内容包括:护理组织管理、护士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护理工作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护理应急预案、主要护理操作告知程序、护理工作关键流程、护理质量考核细则八个部分。认真抓环节质量控制,对人员、时间和护理操作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同时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根据相关要求,护理部拟订了《护理质量考核细则》,从病房管理、护理程序应用、基础护理、护理操作、护理文书书写等方面认真做好月护理质量的检查、反馈和质量考核通报;坚持每季进行住院病人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调查后对存在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护理部组织护理质控小组进行每月一至二次的护理质量大检查与不定时重点抽查相结合;坚持护理查房、护士长夜查房和节假日查房,督促检查护理人员在岗及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偏差给予纠正处理;每月召开护士长例会,对本月护理工作进行点评,对工作中的不足作出针对性、实效性改进措施,强调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技巧及护理服务的人本精神的塑造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定时召开工休座谈会,根据病人的意见及时修正工作中的不足,调整工作重心。
2、护床比及护理队伍情况:我院现有病床619张(包括加床),护理人员228人(包括护理员11人,占卫生技术人员432人—50%),全院护士与床位比约0.37,在215名护理人员中,正式护士177人,临时护士51人;本科学历的16人,专科学历的88人,中专及以下的114人;护理职称副高职3人,中职61人,初职及以下164人;护理人员执业符合法律规范要求,无违规现象。供应室的人员配备和建设正在进一步探索完善中。
3、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了保证医疗安全,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部分科室根据工作情况排有弹性班或夜班设双岗;护理部通过护士长例会讲评分析安全隐患较大的护理差错或纠纷,增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同时加强了对护理缺陷、投诉的分析管理,建立登记本,对每起护理缺陷及投诉进行登记并组织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应吸取的教训,提出改进措施。把护理安全作为护理管理的重点,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隐患,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特别是核心制度的落实,纳入理论考试和质量考核以确保护理质量及安全。
4、定期组织护理业务学习,对护士进行基础知识、礼仪规范、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讲课人员由护理部主任带头,各科护士长和护理骨干参与,学习内容作为护理基本理论的考核内容之一,激发了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在院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每年派出外出学习进修近30人次,把短期培训与专科进修想结合,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理解新信息。
5、鼓励护士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要求护师以上职称每年书写1篇论文交护理部,有护理部筛选投向护理学会,并互相探讨、互相学习。
6、服务理念明显转变,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我院坚持实施“三基三严”为重点的护理人员素质训练,培训考核强调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更加贴近临床、有适用性;为了培养、锻炼护理人才,培训任务由年轻的护理骨干承担,实行全员考核,考核后由成绩优秀的对成绩差的进行二次培训考核,对“三基”考核成绩优秀的给予奖励,提高了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护理人员训练不训练一个样,考好考坏一个样的理念,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护理部每月在科室对临床护理操作实作抽查,每季进行实作抽考,督促护士把示教室的培训应用到临床工作中,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查对制度的落实及与病人沟通方面有了明显改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几年来,各级主管部门比较重视护理工作,我院也认真按相关部门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临床一线护士数量少,护士人力配备不能满足病人护理需求,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矛盾会更突出;由于缺编带来的临时护士逐渐增加,护理队伍的稳定和护理专业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2、由于护理人力资源的不足,临床护理服务存在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护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诊疗技术的发展存在差距。
3、一些护理管理人员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用于抓管理、抓质量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4、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妇女发展规划工作自查报告 篇5
根据县妇联通知精神,人力资源和社保障局对全县2001—2010年以来妇女儿童发展的相关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妇女与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截止2010年,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女性有1078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中女性有234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中女性有13370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女性有167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中女性有17470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中女性有3600人,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0.3%,各项指标均比2000年有所提高。
2.妇女儿童与法律保护指标完成情况: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信访案件数0件。被查处的使用童工案件数1起,被查处的单位使用童工数1起。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争取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妇儿儿童领导机构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了推动两个规划顺利实施,我局成立了由分管副职为组长的妇女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十年来,尽管领导和成员经多次调整,但力量从未削弱,工作从未松懈,真正做到了领导挂帅、经费落实、专人负责、工作到位。
二是各单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两个规划是关系到妇女儿童生存、保护与发展的综合规划,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与相关单位联合成立了妇女创业与再就业服务中心和妇女再就业基地;在劳动保障政策宣传中,突出女职工劳动保护政策的宣传,提高用人单位和女职工的维权意识,为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执法,加大了打击非法使用童工等犯罪活动的力度。系统内各单位,根据规划目标的要求,结合工作职能,通力合作,为逐步实现规划目标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
(二)结合实际,抓好妇儿工作的重难点工作
一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妇女创业和再就业。
1、加强就业政策宣传。首先,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各种媒体上开设专栏;其二,走上街头、社区、居民区发放政策宣传手册;其三,开设政策咨询台,进行全方位宣传活动,促进妇女了解政策、熟悉政策,鼓励妇女转变择业观念,正视自身优缺点,多领域寻找就业渠道。
2、继续贯彻落实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贯彻落实税费减免、就业援助、就业服务、公益性岗位援助、妇女技能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落实,进一步促进妇女实现就业、稳定就业。近年来,共帮扶妇女实现再就业13730人。
3、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收集开发公益性岗位,各乡镇建立妇女信息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并对40周岁以上就业困难的妇女,优先解决就业岗位。同时对提供公益性岗位的用人单位,实行补贴制度,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吸纳妇女就业。
4、对有资金、有创业能力的城镇下岗女职工和返乡妇女自主创业的,积极为她们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时间,提高贷款额度,帮助她们尽快走上了创业之路。近年来,共为471人提供贷款471笔,计1100万元。
5、大力开展免费职业介绍,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开辟妇女专场职业介绍窗口,常年为她们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同时还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开办妇女就业专场”、和“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送岗位”等活动,拓宽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渠道。
6、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技能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一是对具有创业意愿、文化素质较高、有资金的妇女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SYB)创业培训,帮助她们走自主创业之路,并带动其他妇女就业。二是根据市场用工的需求和女性年龄段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订单式的免费技能培训。三是认定多家定点培训机构,深入到乡村,开展培训对接活动,同时为方便妇女就近、就地学习,我们把课堂移到乡村。从而尽快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再就业能力,增强妇女以高素质和多技能参与公平竞争的本领。近年来,共有432名妇女参加创业培训,其中有386人走上了创业之路;对城乡妇女进行了电动缝纫、实用种植、烹饪、手工绣花、保姆等免费专业技能培训(其中:下岗失业妇女培训8947人,农村妇女培训11856人)。
7、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巩固已拥有的劳务输出基地,开拓新的基地及国际劳务市场,开展劳务代理业务,搞好劳务派遣。常年与省内外10多家用人单位开展劳务合作。近年来,有组织输出2万名妇女外出务工。
展。
二是开展生育保险工作。按照生育保险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积极推进生育保险工作,扩大覆盖范围。把生育保险的扩面范围放在所有已参加医疗保险的单位内进行,除全供单位外,对112家参加医疗保险的单位下发催办通知,然后筛选重点,针对重点进行突破,督促其尽早参保。对有能力参保但态度恶劣,经过反复做工作仍拒不参保单位,移交监察大队强制或采取行政手段促其早日参保。截止目前,我县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15060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98家,参保人数14628人,企业单位6家,参保人数432人,元至七月份征收生育保险基金53.9万元,支出28.9万元,累计结余82.4万元。
(三)加大实施妇女儿童工作的宣传力度,切实履行职责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以女职工劳动保护和打击非法使用童工为主要内容印发了宣传资料30000多份;二是利用每年的“三八”维权周、“六一”儿童节、“12.4”法制宣传日、平安建设宣传月等大型节日,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五是抓住每年一次的劳动保障政策集中宣传活动和日常宣传活动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女职工劳动保护和禁止使用童工的法规宣传。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生育保险工作发展不平衡。2009年9月2日县政府转发了市政府下发的生育保险文件,解决了机关、事业单位生育保险问题,但由于文件刚出台,差供、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参保积极性不高,企业单位无能力参加生育保险,因此,目前我县生育保险的参保率还不高。
2、下岗失业妇女年龄偏大,文化技术素质较低,适合的岗位较少。
3、家务繁重,很难走出家庭谋职。
4、下岗失业妇女思想观念有待转变,很多人安于现状,只要生活过得去就不愿再去创业,对就业的岗位也挑挑拣拣。
5、有些用人单位存在偏见,不愿雇用女职工。
四、进一步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政府参与力度,营造更优投资环境。根据“政府协调引导、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原则,着重做好服务、协调、引导和监管等工作,并根据缺工程度和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切实解决本地企业招工难,城乡妇女就业难的问题。
2、根据企业用工需要,开展对接培训。针对企业缺什么样的技术人员,组织开展什么样的职业技术培训班。大力推广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确保培训质量与市场企业接轨。
3、举办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定期开展招聘活动,积极为供需双方引线搭桥。
4、加强引导,要做好下岗女工、返乡女农民工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她们理性正视暂时的失业、待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县内中小企业为城乡妇女就近就地转移提供岗位,招工优先考虑下岗女工和返乡女农民工。
5、妇女与男子平等获得经济权利、共享经济资源和社会发展成果是妇女发展的基本条件。各单位要围绕县委、县政府创业及再就业工作重点,加强协作,密切配合,进一步开展下岗女工再就业培训工作,加大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服务工作力度,促进妇女就业与再就业,降低失业率。
6、坚决打击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建立长期整治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女职工劳动保护,禁止非法使用童工,切实保护妇女儿童人身安全。
实施两纲规划目标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对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几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行为,争取领导重视,争取政策和资金上的投入,加强配合,密切工作协作,是完成纲要规划目标的组织保证,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二是积极实施两纲规划,是促进我县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县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三是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为妇女儿童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将大大增强妇女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如工作发展不平衡,妇女就业观念还有待转变等。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充分发挥职能,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妇女儿童工作发挥应有作用!
老干部工作自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本系统离休干部2名,退休干部37名,总离退休人员37
名。其中局机关离退休干部17名,二级机构离退休人员30名。本系统老干部党支部1个。
二、领导重视,组织网络健全
局党组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始终把做好老干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性,尊重老干部,关心老干部,保证老干部工作的活动经费,老干部工作有求必应,十分支持老干部活动,把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列入到局属各单位党建目标考核之中,每年两次督查老干部“两项待遇”落实情况,建立由局长任组长的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老干部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在职干部联系离休干部的制度,逢重大节日领导带队上门慰问、探望生病住院的老干部、组织老干部体检等。按照“统一指导、分级管理、原单位负责”的原则,明确和落实管理责任。本系统组织网络健全,职责明确,经费有保障。
三、政治待遇落实,工作到位
不断完善落实老干部的政治待遇,坚持老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每二个月一次),传达文件精神,通报本系统工作开展情况和人事工资变动等,发放报刊杂志(每人每年订一份杂志:老人春秋。局机关离休干部订一份报刊:参考消息),使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和社会动态。同时,不断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切实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抓实、抓到位。为此,及时调整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班子,配强配优党支部书记,使相对年轻、威望高、口碑好,热心于老干部工作的老领导担任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党支部学习、活动频繁,集中学习和分散(分党小组)座谈相结合,今年分别于三月和六月搞了两次座谈,受到了离退休干部的一致赞赏。
四、生活待遇落实,服务到位
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生活待遇,保证离休干部“两费”落实,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费和医药费报销,目前已报销245万元离休干部医疗费。及时调整离休干部工资、护理费、病残护理费等,保证离休干部急需用车,本着“特殊群体,特事特办”的原则,积极为老干部排忧解难,扎扎实实做好服务工作,(例如:退休干部高金叶同志,医院怀疑肿瘤,我们多次看望、出谋划策,现已经康复,家属万分感激。访病问寒作为经常性工作。同时,积极组织离休干部参加老干部局的各类活动,及时送去慰问品(金)。还督促局属各单位保持住院慰问、节日走访的良好习惯。
五、具体措施
1、抓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党支部建设我们一直比较重视,目前由廖永昌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
2、从思想上尽心尽责服务到位。
3、工作上踏踏实实、真心诚意的为老干部排忧解难。
六、下步打算
1、在服务上要有新拓展。鉴于离休干部进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的现状,我们须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在服务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真正做到政治上尊重老干部,思想上关心老干部,生活上照顾老干部,真心诚意的帮助老干部,使他们身心快乐、安度晚年。
2、在活动上要有新起色。
对外宣传发展规划报告 篇6
一、指导思想
县委、政府宣传为重点将以牢固树立“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和谐兴县”的理念,组织记者采写生态建设、农业发展、工业建设、文化旅游等外宣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地推出一批有影响、有深度、有力度的宣传报道务川的好新闻,为全县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对外宣传工作步骤
1、紧紧围绕“新型材料基地、绿色食品强县、山水园林城市、人文旅游新区、仡佬文化中心”的目标,发挥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进程,实施投资拉动、可持续发展、依法治县战略,做好综合性的宣传报道工作。认真宣传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经验、新成果。
2、重点做好“百万羊”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生产及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色农业产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的宣传报道工作。
3、进一步加大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进程”的宣传力度。重点做好工业园区,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汞化工项目二期工程,洪渡河开发,矿厂整合等开发建设的宣传报道工作。策划好以民族文化为纽带,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开发,打好民族品牌等一系列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
4、加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着力提升“那拉提”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宣传报道好吃新节,紧紧围绕哈萨克文化做文章,真正把新源县旅游、哈萨克文化中心。
5、做好以重点投资项目、建设等的宣传报道工作。结合县情实际,组织记者、通讯员深入实地采写惠及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事例和重点工程,提供舆论支持。
6、加强同自治区、县新闻媒体的联系,按照外宣策划方案,邀请媒体记者到我局采访,从深度上宣传文化,展示文化。发挥电视台、对外宣传中心、文联的职能作用,加大与县直机关、乡镇的协作,以立体的、平面的、网络的、新闻的、文艺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向外宣传文体。
7、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新闻工作者和业余通讯员形成合力宣传文化。一是一年一度表彰奖励对外宣传工作者;二是实行双稿酬制度。凡在市级以上党报党刊、电视台、电台刊播文章,年终兑现等同的双稿酬奖励。对重要稿件和重要版面实行奖励制度。
新源县文体局
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篇7
一、高级专家政策体系
我国高级专家政策体系所包括的范围较广, 既有针对高级专家的人事、人才政策, 也有适用于高级专家的专业技术政策, 以及能推动高级专家队伍建设的其他公共政策。国家各部委、各地方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见表1、表2) 。
二、《纲要》颁布以来高级专家的培养进展和成效
“十一五”期间, 我国高级专家队伍不断壮大, 截至2010年底,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累计评选出16.2万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786人, 累计选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0多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100多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达到2158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到2148个。截至2012年, 中央企业拥有两院院士226人, “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人才计划人员937人, 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成为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民航总局先后选拔了25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民航特聘专家、47名中青年技术带头人。海洋局已经形成拥有一批以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为核心的海洋科研队伍。交通运输部已选拔118名交通行业第一层次人选和282名交通青年科技英才。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各实验室既定的研究方向, 集聚和培养了一支总量规模达到1248人的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其中学术带头人171人, 形成了行业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
1. 高级专家培养开发
(1) 国家科技计划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 凝聚了一批高层次的人才和优秀团队 (见表3) 。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 分别占新增院士的39.0%和14.9%, 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20人, 获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66个。
2006年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总计投入研发人员4458人。其中国内投入3122人, 国外合作投入1336人。国内参加人员中有47.3%为高级职称研究人员, 29.5%具有博士学位 (见图1) 。2006-2009年, 通过国际合作培养博士后540人。浙江工业大学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开展的“大规模定制的农机产品可重构模块化设计新方法及其应用”科技合作项目实施以来, 不仅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还成功开发出可重构模块化小型农业作业机并实现批量试产, 系列产品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地区。同时, 参与该项目的团队成员中, 有1人成为浙江省特级专家, 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人当选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3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培养计划。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十一五”期间, 自然科学基金年度经费投入快速增长, 资助63.3万余次, 人才资助成效显著。在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中, 国家自然科学奖全部获奖项目都曾获得过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国家技术发明奖35项获奖成果中有34项曾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在重大研究计划上, 遵循“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 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两类核心基础科学问题, 结合我国具有基础和优势的领域进行重点部署, 凝聚优势力量, 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目标或方向的项目群, 并加强关键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和集成, 以实现若干重点领域和重要方向的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重大研究计划受资助项目翻番增长, 资助经费也成倍增长。
在重点项目上, 2006年到2012年获得重点项目资助的科技人员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维持在1/3左右, 资助人员中中青年科技人员占到了90%, 高等院校获资助比例是科研院所的2倍 (见表4) 。
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上,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 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 吸引海外人才, 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2006-2012年期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获资助人员教授居多且集中在高等院校, 比例占到65%左右, 99%以上为博士学历, 男女比例为9:1 (见表5) 。
在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方面, 2012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成立并立项400项, 资助期限为3年。共有81所高校获得310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占78%) 资助。
在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上, 2000年-2009年期间,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创新群体225个;其中有139个群体获得第二期延续资助, 22个群体获得第三期延续资助。获得资助的225个研究群体中, 102个群体来自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单位, 占总数的45.33%, 101个来自教育部所属高等院校, 占总数的44.89%, 8个来自解放军系统的研究单位, 14个来自其他部委所属研究单位。
(3)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2012年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规定, 科技部对地方和相关部门推荐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进行了专家评议, 共产生了14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4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46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18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4) 各学科进入世界TOP100的中国科学家
按照ESI的学科对世界排名前100-200名的科学家进行分类统计 (认为只要作者单位中有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 就认为是中国科学家) , 统计结果如下图2所示。
2. 高级专家选拔任用
(1)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截至2011年, 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共计1569人, 其中通过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和项目“百人计划”引进海外优秀人才1122人, 通过国内“百人计划”和项目“百人计划”引进国内优秀人才243人, 并有20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受到“百人计划”经费支持。通过“百人计划”的支持和培养, 上述入选者中已有20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93人走上了中科院或国家其他部门所局级以上领导岗位;有339人入选“百人计划”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占中科院杰青获得者总数的48.2%;占全国杰青获得者总数的16.8%。在职的932位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均为中科院创新岗位研究员, 占全院正高级职称总人数的17.7%;他们入选时的平均年龄为37.1岁, 2011年平均年龄为41.8岁, 以45岁以下年龄段为主体, 占总人数的80.8%。
(2) 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2006年以来, 高校有128位专家当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 占总数的50%以上。2007年高校有34位专家当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 占总数的54%以上;2009年, 高校有39位专家当选占总数的46%以上;2011年, 高校有55位专家当选, 占总数的53%以上。2009年,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高校共获18项, 占2009年资助总数的64.3%, 2010年获18项, 占资助总数的62.07%;2011年获20项, 占资助总数的66.67%。2012年获22项, 占资助总数的73.33%, 是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设立以来高校获得资助最多的一年。2012年有141人获得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占当年杰青总数的66.83%;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12项, 占资助总数的78%。创新团队计划实施9年来, 共遴选资助778个团队, 涵盖全国31个省市 (自治区) 170余所高校。团队计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领军人才的成长。截至2011年, 教育部支持的创新团队中, 已有60多个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多位团队带头人被评为两院院士;一大批团队成员入选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计划实施9年来共资助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9815人。入选者涵盖来自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400余所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实施有力推进了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入选者成为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层次和人才储备。在计划的支持下, 一批入选者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并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等 (见表6、表7) 。各地、各校已逐步按照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模式, 制定实施了本地本校的人才发展计划, 与教育部人才计划相互配合, 形成了定位准确、层次分明、衔接有序、实施规范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3)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2012年根据《关于印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通知》规定,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万人计划”专项办对科技部初选推荐的“万人计划”第一批杰出人才进行了复评, 共产生6名杰出人才、72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201名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99名入选。
(4) 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6年530名中青年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被选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共选拔国家级人选806人。许多人选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或主要负责人。绝大多数人选已列入各地区各部门人才培养计划。2010年末,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累计4113人。同时, 全国大多数地区和部门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高层次中青年人才培养规划, 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工程。目前, 以“工程”为龙头的、分层次、多渠道培养造就人才的工作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促进了学术、技术梯队的合理结构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5) 高层次科技管理专家
以科技部机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院机关为对象, 统计分析了2008-2013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中, 部级以上领导的专业、年龄和工作经历情况。如图3、图4、图5所示。
3. 高级专家评价发现
(1) 院士制度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方面, 2006年末, 中国科学院院士共692人, 其中女性41人。数学物理学部130人, 化学部121人,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3人, 地学部117人, 信息技术科学部79人, 技术科学部122人, 外籍院士51人。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科学院院士共727名, 其中女性44名。数学物理学部139人, 化学部126人,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8人, 地学部119人, 信息技术科学部83人, 技术科学部132人。中国科学院现有外籍院士64名。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方面, 2007到2011年工程院院士增选有两个特点:一是当选人数有所增加, 即2007年33人, 2009年48人, 2011年54人;二是60岁以下 (含60岁) 的人数所占比例有所增加, 即2007年占42.4%, 2009年占66.7%, 2011年占70.4%。2011年新当选的54名院士平均年龄为56.7岁, 其中60岁以下 (含60岁) 的38人, 占新当选人数的70.4%;年龄最小的46岁, 最大的74岁。来自高等院校的有25人, 占46.30%;研究院所21人, 占38.89%;厂矿企业 (含改制后研究院所) 8人, 占14.81%。6名新外籍院士中有美国籍4名 (其中1人同时具有德国籍) 、澳大利亚籍1名 (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日本籍1名。
(2) 博士后制度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形成了学科专业齐全、部门和地区分布广泛的博士后工作体系, 造就了一支富有活力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队伍, 取得了一批有较高水平和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截至2011年,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保持2158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到2148个, 全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15万人。2011年, 编制印发《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启动实施“香江学者计划”, 与香港著名高校共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举办了15期不同学科的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全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万多人。此外, 还加强博士后国际交流与学术交流, 举办多次博士后专题学术交流研讨会。
(3) 政府特殊津贴制度
2008年选拔了3997名政府特殊津贴人选, 首次将400名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范围。200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累计评选出15.8万人。截至2010年年底,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累计评选出16.2万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786人。
4. 高级专家激励保障
2006-2012年,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2480项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平均每年奖励不到340项 (见表8) 。2012年共评出国家科学技术奖337项 (人) :三大奖项目比2011年减少11.8%, 其中科技进步奖减幅25.1%, 自然科学奖增幅13.9%, 技术发明奖增幅40%, 奖励数量逐步精减, 三大奖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至2012年, 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占获奖人员 (通用项目) 总比例达到54.6%。一大批优秀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励。共有2736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通用项目) , 占获奖人员总数的16.2%, 其中第一完成人为归国人员的占比每年均在35%以上。科技奖励制度对青年人才的重视和奖励力度不断加强, 多年来, 培养造就了一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物, 促进了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物以及一线科研人才不断涌现。
5. 地方培养高级专家
自《纲要》颁布以来, 各地方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培养造就世界水平高级专家的政策和举措, 实施了选拔、使用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中青年专家的工程和计划。
如北京市启动实施“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2011年首批入选27名领军人才及团队, 2012年33人入选, 覆盖了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深化“科技新星计划”建设战略性青年后备人才队伍, 自1993年实施以来, 新星计划共选拔培养了19批1700多人, 很多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有的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甚至入选两院院士。
三、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纲要》和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出台后, 各部委和地方纷纷落实响应, 制定发布了一系列培养造就世界水平高级专家的政策和举措, 实施了选拔、使用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中青年专家的工程和计划, 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是从国内各部门及地方出台的高级专家的政策来看, 仍存在以下问题:
1. 关键领域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数量短缺且分布失衡
海洋局指出海洋高层次人才短缺, 创新能力不足, 特别是受国外技术封锁的影响, 在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制造、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装备和高端海洋监测技术装备等尖端技术领域, 缺乏能够实现突破的人才;测绘局、交通运输部、林业局、环保部、气象局均提出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相对不足;铁道部指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有关单位创新成果总结工作相对滞后, 铁路行业内院士等高层次领军人才涌现过少, 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显现。
与发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 东部地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数量仍显不足, 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紧缺。中西部地区纷纷指出与东部发达城市相比, 其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相当匮乏, 高层次中青年科技专家流失严重;四川省指出其科技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国家的战略布局和部署, 呈现“中央强、地方弱”、“国防强、民口弱”的特点,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难以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江苏省指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高层次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且分布不均, 目前高层次人才主要集聚在苏南和南京地区, 苏北地区较缺。
2. 科技资源配置、激励措施和收益分配模式有待完善
以民航总局为代表的部委指出现有的科技创新支撑和条件都难以达到世界水平专家的要求, 科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中东西部地区纷纷提出科技项目经费仍然不足, 配套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够。科技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模式不利于激励高级专家, 根据现行政策规定, 科技经费大部分用于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硬件方面的开支, 相比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用于人员劳务费、教育培训、创新激励等方面的开支比例仍然不高。在收益分配上, 高级专家个人从科研成果中获利的比例较低, 人才的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不利于激励人才、留住人才。
3. 高级专家计划定位趋同、偏重任务导向
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政策往往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 人才计划种类过于繁多, 且很多计划彼此交叉重叠, 缺乏统一协调的能力。同时, 这些高层次人才制度大都属于规范性政策文件或部门规章, 法律约束力不强, 难以获得应有的实施效果。而且目前的高级专家政策和法规在内容上普遍偏重于科技人才管理, 习惯于依赖政府部门的行政命令, 而没有充分发挥企业、科研机构、民间组织在人才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四、关于高级专家政策的调整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各部委和地方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调整方案, 即建立一流的教育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使用制度。
1. 改革、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
要改革和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 改变过去以论文、项目、经费等标准来评价人才的方法。关键在于‘去行政化’, 逐渐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加快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 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制度。改进当前技术职称评定机制, 建议将全国通用的职称评定交给专业社团 (学会) 进行, 政府只履行监管职责, 从而真正实现管办分离、评聘分离。
2. 建立、健全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奖励机制
首先是物质激励, 要为最优秀的人才提供足够、稳定的科研基金支持和国际通行的科研设施, 提供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包括住房和薪酬在内的生活条件, 提供配套的子女入学、配偶工作安排及医疗保健的良好机会。其次积极建设留住人才、使其发挥作用的软机制, 包括单位内部浓厚的学术氛围、人事聘任及考评制度、行政服务体系等。改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政策环境, 加大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力度;推动“一流人才一流成绩一流薪酬”的模式, 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创新人才给予重奖。
3. 深入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向重点领域、地区倾斜
针对高层次科技人才计划种类过于繁多, 且很多计划彼此交叉重叠, 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分配问题, 建议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合理规划, 形成一个层次分明, 归属清晰, 重点突出的较为系统的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 同时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 分工明确, 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较为完善的全方位配套优惠政策, 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在制定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时遵循科技人才成长本身固有的规律, 通过重点投资, 培养国家重点领域所需人才, 在国家层面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建设的过程中, 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扭转“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失局面。
总之, 在高层次科技人才遴选、待遇、考核政策的制定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树立人本观念, 科学规划与合理使用相结合;科学培养人才, 全面评价与择优录用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健全考核机制, 绩效考评与薪酬待遇相结合。
注释
中国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 篇8
这篇文章如果就这样结束了,也是可以的。不过这未免令人扫兴,现在让我们假设,如果中国的国家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存在,它会是什么样的?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提及并不存在的“中国的国家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大约是看到别的国家有这样的规划,因此推想中国也应该有,但事实上中国确实没有。所以文章应该先从中国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规划谈起。
1、人大代表:应制定国家级云计算战略规划
2012年03月14日,全国人大代表廖仁斌建议,制定国家级云计算战略规划,促进云计算更好更快的发展。这一信息告诉大家,已经有人知道没有这样的规划,并希望国家制定这样的规划了。此前,倪光南院士也提出过同样的建议。
廖仁斌认为,云计算被国家“十二五”规划列为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使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应用成为“即开即用”的资源,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加快云计算的发展对我国打破国外企业信息技术领域壁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廖仁斌为此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例如,主张大力推进应用创新,促进云计算产业健康发展。一是调整推进方式,由政府推进向市场拉动转变。二是抓住应用创新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云计算的普及发展。等等。
难点在于,要制订国家级的战略规划,首先要就云计算是不是“国家级”的,达成共识。如果真认为云计算会带来某种“根本性改变”,也许这种共识更易达成。其次对规划要针对解决的问题,也要达成共识。众所周知,云计算当前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如果大家真的认为有必要“由政府推进向市场拉动转变”,也许这种共识更易达成。
考虑到“宽带中国”战略历经波折才提上国务院议事日程,“云中国”要想成为“国家级”的战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现实是,云计算现在更多还停留在“部门级”水平,可以纳入专项规划(科技规划或产业规划),但暂时难以纳入国家级战略规划。
2、中国与世界看到的云计算有何不同
制订国家级战略规划的前提是,事情具有全局战略性。比如以往提“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因此才有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2005年通过的“国家级”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云计算是否取得了信息化这样的地位呢?我们不妨实证观察一下,信息化有六个要素: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信息资源、人才和政策法规。云计算在中国,目前更多被当作科技和信息产业,科技对应科技部,信息产业对应工信部;即使云计算在信息化中五脏六腑俱全,也要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才能谈得上国家级战略规划。以目前条件,由科技部制订《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工信部制订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是具备条件的;但制订国家级战略规划,还只是美好的愿望。
从实质问题来看,中国和世界对云计算的战略认识,是有差别的。中国从科技、产业两个角度看,是高度重视云计算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从这两个角度充分肯定了云计算。国家在“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提出促进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明确了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科技和信息产业都很重要,但都有国务院下具体的职能部门来管。在全局和战略这两项上,都还提不到“国家级”上来。由于技术和产业驱动,一旦从战略上缺乏其它要素(如需求和应用)的制约,重复建设问题往往只能在局部上解决,这是规划顶层设计上的问题。
美国发展云计算有自己的国家级战略考虑,它并不以科技、产业这两点为云计算的重心,2009年9月奥巴马政府宣布的长期性云计算计划,主要目标第一条就是“继续朝着基于服务(与技术和提供商无关)的环境迁移”。强调把云计算作为工具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提高政府打造透明、开放、参与型政府的能力”,“支持政府机构完成其使命”。日本2010年2月提出的智能云战略强调,一是促进云服务的多样性应用,二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发云技术及周边技术,同时采取战略性的措施推动创新,此外还有建设电子政府云。总之都是落在业务本身上,而不是技术上。
由此可见,中国眼中的云计算,更多具有1.0的特点。而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云计算,更多具有2.0的特点。云计算1.0是指技术和产业驱动的云计算,云计算2.0是指需求和业务应用驱动的云计算。
说明这些,是为了使大家先有个全局概念,不要误以为下面介绍的云计算规划思路,是全面的国家规划和战略规划,它们只是分散在国家下面各个局部的想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局部性;也不要苛求这些规划面面俱到,有些局部引发的问题,只有上升到全局的条件具备后才能够解决。
二、从科技发展角度规划云计算
2012年6月,国家科技部推出《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征求意见并报批国务院,从中可以看出从科技这个重要视角对云计算是如何规划的。
这一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期,在云计算的重大设备、核心软件、支撑平台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系统解决方案、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在若千重点区域、行业中开展典型应用示范,实现云计算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化,积极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引领云计算产业的深入发展,使我国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体目标包括:(1)研究建立云计算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研制技术评测工具与平台,开展评测服务;(2)突破重大关键技术,研制重要系统,形成面向区域、重点行业的各类云服务整体技术解决方案;(3)开展关键技术与系统的应用示范。
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主要是:
(一)研究和建立云计算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
包括研究和建立云计算技术标准体系,研究云计算系统核心软件、硬件设备、应用服务示范平台及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评测方法,制定云服务评测指标体系规范,研制配套的评测工具,建立测试环境和平台,并开展评测服务。制定适应不同行业需要的云计算安全要求和评测方法标准,保障云服务的网络和信息安全。
与产业部门对标准的规划重点在服务和运营不同,科技部规划侧重的是技术体系。
(二)突破云计算共性关键技术
突破支持万级并发任务的云服务器节点技术,支持十万量级节点有效交互的数据中心互联网络结构与通信栈技术,支持身份认证、加密与隔离的硬件安全技术,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共享与管理技术,资源调度及弹性计算技术,服务器虚拟化等云计算关键技术。突破云计算应用服务开发和运行环境、用户信息管理、运行管控、安全管理与防护、应用服务交互、云计算智库等共性支撑技术。开展云计算安全体系架构研究,构建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安全体系架构。掌握云计算环境下用户身份管理技术以及云计算应用服务的安全防护和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云计算网络技术,突破云计算数据中心虚拟化、大带宽环境下的存储与数据网络融合、虚拟机接入、多用户数据隔离、跨集群通信与数据迁移等关键技术。研究云计算数据中心 (包括新型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模块化数据中心)绿色节能关键技术。
与产业部门规划重在产业化不同,科技部规划侧重在技术研发突破。
(三)研制云计算成套系统
突破大规模资源管理与调度、大规模数据管理与处理、运行监控与安全保障等重大关键技才,研制按需简约的云操作系统、EB级云存储系统、支持亿级并发的云服务器系统、云计算中心网络大容量交换机,研发相应安全防护产品与软件,形成云计算技术产品体系,构建云计算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
具体包括四个方面:(1)云操作系统及云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软件研制;(2)亿级并发云服务器系统研制;( 3) EB级云存储系统研制;(4)云计算中心网络大容量交换机研制。
从历史经验看,这方面规划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把指导思想中的“以应用需求为导向”落到体制机制的实处上来。这个应用,不应停留在验收前举例说明式的“应用”水平上,要真正与产业化结合。在这方面,科技部与工信部需要理顺关系。
(四)开展典型应用示范,推动产业发展
从实际运行来看,发改委和工信部相当重视应用示范,特别是地方的应用。科技部规划的应用示范侧重于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区域性的云计算公共服务示范系统,以及重点行业应用示范。
三、从信息产业发展角度规划云计算
据媒体披露,工信部正在制定一个云计算产业战略规划。
作为产业主管部门,工信部一直致力从产业发展角度推动中国云计算发展,2008年以来,一共颁发了大约300张IDC牌照,这些IDC成为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信部与发改委曾于2010年10月联合下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积极的扶持促进政策,并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的试点示范工作。 2011年,支持建立了有200多家企业参加的中国云计算基地联盟,指导联盟对各地数据中心进行统筹规划。
综合各方信息,我们试图归纳工信部在发展云计算产业方面加强规划引导的一些可行思路: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和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全国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和云计算服务产业发展,支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的云计算应用。
结合软件产业发展和两化融合的应用需求,加快研究并制定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战略,开展云计算规划工作,以指导云计算产业发展。增强对云计算和应用的调控,加强各地方云计算中心的规划论证与建设审批工作,抑制重复建设和不当投资,并注重增加国产软硬件产品与设备的采购力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要立足本土应用,推动行业云逐步成为现阶段中国云计算的主要形态。对掌握在各个行业、各个垂直的部门中的有价值数据进行挖掘、及时提供服务。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打造自主可控的云计算硬件核心装备和云操作系统,从云计算基础架构到运营,再到软件服务促进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厂商协同发展,共同完善产业布局。
1)着力抓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安全产业等“十二五”规划落实。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软件业在主要城市的集聚发展和变大变强。组织实施好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专项,创新服务运营模式,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工信部强调在软件服务业基础上发展云计算产业是可以理解的,需要进一步看到大数据可能重新定义业态这一前沿趋势。
2)加快培育新兴业态,不断拓宽应用市场。把握ICT融合趋势,支持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支撑工具研发和服务产品化,加快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环境下的新兴服务业态。发展面向制造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基础良好、开展增值税扩围试点的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向其他有条件地区拓展。强调生产性服务业,这是工信部的又一特色。云计算要在两化深度融合中,对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发挥积极作用。
3)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深化产业链协作。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培育一批管理水平先进、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骨干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小型微型企业和新创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梳理工作流程,促进创新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加快建立政产学研用(按:这里不光是产学研)协同的工作体系。抓龙头企业,是产业部门的传统和优势,是使应用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抓手。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云计算服务模式,支持超大规模云计算操作系统、核心芯片等基础技术的研发,推动产业化,逐步形成一批满足重点领域需求的安全可控关键技术产品。产业部门规划研发,与科技部门不同之处在于更加强调技术的应用“出口”。
1)根据我国产业基础、未来技术趋势和应用需求,充分利用产学研用资源,加强对云计算相关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的研发。通过专项资金,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和应用试验,建立云计算研发、实验和产业化应用平台。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建立云计算示范工程,以项目应用带动技术和产品的发展。
2)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核高基”重大专项和电子发展基金项目,重点突破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关键软件技术。支持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加快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应用推广。开展工业软件试点示范,逐步完善产业链。
三是加强云计算应用示范推广,面向具有迫切应用需求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试点示范工程,以大型云计算平台建设和重要行业试点示范应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
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省市和适当领域开展云计算应用试点,通过实际应用提炼共性关键技术、服务内容需求、服务模式和应用效果,完善关键技术,探索商业模式,提升公众和用户的接受程度和信心。同时,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和联盟开展商业性应用示范项目,推动商业实践,培育龙头服务型企业和品牌,带动云计算产业发展。与科技部规划相比,行业应用示范是个交叉的领域。
四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光纤宽带建设,稳步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为云计算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网络基础支撑。
五是加强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云计算以及服务的标准制定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构建云计算标准体系。
积极开展云计算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尽快启动云计算技术以及服务的运营管理标准制定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升我国在国际云计算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对产业部门来说,规划标准除了考虑技术因素以外,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因素作用,以市场立标准。
六是加强行业监管和环境建设,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对云计算的服务供应链的管理,对服务提供者的基础资源情况、运维能力、安全资质、信用水平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监管。加强行业和企业自律,提高企业诚信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市场行为,避免垄断和恶性竞争。结合云计算应用的特点,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对个人隐私和数据进行保护,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保障云环境下我国的信息安全和国家利益。行业监管主要是产业部门职能,工信部在其中担负主要的责任。
四、从地方与行业发展角度规划云计算
除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之外,中国云计算规划的一个特色是,地方、行业和企业也在从不同角度,规划自己的云计算未来。
1)区域性的云计算规划雄心勃勃
目前我国有20多个城市将云计算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已初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成渝、东北等重点区域快速发展的基本空间格局。
北京市发布的"祥云工程"行动计划,预计2015年形成2000亿元产业规模,建成亚洲最大超云服务器生产基地;上海市发布的"云海计划"三年方案,致力打造"亚太云计算中心",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1000亿元;广州市部署的"天云计划",预期到2015年,打造世界级云计算产业基地,达到国内云计算应用领先水平。陕西、福建、天津、黑龙江、重庆、宁波、深圳、武汉、杭州、无锡、廊坊等省市均加强了对云计算产业的研究与部署,并联合大型信息技术企业积极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加强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搭建商务云平台、开发云平台和政务云平台三大云计算服务平台。
2)行业云计算发展形成云行业与行业云共生格局
在市场趋动下,中国云行业正在形成。浪潮、联想、用友等一批IT软硬件企业,正转型为云服务商;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在大举向云计算转型,成为“云管端”企业(包括华为)。在这一背景下,许多ICT企业都制订了本企业的云计算规划,例如《中国电信云计算服务发展总体规划》。
行业云也即将形成。未来3年,云计算应用将以政府、电信、教育、医疗、金融、石油石化和电力等行业为重点,在中国市场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采用,市场规模也将从2010年的167.3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74.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1.5%。与云计算规划的火爆相比,云计算应用规划是一个盲点。需求方可不可以主动规划自己的未来而不让供应商牵着鼻子走?信息化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这并非不能做到,只是现在没人在云计算上想到这么去做。
3)地方与运营商合作的“西数东送”规划
在地方云计算和运营商云计算分别推进过程,还产生了跨地域跨行业的一个子集,就是西数东送。意思是云服务商与西部地区合作,开展以建设西部地区数据中心,向东部发达地区提供数据服务。
事情的缘起是,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数据计算过程中对电力的消耗越来越大,象阿里巴巴产生的交易数据,已经超过了谷歌,对杭州市的供电和环境,都带来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包括谷歌在内在全球云计算服务商,都在寻找一条既节省电耗又保护环境的云计算发展模式。我国西部地区有丰富的电力、环境资源,利用这些条件建立数据中心,可以形成云计算资源上西部供给与东部需求之间的配合。
鄂尔多斯在这一背景下,正在成为西部硅谷。2011年 9月9日,世纪互联鄂尔多斯超级云计算数据中心产业项目开工。浪潮集团、金蝶、用友、北京双州科技、鄂尔多斯鼎联数码等企业已同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签订了合同,华为、腾讯等知名IT企业也向鄂尔多斯投向战略的目光。
鄂尔多斯市政府已经将云计算产业纳入十二五规划,与能源重化工、装备制造业并列为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板块。鄂尔多斯计划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传送数据信息替代煤炭运输和电力输送、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产业模式,把该地区打造成辐射西北、服务全国的云计算资源供应基地。鄂尔多斯为了发展云计算产业,将为企业直接供电,甚至将来可为云计算产业建设自备电厂,可以将发电成本控制在0.17元至0.2元之间,再加上上网的费用和税金,最终电价可以控制在0.28元左右。这意味着可以比北京省一倍,比上海省两倍以上。
鄂尔多斯人说: “现在是用资源来换取未来产业发展的优势,通过云计算信息由‘西煤东送’、‘西气东输’变为‘西数东送’。”
与西北地区相望,西南地区也不落后,重庆、成都纷纷规划建设大规模的云计算基地。
据媒体报道,2011年10月26日,中国联通集团投资40亿元,建设18万台服务器的西部数据中心,这是中国联通在国内最先开建的区域性数据中心。该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两江新区提速打造信息产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依托数据处理拓展增值业务的重要支撑。
中国联通西部数据中心项目将以互联网数据处理为主,并依托数据处理开展系列增值业务。该中心总用地250亩,投资40亿元,建成后可达到2万个机柜的装机容量,18万台服务器规模。该中心除为全球客户提供数据处理服务、服务坐席外包等,还将为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提供通信基础设施、充足的互联网带宽(在岸、离岸两部分)、云计算服务,以满足园区高效、快速、安全的计算承载、网络互连、信息交互。
中国移动也不甘落后,2012年2月22日,成都市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正式签约“中国移动西部数据中心”项目,该数据中心的建设将为本省及全国提供更好的通信和信息服务。
中国移动西部数据中心主要发展IDC托管业务,同时也兼顾四川省网集中化的IT支撑平台、核心网、业务平台的需求。数据中心规划占地400亩,计划投资60亿元:一期工程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5.82万平方米,投资18亿元;二期工程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投资42亿元。
此外,一批国际巨头也看好西部数据开发,SAP在中国的云计算中心有望落户成都,其它外企也在跟进之中。新加坡太平洋电信大中华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正在加快建设中。
西数东送一旦成为现实,不仅有助于缓解东部地区大数据、绿色数据的计算需求,而且为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如何避免重复建设,也成为摆在东西部地区面前共同的难题,需要国家统筹协调,避免投资浪费。
4)民营企业的云计算规划具有云计算2.0亮点
以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也纷纷进行了市场导向的云计算规划,其特色在于具有云计算2.0的先进理念。例如阿里巴巴云计算主要是基于数据的商务云。阿里云规划准备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在云计算领域“六个一”工程的发展目标。这六个一分别是:形成一套云计算系统解决方案,构建阿里云计算的产业链;构建云计算基础服务设施,打造数据分享的第一平台;联合一百家提供有影响力的云计算服务企业,形成云计算产业服务联盟;培养和引进一千名云计算产业高端人才;推动一百万家企业使用云计算服务;带动产业链经营收入超过一千亿元。百度云平台专注于面向WEB应用开发,更是走在了云计算2.0的前沿。
国内专业机构认为,我国云计算产业已走过市场准备期,即将大规模突破发展,2012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00多亿元。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80%,到"十二五"末,产值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从根本上说,产业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从市场中发展出来的。市场是检验规划是否符合实际的重要尺度。
纵观我国云计算规划的发展,可以看出,除了所谓“国家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不存在之外,各个方面、各个局部的云计算规划,可以说无处不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就是部门、地方、行业和企业规划的集合体。中国云计算充满活力,正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由于国家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缺失,中国发展云计算群龙无首,但让我们乐观而悲壮地以古诗自我激励:
【发展战略规划报告】推荐阅读:
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10-27
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07-30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范本10-21
大学未来发展战略规划11-30
城投公司发展战略规划08-26
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10-08
行业分析2018-2023年中国白酒行业发展趋势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目录)11-17
业务部战略发展规划07-29
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