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2024-06-27

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精选8篇)

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篇1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自成立以来,坚持强力推进“工业立县”中心战略,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与服务、园区平台建设三大工作重点。当前,园区经济坚持快速发展势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具体提速,园区发展潜力逐渐加强,园区逐渐成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xx”期间是工业园区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时机,完成“弯道逾越”,不断提高园区经济实力的关键期间。超前经营工业园区下一步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思路、发展的重点和发展的办法,关于进一步加速园区发展、引领努力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在全市领先完成小康社会具有主要意义。

一、准确掌握“xx”期间园区发展的近况。

一是园区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工业园区自年3月以来,依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治理”的要求,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持、以项目为载体、以招商为手段,逐渐构成以环鸣凤城区为中心,以化学工业园、江北化工产业园、石头店建材工业园为支持的“一区多园”的园区格式。7个工业园总面积达7000余亩。制订了《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 年-xx年)》、《县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完成了《工业园戋戋域环境影响申报书》、石头店建材工业园、汪家工业园、城南工业园节制性详规的编制。化学工业园、城北农产品工业园、万里化学工业园、汪家工业园、石头店建材工业园的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信等首要基本设备建设基本完成,园区基本设备建设的投入超历史。紧紧抓住第二轮土地修编的时机,实时调整园区工业用地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节制面积到达 0000亩。园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展,园区承载才能进一步加强,园区堆积效应日益彰显。

二是园区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展现。新落户园区的企业和项目在不断增多,累计入园企业62家;现有企业扩张裂变的速度在不断加速;四大主导产业的支持效果日益突出;东圣化工、花林水泥、车桥、楚园春酒业四大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效果日益分明。东圣“836”工程、楚原化工、吉星化工、楚阳科技等项目标建成将为全县磷化工产业的领先发展奠基坚实的基本;安广陶瓷、楚林陶瓷、冠泰建材、盼盼木塑门、星球人造板、微晶石板材、硅酸钙板等项目标建成将有力地支持新型建材产业的发展;随着车桥 0万吨铸件一期及其深加工项目标建成投产,将成为中西部地域程度最高、规划最大的锻造基地,还为机械加工产业发展带来宏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楚园春黄酒、食得福香菇精及食用菌深加工、森源食(药)用菌、奥龙食品、野风食品等项目标投产,将推进向全市主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目的迈进。

三是园区发展潜力逐渐加强。推进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曾经构成,为园区发展供应了强有力的指导保证和组织保证。在县委、县县政府强有力的指导下,在乡镇、县直各部分的关怀、支持和参加下,招商引资的合力不断加强。经过不断总结招商引资的经历和经验,招商引资的思路更加明晰,招商引资的重点更加突出,招商引资的成效更加分明;经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企业的质效,落户的企业更加坚决在发展的决心和决计,企业做大做强、滚动发展的愿望更加激烈。特别是以东圣公司“836”工程项目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项目标建成投产,为园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留下宏大空间。“xx”时期估计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0亿元,年均递增74%。

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篇2

1 奶业发展概况

1995年以来,滨州市奶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起步期(1995~1999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经济条件较好市、县(区)境内的人们营养观念逐步增强,奶牛存栏量从624头发展到1 826头,奶业发展年递增率达到43.09%;奶牛产区主要集中在滨城区。

二是快速膨胀期(1999~2004年)。随着城镇建设速度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多;居民消费观念改变,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居民经济条件逐步改善和提高,消费能力逐渐增强等原因,人们对乳制品的营养认知度的增加,奶牛养殖效益高(中产奶牛头均年纯效益4 000元),奶业生产进入空前快速发展期。2004年奶牛存栏量达到4.37万头,奶业发展年递增率达到88.10%;奶牛产区主要集中在邹平县、滨城区、惠民县。

三是稳定发展期。随着人们消费层次的提高,对乳制品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本地无名牌乳制品加工企业,导致外地乳制品大量涌入滨州市场;加之还原奶冲击乳品市场,占去较大市场份额;饲料成本居高不下,养殖户效益偏低(中产奶牛头均纯效益2 000~3 500元)等等诸多因素,导致2005年至2007年上半年长达1年半之久的奶业整体低迷。由于奶牛效益下降,小规模养殖户无利可图,奶牛生产逐步向规模化方向迈进,1~10头的小户多被淘汰或扩大了规模,奶牛总量在4.0万头左右。2007年下半年开始,原料奶价格上涨,奶牛养殖效益提高,奶业开始复苏。目前,全市存栏奶牛4.40万头,其中能繁母牛3.03万头,主产区集中在邹平、滨城,其中邹平存栏2.44万头,占全市总存栏的55.45%;滨城存栏1.28万头,占全市总存栏的29.09%。

2 当前滨州市奶业发展特点

2.1 规模化程度提高

目前,全市存栏奶牛4.37万头,奶牛存栏6~20头的有520个场(户)、21~50头的有20个场(户)、50~100头的有15个场(户)、101~200头的有10个场(户)、201~500头的有5个场(户)、501~1 000头的有3个场(户)。全市奶牛养殖小区20个,奶牛存栏7200头,小区奶牛存栏全部在200头以上,500头以上的饲养小区达到6个。20头以上场户奶牛存栏量占总存栏量的75%。全市以邹平县规模化程度最高,全县共有奶牛养殖场户962个,存栏奶牛2.44万头,其中存栏20头以上的奶牛场380个,占39.6%,存栏50头以上的奶牛场164个,占17%,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场23个,占2.4%,20头以上场户奶牛存栏量占总存栏量的85%。

2.2 品种改良步伐加快

通过自2005年起连续3年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全市奶牛良种化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邹平、滨城两县区高产奶牛冻精冷配率达到100%。全市奶牛单产水平由1995年的2.99 t,提高到现在的3.60 t,提高了20.40%。其中邹平、滨城两县奶牛单产水平达到4.00 t,高于全市平均值9%。

2.3 组织方式实现转变

全市共建有奶农协会4个,会员585个,存栏奶牛18 300头;奶业合作社共11个,社员1 200人,存栏奶牛3 500头。入会和入社奶牛数占全市存栏总数的49.87%。协会和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养殖服务、统一配种、优惠价回收鲜奶等政策。如滨州宾莲奶业联合社,其社员范围不仅覆盖了滨城区60%的奶牛养殖户,而且延伸到沾化县、利津等县,基地存栏奶牛2 600头。另外,各奶制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带动、辐射作用,建立完善了“公司+基地+奶户”的纵向联合体系,积极引导奶农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鲜奶收购以合同方式兑现,制定了最低保护价,由公司统一收购、集中加工,极大地调动了奶农规模发展的积极性。如滨州华农乳业公司,与养殖户签定保护价回收合同近百户,基地存栏奶牛1 500头。邹平芳绿乳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奶牛1.30万余头。目前,全市约签订合同奶牛3.50万头,占存栏量的80%。奶业协会、合作社的建设和企业与养殖户的有效联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全市奶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4 养殖效益回升

2007年上半年,鲜奶价格为1.8元/kg,生产成本为1.42元/kg,纯利润为0.38元/kg。目前,鲜奶价格为3.0元/kg,生产成本为1.8元/kg,纯利润为1.2元/kg,是2007年上半年的3.16倍。与此同时,奶牛的价格也相应得到提高。犊母牛价格由500元上涨到1 500元,成年母牛价格恢复至1万元左右。据预测,现在每头年产5 t奶的奶牛年纯利润可达5 000元以上。

2.5 奶制品加工企业逐步发展

目前,全市乳品加工企业达到5家,固定资产总额达24 443万元,日加工能力280 t。其中邹平伊怡乳业、滨州华农乳业和邹平芳绿乳业各60 t,滨州宾莲乳业、滨州奥纳特各50 t。主要生产范围是鲜奶、酸奶、乳饮料等系列产品。产品主要销往江苏、安徽、河北、辽宁等省市及山东和周边省的部分市县,其中以本市为主,占总产量的80%左右。在近年来乳品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努力寻求合作、开拓市场,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有了新的发展。乳品加工企业共获得省市级龙头企业称号2项,ISO质量体系认证3项,省著名商品1项,山东名牌1项。

3 当前滨州市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缺乏制约奶业发展

虽然近期奶牛养殖效益有所提高,但良种奶牛价格昂贵,饲料成本也不断提高,导致有饲养意愿的农户无力进行奶牛养殖。

3.2 乳制品企业带动能力弱

虽然本市有几家乳品加工企业,但企业品牌效应低、竞争力不强、营销能力差、市场占有率低、销售数量少,无法与蒙牛、伊利、光明等名牌大企业抗衡,影响加工产量和鲜奶消耗量。以奶业发展较好的邹平县为例,伊怡乳业、芳绿乳业仅消耗鲜奶1万余吨,仅占全县奶产量的1/9,尚有8万余吨奶靠区域外市场消化,如得益、佳宝等企业。市场消化能力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全市奶业发展潜力的深度开发。

3.3 奶业生产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均

奶牛饲养户与生产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紧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的企业为片面的追求利润,拖欠奶农的资金,甚至不按合同收奶,压低鲜奶收购价,个别企业又通过进口奶粉生产还原奶,致使企业对奶源基地的珍惜度下降,市场波动时,奶农的利益很难得到有效地保护。

3.4 县区间发展不平衡

全市奶牛主要分布在邹平、滨城,两县区存栏量占全市总存栏量的77.43%,其余6县区总计存栏奶牛1.09万头,占总存栏量的22.57%。而且邹平、滨城两县区规模化程度高,产业化体系较完善。而其余县区以散养为主,既无大规模的养殖场,也无乳制品加工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滨州市奶业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3.5 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有待提高

经过前几年的优质冻精细管改良繁育和胚胎移植,全市奶牛良种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但由于良种补贴的区域局限和粗饲料供应不足、饲料营养不平衡,全市奶牛的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 建议及对策

4.1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

一是政策扶持。政府出台扶持奖励政策,重点用于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建设;二是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指导,重点帮助企业解决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加强奶牛鲜奶检测,保证供应高质量的鲜奶;四是协调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使奶农、企业利益紧密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建成紧密的产业链。

4.2 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培养高产奶牛群

充分利用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促进现有奶牛的更新换代;充分发挥改良站点的作用,引导、鼓励使用高产奶牛冻精进行改良,使奶农真正认识到优良品种在奶业生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4.3 积极引导饲养方式的转变,使奶牛饲养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继续推进养殖小区建设,促进规模饲养,培植饲养大户,体现规模效益;积极推广高产奶牛饲养技术,大力推进饲养方法的改进;改善营养供应,增加优质粗饲料。经调查,本市奶牛普遍存在饲料种类单一、精粗饲料比例不当,饲料营养缺乏或不平衡。尤其是粗饲料的供应不足。为了解决低质粗饲料造成的奶业生产性能下降和导致代谢病问题,应大力推广全株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

4.4 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乳制品质量

乳制品加工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研制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和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狠抓产品质量,使产品向高档化、营养保鲜的方向发展。健全营销网络和管理机制,创出自己的名牌,抢占市场,才能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切实拉动本市奶业生产向纵深发展。

4.5 加强疾病监控,确保安全生产

积极做好兽医公共卫生工作,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各个生产环节要严格把关,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保证奶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和畜产品绿色安全生产。

4.6 积极宣传,正确引导

积极培育消费市场,扩大奶业发展空间。普及奶产品消费知识,引导乳品消费观念。实施鲜奶标识,加强乳品市场监督力度,使消费者买得明白,喝得放心。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促进市场体系不断健全,保障奶产业的快速发展。

贵州动漫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3

2007年7月,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在贵阳市白云区揭牌,标志着贵州动漫开始了产业化运作。园区采取租赁方式,由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和白云区政府共同运营,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2009年该园区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目前,入园企业已达29家,员工420余人。2010年,园区企业共完成产值2.4亿元。园区已具备600分钟/月以上的二、三维动画片的生产制作能力和比较完整的衍生产品开发加工能力,已形成一定规模效益。

2008年,贵州熠动漫公司创作的《西岭雪》和贵州青年影视文化中心创作的《年夜饭》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全集播出,《西岭雪》还荣获了中国动漫游戏行业2007年度“金手指”奖等七项大奖和动画类“五个一”优秀作品奖。贵州青年影视制作中心与湖南三辰卡通动漫集团合作,以2008年中国奥运会为题材制作的《福娃奥运漫游记》,在全国收视率很高。去年,在韩国首尔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动漫节暨第九届首尔推广计划上,该公司与丹麦公司共同创作的《森林小英雄》成功进入决赛。同时,该公司创作的《贵州的微笑》获得2010年亚洲青年动漫大赛(以下简称亚青赛)平面组至尊大奖。2008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十届数字内容大赛上,遵义奇利动画公司创作的《苗王传》获得日本2008 TBS Digicon6中国赛区金奖和2008年亚洲青年动漫大赛最佳视觉奖。2009年举办的“亚青赛”上,天授卡通公司制作的《红孩子》举行了图书首发仪式,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贵州绘纹信息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蝉之歌》获2010年“亚青赛”入围网络作品,同时,该公司“基于WEB3D的三维动画转换方法”、“增强型手机数字内容版权技术的实现方法”和“跨平台手机流媒体播放器”三项专利申请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进入审核阶段,并获得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森林小英雄》、《蝉之歌》、《苗王传》三部作品,已被文化部推荐到上海和德国柏林参加相关活动。2009年园区企业申请著作权登记5个,域名登记17件。

目前,亚洲青年动漫大赛是经文化部批准的动漫赛事,在我省已连续举办五届,通过这五届大赛培育了贵阳市动漫发展氛围和市场,使贵阳融入了国际动漫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大赛已成为有效推动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进行招商引资的平台。2011年第五届亚洲青年动漫大赛展示了来自全世界包括南非、伊朗、印度、英国、西班牙、巴西等71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200幅(部)动漫作品参赛,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专家和艺术大师们与贵阳动漫爱好者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二、贵州动漫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我省动漫产业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应,但由于发育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1.与周边省(市、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我省动漫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同周边省区市相比,则低于四川、重庆,与广西、云南基本相当。如重庆在动漫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大、规模大、产值高。重庆出版集团2006年在沙坪坝区重庆大学城投资5亿元建设占地300亩的重庆动漫基地,同时,又在南岸区建设动漫产业园区。全市有11万人在动漫和动漫相关产业就业。2009年重庆已跻身全国原创电视动画片生产十大城市;四川已形成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为载体的动漫产业园区,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09年,四川动漫游戏相关企业超过160家,动漫游戏相关从业人员约1.8万人,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8亿元,培育了酷巴熊等一系列全国知名动漫形象。目前,四川动漫产业链不断完善,动漫剧节目、动漫综合开发和动漫衍生产品生产等渐入佳境。

2.贵州动漫产业基本上是靠“外包”,尚属打工阶段

我省的动漫产业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产品市场,主要业务是为省外和国外公司打工,或来料加工,制作动漫作品,维持运转及制作人员的报酬。我省没有自己设计的动漫衍生产品,如人物服装、服饰、动漫玩具等进入市场,即使有个别的动漫产品被国内外影视台播放,由于收入少,也难以维持企业的运转和职工的生计。因此,只能依赖出去寻找“活路”,为其他省外公司设计动漫产品,根据其他公司的要求或与其他公司合作制作产品,一时难以摆脱收入少、报酬低的局面。

3.动漫制作的专业人才短缺

由于我省动漫产业起步晚,创业环境较差,待遇较低,不少优秀人才外流,导致贵州动漫创作人才严重短缺(如我省动漫产业从业人员工资平均在1000元左右,但在广东、浙江、湖南等动漫产业发达地区从业人员的工资均在3000—4000元左右)。动漫创作依赖的是创作人员的灵感和才智,一个好的创意,一个好的思路,可以构思出一个好的动漫作品,就能够在市场上走红。贵州省的一些动漫制作机构虽然也有一些好的创作人才,但是数量太少,不足以支撑起整个贵州省动漫产业的发展重任。另一方面,贵州省的动漫教育虽然已经纳入高等教育,开设动漫专业课,但善创作、懂经营、会管理的动漫教师缺乏,而且动漫教师大多是从过去的绘画美术教师转行而来,动漫教育合格的师资队伍缺乏制约了动漫人才的培养。

4.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动漫产业是一个资金需求量大、耗资大、产业链长的全新产业。社会上对这一领域了解并不多,加之多数动漫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抵押,融资比较困难。

三、发展贵州动漫产业的思路和建议

1.尽快建立政策支持体系

研究出台《贵州省动漫产业发展战略》、《贵州动漫十二五发展规划》、《贵州动漫产业发展配套政策》、《贵州动漫产业融资和民间资本准入政策》、《贵州动漫产业园区指导意见》、《外商投资动漫产业指导目录》等文件,支持贵州动漫产业尽快聚集产业要素,构建完整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力。

2.建立融资体系,为动漫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产权交易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为动漫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探索银行、动漫企业、担保公司、创业投资基金四方合作的有效模式,并培育、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二是建立产业支持资金,加大对原创作品的扶持力度,着力推出一批精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三是鼓励鼓励民间资本、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和兼并等方式进入动漫产业,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与海外留学人员合资创办动漫企业,鼓励知识产权入股。

3.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是通过招商引进国际国内有成熟经验的企业,同时扶持贵州本土企业做大成品牌性企业,保持和巩固我省动漫产业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优势,从项目资金、政策优惠、高端人才培养、风险资金引进等方面重点进行扶持和培育。二是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品牌输出管理、连锁经营、拓展市场。

4.多角度构筑商务公共平台,打造成熟产业链

一是通过建设产业商务对接平台如动漫产品展示与交易基地等,完善企业互动、产品交易、商务交流等环节。二是通过网络实景操作解决产业链贯穿和企业产品销售问题。三是抓住“亚青赛”升格为部级赛事的机遇,将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区打造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并以园区为载体,以发展动漫产业为突破口,进一步实现产业聚集并形成产业支撑,使动漫产业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5.吸引、培育、集聚动漫人才,发挥创意主体能动作用

一是从省科技计划相关专项资金和省人才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动漫相关人才培养、交流、引进和鼓励。二是优化本省高等院校已创办的动漫和软件技术等专业,着力培养专门性、复合型动漫人才。三是通过培训现有动漫从业人员,从艺术制作、软件技术、文学编剧等方面重构其知识体系,以缓解我省动漫人才缺乏的现状。

6.扩大宣传,通过舆论树立贵州动漫地域品牌

晴隆县民营经济发展发展调研报告 篇4

晴隆县的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同中国所有的民营经济一样,起步于个体经济,成长于私营企业,并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中不断发展壮大。我县的民营经济在社会经济中表现活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非公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40%以上,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50%。民营经济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吸收下岗职工和新增社会就业人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晴隆县民营经济发展发展现状

晴隆县的民营经济主要由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两大块构成。根据县工商联2012年7月开展调研的结果,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如下:

2011年全县注册的民营企业共有208户,注册资金31626万元,从业人员3608人。个体工商户4221户,注册资金8305万元,从业人员7279人。

2011年民营经济完成地方生产总值97991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0.2%;上缴税金5611.5万元,占全县税收收入的51.14%;实现工业总产值161408.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68.87%。

2011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共26户,实现营业收入41216.6万元,上缴税金3709.5万元。其中:盈利企业15

1户,亏损企业11户(主要是技改扩能煤矿),亏损率42.31%。

2011年民营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实现营业收入38025.6万元,上缴税金1902万元。

二、晴隆县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民营经济的中发展不容乐观,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发展速度慢,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县的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且企业数量太少,生产经营规模小,2011年营业额达到500万元的企业仅有26户,年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为零。

2.投资领域不宽、行业构成不合理。

根据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私营企业资料。2011年,全县208户民营企业行业构成情况是:

(一)农业企业29户,占企业总数的13.94%;

(二)工业企业132户,占企业总数的63.46%;

(三)商贸、餐饮服务24户,占企业总数的11.54%;

(四)文化、娱乐

业8户,占企业总数的3.85%;(5)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6户,占企业总数的2.85%;

(六)其他行业9户,占企业总数的4.33%。

从上述数据分析,目前我县的民营经济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和商贸流通三个领域,只有少数投资在建筑业、文教体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领域。在金融、旅游、房地产、中介服务等行业还相当薄弱。

3、民营资本多数投资在矿冶业,企业技术含量不高。2011年纳入县统计的21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中,煤炭行业19户,占全县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总数的90.48%,其他行业仅有两户,占9.52%。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砂石、食品加工等领域,行业过于集中,科技含量不高,创新力弱。

4、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一是交通。沪昆高速建成通车后,晴隆的对外交通只能说是形象上得到改善,因内部交通建设没有与之相应配套,通乡路、通村路、矿区路的建设等级低,通畅性不好,增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二是电力。因电网建设没有形成双电源、双回路,供电稳定性差,加之行业服务质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民营企业,尤其是煤炭企业的生产影响很大;三是供水。晴隆因地处高山峡谷地带,要解决群众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用水比较困难,供水问题仍然是制约晴隆非公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5、企业创新力弱,品牌意识不强。

本县的民营企业投资领域的科技含量不高,不少企业对以产品自主开发为对象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计划,对技术创新的认识还停留在依赖购买设备、建厂房、扩大再生产规模的传统套路上。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力都很弱,全县至今没有一家企业设有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人才普遍缺乏,要创立自主品牌还很艰难。

6、民营经济的竞争能力普遍较差,诚信度不高。

经过调查发现,本来有少数个体工商户可以在工商部门注册为企业法人单位。因经营者没有长远发展的打算,更没有创立企业形象和品牌的理念,才选择以“个体户”的生产经营形式。由此虽然可以简化很多手续,规避相关的管理费用和减少纳税,但同时又享受不到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补贴、支助和培训,对做大做强企业更为不利,个体经营户的市场竞争力弱,诚信度也不高。

7、监管体制、机制不合理,服务体系不配套。

民营经济的监管部们太多,涉及工商、质监、安监、经贸、乡企、卫生、税务等多个部门,民营企业申请开业的程序和手续繁杂,多头管理,互设前臵条件,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制造了不少障碍,严重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而应当建立起来的信用担保、融资、创业扶持、技术咨询、教育培训等服务体系的建立又很不完善,有的目前是空白。

8、县工商联作为工商界组成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没有发挥好其职能作用。

县工商联是党委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按照《工商联章程》县工商联作为非公经济的代言人,在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会员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等方面,工作显得十分薄弱。工商联机关编制不足、人员素质与履行职责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急需改善。

三、加快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加快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以煤炭主产区为重点,加快矿区环线公路建设;以莲城、沙子、大厂、花贡为重点,加快水利、电力建设,切实解决企业生产发展的用水、用电问题。

2、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资软环境整治的力度,为非公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将乡企、经贸管理非公经济的职能整合,设立“中小企业局”;将非公经济管理者和员工的培训纳入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在县工商联设立 “民营企业服务中心”,为民营企业提供维权、培训、融资、科技、法律、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多渠道融资成立“晴隆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民营经济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政府部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取得了新的进展。2011年贵州省委9号文件的出台,对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政策和措施将对我县的民营有制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预示着民营经济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谨慎保生存,改制求发展,信心撑百年”,我县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致力于管理模式、经营方式、产权关系等方面的改革,注重企业发展的长期效益,减少经营决策中的短期行为,顺全球化大势而为,通过自我提升,寻找新的增长点。相信凭借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民营经济发展内在的冲动,我县的民营经济发展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晴隆县工商联

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篇5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举足轻重。它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特别在近几年更是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发展经济的战略位置,从政策导向到经济扶持等方面都采取了不少措施。

我县职业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总体上看仍然显得薄弱,发展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存在不少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此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结合教育实际,围绕当前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深入开展调研。现把对职业教育专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报告如下:

一、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一)职业教育发展沿革

据史料记载,职业技术起源于清宣统二年(19)距今近百年的历史。先后创办过两所农业学校和一所职业学校。农业学校开设园艺实习班,开展茶、果栽培和加工技术传授。

职业学校从请来两个师傅为教员,教学内容是教学生纺线织布、染布等技术,学员学习大小花格子布的纺织和印染技术。享有盛名的马邓茶的栽培、制作加工以及振太街花布均是农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传授技术后得以提升和延续的结果。

学校以科教兴镇、科技致富为宗旨,培训迎着季节走,按照农闲学,立足文化、着眼技术、服务生产,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指导思想,切实抓好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发展至今,全县还有合格成技校2所,村成技校110所。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以来,社会各部门,各种组织从自己工作需要出发,纷纷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站、辅导站等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增多,培训范围增大。

县委党校、婚育学校、驾驶技术培训学校、农广校、农函大运应而生,社会化的职业教育网络已经形成。职业教育真正成了部门单位普及业务知识,提高职工素质、职工个人提高业务水平、就业机会所必须,参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增强、自觉性提高。

(二)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县教育局主要管理学历职业教育,同时也协同管理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管理非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就业主管部门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等。各部门因工作需要组织的培训班由部门自主管理。

二、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次调研中,县教育局主要对县主管的学历职业教育和协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进行调研,调研报告中所提的“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也主要针对学历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一是学生、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不强,积极性不高,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

二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为当地经济服务功能不强。学生招不进、留不住、送不出,掌握不了一技之长。学生走到社会上就不了业。究其原因是职业学校受师资。

设备等因素影响,不能发挥科技示范和科技推广的龙头作用,带动不了当地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与目前社会就业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没有形成,对学生、家长缺乏吸引力。职业学校之间专业雷同,无序竞争,我县职业高级中学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县情,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引导,支持作用的专业,形不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是职教专业教师匮乏。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专业门类多,课程设置复杂,对职教师资的配备不但要注意数量,更要注意专业结构。

四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硬件建设亟待加强。职教专项经费紧缺,教学设备“残、破、老、旧”,缺乏与专业设置相配套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实习场地,在黑板上学技术,学校硬件设施急需充实。

由于县财政运行十分困难,县政府多年来对职业教育没有大的投资。加之上级扶持教育的专项资金多倾向于普及义务教育,“世界银行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贫义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县职业高级中学均沾不上边,故职业高级中学的硬件设施长期得不到充实和改善更新。

五是职校学生学习费用高,困难家庭子女缺乏经费支持,职校学生毕业就业率低,加之社会上技术工人工资待遇低于管理人员,教育成本难以回收。困难家庭子女打消了接受职业教育的念头。

六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混乱,职教资源浪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培训机构林立,各类培训班层出不穷,但由于受师资、设备、基地影响制约,往往是培训质量不高,社会效益难于显现。一方面培训经费、人力、设备的的严重短缺。造成资源浪费,培训效益事倍功半。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保持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下大决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首要的问题还是要提高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1、建立县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由县政府主管教育副县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农业、畜牧、科技、卫生、民族、扶贫、宣传等部门领导作为机构成员,主要负责研究解决协调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监督计划、规划的执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

2、召开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联席会议,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3、成立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二)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就县职业高级中学师资队伍建设而言:

首先要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教师的调入要根据学校专业缺额需要,缺什么专业就调什么专业;

其次是要抓紧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从经费上、时间上为教师培训开绿灯、给政策。

其三是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要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服务,培训回校后要用好受训教师,使其在学校专业教学中发挥作用。

其四是要选准培训路子。

现在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更有盗用培训之名谋利者,要把教师送到国家相关部门举办的培训机构、高等院校、企业进行培训。其五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更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只有热爱职业教育、热爱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办好职业教育。

(三)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实验器材和设施,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虽然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仅职业高级中学至今就已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1200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00人。

中央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但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想更深层次发展,还需要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四)加强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深化职业教育部管理体制改革

1、加大职业高中招生改革力度。在执行以往职中招生改革中联合办学、取消年龄限制、取消往届类别限制、实行专业大类招生等基础上,继续改革招生办法。实行职业高中提前录取,春秋两季的招生办法。

2、改革办学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思路。积极扩大学历教育生源,为职业高校储备人才;同时,结合当地人才市场需求及新农村建设需要,积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

3、改革职业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教职工全员聘任及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

村级发展调研报告 篇6

任XX镇XX村村主任助理两年以来,本人对村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了解和思考,村级发展、村民致富始终是我日思夜想的事情,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成为摆在我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根据我们村的实际,结合XX镇村级发展思路以及惠民、助民优惠政策,促进XX村村级发展迫在眉睫。本人现将这段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到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现状

1、XX村地处XX镇北部山区,隶属XX办事处,与XX区XX镇XX村相邻。全村有460户,共1299人。总面积4913.2亩,其中耕地面积1450亩,林地面积1760亩,未利用土地面积235亩。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为主,由于地处山区,灌溉条件极差,耕地也主要以山地为主,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抗旱的棉花和地瓜;极少部分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块种植小麦与玉米,农民只能靠天吃饭。

2、XX村村两委班子健全,全村党员37人,支部委员3人,村委3人。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做事积极认真,谋求发展的愿望强烈,村内村风淳朴,老百姓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期盼发展的愿望心切。

3、XX村村内企业很少。目前,村内仅有一家供销超市、一家塑料编织袋厂、一家爱民棉花加工厂,可解决本村近百名剩余劳动力。这些企业都是本村村民个人投资或与他人合资兴办的,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化水平低,根本解决不了本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因地处偏远山区,村民的总体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转变不均衡,观念参差不齐,大多群众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懒惰思想比较严重;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生活闭塞,农业技术很难推广,大多数群众还是靠传统的种植方法,新的技术和思想一时之间他们还不能接受,导致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进程缓慢。

(二)家庭经营模式根深蒂固。本村人均耕地面积才一亩多,并且受自然条件因素制约,耕地全为无水浇条件地,土壤肥力水平较低,质地差。一家一户经营模式更是限制了本村农业快速发展。

(三)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全村仅有一眼井,仅能满足全村日常人畜正常饮水,无法满足日常农作物灌溉。

(四)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剩余劳动力较少。全村现有外出务工者450余人。由于土地收入有限,村内企业少,很多农户都选择外出务工,导致本村剩余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较多,劳动力严重不足。

(五)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利。这是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全村老百姓最盼望解决的问题。

三、发展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更新观念,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为总抓手,强化整体素质。

一是从党员干部入手,提高两委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引导党员干部学理论、学政策、学技能、学先进,争当政治上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党员;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农村党员干部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增强基层党支部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

二是利用农家书屋普及文化科技知识,提高农民学习积极性。科技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和推动力。农民只有不断学习新技术,才能改变“靠天吃饭”的现实。农家书屋是农民学习科技的好平台。要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

三是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普及教育从娃娃抓起。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奖励考上重点初中、高中及大学的学生。偏远山区的孩子只有走出去,才能见识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才能摆脱贫困封闭的环境。而教育是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唯一途径。

二、利用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从改善农村环境上下功夫。

一是重点改善灌溉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利用市、镇水利优惠政策,组织专门勘探队,对全村水利环境进行勘探,在合适的地方再打一眼井,专门用于农田灌溉。

二是改善村容村貌,让农民有一个干净、健康的生存环境。充分利用好村级垃圾站的功能,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定期粉刷墙壁,保持墙壁整洁。

三是改善我村交通条件。通过政府支持及利用全村在外“名人”,积极募集修路资金,改善村内道路条件,方便村民出行。

三、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在提高农民收入上下功夫。

根据村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剩余老年人、妇女、儿童在家的实际,充分调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造荒山资源,扩大经济树木种植面积,提高农民收入。目前,全村种植花椒600亩,但是规模小,种植

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篇7

一制约牧业资金要素的现状

舒兰市抢抓发展机遇, 始终坚持牧业主导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区位优势、“粮变肉”工程和以市场为导向, 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畜牧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 牧业经济总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 牧业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畜牧业也面临着资金、电力、土地等诸多因素制约, 其中资金要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牧业经济的发展。据调查, 我市的养殖大户和两个加工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资金运转困难的情况。目前, 我市养殖大户共有2户贷款, 贷款余额达57万元, 养殖户共需资金200万元, 自筹可解决50万元, 需贷款150万元, 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饲料、修建圈舍、购买畜禽等。加工企业有两家贷款, 贷款余额为2000万元, 共需资金1亿元, 自筹可解决1000万元, 缺口资金近1亿元。其中建舍所需3000万元, 购买畜禽所需资金4000万元, 饲料资金2000万元, 用于流动周转资金1000万元。面对高额的缺口资金, 由于当前我市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解决机制, 缺乏有效的筹措形式和渠道, 加上企业筹资能力十分有限, 解决难度很大, 对企业的发展和项目的建设造成极大的影响, 企业发展速度减慢, 生产周转困难, 项目搁浅, 甚至夭折, 给投资业主造成很大损失, 投资无法收回, 致使牧业经济发展严重受阻。

目前, 金融机构贷款采用信用等级形式, 三户联保, 手续齐全, 方可到信用部门开户, 由信贷员核定信用户后开票才可贷款。贷款利息一般为11.8275‰, 还贷期限一般为1~1.5年。2007年, 我市金融机构牧业贷款余额2400万元, 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0.2%, 其中养牛贷款24笔98万元, 养猪贷款84笔99万元, 养鸡贷款79笔177万元。

二影响资金筹措的主要问题

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 由于企业担保困难。不少企业因资金短缺陷入困境。在利用民间资本、盘活存量等方面手段不多, 筹资渠道不广, 一些大型加工企业不得不借高利贷, 严重制约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企业项目在立项规划之初, 不可能预见所有的变化, 方案需要随着形势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资金投入额度也会与预算发生较大的变化, 因此, 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较大的资金缺口, 成为制约我市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给企业项目的正常发展带来障碍。在现阶段, 影响资金筹措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筹资渠道比较单一

目前在解决养殖业资金方面, 主要有两个渠道, 一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二是由我市投资担保公司开展融资担保。虽然近几年来, 金融贷款和市投资担保公司融资担保额度逐年有所增加, 但与所需的资金缺口相比, 还是远远不够的。同时, 由于贷款和担保手续复杂, 难度也很大, 发展规模养殖业所需资金很难及时有效解决。2007年, 我市金融机构牧业贷款余额0.7亿元, 仅占各项贷款余额10亿元的7%, 市担保投资公司融资担保也只有1.8亿元, 虽然解决了部分规模养殖户的燃眉之急, 但还远远不能满足资金投入的需要。

2政府引导作用有限

按照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 政府资金要逐步退出生产性领域, 转向非生产性领域, 因此, 政府对牧业发展的直接投入将受到限制。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 政府除了政府性投资项目外, 只能做一些协调工作, 在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筹资方面发生的引导作用还未全部体现, 有些企业设施不完善, 资金周转慢, 生产效率低下, 不足以应对市场的需求, 导致牧业经济循环发展缓慢。

3社会资金利用率低

通过近几年的畜牧业发展, 我市牧业经济水平迅速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上升, 截止2007年底, 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5亿元。但这一项数额庞大的资金, 大部分闲置在金融机构, 利用率很低, 没有为畜牧业发展所用。另一方面, 我市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企业, 也有大额的闲散流动资金, 数额可观, 潜力巨大。这两个方面的资金, 就如同两座宝藏, 还没有正式开发, 如果能为牧业发展所用, 产生的作用将是十分巨大。

三破解资金要素制约的对策

随着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金要素制约逐渐成为阻碍正常发展的瓶颈因素, 数额逐年上升, 影响越来越大, 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拦路虎之一, 作为市委、市政府, 有责任也有义务进行引导, 研究并制定长效机制, 妥善进行解决。

为有效解决牧业发展中的资金要素问题, 结合我市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 我们认为, 需要建立以下五大机制, 才能有效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资金要素瓶颈制约问题。

1项目评估机制

借鉴市顾问团的形式, 聘请牧业经济方面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相关专业人士, 成立牧业项目评估机构, 挂靠经济商务局进行管理, 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 由本级财政安排一定的项目经费, 作为牧业项目前期费用, 专门在大型的牧业项目工作引进、建设投资规划等前期准备阶段, 从投资业主投资能力、技术能力、项目前景、市场等各个方面进行专业评估, 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决定引进和上马大型牧业项目时, 立即组织评估机构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评估, 并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专业评估报告。政府经济局、商务局等部门根据专业评估结果, 决定引进和上马那些投资能力强、信用程度高、发展前景好的牧业项目, 对那些有心建设、无力投资的牧业项目, 谨慎引进, 从源头上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投入难以为继的问题, 最大限度的避免因投资方投入能力不足带来的建设隐患, 增加我市畜牧业发展建设成功的可能性。

2发展基金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牧业发展专项基金。为有效解决资金问题, 政府可按照1000~2000万元的规模, 建立牧业发展专项基金, 并用当年新增地方财力的10~15%予以充实。对重点牧业项目或畜产品加工企业, 在进行科学考察和诚信评估后, 主要用于提供信用担保、贷款贴息以及奖励、补贴和流动资金借用周转等, 重大战略性项目前期费用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于牧业项目借用周转使用的资金, 按银行贷款利率收取资金占用费, 由使用企业在获得收益后归还本息, 继续用作专项基金滚动使用。二是统筹各类项目资金, 在政策许可前提下, 纳入政府牧业发展专项基金, 捆绑使用, 优先用于解决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缺口问题, 提高利用效率。三是引导有实力的大型加工企业出资成立联合担保公司, 积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性、互助性担保基金, 为产品有市场、生产有规模的牧业项目, 签订用款合同, 提供贷款担保, 或者借支周转资金, 帮助渡过难关。合同期满, 由受助企业按合同之约定, 给付一定佣金和利息。

3银企共赢机制

根据畜牧业发展状况, 建立政府、银行、加工企业联系会议制度, 由政府牵头, 组织经常性的银企合作及项目推介活动, 努力为企业融资牵线搭桥。同时, 积极与金融机构进行协调和沟通, 促使其改进和完善金融信贷审批、信用评级、信贷考核、抵押担保、利率定价等信贷管理机制,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解决加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为牧业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4财税扶持机制

完善各项优惠政策, 落实财税扶持政策,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等税收优惠政策, 对符合产业政策的牧业项目, 用活、用足各项优惠政策。二是指导企业规范财务管理, 积极争取省、市各项政策性财政资金支持, 缓解资金压力。三是对于新建的牧业项目, 按政策规定的下限或免收牧业项目建设各项费用。四是继续发挥投资担保公司筹资的积极作用, 为畜牧业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

5政府激励机制

市委、市政府每年要拿出地方新增财力的一定比例, 作为牧业发展专项奖励基金, 纳入地方财政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 专门用于畜牧业发展的奖励。根据贡献的大小, 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 对于在缓解牧业发展资金压力过程中, 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以政府的名义表彰奖励。一是对联合担保公司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扶持的, 按提供担保数额的1‰进行奖励, 提供资金周转数额的0.5‰进行奖励。二是银行对牧业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的, 按贷款数额的0.5‰进行奖励。三是每年开展“诚信企业”和“诚信厂长 (经理) ”、“优秀融资工作者”评选活动, 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四是继续实行项目贡献奖制度, 以加工企业上年度纳税额中地方财政收入部分为基数, 增长比例达10%以上的, 由同级政府奖给企业新增纳税额的10%, 奖金由同级财政列支。

四几点建议

1对于规模养殖 (生猪年出栏30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奶牛存栏50头以上、肉鸡年出栏5000只以上、蛋鸡存栏2000只以上) 达到标准化的小区 (户) , 建议金融部门按30万元贷款额度授信;按照市县两级分级负责原则, 凡在规定的贷款授信额度内贷款的规模养殖场 (户) , 生猪年出栏300头以下规模的市政府按农业贷款基准利率给予贴息, 时间为一年;300头以上规模的执行市政府补贴政策。

2要整合政府各类支农资金, 扶持生猪产业发展。国家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助资金、市级支持农业发展资金要重点用于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 按照先建后补的原则, 集中支持生猪规模养殖场的生化池、沼气池、入场道路、蓄水池建设。

在推进良种场建设上, 对饲养基础母猪60头以上的二级扩繁场, 政府应给予每个场一次性奖补4万元, 对原种场到国外引入原良种猪给予一定补助, 引入祖代良种猪给予一次性补助500元/头。支持生猪人工授精站 (点) 建设, 有效实施品种改良。政府应对每个标准化生猪人工授精站 (点) 补助1万元, 配备必要的人工授精设施。

3按照政府与加工企业注资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50~100万元的畜禽风险防范基金, 增强畜禽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市场低靡的情况下, 对良种能繁母猪保险政策, 力争“应保尽保”, 减轻养殖场 (户) 因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损失, 增强养殖场 (户) 抵御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一、什么是服务外包

(一)概念

所谓外包(Outsourcing)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转移给外部供应商承担。外包是社会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外包依据转移活动对象的差异可以分为制造业外包和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亦称“白领外包”,指技术开发与支持其他服务活动的外包。通过服务外包,企业可以专注于生产经营中最有优势的环节。对于自身不具有优势、成本相对较高的环节,可外包给其他企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等目的,实现企业经营的最优化,创造最大的企业价值。

(二)服务外包的业务类型

随着服务外包的飞速发展。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外包业务。目前主要的业务类型如图1所示。

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根据Gartner的研究。基于长期合同关系的服务外包将得到大力发展。世界著名市场分析机构麦肯锡预测。2009年服务外包将达到5000亿美元的规模。从全球范围内来看,BPO是未来5年内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2009年将达到1720亿美元的产业规模;同期,ITO细分市场到2009年产业规模将达到2600亿美元。

(一)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从2006年开始,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商务部联合多个部委共同发起了“千百十工程”。目前,全国有18个城市和地区被授予外包服务基地城市称号,上海、天津、江苏、浙江、湖北、陕西等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这一发展机遇,在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将服务外包产业规划为新型支柱产业。纷纷上马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等各类载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2007年,中国服务外包中85%为在岸外包,但离岸外包将以34.9%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预计到2010年将占据20%的市场份额。

目前服务外包的业务类型中主要是ITO和BPO。市场份额最大的是ITO,但增长潜力最大的是BPO,高端的KPO和CRO刚刚起步。

(二)江苏省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增势强劲

近年来,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各地已涌现出一大批省级服务外包基地和示范区。仅仅苏州就有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等6个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太仓市等3个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并且省、市、县(区)都争相出台了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法规,在招商引资、载体建设等多方面采取了得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服务外包产业的高速发展。

2008年全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外包业务增势强劲。据商务部服务外包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统计显示,1-7月份。江苏省服务外包接包合同数4344份,总协议金额同比增长214%,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金额同比增长166%;产业主体迅速扩大,至7月底,全省服务外包企业登记数为959家,其中今年新增企业768家,同比增长302%;从业人员同比增长22%。

三、服务外包人才现状

(一)人才结构现状

当前服务外包行业中。比例最大的是专业技术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学历呈橄榄形结构,大多数为专科、本科学历,这与中国服务外包业务的现状相吻合。目前中国的外包业务主要以软件服务外包为主。因此对中端的编程人员需求量最大、最迫切,而本科、专科生能较好地满足这部分需求。需要指出的是,学历结构在不同业务的企业里有着不同的变化。在有些细分行业中,比如呼叫中心、数据处理业务,企业里中专以下的员工比例是很高的,甚至达到50%以上。

调研发现,服务外包企业绝大多数员工年龄不到30岁,呈现明显的年轻化特征。

(二)人才水平现状、人才竞争力现状

作为新兴行业,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参加各种培训认证的主动性很高。有26.4%的人通过了技术资格认证,14.0%的员工拥有行业专业资格认证,6.8%的人拥有项目管理认证。

随着来自国外的外包业务比例逐渐增加,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语言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现有员工中44%的人具备英文能力,19%的员工具备日语能力,2.8%的员工具备韩语能力。

统计发现,员工中专业工作经验年限在0-3年的要占51%,5年以上的不到25%,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非常缺乏。所以人才已成为制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调研中,很多企业都表示,只要能找到合适的人,企业的业务发展根本不成问题。人才缺乏,已成为每个希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地区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人才流动情况

人才的高流动率也是服务外包企业的特征之一,具体体现在企业招聘录取率和流失率的“双高”上。数据显示,企业在2007~2008年某一固定12个月内的招聘录取率达到42%,而企业提供的同一时期内人才流失率的统计平均为15%,甚至有公司高达85%。

这么高的流动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才的紧缺状况。

(四)员工培训情况

外包企业都很重视对员工的投入。新员工普遍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在调研中有的企业甚至表示新进员工在半年内都无法产生效益。在职员工也要进行不断的培训,年人均培训投入在3000元以上的企业占据一半以上比例。而年人均培训投入在10000元以上的企业则占据22.1%。

这些培训有助于企业吸引人才,降低人才流失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但也牵扯到企业巨大的人力、财力投入。企业耗费高昂成本进行员工培训,也说明学校及培训机构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五)人才需求层次

服务外包产业包含各种层次的业务,所以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对各个层级的人才都存在着各有侧重的需求:

1操作层员工

对这类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从业。集中在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的工资与福利外包、金融数据后台处理等服务外包业务。

2专业人员

包括行业性专业人员及技术性专业人员,通常在系统开发或其他业务方面有一技之长。比如软件编程人员、动漫制作人员,以及电信、金融、制造等外包业务。

3项目管理人员

这类人员的需求迫切,其素质结构是影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中坚力量。

4高层管理人员

这类人员能够为服务外包企业未来的发展把握方向。由于中国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时间还不长,而培训机构目前针对此类人才的培训课程相对较少。短期内此类人才还需要从其他行业或者从国外引进。

四、职业院校要抢抓机遇、主动应对,加快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是培养各类职业人才的主力军。江苏的职业院校应当根据区域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特点,主动应对、加快服务外包紧缺人才培养。职业院校要有前瞻性。对专业结构的布局、调整要适当提前,这样才能满足当地产业两三年后的人才需求。同时这也为职业院校加快自身发展、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机遇。

据我们调研。全国已有不少地区的动作比较快,瞄准了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的前景,迅速启动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在江苏省内,也有不少地区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江苏省第一批“省级服务外包实训基地”的申报工作也已经启动。

五、职业院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过程中,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一)认为服务外包的内容太宽泛,所谓的服务外包不过就是软件、金融、物流等这些专业的泛指

持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无非就是开设软件、物流等专业。实际上,服务外包产业需要从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具备T型结构。对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非常强调复合型和国际化。

(二)认为服务外包比较高端,高职院校可以搞,中职搞不了

其实服务外包既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服务外包的业务类型非常多,对中低端人才需求非常大。在我们调研中国BPO行业老大——华道数据时得知,他们的用人需求大多数都是中专以下。并且诸如这样的企业并不少见。

(三)认为服务外包是服务业的事,与工科院校没有关系

实际上软件外包等都是工科院校的强项,更何况大量的生产性服务外包本来就与制造业密切相关。这些都为工科院校或工科类专业向服务外包转型提供了极好的切入点。

六、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前景和建议

第一,政府、社会、学校要加强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宣传和研究,要充分认识到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和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教育部门要有政策支持,在示范专业评估、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要向服务外包类专业倾斜。

第二,职业院校不仅要重视服务外包的学历教育。还要积极开展各类培训、认证等非学历教育。因为外包企业非常重视在职员工培训,在职培训量大且种类多。

第三,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针对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要符合企业的T型人才需求,重视服务意识、服务国文化的培养,强化外语和计算机技能。

第四,因为服务外包兼具知识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点,从业人员要具备典型的复合型人才特征,需要大量本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必然推动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向本科以上培养层次的发展。

上一篇:毕业设计指导书模板下一篇:学前教育学黄人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