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共8篇)
(审计报告) 篇1
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
审计法规定,审计署、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每年应分别向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提出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代国务院、本级政府分别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一、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涵义与作用
审计结果报告,是指审计署向国务院总理或地方审计机关向本级政府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的、对上一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监督的结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是指审计机关受政府的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对上一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情况的报告。
两个报告制度的建立对于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具有重要作用。
1为各级政府审定财政部门编制的财政决算草案提供重要资料和情况,有利于各级政府加强对本级财政收支的管理。各级审计机关是监督国家财政收支的专门机关,是各级政府财政监督的职能部门。它不仅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监督,而且也监督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机关通过每年向本级政府首长提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使各级政府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各级政府作出科学决策,解决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有利于各级政府在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交财政决算草案前,及时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2为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财政决算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人大常委会加强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按照我国预算管理职权的划分,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本级财政决算。两个报告制度确立以后,各级人大在审查、批准财政决算之前不仅听取财政工作报告,而且还听取审计机关受政府委托所作的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这样,有利于人大常委会全面、客观地掌握政府财政管理情况,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督促政府采取措施,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二、审计结果报告与审计工作报告的关系
审计工作报告是在审计结果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在于,两个报告的核心内容都是相同的,审计结果报告是审计工作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些基本数字、基本情况、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以及主要问题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它们的区别在于:
1报告对象和目的不同。审计结果报告的报告对象是本级政府首脑,其目的在于促进各级政府加强对本级财政收支的管理;审计工作报告的报告对象是本级人大常委会,其目的在于强化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
2报告的主体不同。审计结果报告的报告人是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报告的报告人是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是受政府委托向各级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
3报告内容的范围不同。审计结果报告主要报告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范围则相对广泛,不仅要报告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还要报告在政府首脑领导下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全面情况。
4报告的侧重点不同。审计结果报告侧重于向政府揭露和反映各部门单位在组织预算执行或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以及加强和完善预算收支管理的建议;审计工作报告应侧重于反映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情况,以及经审计后政府各部门单位采取的纠正和整改措施,充分体现在政府首脑领导下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成效,以及政府接受人大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监督的态度。
三、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程序
关于两个报告的具体程序,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各级审计机关的做法也不尽一致。根据近几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和一些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的经验,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掌握的情况和查出的问题形成审计结果报告初稿,审计机关行政首长召集业务工作会议,在充分考虑被审计的本级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对报告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定稿后报本级政府(政府首脑)。
2政府(政府首脑)根据审计结果报告反映的情况和揭露的问题,以及政府财政管理和人大监督的不同侧重点,决定如何向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并提出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的撰写要求,审计机关据此草拟审计工作报告初稿并提交政府办公会议讨论、修改。这是整个报告程序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审计机关在政府领导之下,审计工作报告的报告内容应该符合政府要求;另一方面,审计机关要向人大讲实情说实话,重点反映人大关心的情况和问题,突出人大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政府征求人大财经委对审计工作报告初稿的意见,并作进一步修改,最后由政府首脑审核定稿。审计工作报告定稿之前征求人大财经委的意见,使之尽可能贴近人大的要求,这样有利于争取主动,避免正式报告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时出现偏差,更好地为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决算服务。
4审计机关首长受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并在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后向社会公布,以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
实践证明,对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要做好为政府和人大两个服务,要形成高质量的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除了审计机关要做好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性工作外,还应该具备一套科学完整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程序。通过科学完整的报告程序,可以吸收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妥善处理审计机关与本级各部门、审计机关与政府、政府与人大以及上级审计机关与下级审计机关等方面的关系,从而变审计成果为行政和法律力量,有效发挥财政收支审计在国家财政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审计报告) 篇2
一、新审计准则体系
(一) 新审计准则的框架体系
我国的新注册会计师执业体系层次分明, 由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三部分组成。其中鉴证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准则属于会计师业务准则的范畴。
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审计准则体系, 标志着我国顺应国际趋同大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已经建立起一套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自这套准则实施后, 该审计准则在我国运行良好, 在降低市场风险、保护公众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我国审计准则给与了高度评价。近些年, 鉴证准则理事会和国际审计进行了国际审计准则明晰项目, 修订了已有的国际审计准则, 由于我国行业发展形势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要求我国对审计准则进行改革修订, 并且为制定新的审计准则和扩宽审计实务提供一定条件。因此, 自2006年颁布的审计准则之后, 为进行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 中注协于2009年初启动了审计准则修订项目, 以进一步完善审计准则, 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趋同, 该准则于2010年12月正式发布, 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二) 新审计准则的结构特点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修订充分借鉴了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明晰项目的成果, 除了对16项准则的内容进行实质性修订外, 还对全部38项审计准则按照新的体例结构进行了改写。本次修订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
第一, 对15项准则的内容进行实质性修订 (2006年发布的与治理层的沟通准则是在借鉴国际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制定的) , 与明晰化后的国际审计准则无实质性差异, 因而不属于本次实质性修订范围, 并制定1项新的准则。第二, 对全部准则按照新体例进行改写。本次修订共38个审计准则项目。
新的体例变化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审计工作目标。每项准则都单独设立“目标”一章, 发挥“目标”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导向作用, 明确提出注册会计师执行该准则时应该实现的目标, 体现了目标导向的审计准则制定原则。二是科学设定审计工作要求。审计准则一共有586条要求。每项审计准则都单独设立“要求”一章, 这一章统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的字样表述, 是对注册会计师实现目标的规定动作。三是重塑结构。修订后的准则由“总则”、“定义”、“目标”、“要求”和“附则”5部分构成, 应用指南为审计准则中的解释说明材料。修订后的审计准则较先前的审计准则而言更简约, 使得在审计准则中突出“要求”, 而不会淹没在冗长的准则中。新制定的审计准则共约12万字, 制定的应用指南约32万字, 使得指南能够详尽地为实务操作提供指导。
按照新的体例改写审计准则体系, 有利于监管机构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监管, 有利于提高审计准则理解和执行的一致性, 有利于提高按新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后的审计质量。
二、新审计准则业务规范
(一) 执业体系的改善
新的执业体系分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执业守则。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细分为相关服务准则和鉴证业务准则。鉴证业务准则在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统领下, 按照鉴证业务提供的鉴证对象和保证程度的差异, 分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以下简称“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审阅准则”和“审计准则”) , 其中“审计准则”是鉴证业务准则中的核心。相关服务准则可以细分为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的准则和代编财务信息的准则等。同时, 为帮助广大的注册会计师正确运用和理解新审计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又针对每一项准则制定了相应的指南, 为准则的实施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审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将对保持金融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新审计准则的实施可以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降低投资者来自虚假信息的风险, 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新审计准则能够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 帮助会计师事务所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新审计准则可以加强会计师事务所风险防范意识和提升自身的质量控制, 对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有很大帮助。
(二) 全面风险导向的审计
本次新审计准则的修订, 全面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重新建立了新的审计流程, 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改进, 它以战略观和系统论为指导思想, 要求注册会计师运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审计思路, 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在审计过程中作为审计工作的主线, 把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能够有效对其进行识别和评估, 并且根据识别的重大错报分配审计资源, 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加强审计效率和效果, 提升审计质量。
我国2006年审计准则的一大特点就是突出强调风险导向审计。在很多审计准则中, 都受到全面体现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的影响, 融入风险导向的思想。现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这两号准则集中体现了全面体现风险导向的审计。
本次修订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彻底、全面地贯彻到整套审计准则中, 除修订核心风险审计准则外, 对其他审计准则也作了修改, 进一步强化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本次修订后, 在整套审计准则体系中将充分体现风险导向的理念, 防止出现企业准则体系的内在不一致。
(三) 增强识别舞弊风险的有效性
增强识别舞弊风险的有效性对提高审计治理有重要的影响。在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报告舞弊的责任上, 新审计准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对被审计单实施审计, 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还是由于错误导致。新审计准则以积极的方式, 明确指出了舞弊与从财务报表错报的固有联系, 并且指出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和发现舞弊的责任。
同时, 针对如何履行识别舞弊风险和对识别舞弊风险的责任, 审计准则提出了更详细的指导, 新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包括时刻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是否诚信以及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的情况;积极主动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考虑舞弊产生的条件, 比如机会和动机等。
例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 新审计准则将该1401号准则进行了扩展, 在各个方面提供了详细指引, 例如如何与分支机构审计人员实现双向有效沟通和互动、在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担当集团财务报表审计、如何了解和测试集团层面的控制、对集团各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工作的程度、如何检查合并过程等方面都提供了详细的指引。并且该1401号准则的字数从不足2 000字扩展到8 000多字, 条数从原来的19条扩展到64条。
(四) 加强与治理层的有效沟通
注册会计师和治理层的有效沟通对提高审计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新审计准则一方面要求注册会计师就审计过程中的重大事项, 比如有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质量的看法、审计范围受限、被审计单位不合理地要求缩短审计时间和审计范围、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舞弊等及时与治理层沟通。另一方面, 对管理层和治理层在财务报告方面的职责做出明确区分, 规范了治理层在监督财务报告方面的职责和作用;同时要求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准则, 运用职业判断识别认为足够重要、值得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的内部控制缺陷, 向适当的管理层和治理层通报。
(五) 事务所质量控制机制的完善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在行业质量控制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审计质量控制是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履行其社会职能, 能否创声誉、求生存、谋发展的大事。新审计准则相对于2006年颁布的审计准则而言, 主要是对现行《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按照新体例进行改写, 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的变化。
第一, 将2006年版准则中的质量控制制度七要素修改为六要素, 即监控、业务执行、人力资源、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相关职业道德要求、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将“业务工作底稿”并入“业务执行”, 使得质量控制制度更有条理, 层次分明。
第二, 增加了对定期轮换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以及受轮换要求约束的其他人员的规定。这样的增加使得原有的“对所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 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定期轮换项目合伙人”的基础更加具体, 保证了事务所质量控制机制的完整性, 有利于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更有效率和效果, 提升审计质量。
第三, 增加了“职业准则”、“具有适当资格的外部人员”、“员工”、“上市实体”、“网络事务所”、“合伙人”、“项目组”、“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等定义, 以“项目合伙人”替换“项目负责人”, 更新了“项目组”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定义。明确定义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准则的准确理解, 也是对事务所质量控制机制的完善, 帮助提升审计质量。
第四, 将2006年版准则中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上市公司”扩大为“上市实体”, 即发行债券、股票或者股份的实体, 还增加了与网络和网络事务所相关的规定。扩大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范围意味着事务所在审计时需要扩大对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程序的运用范围, 使得更多企业需要受到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约束, 这种约束有利于严格审计的复核, 帮助提升审计质量。
三、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类型的影响
(一) 2006年颁布的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类型的影响分析
如表1所示, 2005—2008年剔除整理后得到的审计报告样本构成, 显示了2006年审计准则颁布的前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意见的情况。
从表1中可知, 标准审计意见报告的比例自2006年起有所上升, 然后在2007——2008年保持稳定, 而非标准审计报告意见的比例则有所下降;否定意见各年的数量均为0;无法表示意见从2007年开始数量有所下降。总体而言, 2006年新颁布的审计准则有利于审计报告意见的标准化, 降低非标准审计报告意见的数量。
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构成来看, 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比例在2008年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2005——2007年度则较为稳定, 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比例自2006年起显著减少。可见2006年新颁布的审计准则对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影响较小, 而导致部分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向标准审计意见转换。
(二) 2010年颁布的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类型的影响分析
如下表2所示, 2009——2013年剔除整理后得到的审计报告样本构成, 显示了2011年审计准则颁布的前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意见的情况。
从表2中可知, 新审计报告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标准审计报告的数量很稳定, 非标准报告的数量有所下降, 这一现象和2006年审计准则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相似。
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构成来看, 该年度的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数量明显减少, 2013年开始又恢复原来的水平, 但是总体而言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数量还是低于新审计报告前的水平, 可见新审计准则有利于审计报告意见的标准化。
(审计报告) 篇3
增强审计评价的专业内涵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点睛之处,审计评价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又关系审计部门的形象和权威,同时又直接关系到被审计对象的形象。
(一)当前审计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超出审计职责范围并且前后矛盾。在撰写审计评价时,由于忽视基础工作,没有完全掌握情况,详细占有素材,或确定目标不准确,使审计评价无文章可做,如根据被审单位提供的工作总结,简单评价什么工作怎样做的,达到什么要求,取得了什么成绩等等。有的将没有经过审计的业务数据拿出作评价,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内容。同时,审计报告中的内容与作出的审计决定内容相矛盾。如:审计评价某单位较好地执行了国家财经法规,收支合法,但在审计决定中却又认为该单位偷漏国家税收问题严重、存在着巨额账外资金。审计评价就存在前后自相矛盾现象。
(2)评价主观片面、单一笼统。某些审计项目审计评价意见,未经过必需的审计检查和测试,而是在对部分情况审计查证后,在主观推理基础上得出片面结论,没有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作为依据。还有就是不管什么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审计项目确定的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效益性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
(3)评价用词不严谨。如有的单位存在一定的违纪违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但在审计评价时往往为迁就被审计单位,或是为了审计决定能够较快较好地落实,于是审计评价就夸大为真实、合法、健全。还有的审计评价在对某些重大问题发表肯定意见时,风险防范意识差,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如评价为:通过审计,某单位真实地反映了年度财务收支情况,某单位无违纪违规问题,某人清正廉洁,无任何经济问题。在目前法制尚不健全、被审单位和个人守法意识不强、经济业务活动错综复杂而审计受到诸多客观条件限制的审计环境下,审计从范围、深度、广度上,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因此这类评价存在着巨大的审计风险。
(二)审计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
(1)审计评价规范及评价准则相对落后。无论审计对象自身,还是国家对于审计对象的管理以及财务会计制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审计自身的发展看,审计的领域不断拓宽,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正不断加强,但与此相关的审计评价准则尚待建立,而现有审计评价规范过于抽象,操作性、实用性不够强。
(2)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审计人员对审计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高,导致关于审计评价方面的许多重要内容在审计查证环节就被疏忽,在评价时不可避免沦为“无米之炊”。同时由于部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强、审计技术手段、审计方法相对落后等因素以及被审计单位配合、提供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审计评价所涉及到的较多内容,要么无从涉及,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含糊其词,也造成了评价无依据。
增强审计报告的法制内涵
(一)当前在审计报告撰写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1)事实不够清楚、证据不够充分。有的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法违规问题的表述过于简单,常常以一句结论性的语言一概而过,接着便以违反法律法规哪一条款进行定性和处罚。由于叙事有情无节,使人看不出违法违规问题的情节、性质及其后果如何。
(2)定性不够准确。不加区别,简单“对号入座”,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生搬硬套,缺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意见失之于宽或失之于严的情况时有发生。
(3)引用法规不当。一是没有引用法律法规,或者引用法律法规有误;二是引用法律依据不足,或者适用法规针对性不强;三是引用过时失效的规定,或用审计事项发生时尚未施行的法规作为审计依据;四是引用的规定层次较低,甚至没有法律效力的“红头文件”也作为定性和处理处罚的依据。
(4)行文不够规范。有些审计报告往往简单地以会计核算过程或会计科目来反映事实,阐述问题没有与整个业务操作过程相结合,个别的还使用夸张、比喻等过分修饰的语言,语意表述含糊累赘。也有的明显带有个人主观意识的分析和推断性的语言。
(二)大凡法律文书,其基本要求就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因此,作为一种法律文书的审计报告,也必须按照法律准则要求办事,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当然还要处理恰当、行文规范。
(1)事实清楚。审计报告所反映审计事项的评价结论和处理处罚结果,都必须建立在其所涉及的事实基础之上,只有事实清楚,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被审计事项给予定性和提出处理意见。审计报告要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基础就是事实清楚。
(2)证据充分。重证据是执法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如果事实是存在的,但缺乏证据证明,还是不能说是清楚的。要依据《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有关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规定》(审计署第六号令)对审计人员的证据收集进行规范,保证审计报告所述问题的证据材料确凿充分。
(3)定性准确。定性的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罚,也将关系到对其直接责任人的评价及处理,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反映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的执法水平。如定性“挪用”、“借用”还是“占用”,处理处罚是不完全一样的。又如“挤占”和“挪用”之间的区别,也是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定性既不能避重就轻,也不能无限上纲,更不能以偏概全,这些都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4)处理恰当、行文规范。审计报告对所述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理意见,要根据事情发生当时当地的情况和当事人的表现,国家有明确规定的,按照规定处理处罚;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本着教育、管理从严,处理适度的原则把握。尤其是要谨慎使用好自由裁量权,对同类问题的处理处罚尽可能相一致,避免畸轻畸重情况的发生。审计报告还得讲究一些法律文书的要求。按照统一格式要求,做到严肃权威,行文条理清晰,文字简明扼要,表达准确规范。
增强审计报告内涵的方法
审计报告的内涵既是审计业务问题,更是审计机关执政执法能力问题,需要全体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共同努力来解决好。如何增强审计报告的内涵,可以考虑寻求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增强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言之有据。要提高审计人员掌握科学审计现代审计的能力,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熟练运用各项辅助审计手段,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判断。运用合理的审计技术方法,查深查透每一个具体审计事项、具体环节,保证关键点的深入挖掘,判断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具体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最后,利用好审计取证,做出合理评价。
二是精通法律法规,言之有法。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审计人员精通审计业务,更要求审计人员知法懂法、严格执法。因此,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国家关于财政财务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熟悉了解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审计前,注意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一方面可以对照审查被审计单位有无违规违纪行为,另一方面也便于掌握法律依据对审计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进行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
三是注意统领全局,言之有理。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全局工作中心研究改革、发展、稳定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具体化,针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趋势,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审计建议,起到帮助被审计单位知错整改进而规范管理的作用。使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
四是加强综合分析,言之有度。面对审计查出的许多问题,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度量,善于就重点问题入手开展审计,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分析,在审计报告中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克服审计报告面面俱到、处处点评,重点不突出的问题。文字表述上,要善于加工提炼,精雕细刻。还要注意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实质,击其要害,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改变长期存在的屡审屡犯的状况。
总之,审计报告不是简单的条文加事实,而是一项具有开拓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以《审计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对审计评价的锤炼,对于提高审计机关的执法水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预算执行审计标准审计报告 篇4
20**年,县审计局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正确领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围绕全县工作中心,强化财政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规性、完整性和透明度审计;强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执行效果的审计;强化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促进权力人在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和经济责任等方面谋划行政绩效、提升行政成果;强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新农村建设、支农、扶贫、救灾救济、水利、耕地补偿等各项民生资金审计,确保百姓保障资金安全;强化各项基金收入、行政性规费收入、事业服务收入等非税收入收支情况审计,解决征收弹性大、自由裁量余地大、缴费单位之间负担不均、使用随意性大等问题。全年共完成各类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38个,查出违纪违规资金1770.76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780.8万元;完成建筑工程决算审计项目23项,审计核减金额437.63万元。
从审计情况看,县政府及财税部门和有关预算执行单位认真执行县人大会议有关决议,紧紧围绕“构筑生态屏障、建设经济强县”两大任务,努力推进各方面工作,保持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度预算任务。
——加强财政预算执行管理,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20**年全县全部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3万元,占预算的100%,同比增长12.1%。其中:国税系统完成83011万元,地税系统完成36003万元,财政系统完成12986万元。20**年全县总预算执行情况: 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支出预算调整为61785万元。执行过程中,加上级补助收入45692万元、地方政府债券收入1900万元、调入资金668万元,全年支出预算调整为110045万元。全年财政预算总支出109928万元,增长5.6%,年末滚存结余117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108万元,净结余9万元。
20**年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全县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41402万元,增长118.4%,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完成38467万元,占调整预算的98.6%,增长113%。上级基金专款补助5389万元,支出50638万元,增长207.1%,上年结余5038万元,年终结余1191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
财政收支预算调整情况:一是财政收入预算调整。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20**年全县财政收入预算为13.2亿元,全年完成13.2亿元。 其中:国税系统收入由7.8亿元调整为8.3亿元,增加5000万元;地税系统收入由4.3亿元调整为3.6亿元,减少7000万元;财政系统收入由1.1亿元调整为1.3亿元,增加2000万元。二是县级可用财力调整。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20**年全县县级可用财力为63901万元,现调整为61785万元,减少财力2116万元。其中:1、调减公共预算支出34项,金额3146万元。(1)基本支出2项:调减586万元。(2)项目支出32项:调减2560万元。核减执收执法支出预算688万元,其他项目压减1872万元。具体如下:一般公共服务10项调减329万元;公共安全3项调减40万元;教育3项调减510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1项调减13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8项调减731万元;医疗卫生5项调减222万元;农林水事务2项调减27万元。 2、调增公共预算支出20项,金额1030万元。三是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调整。1、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调整。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年政府性基金收入21185万元, 20**年政府性基金收入调整为4.1亿元,增加2亿元。2、政府性基金财力调整。基金财力由年初预算25754万元调整为4.6亿元,增加财力20246万元,3、政府性基金支出调整。(1)政府性基金预算调整。政府性基金支出调增11项,金额18715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调减5项,金额1469万元。(2)为规范政府融资平台运转,落实审计整改问题,增加政府资本金注入支出3000万元。
——推进财税管理改革,财政的保障和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县财税部门扎实推进“五位一体”的税源管理互动机制建设,优化纳税服务,加强税收征管;稳步推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财政运行机制改革,确保了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民生领域投入逐年增加,投入4192万元,重点支持了金良河二期、垃圾场填埋、污水处理厂、育才街大修、“三路一桥一景”等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支出28987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550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2906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标准提高;农林水事务支出17481万元。
一、县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重点审计了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执行情况。从审计情况看,财政部门注重加强统筹管理,突出民生等重点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预算和投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财政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预算执行中变动较多,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也亟需提高。
(一)政府财政性投资项目大部分未经审计。20**年财政对污水厂改排工程一期房建安装工程、一中新校区综合管线工程、河边西路道路工程等40余项政府投资工程的预算、结算进行了投资评审,累计送审金额19673万元,审定金额18182万元。财政只提送4项工程(提送金额198.35万元,审定金额190.4万元)进行了审计,仅占全部提送金额的1%。
《河北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条例》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其他国有资产投资以及政府投资和其他国有资产投资为主的国家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监督。国家建设项目必须经过竣工决算审计,审计结果作为资产交付的依据之一。”同时还规定:“竣工决算审计结果作为工程价款结清的依据”。
(二)专项基金使用不规范。20**年财政将部分基金执收单位收取的基金返还相关单位用于经费支出166.05万元(由于财政体制的关系和单位性质属自收自支单位)。其中:拨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墙体材料基金80.66万元,拨林政工作站育林基金12万元,森林植被恢复费73.39万元。
(三)延伸审计国土局应征未征土地出让金1639万元。20**年,河北宇圣物流有限公司征用北正乡北正村、中乐村土地出让价款1639万元,20**年未征,于5月份补征。
(四)应缴未缴预算收入19180768.01元。其中:20**年财政非税专户非税收入6552403.27元、国资局540410.73元、资金股收取的.历年贷款利息12087954.01元,未按规定及时解缴国库。
(五)应收未收预算款104.49万元。国资局以前年度代环保局缴征地款104.49万元,一直未收回。
(六)国资局、资金股往来款长期挂帐340.93万元。国资局暂付款216.89万元多年未清理收回,资金股暂付款、其他应付款124.04万元,形成长期挂帐。
(七)延审财政专项资金发现的问题。经对财政拨付农、林、水、科技、一事一议、关闭小煤矿专项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延审,发现下列问题。
20**年水务局专项资金5202.95万元,县财政已拨2222.25万元,欠拨2980.7万元,支出644.25万元,水务局滞留当年及以前年度专项资金4558.7万元。
20**年财政拨付科技局应用技术与研究开发专项基金1169.78万元,延审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发现,市级课题研发资金170万元,县级课题资金966.78万元,县科技局课题管理费用33万元。经抽查,部分企业课题研发资金使用存在不规范现象。
二、县地税局预算执行和税收征管审计情况
20**年度,县地税部门强化税收征收管理,积极组织收入,确保税收收入稳步持续增长,较好地完成了市、县下达的各项税收收入任务。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经对部分纳税企业审计发现:20**年有五家企业欠缴税款共计1468720元,其中有1224875元在203月底已补交;有一家房地产企业已达到清算条件未及时清算,20**年底造成税款163721元未及时入库;另外还存在个别企业账务处理不规范收支记录不完整等现象。
(二)井陉县地方税务局财务收支中存在不合理支出、取得原始发票不规范等现象。
三、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情况
坚持政府投资项目全面监督,重点项目跟踪审计,突出抓好政府办实事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的审计,围绕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全方位开展审计监督和服务。完成了胡雷新村住宅新增项目、良河东自来水改造工程、张河湾库区淹没复建主线公路、西沟村大桥右岸引道等11项预算的审计,经审计审定金额3292.03万元。完成了23项工程决算审计,建设单位提送金额4917.65万元,审定金额4480.01万元,核减金额437.63万元。纠正整改了建设工程中存在工程管理不规范、工程造价虚高、未按规定招投标、工程档案资料不完整及多计或错计工程量等问题。
四、部门、乡镇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20**年9月至年8月共审计了预算执行单位34个。审计结果表明,被审计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多数部门和单位内控制度不断健全,能较好地执行财经法纪。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存在违规现金结算现象。审计发现,有的单位在公务活动中仍然存在通过大额现金结算支付费用,超限额使用现金累计113.42万元。
(二)索取发票不规范。个别单位在公务活动中不按要求索取发票,财务部门不按要求审查发票,发票要素不全或无明细,审计发现违规发票支出170.75万元。
(三)不合理支出共计527.3万元。主要是一些单位列支项目不规范,不符合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等问题。
(四)部分单位应缴未缴财政收入164.01万元。
对以上审计查出的问题,我局出具了审计报告,并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已作出了审计决定。对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已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进行纠正和落实。
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严格按照中央“两办”文件规定,不断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围绕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科学界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目标,积极探索经济责任绩效评价体系,对其任职期内的经济发展指标完成情况、政策执行情况、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效果、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重点投资项目的管理和完成情况及投资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强化了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20**年9月份至2014年8月份共完成组织委托的国土局、上安镇、药监局,共3个单位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共查处违规资金627.02万元,主要为违规使用大额现金、招待费超支、不规范发票、不合理支出等问题。提出审计建议15条,有效强化了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促进了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为“管干部、正党风、促发展”,为组织部门任用干部,为人大任免干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审计认为,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恪尽职守,廉政勤政,较好地履行了经济责任。但也存在疏于对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的管理,财政纪律执行不严格,存有挤占、挪用、截留、滞拨专项资金,应交未交预算收入,索取发票不规范,超范围支出费用等问题。
六、上年度政府性债务审计整改情况
20**年石家庄市审计局对我县至20**年6月底全县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审计,按照审计要求,财政局及各单位进行了认真整改,整改情况如下:
(一)县财政局完善各项制度,认真进行整改
1.针对地方性债务管理不够规范的现状,完善了各项制度。一是加强了债务举借的审批管理制度。二是在原有《井陉县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增加风险预警和监督管理,印发了《井陉县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三是建立了偿还政府债务准备金制度。四是完善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报告,实行地方债务定期报表制度。
2.制定偿还机制逐步化解逾期债务
针对有关单位违规举债或债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督促有关单位认真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积极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落实相关管理制度,不再举借形成新的债务,积极筹措资金偿还债务,一时不能偿还的列出偿还时间表及筹款方式。
3.加强融资平台管理
截至20**年6月底井陉县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借支付中心间歇性资金5341万元,用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于20**年9月18日归还支付中心2250万元。截至20**年底债务余额3091万元。城投公司已经将此款项列入预算,分五年偿还(2014-)。
(二)其他政府性债务举借问题整改情况
1.井陉县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违规担保5600万元,政府性债务审计期间已将担保行为全部撤销解押归还。
2.乡镇违规举债456.28万元。九个乡镇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坚决制止发生新的政府性债务,包括:一是制定还款计划,明确还款期限;二是规范财务、资产管理制度;三是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坚决禁止建设超越该镇自身财力的工程项目;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五是构建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
3.井陉县人民检察院截留债务补助资金108.5万元。在地方债务审计期间,已将化债资金全额拨付,资金整改已到位。
4.井陉县孙庄乡卫生院违规举债57万元。该院属于自收自支单位,截止目前已还款17万元,尚欠款40万元。对于所剩欠款,明确以后每年至少还款10万元,到偿还清。
七、上年度审计查处问题整改情况
县政府高度重视审计查出的问题,要求按照县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落实整改措施。审计查出的问题已有大部分得到纠正,县财政局对县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查处问题整改如下:对滞留财政专项资金问题,县财政局逐项研究、分类督促项目承建单位,加快工程进度,及早拨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应征未征土地出让金已全部征缴入库,对往来款长期挂帐问题,因属历史遗留问题,正在逐项研究解决清理。
针对预算编制不够完整和规范的问题,县财政局已在2014年重点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对编制和执行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强化了预算的刚性约束;属于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各相关部门正在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建章立制逐步纠正。通过审计,我县各单位的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以前存在的财务管理混乱、帐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逐年减少,纠正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入帐,资产处理不合规的现象。
八、加强和改进财政预算管理的意见
(一)坚持公共服务导向,完善财政收支行为。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挥财政的公共服务导向作用;加强财政预算管理,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收支结构,努力增收节支,强化“三公”经费管理,规范公务接待行为,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确保预算收支平衡;督促各部门、乡镇及时安排使用各项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二三级单位的预算执行监管,增强基层财经法纪和预算意识。
(二)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强化挖潜节地,优化审批流程,努力破解征地、拆迁难题,有效提高建设用地供给率,最大限度满足大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加强土地出让金收支、预算和分配管理,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建设项目管理,规范项目财务核算。在大建设大投入的背景下,更要加强项目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健全各项财务制度,严格按制度进行规范核算;完善对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严格执行公开招投标制度;业主单位要严格按照合同和相关财经法规,做好建设项目工程价款结算,严把审批关,避免合同纠纷和损失浪费。对工程立项、规划、招投标、工程监理及竣工结算实行全方位审计监督,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力度。
(四)加强财政资金的风险管理和防范。从建立财政资金调剂监督管理制度入手,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出借计划和风险预警机制,进一步加大各类借款和周转金的清收力度,减低财政间隙资金的出借额度,提高财政资金调度能力,防范财政风险。
以上报告敬请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审议。
审计报告验资报告区别 篇5
审计报告和验资报告区别【1】
验资报告是指经过注册的会计师事务所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验单位的实收资本(股本)及其相关的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验后出具的书面证明。
验资报告具有法定证明效力,供被审验单位申请设立登记或变更登记及据以向出资者签发出资证明时使用.验资报告不应被视为对被审验单位验资报告日后资本保全、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等的保证。
委托人、被审验单位及其他第三方因使用验资报告不当所造成的后果,与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无关。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出具的、用于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具有法定证明效力。
审计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基本要素:①标题。
②收件人。
③引言段。
④范围段。
⑤意见段。
⑥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及盖章。
⑦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
⑧报告日期。
验资报告【2】
验资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验资》的规定,在实施审验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验单位的股东(投资者、合伙人、主管部门等)出资情况发表审验意见的书面文件。
验资报告主要包括下列要素:
(一)标题;
(二)收件人;
(三)范围段;
(四)意见段;
(五)说明段;
(六)附件;
(七)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
(八)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
(九)报告日期。
验资报告的标题应当统一规范为“验资报告”。
验资报告的收件人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致送验资报告的对象,一般是指验资业务的委托人。
验资报告应当载明收件人的全称。
验资报告的范围段应当说明审验范围、出资者和被审验单位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审验依据和已实施的主要审验程序等。
验资报告的意见段应当说明已审验的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或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变更情况。
对于变更验资,注册会计师仅对本次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变更情况发表审验意见。
验资报告的说明段应当说明验资报告的用途、使用责任及注册会计师认为应当说明的其他重要事项。
对于变更验资,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在验资报告说明段中说明对以前注册资本实收情况审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名称及其审验情况,并说明变更后的累计注册资本实收金额。
如果在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确认方面与被审验单位存在异议,且无法协商一致,注册会计师应当在验资报告说明段中清晰地反映有关事项及其差异和理由。
验资报告的附件应当包括已审验的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明细表或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变更情况明细表和验资事项说明等。
验资报告应当由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验资报告应当载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和地址,并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
验资报告日期是指注册会计师完成审验工作的日期。
注册会计师在审验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拒绝出具验资报告并解除业务约定:
(一)被审验单位或出资者不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验资资料的;
(二)被审验单位或出资者对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的审验程序不予合作,甚至阻挠审验的;
(三)被审验单位或出资者坚持要求注册会计师作不实证明的。
验资报告具有法定证明效力,供被审验单位申请设立登记或变更登记及据以向出资者签发出资证明时使用。
验资报告不应被视为对被审验单位验资报告日后资本保全、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等的保证。
委托人、被审验单位及其他第三方因使用验资报告不当所造成的后果,与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无关。
审计报告 【3】
审计报告是汪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被审计单位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审计报告一般包括标题、收件人、范围段、意见段,签章、会计师事务所地址和报告日期等基本内容。
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单位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情况,形成不同的`审计意见,出具四种基本类型审计意见的审计报
(1)元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无保留意见是指注册会讨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依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审查后确认: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遵循了会计准则及有关规定;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会计报表内容完整,表述清楚,元重要遗漏;报表项目的分类和编制方法符合规定要求,因而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元保留地表示满意。
元保留意见意味着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报表的反映是合法、公允和一贯的,能满足非特定多数利害关系人的共同需要。
(2)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保留意见是指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反映有所保留的审计意见。
注册会计师经过审计后,认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反映就其整体而言是恰当的,但还存在着下述情况之一时,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个别重要财务会计事项的处理或个别重要会计报表项目的编制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而且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因审讨范围受到局部限制,无法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取得应有的审计证据:个别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不符合一贯性原则。
(3)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否定意见是指与无保留意见相反。
认为会计报表不能合法、公允、一贯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
注册会计师经过审计后,认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存在下述情况)。
时,应当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严重违反《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会计报表严重歪曲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而且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
(4)无法(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无法表示意见是指注册会计师说明其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无法发表意见。
审计署解读2012审计工作报告 篇6
[主持人]:各位网友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关注今天的访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司长刘正均和审计署财政审计司副司长、审计署外交外事审计局局长马晓方来参加今天在线访谈工作,欢迎两位来到人民网作客。[14:00] [主持人]:每年的审计报告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从您的角度看,您认为公众为什么会对审计报告如此期待?[14:00] [刘正均]:公众期待审计工作报告,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家对审计工作的认可和关注,这也是对审计工作的一种激励和鞭策。公众关注审计报告,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14:01] [刘正均]:一是公众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审计报告能够为公众参政议政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14:01] [刘正均]:二是公众对腐败问题和反腐败工作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审计部门作为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力量,其工作结果必然受到公众的期待。[14:01] [刘正均]:三是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形成的监督合力在不断加强,随着审计力度的持续加大,工作报告反映的问题更加全面、细化、具体,与社会监督形成合力,可以发挥更大的震慑作用。[14:01] [刘正均]:因此,公众期待审计报告,体现了人们对国家财政预算公开透明、管理规范、执行高效的期待,也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对新一届政府提出的建设廉洁政府、俭朴政府和法治政府充满期待和信心。[14:01] [主持人]:看了今年的审计报告,很多网友谈到有一些新鲜的内容。和以往审计报告相比,您认为今年报告有什么新的特点?[14:02] [刘正均]:近几年,审计工作更加注重寻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之策,力求做到揭露问题与促进改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使有关部门和单位管好钱、用好权、尽好责,努力在维护国家财经纪律、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深化改革创新、促进完善国家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4:02] [刘正均]:今年的审计报告充分体现了上述审计理念和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反腐、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聚焦政府间财权与事权是否匹配、政府预算体系的统一完整和执行的规范有序、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府行政效能、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相关事业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等重大问题,从宏观全局角度系统地审视、整合提炼各项审计成果,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层面揭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在充分体现国家审计监督专业特点的同时,积极展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时代特色,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努力为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履职尽责。[14:03] [主持人]:从近几年的审计报告来看,审计署持续关注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如2012年的基层“土地财政”,2011年的转移支付占比等问题。我们也看到今年的审计报告以更大篇幅来反映地方财政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请简要谈谈目前地方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和风险?应从哪些方面改进和完善?[14:03] [马晓方]:从审计署今年对18个省财政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发现,目前地方财政体制运行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14:03] [马晓方]:一是政府职能范围还不够清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财政资金补贴或变相补贴竞争性企业都是干扰市场秩序的行为,影响了市场环境的公平和透明。[14:04] [马晓方]:二是各级政府间事权划分还不够明确。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未明确划分政府间事权,通俗的说就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预算中都在安排同类型支出,许多公共产品和服务各级政府都在投入财政资金,模糊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14:04] [马晓方]:三是各级政府间财权划分不合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改变了国家财力过于分散的状况,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较好地保障了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但18个省2011年的省域税收中,中央财政分成52%,其余48%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分享,大量的达标增支政策制约地方财政支出空间。[14:04] [马晓方]:四是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转移支付占中央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和专项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的比重较高,且管理不完善,分配不规范,专项设置交叉重复,多头分配,资金使用分散,有的层层结存,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14:04] [马晓方]: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下一步应着力加强以下工作:一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机制要求和政府职能定位,清理规范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二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目前能明确的事权应尽快通过法律法规确定,暂时不能明确的事权也应界定支出责任。三是按照税种属性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创建地方独立主体税种,充实地方税体系。四是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清理撤销不属于中央事权的专项转移支付,使其归位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修正和补充。[14:05]
[主持人]:审计署每年都对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从近年来的审计结果看,中央部门遵守财经法规的总体情况如何?[14:05] [刘正均]:从近几年的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看,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遵守财经纪律的情况总体上逐步好转,预算管理水平逐年提高,严重违法违规问题逐年下降。但仍存在预算约束力不够强,预算管理粗放,有些部门预算执行率仍然偏低,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近年来中央部门存在的问题呈现以下三个特点:[14:06] [刘正均]:一是部门本级管理比较规范,所属单位问题较为突出,违法违规问题呈现下沉的趋势;[14:06] [刘正均]:二是财政拨款管理相对比较规范,部门的事业收入、非税收入等方面的违法违规问题较为突出;[14:06] [刘正均]:三是预算执行相对较为规范,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比较薄弱,违法违规问题比较突出。[14:06] [刘正均]: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14:07] [刘正均]:一是部门预算编制不完整、不细化;[14:07] [刘正均]:二是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不健全、不完善;[14:07] [刘正均]:三是部门内部管理和对所属单位的监管不到位;[14:07] [刘正均]:四是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14:07]
[刘正均]: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健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部门内部管理和加大监督力度等多个方面共同着力,需要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化来逐步解决。[14:07] [主持人]:对民生领域问题的持续关注是今年报告的一个重点,能否介绍一下审计署为何选择这些项目作为重点?[14:08] [马晓方]: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党的十八大对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始终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到底,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14:08] [马晓方]:这些年,审计机关不断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民生项目的审计力度,重点是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及相关民生领域改革,加强对“三农”、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项目的审计,着力监督检查民生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特别是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情况,揭露和查处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揭示和反映政策落实不到位、目标未实现及资金分配不合理、管理不严格、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14:09] [主持人]:近年来的审计报告特别关注部门的“三公经费”情况,今年的审计情况如何?如何看待这些问题?[14:09] [刘正均]:“三公经费”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当前部门预算管理的重点。2012年,按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继续按零增长控制,原则上不得超过2011年压缩后的预算规模。[14:11] [刘正均]:同时,预算公开的力度不断加大,有效保障了公众的预算知情权,推动了政府工作的公开和透明,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14:11] [刘正均]:今年的预算执行审计,我们在检查部门预算执行的真实、合法、效益的基础上,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厉行节约要求,重点对部门本级出国费、会议费等公务支出进行了专项审计,而且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这些在审计工作报告中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表述。对“三公经费”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既要看到客观存在的问题,也要深入分析原因,更要看到积极的变化。[14:12] [刘正均]:首先,要看到现行的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目前,“三公经费”支出标准不完善,预算口径不一致,预算编制和批复不够统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决算公开的效果和政府公信力。因此,在深化“三公经费”公开的同时,应尽快研究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健全和完善支出标准,并严格审核管理和监督检查,促进提高“三公经费”预算的准确性和执行的严肃性。[14:12] [刘正均]:其次,要看到积极变化的趋势。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一些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制度规定,严格控制支出规模,在规范“三公经费”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审计跟踪发现,今年1至5月份,部门“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控制的总体效果较好,特别是接待费下降幅度比较大,公务用车购置与运行支出基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因公出国经费、会议费支出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随着八项规定长效机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这方面的效果会更加明显。[14:12] [刘正均]:最后,要创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当前“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来控制和解决,但要从根本上破解这个难题,还需要积极推动改革。比如公务用车的问题,应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为此,需要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做到相向而行,切实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氛围。[14:13] [主持人]:近年来审计报告更加关注经济社会运行风险问题,今年的报告也突出反映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问题,通过这次审计,如何看待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和债务状况?[14:13] [马晓方]:去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形势也好,尤其财政收入的增长不太乐观,在这种情况下怎样防范财政风险就比较迫切。在这种考虑下,在2011年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基础上,今年又审计了36个地区的债务情况。[14:19] [马晓方]:根据审计结果,对于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我们应当全面、客观地看待。[14:20] [马晓方]:一方面,我们要看到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在加强债务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一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有所完善,2011年以来,36个地区中有14个新出台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有10个新建立了偿债准备金制度;[14:20] [马晓方]:二是积极处理存量债务,36个地区累计偿还和化解存量债务1.33万亿元,占2010年底债务余额的39%;[14:20] [马晓方]:三是加强了对新增债务的控制和管理,有12个地区2012年底债务余额比2010年减少了1417.42亿元;[14:21] [马晓方]:四是进一步清理规范了融资平台公司及其债务,2012年底223家融资平台公司的注册资本总额比2010年增长10.95%,资产负债率比2010年下降4.16个百分点。[14:21]
[马晓方]: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14:21]
[马晓方]:一是债务规模增长较快,36个地区两年来债务规模增长了13%,有4个省和8个省会城市本级增长率超过20%;[14:21] [马晓方]:二是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风险凸显,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已超过100%,最高达189%,债务偿还过度依赖土地收入,高速公路、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规模增长快、偿债压力大、借新还旧率高;[14:21] [马晓方]:三是一些地方通过信托、BT(建设-移交)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融资问题突出,隐蔽性强、筹资成本高,蕴含新的风险隐患;[14:22] [马晓方]:四是融资平台公司退出管理不到位,部分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质量较差、偿债能力不强;[14:22] [马晓方]:五是一些地方还存在违规担保、违规融资、改变债务资金用途、债务资金闲置等问题。[14:22] [马晓方]: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进一步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抓紧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督,切实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14:22] [马晓方]:可能网友有一个疑问,此次仅审计了36个地区,2012年底的政府性债务余额已达3.85万亿元,按地区数推算,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是否非常巨大?此次审计的地区数量虽然仅有36个,但这些地区2010年底政府性债务余额已占到了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10.72万亿元的31.79%。[14:22] [马晓方]: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一是此次审计的36个地区所涉及的18个省份中,有8个东部省份、5个中部省份,还有西部的1个直辖市,其经济总量和财力水平都相对比较高,债务规模也比较大;[14:22] [马晓方]:二是此次审计的政府级次均为省本级和省会城市本级,这两个政府级次也是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占比最高的。虽然全国省、市、县个数众多,但不同区域、不同政府层级的债务规模所占比重差异很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36个地区占全国地区个数的比重来推算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情况。[14:23] [主持人]:今年审计报告反映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有些上学远、寄宿难、学生辍学等问题。我们的网友很想知道,审计工作对解决和完善上述问题是否有所帮助?[14:23]
[刘正均]: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职责,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教育部也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稳妥实施。[14:23] [刘正均]:为全面了解和客观反映布局调整的真实情况,根据国务院部署,我们统一组织了全国1445个审计机关、7200余名审计人员,对27个省所辖的1185个县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通过调查揭示了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有些上学远、寄宿难、学生辍学等问题。[14:23] [刘正均]:从问题产生的原因上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地区政策执行有偏差,把布局调整简单等同于学校的“撤并”和“减缩”,或片面追求集中办学的规模效益,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简单操作,脱离了农村学生就学需求的实际;[14:24] [刘正均]:二是在当前主要由区县政府承担义务教育事权的体制下,一些区县的财力状况还不能与事权相匹配,影响了问题的解决。对此,审计已建议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制定规划、强化程序执行、加强服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14:24] [刘正均]:这次审计调查反映的情况引起国务院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要求各地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和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切实纠正盲目推进“小学进镇、初中进城”的做法。[14:24] [刘正均]:目前,27个省和有关县认真落实国务院要求,积极整改,共完善布局调整措施40余项,恢复已撤并的农村教学点1235个,并积极整合各项资金,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4:24] [主持人]:审计报告提到,与公共财政预算相比,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整体上还有不少差距,下一步如何借鉴公共财政预算的成熟经验,进一步深化政府型基金预算改革,优化管理?[14:25] [马晓方]: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国家的完整预算体系包括这么几大块?社会保险资金预算,应该说和公共预算比,政府性基金预算在管理上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执行率还比较低;二是预算执行中的调整现象比较普遍。[14:34] [马晓方]:三是基金预算报告和执行报告都比较粗放,只公布各项基金的收支总数,基金结转也只反映一个总数,没有细化到各项基金。[14:36] [马晓方]:参考我们对公共财政预算改革方向,我觉得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4:38] [马晓方]:一是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设立,继续大力清理现有基金,能统筹的尽量统筹;二是抓紧项目库建设,提前做好项目选择和准备工作,提高年初预算准确度;三是根据实际支出需要编制支出预算,支出需求不足的直接编列为结转下年,明确预算调整变更的权限和审批程序,减少调整和变更的随意性;四是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报告,详细反映各项政府性基金的收入、支出和结转情况。[14:38] [主持人]:这几年的报告,都有一部分内容专门反映审计查出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情况,并分析了这些案件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您能不能用更通俗的语言为我们的听众介绍一下这些案件的典型特征以及审计工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特殊作用?[14:38]
[刘正均]:打击经济犯罪和惩治腐败是法律赋予审计监督的重要职责。这些年来,审计机关始终把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查深查透,依法揭露和处理。今年的审计中,我们查处了175起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涉及到630多人。[14:39] [刘正均]:我们对这些案件线索的特征和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新特点。[14:39]
[刘正均]:一是公职人员利用职权和工作便利,参与违规运作,向关系单位或个人输送利益。主要发生在行政审批、工程建设、财政补贴、贷款发放、业务经营等案件易发多发领域和环节,同时逐渐向医疗、社保、教育等领域扩散;[14:39] [刘正均]:二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掌握的内幕信息参与交易,以表面上正常的市场交易为掩护,从中牟利或向关联方输送利益,专业性和隐蔽性较强;[14:39] [刘正均]:三是作案实施方式网络化,呈现高科技化、高智能化态势;[14:39]
[刘正均]:四是侵害公众利益,社会影响和危害巨大。这些案件往往利益链条很长,且多为“窝案”、“串案”,我们在案件查处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公安、纪检、检察等有关部门的沟通配合,建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使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14:41]
环境审计报告比较研究 篇7
一、环境审计报告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审计的研究比较早, 有关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已较为完善和成熟,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审计实践与工作机制创新方面上。我国审计界真正开展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目前研究主要停留在环境审计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 对实践问题涉足不多。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对环境审计报告做了研究, 但总体上看, 研究还是相当有限的。
(一) 国外环境审计报告研究现状
在环境审计报告方面, Lawrence B.Cahill (1996) 认为, 环境审计报告是审计程序中最关键的文件, 反映了审计小组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关于被审计单位对既定标准的遵循程度的结论, 环境审计报告应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文件, 帮助监管部门监督企业遵循相应的制度规定。无论出具何种形式的环境审计报告, 首先应遵循一贯性原则。美国学者Beets和Souther (1999) 认为, 公司环境报告记载的是公司愿意以任何形式披露的或多或少的信息------同时有些公司真正想以环境友好的姿态与公众分享其致力于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 但由于缺乏环境报告标准也使得其他公司能够公布“绿色掩饰”, 即公布那些尽管吸引人却几乎没有传递多少有用信息的环境报告。美国学者Mackay (2000) 报告说, 过去十年间发表特定种类环境报告的公司大量增加, 能源、冶炼和建筑行业中大型污染公司发布有关健康和环境的数据已经很长时间了。环境报告的内容随行业不同而不同, 这点反映在Gilmour和Caplan (2001) 的观察报告中:普华永道观察了处于世界资本市场中的全球100强公司 (根据2000年《财经时代》所列的全球500强) , 他们几乎都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了有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评价。其中近一半发布了包含环境或者涉及社会公民权益的独立的报告。Mackay (2000) 认为, 这些公司发布环境报告的原因部分是由于环境意识到提高, 但最主要的是如果不这样做就很可能遇到麻烦, 政府或关注环境问题的议员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 使他们面临“耻辱”的名声或指责。英国审计学家Brenda Porter (2003) 认为, 股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由此给公司带来的压力似乎对公司环境报告的公布影响更大, 这些压力包括:日益增长的受托责任、日益增长的期望值、投资驱使、对公司环境责任的关注等。同时, 他认为, 在为外部环境报告提供可信性的范畴内使用“审计”是不合适的, 因为它通常不能够提供审计所暗含的高程度的保证水平。
(二) 国内环境审计报告研究现状
孙菊生、刘文国 (1998) 在对加拿大和美国环境审计进行比较研究时提到, 加拿大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 注册会计师能够为环境信息的特殊项目和企业的环境报告提供确认, 这种确认往往是以环境审计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辛金国和李青 (2000) 认为审计报告作为反映审计人员意见的一种工具, 发挥着鉴证、保护和说明三方面的作用。环境审计报告应该是一个独立性的文件, 与会计报表整体有关, 而不是与任何特定方面有关, 不可能揭示被审计单位所有的环境问题。他们认为无论是民间、政府或内部环境审计报告准则, 通常情况下都必须指出被审计单位须高度重视的主要问题, 以及处理措施和实施这些措施的目标、日期。陈正兴 (2001) 认为应在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环境审计的特点, 完善相关的报告准则, 将环境审核报告准则按已有的审计报告准则体系制定, 而在环境审计内容日益丰富的情况下, 可以突破原有的报告准则体系。杨树滋、王德升 (2002) 认为环境审计报告是对环境报告或环境状态的证实, 特别是对环境危害产生损失或治理业绩的数据, 以及有关会计信息的真实、合规和体现效益所作的鉴证。王健姝 (2003) 认为成熟的环境审计报告应具通用性, 环境审计意见以环境审计报告为载体, 其表达应具公允性。审计意见应合理地保证环境信息的使用人确定已审环境信息的可靠程度, 但不应被认为是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状况所做的绝对保证。毕颜杰 (2004) 根据环境审计的内容, 即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 认为应针对其内容的特殊性, 出具三种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 即合规性环境审计报告、绩效环境审计报告和财务环境审计报告。黄业明 (2006) 对环境审计报告的本质、分类、规范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目标和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认为编制环境审计报告时应该秉承一系列的原则。他将环境审计报告分为三类, 即环境财务审计报告、环境合规性审计报告和环境绩效审计报告, 分别研究了三种类型的审计报告的含义、所包含的基本要素、意见类型等问题, 并认为环境审计财务报告应该采用简式审计报告模式, 另外两种则应采用详式审计报告模式。李永臣 (2007) 对政府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和民间环境审计分别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为环境审计报告相关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环境审计作为一种新型审计工作和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 可以说在我国审计界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环境审计报告作为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但大多数情况下, 只是在环境审计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包含环境审计报告研究, 专门研究环境审计报告的文献不多。许多学者的研究往往侧重于研究环境审计报告理论的某一方面, 而忽视了审计报告是一个系统, 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环境审计有不同的分类, 每类环境审计都有其特点, 环境审计报告也应有所差异。许多学者已根据审计内容进行的分类, 分别对财务环境审计报告、合规性环境审计报告和绩效环境审计报告进行了全面研究, 但很少涉及按审计主体不同进行分类的研究, 无法体现出每种环境审计报告的具体特点。
二、审计报告与环境审计报告的关系
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 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审计报告与环境审计报告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环境审计报告继承了一般审计报告中适用的东西, 又在一般审计报告的基础上有了一定发展, 因此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区别。见 (表1) 。
(一) 共性分析
环境审计报告是审计报告的一种。审计报告包括各种专项审计以及各种类型审计的报告, 环境审计作为一种专项审计, 其审计报告继承了一般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与一般审计报告的作用也是一致的。审计人员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 对被审计单位相关经济事项的公允性、合法性、效益性发表意见或做出评价, 具有鉴证作用;通过审计报告中表达的审计意见, 社会公众能够支持保护环境的企业或者环保项目, 保护那些勇于承担环境责任的企业, 因而具有保护作用;通过审计报告, 能够证明审计人员履行审计责任的情况, 具有证明作用。环境审计报告与审计报告要素基本一致。我国环境审计的内容在现有的审计报告的格式中可以得到充分反映, 环境审计报告还应遵循现有审计报告的格式。
(二) 区别分析
编制环境审计报告的依据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审计报告。当前大多数国家是将国家方针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国家环境保护的法令法规等作为当前的环境审计依据, 与传统审计报告存在很大差异;环境审计报告的主体有别于常规审计报告。由于环境审计人才的缺乏,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采用联合审计模式是成为一种现实选择。这就使得环境审计报告的主体有别于常规审计报告。它突破了以审计人员为审计报告的唯一主体, 将环境专家等的责任明确于审计报告中, 即环境审计报告的主体包括专业审计人员和环境专家;环境审计报告所包含要素的具体内容不同。由于环境审计在审计主体、内容、目标、依据和程序方法等方面的特殊性, 环境审计报告的具体内容与一般的审计报告也存在差异。
三、环境审计报告的比较分析
政府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和民间环境审计, 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环境审计报告存在不同的关系见 (表2) 。
(一) 政府环境审计报告
(1) 编制主体。政府环境审计报告的编制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相比较而言, 国家审计机关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以我国为例, 根据《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 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 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 进行审计”。1998年国务院在批准审计署的机构改革方案中强化了环境审计的职能, 第一次将环境审计职能明确赋予审计机关。审计署专门设立环境审计机构——农业与资源环境保护审计司。同时, 国家审计机关有足够的能力来吸纳环境学方面的技术人才参与实施环境审计, 从而弥补审计人员专业技术上的欠缺, 保证环境审计的实施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 政府审计机构是政府行政机构的一个派出机关, 其行政关系隶属于政府, 政府审计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审计业务的执行者、审计结果的监督者, 具有更多重身份介入环境审计事项, 不利于保证审计结果的公允、公开和公正。 (2) 报告反映的内容。环境审计内容的差异使得不同审计主体最终出具的环境审计报告包含的要素及具体内容存在差别。政府环境审计的内容是针对政府环境责任的具体项目和扩展责任来确定的, 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资金审计、环境政策审计、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法规审计等。国家环境保护资金审计是政府审计机关介入环境审计领域的主要动因和切入点, 也是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国家环境政策审计是由具有监督权限的审计监督或环境监督机构, 对国家制定的环境政策的适当性、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实施的审计活动, 是宏观环境审计的主要审计类型;而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规划, 总是与国家财政资金和财政预算相互联结的, 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 因此, 环境保护规划也就自然成为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内容之一。 (3) 与报告相关的审计方法。环境审计方法是环境审计人员检查和分析环境审计对象, 收集环境审计证据, 对照环境审计准则, 据以编写环境审计报告, 做出环境审计结论, 提出审计意见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如果审计人员在具体的环境审计过程中实施的审计方法不同, 收集的审计证据便会存在区别, 从而据以编制的审计报告及结论会存在差异。政府审计机关在环境审计的过程中, 会根据特定目的、特定情况及具体任务而选择不同的审计方法, 通常采用的审计方法有审阅法、核对法、观察法、询问法、鉴定法等。审阅法是任何审计都需要运用的技术, 同时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常用技术, 主要用于各种书面资料的检查;核对技术是审计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重要技术, 通常包括复核和核对;观察法运用方便, 可以随时随地采用, 因而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 对任何单位的环境审计, 均需要运用观察技术;询问法的形式比较灵活, 所询问问题可以根据现场随时进行调整, 其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 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可使用;鉴定法是一种证实问题的方法, 不是审计的专门技术, 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技术, 审计部门往往需要聘请有权威的专家进行专门的技术鉴定以协助审计工作。 (4) 特点。与内部环境审计报告及民间环境审计报告相比, 政府环境审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社会公众对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状况的关注, 是审计结果需要公开的基础, 除涉及商业秘密或其他不宜公开的内容外, 审计结果应对外公示。就我国而言, 国家的一切财富属于人民, 各级人民政府代表人民行使国家职能。而各级环境保护局和有关企事业单位, 受各级人民政府之托负责运营国家投入的环保资金, 必须按委托人的要求认真履行受托经济责任, 完成政府的托付, 并向政府报告其执行结果。而其受托责任履行状况如何, 由政府审计机关对其进行审计, 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后, 出具环境审计报告, 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政府环境审计报告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府审计职能不断深化, 审计层面不断提升, 对政府审计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 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日益重要。在实际审计过程中, 各级政府审计机关独立行使自己的审计职责, 进行客观公正的审查, 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环境法律法规和《审计法》的行为进行查证, 提出意见, 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而且可以对性质严重的依法作出处理, 下达审计决定, 直到追究责任人员的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审计机关作出的各项审计决定是依照有关法律作出的, 因而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 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都必须遵照执行, 不得拒绝。
(二) 内部环境审计报告
(1) 编制主体。内部环境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 表达审计意见或结论的主要载体。内部审计组织通过编制环境审计报告, 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整理、归纳、综合、分析, 形成系统的审计意见或结论, 既可以总结审计工作, 完成审计任务, 又可以准确完整地表达审计意见或结论,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与监督作用。内部环境审计小组的全体成员从企业内部范围来看是相对独立的, 即内部环境审计人员与企业中负责记录环境相关财务事项的部门及人员之间相互独立、与企业中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部门及人员之间相互独立、并与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其他组成部门及人员之间相互独立。但相对外部审计而言, 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强制性较弱。内部审计组织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 一般都在管理层领导下工作, 不可避免地会受领导意志所左右, 加之内部政策的压力、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不明确等, 使内部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受到许多限制。同时, 环境问题是一个横跨多学科的问题, 现有的内部审计机构往往无法独立完成内部环境审计任务。 (2) 反映内容。内部环境审计的内容是内部环境审计对象的具体化, 其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会计核算信息审计、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环境绩效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环境会计核算信息审计是通过审查企业以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为主的定量环境信息载体, 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 以确定企业的年度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了环境问题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主要涉及到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情况、排污收费情况、环境目标责任制情况、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污染控制情况、排污申报登记情况和污染限期治理情况;企业内部环境绩效审计是一个新兴领域,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组织内部的环境政策、环境管理系统和涉及环境方面的各个实践活动及项目实施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 以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主要包括确定环境管理系统自身的有效性, 以及对环境管理系统控制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审计, 以监督和评价企业具体环境目标的实现程度。 (3) 审计方法。政府环境审计所采用的常规审计方法, 同样适用于内部环境审计。只是与传统审计方法相比, 环境审计方法的特殊性在于:环境审计中对环境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 这些专业不仅限于环境方面, 还包括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工程学等各个门类。内部环境审计过程中运用到的一些特殊审计方法, 主要包括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费用效益分析法是通过评价各种项目方案以及政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消耗的社会成本 (其中包括环境方面的效益和成本) 来权衡利弊, 指导决策;市场价值法又可具体分为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等;替代市场法是利用市场信息间接估计环境物品价值的方法, 分为资产价值法和旅行费用法。 (4) 报告形式。与政府环境审计报告相比, 内部环境审计报告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比较弱。只有报告中提出的审计意见取得报告阅读者, 尤其是那些有权对之采取纠正行动的管理人员的认同时, 内部环境审计报告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在的效用, 成为推动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工具。与民间环境审计报告相比, 内部环境审计报告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而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同作相应处理。同时, 在审计报告的作用上, 内部环境审计报告只能作为本单位进行经营管理的参考, 对外不起鉴证作用, 一般不向外界公开。在与政府环境审计及民间环境审计的联系方面, 内部环境审计报告可为政府审计机关和民间审计组织的审计提供重要的参考。由于内部环境审计一般是由单位内部的审计人员所进行, 审计面较广, 在收集审计证据、了解单位经营管理和环境控制情况、分析有关业绩与存在问题的原因等方面, 具有一定的优势。政府审计机关和民间审计组织参考内部环境审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 不但可以适当减少其审计工作量, 而且可以集中力量去审查被审单位的重点问题, 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风险。
(三) 民间环境审计报告
(1) 编制主体。民间环境审计报告的编制主体主要是注册会计师。众所周知,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 民间审计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的主要原因在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客观和公正。民间审计组织无论其组织还是业务都具有极强的独立性, 在这方面是优于政府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的。民间审计组织的组织形式一般是合伙制, 合伙人之间的连带关系使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互相监督, 因为注册会计师必须承担因审计责任而给委托人带来的损失, 这种机制能相对降低审计风险。同时, 民间审计组织既不隶属于政府机关, 也不参与企业的管理, 而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 人员配置也可以根据承办业务内容的需要而择优组合。民间审计组织以其超脱地位和特有的功能实施环境审计, 对环境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2) 报告反映的内容。民间环境审计的内容是民间审计机构执行的具体环境审计活动, 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合规性审计、资金与财务报告审计。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主要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审计企业承担的国家规划的环境保护工程或项目, 这些工程或项目涉及到国家的环境保护预算拨款、国外援助资金或国际组织贷款及国家环保专项贷款;合规性审计通常指民间审计组织接受环保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的委托, 对相关单位环境资源保护的合规性进行审计;资金与财务报告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传统领域, 在环境审计业务中, 仍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 无论是企业专门提交的环境报告书, 还是企业整体报告框架下环境报告段落, 以及企业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 其报告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注册会计师从事的环境审计, 重点是对环境报告中会计原则的运用及环境方面的会计信息进行鉴证。 (3) 与报告相关的审计方法。民间环境审计所运用的审计方法与政府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的方法基本相似。只是在具体审计过程当中, 其选择与运用会有所差异。邵金鹏 (2004) 认为,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环境合规性审计时可以采用一些特殊方法, 如“红旗”标志法、制造错误法。“红旗”标志法是审计人员在总结以往被审单位违反环保法规情况发生的基础上, 整理归纳一整套发生可能性最高的相关经验, 并用文字将之展示出来, 以警示他人注意环境不合规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生的特征和基本状况, 也利于审计人员对照检查被审计单位;制造错误法是审计人员在实施环境合规性审计时, 制造真正的错误以观察其能否通过控制系统, 以此评估控制系统的缺陷和易受破坏的一些环节。 (4) 特点。民间环境审计与政府环境审计的审计报告程序不同。政府环境审计主要按照法律和行政程序进行报告, 民间环境审计需要在法定报告程序框架之下, 充分考虑委托当事人的需求进行报告。与政府环境审计报告相比, 民间环境审计报告没有行政强制力, 只能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披露, 或者通过发表不同的审计意见来影响被审计事项信息的使用。此外, 这两种审计报告的编制依据、运行机制也不同。与内部环境审计报告相比, 民间环境审计报告中的审查结论具有较高的社会权威性。其报告要向外界公开, 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负责, 具有社会鉴证的作用。
四、结论
一份引人思考的审计整改报告 篇8
干审计十几年来,总是走不出审计结果不被利用这个误区,但从这份审计整改报告的字里行间,真实的看到了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真正感受到审计人员的辛勤劳动成果被肯定后的喜悦,真正体会到被审计单位真心诚意接受审计处罚并认真整改后的意愿。这不正是审计目的最好体现吗?这无疑是给我们审计人员认真干好工作注入了强心剂,更是给我们审计整改工作指明了方向。下面是审计整改报告全文,供审计同行共阅:
下附:(××县××中学关于对《XX县审计局关于对××中学2008、2009年度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报告》所列问题的整改措施)
贵局根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0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通知》安排,于2010年11月17日至2010年12月6日,对我校2008、2009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报送审计,在听取了我校有关情况说明的基础上,形成了洛审报字【2010】90号审计报告,下发了洛审决字【2010】42号审计决定。
审计报告真实、客观,反映了我校两年来的收支和违纪情况,审计报告既合乎财经和审计法规,又合乎我校的现状与实际,学校接受审计决定中的处理条款。
现就审计报告中提出的违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如下:
1.认真学习财政经策、审计法规,提高理财水平。本次审计所反映的问题,说明了我们平时对财经、审计法规学习的不够,从而导致操作违规,把握不当。以后要加强政策学习,在把握政策及操作规程的前提下,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逐步提高理财水平。
2.所有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对勤工俭学收入、所有校内外零星收入足额上缴财政专户,据实从会计中心核销。在遵循财经基本管理规程、保持原始凭据真实的前提下探讨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方法,全力向规范化要求靠拢。
3.严格杜绝违规收入。本次审计我校违规支出达47.5万元,分别是高考教师奖励、高三教师补贴、平时加班费用的支出。在实施绩效工资以后,我们将严格控制奖金、补贴及加班费用支出,从学校制定的各项制度、方案上截断资金、补贴、加班费的发放的主渠道。坚决执行上级有关政策。加强教职工思想教育,宣传有关财经、审计法规,倡导教师的奉献意识,力争教师的理解,把握好政策尺度,做到在不影响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可能的减少违规支出。
4.严格审核收支票据。本次审计发现的两张不合规的票据提示我们,财务审核人员要求把收支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到该报的报,不该报的绝不报,虚假、不合理、过时的票坚决不能要,财务报销所需的附件一个不能少;财务人员将本着对学校负责的态度,细心、严谨检查,不马虎、不敷衍,以杜绝不合规的票据入账。
5.不再违规集资。2008、2009两年,我校在因校建工程欠款、校园文化建设等市、县安排重大活动项目的前提下,由于学校经费极端困难,不能支付活动的费用,针对具体活动先后两次集资款至1113000元,应付当时经费紧缺的现状。这些集资款至10月底,已经向洛南县教育局核实上报,纳入各级还款计划,逐步予以消化。
6.积极上缴罚没款。依照审计决定,按照审计决定的时效和金额积极将罚金上交县财政。
本次审计,促进了我们今后工作的政策观念。对我校以后财政财务工作很有指导意义,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执行财经、审计法律法规的水平和能力,做到财务管理规范,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各项收支合法合理。
【(审计报告)】推荐阅读:
(审计机关全称)审计报告——(会计审计)10-20
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05-09
内部审计专项审计报告05-16
审计事务所审计报告08-23
验资报告审计报告09-06
审计报告11-10
环境报告审计10-23
歇业审计报告05-12
审计报告要求05-21
审计汇总报告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