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教育思考(精选8篇)
读后感教育思考 篇1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1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刚刚读到总序中的文字顿觉自己竟有如此相似的经历。一种特别的情感与欲望让我一口气读完了李镇西校长的30年教育感悟精华。
且让我套用书中的文字开始我的感悟。”20xx年高考时,我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英语”。毕业后一直钟爱自己的专业,所从事的工作都与英语相关。20xx年分配到职工新街小学后更坚定了自己对英语的热爱与执着。李校长在“真教育、真幸福”中谈到“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在追求真教育的同时,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更为重要,因为”优秀“教师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和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但幸福的教师有千千万,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的确,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实践自己的教育,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踏实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带好每一个班集体,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幸福至极。
从“真教育”到“尊重每一个孩子”,从“拒绝教育的虚假”到“脚踏实地做教育”,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教育要从爱出发,它是教育的起点和条件,而且还要会爱,因为这是一种教育智慧,对待学生要质朴、真诚而且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学生便会把我们当做可以信任可以亲近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则是教育的前提。此外,作为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喜好,如同不同植物的喜阴、喜阳,只有了解植物的习性才能培育出鲜艳的花朵。这就需要在教育的同时关注细节,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我很赞同李校长建议教师的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是啊,走上教师岗位不应该是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阅读更是教师教育的体现方式。在日常工作中我更要以书为友,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修养,同时在实践教育的道路上不时回头看看,多做反思。因为只有经历了才能回忆,而回忆又是一份经历。
在前行的道路上,我愿把自己比作一只慢慢爬行的蜗牛,只要够努力、够勇敢就一定会爬到金字塔的顶端。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2
李镇西的《我的教育思考》让人喜欢读,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的真诚,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教师,以真诚的态度面对读者,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思考。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本立志于文学,却阴差阳错地做了教师,但是这三十年下来,他觉得如果没有教师这个行业成就不了他的文字,如果没有对文学的.热爱也成就不了他对教育的思考。现在社会充满了浮躁,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就是孩子与家长们的福音。
作者曾任教多年,有丰富的从教经验,在教学方面最具有发言权,在教育过程中,一边创新自己的教学,一边思考如何让教学更有新意且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体制下更好的生存发展。所以他写下了《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老师,用我的笔吧》这些看起来平凡却暗含着深深的思考的话题,他提出的尊重每一个孩子绝不是一句夸夸其谈的大话,而是发自内心地发现自己与学生间根深蒂固的地位,以更真诚的态度去走进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因为工作优秀,作者如今任校长一职,而在这个岗位上,我们更看出了作者的与众不同。对待教师他以心换心,发现教师的长处,对缺点也不避讳,情深意长地发自肺腑地将教育的真谛传授给他们。所以他写下了《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你还可以更幸福》《也谈班主任兵法》等等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校长的努力,一位真教育家的内心。纵使现在社会充斥了众多对于教育的不平,作者也绝对没有丧失信心,他坚信制度不是造成一切后果的根源,重要的还是个人的素质,面对社会上种种的不正风气,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作者认为这个社会最重要的还是阅读,尤其教育行业。他与老师们一起阅读,督促他们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氛围。对于自己的书,他认为绝不能强迫老师读,而是应该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读,而心甘情愿就要把书写得平凡,但平凡却不意味着肤浅,他认为平凡中一样可以寓意深刻。把教育理论搞得高深是错误的……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3
翻阅了最近两个月出版的教育类杂志,一方面尽量对当今教育界专业人士思考的一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尽量深刻地验证自己的一些心得,提高自己思想的层次。坐了几个小时,颇有收获,特别是读了《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第4期刊登的南京师大道德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金生鈜教授的力作《无立场的教育学思维》,感触颇深。本人近二年孜孜以求的“对教育原点问题的思考”同样是面对异彩纷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发展作出的冷思考,接近于金教授谈的核心观点:无立场的教育学要重视对人间、人事、人心相关价值问题的思考。
当下,教育界不少人士的浮躁、功利心态表现得非常明显,而缺少对生活、教育本原问题的`价值思考。一些人认为:我是很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来自于实践,并用之改善实践,是扎实有效的。殊不知,一些个人视域的具作样式无非还是秉持着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哲学观点,以知识论和技术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教育图景。如果以整个生活、整个教育作背景来审视的话,不免显得有些肤浅、狭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假如我们把现实中所碰到的一些教育教学问题提升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高度和深度来重新反思、建构、实施,那可能会达到一种宏大的、超越性的、自由的思想层次和实践境界。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要生存的,至于生存得怎么样?过什么样的生活?怎么过?每个人都有选择可能生活的权利。生活和教育是不可分的,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是选择一种什么的教育。我们都希望过好的生活、受好的教育,而好生活、好教育应该是有价值的,我们要重视其价值意义的追寻,而且这追寻过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因此,我一直认为,教育应富有理想,在实践中为实现理想应抛弃各种成见,理智地行走,即使迈出的步伐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实际上离“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走近了几步。放眼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我们中小学教师要转变的很多,近日登陆美国教育部网站,看到《Answering the Challenge of a Changing World》这一文件,更觉得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改善日常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能,真正地让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相关:
读后感教育思考 篇2
一、大学弊端的根本原因和应对策略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由于当时是利维拉将军在西班牙的独裁统治刚刚结束,任何敢说“改革”两个字的人,甚至是旁敲侧击地指出改革是恰当的人,实际上就会被看作是疯子和亡命之徒。分析西班牙所面临问题的根源,奥尔特加在书中以一种很愤慨的语气提出:“政府和大学好比是机器,由于长期的使用甚至滥用,变得破损不堪,不能发挥应用的作用,可是大家又惧怕改革,称改革者为疯子。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大学养成了一种恶习———懒散草率。”[1]根据他的描述,政府在发挥其功能时缺乏规范、自尊和约束,缺少踏踏实实的作风,做事不够认真细致,效率低下;而大学,懒散草率存在于课堂上、学生中、教授中、学术中等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懒散草率的恶习,必须进行改革。否则懒散草率之风会愈演愈烈,变得愈发习以为常,且易于传播,从而使其得以长期地存在。
那么如何进行大学改革呢?奥尔特加引用了一个体育运动的词汇———良好的竞技状态。运动员为了达到良好的精神状态,他必须具有超越自我的决心,使自己变得更加机智、兴奋和敏捷。借用“良好的竞技状态”,他认为大学改革应该拥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换言之,大学改革其实质是为了能够实现其目标,因此大学改革如仅局限于纠正大学中已经习以为常、根深蒂固的懒散草率的弊病,那么改革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的“解围”或“救急”行为,会不可避免地变得非常草率。重要的是大学应该重新认识其使命,使大学教育真正地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和功能。
二、大学的功能
大学的功能是什么?这是与大学的改革直接相关的。奥尔特加认为它包括三项:文化传递、专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其中文化传授是凌驾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大学通过履行其职能,使人们成为各种职业的承担者。
1. 现代大学文化传递功能
奥尔特加认为文化是一种生命的信念,一种带有我们生活的时代烙印的信念,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独立性。它不是科学,但又不能脱离科学。
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学者抱怨大学里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缺失。教学内容仅仅只是停留在一些基本知识的介绍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比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没有真正实现相融相通。
回顾大学形成的历史,中世纪时期,大学主要是设有文、法、医、神四科,其中文科是另外三科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与生产和工业相关的自然科学绝大部分是不在这一时期大学的视野之中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被窒息了一千余年的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19世纪的后半叶,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自然科学取代了人文主义。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科学教育占据了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在20世纪的末期,“这种过分尊崇自然科学的唯自然科学倾向遭到人们质疑,科学至上、忽视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使得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潭”。[2]
现代大学和中世纪大学相比,几乎完全遗弃了文化的教学和传播活动。因此,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的融合是高校改革值得探讨的问题。杨叔子说:“应教育学生有这种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弘扬崇高的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3]大学的改革,首先应该把普通人培养成有“文化修养”的人,即具有“人的精神”的人,使他们达到社会和时代要求的高度。
2. 大学的附加功能
“大学具有科学的附加功能。”[4]科学代表着一所大学的尊严和地位。科学正是在大学里通过研究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得到发展,大学也需要用科学的精神来激发生机。
奥尔特加曾就读于德国的大学,在教育思想上深受德国大学强调科研的影响。而西班牙大学并不强调科研。因此,他认为,“大学应该进行科学研究,并培养一定的科研工作者。大学在能够成为大学之前必须是科学的,所以大学是由精密知识的科学所构成,科学的精神能够使大学充满生机和活力。”[5]
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是大学必不可少的职能和活动。大学为培养科学人才,必然集中大量掌握科学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家,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又有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丰富的文献资料、广泛的信息资源,加以经常的学术活动和相对自由与安静的学院环境,这就为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在大学,无论是老学科的改造、新学科的建设,还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都离不开科学研究。
3. 大学的启蒙功能
奥尔特加期望改变大学日益专业化、科层化和国家化的面貌,他说:“把大学‘启蒙’的基本功能归还给大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大学的任务在于向人类传授时代文化的全部内容,向人类清楚真实地展示当今个人生活必须得到阐明的巨大的世界。”[6]
教育的国民经济主力军定位,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功用,人们不是将大学看作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而是期望对大学的投资能够有迅速地、成倍的物质回报。因此,对中国的高校开设校办工厂、成立校属公司、设立培训中心等不应该以为奇事。1998年哈佛校长陆登庭在北大讲演时指出: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中国的大学肩负着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启蒙和导向责任,因此归还大学的启蒙功能非常迫切,应该引起大学校长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注意。
三、总结
《大学的使命》充满了奥尔特加强烈的社会改革意识、敏锐的分析能力,特别是关于教育的功能、作用,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分析和改革主张,对我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 大学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大学应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现代大学一定要使学生和公众都理解大学最终和最基本的使命应该是什么,大学不是提供获利的途径和就业训练的场所,而是要激发他们理性的光辉和力量,培养他们坚持长远地、全面地看待个人、社会与历史的发展所需要的能力。[7]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最终要让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养成人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从而具备理性的力量。尽管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和大学遇到了种种困境,产生了难以名状的困惑,但是现代大学应该通过对自身使命的再次反思,超越所有的困难,承担起自己神圣的责任。
2. 普通学生不应该被排斥在科学研究大门之外
众所周知,大学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因此,我们的大学要进行科学研究,培养未来的科研工作者。但奥尔特加坚持“妄称普通学生可成为科学家是一种荒谬的托词和虚荣的表现。无论我们是否喜欢,科学是把普通学生排斥在外的。”这一思想在今天看来是缺乏说服力的,是没有道理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大学教育应努力让学生与科学“牵手”。大学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之一,是“授人以渔”,即要让学生掌握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这对我们今天提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来说,是有着积极指导意义的。但这并不是说学习科研的方法,就一定要成为科学家。
3. 合情合理定位,实实在在回报社会
19世纪,德国的洪堡大学提出了要“育人”与“科研”并重,它强调大学不但要成为人才的培养中心,还要成为科研中心。奥尔特加反对高等教育的改革要追寻德国大学的模式。他希望大学作为一种机构,其教学的内容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专业的教学,二是科学研究和未来研究人员的培养。这对今天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学校的定位是很有启发和现实意义的。当前,我国各高校都面临着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求生存谋发展的内在要求。每一所大学应该确定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层次、学科领域、服务面向等涉及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每一所高校应该合情合理地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集中精力做好事情,这样,既能激活高校之间的竞争力,又能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实实在在地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奥尔托加·加塞特.徐小洲, 陈军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2]李江源, 周凤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可能性[J].教育与现代化, 2000 (1) .
[3]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4) .
[4]薛天祥.关于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几个问题[C].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 (1949~199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任剑涛.全球化与中国的大学处境[EB/OL].http://www.studa.net/gao-deng/060122/09370222-2.html2009.3.1.
[6]张金福.论大学的科学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01 (4) .
写好读后感的几点思考 篇3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应掌握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第二,抓准“感点”
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圍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第三、联系实际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思考致富读后感 篇4
思考致富一书全篇都在传达着一个致富秘诀,拿破仑.希尔并未将秘诀说出“我很乐意告诉你,但这样会剥夺你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的乐趣”。这个秘诀就是:无形的意念会带来财富!心想才能事成!或者说“凡你心里所想,并且相信的,终必能够实现!”全篇围绕这一主题——意念,娓娓道来。让你相信唯有思考才能致富。
致富的第一步首先是强烈的欲望,这是任何成就的起点。希尔提出了用自我暗示刺激潜意识的六个明确步骤,这也是全书的中心所在:
1.在脑子里设想一下自己想得到多少金钱。要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2.明确自己能付出多大的努力。
3.明确得到金钱的日期。
4.制定一个实现梦想的计划。
5.列一份清单,把前面四个步骤写进里面,放在你早晚都看得到的地方。
6.到一个不会被干扰或打断的地方,每天清晨和睡前把这份清单读两遍。要大声朗读,记住,只朗读那些字是没有用的——除非你在念的时候,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信心、爱)或情绪(热切、激昂),并且要记得想象、体会金钱握在手中的感觉,这是因为潜意识只会对情感化的指示起作用。比如信心就是所有情感中最强烈、最具效果的一个。
只将意念变成行动,那么财富的数量会受到限制。信心则可以解除限制!不断反复而确定地对潜意识发号施令,是自发培养信心的唯一方法。
拿破仑.希尔的自信心公式:
第一.我知道,我有能力实现人生中的明确目标;因此,我要求自己坚持到底,继续前行,在此,我发誓要把这种力量变成行动。
第二.我知道,心中的主宰意念终会以外在、实际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逐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事实;因此,我每天要花30分钟集中意念,想象自己理想中未来的样子,从而在心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图像。
第三.我知道,通过“自我暗示”原则,我心中积存已久的欲望,终究会经过某种能实现目标的实际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我每天花10分钟,要求自己培养自信心。
第四.我已经清楚地写下一生中确定的主要目标,我一定要不断努力,直到
培养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足够自信。
第五.我完全明白,财富与地位只有建立在真理与正义的基础上,才会持久;
因此,我决不会去做有损于他人的事。我要靠发挥自身的力量以及与别人的合作,实现成功。因为我愿意为他人服务,别人与将乐于为我服务。我会摈弃仇恨、嫉
妒、自私和讥讽,我要对别人奉献一份爱,因为我知道,用消极态度对待他人,我将永远不会成功。我会信任他人、信任自己,从而换取他人对我的信任。最后,把这份自信秘诀铭记与心,每天背诵一次。我深信它将逐渐影响我的思想
与行为,成为一个自信与成功的人。
潜意识就像是一片富裕的土地,如果没有种上你想种植的作物种子,那么
杂草就会肆意众生。自我暗示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控制,通过它,个人可以在潜意
识中种下创造性的意念;也可能由于疏忽漠视,而任由破坏性意念在这片富裕土
地中生长。
前面所说的六个步骤和自信秘诀,都是在利用自我暗示强化潜意识,进而
达到目标。《思考致富》的一大突破就在于此,拿破仑.希尔以后很多人的成功学
说,莫不是借鉴了此处的理论。
除了运用自我暗示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我们还可以用自我暗示提升我们自
身素质,提高我们的成功商数,我们可以把积极情感通过“自我暗示”传递给潜意
识,要知道潜意识最了解的语言就是情绪或情感的语言,所以让我们列出七种主
要积极情感:欲望、热忱、信心、浪漫、爱、性、希望。七种应该防止的消极情
感:恐惧、贪婪、妒嫉、迷信、怨恨、愤怒、报复。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不会同时存在与心,一定只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你有
责任让积极情感成为内心的主宰力量。要记住我们所能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意念。我们要运用“习惯法则”。养成应用和利用积极情感的一面,充分发挥
积极心态,最后它们将完全支配你的内心,将消极情感据之门外。
有数百万的人相信自己“注定”贫穷失败,因为他们认为有一种无法控制的神
奇力量在左右着自己。其实他们就是创造自己不幸的元凶,因为他们具有这种消
极的信心,这种消极信心到达了潜意识,然后转化为实质得对等物。
确信自己有能力把欲望变成金钱等价物之前,你需具备某种服务、商品或职
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获取财富。
首先要明白的是,知识并不是力量。只有将知识组织起来,并通过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巧妙地向积累财富的目的迈进,知识才有用。
永远要记住,知识只是潜在的力量,只有与明确的行动计划和明确的目标相
结合,知识才能成为力量。一个人不可能知晓全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知识,知识的价值不在于你学到了多少,而在于你能运用多少,拿破仑.希尔说,多数大学教授并没有太多的钱,因为他们专精于传授知识,而非组织或运用知识。所以,很大程度上,你的人生主要目的,你要实现的目标,会帮助你确定你需要的知识。今天的社会追求专业化。
“高等学校必须面临这样一个事实,即各行各业现在需要的都是专门人才。”拿破仑.希尔认为,在家学习的培训方法尤其适合那些有工作的人。因为离开学校后,他们发现必须补充专业知识,但有无暇重回学校学习,很好的一个途径就是夜校或者函授,函授学校的一大优势在于他的灵活性,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学习。
另一种拿破仑.希尔推崇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就是利用“智囊团”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不必因为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而自卑。其实,如果一个人懂得组织、领导一个掌握致富专业知识的“智囊团”,那么他本人等于和这个群体中的任何一个成员一样有知识。
专业知识,加上想象力,可以成为一个成功企业的致胜要素。一个人的能力
常常意味着想象力,它能使专业知识和创业构想相结合,形成合理的计划,从而获得财富。当然,任何构想的背后支柱,都是专业知识。不过也要记住,专业知识易得,而创新构想难求!
了解自己的价值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公司了解自己的价值更无从谈起,要客观的评价自己的价值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带给公司多大的效益,这个效益是否与你的价值是什么样的比例!权衡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我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
机会就在眼前,机会有很快的溜走了,要抓住他唯一的办法就是思考对应的方法,我们在那烫的盘子的时候会带上手套,我们在好的订单的时候会想象他可能提出的任何问题,而我们对答如流。
我们善于倾听,我们甚于想象,我们才能洞察对方的心理活动方向,才能有办法说服他,征服他。一个善于讲话的人和一个善于倾听的人的思维活动是不一样的,要做的好必须学会倾听。擅用自己身边的人,同事、朋友,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和你是有差别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呀!认真倾听智囊的意见受益非浅,他们会帮助你下定决心。
欲望、决心、信心、毅力、智囊团、精心策划,领导者要学会下定决心,要努力下定决心、要有毅力执行贯彻下去。
毅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毅力是一种心态,所以是可以进行培养的,毅力的行程包括:明确的目标、欲望、自信、明确的计划、认清自我、合作、习惯、意志力。要学会接收批评,因为任何的害怕批评是多数构想破灭的根本原因。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身边的人就是你的智囊团,但是要选对对象,智囊团原则就是使他人的智慧与自己的智慧集合起来,这正是获得力量的秘诀。积极的思想情感会让你离财富越来越近,消极的情感则会使你离财富越来越远。
个人魅力的个性这是性的力量,大部分人只有通过情感才能受到影响,回想起我们明天在客户中穿梭不正式与客户交流感情吗?一个业务正式的洽谈5分钟足以,为什么我们还要花几天的时间泡在客户现场呢,感情的交流,从一个陌生人转变成一个朋友这不正式感情的力量吗?个人魅力的体现吗?
如果没有潜意识我们就不可能创造出任何东西,没有想象力也不可能创造出任何东西,潜意识就是我们对目标的渴望,每天的重复自己的渴望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又深深的扎根在我们的骨子里面,慢慢的形成意识。意识的变化成潜意识。潜意识要倾入全部的感情和智慧。
可将任何的欲望用来化作实质的金钱对等物的计划,意念或意向,自动植入潜意识中。
联想电脑的广告词是:世界如果没有联想将会是什么样?我们想象我们潜入水底,结果有了潜艇;人们想象上天,结果有了飞机;人们为了更好的沟通,结果有了电话。这些全部都是想象力的作用,一个没有梦想的人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任何人的盟友都有机会成为现实。机会和财富总是喜欢那些有着丰富想象力和强烈欲望的人。
生命中所需要的一切突破皆等候在你的想象力中。
《思考电视》读后感 篇5
在如今这个万千媒体竞相开放不断地丰富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年代里,电视作为一种发展年代及其久远的大众传媒工具毫无疑问依然在人们的闲暇时光里占有一席之地。可是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二维画面工具存在着引人深思的道理,它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宇宙黑洞一样简单而又深奥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我看来,美国作家莱博的《思考电视》一书不仅仅是介绍电视和电视节目一样简单,这本书中还蕴藏着深奥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等诸多内涵。作文一名学习经常跟大众传媒、跟电视打交道的学生,《思考电视》这本书让我对电视这最普通的日常媒体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
电视存在于世界各地,经过漫长的几十年发展,虽然各国之间在各个方面会有诸多不同,但是电视不会,人们收看电视节目的方式不会。莱博在《思考电视》一书中将美国人收看电视的习惯作了很微妙的调查并将之呈现在我的眼前。电视无论是在哪里,它似乎已经成为了被人们所习惯了,从一种简单的媒体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深深的存在于人们的脑中。在整个世界中,每天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在连续不断的收看电视,有近乎十之八九的上班族会在每天下班之后通过收看各种电视节目来得到放松和休息。电视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在工作之余的生活中的重心。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平时总是习惯性的打开电视是为什么?我们看电视或者只是简单的打开电视有理由吗?是的,我也是一名爱看电视的学生,平时喜欢看各种电视剧和娱乐节目,可是当没有我喜欢看的节目时,我还是会漫无边际的不停换台看些其他的节目,似乎只要能看电视就无所谓。我想生活中不只是我们学生,大概所有人在看电视时都一样吧。这正是说明地看电视已经成为我们脑里深处的一种习惯,一种思维,就像我们每天必须知道自己该吃饭一样。刨去它的媒体性,我可以说电视已经成为了一种家的符号,当你拥有一台电视的时候,你肯定是拥有一个家庭的。
现在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电视现在不像它最开始诞生之时那样只是一种简单的娱乐工具,它所衍生出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你有没有想过为何当今的电视节目如此地丰富多彩以至于几乎覆盖了人类生活所能触及到的所有层面?它已经进深为一种文化,一种商业,一种政治手段。如今的电视节目有哪个一个的存在不是为了收视率,收视率高的节目会通过各种手段让它一直延续,而收视率低的节目几乎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可能。让我们更直接一点,收视率从根本上来说是商业性的。各个娱乐公司创造出如此多的电视节目说到底也就是为了商业上的发展。如果谈到政治层面的话毫无疑问电视的作用就显得更为神奇。在过去电视未曾普及的年代里,除了那些知识分子基本上没有人会对国家大事,会对日常生活,会对整个政治有甚至一些微的理解。而如今,我们仅仅需要坐在沙发上在傍晚收看短短三十分钟的《新闻联播》就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国内国外的所有信息,将整个世界装进我们的脑海里。而对于那些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每到领导人大选的时候电视节目更是成为一种笼络人心的重要手段。电视节目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将国家的政治鲜活的拿起来呈现给每一个收看电视
节目的人。试想想,也许通过电视而对政治感兴趣的无数青少年在自己长大之后成为社会政治中的一份子也不一定,而电视也将不断的激励着下一代。难道这些不够有趣吗?
《思考人生》读后感 篇6
《思考人生》读后感
思考是门艺术,它有自己的目的、标准、原理、法则、策略和防范措施,同时也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艺术,因为我所做的.每一件重要的事都被自己的思维习惯影响着。但,何为艺术?文中哈钦森的观点是:“狭窄的街道,破旧的工作室,混乱的生活,对地方艺术的大肆宣传都是伪艺术的表现,这都不是真正的艺术,与必需的创作自由业毫无关系。波西米亚主义的推崇者挥霍自由、浪费时间,但是收效甚微。而富有创造性、有序地利用闲暇时光,则使人们焕然一新、精力充沛并且充满了渴望。”我想,他强调的是创造性,有序性。
思考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伴随着的,但是之前对思考的认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的,都较与狭隘,我需要用更加强大的理论去文库武装自己的大脑。切勿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
大学思政教育中择业教育的思考 篇7
一、大学思政教育与择业教育的关系
(一) 相互联系与挑战。
思政教育和学生择业的关系具有二元性, 不仅两者存在相当的联系, 也孕育了相应的挑战。因为大学生在进行择业规划时需要对规划主体、手段以及目标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抉择, 这在一定程度和大学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形成了互动和融合。例如“人本原则、因材施教以及综合素质”。然而, 从另一方面分析, 在当今大学生面临巨大就业竞争和压力时, 究其原因大多体现这些学生在择业观念和择业心理偏差过大等方面, 其具体表现就是他们在就业问题上盲目性和过高的预期, 而没有对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实际分析。
(二) 思政教育有利于指导大学生就业。
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是可以为大学生顺利择业和就业提供不少助力的。因为从某层面上来讲, 大学已经是大多学生在融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 这里具有相对单纯和轻松的学习环境, 学生需要把握这一阶段的学习机会, 为今后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工作中走的更加顺畅。据此, 通过对思政教育的强化和重视, 是大学为学生顺利就业所尽的最后一份力, 也是思政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思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 主要是对学生未来的就业趋势、就业思路进行相应分析, 培养学生在挫折和困难中的应变能力和接受能力。
二、择业教育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地位
当下学生就业的困境既是供需所导致的结果, 也是目前教育所引发结构性矛盾的综合表现。现阶段, 大多数未就业毕业生主要存在两种状况, 一是“无业可就”, 二是“有业不就”。“有业不就”主要是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对于社会和市场的适应意识较弱, 在择业期望与工作实际状况存在较大落差时, 选择了不就业, 因此, “有业不就”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而这种情况究其根源是价值取向所造成的, 也就是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说明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 学生在择业教育模块部分掌握存在一定的不足, 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强化, 以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的经济制度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 这一转变带来了各方面的影响, 同时也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转变。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也发生了较大程度转变。其在面对远离家人家乡时, 在尚未完全定型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面对社会诱惑时, 往往会在择业问题上进入到陷入困境。因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择业教育需要积极发挥作用, 认真切实分析学生的困惑和难处, 为其今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择业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 也是实现学生有效就业的实际效载体, 对于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的择业教育是对大学生在今后社会工作中的职业实践能力进行系统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的培养, 而思政教育则是对于这一培养目标划分清晰的思想准绳, 例如其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准绳的塑造与衡量等, 是实现学生个人理想目标和现实目标的思想指引, 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三、大学思政教育中择业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的需要。
因为大学生在参与择业教育时, 往往需要面对自身在就业中的心态失衡、定位失准以及观念和目标的模糊等, 而这确是思政教育所应该解决的问题。因为思政教育往往是将理想信念核心作为对学生职业规划进行科学的引导方法。在择业教育中也需要对先进思想进行深刻的学习, 尤其是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 以此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武装, 以丰富多彩的发展观念完善教育, 通过教育的实践和体验让学生真实的体会到社会、工作和人际交往, 真正看到自身职业在未来的发展和适应状况, 深刻体会到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对之后就业所带来的帮助与意义。
(二) 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机制。
现阶段, 我国高校已经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相当的认识和关注度, 也在不断的进行了各种尝试和调整, 但是仍旧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例如:工作和教育模式过于传统, 缺乏与社会实践的对接, 管理制度上存在一定的确实。因此, 综合来看, 高校思政教育仍旧需要更大程度的创新和完善, 以此来推动择业规划工作的深入。
(三) 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高校是为社会提供人才的支柱性力量, 对人才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就业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这些也影响学生整体就业概率。综合来看, 这都离不开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因此, 在实际的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 教师应该转变原本的教学思路, 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让学生在关注的目光中成长进步, 激发并张扬自我的主体意识魅力。
结束语:
高校可以培养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所必需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以及心理要素。各高校领导以及具体的思政工作者应当对自身的工作引起高度重视, 在明确自身义务和职责的同时, 积极推进思政教育和学生择业教育趋于完善, 强化对学生各方面就业理念的培养和引领, 帮助毕业生顺利择业、就业。
参考文献
[1]赵放辉.择业教育应是当前大学思政教育的重点[J].教育与职业, 2014, 19:75.
[2]尹大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与实现[J].学理论, 2014, 32:278-279+286.
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理性思考 篇8
【关键词】教育 继承 创新 积累 语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30-01
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实施者。这就需要我们以理性的思维看待教育和教育者。对传统教育,要有所继承,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有所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更要有所创新,以推动人类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传统教学的简单否定和对现代教学的简单肯定都是错误的
创新就意味着对传统的改变。怎样改变,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呢?从辩证和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从本质上看,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把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隔裂和对立是片面的,不负责任的,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不可完全割裂,要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可追求形式,华而不实,摆花架子。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一刀切。不能为了求新求变,而一时性起,推行创新教学模式,却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注重字正腔圆的诵读。注重知识的识记和积累,强调教师的讲解等模式都丢弃了。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数典忘祖”,也与鲁迅先生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相违背。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倡导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正确的,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一些弊端也是必要的,但切忌套形式,轻实质,急功近利。现代教育观念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高考指挥棒直接着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功利心理。
高考指挥棒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语文教学的应试化倾向明显。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受到高考题型的影响,把各类不同文体的文章解读为背景、段意、结构、主题和写作特点等固定模式,对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作了标准化、单一化解读,在不知不觉中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性。更为甚者,把教材当做考试阅读题进行指导,并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应具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绝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难怪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后来最讨厌上的课也是语文课。而传统教学观念,则注重字、词、词汇的识记和积累,句子语法和逻辑的研究,语感的熏陶和培养。这个学习的过程是细而漫长的,是从最基本的基础做起的。
2、种类繁多的现代教材和教辅资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广度和深度。教材编订者美好的愿望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之间存在着矛盾。
有时所选的课文,如《窦娥冤》、《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等课文,阅读一遍课文,一课时都不能完成,竟然教学建议让教师二到三课时完成。现在的教材可谓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要知道,高一高二学生可学着十门以上的课程,各科也同样具有这些配套资料。难怪现代学生的书写差了,语言贫乏了,情感缺失了?谁之错,谁之过?谁有能给我们的孩子读书的时间,阳光快乐的空间?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如同改革浪潮,汹涌澎拜,不可阻挡,可结果使我们的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真正提高了多少?有时,我也常常思考,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3、现代教学,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吸引着教师的眼球,激荡着教师的心灵,把简单的教学搞复杂了,花样多了,实效低了。一些教师对这些教育新理念的理解和把握,还存在着很多困惑,教学实践中也就难免出现一些偏差,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忽视基本功的积累,轻视了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呈多样性,有其灵活性,但也要讲究课堂教学实效。
【读后感教育思考】推荐阅读:
创新思考读后感05-16
写好读后感的思考07-30
像青蛙一样思考-读后感07-03
《轻松学会独立思考》读后感11-20
《结构思考力》读后感12-09
《在办公室外思考》读后感08-08
刘慈欣人生读后感思考人生800字05-13
《矛盾论》读后的一些思考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