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教育读后感

2024-09-26

圣贤教育读后感(精选8篇)

圣贤教育读后感 篇1

圣贤教育读后感

(一)《圣贤教育》算是一本佛教书,这本书是外婆给我的,外婆说:“这本书里讲的全都是真的事,你好好看完,会对你有好处的。”

《圣贤教育》有很多小故事,如“九零后的坏女孩”、“坏媳妇天打雷劈”、“一位医生的忏悔”……

其中,“九零后的坏女孩”写的这件事感动了我和妈妈。故事是说一个九零后女孩曾今打架、喝酒、抽烟,她妈妈一直劝她,后来她的妈妈要她上一堂课,可是女孩不愿意,妈妈又说:“只要你去听一下,如果你不想听了,我可以带你回家。”于是,女孩同意了。

当牧师讲到:“我的妻子生了个孩子,孩子没断奶前,我的妻子挤了一瓶自己的奶水给孩子……后来,孩子长了,在他结婚当天,把他儿时妈妈给他的那瓶奶水拿出来时,那瓶奶水却变成了血,这时,他猛然醒悟,原来,妈妈喂他的奶水就是血!”此时,女孩不禁大哭起来……

看了这个故事,妈妈和我都哭了……

经过这件事,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成长过程,其实喝了妈妈很多的血,我在想,今后,我要好好地待我妈妈,感恩妈妈无私的奉献,才能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

圣贤教育读后感

(二)有一个学生,它曾被十三所学校开除,他只不过初二的知识水平,但却走上电视,给上万人将国学。着就是《圣贤教育》第一集演讲人:胡斌。

他现在也仅仅二十二岁,但他走上演讲者的舞台,成功的走出人生的困境,从一个坏孩子变成一位成功人士。

年少时,他崇尚西方价值观。与父母、老师讲民主、讲平等……,从小不叫“爸爸、妈妈”,直接叫名字。在学校,老师只希望他能坐在最后一排睡觉。但他睡不着,左顾右盼。有时鼓动全班一半学生逃课,他吸烟,骂老师,打架……,母亲不停的给他换学校,但不到一个月,半个月,又开除了。

母亲知道这样不行,就让他读“只养不教,父母之过,后悔已晚,全家之祸”。就让他到北京学点技术,临走时给了他费用,但他到了北京就把钱挥霍了。

他到网吧上网,他很快就把网络游戏玩的再熟练不过,()网吧的人都认识他,但他却不认识别人。后来,他干脆在他租的房间里天天打游戏。有一次,他在超市买了一个星期的零食,放在旁边,他开始打游戏,一打就是七天七夜,最后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每次母亲打来电话他都不接,还不停的摔打电话……,钱花光了……

母亲来接他,他才十分艰难的喊了一声“妈——”。

他开始学习“弟子规”,学完后,他大彻大悟。母亲让他去敬老院做义工,可他却不想这么做,但为了推翻母亲的理论,他去了。

在敬老院的一个月里,他将那些爷爷奶奶照顾的像自己的爷爷奶奶,无微不至。不久,就有企业老板来找他谈工作,他不相信,他这样的人有人要,干脆让舅舅带他去,舅舅果然拿到了工资。他发现,自己终于做了一件“人”事。以后,不断的有人找他谈工作……

有人会问:这是为什么?原来敬老院的老人大多是成功人士的父母,儿女常年在外,没有精力照顾父母,所以来到敬老院。每当儿女来看他们,他们都会把这位很棒的小伙子介绍给自己的儿女,就这样,工作自己找上门。

幸福吉祥,善心感召;苦难凶灾,恶心感召;自作自受,命由我造。

圣贤教育读后感

(三)当今之中国社会深受西方思想影响,崇尚自由、享乐,尤以年轻人甚之,就如影片片头所演,那些西化的年轻人纵情的吸烟、喝酒,在他们心中只有享乐至上,但是如果人们活着都是只为了享乐,而把道德、法律抛于脑后,那么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是没有希望的。中国几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哲学思想好像一下子不覆存在了,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太快,还是我们已经把祖先的谆谆教诲遗忘了。当今之中国,经济发展确实迅猛,GDP的增长也领先于全球,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所谓的GDP的增长是建立在修桥铺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基础上的,而真正关系到民生的又占到多少呢?而且我们还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森林被砍光、江河被污染、耕地被占用……,外表的光鲜不能掩盖内心的虚弱,这样的GDP数据我们为何要看的那么重呢?

大自然是公平的,对大自然的过分破坏早晚会得到惩罚,一场日本大地震主就让我们彻底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地球仅仅是轻轻打个喷涕就可以让人类的文明灰飞烟灭,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简直是太渺小了,神马都是浮云。有时候我们真是应该停下匆匆的脚步,沉静浮躁的心灵,坐下来好好想一想,究竟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中华五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良品德与思想我们为什么会淡忘,会失去信仰,会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渐渐失去自我,我们需要反思。除了自我的自由享乐,我们还有亲情、友情和爱情,我们还有孝道、诚信和自律,我们还有仁、义、礼、智、信,我们还有一颗需要净化的心灵!

圣贤教育读后感 篇2

一、有教无类与教育的公平性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他的弟子出身于各个阶层,平民出身的有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上漏下湿的原宪,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的忡弓;商人出身的有子贡;贵族出身的有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宋国的司马牛;还有从监狱出来的犯人公冶长,等等。可见孔子收学生是不看他们的出身和等级的,这彻底改变了当时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办学、入学、入仕的教育状况,为教育的公平性开了先河。

综观两千五百年后的当下教育,教育的不公平却依然存在,并且可能成为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现今的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教育的不公平。

大城市集中了大批高水平的高等院校,但招生人数基本上都是向本地区倾斜的,比如北大、清华在北京一个学校的招生人数就可能抵过在整个浙江省的招生人数。复旦在上海的招生、中山大学在广东的招生、浙大在浙江的招生等都体现了教育的不公平,造成国立大学不是实际上的国立大学的窘况。

(二)基础教育的不公平。

基础教育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各级各类的重点校、非重点校对生源、优质师资的控制。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投入不足、提倡教育产业化、户籍制度不合理、以升学率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价体制等造成的,导致的择校费问题、回原籍高考问题、节假日补课问题等都是顽疾,不下猛药不会见效。

虽然国家已经意识到教育的公平性问题,有识的教育人士也已行动起来,如2010年北大在浙江的录取人数增至150人,清华在浙江的录取人数增至160人,均为历史新高;国家出台了义务教育制度,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工作的教师实行“绩效工资”,乡下教师还有下乡补贴;三门县教育局组织广润书院、城关中学、海游中学分别在六敖中学、里浦中学和小雄中学每个年级各设两个教学班,实行相关教师、校长的轮岗制度等有效措施,但是由于观念等原因,实行起来并不容易。还有,农民工子弟入学的真正落实问题,居于基础教育核心地位的高中教育怎么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高中教师的绩效工资如何与义务教育教师的报酬接轨,等等,都需要国家相应政策的出台,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和不懈努力。

二、谋道之学与培养目标

教育首先要解决培养目标的问题。教育目标是有层次的,首先是掌握谋生之学。孔子认为首先要解决生活问题,要会些生活的技巧,但从《论语》可以看出谋生之学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孔子教育的根本目的,甚至觉得不应该特地为生活而学。樊迟向孔子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又请求学习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出去了,孔子说:“樊迟,小人也。”樊迟向他学习,说明孔子是懂得种菜种庄稼的,但不教。这不是孔子轻视下层劳动人民,轻视谋生之学,而是他要提醒樊迟,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担负更大的历史责任,而不仅仅是养活自己。他要让他的学生能够担当具体政府官职去管理国家,他更要他们能够成为价值承担者。所以其次目标是学习“谋士之学”。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有机会就要出来做官,为国家尽忠,为人民谋幸福,要负起对社会的责任。最终培养目标是掌握“谋道之学”。孔子自己就是“十五志于学”,把传道当作自己终身的事业。谋道之学乃大道之学,与具体的职业没有关系,每个人在任何岗位上都可以弘扬内心中的高贵,其最高境界,乃是至善。孔子的“志于学”的“学”就是这样的大学———将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作为自己的使命,将研究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将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至善作为目标。所谓“君子不器”。君子就要担当天下责任,担当道义,就像曾子关于“仕”的道德宣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即君子应当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不息。这就是古之圣贤的培养目标———“志于道”。遵循这样的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均是“眼高手低”者。“眼高”,境界高、大器;“手低”,做好当下的具体工作,不好高骛远。孔子自己就是这样一个“眼高手低”者。孔子早年曾在鲁国执政的季氏手下担任管理仓储、牛羊的小官,同样能恪尽职守。可以想象,像他这样的学生如果学医,可以成为一名普通的医生,可以是一位医学专家,也可以是祖国医学事业的光大者;如果学法律,可以成为一名普通的法律工作者,可以成为一名大法官,抑或成为国家法律的制定者,以法治国;如果学经济和金融,可以成为一名普通的抄盘手,也可以成为一名经济师或金融专家,还可以洞察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左右世界经济的发展;如果学核物理,可以成为核电站一名普通的技术员,也可以成为核电专家,也可以成为左右能源领域的决策者。在其位就能谋其政,不管位高还是位低。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反观孔子的教育目标,会发现与我们新课程提倡的“乐学、担当之学”是合拍的,倒是我们的现实教学与教育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差距。话曰“大器晚成”,追求成“大器”还是少数。从学生报考志愿时家长的心愿就可看出,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把培养目标降至谋生之学,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谋一个好工作。大家都挤向大学里所谓的热门专业,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却乏人问津。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勇于担当的人才,我们的社会应该为谋道之士提供优厚的条件,至少不要让他们为谋生而分心。我们的基础教育除了教给学生谋生之学外,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教会学生有担当,有远大的志向。

三、课程设置与课程选择

所谓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论语》中关于孔子的教育内容即课程设置有以下三曰,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后人称赞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文学入者,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孔子要求学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思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志向和能力选择课程,也符合多元智力理论。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称“小六艺”,这是古人入仕的入门课程。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包括了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和技能技巧的培养。

从孔子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首先,孔子的课程设置是与他的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的,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服务的。礼、乐、射、御、书、数“小六艺”是谋士之学的基本科目,是为仕的入门课程。“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大学,谋道之学的必学科目,其以德为先,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的课程观都是与培养弘道之君子的教育目标相符的。其次,孔子的时代是没有现成的教科书的,《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是孔子带领学生一起整理的。课程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这与新课程的校本课程的实施观吻合。

反观当下基础教育的课程观,非常令人担忧。许多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课程观很狭窄,认为课程就是国家规定好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高考应试科目,所以从幼儿园开始就重视教给孩子读、写、算的知识,从小学开始在教学时间上就向数学和语文倾斜。大量砍掉所谓的非主干课程,即使课程排上了,也不重视。比如小学的自然课,许多县既没有小学自然教研员,评价体系也不重视,专职的自然教师也不多,只好由语文或数学教师兼课,碰上期中、期末迎考复习,自然课就成了语文课和数学课。从初中开始各种统考、月考就开始伴随学生,教学自然就围绕考而教,不考的课程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然后题海战、大量的重复练习、节假日补课就来了,学生忙于做题,教师忙于找题、改题、讲题,学生没有时间真正读点书,素质提高不了。教师没有时间进修,水平提高不快,而评价的核心是升学率。这样自然而然就造成了当下的教育状况:师生牺牲节假日补课,学校管理普遍提倡苦教苦学。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首先要从课程的设置入手,改变狭窄的课程观,提倡广义的课程观,落实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要开足开好课程,要提倡课程的选择性,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想学的内容。如三门中学的生态课程系统、研究性课程的开设、科技周、生态文化周、中德学生的交流活动、体育课、自选模块的走班等都是很好的尝试。让课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平台,真正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

四、因材施教与以学为教

“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及其它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组织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因材施教者,他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喭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进行施教。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清代进士、教育家汪辉祖也是极力提倡因材施教,他在著名的家教著作《双节堂庸训》中说:“子弟的天赋资质,绝对难以一致,师长应当就他们可造就的方面,采取委婉的办法教诲,使他们成才,如果硬是强迫他们去做自己难以做到的事,一定会把事情弄糟……大的木头用来做屋梁,细小的木头用来做屋椽,师长教育子弟也是这样。”一旦违反这种顺应规律的方法,就有可能造成让关羽去盖房、让鲁班去出征的局面,不但会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成才机会,而且极有可能使之性格发生扭曲。《学记》指出:学生常常犯四种毛病,或贪多务得,或孤陋寡闻,或浅尝辄止,或畏难而退,其原因在于“心之莫同”,即个性差异,教师要“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所以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掌握每个人的不同认知基础、认知风格和心理特点,其理论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所以对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学生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和爱好。

孔子的时代教育采取的是个别化、小班化教育,非常适宜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现在根据我国的特色,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将在很长时间内仍然是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很容易造成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课一种教案,作业千人一面,考试万人一卷。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教学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教育水平和质量。“一刀切”、“一锅煮”,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但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社会有要求每个孩子健康成才的期望,学校教育就要负起这个重任。所以在目前的班级授课制下,因材施教的内涵和外延都要拓展。教师首先要从多种多样的个性中概括和把握学生的共性,把教学措施主要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即相近的智力水平,相近的知识积累,还有相应的措施,做好预设;其次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需求,孔子的谈话法要发展成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对话形式;再次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实行课程的选择性制度;第四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详细情况似乎不太可能,但一个教师跟踪五六个人,采取人盯人、导师制的策略确是落实班级授课制下因材施教的有效措施;最后要建立分层教学与分层评价的体系,允许个别学生在学习进度、学习深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允许学生在学习进度、思维能力等方面暂时落后,不断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在适当的条件下,促进学生超常发展。

例1:有个中国女孩进入美国一所公立中学后,竟说不清自己上了几年级,原来这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除了认可老师以外,还有一个“指导老师”,负责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提出学习哪门科目和进入哪一个年级的建议。结果,这个女孩的英文、化学在12年级,数学和美国历史在11年级,法语在9年级。这就是西方式的因材施教。

例2:“同学们,舟曲泥石流灾难中,一个镜头特别令人感动!一位母亲在晚上漆黑一片、差点没过头颈的泥沼里,将30多斤重、4岁半的儿子牢牢托举8个多小时,直到天明被救!这是怎样的一种母爱!是怎样的一种毅力!是怎样的一种坚持!是怎样的一种希望啊!”“现在请同学们起立,双手举直托起你手中的书,想象你托着的就是你的孩子,你此时正陷在泥沼中,为了你的孩子,你能坚持多久。”……这是2010年9月25日台州晚报《教育周刊》报道的天台坦头中学王定均校长为潜力班学员开课《态度决定一切》中动人的一幕。这些学员是九年级目前学习上比较困难但进步空间和潜力很大的30多位学生。该校还将组织中等生成立励志班,组织尖子生成立兴趣班或特长班。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因材施教。

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上、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更明确地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的年龄和心理力量的许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适合学生的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遗传与智力,而在于家庭与学校的环境条件。因此,他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所以因材施教在当下应拓展为“以学为教”。所谓以学为教,首先是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这是因材施教。但这还不够,教学还要为促进学习而教。以学为教最核心的内容是教学要促进学生习得学习策略。《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指出: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能解决一时之饥,“授人以渔”则可使人受益终身。以学为教的教学思想不但体现在认真的对待个别差异,而且提倡要善于利用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重视选择性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能力,具体表现在:(1)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课程;(2)有条件的话自主选择教师;(3)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选择自己发展的学习方式。学习于学生关键是在主动性和自主性;于教师则关键是在了解学生,挖掘资源集体教学,促进学习,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理解不清的地方,才能“因其蔽而通之”。所以“以学为教”是新时期的“因材施教”。

五、启发诱导与自主学习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经过思考理解了其中一部分含义,但又未能彻底弄清楚。这时学生很着急,孔子认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教师在关键的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学生才会有很大收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学生还没有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没有急切的求知欲望,教师就先不必给学生上课。“悱”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学生经过思考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可是又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说不清楚,十分着急,教师在这时候给学生指点一下,才能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如果学生不是处于这种状态,教师是不必告诉学生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师所讲的东西学生不能理解,不能从已知的一点,去进行推论,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那就不应该重复去教了。教师所讲的知识学生理解不了的时候,还要再讲,势必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这就违背了教学规律。所以孔子的学生往往能够“闻一知二”乃至“闻一知十”。可见,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是指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豁然开朗。

反思当下的教育实践,许多教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有余,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足。我们不能满足于保姆式的教育形式,要在全面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实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孔子一方面是“诲人不倦”,另一方面却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一个四方的东西,已经对学生讲了一个角,如果他不能据此推知其余三个角,那就不必再讲了,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思考,仅靠教师讲授是没有意义的。就是说教育要教会人思考,教给人思考的习惯及勤于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只有苦口婆心,只有牵着过河,不行就抱着过河,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形成依赖和懒惰心理。可见启发式的前提应该是自主学习,贯穿启发诱导全过程的也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式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有疑问且又深入思考之后,启发式要抓住时机;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学习,而不深入思考,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但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问题仍然疑惑不解。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当学生欲知而不知,想说又说不出时,心理上就产生了“愤”、“悱”,这时的学生注意力是集中的,思维是敏锐的,想象是活跃的,此时即是启发诱导之时。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保姆。正如王阳明所说:“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他许多不得。”(《传习录》下)教学要诱导,但要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同时教学要能促进自主学习。

六、教育评价与激励发展

反思当下的教育评价,很容易走极端。在新课程实施之前,一切以考分为评价指标,动不动就考试、分数排名。课堂上教师吝用赞美、鼓励之辞,只有极少数优秀学生才能享受老师的表扬。对于所谓的“差生”、“调皮生”动不动批评,有的还体罚,每天搞得这帮学生灰头土脸,搞得小小年级就厌学、逃学。新课程倡导激励发展的评价理念后,老师们不体罚了,更不敢批评了,什么都是肯定,上课回答对了,“答得好!”回答错了,“也有自己的道理!”不置可否,搞得学生一头雾水,不知道问题的正确答案。考试完了,视分数为洪水,不让学生和家长知道,也不敢对考分进行评价。这就过了,走进了评价的误区,也即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

我们好好看看孔子的教育评价。例如,孔子通过观察发现颜回勤奋好学,自觉性高,就经常表扬他,如说“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发现子路好勇,易轻举妄动,就指出:“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意思是说,君子把义看得最为重要,有勇而无义的君子,便会作乱;有勇而无义的小人,便会为盗,因此,子路你想成为君子,单靠勇敢有什么用呢?综观《论语》,孔子的评价观是非常辩证的。对于学生的优点给予表彰,力求发扬;对于他们的缺点予以批评,力求克服。所以我们的教育评价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辩证公平,该表扬则大胆表扬,该批评则严厉批评,该鼓励则推之,该遏制则阻之,是态度问题则端正态度,是内容没掌握就得勤奋虚心求学,该公布分数就公布分数,该个别指导就个别交流,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课堂即时评价、活动过程评价和形成性测试相结合。总之,一切要以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以上是从教育的整体性角度,从学生对象、立志、课程、教学原则、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六方面针对当下教育存在的主要弊病结合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出的一点看法,以抛砖引玉,引发有识之士对教育的关注和关心支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本文从教育整体性的视角出发, 在分析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弊病的基础上, 结合孔子的教育思想, 就改变教学现状进行了探讨, 指出, 教师应汲取孔子的教育智慧, 在维护教育公平的前提下, 教育学生掌握谋生之学、谋士之学、谋道之学等, 同时在具体教学中协调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启发诱导的关系,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体现以学为教的思想。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原著孔子.编著司马哲.论语.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7.11.

[2]鲍鹏山著.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0.3.

圣贤教育读后感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者 圣贤教育

创业带动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家庭、创业者(就业者)等各个方面,十分复杂。很多学者为此不懈努力,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些发展模式来指导创业就业实践。本文旨在阐释在此过程中圣贤教育的作用。

一、中小企业创业带动就业模式中圣贤教育的意义

任何一种政策、模式都是在强大的政治思想基础上完成的,同时只有在正确的思想支配下才能得以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创业带动就业问题上也离不开政治思想的教育。

古圣先賢的教诲与社会主义道德观、共产主义的理想不谋而合,事实上是一种传承和发展。但后者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学习西方,而忽略了古圣先贤的道德观深层次的规律性的东西——“人自性”的恢复和有效开发。古圣先贤的智慧不仅在于有崇高的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他们晓得“自利”、“利他”的关系。他们用“因、缘、果”的理论,巧妙而深入的阐释了“只有利他才能利己”、“损人绝对不会利己”的事实真相。人们只有在“明因”、“识果”后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按照“利他才能利己”的公理行事,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因此,在宣传社会主义道德的同时,也要注重古圣先贤教育的恢复和开发,才能在研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方面取得真正的效果。

二、中小企业创业带动就业模式中圣贤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各级政府贯彻“创业带动就业”政策

在此过程中,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道德观、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离开古圣先贤的教诲,就会被西方“利己”思想影响,为一己私利,搞面子工程,盲目追求企业数量,而忽略可行性研究,造成不应有的资源浪费,甚至会出现借机假公济私、侵吞专项资金中饱私囊的违法犯罪行为。只有官员“明因识果”一心为公,才能专心致力于公共事业的发展,才能运用好国家的专项财政资金,制定出合理的有利于创业就业的政策,才能引领和促进各种配套措施的有效实施。同时大力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观和古圣先贤的教诲,使全民充分认识并逐渐形成“利他才能利己”的共识。

(二)有利于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发挥教育培训功能

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在为创业带动就业的事业中,肩负着基础教育、专业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功能。如果教育机构离开了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离开了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明因识果,就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在西方“利己”思潮的影响下,有些教育培训机构,不顾公共利益,在私利的驱动下大肆敛财,造成巨大的社会浪费,尤其是有损于教育机构的功能和声誉。

(三)有利于各类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退伍军人等等都是就业者和潜在的创业者。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离开了古圣先贤的教诲,有些人就会受西方“利己”思潮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就会相互攀比,起心动念无不自私自利,不能从实际出发,盲目创业择业,大行不正之风,不惜行贿腐蚀官员,扰乱社会秩序,假借创业之名骗取贷款、行不法经营之举。这些都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和巨大的社会浪费。

(四)有利于消除对古圣先贤经典的误解

现前很多人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有很大的误解。这种误解障碍了人们的智慧的恢复和升发。人们常常把封建制度与古圣先贤的教诲混为一谈,一概说成是封建糟粕,这是不客观的。尤其是对古圣先贤教诲的文句不理解,造成很多误解、错解。致使古圣先贤受到不应有的攻击和诋毁。因此,应大力挖掘传统文化瑰宝,还古圣先贤的清白,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造福于人类社会。

三、中小企业创业带动就业的事业中加强圣贤教育的途径

(一)各级地方政府倡导并组织、促成公民公德教育论坛巡讲

由世人尊敬的释净空老教授倡导的,陈大会等仁人志士积极组织的大型“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在各地巡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各地政府可以牵头促成此等好事的实现,端正心念,对提升公民的公德意识,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创业就业的良性发展。

(二)各级学校

当前尤其是高等学校更应该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弘扬传统文化,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使每个学生明因识果,端正心念,培养自己的德行,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认真领悟和实践“利他才能利己”的公理观。进而更好地学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共同实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创造美好灿烂的幸福人生。

(三)农村乡镇、城市社区都要设立“传统文化宣传站”

以《弟子规》为教材,学习弟子规,落实弟子规。引导农民和市民参加宣传站的学习活动,不断提升道德修养。

(四)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传统文化

网络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网络学习既可以集体收看共同交流,也可以单独学习。使用起来很方便。

四、结论

我们在创业就业过程中应该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同时以古圣先贤的教诲为基础,明因识果,充分认识“利他才能利己”的公理内涵,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创业就业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蔡昉,都阳.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李哲,何云景,代强.构建以乡镇为重点的创业支持系统[J].中国集体经济.2011 年第1期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观后感 篇4

在一次中小学班主任培训中,我有幸观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特别节目——《圣贤教育改变命运》,我是在泪流满面中看完这个专辑的,心情无比激动地写下了这则观后感。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我看到了人类灵魂中最宝贵的东西——孝与感恩!非常感恩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的老师们给我们送来了古圣先贤们的教悔,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现身说法的感人事例,如一声声惊雷,使我的心震撼了!

每个人只要扪心自问:我会做父亲吗?我会做母亲吗?我会做男人吗?我会做女人吗?我会做儿子吗?我会做女儿吗?我的所作所为都是人应该做的吗?我懂不懂人到底应该怎样做?我算不算一个好人?当我们扪心自问时,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不那么会做人,或多或少地总是在犯着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的古圣先贤称“天地人”为三才,为什么把人与天地放在同一地位?那是因为天地万物众生,唯有人具备了效法天地自然规律的能力,如果人类变得再也不会效法自然规律了,那么灾难离我们还会远吗?回顾一下历史,历朝历代,凡是君王贤明仁爱,必定天下昌盛,国泰民安;如果君王暴虐昏庸无道,必定百姓疾苦,天灾人祸不断,天地间的自然灾害也往往在这种时候来凑热闹了,而这时候就是朝代消亡的时候到了!可见人与天地是能感通的啊!这些道理,我也是在这次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听肖老师解读《弟子规》才明白的。

但是,望着讲台上声泪俱下的肖老师,我们却感到汗颜!弟子规上有一句话: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能说自己从来没有任何过错吗?因此,我想我应该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做好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孝顺的人、心存感恩的人!

圣贤教育读后感 篇5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圣贤教育改变命运》观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观后感1

假期有幸看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系列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内的道德伦理深深触动了我,它是一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片子,是一部让人们反省自我错误的片子,是一部让千千万万人看了不禁流下泪水的片子。

透过对圣贤教育视频的学习,也加深了我对弟子规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这次学习中我最感受深的一句话就是“学习弟子规,做好中国人;落实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弟子”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社会中指公民;“规”指的就是规范。《弟子规》做为古圣先贤就是要规范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不仅仅是要去学习《弟子规》,更重要的是把《弟子规》去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圣贤教育中很多的例子都是在给我们讲述这些道理。故事里的《九零后坏女孩》的牛文荣说过你说《弟子规》不好,但它让我们的爸爸妈妈不离婚、不吵架,并让我的爸爸改掉了不好的习惯,让我从一个坏女孩成为了一个帮忙人的义工。这些故事同时也是在给我们敲警钟,如果我们这天了解了传统文化而不去改正自我的错误,纠正自我教育孩子的方式,我们将逃但是自然规律给我们惩罚。这些老师在了解传统文化后,他们去忏悔去呼吁大家不要像他们一样。

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会变成了一个帮忙社会的人,是什么让这些人改变呢?是圣贤教育,是圣贤教育改变了他们。是圣贤教育让我们明白“人之初,性本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

像这些在圣贤教育里除了上方老师讲到的还有很多老师透过她们的亲身经历都应征了。可见教育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息息相关,就如陈大惠老师讲的: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只教书本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习道德教育,从而落实到生活中去。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观后感2

每次看完中华传统文化大型纪录篇《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就像灵魂深处被照过镜子一般,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顿时无限明朗,使我的心灵深受启迪、净化和震撼。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教育人们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用一个个实例证明了它的力量,它修复了一颗颗扭曲的心灵,并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使他们淡泊,明智、淡定从容,心怀感恩,心生幸福。一个人好了会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受益了会影响一个社区团体,乃至整个社会!

这是一部现代女性必看的影篇。例如谷爱琳老师的《我是怎样做亿万富翁的太太》中讲述了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后是如何夫唱妇随、相夫教子、侍奉公婆、积累财富,她和她的家人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转变。影篇中有一个片段,让我记忆犹新:谷老师谈到,她爱人下班一回家躺在床上休息,她帮忙宽衣解带,端茶倒水,包揽所有的家务,吃饭时还要送到爱人的跟前请其用餐……这种种让在场的男观众看了拍手叫好,让在场的女观众自叹弗如。可见当今社会,大多女人需要男人的嘘寒问暖,怜香惜玉,很少有人能做到像谷老师这样的体贴入微。就像谷老师参加的女企业家培训班里的同学,个个如花似玉、学富五车、能说会道,但她们也总是怨声载道,怨她们的男人不管家务、不管孩子、不听她们的话,三十六个人中就有三十个是离婚的,成功的她们却缺乏幸福的感觉。谷老师的经历告诉大家:女人似水,水德柔顺,顺从是一个女人的美德。作为女人不要自视聪明才高,蔑视传统文化,盲目崇尚西方现代文化,而要相夫教子,柔顺生福,助夫成德,教子成贤,家庭才会兴旺与美满!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观后感3

放假有幸看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系列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内的道德伦理深深触动了我,它是一部教大家做人做事的片子,是一部让人们反省自己错误的片子,是一部让千千万万人看了不禁流下泪水的片子。

通过对圣贤教育视频的学习,也加深了我对弟子规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应用到大家的生活中。这次学习中我最感受深的一句话就是“学习弟子规,做好中国人;落实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弟子”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社会中指公民;“规”指的就是规范。《弟子规》做为古圣先贤就是要规范大家的生活,所以大家不仅是要去学习《弟子规》,更重要的是把《弟子规》去落实到大家的生活中去。

《传统文化论坛》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深刻感人,从婆媳到夫妻到父子、母子都被圣贤教育感化了。《弟子规》中总叙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多学习有益的学问。总叙中把大家生活中的伦常道德都概括在内: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圣贤教育中很多的例子都是在给大家讲述这些道理。故事里的《九零后坏女孩》的牛文荣说过你说《弟子规》不好,但它让大家的爸爸妈妈不离婚、不吵架,并让我的爸爸改掉了不好的习惯,让我从一个坏女孩成为了一个帮助人的义工。这些故事同时也是在给大家敲警钟,如果大家今天了解了传统文化而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大家将逃不过自然规律给大家惩罚。这些老师在了解传统文化后,他们去忏悔去呼吁大家不要像他们一样。

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会变成了一个帮助社会的人,是什么让这些人改变呢?是圣贤教育,是圣贤教育改变了他们。是圣贤教育让大家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看完视频我也不断地反思:当大家觉得自己没有做过危害社会的事就觉得自己没有错,自己是个好人,试问一下自己孝顺好父母了吗?是一味的给钱给他们,还是真正用心去关心他们、体谅他们、尊敬他们呢?你对社会没有危害那你对社会做了什么贡献?大家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教育他去为社会做贡献还是让他们以后更有钱更有社会地位呢?大家该反省了,反省大家到底做了什么,也许你觉得做了一件你觉得没什么的事,你也许就是在危害社会了。

现在很多家长也常常忽视自己的教育,把孩子往保姆、老师那一丢,自己去赚钱,到孩子长大了把钱留给他们,使得孩子从小有了依赖心、自私心、自利心,走入社会完全不能独立又不招人喜欢的人,这不是真的爱孩子,这是害孩子,大家应该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不是钱,是“德”,“德”是一个人的根,没有根,他们不能很好的生存下去。

像这些在圣贤教育里除了上面老师讲到的还有很多老师通过她们的亲身经历都应征了。可见教育对于大家的生活来说息息相关,就如陈大惠老师讲的: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关键在于大家不能只教书本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习道德教育,从而落实到生活中去。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观后感4

观看了陈大慧老师讲的《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后感触很深,同时也深感自我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所以也期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齐观看,重新理解圣贤教育,重新认识人类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这部纪录片透过超多的史料和事实,帮忙这天的人们认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把已经混乱和颠倒的,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通通纠正过来。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我的命运,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命运,命运就象已经铺设好的一条无形的轨道,牵引着人们一步一步走下去,命运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人与人的命运,会如此的不一样。有的人幸福美满、有的人灾祸不断,这其中到底有没有规律,有没有真理的存在呢?圣贤里面说,命运的真理是命由心造,福自我求。也就是说:命运是由人们的心念造就的。

基地近期成立了“夜晚大学堂”主要学习了圣贤教育培训课,了解了四维、八德、三纲五伦,懂得了怎样做人和教育孩子。里面主要讲述圣贤他们的亲身经历,其中有央视主持人,有亿万富翁,有科学家,有院士,有央视记者;也有一字不识的农民,有十恶不赦的劳改犯、讲述他们是如何从迷惘中走向人性的.光明,从不幸走向幸福。后面还有成千上万人的义工,不要任何报酬在为这个论坛服务。看了圣贤教育片后,总有以下的感觉:

看它的感觉,不是传销式的热血沸腾,而是发自心内的感动;

看它的感觉,不是宗教式的超世脱俗,而是让你热爱生活;

看它的感觉,不是听成功人士演讲的激情澎湃,但下来却无从下手,而是引起我们对过去的反省;

看它的感觉: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心更加纯净无暇;是一次灵性的提升,让人性放出光芒;是一次命运的钟声,让生命得到升华。如果你看了真的感觉很好,请把它推荐给你的亲人、朋友。

看《圣贤教育改变命运》时为我定下了格局,虽然我们已成不了圣贤,但能够让我们少走弯路,少经历那么多的苦难,解决我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找到幸福,并依教奉行成为一个君子,还能够指导我们的下一代如何少走弯路,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甚至成圣成贤。

说尽千言万语,不如打开它观看。请你必须尽早打开它,也许在打开那一刻起,你的命运已经开始发生改变。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观后感5

观看陈大慧老师讲的《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后,感触很深,同时也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观看,重新接受圣贤教育,重新认识人类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事实,帮助今天的人们,认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把已经混乱和颠倒的,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通通纠正过来。

在影片中陈老师讲到《三字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会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却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个人性,那个天性,那个人性是本善的,本来就是善的。善是什么呢?纯净纯善,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与生俱来就这样。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杯清水,无色,无颜色,无味,无味道,无嗅,也无这个气息,没有气味。透明的,这就像人性一样。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样的我们,现在却面临着重重“污染”,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天天充斥着我们视野的是:一件件罪恶的事件,一段段见不得光的丑闻,扭曲的价值观,罪恶的金钱观,老无所依,少无所养。为什么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现在人们,精神文化却如此的可怕。陈老师讲到“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让他保持他这个纯善的人性的话,他那个刚出生的时候、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变了,特别是传统文化匮乏的今天,人们脱离了圣贤教育,抛弃了世界观、价值观,放纵了自己,丢失了本性。受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周围的朋友,周围人的错误的价值观、不道德的价值观的影响,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会噬待解决的问题。

圣贤教育专题 篇6

通过对圣贤教育视频的学习,加深了我们对弟子规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这次学习中我最感受深的一句话就是“学习弟子规,做好中国人;落实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作的《训蒙文》,后由清朝的贾存仁修改,并改名为《弟子规》.《三字经》里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我们错误的认为教育一个人最好的时候就是在他最善良的时候,儿童天性未染,善言易入,及其长而不易变,所以我们都认为须在幼小时培养,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错与对是一种相对的形式,只有做错了才会让人知道什么是对的。人都会犯错,但错上加错、破罐子破摔和知错而改是两种意义,这就要看我们的教育如何?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我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在学校里我们大多时候学到的是提高我们学习能力的知识,而道德之根相对涉及的就要少。“弟子”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社会中指公民; “规”指的就是规范。《弟子规》做为古圣先贤就是要规范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不仅是要去学习《弟子规》,更重要的是把《弟子规》去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弟子规》中总叙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多学习有益的学问。总叙中把我们生活中的伦常道德都概括在内: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圣贤教育中很多的例子都是在给我们讲述这些道理。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胡斌,让我想到一个古时孟母三迁的故事,古时的孟子非常调皮,走到哪里学到哪里,不懂所学到的是好是坏,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有一个好的环境去好好的学习,把家迁到学校附近,可谓是用心良苦。而

胡斌被十三所学校开除可想而之他的父母为他操碎了心。红包医生张秀敏的忏悔,红包本是喜庆节日时人们的一种赠予,而做为一个医生,他们救死扶伤,叫他们白衣天使一点都不为过,因为他们的那种精神是神圣的,拿到红包的医生也意味着他们无视了生命,红包是鲜红的血染的,你拿别人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也就违背了道德。傅冲讲的我不敢再恨父母了、牛文荣讲的九零后的坏女孩,对于新世纪的一代,离婚已成为普遍现象,可是殊不知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她们用自己过激的行动申明着这一切,然后这过激的行动中不知不觉违背了伦理道德。

陈大惠老师讲的一个水试验既有意思也深深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个水实验是日本的江本腾博士做了几百个实验而成的结果,在中国这本书被翻译成“水知道答案”,当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水时,水的结晶会出现不同的形状,当你开心、善良、快乐、充满爱和感恩时,水的结晶会是非常漂亮的形状;当你生气、悲伤、郁闷时水的结晶会非常的丑陋。我们身体90%都是水分,你有什么样的思维、心情你身体里的水结晶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形状。当你施加什么样的作用力就会回馈于你什么样的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等的。徐洁讲的不懂胎教的女超人,她为了争强好胜,超越别人,怀孕时不顾肚子里的孩子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取得更高的学位,孩子生下来几年发现得了自闭症,为了给孩子治病,只能放弃工作,即使是取得了让人人都羡慕的国际注册会计师,最后只能是废纸一张。陈大惠老师讲的富和贵是怎样来的,讲述的山西大同的张选总裁,他其貌不扬,还有山西口音,没有学过工商管理,没有高学历,而他却拥有四个亿的资产。《了凡四训》中讲到:百金财富,必定是百金人物;千金财富,必定是千金人物。别人欠了他二百七十万,他说这些人不是家里有事,就是急需的,还不了就算了,可见有

这样胸怀的人拥有财富是必然的,他还有一颗善良的心一直在救济别人。所以,很多人做生意也都愿意找张总,和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做生意还有什么不放心?

圣贤的面目 篇7

在该书《药山惟俨禅师》一文中,我们可以读到大禅师道吾和云岩的一些有趣记载:“道吾和尚四十六方始出家,俗姓王,钟陵建昌县人也。云岩和尚是道吾亲弟也。云岩先出家,在百丈造侍者。道吾在屋里报探官。一日行得五百里,恰到百丈庄头,讨吃饭。当时侍者亦下庄头,庄主唤侍者对客,侍者来相看一切后,便问:‘将军是什么处人?’曰:‘钟陵建昌人也。’‘贵姓?’对曰:‘姓王。’侍者便认得家兄,便把手啼哭云:‘娘在无?’对曰:‘忆师兄,哭太煞,失却一只眼,下世去。’侍者得消息,当日便上百丈……”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云岩和道吾在俗家是同胞亲兄弟,云岩年幼,但先出家,所以他俗家哥哥反称他“师兄”。道吾出家前大概在军队里当信使(“探官”)。一天,这一僧一俗的兄弟二人在寺院的田庄里邂逅了。起初,云岩(“侍者”)还不敢认,先试探性地问对方家乡姓氏,确认就是俗家兄长后,便拉着手哭着问:“娘在吗?”虽然出家多年,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却是久蕴心中,一见昔日亲人,便喷薄而出……

兄长的回答简洁但动人心魄:“忆师兄,哭太煞,失却一只眼,下世去。”想念出了家的儿子,哭瞎一只眼,继而过世……

这段叙述几乎把这二位大禅师的家世、性情和盘托出了。这样的记叙方式在其它的高僧传记著作中很少见。以至于一说起高僧、圣贤,给人的印象总是高远的、神秘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

我相信,这种对高僧的误读是人们对整个佛教教义误读的一部分。真与俗、空与有被打成两橛(音同绝),修行、出家、开悟……在人们心目中逐渐被定格成是远离人间烟火、冷血无趣的。这不妨可以被称为“圣贤佛教”“离世佛教”,与“人间佛教”的意趣大相径庭,与佛法二谛圆融的真理也不吻合。

多数史传中对高僧概念化、去人性化的叙述其实是儒家文化介入的产物。综观佛教史上有代表性的高僧传或禅史,执笔者或是有良好儒学修养的高僧,如慧皎、道宣、赞宁等,或是这些著作经过有佛教信仰的士大夫的删定整理,如宋代杨亿删定《景德传灯录》。而儒家的审美取向是文质彬彬的“中和”之美,是大雅,是“为尊者讳”。它与印度佛典中真实、质朴、不避尊卑的叙事风格不同。印度佛典,尤其是《戒经》的叙事风格是朴实无华、原原本本的。举凡大小便利,男女贪染、饮食钱财之事,在这里都记录无碍,无论所关涉者是圣是凡。

《祖堂集》的编纂者是南唐泉州招庆寺的静、筠二位禅僧,其语言风格白话、口语,有些叙述虽拖沓、冗长,但真实、朴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史传存在两种话语风格:一种是以儒家为主流的,一种则是生活的、民间的、白话的话语风格。前者的叙述使圣贤面目隐显在飘渺白云间,后者的叙述倒使圣贤们回到了人间,使我们这些在大地上摸索前行的众生们增添了许多信心!

践行弟子规圣贤教育活动方案 篇8

彬县义门学区

关于开展践行《弟子规》圣贤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

各小学:

为了传承国学经典,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更好地推动学校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凸显办学特色。学区决定在全体师生中开展学习《弟子规》教育活动,将中华传统经典《弟子规》教育引进校园,引进课堂,纳入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学区研究特制定本方案,现印发你们,望切实遵照执行。

一、活动目的:

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以学习践行《弟子规》为重点的中华传统经典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基础文明和基础道德,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道德规范,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学习《弟子规》为主要内容,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作用。使师生形成文明行为习惯,提高师生的文明素养,成为具有一定修养的文明人。进一步提高我校区德育工作水平,构建我校区德育工作教育新模式。

二、活动主题: 学弟子规,感父母恩,养好品行,做文明人。

三、组织机构:

学区成立践行弟子规圣贤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张 军(学区校长)

副组长:曹小平(学区副校长)王 勇(中心校校长)

成 员:辛敏科 苏 彬

罗红军 赵忠兴 辛劝儒 全刚平

刘建科 李建平弥益民 王晓鹏 曹勇录 郭相平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曹小平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四、活动对象: 全体小学生、教职员工。

五、活动内容:

1、诵《弟子规》,养好品行。把《弟子规》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内容,按班给学生免费配发《弟子规》教材。各校利用早读、班会、国旗下讲话或其他学科教学,宣传讲读《弟子规》。通过朗读、讲故事、表演、观看相关动漫作品等形式,理解《弟子规》内涵,明确礼仪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礼仪习惯,在学校形成浓郁的学习、践行《弟子规》氛围。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和道德修养。指导学生充分感悟“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些古训给我们的启示,让学生真正“从小事做起,从我心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设“文化讲堂”,启人生智慧,树育人先锋。组织师生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大讲堂,让师生进一步了解《弟子规》、熟悉《弟子规》,接受传统文化的思想浸润,与时俱进,古为今用,提高育人效果。全体教职员工要全员普及《弟子规》原本的阅读,利用专门时间观看宣传讲解《弟子规》光盘、资料(也可自己在网上浏览相关视频〈大方广文化公益网http:///gb/或直接在百度搜索“幸福人生讲座”〉),从思想深处领会《弟子规》精髓。

3、携家长参与,促家校共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平台上一个广大的空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必要补充,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此要以学习贯彻落实《弟子规》为主题,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开展工作。首先利用家长学习会,向家长介绍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及有关文明礼仪知识对家长进行教育。其次,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将《弟子规》的教育纳入其中,全面普及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家长的素质。来促进家校共育,形成育人合力。对《弟子规》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背诵上,而要用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来呈现。

4、开展“自查自律”活动,规范个人行为。本期,学区将推行“弟子规生活力行表”填写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对照自己每天的表现,逐步规范个人的生活学习良好习惯。各校要下发《弟子规生活力行表》,班主任要做好填表辅导工作。学区将定期对此项活动进行检查,以推动“弟子规”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5.辟学习专栏,享学习成果。在学习《弟子规》活动中,学校、班级要开辟活动专栏,提供《弟子规》学习相关资料,相互交流教育活动案例,活跃教育活动。师生通过诵读力行《弟子规》这个主题,通过写实践感言,心得体会等形式,记录学习、实践《弟子规》的各种收获。

六、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弟子规》传承三百年,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弟子规》教导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做事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各校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好教育活动。要把深入学习践行《弟子规》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作为狠抓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手段,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动,逐步深化。各校要制定学习实施方案,成立“弟子规”圣贤教育推行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要明确内容措施,精心组织和指导好本校学习活动开展。各校务于2012年2月29日前将实施方案报送学区。

2、积极深化、创新举措,确保实效

1)全面动员,广泛宣传。各校要充分利用教师会、班队会、课间操等时间,通过教师讲座、主题班会、朗诵比赛、演讲、文艺表演、校园广播、黑板报或手抄报、标语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弟子规》的具体内容和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2)加强学习培训,切实领会内涵。各校要通过举办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专题讲座、观看教学光盘、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等形式,积极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帮助广大师生、家长理解《弟子规》的深刻内涵,领悟其思想价值。

3)各校要切实抓好师生的《弟子规》诵读、背诵工作,教师40岁以下能熟练背诵,40岁以上达到熟读、解义。全体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背诵。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消化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并潜移默化的运用到平时的言行中去。

3、丰富活动载体,创新学习形式

1)各校要以诵读为主,辅以吟唱、书法、舞蹈、讲故事、曲艺表演等形式,将教育活动生活化、生动化、趣味化,通过演经典、唱经典、书经典、画经典,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平台,达到共同诵读,共同提高的目的。

2)结合《弟子规》学习,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一要开展感恩教育。让每位学生深刻体会父母、师长的养育、培养之恩,学会感恩,学会做人。二要开展养成教育,做好“新三好”评定工作。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三要开展礼仪教育。各校要制订学生、教师在校日常礼仪规范,通过多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提升师生的礼仪素养和文明水平。四要开展诚信教育。通过评选“诚实守信好少年”等形式,教育学生从小做诚实守信的人。

4、实现“五个结合”,推进学习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

一是与校园文化创建活动结合起来。要把《弟子规》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在校园营造浓厚的学《弟子规》、用《弟子规》的文化氛围。使面面墙壁、处处角落呈现国学文化。

二是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各校要借助《弟子规》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带头参与,带头学习,带头实践,提升师德水平。三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各校要从实际出发,将《弟子规》讲解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理解,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四是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各校要把学习践行《弟子规》,作为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课题,结合开展养成教育活动,从学生最基本的做人、处事、礼仪、学习等日常小节开始,发挥经典文化的育人功能。

五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各校通过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参加学习交流活动,让更多的家长加入到《弟子规》学习教育活动中来,既教育子女,又重塑自我,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七、活动实施

第一阶段:2012年2月—3月

1.制订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活动实施方案、内容和目的。

2.搜集、编辑和印发有关《弟子规》学习资料。

3.师生学习、宣传、贯彻和落实《弟子规》思想内涵。全体师生要求能够讲解《弟子规》的文字含义和思想内涵。

4.各校、班制定本校、班学习《弟子规》活动实施方案,提出“每日读一句”、“每周背一节”、“每日听一遍”、“每周记一篇”的要求。

5.布置教室、校园内外,出墙报、挂标语等营造学习《弟子规》的浓厚氛围。

6.召开 “读经典,学做人”学习《弟子规》活动动员大会,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7.为切实提高教育活动效果,2012年3月底学区举行《弟子规》背诵大赛,学区适时召开“学习《弟子规》系列教育活动”现场会,树立典型,推广经验,促进活动向纵深发展。8.开展撰写“弟子规与班级管理”、“弟子规与学生行为习惯”等教育案例征文活动。

9.走向社会,宣讲《弟子规》,为开展《弟子规》学习推波助澜。

10.向家长宣讲此项活动,使家长能配合学校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为活动的有序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2012年4月—5月。

1.深入领会《弟子规》的思想内涵,并积极将其精髓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2.师生上交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

3.开展教师学习《弟子规》知识竞赛活动。

4.师生文明用语和文明教态规范,并对规范提出合理化建议。5.适时进行提升层次教育,以提升我校的整体形象。

6.师生交流本班学习《弟子规》的经验与作法,相互学习和借鉴。

7.开展“文明礼貌伴我行”、“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小学生”等主题活动,并开展与其相关的征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信、自强的品格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8.父母和孩子各自围绕《弟子规》学习给家庭带的变化开展书信交流,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9.总结孩子在家情况,并形成文字,与班主任老师适时沟通,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践行《弟子规》的情况。

10.帮助学生寻找身边的孝亲爱幼、诚实守信、仁义助人的人和事,要求孩子向他们学习。

第三阶段:2012年6月。1.开展“幸福工作,快乐生活”教师大讲堂,分享学习成果。

2.收集汇编《弟子规》案例故事集。

3.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们感恩父母,感悟真情。

4.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

5.家长交流会,分享《弟子规》各项活动的成果。也让学生讲一讲家长学习《弟子规》之后的变化。

6.完善践行《弟子规》圣贤教育德育教育工作模式。

八、保障措施

1.各校要高度认识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责任分工,形成校长亲自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

2.学区将把推行“弟子规”圣贤教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师量化考核,要加大奖惩力度,使此项活动落到实处。

3.加强宣传力度,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4.学校要提供活动中必要的开支。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学区希望通过开展“读圣贤之书,做明理之人”的践行《弟子规》圣贤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师生的内涵素养和外在修养,内外兼修,提升师生的整体素质,构建更文明的校风,努力打造我校区德育工作的新特色。

上一篇:我的心事初中作文500字下一篇:少年强则中国强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