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赏析(共11篇)
散文诗赏析 篇1
散文诗赏析在路上
你一直在路上
在尘土飞扬的路上
像,两旁屹立的树
忘记了花香
你一直在路上
在荆棘密布的的路上
迎着风,沐着雨
责任,担在肩上
你在路上
追随着晨曦的阳光
生命,注定涅槃
挥手,抒写大地新篇
你在路上
在赤日炎炎,在寒风蚀骨的路上
为了万家平安
每天,左手指挥着右手
一颗心系
万家安康
一曲,一路平安
青春,为你留下一缕
空旷的吟唱
你在路上
在星光闪烁的路上
为了天下粮仓
徒步,行走在田间
有了你,农民的丰收
才有保障
疲惫时,写一首忧伤的诗
让文字取暖
让沧桑的文稿,在岁月的磨砺中
丰满,妖娆
你在路上
在风雨兼程的路上
为规划城市蓝图
为每一寸土地
冥思苦想
你的.一生,都在用尺子丈量
点石成金
聚沙成堆
让新城
扬帆远航
你在路上
在陷阱,险隘的路上
神圣的法律面前
你选择了担当
让折了翅膀的鹰,与阳光并立
高墙外,你每天循规蹈矩
普法成章
面对纠纷,你又和风细雨
化干戈为玉帛
你是山,有铁骨柔情
你是海,容纳百川
我知道
你一直在路上,心系万家
心头也藏着 ,儿女情长
一路上的辛酸
有泪,有笑
甚至 ,遍体鳞伤
有多少甜蜜,就有多少抱怨
就有多少祈祷 和辛酸
集成,诗千行
在路上
你是我牵挂的远方
散文诗赏析 篇2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主要精髓在于“仁”。所谓“仁”, 孔子解释为“爱人”。“仁者爱人”, 就是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亲爱他人, 尊重他人, 与人为善, 不侵害他人利益。孔子所尊崇的“仁爱”有两条重要原则, 一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二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两者合起来, 就是孔子说的“忠恕之道”。只有以此待人, 才能达到“在家无怨、在邦无怨”的和谐境界。在这里, 我把儒家的“仁爱”思想分为三个层次。
1. 以自爱、自尊为内容的“修身之学”, 讲究修养, 以德为先
孔子认为, 自爱、自尊是获得他人“爱”与他人“尊”的前提。要想得到他人的爱心, 就要先自爱;要想得到他人的尊敬, 就要先自尊。只有从自身做起, 以自爱、自尊之心把自己修养成“仁人”, 才能由自爱而人爱, 由自尊而人敬。做人要自修其身、自爱其身, 将自己修养成品德高尚的谦谦君子, 做到心与身的有机统一。《劝学》写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充满了讲究道德人格、学会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 “君子言必信, 行必果”,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不能正己, 焉能正人”。类似的格言, 在《论语》中俯拾皆是。
因此, 必须弘扬以“自爱”和“自敬”为核心的儒家“修己之学”, 按照孔子的“君子谋道而不谋食”的人生价值观和超越功利主义思想, 建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道德境界, 实现人性真正的真善美, 获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和快乐源泉, 这才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理想。
2. 以“亲亲”之爱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以感恩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孔子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 (德) “知” (智) “勇” (体) “乐” (美) “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的教育家。孔子言仁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以血缘宗法的孝悌为基点, 通过层层外推, 达到普遍意义的“泛爱众”, 故有子将其概括为“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矣”。对于孔子与儒家, 爱首先是亲子之爱, 即亲慈、子孝、兄悌。这是爱的不二源头, 是一切人际关系稳定、可信和真实的来源。儒家的仁爱思想首先要体现在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中。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是仁爱的根本。“父母在不远游”, 孝之道自古有之, 它贯穿着人类文明的长河。百善孝为先, 这孝是善, 也是本性。
高中语文选入了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文章通过记叙项脊轩引出自己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的一段“多可喜, 亦多可悲”的往事, 抒发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至爱真情。如写母亲, 借老妪转述的“儿寒乎?欲食乎?”, 写出了一个母亲最平常亦最深情的呵护。写老妪述说母亲的事后, “语未毕, 余泣, 妪亦泣”, 写出了作者对至亲骨肉刻骨铭心的哀思, 委婉动人。又如写祖母一节, 文章最后写道:“瞻顾遗迹, 如在昨日, 令人长号不自禁。”作者就是抓住这些描写, 传达出亲人之间的真情至爱, 让人读来哀婉悱恻。
现代中学生在学习上述文章时, 无不为主人公的孝所感动。他们联系到社会、他人、自己, 觉得只有做到孝, 学会感恩, 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恰恰是一种强烈的社会关怀的思想, 体现了高尚的道德美, 这样的思想品德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尤其值得强调。
3. 把“亲亲”和感恩的“仁爱”思想贯穿于治国之中, 用“为政以德”的理念治国平天下
子曰:“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以仁德的思想作为指导, 这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是治国的根本。
《过秦论》先以诸侯的协力齐心反衬秦破诸侯之快, 继以微弱的陈涉反衬秦的余威不减、败亡不易, 又以九国之师的强大反衬陈涉破秦之易, 终以秦昔日由弱而强与今日虽强而败自成对比, 突出秦败亡之速之快。四组对比, 贯穿全文,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一气呵成, 水到渠成地推出“仁义”要旨, 故有“古今第一气盛文章”之誉。
精美散文赏析 篇3
Someone says that happiness comes of the capacity to feel deeply,to enjoy simply, to think
freely,and to be neede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that,only wondering how to grow happiness.
◇ Step one: Plant yourself deep in a bed of faith,and pack it down solid and tight. Drench daily with positive thinking,and keep saturated(湿透)just right. Mulch(覆盖)often with forgiveness,for this will help you grow. Quickly remove any seeds of worry,for they will soon germinate(发芽),and keep out the weeds of despair. Nourish disappointments with hope whenever it is needed,and always stay cool and shaded when you feel irritated(恼火)or heated. Trim(剪)away guilt or depression,for they create decay,and cultivate(培养) with happy memories as often as every day.
◇ Step two: Harvest the lessons of the past; just dig,pick,and hoe. And nurture(养育) the roots of the present,for now is when you flourish and grow. Start planting for the future; set your goals in a row. Spade the bed well for all your dreams to grow.
◇ Step three: Remember that grief is a natural predator,so learn to tolerate some damage. Protect your garden with daily prayers,for this will help you manage. Bury the criticism and complaining,for they are injurious pests. Sow the seed of love wherever you may go—for joy,love and laughter are surely bound to grow. Although the thorns(荆棘) of life may be here to stay,just sprout(长出) a smile alongthe way,and be thankful for what you have.
1. According to the author,which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while growing happiness?
A. Forgiveness.B. Faith.
C. Dreams.D. Cultivation.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bout forgiveness?
A. To tolerate some damage.
B. To bury criticism and complaining.
C. To sow the seed of love.
D. To trim away guilt or depression.
3. The author mainly wants to tell us in the second step we should _____.
A. have faith in ourselves
B. draw lessons from the past
C. have dreams about the future
D. learn to forgive
4. The underlined word “injurious” in the last step refers to _____.
A. liveB. harmful
C. importantD. troublesome
答案与解析
1. B 作者在种植幸福的第一步中说:把自己紧紧地、牢固地埋在“信念”的土壤里,每天浇灌以“积极”的思想,精心呵护幼苗成长,将绝望消灭在萌芽状态。可见,在种植希望的过程中,坚定信念是最基本的一步。
2. D 作者在种植幸福的第三步中说:“整日沉浸于悲痛中”会吞噬你的灵魂,所以要学会宽容应付灾难;将“批评”与“埋怨”这些害虫掩埋起来;将“爱”的种子播散到你足迹所至的每个角落。而修剪掉“愧疚”和“沮丧”的枝叶则是精心呵护“信念幼苗”的成长。
3. C 作者在种植幸福的第二步中主要告诉读者从过往中收获经验、走好生命成长中的旺季,为自己制定计划、目标,胸怀梦想。
赏析散文的语言 篇4
赏析散文的语言
散文文体知识
一、散文概念
散文,常用来抒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它通过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或发现。叙事、抒情、议论常常自然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像走进作者敞开的心扉,听他倾诉衷肠。
二、散文的特点
1、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真)
形式上(行散):
(1)表达方式多样: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3)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
(4)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5)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叫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常见题型
根据语境,写出某某词的含义。
某某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某某词具体指(代指)什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把“某某词”换成“某某词”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请品味某某词的妙处。
二、方法指导
1、词语的语境义
在《气候灾难,世界正在承受》阅读中有一道题: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美国发生的灾难只是去年热浪肆虐全球的缩影。
全球变暖还是引发飓风的“添加剂”。
【解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解释词语的题目。一般的方法是,要先解释出这个词语本来的含义,然后在根据文意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即可。
第(1)题中的“缩影,比喻能代表同一类型特征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例如,这个小山村就是中国农村的缩影。那么,“缩影”这一词语在文中是指什么,我们说明确就可以了。
第(2)题“添加剂”,作为一种附加成分添加到产品主要原料当中,从而改善产品性能,主要在印染、食品、饲料等行业应用。这里的“添加剂”用的是比喻意,我们把比喻意说出,并指出其作用即可。
代词的指代作用
方法:采用代入法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
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
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3、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
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2.分析词语含义
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
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问:句中“幽”,“野”,“闲”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是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
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
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现了??,突出了??).例: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形象生动写出了楼下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难受、烦躁。
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谓思想感情,是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意外、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
例:1.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文中划线的“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信赖感到喜出望外.江南瓦
①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一层一层盖在屋顶,似鱼鳞,又像梯田,晴时挡烈日,雨天淌雨。偏偏不碍风游过,上瓦与下瓦之间有缝,沟瓦与扣瓦之留有隙,这小小的缝隙里,清风流淌,皓月流银。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瓦是风雨之中最玄妙的乐器。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
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词:
a)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风暖瓦生烟。炎夏的阳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间,施施然,飘飘然,升腾一缕炊烟。如烟如梦,亦似花。烟,其实是光影的折射,却给瓦平添动感。日影飘然,烟瓦舞动,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银白曲线,融雪,是从水声开始的。屋瓦上的积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线一线的雪水,便从瓦上飞落下来,屋檐下淅淅沥沥滴水,其声势,可堪一场中雨。
岁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尘泛黑。(于是,人们描绘江南的屋子常用一个词:
b)天长日久,沙土落在瓦上,叶片烂在瓦间,一层一层,积累着厚厚的光阴故事。偶尔,有种子在风卷下摇落在瓦中,抑或从鸟嘴里飘落瓦上,便会长出一丛碧绿的“瓦上草”来,瓦上草是几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标志之一。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是背阴的北边瓦,浓妆淡抹,深浅不一。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这种绿,透着深蓝,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新词:瓦蓝。透着这种绿,这份深蓝,每个人都会感受到江南那份独特的色彩,感受到江南那份浓浓的乡情!
江南瓦,没有北方琉璃瓦那种贵族气息,卑微如草芥;更没有琉璃瓦那种流光溢彩,粗砺如土坷,但却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
只是钢筋水泥,一步一步,把江南瓦逼进历史的暗角。真担心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用狐疑的神情去探寻:什么是瓦,什么叫瓦蓝?
(选自《散文》2008年第10期)
有删改
陈志宏)
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再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确定区域,圈点勾画。最后针对不同题型采取不同解题策略:
①、整体感知:(解题策略:通读全文,圈、点、勾、划)
②、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解题策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③、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解题策略:一般应三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 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
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方法上,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比喻-生
动、形象。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反问-加强语气。反复-强调。
对比-突出其中一个。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夸张-极力的表现。)
④、感悟、拓展、探究题(解题策略: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根据归纳的方法,阅读《江南瓦》,回答文后问题。1.请你筛选文中描写江南瓦的有关信息,填入下面的方框中。外观与功能→()→()→(瓦上日光烟影)→()→瓦上草和苔藓
2.“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新词:瓦蓝。”根据以上表达,填空:a处
b处
3.请任选一句,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4.由划波浪线的句子,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哪一位著名诗人的哪个名句?
5.本文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联系具体内容及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分析它有什么作用?
6.文末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的忧思?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担忧的?为什么?
7.“以小见大”是散文常用的表现方法,就是通过常见的、具体的一些人、事、物,却表达了广泛而深刻的自然、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你认为《江南瓦》是怎样使用“以小见大”的方法的,请你联系文章具体内容作一些分析。
答案: 1.屋瓦风雨声
檐下滴雨
瓦上日光烟影
屋瓦积雪消融
2.a、雨幕(雨帘)
b、粉墙黛瓦
3.①用叠词,音韵和谐,语言别致,雅俗共赏。用比喻,生动形象,突出屋瓦的功效。感情毕现,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
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檐下滴雨因风而动的美感,表现了作者对檐下滴雨的喜爱。4.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5.对比。将江南瓦与琉璃瓦对比,突出江南瓦“卑微”“粗糙”的特点,反衬它“卑微”中的崇高,“粗糙”中的伟大强调它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更深入地揭示作者对江南瓦钟情的原因。
6.①含蓄地表达了对在以“钢筋水泥”等为标记的现代城市文明的逼迫下,“瓦”“瓦蓝”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自然朴素的生活方式)日渐消亡的忧思。
②示例:这种担忧没有必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是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示例二:这种担忧有必要。传统文化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不能以牺牲它为代价来发展现代文明,应该加以大力保护,使其与现代文明和谐并存,共同发展。7.一片小小的江南瓦,传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一丝浅浅的忧思,却提出了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怎样对待文化继承。
五、一些应试技巧:
(1).
树立“赋分”意识: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的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
(2).
树立“提示”意识:“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区
域;“历史上的”、“现实中的”,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思路。“暗示”
如“这样写”
“请你结合”。
(3).树立“整体”意识: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几个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
研究。
(4)、答案组织技巧:“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
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具体方法:a中心主旨句移用法。b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c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d同时,还要有“文体意识”。
六、、拓展阅读练习:
根据归纳的方法,阅读下面散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
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②
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③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④
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⑤
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⑥
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
⑦
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⑧
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⑨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⑩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1、作者观察和描写清源石榕里风姿的顺序是怎样的?(3分)
2、第⑥⑦自然段通过友人的话,说明形成清源山于山石壁榕生命奇观的条件。作者最着力强调的是
(3分)
3、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4、石壁生命进行曲的寓意是什么?(3分)
5、给这篇散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
6、阅读下面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再补写两个比喻句,来形容石壁榕的树根。(4分)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有的像
。有的像。
答题:
1、由下而上,由近到远,由现实到想象。
2、立足于最坚硬的花岗岩。(而花岗岩是生命很难存活的地方,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3、互相呼应,首尾连贯,一气呵成,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4、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5、“石壁榕,生命进行曲”
中国古诗散文赏析 篇5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赏析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如果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应该分外高兴。可是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忧郁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怎能不泣下沾襟呢?
“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这不是很可悲么?但即使这样,诗人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十个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他有绝代才华,然而“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呢?这确是杜甫一生的悲剧。
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此诗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接着又让“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诗人正于此不协调处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整首诗悲凉凄楚,反映了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山行》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车儿停下,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赏析】
《七夕圣诞》散文赏析 篇6
七夕圣诞
想想刚过去的圣诞节,看着路边还未撤去的一颗颗圣诞树,却无由的想起了那尚且遥不可及的七夕。
一个是那样的热闹,欢腾,未至时就已引人翘首相盼,过去后余音尚“绕梁三日”;另一个却只能随着神话故事的提起被人问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恰当的形容了她。众人的心中早已被2·14所充斥,那还有她,那还有7·7的存在空间呢?
世事就是如此,那么的简单明了却又残酷。如达尔文的“物竞天择”所诉,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条件就是在生存竞争中获取胜利,很显然她输了。
有些失败是无法面对,无法克服的。要孩子一拳击倒泰森,那无疑是笑话。但有些却是完全可避免,可克服的,但也是对于那些讨厌失败,内心中存在求胜心的人。
好好笑啊,偌大的中国,让诸国震撼的人口数,国人引以为豪的上下五千年,到如今又变成了什么。为什么牛郎织女的故事从古流传至今不衰,年少时我也曾听奶奶讲述过,相信这也不仅仅只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吧;为什么拍了一部又一部关于七仙女与牛郎的电视剧,有那么多的人去看。但为什么却没有多少人去过七夕呢?
想想吧,太简单了。圣诞前有平安夜,平安夜时路边苹果“泛滥成灾”,用来做什么就不用在下明言了吧。圣诞时路边“光彩照人”的圣诞树“连绵不断”,许多人家中就有吧!路上圣诞老人的身影,商店内圣诞老人的玩偶,圣诞礼物,圣诞卡片。小孩子都是喜欢礼物的,年轻人都是爱追求潮流,爱玩,爱热闹的。在下还在那天多玩了几局CF,为了什么大家都明白吧。而七夕时又有什么呢?没有什么漂亮的花、树(玫瑰可不是);没有什么“七夕老人”在街上乱窜吧。好像还有那条银河,两颗星星,但那也未免太遥不可及了吧!2‘14时餐厅商店布置的.浪漫温馨,不是情侣进去后反而感觉不适应,而七夕时实在是太没有什么感觉了。人都有随众心理,虽说有时候特立独行很有风格,但多数的情况下则是SB。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无人问津”七夕了。
其实想想世事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又是那么的顺其自然。偌大的中国市场竟被如此轻易的占据,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竟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万圣节虽说在中国尚未遍及,但化妆舞会却是层出不穷,只不过那些大多是上层人士交际的一个形式,抑或是追求新奇,打发无聊罢了!但不要忘了在中国毕竟那些“贵族”只占了极少的一部分,而中国每年古镇,古迹的游览量却是一个天文数字。许多厌倦了都市灯红酒绿生活的人,在那放松自己的心,许多追求文艺,精神层次的人在那陶冶,沉醉留恋,还有则是全国各地的影视城,同样吸引着大量的人们。
有那么多的赞助商愿意出巨款去投资电影的拍摄,那么多的政府部门投资什么什么东西,为什么不合力或独自举办一场遍布全国的盛会呢?那么多的影视基地是“天然”的舞台,再加上现在那么多“闷骚型”的人,只要有影视城在七夕时对外开放,售不售票都无所谓,入内者按着不同影视城的风格历史文化,身穿不同年代的服饰,城内的装扮,各种商贩都着古装。也可以在内搭一强化玻璃所制的“鹊桥”,给每个入内的人一个号码标志,按号码随机抽取一些幸运着,影视城内肯定不缺乏威亚吧,将情侣送上“鹊桥”,在空中的浪漫温馨,可以拍摄成短片,种种宣传吸引游客情侣的手段,方式,对于一个优秀的商人那应该太简单了吧。在都市或相间也要大肆装扮宣传七夕的信息,商店,街道公共场合等等。一颗篮球大的砖石在地底,与一颗万人注目的石头,其间的意义还用说吗?
当然在中国万事都要一个“组织”点头才行,也只要那个“组织”赞同支持了,恐怕春哥,曾哥都能排上“中国第五、第六大美女”了。
散文诗赏析 篇7
中考散文阅读命题, 阅读能力的考查落点也就应在:散文文本内容的感悟理解和言语形式的赏析。2012年泰州市中考语文散文阅读题的考查就体现了这一点:试题设计定位在人文性与言语形式的考查上, 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 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是一道好题。
第18题、第21题从人文性入手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主题的感悟理解;第19题、第20题从言语形式入手考查学生对言语的赏析。
然而, 由于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有很明显的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倾向, 那么对作为工具性表现的语法、逻辑、修辞等系统汉语基础知识的忽视就成为必然。这样, 学生对言语赏析的能力就势必很难得到训练、提高, 考生对散文阅读题中言语赏析解答不到位就不难理解了。
2012年参加中考阅卷, 并负责评阅第19、20题。阅卷过程中发现这两题的得分奇低, 两题计8分, 平均得分仅3.76分。于是, 我对这两题学生的解答进行分析, 发现得分低的原因, 不是阅卷老师判卷从严的问题, 而是学生对言语的赏析不到位, 答案不能踩点, 表述不够完整规范造成的。
审视学生在散文阅读题中对言语赏析题的解答, 我们看到学生言语赏析时在几个点上不是那么到位的, 而这几个点又集中在中考最为容易考查的能力点上。笔者尝试着对这几个点进行分析, 以期帮助考生提高言语赏析的能力。
一.句意把握不到位
有道是: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对句子的理解, 也就要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去体味, 突破句中的关键词, 才能到位。如若架空语境, 不紧扣原句中的意义要点, 那答案定是空洞模糊的, 有忽悠阅卷老师之嫌。
如:20.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 (7) 段中的划线句子。 (4分)
这时, 母亲会有些不好意思, 我的动作也有些笨拙。
大多数考生答:这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 体现了我与母亲的害羞心理, 但这却恰恰体现了两人之间有着不言表达的爱。这些心理活动虽无声, 但写出了作者与母亲的心意是相通的。作者在借以品味当年母亲为我做这些时的感受, 也写出了母亲内心的喜悦与满足。温馨和谐的场面传达出浓浓的爱意。
这样的解答具有普遍性, 可是散文阅读中的语境义及句子含义的理解, 考生解题过程中只能停留在语言的“表”而很难深入语言的“里”。只能评2分。
理解语言, 鉴赏语言:一要赏析出表达方法———怎么样, 二要赏析出表达效果———为什么, 重在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表达效果, 包括理解句子的省略之意、言外之意和深层内涵。因此, 理解赏析这句话应突破“不好意思”“笨拙”这两个关键词, 弄清母亲为什么“不好意思”, 我为何显得“笨拙”, 从而把握句子的深层内涵。理性而深层次的思考后, 不难理解:“不好意思”这一神态描写, 其深层内涵表达出母亲内心深处的幸福感、满足感;我的“笨拙”, 那是与母亲为我所做一切的娴熟形成对比, 其深层内涵表达出我的内疚和对母亲的爱、孝敬与感恩。
从考生的解答中, 考生对关键词的突破不能深入“里”, 显然句意的理解赏析不到位。
理解鉴赏句子含义, 力求做到:关键词义, 务必认准;向心求索, 不失方寸;参照前后, 启迪验证;手法效果, 明白表述。
二.要点筛选不到位
筛选要点, 是考查语言信息的筛选能力, 中考常考的考点。阅读筛选时要对文章整体感知, 理清层次, 在此基础上扣住中心、根据题意筛选整合信息。这样要点才能概括全面而不遗漏。
如:19.联系具体语境, 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分) (2) 一跨出家门, 我就开始想家;一走出母亲的视线, 我就想母亲。 (2分)
20.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 (7) 段中的划线句子。 (4分)
这时, 母亲会有些不好意思, 我的动作也有些笨拙。
分析考生的解答, 我们会看到:19 (2) 全句中有两个“一……就”这样的句式, 而大多数考生紧扣主题只对后一句式作了赏析, 前一句式未作赏析———对家乡的思念。显然, 要点筛选不到位。
20题大多数考生也未能踩点解答, 从四个小点作全面准确的解答: (1) 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或对比手法———表达方法; (2) 生动地表达出母亲心中之情以及在被儿子照顾时怕给儿子带来麻烦的紧张不安之情, (3) 我当时内心的情感———表达效果; (4) 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指向主题。
解答言语赏析类试题要树立要点意识。叶圣陶曾说“抓不住要点, 掌握不住精神”, 是“语文程度不够高”的一个重要方面。解答试题力求:文字简洁, 兼顾表层深层含义, 要点齐全。
三.句式把握不到位
“一……就……”, 是一个紧缩复句, 表示一种动作或情况出现后紧接着发生另一种动作或情况, 但前后两个动作或情况在逻辑上没有必然联系, 只有先后关系, 句意关键落在“就”后的信息。“一”“就”这两个副词在这一格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并起强调作用。
如:19.联系具体语境, 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分) (2) 一跨出家门, 我就开始想家;一走出母亲的视线, 我就想母亲。 (2分)
大多数考生答: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对母亲的依依不舍之情。
分析考生的解答, 我们看到:“一……就……”, 未能扣住这一句式的语用功能来做赏析。显然, 对“一……就……”这一句式把握不到位。其实, 这一句式苏教版七年级《往事依依》中就学过了。“家中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 一打开, 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一……就……”的句式起强调作用, 突出表现一幅幅插图富有吸引力, 表明了我的入迷。
此题完整的解答应是:“一……就”这一句式起强调作用, 表达了对家乡的眷念, 对母亲的思念、依依不舍。
四.技巧赏析不到位
赏析句子技巧, 主要注意两点:一是一般选择有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独特的句子来赏析, 二是对句子中表现力强的词语或对整个句子中的亮点进行赏析。
如:19.联系具体语境, 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分)
(1) 母亲见到我, 连忙站起来, 双手在围裙上揩了又揩。 (2分)
大多数考生答:写出了母亲见到我时的动作, 表现了母亲见到我时的兴奋和喜悦, 透露出母亲对“我”的深深地爱和牵挂。
就所有考生的解答而言, 这样的解答还算是较好的。但仔细分析大多数考生这样的解答, 只能给1分。上面的解答能从表达内容上, 即句子的表达意义和情感意义, 作了赏析, 未分析加点词的手法之妙, 即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 。考生的解答只停留在文字上———母亲动作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对手法技巧的赏析显然不到位。
此题完整的解答应是:通过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母亲情绪的细微波动, 见到我时的激动和喜悦, 表现出了母亲对我的爱与思念之深切。
言语作品也有它的内容———说什么, 形式———怎么说,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 难解难分。理解和赏析语言, 是语文教学的“行家本色”。语言的理解鉴赏问题, 愈来愈受重视。近年来, 考题有从侧重内容到内容和形式并重, 甚至侧重形式的情况。对这类题的解答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其解答亦是有一定的规范性。无论是词, 还是句子的理解赏析, 其解答应从三方面入手思考作答:运用的手法, 词句的表现力, 透过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象揭示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内核, 解答指向作品的主题。
中职语文实践课散文赏析方法探微 篇8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状况,特别是在语文实践课散文赏析这部分教学中问题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听课不积极、学习不主动,普遍存在着学生上课应付,厌学情绪较浓,这就导致课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相互脱节,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游离于教学之外,导致教师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生源状况密切相关。虽然说选择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在中学阶段学习习惯较差、基础差,学习能力弱,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同时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只需要学好技术就可以了,因此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所以在文化课学习中就选择了放弃。
另一方面是与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关系。长期以来,因为受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和职业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的现实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上缺乏主动性,这就导致教师教法单一、教学内容单薄、教学理念滞后。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如果职业教育要想改变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必须要做出调整,学情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所以我们能改变的还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传授、记忆和再现,对于学生的要求还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次,这就往往导致中职生对条分缕析的文章分析感到厌烦,教师“一言堂”的上课形式以及僵硬和单一的考试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模糊,枯燥乏味的“填鸭”过程也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在目前语文散文教学上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我们要关注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最好的教育一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的教育。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包括实际水平、学习诉求、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结合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的状况改进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才会优化。
其次,要结合我们学科特点,特别是散文作品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流程,有计划、有层次地使学生接受所学。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会和感受文章之美的过程,是融入文章的过程,也是和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所以阅读在这方面就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欣赏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散文名篇,感受诗歌散文作品中的艺术魅力,享受诗文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关键,同时,还要充分体现诗文欣赏课程的特点和关注学生的基本学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诵读。陶行知老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而这一方法对古诗文来说尤其重要,学生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最后还要读出情感,学生在诵读中才能走进文本,理解文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其次,丰富的想象力能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把文字转化为画面,才能真正深入到作品的内部,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深刻的印象,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读懂作品。最后,强化体验。情景的再现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创造与激发与作品相似的情景和感情体验,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这本选修教材,根据诗歌散文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语感诵读欣赏法、互动诵读欣赏法、观照阅读欣赏法、参悟阅读欣赏法、探究阅读欣赏法和涵咏体悟欣赏法来进行教学工作,教学设计中制定多样化的方案来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做一个能学习的人。
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在社会的新需求下需要教师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大胆创新,这样才能给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立足于本职工作,勤于付出,力争做得更出色。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05.
[2]董云红.如何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C].烛光——教育教学发展文论.原子能出版社,2004.
抒情散文赏析:青春 篇9
上了初中后,我才发觉时间在指缝间存留的重要性。每日如同蚂蚁般早出晚归,背得一身疲累。也是那稚嫩的、还如含苞待放的稚嫩花儿的六年过去也似乎成了记忆的走马灯中零碎的恍惚。
我曾多次地回想起,每天放学回家后一丢书包就蹭到家里的“大屁股”台式电脑前,敷衍着爷爷奶奶的唠叨时的场景。那时候的我,总是一派天真,也跟普通人家的孩子那般爱玩、爱闹、不好学,却总是能拿到好分数。奇怪的是,当时少听课,老师的话却也一听就懂;如今,我努力地赶跑清晨早起时扰人心绪的起床气,踩紧了时间的推移,吃完早餐后更没有一丝让食物消化的闲情就扯起书包,快马加鞭地赶到学校——这何尝不是那时间老人精心刻下的记号?
在漳平,十一月至十二月的气候就像淘气的孩子嬉笑打闹时用玩具枪打出的一发橡皮子弹,空气在不经意的刹那染上一层薄薄的冰寒,让免疫系统不怎么像样的我实实在在地挨到了这一枪,咳嗽不断,着实难受。最为讽刺的是窗外那看起来晴朗的蓝天白云和依旧耀眼的太阳,热情地普照大地,却换来满脸冰冷,让人没了午间的睡意。我所积累的.名人名言和唐诗宋词并不多,空荡的心胸换不来几句刻画此般转变的诗句,也是枉为班主任赠与的语文科任代表一职,话说得惭愧。
青春期的烦恼自然如约而至,初中新学期的开学一炮打响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网上有人云:“小学像人间,初中似地狱,高中就是地狱十九层,直至飞向大学天堂。”我还在六年级时就曾说给父母听,得到的反应只是一笑而之。学业的重担总是学生们在周记或作文里经常提到的最经典的例子,繁重劳累,常常磨练脑智力,苦不堪言。虽是如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人在这片知识天地摸到所拥有的乐趣,从而一撅而起,说咸鱼翻身也不为过。恐怕最令人信服的,只不过是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桌边的瓷碗盛着的热水在不知不觉中转凉,那些原本逗留在半空的缕缕暖烟最终消失殆尽。我妄想着未来的光阴,设想荣耀——噢,这是普遍的青春幻想症。谁没想象过未来的自己身披晚霞余晖,负一身光荣成绩?梅花香自苦寒来,也是谁都懂得,要兑来那荣耀,需付出的汗水与代价又有多少。正如天边那几片变幻无常的浮云,正如那句“计划不如变化快”,谁又能欣欣然接受那喜怒无常的人生轨道的偏移?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只是能先顾着眼前罢,做不好现在,如何成就后来。
青,亦为青葱,为稚嫩。
春,亦为百花争放,那处处鸟语花香的节气,同时伴随细雨的洗礼。
《起点之美》散文赏析 篇10
到现场观看赛跑,多数人总愿选择离终点最近的位置,我却偏爱在起跑线附近观看。运动员在起点上的美往往被人忽略。其实,当运动员们在起点脱下外面的罩衣,露出紧凑而富有弹性的筋肉,先略事活动臂膊腿脚腰肢,再渐渐弹跳着、抖擞着,准备进入比赛,那神情,那体态,那气氛,就已非常之优雅;等到运动员们在起跑线上找准自己的道位,在裁判员一声威严而悠长的预备——声中,各自凝聚起他们灵魂的注意力拼搏进取,并透过他们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筋腱显现出他们肉体所蕴藏的爆发力弹射力承受力,那他们简直就是一列力与美的活雕像。家里有了录相机后,我常把这样的场面录下来,并用慢放、定格的方法细细品味起点之美。我看清了在比赛现场往往看不清楚的运动员们的面部表情。那起点上的表情实在是人类最美好的表情之一。倘若说恋人的表情是人类延续不灭的象征,那么,起点上的表情便是人类进取突破的希望。
人生的终极点只有一个,然而起点却有许多。运动场上的`起点是明显的,生活中的起点往往较为隐蔽。一个想向文坛进军的青年在深夜灯下铺开了稿纸,用手中笔郑重地写下了第一行字;一个刚到单位报到的大学毕业生,头一回走进办公室,他尽量大大方方地望着大家,大家都好奇而友善地望着他;一个才把趸来的川橘铺排在货位上的个体户,用戴着厚厚的棉手套的双手捂捂冻得发红的耳朵,嗡声嗡气地发出他的头一声吆喝:大橘子保甜咧——;一位才任命的局长,不大习惯地坐在来接他开会的轿车里,想同司机说句亲热的话却不知该拣哪一句说;一个非常走红的大明星,倚在沙发上读别人新送来的剧本,刚刚开始觉得里头的那个女主角有点嚼头;一个明天要应考的中学生,把捧着的课本贴在胸前,在忍痛关闭了的电视机前点着下巴背诵单词
预备——生命之神在行使裁判员的职责,向人们发出悠长的指令。
凡凝神谛听他的指令并尽全力准备投入的人,都是美的。
尽管在终点处会出现绝不平衡的场面,文学青年的稿子也许会被退回;走向生活的大学生也许会碰到许多的钉子;卖橘子的个体户这一回也许不能大赚;新上任的局长也许不久便调离;大明星的下一部戏也许会砸锅;中学生第二天应考时也许会失常;谁也保不齐在那等待着我们的终点上不会落伍、失败甚至被淘汰掉。
然而,对于人生来说,终点固然诱人,起点更弥足珍贵。一时的终点上的失美,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可怕的是寻找不到新的起跑线,失去了在预备声中大大振作起来的力与美。
在赏析生活中赏析诗歌 篇11
面对如此情况,要想学好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诗歌,还想像古人那样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学好,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是面对现实,寻找新的突破口。根据平日生活学习中的实际经验,大体可以寻找出以下几条学好古典诗词、诗歌的“捷径”。
一、化整为零,融入生活
把诗歌融入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古诗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山水田园、家国荣辱、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等,这些都是先人情感的沉淀、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精髓,长久以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又因这些是一些高度凝练的东西,现代生活中并不是时时刻刻可感,而曾经的古诗教学就是放在“读——翻译——背”这样一个框架里,是为应付考试而走过场教学,因此学好很难。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有了更明确的界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应改变以往的教法,以“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就把诗歌进行有意识性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把对古诗的学习与理解的时间在生活中拉长延伸。
诚然古诗并不像现代文一样明白晓畅,并且由于时空的跨度大,不但语言环境已经大相径庭,而且又有明显的古今差异。再加上许多古诗本身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单纯的教学上的学习使得古诗教学大多只停留在浅表层面的感知上,使古诗教学列加简单枯燥。只有把它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理解、体味,才能使古诗文在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才会有着不可估量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古诗教学必须重视生活理解的作用。化整为零,把诗歌融入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多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把诗歌的意象或形象融入到生活当中去。以生活来体验或体味古典诗歌、诗词中所代表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必将成为理解古诗歌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多去接触,多去体味
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多去接触,去体味诗歌,在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对古典诗词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古典诗词是最丰富、最生动的语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凝聚于其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自然就进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情操也就得到了陶冶,文化素养才能得到了提高。诗歌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内容:语言、朗读、记背、情味、意味、趣味、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意蕴。单纯地依靠教师教,是不可能做到对古典诗词的全面的理解的。所以,只有学生自己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时时、处处去理解它,才能真真正正地提高自己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古诗四声抑扬顿挫,韵律和谐,平仄错落,联绵词回环响亮,音词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等,读起来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呢?
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来。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力求“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语言的训练只能来自学生的自我阅读训练,而不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更不是去做习题训练,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愿意读、多读。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形成积累。
三、注重个体,注重感悟
诗歌鉴赏,不能单一地去强调明确统一的理解与答案,更不能进行模式化的理解与练习。诗歌是个人情感的外化,多的是个体的感悟,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对诗歌的个体性了解与感悟。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高度凝练的艺术,在简单的言语中,蕴涵着作者的深情,必须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来读取。对诗歌的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各自不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