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四项优惠政策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2024-10-09

鞍山四项优惠政策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共3篇)

鞍山四项优惠政策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篇1

鞍山市新年呈现新气象。鞍山市人事局日前出台的《2005年鞍山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推出了四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渠道,引起了全市大中专毕业生的普遍关注。

对高层次人才倾斜。《意见》规定,博士毕业生可申请进入鞍山的博士后工作站、民营企业博士后科研基地,以及到企业做项目博士后。凡在鞍山做博士后及科研工作期间,每月发放1000元的市政府特殊津贴。对来鞍定居工作,并与用人单位签订三年以上合同的全日制毕业博士研究生,可享受市政府连续三年的安家补贴,每月补贴3000元。

鼓励支持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意见》要求,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各级人事代理机构,应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做好毕业生转正定级、职称评定、代办社会保险等服务工作。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对于市内生源毕业生,到海城、台安、岫岩基层单位工作的,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取消一年见习期。根据本人意愿,户口可迁到工作地区,也可迁回原籍。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农村乡镇(街道)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

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对愿意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可到当地人事部门领取《自主创业证》。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的收费优惠政策。对有意自主创业的未就业毕业生,可到市、县(市)、区人事局登记。对登记的毕业生,免费进行自主创业指导和培训。

另悉,鞍山市人事局将于2月18日、19日(正月初

十、正月十一),举办“鞍山市大中专毕业生春节联谊暨供需见面洽谈会”,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提供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多渠道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来源:东北新闻网

鞍山四项优惠政策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篇2

一、赣南医学院毕业生基本情况

2006年, 赣南医学院对该校1961年至2006年历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11728名专科以上毕业生中 (其中本科生4705人, 专科生7023人) , 调查有效样本8220人 (本科4550人, 专科3670人) , 有6487人长期扎根在县级和乡镇基层医疗卫生单位, 占78.9%;其中, 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的5264人, 占81.15%;在乡镇医疗卫生单位的1223人, 占18.85%;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成为当地医疗单位的骨干力量, 在调查的337个县、乡两级医疗卫生单位中, 我校毕业生担任院级领导职务的541人 (平均每个单位1.6人) ;在调查的176个县、乡两级单位中, 担任科 (室) 主任职务的443人 (平均2.52人) 。

二、毕业生培养模式

作为一所地域性、专业性较强的医学高等院校, 近些年来, 我校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秉承了苏区精神, 继承艰苦奋斗的办学传统, 发扬“文明、勤奋、求实、进取”的校风, 恪守“立德立行、求是求新”的校训, 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发展为要务、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 把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1、把握课堂主渠道、构建良好教育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通过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 凸现和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 同时辅以对扎根基层、投身西部优秀校友的大力宣传, 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 培养专业兴趣。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利用校内专家资源, 使其参与到学生的课堂教育过程中, 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和树立专业学习兴趣, 使学生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增加学习自信心, 培养专业自豪感。学习阶段, 要求校内专家学者承担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 亲自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让学生共同参与专家的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要求高年级学生申报校内科研课题, 承担省教育厅“走进新农村”大型社会实践课题, 并获省表彰。

(2) 开展典型事迹教育。为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 学校还经常邀请知名校友如“江西省百名扎根基层”优秀毕业生谢光轮和“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中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2005级学生蔡德清等回母校做专场报告, 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和感动赣医学子。此外, 还充分利用校友回母校聚会的机会邀请校友与学生座谈。通过大力宣传校友在基层建功立业的典型事例, 鼓励了一批毕业生积极到西部及条件艰苦的第一线就业。

2、开展实践活动、丰富教育形式

目前, 学校共建有62个实习基地、26个实践教学基地、4个社会实践基地以及100多个就业基地。为了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基层魅力和基层对人才的渴求, 依托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的就业基地、产学研基地, 多年来组织开展大型调研实践活动, 使学生培养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增强了教育引导的说服力。依托基层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不仅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而且使学生在亲身的磨练中感知、体悟、内化、升华。

(1) 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服务。针灸、推拿、按摩是学校学生社团——针灸协会和推拿协会的特长, 为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发挥自身专业特色, 建立、培养与基层老百姓的感情, 学校团委每个周末组织这两个学生社团的志愿者深入附近社区乃至周边县 (市) 、区开展各种义诊活动,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提升, 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也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2) 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平台, 通过组织学生到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挂职锻炼, 深入乡村义诊, 使学生把临床医学技能运用于实践当中, 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同时, 定期开展乡镇医疗卫生问卷调查, 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状况, 参与科研课题。

(3) 进行奉献精神教育。利用赣南红色资源, 对毕业生开展艰苦奋斗的教育。通过邀请老革命家来校讲故事, 深入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三下乡”时与老红军零距离接触、学习等方式, 教育毕业生要树立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要把个人前途和国家需要有机统一起来, 使他们克服对艰苦工作的畏惧感, 激发光荣感, 克服自卑感,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振兴做贡献的思想, 使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在毕业生头脑中扎根, 并在这个基础上得到升华。

3、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工作渠道

在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理性就业观, 引导毕业生多元化就业的同时, 深入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落实“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措施。在这些计划的实施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采取来去自由的原则, 着力为他们到基层以后的发展营造更大的空间和舞台, 有效地解决了许多单纯理论说教难以解决的问题。

(1) 积极开展选调生选拔工作。在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的基础上, 学校制定详细实施方案, 通过召开全校动员大会, 开展定期走访活动, 提供优惠政策、人性关怀等, 鼓励学生扎根基层。根据历年来我校选拔生在基层服务信息表明, 我校毕业生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 在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中, 逐渐成长起来, 成为单位的骨干, 深受广大患者和基层卫生主管部门领导的喜爱。

(2) 扎实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目前, 我校与赣州市卫生局开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已招收了两届学生, 根据每年的报考情况, 广大赣南考生报名踊跃, 分数普遍高于一般专业几十分, 考生对于将来基层就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特别是“订单生”的系列优惠政策, 为他们增强了不少成才的信心。通过这种有效的尝试, 学校进一步建立产学研基地, 既解决了毕业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吸引学生到基层就业, 也为学校今后办学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真正实现学生、医疗系统、学校的“共赢”。

(3) 认真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落实“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学校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 设立了专项基金, 对参加“计划”的志愿者给予各种物质和精神鼓励。2004年以来, 学校为西部输送了15名优秀毕业生。这些服务西部的志愿者们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 赢得了各服务单位高度评价。

三、拓宽毕业生基层就业途径的措施

当前, 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 医学院校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不少高等医学院校大量扩招的情况下, 要更好地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切实符合我国国情。我校作为江西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西医高等医学院校, 坚持“立足江西, 辐射周边, 面向全国, 服务基层”的服务面向定位, 积极正确地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 这是化解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 是促进赣医学子成长成才、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 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家教育战略目标的根本要求。

当前, 要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引导毕业生服务基层, 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开设基层需要的专业、培养基层需要的人才

专业的设置、人才的培养时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推动毕业生服务基层, 培养迎合基层需要的人才。如现在全科医师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社区医疗发展的重要瓶颈。专家认为, 按最低标准计算, 我国5亿城市人口至少需要16万多名全科医生, 但目前我国只有全科医生不足4000人。根据对全国部分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调查显示, 从业人员的专业大多为临床医学或护理两类, 学历结构主要为中专、大专和少量的本科, 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因此, 我校结合社会需要, 有针对性的招收全科医生, 加大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力度, 为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2、完善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激励机制

要鼓励毕业生下基层, 学校应不断完善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激励机制, 通过精神、物质上的鼓励, 激励毕业生自愿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尤其是服务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 在享受国家相关政策优惠的同时, 学校要适当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评选校优秀毕业生时, 对立志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重点倾斜;优先发展志愿深入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入党;酌情减免贷学金;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为硕士研究生等。

3、加大毕业生服务基层的宣传教育力度

学校要继续加大对毕业生服务基层的宣传教育力度, 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组织学生下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农村、社区, 加深对基层医疗现状的了解;要通过举办服务基层优秀校友报告会, 宣传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 并将校友的先进事迹汇编成册, 利用优秀校友的事迹感染、鼓舞其他同学, 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创业、就业。

4、拓宽毕业生服务基层新渠道

高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一、引言

大规模扩招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院校招生的常态,带来的是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姑且不论,难免出现就业困境。这是几年来我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我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毕业生家庭的生活幸福,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高等教育“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建设水平对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建设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为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宗旨,建设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常设市场是主要目标,主要包括公益市场、校园市场、社会市场和网络市场。都是在不同平台的基础上,为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就业推荐等就业综合服务。在这个市场上,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国营单位、外资及民营企业等用人单位是需求方,他们根据岗位要求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择优选择所需人员。高等院校中准备走向社会谋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建设的供应方,他们根据自己的择业意向、专业知识、工作能力等条件选择工作单位。供求双方的选择结果由供求规律决定。

当前为了更全面的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毕业生就业市场已渐渐从简单的校园市场向公益市场、社会市场和网络市场等复合市场转换,但却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观念仍与现实有差距

总的来看,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可在离校后半年至一年内实现就业,但就业质量有待提高。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理性,但与现实仍有一定差距。一些高校毕业生仍有这种心理——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结构上的差异。

(二)就业市场中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在社会新增岗位难以满足毕业生就业需要的同时,就业市场中结构性矛盾也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就业取向因学科专业、地域地区、单位性质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取向,与此同时,就业门路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缩窄。

(三)创业教育开展不成熟

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大力提倡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各个高校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种种优惠条件,但由于创业教育课程培训跟不上,大部分的毕业生缺乏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参与的热情仍不高。就是有创业开展的,也主要集中于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行业,成功率低。因此,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是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有效途径。

(四)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背景单一、实践能力弱的缺陷,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

三、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是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种体验,只有亲身经历后方能确定自己的目标职业。让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了解学生才能真正拓宽就业门路,而高校毕业生实习是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的最佳途径。因此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拓宽。

(二)优化就业指导

大多数高校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眼光不长远。应重点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就业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还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方面的课程,聘请相关单位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有关就业指导专家,讲授企业的用人要求、求职策略、行业发展前景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便于主动拓宽就业门路。

(三)强化创业教育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再按照过去的思路培养人才,以所谓“适应性”来抢占现成的就业岗位,路就会越来越窄。转变大学生毕业就是到社会上寻求工作岗位的就业观念,树立加强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自己创业,是十分必要的。

(四)推进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革

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坏归根到底取决于其培养的毕业生的能力、素质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于其毕业生质量的高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呈现出相对过剩的现象,根源于计划经济下的教育体制与市场化的就业机制之间的不协调。高校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就业市场的发展,及时革新办学理念,科学设置办学层次,合理安排招生,优化专业培养目标,调整教学体系,实施课程改革,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质量,促进其综合素质和个性的发展,提高其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拓宽其就业门路。

参考文献:

[1] 李勇、胡春华、胥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0(15)

[2] 马宏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研究[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02)

[3] 彭时代,用整合的视野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J]. 大学教育科学. 2005(04)

[4] 张洁,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几点做法[J]. 文教资料. 2011(19)

上一篇:初一新生分班考试卷下一篇:白居易《琵琶行》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