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比课例反思

2024-09-22

比一比课例反思(精选11篇)

比一比课例反思 篇1

《比一比》教学反思

“教学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比一比》教学反思。在合理安排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放、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相对宽松、自主的教学环境,增强了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自主权。

一、教材分析

《比一比》是人教实验版教材识字二的第一课。共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图画,再现农家小院的景象,为第二部分词语、第三部分韵文提供直观形象的画面。第三部分韵文由四小节组成,主要通过对农家小院里具体事物的比较,展现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韵文押韵上口,节奏感强,很适合儿童朗读。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正确掌握多少、大小两对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运用范围,并能学会正确使用。

3、正确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

4、学会新笔画竖钩,在正确的姿势下书写“小”字。

三、教学思路

1、根据目标教学,是我在设计本课时所遵循的重要思路。

2、依据一年级学生课堂上注意时间短、富有好奇心的特点,我在开课初始,就充分表扬和鼓励学生,用“智慧帽”的形式鼓励学生在新课上比一比谁做得最端正、谁上课回答问题声音最响亮、比一比谁的字写得最漂亮,一方面切合课题指出了本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随后,以学生向往的“郊游”导入新授,将枯燥的生字教学赋予生活的活力,带领学生来到乐乐家的小院做客,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并注意说话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依靠图片把认字和识字有效结合,将练习说话和识字认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识字认字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反思《《比一比》教学反思》。整堂课以:拼读、开火车读、不带拼音读、反声读、穿插游戏贴图,给小动物和水果找“拼音屋子”“你说我来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学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时调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

3、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是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新课程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促进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所以在量词的教学上,我主要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启发点,引导学生理解量词“堆、颗、群”的用法并学会运用。

4、对课文的阅读时,我采取了自由读、男女赛读、老师参与读、拍手读的方式,使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课文目的。

5、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看范字、描红,感知感悟,学生会主动观察,细心书写。在交流体会时自己的想法得到肯定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地观察字形、练习写字;将教师的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生自己书写中,再次以“智慧帽”激励,让他们能够不自觉的在安静、竞争的形式下完成生字的书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课时,鼓励学生和父母在家游戏“比一比”,促进量词使用的生活化。

此次教学,我重在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上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适时倡议,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有望达到叶老曾说的“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境地。但是,课后,纵观课堂程序,仍旧发现许多需要自己去努力和改进的地方。

改进

1、量词“堆”的讲述上没有区分运用的范围,导致学生出现了“一群西瓜”的错误。另外,在学完《比一比》中的量词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词,试举例说明(如:一斤黄瓜、一枝铅笔……)。了解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点;体会汉语言在使用上的多样性等等。教学上,不仅仅在于完成给定的教学目标,还要兼顾知识的拓展与外延,从而做到语文学习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2、课文的朗读只达到了流利、通顺,但却缺乏一定的韵律,指导朗读不够充分。只是为了读而读,而非为了欣赏而读。

3、课堂教学的语言还需多加锤炼。

比一比课例反思 篇2

元·关汉卿

自送别, 心难舍, 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 山又遮, 人去也!

【文本解析】

《四块玉·别情》是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小令, 入选粤教版教材必修3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单元。这首小令描写离别情绪, 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 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送别后, 情人在女主人公心中仍驻留难忘, 令其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 但终被关山阻隔, 使她肝肠寸断。“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的中心, 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 使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

【教学实录】

上课时, 我先让学生自由鉴赏这首小令。在讲完情感、写作手法后, 我突然提了一个问题:“一点相思几时绝”为什么用“一点”而不用“一片”?其实问题提出后, 我当时就有点后悔, 因为事实上我自己也没有事先充分想好答案。我一下子有点惶恐了, 等一下该如何给同学们一个说法, 让他们心服口服?那一刻, 我真是有如芒刺在背。然而, 看着同学们沉思的状态, 我很快放下思想包袱。于是, 我索性坦诚地告诉同学们, 老师也没有答案, 老师对这个问题也很困惑, 想提出来,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看看能不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是在想, 先放手让学生讨论, 看看他们能说些什么出来, 我再受点启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讨论在教师不可预设的状态中展开了。同学们都非常兴奋, 参与的激情被瞬间被激活, 讨论异常热烈。可能是他们觉得今天的问题竟然是老师都不知道答案的, 还要请同学们来支招?太好玩了!同学们一下子觉得自己成了课堂的主人, 那种热烈的场景是我从教16 年来从来没有见过的。5 分钟后, 开始发言。一双双手举得老高, 同学们的眼神充满想要发言的渴望。下面是同学们课堂生成的情况, 也许有不成熟、错误之处, 但为了真实展现思考的过程, 全部录之如下:

生1:“一点”与“一片”是相对的, 对于那个女子来说, 这种相思只是众多相思之情“一片”中的一点, 连这一点都不绝, 何况那一片相思之情呢?所以, 这“一点”都能让我们读者体会到相思之浓, 更能体现相思之情的浓度大。 (生笑)

生2:打个比方, 比如说一个小火苗, 是一点点, 但是怎么都不肯熄灭, 显得它生命力多么顽强啊, (生鼓掌, 老师点评:太形象啦!) 如果是一片的话, 一堆大火, 不熄灭, 那是理所当然了。“一点”可见思念之情的强烈。 (生鼓掌)

生3: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 可以通过数学来理解 (生哗然) , 首先, 一点是可以组成线也可以组成面, 是累积的过程, 点是最基本的单元要素, 所以, “一点”相思, 是情感累积的起点。

生4:点, 是有发散性的嘛, 一点相思, 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 点缀在天空中, 思念就像那一颗最明亮的星, 闪闪发光, 萦绕在女主人公心头, 抬头就可以看到, 显得更加浪漫。

生5:我觉得作为一名女性, 相思泛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 古代的女性, 是内敛的, 哪怕相思泛滥, 也不多说。这里说相思是“一点”的话, 更能看出这名女性含蓄, 矜持的形象特点。

生6:点和小令后面的雪对应, 点点杨花雪, 更有韵味。

生7:点, 具有动感, 写出了相思之情的一触即起, 就好像把相思之情比作一潭水一样, 投入一点小石子, 马上一触即起, 泛起情感的涟漪。 (生鼓掌, 喝彩)

生8:当一个人送别一个人后, 心里很难舍, 要排解这种情感, 一般人会抑制这种情感。但是, 因为相思太浓厚了, 就像那些相思以女主人公为圆心在做圆周运动, 有一点相思它作了离心的运动, 甩了出去, 也就是女主人公控制不了她的思念之情, 于是有了这一“点” (生鼓掌, 师:很有新意啊!)

生9:补充一点, 这其实体现了女子温婉特点。

生10:我想用写毛笔来打比方, 关汉卿应该懂这个道理, 毛笔书写时, 等量的墨水 (生笑) , 用在一个点上和摊在一片上, 点, 显得更深, 更能聚集更多墨水, 同理, 更能积聚更多情感。 (生鼓掌, 师补充:这里用写毛笔来类比, 那么“点”, 还有停顿的特点, 是不是也显得主人公思念之情塞于内心, 情感的阻滞玩味?)

生11:这是我的一个猜想, 以前的人, 不说普通话, 可能从发音角度, 读这个“点”字会更有韵味。 (生笑)

生12:我想这里应该写出了女子的缠绵之情, 用一“片”, 情感一瞬间涌过来, 显得有点哀伤, 太过了。套用古人的话就应该是“思而不过”。用“点”, 好像是那女子在思念时, 一点一点地想, 想一点, 幸福一次, 绵延不绝, “此思绵绵无绝期”啊! (生鼓掌, 师:那真是“你不在, 点点滴滴, 都是你。”)

生13:我想用化学的角度, (生笑) 用一“点”, 量比较少, 反应没有那么激烈, 以前的人是比较保守的, 不希望有那么轰轰烈烈的爱情, 想要“一点”, 平平淡淡的。 (生鼓掌。师:细水长流, 平淡的才是永恒的。轰轰烈烈, 就像一场火, 烧一场后就没有了。)

生14:从生物学角度, (生笑) 我们的甲状腺会分泌激素, 虽然很少, 但一点点就够了。相思之情, 虽然是一点, 但已经是够了, 如果是一片, 那还不激动得上了天? (生大笑, 师:那就是思念之情, 要的是质量, 不是数量。两情若是久长时, 有岂在点点片片之间?)

生15:“一点”与后面“几时”対举, 以少对时间之未知。

生16:点, 体现了情感的若有若无, 若即若离, 以小见大。

生17:“一点”, 是主人公将情感埋藏在心中, 不停地压制, 不停地提纯, 最后只有一点了, 可是却更具穿透力。

生18:“一点”相思, 显得更加轻灵, 而“一片”, 显得有点沉重。

师补充:同学们讲得都很有自己的见地, 见仁见智, 非常好。其实同学们在积极思考的时候, 老师也在思考, 这其中有没有是因为分别有一段时间了, 相思之情其实没有那么浓烈了, 不至于整片大片的, 让你相思成疾了, 但是还是有那么“一点”倔强地存在于你的躯体内, 到处游走, 不经意间就冒出来, 让你想他, 淡淡的, 但是绵延不绝, 就是“似淡还浓”!非常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讨论, 今天就讨论到这里, 下课!

【反思】

一节课上完了, 虽然不是公开课, 但是我觉得这节课比自己以前上过的几十堂不同级别的公开课更有成就感。在这节课中, 学生是真正地参与进来了, 每个发言的同学都想说, 都想主动地说。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他们调动了各自不同的人生体验来阐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由于时间关系, 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机会发言, 我请这群同学将自己的观点写进课后随笔里。下课了, 同学们还处在课堂的亢奋之中, 还在继续讨论, 我也深受感染。由此产生几点想法:

1.要充分相信学生。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管理大师彼得吉说过:“我们的教育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 交给学生, 学生都能解决。”从这节课教学实践来看, 信矣!以前我在预设课堂时, 总是怕学生这里不懂那里不懂, 结果老师将所有事情一律包办, 将所有知识点都打包硬塞给学生, 于是学生在课堂没有挑战性, 没有成就感, 课堂死气沉沉, 学生处在“等、靠、要”的状态, 学习探究的主动性无从谈起。

2.老师要学会坦诚, 学会示弱, 诱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 让学生有成就感远比老师有成就感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学生长期是处在被动接受一方的, 处在相对“弱势”一方, 如果老师懂得适时机智地示弱, 对于课堂参与度的调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探究的问题要有难度, 要有可探究性。其实相思是“一点”还是“一片”都有其合理性, 如“一点相思, 两处闲愁。才下眉头, 又上心头。”“一片相思君莫解”。但是如何来联系作品上下文、联系作品中主人公情感世界来深度解读文本, 就要看同学们的解诗能力了, “诗无达诂”, 言之成理即可。

简约生成课例实录及反思 篇3

元·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文本解析】

《四块玉·别情》是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小令,入选粤教版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单元。这首小令描写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送别后,情人在女主人公心中仍驻留难忘,令其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使她肝肠寸断。“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的中心,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使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

【教学实录】

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鉴赏这首小令。在讲完情感、写作手法后,我突然提了一个问题:“一点相思几时绝”为什么用“一点”而不用“一片”?其实问题提出后,我当时就有点后悔,因为事实上我自己也没有事先充分想好答案。我一下子有点惶恐了,等一下该如何给同学们一个说法,让他们心服口服?那一刻,我真是有如芒刺在背。然而,看着同学们沉思的状态,我很快放下思想包袱。于是,我索性坦诚地告诉同学们,老师也没有答案,老师对这个问题也很困惑,想提出来,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看看能不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是在想,先放手让学生讨论,看看他们能说些什么出来,我再受点启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讨论在教师不可预设的状态中展开了。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参与的激情被瞬间被激活,讨论异常热烈。可能是他们觉得今天的问题竟然是老师都不知道答案的,还要请同学们来支招?太好玩了!同学们一下子觉得自己成了课堂的主人,那种热烈的场景是我从教16年来从来没有见过的。5分钟后,开始发言。一双双手举得老高,同学们的眼神充满想要发言的渴望。下面是同学们课堂生成的情况,也许有不成熟、错误之处,但为了真实展现思考的过程,全部录之如下:

生1:“一点”与“一片”是相对的,对于那个女子来说,这种相思只是众多相思之情“一片”中的一点,连这一点都不绝,何况那一片相思之情呢?所以,这“一点”都能让我们读者体会到相思之浓,更能体现相思之情的浓度大。(生笑)

生2:打个比方,比如说一个小火苗,是一点点,但是怎么都不肯熄灭,显得它生命力多么顽强啊,(生鼓掌,老师点评:太形象啦!)如果是一片的话,一堆大火,不熄灭,那是理所当然了。“一点”可见思念之情的强烈。(生鼓掌)

生3: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可以通过数学来理解(生哗然),首先,一点是可以组成线也可以组成面,是累积的过程,点是最基本的单元要素,所以,“一点”相思,是情感累积的起点。

生4:点,是有发散性的嘛,一点相思,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点缀在天空中,思念就像那一颗最明亮的星,闪闪发光,萦绕在女主人公心头,抬头就可以看到,显得更加浪漫。

生5:我觉得作为一名女性,相思泛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古代的女性,是内敛的,哪怕相思泛滥,也不多说。这里说相思是“一点”的话,更能看出这名女性含蓄,矜持的形象特点。

生6:点和小令后面的雪对应,点点杨花雪,更有韵味。

生7:点,具有动感,写出了相思之情的一触即起,就好像把相思之情比作一潭水一样,投入一点小石子,马上一触即起,泛起情感的涟漪。(生鼓掌,喝彩)

生8:当一个人送别一个人后,心里很难舍,要排解这种情感,一般人会抑制这种情感。但是,因为相思太浓厚了,就像那些相思以女主人公为圆心在做圆周运动,有一点相思它作了离心的运动,甩了出去,也就是女主人公控制不了她的思念之情,于是有了这一“点”(生鼓掌,师:很有新意啊!)

生9:补充一点,这其实体现了女子温婉特点。

生10:我想用写毛笔来打比方,关汉卿应该懂这个道理,毛笔书写时,等量的墨水(生笑),用在一个点上和摊在一片上,点,显得更深,更能聚集更多墨水,同理,更能积聚更多情感。(生鼓掌,师补充:这里用写毛笔来类比,那么“点”,还有停顿的特点,是不是也显得主人公思念之情塞于内心,情感的阻滞玩味?)

生11:这是我的一个猜想,以前的人,不说普通话,可能从发音角度,读这个“点”字会更有韵味。(生笑)

生12:我想这里应该写出了女子的缠绵之情,用一“片”,情感一瞬间涌过来,显得有点哀伤,太过了。套用古人的话就应该是“思而不过”。用“点”,好像是那女子在思念时,一点一点地想,想一点,幸福一次,绵延不绝,“此思绵绵无绝期”啊!(生鼓掌,师:那真是“你不在,点点滴滴,都是你。”)

生13:我想用化学的角度,(生笑)用一“点”,量比较少,反应没有那么激烈,以前的人是比较保守的,不希望有那么轰轰烈烈的爱情,想要“一点”,平平淡淡的。(生鼓掌。师:细水长流,平淡的才是永恒的。轰轰烈烈,就像一场火,烧一场后就没有了。)

生14:从生物学角度,(生笑)我们的甲状腺会分泌激素,虽然很少,但一点点就够了。相思之情,虽然是一点,但已经是够了,如果是一片,那还不激动得上了天?(生大笑,师:那就是思念之情,要的是质量,不是数量。两情若是久长时,有岂在点点片片之间?)

生15:“一点”与后面“几时”対举,以少对时间之未知。

生16:点,体现了情感的若有若无,若即若离,以小见大。

生17:“一点”,是主人公将情感埋藏在心中,不停地压制,不停地提纯,最后只有一点了,可是却更具穿透力。

生18:“一点”相思,显得更加轻灵,而“一片”,显得有点沉重。

师补充:同学们讲得都很有自己的见地,见仁见智,非常好。其实同学们在积极思考的时候,老师也在思考,这其中有没有是因为分别有一段时间了,相思之情其实没有那么浓烈了,不至于整片大片的,让你相思成疾了,但是还是有那么“一点”倔强地存在于你的躯体内,到处游走,不经意间就冒出来,让你想他,淡淡的,但是绵延不绝,就是“似淡还浓”!非常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讨论,今天就讨论到这里,下课!

【反思】

一节课上完了,虽然不是公开课,但是我觉得这节课比自己以前上过的几十堂不同级别的公开课更有成就感。在这节课中,学生是真正地参与进来了,每个发言的同学都想说,都想主动地说。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调动了各自不同的人生体验来阐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机会发言,我请这群同学将自己的观点写进课后随笔里。下课了,同学们还处在课堂的亢奋之中,还在继续讨论,我也深受感染。由此产生几点想法:

1.要充分相信学生。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管理大师彼得吉说过:“我们的教育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学生,学生都能解决。”从这节课教学实践来看,信矣!以前我在预设课堂时,总是怕学生这里不懂那里不懂,结果老师将所有事情一律包办,将所有知识点都打包硬塞给学生,于是学生在课堂没有挑战性,没有成就感,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处在“等、靠、要”的状态,学习探究的主动性无从谈起。

2.老师要学会坦诚,学会示弱,诱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让学生有成就感远比老师有成就感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长期是处在被动接受一方的,处在相对“弱势”一方,如果老师懂得适时机智地示弱,对于课堂参与度的调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探究的问题要有难度,要有可探究性。其实相思是“一点”还是“一片”都有其合理性,如“一点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片相思君莫解”。但是如何来联系作品上下文、联系作品中主人公情感世界来深度解读文本,就要看同学们的解诗能力了,“诗无达诂”,言之成理即可。

4.生成课堂,不能完全预设,但也不能随意而为。课堂生成点宜“快、准、狠”,务求合乎文本最精要处,教师对学生课堂“痛点”要有敏感度和预知性,问题简约,小点切入,讲深讲透,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本节课仅仅围绕一个炼字的角度,展开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展示观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效果良好。课堂教学没有旁枝兀出,一课一问,一课一得,可谓简约。

《比一比》教学反思 篇4

我提出了问题:“你能来比一比并说一说这里两样相同东西谁粗谁细吗?”几个小朋友很快就举起了小手,我请筱筱上来,她拿起了两支笔,嘴里说到:“这个比较粗,这个比较细。”我蹲在她旁边似乎也没怎么听清楚,就赶紧请她再说一遍:“筱筱,你说粗的那支笔时一边要把那支笔给举起来。”她听了又说了一遍,一边说一边把手里的笔举起来。说完了我请筱筱坐回座位上,我又小结了一遍:“铅笔细,记号笔粗!”

又要来比较宽窄了,小朋友都很积极地举手,我请甜甜上来比较并说一说,甜甜拿起了两个盒子,开始比较起来:“这个盒子宽,那个盒子窄!”说完我请她坐回了座位,其他小朋友开始又不同的意见了,都纷纷举起了手,我请乐乐上来再来比较,他拿起盒子就开始说了起来:“这个盒子宽,这个盒子窄!”一边说还一边把宽窄不同的盒子举起来给大家看到,看来小朋友已经基本掌握了粗细和宽窄。

到练习的时间了,小朋友要在《幼儿画册》上圈出粗的和宽的物体,操作时发现,还有一些小朋友还没有完全掌握,在评价时也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指导。

比一比活动反思 篇5

一、教材分析

《比一比》是人教实验版教材识字二的第一课。共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图画,再现农家小院的景象,为第二部分词语、第三部分韵文提供直观形象的画面。第三部分韵文由四小节组成,主要通过对农家小院里具体事物的比较,展现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韵文押韵上口,节奏感强,很适合儿童朗读。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正确掌握多少、大小两对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运用范围,并能学会正确使用。

3、正确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

4、学会新笔画竖钩,在正确的姿势下书写“小”字。

三、教学思路

1、根据目标教学,是我在设计本课时所遵循的重要思路。

2、依据一年级学生课堂上注意时间短、富有好奇心的特点,我在开课初始,就充分表扬和鼓励学生,用“智慧帽”的形式鼓励学生在新课上比一比谁做得最端正、谁上课回答问题声音最响亮、比一比谁的字写得最漂亮,一方面切合课题指出了本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随后,以学生向往的“郊游”导入新授,将枯燥的生字教学赋予生活的活力,带领学生来到乐乐家的小院做客,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并注意说话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依靠图片把认字和识字有效结合,将练习说话和识字认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识字认字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反思《比一比》教学反思》。整堂课以:拼读、开火车读、不带拼音读、反声读、穿插游戏贴图,给小动物和水果找“拼音屋子”“你说我来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学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时调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

3、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是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新课程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促进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所以在量词的教学上,我主要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启发点,引导学生理解量词“堆、颗、群”的用法并学会运用。

4、对课文的阅读时,我采取了自由读、男女赛读、老师参与读、拍手读的方式,使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课文目的。

5、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看范字、描红,感知感悟,学生会主动观察,细心书写。在交流体会时自己的想法得到肯定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地观察字形、练习写字;将教师的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生自己书写中,再次以“智慧帽”激励,让他们能够不自觉的`在安静、竞争的形式下完成生字的书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课时,鼓励学生和父母在家游戏“比一比”,促进量词使用的生活化。

此次教学,我重在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上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适时倡议,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有望达到叶老曾说的“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境地。但是,课后,纵观课堂程序,仍旧发现许多需要自己去努力和改进的地方。

四、改进意见

1、量词“堆”的讲述上没有区分运用的范围,导致学生出现了“一群西瓜”的错误。另外,在学完《比一比》中的量词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词,试举例说明(如:一斤黄瓜、一枝铅笔……)。了解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点;体会汉语言在使用上的多样性等等。教学上,不仅仅在于完成给定的教学目标,还要兼顾知识的拓展与外延,从而做到语文学习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2、课文的朗读只达到了流利、通顺,但却缺乏一定的韵律,指导朗读不够充分。只是为了读而读,而非为了欣赏而读。

《比一比,夺金星》教学反思 篇6

1、在导入环节给学生派发了将要举行打字输入比赛的任务,与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比赛经历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比赛竞争的意识,提问学生为了在比赛上取得好名次,如何做好赛前准备,由学生自行归纳出为了使打字又快又准,必须掌握一定的打字技巧,即掌握键盘输入的指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行引入课题,更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在新课讲授环节,对于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而对于难度较小的知识交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集中上课的注意力。

3、讲授、练习、测试相结合。把本节课的应会知识分为几个部分,在每个部分完成之后都安排练习或测试。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完键盘基础知识之后,安排通关测试,看学生是否能够顺利通关;在教师讲授完键盘正确指法之后立刻安排学生动手练习,在练习后安排本节课的课堂测试,测验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本节课所学。

4、学生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在指法练习时,要求学生分小组评价同组同学的指法是否正确;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巡视全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每个学生都来做小老师,指导评价其他同学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5、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教师在课上进行提问,对于学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教师只进行一部分的讲解,剩下的部分交由学生课下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其他渠道进行解决,在下一节课请学生上来进行讲解。学生在课下能够对课上的知识进行巩固,并且吸收课外知识对课内知识进行补充。

本节课的不足在于:

1、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还有欠缺,导致本课在教学实际中不够生动,在新课讲授环节中,有的学生不能一直维持很好的注意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将游戏的形式插入进来,使学生在整节课中都能保持较高的兴趣点和注意力。

2、学生本身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把握不同,造成有效教学的实效性出现偏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缓解学生固有知识水平造成的差距。

3、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分析原因,学生爱玩的天性是主要原因,学生课堂开“开小差”现象仍然存在,表现出对同龄段的游戏感兴趣等情况。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重要性的教育,慢慢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自觉控制上课的不良行为。

4、学生对主动学习的陌生造成教学偏差。学生非常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教永远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痛。我认为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始终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可以随时参与学生活动之中,为学生提供帮助。

5、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对表现出色的学生提出表扬,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向榜样学习,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6、注重评价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实事求是,有针对性,不能千篇一律,流于泛化,在评价后还应进行后续观察,观察学生是否进行了改进。

比一比课例反思 篇7

我设置几个活动,通过层层递进,训练学生巩固所学句型,并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出示本校地图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问路的练习。这个活动主要适用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所进行问路句型练习。本校的地图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所以他们很快进入角色,能够比较好地说出每一个校园场所的路线。恰逢家长开放日,谈论从校门口怎么走到课室是一个真实而且有意义的话题。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图片复习了学校各种场所的单词,比如,图书馆、课室、校长室、饭堂、科学实验室、音乐室、操场等。熟悉的场所使孩子们很自然的交流起来!

二、出示本校平面图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问路的练习,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平面图,加深孩子们对路线方向的再次辨认,再次进行问路句型的巩固。平面图的好处是比较直观的,看平面图说路线相对容易一些。在各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很活跃,我邀请一些家长向孩子询问去某一个地点的路线,孩子们也非常乐意地当起了向导,这样我悄悄地让他们又训练了一次路线句型!

三、出示了另一幅新的校园的平面图

教师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说路线猜地点,训练他们听说的能力,而且猜的过程当中要求他们对于场所的方向表达清楚,说的人在表达上得到训练,听的人在听的过程中也得到听力训练。然后看图,用箭头标出路线,并完成对话。这是第一次知识拓展。

四、看学校附近的实际地图

练习说出从学校出发到某个地点的路线图。我把学校以及学校附近的大型超市、中大、邮局等场所用平面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标上了路牌和指示标记,从生活的最实际的地方和场所让学生进行问路训练,真真正正把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生活实际。

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让孩子们选择一个自己家附近的场所,写出从家到这个场所的路线,并用平面图标识出来。

整堂课我都围绕怎样把问路句型落实到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并且着重渗透看图能力。每一堂课都是我们进行教学实践的机会,只要好好设计,我想我和学生都会有所收获。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有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课堂设计要紧扣主题。每一节课我们传递给学生的知识要有重点,这个重点就是整节课的主题。这节课的主题是问路,所有的课堂设计都围绕这个主题,层层递进。我通过讲学校平面图———简化校园平面图———学校附近地图这样的递进操练,通过看图说话、二人小组、四人小组、小组说话练习、汇报,训练孩子们的看图听说能力。但是,不可否认还有少数孩子不肯开口说,在评价这一环节要多下工夫,比如,如果能说出路线并且是正确地进行加分,用竞赛的机制促进孩子们主动学习。

其次,拓展练习要有实用性。本节课的拓展练习,我设计两个:一是看图说路线猜目的地———划路线———填写对话空缺单词,二是看学校附近地图说到其中的目的地路线———把对话写下来。这样的练习遵循从易到难,从说到写的基本规律,我在孩子们汇报的时候发现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够完成练习,而且兴趣浓厚,我希望以后多在这方面多思考,多研究,使课堂练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时效性。

比一比课例反思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例分析;核心素养

课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变异》第4章第2节。

一、实录

师:(开门见山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请大家翻开教材第68页,哪位同学能朗读本节聚焦?

生1:一男同学起立朗读本节聚焦的3个问题。

师:本节聚焦也是本节的教学目标。我们先完成第1个教学目标“什么是中心法则?”请大家阅读教材正文“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说说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2: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

生3:一大嗓门学生起立说,应改为:1957年,克里克“预见”了中心法则。(众生:大笑)

师:为什么要着重强调“预见”二字?你能否说一下?

生4: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完全弄清楚之前,科学家克里克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这一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

师:对。百度百科对“预见”一词的解释是“根据事物的规律预先料到将来”。这提示我们,“预见”既是科学家发现新的、人类尚不了解的规律的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做出某些新发现的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所以,在学习中不仅要逐渐培养和发展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还要充分表现出我们独特的创造能力。(众生:同桌间交头接耳)

接下来,谁说说还读到了什么?

生5:此后五六年,科学家揭示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心法则由此获得承认。

师:是啊,相比刚刚学过的沉寂了34年(1866—1900年)的“孟德尔遗传规律”而言,克里克预见的中心法则“此后五、六年获得承认”还是幸运的。这又一次向我们提示,“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也说明,科学研究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还要耐心等待。(众生:面目表情表现得都十分惊讶)

师:谁能说说,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的内容是什么?

生6:(回答略)

师:哪位同学能前来板画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图解?

生7:(绘图略)

师:这位同学画得很好。这就是克里克1957年提出的中心法则图解。但是,随着实验数据的积累,人们开始注意到传统的中心法则存在的不足之处。请大阅读教材第69页的“资料分析:中心法则的发展”。以小组同学合作的形式完成3道讨论题,然后指派一名同学做汇报。(教师巡视)

生8:(小组汇报)经过讨论,我们小组的同学一致认为,资料分析中的实验证据没有推翻传统的中心法则,而是随着实验数据的不断积累,传统的中心法则需要补充并加以完善。(教师调查:其他小组同学都同意这个说法)

师:好,接下来根据讨论结果,我们按讨论第3题的要求(建议用实线表示确信无疑的结论,用虚线表示可能正确的结论)修改图4-7的中心法则图解。哪位同学能前来修改中心法则?

生9:(绘图略)

师:(出声读)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复制),从RNA流向DNA(逆转录),这两条途径确信无疑用的是实线;而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复制)有可能存在,用的是虚线。

生10:(师刚读完,一学生起立)老师,应该把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这条虚线途径的意义改为“增殖”,它不是“复制”。

师:为什么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是“增殖”而不是复制?请同学们相互讨论。

生11:因为“复制”是遗传物质的增殖方式,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生12:资料上说疯牛病是由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在脑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的,而没有说是“复制”。

师:以上同学分析得很好,尤其是对资料3的分析与总结,对于资料3中引发疯牛病的病原体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是一种结构改变了的蛋白质,通常被称为“朊病毒”,它不同于资料1中的RNA病毒和资料2中致癌的RNA病毒(或称逆转录RNA病毒),以及噬菌体DNA病毒。课后,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有关“朊病毒”更多的知识。

师:遗传信息的传递对我们师生来说既看不到也摸不着,既抽象又难以理解。谁能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中心法则这一概念的?(众生:都睁大了眼睛,面面相觑)

生13:一学生站起来说,中心法则全面地反映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其中遗传信息流我感觉像“水流”一样,“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众生:鼓掌)水流是有顺序的,遗传信息的流动也是有顺序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众生:再一次鼓掌)

师:这位同学不仅比喻到位,而且富有诗情画意,太有才了。是啊,我们可能不熟悉遗传信息流,但我们熟悉“水流”啊!在现实生活中,无数滴水汇集成静静流淌的小溪,无数条小溪汇集成波涛荡漾的江河,无数条江河汇集成奔腾咆哮的海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奔向——归宿……“小溪、江河、大海”就这样诞生了,“核苷酸、DNA、RNA、蛋白质(生命)”也同样诞生了,全面地反映遗传信息流的“中心法则”在科学家的“思考、实验,再思考、再实验”中得以补充、完善和发展!(众生:热烈鼓掌)

二、反思

因材施教,提高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以“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知识条目为例,教材文字叙述并不多,但是核心素养内涵却十分丰富:

(1)一个关键词“预见”,可以让学生品味“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仅要逐渐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还要充分表现出我们独特的创造能力”。

(2)一个短语“此后五六年”,还可以让学生联系“沉寂了34年的孟德尔遗传规律”,体会“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

(3)尤其是通过对“中心法则的发展”资料分析,科学探究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完善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4)另外,在拓展和理解“中心法则”这一遗传核心概念时,一学生通过“水流”来理解“遗传信息流”,不能不说明学生在学习时已经开始将生命融于生活之中,在生活和学习中体会生命,解读生命。

《比一比》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9

【教学内容】

《比一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美丽的农家小院作为背景,让学生认识常用的反义词和量词。悠闲的黄牛和花猫,嘻闹的鸭子和小鸟,甜蜜的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组成一幅温馨的农家生活场景。琅琅上口的韵文充满童趣,事物之间的比较也激发着儿童求知的欲望。

【设计思路】

识字和认物是《比一比》的两个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出农家小院的美丽朴实的情景使两者统一,让学生在情景的创设中整体感知课文,认识“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8个事物名称。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本课要求掌握的反义词“多——少”、“大——小”和量词“群、颗、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生字,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通过课件和跨越式非网阅读材料的互相配合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运用比较生字读音、加笔画、加偏旁、换偏旁等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理解儿歌中的反义词的比较。

3、引导学生认识量词“群、颗、堆”的使用,初步形成数量词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会写“牛、羊”两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4、培养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今天冬冬家可热闹呢!有很多的动物和果子都跑到冬冬家里进行一场比赛,大家想去看看吗?看课件图片,直接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比一比),全班齐读课题:《比一比》

2、看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生: 我想知道比什么? 我想知道怎么比? „„)

3、过渡:好!我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一齐到冬冬家看看。咱们现在就出发。

二、认识动植物名称,初步认词。

1、(出示“农家小院”图片)同学们,这是冬冬的家了。在冬冬家里,有四种可爱的小动物欢迎我们的到来,你看到有谁呢?你能跟它们打打招呼吗? 我看到黄牛,黄牛伯伯您好!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下出示相应名称的词(课件链接,出示图片:黄牛、花猫、鸭子、小鸟,点击课件播放动物的声音。)

2、跟小动物打完招呼后,老师把他们请到了黑板上,不看图,你们还能把它们的名字叫出来吗?

出示词语:黄牛、花猫、鸭子、小鸟(逐一粘贴在黑板上)(1)请同学拼读词语。

(2)请同学提出容易读错的生字,提醒大家。(3)全班齐读

3、刚刚我们认识了冬冬家的小动物,他们家还有不少的果子成果了,这是他请大家品尝的。

(课件出示图:杏子、苹果、桃子、红枣)

4、这四种果子,请你把你最喜欢吃的果子的名字读给大家听,如果同学读对了,请大家跟他读。

5、开火车练说:我喜欢吃。

6、小朋友可真棒,到冬冬家玩了一趟就学会了那么多的字。这些字我们都能读准了,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呢?

学生说: 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加口等于杏;苗加上“犭”就是猫„„

三、写字指导。

1、这些生字里有一个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看看是什么字?(课件出示牛)

2、请同学们认真看这个字,它的笔画在田字格上应该注意什么呢? 汇报:牛字的第一笔横写在横中线上。

3、老师范写,学生空书

现在看老师是怎样把这个字写好的,请同学们伸出小手指,在桌面上写一次。

4、好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在田字格上练写。(老师巡视)

5、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

6、牛伯伯非常感谢我们把它送回家,可是牛伯伯的一个好朋友还没有回家,我们帮帮它吧!(课件出示)羊

7、看看这个羊字在田字格的位置根牛字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汇报:①羊字的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

②两个字的竖都写在竖中线上。

8、过渡: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看得很仔细。再来看看老师是怎样把这个字写好的,请同学们伸出小手指,在桌面上写一次。

9、好了,现在我们在田字格上练写。(老师巡视)

10、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

四、自主识字。

1、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刚才在门口迎接我们的这只小鸟,听说大家是一群聪明的孩子,现在想请大家一起到树上摘果子。想去摘果子吗?

2、(课件出示):大树上的各种果子(剩下的生字)“边、多、少、群、颗、堆”

3、过渡:同学们可真棒,认识了那么多的生字宝宝。其实呀,这些生字宝宝又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它们藏到了一首儿歌里边去了。

五、学习韵文。

1、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89页。小朋友读读儿歌看看你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要是碰到不认识的字,用笔把它圈出来,再看看它的拼音帽子,多叫几遍它的名字。

2、这些生字宝宝都认识了,我特想把课文读给你们听听,行吗?

3、现在再读读课文,你都会了吗?(自由读)

4、师:读了儿歌你知道他们在比什么呀?谁和谁比呢? 生:比大小;黄牛和猫比大小。

5、你能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吗?(老师师范:花猫比黄牛小)

6、除了比大小,还比什么呢?(比多少)

7、同学们说得对,它们还比多少呢。在这里,儿歌用数量来告诉我们,它们的数量有多少呢!你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一群鸭子一只鸟)

8、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也来比一比看谁把儿歌读得最棒。⑴读给小组里边的伙伴听。

⑵把你最喜欢的那一段读给我们听。⑶齐读

六、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拿出老师派发的阅读资料,自由读儿歌

2、汇报:给大家读自己喜欢的儿歌。

3、刚才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的数量词,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这是什么?(出示课件)P91我会说 :一枝花

4、你能用选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老师示范:我今天买了一枝花送给妈妈。

七、小结。

【板书设计】

比一比

大——小 多——少 动物: 黄牛 花猫 鸭子 小鸟 果子: 苹果 红枣 桃子 杏子

【教学反思】

《比一比》一年级第一册识字

(二)第一课。这篇课文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出现,内容通俗易懂,语调朗朗上口。但要学会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还要学习正确使用量词,学习任务是很重的。如何让学生轻松的掌握呢?反复思量,最后决定让学生在“比中学,学中比”。这即体现了本课的特点,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首先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到农家小院看动物和果子比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东西,并依此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认读,再从中找出生字宝宝,让学生在自学、同学互相交流中去学习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宝宝,分类辨别字音,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为了能让学生记牢固,我还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读,如:比字音画记号、图片与词语交朋友、摘果子游戏等。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学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浓厚。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是,课后经过教研员冼老师的精心点评以后,让我茅塞顿开,觉得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按要求完成了,冼老师也点出了我在这节课中写字教学完成得尤为突出:

1、识字目标清晰,能根据教材特点进行教学。2能做到重组识字,分层识字。让学生先从看图识字入手,感知生字,再通过学生自主认读辨音,有重点地辨别三拼音和后鼻韵母。

3、能运用比较丰富的识字策略。既有图文字结合认字,又有分类识字,把生字分成动物名称和果子名称两类,还有自主识字,让学生再拼读、朗读、跟读、比较读中不断强化识记,最后借助跨越式阅读材料,把生字放回到语言环境中记忆。

4、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基本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的能力。一方面,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如比较笔画、熟字加偏旁等比较形近生字,进行区别;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再田字格中的书写规范,找准起笔和重要笔画的位置,把字写好。冼老师又指出我在识字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比较有相同偏旁的字的意思,了解偏旁的表义作用,以避免同音字代替和形近字的混淆。

在韵文教学中,我感到引导学生分层朗读,逐步加深理解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一来时间不足够,未能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说话训练也进行的比较匆忙;二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未能更深入的挖掘文本中蕴藏的知识训练点。冼老师在评课中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一点:“教学环节该充分的要充分,该精简的药精简。”本课的课题叫“比一比”,不仅要把生字、词语拿来“比”,还应该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读出“比”,突出“比”,可以重新回到已创设好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比”朗读,评价朗读,领会韵文中藏着的“比”——反义词的对比,让学生通过做动作,突出重点词、扮演要进行比较的事物的形态,读出“比”的语感,从而体现出韵文学习的深度,最后在结合大量阅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一比课例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1、幼儿欣赏故事,理解内容,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2、能发准字音“李”、“梨”,理解“多少、大小、长短”。

3、培养幼儿积极动脑,善于观察的能力。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5、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1、大书、积木、帽子和方巾、长和短的物体。

2、幼儿操作材料。

3、幼儿对数与量之间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书,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大书,哪这是什么书呢?

问:封面上有什么?你们想想他们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观察大书,理解故事

1、阅读书2—4页

(1)师:一天天气很好,阿比到西山去,阿吉到东山去,你们看一看他们采来了什么?(认识“梨”和“李”)

(2)师:他们要来进行比较,谁来帮他们比一比?(幼儿用积木进行比较)

2、阅读书7—15页

(1)过渡:小朋友,你们观察一下,是帽子大还是方巾大?(幼儿进行比较)

(2)师:好,哪让我们看一看阿比和阿吉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3)问:他们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4)小结:小朋友,方形和圆形能不能比?原来图形不一样是不能进行比较的。

3、阅读16—23页

(1)师:接下来他们又要比什么?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2)问:接下来他们又比什么啦?又是怎样进行比较的?谁来比一比?

4、完整阅读大书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本大书。

三、幼儿观察,比较物体

幼儿操作,比一比。

【活动评析】

活动开始,我通过观察大书封面,猜测故事内容,引起幼儿兴趣。在理解故事的过程中,我分段让幼儿欣赏,并在分段欣赏时发准相近字音、理解相应词汇。在理解每段内容的时候我还让幼儿进行简单的“比一比”,感受故事中的情境。幼儿在“比一比”的过程中情绪很高涨,很快就理解了词汇“多少、大小、长短”。

教学反思:

从这堂课,我们也看出一堂教学活动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不放任自流,还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顺其自然。不管哪种占主导,都应该处理好教的方式,让孩子们感觉不到被教,一切像一场游戏活动。

比一比课例反思 篇11

活动目的:

1、学习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汉字。

2、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兴趣,愿意主动学习常见的汉字,增强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

3、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主动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队伍名称的招牌、汉字卡片、象形文字的图片、奖品、娃娃等。

活动过程:

(一)师生喊口号,进入主题:

1、非常比一比,快乐在一起!耶!

——通过口号调动幼儿的激情,激发幼儿参与比赛的欲望。

2、“现场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本期非常比一比节目。我是主持人快乐,今天我们要来一场关于汉字的比赛。”在比赛的最后我们还有一个幸运大抽奖,看谁能把大奖带回家。

——师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将幼儿带入电视节目的氛围,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依次介绍三队成员和小组长,并喊口号互相加油。

——“主持人”向“观众”和其他队员介绍每个参赛队伍的名称,以及他们的小组长。并让每个队伍分别喊出自己的口号互相加油打劲。队伍的名称、小组长以及口号都由他们事先商量拟订。通过喊口号调动他们团队合作的积极性。

(二)教师出题,由幼儿回答。

宣布规则:由我出题,有抢答题和必答题,答对后小组长可以拿一个娃娃放在桌上,最后娃娃最多的队伍获胜。

——为幼儿树立规则意识,引导幼儿主动遵守游戏规则。

第一关:谁是我的好朋友。

玩法:每组的黑板上贴有8张汉字卡片,每组请一幼儿,在相同时间内把他的“好朋友”(相同的汉字)找出来,看谁找的最快。

——第一关为难度最低的一关,教师有意请识字比较少的孩子参

加,在寻找对应汉字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结束这一关的比赛时,可以和全体幼儿共同进行检验,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逐一把汉字读出来。此时边和幼儿一起进行统计,让小组长上来记录他们的结果,书写在黑板上,比较出最后的获胜队伍。

——在孩子的操作中,其他队员和观众可以通过“加油”或喊口号的形式进行互相打气。在“主持人”宣布得分队伍时,也可以引导幼儿用“耶”、“太棒了”或喊自己队伍的口号来调动孩子的激情,不断的给予幼儿鼓励。每一关如是。

——计时可以让其他幼儿帮助倒数,在倒数中提高幼儿计算方面的能力。每一关如是。

第二关:奇妙的象形字。

玩法:每组抽出一张象形文字卡,并在小组内讨论,最后找出相对应的简化字。

(帮助幼儿分析每个汉字不同的演变过程,了解每个汉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互相学习。

——可以让幼儿说说选择这个答案的原因,发展幼儿逻辑思维的能力。

第三关:汉字DIY。

玩法:提供塑料卡片,每组请一幼儿在板上摆出相同的一个汉字,谁最快谁获胜。

——这一关难度有所提高,需要幼儿注意观察,合理运用长短不同的塑料卡

片,摆出正确的汉字。这个环节有利于增强幼儿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

最好请识字比较多的孩子参加。

第四关:汉字大比拼

玩法:提供拆分后的字卡,在相同时间内比赛哪组组合成的汉字最多。

——这一关难度比较大,需要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合作,有利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有益于幼儿增强识字量。

第五关:给汉字找家。

玩法:师逐一出示汉字卡片,引导幼儿熟悉汉字,如门、窗、桌等。

每组幼儿轮流给字找家,把字贴在班上相应的位置上,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则获胜。

——先让幼儿说出全部字卡上的汉字,让幼儿学会运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汉字。当幼儿贴错时,可以请其他幼儿帮助纠正。

(三)颁奖仪式及小结。

师:为什么*组小朋友能获得胜利呢?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就能获得成功。

——通过小结让幼儿回顾刚才大家团结、齐心奋斗的成就感。

(四)幸运大抽奖。

玩法:事先为每名幼儿准备一张对奖卷(奖券上写着汉字),请客人老师上来为幼儿抽奖,对应抽出的文字就可以知道自己得到了几等奖。对奖后老师立刻给幼儿颁奖。

——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把客人老师也邀请到活动中,增加师幼之间的互动,让客人老师一起分享孩子的喜悦。在对奖的过程中,让幼儿自然地认识更多的汉字。

教学反思:

该活动能围绕幼儿的兴趣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活动,并且活动的设

计能整和计算、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注重情感方面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具有时代感,结合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内容的设计也能从易到难层层递进,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师在活动的组织中非常活跃,能充分调动起幼儿的激情,让幼儿的游戏中自然的认识和运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汉字,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

1、当孩子出现争议时应能让幼儿说明自己的意见,接受别人给予的正确答案。

2、当孩子错误时,应有机会让他们改正,可以问:“确定吗?”

3、可以在适当增加难度,使用词语连接等游戏。在抽奖时可以让幼儿进行组词,让其他幼儿也有得到奖品的机会。

4、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互相帮助,如在第五关“给汉字找家”中,出现不认识的汉字时可以有意引导幼儿去请教同伴。

5、游戏竟猜时可以配上音乐使比赛更激烈。

上一篇:一年级美术课案例分析下一篇:通济社区2010年党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