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家长比一比

2024-09-21

孩子和家长比一比(精选5篇)

孩子和家长比一比 篇1

“孩子少了, 不好管了”, 这是许多当了家长的委屈话。现在的孩子叛逆心理比较强, 致使很多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比较僵, 出现家长不满意, 孩子不高兴的局面。为此, 建议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里, 做到以下几点:

一、赏识自己的孩子, 包容孩子的缺点

如何通过最科学的教育方法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才, 是无数“望子成龙”的父母亲的最大心愿。而“赏识教育”无疑是教育孩子, 家长培养孩子的最新利器。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 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 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 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 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 克服自卑、懦弱心理, 树立自信心。赏识教育是一门学问:赏识孩子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进行, 赏识孩子应该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当中去, 更多的是体现在亲子生活的各个细节中, 在细节中赏识孩子才会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快乐!孩子正处于学习发展时期, 处理事情的原则方法和审美观点都未完全形成, 因此孩子的某些做法势必会与生活中的或家长的看法、想法、愿望等相悖, 再加上孩子与大人之间代沟的存在, 也会造成孩子的做法大人看不惯。作为家长, 要正确看待你眼中孩子的错误, 不强求孩子与自己一致。求同存异是最好的处理办法。

二、热点降温, 冰点升温

当孩子取得荣誉或奖励时, 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这时的想法和做法都会比较亢奋, 家长要适当提示, 让他冷静下来。当孩子遇到打击或失败时, 家长要适当给予鼓励, 事情从头再来, 总会成功。这样下来, 孩子会把家长当做朋友, 会亲之敬之。

三、学会欣赏流行音乐, 学会观赏青春偶像剧

家长与孩子年龄、阅历、审美观等诸方面存在差异, 代沟的存在, 加上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活跃, 嘴里整天哼着流行乐曲, 看电视也要看青春偶像剧、娱乐剧等节目, 大人看着幼稚、烦心, 经常因此与孩子闹翻了天。我看也太不值得, 要理解孩子的年龄, 尊重孩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 多给孩子留一点空间。

四、多与孩子沟通交往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多是独生子, 一些想法不能和人交流。即使有再多的玩具, 那也是不会交流的静物, 孤独、郁闷缠绕着孩子。有些家长忙于上班、经商, 还有的家长忙于交际或沉湎于麻将等娱乐活动, 疏远了孩子。于是孩子要么外出寻找朋友和快乐, 要么沉迷于网吧, 也有些孩子因此误入歧途。到那时, 家长埋怨孩子、社会, 可自己是否想过自己是否和孩子沟通过、交往过, 是否给孩子快乐过?因为金钱总代替不了亲情。

真情, 没有距离, 读懂另一种风景是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该做的一门必修课。学会与孩子沟通吧, 使每一个有学生的家庭都和和睦睦, 其乐融融。

孩子和家长比一比 篇2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孩子一周回去一次,我们当家长的尽量少玩手机,少看电视,如果监督孩子做作业,会更好。当然这个监督,不是看着孩子,你那样好像监视犯人,小孩子不自由,而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孩子做多少作业。如果孩子做作业,你去玩手机或看电视,小孩子也会偷偷的模仿,或者心不在焉,反正不能全心的投入学习。

其二,语言要少而精,要点到位。

如果孩子有问题,一定要点出来,不拖泥带水。孩子最喜欢精炼的语言,不要唠唠叨叨的没完,而要抓到点子。如果一直在说,就会适得其反,孩子不愿意接受你的絮叨,而思想与行为产生抵触。

其三,不要总是说成绩。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成绩,先从生活小事入手,先夸夸孩子,然后再接入正题。问孩子成绩的时候,要帮助孩子分析其原因,怎样退步的,根源在哪里。

其四,要对孩子的心灵有所触动。

要打动孩子的心,就要针对初中孩子的特点:由于身体急剧变化,他们感到已长大成人,希望自己支配自己,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不少情况下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服,要来成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但因为处在转折时期,思想和行动还未脱稚气,所以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很容易自以为是。因此你的语言要能和孩子的语言形成共鸣。

其五,要了解孩子。

家长和老师共筑孩子未来 篇3

一家长和老师矛盾产生的原因

1. 相互不理解

家长与老师的相互抱怨已经不是稀奇事了。常常会有家长抱怨学校、老师不负责任:一有什么事情就找家长, 家长忙着工作、忙着照顾孩子, 要是什么都能管还要学校做什么?老师也是经常诉苦:这家长也太不负责任了, 自己孩子这么不听话也不知道管管, 偶尔开家长会都不参加, 孩子这么多, 老师怎么能个个都照顾到呢?互相的指责和不理解就形成了孩子犯错, 教师和家长相互推脱的现象。

2. 所处环境的差异

家长和老师虽然都为了教育孩子付出了努力, 都希望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他们的立场和态度是不同的。家长着重孩子的成长、身体健康等方面;老师更重视孩子的人格、认知、学习成绩。同样是为了孩子好, 却在要求不同的好, 所以产生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3. 沟通方法不正确

有矛盾需要积极沟通才能解决, 而家长和老师往往由于各种各样的观念和理由不想沟通或者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导致矛盾的深化。有的家长不主动找老师交流, 觉得了解孩子是老师的职责;有的家长想沟通却找不到方法。老师也是一样, 找家长沟通的时候往往因为方式不对得不到好的结果。

二家长和老师共筑孩子未来的方法

1. 确立共同目标

究竟家长和老师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更重要, 这是社会上一直在争论的问题。实际上, 这两者并没有谁主谁次, 家长所代表的家庭教育是奠定孩子未来的基础;老师所代表的学校教育是培养孩子成才的关键,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决定孩子成长。

弄明白了这个问题, 家长和老师就要确立一个共同的目标, 共同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做好指引。家长和老师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相互没有达成合作, 一旦找到共同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出现矛盾时相互体谅、相互包容, 为了最终的共同目标努力, 什么冲突都会迎刃而解。

2. 了解彼此差异, 发挥不同作用

家长和老师所处的环境和角度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双方求同存异, 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做好分工合作。有的家长不顾孩子感受, 把学习成绩作为最高目标, 牺牲孩子业余时间, 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找家教、买参考书, 利用各种手段强迫孩子学习, 但是结果往往与期望相反, 甚至会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 失去学习乐趣。有些老师也只重视成绩, 没有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 只是一味批评说教, 甚至对孩子差别对待, 这就造成孩子的自卑、厌学等状况, 极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差异, 家长和老师更应该做的是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重视他们的思想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作为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交流沟通能力, 使孩子发挥他们的特长, 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这样在孩子上学以后, 就能告诉老师自己孩子的优缺点, 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个性, 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法。作为老师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让学生学会为他人着想, 学会沟通合作, 为今后孩子迈向社会打下基础。教师也要注重因材施教, 用不同标准评价孩子的表现, 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3. 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

在家长和老师的交流当中, 沟通至关重要。有许多老师把“家长签字”或者“叫家长”作为与家长沟通的唯一方式, 这让孩子一听到这些字眼就产生畏惧、厌烦的情绪, 实际上并不利于沟通。许多家长也动不动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的动态, 之后就或者抱怨老师, 或者责问孩子, 让孩子觉得像是在被监视, 从而不在学校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有一年, 我所带的班来了一个小男孩, 语文46分, 我和家长交流了解到, 由于孩子上学年纪小, 不爱做作业, 自我约束能力差。我让家长不要过多的责怪孩子, 每天晚上花一小时的时间陪孩子完成作业, 对错不管。来到学校我对他的作业是当面批改, 让孩子及时把作业中的错误改正过来, 及时鼓励孩子, 这样在我和家长的配合下, 布置——监督——批改——纠错, 步步到位, 一学期下来, 语文期末考试84分, 孩子家长欣喜万分。

家长与老师沟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沟通之前想好内容, 找到关键;与老师沟通避免太过频繁, 一个月一次即可, 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增加;语言要文明, 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也不要把重点全部放在成绩上;利用网络、电话、面谈等多种交流方式。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的是:提前约定时间, 明确沟通内容;针对不同家长采用不同方式, 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 学会换位思考;多多鼓励孩子, 不推脱责任, 不一味向家长抱怨;多向家长了解孩子个性, 以制订相应的教育方法。

高三家长怎样和孩子交流 篇4

高三了,家长和孩子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很多家长在这方面很苦恼,不知道怎样和孩子沟通,要么说了没效果,要么说了“闹翻”了。

一、现状

一般家长和孩子怎样沟通呢?我把其列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 无效沟通的典型模式: “最近怎么样?” “还好。” “好好学。” “嗯。”

第二种 错误沟通的三种传统模式 背景:“你这次考多少分(名)?” “XX(孩子回答分数或名次)”

1.“我不知道你天天在干什么?在想什么?你现在不学还等到什么时候?” 2.“这分(名次)还不够丢人的。亲戚同事朋友邻居问我,我都没脸说。” 3.“你怎么不争点气呢,你看看隔壁XX每次都考年级前三名,你看看你表哥人家没人问事考上清华了,你看看我们单位老王家孩子考上澳大利亚公费留学生了,你看看我们小区的5号楼那个年轻人,上的学校好,现在住着两百多平米的房子,开着宝马„„(此处省略五千字)”

我们点评一下这三句话:1.没有一句是解决问题的。2.没有一句是尊重平等的。3.我们每一位家长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是伤痕累累。你单单是在斥责孩子羞辱孩子吗?其实你说孩子的时候,你自己内心早已泪流满面。4.他(她)只是个孩子,高三那么辛苦,他有很多时候是无助,尤其是他考试失败以后,你是他(她)最信任最强有力的支柱,他(她)需要你的帮助。第三种 错误沟通的三种升级版模式 背景:(作轻描淡写真诚关怀面带微笑状)“你这次考多少分(名)?”

“XX(孩子回答分数或名次)”

1.“没事的,妈妈(爸爸)相信你,下次努力,你一定会进步的。”

2.“没事的,不要有压力,不要难过,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一次考试吗?考试分数(名次)不重要,尽力了就行了。”

3.”没事的,我们不会责怪你的。其实,只要你健康和快乐我们就很满足了。” 我们再来点评一下这三句话:1.低幼化。把十七八岁的孩子还当成小学生来教育。孩子在成长,家长没有成长。当爹和妈是一件很有科技含量的事,不学习不研究是不行的。2.相信孩子、轻视考试及分数、不会责怪孩子,这三大谎言没几个孩子不明白。孩子会陷入他自己的思考和新的压力中。3.如果你是真诚的,以上三种话都是不需要说出来的,孩子太了解家长了。

二、分析及对策

康德说,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交流是重要的教育方式,家长一定要学会放下身段,真诚交流,与孩子俱进,提高家长“执政”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刻不容缓!

1、关于压力问题

每一个压力大的学生背后都有一组压力大的家长。有的家长不怎么同意这种观点,但实事上,学生的压力在很大程度源于家长:过高的期待、不当的鼓励、邻家或同事家孩子的榜样教育、家长个人的成功观价值观等。所以家长要改变自己价值观,真诚消除自己不正确的期待。这是孩子消除压力的一个前提。

另外,当孩子回家表现出自己的烦躁时(一般表现是夸大自己的心理感受,表达自己对现状的不满和担忧),从心理学上来说,是为了进行“压力测试”。孩子不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多烦躁,有没有必要,所以要在最亲密的人面前“试压”。这时家长千万要记住:不要接招。很多情况下他自己会解决的,他表现出来时就没打算让你帮他解决,这一点他很清楚。你从门外汉的角度做点你应该做的事,请千万勿从“专业”角度解决。和他聊点别的,比如你自己单位的事、工作上的事,让他认识到人有压力是正常的,连大人也是这样,没必要大惊小怪。然后,在孩子愿意和你分享他的心理感受时,再提出可行性建议。

2、关于励志教育

听说有孩子很厉害,不要急着拿来鼓励孩子,你要想一想,你有没有了解到这个孩子“厉害”的细节和方法。而不要只顾把成功者妖魔化,最后只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让孩子认为,那是个奇迹,创造奇迹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人,我还是做个正常人吧——这倒是一种幸运。还有一种就可怕了,孩子信了,他陷入自己不够努力的深深自责之中,在自己尝试了一下以后,又陷入自己学不来的深深懊恼之中,一段时间以后没有进步甚至还退步之后的深深悲凉之中,压力就来了,有了内伤了,问题就来了,想起考试和高考就恐惧了。如果你不了解更具体的内容,不要把在单位或小区里,谁随口讲的人家的小孩如何突飞猛进的传奇故事讲给孩子听,教育莫奢谈小概率事件,过于相信奇迹、动辄要创造奇迹是我们的民族的悲哀。谁家孩子有谁家孩子的特殊情况,都是不能复制的,渐进和不进都是科学而符合符合规律的,突飞猛进都是有原因的!尊重自己孩子现在的一切的家长,才是合格的家长。如果,你听出来具体的方法和细节了,你可以和孩子交流,如果你只听来一个神奇的结果,那么请你保持缄默,各位苦口婆心、值得理解的家长呀,你有时一定要保持沉默的,成功的家长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不说什么。总结一下就是:励志故事或案例要少讲,如果要讲,就讲一定细节和方法;否则,励志故事和迷信没什么两样。3、关于考试交流

考完试,家长最喜欢的交流方式是逼问式,总是单刀直入地问“你考多少分(或多少名)”。家长试想一下,假如别人用今年挣了多少钱或今年有没有升职来简单的问你,甚至责怪你“人家怎么挣了这么多,都是干公司的,你怎么就不如别人”或者“别人怎么提拔了,你却没有,一定是你不够努力”,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责怪你的人有问题,而不是你有问题。为什么?因为他问得太简单了。挣钱多少,是否升职,那些细节的复杂的过程,那些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系,单位或市场危机四伏的现况,都是一言难尽的。孩子也一样,学习基础、听课状况、思维品质、试题质量、做题速度、最近心态、身体情况、睡眠质量、学习效率、考试侧重、书写能力、批改情况,作文是否扣了题,理科大题是否算对了结果,选择题的正确率,班里其他同学的努力程度,老师近期的讲课状况,等等,也绝不是一句考第几名能说完的,也不是你一句“怎么考这么差”能使之全面反省的。这问交流方式不只是无效,甚至可能做反作用,因为过于笼统的问法,会让孩子不敢说出真相。我的建议还是从细节入手,比如问一下作文题目是什么,然后再和孩子交流一下自己对这题的看法。当孩子愿意和你说出具体的问题所在,就是家长交流的成功,这时就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给孩子一些鼓励和建议。第一境界:

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以为钱就是全部爱的表达。

第二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

第三境界:

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旦目标能够清晰地确定,家长就不容易被人裹挟着,热衷于跟风、盲目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第四境界:

家长为了教育孩子去学习,他们不再停留在“没有办法”或者“管不了”,而是关注孩子的问题症状及其原因,积极进行干预和矫正。

第五境界:

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因为他们明白,“你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一切家庭教育,其实都是言传身教的结果。

最高境界:

父母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挣扎、困难和挑战都是丰富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无捷径。但我们对于他人的困难(尤其是对孩子)通常第一个反应就是去帮助他们。

孩子和家长比一比 篇5

一、高中的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新挑战

高中阶段的学习需要较好的智力基础、学科知识基础、学科学习兴趣和必要的学习努力。高中教育虽然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但由于其承担直接为普通高等教育输送合格乃至优秀生源的重要任务,因此,高中阶段的知识学习难度和强度等方面都远远高于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分化最大,比如示范性高中比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要高出许多;即使在同一所示范性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也很大。所以,能够通过中考顺利考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在学业上还是不错的,但进入高中后将会面临新的、更严峻的挑战。如果未能及时经受住新的考验,可能就会陷入暂时的发展困境。案例中的小王虽然在中考时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到了高中却遭遇重新“洗牌”,一学期下来成绩在班级靠后,这也不足为奇。

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学习的差异性,使得一部分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和靠“勤能补拙”的学生难以适应更为复杂的知识学习,特别是理科知识的学习。在初中阶段,数理化知识基本是相应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难度和深度都非常有限,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再加上强化训练和刻苦勤奋,取得优秀成绩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到了高中,情况就有了较大的变化,单靠强化训练和刻苦勤奋,很难在这些复杂知识的学习中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出现成绩下滑在所难免。若是一段时间成绩始终不理想,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新知识的效率。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而一旦没有了学习的积累和成效,勤奋是难以持久的。案例中的小王进入高中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尤其在理科方面,感觉完全不知所措”,可能就存在这方面的原因。

二、父母对孩子要有客观的认识和合理的期待

高中阶段的学习除了对所有学生提出新挑战外,还存在着性别差异。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实验表明,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短时记忆能力优于男性,男性的空间知觉、分析综合能力及观察、推理和历史知识的掌握方面优于女性。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到高中,男生逻辑思维能力平均水平略高于女生,男女生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存在着差异。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认为,在数学学习中,初一的时候女生要略占优势,初二、初三的时候男生开始慢慢赶上甚至会超过女生,到了高一、高二,男生就有了明显的优势,男女生有了显著的差异。

可见,男女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存在着性别差异,这种性别差异不仅是由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还包括非智力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等,况且这种性别差异是就群体而言的,具体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能更大。案例中的小王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数理化都没及格,可能与她数理化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下降有关。但不管什么原因,作为父母应该本着平等、理解、宽容的态度与小王进行深度交流,听听小王的想法或苦恼,让小王自己或者在父母的引导下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是自身学习能力问题还是学习兴趣问题,是教师讲解的缘故还是学校学习氛围的缘故,等等。特别是要帮助小王认识到自己在数理化学习方面的优势与不足。若真是在数理化学习方面没有兴趣或感觉吃力,也可以引导小王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多些积累。毕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优势潜能或智力结构,文理科俱佳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与此同时,小王的数理化成绩也要保持一定的水平,不至于严重影响总体成绩。在日常学习,或者是报补习班时,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数理化的基础知识上,保证一定的得分率即可。比如,可以报一些基础性的补习班或者一对一的辅导班,没有必要去报那些强化班、冲刺班之类的补习班。正如201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的那样:“中学生家长要培养孩子积极学业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总之,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要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定位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期待。

三、教师要引导父母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指导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案例中小王的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在一般的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特别是在教育引导孩子方面可能有所欠缺,这就需要学校、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不断地交流教育科学知识,让家长真正能够放下分数,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高中阶段不仅是孩子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更是他们人格健全的重要阶段。案例中的小王考试没有考好,心里特别难过,不愿回家,总想躲着父母。相比文化补课,小王现在更迫切需要的是精神补课,是父母对她的尊重与理解、宽容与鼓励。

上一篇:奖金制度下一篇:火电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