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工作制度(共12篇)
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工作制度 篇1
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工作制度
认真执行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卫生部规范,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令性工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当好参谋,承担业务指导工作,监察并指导省内麻醉科工作质量和建设。
(一)会议制度 1.日常碰头会
参加人员:主任,副主任,秘书,挂靠医院的委员。
会议内容:研究实施年度工作计划,研究和处理各分中心和医院的麻醉质量情况。2.中心委员会
参加人员:省中心全体委员。会议内容:讨论如何实施工作计划及年度检查;汇报总结检查结果;制定新一年的工作计划。讨论质量控制年会的相关事宜。3 质控年会
参加人员:各级麻醉质控网络负责人,秘书,省级医院及部分县(市)医院麻醉科主任。会议内容:总结汇报年度工作;布置和讨论新一年的工作任务;邀请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
(二)中心工作运转方式
原则:按照三级质控网络,上级管理及负责下级。
根据省卫生厅医政处的指令性任务和省质控现状制定工作任务,由省中心下达到省级医院和市(地)分中心;市(地)分中心结合本地区情况制定细则,并下达到县(市)领导小组;县(市)领导小组执行本县(市)质量控制工作。
(三)质量检查制度
1.质量检查评价按级分工: “省中心”普查省级医院、省内三级医院,抽查二级(或一级)医院;“市(地)分中心”普查二级医院,抽查一级医院;县(市)领导小组普查一级医院。
2.检查时间:原则上每年上半年抽查,10月份全省普查。
3.检查内容:按麻醉科准入标准全面质量检查或根据卫生厅要求内容重点检查。4.检查结果的处理:
(1)汇总讨论,总结成绩,分析问题,明确下阶段质控工作的重点,形成报告并归档。(2)将检查评价成绩及相应处理建议反馈到被检查单位。(3)质量控制报告上报吉林省卫生厅医政处。
(四)培训制度 1.麻醉科主任培训
培训形式:省中心组织各分中心负责人参加质量控制研讨会、质控年会及国内、省内参观学习;各分中心定期召开县(市)麻醉科科主任会议。2.麻醉科医师的培训
培训形式:岗位理论培训(每年一至二期);三级医院进修;住院医师继续教育;专题讲座。3.规定和检查各级医院,各级医师科研论文发表的等级和数量。
(五)专家管理制度
方式:建立专家档案;分配学术报告和学习班的讲课任务。
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工作制度 篇2
关键词:测量中心,工作,质量控制
1 工程概述
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境内, 下距苍溪县城约15km, 是嘉陵江干流开发中唯一的控制性工程, 以防洪、灌溉及城乡供水、发电为主, 兼顾航运, 并具有拦沙减淤等效益的综合利用工程。
2 测量中心组织机构
测量中心组织机构见图1。
3 测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加强对施工测量的工作管理, 明确监理、施工单位以及测量中心各自的工作职责, 保证施工测量质量, 统一测绘技术标准, 规范工作程序和测绘资料收集整理, 使施工测量处于受控状态, 特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测量中心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具体分工如下:
中心主任:负责督促监理、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并对测量中心测绘产品质量全面负责。
主任工程师:监督监理、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 对测量中心测绘产品的质量控制负责;做好事先指导、中间检查、产品校审和不合格产品处理等工作。
各部部长:负责测量任务的具体实施, 对测绘成果质量负责;保证测量过程、作业程序、测量方法、数据成果的正确性。
专业工程师:负责检测、审核、计量、资料整理等工作。
作业人员:承担分配的工作, 是产品质量直接责任人, 对生产过程和从事的测量成果质量终身负责。
3.2 明确测量中心职责
(1) 负责施工测量控制网的维护、管理和复测工作, 向监理单位提供施工测量控制网成果, 统一施工测量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 负责审核、补测、抽查并提供原始地形图, 对工程竣工断面进行必要的复核。
(3) 对经监理单位审核的施工单位的测量方案、技术措施和成果进行必要的复核和检测。
(4) 对施工单位加密的施工控制网、地形测量成果、工程计量结果进行复核和抽测。
(5) 对各施工部位的重要测量点线 (轴线点、隧洞中心线、加密控制点等) 进行复核, 有选择地进行实测检查。调阅、复测或检测施工单位提交的各类测量图纸、资料。
(6) 对业主相关部门要求抽查的工程项目进行测量, 并提交相应的测量成果报告。
(7) 保证资源投入, 确保测量成果正确可靠。
3.3 制定技术措施
3.3.1 提供可靠基准, 确保工程质量
由于场内多个工作面交叉施工, 个别控制点位于施工区域内;为保证亭子口水利枢纽测量精度, 除每年定期对亭子口施工控制网进行复测外, 还对被破坏的控制点进行了补建和重新组网, 并按原来的等级精度进行施测。
3.3.2 购置先进仪器, 满足工程需要
为了满足测量工作的需要, 测量中心引进了先进的徕卡TCR免棱镜全站仪, 从而保证了施工测量的正常进行。
3.3.3 加强技术交底与技术培训
在各重要的施工环节和施工项目开工之前, 测量中心都采取测量技术措施, 对施测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技术培训。对过程中出现的细微问题从不放过, 严格把关。
3.4 加强协调管理与交流
(1) 对监理单位的测绘资质、技术力量及人员资质、仪器检定证书等进行调阅、审查。
(2) 认真分析、检查施工单位提交的经监理工程师审核的测量实施方案、主要技术措施、测量人员及仪器设备配置, 并提出合理建议供改进。
(3) 加强与监理、施工单位之间的沟通, 保证联系渠道畅通, 及时了解施工进展情况, 对施工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协商解决。
(4) 主持测量专题会或参加由监理组织的现场专题会。
4 测量中心的工作和运行
4.1 首级施工控制网的复测
根据工程施工需要, 首级施工控制网必须控制整个施工区, 确保施工精度, 能够满足施工单位进行控制点加密测量及施工放样的需要, 并考虑永久监测的连续使用。
首级施工控制网采用二等GPS和地面测边联合布网方案。采用二等GPS对其进行测量, 并加测部分地面边长。高程测量采用二等水准和光电测距代三等水准高程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级施工控制网的复测每年进行一次。
4.2 施工前测量控制措施
在各个施工项目开工前, 测量中心组织监理、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控制网点的实地交点工作, 并提交控制网点成果给监理, 由监理下发给施工单位, 并办理相关手续。要求监理和施工单位对中心提交的控制网点进行复核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与测量中心联系, 确认无误后才能使用。
监理单位在其所监理的工程项目开工前, 应向业主测量中心上报有关反映其监理测量能力、水平的报告。
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前, 应将有关反映其施测能力、水平、设备状况的报告报送监理单位审核并报测量中心备案。
4.3 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控制
4.3.1 原始地形的复核
原始地形资料是计量的重要依据, 工程开工之前 (原始地貌被破坏前) , 必须对原始地形进行复核和确认。
施工单位在进行外业原始地形数据采集测图时, 监理均进行了旁站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确认。根据野外采集的数据, 在微机上进行编辑工作后, 生成原始地形图。施工单位施测的图应及时提交监理进行外业抽查复核, 原始地形图的最终确认由测量中心负责。
测量中心依据独立采集的野外数据点对施工单位所测地形图进行精度评定, 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SL197-97) 总则1.0.11中关于地形图等高线高程中误差的规定, 不大于丘陵地技术要求的才作为工程计量的依据, 有效地控制了开挖回填工程量。
4.3.2 土石分界测量
土石分界线是区分土方和石方的重要依据, 石方开挖前必须进行土石分界的测量。为了保证工程进度, 土石分界线的测量由施工、监理、测量中心三方联合进行。首先由施工、监理地质工程师、设计代表、业主项目工程师确定土石分界的性质和范围, 然后由施工单位通知监理测量工程师、测量中心进行联合测量。在进行联合测量时, 测量中心复核了测站点、定向点、仪器高、觇标高等各项数据, 土石分界测量数据由三方现场签字确认。
4.4 施工放样及建基面验收测量
施工测量放样的过程控制由监理单位进行, 模板检测是砼成型质量的关键环节, 施工过程中, 由监理单位采用旁站方式对每仓模板进行验收测量, 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后对模板安装检测资料进行签证认可。测量中心一般对施工放样过程 (金结安装除外) 不作控制, 以抽检已浇筑砼边线坐标 (含高程) 偏差情况, 对立模浇筑放样结果做出评价。
建基面的验收首先由施工单位测量自检, 欠挖处理后并经地质工程师确认岩石情况, 除因地质缺陷需要再处理外, 由施工单位通知监理测量工程师、测量中心进行建基面的验收测量, 由施工、监理、设计、业主进行四方联合验收。
4.5 竣工测量
根据《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 5173-2012) 13.1.3条:“竣工测量施测精度不应低于施工测量放样精度”的要求, 满足砼浇筑要求的各等级施工控制点均可用于竣工形体测量。
竣工测量资料 (图纸、数据) 必须是实测的资料, 不能套用设计图。竣工图必须真实反映开挖 (或填筑) 地形的主要轮廓特征点。为保证测量精度, 仪器应尽可能与反射面垂直, 选择光滑无水的反射面;否则, 必须使用反射靶测量。测点密度可视建筑物的重要与复杂程度决定, 偏差较大的部位应加密测量, 水平段可稀, 曲线段、斜坡段宜密。并应随着施工的进展, 逐层进行形体测量, 随时掌握形体情况, 积累竣工资料。
4.6 工程量复核
收方断面桩号, 测量中心、监理和施工单位应尽量统一, 以便进行核对, 在设计总量计算时就统筹考虑。断面位置的选择, 可根据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地形变化确定, 或按相等间隔布设, 不得故意布设在有利于某一方的位置。
收方测量可以施测地形图, 也可以施测断面。施测地形图时其比例尺不应小于1:1000, 等高距不得大于1m, 地形变化处必须实地测出地形点, 施测范围应超出开挖边线3m~10m;按断面法施测时断面的间距, 应根据用途、工程的重要性和地形复杂程度在5m~20m范围内选择, 一般不得大于20m;断面点密度应根据地形变化施测, 一般在图上1cm~3cm施测一点。
方量计算一般统一采用平均断面法, 当合同中明确规定计量方法时, 必须按规定方法计算。砼喷护面积测量以实际边界为准, 边界点、变坡点均应实测, 面积计算可采用测绘成图软件直接计算或断面法。
各单项工程竣工后, 由施工单位整理上报竣工工程量到监理, 监理测量工程师审核后报测量中心复核。施工单位上报的工程量, 必须是设计线范围内的有效工程量。超出设计范围外的工程量, 必须提供设计修改文件或由监理签发的变更文件。竣工结算工程量以测量中心复核为准。
5 结语
测量中心积极开展了各项测量管理工作。从首级施工控制网的复测到施工单位加密网的检查, 从各工程项目的完工验收测量到已完工工程量的复核计算, 从原始地形测量到重要点线的复核, 均按规范要求圆满完成。
在复核工程量的工作过程中, 测量中心秉着公正、求实、认真、规范的工作作风, 按照“有依据、有数据、有检查”的原则, 对经监理审核上报的每项工程量都进行100%的内业复核计算和外业抽查, 剔除差错, 在维护业主利益的同时, 也保证了广大承包商的正当利益, 较好的履行了合同要求,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得到了各方广泛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施工测量管理细则.
[2]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测量中心管理办法.
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工作制度 篇3
【关键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是为了满足卫生防病工作的需要而设置的,随着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和“健康中国”等一系列重要战略的启动实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也在这种机遇下得到迅速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受人员队伍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才能提高检测工作质量,确保检测数据、结果真实、客观、准确,公平公正出具检测报告,以科学证据来指导和实现更加科学精准的疾病防控。
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身职能特性,其实验室设置较多,主要包括微生物实验室、理化实验室、消毒实验室、媒介生物实验室、寄生虫实验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验室等,且每种实验室都有着专门的监测和检验对象。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公共卫生问题也越来越多发,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等,社会各界对疾疾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验室的科学管理、质量控制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但质量体系文件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方面
(1)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是保障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还没有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设置单独的保障和供应科室,与此有关的工作分散在不同科室,有的在办公室、有的在检验科、有的在财务室……常常因职责不清,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扯皮而造成工作疏漏,直接影响检测工作。
(2)记录的控制
虽然质量体系文件明确了质量活动的记录要求,但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问题:一是因整个检测活动都需要详细记录,实验室人员忙于设备操作,嫌填写记录耽误时间,就直接填写一张原始记录表,复印多份,只留下无法复印部分才补充填写,于是出现检测结果忘记填写、检测样品编号涂改、检测结果错填等问题。二是实验活动完成后,不及时规范、完整填写活动中的相关记录表格,等到定期检查才补填,于是出现乱填写、字迹颜色参差不齐、逻辑错误、交差了事等情况。
(3)内部审核
内审是质量管理体系自身的规定和要求,也是体系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评价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受限,都是一人多岗,一岗多责,内审员既是实验室人员,又有可能是报告签发人、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等,加之内审工作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为了完成目标任务,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往往默许一名内审员完成整个内审工作,从而使内审流于形式,审核结果无任何价值可用,管理评审更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
2.技术方面
(1)人员
在整个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中,人员是其中最具活力、富有创造力的因素,是其它因素不能替代和无法补救的关键性因素。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大多数是2002年合并成立的新机构,人员素质高低不齐,年龄、能级、学历、专业结构也不合理,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无法完全满足其所从事工作的需要,尽而影响到实验室检测能力
(2)设施和环境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有的是新建,有的是改(扩)建,因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规划等原因,限制了实验室建设规模、布局、需要与可能等内、外部环境,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不可能严格满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对抽样、检测、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设备和标准物质
设备和标准物质是实验室开展检测/校准工作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也是保证工作质量、获取可靠检测数据的基础。在整个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这个要素出现的问题值得深思:设备、标准物质状态标识混乱、设备档案不齐全、设备到期不检定或漏检、操作人员无证上岗、设备故障频发、办公室乱发放仪器设备上岗证书、标准物质保管不规范等。
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
1.加强实验室监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最高管理者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并要求全体人员形成共识,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规定执行,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由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设置问题,人员普遍存在一人多岗、一人多责现象。各项工作的开展及落实会有实验室检测人员参与,在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中,很难系统地、独立地完成检查。例如,在进行内审、管理评审、实验室间工作比对、期间核查等工作时,会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因而就没有真实的验证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开展是否有效地、持续地按管理体系要求运行,最终,效果评价报告无任何意义。因此,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加强体系文件运行监管,严格审查工作质量,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提高人员素质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需要中心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来源是多方位、多渠道的,涉及质量控制管理的各个方面,收集和反馈这些信息不是仅依靠某个人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就可以完成的。有关政策、法规和客户的需求等宏观环境方面的变化信息,主要依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领导层收集;新技术、新方法方面的信息主要依靠实验室人员完成,体系是否按要求运行、体系文件是否过时或失效等方面的信息,就要依靠内审员质控人员收集。所以,持续、有效的对中心全体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用目标管理、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等各种方法来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是实验室的经常性工作。这项工作在各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会千遍一律,只能因人、因事、因时而宜,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和手段,使每一个人员都清楚自己的岗位,明确岗位责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好,为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持续改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增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为了提高组织绩效,实现组织目标而制定的,是一个单位高效运转具有活力的重要保障。实验室有了制度,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相互制衡的领导体制和实验室内部的分工协调,各部门才能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团队合力,实现实验室的管理目标。随着新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出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更为凸显,实验室内部的管理必须随着环境、目标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完善各种制度势在必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对实际存在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完善现行规章制度、科室职责、人员岗位职责或职务说明书等,以便确定其职责、任务、工作条件(环境),任职人员所需具备资格及享有的权利,以及其相应的教育培训要求等规定,详细制定出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工作绩效考评体系,从而更好的对其工作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实验室永葆活动。
三、结束语
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工作制度 篇4
(1)麻醉医师要在术后72小时内对病人进行随访,随访结果要记录在病历中麻醉记录单的相应记录位置或病历的病程记录中,发现麻醉相关并发症时要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记入病历。
(2)对于实施术后镇痛的病人,要认真客观评价镇痛效果,同时通过相关监测项目评估镇痛措施的安全性,重点观察记录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情况,并且对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等术后镇痛常见并发症进行仔细观察,并作相应处理,将处理记入病历。也可填写“麻醉后随访及病人自控镇痛(PCA)记录单”。倡导对术后镇痛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术后镇痛流程,确保术后镇痛效果和病人安全。
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篇5
一、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行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与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两级管理,医务部、护理部、医院感染科等职能部门对麻醉科有实时监管职责。
二、麻醉质量管理
(一)建立健全麻醉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质量管理制度。
(二)强化质量意识,定期开展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分析、评价,保证质量持续改进。
(三)科室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第一责任人。
(四)按照麻醉质量与安全管理要求,每月召开一次麻醉手术质量与安全会议,对麻醉手术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整改;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麻醉质量检查、评价,并通报全科。对麻醉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调查、处理,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落实,持续改进。
(五)提高麻醉记录单的书写质量,保证麻醉记录单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整洁性和一致性。
(六)对住院医师按照医院要求,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进修医师、轮转医师和新上岗医师,必须进行岗前教育和培训,重点是医德医风、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流程等。
三、医疗安全管理
(一)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医疗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二)按照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安排手术患者的麻醉工作。
(三)充分做好麻醉前准备,严格检查各种麻醉器械设备,确保抢救设备完好和抢救药品齐全。
(四)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检查实施情况,防止差错事故。
(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麻醉期间所用药物及输血输液要做到“三查七对”,对药品名称、剂量、配制日期、用法、给药途经等须经两人查对,特别要注意易混淆的药物。用过的安瓿等物品应保留到患者出手术室后丢弃,以备复查。
(六)新技术的开展和新方法的使用,应按照医院新技术准入及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经医院批准后实施。
(七)严格执行值班、交接班制度,坚持岗位交班、手术台旁交班,病情不稳定和疑难病例的手术时一律不准交班。交班内容应包括患者情况、麻醉经过,特殊用药、输血输液等。
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工作制度 篇6
医学影像质量评价体系(试行)
为加强我市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参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监测规范》WST-76-2011及相关管理制度、诊疗常规、相关工作制度等制定我市医学影像质量评价体系。
一、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小组职责
各单位应逐步成立统一的影像科,即普放、CT、MRI、介入融为一体的医学影像科室。设置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小组,在合肥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指导下负责科室设备、技术、诊断、护理等各方面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1.主要监督本科室在执行医疗护理卫生法律法规、医护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范、督促核心制度在本科室贯彻落实。
2.重视科室医疗安全管理,建立科内质量安全、缺陷登记,对发生的缺陷及时妥善处理,指导改正,并及时向医院主管部门汇报。
3.每月进行科室医疗质量检查并记录。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对医学影像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并进行监督,持续改进。
4.对本科室新职工、进修实习人员进行培训,重点讲解本科室工作制度及相关管理规定及工作要求,并督促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
5.质量控制小组定期进行的的每位医护人员质量与安全考核将计入科室人员年终考核结果。6.质量评价小组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和总结,定期开展质量考核工作;协助科主任组织、实施质量与安全学习、培训工作;协助市质量控制中心对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细则进行修订。负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反馈及总结。
7.每季度第一个月20日前收集汇总本科室上一季度医疗质量信息,分析、评价本科室医疗质量。每半年将分析评价结果和存在问题,以及改进质量控制的意见上报至合肥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
二、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小组人员组成及分工
1.影像科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中级以上医师及技师、总住院医师和相关护理人员,人数在3-5人或5-7人。
2.影像科各二级部门由影像科主任负责质量控制方案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3.质量评价小组成员中,技师主要负责X线、DSA、CT及MR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医师主要负责诊断操作、介入诊疗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疗质量报告的控制。护理人员主要负责接诊及检查诊疗过程中护理质量的控制。
4.科内各种设备的日常保养责任均落实到人。
三、影像科室工作人员准入要求
1.从事放射诊疗的医师、技师及护理人员应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员上岗证。
2.从事大型设备操作和诊断的技师和医师应取得相应的大型医疗设备上岗合格证。3.从事放射科诊疗应有执业医师资格,技术人员应已取得技师资格,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应资格。
四、影像及诊断质量评价方案
1.科室定期或不定期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对抽查的技师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记入每月的绩效考核。
2.图像质量评价每月最少一次。核查X线、CT、MR摄片体位是否符合标准:胶片尺寸统一,影像放大比例统一,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等。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3.定期检查相关人员对于影像科各仪器设备图像的校正及检查整改记录。
4.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及时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5.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如质量问题较多,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或质量失控现象,及时由质量控制工作小组研究解决。
6.根据诊断报告书写要求,每月抽查诊断报告质量,并对报告书写质量和诊断质量评估并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7.除重点病例常规随访总结以外,定期进行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随访对比,统计影像诊断与手术后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率。
五、影像质量评价标准
(一)X影像质量标准
(1)被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照片中的诠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必要时正确标注摄片体位,以分辨前后位或后前位。
(3)用片统一,尺寸大小适当,分隔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的屏蔽。
(7)对不同检查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参照我科室影像质量控制细则之X线影像标准。(8)特殊检查体位应标注。
(二)CT、MR影像质量要求
1.根据临床检查要求和疾病诊断需要,合理选择扫描范围、扫描参数、检查序列。2.扫描范围必须包括整个被检查器官或部位。
3.选择合适窗宽窗位,如:头部外伤的头颅CT扫描必须有骨窗,肺部扫描必须有肺窗和纵隔窗等。
4.对于CT检查,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尽量减少X线剂量。5.增强扫描增强效果良好,有必要的延迟扫描。6.定位标识明确,一般信息完整。7.CT、MR照片应有定位相。
8.CT、MR照片排列顺序:横断位:躯干从上到下,四肢由近到远;冠状位:由前到后;矢状位:由右到左。
9.对不同检查部位的CT、MR影像质量标准,参照科室影像质量控制细则之CT、MR影像标准。
六、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和质量评价标准
(一)诊断报告书写格式 参照《病历书写规范》中影像报告书写相关要求。
(二)承诺出具报告时间
影像报告:急诊30分钟,门诊平片2小时,门诊CT、特殊检查和造影24小时内发报告。
(三)规范化书写要求:
1.一般项目填写:姓名、性别、检查号、年龄、检查日期、报告日期、住院患者填写科室、床号、住院号。报告医师签名或印章。
2.报告书写内容:检查部位、范围、方法与过程(根据具体病例要求,写出本次检查的解剖部位,照片的大小与张数;造影剂的名称、浓度、剂量、注射方法、投照时间及方位;检查是如何进行的,说明检查次序的先后等);X线的检查及解释,按系统如实描述病变形态、数目、大小、位置、密度、结构、边界以及与周围关系等所有异常,同时提出重要的正常部分(阴性征象)。
3.诊断意见(肯定性诊断,否定性诊断,可能性诊断)以及建议。
(四)评价标准:
1.良好的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格式符合诊断报告书写规范。要求项目齐全,影像描写如实反映影像学改变,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一致,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字迹清析。2.不符合影像诊断报告要求的:未按照规范化书写要求书写的。
七、影像检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案及标准
(一)放射科登记人员
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实收费,正确
登记各项信息。
(二)技术人员
首先按顺序开机,检查设备是否完好。仔细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目的和要求不清时主动与临床开单医师联系。检查前主动告知患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指导患者进行防护,同时注意患者隐私保护。核对被检部位准确无误后进行检查。完成检查后观察影像质量是否良好,是否符合临床申请要求和影像诊断要求。
(三)医师:
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对申请单、影像资料和报告单资料是否统一,观察影像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诊断报告书写完成后应再次检查。
(四)护理人员:
病人接待热情,窗口服务满意,检查前进行辐射防护的宣教,指导患者进行防护,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等意外事件应积极参与抢救,并做好记录。急救药品及器材定期检查记录。认真完成环境消毒感染监控。
(五)特殊造影或增强检查:
1.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处理抢救过敏及毒性反应的准备工作。2.检查前应详细了解和核实病人是否为高危人群,尤其是以往有过敏体质或过敏史,对危重病人(如恶病质、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害等),应与临床有关科室一起协商,决定能否进行增强检查。
3.影像科护士负责管理科室内药品,及时更换补充,负责造影检查和增强扫描的药物注射。负责院感管理工作。
4.造影或增强检查时,操作人员应全程观察病人,不准离开病人,发现有异常情况应根据情况通知医师、报告科室主任或相关人员。检查前应做好术前谈话及签字,了解是否高危人群,做好常规造影前预防工作。
5.造影检查及增强扫描完成后,尽可能注意防止出现碘过敏迟缓反应。
八、相关资料的记录、保存
1.影像科设备开关机、设备维护保养情况、质量评价治疗、重点病例随访与讨论、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随访符合率及讨论应有专门文字记录或有电子文档记录资料。2.影像资料应妥善做好备份工作。
九、影像科室安全管理
(一)医疗安全的保证
1.控制诊断质量,避免漏诊、误诊,提高准确率,除每月诊断报告质量评估外如日常发现明显失误导致的漏诊误诊报告应随时纠正;如导致严重后果的由负责人记录、总结并整理。2.对于危重病人,在技术检查和诊断性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必要时临床医
师陪同检查。如:对于脊柱外伤病人,摄片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正确搬动体位,避免脊髓损伤。颅底骨折禁止摄颏顶位等。
3.加强应急能力:科室配备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并由专人定期检查及维护;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操作的培训和演练;加强影像科室医务人员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处理能力培训;对于各种突发事件应当具备应急预案,做到科室人员人人知晓。4.辐射安全管理
1)机器操作者能熟练地掌握机器的操作规程,防止辐射安全事故发生; 2)定期检测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状态; 3)诊疗工作人员按有关规定配戴个人剂量计;
4)对患者检查部位临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保护,尤其要加强婴幼儿、育龄妇女及孕妇的防护。
5)科室应在安全地带设置候诊区,确保候诊病人不受射线辐射。5.MR检查安全管理
1)对操作人员进行规定的强磁场知识培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磁共振室的所有工作人员均必须熟知和遵守本室各种安全事项;所有需要进入磁体间的各类人员应去除一切金属及磁性物品;操作人员给患者摆位时,最好面向大门站立,以防无关人员进入。
3)身体内装有心脏起博器、及神经刺激器者严禁扫描,并避免进入磁体间内;体内存有动脉瘤夹、人工心脏金属瓣膜、体内有胰岛素泵、体内铁质异物及眼球内金属异物者应禁止扫描。4)病人在进入机房前务必将佩戴的各种金属物,如钥匙、手表、耳环、项链、发卡、小刀、硬币、手机、磁卡、活动性假牙、假肢、义眼、皮带、腰带等留在室外,最好更衣,以免金属物被吸入磁体而影响磁场均匀度,甚或伤及病人。
5)如体内的金属异物(非活动性假牙、避孕环、金属植入物、术后金属夹等)位于扫描范围内时,应慎重扫描,以防止金属物运动或产热造成病人损伤;如扫描其它部位,亦应注意病人有无不适感。
6)昏迷、神志不清、精神异常、易发癫痫或心脏骤停者、严重外伤、幽闭症患者、幼儿及不配合的病人应慎重扫描,要在医生或家属监护下进行。
对进入强磁场工作场所的病人及陪伴人员进行必要的防护知识宣传,对敏感人群,如早期孕妇(三个月以内)避免或减少检查。在磁共振机房门口位置设立强磁场警告标志。9)一旦发生意外事故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二)科室安全管理
1.主动配合医院保卫部门做好科室防火、防盗、防事故的安全保卫工作。2.科室各机房和库房应安装相关防盗、防火设施。3.定期检查科室设备、配电柜的安全接地,保证其可靠。4.经常检查科室的消防设施,确保能正常使用。
5.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勤于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和阻止安全和治安案件的发生。
(三)设备安全管理
1.保持机房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达标,符合机器要求,清洁防尘措施落实。
2.每天开机前应仔细检查,保证设备处于安全工作状态,严防操作不慎或设备故障造成对患者的伤害。
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中遇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电源。严禁机器“带病”工作。4.专人负责本科室各项设备的管理,定期维护保养。
5.严禁各类大型金属物体与各种抢救设备进入磁共振扫描室,如铁制的车、床、担架,氧气瓶,非磁共振用高压注射器等,以防造成严重的设备损害,甚至危及人身安全。6.各种线圈导线,心电门控导线不能打折,成袢,亦不要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及磁体内壁。
十、影像检查设备维护的质量评价
1.日常维护:普通X线检查设备,每日开机后先检查机器是否正常,有无提示错误等,如有必须先排除。对于X线机使用前必先预热球管后才能工作。
2.设备定期维护:清洁并消毒机器表面;检查各电路连线,电路正常;检查网线连接,连接正常;检查滤线器,无损坏;检查工作站,工作正常;清洁机房卫生,监控机房温度、湿度。
十一、读片及随访质量评价
1.每日组织科室人员读片,对疑难病例进行集中讨论,讨论意见及时作出记录。
2.每月及时登记病例随访结果并根据随访结果、PACS调阅图像及相关诊断信息统计诊断符合率;对重点病例随访结果组织讨论并记录,提高医师诊断水平。
十二、影像科室质量评价指标
消毒供应中心灭菌质量控制策略 篇7
1 灭菌质量控制措施
1.1 加大人员培训与教育力度
关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对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 树立零缺陷意识。要求医院感染科以及相关科室制订具体的规章制度,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对其防范意识进行有效强化。要求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规范化进行独立操作, 强化无菌观念, 对其操作行为加以明确规范, 使其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各个工作环节中, 应保证质量第一, 有效处理医院感染同消毒供应中心间的关系[3]。
1.2 有效落实各项制度
院感科以及护理部门应研究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整体工作质量, 防止出现医院感染。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定期对每项工作进行认真检查并指导。在护士长带领下, 创建质量控制小组, 加以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制订具体的岗位职责, 对操作流程以及质量标准明确规范。尽最大努力避免产生缺陷, 有效防止出现医院感染[4]。
1.3 实施消毒隔离制度
(1) 明确划分各区域, 医院供应中心的整体环境布局同院内感染有重要关系, 要求四周的环境需保持清洁, 无污染的情况出现, 形成相对独立整洁的区域。 (2) 对相关物品进行明确区分, 如污染物品、清洁物品、消毒物品以及无菌物品等, 防止出现混淆;完成灭菌后的物品也需要进行分类, 并认真进行分架存放, 发放过程中, 应对无菌物品的有效性加以确认。 (3) 针对有特殊感染的患者, 制订合理正确的器械处理程序, 如先消毒、后清洗等, 将使用后的器械进行独立预消毒后清洗。 (4) 创建具体的质量监督力度, 针对无菌物品、纯化水、空气消毒效果以及灭菌器的效能定期进行监测。低温等离子灭菌器每日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高温预真空灭菌器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每月完成一次无菌物品抽样生物监测。 (5) 正确掌握消毒灭菌技术, 合理进行消毒液配制, 并且告知正确的使用方法, 与此同时, 做好具体的监测工作[5]。
1.4 对清洗消毒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在进行物品灭菌过程中, 首先进行清洗去污。使用器械后, 残留的有机物质 (脓液、血液以及蛋白质黏液等) 会防碍微生物同消毒液以及蒸汽之间的接触, 从而产生细菌保护屏障, 影响灭菌效果。在进行洗涤时, 需遵守先清洗、后消毒的原则。临床科室用过的污染器械以及物品, 在回收过程中应根据器械的特征以及受污染情况予以分类, 进行手工预处理后选择机械的清洗方法[6]。
1.5 包装质量控制
包装是保证灭菌物品在无菌状态下有效存放的一种方法, 有效保证包装物品完成灭菌后以及使用前始终确保在无菌状态。包装前应对各类器械的具体性能进行检查, 有效确保清洗质量。主要选择目测或利用放大镜的方法对各种器械的清洗质量加以检查, 清洗完成后, 应保证器械光亮、干燥以及性能良好等。在进行包装时, 应选择透气性良好的医用材料进行包装, 并要求工作人员每天即时对完成包装后的器械包进行检查, 不合格的物品严禁进入灭菌室待灭菌[7]。
2 灭菌保障的经验归纳
2.1 清洗属于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进行灭菌保障过程中, 清洗属于极为重要环节。为了纠正手工清洗的不规范操作, 可选择全自动清洗消毒机以获得明显效果。针对大批量的手术器械, 可以有效进行清洗消毒, 有效保证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同时选择集中清洗模式进行手术器械消毒, 防止出现院内感染情况, 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2.2 包装对无菌效果的影响
包装间属于包装无菌物品的重要场所, 完成清洗处理的器材, 若在此清洁区暴露, 易导致出现再次污染的情况。对此, 应对包装操作流程进行密切规范, 检查包装材料有无破损。在进行包装过程中, 需要将相关物品按照规定顺序放置, 有效保证待灭菌物品的包装质量。
2.3灭菌属于最为重要的环节
每月应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无菌物品进行准确抽查, 一经发现问题, 应立即研究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在进行灭菌过程中, 需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实现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可明显提高灭菌工作质量, 避免出现院内感染。
2.4 质量监控属于有利保障
质量监测制度的有效建立, 能够对灭菌保障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且针对相关医疗器械实施专业化处理, 也已演变成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主要选择护士长负责制, 针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定期进行考核。针对无菌物品进行有效管理, 通过质量监督力度的有效创建, 保证灭菌保障工作顺利执行。
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 可确保灭菌器械的清洗质量。选择集中清洗模式, 能够成功实现医疗以及护理双方工作质量的提升[8], 实现资源共享, 发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的明显效果, 从而提高临床科室的工作效率以及满意度。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完全按照具体的包装灭菌操作规程进行, 定期对包装、灭菌、存放间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为了充分保证灭菌物品的质量, 根据不同灭菌器选择相应的生物监测方法定期监测。
总之, 消毒供应中心的灭菌质量控制的每一环节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有效创建质量监督力度, 以促进灭菌保障良性发展, 真正实现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摘要:灭菌保障主要是通过清洗、包装、灭菌以及质量监控的诸多环节共同实现, 彼此之间密切相连, 缺一不可。若任一环节出现差错, 均可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对此消毒供应中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工作质量以及具体管理, 对最终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就消毒供应中心灭菌质量研究控制策略, 以保障消毒供中心管理规范良性发展。
关键词:消毒供应,灭菌质量,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月玲, 岑颖, 崔妙玲, 等.广西地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控制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 (5) :199-200.
[2]侯章梅, 陈春燕, 王晓渝, 等.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可追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11 (10) :1023-1025.
[3]任小兵, 刘焱银, 陈华丽, 等.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中实施PDCA的效果评估[J].华西医学, 2012, 9 (14) :325-326.
[4]王乃荣.浅析医院供应室消毒灭菌质量控制[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3 (10) :999-1000.
[5]殷玮玮, 戴霞, 施仲芬, 等.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及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与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30) :465-467.
[6]汤井利, 赖紫娴, 李丽娣.浅谈供应室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10 (30) :133-135.
[7]涂春兰, 刘彬.消毒供应社会化的成本效益分析[J].护理学报, 2013, 10 (20) :123-125.
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工作制度 篇8
【关键字】消毒供应;作业标准;消毒供应中心;控制管理
【中圖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70-02
在现代化的医院各部门设置中,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医院各个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以及物品清洗的任务,是保证无菌化操作的关键,它属于是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负责部门,它的工作质量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特殊情况下还会对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建立一个标准、严格的消毒供应中心作业标准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这也是强化消毒供应中心环节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保障,需要医院管理工作者予以重视。
1 消毒供应中心作业标准的建立
1.1消毒供应中心的作用
要建立一个标准合理的作业流程,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明确消毒供应中心的职能作用,作为医院部门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医院所有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及灭菌的物品统一回收,然后对这些物品进行一系列的消毒处理,包括分类、清点、消毒、清洗、检查、包装、灭菌以及监测发放等等环节,这些流程的开展每一环节都要保证无菌化,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保证消毒效果的良好,从而给医院的各个科室提供清洁的医疗器具,保证医疗活动的安全进行。一般来说,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后担任的,其中也有很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1]。
1.2医疗器械回收发放流程的规范化
各个科室在使用完医疗器具后,要将其统一的回收于一个密封的回收箱中,然后由消毒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特定的时间采用专用的密闭车下收,然后运送至消毒中心,按照不同科室所使用器具的不同,进行合理的清点、分类,依据医疗器具的自身性质以及受污染的程度采取相适应的清洗、消毒以及灭菌的方法,以确保消毒效果的高效,经过消毒灭菌后的医疗物品要由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用专车运送到各个科室中,以确保医疗器具的全过程清洁,满足回收发放作业的标准规范化要求。
1.3消毒供应中心的合理化布局
消毒中心供应作业标准的开展要有基础的保障,内部各个区域的规划要明确,不同的区域之间要有实际的屏障隔离,建立各个区域之间的空气压差。此外,还要有一个合理的专用出入口,按照物品流动符合单向流程的原则,实现人和物的分流,由污染到清洁,采用强制通行的线路方式,避免逆行,有一套符合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基本设备,尽可能的实现医疗器械消毒物品在消毒供应中心的良好循坏。
1.4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有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消毒工作的开展状况。在现代医院的整体人力资源结构配置中,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护士长的专业优势,并制定一个合理的分层次,有目标的制定培养计划,从而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在新形势下采用新的理论,并实时调整管理策略,激发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可以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保证消毒供应中心环节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高效落实。
1.5建立标准化的管理制度
消毒中心作业流程的标准化,还需要有一个明确标准的管理制度作支撑,实行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把质量管理控制的意识贯穿到整个工作中,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质量控制的对象,同时也是质量控制的实施者,在各项制度制定完成后,还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公正严明的奖惩制度,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实际和医院科室的工作特点,把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进行细致化,做到专人专管,由专门的人员定期的进行质量检查和落实,实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2]。
1.6消毒各个环节的控制
消毒各个环节一般包括分类、清洗、消毒、检查、打包、灭菌以及监测等等环节,对于其中几个重要环节要给予特别的质量加强措施。对于清洗环节,要保证彻底完整,采取手工方式和机械方式相结合,以确保灭菌环节的顺利开展,例如对于管腔类医疗器具的清洗,就要采用一系列的环节,像酶浸泡——管腔刷洗——水枪、气枪冲洗——入超声清洗机清洗——再次水枪、气枪冲洗——入喷淋清洗机等的程序,提高清洗效果。
1.7包装打包环节的质量控制
消毒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消毒品包装打包时,要保证包装效果的醒目、清晰,对消毒的各个事项内容有明确规定,例如责任人、物品名称、灭菌名称、有效期、灭菌采用的器具型号以及包装的具体形式等都有明确的说明,对于各个科室来说,也要有质检人员来进行再一次的检查,采用5倍放大镜,如果出现不合格的物品就要及时返回重新消毒灭菌。
2 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作业标准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1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节约成本
对于消毒中心部门来说,基于自身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节约,保证工作人员可以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消毒供应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控制需要有标准的消毒作业流程做基础,对各个科室的医疗器具消毒灭菌可以顺利完成,尽可能的减少临床科室常备器具的数量,这样可以提高医疗器具使用的效率和频率,降低重复灭菌的次数,进而延长医疗器具和灭菌器具的使用期限,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安全进行。
2.2控制污染源和损伤的出现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可以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从消毒物品的回收开始到最后的检查发放都要有严格的流程管理,这也可以为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奠定良好基础,在具体的消毒灭菌工作开展中,尽可能的减少工作人员与污染了的器械相接触次数,这样可以避免工作人员受到感染,进而实现对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减少了污染源的产生,工作人员操作的规范性也可以保证医疗器具的完整性,不会发生较大的损伤[3]。
2.3提高灭菌物品的自身质量
医疗器具的消毒灭菌工作有消毒中心按照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进行,保证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良好,改变传统的各个科室去污处理的盲目无序状态,这样也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此外,也要有监督管理人员加大这方面的监督力度,保证灭菌消毒的质量。
3 总结: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作业标准化可以大大提高医疗器具的消毒灭菌效果,为各个科室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对于医院管理来说,就要按照不同科室的工作特点以及消毒灭菌的特殊要求,合理的布局消毒场所,并建立一个标准、合理的作业流程,从而保证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控制的良好,也就促进了医院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利霞,郑蔚.环节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06):64-65.
[2]邵承香,何正慧,严冰.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 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146-147.
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工作制度 篇9
12月28日上午,常德市血液净化治疗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立并挂靠我院授牌仪式在医院五楼会议室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常德市一医院、常德市二医院、常德市四医院、常德市第一中医院,澧县人民医院、石门县人民医院、石门县中医院、汉寿县人民医院、安乡县人民医院、桃源县人民医院、临澧县人民医院、常德惠民医院从事肾内科、血液净化的专家及我院相关科室人员,常德职院罗古城书记、常德市卫生局戴文权科长、医院院长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还邀请了湖南省血液净化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彭佑铭教授、湘雅二医院血液净化工程质量专家滕朝宇博士到会指导并作专题讲座。会议由医院副院长易法云主持。
近年来,我市血液净化专业发展较快,但整体水平与国内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加强血液净化质量安全管理,严格操作技术规范,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市卫生局决定成立血液净化治疗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并挂靠在我院,中心组成员承担全市医疗机构的血液净化质量的监督管理、质量控制和业务指导等工作。
会上,王院长代表医院对湖南省血液净化质量控制中心和常德市卫生局给予我院的厚望和信任表示真诚的感谢!他说,我院自1995年购进血透机并建立血透室,是常德市较早开展血液净化治疗的医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院肾病诊治技术和血液净化技术日臻成熟,目前血液净化科能熟练开展各种血液净化新技术,对每个血透病人进行个体化治疗及规范化管理,得到广大病友好评,现有长期血透患者100余人,每月血透台次近1000次。从引进第一台血液透析机开始,医院就致力于血液净化质量控制,保障病人透析效果。王院长承诺,医院将在湖南省血液净化质量控制中心和常德市卫生局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中心的标准和要求,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血液净化专科建设,不断提高血液净化治疗水平,以一流的服务,良好的信誉,精湛的技术,为血液净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罗书记代表学院向附属一医院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一贯高度关心、大力支持、积极扶持医院建设发展的省级医院专家、常德市卫生局领导、各区县医院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兢兢业业在临床一线工作的附一医院广大医护人员表示诚挚的慰问!希望医院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转变服务模式,拓展业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切实将血液净化工作做大做强,为方便患者诊疗、满足病人需求做出积极的贡献。
市卫生局医政科戴科长要求新成立的质控中心要切实提高从业人员对质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专业和管理知识学习,不断健全我市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保障医疗安全,切实提高我市医疗服务质量。同时要求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作为挂靠医院,要切实加强本院血液净化专业的管理,保持专业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能够承担全市血液净化专业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任务,保证全市血液净化专业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彭教授对常德市成立血液净化治疗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表示祝贺,他希望常德地区所有血液净化从业人员携起手来,在常德市卫生局的领导下,将常德市的血液净化治疗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开展的越来越好。
麻醉质控中心年终总结 篇10
xx市临床麻醉质控分中心秉承严谨认真、积极进取的作风,在XX年里大力发展,特别是xx市一医院顺利通过了省卫生厅组织的省甲级重点科室验收评审,使xx麻醉专业进入四川第二个甲级重点专科行列。同时临床麻醉质控工作也表现在促进医、教、研三方面稳步增长,取得了更加强盛的成绩。
首先是在XX年8月2——4日,由xx市第一人民医院举办第二届xx市麻醉科主任培训会,xx市二级以上医院麻醉科主任全部参加培训。接着,遵照市卫生局安排,市麻醉质控分中心XX年全市麻醉质控检查实行县级医院交叉
检查,市级单位安排检查。我们XX年10月23日至25日分别对xx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xx市中医院麻醉科、xx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和xx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进行质控检查。在11月23——24日举办了xx市XX年麻醉年会暨超声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继教学习班。
我们举办麻醉科主任培训目的,是希望xx市各级医院强调临床麻醉规范:麻醉前已安排好的具体人负责的麻醉,必须亲自做到麻醉前访视;必须进行麻醉设备药品的认真检查:任何一台麻醉,首先是检查麻醉机、监护仪和吸引器,再进行药品检查和准备,然后核对患者。任何一台麻醉必须完成上述准备并认真复获,开放静脉通路后,进行麻醉给药和操作。任何一台麻醉禁止麻醉期间患者身旁无人的现象。麻醉期间持续评估患者氧合、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对监护仪、麻醉机上任何报警必须及时处理。凡是出现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请示上级医师并立即报告科主任。特别提醒所有
科主任注意:检查麻醉机、监护仪是麻醉前最基本的手段。
xx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自体输血应该是xx卫生系统的一个亮点,他们在XX年自体输血438100毫升,回收机使用84台,回收血输入40238毫升,cpb机余血9800毫升。输异体血:红细胞悬液,血浆10350毫升,冷沉淀10u,自体输血率达到%。
按四川省麻醉质控中心制定的全省临床麻醉质量控制标准,XX年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检查:麻醉科建制和人员资格分、麻醉科基本装备和器具消毒10分、五项制度规定10分、麻醉记录单10分、麻醉监测5分、麻醉恢复室5分、术后镇痛管理分。通过检查: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中医院、市六医院麻醉科各种建制、资职、管理条例都充分、详细。在市一医院检查那天,手术择期49台,科室稳步进行各种麻醉与管理。市一医院在科室管理上特别精细,尤其以质量控制表现突出。他们每周一次的质量评
审,不仅从上周操作、用药、管理上着手,而且特别从思想认识上提醒全科:医院发展的核心在医疗质量,科主任对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市一医院麻醉科强调科主任必须做到:执行医院领导的方针、政策;确保科室医、教、研每年大幅度上升;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发生。一个科室发展与否,就看科主任是否称职。科主任理念决定科室明天,是辉煌还是萎靡,他们的理念把科室建成四川省重点学科。这在市一医院麻醉科管理中更能明显感受独特性。市二医院麻醉科硬件是目前全市最突出的。科室为迎接“三甲”评审,准备资料充分。市二医院检查时择期手术7台,明显感受与麻醉科的硬件相比还有发展空间。右肝叶切除一例、胰十二指肠切除一例,胆道探查、左肝叶切除一例。从前两例手术看出:手术会造成大失血,当需要术中大量补充血液时,没有进行自体血储备,仍然靠全部输注异体血。异体血输注有各种不良反应,如病毒感染、免疫抑制等己愈
来愈成为全球各国医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减少围手术期异体输血,术前血液稀释、术中自体输血已成为目前临床节约用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两例患者血色素分别为126g/l和134g/l,以此看出:检查不是目的,提升业务能力才是根本。市中医院检查时择期手术15台,交班时便能感受科室认真细致。各种制度也完善,唯一需要提高的是应该将恢复室当成麻醉恢复的场所,而不是利用手术间恢复患者。因为利用手术间会占用手术资源、使手术接台时间延长。市六医院检查时有两台手术,各种制度也完善,执行充分。需要加强的是每月质量讲评不应该局限于只报工作数量,而忽视质量好坏才是影响患者生存的根本。
四家市属医院麻醉科都在在麻醉记录填写不全,影响评分的现象。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意识不到潜在的危险,必将酿成大祸。相对来讲:市二医院、市六医院对年轻医师培养还要加强,而
六医院,人员欠缺比较突出。总之,加强业务能力提升尤其迫切,以围术期患者安全为保证,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药费用完全在我们点点滴滴工作中体现。
当然,在县级医院交叉检查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相互之间不按规定进行检查,特别是连规范和流程都忽视,整个检查二十分钟,完全是在应付。对相关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做到纠正,这是迫切需要认真改进的。
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工作制度 篇11
【摘要】消毒供应中心是负责医院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储存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因素,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和规范工作流程,保证质量控制和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物品的灭菌合格率,保证医疗质量及控制院内感染,适应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 工作流程 质量管理
1. 消毒供应中心的合理布局和設施配置
1.1 布局合理 合理的布局是减少感染、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的保证,这就要求严格划分区域:工作区域和辅助区域,工作区域又分清洁区、检查包装区、灭菌区及无菌物品存放区,几个区域都有缓冲间和物品传递窗口;辅助区域包括更衣室、办公室、卫生间等。
1.2 设施的配置 我院配有自动洗衣机、超声清洗机、烘干机、脉动真空灭菌器、电脑、空调、接物台、打包台、下收下送专用车、储存架、气枪和水枪等。
2. 工作流程
2.1 回收 临床使用过的物品,每天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用专用密闭车到各科室回收,在供应中心进行清点及去污,不能在科室清点,以免造成污染。
2.2 分类 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根据器械种类进行分类放置。
2.3 清洗 分手工洗和自动清洗,包括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特殊感染者用过的器械定点,先按照相应消毒处理规范进行处理,清洁剂的浓度应根据使用说明临时配制,清洗的水温小于45度,手术器械应选择中性清洁剂,否则可能会损伤器械。
2.4 消毒润滑 润滑剂放入煮沸槽中,温度大于93度,时间超过3分钟,达到自动上油。
2.5 包装 根据物品的性能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必需符合质量标准,器械包重量小于7公斤,敷料包小于5公斤,体积为30*30*50公分,器械包装前需检查物品的性能是否完好、光洁度、有无锈斑、污渍、血渍,所有轴节要打开,并妥善保护好易碎物品及尖锐器的锐刃,包装的折叠应松紧适宜,有利于蒸汽的排放和灭菌剂的穿透,以便达到最佳的灭菌效果。打包完后由消毒员给物品消毒灭菌。
2.6 无菌物品存放与管理 各类物品经灭菌后统一放置无菌物品存放间存放并管理,摆放时应根据灭菌日期的先后顺序摆放,先灭菌的在前要先用,以免物品失效,存物架离墙20公分,离地5公分,离天花板50公分。如果灭菌物品的包装潮湿或不严密,物品掉地上均视为不合格物品,需重新灭菌,一次性无菌物品需脱离外包装后才可以存放。
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工作制度 篇12
关键词:控制体系,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广, 信息化的使用逐步渗透到各科室的管理之中, 科室的质量控制模式必将实现由粗犷化到精细化, 从反馈控制向前馈控制和过程控制前移, 应用信息系统的及时提醒, 对关键环节加强控制, 纠正操作和记录中现有的和潜在的缺陷,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各工作环节的质量控制, 以减少医疗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保证病人的医疗安全。
1 方法
1.1 对流程及数据完整性进行在线监控管理
(1) 质量控制人员可在线督导各种再生物品的处置流程是否符合要求, 注重无缝隙管理, 通过实时监控提高了检查效率和质量, 及时督促各岗位人员按要求书写各项内容, 有漏录和错录的现象, 设置提醒界面, 提高了记录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2) 利用综合查询功能, 对库房的无菌物品数量及有效期进行过期预警, 低储备量预警, 使用率和空置率分析、缩短备用包放置周期, 及时调整库存, 修订工作程序, 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1]。
1.2 建立安全预警, 对重点环节进行主动控制和监测管理
(1) 在器械包装时根据包装材料的选择自动生成有效期, 如棉布14d, 硬质器械盒6个月, 避免人为输入发生错误。 (2) 在无菌物品扫描发放过程中, 无菌物品过期和六项信息不全时系统将进行前馈控制, 无法进行发放及追溯管理。 (3) 超载保护。待灭菌物品装载量超过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柜室容积的80%, 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柜室容积的90%, 同时小于柜室容积的10%和5%的最小装载量时信息系统将自动报警, 切断下一步操作。
1.3 加强培训教育和授权管理
(1) 利用信息化建立多层次培训内容, 以演示-操作-练习相结合模式, 各个岗位的员工必须通过培训, 提高自身知识体系, 明确培训对象的需求, 制定考核标准[2], 对人员使用提供依据, 避免“带病”上岗。 (2) 对消毒人员权限进行管理。建立操作授权数据库, 将消毒人员与特种设备建立逻辑关系, 消毒员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有上岗资格证才能进入此操作系统, 避免用户对应用系统的非法访问和越权访问使应用系统安全存在隐患[3]。 (3) 在包装过程中配查工作由双人完成, 进行身份确认后才可生成条形码信息, 进入下一工作流程。
1.4 对特殊包的处理进行规范化管理
(1) 科室有急件处理需求时系统将警示发给各工作站, 工作人员进行处理之后, 系统才能进行其他界面操作, 以保证急件能得到优先处理。 (2) 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物品、器械需要处理时, 进行风险提示, 工作人员可及时对此类物品按要求选择消毒剂和时间。清洗工作结束后立即消毒清洗器具、更换防护用品, 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有效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 同时在灭菌过程进行红灯闪烁提醒, 灭菌时间应选用134℃~138℃, 18min或132℃, 30min, 或121℃, 60min。选择错误时系统将进行警示提醒。
2 实施效果
使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关口前移, 各项操作和记录缺陷遏制在形成过程中, 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3 小结
使用信息化双控制体系, 建立事前主动引导, 事中主动控制, 不仅能够简化管理环节, 提高管理水平, 加大监管力度, 消除事故隐患, 而且还可以获取真实全面的第一手数据, 使环节质量控制关口前移, 达到客观、实时、动态质量跟踪, 有效阻断不良事件发生, 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鑫春.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2) :143-144.
[2]骆梅柳.AECT05定义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培训的启示[J].教学研究, 2010, 3 (1) :24-25.
【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工作制度】推荐阅读:
麻醉工作质量控制表05-30
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计划08-27
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计划06-26
麻醉质量安全管理制度05-18
麻醉镇痛质量11-12
麻醉机质量保证10-13
麻醉科质量缺陷管理考核细则10-09
如何做好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12-03
肾病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主要职责10-21
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设施、环境控制和维护程序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