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室发展规划

2024-10-03

心理咨询室发展规划(通用9篇)

心理咨询室发展规划 篇1

3月份:

1、各班评选心理委员,并对各班的心理委员进行培训

2、心理电影展播:《舞出我青春》

3、高三心理健康讲座:释放压力,科学备考

4、高三家长心理健康讲座:做好高考生的后勤工作

4月份:

1、教师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2、心理电影展播:《幸福来敲门》

3、高一心理健康讲座:做网络的主人

4、高三家长心理健康讲座:提高自信心,笑迎高考

5月份:

1、5.25心理健康月主题活动

2、心理电影展播:《美丽心灵》

3、教师心理健康讲座:内心充满爱,提高职业幸福过

4、高二心理健康讲座:走出早恋的困惑

4、高三心理健康讲座:科学的缓解考前焦虑

6月份:

1、心理电影展播:《叫我第一名》

2、高一心理健康讲座:做情绪的主人

3、高二心理健康讲座:科学管理时间

7月份:

1、假期学习时间管理与心理调节知道

2、心理咨询室工作总结

心理咨询室发展规划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发展,全面发展

正文:

心理健康是成长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所关心的是学生适应环境, 适应社会, 以及适应人际关系等操作性能力。在社会实践和学校生活中通过心理训练并反复强化, 形成并内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心理发展就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在一生中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 是在各种先天, 后天, 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交互影响下, 个体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变化。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体心理发展的相互影响, 主张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心理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人们重视。心理健康与否, 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学业发展, 乃至职业生涯都有很大的影响, 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有课题组在东北地区的18所中学和5所小学采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 随机抽取30000余名学生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 约32%的中小学生存有心理异常表现。1994年, 黑龙江牡丹江市报告:1414名中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为26、17%。在所有的心理疾病中, 神经衰弱, 强迫症, 人际关系紧张, 考试焦虑等占相当高的比例。个别学生因为适应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离家出走或自杀。研究表明,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着隐患和危机, 同时, 这也说明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1946年,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确切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 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理发展成最佳状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 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二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 心境良好。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 开朗, 自信和满足的心情, 情绪稳定性好。

三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自制力好, 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 又能坚持实现目标的愿望, 动机和行为。

四人际关系和谐。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 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客观评价别人, 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变化的研究探索, 主要探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之间, 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所有心理变化。包括动作, 认知, 情感, 人格, 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变化。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正确的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发展的现象和规律, 从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作出预测, 积极的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这些问题的探讨过程, 为更深入的认识心理学, 认识人类自身提供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对个体的影响活动。它是由心理健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员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 根据预先设想的目的, 通过系统的, 有组织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有意识的对个体产生影响的活动, 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有益的调节。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帮助我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象, 提高认知水平, 促进青少年的心理积极, 全面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而且丰富了发展个心理学学科本身。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体心理发展的相互影响, 主张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密切结合, 是发展我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特色。

三、青少年期的过渡性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教授曾对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问题提出了如下假设:如果将青少年问题看做一种病态的现象, 其病因根植于家庭, 病态显现于学校, 病情恶化于社会。而少年犯罪是青少年问题恶化的结果。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过渡阶段, 一方面保留着儿童的幼稚, 另一方面出现了成人的成熟。

过渡性决定了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指出,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疾风怒涛”时期, 充满了内部和外部的冲突。这些特定的矛盾, 使他们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而有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得以疏导解决的社会群体。

从本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在转型时期, 无论家庭, 学校还是社会环境, 都出现了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因素,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危害。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显得重要而迫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M], 1995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M], 1998

[3]3仇忠海李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M], 2008

[4]孟莉.发展心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M], 2005

心理咨询室发展规划 篇3

教师心理发展室的理论依据

“发展室”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通过建立良好的集体心理教育氛围,改变团体的行为准则,优化教师的心理环境,改变教师的个体行为。

团体动力学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科学,它涉及众多领域,研究的范围大致包括团体内聚力、团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力、领导方式与团体生产力、团体目标与团体成员动机以及团体的结构等。其中团体目标是团体动力学中的核心课题,它决定一个团体的发展水平、成员对其团体的信任程度、成员的自尊及成员对自身行为的要求等。

团体可以吸引各个成员的内聚力,这种凝聚来自于成员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联结在一起,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成员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和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对心理问题的认知水准,从而疏导教师心理障碍,完善其个性。因此,“发展室”实际上是利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依据,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和技巧对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和业务培训,它符合时代需要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具有探索意义的工作。

教师心理发展室的主题设计

1.指导思想。“发展室”是以本地教师为学员,利用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和外聘心理专家为主讲教师,针对教师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需求,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采用“专题发展室”的形式,开展短期心理培训。它以此改变教师的工作理念,优化教师教育手段,促进教师个人成长,提升教师人格魅力为目的。它是一种融培训、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活动模式。

2.活动形式。“发展室”是一种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属于教师团体心理辅导。它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形式,如专家讲座、同伴启示、辅导点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绘画投射等,通过团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集体分享、教师点评,使学员获得感悟和内省。“专题发展室”将主题思想贯穿于大量的趣味性团体活动中,活动起到了吸引参与、引发思考、促进互动、推动成长的作用,让每位教师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将所学的方法和技巧及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际中去。

3.活动内容。“发展室”的内容采取专题化设计,如“教师生涯探索发展室”、“自我形象设计发展室”、“师生沟通艺术发展室”、“野外拓展训练发展室”、“班级活动设计发展室”、“学科心理指导发展室”、“自我情绪调控发展室”、“身心整合发展室”与“职业生涯辅导发展室”等。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参加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室”。由于“发展室”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因此,效果显著。

教师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1.教师心理成长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先进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新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这些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应试教育和陈旧的评价制度依然存在,从而使教师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中,处于种种矛盾和无法排除的紧张状态之下。教师们渴望掌握心理学理论、渴望掌握客观评价自我的标准、渴望掌握有效调节自我情绪的方法,使自己处于心理健康、工作快乐的良好状态。班主任渴望能掌握剖析学生心态的技巧,能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进行班级管理。因此,从教师的职业发展来看,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2.教师心理成长是教师自我修炼的需要。据对北京市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有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烦躁、忧郁、敏感和偏执等不良心理,教师的心理问题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教师要想受学生欢迎和爱戴,必须修炼自己,不仅要熟悉教育科学、精通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3.教师心理成长是解决“师源性”伤害的需要。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表明,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教师心理障碍问题是造成学生“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根源。“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是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减少和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有效途径就是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教师心理成长是教师人格提升的需要。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作用。”教师的人格表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教师人格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心理成长应着眼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5.教师心理成长是学校心理教育全员化的需要。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之中,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心理咨询专业化。

心理部整体规划 篇4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我们呼伦贝尔学院心理部积极的配合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室的工作,了解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并在同学中间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积极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并且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由于心理部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门,缺乏经验,从而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本学期我部将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发展壮大心理部,使其能更好地为同学老师们服务。本学期我们将在上学期开展的系列活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努力提升活动质量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数量。每一次的活动都需要我们相应的付出。既然付出了,我们就要收到活动的真正效果—让广大同学从活动中切实获益,而不仅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

第一学期的工作计划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更好的培养干事的素质

一个学生会干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会运作情况的好坏,只有高素质的干事才能高效率的完成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作为一个新设立的学生会部门,我们应当为干事提供一个发挥自身价值的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在新的学期我们将以如下措施,提高干事的能力。

1、培养干事时间管理的能力,合理分配并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2、培养干事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将每次活动划分成若干部分交由干事处理,为他们提供积极表现自己个人能力的机会,增强竞争意识。

3、提高干事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能力,通过活动加强干事之间,干事与干部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合作沟通。

二、部门建设(1)沟通工作

1、积极的与主席团沟通,交流工作经验,并如期的完成所分配的工作。

2、部门每个星期开一次例会,在对前期的工作做出总结的同时及时的布置下期的工作任务,并对前期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调整和修正。

3、积极宣传与传达院的信息,以最高的效率向同学们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4、加强同各班的心理委员的沟通,并定期召开心理委员交流会,以便更好的了解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即时向辅导员老师反映有关情况,搭好同学与辅导员老师之间的沟通桥梁。(2)和谐团队

1、注重整体。强化整体意识,凝聚心理部的力量更好的为院学生会服务。

2、群力群策。认真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取长补短。

3、确认团队贡献,肯定个人成绩。奖罚分明,对表现积极良好的干事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消极对待工作的干事提出批评,并提出建议,确保每个人都为团队作出贡献。

4、寻找并利用差异和争论,导致创新。

5、相互信任,坦率沟通,保证每个人都能够百分之百支持决定

6、为取保工作质量,请假需经部长或副部长批准,开会前,实行签到制。(3)人员安排

明确职责,做好本职工作

部长:总体负责本部活动的策划和安排,作为与主席、其他部门联系的纽带,安排好部员的工作,认真开好例会。

副部长:配合好部长的工作。具体负责活动的协调工作,在活动的开展中,领导并帮助干事完成任务。

干事:积极完成自身任务,力争创新。

三、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学生日常工作

各部门只有积极配合才能使学生会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学生会才能在同学们心中树立起威信,才能更好的为同学服务。

1、在其他部门开展活动时我们会认真的配合这些部门的工作,并且积极参加,带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同学们知道,作为一个部门我们有自己的职责,并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团体。

2、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部会继续协同其他部门做好早点名等工作。

四、组织相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

新的学期,我们会继续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

五.工作展望

心理部本学期的工作,要树立心理部在校形象。积极发挥心理部的沟通作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新的环境,增强其适应能力。以上是我部的工作安排,相信我们有热情,有激情,一定会越做越好,我们经管院学生会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周小博

心理委员工作规划 篇5

一转眼,大学生活已经过去半年,我们也即将从青涩的新生渐渐成长为为人学长的老生。回首一学期的班级心理工作,颇多惭愧。我记得班委竞选演讲的时候我说过一句话:“希望能和大家成为很好的朋友,也希望能有机会带给大家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那时候凭着对心理学的兴趣,以及对心理委员将获得的专业培训的期待,我说出了那样的话,但却并没有很好地践行它,没有做到和同学们足够的沟通,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

希望以下计划能成为新学期班级心理工作良好开展的见证:

一、从自我做起,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以真实、开朗、乐观、大方的形象赢得同学的信任。一学期的相处,我相信我的性格已给大家留下乐观、开朗的印象,但与一些同学的交流仍相对欠缺,这就更需要我更积极、主动、大方的与同学们交流,比如通过QQ、飞信、人人网留意同学们的近期动态,了解他们是否有负面的消极情绪,从朋友的角度,将心比心,转换立场为对方思考,乐于与人也是同学们乐于与我分担忧愁悲伤,真正努力做到和大家都成为很好的朋友。

二、利用现已拥有的班级QQ群资源,定期在群共享里

分享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影片、趣味测试等。也欢迎大家

积极参与进来,内容形式不限。

三、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班级心里骨干培训会,开会时

做到认真记录,会后做到及时上传文件到QQ群

四、调整工作方法,加强与寝室长的沟通。一个人的精

力毕竟有限,加之李训同学已升为班长,我的工作将面临更

大的考验。一个人的时候难免会顾此失彼,我会加强与寝室

长的交流,定期召开寝室长会议并做好记录。尽量让同学们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即使遇到不愉

快,也能通过自我调整或者寝室内部同学、朋友的开导,尽

快获得心情的平复。

五、在班中积极开展心里主题活动。例如上学期的心里

团辅活动就很成功。我也曾询问过其他同学,都反映说还希

望进行类似的活动。本学期不论是班委还是任何一位同学,需要完成的工作都很多。所以希望本学期的团辅活动能够有

一次是和团日活动集中进行的,这样就可保证本学期至少两

次的心里团辅活动。

六、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尽力协助配合其他班委的工作。比如出去参观时协助管理秩序等。较大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通知其他班委,上报老师,大家共同努力营造班

级心理的健康氛围 我的工作计划还很片面,不够完善。希望老师和同学们

能够给我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让我更好的开展并完成工

作。我会努力改正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不断调整工作方法以

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2011级播主班心理委员

侯玥

心理咨询室发展规划 篇6

1.小学儿童可能出现的学习问题有哪些?

答:入学不适、学习疲劳、厌学情绪

2.试比学儿童可能出现的学习问题有哪些较学习疲劳与厌学的异同?

答:学习疲劳的儿童在主观上仍然愿意继续学习,但是由于不科学的学习造成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疲劳,使其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出现一些生理心理方面的学习疲劳症状。这种问题通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可以逐渐从疲劳中恢复过来。但是厌学则是儿童主观上对学习没有兴趣,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年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严重者甚至有意逃课、辍学。

3.小学生入学不适应、学习疲劳及厌学情绪问题的主要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入学不适应的预防:1.学校正规课程、规章制度的适应 2.学校情绪生活、人际关系的适应 3.学校课外活动的适应 4.学校集体生活的适应

学习疲劳的预防:1.科学安排各科课程 2.重视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 3.确保儿童的休息、睡眠 4.注意儿童的营养

厌学情绪的预防:1.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2.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3.培养小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4.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5.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4.小学儿童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有哪些?

答:小学生攻击行为、小学生退缩行为

5.小学生攻击行为、退缩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措施有哪些?

答:小学生攻击行为的预防和矫治:

①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分析,适当的自卫不应被视为攻击行为或欺负别人。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得知孩子与别人有争执了,就将他痛打一顿,实际上是教他用打人来对待自己不满意的人,同时也会使自己的孩子今后变得更加懦弱。

②对儿童的日常环境进行适当的控制:尽可能减少学生接触攻击行为的机会,如观看武打、凶杀、暴力性的影视节目,不让孩子玩暴力电子游戏等。

③家长要注意家庭抚养方式:爱孩子不等于百依百顺,适当通过一些挫折使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

④平时加强对孩子交往指导,对于孩子的攻击行为,要予以批评教育。教会孩子发泄自己不满的正确方法。如帮助这样的孩子提高言语表达的能力,在遇到问题,心中不满时向教师、家长诉说。或者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教会他们在有冲动的时候可以对着玩具或枕头拳打脚踢、大哭一场、大喊大叫或者进行体育锻炼等。

⑤家长和教师也应杜绝自己的争吵、谩骂或大打出手等攻击行为。尽量不用武力对付孩子。

⑥移情感受、模拟感受被攻击的痛苦:在孩子身上模拟其攻击的动作,让好打架的孩子受到皮肉之苦,通过“移情”的方法使其感受到对方的痛苦,从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

⑦教师要与家长多联系,双方及时沟通孩子在家里、学校的表现。

退缩行为的预防和矫治:(1)动作协调性的训练

(2)自我肯定训练

①鼓励儿童发现和表达内心的愿望。

②给儿童布置“作业”。

③帮助孩子扩展自己的进步。

(3)认知重建法

心理咨询室发展规划 篇7

关键词:师源性,心理伤害,未成年人

一、引言

所谓师源性心理伤害, 是由于教师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未成年人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可塑性强, 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某些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伤害, 近年来见诸新闻媒体的一些未成年人因受到不公正的教育对待, 包括体罚、误解、责骂与羞辱等而产生的情绪失控、精神失常甚至出现自杀行为等现象屡见不鲜。为引起广大教师及教育研究者对师源性心理伤害问题的关注, 本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 探讨“师源性心理伤害”的现状, 剖析其对未成年人心理影响的表现及成因, 并提出避免或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教育对策。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师源性心理伤害”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过程如下:

首先, 进行专家访谈。邀请部分学生和家长参与, 在此基础上, 参阅相关文献资料, 形成“师源性心理伤害现状———学生问卷”和“师源性心理伤害现状———家长问卷”, 问卷将师源性心理伤害来源分为不良情绪、不良行为、过激言语、认知偏见、师生关系和师德等六个方面。该问卷预测后, 信度、效度都达到显著水平。其次, 调查对象避开教师群体, 随机选择城市中小学学生、家长各100名。其中, 四、五年级小学生80名, 初一、初二中学生20名; 家长的学历包括初中、高中、专科、本科不等, 职业包括教师、工程师、机关人员、下岗职工、自谋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表明, 小学生对教师不良情绪发泄的主观体验是最深刻的。其中, 41% 的小学生认为老师常因生气而撕作业本, 44% 的小学生肯定老师在同学面前摔过东西, 中学生这一情况稍微好些, 但也有15% 的中学生肯定老师因生气撕作业本、摔东西等, 同时, 86% 的中、小学生承认老师爱发脾气, 40% 的家长也肯定教师存在不良情绪发泄的现象; 在不良行为方面, 44% 、68% 的小学生, 45% 、75% 的中学生对老师罚写、罚站等变相体罚现象持肯定态度, 而且, 21% 的小学生、35% 的中学生承认自己被老师扔过粉笔头, 有19% 的小学生曾经被老师打耳光、拧耳朵, 同时, 40% 的父母也对教师不良行为的存在持肯定态度; 调查发现, 不良师生关系是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一大障碍。65% 的中学生与老师谈话时心理紧张, 而25% 的小学生和35% 的中学生不敢同老师进行正当的争论; 27% 的小学生、40% 的中学生认为教师不信任自己, 16% 的小学生和18% 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易原谅自己的错误, 21% 的家长承认教师存在认知偏见现象; 在过激言语方面, 33% 的小学生、20% 的中学生承认自己被老师辱骂过, 28% 的小学生和25% 的中学生肯定自己被老师讽刺、挖苦过; 8% 的小学生和25% 的中学生承认老师给学生起绰号, 30% 的小学生与15% 的中学生承认老师要求家长办私事, 34% 的家长肯定当前教育面临着教师师德滑坡现象。

四、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分析

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有客观的教育体制上的原因, 也有教师自身的主观原因。

1. 职业道德失范, 人格缺陷导致教师认知与行为偏差

社会的道德影响往往通过学校、家庭等等多种渠道持续渗透到教师心理, 从而形成教师人格中的“社会基因”的积淀, 对教师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刺激, 教育的功利化观念及行为的产生, 使得教育中的师德匮乏现象、职业道德失范、教师人格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以教谋私, 以罚代教, 变相体罚, 心灵施暴的现象时有发生。冷嘲热讽、随意斥责、贬低和羞辱等过激失调的教育行为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内隐性伤害和身体损伤, 也污染了教育这一圣洁的领地。

2. 社会竞争加剧、心理压力加重导致教师心智失调、情绪失控

中小学教师, 在适应社会变迁、教育观念、行为方式、角色转换的同时, 也承受着来自升学竞争、行业竟聘、人际冲突, 社会、家庭、学校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 超负荷的工作运转, 持续的应激状态, 使中小学教师的紧迫感、压力感、焦虑感与日俱增, 导致教师的心智系统平衡紊乱, 情绪控制能力减弱, 身心疲劳程度加大, 心理承受力降低, 教师的不良情绪往往发泄和转嫁于学生身上, 不适当的教育手段和方式, 造成了对学生心灵的伤害和不良的影响。

3. 社会期望过高, 多种矛盾激化导致教师的角色冲突

随着教师职业地位的提高, 社会期望不断升值。家长把子女教育的成败寄托于教师身上, 社会把文明的程度, 学校把升学的效益也寄于教师这一多重角色之中。而教师在处理工作与学习、事业与家庭、教师与学生等多重角色关系时, 往往难以做到在时空上共融, 在转换中兼顾, 在冲突时学会舍弃。所以, 教师最易陷入角色转换的困境和冲突之中, 不良情绪有时会影响到学生。

五、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

( 一) 加强师德修养, 提升教师人格品质

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是避免师源性隐性伤害的主要路径。加强教师品德修养, 树立高尚的师德风范, 是避免师源性伤害的重要措施。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自觉用社会规范和职业道德约束自己, 提高自身的职业责任感和师德修养, 加强师爱防止偏爱, 保持师生的融洽、尊重、信赖的关系, 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合作与对话的良性互动。

( 二)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改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

教师应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调整心理状态, 提高师生关系适应能力, 承认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 学会换位思考, 让自己能融入学生之中, 始终保持理智平静的心态。经常开展反思和自我反思, 主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提高双方心理接纳的程度, 增强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和适应性, 使教师的心境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和健康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张爱莲.从心理咨询个案看师源性心理伤害.教学与管理, 2008, (7) :33-35.

[2]赵绍友, 赵江.学生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和思考.校园心理, 2009, (7) :26-27.

心理咨询室发展规划 篇8

关键词:心理治疗;本土化;本土心理治疗

要探讨心理治疗本土化和本土心理治疗,首先需要对两者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从语法角度看,心理治疗本土化是一个动词性短语,本土心理治疗是名词性短语,两者都涉及本土,然而两个短语意思差别却很大。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是指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一国、一定区域或民族在引进或使用外来的心理语言、理论、方法、临床治疗操作规范等方面时与本国的语言、文化、社会、人文等实际特点相结合,并使其成为本土心理治疗一部分的过程。本土心理治疗则主要是指治疗的内容,是将西方治疗模式的概念、理论、方法、测验、治疗操作规范等加以修订,使治疗与文化的联系更加密切[1]。本土心理学的关键在于构建出植根于靶文化之中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而不是依赖所引入的西方概念框架和方法[2]。贾林祥、叶浩生提出本土心理学至少应符合如下条件:一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历史根源;二是自主性;三是体现和反映当今社会的文化特点;四是有独到的概念体系及研究策略[3]。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在其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及一些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随着西方心理学的传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中有些已经现代化,还有些没有与西方心理学进行深入结合的,也当属本土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本土化以及本土心理治疗的产生是心理学发展全球化的结果和产物,如果将各国的心理学理解为非线性混沌理论中由于不同的初始值而出现不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话,那么混沌理论的普适性[4]决定了心理治疗可以本土化,即在心理治疗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心理治疗吸收了外来心理治疗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东西,因为只有外来心理治疗方法中具有普适性的东西才能适用于全人类的心理治疗需要。既然主流的心理治疗以及任何其他本土心理治疗都不能完美地适用于全体人类的心理治疗,那么本土心理治疗将会成为继续全球化的媒介[5],促进世界心理治疗的发展。

一、心理治疗的本土化

(一)心理治疗本土化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过程

心理治疗本土化并不是心理学家们自己提出来的概念,它是在主流心理治疗向本土流传和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临床治疗的心理工作者们不自觉地将其与本土文化、历史、人文、社会等进行结合,吸取了对治疗有利的精华或者说那些具有普适性的部分,去除了不适合的部分,构建出植根于靶文化的、与任何其他心理治疗都不相同的心理理论和心理治疗方法。因此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是自发的,这一过程首先客观存在,而后才被提出来,这也是本土心理治疗产生的过程。

(二)心理治疗本土化的两条途径

心理学本土化的途径主要有内源本土化与外源本土化。内源本土化是指理论、概念和方法从某一文化内部产生,本土性的信息被视为心理学之诞的最初来源;外源本土化是指引进某些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然后将其进行改造以适应当地的文化背景[6]。那么心理治疗的本土化也应该是与之对应的两条途径(心理治疗内源本土化和心理治疗外源本土化),采用内源本土化心理治疗途径的工作者,中医心理治疗当是他们的主流。属于心理治疗外源本土化的,多是有过出国学习西方心理学的经历,或接受过西方心理学培训的人,以从事西医或西方心理治疗为主。

(三)心理治疗本土化,文化是最重要的因素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中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和群体特征的行为习惯。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些都是在心理治疗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地方。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看,在咨询动机、咨询效果、咨询关系上,西方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都不完全适合东方人的性格与心理问题[7]。现代系统的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大都产生于西方,而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和具体操作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概念、技术在应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询时往往会产生不相容性和矛盾[8]。在缺乏文化适配性的前提下,心理咨询的普及与推广可能会造成表面的繁荣,却掩盖了存在的问题或者转移了人们对更为本质问题的关注。由于其涉及人的价值观与文化性格,尤其是文化的影响,当借助西方心理咨询理论解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时,必然会带来基于文化差异的偏差。任何个体的复杂而高级的心理和行为,都浸润了他所生存社会的独特文化性格,用超越时空、外来的理论去认识、解释、治疗,只能制造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歪曲和误解[9]。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中医心理学,可能是最典型的本土心理治疗方法。

二、本土心理治疗

在几代中国心理工作者努力下,中国的本土心理治疗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可以从外源性和内源性本土心理治疗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外源性本土心理治疗

1. 认识领悟疗法

认识领悟疗法是钟友彬及其研究小组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和中国的文化特点设计的,也被国内同行称为“钟氏领悟疗法”。它主要将精神分析疗法与我国东方文化相结合,把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重点放在对临床症状与幼稚心理模式的分析上。认识领悟疗法认为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本质是:患者对当前现实困难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都与心理模式密切相关,而心理模式的形成又受到早年经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既重视对当前症状的分析,又重视早年经历的影响,站在成年人立场上分析患者症状的幼稚性,使领悟达到成熟,是一种创新。认识领悟疗法主要的适应症是强迫症、社交恐惧和性变态。

2. 悟践疗法

悟践疗法(comprehensive practice therapy)又称悟践心理疗法,是1958年在治疗神经衰弱症病人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开始称为“综合快速疗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医学心理学基础研究的迅速发展和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工作在“文革”后的复兴,李心天、郭念锋等出于对健康与疾病、生理与心理、个人与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人性主义理论,并将综合快速疗法正式改名为“悟践疗法”。悟践疗法开创了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之先河。悟践疗法的人性主义理论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理论产物;悟践疗法将认知与行为结合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实践特色。

3. 意象对话技术

意象对话技术是由朱建军博士等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心理学、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此技术通过诱导来访者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并通过诱导新意象对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10]。目前关于意象对话技术的研究论文已有六十余篇,其中既有临床研究,也有理论研究。每一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由于此技术的特点比较鲜明,优缺点也很突出。优点在于意象对话技术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度较高,中国人在形象思维方面具有优势,因此能对意象进行很好的想象,并且不必去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在咨询过程中可以巧妙地去除“文化屏蔽”,减少阻抗,揭示被治疗者掩饰或保留的心理问题。然而此技术对治疗者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治疗者熟悉意象的象征意义。意象对话技术的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治疗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心灵开放程度以及对患者的关心程度[11]。

(二)内源性本土心理治疗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度,内源性心理治疗方法较多,但目前发展较快、影响较大的应该是心理疏导疗法、道家认知疗法和中医创新心理治疗——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简称TIP技术)。

1. 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其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是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疏导疗法以“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为主线的个性改造理论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理论产物,其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实践特色。儒道文化对心理疏导疗法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12],因此将其归为内源性本土心理治疗。心理疏导治疗的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这种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且是远期效果的巩固。心理疏导疗法的治疗程序是:第一,患者输出信息,提供真实、详实的自传性病情材料;第二,根据患者的材料进行分析,作出初步诊断;第三,治疗信息输出,讲述所诊断疾病的可能原因、本质、特点和治疗方法,取得患者配合,树立信心;第四,患者接受治疗信息,争取做到认识与实践一致,并写出反馈( 体会)材料;第五,根据不断变化的反馈信息,输出新的治疗信息;第六,整个治疗循环往复进行,由浅入深,消除症状,完善个性,巩固疗效[13]。

2. 道家认知疗法

道家认知疗法是在道家的处世养生哲学和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的基础上,参考国外成功经验,由杨德森和张亚林等人经过多年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而创立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来达到调节负性情绪、矫正不适行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道家认知疗法分五个基本步骤。按每一步骤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此治疗程序被简称为ABCDE技术。它强调顺应人的内在本然之性,重视个性的发展,近乎于罗杰斯的强调自我发展目标,但又不同于西方一味追求个人主义,它将中国的道家文化与西方的认知疗法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既符合了外来心理治疗本土化的需要,又把西方认知治疗的操作技术引入了治疗过程,使疗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是目前本土化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中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一种。道家认知疗法从创立就存在争议,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否能直接拿来作为心理治疗的原则?如何区别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伦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治疗? 道家疗法是否真正适用于神经症病人的实际情况? 病人是否真正接受了道家思想无法验证[14]。自1995年以来,道家认知疗法在全国16个省市的有关单位进行了临床实践,有关研究结果的陆续报道证实了该疗法的临床有效性。本疗法的适应症不够清楚,治疗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15]。

3. 中医创新心理治疗——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简称TIP技术)

所谓中医创新心理治疗,就是现代中医人将中医传统心理疗法或身心调节技术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的原理或方法技术,进行改造并进行创新研究之后形成的一类中医心理疗法。其中,典型的也可能是影响最大的当属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简称TIP技术)(Low Resistance Thought Induction Psychotherapy,TIP)。它是建立在低阻抗学说和意念导入学说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催眠疗法和放松疗法进行融汇,通过言语和行为的诱导,使被治疗者进入从清醒到睡眠这个过程的中间状态(低阻抗状态),治疗者根据治疗需要将言语和行为信息组成的某种“思想、理念、观念”导入给被治疗者,通过暗示最终影响被治疗者的记忆和内隐认知,并达到心理治疗与康复的方法。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具有完整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治疗技术、核心治疗技术、对症治疗技术和相关治疗技术。TIP技术特点包括:把认知(或曰明示)与暗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太极关系;把“低阻抗状态”与“合理权威性”作为一对辩证关系来理解;把催眠心理治疗中的暗示过程设计为一种“意念导入的过程”并形成了“认知行为治疗的暗示化处理”;对精神和心理疾病治疗后期涉及的人格问题进行“再成长治疗”,是一次重要的探索过程;把心理治疗变成了一种“流水线式”的作业过程,还有其技术体系中对各种具体技术独到的理解与灵活多变、整体快速的运用思路,都是在临床实践中的直接体会和经验总结。该疗法本土属性明显,特色突出,优势显著,患者依从性好,操作规范,治疗靶点明确,临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是我国本土心理治疗中引人注目的方法之一。介绍其理论和方法的著作目前已有中英文版[16-17],有多个国家级课题对TIP技术进行了临床研究,发表的理论和临床科研文章已达三十余篇[18-29]。

三、其他本土心理疗法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当代中国民众和世界文明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思想,中国本土传统心理治疗思想生于中国绵延五千年的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极强的心理治疗内蕴,对中国人心理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为现代心理治疗不断提供滋养,在这些本土心理治疗方法中,有的作为治疗方法被直接提出,有的则是一些身心调节技术。

(一)中国传统心理治疗

中国古代的中医疗法当中记载着大量的心理治疗方法,目前已经得到初步整理的如情志相胜疗法、相反情志疗法、中国古代认知疗法、语言开导疗法、中国古代信仰性心理治疗、中国古代行为疗法、物证释疑疗法、情趣易性疗法、中国古代催眠疗法等。但由于从现代临床角度来看,上述疗法应用的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不够,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中医身心调节技术

所谓中医身心调节技术是过去所有针对精神与心理疾病进行治疗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和技术,如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点穴等,它广泛应用于精神与心理疾病的治疗与调适,是我国目前应用、研究和大众接受最广的一种方法和技术,由于国内外有大量书籍和杂志介绍,这里不再多述。

四、小结

西方心理学的学派和理论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它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本土化是各国心理治疗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也需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心理治疗方法技术。多年以来,中国心理学从未走上真正独立发展的道路,心理治疗本土化已成为中国心理治疗发展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它牵涉和影响着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和走向世界的进程[30]。然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也许在将来,经过努力,我国的心理学家和我国本土的心理治疗方法将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世界各国的心理工作者在研究与交流中相互尊重,心理治疗的全球化也最终产生出了一些在各国都普遍适用,而又都有自己特色的本土心理治疗。

注:本文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的中美两国评估比较研究 ”(项目编号:2011DFA0960) 的研究成果之一。

[1]Adair, J.G.. Indigenisation of psychology: The concept and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J].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Psychologie Appliquee-revue Internationale,1999,48(4):403-418.

[2]郑荣双.国外本土心理学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4):472-478.

[3]贾林祥,叶浩生.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若干问题之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3):143-148.

[4]李桂侠,洪兰,汪卫东.中医心理学的非线性混沌理论[J].世界中医药,2013(4).

[5]郑荣双.心理学全球化的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13,11(4):469-474.

[6]Kirn, U.,Park, Y.S..The challenge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The role of the indigcaous psychology[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0,31(1):64.

[7]闫杰.文化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28(9):62-64.

[8]Yii-Nii, Lin.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to counseling Chinese[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2002,56(1):46.

[9]吕慧玲,黄晓娟.心理咨询本土化的综述研究[J].科教文汇,2008,(8):236.

[10]谭绍珍,曲琛.意象对话技术简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4,19(2):30-32.

[11]朱建军,孙新兰.意象对话技术[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

[12]黄爱国,沈永健,陈建国.儒道文化与心理疏导疗法[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8):34-36.

[13]黄爱国.强迫症心理疏导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56.

[14]“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讨论会纪要[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 14):291-293.

[15]曹硕,崔光成.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评述[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8):2239-2240.

[16]汪卫东.发展治疗学——基于异常发展的心理治疗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2.

[17]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

[18]吕学玉,林颖娜,洪兰,王芳,赵阳,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国际中医药杂志, 2012,34(1):8-9.

[19]吕学玉,汪卫东,林颖娜,王芳,洪兰.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格重塑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33(1):28-30.

[20]闵妍,张鑫,梅妍,汪卫东.低阻抗状态下的意念导入性分析领悟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33(3):217-219.

[21]汪卫东,闵妍,吕学玉.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际关系调整技术[J].国际中医药杂志, 2010,32(5):55-56.

[22]洪兰,吕学玉,吕梦涵,林颖娜,王芳,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病因追溯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0,32(7):337-338.

[23]汪卫东,张静霞,马彦,林颖娜.催眠状态下的意念导入性认知治疗[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18(6):817-819.

[24]吕学玉,吕梦涵,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意想式脱敏疗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6).

[25]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情志干预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3):254-255.

[26]汪卫东,闵妍,吕学玉.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睡眠调控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 (4):349-350.

[27]李桂侠,洪兰,汪卫东.TIP技术中导入睡眠认知的信息模块设计思路补遗[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35(2):143-144.

[28]汪卫东,刁倩等. TIP技术中睡眠认知信息模块设计思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7):581-583.

[29]刁倩,洪兰,汪卫东等.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35(3):203-206.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篇9

一、小学生个性倾向的特点

1、小学生需要的特点。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认识需要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交往需要是小学生最基本的社会需要。

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小学生成就需要主要体现在学业范围内,其发展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二是对学业失败的焦虑增长。

2、小学生动机的特点。我国学者调查发现,儿童的学习动机有四种类型:

(1)为了得到好分数,不想落在人后,或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欣赏和奖励而学习。

(2)为履行集体和组织——如学校班级及其各种组织交给的任务,或是为集体和组织的荣誉而学习。

(3)为自己的前途、理想,为升学而学习。

(4)为祖国的前途,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

在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第一种和第二种,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多为第一种。

3、小学生兴趣的特点: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一个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逐渐转化的过程。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的范围逐步扩大。

4、小学生价值观的特点表现为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

二、小学生个性特征的特点

1、小学生气质的特点: 由于气质的天赋性和稳定性,不同的小学生可明显表现出气质的差异。

胆汁质的小学生表现为: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内心外露,率直、热情、易怒、急躁、果敢。

多血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活泼爱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语言活动敏捷,亲切、浮躁、轻率。

黏液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性格内向,坚忍、执拗、淡漠。

抑郁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观察细致,感受性高而富于自我体验,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忸怩、孤僻。

典型的气质类型并不多见,多数人的气质是两种气质的混合型。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多血质类型,虽有朝气、灵活、易与人相处,但缺乏一贯性;而抑郁质类型,虽敏锐、细致、体验深刻,但又较冷漠、多疑。

2、小学生性格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儿童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特征,但还不够稳定,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如对学习的态度,低年级的儿童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到高年级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部分儿童对自我言行统一性要求增强,这种稳定性可以大大提高,并逐步成为稳定的性格特征。但仍有不少儿童的态度尚不够稳定统一,还不能形成明确的性格特征。

小学生的性格发展的总趋势是:

(1)性格发展水平随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

(2)二年级到四年级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相对稳定性。

(3)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较快,表现出发展的快速增长性。

3、小学生能力的特点: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能力在学校、家庭等环境因素作用下,在自身的努力作用下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表现出显著的个性差异。在发展速度上,有的学生发展快些,有的则慢些;在能力类型方面,差异更是明显。心理过程即人人共有的心理活动。由于心理活动都经历着发生、持续并结束的过程,因而称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周围事物(包括自己)的过程,通过知觉、技艺、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来实现。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感知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智力的核心。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的心理过程。

个性指一个人整个稳定的、独特的心理面貌。一般可以把个性结构分为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

个性倾向是决定个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成分。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根本源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动机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某项活动,从而满足其需要、达到其目标的内部动力。

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索某一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人格:即个性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成分。

气质是人所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具体指心理活动的速度(如思维速度)、心理活动的强度(如情绪体验强度、对刺激的耐受程度)、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如注意集中时间长短)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如指向外部世界或内部世界)。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那些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存在和对自身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在认知方面的表现。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

自我体验主要是指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其表现之一是儿童的自尊心。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在意志方面的表现。通常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都是自我调控的主要形式。

一、小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

1、小学生的注意特点

(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无意注意具有被动性,主要取决于刺激物在强度、新异性和变化性等方面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的不断成熟,内抑制能力得到发展,再加上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小学生逐渐理解了自己的角色与学习的意义,有意注意便逐渐得到发展。到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基本占据主导地位。

(2)注意的范围较小。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

2、小学生知觉的突出特点是:随年龄增长,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逐渐增强。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的知觉具有无意性强、精确性较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在学习中分心,容易混淆形近字;到了高年级时,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均会大幅提高。

3、小学生的记忆特点主要表现为:由无意识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有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低年级小学生识记的无意性强,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同时,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意义识记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机械识记的比例比则越来越小,逐渐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发展。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学生逐渐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但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依然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2)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质变”期,亦称“关键年龄”(四年级,约为10到11岁)。

(3)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不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5、小学生想象的主要特点是:有意想象增强;想象更富有现实性;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

二、小学生情绪情感过程的特点

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

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

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加。

三、小学生意志过程的特点

1、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

2、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3、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

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

1、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从比较肤浅、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准确的、本质的理解。但是整个小学阶段,这种理解的具体性大,概括性较差。如分不清“勇敢”和“冒险”、“谨慎”和“胆怯”等。

2、在道德品质的判断方面,小学生从只是注意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3、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从简单依赖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制约。

在道德行为的发展来看,在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言行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但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行脱节、能说不会做的现象便会出现。这种言行脱节的现象在小学生身上出现是正常的,是需要教育者理解和加强辅导的问题。一般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有:模仿的倾向,出于无意,成人的要求不一致,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做事、控制自己的能力差。

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小学阶段道德品质发展的质变时期,即品质发展的“关键年龄”,大概出现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这是加强辅导和促进发展的关键阶段。

结语: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

1、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小学时期是一个发展智力的好时机。

2、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协调的,比起初中生的“动荡性”来,协调性成为其主要特征。小学时期是发展和谐个性、品德和社会性的好时机。

3、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开放的。此时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融洽。小学时期是成人了解儿童真实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的好时机。

4、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可塑的。比起逐渐成熟起来的青少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好时机。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小学生的身体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脑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坚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质较少,比较容易变形、脱臼。小学生身体的肌肉组织虽有所发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易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

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入学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教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儿童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学校适应有重要影响。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小学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学业成败、社会技能、来自教师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个性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只注意行为的后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结果。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越来越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在认知、情感、意志、性格诸多方面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在身心发育和内心世界产生了诸多显著特点。

1.感知、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对于空间特性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还需有具体事物的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对于时间特性的感知,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片面、模糊逐步向完整、正确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直观性。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3.情感、意志的特点。

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此时他们的好恶不再是只停留在口头或面部表情上,而是常付诸于行动。随着求知欲的日益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问“这是什么”,而开始问“这是为什么”,认识、分析各种问题开始注意从动机、效果多方面评价自己和他人,对成人的依赖性较低年级小学生明显减少。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学习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会渐渐增强,他们能够自觉地完成作业。在遇

到难题时,有时也能够控制自己不泄气、不分心,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另外,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因而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孩子较易形成任性等不良习惯,因而就更应注意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4.情绪、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高年级学生已能感受到生活新奇和美好,喜欢动脑筋,乐于提问题,但仍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作出评价。他们逐步学会了用道德观点和社会准则来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能够同时看到正面和反面、优点与不足。另外,随着个性的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也不断增强,性格对他们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虽然小学生性格的可塑性很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行为会渐渐形成习惯,性格也就越来越稳定,越来越难以改变了。

上一篇:查勘定损环节规范要求下一篇:英文经典励志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