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复习学案

2024-06-18

必修三复习学案(精选6篇)

必修三复习学案 篇1

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1、(1)黄土高原

(2)图中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水分(或降、湿度)因素造成的。

(3)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全年较少且季节差异大,或集中于夏季(尤其是7月份),冬、春、秋三季干燥,或雨热同期。

(4)全年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易发旱灾(或干旱),尤其是春季气温快速升高而降水少,易发春旱。低温时间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种植耐旱作物,发展水浇地,加强灌溉(或发展节水农业)。防霜冻。

(5)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2、(1)新疆维吾尔上海塔里木柴达木川渝(四川)

(2)河西走廊山西

(3)四川四川柴达木塔里木

(4)太阳辐射

(5)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吸引和积累资金;增加就业机会;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

(6)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矛盾,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有得于环境改善;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促进东部化学工业的发展;促进经济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7)① 通过铁路外运 ;②在大煤矿附近建火电站,将煤转化成火电输出。

3、(1)格尔木 拉萨

(2)昆仑 唐古拉 沱沱

(3)多高大山脉,山间有盆地、宽谷,地面波状起伏,相对高度小要横贯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修建铁路工程量小,费用少,工期短(4)A

(5)铁路的建设使一部分牧民转为筑路工人或从事服务性行业,减轻了草原的畜牧业负荷,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6)B

(7)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水汽充足,降水丰沛;水热条件利于作物生长;水源充足,便于生产和生活;地势低平,方便交通。(答出任意4点可得满分)

4.(1)国家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位于东南沿海,毗邻香港、澳门,靠近东南亚,区位优势明显;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恰逢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3分,答出其中任意3条即可得满分)

(2)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大亚湾核电站;建设 “西电东送”工程; 降低能耗,创建节约型社会(3分)

(3)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1分)加速消耗当地资源,并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1分)

5.(1)过度放牧(1分)过度开垦(1分)

(2)因地制宜利用沼气、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种植薪炭林,推广省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2分)

(3)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大风(1分)沙尘暴(1分)

(4)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划区轮牧和禁牧,依法加强对草场资源的管理(2分)

6.(1)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西北更少(1分)

(2)人口多,耕地面积广,经济较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总量少(2分)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污染严重(2分)

(3)地表径流(1分)

(4)京杭运河(大运河)(1分)低于(1分)

(5)有效控制长江流域的排污量,确保取水源地水质清洁(1分);对沿线地区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实现达标排放。(1分)

(6)京杭黄河丹江口上滦滦黄黄

必修三复习学案 篇2

第一阶段:学生自述阶段, 花时五分钟左右。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复习提问的形式, 让学生围绕课程标准, 概括复述上节课重点、难点, 也可以让学生板书知识结构。例如在复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一课时, 通过学生复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掌握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巩固封建统治之目的, 理解地主阶级学习层次停留在器物层面, 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探寻救国之道, 理解其学习层次进步到制度层面, 同时重点掌握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学生通过复述上节课内容, 达到巩固知识, 强化知识结构, 明确课程标准的目的。

第二阶段:师生探究阶段, 花时二十分钟左右。围绕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精心设计问题, 师生共同探究。《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设计三个问题: (1)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2)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及其意义; (3) 认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第一个问题, 学生基本能解决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 也能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积极影响, 但是对局限性的分析可能会不到位, 教师可以就教材中“打倒孔家店”引发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人物、文章、团体、刊物等几个方面概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史实, 并总结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第三个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使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使得新文化运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即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阶段。

鉴于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终结, 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形成如下单元结构图。

师生探究过程是辨明史实与理论的重要阶段, 通过探究主要培养学生辨别历史事物和准确描述与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 正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并正确阐释的能力, 同时还培养学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习惯。

第三阶段:及时记忆阶段, 花时十分钟左右。及时记忆并进行课堂检查。记忆前可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记忆方法, 提高学生记忆效率。记忆完毕, 及时通过学案中的填空进行自我检查。

及时记忆与检查能让学生掌握本堂课所学内容, 同时不易遗忘, 不浪费学生时间。

第四阶段:能力训练阶段, 花时五分钟左右。训练主要是进行5—8道选择题训练, 题目的选择以近三年新课改高考题为主, 不足则辅之以大市近年来的模拟试题, 选题确保围绕课程标准, 围绕重难点。试题评讲也是关键, 重在分析解题思路, 总结规律性解题方法。“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提高学生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第五阶段:心得交流阶段:学生个人谈本节课所得, 可以就知识的掌握、方法的探讨、能力的提升、题目的体会等方面进行总结, 不求全但求异, 求学有所得。

通过实践, 我感觉一轮复习此种课堂模式较为实用, 简洁高效。复习过程紧扣课程标准与重难点, 每节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回忆、探讨、默写、训练、总结等五个环节五次接触课本重难点, 突出了学科主干知识。既有合作探究又有典型题目训练, 长此以往, 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摘要:作者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就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提升学生能力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总结出“五段式”教学方法, 即把课堂分成五段:学生自述阶段、师生探讨阶段、及时记忆阶段、能力训练阶段、心得交流阶, 并运用课例做了说明。

关键词:历史教学,“五段式”教学法,运用

参考文献

[1]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刘晓明, 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1) .

[3]马雪.关于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 (9) .

[4]张璞扬.中学历史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必修三复习学案 篇3

一、考点要求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二、知识综合

(一)知识体系构建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主干知识提取

1、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在许多方面。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也表现在许多方面。A、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用心

爱心

专心

(2)关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A、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B、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③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①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5)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新篇章。

(三)易混易错点例题剖析

1、(2010年高考江苏卷)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③错误。不同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直流

用心

爱心

专心

传至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④当选。“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亦即它们既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又具有中华文化共性,①当选;也说明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②当选。因此选C。【答案】 C

2、(2010年高考江苏卷)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增强诚信意识,②错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④片面。①③正确说明了爱国主义的意义和作用,符合题意,当选。因此答案为B。【答案】 B

(四)重点、热点研析

热点: 沟通互信交流 推动两岸良性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与共同繁荣,以“把握契机,开创新局”为主题的2010年两岸文化论坛5月6日在台北举行。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蔡武与台湾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出席了开幕式。蔡武在致辞中表示,延绵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是连接海峡连杆中国人最牢固的精神纽带,是海峡两岸人们共同的血脉。他说,虽然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文化交流还存在一些壁垒和障碍,需要两岸同胞共同作出不懈努力,努力营造鼓励和支持两岸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围,共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蔡武在致辞中最后表示,开展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句1:

延绵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是连接海峡两岸中国人最牢固的精神纽带,是海峡两岸人们共同的血脉。

涉及主要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民族精神 问题设计:

利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两岸关系今天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进的原因

关键词句2:

开展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

涉及主要知识点:

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问题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使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解析:首先应该抓住中华文化的特征,即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然后将甲同学的材料分成两大部分进行分析。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体现源远流长的特征,安徽馆的民间艺术展示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等不同地域文化的资料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答案: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四、整合训练

训练1.有人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应主要传播中华文化。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训练2.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与美谈。

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1)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已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应当怎样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五、模拟演练 1.“中华文化像一个很大的圆心,圆的半径就是中文,半径有多长,文化就能够走多远。”在著名作家余光中看来,中华文化正是依靠汉字才流传至今,“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教这些东西,不能让它缺席”。这说明()①中文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②汉字是世界文化的载体 ③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为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世纪坛序》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高考资源网

9下列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名言是 ①时穷节乃见,一垂丹青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是因为

①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民族精神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新华网2011年2月12日电.目前山东正经历着60年一遇的气象干旱。据统计,旱情发生以来.有关地方和部门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周密部署,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旱情,取得了显著效果。

自2008年以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风暴的洗礼:雪灾、暴力事件、地震、金融危机„„然而中国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中的 “脊梁”是指什么?(2)你觉得应该怎样继续挺直 “我们的脊梁”?

12在2010年“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一幅《富春山居图》的古画,这幅作于660年前的山水画,一半在台湾,一半在大陆:深深牵动了两岸同胞、海外侨胞的思绪。,一幅传世古画引起海峡两岸民众对5000年中华文化的共鸣。

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一幅画为什么会引起两岸民众的共鸣。13、2010年11月12日晚,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广州市海心沙广场隆重举行。这是奥运会、亚运会历史上首次走出体育场举行的开幕式。开幕式以“水”为主题,全力打进水文化。整场开幕式文艺表演从“一滴水”开始,在充满童年记忆的广东民谣《落雨大》优美的歌声中,从一滴水到汪洋大海,从一叶扁舟到巨型帆船,从一汪清水到滔天巨浪。开幕式采用了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使得开幕式表演精彩纷呈。《大地之水》、《海洋之舟》、《白云之帆》、《花城之邀》四大部分或浪漫刺激、或气势磅礴、或如梦如幻,谱出了一曲和谐、友谊、欢乐的乐章,使人们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水乡特色,领略深入骨髓的岭南文化。用“放鞭炮”这种中国人传统节日常见的形式点燃火炬,非常中国风。

以上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附:整合训练、模拟演练参考答案

1整合训练1答案.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内容上极为丰富;表现在地域上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表现在各民族的文化上异彩纷呈。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用心

爱心

《杜甫诗》学案 (高一必修三) 篇4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 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 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学习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潜心涵咏诗歌的能力。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

1. 反复诵读三首诗歌,抓住主要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充分预习文本,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注,留课堂讨论、质疑。

3. 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学科班长及时收齐并做好记录。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1、文学常识: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___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___、___、___、___;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2、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___,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__”之称。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____》里。其中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

3、了解写作背景

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是杜甫晚年律诗的代表作。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情之意。

4、字词积累

萧(      )森        孤舟一系(       )     砧(       )

玉露:                                       萧森:

丛菊:                                       寒衣:

急暮砧:

5、走进诗歌,整体感知:

1) 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 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___、___。

3) 串讲每联的大体意思,概括主要内容。

4) 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秋兴八首》(其一)

二、合作探究:多闻阙疑, 见贤思齐!

探究一: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探究二: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探究3: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说一说作者如何在写景中表现“故园心”的。

三、当堂默写    自我查漏  (写在学案反面)        成绩___

《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也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情的。 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

【学习重点】赏析咏史诗,体会诗人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1、积累字词

壑(     )   朔漠(       )    青冢(        )     省(     )    载(    )

2、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        》。这组诗共__首,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出塞之作。

3、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1)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诵读提示: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如“一去”两句速度要慢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___、___。

3)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4)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二、合作学习:多闻阙疑, 见贤思齐!

问题1、开篇两句不写昭君,却描绘了一幅雄伟图画,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这幅画面。

问题2、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同学们分析讨论: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那实质上在写什么?目的何在?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问题3、赏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夜月魂。”,说一说句中“空”字如何理解。

三、当堂默写  小组批改(写在学案反面)      成绩___    组长___

《杜甫诗三首》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深深的苦痛与忧思。 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学习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体会深沉的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1、自由诵读,标出注音,理解意义。

渚(   )     萧萧(    )下      繁霜鬓(   )    潦(    )倒   浊(    )酒杯

回:                     落木:                  万里:

繁:                     潦倒:

2、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2)前两联描述了哪些的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想象悲凉诗境,体会深广诗情,诵传千古名篇。

二、合作学习:多闻阙疑, 见贤思齐!

问题1、名句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提示:可以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赏析)

问题2、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几层意思?

问题3、重点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讨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三、当堂默写,小组批改。(写在学案反面)      成绩___  组长___

四、课后作业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一课一得:

1、 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2、诗歌鉴赏的思路方法总结。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1)炼字型。

2)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必修三复习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准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其推论,并能灵活应用公式与规律解决具体问题。【学习重点】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

灵活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及规律解决具体问题

【请回顾本章所学习的内容,并完成本章知识框架图】

【探究案】

题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与推论

例1.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第2s内的位移是6m,则其加速度是______m/s,5s内的位移是________m,它运动最初18m的时间是______s,速度从6m/s增大到10m/s所发生的位移是__________m.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例2.子弹恰能穿过3块叠放在一起的同样厚的木板(即穿过第3块木板后子弹速度减小为零).设1

子弹在木板里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则子弹依次穿过3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题型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和应用

例3.某物体作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

(1)物体在OA段作________运动,加速度为__________m/s,在AB段作________运动,加速度是_________m/s.(2)物体在2s末的速度是________m/s.(3)物体的最大位移是__________m.总结x-t图象v-t图象各自有什么特点?分析图象问题的几个主要要素是什么?

题型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例4.甲车以加速度3m/s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乙车落后2s钟在同一地点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4m/s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同,求:(1)在乙车追上甲车之前,两车距离的最大值是多少?

(2)乙车出发后经多长时间可追上甲车?此时它们离开出发点多远?

222

总结分析追及相遇问题的主要突破口是什么?

题型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例5.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得到的纸带如图所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六个点。用尺量出1、2、3、4、5点到0点的距离分别是:(单位:cm)8.78 16.08 21.87 26.16 28.94。由此可求出2点的即时速度v=______m/s,打4点时的速度是,物体的加速度a=______m/s,物体做_______运动。(所标点间有4个点未画出)

总结纸带问题中某点瞬时速度、加速度如何求?

题型五:对加速度的理解

例6.甲、乙两个物体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时,取物体的初速度方向为正,甲的加速度恒为2 m/s,乙的加速度恒为-3 m/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物体都做加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变化快 B.甲做加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变化快 C.乙做减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变化率大 D.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

例7.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质点在0~t1内速度、加如何变化?t1~t2内质点的速度、加速度各是多少?

速度223

必修三复习学案 篇6

一、函数模块

1. 考试内容与要求.

主要涉及函数、映射、函数单调性、奇偶性、函数图象的性质.了解映射的概念, 理解函数概念, 掌握对应法则, 图象等有关性质, 高考对于对应关系、定义域、值域的考查要高于课本的题目水平, 对于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考查需结合定义及图象进行解题.近5年, 高考试题经常在函数与方程、不等式、解析几何等知识的交汇点编制试题.

2. 命题趋势.

高考对函数知识的综合考查, 客观题中每年必考查运用函数思想解题为目的的新题经常出现, 而解答题中, 纯粹函数考题很少, 与导数, 不等式等相结合的题目几乎每年必考, 而且分值较大.

3. 应试对策.

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是前提;运用由一般到特殊、转化化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注意加强函数与其他知识交汇点的题型的剖析和训练.

二、立体几何模块

1. 考试内容与要求.

主要考查三侧画法, 平行直线,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平面间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2. 命题趋势.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立体几何的核心, 其中既有单独考查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试题, 也有以空间角度、距离、或简单几何体的计算为载体考查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试题.各种题型均有, 考查逻辑思能力.

3. 应试对策.

(1) 熟练掌握定义、判定与性质定理, 并能够进行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2) 综合法、分析法相结合, 适当添加辅助线寻求证明思路: (3) 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 提高空间观念, 如教室是长方体, 纸是平面, 对折可看成二面角等; (4) 平行、垂直是考核重点, 可将有关定义、定理包括习题中的一些结论, 按照三种语言归纳整理成表格形式, 便于理解记忆.

三、解析几何模块“直线和圆”

1. 考试内容与要求.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关系, 掌握斜率公式, 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一般式及其使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熟练掌握直线与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2. 命题趋势.

客观题一般考查: (1) 本章的概念问题; (2) 对称问题; (3) 直线题考查直线与向量,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此类题综合性较强, 难度也大.

3. 应试对策.

上一篇:班主任如何组织主题班会下一篇:节能验收会议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