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编制问题

2024-08-08

教学计划编制问题(通用7篇)

教学计划编制问题 篇1

背景

大学的每个专业都要制定教学计划。假设任何专业都有固定的学习年限,每学年含两学期,每学期的时间长度和学分上限值均相等。每个专业开设的课程都是确定的,而且课程在开设时间的安排必须满足先修关系。每门课程有哪些先修课程是确定的,可以有任意多门,也可以没有。每门课恰好占一个学期。试在这样的前提下设计一个教学计划编制程序。

问题描述

若用有向网表示教学计划,其中顶点表示某门课程,有向边表示课程之间的先修关系(如果A课程是B课程的先修课程,那么A到B之间有一条有向边从A指向B)。试设计一个教学计划编制程序,获取一个不冲突的线性的课程教学流程。(课程线性排列,每门课上课时其先修课程已经被安排)。

一. 需求分析

1.顶点表示课程名称(包含学分信息),有向边表示课程之间的先修关系,用有向图实现这个教学计划编制问题。

2.采用广度优先的方法搜索每个节点是否有边通向该节点。3.对有向图实行拓扑排序

4.程序输出的拓扑排序就是其教学修读课程的序列 5.测试数据:

输入:请输入课程的数量和课程先后关系:6

每门课程的编号:001 002 003 004 005 006

先修课程编号(课程 课程)

001 002 001 003 002 003 002 004 003 005

004 006

005 006 输出:001 002 003 004 005 006 二. 概要设计

1.抽象数据类型:

由于课程之间存在明显的先后关系,采用拓扑排序进行教学计划的排序,而拓扑排序不直接输出课程信息,而采用队列实现课程信息的输出 拓扑图的ADT的定义: ADT Graph{ 数据对象:Subject是课程编号,是类型为char的二维数组

数据关系R:点a,b∈Graph,若点a到b有一条边,则arcs[a][b]=1;否则=0; 基本操作P:

void Adj(Graph &G,char *c1,char *c2)//建立邻接矩阵

int Locate(Graph G,char *c){//图G中查找元素c的位置 int Indegree(Graph G,int pos)//计算入度 void DeleteDegree(Graph &G,int pos)//删除一条边 队列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ADT Queue{ 数据对象:D={ai|ai∈ElemSet,i=1,2,…,n,n≥0} 数据关系:Rl={|ai-1,ai∈D,i=2,…,n}

约定其中ai端为队列头,an端为队列尾。基本操作

void InitQueue(Queue &Q){//初始化队列

void EnQueue(Queue &Q,int e){//入队列

void DeQueue(Queue &Q,int &e){//出队列

bool EmptyQueue(Queue Q)//判断是否为空 void InitQueue(Queue &Q)操作结果:构造一个空队列Q void EnQueue(Queue &Q,Node e)初始条件:队列Q已存在

操作结果:插入元素e为Q的新的队尾元素 void DeQueue(Queue &Q,Node &e)初始条件:Q为非空队列

操作结果:删除Q的队头元素,并用e返回其值 } 2.算法的基本思想:

a.在有向图中选取一个入度为零的顶点并输出 b.删除该顶点及所有以它为尾的弧

c.重复a,b两步,知道所有节点均输出或者无度为零的节点结束。3.程序的流程

程序由四个模块组成:

(1)输入模块:从键盘键入课程编号和课程之间的先修关系(2)建立Graph模块:构建符合课程关系的有向图(3)排序模块:对有向图图进行拓扑排序(4)输出模块:输出拓扑序列

三、详细设计

物理数据类型

由于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先修关系,可以采用有向图来构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用邻接矩阵来实现图,采用入度为零的广度优先搜索来实现拓扑排序,用队列的方式来实现广度优先搜索

typedef struct{

char Subject[MAX_VEX][5];//顶点向量

int arcs[MAX_VEX][MAX_VEX];//邻接矩阵

int vexnum,arcnum;//图的当前顶点数和弧数 }Graph;图的伪代码:

class Graph{

//图类 private: int numVertex;int numEdge;Line* line;public: Graph(int v,int e){numVertex=v;numEdge=e;line =new Line[v];} void pushVertex(){ //读入点

string ch;

for(int i=0;i

cout<<“请输入课程”<

cin>>ch;

line[i].head->node=ch;

line[i].head->position=i;

} } void pushEdge(){ //读入边

string ch1,ch2;

int pos1,pos2;

for(int i=0;i

{

cout<<“请输入课程关系”<

cin>>ch1>>ch2;

for(int j=0;j

if(line[j].head->node==ch1)

pos1=j;

//找到该字母对应的位置

if(line[j].head->node==ch2){

pos2=line[j].head->position;

break;

}

}

line[pos1].insert(pos2,ch2);

} } typedef struct{

int *base;

int front;

int rear;

}Queue;拓扑排序的伪代码为:

void topsort(){

//拓扑排序

int i;

int *d=new int[numVertex];

for(i=0;i

d[i]=0;

//数组初始化

for(i=0;i

Node* p=line[i].head;

while(p->next!=NULL){

d[p->next->position]++;//计算每个点的入度

p=p->next;

} 用队列实现拓扑排序的伪代码:

int top=-1,m=0,j,k;

for(i=0;i

if(d[i]==0){

d[i]=top;

//找到第一个入度为0的点

top=i;

}

while(top!=-1){

j=top;

top=d[top];

cout<node<<“ ”;

m++;

Node* p=line[j].head;

while(p->next!=NULL){

k=p->next->position;

d[k]--;

//当起点被删除,时后面的点的入度-1

if(d[k]==0){

d[k]=top;

top=k;

}

p=p->next;

} 算法的具体步骤

void CreateUDN(Graph &G){//建立一个有向图

//输入课程总数

//输入每门课程的编号 //输入课程的先修关系 } bool TopSort(Graph &G){

//有向图G采用邻接表储存结构

//若G无回路,则输出G的顶点的一个top序列并返回ture,否则返回false //队列实现top序列的存储和输出 } 算法的时空分析 Top排序:

对有n个顶点和e条弧的有向图而言,将建立求各顶点的入度的时间复杂度为O(e);建零入度定点站的时间复杂度为O(n),在top排序过程中,若有向图无环,则每个顶点近义词栈,出一次栈,入度减1的操作在while语句中总共执行e次,所以,总的时间复

杂度为O(n+e)。输入输出格式:

输入:请输入课程的数量和课程先后关系的个数:6 课程先后关系课程:7 每门课程的编号:001 002 003 004 005 006 输入课程关系(课程 课程)001 002 001 003 002 003 002 004 003 005

004 006

005 006 输出:教学计划为001 002 003 004 005 006 实验结果截图:

附录(代码)#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class Node{//结点类 public:

string node;

int position;//位置

Node* next;

bool visit;//是否被访问

Node(){visit=false;next=NULL;position=0;node=;} };class Line{

//线性表类 public: int num;Node* head;Node* rear;Node* fence;Line(){num=0;head=fence=rear=new Node();}

void insert(int v,string ch){

//插入元素

Node* current=new Node();

current->node=ch;

current->position=v;

fence->next=current;

fence=current;

num++;} };class Graph{

//图类 private: int numVertex;int numEdge;Line* line;public: Graph(int v,int e){numVertex=v;numEdge=e;line =new Line[v];} void pushVertex(){ //读入点

string ch;

for(int i=0;i

cout<<“请输入课程”<

cin>>ch;

line[i].head->node=ch;

line[i].head->position=i;

} } void pushEdge(){ //读入边

string ch1,ch2;

int pos1,pos2;

for(int i=0;i

{

cout<<“请输入课程关系”<

cin>>ch1>>ch2;

for(int j=0;j

if(line[j].head->node==ch1)

pos1=j;

//找到该字母对应的位置

if(line[j].head->node==ch2){

pos2=line[j].head->position;

break;

}

}

line[pos1].insert(pos2,ch2);

} }

void topsort(){

//拓扑排序

int i;

int *d=new int[numVertex];

for(i=0;i

d[i]=0;

//数组初始化

for(i=0;i

Node* p=line[i].head;

while(p->next!=NULL){

d[p->next->position]++;//计算每个点的入度

p=p->next;

}

} int top=-1,m=0,j,k;

for(i=0;i

if(d[i]==0){

d[i]=top;

//找到第一个入度为0的点

top=i;

}

while(top!=-1){

j=top;

top=d[top];

cout<node<<“ ”;

m++;

Node* p=line[j].head;

while(p->next!=NULL){

k=p->next->position;

d[k]--;

//当起点被删除,时后面的点的入度-1

if(d[k]==0){

d[k]=top;

top=k;

}

p=p->next;

}

}

}

cout<

if(m

//输出点的个数小于输入点的个数,不能完全遍历

cout<<“网络存在回路”<

delete []d;} };int main(){

int n,m;cout<<“请输入课程总数和课程先后关系的个数”<>n>>m;if((n<=0)||(m<=0)){cout<<“输入错误”<

G.pushVertex();G.pushEdge();G.topsort();system(“pause”);

return 0;} }

教学计划编制问题 篇2

关键词:教学内容,课堂设计,教育教学

学生掌握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能在V B工作环境中编写简单的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程序设计的独特魅力。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 感受算法的设计思想和算法描述。在完成算法设计的基础上, 体会编写程序、调试、运行和检测结果各环节的作用。

一、创设课堂情境, 引入新知课程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通过的士费用计算器实例的学习, 了解程序设计的过程。从身边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出发, 来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讲解传授新课, 生活案例分析

案例:设计一款出租车计价器。市内出租车收费标准如下:2公里以内, 收人民币6元;超出2公里后, 每公里1.8元。

(一) 界面设计

V B是一种可视化的编程工具, 其整个用户界面的设计都是基于“可视化操作”的, 这对于有一定的W indows操作基础的高一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界面设计在V B程序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个好的界面, 不但要令人感觉良好, 还要使程序方便易用。让学生熟练掌握V B界面的设计是进行V B程序设计的前提。V B界面的设计主要包括控件的绘制及各控件属性的设置两种工作。

任务:让学生设计的士费用计算器”的主界面。

目的:让学生了解掌握V B界面设计的方法。

“的士费用计算器”的主界面所用到的2个标签、2个命令按钮及2个文本框对应的属性如左下表所示。

(二) 编写事件代码

这是V B程序教学的重难点, 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之所在。教学中应把程序代码的编写重点放在算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上面。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为学生总结出了一条V B编程的思路:根据题目要求, 先分析需要几个控件 (界面设计) , 接着分析要创建什么事件, 在每个事件中涉及到哪些控件的属性的变化, 还要考虑发生该事件前可能出现的情况 (编写代码) , 那么通过分析, V B代码的编写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提高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在中学开展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让学生按照某种可行的思路来分析、解决问题, 无疑对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1. 编写代码前的分析 (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 。

提问:根据案例的要求, 的士费用的计算按里程分为几段?

回答:3段。

依据数学知识, 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每段的士费用的计算方法。设里程数为x, 的士费为Y。

提问:根据题目要求, 哪个对象作用能够计算出的士费?

回答:确定按钮 (Com m and1) 。

提问:确定按钮 (Com m and1) 的什么动作触发了计算?

回答:单击 (Click) 。

提问:Com m and1的Click事件涉及到什么的什么属性的变化?

回答:涉及到Text2控件的text属性变化。

总结:我们要创建com m and1的事件代码, 里面涉及到了text2的text属性的变化, 并应从text1的text属性中取得所输入的值, 还应考虑三种情况。

2. 编写代码。

让学生根据前面分析的结果编写代码。可以让每四个学生一组, 每位同学负责三种情况中任一种的代码编写, 最后再合起来成为完整的一部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一项任务的团队精神, 从而增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上的严谨客观性,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就感也会油然而生。

(三) 清除按钮的代码编写

分析:清除按钮实际上是将程序恢复到初始化 (刚开始时) 的状态, 故只需将text1及text2的text属性改为原来的状态即可。

三、分析了解问题, 师生交流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总结, 对学生上机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点评。通过让学生自主编制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理解算法设计的思想, 初步掌握在V B环境中编写简单程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技预算编制松弛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科技经费;全面预算;预算松弛

在传统的预算松弛研究领域中,虽然对很多问题都取得不少的共识,但是预算松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西方学术界对预算松弛问题的研究很多。通过有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其最初的研究主题从以委托代理理论为起点,研究预算参与、预算强凋、信息不对称、诱导报酬方案等对预算松弛的影响。转向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主观感受等对预算松弛的影响。不难看出,当前预算松弛研究以“人”的行为和心理角度为前沿。经济学模型基于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观点,认为声誉机制别人的行为具有激励约束作用,在于它能给人带来长远的更大利益。各项研究表明,公众对声誉的关注可以对经理人形成软约束,将声誉效应引入预算管理,能使预算真正发挥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有效地抑制预算松弛的严生。

1.科研经费预算松弛的关键因素

影响经费预算松弛的最主要障碍是科研项目预算的扩大化趋势。科研项目预算的扩大化与项目的弹性有关,所谓项目的弹性主要是指项目完成者的替代性问题。如果一个项目只有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没有其他的有效替代者(或者其他候选者资历不够),那么,这个项目就是缺乏弹性的,从而导致项目的申报者可以大胆地把预算扩大化;而作为项目管理者的国家无法有效识别,或者出于战略目标的考虑,也只好忍受这种预算的扩大化趋势。问题是这种弹性是真实的弹性,还是制度设计造成的弹性。这就是科技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甄别标准。相反,如果项目有多人可以完成,这个项目就是富有弹性的,作为管理者的国家就可以轻易地压低预算,而申报者考虑到有效替补者的大量存在,只好忍受预算最小化的现实。坦率地说,这两种模式都不是最优的,最好的结果是物有所值,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只有通过预算的公开化才有可能实现。

2.科技预算松弛的原因分析

2.1科技预算的不透明性

近日从科技部网站看到新公布的2013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名单,公众所能发现的信息只有3个:项目名称、作者单位与拟安排经费预算数额,更多的信息无从查找。初步统计一下,2013年共批准立项项目109项,总投入15.9716亿元,平均每个项目1465万元。由此,不禁想到一个老问题:预算最大化何以成为可能?其实,在申报者与国家之间存在一种无形博弈,对于申报者来说,总是有意无意地渴望预算最大化;对于国家来说,总是希望项目预算的最小化。这种博弈如何实现均衡,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可惜在我们的科技管理体制中,这个现象一直处于被遮蔽状态,这种遮蔽状态造成了科技资源使用的严重低效率。鉴于这种理解,笔者认为,重大科研项目的预算应该公开,这既是对上述博弈的一个均衡解,又是一种高效的监督措施,可以真正使重大科技项目的运行处于一种敞开的状态。同时,预算公开机制也可以最大程度遏制科技经费运用中存在的诸多灰色地带。

2.2投产出比的不协调性

重大科技项目也是最近几年遭遇科技界诟病最多的领域,主要是由于重大项目相对于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的严重低效率。另外,在国内目前的评价体制下,重大科技项目日益被太多社会因素所捆绑,它暗含了太多的非科学目的与诉求,使得重大项目已经变相地沦落为单纯的经费数额越发巨大而已,反而不是科学发现意义重大的代名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反观这些年我们的诸多重大科技项目,有多少成为世界的领先领域,又有多少真正解决了我们生活中遭遇的重大问题?结果不得而知,反而是项目经费的数额基本上可以与国际接轨了。虽然科研项目的中标不能采取工程项目中的招标竞拍模式,但至少要让大家知道这个钱是怎么花的,这个要求不算过分。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属性,出于学术保密的需要,项目的内容以及研究路线可以不公开,但是项目经费预算的公开应该是可以的。

3.科技预算松弛对策分析

3.1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动态

目前的全面预算管理呈现一种“静”态,具体体现在预算指标的下达属行政性指令、预算编制方法单一、预算执行缺少灵活性、预算考核机械僵化等。静态的预算管理过程容易产生预算管理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预算失败。预算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博弈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及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管理者和执行者的预期目标不一致等问题,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是。由上到下、由下到上、上下结合的运行模式:预算管理者首先就预算的总体目标及编制方法进行策略性的指导,由预算执行者根据其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提出全面预算需求,编制初步的预算指标。在将各单位和部门的预算指标汇总的基础上,预算管理者将其同公司总体目标进行对比,存在差异时进一步重复前面的预算编制过程,最终通过预算信息在预算管理者和预算执行者的反复流动,确定双方可按受的预算指标。经过充分讨论的预算指标也易于被预算执行者接受,有利于提高预算执行的符合程度,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3.2提高预算管理的准确度

虽然全面预算最终要体现在价值上,而价值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工作量和单价。这样就将综合性的价值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量和单价问题。以费用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以生产业务数据为基础,以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通力合作为手段,针对不同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建立并实施成本运行管理定额系统。结合定额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在成本形成的过程中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随时将成本数据和业务数据结合。形成成本运行实际单耗指标,及时发现实际成本与定额成本之间的差异,同时采取措施使企业成本不断降低,将实际发生的耗费严格控制在定额的范围内,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3强化预算控制效果

预算一经确定,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严格按预算办事。但是,由于预算执行过程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预算执行的随意性较大。涉及预算调整时,缺乏必要的可行性报告及预算调整程序。无预算或超预算的项目在预算调整之前照干不误,根本不考虑预算资金的落实等同题,严重影响了预算制定和执行的权威性。其次,预算刚性和柔性结合的过程就是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博弈。预算执行者总会以生产经营过程的突发事件或例外事件为依据,提出预算调整或追加需求。即使是为维护预算刚性不予追加预算。预算执行单位也会以生产实际为依据要求对预算考核结果予以调整,造成预算执行过程的松弛。因此。全面预算必须要加强过程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预算松弛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预算编制者或执行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科学合理的预算,在最大限度地打消人们对重大项目的诸多非议,有效地遏制科研经费预算最大化行为的蔓延;同时也降低国家的常规监督成本,最大程度上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科学细化预算,加强时预算执行的监督,提高预算执行能力。

参考文献:

[1]齐汪霞,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差异分析[J].企业文化,2014

广东核查编制违纪违规问题 篇4

调查6种“吃空饷”

2013年05月20日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5月20日电(李源)据广东省组工网消息,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发布了《广东省省直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核查公告》。公告称,根据中央编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机构编制核查工作的部署作出的决定,由省编办会同省纪委(省监察厅)、省委组织部、省府办公厅、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审计厅等部门开展核查工作,并将于近期赴省直单位进行实地核查。

公告称,为全面核准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信息,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欢迎如实反映省直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违纪违规问题,核查机构将对反映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反映人的个人信息予以保密。

公告还列举了机构编制违纪违规问题的7种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吃空饷”;超出编制限额录用、调任、转任人员;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违规增加编制或设置机构;擅自变更机构名称、规格、性质、职责、权限,加挂牌子等;上级部门违规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事项;违规挪用下级编制。

其中,列在首位的“吃空饷”为人诟病已久。“吃空饷”是指通过占用编制采取以无报有、以少报多,重复报领等方式冒用、冒领、骗取财政资金的行,它既是机构编制违纪行为,也是组织人事和财经违纪行为。“空饷”被单位吃了,属于单位“吃空饷”,“空饷”被个人吃了,属于个人“吃空饷”。公告列举了6种“吃空饷”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一、在编不在岗,个人仍然领取、他人冒名领取或单位截留财政拨付工资的,包括擅自离岗、长期旷工、停(带)薪留职、雇佣他人顶岗而在外从业、以借用为由长期不上岗、在外进修学习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非组织选派离岗学习、未经批准提前退养或长期病休仍按在职人员领取工资等。

二、退休、开除、辞职、辞退、自动离职、失踪、死亡却仍骗报为在编在职人员,由个人领取或单位截留财政拨付工资的。

三、到龄不办理退休(经组织批准的除外),仍按在编在职人员领取财政拨付工资的。

四、长期事假或受党纪、政纪、法纪处分未按规定进行相应工资调整的。

五、已经调出却在原单位和现单位领取双份工资,或跨单位、跨系统借用后双重或多重领取工资的。

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5

近年来,我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初步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尤其在2001年全市党政机构改革后,市编委在通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编办内部进一步整章建制,建立了机构编制审批程序、人员编制异动审批程序和日常审核监督管理程序,使机构编制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在逐步呈现,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够,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随意性。机构编制管理的目的在于转变职能、精简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改善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而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地强调自身利益,以工作任务重、人员少、困难多等客观因素为理由,在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提高机构规格等方面做文章。另一方面,以项目检查、考核、验收等理由对下级部门的机构设置、编制配备等相关问题发文件、打招呼,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条条”干预现象也时有发生,给编制管理部门贯彻落实机构编制政策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和困难。

(二)政事不分,行政部门包揽所属事业单位的事务。随着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必须实行政企和政事分开。近几年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转变成间接,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宏观调控和指导经济运行,而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上。相当一部分行政主管部门把所属的事业单位当成附属物,对人、财、物、事实行统管统揽,用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管理本应由事业单位自主处理的繁杂事务。于是,有的部门以工作任务多、编制少为由找领导,为事业单位增配领导职数、增加人员编制、调动工作人员等,致使机关工作政事不分、事业人员臃肿难消。

(三)超编势头难挡,编制控制难度较大。目前,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仍然存在部分单位超编现象。一是上轮机构改革的分流任务尚未完成,至今仍然留在机关或事业单位,形成事实性超编。二是结构调整不到位。如事业单位中县城及乡镇中心学校超编严重,形成人员膨胀,乡镇村级小学离城区较远,人员严重不足,编制空缺,大量聘用临时代课教师。三是政策性安置人员,属政治任务,在无编或超编的情况下超编安置。四是工作需要与人员编制冻结难以协调。五是人为因素难对付。

(四)处罚机制不健全,监控乏力。目前,国家没有出台专门的机构编制法律,中、省、市各级虽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但是具体的责任追究措施不够明确,管理缺乏权威,监控缺乏力度。

(五)部门协调不够,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组织、人事、财政、编制、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在对人员、编制、经费的管理过程中沟通不够,工作脱节。如部分区市县配备副科以上干部时,没有事先与编制部门衔接,存在超编制和超职数配备的现象;在人员调配上,有的不与编制部门核对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情况,随意办理调配手续。

二、对策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认识。机构编制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政权建设。加强机构编制宣传工作,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机构膨胀、人员臃肿、政企政事不分、效率低下,是阻碍生产力和社会事业发展最大的体制性障碍,损害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建立精简统一、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党政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机构编制管理的好坏,关键在领导。领导认识提高了,才能带动全社会重视机构编制工作,才能促使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局面的形成,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也才能真正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从而为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体制保障。

(二)继续建立和完善制度,强化对机构编制的监督。

一是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监督制度。聘请人大、政协、纪检(监察)、“两办”督查室等部门的领导为机构编制特邀督查员,对各部门、各单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并列入年终工作目标考核。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机构编制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统一制定处罚规定,对未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和签批进人的行为追究责任,对擅自进人的要坚决清退,对擅自增设机构的一律不予承认、不予登记,对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要责令重新调整,对严重超编的由相关部门重新组织竞争上岗、限期分流超编人员。

三是完善控编进人办法。全市统一印制《机关事业单位减人通知单》和《机关事业单位缺编进人卡》,机关、事业单位增加或补充人员时,包括人员调配、政策性安置、录用、聘用人员,必须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发统一印制的《机关事业单位缺编进人卡》,再到组织、人事部门办理人事计划调配审批手续,财政部门按编制部门审核的编制数核拨经费。

四是实行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建立全市各级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由市机构编制部门负责统一印制、分级管理,市、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本级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的组织实施,并负责本级机构编制管理证的审核、使用管理,机构编制管理证应是组织、人事部门配备领导、办理人员增减、财政部门核拨经费和统发工资的依据。机构编制管理证所列项目要科学、合理、实用。其内容发生变化时,各机关、事业单位要及时到机构编制部门调整备案。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应定期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其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

(三)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好超编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超编由各种原因造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解决的办法:一是通过改革解决。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政事分开,改变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把所属事业单位的人、财、物、事权归于事业单位,使主管部门从包揽所属事业单位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二是对编制不足造成超编的事业单位,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定编标准,根据定编标准进行据实测算,该补充编制的进行增补。三是对人为因素造成超编的,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对不符合进人条件和未按规定程序审批而擅自进入的,一经查实,应立即清退,并予以通报批评。同时要严格执行“凡进必考”和竞争上岗办法,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激励竞争机制。四是积极推行满编单位先出后进,出一进一,超编单位只出不进或“出二进一”的管理办法。四是对改革待分流人员妥善安置和分流。

(四)实行动态管理,编制管控为引进人才开路。

就目前我市情况看,各级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致使事业单位社会化、市场化水平低,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严重阻碍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实施人才战略,会造成一些单位超编,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第一:要做到静态定编和动态核编相结合。即在已定编制的基础上,每年对各事业单位进行一次检查审核,根据各单位职能的变化、工作量增减和人员异动情况,对部分单位的编制进行审核并予以增减,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第二:实行预留编制引进人才。即在事业单位改革重新核定编制时,由编制部门预留一部分编制,对个别因工作急需引进人才的单位,可给予少量增编。第三:实施弹性管理,暂挂编制。对一些编制已满,又急需引进人才的单位,可采取暂挂的办法,解决引进人才的需要,待用人单位出现自然减员空编时,及时收回编制。第四:确定人才专用编制,腾编引才。由编制部门在各单位核定的编制数额内,腾出10%左右的编制为人才专用编制,这些编制只能用于引进专业对口的大学本科以上专门人才。

(五)建立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

统一制定出台全省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实施领导责任追究制。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认真履行机构编制管理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离任时要对任期内审批机构编制和人员的管理情况进行审查,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并追究其相应的领导责任。

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机构编制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系统地搞好机构编制管理,对于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减轻财政负担,促进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弊端日益明显,迫切需要加以分析和研究,探索出解决的办法和路子。

一、现状与问题

(一)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没有法律保证,缺乏稳定性。制度虽然不能同法律法规相等同,但制度的制定大多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它是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行政机构编制的管理省上也只制定了一个《四川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86号令),对事业单位登记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登记办法》(国务院第411号令),对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设置和管理没有一个科学、硬性的法律规定,各市洲和县市在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些地方和部门为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先后出台了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是,各地的这些规章制度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不尽相同。在机构、编制、职能配置及领导职数等管理方面,有的以上级红头文件为依据,有的以单项法律法规为依据,有的以领导讲话为依据,找不出依据的,就与兄弟市州、县攀比……。由于机构编制管理没有法制保障,每次机构改革后,各级党委、政府都要下发很多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禁擅自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等文件。特别是今年中央再次出台了“五不准”(不准超编进人,不准擅自设立内设机构和提高机构的级别,不准违反领导职数配备的有关规定,不准越权审批机构编制,不准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省上也规定了“四不准”(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明文规定外,一律不准增设新的机构,不准增加编制,不准提高机构规格,不准增加领导职数),但效果仍不很明显,违反规定增设机构、增加编制现象仍然禁而不止。除党政机构相对稳定外,各地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以及内设机构都是有增无减,处于不稳定状态。

(二)机构编制管理干扰多,随意性大。机构编制属于上层建筑,应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机构如何设置,编制配备多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应以社会需要为准则。实际上,机构编制管理受到方方面面的干扰。一是法律法规干扰。在现行体制下,受利益的部门化现象影响,也出现了政策的部门化现象。一些法律法规的起草部门,总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硬把机构编制问题也塞进单项的法律法规之中去,给他们的意志披上合法的“外衣”,强加给机构编制部门。二是部门干扰。一般来说,在机构设置上,自上而下应该是“倒金字塔”式,上下级之间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有些部门总是以本部门工作重要为由,或以“达标”为要挟、以资金审批、给设备、给项目为“诱饵”等等,要求下级增加或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机构,使下级机构编制部门无所适从。三是领导干扰。领导分管哪个方面的工作,就会说哪个方面工作重要,有些领导就会以讲话、参与协调、打招呼,甚至于批文件等方式干预机构编制工作,也造成一些单位就干脆直接给党委、政府或给党委、政府领导写情况报告来要编制和增设机构,而不是给同级编委写报告来调整机构编制。

(三)机构编制管理是经验型管理,缺乏科学性。所谓科学设置机构,就是要求机构与职能相对称,也就是说,任务和需要是决定一个机构是否设置、设置大小以及怎样设置的前提,既不能小任务设置大机构,临时任务设置常设机构,也不能将承担行政机关的职能分解后设置为事业机构,或以中介组织的职能为依据设置事业机构。但是,目前,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我们还没有走出那种“下报上批”、“一事一议”、“落实领导讲话精神”、“落实会议纪要”和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传统管理模式,仍然是以“人治”、“经验”为主,出现了机构编制随意膨胀,行政经费不合理增长的怪现象,养了许多不该养的“闲人”,给下一步事业单位改革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和改革成本。一些事业机构时而合并,时而分设,在撤分中增加了机构人员编制和财政负担;部分县设置的优势产业办、重点项目办,其职能早已明确由该县的发改委和经委的相关职能股室承担;各级培训、信息、检测机构已经很多,而且很多将向中介机构发展,向市场方向改革,再设培训、信息、检测机构,就显多余,已经有很多培训中心无培训工作,信息中心无信息。

(四)监督机制不完善,有禁不止。目前,在机构编制监督机制上,存在着监督不到位、监督不力等问题。一是认识误差。一些人认为,目前,我国在财政上是“分灶吃饭”,在机构编制管理上是分级管理,机构设多少,编制核定多少,是本级政府的事,又不需要上级掏钱,无须过多干扰下级的机构编制事宜。二是职责不清。各级编制部门只是本级编委这个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监督本级编委及党委、政府,显然是形同虚设,导致监督乏力。三是监督机构不健全。就我省而言,除省编办成立了督查调研处外,少数市州编制部门明确了分管监督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大部分还没有建立和明确监督机构和人员。另外,编制部门只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不是政府组成部门,执法主体资格是否合法,也值得质疑。监督机制不完善,加之体制上的制约,使机构编制监督工作处于“雷声大,雨点稀”或“干打雷,不下雨”的尴尬局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政策走样”比较突出。比如:在机构改革方案执行中,一些机构明合暗不合,或变着法子“改头换面”搞特设机构和越权审批行政机构;在编制精简和人员分流上搞数字游戏,自欺欺人等。

二、对策与思考

(一)出台编制法规,严格依法管理。机构编制管理对政权的兴衰存亡有着重大影响。我国历代都比较重视机构编制工作,就拿唐代来说,规定各部门、各级政府机构有固定的人员编制,不得超过。“凡官员有数,而署置过者有罚”,“不应置而置,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增设机构或机构超员,都要受到处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建国以来,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套机构设置、职能配备、人员编制的行政法。虽然党中央、国务院也三番五次地下文,要求严禁擅自增设机构、增加编制、超配干部,但事实上,超职数配备干部,超编制进人,随意增设机构在各地屡禁不止,因违反各级机构编制纪律而受到处分的微乎其微。实践证明,仅靠红头文件管理机构编制,显然力度不够。因此,必须尽快立法,要用法律的形式,将机构编制相对地固定下来,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当然,机构编制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在正式立法前,国家可先制定机构编制暂行条例等法规,待条件成熟后,再正式颁布机构编制法。在法律中,要对机构设置的程序、监督机制、违规处罚等内容作出详细规定,尽量不用或少用原则性词语。尤其是在机构设置上,除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外,其它地区一律要撇开人口、面积、地理、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对机构数额、机构名称、机构层次、领导职数作统一规定。“麻雀虽有大小,但五脏都是一样”,全国各地虽说差别较大,但就国家管理职能而言,都是一样的,只是在人员编制区别对待就可以了。这是管住、管好机构编制,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的唯一途径。

(二)创新管理体制,排除多方干扰。机构编制属于上层建筑,是国家政权建设的组织部分,事关国家大局。因此,在机构编制管理上,不能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而应该像国家的大法——宪法那样,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目前,我国县级以上机构编制部门,是同级党委的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党委和政府要设置机构,增加编制,只需打个招呼或签个字,编制部门就得不走样地执行;党委、政府红头文件中有关机构编制事宜,编制部门就得办理;党委、政府领导在工作会议上讲话中的机构编制事宜,编制部门也得遵照。实际上,机构编制部门只是充当了党委、政府在机构编制上的“出纳”角色。这种靠几个领导“拍脑袋”、点头画圈就随意设置机构的体制,是机构膨胀、人员编制一直增长的直接原因。要管住机构编制,必须从体制创新上着手。模式一:实行下管一级的体制。下一级机构编制部门的主要领导由上级调配,下一级的机构编制事宜由上级直接管理,取消按机构规格分级管理的办法。这种模式可以减少各地在机构设置上相互攀比,减少同级党委、政府直接干预。模式二: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以垂直管理为主。机构编制部门既要对上级负责,同时也要对同级党委政府负责。它是同级党委在机构编制方面的办事机构、智囊机构,又是上级机构编制部门的分支机构。但在业务上,受上级领导。模式三:管理机构编制与管进人结合起来。在进人关口上,国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有些地方由调配小组把关,一个口进人;有些地方是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干部由组织、人事部门管,工人由劳动部门管,退伍军人由民政部门管;有的由常委会研究进人,由某领导一支笔审签。这种体制名为集体领导下的共同负责,共同把关,相互制约,实际上尤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多头进人就容易超编进人,进的人是不是合乎要求的人员进人后单位的人员是不是合乎编制及编制结构要求、就很难把好关。因此,要维护机构编制的严肃性,杜绝超编进人,编制部门不能只管编制,还要监管进人入口关。各部门、各单位进不进人,进什么岗位上的人,由编制部门把头关,具体进什么样的人,配什么干部,应按职责分工,分别由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确定。这种模式可以分清责任,将超编进人的板子直接打到编制部门头上,加大编制部门的责任。

(三)加大监督力度,严惩违规行为。没有监督的管理不是科学的管理。因此,要维护机构编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就必须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一要转变观念。机构编制部门直接管理机构编制的配置和职能的调整,是一个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体的综合部门,但是,在机构编制日常管理中,往往是比较注重决策,而容易忽视执行和监督环节。因此,编制部门也要转变观念,不但要注重审批,而且要注重审批后的监督管理,同时,还要自觉接受国家权力机关、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二要建立监督机构。在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督机构,既要对本级实施监督,还要对下级进行监督,特别是对全国统一的12310机构编制举报电话的举报案件查处要落实;既要行使监督权力,又要对监督不到位承担责任。三是加大惩处力度。近年来,上级对于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行为也作了不少惩处性规定,但是,多数都是原则性规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落到实处的少。因此,要加大对违规的处理,就需要制定一个较为详细的处罚办法。对于擅自增设机构、增加编制、超职数配备干部、超编制进人等,都要制定一个详细的处罚办法,谁承担责任,怎样处理,都要明确。当然,就目前而言,机构编制事宜都是由本级党委、政府研究确定的,仅靠本级纠正处理,执行起来困难较大,因此,上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对下级机构编制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发现问题要直接处理,不能手软。更不能光打雷,不下雨,或轻描淡写地处理,否则就会进一步滋长违规事件的发生。

(四)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办事程序。机构编制的办事程序,是机构编制部门依照职责权限,从事机构编制管理活动的步骤和顺序,是保证科学合理地设置机构、配备编制、调整职能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是进一步完善“三个一”制度。凡机构编制事宜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一个部门承办,由编委领导“一支笔”审批,由机构编制机关一家行文,这是杜绝机构编制多头决策,强化各级编委及其办事机构作为决策中心地位行之有效的办法。党委、政府及其他部门的文件和领导的讲话凡涉及机构编制事宜,只作为参考,决不能作为依据。这就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要坚持原则,敢于唱“黑脸”,不怕“抗旨”。二是要建立专家听证或咨询论证制度。凡机构编制增减、政府职能调整、重大机构改革方案出台等,都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及时采纳合理化建议,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三要建立透明制度。多年来,有的人喜欢给机构编制蒙上“神秘面纱”,不愿或不肯公开机构编制事宜。其实,建立行政事业机构的目的,就是要承担社会管理职能或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如果对机构编制“遮遮掩掩”,就失去了机构存在的价值。及时向社会公开机构编制,不但可以让服务对象知道该机构,而且可以对机构编制配置是否科学、合理情况接受社会的监督。因此,对于机构编制事宜,除机构改革和重大机构调整外,在准备和正式增减机构、编制,调整职能前后,应广泛听取意见,通过张贴告示、在新闻媒体公示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的反映,通过“阳光”作业,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探索中不断推进全市公务员队伍建

——**市公务员队伍建设回顾与展望

近年来,我市将公务员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公务员执政能力为重点,以贯彻《公务员法》(原《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主线,不断健全完善公务员管理各项制度,严格规范管理,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勤政务实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公务员法出台后,如何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规范公务员队伍管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组织人事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近年来全市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凡进必考”得到坚持。国家推行公务员管理制度至今,我市在公务员“进口”上,一直严把入口关,杜绝了违反规定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现象。在坚持“凡进必考”工作过程中,我市不断探索创新和总结经验,积累了一套成熟的做法。自2000年以来,我市共组织市县乡三级机关公务员考录15次,考录职位2321个,参考人员达18800余人次。通过严格坚持“凡进必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市公务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而且还大大地提升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公平公正、唯才是举的良好形象。

(二)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全市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明显改善。从学历上看,我市公务员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从1993年的46.1%提高到现在的82.3%,高学历、高素质人员大幅度增加;从年龄上看,青、中、老年公务员分别占公务员总人数的30.9%、41.1%、28%,45岁以下的中青年公务员占到公务员总人数的72%,年龄结构总体上更加趋于合理;从知识结构上看,通过开展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培训、公务员初任培训、岗位知识更新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有针对性的对公务员进行政治理论知识、法律知识、现代行政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的补充和加强,全市公务员知识更加全面,能力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显著增强。

(三)选拔机制日益完善。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目前我市已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竞争上岗成为公务员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竞争上岗,不仅使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公务员走上了领导岗位,而且在全市公务员队伍中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意识,增强了整个公务员队伍的活力。

(四)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公务员法》出台之前,我市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结合公务员管理工作实际,先后就公务员录用、考核、培训、轮岗、回避、奖励、纪律、辞职辞退等制定出台了若干对全市公务员队伍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的规范性文件,并在公务员管理过程中,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对原有的制度进行调整,逐步健全完善了公务员管理各项制度。

二、全市公务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公务员队伍建设工作过程中,在多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亟待加强。我市近年来通过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和机关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整个公务员队伍作风得到明显好转,但是个别地方个别部门仍然存在工作作风涣散等问题。个别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不按制度办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有些机关公务员存在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追求安逸、不图创新等思想;一些部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式方法呆板,服务意识不强、质量不高,在工作中重管理轻服务,存在着服务不到位、管理错位和执法越位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全市投资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

发展进程。

二是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我市公务员队伍中大专以上高学历人员虽然为数不少,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参加工作后脱产、半脱产进修获得学历的,部分人员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经济政策和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充分;部分公务员存在业务不够精通、工作效率偏低、创新能力不够强的问题,存在不依法行政、服务不够周到、服务态度生硬、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三是公务员队伍考核机制亟待完善。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了定性考核,在激励和引导广大公务员爱岗敬业、履行职责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个人工作业绩的评价没有与单位的业绩结合起来,对个人工作态度的评价没有与服务对象的评议结合起来,致使评价标准不明确,考核差距不明显,有的单位还出现评优秀轮流坐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等级”等现象,致使考核不能很好地发挥鼓励先进、督促后进的作用。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全面发展,整体推进,同时要重点在思想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下功夫,狠抓贯彻落实,严格规范管理,努力建立起一支精干高效、勤政廉洁、务实为民的公务员队伍。

(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务员队伍思想作风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努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公务员,用现代科学知识充实公务员,不断更新公务员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 提高公务员的政治鉴别力、学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要进一步改进作风。通过广泛开展行风(机关作风)评议活动,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创造一流的服务水平;通过继续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激励广大公务员奋发有为,大力培育“公务员精神”。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满意率评价制、末位淘汰制等监督约束机制,开展经常性的党风廉政教育,确立从政行为准则,筑牢反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二)以提高五种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审时度势作出的科学决策。要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提高五种能力为重点,立足本市实际大力开展公务员培训和实践锻炼工作,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培训和锻炼工作,不断提高全市公务员队伍促进发展、推动改革、维护稳定的本领,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本领,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本领,提高善于学习、善于调查研究、善于自主创新的本领。

(三)以建立健全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公务员管理制度建设。

一是继续坚持“凡进必考”制度。要创新考试内容和方法,注重选拔能力比较全面的人才,确保新录用公务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进一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要扩大公务员选拔录用的视野,进一步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吸收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机关工作,市县两级机关补充公务员可从到农村基层锻炼期满的大学毕业生中优先考录。

二是推进和规范竞争上岗制度。竞争上岗是激发公务员活力,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要继续严格执行竞争上岗制度,加强对竞争上岗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全面推行各单位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通过竞争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充分调动广大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努力进取,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三是强化公务员任免制度。健全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科学机制,创新公务员任用制度,积极推行任期制、试用期制,大力推行任前公示制度、考察预告制度、诫勉谈话制度,探索降职、免职的具体实施办法,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个人申请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制度,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落实党员和群众对公务员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四是改进和完善国家公务员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把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结合起来,把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把个人业绩与单位业绩考核结合起来,把本单位的民主测评与服务对象的评议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法,优化考核程序,规范考核结果的评定和使用,建立起兼具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公务员考核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考核的用人导向作用,激励广大公务员想事业、干事业、努力干成事业的决心和干劲。

五是落实培训教育制度。公务员的培训是保证和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加大培训投入,强化培训保障,完善培训体制,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机制,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对全市公务员进行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开展高质量、高水准的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挖掘公务员潜能,提高全市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

浅谈公务员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公务员考核,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制度,无论以前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还是现在的《公务员法》,对此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每年对公务员进行考核作出的评价,是公务员奖惩、任用、培训、调资的依据,考核工作意义重大。但在实际考核中,往往表现为质量不高、准确度低、考核结果不能如实反映被考核人的真实情况,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值得探讨。

一、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核标准概念化、笼统化。一是考核指标量化不够,考核结果失真。二是针对性不够,没有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公务员的评价标准,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与一般公务员一个考核标准,综合管理类公务员与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拿同一把考核尺子进行衡量,不分级不分类,可比性差。

(二)执行程序不够统一。一些公务员部门不按照考核程序进行,简单草率,确定考核等次的透明度不高。

(三)考核内容简单化、程式化。一些单位设置的考核内容没有与本单位的工作性质、职位特点结合,没有与每年的工作结合起来,体现不了本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四)“优秀”等次轮流坐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少数单位领导把评“优”当作照顾、笼络、弄权的手段,群众意见很大。

(五)平时考核近于“抛荒”,考核缺乏基础。平时考核是考核的基础,但相当多的单位没有进行平时考核,考核自然“模糊”。

(六)考核难。一是评定“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次难。极少数单位对受到党纪、政纪警告以上处分的公务员仍然定为“称职”。二是考核结果执行难。奖惩不分明,戒勉不落实。

(七)工作指导、监督不够。公务员管理部门深入单位指导不够、跟踪监督不力。

二、对策建议

(一)分级分类确定考核内容。领导干部和一般公务员考核内容要有所区别,不同部门、岗位公务员的考核内容要有针对性。

1、考核内容要与本单位本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难点)相结合,正确导向,促使广大公务员奔有方向,赶有目标。

2、突出重点。重点考核公务员本的工作实绩,不面面俱到,重点突出,易于操作。

3、适当量化考核指标,防止考核尺度过粗。

4、考核内容与具体职位相适应,增强考核的针对性。

(二)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一要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公务员制定考核标准。二要注重考核职业道德水准、廉政状况、服务水平等共性内容。三要合理确定各个要素的标准和分值。对主要工作和薄弱环节要加大分值。四要合理设置权重。考核中要减少人为因素,提高考核的准确性。考核指标要确定相应的权重,如单位领导对中层干部的评分占多大比例,一般干部对中层干部的评分占多大比例。

(三)规范程序,严格考核操作方法。考核原则和标准确定之后,程序和方法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各单位要合理安排本单位的考核工作日程、要求和具体操作程序。加大宣传,让每位公务员都了解考核工作程序、考核标准和优秀指标数。考核程序和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维护考核工作的严肃性。

(四)做好平时考核,夯实考核基础。平时考核是考核的基础。搞好平时考核,对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公务员一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平时考核没有固定现成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时间规定,各公务员单位可根据实际,采取一段时间(一个月或一个季度)或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进行考核,如实记录被考核人情况。一是要求公务员本人建立《工作日记录》定期送交分管领导审核;二是单位负责人要建立重点工作和难点工作《考核记事本》,如实记载每个公务员完成重点和难点工作的有关情况;三是各单位人事机构建立《考核登记本》,对公务员考核内容涉及到的情况予以收集、登记,为考核奠定基础。

(五)合理使用考核结果。考核结果的使用是是考核的终级目的。考核就是为了使用,根据考核结果对公务员进行奖惩、任用、培训、调资,充分发挥激励约束作用,从而更好地管理公务员队伍。

(六)加大指导和监督力度,保证考核工作落实到位。一要审核考核方案。公务员管理部门在各单位开展考核工作前,认真审查拟定的考核方案。二要加强业务指导。公务员管理部门要对各单位相关人员业务培训,让单位负责人和政工干部掌握考核方法;可选择职工人数多或有代表性单位,跟踪了解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全程指导。三要公开举报电话,对不按实施方案操作,随意更改考核内容、分值、权重及考核程序的单位要及时纠正。四要开展考核工作的检查。公务员管理部门每年要组织人员对各单位的考核工作进行抽查,要检查本单位的考核实施方案是否得到落实,操作程序是否规范,方法是否科学,听取公务员的意见,切实防止考核工作“走过场”。

市机构编制管理基础工作规范

为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全市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根据恩施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工作程序,制定《恩施市机构编制管理基础工作规范》。

一、来文的处理程序

建立来文登记簿。机构编制部门收到各单位的请示和报告后,应按照收文顺序编列序号,将来文单位名称、来文时间、报告的主要内容等进行登记;根据来文内容及性质进行分类,拟提初步处理意见,提交编办办公会议进行审核,确定处理意见后,按程序报批;最后将处理结果及时在来文登记簿的结果栏作好记录,统一归档。

二、设置机构的程序

机构的设置、调整等事项,必须具有符合相关文件规定的职能,拥有必要的办公场所和业务活动相适应的经费来源,并按有关工作规则报批。

(一)科级机构的设置、调整等事项,先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会议审核,提请市委常委会研究审定后,再报州编委审批。

(二)市直其它机构的设置、调整等事项,由市编办审核报市编委会审批。

三、新增人员编制管理 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新增人员,都必须先提交使用编制的请示,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取得使用编制通知后,凭使用编制通知到组织和人事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再到编办上编。

四、在职人员编制管理

编办及各单位建立单位人员编制卡,是落实省编委“定编到人”要求的具体措施,也是加强编制管理最基础的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一)上编。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新进人员后,必须办理上编手续。

1、办理上编手续,必须有编委下达的使用编制通知(经市委和市政府任的干部凭任免文件)、组织或人事部门开出的行政介绍信、人事部门开出的工资转移证(其工资必须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并加盖公章后方能认可)等材料,新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需持相关证件到人事部门确认工资后,带相关材料到编办办理上编手续。编制卡一式两份,编办和单位各存一份。

2、编办在办理上编手续后,必须在增加人员登记册上准确记录相关情况。属使用财政编制的要给财政部门开出增加人员经费通知单。

(二)下编。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出现减少情况时,要及时办理下编手续。

1、工作调动凭调动介绍信或任免文件和工资转移证,到编委办公室办理下编手续。组织、人事部门凭编办下编手续办理工资关系转移手续;无编办下编手续的,组织、人事部门不得办理工资转移手续。

2、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应先到编委办公室办理下编手续,人事、财政部门凭编办下编手续审批和拨付抚恤费,无编办下编手续的,人事、财政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3、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辞退、自动离职或被开除公职时,作出上述决定的单位应负责将文件抄送编办,各单位应主动在一个月内凭相关文件到编办办理下编手续。

4、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符合离退休(职)条件并办理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凭组织、人事部门审批手续及时到编委办公室办理在职人员下编手续,同时填写离退休人员编制卡。

5、凡下编人员,编办及各单位都要认真写减少人员情况登记表,属财政编制人员的还要给财政部门开发减少人员经费通知单。

五、离退休人员编制管理

1、建立离退休人员编制卡。为准确掌握财政供养人员情况,编办及各单位必须建立离退休人员编制卡片。

2、拨付离退休费的财政、养老保险部门必须经编制部门核定的人数为准,并做到每年核对一次。

六、领导职数管理

领导干部职数管理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建立各个单位的机构管理台帐,明确单位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的名称及领导职数。

(一)科级领导职数的管理。机构编制部门提出核定科级领导干部职数的初步意见并主动征求组织部门的意见后,提出正式建议方案,经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会议审核并报市委常委会议审批。机构编制部门在办理上编手续时,如发现超职数任命干部的情况要书面告知组织部门。(二)市直内设科、室中层干部职数的管理。由编办拟提核定中层干部职数的原则意见,报经机构编制委员会或机关工委审定后,编办根据已确定的原则核定到单位。

(三)建立领导干部动态管理的专门台帐,及时登录各单位领导职务变动的情况,各单位按干部管理权限任命干部的文件都要抄送编办备案。

(四)市直单位晋升职务后应调整工资的科级干部,必须先到市编办审核领导职数的使用情况;在职数范围内的由编办签署意见,人事部门办理工资调整手续;超职数任命时,编制部门不签署审核意见,人事部门不得办理工资调整手续。

(五)单位要求增加领导干部职数,必须写出书面报告,按程序报批。

(六)保留职级待遇的人员,只能由市委组织部门下发文件确认执行,其它部门的文件无效。

论文: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机构编制管理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处于源头和基础地位。机构编制是“龙头”,是个很敏感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已经摸索出一些成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如联审工资制度、《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入编(减员)通知单》制度、人员编制管理台帐等。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应运而生,影响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单位和部门对机构编制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机构编制管理存在忽视和松懈的情况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强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无视“三定”方案的严肃性,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不能自觉地在转变职能、精简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上做文章,而是只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困难,总想在增设机构、增人增编、增职数、提升机构规格等方面打主意。大都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性和各种困难,要求增加机构、增加编制,很少有单位提出精简机构、减少编制。要开展某一项工作,就要设立一个机构,而且动辄要为行政机构;如果行政机构不能设置,就要求设立为财政补助的事业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

(二)机构设置的多样性。除了正式设立的机构以外,还以“合署”、“挂牌”、“挂靠”等形式设置机构。如农业局增挂牌子的机构有乡镇企业局,经济贸易局增挂牌子的机构有企业工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等。如果仅仅是挂牌、合署或挂靠倒未尝不可,问题是挂牌、挂靠之后,组织部门要相应地配备领导干部。领导干部配备后,工作人员就显得不够,出现“官多兵少”和人手紧的现象,导致政事职责不分、政事人员混岗情况的产生,甚至直接导致人员超编。

(三)编制管理失之于弱。虽然有“编制就是法”的说法,但在实际工作中,编制管理的软弱性随处可见。按照国家规定,只有军队转业干部可以超编安置。但在实际工作中,组织部门在领导班子调整时,超编配备领导干部;人事部门在机构撤并、调整时,由于人员分流难度较大,让超编人员暂时在岗。有的部门由于人员结构(年龄、专业、职务等)的原因,缺少专业人员或年轻干部,在招考或调剂时,超编配备。更有甚者,一些部门、乡镇及其下属事业单位,视编制规定而不见,大量使用临时性人员。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寻找原因。客观上,目前社会事务方面新的工作很多,一项工作的开展总得有一个机构来管理,造成机构增加(包括行政的挂牌机构和事业的实体机构)。由于目前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或者由于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机构撤并之后,人员分流有较大的难度;或者由于目前公务员队伍中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不得不适当补充一部分年纪轻、学历高、专业性强的人员,造成有的单位人员超编配备。主观上,由于有的部门和少数领导机构编制观念不强,在人员配备特别是领导干部配备上,不能严格执行核定的编制数,造成机构增加,人员超编。

二、解决办法及对策

机构编制是龙头,也是个很敏感的工作,编办作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门,要通过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积极构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控制、把关、协调、监督作用,加强对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能、机构、编制、人员结构等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和跟踪服务,更大程度地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主要职责和职能。

(一)严格维护“三定”方案的严肃性,建立和形成机构编制管理完整的法律体系严格执行“三定”方案,对于保持机构和人员编制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坚决维护其权威性和严肃性。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自行调整和改变“三定”中关于主要职能、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规定。从事机构编制管理的人员都知道,在机构编制管理中,有一句话叫做“编制就是法”。光从这句话来讲,编制就是法不错;但从这句话也反映出机构设置管理的法治性不强,而“编制就是法”这句话的落实也有较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经济社会各项管理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设进展很快,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相对于其它各项工作,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进展不大,或者说立法进程滞后,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长期以来不能依法行使自己的职能,它的行政行为更多是体现上级领导的意图,而非完整的法律意志。我们对前几次机构改革的反思,其中一条就是靠不具备法律效力的行政手段来推行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在机构编制管理上打下了人为因素的印记。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人们“往往把领导的讲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说的话,就叫„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跟着变”。如果领导人之间意见分歧,常常使机构编制部门陷入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其它部门的正常长期运作,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立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这为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立法进程,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指明了方向。

(二)继续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约束机制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涉及到组织、人事、财政等各个部门。机构编制是财政部门拟定财政预算和核拨经费的主要依据,财政预算控制是机构编制约束的有效手段。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机制,要以编制为基础,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批准的机构和编制的限额之内,核定人员、工资和经费,办理调配、录用、社会保险、工资福利、户口迁移等手续。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编制、人员、工资一体化管理的、相互配套制衡的刚性约束工作机制。加快电子化进程,财政局和编办可以实行机构编制、人员工资、财政预算等微机联网,建立数据库,实行人员编制与财政预算同步监测、动态管理。

施工投标书编制问题探析 篇6

1 工程项目投标组织机构成立

施工企业要参与工程项目投标承包工程项目,首先必须组建一个工程项目投标组织机构。可以根据企业规模设立一个办公室或小组,由富有工程施工经验、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领导负责启动和协调领导,由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包括施工技术、合同预算管理、法律知识、合同谈判和签约专业人员),全面负责工程项目投标工作。该机构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工程预算报价和施工组织设计,机构成员应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及时收集掌握招标信息并进行分析,积极准备投标资料。

投标组织机构在大型企业可以是常设机构,而中小型企业可为临时机构。机构成员可从各相关部门抽调组成,一旦有工程项目投标,成员可立即运作;工程项目投标工作完毕后,各成员回到原来岗位。

2 项目跟踪及投标标段确定

2.1 项目早期跟踪

水利工程项目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大多项目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建筑,其资金来源形成多为国家投资和集体自筹等形式,工程一般都需经过项目论证立项、可研及初步设计阶段,最终经上级主管部门(建设部门)审批后,才进行招标或施工设计和编写招标文件。施工企业为尽早掌握主动权,宜进行项目跟踪,特别是面对重大工程。

2.2 投标标段确定

施工企业投标前应果断进行决策,通过中介、代理公司和工程招标网等途径获取工程的招标信息,了解拟招标工程的特点、项目所在地情况、近期及长远目标等关键因素,必要时应进行可行性分析。

项目业主进行招标时,一般允许一个投标单位可同时报投多个标段。投标单位首先应考虑投几个标段、投哪些标段。一般情况下,投标单位尽可能根据自身实力选择多投几个标段,因为报投标段数量太少,投标覆盖面小,限制了投标操作的灵活性,降低了中标率;但如果报投标段数量太多,在限定时间内,标书编制任务重,编标人员负担重,会影响标书编写质量而降低中标率,也增加购买、编制标书的费用开支。通常,报投标段的多少要根据施工企业自身以往承包的类似工程经验,适当掌握。

在选择工程标段时的应注意:一是所选标段工程施工内容要尽量与本施工单位的强项相吻合;二是要做到标段大小兼顾,施工难易兼顾;三是要注意避开实力较强的竞争对手,可以通过收集到的行业信息和与有关信息人员沟通了解;四是决定投多个标段时注意各标段报价增降幅度要有一定的阶梯差,这样可保证其中一个标段的报价接近最优报价,不会出现整体“飞标”的现象,确保有标段中标。

3 现场踏勘及答疑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招标书所提供的资料不一定齐全,有时还会与实地情况有差别,一般都需现场踏勘,根据现场踏勘情况提出标书疑问。

招标机构在出售标书后,会很快召开答疑会并组织投标单位进行现场踏勘,以解答投标单位对标书及施工现场的疑问。投标单位在购买标书后应立刻组织相关经济技术人员抓紧时间认真阅读与反复研究招标文件,尤其注意“投标须知”中提出的各种投标要求(如对图纸和报价单的要求与说明、所用技术规范与标准、投标保证金的金额及施工工期等),并列出需要业主解答的问题清单和需要在工地现场踏勘了解的项目清单。工地现场踏勘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貌(植被)地形情况、当地气候水文情况、道路交通状况、就地取材的料源分布、天然材料的开采条件和质量、采购材料的价格、各种材料的运输距离、电源水源情况、通信条件、物价消费水平、治安状况、综合社会经济情况等。

投标人若对招标文件有任何疑问,一般应于投标截止日期15日前以书面形式向招标人提出澄清要求。招标人将于投标截止时间15日前以书面形式予以澄清,同时将书面澄清文件向所有投标人发送。投标人在收到该澄清文件后应于规定时间内,以书面形式给予确认,该答复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对双方具有约束力。投标单位经过现场踏勘考查后要立即制定编标计划,明确人员分工和完成时间,同时关注招标代理机构的网上有关答疑和通知,使整个编标过程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4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合理与否对工程的质量、进度、社会效益,以及施工单位经济效益、社会信誉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组织设计是投标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标后施工企业进行施工管理的计划安排和监理工程师进行监督的依据之一,因此,施工组织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同时,施工组织设计又是用以指导施工准备乃至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其内容视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施工复杂程度、工期要求和建设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一份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能指导施工企业项目部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及满足合同要求。同时,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采用的施工方案不同,所需的费用也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因此,施工企业应组织包括技术、质量、施工、机械、材料、劳力等相关人员,共同研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反复斟酌推敲,优化方案。

作为工程投标文件的主要组成部分,编制好投标方案无疑是给工程的顺利中标增添制胜的砝码。近年来,笔者在参与投标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在如何编制好投标方案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具体如下。

4.1 投标方案的特点

投标方案是施工企业对拟建工程施工所作的总体部署和对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等所作的承诺,也是招标方了解投标方企业管理水平、施工技术水平、机械设备装备能力等各方面情况的关键。因此,投标方案从总体上来说,应体现本企业的综合能力,反映本企业的实际水平,并要做到考虑全面、重点突出、施工方案可行且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

4.2 投标方案的内容

投标方案首先要作为投标文件的一部分参与投标竞争,接受评标专家的评判。同时,一旦工程中标,投标方案将成为编制工程实施方案指导施工的基础和依据。编制的投标方案通常包括下述内容:①工程概况;②施工准备工作;③投入工程施工的人(由项目经理部人员组成)、材、机;④施工部署;⑤主要和关键分部(项)工程施工方法;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措施;⑦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工期安排至少要比业主限定时间提前10天,以取得标书评审中工期提前奖励得分);⑧施工总平面图及管理措施;⑨文明施工措施;⑩水土保持或环境保护措施。

4.3 投标方案编制要点

(1)工程概况除概述工程自身情况、地质情况、现场地貌、交通情况外,尤其要依据投标须知和相关施工图纸文件对现场周围已有建(构)筑物情况,地上、地下管线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2)对拟投入工程的人、材、机力量作概括性论述,其目的是使招标方对本企业承建工程的组织安排、劳动力投入、机械、周转材料配置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主要包括下列内容:工程管理模式及主要负责人职务、职称、主要工作实绩等;劳动力投入,即分阶段主要工种劳动力投入计划;机械设备,主要指水平及垂直运输、挖土、砼施工机械等大型机械配置计划;材料的来源和周转问题(包括各种模板投入量、钢管支撑投入量、脚手材料投入量等)。

(3)施工准备,包括技术准备、现场准备、机械与材料准备等。

(4)施工部署即工程项目施工的战略部署,要经过通盘考虑、运筹后确定。主要包括:施工流水线的组织;各后续工种的插入时机;流水段的划分。

(5)主要分部(项)工程施工方法的编写原则为:重点突出、兼顾全面;结合实际、先进合理;语言简练、切忌繁复。

(6)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措施应切实可行。从组织上、技术上分别予以考虑,最好是针对不同的工程情况和易发生的质量通病,制订较为具体的预防对策。

(7)施工进度计划以网络图(横道图)的形式表示,同时制订工期保证措施。

(8)施工总平面图及管理措施:依据招标图纸文件绘制施工总平面图,总体布置应有针对性,各临建建筑物位置应相互协调,功能分区合理,场地利用得当,充分满足施工需要,并符合安全文明施工要求。有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明确的质量承诺,组织管理机构健全,组成人员素质高,工程经验丰富,管理手段先进,各种规章制度齐全,保证质量的措施正确且全面。

(9)水土保持或环境保护措施:根据当地水土和环境部分的要求,确定具体保护方法措施。

5 投标报价原则和要求

工程的投标报价是一项较为复杂、影响因素多的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工作,涉及设计、施工组织与技术、材料、经济市场行情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工程预算是对建设工程投资进行估算的一种方法。对于招标单位,它是确定标底的依据;对于投标单位,它是投标报价的基础。因此,必须熟悉和掌握工程预算的组成、原理、编制原则、依据和方法。这是做好报价工作的基础。

在编制基价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采用的定额要正确,招标单位没指定的,一般采用同行业国家最新定额;②各项预算单价要考虑施工期间价格浮动因素;③工程量以业主给定的工程量清单为准,即使发现有明显的错误,未经业主书面批准不得自行调整;④其他项目费用预备费、暂定金或风险金等要按招标文件要求列计;⑤预算编制完成后要经他人复核审查,切不可有误。另外,还要注意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设计相统一。施工方案是预算编制的必要依据,预算反过来又指导调整施工方案,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不可分离编制。

招标文件所给工程童一般都是以工程童清单的形式列出的,工程量清单是在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时,由具有编制招标文件能力的招标人或受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根据施工图纸及招标文件的要求,按照统一的项目编码、统一的项目名称、统一的计量单位和统一的工程童计算规则,将实施招标的工程项目的实物工程量和技术措施列出清单。投标人收到招标人提供的招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后,应认真根据招标说明、图纸、地质报告等资料,复核主要工程量。根据文件要求及施工项目的工程数量,按本企业的施工水平、技术及机械装备方案、管理水平、设备材料的进货渠道和所掌握的价格情况,以及对利润追求的程度,对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进行报价。

6 投标报价与技巧

6.1 基础报价的计算

基础报价是指依据预测标底采用的工程造价资料(含企业定额及取费)和施工组织设计及报价的组成,计算报价表中的每一项目的单价并进行汇总得出的报价。基础报价并非正式报价,基础报价只有按投标报价策略并结合报价技巧经调整后才可成为正式报价。

6.1.1 基础价格计算

6.1.1. 1 人工费单价

人工费单价应根据工程性质和隶属关系,依据工程主管行业的规定并结合企业工资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进行计算。

6.1.1. 2 材料预算价格

①招标文件规定由招标人按指定地点和价格供货的材料,投标人可根据材料预算价格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规定计算得出该材料运至工地的材料预算价格;②招标文件未规定由招标人供货的材料,该材料预算价格由投标人根据材料市场价格综合确定。

6.1.1. 3 电、水、风预算价格

(1)施工用电价格。招标文件规定由招标人按指定接线起点和基本电价供电的,投标人可根据施工用电价格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规定计算得出综合施工用电价格;招标文件未规定由招标人提供基本电源的,由投标人根据施工区域供电情况和方式综合确定施工用电价格。需投标人(全部或部分)自备电源的,综合电价可按基本电价和自发电的比例并结合相关规定计算。

(2)施工用水价格。招标文件规定由招标人按指定价格在指定接口向投标人供水的,投标人可根据施工用水价格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规定计算得出施工用水价格。招标文件未规定由招标人供水的,投标人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配置的供水系统设备按相关规定计算得出施工用水价格。

(3)施工用风价格。施工用风一般都由投标人自行生产、使用,可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所配置的供风系统设备,按相关规定计算得出施工用风价格。

6.1.1. 4 砂石料预算单价

招标文件规定由招标人按指定地点和价格向投标人供货的砂石料,投标人可根据材料预算价格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规定计算得出其运至主要施工工地的预算价格;招标文件未规定由招标人供货的,投标人可根据自采砂石料的施工工艺、计算方法和相关规定计算得出综合砂石料预算单价或根据市场价格综合确定其价格。

6.1.1. 5 施工机械台时(台班)费

由投标人根据工程具体特点和已确定的人工、材料单价并结合企业对施工机械的管理水平及台时(台班)费的组成等综合因素进行计算得出。

6.1.2 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企业利润、税金计算

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费率由投标人结合工程项目地点、施工特点和施工管理水平并结合相关规定综合确定;间接费费率由投标人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投标策略和企业成本费率等因素综合确定;企业利润率由投标人根据自身状况、施工管理水平、竞争状况、工作饱满程度并结合预测标底的标准及投标报价策略等综合确定。税金按国家规定的税率标准计算得出。

6.1.3 工程单价计算

工程单价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组成。直接费由投标人主要采用预测标底时确定的定额或企业定额和已确定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时(台班)费单价,以及合理适用的施工组织设计或预测标底的施工方案进行计算得出。各项目单价计算采用的施工方法及所选设备应与投标书中施工组织设计相一致,这样可提高单价的可信度和合理性。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按预先确定的费率标准计算。

6.1.4 临时工程费用计算

由投标人根据工程量报价单中所列临时工程的项目和合理适用的施工组织设计或预测标底的施工方案及工程单价计算方法,计算相应工程项目的工程童、单价和临时工程费用;招标文件中没有单独列项的大型临时设施应按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项目和数量,分别计算其费用,并摊入各相关项目工程单价内。

6.2 调整基础报价

6.2.1 依据投标策略调整基础报价

投标人按投标策略选取的报价(不应低于企业成本价)即正式报价,它一般不等于基础报价,因此需要对基础报价编制的结果进行调整,使之总价等于正式报价。

6.2.2 依据报价技巧调整基础报价

报价技巧是指投标人使招标人接受报价所采用的一定技巧,是一种中标后能获得更大收益的报价方法,它是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手段。在正式报价的总价确定之后,投标人应考虑如何调整内部各个子项目的报价,使之达到既不彩响总报价,又可在中标后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目的。

6.3 投标报价技巧

要想在投标中获胜,不仅要认真研究投标策略和投标报价类型,而且还要讲究投标技巧。

(1)当企业施工任务不足,可采取薄利保本原则报价;而当企业施工任务基本满足时,可以采取获取一般利润水平来报价;当企业施工任务饱满时而工期要求短,可提高利润率,这样中标与否均对企业没有影响。

(2)对一般工程报价宜低,对特殊工程(受专业限制的)报价则可高一些。

(3)对短期能突击完成的工程、投标竞争激烈的工程,以及工程简单、工程量大的项目(如工程量大的土方工程或里程较长的道路工程等),报价则可稍低一些。

(4)在一个投标工程项目中,在不提高总报价的前提下,对不同分部、分项可采用不平衡报价法。如:①对于先期施工的项目,可以报较高的单价,以便及早收回工程款,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及减少贷款利息或增加存款利息;后期施工的项目,可适当降低单价。②预计合同实施阶段招标人已指定或有可能会指定分包出去的项目,单价可适当降低。③估计施工过程中会增加工程量的项目,单价可高一些,这样做对报价影响不大,却能在工程施工时增加收益;对施工过程中会减少工程量的项目,其单价可低一些。④没有工程量只报单价的项目(含计日工),其单价要高些,这样既不影响项目总价,又可在合同实施过程中获利。⑤对工程内容做法说明不清楚的项目,或存在其他漏洞的地方,其单价可低一些,以利于降低工程总报价水平和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索赔。

7 结语

测算、确定投标最终报价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往往有许多因素无法确定,要依靠积累的经验去分析判断。投标单位要本着“守约、保质、薄利、重义”的经营原则,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为自身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所以,作为投标单位要注意工程投标经验的积累,最好能建立起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投标报价数据库系统,不断增强投标报价综合实力,丰富投标报价的实践经验,努力在合理报价的基础上取得工程投标的更大成功。

摘要:围绕工程施工投标书编制,文章对工程项目投标组织机构成立、项目跟踪及投标标段确定、现场踏勘及答疑、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投标报价原则和要求、投标报价与技巧等环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施工投标书,编制

参考文献

编制竣工财务决算若干问题的思考 篇7

关键词:竣工财务决算;建设项目;建设对策;建设财会

一、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认识不到位导致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意识薄弱。建设单位较重视项目建设,建设期间往往比较抓紧,工程完工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建设工作已取得业绩或成果,因此项目完工交付后普遍存在松懈状态,忽视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二)历史遗留问题影响竣工财务决算的及时编制。2005年中心成立之初,建设单位移交给中心核算的214个项目中相当大一部分已经竣工,有的项目甚至是2002年已建成投入使用,由于项目建设资金没有保证、资料不齐全、管理不规范及工程超概算超计划等原因,影响竣工财务决算的及时编制。

(三)项目办、临时机构等机构撤销、基建管理人员变动加大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困难。基建机构承担着工程建设的重担,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竣工财务决算工作。工程交付使用后,项目建设单位机构撤销、人员解散调离后,无人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而时间拖得越久,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工作难度也就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久而不办的现象。

(四)会计人员素质影响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质量。由于项目建设往往是短期的一个过程,单位负责人不太重视基建财务工作,忽视会计人员的素质,如学校往往会启用总务处主任之类的非财会人员做为报账员,即便是财务人员,也有相当部分的报账员对基建财会知识不了解,综合素质不高,影响了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质量。

(五)项目建设期和使用期限划分不清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一些项目在投入使用几年后尚未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手续,基建贷款、管理费等待摊费用不能准确界定成本期间时限,建成后未长期办理交付手续前发生的各项费用继续列入成本,多项目同时共建情况下各种公共费用的摊销方式也存在较大争议等问题,都影响着竣工财务决算数据的准确性。

(六)公益性项目交付使用资产接收单位难以落实。建设单位往往认为自用的固定资产应该入自己单位账,但公益性的资产,如城市道路、管网、桥梁、康庄路等使用人为民众,虽然是国家投资,但不应属自己单位的资产,竣工财务决算报告中的接收单位也就难以落实。

(七)工程规模小(如小巷工程)或使用专项资金建设的项目有不同于一般工程建设项目的特殊性。这类项目往往规模小、金额少,未做立项、可研、初设等,未经发改部门批复建设,仅依据资金文件或预算、计划实施,项目非单纯建设,有部分为培训、维护管理等等的专项费用发生,项目结束后,部分项目甚至无实际资产交付。这类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与审批都难以按正常办法进行。

二、解决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问题、困难的对策及建议:

(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各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肃财经纪律,在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后,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报经批准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对受历史原因影响未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的项目,应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进行深入调查,对完工项目进行清理,研究解决困难的对策,补办竣工财务决算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

(二)出台制约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建议政府出台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制约机制,将工程建设单位的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工作列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予以考核,把工程财务决算作为工程整体绩效来评估,作为工程评优的一项硬性指标。同时明确建设单位、管理监督部门的职责,明晰责任,并责成各部门清理建设项目,管理监督部门要切实负起管理监督职能,加大督促力度,指导、督促各建设单位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办理好固定资产交接手续,促使建设单位积极做好项目完工后的后续管理工作。

(三)寻求部门帮助,加强内部协作。在竣工财务决算未批复之前,临时指挥部或基建办不得撤销,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主管人员也不能调离,对编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应积极寻求发改、财政、建设、主管等部门帮助,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间的配合,单位内部基建、财务、总务等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认真做好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

(四)加强人员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各部门各单位应切实抓好财会队伍的业务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加强会计人员基本建设财会知识的培训,加强会计人员教育力度,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定期开展工作交流,通过学习、交流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质量,强化核算和监督,完善和落实各项基建会计管理制度,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

(五)夯实基础工作,提高决算质量。强化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的基础工作,在编制报告前进行合同清理、债权债务清理、资产清理及竣工结余资金清理;对概预算与会计核算口径对应分析;确定项目竣工三个月后为竣工财务决算基准日;采用按概算分配率或按实际分配率的方法分摊管理费和借款利息等无法直接计入项目的公共费用,准确计算建设成本,提高竣工财务决算报告编制的质量。

(六)合理列支投资,落实接收单位。根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基本建设非经营性项目发生的不能形成交付使用资产而等待核销的特殊支出,如城市绿化等应列入待核销基建支出,而城市道路、地下管网、桥梁、康庄路可形成资产部分的投资支出应最终形成固定资产。资产可交付国资公司等,确定其为业主的地位,由国资公司进行管理或由国资部门授权(委托)其他职能单位代管,一方面落实资产的所有者,另一方面推进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经营。

(七)政府投资项目出现的某些特殊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应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地方立法或出台政策,完善、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绩效。针对规模小、非纯粹建设的工程项目,可考虑出台竣工财务决算特殊的编制和审批办法,简化编制方法,降低决算审批权限,20万元限额以下的,可考虑由主管部门审批,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作者单位:龙泉市会计委派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张伯平,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中的问题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8期

上一篇: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经验交流会下一篇:微信时代优秀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