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项目促发展总结(共8篇)
抓项目促发展总结 篇1
“四个打造”抓项目 提升效能促发展—**市抓效能、上项目、促发展的实践探索 今年以来,**市以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为契机,巩固树立“大危机、大机遇”的理念,按照“大项目大投入、大产业大基地、大民生大和谐”的思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项目为载体,以民生为重点,以新一轮“1268”工程为主抓手,全力打造集聚项目的“链条”、承接项目的“平台”、吸引项目的“磁石”、推进项目的“引擎”,在抓效能、上项目、促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截至5月底,全市64个重点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1亿元,当月完成投资1.46亿元;已开工或正在实施的项目41个,正在进行可研编制、项目审批、用地申请等前期工作的项目18个,正在招商洽谈的项目127个。
一、瞄准产业,打造集聚项目的“链条”
项目是产业的基石,产业是项目的体现。**市充分发挥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优势,围绕培育壮大五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延伸和壮大循环经济产业链,以“链条”集聚项目,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取得重大工业项目的新突破。
1、做大三大产业基地,彰显产业优势。打造“中国生态硒谷”,打响富硒特色品牌,富硒产业基地已开工项目6个,森禾千亩富硒特色果园基地正在进行餐厅绿化和浇灌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丰富硒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水稻1000余亩;御润坊富硒高产油茶基地种植油茶3200亩;华英富硒种鸭基地完成首期工程建设,引进种鸭6万羽,孵化鸭苗150万羽;圣迪乐富硒蛋鸡自动化养殖小区完成首期工程建设,新进鸡苗10万只、产蛋50余吨;富硒绿色蔬菜大棚基地种植富硒蔬菜1000亩,建成蔬菜大棚4个。精品陶瓷基地斯米克陶瓷、和美陶瓷、东鹏陶瓷、蒙娜丽莎陶瓷、汇德邦陶瓷和华雅精瓷包装材料6个项目进展顺利。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开工项目3个,江西凯华再生铜、**宏成再生铝完成公司注册和厂区总体规划设计,施工水电安装全部到位,江西金洋再生铝主体工程建设全线开工。
2、壮大五大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精品陶瓷产业努力实现由全省精品陶瓷产业基地到全国精品陶瓷产业基地的新跨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努力打造全省再生铝生产基地、中国再生铝技术和装备生产基地、全国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新型能源(光伏)产业努力实现由江西重要能源基地到全国新型能源基地的转变,现有港华燃气、科达清洁能源、银源开科技、丰龙矿井、云庄矿井5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港华燃气、云庄矿井两个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1亿元、7635万元,分别占投资总额的68.8%和76.4%。电子机械产业努力打造工艺技术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新型支柱产业,现已开工建设的两个项目中,华伍制动器产能扩展项目总面积6120平方米的3栋员工公寓完成主体工程,办公楼进入第7层施工,建成6640平方米,占总面积的60.3%;好帮手电子投资100万元完成临时办公室、场地围墙、厂区道路以及下水道设施的施工。生物食品产业努力打造传统特色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的食品产业品牌,在建的5个项目中,蒸气项目今年6月3日正式供气;恒天蛋白肽完成投资2000万元,占总投资的50%,10月底可竣工投产;江西天玉油脂完成投资3000万元,占总投资的42.9%,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江西香油坊油脂完成投资1700万元,占总投资的28.3%,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江西中超实业完成投资4000万元,占总投资的66.7%,拟试产运营。以上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极大地促进了公业产业集群发展,加速推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推进招商,打造承接项目的“平台”
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梯度转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市抢抓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加快向内地扩张和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调整机遇,巧打商会招商、论坛招商、会展招商、竞赛招商“四张牌“,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招商,全市开放型经济在高起点上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1-5月,全市实际引进市外资金16.69亿元,同比增长16.63%;实际利用外资1815.18万美元,同比增长38.88%;外贸出口472万美元;新开工工业项目12个,其中超
亿元项目7个。
1、以竞赛促招商,拓展“平台”。在全市上下蓬勃开展“双百双十”招商竞赛,市领导率先垂范,**大地处处涌动着抓项目促发展的热潮。今年5月14-16日,宜春市委常委、**市委书记冷新生等赴深圳推进项目,与深圳布兰森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了关于高频焊管项目的签约仪式,该项目计划投资1.8亿元,分三期上6条高频焊管生产线。5月9-10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涂水泉等赴温州招商,与温州瑞强标准件公司拟在**投资标准件及相关配套项目进行友好洽谈,该项目拟投资8亿元,分两期投资建设。在4月9日至5月26日“双百双十”招商竞赛活动中,全市共签订市外资金合同项目31个,其中工业项目8个,签约合同资金15.306亿元;引进超亿元工业项目3个,合同引资13.8亿元,深圳山木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10亿元的生产新型电动汽车项目,深圳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新建工业废物处理及综合利用项目,深圳布兰森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的高频焊管生产线;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个,合同引资1.006亿元,广东获丰实业有限公司总投资6060万元的金属拉链门项目,山东成必信生物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的中兽药超微粉原料及兽用药品项目;第三产业项目1个,(香港)广源时装公司拟投资1.5亿元、占地100亩的生态花园大酒店建设项目;农业项目1个,永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6500万元的富硒中药材种植加工项目;总部经济企业21个。目前对接的项目有65个,其中拟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5个,亿元以下项目40个,农业开发项目2个,总部经济项目8个,其中机械类、电子类、金属拆解类、物流类项目、陶瓷配套类项目占80%以上。
2、以产业促招商,构筑“平台”。面临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高峰,**市依托自身优势,凝聚各方智慧,放大“论坛经济”的效应、效能和效果,着力培育壮大五大支柱产业,整体提升了产业招商水平,吸引了一批大项目落户**。现有对外洽谈招商项目5个,其中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项目1个,即浙江强达钢管公司;新型能源(光伏)产业项目1个,即上海十鼎投资有限公司;电子机械产业项目3个,即温州瑞强机械加工、台湾天励电子科技和深圳科陆电子。新开工工业项目12个,其中超亿元项目7个,即江西凯华铜业有限公司、赣闽通达汽车有限公司、**金洋金属有限公司、三水好帮手科技有限公司,中超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布兰森科技有限公司、凯华太阳能有限公司。
三、科学规划,打造吸引项目的“磁石”
规划是财富,规划是生产力。通过科学高远的规划,加速推进“开放大气、和谐秀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凸显城市特色内涵,吸引更多、更好、更大的项目落户**。
1、城市规划立足高远。以打造“江西省独具循环经济特色的新型能源基地,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南昌核心城周边具有滨江和园林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定位,完成《**市总体规划》修编,在大力推进城市“扩容”的基础上促进“提质”,以剑邑大桥竣工通车为新起点,完善70平方公里中等城市建设框架;完善以基础设施配套为重点的城市功能,形成“一城四区”公交网络大循环;提升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城市品位,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产业,促进城市人口的大聚集,力争城市人口达到35-40万人。
2、项目建设迸发活力。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4个为民办实事建设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新城区路网完成投资5397万元,占总投资的39.4%;玉龙河改造完成投资1.2亿元,占总投资的39.2%;丰水湖文化公园完成投资2.8亿元,其中和合塔工程投资3000万元;水利工程完成投资7542万元,占总投资的10%。污水处理厂新城区二沉池土建工程完成87%,其他工程全部完工,老城区污水处理厂将于9月30日前正式投入运营;城镇贸易中心改造处于拆迁阶段;垃圾卫生填埋场及垃圾压缩中转房建设正在进行;廉租房保障共投资4149万元新建868套,老城区拆迁安置房主体工程现已完成。一项项景观工程相继完成,一处处民生工程实施到位,一座“开放大气、和谐秀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悄然崛起在**大地上,展示了**这座动感之城、魅力之城、和谐之城美好的发展前景。
四、优化环境,打造推进项目的“引擎”
优越的发展环境是项目生存的土壤,是推进项目的根本。**市结合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抓效能、上项目、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使“千方百计上项目、聚精会神抓发展、真心实意某民生、全力以赴保稳定”成为全市上下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动,凝聚了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
1、抓效能提升,创建最优发展环境。在全市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以提高项目审批和项目建设效率为重点,以创建最有发展环境为目标,突出抓好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执收执罚部门收支脱钩试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预算管理四项改革,全面清理整顿行业协会、评估中介机构,进一步规范执法检查行为,全面优化政务环境。
2、抓机制创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抓住国家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完善企业融资担保和退税机制,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市财政增资1000万元用于企业贷款担保,为企业融资创建平台。盛丰公司一期标准厂房土地证、房产证均已办结,市财政局为其落实融资贷款1000万元。在国家新老政策交替之际,今年5月31日拿到了国家发改委对江西斯米克公司2008年3400余万元国产设备采购变更供应商的函,为企业争取退税金额520万元。鼓励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担保,激励银行扩大信贷规模,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切实解决企业融资“瓶颈”难题。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把死资产变成活资本,实现保值增效。
3、抓制度完善,确保举措落实到位。围绕推动招商引资、跑项争资、“1268”工程、民生工程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以领导责任、定期调度、督促检查、情况通报、工作奖惩五个方面着眼,与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调度机制,促使重点工作责任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提升了全市各级干部的操作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自今年4月实行重大项目调度制度以来,各项目工作组共召开工作调度会议23次、协调会议55次,解决各类实际难题80件(次)。将4个重点项目列入省政府第32次重大项目调度会,落实省用地指标1580亩。市环保局启动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4个项目的环评报批和4个省重大项目的环评现场勘察。全市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开通了“直通车”,进入了“快车道”,工作效率大有提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疑难杂症”迎刃而解,在化“危”为“机”、弯道超越的征程中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抓项目促发展总结 篇2
一、以项目为载体, 培育发展后劲
一是狠抓烟厂替代项目, 再造一个骨干企业。郧阳烟厂关停后, 县委、县政府利用烟厂的存量资产, 发展替代项目。组建了十堰汉宫实业公司。汉宫实业公司成立后, 积极发展替代项目, 进军新领域, 开发新项目, 竭力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其下属的清大药业与十堰康迪药业实施资源整合后,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引进新的投资人, 加大对企业的投入, 进一步增强了清大公司的竞争能力;汉宫印务公司积极寻求与武烟、川烟烟厂的配套并拓展社会业务, 产销持续增长;汉宫实业公司又投资1亿多元, 新上了混凝土搅拌、汽车传动轴、离合器、诺克密封件、新特力纸箱、塑胶编织、千盛达汽车零部件等8个项目, 形成了医药、建材、包装印刷、汽车零部件等四大类产品生产体系, 2008年汉宫集团共实现产值1.86亿元, 税金1350万元。
二是狠抓项目申报, 争取资金扶持。根据我县机械加工块头较大、传统产业结构老化的实际, 我们把推进技术改造作为做大做强工业龙头的关键来抓。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家、省、市呈报, 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 仅2008年就向省、市申报机械、节能减排、生物化工等重大项目8个, 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重大项目6个, 中小企业技改项目4个, 市“双亿工程”支持项目2个, 申报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项目3个, 重大项目投资总额8100万元, 其中财政扶持资金910万元。近三年来, 全县投资6.5亿元, 完成了凯琦公司铸造生产线、力丰公司齿条活塞扩能、兴升公司氮气弹簧、康迪公司中药针剂生产线等20多个重点技改项目, 新增产值3亿多元。目前还有十几个新项目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 这些技改项目的实施, 既扩大了产能, 又提升了品质。
三是狠抓园区工业项目, 培育新的增长极。根据县域市场、资金、人才、交通、能源等条件, 结合未来发展方向, 把沿城、沿江、沿路的茶店、谭山、鲍峡、原种场、城关等建成相对集中的工业小区, 实施“五抓五带”。抓5个重点乡镇, 带南北两翼齐飞;抓经济开发区建设, 通过“增长点———发展极”的吸引和弥散作用, 带动全方位开发;抓四大支柱产业发展, 带动相关产业奋起;抓效益好、规模大的骨干企业, 不断发展新的企业;抓名优产品, 带乡镇工业振兴。同时,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动工, 部分企业被淹没, 需搬迁重建, 我们先后规划了原种场民营工业园区、茶店经济开发区、谭山和鲍峡工业园区。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进一步改善园区功能, 促进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 做到园区建设与特色集聚结合, 与产业升级结合, 与农业产业化结合, 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财政、金融等部门, 按照融资主体申请, 政府承诺, 财政担保的方式, 积极对上争取发展工业园区的专项贷款, 不断加大开发区、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大做筑巢引凤的文章。初步建成了郧县经济开发区、郧阳民营工业园、谭山石材城、鲍峡绿松石工业园, 一批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在园区建成投产, 吸引了一批为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协作配套的中小项目向园区集中, 使聚集到四个工业园区的企业总数达到81家。园区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中, 郧县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汽车改装、专用车和农用车生产、汽配加工、建筑建材为重点项目的产业群;郧阳民营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汽配、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群, 对全县经济的扩散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2008年两个园区共完成工业产值10.76亿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34%, 同比增长27.8%, 上缴财政收入6427万元, 同比增长35.6%。
四是狠抓科技创新投入, 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县财政每年从预算中安排100万元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和一定额度的科技三项费用。主要用于鼓励企业进行质量和管理体系认证, 支持企业争取国际、国内名牌,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对上申报专利技术、专利产品, 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认证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等;形成了以神河牌改装车、半挂车和联达牌农用车为主体的鄂西北特种车及专用车基地, 以汉宫集团为投资主体的汽车零部件产业, 以金龙牌水泥为品牌的建材产业, 以天神公司“开天牌”乳化炸药为标志的药化产业, 以郧齿公司、凯瑞公司、义兴公司、佳恒公司、兴升公司为骨干的机械加工产业, 以谭山米黄玉为代表的矿产开采加工等产业集群。
二、开发产业项目, 激活发展潜力
坚持依托特色资源, 以资源引项目, 以资源壮大产业, 把机械加工、建筑建材、医药化工、矿产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和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规模发展。经过近3年的努力, 支柱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在产业项目实施中, 一是大力开发矿产资源。利用石灰石资源, 新建了百万吨干法水泥项目和混凝土搅拌项目, 加上原有的汉江、天马崖、武阳等建材企业, 全县建材产业年产值已达到3.5亿元。充分利用大理石资源, 引进了华廷石料、亚光人造大理石等加工龙头企业, 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益。二是转化农特资源, 致力建设柑桔、木瓜、蔬菜、中药材和畜牧五大产业板块, 建立粮油、畜禽、医药、林特和山野菜加工等五大农产品国工体系, 渝川泡菜食品加工、甘特兴绿食品开发、富源油脂加工等龙头企业, 2008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实现产值5亿元, 5家企业被命名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柑桔、蔬菜被纳入全省优势产业板块建设, 目前我县已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11个, 先后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示范县和全省绿色食品开发基地县。三是挖掘旅游资源。建设大柳虎啸滩风景区, 目前, 已完成投资400万元。四是利用水电资源。已投入运营的西山电站, 即将建成罗堰电站和将军河电站总投资达5000多万元, 掀起了新一轮水电开发的热潮。
三、引进招商项目, 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以创新求作为, 不拘一格抓招商。在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的基础上, 不断开拓思路, 创新方式, 通过专业小分队招商等多种形式, 引进项目上百个, 到位资金9.81亿元。从浙江引进资金2.2亿元, 在茶店经济开发区建成的鄂西北第一条旋窑干法水泥生产线, 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6733万元。上缴税金1800多万元。目前, 正在新建第二条生产线, 项目建成后, 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 可实现税金3600万元。
二是以存量引增量, 立足优势抓招商。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 鼓励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原种场是原金牛集团破产企业的最大聚集地, 共有31家破产企业, 破产后, 大量资产闲置。通过大力招商引资, 3亿多元的闲置资产全部通过买断、租赁等方式盘活, 整个园区呈现出勃勃生机。据统计, 全县通过招商引资, 盘活存量资产的企业达200多家, 盘活资产6亿多元。
三是以资源引资本, 依托产业抓招商。多年来, 我们坚持立足资源, 发挥优势抓招商, 通过资源开发引进外地资本投入支柱产业建设, 把引资重点放在矿产开发、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和商留流通等短腿产业上。十堰寿康、丰融、人商、京华、鑫城新合作先后投资7000万元, 在郧县建立连锁超市, 这些大型商家的进入, 不仅繁荣了市场, 而且拉动了内需, 扩大了消费, 激活了第三产业发展。
四、围绕项目建设, 创优发展环境
一是创新政策环境。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实施“开放活县”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支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十多个重要文件, 形成了推动改革、促进创新、减负增效、突出奖励等政策体系。在政策的落实和推动下, 全县民营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民营化率达到98.6%, 企业活力不断增强。
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县政府每年从预算中安排1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支持工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不断提升装备水平, 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符合国家政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重点企业, 固定资产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的, 对其固定资产投资部分, 可按照银行贷款利息由财政贴息20%~50%, 贴息1—2年, 每户企业年贴息额在10万元以内;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模式, 按照市场化的要求, 投资5000万元, 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 鼓励企业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 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县财政每年从预算中安排150万元,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并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法人代表进行奖励, 提高了企业推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多作贡献的积极性;每年从预算中安排50万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 木瓜、柑桔、桑蚕、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正在兴起。
三是优化服务环境。在全县广泛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 率先建起行政服务中心, 将所有的行政许可事项纳入窗口办理;对重点工业企业实行“零干扰”和“挂牌保护”制度, 同时, 探索“一费制”收费, 成立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 重手整治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 坚持查处损害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并利用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平台, 宣传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 增强了政策落实的透明度。
抓项目带动 促转型升级 篇3
今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用三年时间,支持一批新闻出版企业、实施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带动和加快新闻出版业整体转型升级步伐——这就赋予2013年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更多含义和紧迫感,当然,也给予业界更多期待。
2013年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共有53家出版单位和21家技术企业入选,于2014年正式进入建设阶段,并计划于2015年1月底完成项目建设并通过验收。如今岁末将至,时间紧迫,各实施单位项目具体进度如何?实际成果怎样?能否如期完成并通过项目验收?项目能否尽早推动新闻出版行业的整体转型升级?本刊记者采访了总局数字出版司与多家项目实施单位。
步骤清晰、管理有序,项目整体进展顺利
据总局数字出版司科技处处长冯宏声介绍,2013年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启动以来,今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这些都标志着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已经步入实质性建设的新发展阶段。为全面有效地指导项目实施单位及时高效完成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总局与财政部等多个政府部门制定了多项保障措施,从而使得整个项目管理步骤清晰、管理有序、指导到位。
整个项目在流程上分为前期实施方案编制、项目申报与审核、软件供应商招标、项目管理培训、项目建设、项目调试、项目验收等多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时间进度表;在项目具体建设上,既考虑了从生产流程改造、产品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又考虑了不同出版单位的数字化基础,根据数字出版的实际步骤提出数字化加工软件等“六个包”供出版企业选择。
在对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跟进及实际管理过程中,总局数字出版司科技处分工明细、专人负责、及时指导。项目实施以来,总局数字出版司组织了多次专项培训、专项调查、阶段性会议,以全面掌握项目执行情况,提高项目执行效果。
2014年3月,组织了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政策与项目管理实践培训班,针对各个传统出版单位社领导、财务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分别就规范国家项目的实施、监管和验收等问题进行培训。
同年7月,举办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专题培训班,旨在总结推广各地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先进经验,带动传统出版单位整体转型升级。
同时,开展项目执行情况调查。截至2014年10月,共有53家出版企业、16家技术企业填报了《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执行情况调查表》。调查表对项目实施单位的软硬件安装情况、资源数字化情况、项目管理情况、项目标准执行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显示,项目整体进度情况顺利。53家出版企业项目整体进展正常的有49家,占比92.5%。16家技术公司中,项目整体进展正常的有15家,占比93.8%。通过此次统计调查展望项目进度,预计到2014年底,51家出版企业能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占比96.2%;16家技术企业均表示能够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
2014年10月,2013年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阶段性工作会召开,会议通报了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的阶段性工作进展情况,并对项目验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项目带动、成果显著,企业打造五个“一”
通过与多家项目实施单位的经验分享,记者了解到,项目实施单位,尤其是出版企业,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不仅在软硬件、资源建设、产品表现形式等方面按总局要求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还重建或者说完善了整个企业的数字出版生态环境,具体可以表述为五个“一”:形成了一套数字出版方案,建设了一批数字资源,推广和应用了一系列标准,建立了一套数字出版机制,培养了一批数字出版人才。
1.形成了一套数字出版方案
项目通过指导实施单位采购本单位数字出版必备的软硬件系统,帮助出版单位实现数字出版的基础建设,形成加工、协同编纂、资源管理、产品封装发布及终端应用的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
总局要求各出版企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应全面梳理相关业务,从生产流程改造、产品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实现全面、完整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支持采购两大类软件及系统:一是对传统的出版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软件及系统,以实现出版流程的完整性,包括数字化加工软件、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编辑加工系统、产品发布系统等四种软件及系统;二是对多种属性的内容资源进行关联、复合应用的软件及系统,以实现出版产品表现形式的完整性,包括关联标识符编码嵌入软件、复合出版物生产和投送系统等软件及系统。在硬件方面,项目支持企业采购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所必备的基础性硬件设备,包括通用硬件设备(含与之配套的系统软件)及专用硬件设备。
据统计,目前,各出版企业基本完成硬件采购和软件安装,完成硬件采购的有51家,占比96.2%;完成数字化加工软件安装的有47家,占比94%;完成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安装的有47家,占比100%;完成编辑加工系统安装的有47家,占比94%;完成产品发布系统安装的有47家,占比95.9%;完成关联标识符编码嵌入软件安装的有33家,占比94.3%;完成复合出版物生产和投送系统安装的有32家,占比86.5%。
2.建设了一批数字资源
从此次阶段性统计数据来看,整个资源数字化建设进度不一。53家出版企业中有45家完成了加工资源的筛选和准备,占比84.9%。各单位已完成资源数字化的存量资源共计92786本(册),增量资源共计15643本(册),但资源数字化整体进度不一,仅有13家出版单位的资源数字化完成比例在50%以上,其中12家出版单位还未开展资源数字化工作。在已开展资源数字化加工的出版企业中,8家以自加工为主,17家以外包为主,25家采用自加工与外包结合。
虽然进度不一,但项目实施为出版单位建设了一批数字资源,而且有不少是特色资源,有利于出版社打造专业资源库。多家出版社结合自己的资源特色策划了不少专业数字产品,如中国林业出版社的“森林调查专用数据库”、在线资格培训等,人民交通出版社的“道路与交通工程专业主要课程助教资源包”“高职教育汽车类专业资源包”“全国海事系统职工继续教育学习平台”等。
3.推广和应用了一系列标准
刚刚发布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标准化工作,支持企业对《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CNONIX)》国家标准开展应用,支持企业对《多媒体印刷读物(MPR)》国家标准开展应用,鼓励企业围绕现行标准进行项目建设、开发,未来还将有更多国家标准的推广应用纳入支持范围;支持企业面向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企业标准研制。
2014年初,总局数字出版司委托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标准化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成立了5个起草组,确立了项目管理、基础应用、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流程接口5大项、18小项项目标准。据统计,在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实施中,51家出版企业中有17家参与了项目标准的编写,占比32.1%。23项标准中有21项在60%以上出版单位得到了执行。
与此同时,国家标准MPR在多家中央文化企业得到应用,丰富了出版社的内容产品,其中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等单位的MPR产品还在今年的深圳文博会上进行了展示。据中国MPR注册中心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MPR出版单位在线注册单位已达284家。
4.建立了一套数字出版机制
数字出版既是“一把手”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出版企业若要建立起功能比较完备、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与出版社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出版体系,必须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多家项目实施单位的经验证明,在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实施中,项目启动要遵循任务分解、明确职责、严格预算、设定进度、规范程序的原则,通过项目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的数字出版机制。
据统计,出版单位中共有45家出版企业设立了数字出版部门,占比84.9%;共有41家建立了项目管理制度,占比77.4%;有9家项目建设内容有变更,占比17%。根据调查,16家技术企业中有14家建立了项目管理制度,占比87.5%;有4家项目建设内容有变更,占比25%。
多家出版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台了《数字出版资源内容管理办法》《数字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支持数字出版发展的激励措施》《社多媒体课件制作标准》《社视频制作标准》《社动画制作标准》《社音频制作标准》等多项管理办法,既为项目实施保驾护航,也完善了社里的数字出版机制。
5.培养了一批数字出版人才
数字化转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锻炼了实施团队,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既提升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与管理性,又提升了其互联网思维、数字出版产品策划能力和营销能力,实现了出版单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可以说带动了整个出版行业的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知识产权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业务已经由数字出版骨干扩大至普通编辑人员,很多编辑人员已开始运用编辑加工系统进行图书的编辑编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获得了相应的数字化编辑编纂宝贵经验。
北大方正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高国连在交流时说,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培训工作非常到位,如今,知识产权出版社已使用真实的数据走正式出书流程策划了一系列新选题。
这些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更有利于建立起市场需求信息共享机制,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出版单位未来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与商业运作打下基础。
培育人才、面向市场,加速转型升级
通过近一年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的实践经验,项目实施单位不管是技术企业,还是出版企业,都提出不少共性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个难题是人才的问题。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的时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劳动者),也必将对新闻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推动,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目前看来,人才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不少员工不能主动接受媒体融合的理念,更有甚者,对项目实施带来的出版社业务流程再造呈现抵触情绪,不利于系统的推广应用。二是技能缺失,有待提高。编辑若要深入参与数字出版,则不仅仅是进行选题策划,更要结合产品渠道设计产品形式与具体架构,目前这方面的人是少之又少。三是专一人才多,高端复合人才少。目前数字出版工作人员中单一的技术人员或编辑人员多,能综合数字技术、产品设计、行业需求、产品渠道等能力于一身的高端人才少。因此会出现出版社用户对项目需求的不明确和不理解,导致需求不能确定,变更风险增加。此外,数字出版部门及数字出版人员在出版企业通常处于相对边缘地位,新闻出版行业对数字出版人员的职称评定、资格认定等评估体系尚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数字出版的发展。
因此,出版企业应利用人才培养、引用、定制等多种途径,通过项目实施、全员培训、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由骨干而员工、由少数而多数,在企业内部逐渐普及数字出版的理念、媒体融合的概念、数字产品的设计及应用技能等,加快本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从而带动整个新闻出版行业的转型升级。
第二个难题是成为市场主体的问题。文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最终解决的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的问题。但是,目前看来,很多单位在项目运作中存在思想误区,不少单位还没有将项目实施工作上升到战略层面。一些单位在申报和实施政府项目的过程中,不乏“等、靠、要”的观念,没有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本单位的数字出版便不发展;还有一些具体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完成项目,完成上级单位任务即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层面上。
抓改革、促发展总结 篇4
大讨论活动总结
按照三亚市国资委关于开展“抓改革、促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总体布署,自2012年11月7日以来,我司按照大讨论活动方案,运用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严密组织,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一)动员部署,提高认识。
接到市国资委“抓改革、促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的通知后,我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班子会,结合工作实际,对全司的大讨论活动进行了研究部署,制定了《“抓改革、促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对大讨论活动进行了动员部署,召开了职工大会,使大家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和重点。
(二)周密计划,稳步实施。
按照《市国资委开展抓改革、促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通知》的要求,结合管理工作的实际,通过制定《三亚城投“抓改革、促发展”解放思想、更
新观念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集中讨论和着力解决公司内部管理人员素质、工作落实等方面的问题,对时间安排、方法步骤、学习形式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把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活动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以列表的形式进行了细化,并且由公司分管领导和办公室以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督查实施进度,确保大讨论活动一环扣一环,环环落到实处,确保参学率100%。
(三)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加强领导,确保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我局成立了由公司总经理杨永红任组长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由各部门联合组成,办公室负责教育活动的组织协调、资料发放、情况收集等工作;办公室负责信息联络、以及活动期间的信息反馈、新闻报道等工作;以及负责全公司主题教育的材料收集、督促落实等工作。为确保大讨论活动的整体推进和全面落实,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在做好自身学教活动的同时都明确了对各部门、各子公司、各项目部大讨论活动进行全程督导。
二、以召开民主生活会为切入点,把存在的问题挖深找准。
我司召开了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广开言路,深挖问题,剖析根源,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狠挖问题根源,切实做到了自省、自勉、自警、自惩。
第一,组织召开了公司党支部成员民主生活会。在民主生活会上,公司党员在和谐的氛围中人人有发言,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在内部不同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对照员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查找差距。针对自评和互评中找出的问题认真加以剖析,提出整改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相互促进,比、学、赶、帮,全面提高的良好效果。
第二,创新方法,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将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梳理汇总,我局领导班子和大讨论办公室高度重视,对每一条意见和建议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并进行了归纳整理和汇总,并且进行整改。
三、深入调查研究,撰写理论文章
按照市国资委通知的要求,在2012年11月18日至23日开展了专项调研并召开了讨论会。在深入调查研究和深刻讨论的基础上,围绕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理念,破解融资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形成符合我司实际的一篇理论文章。
四、今后的打算
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司认真坚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坚持边查边改原则,取得了主要阶段成效,为我司今后的实际工作明确了工作的重点和前进的方向。作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我司的项目一般具有前期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报期长、建成后运行维护成本低、现金流回报稳定等
特点。而企业债券具备一次性融资规模大、融资成本低、资金使用稳定、投资方向相对自由等优势。因此,发行企业债券对融资平台公司而言,是一种非常契合自身需求的融资方式,是推进城市建设的有效融资途径之一。我公司正在深入接触多家券商,拟定发行债券的相关方案,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三亚城市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抓项目促发展总结 篇5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营造环境抓项目、促发展作为实施三大战略,加快xx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连续两年开展了 “营造发展环境年”活动,集中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gdp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三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建国50年的总和,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就相当于前50年的一半;火电厂、xx梯级电站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结束了xx没有大项目的历史。同时,坚持每年新上15个左右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累计已建成投产32个。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达到了18.5%,利税增长42%,盈亏相抵,净利润增长2.76倍。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75%,龙头企业和其它小型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的初级加工能力,已占种植业产品的70%,龙头企业加工转化率达到46%,产业化初始阶段的目标基本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幅度增长,城镇化水平达到了31%。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24%,比去年同期提高1.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16.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8.0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8%,实现了首季开门红。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发展抓项目的环境改善。
xx的经验和我们实施三大战略的实践都充分说明,加快发展必须要有抓项目的良好环境作保证。因此,市委、市政府决定,要把营造环境抓项目、促发展作为贯彻省委“两抓”“两放”战略的重大举措,作为实施三大战略,加快xx发展的重点工作,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一、把营造环境的立足点放在抓项目、促发展上。加快xx发展,三大战略是龙头,项目建设是载体,环境改善是保证。只有营造好抓项目的环境,我们才能更好地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xx流域综合治理等新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把国家政策变成投资、变成生产力;才能形成对外招商引资、对内启动社会资金、吸引民间资本的有利条件和环境氛围。一要正视差距,树立营造环境抓项目的强烈意识。我们与xx在综合实力、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很大,无法相比。但在思想观念、工作重点、工作方法和加快发展的胆略与巧劲、活劲等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江苏的经验。xx即没有大企业,又没有上市企业,我们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放在项目建设上。要坚持大中小结合、“乔灌草”并茂的思路,像xx那样,既要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又要铺天盖地的中小项目。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认真扎实地做好项目储备和项目前期工作,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引进项目,真正形成“干部围着企业转、一切围着项目干”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各级干部的项目培训力度。要把项目培训与各行业、各部门的干部培训、业务学习、知识讲座等结合起来,重点解决部分干部不懂项目、不会抓项目、不会与客商谈项目、不会用市场经济手段运作项目的问题,通过不同形式的项目培训,提高各级干部寻找项目、洽谈项目、建设项目的实际能力。三要建立健全抓项目的工作机制。继续坚持落实重大项目建设领导联系、部门负责、定期报告、动态管理制度,对重点项目实行政府部门报批代办、现场审批办公、预约服务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形成项目运转快速、便捷、高效的运作机制。四要创新企业经营激励机制。结合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建立完善企业经营激励机制,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市上每年安排5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项目建设,各县区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此项工作。今后,还要加大力度,尤其要对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快、质量优、贡献大的企业和项目业主进行重奖,真正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企业发展的良好风尚。同时,有关县区和部门要抓住省上企业管理权限下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和改制嫁接力度,本着以资源换项目、以场地设施引资金、以事业引人才、引客商的原则,力求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借助外力使其做大做强,不断壮大市属十强企业、骨干企业队伍。
二、把营造环境抓项目、促发展的突破口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营造抓项目、促发展的良好环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经济发展的许多深层次环境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特别是受利益驱动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认真研究解决。近几年来,虽然全市上下在营造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影响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四种带有倾向性”问题上,即:权力思想错位,主要表现在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的倾向;政策服务滞后,重管理轻服务,只管理不服务的倾向;不守信誉,不讲诚信,只顾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发展的倾向;法律意识淡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以罚代管的倾向。这几种倾向,尽管表现在少数单位、个别人身上,但对营造抓项目、促发展的环境造成的阻力很大,必须下决心解决。一是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要教育和引导各级干部破除不顾发展大局的各种思想观念,坚决克服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着力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思想障碍,进一步强化营造环境抓项目、促发展的意识和自觉性。二是强化抓落实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要把营造环境与加快部门职能转变、业务建设、制度落实结合起来,加大整改力度,强化服务意识,摆正工作位置,集中精力抓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三是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各行各业都要积极搭建抓项目、促发展的工作平台,调动和保护好各方面的积极性,让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对那些思想保守、长时期打不开工作局面,特别是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干部,该换岗的要换岗,该调整的坚决调整。对因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影响项目建设的部门、单位,要追究部门、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三、把营造环境抓项目、促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上。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是围绕建设服务政府、效能政府、法制政府、诚信政府,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一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结合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加大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力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凡属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审批事项要取消,力争两年内市级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减幅达到70%左右。二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市、县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改革审批方式,建设政务“超市”,进一步完善“一站式”、“一条龙”办公服务,公开办事程序,层层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及时向社会公布政府的政策规定、服务程序、办事方法等,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管理方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机制、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不断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三是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各级各部门要抓好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人员培训,要求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学会并善于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处理经济社会事务,做到公正执法,依法行政。要依法加强对建筑市场招投标、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重要经济活动的规范监管,今后重点建筑工程和重大项目都必须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施工合同制和建设监理制,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要提前介入,实行全过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解决。四是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带头讲诚信、守信用,认真落实配套政策,兑现服务承诺。要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推行经济户口管理,建立信用评级、警示惩戒制度,规范企业信用行为。组织实施“共筑诚信xx个十百千万工程”和“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场、街)争创活动,努力塑造“诚信xx”的良好形象。
四、把营造环境抓项目、促发展的主要精力放在狠抓落实上。坚持不懈地营造良好环境,关键是抓好落实。各级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统筹兼顾,腾出精力抓好这项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常抓不懈。各级各部门要注重建立营造环境抓项目、促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把营造工作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始终,纳入常规工作紧抓不放。市、县区要继续加大力度,确保营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大口牵头部门要加强营造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行业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明确责任,严格考核。要继续实行目标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抓发展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必须抓环境”的责任意识,将营造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年终与经济工作一同考核,一同奖罚,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三是强化措施,加强督查。不断总结完善措施,开展各种形式的督促检查,做到“三个不变”:即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开展视察质询活动不变,一年两次组织社会各界代表对重点部门进行民主评议不变,对连续两次排名后三位的单位领导班子采取组织措施予以调整的做法不变。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民主评议体系,改进评议的方式方法,对每年参加评议的人员要按照本人参与评议中体现出的公平、公正、公德优劣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保证评议活动的公正性。对有关部门和单位评议中发现的问题,市、县区营造办要加强跟踪督查,限期整改。四是求真务实,改进作风。各级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权力观、政绩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作风建设寓于抓项目、促发展之中,不断创新工作思维、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要下移工作重心,定期深入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一线,现场办公,主动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困难,扎扎实实地围绕项目建设做好各项工作。
抓项目促发展总结 篇6
南京市国土资源局第二分局成立三年来,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服务经济、服务人民”为职责,以“作风优良、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群众满意”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不断研究和改进服务保障方式,狠抓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落实,为辖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xx年被市局评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河西指挥部评为“迎接十运会、建设新城区”立功集体;xx年年分局机关及沙洲、兴隆、双闸、江心洲四个国土资源所被评为区级文明单位。至此,二分局顺利完成了xx年年70%以上国土所建成区级文明单位、80%以上建制单位建成区级文明单位的创建目标,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完善“三项机制”,强化责任,增强创建工作的主动性
一是强化领导,完善组织机制。分局坚持把文明创建作为加强国土资源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分局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分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科(所)负责人为组员的文明创建领导小组,加强组织,统一领导。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文明创建工作例会,学习贯彻上级文明创建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工作经验,分析创建形势,研究布置创建工作。
二是强化监督,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落实“五条禁令”,把“廉洁国土”形象,贯穿到党风廉政教育的始终。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充分发挥基层监督、服务对象监督、用地单位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逐步形成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监督体系。聘请了18名监督员,多层次、多渠道接受社会监督,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三是强化责任,建立考核机制。分局确立了“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创一流”的创建工作目标,建立了分级管理、分类指导、责权明确的目标责任机制。分局长与各科(所)长签定《工作目标暨廉政保证责任书》,制定了《文明创建考核细则》,每季度组织考核。通过严格考核制度,落实创建措施,明确创建责任,增强了科(所)长履行“一岗双责”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立足“三个围绕”,开展活动,增强创建工作的深入性
一是围绕创建宗旨,深化创建内涵。分局把文明创建工作作为深入推进“完善体制、提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全面覆盖”的创建思路,以文明创建工作为契机,明确各部门职能、细化各岗位分工、理顺各业务流程、完善各类管理制度、磨合各程序接口,为业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二是中心载体抓创建,丰富创建内容。在创建过程中,围绕中心工作,不断丰富创建内容,积极开展“管理规范年”、“文明科(所)”、“文明职工”、“文明家庭”、“服务之星”等争先创优活动。同时,注意宣传、树立典型,先后开展了向“克难奋进,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热爱国土事业”的黄晓华和“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永葆共产党人本色”的马良安等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局庆20周年为契机,大力开展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和经常性群众文体活动,在分局内部营造了团结、和谐的浓厚氛围,增强了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把文明创建活动渗透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是围绕“窗口”抓创建,延伸创建领域。基层国土所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前沿“窗口”。分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注重加强横向交流,纵向学习。主动寻求辖区有关单位的支持帮助,通过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参观学习等形式,学人之长。分局还以创办简报的形式,将本单位各科所、兄弟单位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中有特色的好的做法、成功的经验以及创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通报,达到群策群力、互学共建的目的。
三、突出“四个结合”,彰显文明,增强创建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文明创建与队伍建设相结合,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以文明创建为契机,以提高能力素质为核心,坚持把学习作为提高素质的根本途径,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交叉培训;围绕中心工作,重点加强坚定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等基本理论的学习;紧贴工作实际,突出抓好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党风廉政、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急缺知识,认真开展地籍管理公文写作、依法行政等专题业务培训,岗位培训
率达到了98%。
二是文明创建与制度建设相结合,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先后建立完善了《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编发了《行政规范汇编》和《业务知识汇编》。注重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和效能监察机制的构建,积极推行集体会审、网上审批、服务承诺、办事公开、领导接访、行风监督等制度,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规范执法办案程序和纪律。通过规范化管理,改变了过去干部职工思想上存在的“不稳”,精神上存在的“不振”,作风上存在的“不实”,服务上存在的“不热”等现象,形成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返回
单位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四是文明创建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打牢。在文明创建活动开展过程中,分局坚持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从依法行政、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入手,积极开展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的国土资源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增进与社会各阶层的沟通,解答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落实与村民利益相关的征地、拆迁补偿实施公示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同时,分局还针对因征地拆迁、违法用地、政策衔接、历史遗留等可能诱发的各类国土资源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排查,摸清底数,加强预测预防,积极做好国土资源方面的信访工作。坚持局长接待日和政策法规咨询服务制度,妥善地解决了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较好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供电公司女工读书活动总结
·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范文
·2012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总结
·海事局团委青年工作总结汇报
·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团委2012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要点
·农行分行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总结
·银行分行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总结
·银行团委申报五四红旗团委总结材料
【返回
单位工作总结
围绕发展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 篇7
一、坚持党组织设置与企业组织架构紧密结合, 不断巩固党的组织基础
苏宁电器集团是三级管理模式, 即“总部-大区省级公司-地市级子公司”。总部直接管理大区, 负责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的监督;大区直接管理子公司, 负责将总部的决策贯彻与实施;子公司负责执行和反馈。苏宁党委成立之初就决定依托这种管理模式, 建立党的组织架构, 即“党委-党支部-党小组”, 党委设在总部, 在大区建立党支部, 在子公司建立党小组。企业党的组织架构与企业行政管理架构相一致, 使大区党支部自觉地承担起对下属子公司党小组的管理, 管理的过程一致、目标一致、绩效一致, 保证了公司党委各项要求的贯彻和落实。同时, 在其它产业公司也都相继组建了党支部和党小组, 隶属总部党委管理。截至目前, 现在苏宁电器集团在全国子公司中已有党员4843名, 已组建党总支5个, 党支部70个, 党小组82个, 党组织覆盖率已达到100%。
本届集团党委委员由7人组成, 都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 负责总公司的人力资源、售后服务、生产加工、业务营运等工作, 来苏宁之前, 都有着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优秀的党委班子, 为企业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总部党委办公室配备2名专职干事外, 集团党务干部上从党委书记下至党小组长均兼任公司行政工作。党委在党务干部的推选上严格把关, 本着“党务干部既要是党的事业的骨干, 也要是企业各项工作的骨干”的原则, 要求所有党务干部的任命都要在公司行政领导、集团党委委员以及广大党员和群众员工中征求意见;集团党委委员和大区支部书记一级还要征询集团董事会意见。对新任命的党务干部, 集团党委通过组织区域间党组织负责人经验交流、集中辅导授课等形式, 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 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使命, 提高新任党务干部理论联系实际和开展党务工作的能力。
二、坚持班子建设与团队建设紧密结合, 不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
2003年集团党委成立之初, 就提出了要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争做企业优秀员工的活动。7年来, 从集团高管到基层一线, 先后有2000余名党员受到了集团的通报表彰。随着企业连锁化的发展, 集团制订了每年招聘1200名大学生的工作计划, 并提出了党员优先的录用原则, 为集团党组织不断补充高素质的新生力量提供了保证。
新党员进入集团后, 党委要求各地党支部、党小组做好新党员的接收工作, 加强对青年党员员工培养教育, 帮助指导他们尽快适应企业文化、掌握岗位技能, 同时, 做好预备党员的培养和考察、转正工作。近年来, 通过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 集团党委每年都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评选出一批先进党支部和100多名优秀共产党员, 并将他们的事迹在全集团广为宣传, 得到了广大员工的充分认可和称赞。通过学习教育, 申请入党的员工越来越多, 已有200多名员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 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占30%, 基层管理人员占50%, 作业类员工占20%。党委对每个人的入党动机进行了严格的考察, 然后将其编入他们进行培养、教育, 让他们全面提高对党的认识, 感受党组织的关怀。
每个党员都是党组织的一份子, 一言一行都代表党员的形象, 也影响着党的形象。集团党委坚持把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团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通过召开视频会议的方式对广大党员进行党课教育, 党委选聘了自己的党课教员, 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国视频党课, 组织广大党员学习重要文件、相互交流研讨。各支部也因地制宜开展党课教育。二是不定期编辑企业党务信息:《苏宁党务工作信息》, 通过企业先进的协作管理平台, 向广大党员干部和党员员工传达上级党委的重要决策和指示, 介绍企业党建工作的最新动态, 分享其他党支部、小组的工作经验和心得等, 使得广大党员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三是要求所有党员密切联系群众, 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主动联系相关部门, 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 使越来越多的优秀党员走上了领导岗位, 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集团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也得到了不断增强。
三、坚持党建深化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 不断巩固党的工作基础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集团党委成立后, 始终把促进苏宁科学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一是注重教育引导党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当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求党员为企业着想, 服从企业安排, 把本职岗位当作个人成长的事业平台, 而不是谋求生存的职业平台。比如, 每年夏季大忙来临时, 集团党委号召广大党员积极投入旺季促销活动, 许多党员主动要求到最繁忙、最辛苦的一线工作。大忙过后, 他们仍然放弃休息, 继续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一些党支部利用周末时间, 在商场一线设立“党员服务岗”, 为群众提供细致、贴心的服务, 赢得了顾客的赞扬;一些党支部还组织党员帮扶社区困难家庭, 免费上门维助, 树立了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二是适时、适当、适度安排组织生活。苏宁电器集团是全国连锁企业, 党员职工出差频率较高。因此, 党组织生活在时间安排上, 不强调每周或每月必须过一次组织生活, 而是结合企业特点, 提出在某一段时间内不少于一次组织活动;每次活动的时间也不作硬性规定, 而是因事制宜、可长可短, 保证完成预案即可。在内容安排上, 党委提出指导性和规定性两种要求, 指导性要求注重特色, 规定性要求狠抓重点。在到会率上, 不求全体参与, 但求全面覆盖, 每次组织生活有超过半数的党员参加即可举行, 但活动内容、工作要求, 党支部和党小组要告之每一名缺席党员, 并征求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党委成立以来, 每年都结合上级组织部门的要求和公司的公益活动, 提出党建工作和党务活动的主题。比如, 2006年, 提出了“1+1阳光行———社区志愿者行动”等。同时, 苏宁还充分利用公司的OA系统、邮箱系统、视频系统开展党务工作, 推动了党务工作信息化建设。三是主动争取业主和董事会的支持。集团党委坚持把争取业主和董事会对党建工作的支持作为党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比如, 集团党建工作计划、重大活动的组织策划, 党委都以书面形式报董事长阅示, 认真采纳其反馈意见;公司评选“优秀党员”, 党委先筛选各支部的报送人选, 并将筛选结果报送公司人力资源部征求意见, 尽量与公司绩效考评相一致;日常工作中, 党委注重与各大区、子公司的高层领导沟通、探讨如何使业务与党务“两手抓、两促进”。这一系列举措得到了公司行政领导的充分认可。在每年的年终总结大会上, 集团董事长都会认真评价集团党委一年来的工作情况, 并对下一年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
抓有效管理 促学校发展 篇8
一、学校管理变革的发展方向与要求
1.学校管理变革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民主进程的加快,学校管理也正在走向变革。呈现出4个方面的发展方向:一是从表层走向内核,追求人本;二是从依附走向自主。回归校本;三是从管理走向经营,关注成本;四是从职务走向职业,追求能本。“人本”、“校本”、“成本”和“能本”,成为学校管理者关注的主题。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提出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流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个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和谐的发展。”育人过程注重课程、德育、教学、学习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创建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备的、具有发展力和竞争力的现代教育模式。把“办负责任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有发展力的教育”作为价值追求。
2.学校有效管理要体现办学个性。学校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一是保证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的正确性,并使其具有竞争优势;二是保证过程和手段的有效性,使其具有先进的教育生产力;三是保证目标的达成与结果的有效,使其具有执行力的管理;四是保证可持续发展,使其具有恒久不变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校文化。学校的有效管理,实质上是一个学校办学个性的外在表现。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特别注重个性办学和特色发展,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二、学校有效管理的基本内容
1.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包括学校使命、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战略对策等核心要素,应体现全局性、全程性、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从管理内容上分类,包括教学管理战略、德育管理战略、学生发展战略、教师发展战略;从管理取向上分类,包括特色战略、品牌战略;从管理层次上看,有宏观战略、中观战略、微观战略。战略管理的实施,其主要程序是“进行战略分析选择——制订方案规划——配置学校资源——实施组织调整——施行有效控制”。
2.模式管理。模式管理,其内涵是使教育活动中的各種要素优化配置的一种结构体系,包括设计思路、框架程式、规格范式。学校要实现有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对模式的设计构建与实施操作。从具体操作上看,其过程是“选择理论—设计方案——方案实施——评价反思——改进提升”。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十分重视办学模式建设,全面推进行政、德育、教学三大模式的构建、优化和管理。
3.执行力管理。“执行力管理”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操作力,是将落实进行到底的坚持力,是将资源有效整合的领导力。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始终抓住管理的缰绳,强化执行力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主要采取两大措施:一是保持管理团队的自身活力,打造高效的管理团队,保证工作做到时时有检查落实、信息反馈、反思评价,实现不断优化和超越;二是通过推行“目标定位、过程精细、督导评价”,使各项管理行为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努力追求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4.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一种发自内心与自主的管理范式,是对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变革、文化的建设、文化力的提升实施的管理,是把学校管理的软要素(人)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环节的一种现代学校管理方式。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坚持“学校文化≠学校物质环境≠标语口号≠制度文本”的理念,积极构建价值文化,形成全校教师共同的人生观、职业观、教育价值观;建设精神文化,形成精诚合作、追求卓越的教师精神,挑战极限、勇攀高峰的学生精神;建设行为文化,致力于建设优良的政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制度文化,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管理,最终形成学校的文化力。
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实施有效管理已初见成效,近年来,学校被楚雄州教育局、州教育工会评为校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被州教育局、州教育工会评为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先进单位。2007年3月被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2007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2008年8月被云南省教科院评为教育科研实验学校。
【抓项目促发展总结】推荐阅读:
抓改革、促发展总结06-09
抓纪律促发展06-26
永顺站抓廉政迎国检保稳定促发展活动总结10-07
抓科研促教学谋发展06-05
迎国庆、抓稳定、促发展07-11
谋发展 抓质量 促和谐07-17
抓党建带队伍促发展09-13
抓党建促转型谋发展10-17
抓规范管理,促学校全面发展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