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培训策划(共15篇)
新闻稿培训策划 篇1
秀出你的创意勇夺销售之星
2011年11月22号晚七点,合肥师范学院第三届营销创意设计大赛培训会在 经济管理学院2教西阶三举行。此次营销创意设计大赛是经管学院特色活动,也是此次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之一。
这届营销创意设计大赛是与完美公司合作,该公司提供旗下产品完美芦荟胶,芦荟喷雾口香剂,芦荟沐浴露等一系列芦荟生活产品,而参与此次大赛的选手们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奇妙的营销方案来卖出完美公司提供的产品,参赛的101个团队通过此次培训会深入了解芦荟系列产品,并通过PPT展示以及最后的实战演练决出优秀团队和营销之星。
当晚,由完美公司派出的三名经理代表详细地介绍了该公司旗下的芦荟系列产品,并现场展示了产品芦荟胶。部门经理与台下的同学亲切互动,讲述了他们身为销售员的经历,向同学们传授了一些销售经验,还有回忆了他们在大学生活里感受到的点点滴滴。对此,他们劝告大家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鼓励大一新生积极参与如此次大赛的各种校园活动来丰富校园实践,充实校园生活。对于此次营销创意设计大赛,他们表示热烈支持,并且在培训会上热情号召大家发挥奇思妙想,想出精彩的创意,鼓励大家重在参与,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沿途旅程所获得的经历感受。
在培训会的尾声,现场同学提出对此次大赛的疑问。公司经理,经济系学生会主席刘飞和外联部部长刘友进行了回答。有部分同学对此次比赛提出了较为犀利的问题,主席刘飞对此次大赛的宗旨和意义作出诠释,奖金固然诱人,但更重要的是参赛选手要维护公平和比赛宗旨。通过问答环节,同学们对大赛又加深了认识。
此次营销创意设计大赛培训会让所有参赛团队深入了解销售产品和比赛流程。预祝参加此次大赛的101个团队都能充分发挥潜能,秀出创意,冲上云“销”!
新闻稿培训策划 篇2
新闻策划立足于客观事实这一前提, 是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的前瞻性的、有巧妙创意和构思的、能够解答重要新闻热点问题的谋划与设计, 其意义在于最有效地运用和配置现有新闻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 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其中包括媒体利用自身的公众影响力, 通过策划活动来丰富市民生活或为群众解决一些生活难题, 可见新闻策划重在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 表现出公益性。针对近年来小区楼道内乱贴乱画现象等严重问题, 2008年牡丹江新闻广播进行了周密策划, 对内实现新闻广播整体节目联动, 对外与职能部门联合推出了为期一个月的《净化楼道, 美化小区"清除社区牛皮癣"》大型公益活动, 其舆论造势阶段利用一周时间在新闻广播《全市新闻联播》、《傍晚时分》、《新闻110》三档节目中播发专栏《透视小区牛皮癣, 记者在行动》, 反映小区乱贴乱画现象的严重性, 分析小区“牛皮癣”久清不绝的原因, 推介好的经验, 并在《法在身边》节目中请律师和城管部门负责人坐台直播间进一步加以剖析。清除社区“牛皮癣”阶段通过《全市新闻联播》、《新闻110》、《法在身边》节目推出《清除小区牛皮癣, 记者在记录》专栏, 利用一周多时间陆续报道集中活动日当天现场清理情况;通过巩固成果, 搭建平台阶段对清理完毕的小区各设立一个“便民服务张贴板”, 为供求双方搭建发布信息的平台, 《全市新闻联播》、《傍晚时分》节目推出《巩固成果, 搭建平台, 记者在监督》专栏, 跟踪报道张贴板设立和使用的情况, 实现“便民服务张贴板”与新闻广播生活服务节目《满盈在线》和大鹏新闻网服务信息的互动。在社区组织退休党员或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成立“小区乱贴乱画行为流动监督岗”, 通过监督队的日常巡查, 与城管部门联动, 及时制止新发生的乱贴乱画行为, 并将其形成常态管理。为了将这一活动引向深入, 新闻广播与市“城乡洁净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面向四城区各街道办事处所辖居民小区推出“城乡洁净工程———清除城市社区牛皮癣”文明小区评比活动, 号召全市社区争做“无牛皮癣”文明小区。活动总结时, 报道评比结果以及挂牌仪式, 与各申报小区联合设置广告公示板, 公示板的供求信息与新闻广播生活服务类节目《满盈在线》、大鹏新闻网均实现免费共享, 同时公布城管执法电话和《新闻110》热线电话, 以便于协助小区长期管理。通过一系列的策划, 楼道的乱贴乱画现象大部分被清除, 其中后期的策划活动与策划新闻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的目的是为了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而不是为了宣传而活动。
而策划新闻很多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赢得读者的眼球, 它经常通过策划活动, 人为地制造事实, 然后当成新闻来报道, 它偏重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 对社会效果和社会责任感则考虑不多。一些企业或政府机构经常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 表现出功利性, 也有媒体随之附和。或者是为了追求节目的好听好看, 而忽视了新闻本身具有的客观性, 一些电视新闻节目的通联编辑为了让片子更具冲击力, 经常向地方媒体约播坐在家里想象的情节和事实, 而地方台为了能在上一级媒体发片子也就按照上面的策划摆拍一些镜头画面或指定被采访对象做同期声内容。比如, 去年七·一建党90周年, 一家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组策划播发了一组全省各级党员干部同唱一首歌的片子, 于是编辑部向地方媒体约本地党员干部在具有本地特色的背景前齐声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同期声镜头, 一家市级台临时组织一个部门的人员, 针对上级媒体需要的歌词拍了几个镜头就传到了上级媒体, 这样的新闻尽管呈现的画面很有可看性, 却遭到了新闻当事人的质疑, 自然也降低了社会对媒体人的可信度。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 篇3
一新闻可以策划但不能制造
新闻策划,是新闻媒体为加强报道效果,而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做法能够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发挥团体力量,可以围绕新闻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全方位报道,提升报道的整体水准。然而,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有的新闻媒体却在新闻策划的路上误入歧途一新闻策划成了策划新闻。
策划新闻,根本原因不外乎是利益的驱动。
所谓策划新闻,其本质在于制造事件、制造新闻,完全抛开新闻的真实性,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并且这种策划新闻的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新闻传媒只能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策划,即讨论从哪些角度报道、如何架构与写作,或者对预计发生的事实组织前期报道。传媒不能推动或参与事实的进程,更不能制造事实,这应该是新闻从业者起码的素质。
二新闻策划的负面就是新闻炒作
对于新闻策划这一概念,业内普遍认可的解释是,“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信息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而对于炒作,2004年版的《现代词典》将炒作一词收入于附录的新词新意之中,其释义为,“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其例句是:“经过一番新闻媒体炒作,这位歌星名气大振”。通俗而言,如果把炒作比做是炒菜炒饭的话,那么应该是反复炒动,添油加醋,或者是任意配置材料,以其达到某种轰动效应。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说,判断一个新闻是否炒作,要看事件本身的社会价值是高还是低,比如有关中国加入wTO问题的报道,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媒体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报道它、解释它、判斷它,这是一件大事,媒体理当强调它,这不是炒作;而如果事件非常小,就像一些有关明星私生活的报道,社会价值很低,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分散了老百姓对社会中重要问题的关注,这就是炒作。
形象策划大赛新闻稿 篇4
——公管系第三届科技艺术节之形象策划大赛成功举行
稿件来源:公共管理学系团总支宣传部作者:周慧懿摄影:XXX
11月21日晚上7点,由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团委举办,公共管理学系团总支学术部承办的第三届科技艺术节之形象策划大赛在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公管系副主任李学英教授,公管系学生工作小组副组长郑梅晓东老师,公管系团总支书记刘婷老师,公管系11级辅导员温妙红老师,专职教师马倩颖、郑琛、蔡宝倩老师,学工部黄昊、杨春老师,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系团总支书记林敏敏老师,物流管理系团总支书记陈耀辉老师,会计系辅导员车宝琴老师,工商管理系团总支书记宋科整老师,院团委副书记翁羽东同学,院学生会主席杨坤同学,院学生会副主席严浩伟同学,广播电台台长孙奋之同学,社联主席李浩林同学以及各系团总支副书记、主席等均出席了本次大赛。大赛由温曼莉和林晨光主持。
本次大赛分两轮进行。第一轮是8支队伍依次在规定时间9分钟内介绍自己团队的规划方案。从公关形象到预算支出,选手们丰富的创意和精彩的表现引得全场掌声笑声此起彼伏。经过多番角逐,02号五道杠队,03号奇思广益队和06号奇睿队以优异成绩晋级第二轮。在第二轮中,选手依次抽取企业公关突发的事件状况,并现场1分钟做出处理,此环节考验选手们的应变思维和公关处事能力。三支队伍的表现不相伯仲,经过评委们一番斟酌后,最终由02号五道杠队荣
假新闻-新闻策划的异化1 篇5
2月27日,香港《东方日报》刊出“张艺谋与19岁模特儿 ‘地下情’曝光”的八卦新闻,称国际知名导演张艺谋早在底就找到了自己“最为满意”的地下情人,对方是年方19岁的模特儿王海珍,
这一报道把“张王恋”描述得有鼻子有眼:张艺谋与王海珍相识于198月,当时张艺谋为一家口服液产品拍广告,需要找几位身材高挑的女郎。而王海珍当时刚在成都夺得全国模特儿大赛冠军,被公司高层推荐试镜。就在见面那一刻,张艺谋立即惊为天人。并在面试当晚便邀请王海珍欣赏歌剧,散场后亲自开车送王海珍回家,更盛赞王海珍纯情可爱,胜过许多影星。当时双方互留了联络方式,“足见当时张艺谋已有意发动追求攻势。”
报道还说,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在威尼斯电影节夺奖之后,他首先便打电话给王海珍。而两人感情升华则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拍摄广告之时。王海珍不小心患上感冒,张艺谋为此非常心痛,亲自端水送药极尽呵护,令其他工作人员羡慕不已。
报道称,王海珍对张艺谋“心甜不已”,表示早前她的母亲生病,张艺谋更足足打来两小时电话进行安慰,十分体贴。
由于张艺谋所具有的知名度,这一“事件”第二天就被内地各大媒体在显著位置,接下来关于这一事件的追踪报道更是连篇累牍,使原来名不见经传的王海珍一夜之间名声大振,身价倍增,成为最被人关注的娱乐人物。
203月4日,对这一消息已忍无可忍的张艺谋借着到北京开两会的机会,向媒体就“王海珍绯闻案”作了澄清——有关他与王海珍恋情的炒作纯属编造,是彻头彻尾的假新闻!
其实,在这一轰动性的八卦新闻出现后,就有媒体判断这是一个假新闻,并一直在猜测谁是幕后策划人。后来焦点都集中到了以善于炒作而著称的广东巨星公司的老板邓建国身上。理由是:“巨星”在香港《东方日报》刊出“张王恋”新闻的当天,邓建国就打电话提醒《南方都市报》报记者注意此事。如果“张王恋”与“巨星”无关,“巨星”又何必对这事如此敏感呢?香港《东方日报》天天有新闻,却从未见过“巨星”如此主动、及时地向媒体“报料”啊!随后,有媒体不断推出系列补充材料:“旧料”有去年金鸡百花电影节,邓建国当众说过“下一步我要签的就是王海珍”;“新料”则是“巨星”公司用100万元将王海珍签为旗下艺员,让她出任正在积极筹备的一个娱乐节目《娱乐口香糖》的主持人。 从“谁得益,谁策划”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的策划者也应该是“巨星”公司,因为原本王海珍在演艺圈只是一个无名小辈,签约之后对“巨星”难有太大贡献,而现在则不同了,王海珍已被炒成一个炽手可热的人物,将给“巨星”带来经济效益。
在策划实施过程中,王海珍可说配合得相当好:针对“张王恋”传闻,最初她是“口气显得很轻松而且略含羞涩”地说“不知道”、“不好说”等模棱两可的含糊之词,一再重复“我不想就这件事对别人说什么,也不想发表什么看法。”还说“谁愿意炒作就让他们炒去吧”,“我不愿多说,时间会澄清事实的。”其后就是不见踪影、关闭手机,任由新闻界爆炒;等过了三四天,炒作的热浪到达顶点,她又突然现身,态度与最初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声泪俱下地极力否认 “张王恋”并“控诉”香港报纸胡编乱造“太恶毒了”,结果媒体因此又掀起新一轮炒作狂潮。
其实,这一假新闻之所以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造成轰动,关键是策划人抓住了要点:张艺谋非常忙,也没太多的时间来辟谣,这样正可以让他们大胆、从容地造谣。而如果张艺谋真的耗费精力来反击,只会使这件事情变得更轰动,正中了策划人的下怀,
对于这一假新闻事件,有媒体以《邓建国使“诈” 全体娱记“中招” 》为题作了总结:“邓建国是最大的赢家,全国的娱记们又被他“娱”了一把。”
【案例】“假英雄”,虚构只为疗伤
207月,一个为筹集医疗费而虚构“救人英雄”故事以骗取社会捐款的行为,在深圳被揭露了出来。
(1)以身挡火成了“英雄”
年9月,深圳媒体浓墨重彩地报道了一个“舍己救人”的名叫程晋峰的“英雄”。[next]
程晋峰是河南商城人,退伍后到深圳打工,后来被一家公司聘用,月薪500元,吃住都在公司老板熊红兵的家里,并与熊红兵的父亲同住。 2001年9月24日晨5时许,位于罗湖区桂园路红围坊3栋2单元202室的熊家突然起火,住在屋内的程晋峰和熊父被严重烧伤。程晋峰的烧伤面积达 85%,为一级伤残,熊父的烧伤面积为35%。
火灾发生后,程晋峰和熊家向外界宣称,起火时程将老人救往仅供一人容身的防盗窗口上这一相对安全处,而他自己则用身体挡住无情的火焰,致使从头到脚被烧成重伤。直到消防人员锯开防盗网,两人才获救。
程晋峰伤势太重,虽然保住了性命,却落下了终身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程晋峰的“见义勇为”之举被各家媒体披露后,他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轰动一时的“救人英雄”。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源源不断。
(2)“英雄”向被救者索赔70万
但到了年初,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程晋峰称自己已经无钱治疗,以和熊红兵存在雇佣关系和实施了救助行为为由将“老板”告上法庭,要求对方支付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补助费、继续治疗费共计30万元,并要求残疾抚慰金40万元。
程晋峰在起诉状中解释了打官司的理由,他称自己自住院至今,被告熊红兵除一开始拿出1万元治疗费以外,再没掏过一分钱。此事发生在熊红兵家中,自己与被告是雇佣关系,老板熊红兵负有保护自己生命健康不受侵犯的职责与义务,因此熊红兵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是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熊父,而将危险和痛苦给了自己,熊红兵一家是最大的受益人,理应对此纠纷承担所有赔偿责任。诉状还提到,熊红兵一家不仅知恩不报反而拒付医疗费,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容!
2002年6月27日,罗湖法院一审开庭审理此案,被告熊红兵未到庭应诉。
经过庭审后,法院采信了程晋峰的诉讼理由,当庭作出缺席判决:被告熊红兵赔偿原告程晋峰医疗费、残疾补助金311638.2元,精神损失费20 万元。程晋峰对这个判决结果表示满意。
(3)“虚构英雄”为筹医疗费
但接下去的故事,开始变得更具传奇色彩。
熊红兵先是不能接受法院的一审判决,表示将会提出上诉。接着透露了一个大秘密:程晋峰这个“英雄”是个虚构的英雄,完全是双方策划出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筹措医疗费。
据了解,双方当时还专门签订了一份合同,指明捐款由程晋峰和熊父共同使用。
面对媒体的追问,程晋峰本人对这份合同并没有否认,但他说当时为了活命什么都不管了,自己的父母又没有文化,熊红兵说什么就是什么。
但熊红兵指出,程晋峰当时为了自己逃命冲向大门,试图开门逃走,但火正是在门口烧起的,而老父亲则自己爬到防盗窗口,两人烧伤程度不一是这样造成的。
熊红兵还说,当初为了救程晋峰和老父,倾家荡产,无奈才想出“制造英雄”的办法,而今对方竟然反过来告自己,感到非常心寒。
新闻稿培训策划 篇6
邀 请 函
各媒体单位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新闻生产的方式,新闻策划是媒体的竞争策略,而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灵魂。如何做好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策划与新闻评论工作?新闻报道改革创新如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跟随时代潮流?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值得新闻界交流、研讨和学习。应有关单位要求,中国传媒发展经济研究协会定于2014年6月13日——17日在四川●成都举办 “2014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策划与新闻评论研讨会”,结合我国新闻策划与新闻评论工作的现状,对新时期的新闻策划与新闻评论改革创新等焦点问题进行讲解和研讨,从而争取在新闻报道工作取得最大的胜利。
届时,我们将邀请业界知名专家、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出席本次研讨会,并围绕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格局变化、新闻理念改变、新闻宣传策划难点与对策和新闻采编机制创新等存在的突出问题,争夺新闻信息的第一解释权,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竞争力,并进行深入广泛交流。
欢迎全国各媒体相关人员及业界同仁莅临交流!
备注:报名费用5480元/人,含培训费、资料费、食宿费(双人/标间)
中国传媒发展经济研究协会
2014年5月8日
附件一:
2014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策划与新闻评论研讨会
会议内容(拟定)
会议地点:四川●成都锦城美丽华酒店
会议时间:2014年6月13日——17日(13日全天报到)研讨主题及主讲嘉宾(拟定):
◆ 新媒体时代新闻策划与新闻评论的定位、立场与观点以及央视新闻改革创新的策略与案例分析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康锐 ◆新闻策划与新闻评论的独特个性、魅力与差异化以及新闻评论价值的新认识 凤凰卫视副台长、著名评论员、主持人--吕宁思 ◆ 网络新闻策划、新闻评论模式创新以及舆论导向与微博时代新闻策略 腾讯网总常务副编辑--------------------------李-方◆ 新闻传播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新闻策划与新闻评论工作的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 ◆ 新闻调查与新闻策划、评论选题策划的言论意识、把握空间
南方周末评论总监------------------------------史哲 ◆ 媒体危机报道与危机管理及网络时代新闻媒体记者的“多栖化”转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 ◆ 新闻策划报道、新闻时评与言论发展改革创新及新闻报道创新制胜策略 中国之声新闻中心策划部主任、《中国之声》原早间部主任---------罗厚 ◆ 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直播)策划与技巧及地方媒体新闻策划改革创新策略 成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邓苏君互动交流:
☆ 新形势下民生新闻深度报道与硬新闻传播方式解析 ☆ 从新闻统筹和指挥层面看如何提高新闻核心竞争力 ☆ 创新社区新闻的采编架构与流程
FFrroomm::001100--******99
附件二:
2014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策划与新闻评论研讨会
2014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策划与新闻评论研讨会组委会
咨询电话:010—***9
传真:010—52257509E-mail:jmbz828@163.com 联 系 人:王 江***
浅谈新闻策划 篇7
一、新闻宣传的特点和问题
目前, 电视新闻报道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针对性, 注重收视群体的分类。中央电视台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把频道设置成新闻频道、文艺频道、体育频道、电影频道等多个专业性质的频道, 既保证了新闻宣传的针对性, 也使各频道有了固定的收视人群。地方台因为频道的限制, 没有那么多的专业频道, 只有用具有地域色彩的新闻和节目吸引受众, 这就更加需要对新闻宣传的策划。
二、新闻策划的构想
1、新闻策划必须遵循新闻内容而策划
这里所说的新闻策划, 是指新闻表达形式的策划, 而不是新闻内容的策划。因为新闻内容发生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任何新闻从业者都不能离开新闻事实这个前提去策划新闻, 这是新闻原则。有了新闻事实即内容, 人们才可以发现它、表现它。因此, 新闻宣传策划必须遵循新闻内容在先这一原则。但是事情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迅猛发展, 新闻媒体不仅报道工商企业策划出来的新闻事件, 而且自身也参与到工商企业新闻事件的策划之中, 或者独立进行新闻事件的策划, 从而形成了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前, 由记者参与规划设计促成事件发生并予以报道的新闻策划现象, 根据这种现象, 有人认为新闻策划就是对新闻事实或事件本身的策划, 似乎新闻内容可以策划, 但是这其中有着不可回避的局限性, 特别是当若干新闻单位以某一新闻媒体事件策划及报道作为自己的报道内容时, 往往形成一时的轰动效果, 容易误导受众, 因此我们看到, 即使是在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时, 也要注意不能违背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这条基本原则, 不能违背内容的真实性。也就是说, 从某种角度说, 新闻内容是不能策划的。
2、新闻策划是一种形式
说新闻策划是一种形式, 说的是策划是对表现形式的策划。新闻传播是对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进行的传播。这里要注意的是, 新闻事实必须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存在, 有了这个前提才可以对这个表现进行策划, 而不可以没有这个存在凭空想象、进行策划, 如果是后者, 那就不是新闻宣传策划, 而只能是幻想或臆造。所以说, 新闻策划只能是形式上的策划。
从形式上讲, 新闻策划不同于计划, 但计划与策划的方向是一致的, 二者是总属关系。计划侧重于要做什么, 而策划要依据计划的内容把它完成得更好。也就是说, 计划是做什么, 策划是把事情做好。策划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 策划者的价值取向比较客观, 策划的对象不一定是自己, 操作者也不一定是自己。
3、新闻策划是一种过程
说策划是一种过程, 指的是一种表现形式形成的过程, 通过对这个过程的策划、实施, 来达到某种效果。社会上出现某种现象怎样表现才更好, 这就需要策划。像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就需要提出问题, 并做深刻的剖析, 提出解决的办法, 这就需要做大文章, 做深入报道。
一个成功的策划, 不仅需要策划者有较高的思想基础、较全面的知识储备, 及社会阅历、人格素养, 更主要的是遵循客观存在这个新闻事实, 这样策划成功的概率就相对高一些。所以说, 根据新闻规律, 策划只能是形式和过程的策划, 不可能在内容上超前。
在新闻策划这个过程中要做到:首先, 要有建设性立场, 要以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其次, 要注重调查研究。策划要和新闻事实相一致, 不能违背新闻事实, 而且每个细节都要保证真实。第三, 策划要讲究客观手法, 把握策划分寸, 不能用策划理念左右新闻观点和真相。第四, 策划要选择播出时机并多关注结果、总结经验。
三、新闻策划应注意的问题
“议程设置”与“新闻策划” 篇8
中国的新闻媒体作为党的重要宣传舆论阵地,肩负着神圣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只有责无旁贷地致力于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的不断创新,精心策划组织,提高引导艺术,才能出色完成宣传任务,形成良好品牌优势。
我国传统的新闻学理论从新闻报道的角度讲,“新闻”作为事实信息,是由事实本体的存在及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新闻事件是不能人为策划的。近两年来国内新闻界围绕新闻策划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基本上肯定了新闻策划的存在。
传播学创始人之一的拉文认为,信息的传播,由于一些规定或是某些“门区”的“守门人”个人的意见而流动。新闻媒体是受众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人们对新闻事件形成的看法,大部分依据来自新闻媒体提供的材料,媒体解读新闻事件的能力、制造新闻形象的能力是不言而喻的。
信息时代的人们面对狂轰滥炸的信息冲击,要想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只好借助于新闻媒体对外界信息的过滤与筛选。从媒体的角度讲,每日每时发生的事件不可胜数,把新近发生的事件都予以报道,不仅无必要,而且也不可能。这就需要媒体及时对新闻进行选择处理,然后告诉人们哪些值得关注,哪些则不必费神。受众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研究者认为: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言,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是一种比喻的用法。其本意是经过安排的会议程序,喻为传播媒体对所选传播内容的次序排列与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议程设置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其中心思想是:公众通过媒介了解事件或问题,依照媒体提示的角度思考事件或问题。议程设置的目的基于两种假设:之一即传媒在改变人们的看法方面虽然效果不大,但它却能够成功地引导人们关注什么,忽略什么。这都是由于传媒的把关人——编辑在起作用。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何时报道,怎样报道,无不围绕着编辑预先设置的议程进行,它决定着新闻从选题策划到制作发布的整个流程。表面上看,一张报纸或一本刊物,上面发表什么,不发表什么,发表在什么位置,用几号标题等,纯属编辑业务问题,但决定这些问题的是编辑的编辑方针和策划方案,通过编辑方针对报道定调、设定自己的议程,并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社会公众舆论。议程设置的另一假设认为,一个新闻信息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评价这个信息或议题的主要依据。传播的频率越高,击中目标受众的概率也越高,传播的效果也就越好。媒介的这种影响舆论的作用,既可以是媒体的特征自然决定的,也可以用十分明确的意图来引导。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能直接得到的或本身较为复杂的信息,一般地需要依赖大众媒介提供,于是大众媒介无形中为人们建构着现实社会。2003年9~10月,《大河报》成功策划了“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的大型特别报道,在大河报的办报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值得研究和借鉴。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特殊民系,史学家普遍认为,客家先民源自中原汉人,从西晋末年陆续迁移南方,逐渐形成汉民族中具有独特文化、鲜明个性的族群,继而再向海内外分散迁移。2003年10月26日,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在郑州举行,世界各地的客家团体云集中原,省亲祭祖。2002年11月《大河报》的决策者闻讯后思考,拿什么奉献给海天四万里回家的亲人。在近8个月时间里,他们多方采访、查证,在2003年7月形成大型报道思路,决定派出特别报道组,从河南洛阳洛阳桥出发,途经安徽、湖北、江苏、江西、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在福建泉州洛阳桥终结,记者以进行式和集束式的报道方式,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传递给中原广大读者。2003年9月24日,6名特派记者、2位特邀专家乘3辆越野汽车,携8台手提电脑,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特别报道行动。既追踪了历史,又记录了现实。他们循着客家先民的迁移足迹,探索客家文化的脉络。10月29日,更用了整整10个图文并茂的版面,对恳亲大会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集中强势报道,给读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第十八届恳亲大会的成功,《大河报》功不可没。这次成功的新闻策划活动也充分证明了只要我们遵循新闻策划规律,精心组织,精心制作,完全可以打造出新闻精品,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传播效能。
但是,由于新闻传媒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新闻“策划”正在被滥用,其中一个典型的表现是策划新闻。
培训新闻稿 篇9
为了提升班级心理委员的业务素质综合能力,充分了解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11月13日下午,数字经济学院心理发展工作室组织开展了20级各班心理委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工作。
学工办沈主任参加了本次培训活动,并作了动员讲话,负责心理的燕子老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列举大学生常见案例,把心理委员的职责与技能,作用与优势、方法与途径、素质与要求、保密与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现场气氛活跃,大家积极参与其中,会议最后,老师强调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希望大家用欢心、锦心、知心、放心、爱心这五心,更好的服务他人,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培训一——新闻稿 篇10
(一)——新闻稿的格式
一.标题
(一)大新闻(600字左右)
主标题:择取活动亮点,简述活动内容,力求上口,夺人眼球。(建议: 引用活动宣传语,组织对偶句,长短句等。如:寻访校友足迹共享职场生涯奉献你我爱心牵手留守儿童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民间工艺)
副标题:简单正式介绍活动负责团体及活动内容。(如:我校赴福田社会 实践团成功举办校友访谈会,我校“手拉手与爱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留守儿童暑期联谊活动开启,调研潍坊杨家埠年画的历史及发展)
(二)小新闻(300字左右)
一个标题:简单正式介绍活动负责团体及活动内容。(如:我校成功举行 第二十七期“赢在起点” 就业创业大讲堂,土木学院欢送毕业生文艺晚会成功举办)
二.三段式
第一段:运用简洁明练的语言概述事件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主办方、承办方、(适当时可加入协办方)参加人物(尤其是出席嘉宾),也可简单加入事件的意义。
*时间:×月×日上午(下午)或者×月×日×时,切忌“下午14时”等错误可使用“近日,近期”等词语。
*地点:如:我校映雪长廊、我校新操场、五百人报告厅等
*注:参与活动的主体(主要负责、参与活动的团体)可不提及,若是该团体之外的成员参加,应予以指出。若有嘉宾领导出席,应按职称高低写出,(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兼校长,专职副书记,党组成员常务副校长,党组成员副校长,副校长,其次是团委,其次是院级,再到老师学生)人数较多时择重而写。绝对不可出现领导职位、名字错误,宁缺勿错!
*意义:为了。。,此次活动以。。为宗旨等。
*现场描述:到场人数有五百余人,得到了领导们的高度赞扬等。*注:避免使用“河北经贸大学“,应用”我校“。
第二段:
1、将具体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进行补充说明。
2、整段介绍活动流程,并以活动重点及可吸引读者的焦点为重,详略得当。一些基本流程:“××讲话、××发表。。”一笔带过(除非讲话的任务较为重要,可简单一两句话概括讲话内容),特约嘉宾除外。
3、客观介绍活动,不得表达个人观点或者掺杂个人情感。“我”“我们”之类的词语不得出现,但“我校”“我院”“我社团”“我报社”可有。尽量减少修饰语句的使用。适当描述现场整体气氛,如:现场氛围热烈,现场掌声不断,赢得了现场评委的一致好评等。
*注:避免口语化,避免华丽的语言,用词准确。
末段:多事件影响予以总结,说明意义。意义由小方面(实际具体的意义)扩大到大方面(对整个学校乃至当今大学生的影响)。
例稿一:
争做绿领青年,提倡低碳生活
2011年8月24日中午12点至一点半,陕西科技大学绿色节能协会和西北农业大学WWF组织在沁园广场共同举办了关于宣传低碳生活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主要是以“低碳环保我先行”为主题的自愿签名形式进行的。我们通过世园照片的展示和在沁园广场分发绿色书签来召集同学们加入到我们绿色环保的主题活动中来。活动进行的很成功,大家都很踊跃的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为支持低碳生活而签下自己的名字。
在我们准备活动的时候,就有很多同学被我们活动的主题所吸引。向我们询问了很多关于绿色环保的信息,还参观了关于在世园会拍下来展览的照片。看到同学们的积极性,让我们觉得我们举办这次活动是很有必要性的。
虽然我们的活动时间选择在了中午吃饭的高峰期,但是还是有很多刚刚下课的同学们停下了他们忙碌而疲惫的脚步,关注我们,参与我们。绿色环保低碳生活是我们大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我们协会所倡导的主题,希望大家可以继续关注我们协会以及参与到我们绿色环保的队伍中!
本次活动还是陕西科技大学绿色之星节能协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保实践团队友谊的象征,是陕西科技大学绿色之星节能协会踏上西安绿色公益事业的起点。自此,希望陕西科技大学绿色之星节能协会能与WWF、绿色联盟等大型组织合作,共同打造陕西科技大学与古城西安的绿色事业。
例稿二:
校园志愿者活动新闻稿
2013年11月18日下午2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46班和47班全体同学在华水龙子湖校区校园内展开了主题为“倡导公德,美化校园”志愿活动。
18日下午2点45分,46班和47班的同学们本着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在男生宿舍楼前集合,准备到校园各处清理垃圾。所有准备工作做好后,在2点出发,开始了他们的志愿者活动。他们分成几个小组选出,由组长带领分别到校园各处进行垃圾清扫。在下午4点45分他们结束了本次志愿者活动并在5点全体同学合影留作纪念。
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 篇11
总结这一系列报道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策划到位、角度独特。2004年,我省全面降低农业税税率、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大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全省上下引起了高度关注。麦收时节,这些新政策能否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省委、省政府领导关心,广大农民关心,社会各界关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编委会研究决定策划一组系列报道,反映党的好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反映农民在党的好政策引导下种粮积极性的空前高涨,发展农村经济的信心不断增强。集团编委会明确要求参与报道的记者要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写出有思想深度、有时代感的高质量报道,使广大读者能通过报道,看到一个变化的农村、发展的农业、全新的农民。
二是包装新颖、可读性强。重大题材报道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找到与读者关注的热点的最佳切合点进行“包装”。“麦收时节乡村行”这组系列报道尽可能找新亮点,化大为细,变远为近,改机械灌输为农民自己现身说法,可信度强了许多。系列报道中有的是关于税费改革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后农民种地积极性的,有的是关于新粮销售情况的,有的是关于优质小麦生产的,也有的是关于艾滋病高发村特殊群体农业生产情况的,每篇稿件都各有特色、各有侧重,环环相扣,节奏连贯,渐入高潮。
为了使这组系列报道具备整体的冲击力,报社夜班编辑十分注意在版式和版面语言上进行统一包装。除了统一栏目、栏题外,还对每篇稿件都加了包框,使整个系列看上去既有统一的风格又各具特色。
三是形式活泼、引导有力。深入细致的采访,保证了整个系列报道避免了一般化、模式化。这组系列报道处处都是充满乡土气息的朴实话语,每一个细节,都像电影镜头一样让人觉得十分真实可信、触手可及,用百姓的语言,道百姓的心声,活泼清爽,可读耐看,从而真正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这一系列的稿件都是当天采访、当天写作,给读者提供的都是新鲜生动的“昨日新闻”,表现出记者抢新闻的强烈意识和高度的工作热情。更值得称道的是,与以往系列报道往往只有首篇的“开篇语”、“编者按”,最后自然结束不同,这组系列报道结束之际,全体参与报道的记者一起回顾了在农村采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宏观的角度,总结报道了农村、农业、农民在党的好政策下发生的新变化,撰写了结束篇《农村变了,农业变了,农民变了——写在“麦收时节乡村行”结束之际》。对这一报道,《河南日报》大胆创作,刊发在一版头题位置,产生了独特的效果,营造了舆论强势。
四是以小见大、立意高远。这组系列报道篇幅虽不长,切入点虽小,却篇篇都是党和群众关心的“三农”的大主题,用新闻架起了一道党和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更为可贵的是,报道并没有停留在农民喜悦心情的一般传达上,而是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农业投入、基层政权运转、涉农服务机制创新和干部观念转变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调查和思考,借文中的主人公之口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堪称“深度报道”。
《河南日报》原总编辑杨凤阁同志看了这组报道之后,给予了高度赞扬,他专门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对这组系列报道进行了评价。
省委、省政府职能部门对这组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省农业厅专门给《河南日报》发来了感谢信。
这组系列报道也得到了基层读者的赞扬。舞阳县委宣传部写信向报社领导和编辑记者表示敬意和感谢。信中说,“麦收时节乡村行”系列报道让基层干部的眼前一亮:“这样的报道抓得好,有看头!”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路国贤社长多次对这组报道进行了表扬,肯定这组报道“很有章法”,“组织得不错,写得也很活。通过这组报道,看到了我省农村的喜人局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朱夏炎总编辑评价这组报道时说,“麦收时节乡村行”系列报道“策划得好,写得好,发得好,是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和抓两头、堵中间的典范,应发扬光大”。随后,中宣部《新闻阅评》也专题载文对这组报道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组报道是“三贴近”的报道,是记者实践“三贴近”的一次生动展示,值得发扬光大。
这组系列报道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搞好新闻报道,必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首先,要有创新的目标追求。有关学者认为,新闻报道创新的基本定位是:立足于新闻传播的接受者,以受众为中心来发现和挖掘报道题材、寻找报道角度,运用和创造新颖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因为新闻传播毕竟不等同于纯粹的宣传,必须遵循新闻传播本身的规律,让受众接收、接受你传播的新闻信息,最后真正认同你的观点和思想。从平民的角度看政策,找出这些政策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联点,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关注,是创新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麦收时节乡村行”系列报道之所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得益于一个好的创意。
其次,要科学严密地组织实施。党报要实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目标,首先要求记者必须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三深入”是“三贴近”的保障。接到报业集团编委会的任务后,经济新闻部迅即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由一位副主任直接负责,选派三名得力业务骨干组成了报道小分队。为提高大家的政策水平,经济新闻部还特地邀请省税改办、直补办的两位领导到报社来给大家讲课。讲课时,还邀请新闻编辑室的同志来共享政策资源。系列报道启动后,奔赴各地采访的记者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风范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浅析新闻策划在民生新闻中的作用 篇12
关键词:新闻策划,民生新闻
新闻策划是指“新闻媒体以新闻传播者的角色, 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围绕一定的目标, 対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 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有创意的策划与设计, 并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修改, 更好地配置与运用于新闻资源, 办出特色, 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进入信息时代, 新型媒体蓬勃发展, 在逐渐开放的媒介环境下, 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难得, 新闻同源化现象开始出现, 为应对这些情况, 必须依靠独特的眼光和思维, 在相同的新闻事件中挖掘出独特的平民化新闻视角, 以保证在新闻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找准切入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民生新闻要努力使全国人民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在推进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做好导向。在新华社播发的《12道民生考题待解》中, 明确指出了12项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 要求媒体要从百姓身边小事出发, 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 以典型事件作为切入点, 策划出能够引起社会共鸣的好选题。
在应对非突发性新闻时, 寻找独家视角, 保证新闻的厚重性及思想性。新闻策划要根据前方记者带回的最新消息, 找出疑点和重点, 及时调整采访的方向, 针对社会弊端, 目的在于引起社会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介入, 切不可过度干预, 不要忘了自己观察者的身份。把握好度是新闻策划的重要责任。
在面对突发性新闻时, 必须体现时效性, 做出权威性新闻。新闻策划以新闻事实为基础, 抓住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 挖掘出新闻的本质内容, 以连续报道、集中报道等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 与观众一同揭示事件的本质, 既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也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实现新闻人的价值。我国每年都会面临台风灾害, 媒体人不再只将各种数字交代给受众, 而是将自己置身于受灾现场, 与百姓共同体会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 并安慰受灾群众, 同时还要突出党和政府对民众的关心, 使百姓尽快恢复生活、生产, 使新闻报道既生动又有深度。
二、着重“以人为本”
我们都知道新闻学上有一个公式: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民生新闻以人文关怀为报道宗旨而深受百姓的喜爱, 新闻策划不仅需要把新闻视点集中在普通百姓身上, 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还要抓住他们不平凡的经历, 反映普通人的心声, 这需要新闻策划人心里装着百姓, 与百姓同忧乐,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回报社会。
2008年的汶川地震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各大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前线实况, 在这种消息铺天盖地的背景下, 新闻策划必须发挥其重要作用, 以人文关怀为基础, 从平民视角入手, 摘取最感人的片段, 而不是泛泛地介绍伤亡和救援情况。记得有一幕感人的画面是, 一群高三的孩子在学校的废墟上写满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 表达了灾区民众在危难时刻并没有自暴自弃, 而是对生命充满希望, 越是艰难越要活出风采的决心。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 中央电视台摒弃传统的报道模式, 策划出“以人为本”的报道新路子, 即会前搜集与会代表的提案和建议, 会上见证这些代表的真情发言, 将“两会”的热点话题与百姓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生动地结合起来, 引起观众热烈的反响。
三、新闻策划的个性化
好的新闻策划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打破陈规、创新思路, 进一步追求策划的个性化, 尤其是在面对重大新闻时, 要想吸引观众, 就必须把创新与民生紧密联系起来, 提高新闻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从宏观的新闻中挖掘出民生深度。
记得在2008年奥运会闭幕的当天, 各大媒体都将51块金牌作为主打报道, 新闻报道生硬而缺乏生动, 《沈阳晚报》独辟蹊径,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16天中最精彩的16张感人画面进行回放, 不仅凸显了奥运金牌得主的精彩表现, 也表现出了中国健儿在比赛时的坚强信念, 成功地将奥运会的全貌生动地展现给全国受众, 使每一位受众都如同身临其境地享受着这份国家的荣耀。《沈阳晚报》的做法就是典型的微观入手。好的新闻策划应该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以开阔的思维抓住细节, 抓住普通人最关心、最容易引起共鸣的片段, 来表达宏观思想。
我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处在社会的转型期, 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越来越突出, 百姓的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 由此民生新闻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新闻策划必须在提升新闻品质的基础上加强创新, 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易圣华.《新闻公关策划实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郑逸文.《民生新闻的价值考量——兼论电视民生新闻应当避免的误区》[J].新闻实战, 2010, 05
[3]李爱兵.《新闻策划让民生新闻更出彩》[J].今传媒, 2012, 05
[4]常晓刘志奇.《新闻策划应贴近群众关注民生》[J].邢台学院学报, 2005, 09
[5]冯静柏.《新闻策划的“平民化”视角》[J].记者摇篮, 2008, 12
(外)培训新闻稿 篇13
1月11日,由甘肃三建集团第一工程公司、第七工程公司、市政公司联合举办的管理培训班在人民饭店二楼会议室隆重开班。这次培训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各级人员对企业管理的系统认知,提高管理效率,强化团队建设,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奠定良好基础。培训主讲老师为兰州卓远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的张建萍老师和陆教授。开班仪式由第一工程公司副经理李志斌主持,公司经理曾世雄出席并致欢迎辞。
本次培训班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公司各部门和职工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此次培训班共计100余人参加,公司领导还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全程参加了培训。授课过程中,大家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
根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培训两位主讲老师授课经验丰富。课程讲解过程中张老师、陆教授理论联系实际,讲课生动有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张老师对企业管理架构与管理实务、执行力做了独到讲解,陆教授对建设卓越团队做了独到讲解,同时重点强调了强化团队建设是强化各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管理的系统认知关键所在,使学员们抓住了此次培训的精髓。讲课过程中两位老师还分别与大家探讨了关于企业管理和贯标方面的问题,使大家受益匪浅。
1月12日,培训顺利结束,学员们一致反映良好,并希望多举办一些类似的培训。
培训会议新闻稿 篇14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时家店学校于10月29日下午对全校青年教师进行了一次专题培训。
校长从师德、师风方面阐述青年教师应如何做一名好教师,让青年教师懂得怎样更好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副校长以如何备好课为培训内容,从了解学生、学会备课到组织教学对青年教师进行了培训;副校长就如何上课、听课为内容对青年教师进行了培训。
通过本次培训,使该校全体青年教师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而且增强了政治思想觉悟,提高了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重大新闻策划六忌 篇15
进行策划时,必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能只凭一时的激情,求一时的轰轰烈烈,要对报道过程中各种细节作全面考虑和超前预测,把事情想得越周到、越复杂越好。在制订策划目标时应留有余地,具体实施起来才有备无患,以免发生变故而措手不及。
宿迁台策划的百集系列报道《乡镇风采》和《魅力乡村》,这两档报道时间跨度非常大,涵盖了全市的100多个乡镇和上百个村居,记者很难一直保持采访的激情,而且受人力的限制,也不能采用以往系列报道集中采访、统一播出的方式。为此,我们出台了细致的采访方案,采取分散采访、统一播出的办法,让所有记者都参与到系列报道的采访中来,要求记者在完成平时采访的同时,在规定的时期内,自己安排时间进行系列报道的采访,把责任明确到人。在播出时间上,我们安排每周三档,这样一来,采访的时间和空间弹性就比较大,不但保证了采访的顺利进行,而且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保证了播出的连续性和效果。
二是选题失当。主要表现为:新闻报道策划的目的性不明确,新闻报道策划选题缺乏分量和厚度,有时为了凑篇数,造声势,往往生拉硬拽,拖沓注水,无病呻吟,难以引起受众共鸣。
因此,在确定采访选题时,要有大局意识,关注热点焦点,找准党和政府想说的、人民群众想听的结合点,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010年6月,我们计划策划一个宿迁市畜禽规模养殖的大型系列报道,策划方案也拿出来了,计划采编18档节目。在进行后期论证时,我们感觉到这一选题分量不足,毕竟肉鸡产业在全市没有形成规模,只是宿豫区在这一方面做得较为突出,而且畜禽养殖不是宿迁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如果勉强做下来,效果不会很好。7月初,宿迁市委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确保宿迁经济增长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最紧迫的任务是创新发展方式,加速产业集聚,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围绕市委这一重大决策,我们随即调整了报道方案,紧扣“创新发展方式,加速产业集聚”这一重大主题,策划了大型新闻行动《产业集聚县区行》。该系列报道共采编23档稿件,对全市“创新发展方式,加速产业集聚”的总体情况、存在差距及应对措施进行挖掘思考,而宿豫的肉鸡养殖作为该区加速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特色在宿豫篇中也作了精彩展示。该系列报道针对性强,切合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播出后反响很好。
三是闭门造车。主要表现为:违反新闻报道策划的最根本法则,将新闻报道策划等同于策划新闻,脱离实际,主观臆断。
杜绝这种情况发生,除了要求策划人员具备良好的素养、能力与事业心外,还要求他们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脉搏,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将政府的大政方针与身边鲜活的新闻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2 0 1 0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好的选题切口,要求各栏目组围绕这一主题拿出好的策划选题。《楚风夜话》栏目组召开栏目策划会,大家集思广益,认为“十一五”的巨变,群众感受最深,决定从群众的幸福生活入手,通过小人物的小变化,来展示社会的大变迁。这样,30集系列报道《我的这五年》成功播出。该系列报道从全市各地不同行业、不同阶层选取30名有代表性的普通人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从一个侧面,讲述了自己五年来发生的变化,故事平和真实,讲述娓娓道来,弥散着幸福的味道。
四是照搬照抄。主要表现为:新闻报道策划一味照搬或延续传统做法,缺乏独创性和新鲜感。
新闻报道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应力求出新。只有在时间和地域、内容和形式上以超凡的气势和独特的视角予以报道,才能出奇制胜,达到策划的目的。在我们近几年策划的数十次大型主题报道中,有部分选题方案平淡无奇,缺少个性。特别是政治性较强的战役性宣传,如宿迁市“两会”、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往往是依照上级媒体宣传样式,没有自己的特色。在少数大型系列报道中,报道的结构、表现的方式雷同老套,似曾相识,不能让人眼前一亮,缺少新鲜感。策划人员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旧框框,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五是单打独斗。主要表现为单兵作战,唱独角戏,没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在重大新闻策划中,首先要充分发挥自有融媒体的优势,将广播、电视、网络的力量整合起来,组成联合兵团,整体出击,取长补短,形成声势,扩大宣传影响力。
2007年,宿迁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宿迁》开辟了“绿都博客”,宿迁社会各阶层在网络中自由交流、互动。宿迁台及时捕捉机遇,在电视新闻中开辟了《博E浪花》板块,有选择地播出各类博客中具有代表性的博文,并将网民的互动留言一并播出,让官员、网民的互动在电视上得到展示,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并理解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思路、态度和做法。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又在新闻里开辟了《干部微博展示》,对全市各级干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得进行了展播,有力地推动了“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市的深入开展。
其次,要充分借助兄弟台优势。在许多重大新闻策划中,我们都和兄弟电视台联手进行,不仅克服了市级媒体在人力、精力上的不足,还调动了县区电视台的积极性。如在《魅力乡村》、《创业故事会》的大型系列报道中,我们将各县区的部分乡村典型、创业典型交由县区电视台承担采访任务,采制完成后,再由市台统一制作包装播出,效果很好。
六是执行偏差。主要表现为:在实际操作中,记者受能力、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地领会策划意图,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或者刻意呆板,不会随机应变,达不到策划的预期效果。
良好的执行力是策划得以实现的保证。要把策划者的意图变为记者、编辑的行动,必须与记者、编辑进行充分沟通,让他们在采写、编辑过程中有章可循。在采访人员的安排上,做到合理搭配,优势互补,以保证策划意图的顺利实现。在重大的、关联性强的大型系列报道中,我们最多安排2个报道小组,每组2名记者,负责摄像、采编、出镜等工作,这样可以提高执行力,确保文稿风格的统一和报道的质量。
【新闻稿培训策划】推荐阅读:
校团委宣传部干事新闻培训策划书05-22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06-18
新闻稿培训会新闻稿08-09
假新闻-新闻策划的异化05-31
新闻稿培训范文08-11
新闻稿培训件10-06
朗诵培训讲座新闻稿09-25
员工培训新闻稿10-05
培训会新闻稿10-13
新闻选题策划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