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共8篇)
农村住宅建设管理 篇1
农村住宅建设管理
严格控制城区外村民在原有宅基地上住宅建设,严禁新占地住宅建设。在乡、镇村庄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村民住宅建设,应当符合镇、乡、村庄规划,不得超出原有宅基地四至范围,不得妨碍相邻权利人利益,经村民委员会同意,向所属乡(镇)人民政府备案。要严格执行宅基地标准,引导农民建楼房,不交出多余宅基地的住户不得新建新房,加强空心村改造。
严格控制城区范围内利用原有宅基地建设村民住宅。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现状建筑,原则上不得新建、改建、扩建。改建房屋只限于危房,因房屋安全或居住功能存在严重问题,且该建筑没有列入当年改造计划的,需持有房管部门的危房鉴定报告,经业主征得四邻及所在村委会或社区同意并报所在镇、街道办审批,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可在原址、按原层数、原面积进行改建或修缮,不得增加建筑面积,不得改变原有建筑的基底、形体和高度等。对于相关政府部门已出具征收规划条件的村庄和旧城区,近期将实施拆迁改造的,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原则上不再许可改造申请,建议申请人采取维修加固方式妥善解决存在问题。
个人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屋顶排水朝向本院的,房后可以不留滴水地;双向或者多向排水的,滴水地应在本主地界内;
(二)房屋的挑廊、阳台、楼梯、台阶以及其他房屋凸出部分必须在本主地界内。
退地界距离和相邻建筑间距按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技术规定执行。
农村住宅建设管理 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住宅,规划,设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新农村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而新房舍,即农村的住宅,是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农村住宅在规划布局、设计、建造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有待解决。
1 农村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实施以前,《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虽然提出制定村庄规划,但是很多地方都未制定或者规划要求粗略。以南宁市下属郊县村庄为例,75%的村庄都没有制定规划。村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建设标准,常常出现:村庄功能不合理,缺乏公共用地或公共场所年久失修,未预留基础生活和生产设施用地,影响乡村基础设施配套;农户分散居住、乱建和滥建住房,占用良田,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2)基础设施滞后、共享性差。
不少村庄存在“四无”,离现代生活标准较远——无安全的自来水,无集中供热、供暖,卫生条件差,无下水管道、淋浴间和冲水厕所,无垃圾集中处理。电线乱拉,存在安全隐患;广播电视、通讯信号差、无法满足群众的生活和学习需求。
村庄规划缺失,农户自筹自建各家配套设施,造成村内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服务能力较弱,已不能适应农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现实。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没有村庄规划或执行不到位,对乡村地质没有探测。随着人口增加,很多房舍建在生态环境薄弱区,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土壤和水体,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或处于地质灾难多发区,存在安全隐患;大规模建房和开垦,周边的树木和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泥石流和滑坡的风险,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4)住房设计不合理。
农村住宅建设前很少进行地质勘测和基础设计,住宅的基础主要是参考其他民房的情况或按常规砖基础1 m埋深进行建设,甚至有些农房都没有基础,抗震和防洪能力较差。尤其广西是著名的喀什特地貌,地下溶洞体系复杂,由于没有地质勘测和专门选址,不时发生有农民住宅选在溶洞上方,地基不能承受房屋重量而发生塌陷的事件。
农民也很少聘请设计师进行住宅建筑和结构设计,住宅设计主要参考别人的住宅或是凭经验,难免存在功能布局不合理、采光通风不良等问题。在结构设计方面,常常出现建筑选型不合理、结构布局存在安全隐患,例如无抗震设计,缺乏构造柱、预制楼板无锚固,直接搭在砖墙上等。
为解决农村住宅设计问题,地方政府也曾组织了一系列的农村住宅设计竞赛,编制了标准住宅推荐图集。但是部分设计作品未考虑农村的实际生活,单纯把城镇的生活方式搬到新农村住宅设计中,不适宜农村生活。
5)施工质量无保障。
农民住宅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农民收入较低,或减少钢材用量,或选择的便宜材料是假冒伪劣产品,建材质量无保障;b.不按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和施工,主要依靠包工头的经验,无法保证房屋的强度、稳定性和抗震、防火等方面的要求;c.施工主要依靠包工头组织未经培训的当地农民进行,施工技术不到位,存在工程质量隐患。
6)地域乡土文化缺失。
由于缺乏乡村文化古迹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保护规划,新农村建设可能成为一场新的文化破坏活动,造成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建筑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照搬城镇住房样式、千楼一面的缺乏文化灵魂的建筑,对当时长期保留的乡土文明形成毁灭性打击。为避免对当地乡土文化产生无可弥补的破坏,一些地方政府也日渐关注乡土建筑的保护,并组织开展村庄风貌规划和设计。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部分政府官员对古建保护存在认识方面的问题,单纯借鉴其他地方的建筑,不考虑当地文化和地域特色,从个人审美出发,造成村庄风貌规划和设计失败。以广西富川县“状元村”——秀水村为例,该村建村历史1300多年,出过133名科举进士,村内存有唐、宋、元、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以及古建门楼等古迹,享有“宋元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之称。但是开展新风貌改造后,除村中心的集会场尚余遗韵外,一个依山傍水、古韵悠然的瑶族古村落“消失”了。
7)建筑节能技术尚未普及。
农村住宅建造技术简单,缺乏建设科学性,缺乏最起码的热工性能及防潮防腐措施,导致住宅保温隔热性能差,能耗大,舒适度低。随着绿色建筑日益受重视,农村住宅未来也将推行建筑节能。目前适合农村住宅的建筑节能技术和相关研究也相对匮乏,套用城镇住宅的建筑节能技术,建造成本较高,农民难以负担。
2 造成农村住宅问题的各因素分析
2.1 政府
1)城乡两极分化发展,农村成为被漠视的区域。虽然中央政府看到了城乡发展差距加大带来的危机,但是几十年造成的局面,不能在短时间内扭转。
2)地方财政用于农村建设的较少,农村建设资金不足,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另外,部分地方政府忽视了对已建农村设施的维护管理,加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破坏。
3)关于农村住宅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建材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不完善,无法可依。已有的制度,既缺乏宣传,也疏于监督管理。
4)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村建设重视度不够,未能对农民建房进行引导并给予相关的技术指导。
5)对当地建材市场和施工服务市场,未实施准入制度,较少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缺乏规范和日常检查,埋下建材和施工隐患。
2.2 农民
1)经济实力不足,造成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建设,无力聘请设计师和有施工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建设,无力购买质量有保障但是价格较高的建材,只能选择价格较低的建材,如生锈的钢材、土砖等。
2)住房建设方面的知识不足。很多农民对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材等方面缺乏基础性知识,常常想当然建设,没有意识到背后存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如房屋没有地基、采用空心墙等。地震造成大面积农房倒塌,除地震强度较大外,房屋设计和建设不合理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另外由于缺乏房屋建设知识,所以也无从判断请的施工队是否具备施工能力和经验。
3)思想意识方面存在不足。在调查中,农民很少意识到可以请设计师来设计,要不就是一味认为设计师很“贵”,不愿意掏钱支付;另外由于缺乏相关的建设知识,也意识不到请有资质单位进行建设的重要性,或者心存侥幸,一味压低成本。对于房屋建设的政策、规定和流程等不重视,也无处得知。
2.3 设计院
承接农村住宅设计,单体建设规模较小、收费总额低,同样时间的机会成本高,并且与农民签约存在不履约的高风险。所以从投入产出角度,设计院忽视农村住宅设计,根本不愿投入较大精力研究农民住宅。另外,设计院和农民之间也缺乏平台进行联系,农民即使想出钱找设计师,也不知该如何做。
2.4 施工单位
有资质的施工单位也同样因为机会成本高、派遣施工人员现场施工的人力成本高,而农房规模小、施工费总额低而不愿意承接农房建设。派遣到现场的施工人员也因奔波辛苦和收入低成鲜明对比,而无人愿干。农房建设大多由无营业执照、无施工资质的建筑施工队伍承建,无质量检验制度、无专职质检人员、无安全保障机制。这些施工队常是一些返乡农民工,凭借着打工时学到的手艺,带领几个学徒就开工了,对建筑理论、规范一窍不通,施工技术也不成熟,农村建筑质量难保证,施工安全难保证。
2.5 材料供应商
对比城市,建材运到农村的运输成本高、经过的流通环节多,造成村子里的建材的价格比城市高。因此农村建材市场监管缺位,农民又缺乏相关知识,只青睐低价产品,建材供应商大肆贩卖假冒伪劣产品。
3 措施建议
1)增强地方政府对农村建设的重视,在政策引导、技术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确实发展好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有经济能力承担自建房。
2)明确乡村规划的地位,设立专项资金,切实做好乡村规划,对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土地集约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住房建设进行规定和引导。
3)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地方政府工作内容,其开支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切实保障乡村基础设施有钱做、有人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乡村规划的重点内容,强化实施。
4)政府组织专家、农民代表和农村住宅建设各参与方共同制订和完善地方乡村住宅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建材等方面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对农村住宅规划、设计、建设、建材市场等进行监管。
5)拓宽农村住房金融融资渠道,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农民建房提供资金支持,也弥补新农村建设资金缺口。
6)政府组织设计专家,下乡给农民建房提供技术指导,宣传相关的建筑知识和农村建设政策和制度,提升农民的住宅安全意识、增强农民对住房质量的关注,更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并且对当地的施工队进行培训,实现施工准入制度。
7)设立农村住房建设信息平台,帮助农民与设计院、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联系。
8)为增加农民住宅项目对设计院和有资质的施工单位的吸引力,也保证地方乡土建筑文化的承袭,建议以村为单位,与设计院和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由设计院根据地方特色、地质情况和乡村规划,设计出村内基础设施和代表户型的建筑、结构、设备施工图。施工单位完成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分批进行农民个人的住房建设,并对当地的施工队进行培训。由当地施工队完成零散的住户的建设,施工单位定时进行施工质量检查。
9)政府的乡村住宅标准图集竞赛的方式值得保留和发扬,鼓励设计院对农村住宅和乡土建筑进行研究,提升农村住宅设计水平,改善农村住宅的质量,传承乡土建筑文化。
10)鼓励科研单位开展农村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提出成本相对较低,且节能效果较好的措施,并制定成标准图集,在农村建设中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梁阳,董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课题——我国村镇住宅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建筑科技,2011(3):20-28.
[2]范冬英,陈燕明.新农村住宅设计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8):30-33.
[3]吴维海,吴应库.我国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城市建设,2010(12):50-54.
农村住宅建设创新性试验 篇3
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农村住宅规划与设计的探索,具有更为重要与迫切的现实意义。当前重庆农村住宅普遍存在占地浪费、设施不全、杂乱无章、风貌缺失、质量低下等一系列问题,5·12汶川大地震,更是暴露出住宅设计在防震抗灾方面的重大缺陷。重庆农村住宅建设,亟待从提升抗震防突性能入手,改善居住环境与品质,从而推进城乡统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于此,“重庆新农村住宅设计暨抗震防灾技术课题”应运而生。该项目由重庆市建委立项并牵头组织,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共同参与,四川美术学院郝大鹏教授与重庆大学李英明教授担纲项目主持,项目团队由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设计学、土木工程等多个学科的师生与设计人员构成。
课题总体思路是通过示范工程点的选择、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探索具有一定推广与示范价值的农村住宅设计与规划模式,总结出适应重庆农村住宅结构的防震抗灾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制作并推广具有实用价值与可行性的农村住宅图集,以此提高重庆农村住宅设计与建造的整体水平,推进构建土地集约、设施配套、地域风貌鲜明的农村新社区。
课题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1.以城乡统筹政策为导向,寻求农利居住环境与现代居住品质的最佳结合点;
2.结合重庆市农村的地形地貌特征与生活生产实际情况,探索具有一定推广与示范价值的农村住宅设计与居住规划模式;
3.对川东农村民居形态语言进行深入研究,以延续地域文脉,凸现并强化重庆农村民居的地域风貌与特色;
4.针对重庆市农村住宅建筑特点与抗震防灾要求,摸索出安全性高、技术简便、易于推广的建造新技术。
课题第一阶段于2008年6月正式启动,在重庆市建委的支持与推动下,课题组经过前期的认真翔实的调研与分析,掌握了重庆地区农村生产与生活情况的一手资料,充分收集到农民对住宅设计与居住区建设的意见、愿望与要求,为方案设计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和参考。2008年9月,经过前期对各拟建示范点的遴选和考察,最终选定重庆市合川区南津乡花园村作为首批启动的民居建设示范点,建设工程于2008年11月开工,2009年5月完成。
规划设计
南津乡花园村住宅区总体规划以“集约土地、集聚资源、集合院落、集中生活”为核心理念,从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小区空间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使之既符合传统农村的空间结构肌理,延续农村人际交往的家园性特征,又适应新时期农村社区发展要求,创造出和谐自然的聚居环境。
在空间布局上,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合理平衡土方,通过道路线行布置划分成四块大小不同的建筑组团,结合场地条件设置高差,形成错落有致的院落式住宅组团。建筑组团主要以南北向布置、满足各院落的日照和通风,各院落有各处联系院外出入口,使交通更符合川东民居院宅人际交流的和谐空间关系。小区内设置一个交通结点,利用东西道路的转折丰富视线内容,小区中心区围绕村公所形成公共交往的空间场所,南线水塘岸线通过景观处理为农户提供休闲娱乐的线型空间。
建筑设计
遵循“功能实用、就地取材、造价低廉、风貌突出”的原则,对建筑空间功能、材料、成本与结构技术进行了综合考量。
在单体住宅设计上,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从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依照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习俗模式量身定制。首先,根据住户不同的家庭人口规模与结构,设定了三种户型面积:120平方米、160平方米、200平方米。在规定的控制面积内,合理安排家庭生活内容,每种户型均实现了房间数量最大化,满足不同家庭的居住需求。其次,功能空间的设计充分考虑农户的生活习惯,每种户型均配置了用于家庭晾晒、休闲的平台和露台,客厅与厨房空间宽敞,梯间尺度适宜,设置了用于堆放农具的杂物间,前后均有开门,厨卫采光通风良好,独立设置烟道与排水系统等,将对农户生活模式的体察与关怀在设计中一一落实。
在建造成本方面,充分考虑农民现有的经济条件,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在建筑材质和景观材质的运用上,尽量选择乡土化、本土化的材料,进行工艺创新与再利用。诸如干刷石、大自砂、碳渣等本地材料与工艺的运用,有效地控制了建造成本,同时,也呈现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建筑风貌。
在建筑组合形态上,首次尝试了一种以单体建筑模块为基本要素的设计新模式——“模块化设计”,该模式首先确立了三种平面分别为L形、T形、Z形的基本单体形态,利用单元模块,针对不同场地、不同单位量、不同朝向进行组合与联结,形成变化丰富、形态不一的建筑组团。单元模块的衍生与重组,形成了契合传统空间肌理的形态丰富的聚居群落。这种新型的设计手法,以灵活多样的院落式组团布局,延续了地域文脉特征,呈现出与自然山水环境相协调的鲜明人文特色与生态特色。
课题组对传统的川东民居的建筑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川东民居的典型建筑语言,保留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屋盖、山墙、支撑柱、内外廊、前后院等特征,同时结合外墙大白沙和干刷石的民间工艺及面饰材料,统一外形的灰白色调和简洁的立面处理手法,使建筑展现出兼具传统与现代特色、质朴清新的独特风貌。以场地条件为基础的合理高差设置,使建筑群落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凸现出重庆地区别具一格的山地特色,实现了对川东民居风貌的提炼、强化与重塑。
结构技术
在结构技术上,结合重庆的抗震防灾的具体要求,本项目创新性地使用了两种装配式构造柱技术,一种是适用于低抗震设防区(6度区及以下)的素混凝土构造柱,另一种是适用于中高抗震设防区(7~9度区)的芯柱式构造柱。装配式构造柱技术的关键在于使构造柱由特制的预制块砌筑而成,将传统构造柱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工艺改变成以砌筑为主。组砌这种构造柱所需的预制块共有7种,如图1所示。预制块高度可和目前普遍使用的烧结页岩实心砖匹配,预制块自带马牙槎,可在预制构件厂实现工业化生产。素混凝土构造柱采用预制块1和5~6组砌,如图2所示;芯柱式构造柱可用预制块2~6和7组砌柱身,待柱身砌筑完成后,在上下对齐的中部孔洞中放置钢筋笼、浇注混凝土即形成构造柱,如图3所示。
重庆农村住宅设计暨抗震防灾技术课题,通过政府、高校、基层组织与农户的多方协作与联动,在严谨高效的工作模式的支撑推动下,呈现出鲜明的创新价值。
在对城乡统筹的政策导向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以“集约土地、集聚资源、集合院落、集中生活”的指导理念为核心,契合了新农村空间重构的紧迫现实与要求,使农村住宅的规划与设计得以落到实处,克服了部分同类项目贪大求宽的盲目取向,实现了农村住宅项目的概念创新。
突破以往农村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单一化、模式化现象,首创性地运用了“模块化设计”的空间组合新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集中规划模式与农村传统空间结构之间的矛盾,解决了因地制宜与推广示范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农村住宅设计的方法创新。
突破了以往农村住宅设计中纸上谈兵,就设计而设计的弊端,将城乡统筹的宏观导向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与愿望相结合,将新农村住宅图集的编制与示范工程相结合,将农宅设计的标准单体模式与丰富多样的组合形态相结合,实现了课题的实践创新。
装配式构造柱技术的应用,突破了抗震设计中传统构造柱在农村中难以使用的问题,应用具有造价低廉(素混凝土构造柱无需钢筋,芯柱式构造柱无需木工支模)、不占工期(可随墙体同时砌筑)、施工工艺要求简单(可充分发挥农村泥瓦匠的砌筑工艺、易操作)、原材料质量有保证等特点(预制块由预制厂生产,工厂化生产便于质量监控),实现了课题的技术创新。
农村住宅建设管理 篇4
奖励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农村住宅建设管理,推广使用农村住宅推荐户型,塑造壮乡特色的农村住宅建筑风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广西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不包含中心城规划建成区、各乡镇规划建成区范围)农村住宅及配套设施建设,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 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全市农村住宅的建设管理及推荐户型奖励工作,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县(城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本辖区内农村住宅的建设管理及推荐户型奖励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农村住宅的建设管理及推荐户型奖励的具体工作。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本地农村住宅的建设管理及推荐户型奖励工作。
国土、规划、住房、财政、消防和地震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及推荐户型奖励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县(城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应加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建设,确保开展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及推荐户型奖励工作所需经费和人员。
第二章 建设管理
第五条 村庄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委托具有相关专业资质的设计单位,根据城市、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布局、特色鲜明、节约用地、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编制。
第六条 农村住宅按照一户一宅建设,建设者应当为具有本村屯户籍的农民。平原地区和城市郊区农村宅基地面积每户不得超过100平方米,丘陵地区、山区每户不得超过150平方米。楼房原则上不超过4层。凡能利用原有宅基地或者村内空闲地、未利用地的,不得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鼓励农民采用集中建设的方式建设住宅。
第七条 新建或改造的农村住宅鼓励选用农村住宅推荐户型建设。采用农村住宅推荐户型进行住宅建设的,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应免费提供农村住宅推荐户型建设施工图。村庄公共配套设施以及没有选用农村住宅推荐户型的农村住宅,应当由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农村住宅和村庄公共配套设施的建筑设计应在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建筑质量安全的要求下,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注重与《南宁市农村住宅推荐户型》设计风格的一致性,保证村屯内建筑风格的整体性。
第八条 新建或改造的农村住宅以及村庄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申请人应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建设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乡镇国土、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进行联合审查同意,并发给开工证后,方可开工建设。申请人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建设申请及拟建设用地的权属证明;
(二)选用的《南宁市农村住宅推荐户型》设计图纸或者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提供成套的设计图纸;
(三)施工人员证书(含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书,如为建设村庄公共配套设施还需提供施工单位资质证书);
(四)村庄公共配套设施及工程地质特殊的农村住宅应提供地质勘察报告,具体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要求为准。
第九条 按有关规定,农村住宅建设应当由市、县(城区、开发区)审批的规划、用地等事项,由乡镇国土、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负责收集材料向县(城区、开发区)国土、规划、城乡建设管理部门申报,并于30日内完成审批。
第十条 承揽农村住宅建设的工程施工队伍和施工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规程施工,不得使用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
县(城区、开发区)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农村建筑工匠培训、登记和管理,培养一批服务于农村住宅建设的合格施工人员。
第十一条 新建或改造的农村住宅开工建设后,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对建设过程进行监管。
村庄公共配套设施开工建设后,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负责对建设过程进行监管,县(城区、开发区)城乡建设管理部门负责对主要原材料质量、重点结构部位施工质量、施工安全防护设施设置等进行监管。
第十二条 新建或改造的农民住宅竣工后,由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组织开展验收工作,并予以竣工备案,发放备案证。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开展工作。
第十三条 新建或改造的农民住宅竣工验收后,住宅所有者可持土地、规划审批手续及开工证、验收备案证等有关材料向乡镇建设管理机构提出委托申请,由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代为办理房屋登记。
第十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健全农村住宅建设档案管理制度,对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资料及时整理归档。
第三章 奖励政策及标准
第十五条 新建或改造的农村住宅符合以下条件的可申请进行奖励:
(一)符合所在地乡镇和村庄的规划要求;
(二)依法进行报批报建;
(三)采用推荐户型新建或按照推荐户型的立面设计进行改造。
第十六条 采用《南宁市农村住宅推荐户型》新建的农村住宅,建筑面积250平方米以上(含250平方米),每户奖励4万元;建筑面积250平方米以下200平方米以上(含200平方米),每户奖励3.5万元;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以下150平方米以上(含150平方米),每户奖励3万元;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以下,每户奖励2万元。
采用《南宁市农村住宅推荐户型》的立面设计进行改造的农村住宅,建筑面积250平方米以上(含250平方米),每户奖励2万元;建筑面积250平方米以下200平方米以上(含200平方米),每户奖励1.8万元;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以下150平方米以上(含150平方米),每户奖励1.5万元;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以下,每户奖励1万元。
具体户型对应奖励标准由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另行公布。
第十七条 整村采用推荐户型新建或按照推荐户型的立面设计进行改造的,村庄规模100户以上(含100户)的,给予村集体100万元奖励;村庄规模50户以上(含50户)100户以下的,给予村集体60万元奖励;村庄规模20户以上(含20户)50户以下的,给予村集体30万元奖励。
给予村集体的奖励资金,主要用于新建或改造村庄的道路、排水沟、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八条 农村居民采用推荐户型新建或按照推荐户型的立面设计进行改造的住宅,完工后,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开展逐户验收工作,并出具验收意见报县(城区、开发区)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县(城区、开发区)城乡建设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验收意见进行核查并公示7日,公示期满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县(城区、开发区)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将核查结果报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复核。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复核通过后,由市、县(城区、开发区)财政部门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一次性直接发放给农户,奖励给村集体的,直接拨付到村集体账户。
第十九条 奖励资金主要由中央、自治区、市、县(城区、开发区)财政资金组成。市直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申报并大力整合可用于奖励工作的上级补助资金。除中央、自治区补助资金外,其余奖励资金由市、县(城区、开发区)两级财政分摊。具体分摊比例为:市、县(城区)财政7∶3,市、开发区财政6∶4。
市、县(城区、开发区)财政部门应当加强资金管理,专账核算,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农村住宅建设人弄虚作假取得的国土、规划审批手续或者开工证、验收备案证等证件均属无效;擅自占用土地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责令退回。
第二十一条 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规定,未办理审批手续或者未按审批手续规定内容进行建设,严重影响城乡规划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城区(开发区)城乡建设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设计或施工、限期改正的处罚:
(一)无相应设计资质承担设计任务的;
(二)未按设计图纸施工或者擅自修改设计图纸的;
(三)无相应施工资质或证书承担施工任务的;
(四)不按有关技术规范、标准施工或者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
第五章 附 则
农村住宅建设管理 篇5
第一条 为规范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汕头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特区范围内使用集体所有土地建设农村村民住宅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用地和建筑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公安消防、城市综合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房产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技术规范,实行先规划后建设;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适度集中布局;
(三)建筑设计应当安全、适用、经济、美观,体现村居地域特色,鼓励采用农村村民住宅通用设计图。
编制和修改村庄规划,应当按照适度集中布局的原则规划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
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农村村民住宅通用设计图,由市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并免费向村(居)民提供。
第五条 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优先利用空闲地、原有宅基地和未利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六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应当按照适度集中布局的原则实行规划管理和用地管理,并由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但使用原有宅基地(含本办法施行前已分散布局的宅基地,下同)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除外。
在城市(镇)规划区外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或者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鼓励交由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也可以由村(居)民自建。
第七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由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的,不得建设低层联体式或者单户独院式住宅。
鼓励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农村村民住宅小区。
第八条 城乡规划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规划技术标准有规定的区域,按照城乡规划执行;尚未编制城乡规划或者已经编制城乡规划但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规划技术标准未作规定的区域,按照下列规划技术指标执行:
(一)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的,其规划技术指标为:
1.容积率:中心城区和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的区政府所在地以及南澳县县城不大于4.0,其他地区不大于3.5;
2.建筑密度:不大于40%;
3.绿地率:中心城区和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的区政府所在地以及南澳县县城不小于25%,其他地区不小于20%;
4.停车率:中心城区和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的区政府所在地以及南澳县县城不小于总建筑面积的15%,其他地区不小于12%;
5.其他规划技术指标按照城乡规划有关技术规定执行。
(二)村(居)民自建农村村民住宅的,其规划技术指标为:
1.建筑层数和层高:中心城区和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的区政府所在地以及南澳县县城建筑层数不得超过6层,其他地区不得超过4层。建筑层高首层不超过4米,其他层高不超过3.5米。
2.建筑主朝向间距宜不小于建筑高度的0.7倍且不小于6米,次朝向间距宜不小于4米,且应当满足消防安全的要求。对因用地指标或者建设现状等客观条件限制无法满足上述间距要求的,至少应当满足消防安全的要求,并征得相邻村(居)民同意。
3.临村民住宅区小区路及组团路的住宅退让道路红线应当不少于2米,临40米以下城市道路的住宅退让道路红线应当不少于4米,临40米以上城市道路的住宅退让道路红线应当不少于6米。
第九条 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审批管理遵循重心下移、简化程序、方便群众的原则。
第十条 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涉及审批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做好相关审核工作,其中:
(一)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核:
1.是否符合城乡规划;
2.建筑面积、建筑层数、建筑间距、建筑高度等技术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3.依法应当审核的其他内容。
(二)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核:
1.是否符合宅基地管理相关规定;
2.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是否已办理用地手续;
4.依法应当审核的其他内容。
(三)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核:
1.自行委托设计的,设计单位是否符合资质要求;
2.是否需要申领施工许可证;
3.依法应当审核的其他内容。
第十一条 村(居)民自建农村村民住宅的,由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委托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审批手续,并向委托的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暂时不具备委托条件的,由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继续由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 村(居)民自建农村村民住宅且尚未实行委托审批的,以及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的,实行牵头部门统一收件和答复,相关审批部门提前介入、集中联审。集中联审可以采取会议研究、书面征求意见等形式,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形式的,参与联审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答复牵头部门。
前款规定的牵头部门,在金平区、龙湖区为市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其他区(县)由区(县)人民政府指定。
第十三条 村(居)民自建农村村民住宅的,按照以下程序申请办理建设审批手续:
(一)向所属村(居)民委员会递交申请材料。
(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将申请人现居住情况及申请建房等情况公示十个工作日以上,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经村(居)民委员会签署意见后,报送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委托办理审批手续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办理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等审批手续;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村(居)民委员会,由其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尚未实行委托审批的,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1.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提出审核意见报送牵头部门;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村(居)民委员会,由其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2.牵头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组织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联审,联审意见认为符合条件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需要办理土地、施工等审批手续的,由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联审意见办理;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其组织村(居)民委员会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的,按照以下程序申请办理建设审批手续:
(一)提出集中建设方案和分配方案并公示十个工作日以上,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经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并由村(居)民委员会签署意见后,报送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提出审核意见报送牵头部门;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牵头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组织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公安消防等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联审,联审意见认为符合条件且不需办理建设工程基本建设审批手续(以下简称基建审批手续)的,办理规划许可等审批手续;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按照前款第三项规定联审后,认为符合条件但依法需要办理基建审批手续的,由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出具规划审批意见,参与联审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将办理基建审批手续依法需向本部门提供的材料书面告知牵头部门,牵头部门将规划审批意见和办理基建审批手续依法需要提供的材料一并书面通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其组织申请人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基建审批手续,相关部门应当按照联审意见依法办理。
第十五条 申请人在办理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审批手续时,应当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供以下材料:
(一)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申请表;
(二)户口簿及家庭成年成员的身份证复印件;
(三)村(居)民委员会签署的书面同意意见,属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的,还需提供集中建设方案和分配方案;
(四)宅基地使用权证明材料或者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属改建、扩建或者翻建原住宅的,还需提供原住宅的权属证明材料;
(五)拟建住宅可能影响邻里等相关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需提供相关利害关系人的书面同意意见,书面同意意见应当经公证或者村(居)民委员会见证;
(六)住宅设计图,建筑层数在二层以上的,应当由具备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或者个人设计或者选用通用设计图;
(七)参与联审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六条 农村村民住宅未依法办理规划许可或者其他建设审批手续的,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取得规划许可证件之日起一年内依法施工建设,需要延期的,应当在期满三十日前申请不超过六个月的延长期,但延长次数不得超过一次。逾期未依法施工建设的,规划许可证件自行失效。
第十八条 规划许可证件应当明确建设用地位置、建设规模、规划用地界线及面积、使用功能、建筑高度、建筑间距要求等内容。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划许可证件的规定进行建设,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依法向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九条 农村村民住宅开工建设前,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验线。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进行验线。
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就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许可证件的内容,向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核实。
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委托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实施规划验线和核实。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委托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规划审批手续的,应当一并委托其实施规划验线和核实。
第二十条 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工程未经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核实合格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组织验收和投入使用,有关部门不得办理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备案、权属登记等手续,供水、供电、燃气等单位不得办理相关开户接入手续。
第二十一条 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的农村村民住宅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按照经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分配方案分配住房,分户办理权属登记手续。
第二十二条 农村村民住宅建设规划档案由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并按规定移送城建档案管理机构。
第二十三条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等向社会公开。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将村(居)民建房申请和审批情况在村(居)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
第二十四条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向村民宣传住宅小区规划、建房技术标准、质量安全、减灾防灾、生态环境保护和配套设施建设等相关规定。
鼓励社会各方面技术力量支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组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技术服务机构,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服务。
第二十五条 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本辖区内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监督检查,如实提供与监督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
村(居)民委员会发现本辖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存在违法情形的,应当立即制止并报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在镇辖区范围内的,由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强制拆除,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予以配合;在街道辖区范围内的,由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强制拆除,街道办事处应当予以配合。
前款规定由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的城乡规划违法行为,在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区域,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查处。
农村住宅建设管理 篇6
阎政发〔2011〕21号
西安市阎良区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自建住宅建设及
拆迁补偿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企事业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为进一步加强全区农村宅基地自建住宅建设管理,依法打击突击加建行为,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规范拆迁补偿工作,避免社会资源浪费,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自建住宅建设及拆迁补偿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市政发〔2011〕4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自建住宅建设及拆迁补偿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本通知中农村宅基地是指阎良区行政区划内村民自建住宅所使用的集体土地。
一、明确管理责任,条块结合做好农村宅基地自建住宅建设和拆迁补偿管理工作
(一)区政府对全区农村宅基地自建住宅建设和拆迁补偿管理工作负总责,负责组织联合执法,查处农村宅基地自建住宅建设中的违法行为。
(二)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各自辖区内农村宅基地自建住宅建设和拆迁补偿管理工作负总责,具体负责辖区内农村宅基地自建住宅建设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三)国土资源分局负责农村宅基地用地的审批管理工作。
(四)规划分局负责农村宅基地自建住宅规划管理工作,制定村民宅基地自建住宅的规划管理办法。
(五)区建设和住房保障局负责农村宅基地自建住宅拆迁评估行业管理工作。
城改、公安、质监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宅基地自建住宅建设管理工作。
二、严格审批程序,规范村民宅基地自建住宅建设行为
(六)凡申请划拨宅基地新建住宅应严格按程序履行土地、规划、审批手续;在原有宅基地上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应严格履行规划审批手续。未办理审批手续或手续不全的房屋,在拆迁过程中一律不予补偿。
(七)村民申请划拨宅基地自建住宅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前提下,应当向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逐级提出申请,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后,报国土资源分局办理宅基地审批手续。在实施建设前,须经规划分局审查同意并办理规划手续。
规划部门办理规划手续时应当明确用地位置和面积,建筑物层数和面积。
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或重大建设项目拆迁范围的村庄建设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不再新划拨宅基地。
(八)村民申请在已划拨宅基地上新建、改建、扩建的,应按上述程序办理规划审批手续。
(九)规划分局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编制农民宅基地自建住宅通用设计图,免费发放给村民,指导村民建房。
三、建立健全拆迁补偿工作的利益导向机制
(十)因城市建设需拆除村民宅基地自建住宅的,由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会同拆迁改造主体编制拆迁安置补偿方案,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由区政府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后,作为征收集体土地的附件,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按照城中村改造的有关政策执行。
(十一)给予村民的住房安置,原则上按照规划审批的面积进行安置。原人均房屋面积不足65平方米的,按照人均不少于65平方米的标准补差安置,补差增加的面积收取房屋重置价。
本通知下发前村民已建成的住房,二层(含二层)以下部分的补偿,结合原房屋建筑面积,按照人均不少于65平方米的标准安置。超出应安置面积部分,严格按重置成新价予以补偿;对于临时搭建非正常使用的面积部分,除严格按重置成新价补偿外,须扣除拆除费和建筑垃圾清运费。
对于严格按程序建设,拆迁前未突击加建的村民,其宅基地上未建房的空地,拆迁安置时可以按照不同区域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偿。
(十二)对于在村民宅基地自建住宅建设及拆迁安置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未出现突击加建的村庄,由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区政府同意后,按实际拆迁补偿费用(安置房建设除外)的5%予以奖励。
(十三)因城市建设需要,村民自建住宅被拆除超过1/3户数以上且耕地较少的村庄,可以由区政府组织实施整村拆迁安置,剩余土地依法征收后依法纳入储备。
四、规范评估行为,保证国家和社会资金的合理使用
(十四)区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应当加大对宅基地房屋拆迁补偿评估工作的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评估市场行为,尽快制定集体土地房屋估价技术标准和实施细则,完善评估行为的约束机制,按照有关规定对房屋重置价定期进行调整并予以公布。
(十五)评估机构在评估中应严格按照拆迁评估标准对现状房屋及其附属物进行评估,对不符合质量标准、不合理的结构布局、工序工艺不到位的房屋墙体、门窗、粉刷以及附属物和装修等,在相应的评估标准中予以扣减。评估结果应报评估委托单位审核,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
五、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遏制突击加建行为
(十六)对以获利为目的,在农村宅基地房屋拆迁安置过程中,组织村民突击加建的个人或组织,以及因生产、销售、使用伪劣建材和违规施工等造成伤亡事故的个人或组织,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刑事责任。
(十七)评估机构不严格执行房屋评估技术标准和实施细则,不按房屋实际质量进行评估,造成国家和社会资金不合理使用的,由区建设和住房保障局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法律责任。
六、落实责任追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十八)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切实加强监管工作,凡发生1次死亡3人以上(含3人)责任事故的,在目标责任考评、表彰奖励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并按相应组织原则处理。
(十九)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本辖区内农村宅基地自建住宅建设和拆迁补偿管理工作,制定具体管理措施,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不履职尽责、失职渎职者,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二十)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组织对本辖区内宅基地自建住宅现状进行摸底分类,登记造册,保留影象资料,报区政府(区建设和住房保障局,电话:86202381)备案,为今后拆迁安置提供补偿依据。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结合城市规划及辖区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整个区域内村庄的规划建设、拆迁安置实施方案。
(二十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农村宅基地自建住宅建设的日常巡查和
管理工作,对违法占用集体土地和擅自在原有宅基地上新建、改建、扩建自建住宅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并责令自行拆除。不自行拆除的,由相关镇街报请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拆除,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二十二)区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应积极探索村民住房产权登记的具体办法,进一步规范村民建房行为。
(二十三)区综合考评办要将农村宅基地自建住宅建设和拆迁补偿管理工作纳入全区目标综合考评范围。
新农村村镇规划和住宅建设研究 篇7
我国是农业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村镇规划和农村的住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目前村镇的规划比较落后,农村住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都比较差,能源和土地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对我国、我省农村住宅情况的研究和对河南省几十个村镇的200份问卷调查情况,总结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和农村住宅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以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村镇规划和农村住宅建设。
1 村镇规划和住宅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镇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规划队伍的技术力量薄弱、人员少,再加上资金缺乏,导致村镇在规划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随意性强,无法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
(2)村镇的公共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特别是公共卫生和污水处理系统的缺乏,生活垃圾和牲畜粪便胡乱堆放,生活废水随处排放,造成村镇的人居环境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3)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宅基地的占地面积普遍偏大,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的面积将逐渐减小。
(4)农村住宅的施工质量较低、功能失调。房屋大多为农民个人建造,房屋的安全性存在较大隐患;住宅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极不合理,在很多农村还存在人畜混居的现象。
(5)农村住宅在使用过程中能耗大。大多数农宅没有有效的建筑节能措施,夏热冬冷。随着家用电器普及率的提高,农村的用电量将持续攀升,国家的电力供应将面临很大压力。
2 新农村村镇规划和住宅建设实施方案
2.1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0年后,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表达为“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协调人类居住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区[1]。新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中除了要保证村镇的规划科学合理、公共基础设施完备、住宅的安全舒适外,还要保证人居环境的建设要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和谐发展。
2.2 从村镇的整体规划全局考虑,建设特色村镇
新农村的住宅建设必须有统一的科学规划,它包括人口、景观资源、劳动力资源、物性资源和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必须用科学具体的建设规划引领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建设。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2]。
2.2.1 实地调研、以人为本
在进行村镇规划前,首先应该调查清楚村镇发展的自然、历史、文化的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生态条件,规划人员应深入到村镇调研,通过入户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对村镇建设的想法,对村镇进行实地勘测。找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主要矛盾,从而更好地为村镇发展建设规划进行准确定位。
2.2.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情况差别较大,因此,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应该采用多元化模式,不可一概而论。应当充分研究当地人居环境的特征,依据当地的社会、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注重挖掘和传承当地的传统建筑文化,保留乡村特色,结合新的规划和建筑理念,建设具有浓郁风土气息的特色村镇。
2.2.3 科学规划、保护环境
村镇规划应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保护耕地。结合本地区城镇整体规划和经济发展情况,探索建设多种新农村发展模式,如:生态农业型、畜牧养殖型、特色产业型、工业型、旅游型等,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村镇建设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调整村镇的产业结构,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2.3 加强村镇公共基础施设的配套建设,创造便利、整洁的人居环境
2.3.1 村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结合村镇的发展实际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改建与新建的关系,整体规划,分期实施[3],适应村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体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依据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的不同,对短时间无法达到规划目标的设施采取过渡措施,保证近期规划、建设的工程设施不与远期规划产生矛盾。
2.3.2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目前影响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设施上
如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给排水设施、环卫设施、绿化景观等,村镇居民区的道路交通设施要和附近的道路交通网络相连接,形成便利的交通体系;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套齐全,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等日常生活活动;完善环卫和给排水系统。同时,通过植被绿化、设置景观小品等方式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3.3 制定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规章,确立监督主体
村镇公共基础设施的配置与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建设完成后能得到有效的维护,提高设施的服务质量,延长设施的使用周期。
2.4 建立完善的农村住宅建设体系,确保住宅的安全、节能、舒适性
2.4.1 构建完善的农村住宅建设和评价体系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对农村住宅建设的管理力度;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建设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改变随意建造、无证、无图施工等落后的住宅营建方式,保证房屋的施工质量;开发和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建立并完善村镇住宅性能评价体系,促进村镇住宅功能质量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建造质量、室内设施的配置与性能、住宅区环境质量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4]。
2.4.2 住宅的外部空间设计
科学选址与规划。选址首先要考虑建筑场所是否适合人类的健康居住,要对该地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和环境状况作出检测、评估,避开污染源,其次,要选择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地势比较平坦又相对较高的区域;保持和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之间的适宜距离,既要保证居住社区的安宁和人民群众的交通方便,又要减少机动车造成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
住宅的外形设计要尊重自然,综合考虑当地的历史、人文、习俗、经济状况等条件,要突出区域风格,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营造出具有很强区域性的建筑风格,切不可不分地域、不分环境的生搬硬套,胡乱拼凑。
2.4.3 住宅的内部空间设计
丰富住宅内部的功能分区。新型住宅的室内空间组成中应包括卧室(包括主卧和客卧)、客厅、餐室、卫生间、储藏间、阳台等。
优化各功能空间布局、组合。做到内外分区、动静分区、污洁分区、餐寝分区等,即合理组合又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独立性,把家庭生活的私密区(卧室、卫生间)和公共区(客厅、餐厅)分开,以避免相互干扰,把卧室、客厅和厨房、卫生间等分开,便于保持居室的清洁卫生。
合理分配各功能分区的面积。根据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人体动作尺度及动作空间,结合室内家具的基本尺度,建议室内各功能空间面积分配见表1。
2.4.4 住宅的节能设计
建筑形体合理布局。为了能充分利用太阳的能源,建筑物尽量做到坐北朝南,建筑设计时适当加大建筑的东西向尺寸,建筑物的外形尽量采用没有凹凸变化的规则形体,建筑物的排列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建筑外表面积于建筑体积之比)。把人们主要使用的功能区(卧室、客厅)放在南面,其他的功能区(厨房、卫生间、储藏间等)放在北面。
外墙在整个建筑外包面积中占的比例最大,在建筑设计时应控制墙体的导热系数,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墙体材料,如粉煤灰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外墙保温技术所用材料如外墙保温一体化板、聚苯板等材料价格不高,施工工艺也不复杂,是值得推广运用的一项节能技术。
逐步使用轻质、高效的屋面保温隔热材料,如:膨胀珍珠岩及其制品、膨胀蛭石及其制品、矿棉及其制品、泡沫混凝土[5];合理的屋面体型设计和屋面绿化也可减少屋面的能耗损失。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气候条件差别较大,特别是华中、华北的大部分区域属于夏热冬冷区,外窗的选择既要考虑夏季隔热又要考虑冬季保温,适当加大南窗的面积,有利于冬季日照,可以获得较多太阳辐射热,但夏季能耗过高,需要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可设置活动百叶遮阳。铝合金和单层玻璃的导热系数大,单独作为外窗材料使用能耗较大,塑钢中空玻璃窗、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窗、太阳能窗的节能效果较好,但后两者的成本较高。
建筑节能技术在农村住宅上的应用是逐渐推广的过程,经济性是影响该过程长短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执行住宅节能标准的同时更应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6],加大政府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
3 结语
新农村村镇规划和住宅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为相关领导部门的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秉钊,等.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罗明辉,赵沁芳.新农村建设之“特色规划”[J].江苏建筑,2008(2):13-14.
[3]周晓娟,陶亮,曹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研究——以金山区廊下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08,增刊:27-32.
[4]张艳明.我国村镇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5]王宝民,苗慧民,李靖.屋面保温隔热材料在我国村镇住宅中的应用研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1):7-10.
农村住宅电气防火研究 篇8
【关键词】农村住宅;电气;对策
0.引言
由于我国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现状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特别是电气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更是为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动力。但电气发展过程中也给农村住宅的安全带来了威胁,经统计,由电气使用引发的火灾在农村火灾受害面里占据了极大比例。所以,为了保障农村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保证农村发展的继续进行,防范电气火灾处在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前端。有了安全的保障才能确保农村生活的安定与稳定发展。
1.目前农村住宅电气概况
虽然电气事业处于飞速发展中,但在农村居民的使用群中,大部分居民存在电气知识匮乏,这就导致了虽然电气在农村生活里使用广泛,可总体安全度不高,使得农村电气安全事故频发。
由于农村条件的一些限制,农村的电器设施普遍存在缺陷。并且由于地域多变的影响,线路布施上存在很多不合理,导致易诱发电力安全事故。农村住宅中电力系统的分布很多并未达到相关要求的标准,安全保障不达标。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也会影响线路的检查和更新,长久下来就造成了线路老化,也易引发电气故障。同时不能忽视配电设施的安全,可在农村的配电设施里,存在很多不规范设施。很多的不规范装置不仅影响电力的正常运作还可能威胁人身财产安全。总体说来,目前农村的电气情况不容乐观,需要及时修整改进,以确保其安全。
2.农村住宅电气火灾发生诱因
2.1电气线路的安全隐患
电气线路承载着电气的基本运行,若它存在安全隐患,那后果不堪设想。可就近几年的调查发现,电气线路故障在电气火灾里占有很大比例,是引发火灾的一大诱因。线路的承载能力不够,再加之电器使用的广泛,用电量的不断升高导致线路在高负荷运作的过程中逐渐老化、受损。特别是早期就投入使用的线路,在长时间的使用下,其性能早已大打折扣,若不加以注意和改进就易产生电力故障。电气线发生故障不是偶然的,必然经历了一定的受损历程,其中受外力机械损坏和自然环境破坏是主要受损原因。这些缘由造成的线路安全隐患应引起重视,加以防范。
2.2配电系统的原因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用户家用配电系统并未施行国家标准配电系统的相关配置。以剩余电流保护动作保护器为例,由于在该配置上并没有权威的机关部门进行监管,造成在很多农户家里并未安置剩余电流保护动作保护器,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家用电力的威胁因素;同时部分居民在剩余电流保护器的使用中并未清楚了解其重要作用、嫌使用剩余电流保护器的麻烦而拆除,也造成了用电隐患。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大部分农村家庭里没有配置剩余电流保护器,而这只是农村配电系统不完善的其中一种情况,从而可以想象农村住宅受到火灾威胁的成因。
还有很多农村家庭在配电箱的不正确使用上也存有安全隐患。经调查,发现很多农户家的配电箱没有避及易产生电力火灾的地方,甚至有的配电箱还使用木质结构,这就给电力火灾的发生增加了几率。不止这些,还有的用户将电力设施至于潮湿或有水的环境里,而这种环境极易引发电路短路,并极有可能产生漏电现象,再借由水的导电性使得人触电,造成人身伤害或死亡。总之不正确的配电系统的放置危害很大,应参照正确放置方法,避免危险发生。
2.3电器使用的安全隐患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日常用品的电器化发展也愈加快速。可在电器的大量使用中,也会偶然发生电力安全事故,特别在安全意识普遍淡薄的农村,电力使用威胁更是潜伏在各个角落。由于我国农村区域分布零散且广泛,所以很多地域在电力建设中都存在极大隐患,电压也时常不稳定,这就极易造成电器的安全事故。
3.如何应多农村住宅电气火灾
电气火灾的发生必然带来人身财产安全威胁,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发大面积的受灾后果。因此,对电气防火的研究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进而具备完善的防范措施,避免由电气火灾带来的巨大损失。
3.1电气线路
导线选择:(1)电气线路应采用符合安全和防火要求的布线方式,住户室内配电线路宜采用暗敷设。导线应采用铜线,住宅单相进户线截面不应小于10mm2,三相进户线截面不应小于6mm2;(2)一般分支回路导线截面不应小于2.5mm2,柜式空调器、电热水器等电源插座回路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导线截面;(3)单相电源回路的中性线应与相线截面相等。同时,使用的电线应该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
敷设方式:住宅户型间隔布置在设计阶段就应该多方面考虑周详,土建施工之前就应该确定平面布局不再改变。住宅采用线管保护在楼板或墙内暗敷的方式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
导线连接:一般以单股绝缘导线为主;导线的连接在接线盒中进行;两根铜导线连接时,将连接线端相并合,在距离绝缘层15mm处将线芯绞2圈,留适当长度余线剪断折回压紧,防止线端部插破所包扎的绝缘层。
3.2配电系统
照明配电箱的安装:位置正确,部件齐全,箱体开孔与导管管径适配,暗装配电箱箱盖紧贴墙面,箱涂层完整;箱内接线整齐,回路编号齐全,标识正确;箱不采用可燃材料制作;装牢固,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5%;边距地面为1.5m,照明配电板底边距地面不小于1.8m。因此,在农村居民家中尽可能要使用配电箱。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住宅供电系统的设计应采用TT、TN-C-S或TN-S接地方式,并进行总等电位联接,从保护人身安全,防止火灾出发,新建住宅宜采用TN-C-S和TN-S系统。
插座、开关、灯具等:开关、插座和照明灯具靠近可燃物时,应采取隔热、散热等防火保护措施。
回路设计:住宅配电箱内应配置有断路器保护的照明供电回路、一般电源插座回路及空调、电炊具、电热水器等专用电源插座回路;厨房电源插座和卫生间电源插座不宜同一回路;除壁挂式空调器的电源插座回路外,其他电源插座回路均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
3.3加强农村居民的保护电力设施意识
农村居民在爱护电力设施意识方面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在对电力安全采取各种措施之前,提高农村居民的安全用电素质十分必要。应从各个方面入手,积极引导农村居民爱护电力设施,大力宣传不恰当用电的危害及电力设施的正确维护方法,使人人都能了解相关信息,认识到电力保护的必要性。只要电气使用者的安全意识(下转第55页)(上接第36页)得到提高,其他的相关保护措施再施行起来就比较容易简单,更有利于电力安全的实现。
4.结语
在这个电气化不断发展的时代,电气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所以在面对电气火灾时要积极面对、解决。由上所诉,在农村住宅电气火灾频发的现在,除了使用以上提到的应对措施外,还要在相关电气产品研发初期就做好应有的防火灾措施,以此提高电气产品的综合安全性。同时加强农村居民的防范意识和科学防范常识也必不可少,随着电气化产品中科技化含量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防范要跟上其节奏,避免因不熟悉产品性能而发生悲剧。在这些条件下,政府应在农村的电气化事业上多加引导,利用其权威号召力引导农村居民关注住宅火灾防范办法,以应对火灾的不定时发生,降低由住宅火灾带来的损失。总之,电气防火不可懈怠。 [科]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2010[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2]李宏文等.电气防火检测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农村住宅建设管理】推荐阅读:
玉环县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管理办法09-25
农村住宅06-10
农村住宅节能05-22
京郊农村住宅08-15
新农村住宅设计09-14
震后农村住宅设计研究06-07
农村住宅地基申请书06-18
走生态文明之路的新农村住宅设计07-06
循环经济住宅管理10-18
住宅装修现场管理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