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英语教学总结

2024-08-09

五上英语教学总结(精选7篇)

五上英语教学总结 篇1

五上英语教学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就这样匆忙结束。回顾本学期工作,有收获和喜悦,有失落和难过。更有许多值得自己反思和进步的地方。下面就本学期教学工作进行反思与总结。一、摸清学生现状,紧抓教学不放。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由于学生整体差异大,学习存在严重两极分化。学习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听说能力的要求更高了,读写能力的要求也逐步加强。教材在编排上也与以往不同,一改三四年级简短课文配图片的形式,将整个长篇课文与插图进行分离,教材内容由易到难跨度大。而且对学生文字认读的要求也提高了。对此,我反复思考,想找一些比较恰当的方法,来平衡学困生与优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即如何能让优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又不会叫学困生感到在英语课堂上,自己只是局外人。想来想去,只有从备课和学生兴趣上狠下功夫。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我在教学时必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兴趣、需要及学习习惯等。认真分析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等。只有了解和“吃透”了学生,加上充分地进行备课、再授课,才能使整个课堂切合教学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否则不管你花了多长时间,备课多么充分,不了解学生,那么课堂也会成为教师自己的“独角戏”。所以平时,我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备课时掌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寻找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法。大胆运用新的方法进行尝试。我备课时注意到这点,经常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进行调动。不足的是自己年轻缺少经验,有时备课思路还比较窄,今后要不断拓宽设计思路。二、作业分层布置,做到有写必查。五年级学生一周基本四次作业。三次课后作业加一次周末作业。课堂作业为练习册为主,学生有必做题和个别难的选做题。这是针对优生和差生来区分的。学生先做后老师根据掌握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对普遍性错误,在全班重复讲解、分析。针对个别学生的作业采取面批。一一地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习题。周末作业采取激励法,谁在本周对所学内容掌握较好,作业量可以适当减少。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三.课后及时总结,反思自己言行。四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使我学习和成长了不少,因为自己年轻,在工作上没有过多的经验和方法,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平时除了向其他老师请教外,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和自我反思。所以每节课后,我都会简单地把本节课在脑海中过一下。总结可取与不足之处。四、坚持早读,促优抓差。早读虽然只有20分钟,但对英语学习来说很重要。因为缺少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所以学生能运用语言的时间也只有每周两次的早读时间。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及时回顾新近所学的内容。老师要走近学困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一对一进行辅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听说的能力。五.今后努力的方向1、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由于他们在先天后天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下,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问题。我觉得要想让学困生在“学上”有进步,就要从“心上”攻关。要用赏识的.目光和激励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关心他们的。哪怕他们只说对了很简单的一个单词或句子。都应该给予支持和表扬。2、五年级下学期的教材难度的跨度大,必须深钻教材,挖掘其内在联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上要不断更新,充分学习运用TPR活动教学,发挥其活动优势,通过头、眼、手、脚等表达出大量肢体语言和动作,采用游戏教学、直观教学、情景教学、看图引入等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然习得语言。不能总停留简单游戏的层面上,而是要让枯燥的词句变成生活中的语言,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避免新的学困生的出现。3、以后教学中特别要注意语篇教学中的“读”,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技巧,加强读的训练,通过默读、出声认读、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等不同方式去训练学生读的技能。一学期以来,本人勤勤垦垦地做好各项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成绩也所提高。希望在下个学期当中,能取得更好成绩。

五上英语教学总结 篇2

一、用诗歌的方法教学诗歌,感悟文本独特的魅力

课始,我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课题,交流了有关“七律”的知识,并适时作了一定的补充,让学生根据规律圈出双句末尾的韵脚,提示他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适度拖长读出味道。本以为这样的教学应该把知识点讲清楚了,可试教时却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对此很难掌握。学生难以把握住诗句的节奏读,有时韵脚是拖了长音,可诗句还是用读课文的方式在朗读。这样的初读诗不光花费了很多时间,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掌握。看来,教师的范读必须置前,或是在每句诗句中用斜杠画出停顿处给予朗读提示,这些方法可能会对这块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本课的重点是聚焦本诗关键诗句理解读。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导学卡的帮助,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颔联和颈联的意思。试教下来,我发现,两个班的学生能连贯清楚地说出诗句的字面意思,至于“寒”和“暖”、“走泥丸”和“腾细浪”蕴含的深层含义却无法理解。原先预设想让学生通过导学卡在预习中积累更多的信息和学习方法,但却惊奇地发现,每班只有3~4位学生用上了课后资料袋和注释中的信息帮助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就是将参考书的解释说了一遍,如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却又任重道远。同时,也不由得让我思考:在关键诗句的理解上,作为教师的我,还是缺少了教学诗歌的方法。事实上,“寒”“暖”“泥丸”“细浪”这些词细细读来,是诗的一个个丰富的意象,而我却没有及时抓住这些意象,仅仅机械地根据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特色上的对比和夸张,忽视了“意象还原”的重要性。诗歌教学无需多讲,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从“模糊”到“精确”最后回归“模糊”的接近过程,正所谓“距离产生美”。教学中,我要尝试多用想象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丰富意象,在读诗中品味诗意,真正感受诗意课堂的魅力。

二、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在本课试教中出现了以下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观看《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当看见红军在13根铁索上匍匐前进时,有学生笑出了声)

师:同学们,看完了影片片段,这场战役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场战役打得非常艰难,红军很勇敢。

(教师补充介绍道:“当泸定桥夺下后,毛泽东主席带领大部队踏上木板铺好的桥面时,不禁深深地敬了一个军礼,向先遣部队牺牲的战士们致敬。”)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诗,对句中的“寒”字,你们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感受到当时天气很寒冷,水很冷……

[片段二]

师:同学们,课前在你们完成的导学卡中,有一项内容是对诗歌中不明白的地方提问。现在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学生回顾自己课前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下节课继续解决。

生: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条件那么艰难,又牺牲了那么多战士,守着自己的根据地好好生活就可以了,难道长征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吗?

......

从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可以明显看出,片段一中的学生在关键词句的理解上仍然存在着困难,无法真正走进诗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思。而片段二中学生明显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红军长征的意义,无怪乎他们在学习这么激情澎湃的一首诗时,却仍然表现出那么的平静和不可理解。还是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惹的祸”呀!事实上,课前,我已经对这些问题有了察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我尝试采用导学卡丰富学生的学习储备,努力让学生去感受理解这段历史。同时在课上我也充分引入了课外资料和影像等信息,力图丰富学生的感知。可是,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拓展带来的却是波澜不惊的课堂,这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课后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我对本课的教学作了以下三处修改:

一改:导学卡设计更“亲”学生

导学卡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没有根据学生真正的需求,如第一题:收集与诗歌有关的长征故事(写下故事名,简单说一说)。我只是关注了与诗歌有关的故事,并没有真正发现学生对“长征背景”的思考。同时,没有考虑到长征故事的收集和演讲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学生难以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较为全面地进行了解。看来,以长征故事会的形式在课前开展,对本课的学习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引导学生收集阅读长征的背景资料,并尝试讲述《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些与诗歌关系密切的故事,对本课的学习更为有效。

二改:媒体资源运用找准时机

从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我们清楚地知道学生与本课文本的距离很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从而带来了学生从小情感苍白,甚至把文本中人物高尚的品质当做了弄虚作假,对于语言文字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自然无法真正理解。同时由于长征这段历史实在过于遥远,让他们以自己现在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感受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于是就出现以上一种游戏的学习态度。因此,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和课外资料的交流还是需要提前到课前,诸如放映一些长征纪录片,展示多组长征图片,大量阅读交流长征的资料,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重要的平台。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当学生已经走进诗歌所营造的那个“境”,又何愁没有“情”呢?

三改:批注式阅读“留白”思考

本诗阅读应重视批注对理解诗意的作用。批注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感悟的重要学习方法,是最常用的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方式。片段一中出现的学生对于“寒”字理解的问题,最为真实地说明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过少,教师太过急于求成。在观看《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前,教师要鼓励学生抓住“寒”字做一个批注,可以写写心里的感受,也可以写写对于“寒”字的理解,如果能用上想象,联系前句的“暖”字进行对比感受等方法,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语文学习除了思想感情、语言文字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外,个人认为,最为深远而有效的学习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式。而对于这首语言高度凝练的诗歌,批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拉近文本和学生距离的学习方式。

浙美版五上《适合纹样》教学设计 篇3

1、认知目标:欣赏适合纹样,感受适合纹样的艺术特色,了解适合纹样的不同样式及构成特点。

2、操作目标:学习适合纹样的设计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适合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适合纹样的不同样式、构成特点,并能自己设计简单适合纹样。

2、教学难点: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色彩的合理搭配,表现丰富多彩的适合纹样。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绘画工具等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身边的图案纹样。漂亮的纹样装饰了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赏心悦目的感受。

(2)回忆:在家里见过哪些纹样?我们的教室里又有哪些纹样呢?

(3)出示两幅艺术形式不一的牡丹图,让学生对比纹样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适合纹样:美丽的图案,设计在一定的形状之中,具有装饰的作用。即使去掉了边框,也仍能显示出原来的形状,这些图案被称为适合纹样。出示板书:适合纹样。

【设计意图】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纹样,如餐具上、瓷砖上、窗帘上……因为它的普遍,常常被学生的眼睛忽略,因此在教学中我以欣赏生活中的纹样导入,优美的音乐伴奏中,生活中的纹样图片交替播放,轻松的氛围使学生自然地走进艺术殿堂。通过视觉盛宴,直观地感受生活美,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

2、欣赏适合纹样,感受纹样魅力

欣赏两组适合纹样图片。

师:装饰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美化着我们的环境。我带来了两个问题来考考大家:你观察到的适合纹样有哪些外形?那适合纹样的图案内容可以表现哪些题材?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适合纹样外形和内容题材,加强学生对适合纹样感受。

3、通过探究,寻找设计规律

(1)播放视频让学生感知图案样式。

观看一段适合纹样的视频,请同学们自学了解适合纹样的组织形式。

(2)出示适合纹样的组织形式。请学生回答,这这五种适合纹样,你发现这些纹样有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并(板书) 均衡式:不对称,纹样排列非常的自由,均匀地排列在外形框内。对称式:纹样上下或左右相同,整齐稳重。 向心式:纹样由外往中心排列。离心式:纹样由中心向外排列。旋转式:纹样由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有运动感。

(3)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让学生上来排列对应纹样结构形式?。

【设计意图】掌握适合纹样的组织形式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难点。教师的“独白式”教学,只能使學生设计单一呆板,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出答案,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本环节我采用了视频自学方式,激发学生共自主与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再同讲解,学生上台摆一摆进行巩固。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氛围,在自己和同伴的共同探讨中,轻松简单掌握了适合纹样的特点及设计规则。

4、欣赏同龄作品,交流感受

提问:欣赏同龄人设计的作品。看看,他们都有哪些奇思妙想。

【设计意图】欣赏同龄同学的作品,即从中吸取了灵感,使学生对适合纹样的设计充满了信心,提高了兴趣。

5、教师示范,引导巩固

师:教师示范以花卉为主题画个离心式的适合纹样。出示设计好的教师示范图讲解,如果是画在不同外形的纸张上,花卉纹样轮廓可以适当进行变形。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在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教师的单一示范,在学生容易有困难的环节,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提高示范的有效性。

6、通过实践,体验创作乐趣

(1)出示课堂练习:自由选择题材(植物、动物、人物、景物),自由选择组织形式(均衡、对称、向心、离心、旋转),设计一个独特的适合纹样。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播放轻音乐,为学生创造出适合大胆想象的轻松氛围,对学生的创作进行适当简洁的指导,让学生的创作思维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徜徉。

7、通过展评,总结学习经验

(1)自评,互评和师评。

五上少先队工作总结 篇4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寻找知识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使学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其它方面,根据不同的途径受到爱国教育,使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利用每周的队会时间,常学习《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他们懂得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怎样做,自己有一个勤恳正确的学习态度。利用队会时间还开展了“讲文明礼貌、建幸福校园”、“文明礼仪在校园”、“创建平安校园”等主题队会。

二、狠抓常规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常规纪律,即要求每个成员的日常学习生活都要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抓好常规训练是实施班级管理的前提,它是一切事情想取得成功的保证。对于五(6)班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班级男生人数远远多于女生人数,而且很多男生喜欢调皮捣蛋。针对我班的实际情况,我抓住晨会课时间、班队课时间进行教育,让学生反复深化学校及班级的规章制度,并能牢记心中,在日常的表现中遵守这些常规制度,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狠抓课堂纪律 抓好课堂纪律,首先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求学生以同等的眼光看待每一门课。其次,采取相应的促使及奖惩。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做好准备工作,上课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及时掌控课堂秩序。让学生在书上学习记一些笔记,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加强与任课教师间的联系,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并由纪律委员、小组长记录学生的课堂纪律情况,及时了解反馈。对于违纪的同学给予一定的惩罚,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其重视度。最后,了解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情况,针对个体制定措施,帮助其把学习成绩搞上去。

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一股巨大的动力,只有在竞争中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以及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共同进步。我主要抓住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1、激发与平行班同学的竞争:主要在各项集体活动及竞赛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其他任课老师对各班的评价如何。 2、设立定期评价制度: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各种表现定期评价。使每个学生和小组明确近期优缺点何在,在班上居何位置,从而增强警惕性和进取心。

五上教学计划 篇5

新学年新学期来临,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经过四年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能按时完成作业; 课前做到预习新课,并有一定的搜集资料能力;课后能做到认真复习;课外能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乐于展示活动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循序渐进地落实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努力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整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欠培养,书写马虎,学习懒惰,怕吃苦,依赖思想严重,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部分学生的习作能力有待提高。从整体来说,这些学生动笔前的构思还不够,作文缺少创意。行文中,出现不具体、不生动,没有个性的张扬,公式化较严重,个别文章空洞无味。而后进生的习作语句不通、不连贯,作文水平还停留在三年级。因此在这学期,我要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措施,力求全班孩子的习作上一个台阶,努力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习作求真、求实、求新。

二、教学目标

1、认字若干,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会一定独立写字能力。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5、能写简单的纪实性的作文和想象性的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6、学会些简单的读书笔记、学习内容梗概。

三、教学重难点

1、加强识字、写字教学,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和默读。

3、加强词句训练,积累语言。

4、初步领会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文章。

5、能按习作要求写出小学生合格的习作。

6、培养课前预习课文的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根据语文课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作业、编排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的原则,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同桌、小组、全班交流的方式,集众人智慧,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及时指导。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学。

2、提出课前预习要求,布置课前预习。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助于他们今后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3、正确处理好课内外关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

4、认真做好作业的批改、讲评,组织好单元考查。结合教材、学生实际,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抓住各种有利的教育契机,在知识传授,能力训练过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受到德育思想的渗透。

5、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民主、真诚对待他们。耐心帮扶学困生,使其健康成长,积极上进。

6、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对优秀学生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发展其才能;对暂时的后进生,耐心细心,培养信心,挖掘潜力,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五、教学进度表: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作文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是第三学段的起始年级。把握新学段的教学目标,熟悉《课标》在三个维度上的变化是促进学生发展,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细心研读《课标》的习作部分,比较两个学段的习作要求,可以发现第三学段习作目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习作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一、二学段关注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在此基础上,第三学段明确了习作的目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将兴趣转化、提升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了习作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和热情。

2。习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所变化。第二学段要求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简单的书信和便条。第三学段提出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3。 在“观察和积累”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第二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第三学段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4。 在表达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二学年段为了降低习作难度,培养自信心,在表达上除了“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使用冒号、引号”之外,没有提更高的要求。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第三学段在表达方面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另外,在习作速度上提出要求:40分钟内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学期习作方面达成下列目标和要求:

1.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意读写结合,循序渐进地进行习作教学。

3.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

4.指导学生课余多读课外书籍,以增长知识,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

5.做好补差工作,每天抽出一定时间给后进生补课,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三.教学措施

具体而言,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一)在阅读教学方面:

教师在使用本册教材进行教学时,要有效改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一些“走极端”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主导与主体和谐统一。

2.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3.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寻找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点,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追寻扎实、灵动而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二)在习作教学方面:

1.把握学段目标适度提升、循序渐进。第三学段的目标是需要两年时间逐步达成的,作为起始年级不能一下将目标提得太高,使学生望而却步,削减对习作的兴趣。应把握尺度,适度提升,循序渐进。其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并逐步稳定成良好的习惯是重点,要求学生作文内容真实具体,写出真情实感是关键,保持学生对习作的恒久兴趣是核心。此外应结合“习惯篇”的教材内容,教学生学写读书笔记,常抓不懈,养成良好习惯。

2.用好教材,体现编者意图;用教材教,体现教师的创造性。

教学首先要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并在教学中加以体现,同时又不能囿于教材,要将教材作为一种凭借,作为自己设计教学的思路,可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扩展延伸甚至适度的改编。

3.将自主合作探究用于习作教学中。

应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习作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之自觉积极的进入习作状态,活跃思维,诱发情感,调动积累.完成取材。

(三)在口语交际教学方面:

五上科学教学反思(全) 篇6

(一)》教学反思: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反思: 《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反思: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反思: 《制作生态瓶》教学反思: 《改变生态瓶》

教学反思: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光和影》教学反思 :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反思 : 《光的反射》教学反思: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 : 《光与热》教学反思: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反思: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教学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评价太阳能热水器》教学反思 :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反思: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 《雨水对土壤的侵蚀》教学反思: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教学反思: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反思: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反思: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教学反思: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反思: 《测量力的大小》

(一)教学反思: 《制作微型测力计》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 《滑动和滚动》教学反思: 《运动与设计》教学反思: 《设计制作小赛车》教学反思: 《评价我的小车》教学反思:

《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第一节新课,与原来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业本,说实在的,作业本的设计确实很好,很适合孩子们使用,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对我们老师确是很大的挑战!作为专职教师一星期21节的课时量,每天四节以上,也就意味着每天有200多本作业本需要批改。课后批改既没时间也难以反馈,所以,课堂上我们就尽量要完成作业本的批改与反馈。那么,35分钟的课堂就会显得更加的紧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也就会明显减少。担心„„一节课下来,一个感觉就是“紧凑 ”,作业本勉强完成!但活动方面深入不够!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反思:

由于种子发芽实验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这节课临时调动到了前面先上。对于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生不难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的理解不成问题。但学生很容易对偶然的食物关系产生误解,在写食物链时,箭头的方向容易搞错。

《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反思:

两个班级课后实验实施率很高,接近100%。但两个班级的实验数据记录相差很大。一个班级高质量记录率只有30%,另一个班级达80%。所以这节课的质量两个班级存在着很大差异,作业效果可以明显反映出这个情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这很让我苦恼!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教材安排了两个比较实验在课堂上进行研究:第一个是光线;第二个是湿度,最后以其他的动物如何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结束。而作业本上安排的是设计温度的这个实验。如此一看,这节课要顺利完成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如果仅仅执行课本上的两个实验就需要整整三十分钟的时间(不考虑其他消耗的时间)。怎么办?处理教材。我是这样进行处理的:首先讨论预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经过两个班的施教学生大致有:潮湿(湿度)、阴凉(温度)、黑暗(光线)、富含腐殖质„„这些预测。然后阅读课本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问:你觉得这个实验在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讨论出改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建议孩子们课后实施。第三个环节组织学生设计湿度的这个实验,并开展小组实验进行记录、讨论。4然后以其他的动物如何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结束新课教学。最后完成作业本上的内容。一节课非常的充实!课堂节奏感很好!学生既有活动又富思维,积极性高!

潮湿(湿度)、阴凉(温度)、黑暗(光线)、富含腐殖质„„这些预测。然后阅读课本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问:你觉得这个实验在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讨论出改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建议孩子们课后实施。第三个环节组织学生设计湿度的这个实验,并开展小组实验进行记录、讨论。4然后以其他的动物如何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结束新课教学。最后完成作业本上的内容。一节课非常的充实!课堂节奏感很好!学生既有活动又富思维,积极性高!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探究的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课文安排了阳光与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的这个实验没有再做的价值,一棵不给它浇水肯定不能够活,这样的常理都还要用实验来证明有点多此一举。而阳光的实验是有价值的,因为前面种子发芽与阳光没有关系,那发芽以后生长是不是于阳光有关系呢?符合学生的探索要求。所以这节课我建议孩子们在前面的实验基础上继续展开阳光的这个比较实验。这个实验严格意义上上应该这样做:把生长一样健康的绿豆苗分种在两个盆中,一个遮住阳光,一个不遮住,其它条件保持公平,观察一至两个星期。一星期后的今天我组织了一次交流,发现学生严格操作的不多,大多数就在原来发芽的基础上继续观察,现象确实很明显!而个别与我那样严格操作的,现象倒没有他们明显,可能时间还不够长,所以我决定下星期再组织一次短交流。总体感觉,这节课单独设立的必要不大。《制作生态瓶》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的上好制作生态瓶这一课,在双修我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心制作了一个比较大的生态鱼缸,以供孩子们参考。五年级的孩子们对生态瓶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积极性非常高!但考虑到以前学生把制作生态瓶变成在花鸟市场购买的情况,这一次我采用的器材都是自己采集的,没有花费一点钱,同时我在课堂上强调要从不同的途径自己去取得材料,从今天上课的实际情况看,有大致三种方式:一种是放手把任务交给父母或和父母一起买来的,一种是在自己家的生态鱼缸中取材的,还有一种就是在父母的帮助下严格按照我的建议取材的,但比例并不高。不管哪一种,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搭配上的不协调,虽然已经在课堂上做了相关的指导,但学生总是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材料,这在今后的课堂中还要加强引导。

《改变生态瓶》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真的上不好!

很难实际操作的一堂课!学生对生态瓶的制作本身存在难度,成活率不高。和我预想的一样,孩子们来上课时能够带来的已经不多,很多都已经以失败告终了。而本课时的活动是:改变水的多少,记录鱼浮头的次数;改变鱼的数量,记录鱼浮头的次数。我在课前进行了第一个活动的尝试,我养的是泥鳅,根本就没有多少差别,而且很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到它。我难以想象在课堂上这么多孩子的情况下,小组实验的情况下,这个实验还能成功?恐怕已是闹剧!后一个活动我觉得更不合实际,材料(鱼)的准备也是问题。所以这节课我没有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我觉得以我的学生情况这个活动的开展不会有多少价值!我在课堂上开展了关于这两个活动的讨论,通过这两个活动记录鱼浮头的次数有什么意义呢?然后结合一些资料和孩子们进行了交流。面对教材的要求,我感到很难为情,因为我没能完成它所要求的活动!《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关于生态平衡的话题学生可能接触的比较多了,直接的经验挺多的!所以对于这节课的理解,两个班的绝大部分学生不成问题!作业情况反映也比较好!我想对于这样的课,我们老师要思考的是如何去引导学生把嘴巴上说的内化,从而转化为行动上做的,那才是关键!

《光和影》教学反思 :

光和影的内容,孩子们拥有丰富的经验。三个实验的操作难度不大,关键是手电筒的亮度要高,教师演示可以借助投影设备,现象十分明显,学生对“投影”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反思 :

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非常容易理解这一知识点。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展开教学有些把知识点故意搞复杂的感觉!在这节课的操作上,我直接让孩子们按照教材的实验方法,做了一个实验:看谁能够在最后那张白纸上投出圆光斑?在孩子们投出光斑后,询问实验的技巧。孩子们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从而很自然的就得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然后,组织讨论:还有哪些方法或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这样处理,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

《光的反射》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很不错的课!教材上的三个照亮活动非常生动,层层递进。从直射到一次反射再到两次反射。学生兴趣浓厚,且难度适合学生。在这样有意思的活动中得出光的反射,完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非常有效!在认识反射之后,举例生活中的各种应用,既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同时把科学引入生活,体现科学的生活性!总之,这是一节值得深入挖掘的好课。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 :

这节课让我很为难!实验如何开展?是利用工具箱里的材料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观测,还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材料课后去开展?我一直在思考。最终,今天上课我还是采用了第一套方案。因为我觉得让孩子们课后去开展实际效果并不会好!如果要在课堂上完成这个实验,时间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每隔10分钟测量一次,一节课最多测量两次,那是很不科学的。于是决定每隔五分钟记录一次,这样可以得到四到五个数据,可以寻找一定的规律。早上10点10分到10点45分,在五(1)班上了,测得了四个数据,在课堂上完成了交流,并得出了规律,大约每过五分钟,太阳角度会有1度左右的变化,长度会变化0.1CM左右。接下来10点55分到11点30分,同样在五(2)班进行教学,最终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却发现了问题,基本上得不出规律。(2)班的课堂习惯向来是最好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很强,难道是在(2)班我没上好?应该也不是!最大的问题应该出在时间上。由于10点55分到11点30分接近正午,影子的变化正处在由长变短向由短变长过渡的交接处,在这个时间关口,时间间隔又这么短,本身现象就极其不明显,又配合上学生操作的一些误差,最后得到的数据五花八门也不足为怪了!本以为这节课有太阳就成了,没想到要考虑的问题还有这么多,以后应该引起更高的注意才行啊!

《光与热》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探究过程非常明显,个人觉得也很有价值!提出问题到设计实验难度不大,但实验操作过程对于学生还是有些难度的,特别是多面镜子把光会聚到一起,由于抖动等一些因素,学生往往很难持久让几束光会聚在一起,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现象并不明显!实验花的时间也比较的多!以至于最后的数据交流和汇总制图没有充分的时间展开,作业也草草完成!以后像这样的课可考虑分两课时完成,活动可以更充分,效果也会更好!其实上课前我就有这样的想法,但考虑到进度问题,最后还是放弃了!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重点让学生专注于颜色对吸收光的作用。为了完成好这个探究实验,我们三个五年级的专职教师一起准备了材料,买来不同颜色厚薄相当的卡纸,裁好、订好,花了15分钟时间,效率可谓高啊!拿着新制作的材料上课特别的带劲。不同颜色的纸袋在实验中也很好的发挥了作用,现象很明显!最后进行汇总统计,完成作业,课堂完整、充分,感觉非常舒服!课本中还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关于直射与斜射对吸收光的影响,在一个班尝试了实验教学,发现课本中图示的操作方法是存在问题的,不能把纸袋直接置于地上,因为地面温度的影响太大了,实际测得的数据肯定是平放在地面的温度高,影响科学的结论得出。要把两个探究活动充分的在35分钟的课堂展开,并最终汇总数据、完成作业那简直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强化其中第一个活动,还有一个活动则提供老师测得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际效果可能会更好!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教学反思:

因本人外出观摩,布置了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任务在班主任代课时完成。回来之后查看了学生的作品,每个小组都有一个以上,完成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学生对于原理的利用还不够到位。我们在前面学习到的例如:聚光、颜色、位置对吸收光与热的把握存在不少的错误。我给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了点评,提了几个典型问题让他们答辩,如:容器外面黑卡纸包的层数是否越多越好?有的小组整个盒子都涂成了黑色,有的却装了铝纸,分别是怎么想的?等等。孩子们都有自己的解释,也有摸棱两可的解释,没有直接指出来,等测试以后再说了„„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的很是轻松,不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拿着立体地形地图就可以去上课了。但课前老师自己必须要充好电,有很多的知识性的东西自己都有些健忘了,比如丘陵和山地的区分,不同颜色代表的意思,自己家乡的主要地貌等。对教材的内容设置有些疑问,课前呈现的四幅插图不是典型的地形地貌,整节课对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没有作出知识性的解释,而作业本的第一题作业就是这个内容,感觉教材和作业本脱节了!这样的地理知识课,个人感觉以知识性内容为主,该呈现的还是呈现为好,该讲授的还是要讲授,该记忆的还是要记忆。不能因为我们追求探究,就每节课都要探究。

《评价太阳能热水器》教学反思 :

10月29日因天气原因,该内容暂时推迟。临时安排了一节整理课,同时完成了作业本的单元练习!

11月5日天气晴朗,补上了这一课的内容,但由于此时学生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很多都没带来,有的已经破损丢失,上课效果并不好!有些小组向我借了温度计说课后要重新去试验,这倒给了我一个启示:先把温度计借给学生,让他们课后进行测量,这倒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毕竟每年的这段时间,天气还是个问题,有时天晴没课,有课时却没太阳,老要等晴天来上这些课确实非常麻烦!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反思:

该内容四年级时已经上过,所以安排了一节有关地质的录象课,学生兴趣很高!既巩固了以前所学风化的知识,又增加了有关地质地貌形成的丰富感性认识,对学生帮助应该很大!《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

三年级已经上过这一课的内容,那时侯是重点探究土壤是不是混合物!现在这一课非常注重土壤的成分,从一开始的肉眼观察,到借助放大镜观察,再到放入水中观察,观察沉淀时的分层,最后小结出土壤的成分。然后在讨论土壤与生命体之间的一些共存关系结束。

在分析教材后,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借助放大镜真的能比肉眼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吗?(在一个班的施教后发现课本这张记录表的填写几乎是一样的,有些同学填的内容甚至有作假嫌疑。)二是观察沉淀现象会明显吗?(自己课前尝试后发现根本不明显!)

我在修改后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部分观察土壤,为了让学生既能够发现土壤中的水分,又能够发现粉沙,考虑到干土不易发现水分,湿土不易发现粉沙。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分干土、一分湿土。考虑到借助放大镜效果不是很理想,删除了借助放大镜观察的部分,使得观察活动更加的集中。观察水中的土壤时,考虑到要发现空气,必须现场操作,但考虑到分层,必须要沉淀很长的时间,所以我首先通过演示投影让学生发现土中有空气,然后演示搅拌沉淀„学生发现需要很长时间等待,我就提供事先沉淀好的水中的土让学生观察分层现象,这一部分效果非常好!

但在这节课上我作假了,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发现分层现象,我在土中拌入了一定量大小不一的沙石。我到底该不该作假?

《雨水对土壤的侵蚀》教学反思:

《雨水对土壤的侵蚀》这节课刚刚在三省优质课上听过,也是很受启发的一课,收获很多,特别是对教具的准备及情感的渗透方面!但实际教学考虑到很多平行班的现实,开展小组实验还是行不通的。模型在操作后需要更换,课间10分钟中根本无法完成。所以,事先我给每个班都准备了两个土壤模型,在投影仪下尝试演示,通过调节光线,现象还是比较清楚的。课堂实验效果学生反应也比较好!效率也很高!最后也能比较轻松的提出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几个重要因素。接下来的内容我进行了改动,没有按照作业本的要求进行对比实验的书面设计,而是在适当的讨论交流后,就进行了雨量大小与坡度大小的对比实验,现象清楚,得出结论轻松。

决定下一节课重点解决有无植被的对比实验。我觉得这样处理,重点可以更加的突出!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教学反思:

因为和前面一节课进行了处理,所以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变的非常的突出。设计并实验解决“有无植被对土壤受侵蚀程度的影响”的实验,有了前面一节课的讨论和我的对比实验演示,这节课的实验设计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但这个实验的实际操作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控制变量很难,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尽量做到公平。

我对实验的准备是这样的:两个浅盘,一端下面凿孔(以让径流流出),一个盘只放土壤,一个盘放一块带土草皮,然后把两个浅盘分别斜放于水槽上(大小刚好合适),尽量保持一样的坡度。

准备挺快,就是破坏了一些学校的绿化,尽管课后我把草皮种回去了。

此实验装置,实验现象还是非常的明显的!有草皮的径流少且干净,没有草皮的径流量大且浑浊。

这节课的善后工作花费了不少的时间,清洗带土的盘子非常麻烦,天气又冷,哎„„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反思:

首先感觉《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这个题目有点不太对劲,是不是改成《河流对地貌的作用》更合适一些。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根据课本内容应该是侵蚀和沉积两大作用。河流对地表的侵蚀这一知识点,由于有了前面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的铺垫,加上学生又有一些生活经验,所以很容易理解。虽然(演示)实验现象并不明显,但依靠学生潜意识里的经验作出了判断,个人觉得我这样的实验有些像鸡肋!而沉积作用造成的江河上、中、下游段不同的河床,实验也无法显示,只有下游段的泥沙沉积现象可以给这个实验提供一点成功的安慰。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河流对地貌的作用,我更多的是结合了我们家乡的实际,以曹娥江为实例,以图片为依托,主要以讲解、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展开教学。感慨:为什么我们的配套教学资源这么少呢?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反思:

该内容在四年级已经上过,所以安排了回顾复习及新增一个模拟实验内容。复习非常顺利,但做模拟实验出现了问题,石膏糊结块了,倒出来一浸水,又重新变成了石膏糊。重做,等石膏糊结块硬了,它自己早就破碎掉了。看来这个实验很难把握度。为了弄清楚这个度,以便后面的几个班级开展教学,课后实验不下于10次,结果石膏粉都用完了,实验一个都没有成功,心灰意冷。不知各位是怎么做的?请介绍介绍吧!在此先感谢了。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教学反思:

“不知所措”这是我上课前很长一段时间的真实心理写照。我觉得这样的课想要操作好真的好难!我想必须要对它进行改变。

因为这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整个单元对于土地侵蚀所学知识的汇总巩固。我认为在没有非常适合的学具教具配套的情况下进行模拟,效果肯定不会好,而且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况且这样的实际问题也不是能用这么简单的模拟能够解释的。所以,我决定舍弃这个模拟实验。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讨论交流上,怎样设计建造我们的家园?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哪些地方考虑了减少土地侵蚀?在讨论之后,再让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应用,并组织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组织评价,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方案。

虽然没有实际的操作,但课堂并没有感觉很空洞。我想原因是:在前面的课堂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多的感性积累吧!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

双修日我已经开始了准备,找了一块自己演示用的长条板,装上了固定位置用的扣子,组装好12辆小车,选择并买好大小合适的垫圈。我对这堂课的实际操作略做了些改变:

因为是一单元第一课,开始做了些单元的介绍,并以各种各样的车的交流引入到《我们的小缆车》。

接着,以课本小缆车插图为例,分析小车的动力从何而来,进而认识垫圈的重力、物体的重力。(有意识的把时间控制在5、6分钟左右,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后面的探究环节。)

然后,课堂的重点就此展开。提出:到底几个垫圈才能让小车刚刚动起来呢?垫圈越来越多的时候,小车的运动会怎样?然后针对性的讨论测试的方法,展开测试。

课堂实施下来,感到课堂时间还是很紧张的。因为这个实验挺花费时间,学生考虑并调节绳子、确定起始点和终点等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二个班级因为前面的班级已经调节好了绳子,时间相对充裕一点。)

虽然课本提示用秒表和目测都可以,但实际测试的时候,用秒表记时远比目测效率高且准确。所以还是事先提示学生借调好带秒表的手表比较好,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双修日我已经开始了准备,找了一块自己演示用的长条板,装上了固定位置用的扣子,组装好12辆小车,选择并买好大小合适的垫圈。我对这堂课的实际操作略做了些改变:

因为是一单元第一课,开始做了些单元的介绍,并以各种各样的车的交流引入到《我们的小缆车》。接着,以课本小缆车插图为例,分析小车的动力从何而来,进而认识垫圈的重力、物体的重力。(有意识的把时间控制在5、6分钟左右,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后面的探究环节。)

然后,课堂的重点就此展开。提出:到底几个垫圈才能让小车刚刚动起来呢?垫圈越来越多的时候,小车的运动会怎样?然后针对性的讨论测试的方法,展开测试。

课堂实施下来,感到课堂时间还是很紧张的。因为这个实验挺花费时间,学生考虑并调节绳子、确定起始点和终点等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二个班级因为前面的班级已经调节好了绳子,时间相对充裕一点。)

虽然课本提示用秒表和目测都可以,但实际测试的时候,用秒表记时远比目测效率高且准确。所以还是事先提示学生借调好带秒表的手表比较好,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

我为这节清楚的课定下了两个任务:一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弹力;二是让学生经历探究橡筋圈数与行驶距离的关系的活动。

所以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弹簧拉力器,让学生体验弹力。学生感受到了弹力,但很难描述清楚什么是弹力,容易和拉力混淆。在这里必须要加强与拉力的比较,进而发现“弹力”其实正好是和我们的拉力相对的那个力。是弹簧或皮筋这样的物体在被改变形状后,要恢复原来面貌时产生的力。我们老师的这几句小结必须要精练、准确。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思维困难。

在认识弹力之后,引入探究“橡筋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活动,学生目的性非常明确。这个环节关键是器材的准备。我在准备时发现配套的学具很容易打滑,不利于关系的有效得出,学生容易被此现象分散探究目标。所以事先,我就对小车进行了配重,以保证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为了提高活动效率,我还统一了绕的圈数为:5圈、8圈、11圈。因为我的这批橡筋12圈以上断的概率较大,容易降低活动效率。在排除了这些容易影响活动的细节后,这节课的活动效率还是很高的,但还是因为这是一节教室内外结合的课而浪费了不少组织的时间,从而没能完成最后的数据整理、交流和汇总。打算下节课再花些时间完成整理结尾工作。

幸好五年级的进度还比较快,这个单元的活动我还可以放心的充分展开。不像三年级那么郁闷,课时量太大,无法充分展开。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反思:

这又是一节轻松的、快乐的“科学课”。在这个单元的几课时中,浓浓的科学味道又一次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但这一节课有个遗憾,考虑到卫生问题、考虑到气球的数量,我给每个小组规定了吹气球的同学,所以很多孩子没有亲身体验吹气球,有一些同学有情绪。

气球的大小和行驶路程的关系呈现正态分布的现象,刚开始气球增大,路程也随之变远,但当气球大到一定程度时,路程反而近了,如果有风会更明显。这里引导孩子们思考分析原因也是很有价值的!

《测量力的大小》

(一)教学反思:

因为课时比较宽松,我有意地把这节课分成两节课来上。今天第一课时,就着重带量孩子们好好认识弹簧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通过大量的估计、测量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建立“牛顿”这个单位的概念。所以我给每个小组都分别准备了两种弹簧测力计,以利于比较观察并认识其原理、结构。然后把课堂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感受1牛顿,预测、实测各种物体的重力大小上!课堂感觉展开的还是比较充分和到位的,孩子们也感到非常的尽兴!

针对有些比较轻的物体用这样的测力计无法测量的问题,(这节课上孩子们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挑选物体测量的时候已经有意在回避比较轻的物体了。)下节课我准备组织孩子们讨论、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课文最后一个环节——设计制作测力计)《制作微型测力计》教学反思:

独立设计了制作微型测力计,从上节课的使用5N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发现轻的物体无法测量,开始引入,讨论设计使用弹力更小的皮筋来制作微型测力计,重点讨论了:如何绘制刻度板?这是学生思维感觉比较难的地方,是非常值得讨论的!然后花了大约20分钟时间让孩子们小组合作进行制作。从两个班级的实际制作情况看,80%的小组都能顺利制作成功,并测量一些小物体的重量。虽然彼此之间可能还有一定的误差,但考虑到材料的原因还是可以理解的。

我给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是:一块底板,一张卡纸,双面胶,图钉,两回形针,一截皮筋,两个钩码,一个小铁环。

皮筋的弹力释放不是很均匀,如果能够找到小弹簧就更好了!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

新教材的《运动和摩擦力》这一课与旧教材相比,设计就显得更加的合理了。这节课在了解并感受了摩擦力之后,重点围绕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展开探究。一是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二是与物体的重量。这两个因素是学生容易提出的,感性经验比较多,也正是孩子们需要的探究问题。这两个对比实验的开展非常的顺利,数据的得出到结论的概括,基本没有问题。这是一节让我感到十分愉悦的课,回想这节课材料的准备比较的轻松,学生的表现更是让我感到欣慰!学生对比较实验的变量和不变量掌握的还是很扎实的。

《滑动和滚动》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思路清晰的课,我从身边常见的现象:汽车正常行驶和急刹车时滑动前进,引出两种常见的物体运动方式----滚动和滑动。再从人们利用滚动代替滑动的事实,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滚动来代替滑动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都集中在:这样做可以更加的省力。能不能用实验来证明呢?进入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实验探究。

有了前面一节课的基础,这个实验学生能够轻松的完成。从得出的数据看,绝大部分小组滑动摩擦是滚动摩擦的10倍左右。对照教参中提供的20倍左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感到一丝疑惑,但我觉得这并不重要!

最后以寻找生活中用滚动代替滑动的实例结束课堂,课本中安排的滚珠轴承我也只是作为其中一个例子进行展开。

《运动与设计》教学反思:

关于摩擦力的利和弊,学生的知识基础应该说还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孩子们所了解的实际例子并不丰富,多为课外书中看来的,能够真正结合实际,对身边的常见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并不多。如何引导孩子们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精妙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这里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尽量多引导学生去发现身上或身边一些常见物品上的“设计”,如:头饰上、笔上、令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是,那天刚好教室外面在举行拔河比赛,学生们在找实例的时候,从拔河运动上得到了启发,想到了好几种,如:拔河的绳子、体操运动员的滑石粉、塑胶跑道上的小点、运动器械下的地面等等。

我想:能够给孩子多留点对生活实际的思考和关注,那是最有价值的。

《设计制作小赛车》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整理应用,所以首先需要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在巩固了重力、弹力、反冲力、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后,展开后面的分析和设计活动目的性会更强。因为事先有老师反应说: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动力小车很少,一般都是买来的小赛车。这不免给我提了个醒,所以在课堂上我十分强调原创,建议合理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来创作。同时,我还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类型动力的以前学生的作品,作为示范,以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更丰富多彩的设计。《评价我的小车》教学反思:

专门安排了一节课对学生制作的小车进行评价,两个班的完成率有比较大的差距.五(1)班完成70%,五(2)班达到95%.动力类型有皮筋气球反冲力以及弹力转化为螺旋桨的气流反冲力等.《结束语》

一学期的新课教学已经结束一个多星期了,没再写教学反思了,感觉一天的工作好象少了一块什么似的!

宋庆龄五上庐山 篇7

本文主要记述宋庆龄五上庐山的情况,以飨读者。

宋庆龄第一次上庐山是1929年6月。

1927年夏,蒋介石获得了宋氏家族和上海金融界的支持,在上海等地扎稳脚跟。7月上旬,蒋介石、宋霭龄派宋子文到武汉说服宋庆龄与之合作,被拒绝。7月14日,宋庆龄在武汉发表了关于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篡夺革命果实的严正声明,宣布她不再参加国民党的工作,并与为虎作伥的宋氏家人分道扬镳。

时隔两年,在宋霭龄与宋庆龄之间,竟然发生了一点戏剧性变化。

宋庆龄发表声明的第二天,就在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分共”,背叛革命。宋庆龄愤然退出武汉国民政府离开武汉前往上海,回到自己在上海莫利哀路29号家宅。不久,她由于受到蒋介石的严密监视,在上海的处境极为困难,于是她决心去红色国境苏联,再者去苏联也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愿。1927年8月下旬,宋庆龄等人悄悄离开上海,应邀前往访问苏联。期间,受到苏联领导人的热情接待。

与此同时,宋美龄在宋霭龄的安排下,于1927年12月1日与蒋介石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婚礼。1928年10月10日,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随后,蒋介石花费巨款将孙中山的遗体从北京西山移送南京紫金山,用8万平方米大理石修建了孙中山陵墓。以“国葬孙先生”的名义,蒋介石派宋子良去德国柏林接宋庆龄。宋庆龄离开柏林前发表公开声明:基于孙中山生前确有安葬南京紫金山的遗愿,她同意回国。她本人仍坚持1927年7月14日汉口声明的立场,与蒋介石及其政府没有任何关系。

1929年5月宋庆龄回国,参加孙中山国葬仪式时,再次发表声明,表示与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立场决不妥协,宁死不屈,宋庆龄的态度使宋霭龄和宋美龄非常不安。这是因为在上海的“四·一二”和武汉的“七·一五”两起政治事变中,她们姐妹二人觉得客观上是逼迫宋庆龄出走。这时,她们或感到蒋介石统治基础渐稳,或是良心发现,宋霭龄亲情流露,主动提出将庐山河西路一栋别墅交给宋庆龄使用,并劝慰庆龄说:“政治终归是政治,我们姐妹永远是姐妹。母亲给了美龄一栋小楼陪嫁,祥熙又买了两栋,你一栋、我一栋,都在庐山,又靠在一起。父亲的遗产你也有一份的,你不会和庐山的奇峰秀石生气吧!”

1929年6月下旬,宋庆龄在霭龄和美龄的陪同下第一次上了庐山。庐山的风光暂时缓和了宋氏姐妹的龃龉,却更加坚定了宋庆龄政治上的主张。

蒋介石基于反共反人民的顽固立场,对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和红军实行血腥大“围剿”。1931年9月,日本侵略东北,蒋介石暗示张学良不抵抗,同年11月29日将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秘密杀害。宋庆龄义愤填膺,12月19日发表通电,即著名的《宋庆龄宣言》。宣言尖锐指出:“投机残余军阀,而一跃成为党国中坚,忠实革命人才,必设法置之死地,最近如坚苦卓绝、忠勇奋发之邓演达终遭杀害,即其一例。”“亡国民党者,非其党外之敌人,而为其党内之领袖。”翌年初,十九路军在上海抗击日本侵略军,宋庆龄亲自到前线慰问;而蒋介石再次向日本屈膝,1932年5月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宋庆龄于1932年6月28日二上庐山。期间,她和蔡元培等人一起走访国民党元老林森,强烈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停止对人民和进步势力的迫害,坚决抗日。因为蒋介石每年必上庐山到林森别墅拜访,“聆听教诲”。

宋庆龄旗帜鲜明地站在反对独裁、抗日爱国行列之首。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前夕,宋庆龄曾给北平几所名校的学生领袖写信,鼓励他们要拿出救国的行动。“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宋庆龄拿出一笔钱转交北平学联,委托他们做成羊皮背心发给各校夜间巡逻的学生。1936年5月,全国救国会成立,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邹韬奋等被推举为常委。救国会的爱国行动立即受到国民党政府的压迫。宋庆龄挺身而出,对国民党提出公诉的沈钧儒等人致函致意,对蒋介石、汪精卫致电抨击。

在这种政治形势和背景下,宋庆龄于1936年8月15日三上庐山。这期间,她在庐山别墅继续开展对救国会的声援工作。斯诺和宋庆龄是好朋友,斯诺踏上红军采访之路,就是宋庆龄在庐山为之安排的。随后,宋庆龄参加鲁迅的葬礼和救国会入狱运动,迫使蒋介石释放“七君子”。宋庆龄在另一条战线上,为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年庐山交芦精舍学校教师李一平有诗赞曰:

凛然大节风天下,慷慨从容孰与伦。

抗烈冲夷奇女子,孤抢入诗齐古人。

1953年8月上旬,宋庆龄四上庐山。据文献资料载,宋庆龄这次上庐山,也可以说是由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促成的。

众所周知,毛泽东和宋庆龄同年出生,宋庆龄年头、毛泽东年尾。由于政治立场的相近,两个伟人数十年来每一次关键时刻都相互支持,相互景仰敬重。新中国成立时,宋庆龄先后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执行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1951年获得了斯大林和平奖金。解放初期,国家及华东局、上海市重大事情往往都要听取宋庆龄的意见。宋庆龄工作繁忙,公务缠身,她的血压高等病情使毛泽东和周恩来不能释怀。在此情况下,毛泽东请周恩来安排一下宋庆龄到南昌视察工作,顺势请她到刚刚修好登山公路的庐山休息休息。

1953年8月,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省主席邵式平亲自陪同宋庆龄重上阔别18年的庐山。九江地委书记史梓铭和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沈坚到庐山车站迎接。管理局请宋庆龄住进最好的别墅,即昔日的美庐。美庐,虽与宋庆龄别墅相距很近,可宋庆龄在民国时期从未踏进一步。这次,宋庆龄在美庐住了一周,故地重游,两重天地。

8月中旬的一天,宋庆龄去看自己的别墅旧居,十几年过去了,旧居整修得很好。宋庆龄对管理局的领导和工人师傅表示感谢。接着,她又对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沈坚说:“我决定将这栋小楼交给国家,由管理局统一管理,为来庐山休养的英模提供方便。我个人不再需要它。”沈坚听后连忙推让。他想,解放初,庐山管理局对没有房主和战犯的别墅是采取了统一管理的方法,收归国有,可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的别墅怎么能这样处理呢?他表示坚决不予接收。

宋庆龄自有办法。翌日上午,她派秘书前往管理局房管科上缴了别墅的房产证明,并代表她再次表达了请庐山收回别墅服务于人民的心愿。同时,宋庆龄还将斯大林和平奖委员会送给她的一部德国产高级轿车送给了庐山管理局。

1959年6月4日,宋庆龄第五次上庐山。这时,沈坚调离,由楼绍明任管理局党委书记。宋庆龄住进446号,即今日的庐山宾馆,时间仍为一周左右。其间,宋庆龄到庐山所管辖的海会人民公社果园等处参观,到庐山多处公社托儿所视察。江西省委主要领导杨尚奎和黄知真秘书长全程陪同。据楼绍明回忆,有次下山视察,宋庆龄还特地烧野餐给大家吃,她的气质、风度、涵养,包括衣着,她的人格魅力都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临别前,宋庆龄望着庐山秀峰云海,依依不舍地说:“庐山,真令人留恋,可我一来,给同志们增加了很多工作,真不好再来了。”

杨尚奎说:“应该再来,我们盼望宋主席每年都来庐山,这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音乐上册下一篇:相信学生是在做正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