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汪中求(精选3篇)
精细化管理汪中求 篇1
不要迷信汪中求
——有感于《细节决定成败》热
赵永军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被媒体炒的沸沸扬扬,翻了一遍心中并没特别的感觉,只是好像是吃惯了山珍海味,偶尔品尝一下玉米饼,感觉不错,可细一想真的没有什么,多年前明明就是吃过的。它无非是以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把戏,像当年的《河殇》一样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其实书里的观点没有多少有新意,这样的书你走进一家大的书店,随手都可以翻到。就是翻翻老祖宗的书《老子》、《庄子》、《菜根谭》这些观点也都能找的到。而且,书中的观点有些是值得商榷的,如:
第一,细与不细是辩证的,不是绝对的。书中到处充斥着,小事、细节等字眼,其实从头到尾,也没有说明白什么是细节,什么是小事。小到个人应聘捡个纸条,大到企业动作战略失误、国家公共投资的严重问题,在汪先生的眼里都是小事,自然小事就无比的重要了。问题是再好的管理有时只能解决主要矛盾,而不可能解决所有矛盾,事情自然要分出个大小、轻重和缓急来。同样是一件事,在不同层次或职位上的人的眼里,大小也是不一样的。真正搞清楚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哪些事再小也要做好,哪些事再大也可以忽略才是最重要的,才是企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管理学第一定律是:人是不同的。在我们的文化中历来强度用人之长,容人之短,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也是一个文明社会应当具有的价值取向。余世维多牛,他还给人两次改正错误的机会,不小心把简历弄湿了,我想这样的错误谁都会犯,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这样的人也未必管理不了一个部门,持这样观点的人至少是缺乏容人之量。如果大家都倡导这样的用人观,造机器人好
了。“以人为本”绝不是把人搞成你理想中的机器,企业文化也绝不是搞精神控制。
第三,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管理是科学,根据人们已经总结出来的管理理论和经验,诚然有些工作是可以量化的,但并非管的越细越好。管理更是艺术,重在把握一个度,力图使每个管理环节都细化、数据化,未必就能取得好的管理效果,那还要看管理的对象是什么。否则,会不会弄出个“河北超市保安每月必须抓13个小偷才能拿到工资”的笑话来。
第四,事后批评比事前把握容易的多。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经营环境是瞬息万变的,经营者的决策都有其复杂的背景,胜败乃兵家常事,像松下幸之助那样的“经营之神”毕竟少之又少。很难理解,书中凯特玛的经营方针竟然是“多元化,盲目收购”,我想凯特玛自己是决不会制定这样的经营方针的,只不过运作的结果不太理想而已。按照作者的逻辑,任何具有相同性质的两家企业都可以这样比较,一旦有一家出了问题,也一定能够找出几条不同的细节来。难怪中国媒体中有一种怪现象,企业好的时候,有人就说他好的不得了,似乎什么问题都没有;企业出问题了,又把他批的体无完肤。更可笑的是,文章都是一伙人写的。如果凯特玛早请汪先生主持大局,是不是就成为世界老大了,我看也未必。
第五,其实有些事情就不能认真。作者处处在强调细节、认真,其实自己就根本没有认真。比如,书中有一句“一只老鼠可以搞死一头大象,一个细节的疏忽可能导致你在竞争中失败”,且不说观点对错,老鼠可以搞死大象有什么科学依据?故事而已。汪先生注意到了吗?这可是做学问。书中类似问题笔笔皆是,无非在玩文字游戏。而管理却是一场控制性的游戏,三十六计,何为上策?不具体到一个特定的背景中,还真不好说认真就是对的。
说到底这本书只是给大家罗列了一些现象或案例,并没有多大的深度。不信可以看看顾总在年初先代会上的讲话,对细节的认识和要求并不比《细节决定成败》肤浅多少,而且更具体,公司关于“抓规范、强素质、求精细”的安排也大抵如此,公司领导层的思想和作为无一不顺应时代的要求。可为什么大家厚此而薄彼,公司同样的话成了耳旁风,而这本书却是宝典,能在我们公司引起了比较大反响和共鸣,这正是值得我们沉思的地方,这背后的问题也许正是我公司执行力不够的根本原因。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第一,说明我们的干部对公司缺乏信心,或者是根本就不信任,而是盲目地相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想真正不信任也许是有的,但更多的是出于某种目的的内耗。其实书中提到的问题,我们有多少没有提到,但真正落实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推诿扯皮,敷衍了事,互相拆台的事时有发生,根本谈不上团队意识。不是吗?薪酬改革宣传了多长时间,说不懂的人到底有几个是真的不懂?归根结底,恐怕是自由主义与山头主义在作怪,是为小利而忘大义,是思想观念的落后。当然公司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利相对等的运行机制和用人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二,说明公司改制以来,公司的干部培训,特别是类似有针对性的培训安排的较少,而现有干部的危机感普遍增强了,在公司领导的影响下,大家学习新知识的欲望空前高涨了,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自动自发的需求。在《赢在执行》的学习的组织中,我也确实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中层领导们不论年龄大小都涌现出比较高的热情,争着拷贝讲座内容,有的还自行购买了讲座中提到的几本书,这种情形在以往是很少见的。可以说,是《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和《赢在执行》这套教材点燃了我们学习的热情。
如果说问题主要出在第二条,那到是特别值得欣慰的事情了。就管理而言,美国是现代管理学的发源地,但事实上尽管那里有最先进的管理理论,但也有最原始的管理方式。有位管理大师说过:“千万不要相信只看过一本书的人”,在管理知识的海洋里,除了观念,还有管用的专业知识,我们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学。同样,学习也不可以照抄照搬,桔生淮南淮北大不一样,有特色的才是有价值的,自己的才是管用的。我说不要迷信汪中求,意亦在于此。如此说来,我们似乎更应当多分析分析自己(公司、部门和个人)的问题。
说到这,似乎远离了主题,但对于《细节决定成败》的读后感,网上一搜一大片,我想我一定没有他们认识的深刻。我只想说,荣盛公司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成长期,任重道远,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相信自己,必须忠于公司,必须团结协作,必须始终与公司保持同一个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做好我们每个人应做的事情,用一句大家都将挂在嘴上的话叫做Willingness,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保持公司的永远荣盛。
精细化管理汪中求 篇2
1963年秋,汪中求出生于石钟山脚下江西省湖口县,一个美丽而贫困的地方。汪中求曾把家乡湖口称作“糊口”,在他童年的记忆里,家乡的人们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的收获仅够糊口。汪中求的家乡没有小学,为了能让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连肚子都填不饱的乡亲们用柴米油盐作工资,从外地请来了一个叫吴集瑚的老师,给村里的孩子教授知识。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汪中求每学期交的学费是5两油、5斤大米和50斤干柴。
上学的同时,汪中求还跟一位叫郭先赐的民间武术教练习武。师父第一天教他练的入门功夫是扎马步,这是练武的基础。严厉的师父要求汪中求随时随地练习,就算上厕所也要用扎马步的方式。练了没一个月,汪中求便对扎马步觉得枯燥乏味了,要师父教他真正的武艺。师父告诉汪中求,别小看了扎马步,把马步扎到极致就是绝技。汪中求听从了师父的劝告,一扎就是三个月,有好几次汪中求在茅厕的木板上扎马步时间过长,因为体力不支而掉进茅坑。别人因此而嘲笑汪中求,师父却对他大加赞扬:连“屎”都不怕,肯定能练出一身好武功!汪中求就这样跟郭师父练了8年的武术,也受了8年的摔打和磨炼。
高中毕业后,由于经济拮据,汪中求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汪中求的人生有两种选择,要么与贫穷为伍,甘心务农;要么发奋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他选择了后者。汪中求每天往返于4公里长的村里与乡政府之间的路上帮公社挑化肥,凭着习武时练就的一身好体力,他一次能挑160斤化肥,能赚 6分4厘钱,一天能赚4元多钱。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汪中求总算挣够了重新回到学校读书的费用。
1980年,汪中求考取了江西九江学院中文系,中文老师刘文约十分低调和谦虚,治学态度严谨,学生任何一个字、一个词的错误,他都会循循善诱地加以讲解纠正。刘老师要求学生注意每件事的细节,把该做的事情做到位,“勿以事小而不为”。受刘老师的影响,汪中求大学毕业时的毕业论文内容就是分析一个“叩”字——《析〈过秦论〉中的“叩”字》,一个简单的“叩”字,他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分析透彻,鞭辟入里,受到刘老师的赞赏。
1984年大学毕业后,汪中求成了县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领到有生以来的第一笔工资的那天,汪中求特意“吃”遍了县城的23个包子店,每个店吃两个包子,虽然肚子胀得受不了,却非常开心——平时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他从来没有这么放肆地满足过口腹之欲。十多年后,成名的汪中求在他的畅销书《营销人的自我营销》中写道:“贫困是我上的第一所大学。”
“人生最大的浪费是选择的浪费”
工作两年后,汪中求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立业”之后接着就是成家、娶妻生子,生活虽然平淡,却安逸而温馨。1989年春天,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教师”的汪中求被特别“钦点”为县领导的秘书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从副科级升到正处级。县领导很欣赏汪中求的文章,欲培养他做宣传部部长。
然而,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使中国的改革开放涌动着一股新的热潮。这股热潮也冲击到了汪中求,使他产生了到市场经济的大潮里中流击水的豪情。
知道汪中求想法的人都劝他不要牺牲大好前程,汪中求却干净利落地作出决定:放弃铁饭碗,下海!为了不让自己有路可退,他甚至放弃了停薪留职的机会。他的“人生最大的浪费是选择的浪费”这一理论即发端于这次下海。“不能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停地选择上,因为人生真正能做事的时间是不长的,作出选择后,就不要反复淘汰和变化,举棋不定非常误事。”
辞职后,汪中求应聘进了香港恒雅(深圳)公司。上班的第一天,办公室主任发给汪中求一本《总经理工作指引》手册,手册的内容是以总经理的口气教员工如何做事,任何事该怎么做都有明确的流程和规则。其中所涉及的细节让汪中求叹为观止。比如一张公交车票五角钱,报销时反面要写五项内容:起点站、终点站、乘车理由、时间、乘车人。如果按这个要求做就可以报销,如果少填任何一项内容,财务则可以拒绝报销……联想起大学老师刘文约“勿以事小而不为”的教诲,汪中求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关注。
在恒雅,汪中求从最基层的业务员做起,没有底薪,按销售业绩提成。刚开始时,他做得很辛苦,销售业绩却总不见提高,最初的两个月收入甚至比做教师时140元的工资还低。但汪中求坚持了下来。到了第三个月,勤奋而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汪中求的月收入就达到了2800元。在公司,汪中求不仅严格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还给自己定下了六条工作标准:一是做人诚恳,做事到位;二是有思想,但不好出风头;三是有潜质,但耐得住寂寞;四是不贪小利,不患得患失;五是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但不争强好胜;六是不仅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正是严格按这六大标准来要求自己,汪中求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做到了恒雅的销售代表、经理、区域经理,营销的每个环节他都做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被誉为“中国5000万营销人第一堂必修课”的畅销书《营销人的自我营销》,“做人优先于做事”的立意在圈内圈外均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2年底,觉得自己在恒雅的发展空间已经达到极限的汪中求婉拒了恒雅高層的高薪请留,毅然辞职。刚辞职,他便被清华同方、泰豪科技、奇正机构等多家公司聘任为市场总监、首席营销顾问等各种职务,还参与了清华同方的筹建。与此同时,他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北京汪中求细节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
“小事必须当大事做”
2003年3月,汪中求被广东凌丰涂料有限公司聘为首席执行官。经过详细调研,汪中求发现,公司的现状按照管理学的评分标准只有50分,根本不及格。他在公司的大会上说:“我们必须有大的改变。”但是,公司上下都没想到汪中求正式上任的第一天就“动手”了。3月18日下午,汪中求召开公司中层以上干部会,他第一个发言:“我当营销顾问的时候,要从中山开两小时的车到深圳上班,每天8点钟绝对准时到位。可是,我发现咱们的干部几乎没有准时上班的。一般管理人员9点才来,部长10点才到。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抓迟到。现在有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坚持8点上班的作息制度;二是推迟上班时间,比如可以10点上班,当然那就得晚上7点下班。”一阵骚动之后,大家都表示同意8点上班的作息制度。汪中求接着说:“从明天开始,抓部以上领导迟到问题。不过你们大可放心,我不会采取罚款的处罚方法,我不想有人把受处罚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
第二天,公司门口打卡机旁边竖起了一个醒目的白板。头三天白板上没有任何人“上榜”,因为这三天没有人迟到。到了第四天,就有几个部长的名字上榜了,到得越晚,名字写得越大越高。在第二周,除了将上周各部长迟到的次数在公司例行会议上公布外,还在公司记事栏公示一周。就这样,一个月后,全公司迟到的问题得到了彻底根治。
在抓迟到问题的同时,汪中求的“抽烟问题”解决方案也同步实施。谁都知道,涂料公司是重点防火单位,但汪中求上任第一天就在车间通道上发现了7个烟头,汪中求将这7个烟头带到公司的大会上展示。他说:“我从上大学到现在一直在抽烟,是一个有近20年烟龄的老‘烟枪’,但我从今天开始不抽烟,你们大家抽不抽我不管,我先做给你们看。”大家都不明白汪中求又有什么举措,但他们清楚地看到,从开过会的那一刻起,汪中求果然再也没有在公司的任何地方抽过烟。一个月后,汪中求在全公司搞了一次支持戒烟的集体签名活动,以公司的名义颁布纪律,不许流动吸烟。等到全厂职工习以为常了,汪中求又出台了“全公司禁止吸烟”的条款,并写进员工守则。汪中求说:“戒烟对于企业管理算不上大事,但有效操作、切实做到,就不容易。必须小事当大事做,这样慢慢来,一步一步,越来越严,让员工慢慢习惯,按步骤进行训练,时间长了就习惯成自然,最后,便能达到严格管理的目的。”
新官上任的“两把火”,烧出了汪中求的威信,也烧出了公司新的管理理念。汪中求认为,今后,市场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不管是团体还是个人,只有注意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工夫,建立“细节优势”,才能保证事业常青。在公司,汪中求希望大家“笨一点,不要太聪明。按照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来,真正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扎实严谨,把事情做到位,把小事做细,真正做到环环相扣,疏而不漏。”为此,他采取了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承诺制,即员工必须书面答复何时完成何事,达到何种标准;表格化,即把一些琐碎的小事用表格框定责任人、完成时间等;口头复述,即接受口头指令的人要对指令复述一遍,以减少误听、误传造成的差错。经过一年的整治,凌丰公司的利润翻了一番。
“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功”
《营销人的自我营销》热销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汪中求积多年的经验,把书中“把小事做细”这一观点加以深度阐释,经过一年多的笔耕,2004年春他推出了至今仍名列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被誉为“在中国人浮躁的穴位上扎了一颗银针”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
汪中求说,现在社会上浮躁之风盛行,一举成名、一夜暴富、一次成功的心理普遍存在,人们不愿意做小事,做小事的人也不愿意把事情做透。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重大轻小的思想意识助长了这种心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做大事的,总觉得自己最了不起,不去做小事,整个社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浮躁,整个社会的效率也变得越来越低。
汪中求在职业生涯中负责过许多招聘工作。一次,一位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的青年在汪中求公司的应聘中一路过关斩将,战胜了两百多个竞争者顺利进入面试阶段。然而,当他把简历呈上时,却被汪中求否定了。原来,这位青年在早上出门的时候,由于太匆忙,把一杯水打翻在简历上,使简历留下了水渍印。汪中求告诉他:“一个连简历都保管不好的人,是管理不好一个部门的。一个细节的忽视,就有可能给你个人甚至整个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灾难,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必须懂得审视细节,完善细节。”
又有一次,汪中求到一所大学讲“细节”课,其中有一个班是财会班。当时,课堂秩序不太好,学生觉得,细节没什么好讲的。汪中求就把一张增值税发票复印成卷子发给学生,要求每人模拟填写一份增值税发票。结果,50名大四面临毕业的学生中只有2人填对了。汪中求说:“作为学生,一张票据十几个栏目,填错一两个栏目,老师还会给七八十分。但是,作为企业职员,发票填错一栏,整张发票就作废了,那就是零分。第一次错了我很不高兴,第二次错了,我就觉得你这个人不行,第三次错了,我可能就不用你了。我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任何小事都需要训练。”
后来,汪中求到北京大学演讲的时候,把这个考试分数的问题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他对北大的学生们说:“在学校考试中,100分的题如果你错了一小点,那么可以得到99分。计算公式是:100-1=99。但在实践中,你所做的事如果错了一点,那么可能得到的是零分。这个计算公式是:100-1=0分。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面途中,着陆前意外发生爆炸,飞机上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事后的调查结果表明,造成这一灾难的凶手竟是隔热瓦上一块脱落的泡沫。在这里,一个小小的细节上的错误所导致的结果岂止是一个零分?!”
汪中求靠細节而成功,他又用自己“细节决定成败”的理论让更多的人成功。汪中求认为,获取成功和财富并不是靠几个偶然的机会,而是靠一步步努力获得的。“通过我自己的努力,我的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坚定地做下去,做到位,做成功了,社会自然不负于我。成功与否,贫穷或富有,关键看你的执著、你的努力程度。一句话: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用有限的生命和贫乏的知识固守着一条有阳光的大道,一直做下去,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功。”
精细化管理汪中求 篇3
古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今有“细节决定成败”。时代有变,但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的道理,古今传承,从未改变。书中提到:“今后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是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教育教学要想求得更大的发展,向细节管理要质量,定是教育工作者今后的必然选择。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联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细节的宝贵价值更在于它是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无法重复的。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老师每个细小的动作都是无声的教育,她远比豪言壮语更行之有效。所以我们必须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待每个细节:从对孩子的每个微笑至换位思考为孩子着想;从重视孩子每一次的提问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小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价值。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我每天都在和一群稚气未脱的小学生打交道,看起来都是些琐碎的小事,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的一颦一笑也在平凡中变得伟大起来。教师的工作说大些,是承担了百年树人、培养接班人的重任。说得明白些,就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可是,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更多的是琐事,琐碎的小事时时刻刻围绕着我们,但我们不能因时间、精力有限而顾不上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应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从备好、上好每一堂课做起,从仔细批改每一本作业本做起,从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的问题做起,从弯腰捡起地上的废纸做起,从掸掉办公桌上的灰尘做起……做每件小事要有杀鸡用牛刀的精神,事无俱细,事必躬亲,落实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思想教育,孩子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教师成长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