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岛啤酒文化

2024-06-19

浅谈青岛啤酒文化(精选8篇)

浅谈青岛啤酒文化 篇1

青岛啤酒企业文化摘要

核心精神:锐意进取,奉献社会企业精神: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企业目标:创世界驰名品牌,建国际一流企业企业产品形象:高雅品位,卓越超群企业作风:严谨认真,务实高效员工形象:爱岗敬业,文明守纪

管理者形象:对青啤无私奉献对企业严抓严管对员工满腔热忱对工作尽职尽责对自己清正廉洁

企业形象:精干高效的队伍形象品质超群的产品形象严明和谐的管理形象优美整洁的环境形象真诚奉献的服务形象

经营者战略:大名牌战略子战略:卓越超市场营销战略 发展扩张战略 资本运作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技术质量战略群

青啤人的主导观念:效益观-股东财富最大化市场观-适应市场 满足市场 发现市场创造市场服务观-更快捷 更新鲜 更亲和 更便利质量观-高、精、严、细人才观-尚贤用能 人才为本发展观-高起点发展 低成本扩张科技创新观-发掘品牌优势 领导时代潮流资源环保观-珍惜资源 保护环境 关心未来 谐调发展

范文网

浅谈青岛啤酒文化 篇2

自1897年11月,山东发生了“巨野教”案事件,德国人以此为借口出兵抢占了胶州湾和胶澳并於隔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开始了对青岛的殖民时期并在青岛大兴土木,建设了包括俾斯麦兵营(现中国海洋大学)和胶澳总督府、基督教堂等具有异国建筑风格的建筑。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才撤离青岛。在17年间作为侵略者的德国人,虽然行径可耻,但也在不经意间,对青岛的建筑形式和艺术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让原青岛的土著居民及整个胶州湾有了别样的审美意境。文章旨在探究建筑形式和艺术形式,无意言论政治,切勿指鹿为马,曲解文章。

据统计,青岛共有26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因此青岛也被世界建筑界誉为“中国建筑博物馆”。除去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外,欧式建筑也在青岛的土地上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提到北京的建筑形式我们会立刻想到气势磅礴的皇家宫殿,提到苏州的建筑形式我们会马上说出苏州最具代表的私家园林,而提到青岛的建筑形式相信很多人最先联想到的一定是青岛的欧式建筑,以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青岛建筑也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上体现了欧洲建筑的审美特征。而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也早已成为青岛新的代名词。也可以说欧洲的建筑风格已成为青岛建筑的时代宠儿,在青岛的欧洲的建筑风格不是单一的,是形式多样的。各国风格交融,主要有罗曼式(Romanik)、哥特式(Gotik)、巴洛克(Barock)、古典主义(Klassizismus)、文艺复兴(Renaissance)以及古堡式建筑。罗曼式又叫罗马式,是从9世纪到13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时期的卷、拱而得名,该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墙体采用砖石砌筑而成,窗口窄小,半圆形拱卷,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以及高大的塔楼。而在青岛这个多元素建筑风格的城市之中,建筑师和设计师将罗曼式建筑与其他建筑风格相融合,建造出很多传世之作。如位于八大关南端伸入海中的岬角上的建筑,并且坐观青岛第二的海水浴场。该建筑始建于1930年,外墙全部由天然花岗岩和鹅卵石砌筑而成,因此被后人称为“花石楼”,花石楼就是一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多元化建筑,该建筑融合了很多西方建筑艺术风格,既有希腊风格的浪漫,又有哥特式风格的神秘,还兼备了罗马风格的古朴。花石楼共分为5层,楼体顶部为观海台,观海台的女儿墙设计更是采用了雉堞式女儿墙,更是体现了设计师对建筑细部的用心之处。建筑建造于海岸岬角地,地势突兀,三面临海,风景独特,故此,花石楼早已成为青岛八大关风景区的地标性建筑。

而另一个多元素风格的著名建筑——青岛天主教堂(原名圣弥厄尔教堂)。该教堂是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罗曼史建筑风格和哥特式建筑风格所设计的。此建筑始建于1932年,主建筑的最高点为56米,建筑在拟建图纸的高度为100米,而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为控制本土资本外流,该建筑不得不在建设时,变更图纸。即便如此,该建筑依旧是建国前山东省最高的建筑。教堂的内部装饰设计则采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手法。宽敞明亮的大厅,配之穹顶圣像壁画,不但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更不失高雅和浪漫的情怀。而今已经成为青岛年轻人举办婚礼和游人观光的首选之地。

欧洲的古堡式建筑,在青岛也是随处可见的一类建筑形式。古堡式建筑最早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在公元1066年至1400年是兴建古堡式建筑的鼎盛时期,欧洲贵族为争夺土地、粮食、牲畜、人口而不断爆发战争,密集的战争导致了贵族们修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堡来守卫自己的领地。由此可见,古堡式建筑更是具有军事防御功能。最早古堡式建筑被称作“土堆与板筑”。土堆是以泥土筑成的土堤,土堆上面可以建筑大型的木制箭塔,土堆下面以木板围起,称为板筑。土堆与板筑就像一个小岛,被挖掘出来并注满水的壕沟所围绕,由一道桥梁和狭小陡峭的小径来互相连接。在危险的时候,如果守不着板筑的话,防卫的武力会撤退到箭塔里面。之后,古堡式建筑不断地从实用主义开始向艺术主义演变。古堡式建筑的艺术形式主要有罗曼式和哥特式,这两种艺术形式所构成。

在青岛,古堡式建筑当属过去的青岛德国胶澳总督官邸,最初在这里居住的是当时德国在青岛的最高统治者,故名“总督府”,也就是现在青岛人所熟知的“迎宾楼”。该建筑始建于1905年,建筑师是拉查鲁维茨,而在当时拉查鲁维茨并不是德国最好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但当时为什么会启用名气和威望并不是很高的拉查鲁维茨来担任这么一项重要工程的总设计师,我们不得而知。但拉查鲁维茨所设计的胶澳总督府俨然成为了青岛殖民时期不可或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1975年,毛泽东主席就曾居住于此,在1996年该建筑更是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

在青岛有很多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建筑,也有很多不同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的代表建筑,比如欧人监狱、德国胶澳警察署、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等等,实在馨竹难书,恕无法一一列举,此文章也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别无他意。

古人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相信这句话用在青岛是在合适不过了,当年德国人以“巨野教”案事件为借口出兵抢占了我胶州湾和胶澳,并於隔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德国人欲将青岛变为德国的长期殖民地,便开始大兴土木。在被一次次残忍的“抽筋剥骨”之后,沉睡的东方巨龙不再选择退缩,将属于中国的土地全部收回。青岛这片土地正是如此,虽曾与中国暂别,独自面对过痛苦,将青岛换了容颜。但新的建筑形式与艺术形式在青岛和青岛人的心田也已经悄然发芽。这对青岛和对中国的建设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中国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有了一个立体的建筑博物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青岛,也让中国更加国际化与多元化。战争过后,虽有伤痛但却不能记于心,只有放下包袱,才能行的更远、走的更快。国虽有别,艺术无界,青岛也正是如此,城市的多元化也成为了青岛新的标签,也让青岛成为了新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晓东.盘点青岛十大最美欧式建筑·感受岛城别样异国风情[EB/OL].青岛新闻网,2015(6).

[2]秦福花.中世纪欧洲古城堡的构造和风格说明[Z].2013.

浅谈青岛啤酒文化 篇3

今年年初,青岛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新目标,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文化愈发彰显其软实力作用,如何用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推动青岛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对青岛文化历史、文化资源、文化特征等多方面,进行深刻挖掘、归纳整理、总结提炼,该套书系的出版发行,无疑对展示青岛历史文化积淀、彰显城市文化活力、提升青岛文化凝聚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据青岛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孟鸣飞介绍,《文化青岛书系》在青岛市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青岛出版集团与青岛大学文学院合作,青岛大学文学院组织全市相关专家学者,对《文化青岛书系》内容、结构进行多次专题讨论,最终确定八位专家学者为该套书系作者。青岛出版集团抽调骨干编辑和设计人员,组成专门编辑团队,精心组织编辑制作,确保《文化青岛书系》高效率、高品质出版,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顺利出版发行。

这套全面反映文化青岛历史积淀和最新文化研究成果的书系,对青岛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这套书系将通过新华书店系统,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市民手中,让更多的市民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方便地阅读。

青岛文化自检自测 篇4

一、填空(40分,每空1分)

1、文化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2003年12月23日上午,在青岛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在讲话中首次公开公布青岛的城市精神为:“(诚信)、(博大)、(和谐)、(卓越)”。3、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舰队司令(棣利士)率舰占领青岛一带。

4、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

5、(崂山茶)与崂山矿泉水、(崂山耐冬花)并称“崂山三绝”,享名天下,冠盖东方。

6、青岛及其所在的山东半岛,是东夷海洋文明的故乡,春秋“(海王之国)”齐国的要地,(琅琊)曾是见诸史载的最早的海港,海上强国越国曾在此建都。

7、“(飞阁回澜)”,素被誉为青岛十景之冠,与此景相配的还有一句叫“(长虹远引)”。其实,两者描绘的为同一旅游景观——前海栈桥,青岛的象征。

8、金沙滩位于薛家岛旅游度假区,全长(3500)米,宽300米,水清波明;沙细如粉,色泽金黄,故名。是我国沙质最细、面积最大、风景最美的海水浴场之一,号称“(亚洲第一滩)”。

9、康有为从1917年初临青岛,到1927年在青岛逝世,除了留下了给予青岛“(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中国第一)”的赞誉外,康有为写下了大量吟咏青岛优美风光的壮丽诗篇。10、1934年8月,老舍来到青岛,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他开设了(《小说作法》)、(《外国文学史》)等课程。老舍喜欢青岛,也喜欢山东大学,他写过一篇(《青岛与山大》),老舍一生著作丰盛,但写抒情散文却是极少见到的,在青岛期间却写了一篇(《五月的青岛》)。

11、(《羽书》)是吴伯箫的一本散文集,其中的作品,很多是30年代在青岛期间写成的,如《山屋》、(《马》)、《海上鸥》等。12、1934年10月22日,萧军写完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这部小说是抗战文学的奠基性作品,是萧军第一次来青岛最大的纪念。1936年第二次来到了青岛。写完了(《第三代》)第一部的后半部,还写了《邻居》、(《水灵山岛》)两篇散文,他们全是取材于青岛的。

13、海尔宗旨是(更高)、(更强)、(追求“义”“利”的最大化)。

14、海信企业愿景是(建百年海信),(创百年名牌)。海信的企业作风是(严格要求),(雷厉风行)。

15、澳柯玛企业精神是(自强自立),(爱厂兢业),(开拓进取),协作奉献。

16、青岛港的企业精神是(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

二、单项选择(10分,每题1分)

1、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基本上都是由(A)创造和发展的。A、城市 B、农村 C、军镇

2、城市形象的核心内核是(B)

A、城市风气 B、城市精神 C、城市气质

3、明代万历年间,即墨县令(A)提出应开放即墨海口进行南北海上贸易,得到同意,这是青岛成为海港的开端。

A、许铤 B、童恢 C、黄培 4、1913年,以恭亲王溥伟为首在青岛发动了封建复辟,因泄密流产,史称(B)A、丁巳复辟 B、癸丑复辟 C、庚子国变 5、1925年,(B)同志当时是青岛大学学生会负责人,带领该校学生团结中等学校学生共同支援工人运动。A、刘少奇 B、罗荣桓 C、黄敬

6、清代胶州文人王大来有诗赞曰:“玄都近在最高峰,石磴追寻樵客踪。履下泉声三十里,杖边山色一千重。深藏胜境疑无路,绿到仙宫遍是松。更喜道人闲似我,邀看万朵碧芙蓉。”他描写的景物是(B)A、“狮岭横云” B、“蔚竹鸣泉” C、“岩瀑潮音”

7、邱处机创立的崂山全真道教属于(B)。A、华山派 B、龙门派 C、金山派

8、在崂山山区居民中备受喜爱而久演不衰的地方剧种当推(A)。A、柳腔 B、茂腔 C、吕剧

9、置于太清宫三官殿院中古耐冬树下的题刻“绛雪”,字径25厘米,并刻有“聊斋志异香玉篇中之花神”小字一行,作者是(A)。A、董海山 B、王梦凡 C、修德

10、青岛浅海旅游十大景观之一“琴屿飘灯”指的是(B)A、栈桥 B、小青岛 C、小鱼山公园

三、简答题(30分,每题5分)

1.列举青岛市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称和地点? 青岛市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处:

(1)天柱山摩崖石刻,位于平度市城区北25公里处的天柱山。(2)德国提督旧址,位于市南区信号山南麓、龙山路26号。(3)德国提督府旧址,位于市南区观海山南坡。

2.请说明崂山最古老的摩崖刻石的地点、内容和主要特点。

崂山最古老的摩崖刻石在崂山区沙子口镇的烟台顶。两处刻石相连,皆为晋太安二年(303年)镌刻。书刻虽不工整,但仍可从粗犷中见出汉隶之余韵,并已向魏碑体转化。

其一为:“勃海朱泰武(一行)晋太安二年岁在癸亥(一行)平原羌公烈(一行)。”共分三行,高50厘米,宽42厘米,字径3.5厘米不等。

其二为:“高阳刘(一行)初孙(一行)晋太安二年(一行)魏世渊(一行)。”共分四行,高49厘米,宽26厘米,字径3.5厘米不等。

3.如何理解海信企业文化中“原创确保优势”的科技宗旨?

“原创确保优势”中的“原创力”,指的是原始创新能力。基于原始创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内核。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改进后针对用户需求的派生性研发,才可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要取得市场优势,抵御市场风险,打造核心竞争力,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核心技术的原创力。

4.简析青岛节庆文化繁荣的原因。

1.青岛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特征是节庆活动生长的最佳温床。青岛包容性、多元性、开放性的城市文化内涵和海纳百川、自然和谐的城市特征,为众多节庆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展环境。

2.青岛自然地理条件成为节会活动的有力依托。青岛自然环境优美,山海城浑然一体,一百多年来的建设积累,形成了红瓦绿树,蓝天碧海的独特城市风格。中国青岛海洋节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应运而生的。

3.青岛众多客流是节庆活动充满生机的外在条件。青岛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美称,每年春夏季节,外地旅游者蜂拥岛城,游人如织。从游客来说,游玩期间需要有兴奋点,需要有释放的机会。啤酒节就是为了满足这类需求而诞生的。

4.青岛啤酒及品牌效应是啤酒节举办成功的根本原因。几乎每一个到青岛来的外国人和中国人,都想一品青岛啤酒,而且都想在品饮青岛啤酒中获得乐趣。市民热爱期盼啤酒节是啤酒节举办成功的内在条件。5.青岛啤酒的企业形象、管理者形象和员工形象分别是什么?

企业形象:精干高效的队伍形象,品质超群的产品形象,严明和谐的管理形象,优美整洁的环境形象,真诚奉献的服务形象。

管理者形象:对青啤无私奉献,对企业严抓严管。员工形象:爱岗敬业,文明守纪。

6.简述青岛海洋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青岛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资源丰富,独富特色。青岛所独具的特色在于,既有海洋文化的历史传统的发扬光大,又有中外海洋文化的交流融汇,还有海洋科技教育、海洋产业、海洋运输和海洋商贸经济的集结一体,人们的海洋观念、海洋意识相对来说比较强烈。

四、论述题(20分)

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下自己对进一步弘扬青岛文化、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和建议。在当前,进一步弘扬青岛文化、建设文化强市有几项工作是需要尽快展开的。

第一,盘点已有的文化遗产与资源,弄清自身优势与缺陷。盘点文化遗产与资源,需要真正的“文化眼光”,真正理解文化的价值。如果暂时难以判定,则最好先“看护”,后开发。不要造成让今人伤心、令后人遗憾的事情。就像青岛的某处很有价值的地下军事设施,被用涂料涂抹一新之后,真古董便成了假古董,文化价值几近荡然。

第二,重点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意义无需赘言。问题是,在市场的挤压下,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发展难以直接卖钱的人文文化,面临着极为艰难的局面。不要说社会上的其他行业的人无暇顾及哲学、历史之类,就是高等院校,也成了冷到不能再冷的冷门专业。我们不能期望那种“工农兵学哲学”的繁荣,但也不能只剩下赚钱术。需要的是放远眼光,放宽眼界,从城市文化的整体来考虑,将人文文化的发展放置到关乎城市灵魂的地位。

第三,建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已是刻不容缓。城市建筑是凝结了的城市精神,是城市灵魂的物质体现。青岛已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其建筑之美无可否认。但那指的是过去的青岛。近几年,青岛也有一批比较不错的建筑出现,然而,无可讳言,遗憾建筑甚至垃圾建筑还是非常之多。而且,就是在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的情况下,仍然在继续制造这种垃圾。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要有总体的思路,能有法治化、专业化的管理,使之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永远骄傲。

第四,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城市文化。在当代,企业文化的影响不仅在企业本身,而且对社会、对所在的城市,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经济伦理、职业道德、员工素质、创业精神、合作意识等方面,其影响更为直接、具体。

啤酒文化的由来起源 篇5

就像瓷器使人联想到中国、樱花使人想到日本、牛仔使人想到美国一样,啤酒让人想到的是德国,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啤酒文化。

德国是世界上啤酒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德国人酷爱喝啤酒,因此德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啤酒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传说和各式酿制方法,还有专属的节庆和舞蹈。

啤酒之乡巴伐利亚

在德国最著名的啤酒之乡巴伐利亚,啤酒存在的历史几乎和当地的历史一样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罗马时代。

人们在巴伐利亚北部的库姆巴赫发现了一些有将近30历史的盛啤酒容器。

由于巴乏利亚啤酒的历史与当地文化紧密相联,因此啤酒也和天主教息息相关。

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上,有条山径直通最原始的巴伐利亚“啤酒天堂”——修士自行酿造黑啤酒的安蝶斯修道院。

这里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朝圣。

在慕尼黑有座“奥古斯丁”(Augustiner)啤酒厂,酒厂的名字也让人们联想到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所属的奥古斯丁修士团。

据说,由于当时每年复活节前6周的四旬斋期间,修士们不能吃肉,他们便任由“大麦汁”自然发酵,最终生成了一种高酒精度的饮料,并将它作为四旬斋餐饮的代替品。

为了使教廷准许他们饮用这种美味的饮料,修士们便送了一桶给教皇,教皇品尝后为之倾倒,表示这种饮料可作为“四旬斋餐饮的代替品”及“罪恶的洗涤剂”,并准许巴伐利亚的修道院酿造之。

这种美味的饮料便是啤酒,据说啤酒的`酿造技术就是这样诞的。

在德国,有种“啤酒与巴伐利亚”的说法,因为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地方的啤酒消耗量可以媲美巴伐利亚。

巴伐利亚有1100万居民,每个人的年平均啤酒消耗量为230升,换句话说,每个巴伐利亚人(无论男女老少)每天要喝半升啤酒。

因此,许多人说“喝啤酒是德国人‘最爱的休闲活动’,而巴伐利亚人是个中翘楚。”

巴伐利亚北部有种举世无双的“石头啤酒”。

酿造这种啤酒必须将重约400公斤的石头放在山毛榉堆上烤,而且温度须高达1200℃。

然后把烤得红热的石头放进煮沸釜中。

石头的高温使麦芽糖迅速转变为焦糖,紧紧粘附在石头上,之后再把石头放进发酵槽中,迅速冷却的焦糖再次溶解,如此便使青啤酒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烟熏味了。

北欧以前的传统是由女性酿造啤酒的,那些女性就是传说中的“女武神”(北欧神话中决定谁该阵亡并将阵亡将士引至英烈祠的女神),她们酿造出的酒被视为“不死之水”。

这种习俗也流传到了德国北部,年轻女人出嫁时会带着不同的酿造嚣具到夫家。

这种传统直到公元8世纪葡萄酒文化的涌入才有所改变。

由于德国地处北欧,气候严寒,啤酒不仅可以御寒,还跟洋葱一样被当成药物,用来医治坏血病,加上严寒不能种植葡萄,啤酒便成了德国的饮料之王。

德国人都以自己的啤酒文化的精纯而自豪,这是有史可考的。

公元15,巴伐利亚公爵威廉四世为了保持啤酒的精纯,编纂了一部严苛的法典“精纯戒律”,明确规定只能用大麦(以及后来的大麦芽汁)、水及啤酒花生产啤酒,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食品法律文献。

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后,蒸汽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啤酒的产量,冷却器的发明使啤酒可以整年贮存,铁路、海运、航空运输的开拓和发展,使啤酒在更短时间内运往世界各地,复杂的电子设备完成配制、酿造过程,而不再靠人的“灵魂和感觉”了,这使啤酒的品质更加稳定,品种更加多样。

啤酒中含有许多有价值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其低酒精度和高二氧化碳也有助于放松身体,同时能冲刷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洗净肾脏等。

德国人对啤酒的狂热很大部分的原因应该是缘于此。

啤酒,从历史走向未来,将一直渗透德国文化中,成为它的一部分。

由于德国人将喝酒视为每天的“必修课”,各种酒馆、酒屋、小客栈便多似天上的星星。

仅人口100万的慕尼黑就有3000多个每天都座无虚席的啤酒馆。

几乎每个踏进酒馆的人至少都点半升啤酒佐餐(最受欢迎的是“比尔森”啤酒),但人们最常点的还是一升。

所以“一升”在慕尼黑及整个巴伐利亚可说是个“计量单位”,当地还盛行一谚语“有节制地一天喝一升,健康赛神仙”。

人们也不只是进餐时才喝酒,几乎是随时随地喝。

德国各地几乎都有“啤酒公园”,只要太阳一露脸,人们就蜂拥至啤酒公园,尽情享受一下大自然。

慕尼黑一向是公认的“啤酒之都”,每年秋季都会举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啤酒节——十月庆典。

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纷至沓来,涌向慕尼黑,一品“巴伐利亚啤酒”,并亲身体验德国人民欢庆节日的热闹和喜悦。

其实,早从公元15起,德国每隔7年就会在慕尼黑举行一场“桶匠之舞”。

这种花式舞蹈是由18人共同演出,他们不断舞动桶箍,并把它们弄成王冠,在黑死病终止蔓延的年代,这些桶匠就是第一批通过欢乐的舞蹈而重燃希望之火的灾民。

而制造啤酒桶的这种职业,对整个啤酒业和饮酒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不过,由于清洁大木桶的工作不仅费事又昂贵,所以如今仅剩下少数酿酒厂遵循古老的习惯将啤酒装进大木桶中。

桶装啤酒的味道最是香醇。

但真正的桶装啤酒只有小酒厂才会有,其他在各大城市及民俗节中见到的木桶都是假的,只用来装饰而已。

慕尼黑每年的二三月份还举行著名的“四旬斋节”。

每到这时,德国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汇聚在山城“Nockher-Berg”测试巴伐利亚四旬斋啤酒的品质。

过去的测试是这样的:一些“达官贵人”身着皮裤坐在木板凳上,然后开始畅饮新鲜啤酒,并在凳子上坐半个小时,等他们起身时,木板必须能够贴着他们的皮裤,才表示啤酒真正通过了测试,不然就表示这种啤酒浓度太低,没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四旬斋啤酒”。

今天,政治人物仍在波克啤酒与音乐相伴下见面,仪式与前却有不同:政治人物聚集之后便举行开桶仪式(即将第一桶啤酒开封),好让那些挑剔的嘴尝过点评过。

艺术家与演员也获准参与这项仪式,他们可以用幽默机智的方式公开谴责政治人物的恶行,甚至公然揭露这些政治人物的“真面目”。

这种活跃、充满嘲讽的“政治大游行”真算得上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戏剧演出,这都是啤酒节的功劳。

浅谈青岛啤酒文化 篇6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城市主题文化网 更新日期: 2007-7-10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和文化的土壤,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又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能为一个城市在综合竞争中提供巨大优势和不竭动力。因此,城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地位,彰显城市魅力,培育城市特色,发掘城市文化,构筑城市理念是将城市文化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步入21世纪,我国各大城市逐步融入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中,开始面对面地竞争资金、人才和市场。在这一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下,“经营城市”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构建城市品牌也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青岛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知名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深远影响。有人说青岛的工业知名品牌要远远大于城市品牌,这固然是青岛城市经营中的优势和成就。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激烈的角逐中,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这个城市的经济活力与繁荣程度,也最终决定这一城市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优势,因此构建强大的城市品牌与发展品牌城市双管齐下,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青岛的优势,推动青岛早日跻身世界名城行列。

纵观青岛的历史和现实,可以说青岛是在海洋文化产生之后才发展壮大起来的。青岛文化从产生之初就受到海洋文化的滋养,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虽然目前青岛的文化积淀还不够深厚,但青岛文化中所包含的海洋文化特色,顺应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潮流,有利于青岛文化的未来发展。因此,在建设青岛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发扬海洋文化优势、构建以海洋文化为中心的青岛城市品牌对于青岛未来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和自然优势

青岛的海洋文化由来已久,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今天青岛发展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的主题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上看,青岛的文化在发展中融入了海洋文化、异国文化和移民文化,使其具有源的双重性和流的多样性。从文化渊源讲,青岛的文化源自于儒家与道家文化,在既往的文化历史上深受大陆文化影响。青

岛地处齐鲁之邦,与儒家圣地曲阜相距不远,在地域上有受儒家文化熏染的便利条件。从远古至近代,青岛地区出现了三次大的文化交流,东夷文化与夏商文化的交流,以儒家文化为主的齐鲁文化与道家、佛家文化的交流,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绵绵不绝的文化交流形成青岛儒、道、释,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各大宗教以及中西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独特文化格局,青岛的历史几乎是中国历史的完整缩影,却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出其独特的多元文化格局。

从居民构成上来看,早期的青岛移民,也大多来自山东省内,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思想深处始终有儒家思想的痕迹。地域上的便利和移民主体的本土化特点决定了儒家文化是青岛文化的渊源之一。但由于青岛地处沿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青岛较之内陆地区更多地接受了海洋文化的甘霖。同时,青岛早期的移民,还有少量来自沿海和内地的其它省份,他们共同形成了青岛早期的移民文化。对于外来文化和移民的接收、涵纳恰恰反映了青岛文化中具有海洋文化开放性、融合性的特点。

从自然条件看,青岛坐拥碧海青山,是我国北方天然良港。城市的三大支柱经济:港口经济、旅游经济、海洋经济无不与海洋文明息息相关。因此,海洋文化对青岛城市精神层次上的影响也日渐突出。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海洋文化已经融入了青岛的城市建设、城市生活和城市精神当中。

二、发展海洋文化的积极意义

正如企业经营靠企业文化,城市经营要靠城市主题文化。追溯一个城市在其发展历程中的文化渊源和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寻觅到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核,还可使城市精神植根于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从而提升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涵。城市主题文化属于经营城市的一门最前瞻的学科——政府软科学技术设计系统。根据城市历史发展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区域经济环境等特质,通过系统分析、科学论证、战略决策对城市的各种景观特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城市主题文化。从而有利于形成城市文化良好的发展态势、科学的发展格局、打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由此使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在城市主题文化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运作下科学、有机地运转,在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青岛现在适时地提出增强海洋意识,弘扬、研究海洋文化,对于构建积极合理的城市主题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历史已经证明,海洋从未间断地给我国带来“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经济利益。中外文化的交往,亦多通过海洋而来。在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海洋文化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纵观当今世界上的大中城市,凡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多是位于大陆腹地和海洋腹地的交接点。今天,面对全球多极化发展的时代,青岛要实现与世界的接轨,海洋仍然是重要通道。对此,青岛近些年来适时提出的海洋强市的新观念就是基

于海洋文化的理念。但是“海洋强市”应该是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军事和海洋文化实力的综合体现,而目前对于青岛来说,海洋文化基础构筑还是远远不够的,尚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青岛要建设海洋强市,就十分有必要深刻认识、总结和研究海洋文化,逐渐构筑坚实的海洋文化基础,将海洋文化打造成青岛闪亮的城市品牌。

三、深化海洋文化主题,打造青岛海洋文化品牌

城市品牌战略规划并非综合性的整体规划,它是在功能层面与经济、环境、社会、政府等战略平行,并协同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职能的一部分,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促进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城市品牌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整体品牌和旅游品牌。整体品牌是对某一地理位置的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的综合,以提炼出城市品牌核心,并以之对全体品牌受众,进行品牌体验管理。旅游品牌从功能角度出发,为某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服务,其体现的是一个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的独特吸引力,进而对旅游业经营者、游客的整体体验进行管理。城市品牌战略是城市有目的的通过物质手段作用于受众的精神以及心理层面的所有方法、手段的整合,而社会、经济、环境、政府等城市战略则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建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以及物质财富,与品牌战略的紧密结合构成城市发展战略形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城市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

浅谈青岛啤酒文化 篇7

青岛市是我国著名的滨海休闲旅游城市, 它依山傍海, 山海一色, 风景秀丽, 气候宜人,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自20世纪20年代就成为国内著名的观光旅游城市和疗养避暑胜地。青岛休闲文化资源丰富而全面, 蜿蜒连绵的前海海滨, 起伏多姿的海上山峦, 红瓦绿树的城市风景, 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故居, 具有典型欧陆风格的多国建筑, 这都构成了中西合璧的山、海、城交融的海滨风景线, 为青岛开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会议展览、商务洽谈等活动提供优良条件。

2011年7月, 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 明确了今后5年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 成为指导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以此为契机, 山东省于2011年8月策划创办了“好客山东休闲汇”活动。青岛市在全面开展休闲汇活动期间, 整合了全市休闲文化产业资源, 推出了“激情狂欢主题周”、“旅游休闲主题周”、“城市品质休闲主题周”等12个各具特色的主题休闲周, 实现周周有主题、天天有活动, 满足了广大市民及游客的休闲文化需求。另外, 青岛市还策划并推出了九大休闲文化系列产品, 形成了持续不断的休闲活动高潮, 满足了市民、游客的需求, 拉动了休闲旅游消费, 促进了青岛市休闲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总体而言, 大力发展海滨休闲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青岛建设国际海滨休闲旅游度假中心的重中之重。青岛市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发展势头良好, 逐步形成了海滨休闲产业带、山 (崂山) 海 (海岛) 休闲产业带、乡村休闲产业带等三个版块的城市休闲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并已经建立起以城市公共福利休闲产业为基础, 以休闲旅游、文化休闲与娱乐、休闲餐饮、休闲体育、休闲购物、城市游憩商业区等城市付费商业休闲产业为主体的城市休闲文化产业结构体系。城市休闲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青岛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青岛市海滨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一) 休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青岛市拥有品质优越、类型多样、数量丰富的休闲文化旅游资源, 这为青岛发展海滨休闲文化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自然资源方面, 青岛市区内分布着中山公园、浮山森林公园、青岛山公园、小鱼山公园等一大批风景优美的城市公园;青岛市郊坐落着崂山、大珠山、小珠山、艾山、鹤山、马山等风景名胜区, 其中崂山拥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誉, 是国家5A级景区;青岛的海滨风光驰名中外, 不仅拥有一浴、二浴、石老人、金沙滩等环境优美的海水浴场, 还拥有田横岛、灵山岛、竹岔岛等众多适合开展海岛度假旅游的海岛;青岛的温泉资源丰富, 市郊温泉镇分布着数量众多、医疗价值很高的各类温泉, 山青水秀、空气清新;青岛市周边乡村自然环境优美, 拥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 农家乐、渔家乐、采摘节妙趣横生。人文资源方面, 青岛市拥有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中西合璧的八大关风貌保护区, 坐落着众多典型欧陆风格的多国建筑, 被冠以“万国建筑博览园”的美誉;老市区分布着大量的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故居, 承载了厚重的城市文化;百年栈桥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开端, 劈柴院的重生展现了青岛老街里的生活原貌;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天后宫、崂山道教宫观等众多宗教建筑吸引了大批信众;青岛海底世界、极地海洋世界、银海游艇国际俱乐部、天幕城、啤酒博物馆、宝龙城市乐园、华东葡萄酒庄等一大批人文景观, 成为青岛重要的休闲旅游聚集地;新市区现代化的商贸中心、文化中心、疗养院、娱乐场所、奥帆基地等, 显示了青岛经济发展的活力。山、海、城相互交融的休闲文化旅游资源成为青岛市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二) 生态环境条件优越

青岛市作为真正的海滨城市久已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从气候条件看, 青岛空气湿润, 温度适中,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气候宜人, 具有适合人们居住和休闲的气候环境。从自然环境看, 青岛三面环海、风光秀丽, 早在20世纪初期就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青岛秉承“打造优美环境, 构建宜人之居”的理念, 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发展, 造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个性突出、山海优美、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中国最具风情城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最美五大城区等, 并相继获得联合国和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使青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正是这些价值无限的无形资产, 使青岛越来越具魅力和人气, 青岛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最适宜人类创业、居住、休闲旅游的城市之一。

(三) 经济实力雄厚, 区位优势明显

休闲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 休闲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及人们休闲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 都离不开一个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 青岛是山东省的经济重心, 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 青岛坚实的经济基础是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从国际区位看, 青岛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繁荣经济带, 是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一环。青岛的休闲文化产业有赖于“亚洲繁荣经济带”的崛起和东北亚经济圈的依托, 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工作之余外出休闲旅游、休闲娱乐、休闲度假提供了一个重要目的地。从国内区位看, 青岛地处环渤海经济带上, 是山东省经济龙头城市, 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心城市, 是国家沿海开放城市和1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 也是整个沿黄流域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和中国北方重要的出海口之一。优越的区位条件使青岛聚集了大量的专业人才、雄厚的资金支持、一大批品牌企业, 为休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 休闲文化产业基础良好

目前, 青岛市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城市公共福利休闲产业和付费商业休闲产业体系, 发展海滨休闲文化产业的基础比较良好, 并且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在2011年山东省旅游局主办的“到山东不可不去的100个地方”评比活动中, 青岛有9个景区入选, 分别是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崂山风景区、青岛海滨风景区 (含栈桥、鲁迅公园、八大关、小青岛、小鱼山、信号山) 、青岛啤酒博物馆及青岛啤酒街、极地海洋世界、青岛海底世界、劈柴院、天幕城、平度茶山旅游区。2011年10月, 由国家旅游局、世界休闲组织特别支持,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主办的“2011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会议在青岛召开, 并隆重揭晓了“2011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选”结果。青岛市在此次评选中一举超越2010年的冠军城市杭州, 跃居2011年度“全国十大休闲城市”之首, 在特色休闲城市评选中, 青岛还被评为“最佳海滨休闲城市”。这都充分显示了青岛发展海滨休闲文化产业的巨大成就。

(五) 政府积极推动与扶持

青岛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以来就确定了把青岛市打造成为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建设国际海滨休闲旅游度假中心的目标。2008年以后, 借助奥运会帆船比赛在青岛举办, 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打造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相结合, 青岛市政府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项目投资, 积极推动与扶持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 抢占市场先机, 获得先发优势。2012年, 青岛市还将重点推进总投资1360多亿元的81个旅游大项目建设, 包括休闲度假项目25个, 文化旅游项目14个, 海洋旅游项目4个, 乡村旅游项目4个, 高星级酒店项目24个, 娱乐餐饮购物项目8个,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个。青岛市政府对城市休闲文化产业的积极推动与大力扶持是其他很多城市所不能企及的。

总之, 青岛市作为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和国际海滨休闲旅游度假中心, 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 青岛市应把握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时机, 率先发力, 积极与世界接轨, 不仅使青岛成为国内游客休闲度假旅游的首选之地, 还要更加对外开放, 真正成为国际海滨休闲文化名城, 吸引更多国外游客前来休闲旅游、休闲娱乐、休闲度假。

三、青岛市海滨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地方特色不够鲜明, 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青岛市作为我国著名的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休闲度假产品的特色不够突出, 休闲文化产业特色优势不明显, 缺乏一个个性鲜明的主题, 没有形成独立的自主品牌。对外地游客来说, 青岛的许多休闲度假项目或产品在其他地方都可找到替代者, 难以形成强烈的吸引力。与国内的大连、杭州、厦门、宁波、三亚等城市相比, 它们与青岛的城市风格相似, 都是国内著名的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但这些城市在很多方面要比青岛做得更好。究其原因, 青岛开发的休闲文化产品还比较简单, 没有把多种休闲文化产业综合在一起, 休闲文化项目层次不高, 创新性不够, 休闲文化产业集中度还不强, 因此难以满足人们需求多样化, 追求个性化的要求。

(二) 休闲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与利用

与国内其他著名的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相比, 青岛的休闲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 但问题是青岛还没有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甚至有部分资源还存在开发不当的现象。在人文历史资源方面, 青岛休闲文化产业还缺乏文化资源与休闲项目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缺少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性组合开发;在自然资源方面, 青岛还没有充分挖掘与其他滨海城市所不同的地方特色与优势资源。青岛市也还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开发适销对路的休闲文化产品, 高、中、低三个档次的休闲文化产品梯度还不清晰。这都造成青岛目前的休闲文化产业项目依然表现出分散开发、重复性建设、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与打造国际海滨休闲文化名城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三) 入境客源市场拓展不够, 国际知名度有待提升

以2010年青岛市入境旅游市场为例, 在国内28个主要入境旅游目的地城市中, 青岛排名第14位, 仅处于中等水平, 入境游客人数偏少, 所占比例较低, 入境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临近青岛的几个东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而对其他区域客源的吸引力有限, 因此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高, 离建设国际海滨休闲文化名城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四) 专业性人才缺乏, 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

城市休闲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产业, 它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群的带动, 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服务意识、审美眼光和管理能力。而休闲专业人才的缺乏, 休闲专业教育的不足, 制约了青岛市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专业知识, 很多休闲经营管理者还存在比较落后的休闲产业观念, 一直处于借鉴经验、摸索规律阶段, 难以对现有的休闲服务及经营管理提出改革创新思路, 从而限制了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青岛市发展海滨休闲文化产业的策略

(一) 以大促强, 发挥资源区位优势

以青岛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青岛市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若干政策的意见》等文件为指导, 加快提高休闲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抓住未来20年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休闲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 争取先发优势, 成为迎接休闲时代的领跑者。

(二) 做好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确定的休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八个方面, 分别是生态环境、特色文化、休闲娱乐、交通出行、人文关怀、旅游服务、购物美食和幸福评价, 既涉及了公共福利休闲产业内容, 也囊括了付费商业休闲产业的内容。青岛市在城市休闲文化产业规划制定中要集中各方面的智慧, 确立“建设国际海滨休闲文化名城, 打造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发展目标, 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 高起点、高标准地制定覆盖全市的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三) 整合产业布局, 强化产业功能

在产业布局上, 构建三个板块的城市休闲文化产业带, 即城市中心的海滨休闲、城市近郊的山海休闲和城市远郊的乡村休闲。城市中心重点发展海上休闲、度假疗养、运动健身、文化休闲等;城市近郊应响应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消费需求, 在山地开发休闲度假旅游、登山健身旅游、温泉疗养旅游, 在海岛发展渔业休闲, 满足游客垂钓、玩水、观景等需求;城市远郊可发展采摘休闲游、农业耕种与收割体验休闲游等旅游项目。

在产业功能上, 应突出海滨休闲文化旅游新功能。一是突出休闲娱乐功能, 创新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文化内涵高、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二是突出身心健康功能, 强化旅游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 开发诸如体检、按摩、理疗等与健康相关的休闲项目;三是突出参与体验功能, 结合青岛自身资源优势开发游客参与性主题娱乐项目。

(四) 加强休闲文化产品开发力度

1. 积极开发多元化休闲文化产品体系。

青岛市应围绕“全力建设国际海滨休闲文化名城, 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 针对不同阶层消费者的休闲文化需求, 开发多元休闲文化产品, 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要争取在休闲度假、海上休闲、乡村生态休闲、文化休闲、购物和餐饮休闲、体育健身休闲、会展节事休闲、邮轮旅游等八类休闲产品开发中实现新突破。

2. 推动海滨休闲文化产品转型升级。

借助2014年在青岛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契机, 借鉴国内其他城市成功举办世园会的先进经验, 深入挖掘青岛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持续开发世园会休闲文化旅游产品, 推动海滨休闲文化产品转型升级。从定位上看, 青岛世园会应融合休闲、度假、观光三种功能于一体, 突出“城市森林公园、休闲健身之地”这一主题, 处理好文化、生态、开发、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关系。在产品开发中, 应贯彻“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中心、以产品为核心”的原则。比如, 可将青岛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与休闲度假观光结合起来, 在世园会景区内设置民俗体验区, 提供一个满足游客参与性的公共参观、体验空间。

3. 注重挖掘夜生活休闲产品。

夜生活休闲质量不高是我国北方城市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它直接影响了一个城市休闲文化产业的整体素质。目前, 青岛夜生活主要以餐饮、娱乐为主, 而购物、健身、文化演出等活动相对较少。发展“夜生活经济”最需要的是政府前瞻性的规划和引导。青岛应重点加快夜市建设, 培育中山路、香港中路、台东三路、李村等夜间购物主题区域, 让市民夜间购物有更多的选择;规范发展云霄路、闽江路、湛山、麦岛、台东八路、泰山路等6条特色餐饮街, 完善功能, 增强特色, 增加街区的夜生活吸引力, 并选择适当的区域探索建设夏季露天小吃、夜间烧烤市场等;广泛引进国内外著名的餐饮企业, 吸引不同国度、不同风味的餐饮品牌, 以餐饮街区为载体, 延长夜间营业时间;探索利用商业化的运作方式, 对啤酒城进行规划改造, 发展啤酒歌舞不夜城;通过资源整合, 将太平角别墅区规划改造成夜间休闲娱乐街区;支持建设渔人码头餐饮酒吧街、红酒一条街、奥帆中心酒吧一条街等休闲街区建设, 并丰富街区的夜间文化演出活动;积极策划筹备港中旅、海上嘉年华等项目的大型夜间演艺活动;整合青岛特色文化节目, 重点培育有固定场所的文化演出活动;在城市特色街区、标志性地带和繁华中心区实施夜间亮化工程;延长夜间公共交通运行时间, 提高居民夜间出行的便捷性。

(五) 塑造海滨休闲文化名城品牌

21世纪世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进入品牌竞争时代。良好的城市品牌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市场开拓力、市场垄断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青岛市要积极组织每年一届的中国青岛国际休闲娱乐产业博览会, 承办和接待各种国际性、全国性会议, 以及展览会、赛事等大型节事活动, 借势造势, 以此来提升城市品牌效应;加强与世界休闲组织 (WL) 、国际旅游组织 (WTO) 、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 (WTTC) 、亚太旅游组织 (PATA) 等的联系, 加强与境外旅游推广机构的合作, 以广告与人员推销相结合, 大力开拓国际休闲旅游客源市场, 提高青岛在世界上的品牌知名度, 使休闲文化产业成为青岛市非贸易创汇的重要渠道, 树立青岛市作为“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和“国际海滨休闲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 向国内外游客充分展示青岛休闲文化旅游城市的特色和风采。

(六) 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青岛文化众人观 篇8

很久以前,曾有人提出“青岛是文化沙漠”,立即引起争议,有人认同,但更多的人强烈反对。可以说,自从“青岛是文化沙漠”的论调一出现,对于它的争论就没有中断过。青岛到底是不是文化沙漠、为什么说青岛是文化沙漠……对于这些问题,许多人特别是身处青岛文化界的人士,有着各自的观点。

谈到“青岛是文化沙漠”,著名作家尤凤伟表示,就中国现在的文化状况而言,真正的文化艺术在中国来讲是没有绿洲的,历史文化虽有,但是并不能特别指出哪个地方是绿洲,哪个地方是沙漠,这个问题本身是相对来讲的,硬拿来比较是很荒谬的。“如果你说青岛相比其他大城市,是文化沙漠,那大城市不仅地广而且人多,以小城市的姿态来比较就很牵强。我们说陕西是个‘文化沙漠’,但是陕西有民歌有他的大秧歌,那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青岛也是如此。如果这样说来撇开真正文化绿洲的概念,全国看不到,青岛也就更不算是‘文化沙漠’了。”尤凤伟还从文学作品角度谈青岛的文化:“青岛的文学创作水准是很突出的,不论是作家的水平、价值还是姿态都是走在前端的,当然还有其他文化方面亦是如此。”

著名诗人、原青岛市文联主席纪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岛是文化沙漠”这一说法大约产生在二十年前: “二十年前,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镇曾组织召开过一场讨论会,会上社科院一位美学专家批评了青岛‘没文化’的落后局面,提出‘青岛是文化沙漠’这一说法,当时就引起了争议。因为大家对‘文化沙漠’的评判标准不同,所以关于青岛是否属‘文化沙漠’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件事情。”当时,有人认为青岛文化的确有要加强的诸多方面;有人则认为青岛现有的文化不能轻易否定。“如果问我,我觉得‘青岛是文化沙漠’有些过了头,是爱之深,责之切的批评。”纪宇表示,青岛的文化设施还是在增加,文化界的人才在一代接一代地辛勤耕耘,但青岛文化怎样发扬、传承,形成它自己的特色,的确是每一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所说的青岛文化,一般指文化文艺演出、文学创作、文化设施和青岛人对文化的追求和汲取的一种状态。”纪宇并不否认,青岛人在生活中的确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以前看文化演出的人不热烈,而且很多人不习惯花钱买票去看演出,“买票”不是理所当然、根深蒂固的,反而有种“赠票有面子、买票丢份子”的观念。“以前我也搞过文化演出活动,许多人不买票,临开场时才用很少的钱去买退票。在青岛,有不少文艺演出是折戟沉沙。但这些年,新一代观众成长起来,这种现象大有好转。”纪字还进一步提到,青岛在文化创作方面也有相当大的成绩:青岛的文化创作往往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许多青岛文化人在全国的文坛、画坛、艺坛都很有名气,有一定的地位,但在岛内没有被充分肯定。因此,从重视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支持青岛文化人才的成长、发扬光大等方面讲,青岛要做的的确还有很多。“许多人一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旅居青岛的文化名人都会津津乐道,他们住过的房子甚至被搞成名人故居。这些名人当然是值得青岛骄傲的,但他们之后青岛本土的文人是不是也应该值得关注,难道青岛本土文化名人真就那么少吗?实际上并不是,只是人们不太关注罢了。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中,青岛不仅有许多在外成名的文化名人,还有许多本地的文化人才在兢兢业业地努力创作,许多文化艺术家,他们从年轻时就在写就在画、中年时还在写还在画、现在到了老年仍在写仍在画,但对他们的尊重还是不够的,对他们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支持还有待加强。从这一方面讲,青岛虽不是‘文化沙漠’,但也是要多做工作,防止‘沙化’的地方。”纪字对青岛人的文化涵养深有感悟,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青岛搞一个大型的画展,往往费时费力,而且主办单位还得主动去为开幕召集观众,家人、朋友、亲戚还有请来的专家等等,有时还能看到从艺术院校拉来的学生队伍,可是开幕式一结束,许多人看都不看就直接离开了,画展的冷淡和缺乏人气可想而知,这说明青岛人真正热衷文化的不多,他们学习、观摩得更少。文化氛围不是靠行政命令、硬性指标就能解决的。”作为一名在青岛文化界耕耘几十年的前辈,纪宇表示,青岛虽然不是“文化的沙漠”,但也还不完全是花香乌鸣、四季如春的“文化绿洲”。现在青岛提出了要打造文化青岛,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全体青岛人的使命,由许许多多小的方面组成,青岛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需要做。

青岛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青岛交响乐团团长连新国在谈到“青岛是文化沙漠”时表示反对:“我并不这么想,我始终认为,我们这代文艺工作者每天挖坑、栽树、浇水、施肥,青岛总会成为文化的森林。”连新国表示,青岛文化界的确对“文化沙漠”有过争论,毕竟青岛建置到今天才只有120年的历史,但青岛文化可挖掘的东西很多,可以延伸得很远,“比如,我们的琅琊文化、即墨文化、崂山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不说这些久远的,就说我们现在因奥运而形成的‘山、海、城、帆’其中每一个都很有文化的内涵。”

有人说青岛是“文化沙漠”,81岁的青岛专业曲艺作家刘金堂不同意,在他看来,青岛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有那么多文化名人曾在青岛生活过,这对一座新兴城市来讲非常难得,更何况,青岛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比如崂山民歌、码头工人谣、吕剧、柳腔、茂腔等等,还有,青岛美术在国内的地位可以说占了“半壁江山”,代路的戏那是全国有名,尤凤伟的小说,纪宇的诗,就是一个好像不太起眼的龚鲁阳,文华奖上一边演话剧,一边演吕剧,双双获奖,堪称是个“奇迹”。

青岛艺术家、诗人、啤酒文化专家王音曾写过一篇《文化沙漠一一青岛文化人的一句口头禅》的文章,不难看出他对于“文化沙漠”的观点: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暴死于青岛的家中。从这一事件往前推,有那么几个人应该是值得一提的。1912年9月28日上午,孙中山到达青岛,做过鼓动人心的演讲,可惜只短暂地呆了三个白天加两个夜晚。1924年7月,顾随来青岛教书,后办报纸,他的文学圈子对当时的城市有星星之火的作用。又是7月,1926年的7月,和青岛死铁的王统照毅然从北京辞职归青。他用多村的质朴感动了城市的文化青年,他用乡村的语调启迪了洋味十足的找不着北的本土文学。从康有为暴死事件往后推,1930年以降是个新纪元,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成立了。蔡元培和他的学生们也来到了这

个特别市,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洪深、老舍、台静农等陆陆续续上岸。青岛1938年以前是文化的黄金时代,毫无疑问也是中国现代文化黄金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比起祖国的那些偏远的地区县市,青岛的地理还是有她的优势可言的,胶济线和蓝烟线的终端,东亚的天然良港,当然不是京畿之地不出九衢之位,这是天意。我看,关键在于城市的年龄太短,所以一切太单薄,这是历史,所以历史从来就是这么客观存在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青岛才慢慢地建立了青岛师专、青岛大学、青岛纺织学院、青岛建工学院等闪着一点人文光芒的大学。1949年以后的诸多现实原因,尤其1958年山东大学迁至济南以后,青岛的文化实体基本是被抽空了:自此,青岛只与海洋科研有关,只与疗养或开大会有关。由此说来,青岛文化尽管与其它大都市相比不很发达,也不至于很不发达。青岛几代文化人的愤怒是否有点过了……

上一篇:童年制作棉花糖的趣事日记下一篇:中小学老师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