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上的总结讲话

2024-08-1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在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上的总结讲话(通用8篇)

在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上的总结讲话 篇1

附件4

在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上的总结讲话

李育才

(2009年8月26日)

昨天和今天上午,各位代表现场考察了长治市、晋城市造林绿化情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我们上了一堂十分生动的艰苦奋斗、建设生态文明的教育课,每一位代表都感受到了强烈震撼。会上,罗富和副主席向山西省颁发了“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张宝顺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王君省长进一步总结了山西省造林绿化的成功经验和主要措施。山西人民表现出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誓叫山河换新颜”的坚定决心和动人事迹,令人十分感动。这也是我们在山西召开造林绿化现场会的主要原因。江西省、河南省、重庆市和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的代表也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他们的经验,讲得都很好,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

刚才,贾治邦局长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山西省造林绿化取得的显著成绩和成功经验,深刻分析了我国造林绿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进一步推动全国造林绿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贾治邦局长的讲话很重要、很全面、很深刻,具有很强的

-1- 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把中央赋予林业的光荣任务和提出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学习、大力弘扬山西省造林绿化的宝贵精神。山西省造林绿化的成功实践证明,人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发扬山西造林绿化的精神,穷山恶水也可以变成青山绿水。学习山西造林绿化精神,必须大力弘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锲而不舍、苦干实干精神,以为官一任、绿化一方的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把造林绿化工作摆上战略位臵,坚持围绕一个目标、描绘一张蓝图、造福一方百姓,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年年抓,一抓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学习山西造林绿化精神,必须大力弘扬“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的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精神,勇于迎接挑战,敢于战胜困难,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咬住青山不放松,荒山不绿不回头。学习山西造林绿化精神,必须大力弘扬“阳坡育苗阳坡栽、阴坡育苗阴坡栽”的尊重科学、求实创新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崇尚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学习山西造林绿化精神,必须大力弘扬“资金不足义务补,物质不够精神补”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保持优良革命传统,发扬优良革命作风。学习山西造林绿化精神,必须大力弘扬“家家户户出资造林,千军万马上山绿化”的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精神,全面发动、全民动手,坚定信念、同心同德,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造林绿化不断取得新成效。

-2- 第二,全面加快构筑两大绿色生态屏障。贾治邦局长的讲话对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快构筑我国北方和沿海两大绿色生态屏障的战略部署作出了具体安排,明确提出构筑两大绿色生态屏障已成为我国造林绿化的战略重点和主要阵地。我们必须按照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三北地区和沿海地区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力度,在我国北方13个省区市努力构筑一道以三北防护林为主体的防沙治沙生态屏障,在我国沿海11个省区市努力构筑一道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体的防风消浪生态屏障,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牢固的生态基础。

第三,切实提高造林营林的科学水平。实行科学造林,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是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和成效的基本保障。各级林业科研机构要加强科技攻关,探索总结科学实用的造林技术模式。要建立造林质量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施工验收等制度。加强种苗监管和苗圃基础设施建设,满足造林绿化对优质种苗的需求。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加大混交造林比重,合理选择造林方式。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抗旱造林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造林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要切实抓好成林后的森林经营工作,突出抓好中幼林抚育,合理调整森林经营结构,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要按照国家林业局的部署要求,认真落实好森林经营规划、抚育补贴制度和森林经营试点等工作。

第四,坚持造林绿化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各地在造林绿化中,要按照贾治邦局长的讲话精神,坚持“四个结合”,切实把造

-3- 林绿化与农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把造林绿化与发展林业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把造林绿化与采伐利用紧密结合起来,把“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工业原料林和珍贵用材林,确保农民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营造的生态林,要及时兑现生态效益补偿,并通过开展森林旅游、发展林下经济等途径,让经营者获得可观的收入。只有这样,造林绿化事业才能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认真搞好“十二五”造林绿化规划。今明两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认真研究、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之年。各地各单位要根据造林绿化的新形势新变化,在全面调查了解可用于造林绿化土地资源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全国和各地的“十二五”造林绿化规划。各项林业重点工程要根据建设目标,认真组织编制好工程延续建设规划,进一步丰富建设内容,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布局和建设任务。各地要结合实际搞好地方林业重点工程规划,为全面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打下坚实基础。

-4-

在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上的总结讲话 篇2

一、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 家电以旧换新顺利扩大实施。

家电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金融危机做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举措。今年5月, 国务院批准商务部、财政部、环保部联合上报的《家电以旧换新推广工作方案》, 决定从今年6月1日起在试点基础上向全国推广实施, 根据各地是否已具备废旧家电拆解条件, 分期分批启动。今年6月初, 商务部、财政部、环保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家电以旧换新工作会议, 进行了全面的工作部署。各地高度重视, 在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的情况下, 克服各种困难, 加班加点工作, 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一系列准备工作, 准备早、工作快的安徽省6月份率先正式启动, 辽宁省紧随其后, 扩大实施地区9月初全部顺利启动。江苏、北京、山东等原9个试点地区按照扩大文件相关要求, 认真做好调整、衔接工作, 由试点向扩大延长平稳顺利转换。

(二) 家电以旧换新多重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

总体看, 家电以旧换新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随着以旧换新扩大实施, 家电以旧换新在拉动内需、扩大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多方面的政策效果更加显现。

一是促进了消费, 扩大了内需。截至2010年10月20日, 全国共销售五大类新家电2 520万台, 销售额累计已达942.7亿元, 进一步拉动了国内居民消费需求, 从而有效发挥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截至目前, 江苏省新家电销售量在全国居首位, 销售新家电584.32万台, 销售额213.53亿元, 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2个百分点, 对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同时, 家电以旧换新通过中央、地方财政支付补贴达94.3亿元, 有利于支持流通行业发展。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从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拉动了GDP的增长。

二是促进了节能减排。家电以旧换新淘汰能耗高的旧家电, 推广购买节能家电, 带动了生产企业加快研发生产节能环保型产品, 仅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家电企业就研发推出300多个节能环保型产品。新家电可节约能耗约20%~30%, 按目前已更新换代家电2 500万台推算, 每年节约的电能相当巨大, 全国家电以旧换新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对于促进我国城乡居民家庭和社会整体向高效能、低排放方面转型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是促进了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截至2010年10月20日, 全国共回收五大类旧家电2629万台, 已实际拆解处理1 366万台, 可回收废钢铁等再生资源41万多吨。其中, 江苏省累计回收废家电583.14万台, 已拆解531.27万台, 回收塑料、铜、铝等再生资源15.8万吨, 实现了资源节约利用。同时, 实施家电以旧换新减少了小作坊的乱拆乱弃, 有利于建立规范、环保的废旧家电回收、拆解体系, 保护环境。

四是对财税增长做出了贡献。通过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拉动, 参与企业增收明显, 对地方财税贡献突出。不仅生产企业效益提高, 税收增加, 参与的流通企业也做出了贡献, 如南京市家电以旧换新企业仅苏宁公司新增税收近50%;青岛市参与家电以旧换新的销售企业增加税收1.5亿元;北京市家电以旧换新销售企业新增税收8亿多元。

五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家电以旧换新带动了家电生产、销售、回收、拆解等各个环节企业的发展, 效益增加, 提升了产品结构, 增强了竞争力。生产企业荣事达集团借政策东风, 在2010年前5个月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3%, 并已开始启动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电视整机项目) ;苏宁公司在成为中标销售企业后, 一年来销售量同比增长了33%;青岛新天地公司作为中标拆解厂家, 大幅提升了产能, 在与拆解小作坊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同时, 家电以旧换新还在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初步测算, 这项政策带动各环节新增就业岗位40多万个。

(三) 各地开展以旧换新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各地在推进以旧换新工作中, 当地政府高度重视, 各方密切协作, 按照要求, 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 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和良好做法:

一是思想重视, 各方密切协作。各省市政府非常重视, 都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或副市长担任组长, 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家电以旧换新推广工作领导小组, 有的地方一把手亲自过问。各地商务部门工作主动, 积极发挥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的作用, 通过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以对接会、推进会等形式加强部门协作, 商务、财政、环保部门相互配合, 形成上下畅通、横向协调、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及时解决试点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收到较好效果。

二是加强服务, 做到便民利民。家电以旧换新是拉动内需的一项民心工程, 各地把方便消费者、让消费者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许多地方优化操作流程, 提高效率, 认真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公布监督投诉电话, 中标企业建立了24小时服务系统, 形成了快速、便捷的服务机制, 对于消费者反映的问题, 限期办结回复, 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比如, 江苏等地针对企业反映申领补贴资金难的问题, 财政、商务部门及时优化程序, 加快审核、兑付速度;上海推出了发放便民服务卡的方式, 既便民又利于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积极探索, 创新工作模式。从试点到推广, 各省市积极探索推进以旧换新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江苏、北京、山东在家电以旧换新销售、回收"双中标"企业中, 试行"先购新后收旧"的操作流程和"送新收旧一站式服务"模式, 既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 也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还有些地方利用网络搭建交流平台, 创立了专门的以旧换新网站, 积极探索网上家电以旧换新。有的地方积极协调税务部门, 帮助企业解决开具发票等问题。

四是积极宣传, 扩大政策影响。各地非常重视以旧换新政策的宣传工作, 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渠道提高政策知晓度和透明度。加强咨询服务, 及时处理投诉, 广泛性、持续性、正面性地进行政策宣传。有些省市组织开展了家电以旧换新进社区活动, 发放了各种宣传材料;有些地方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宣传月”、“以旧换新巡回展”等系列宣传活动, 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扩大了以旧换新政策影响力;还有些地方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大联销", 充分利用国庆节等节庆消费高峰, 激活节日家电消费。

五是规范操作, 加强监督管理。各地严格政策规定, 按照要求规范相关工作, 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实施细则和管理规定, 不断完善和规范操作流程, 开展业务培训,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招标程序, 确保中标企业具有相应的营销、生产能力、网络布局条件等。加强对回收、销售、拆解、补贴等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和管理, 及时纠正违规行为。有些地方设立了违规举报奖励制度, 加强群众监督;江苏等地及时对违规企业采取暂停以旧换新业务、追回骗补资金、给予罚款等处罚;还有些地方对个别企业员工参与倒卖旧家电问题进行公开查处。南京市对中标企业网点推行有店外宣传、有店内彩挂、有购买须知及流程图、有咨询导购台、有宣传单、有人员培训和回收价格公示、举报奖励公示的"六有两公示"规范化建设。

六是销售企业重视, 积极扩大销售。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 广大中标销售企业高度重视, 积极做好商品销售服务, 将这一惠民政策及时惠及广大消费者。各地企业要向苏宁等先进企业学习, 将以旧换新作为企业工作重点, 制定和落实相应工作制度, 做好产品介绍, 信守服务承诺, 保证销售环节的正常有序运转。苏宁电器1 100余家连锁店作为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终端, 在政策实施一年多以来, 销售同比增长33%, 在直接拉动家电生产行业的同时也带动了营销、物流、售后服务和拆解行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家电以旧换新整体工作成绩突出, 成效显著, 但也要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主要是:

一是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 还有很大潜力待挖掘。从新扩大实施的地区来看, 各地虽已正式启动, 但还有一些地方目前仅在主要城市开展, 部分地市和县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尚未全面覆盖。有的试点地区产生了松劲思想, 工作推动力度有所减弱。

二是操作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出现少数人钻政策空子, 如倒卖旧家电和凭证、回收的旧家电返流市场;最近有些地方又出现了盗用他人身份证件信息购买新机的问题;还有个别地方出现疑似骗补现象。各地媒体对倒卖旧家电的报道比较多, 虽然这种情况也回收了旧家电, 销售了新家电, 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家电以旧换新目的, 但媒体反映多, 社会影响坏。

三是一些地方的便民利民措施还没有跟上。如有的消费者反映先购新后收旧时, 中标企业重视销售新家电, 忽视回收旧家电, 回收时间较长;一些地方反映消费者领取补贴等待时间久, 这些都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抱怨。

四是部分地方家电以旧换新舆论氛围不强, 宣传工作力度不够。一些地方商务部门只重视了家电以旧换新启动时的宣传, 宣传缺乏持续广泛性;一些销售企业店堂宣传很少, 将以旧换新混同于一般销售, 不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消费者参与度受到影响, 从而也影响到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效果。

五是家电以旧换新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 企业垫付资金压力较大。由于工作量大, 人手少, 虽然许多地方商务部门克服困难, 加班加点工作, 但许多地方销售和回收企业的垫付资金占压仍较大, 补贴拨付时间过长。

此外, 8个暂不具备拆解条件地区的准备工作进展不快。

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认真分析研究,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 确保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健康发展。

三、加大力度, 进一步做好家电以旧换新工作

(一) 提高认识,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党中央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都为家电以旧换新工作指明了方向。一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家电以旧换新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节能减排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下一步工作中, 商务部门的同志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提高认识, 明确方向, 充分利用好这项中央财政支持政策, 把家电以旧换新作为商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下大力气做好做实。要明确目标进度, 细化落实措施, 推动以旧换新工作深入发展。扩大实施的地区, 部分地市和县尚没有真正开展起来的, 要尽快全面启动, 进一步扩大销售和回收中标企业数量;经过一年试点的地区, 虽有相当部分居民进行了家电以旧换新, 但我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的阶段, 居民消费升级换代需求强劲, 按照居民的家电拥有量等情况看, 以旧换新的空间还很大, 要进一步扩大成果;因为暂不具备拆解条件尚未启动的8个地区, 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与环保部门协调, 积极向政府领导汇报, 争取各方支持, 克服实际困难, 尽快启动以旧换新工作。

(二) 加强宣传,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宣传工作是做好以旧换新工作的重要一环, 各地商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一是要做到宣传工作的广泛性、持续性和正面性, 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让消费者及时了解以旧换新的补贴标准和补贴方式, 努力做到家喻户晓, 扩大政策影响力。二是生产、销售企业要开展针对性宣传, 积极组织开展深入社区的宣传活动, 做好产品介绍, 各个企业要向苏宁等先进企业学习, 将以旧换新作为企业工作重点, 制定和落实相应工作制度。三是销售企业要加强店内外宣传, 利用标语、条幅、宣传海报等方式营造良好气氛, 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三) 便民利民,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家电以旧换新是一项体现关心民生的惠民工程,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这项好事办好, 真正做到便民利民。要按照"便利性、安全性、规范性"的要求, 从方便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灵活实行"先收旧后售新"或"先售新后收旧", 在严格程序的基础上, 努力提供便民服务。中标销售、回收企业要信守服务承诺, 及时回收旧家电。销售企业要采取增加人员等措施方便消费者领取补贴。生产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 做好商品售后服务。各有关政府部门要做好政策服务, 解决好回收和拆解企业间运输、补贴结算等一系列衔接问题, 克服困难加快补贴审核进度, 切实做好以旧换新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四) 严格监管, 规范企业操作行为。

各地商务部门要会同财政、环保等部门, 高度重视监管问题, 防患于未然。要严格管理制度, 加大监督力度, 认真防范和查处倒卖以旧换新凭证与资金骗补行为。对发现的骗补行为、假冒伪劣、质量问题要坚决查处, 决不手软。对发生的疑似"骗补"要追踪分析, 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要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回收的旧家电回流到销售市场;要切实规范中标企业行为, 不准中标企业参与倒卖旧家电;严格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原件, 杜绝消费者身份证信息被盗用, 保证消费者权益不受损害。对违规行为要坚决予以惩处并在媒体曝光, 对特别严重、触犯刑律的违法行为要协调相关部门依法查处。

(五) 加强协调, 形成部门工作合力。

以旧换新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 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实施涉及多个部门, 做好以旧换新工作需要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各地商务部门要积极主动, 多向以旧换新领导小组汇报, 善于利用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等平台做好部门间协调配合工作。在组织实施中, 各级商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财政、环保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在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监督检查上, 要充分发挥工商、质检等部门的作用;在加强宣传方面注意发挥宣传部门的指导作用。要建立和完善各部门间日常协调机制, 形成相互支持, 相互理解, 形成合力, 有序推进以旧换新工作的共同推进体系。

(六) 立足长远, 着手建立长效机制。

实践表明, 以旧换新的作用不仅在于扩大消费, 呈现的政策效果是多方面的, 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形成了销售、回收、拆解等规范体系, 积累了家电回收利用的经验和规范做法, 各地商务部门要注意充分发挥家电以旧换新机制、体系的作用, 将家电以旧换新与节能减排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积极引导、鼓励居民购买节能新家电, 淘汰耗电高的旧家电;要将家电以旧换新工作与资源节约利用、建立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结合起来, 通过家电以旧换新, 建立回收利用废旧家电的完善体系;要考虑做好以旧换新与明年即将实施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条例》的衔接工作。商务部现在正按照部门分工起草与这个条例相配套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管理办法》, 商务部门要会同环保、财政等部门, 做好基金使用管理工作, 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长效回收处理机制, 形成扩大消费、节能减排的长效工作体系。

在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上的总结讲话 篇3

一、充分肯定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全局出发,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带领亿万农民进行了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许多历史性、转折性、标志性变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突出亮点。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是检验现代农业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准。10年来,我们不仅扭转了粮食产量连年下滑徘徊的态势、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而且连续5年超过5000亿千克,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历史性地稳定跃上了5000亿千克新台阶。同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全面发展,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农业总产值增加了1.9倍,土地产出率提高了2.1倍。这些是在10年来农业劳动力减少1亿多人、耕地大量减少、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充分表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实有了质的跨越。

二是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新进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和推广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航天育种、克隆技术和种养技术等很多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加强,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农民培训和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3.5%,比10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这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三是农业物质装备达到新水平。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大中型灌区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明显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0%,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不断提高。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资料供给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2011年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54.8%,比2002年提高22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向以机械作业为主的重大转变,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有了明显改变。

四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呈现新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小麦、玉米等重要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深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比例明显上升,截至2011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20亿平方米,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17.8%,比200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左右。同时,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比例大幅提升。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5万多家、覆盖全国91%的村和17%的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1万家、辐射带动6000多万农户。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五是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新跨越。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推动了农产品产量增加、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加上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收入较快增加;同时现代农业建设还促进了农村分工分业,为农民大规模转移就业创造了条件,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也大幅增加。2002年至2011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1%,连续跨越3000元、4000元、5000元、6000元大关。特别是2010年和2011年,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出现了多年期盼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扩大转向缩小的良好态势。

回顾这10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历尽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10年间,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耕地数量不断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关税大幅调减、国际竞争压力骤然加大;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持续加深,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当严峻。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与时俱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为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判定我国农业所处历史方位,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部署。在发展阶段上,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和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时刻的重要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部署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在发展理念上,丰富和拓展了农业多种功能的内涵,要求在强化农业食物保障功能、原料供给功能、就业增收功能的同时,突出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在发展目标上,提出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发展路径上,谋划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总体思路。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思路越来越清晰,要求越来越明确,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建立了一套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投入是基本保障,科技是根本出路,水利是重要命脉,但所有这些都需要好的政策来推动。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政策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引领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专项政策支持,组织实施全国新增500亿千克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出台扶持棉花、油料、生猪、奶牛、蔬菜等产品产销的政策措施;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减免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仓储设施土地使用税,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等。加大对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明确了水利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定位,出台了促进水利投入稳定增长的举措,加大了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政策支持,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出台了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比重、鼓励增加农业科技贷款、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工资等措施。加大对地方重农抓粮的政策支持,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行粮食、油料、生猪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这些政策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受益面广,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构筑了一套保障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框架。我们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在关键环节上不断取得突破,优化了现代农业建设的环境条件,强化了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保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颁布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地、草原纳入家庭承包经营范围;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快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健全现代农业投入保障制度,提高各级财政和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国债、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重;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鼓励农民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放,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提高金融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保障水平。建立现代农业要素投入补贴制度,调整国家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分配关系,在取消农业税、减轻生产经营负担的基础上,对良种、农机具、农资、节水灌溉等实行补贴,促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应用。完善现代农业市场制度,全面放开粮食购销、迈出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决定性步伐,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和进出口吞吐调节制度,实行农资多渠道经营。建立现代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制度,促进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态改善;探索建立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激励机制。通过这些制度创新,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消融,为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摸索了一套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工作方法。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初步形成了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实行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各种资源要素投向现代农业建设,又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坚持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抗灾救灾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颁布实施了一批农业法律法规。实行整体谋划与年度安排相结合,既坚持想长远、谋大事,以中央名义发出了关于现代农业建设的专门文件,作出总体规划和全面部署,又在年度“三农”工作中统筹安排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任务,确保了农业连年丰收和现代农业建设有序推进。实行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既搭建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重要平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又加强面上的工作指导,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和要素集聚,开创性地建设了覆盖全国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实行部门协同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既注重发挥各级农口部门的职能作用和综合部门的重农强农作用,及时出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措施并加强督促检查,又注重新闻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现代农业建设。通过这些创新,使我们牢牢把握了领导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动权,形成了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良好局面。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伟大实践,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有力支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有力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积累了在发展中人口大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广大基层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归功于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三农”战线的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向广大农村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各界人士,致以亲切的慰问,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清醒认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全市春季造林现场会上的讲话 篇4

同志们:

刚才,我们参观了造林现场,可以看出这三个乡镇抢前抓早,抓得很好、很实,造林质量标准也很高。多数乡镇也干得不错,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去看。总体上看,我市春季造林工作开局较好,但还存在个别乡镇任务落得不实、造林质量不高、进度缓慢等问题。下面,就进一步抓好春季造林工作,强调几点意见:

一、认识要再提高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市生态保护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下决心要用五年时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变。在全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动员大会上,***书记对造林绿化等“四大生态工程”进行了详细安排。希望大家一定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消除怠慢思想、克服畏难情绪、破解工作难题,全力抓好春季造林工作。

二、任务要再夯实

今年***市下达给我市的造林任务是1.7万亩,包括:城市绿化美化10万平方米;村屯绿化美化226个(新建60个,新增造林面积0.25万亩;完善165个,建设省级绿美示范村屯1个);公路绿化25公里,新增造林面积0.15万亩;清收还林1.3万亩。市里已经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并把造林绿化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但从目前调度情况看,个别乡镇造林地块还没有全部落实,在这明确一下,两天内地块必须落实到位。

三、力度要再加大

清收林地是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造林绿化工作的关键所在。2014年以来,我市采取了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开展了清收林地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有4.8万亩没有还林(包括国有林场职工田1.5万亩)。按照省里“3年清收,5年还林”的要求,2018年底全省清收还林工作全面结束,如果完不成任务,将层层问责。《全市清收林地工作方案》已经下发,明确了各乡镇的清收林地任务,本次清收还林地块原则上要在2017年春季完成还林,个别确实有特殊情况的(如地在人不在等原因),必须保证在2018年春季完成还林。各乡镇、林业等部门要“严”字当头,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对各类毁林开垦、侵占蚕食林地、私自改变林地用途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要由公、检、法和林业部门成立专案组,集中力量查办,依法严惩。同时,要全面加强林地用途管制,确保林地用途不变、性质不改、面积不减,决不能再发生新的林地流失现象。

四、标准要再提高

今年是***市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造林结束后,***市要组织大联检。由于我市造林任务较少,只有1.7万亩,与其它县市比(洮北2.54、洮南13.8、通榆9.3、镇赉9.1),在数量上没有优势。因此,要想在检查评比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在质量上狠下功夫,抓好、抓实、抓细造林绿化的每一个细节,做到严把“五关”:一要把好规划关。要把栽得活、长得好、效益高作为造林规划的首要任务,坚决摒弃为了完成任务,不顾土壤条件粗植滥造的做法。特别是村屯绿化美化,一方面,要按照省林业厅的要求科学规划,既要保证环村、屯内外道路、屯内空闲地全部绿化,还要有一定规模的庭院绿化。要保证不缺项,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另一方面,要结合村屯环境整治,一次性做好柴草垛、粪堆、私搭乱建院墙、厕所等障碍物的清理,确保绿化美化效果。二要把好整地关。无论是人工造林,还是机械造林,造林前一定要细致整地,环村林、护路林、农防林要挖高标准护林沟。三要把好苗木关。各乡镇和林业部门要抽调专人负责把关,调运苗木时,必须经乡镇主管领导、林业站长、林业局包点干部签字,一方面杜绝苗木浪费,另一方面杜绝病苗、弱苗造林。四要把好栽植关。要按照标准挖坑、浇水,在盐碱地块进行村屯绿化的,一定要换土造林,确保成活。五要把好检查验收关。各乡镇要边造林、边验收,造一块、验收一块,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每一块地都是精品。

五、进度要再加快

现在距离树木放叶只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从以往情况看,春季造林最晚只能干到5月5号,树木完全展叶,造林就结束了,有效的造林时间最多不超过20天,各乡镇要全力以赴,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六、管护要再加强

总结多年的经验教训,管护不到位是造林失败最直接的因素。因此,不仅要在把树栽好、栽活上动脑筋,更要在把树管好、管住上想办法。造林前必须要明确林权,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造林机制和管护机制,要把管护责任和造林包保责任同步落实,各乡镇包村干部不但要包造林,更要包管护、包成活。林业部门要加大巡查力度,依法严厉打击毁林犯罪行为,决不能让全市上下的大量投入和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打水漂儿”。

七、措施要再强化

各乡镇一把手要深入一线指挥造林,及时解决造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建立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地块的责任机制,把苗木、造林、管护各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人头。林业部门要做好统筹调度,每天向市委、市政府报告造林进度,并及时反映造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造林期间,政府督查室、林业部门要组成督查组,实地检查造林工作开展情况,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在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上的总结讲话 篇5

国务院副总理 回良玉(2012年3月27日)

同志们:

春分已过、清明将至,正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也是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大好时节。今天,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认真总结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造林绿化取得的成就和经验,隆重表彰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面部署今后一个时期造林绿化工作。在此,我们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绿化委员会,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积极参与造林绿化的广大干部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致以亲切的问候!向所有为造林绿化事业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并首次召开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对新时期林业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10年来,在中央大政方针指引下,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造林绿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过去的10年,是造林绿化事业地位提升最快、多种功能全面发挥的10年。我们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林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时俱进地确立了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在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引领下,林业的内涵和功能发生很大变化,由主要保障木材等林产品供给向生态保障以及开发生物产业、森林观光、保健食品等多元化发展,由主要发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作用向森林固碳、物种保护、生态疗养等新领域延伸,由主要着眼发展经济向改善人居、传承文化、提升形象等高层次推进。林业在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越发凸显,已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所需、实现生态良好的民心所向、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势所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所在。

过去的10年,是植树造林形势最好、国土绿化步伐全面加快的10年。我们坚持义务植树、重点工程、社会造林全面推进,全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63亿亩,比前一个10年增加近1亿亩,是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多的10年。我们不断创新义务植树实现形式,努力为每个公民投身造林创造便捷条件,形成了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响应的良好局面,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逐步提高。全国累计共有63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264亿株,比前一个10年增加18亿人次和24亿株。我们切实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适时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及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重点工程累计完成造林面积6.6亿多亩,占全国同期造林总面积的近八成。我们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造林,大力支持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不断壮大造林绿化的社会力量。

过去的10年,是造林绿化事业改革力度最大、发展活力全面迸发的10年。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全面推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27亿多亩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价值数万亿元的林木所有权确权到户,有8379万农户拿到林权证,4亿多农民直接受益,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是农村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生产要素加速向林业流动,林地、物种、市场和劳动力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林业发展更具活力、更有效率。

过去的10年,是造林绿化资金投入最多、支持保护政策全面加强的10年。我们持续强化强林惠林政策,初步形成了林业支持保护体系。10年来,中央的林业投入达到5324亿元,是前一个10年的9.6倍。我们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划定了近17亿亩国家级公益林,由中央财政进行补偿,广大务林人和农民期盼多年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愿望成为现实。我们提高了营造林补贴标准,开展了造林、林木良种、森林抚育和森林保险保费等补贴试点,并将32种林业机具纳入农机购臵补贴范围。金融扶持造林绿化政策取得重大突破,林权抵押贷款规模不断扩大,林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我们启动了林区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工程,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林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我们科学制定造林绿化、林地保护、森林防火、防沙治沙等规划,修订和完善了一大批林业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了森林公安等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了依法治林水平。

过去的10年,是森林资源增长最快、造林绿化综合效益全面显现的10年。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大背景下,我们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双增长。全国森林面积由23.9亿亩增加到29.3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6.55%增加到20.36%,森林蓄积量由113亿立方米增加到137亿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8.15%增加到38.62%。随着森林资源的快速增加,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等效益不断提升,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78.11亿吨;全国林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0.46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8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由215亿美元增加到1160亿美元,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

我国造林绿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初步遏制了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为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我们积累了推进造林绿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造林绿化事业发展道路。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近1/5,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木材等林产品对外依存度比较高。可以说,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生态建设依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造林绿化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抓住机遇,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与造林绿化的自身规律紧密结合起来,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与造林绿化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任务与造林绿化的多种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造林绿化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推动造林绿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继续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切实把造林绿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建设是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中心任务。要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林产品供给、增加民众福祉的战略高度,更加自觉地贯彻好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加强成果保护和巩固,全面构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要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生态与生产、兴林与富民的关系,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不断壮大绿色经济,全面发挥森林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效益,努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要继续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基本方针,形成共同推进造林绿化的强大合力。林业是一项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公益性、社会性事业,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林业大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合力推进。要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努力让这项活动更有内涵、更具活力、更富成效。要加强造林绿化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社会绿化意识和生态意识,自觉抵制各种毁林毁草、破坏生态的行为。各级党政干部要真正把造林绿化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为官一任,绿化一方。广大乡村、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军队等要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真正形成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局面。

要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着力加强国土绿化的薄弱环节。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治理,是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状况的有效举措。在近些年完成的造林任务中,林业重点工程造林不仅面积大,而且质量高、效果好。要继续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通过大工程带动林业大发展。认真研究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适时启动新工程,及时解决突出矛盾。加强规划编制,完善管理体系,提高建设质量,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为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历史检验的工程。

要继续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效益。这是适应林业发展新阶段、加快造林绿化进程和实现兴林富民的迫切要求。必须把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贯穿于造林绿化和兴林富民各领域各环节,以发展促转变,以转变推发展。坚持数量质量并重、造林管护并举,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展科技攻关,加强良种壮苗培育。尊重自然规律,针对不同地区情况,探索造林绿化新技术新模式,实现乔灌草合理配臵,封飞造有机结合。加大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科技培训,提升造林绿化管理者和建设者素质,提高造林绿化科技水平。加快林业结构调整,优化林业布局,提高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

要继续深化林业改革,不断完善造林绿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是加快造林绿化和林业发展步伐的不竭动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释放集体林业发展活力。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走上“不砍树也能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积极探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国有林区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不断强化林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健全林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完善林业金融扶持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投资林业。强化林业法制保障,加强对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主体权益保护,规范各种造林、管林、用林行为,全面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要继续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夯实造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普遍护林是林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针。要把森林保护摆在突出位臵,切实加强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野生动植物保护,依法严厉打击盗伐滥伐和其他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森林火灾增多,许多国家都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森林大火。我们要保持清醒认识,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积极扑救,强化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强化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强化各项防火措施落实,努力把森林火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当前正值春耕时节,农事活动频繁,野外用火增多;特别是部分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森林火灾时有发生。各地务必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加强隐患排查,严格火源管理,做好预警监控和应急值守,抓好防火物资储备,做到火患早排除,火情早发现,火灾早处臵,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确保不发生重大人员伤亡。

在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上的总结讲话 篇6

这次会议是国家局第一次以煤矿安全培训为主题召开的经验交流现场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精神,按照国务院安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和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座谈会作出的部署,认真总结全国煤矿安全培训工作进展情况,学习推广鸡西矿业(集团)公司等单位全员培训的先进经验,研究探讨依法加强煤

矿安全培训工作的有效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明晰思路,全面推进培训机制、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努力提高全国各类煤矿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和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这次会议,将采取经验交流、现场参观和座谈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旨在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尽快把全国煤矿安全培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把“人才兴安”战略构想进一步落到实处。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深刻理解煤矿全员安全培训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并作出“人才强国”战略决策之后,国家局党组从安全生产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遵照科学发展观和与之紧密相关联的科学人才观,明确提出了在安全生产领域实施“人才兴安”的战略构想。“人才兴安”内涵有两方面:一方面,安全生产人才资源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要能够有效地支撑整个安全生产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将安全生产人才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要通过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人才资源的能力建设,以及深化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体制的变革与机制的创新,推动安全生产事业可持续发展。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之后,党和国家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不断改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今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对安全生产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颁布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黄菊副总理针对全国安全生产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安全生产工作的目标思路、方针原则、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今年以来,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继续呈现相对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上半年,事故总量有所下降,特别重大事故减少,工矿商贸企业特别是煤矿安全形势稳中见好。煤矿发生各类事故1736起,死亡2573人,同比起数减少156起,死亡人数减少490人。在煤炭产量同比增长1.15亿吨,增幅15%的情况下,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8%和16%。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同比减少6起,少死亡212人,分别下降25%和39%。百万吨死亡率由2001年的5.07、2002年的4.64、2003年的4.1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2.96。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到0.5以下,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

但是,目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主要是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地区重特大事故较多,道路交通、消防火灾等公共安全领域事故有所上升。尤其应该看到,尽管煤矿安全生产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事故总量仍然较大,事故多发状况未从根本上扭转,与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我国煤矿安全状况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生产力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和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才不足。不仅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而且现场操作人才也很缺乏。目前煤矿职工队伍存在的问题,一是低下的素质与新型工业化的高要求不适应。据部分国有重点煤矿调查统计,目前煤炭生产一线工人85%为初中以下文化,还有20%左右的文盲,对现代化的煤矿大生产根本没学过、没看过、甚至没听过;二是落后的意识与先进管理不适应。有的总认为煤矿是个粗活,甚至认为下井不过是一天站、两天看、三天就能对付干,师傅不愿教,徒弟认为用不着学,导致安全质量标准化、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等先进管理方法,在煤矿难以推广;三是松懈的思想观念与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不适应。尤其是许多小煤矿,矿主为了多挣钱,变着法的让工人多下井、多干活、多出煤,相当多的工人安全观念淡薄,缺乏安全生产基本常识,没有自律意识,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结果造成伤亡事故甚至是重特大事故屡屡发生。由此可以看出,煤矿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已成为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瓶颈”制约和亟待解决的焦点、难点与热点问题。不仅影响“人才兴安”战略的稳步推进,也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全局的高度,从长远的高度,深刻认识搞好煤矿全员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充分认识和加深理解。

第一,搞好煤矿全员安全培训,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必须更加重视煤矿的安全培训。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因素,搞好全员安全培训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加强安全培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安全培训,最大限度地控制各类煤矿事故,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同时,安全培训与科学发展观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全培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做好安全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把煤矿安全培训纳入企业安全生产和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统一规划,同步推进。

第二,搞好煤矿全员安全培训工作,是实施“人才兴安”战略的重要举措。国家局党组提出的“人才兴安”战略构想,是在安全生产领域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决策的重大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教育是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和实践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黄菊副总理明确要求:“要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提高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科技素质”。同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对安全培训工作分别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全国人大和政协部分代表、委员也对安全培训工作提出了一些十分宝贵的议案和提案。所有这些,都为煤矿安全培训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此,国家局党组在确立“三项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思路中,坚持把安全培训确立为六大支撑体系之一,并制定了全国安全生产培训体系建设方案,明确提出了安全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培训目标、工作原则、工作格局、工作框架和主要措施。特别是在刚刚结束的安全生产工作座谈会上,王显政局长在安排下半年狠抓“四个落实”,做好“五个推进”,实现“四个起步”和研究思考“六个战略问题”的总体工作布局时,又再次对实施“人才兴安”战略和加强煤矿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三,搞好煤矿全员安全培训工作,是实现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稳定好转的迫切需要。在安全生产领域,我国与世界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差距很大。以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例,美国是0.02、波兰是0.23、印度是0.5、俄罗斯是0.7、南非是0.23。而我国,上半年百万吨死亡率仍然高达2.96。安全状况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单单是管理的落后,装备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培训的落后。与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的煤矿安全培训工作还存在很大差距,有一些问题急需研究和加以解决:如全国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培训工作的发展不够平衡,众多非公有制小煤矿,根本不重视培训工作,甚至出现了当天招工,当天下井,当天死亡的现象;煤矿安全培训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工作跟不上培训发展的需要;培训理念、培训方式、培训手段、培训数量、培训质量与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等等。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些问题,充分认识煤矿安全培训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前瞻性,真正把煤矿安全培训工作当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抓出成效,使煤矿安全培训工作成为安全生产稳定好转的重要保证。

二、学习经验,推广典型,勇于创新煤矿全员安全培训的工作思路

国家局成立以来,加大煤矿安全培训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建立了四级培训网络,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四个统一”逐步规范,培训体系日趋完善,各类培训全面开展,煤矿安全培训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煤矿安全培训先进单位。如鸡西矿业集团通过认真吸取“6.20”事故的深刻教训,走出了一条提高煤炭企业职工素质的新路子,创建了一套进行职工全员安全培训的新机制,呈现了安全生产持续稳定的新形势,今年上半年在原煤产量比去年同期增产8%的情况下,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100%和87.5,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6.6。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为煤矿全员安全培训工作闯出了新路,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一是要把煤矿安全培训与安全生产有机统一起来,推进培训观念的创新。这是煤矿安全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黑龙江、安徽、四川省局和鸡西矿业集团、双鸭山矿业集团、平顶山煤业集团、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等单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煤矿安全培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依靠安全培训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强化“三个意识”,即强化责任意识。真正把煤矿安全培训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作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举措之一,作为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真正认识到,抓好煤矿安全培训的实质就是在治理煤矿最大的不安全隐患,就是抓住了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就是对煤矿工人的真正关爱;强化“生命工程”意识。真正把煤矿安全培训作为事关煤矿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作为煤矿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命脉所在,作为企业强根固本的根本途径,从而摆上重要日程,常抓不放,一抓到底;强化法律意识。真正认识到,煤矿安全培训必须依法进行,必须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作为依据,必须把煤矿安全培训工作自觉纳入法制轨道。因此,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强化“三个意识”,创新思想、创新认识和创新观念,为搞好煤矿全员安全培训奠定扎实的思想根基。

二是要大力推广全员培训,推动培训理念的创新。这是把握培训发展的方向和灵魂。鸡西矿业集团在“6.20”事故后,面对实际,痛定思痛,提炼升华并形成了“加强全员安全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素质”的全新理念,这一理念,贵就贵在“全员”二字上。同时,在具体实践中还总结归纳出了树根原理、逆水原理、链条原理、木桶原理和堤坝原理。正是这些培训理念的创新,进而带来了煤矿安全培训的路子创新、工作创新和成果创新。实际情况也是如此,100个人下井,99人做到了自主保安,而仅1人违章蛮干,其整体安全度也等于零。“培训不到位,人人是隐患”。因此,要实现煤矿的长治久安,就必须象鸡西矿业集团、淄博矿业集团那样,大力推广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培训理念,坚持根据各自不同工种、不同特点、不同内容,着重抓好“薄弱点”、“特殊点”和“困难点”,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煤矿安全培训工作格局。培训出多门类、多层面、多工种的各类人才,特别要培养出采、掘、机、运、通五大系统现场的高水平组织者、管理者和操作者,把“人才兴安”的战略落实到井下和第一线。

三是要加大安全培训投入,加强基地建设,推动培训体系的创新。做好煤矿安全培训工作是投资最少、见效最快、回报最持久的特殊投资。这是山西、河南、云南、吉林等省局和煤炭企业一致的共识、深刻的体会和成功的经验。鸡西矿业集团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加大培训投入,装备了安全培训教室27个,购置了大批安全培训教学模型和演示设备,仅今年上半年公司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实践证明,通过加大投入,强化培训,减少事故,降低损失,投入是值得的。各单位都应根据《安全生产法》要求,设立安全培训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要通过加大安全培训的投入,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增加培训装备,配强硬件;要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高标准教学内容,配强软件,努力构建强有力的煤矿安全培训体系。

四是要综合运用各种培训手段,推动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培训要想求实效,方式方法是关键。在全国煤矿安全培训过程中,黑龙江、安徽、山东、四川等省局和煤矿企业都创造了很多灵活多样,贴近实际的方式方法。鸡西矿业集团总结出的“三个结合”和“四个不同”就更有特点。即坚持全员一般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安全业务培训与新技术普及教育相结合。做到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不同工种有不同内容,不同对象有不同方法,不同层次有不同要求。同时,不断拓展安全培训的外延和触角,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术比武、安全书画展览、安全教育一条街以及安全文艺宣传等活动,丰富了安全培训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氛围,充分体现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培训的思想。学习鸡西经验,就是要学习和借鉴这些方式方法,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探索加强煤矿安全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使煤矿安全培训更加生动、鲜活和富有成效。

五是要健全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培训机制的创新。安全培训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制度做保证,就会流于形式。黑龙江、贵州、辽宁、湖南等省局和许多煤炭企业对此都有深切的体会。鸡西矿业集团从组织培训之初就从行政管理、奖励处罚、监督考核等方面着手,建立了总经理安全培训奖学金制度、安全培训调学制度、与经济效益挂钩制度,逐步规范了安全培训工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集团狠抓培训考核、跟踪问效这一环节,将安全培训指标纳入集体和个人政绩的考核内容,与评先争优、晋升职务和达标检查紧密挂钩,并将安全素质直接反映在工资奖金水平上,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不仅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安全培训工作。这些成功的做法,十分有助于我们解决对安全培训“不重视”、“不热心”、“不落实”等倾向问题,各单位一定要在完善制度规章和建立长效机制上狠下功夫,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靠制度抓培训,靠制度促培训,靠制度管培训,把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纳入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轨道。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推进煤矿全员安全培训工作

抓好煤矿全员安全培训工作,必须紧紧围绕重点问题、关键问题,全力向前推进,把工作做到位。

(一)推进煤矿安全培训法制化。国家局在完善现有培训法规、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同时,要抓紧出台《安全培训管理办法》、《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安全培训质量评估细则》、《特种作业人员范围标准》,并根据《行政许可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抓好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建设工作。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根据辖区工作实际,抓紧进行煤矿安全培训有关实施细则、配套制度的调研和制订工作,把煤矿安全培训纳入法制轨道。

(二)推进煤矿安全培训机构建设。要加强煤矿安全培训基地建设。国有重点煤矿,都要建成符合标准要求的四级培训基地,并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搞好安全培训,提高培训质量。要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实施教师培训上岗制度,分期分批对现任教师进行培训,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把师资配够、配强、配足。要加强教材建设。本着“少而精”、“实用”、“管用”的原则,逐步建设起科学合理的煤矿安全培训教材体系,为煤矿安全培训提供高质量精品教材。要推进煤矿安全培训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发展远程教育,提高培训对象的参与程度。

(三)推进煤矿安全培训标准化。要按照“四个统一”,即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核和统一发证的规定,进一步完善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同时,加强煤矿各类人员培训考试题库建设。随着培训大纲、考核标准和题库的完善,对煤矿各类人员将全部实行教考分离。

(四)推进煤矿安全培训许可。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为契机,加强安全资格准入管理,依法规范煤矿安全培训工作。要做好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资格的考核和发证工作,加强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操作证的管理;要做好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和管理,对各级安全培训机构实行质量评估制度,优胜劣汰,动态管理;要加快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协助人事部门共同做好全国首次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工作,并根据《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做好首批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注册登记、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同时,还要进一步规范煤矿安全培训市场,坚决杜绝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证现象,形成煤矿安全培训的正常秩序。

(五)推进各项煤矿安全培训。积极推广鸡西矿业集团等单位全员安全培训的成功经验,全面开展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切实提高煤矿各类从业人员的素质。重点要依法推进煤矿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继续抓好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同时,还要加大境外安全培训工作力度,加强煤矿安全培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六)推进对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的监察。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将全员安全培训纳入煤矿安全监察的范围,提高监察层次,采取有效措施,执法监察到位。特别是要对全员培训情况进行监察,对安全资格持证情况进行监察,为煤矿安全培训工作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煤矿安全培训工作,正确处理好煤矿安全培训与煤矿总体工作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基础工作之间的关系、与人才合理使用之间的关系。既要学习先进经验,又要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把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从培训机构、人员、经费三个方面保证煤矿安全培训的正常开展。各煤炭生产企业要通过建立安全培训领导目标和考核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真正把煤矿安全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同志们,做好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以先进单位为榜样,更新理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开创性地抓好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稳定好转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开创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局面做出更大贡献!

在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上的总结讲话 篇7

近几年, 蚕桑产业发展主动融入全省农业中心工作, 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千亿增收示范工程建设, 实现了产业稳定发展, 促进了农民增收, 保持了在全国的领先优势, 成绩来之不易。

1. 1 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加快

攀西蚕区、川南蚕区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绵阳、南充等川中北蚕区得到了巩固提升, 一批蚕桑重点县和专业乡镇、专业村的规模优势开始显现, 全省新建标准桑园超过10 万亩, 培育10 亩以上专业大户6 万户, 30 亩以上家庭农场2100 户。规模化的推进, 使集中成片桑园代替了零星分散的 “四边桑”, 蚕桑逐步成为了产区农民的主业。

1. 2 产业化经营机制日趋完善

以涪城、宁南为代表的 “公司+ 共育户+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与蚕农结成利益共同体, 共享发展成果, 以共育户为平台强化服务指导, 解决了技术推广 “最后一公里” 问题, 带领蚕农把蚕茧提质增效做到了全国最高水平, 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

1. 3 优质高效的生产技术路线得以确立

在品种上, 成功培育推广了 “川桑98 - 1”、“凉桑1 号”、“川山 × 蜀水”等蚕桑优良品种。在技术上, 形成了包括桑树一步建园技术、宽窄行桑园复合经营技术、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大蚕省力饲养技术、自动上蔟技术、仪评收茧技术等多项具有四川特色的主推技术, 人蚕共居现象得到了克服。在蚕桑机具上, 研发推广了切桑机、伐条机、微耕机、消毒机、小蚕饲育机、控温控湿器等。这些良种良法技术的推广为蚕桑提质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

1. 4 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取得了进展

目前, 全省近30 个县区发展果叶兼用桑, 面积已突破10 万亩, 投产达到3 万亩, 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质量最优的桑果生产基地。特别是德昌、盐边等地大力发展果叶兼用桑产业模式, 通过鲜销、加工、采摘体验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 成效显著。此外, 饲料桑、桑叶茶、食用桑叶粉, 蚕蛹油等产品开发已初步实现专业化生产, 这些创新实践为丰富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开辟了新的途径。

1. 5 蚕茧单产质量明显提高

近年来, 我省蚕茧单产、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蚕茧综合质量已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蚕桑产业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

2 蚕桑产业发展思路

2009 年省政府印发了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 从此推开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序幕。从2009 年到2011 年, 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建设, 开展了现代农业的千亿示范工程和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 在基地建设上狠下功夫。从2012 年到现在这3 年, 我们重点推进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 主要围绕 “大基地、大产业、大品牌、大市场” 来开展工作。通过这两个阶段的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完成了1000 个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 完成了640 万亩 “千斤粮万元钱” 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蔬菜产值达到千亿元以上, 由全国第5 名上升到第2名, 茶叶也由全国第5 名上升到第2 名, 水果、中药材、蚕桑等产业排名均名列全国前茅, 实现了产业的提升和壮大, 产业从过去零星分散向聚集发展, 大基地和大产业已基本形成。在 “大品牌”方面, 打造了 “大凉山”、 “川藏高原”、 “大巴山”、“宜宾早茶”等一批区域品牌。在 “大市场”上, 多次举办菜博会、茶博会、泡菜展销会等, 组织了 “日韩行”、“香港行”、“德国行”、“俄罗斯行”等组团出国门行动。蚕桑产业发展在这两个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一步, 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是要围绕“质量、效益”四个字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蚕桑产业也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 总的工作思路是, 以质量效益为目标、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动力, 加快推动现代蚕桑产业发展。当前, 要做好蚕桑产业发展工作, 必须坚持三个结合。

2. 1 与国家 “一路一带” 发展战略相结合

国家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 “一带一路” 战略, 为我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省是丝绸的发祥地之一, 蚕丝文化历史悠久, 素称 “蚕丛古国”, 是 “蚕神”嫘祖的故里, 古蜀王蚕丛在成都平原“教民养蚕”还早于种植业发展。我省是 “一带一路”的交汇点, 具有区位优势。蚕桑既是古老产业, 也是现代产业, 要把蚕桑融入到 “一带一路”战略中去, 利用文化优势、区位优势、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优势, 在 “一带一路” 战略中占领一席之地, 使蚕桑产业焕发青春, 创造辉煌。

2. 2 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相结合

受资源和价格约束, 传统农业已经走到尽头, 只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我们才有发展空间。当前, 关键是要保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持能力核心是要保持耕地。在保持耕地基础上, 具体种什么要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 让农民选择种植比较效益高的作物。蚕桑要转变发展方式, 就是不能局限在单一产品的生产上, 要围绕桑园、蚕桑发展综合利用。在规划发展的时候, 要考虑桑园间套什么、养殖什么, 要提升蚕桑综合效益。今天参观的周家镇蚕桑家庭农场实行种养结合这一模式就值得认真研究, 桑园既提供了桑叶, 又提供了青草, 既养蚕, 又养牛, 还养鸡, 充分利用资源提升效益。要注重桑树资源多元化利用, 推进桑果、桑叶等资源产业化开发。规模化生产是转方式最重要的内容, 要改变零星分散的生产方式。发展适度规模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概念, 而是探索最有效益的规模, 各类主体的经营规模 “大”与 “小” 要与当地经济水平、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等因素相适应。

2. 3 与精准扶贫发展战略相结合

蚕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具有良好的条件, 第一, 蚕桑是投入较少的产业。建成一亩标准桑园投入不超过1000 元, 养蚕设施投入每亩不超过1500 元, 蚕房或者利用闲置房屋, 或者因地制宜搭建简易棚架就可满足需要。而发展其他产业如种植猕猴桃、葡萄等每亩投入超过万元, 投入较大。投资较少有利于贫困地区形成产业支撑。第二, 发展蚕桑周期短、见效快。当年栽桑可以当年养蚕见效, 三年即可实现脱贫。第三, 种桑养蚕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贫困地区往往是石漠化、坡地等生态脆弱、土壤贫瘠区域, 栽桑养蚕具有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兴文县提出 “家有5 亩桑, 脱贫奔小康”, 是非常好的思路, 各地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全省有88 个贫困县、11501 个贫困村, 精准扶贫是目前我省农业最重要的工作, 我们肩负着产业扶贫的重任, 要把蚕桑产业发展融入到扶贫攻坚, 认真抓好助农增收工作的落实。

3 突出抓好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蚕桑产业必须紧紧围绕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开展工作, 以此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在产业扶贫工作中, 也要把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贯彻始终。当前, 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3. 1 夯实发展基础

抓蚕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作业道路和排灌沟渠等桑园基础设施, 研究推广投资最省、使用最久、效益最好的蚕房、蚕台、机具等设施设备, 不断提高蚕桑设施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在规模化养蚕的地方, 要探索推广物联网技术, 实现栽桑养蚕精准化、自动化作业, 进一步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

3. 2 创新发展机制

首先, 创新发展机制的核心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要把桑树当作物来种, 摒弃区域分散、户营规模过小的状况。学习借鉴涪城区和兴文县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经验, 尤其是龙头企业要敢于尝试, 不能只是单一的蚕茧经营, 要在土地上做文章, 向土地要效益。第二, 是要大力培育蚕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第三, 要完善担保、保险、贷款等扶持政策。农村改革是一个大课题, 各地要敢闯敢试, 借鉴蔬菜保险、生猪保险、柠檬保险等做法, 探索建立蚕桑保险, 规避自然和市场风险, 稳定农民收入。

3. 3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蚕桑产业不能只为了 “桑”和 “茧”, 要思考怎样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 3. 1做强 “一产”。做强 “一产” 关键是做好“三调”, 即 “调结构、调品种、调品质”。调结构首先是调桑品种结构, 除了蚕用桑, 可以是生态桑、饲料桑, 也可以是果桑。质量和效益不能仅仅体现在终端产品, 而是要在每一个环节找到质量和效益, 以及提升质量效益的方法措施。蚕桑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大产业理念, 不能只看到桑树和桑叶, 要以桑树为中心, 发展桑园间作蔬菜、粮食、牧草、药材等复合经营模式, 发展林下养殖等多种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 综合利用桑园, 改变增收单纯依靠蚕茧的被动局面。

3. 3. 2 做优 “二产”。要完善蚕茧、桑果、桑叶的烘干、储藏、初加工设备, 尤其要完善桑果加工、储藏设施, 要学习借鉴蓝莓的做法, 搞好桑果的深度开发、商品化处理、品牌化打造。大力发展蚕丝、蚕蛹等资源多元化利用, 大力开发“丝棉熊猫”、靠枕等丝绸旅游产品、蚕桑保健食品。桑果保健功能强, 发展潜力大, 既要鲜销又要加工, 要创新储藏保鲜技术, 改进包装设计, 加强产品研发、品牌打造。

3. 3. 3做活 “三产”。要发展休闲农业, 以产业为基础, 以创意农业为手段, 以农耕文化为灵魂, 实现农区变景区, 田园变公园, 产品变礼品, 农房变客房。要充分挖掘桑园、桑果以及蚕丝文化资源, 设计小朋友感兴趣的蚕桑科普元素, 结合现代餐饮娱乐项目, 把桑园变成花园、桑园变公园。这方面, 可借鉴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发展休闲农业的做法。要重视品牌打造、市场开拓, 积极参加西博会、农交会, 主动融入万企出国门、川货全国行等活动, 走出去推销产品、打响品牌、拓展眼界。要积极发展 “互联网+ 农业”,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 拓宽蚕桑产品销售渠道, 建造新型业态。

在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上的总结讲话 篇8

今天,在大理州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现场会,大家一起来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查找差距、研究对策,推动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今天上午,我们参观考察了大理州4所职业学校,大理州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强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午,大理、楚雄、玉溪、临沧等州市和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负责人交流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介绍了各具特色的做法,畅谈了改革体会,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人作了发言,对下一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大家的发言都很好,很有借鉴意义,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推广各地职业教育的好做法和好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2005年,国家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会议刚结束,我省立即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7年8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光荣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七大工程”建设;2008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按照省里的部署,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探索出了许多好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是先导。近年来,全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定不移地调整教育结构,确立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持续不断地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等,不断破除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面向社会办学,面向市场施教,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路子,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领导是关键。实践证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的州市,基本上都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各级领导干部都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抓职业教育。由于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有关部门认识统一,许多长期难以解决的体制不顺、资源分割、教师缺编、增加投入等问题迎刃而解。

(三)改革创新是核心。一是改革招生方式。如玉溪市实行一年多次招生,积极营造“读完初中读职中,就业致富路路通”的浓厚氛围,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达到1:1.05;楚雄州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印制职业学校招生手册,建立乡镇长、初中校长、学生家长送初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就学的“三长送学”制度;临沧市实行常年招生、免试入学,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在校生比例达到1:1.01。二是改革教学方法。临沧市的职业学校在农村初中加挂职业培训牌子,在初中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实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衔接;玉溪市围绕当地“三优一特”优势产业及省内外用人趋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依靠行业、企业,极力打造職教特色品牌;大理州组建专业教学联谊会,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大理州职业学校先后与上海财经大学、东芝集团等十几所高校和二十多家企业联合办学,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玉溪市的职业学校与长三角多家企业开展“2+1”带薪顶岗实习,2008年首次就业率达96.8%;怒江州着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云南旅游职业教育集团采取两个“三段式”教学(一个是“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另一个是“一年在当地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中心城市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训练。四是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积极组建职教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灵活开放的办学。玉溪市在2005年就成立烟草、工贸、旅游三大职教集团,联办企业发展到了上海、广东、青岛等东部发达地区.建立了实习、就业一体化伙伴关系。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了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

(四)加大投入是基础。各州市在改革中,坚持政府主导,拓宽投融资渠道,以各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努力扩大教育资源。如昆明市投资2亿多元,改建、扩建校舍3万多平方米;大理州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采取政府划拨、学校自筹、银行贷款、资产置换等办法,筹资4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20万平方米;玉溪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保证每年1200万元投入的基础上,确保职业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比重逐年增加;临沧市采取招商建设、政府逐年回购的方式加快职业学校的建设步伐;楚雄、曲靖、普洱等州市积极筹集资金,建设职教园区、公共实训基地;红河、文山、德宏等地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都达到历年新高,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下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五)队伍建设是根本。各地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事关长远的大事来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把优秀骨干教师送到省外进修学习提高,不断加大教师的招聘力度。如昆明市向省内外招聘优秀教师到本地任教;玉溪市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以“特聘教师”选聘工作为突破口,加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楚雄州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达到20.24万人,比2007年增加2.22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49.29万人,比2007年增加6.08万人。全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由2007年的1:0.75提高到2008年的1:0.83,全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到502万人次。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滇、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措施,对全省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加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宗旨在教育上的具体体

现。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明确要求“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省第八次党代会也提出了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我们要站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第二,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迫切需要。我省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对于我省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劳动者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第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省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逐步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8年,全省初中毕业生61万人,其中20万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21万人升入普通高中,还有20万的初中毕业生未接受培训就直接进入社会。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高中阶段教育形成合理的结构,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有利于教育自身的健康协调发展。总体上看,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办学资源严重不足。截至2008年底,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75%,而我省仅为52%。目前,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只有307所,校舍建筑总面积为480万平方米,平均每所学校只有1.6万平方米,而平均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1500人,按国家规定的生均建筑面积测算,校舍缺口达300万平方米以上。相当数量的中等职业学校已经超负荷运行,教室拥挤,实作实训场地设备缺乏,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所等不足现象突出。二是发展不平衡。昆明、曲靖、楚雄、大理、玉溪、临沧等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仍有部分州市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在1:0.5以下;县一级的差距更大,不少县的比例在1:0.4以下。行业和企业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部分校企合作仅满足于企业内部的一般性培训。举办学历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三是筹资渠道单一。社会融资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仍然偏小。各州市每年投入的经费与发展需要差距很大。大部分地区难以做到城市教育费附加按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信贷和融资困难。四是办学水平有待提高。截至2008年底,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专职教师有1 85万人,生师比为26:1,远远高于教育部提出的16:1的要求。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要达到60万人,教师缺口达1.4万人。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缺乏,结构不合理。五是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少数地区学校还没有实行岗位设置管理、教职工全员聘用和校长公开招聘及任期制度。不少地区虽然已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但仅只是搭起了台,并没有充分发挥集团办学的优势,没有建立以服務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的办学体制。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全力以赴做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工作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从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在实施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委、省政府也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滇、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措施,不断完善鼓励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发展现代制造业、构建特色经济、生态旅游业等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今年1月份,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江苏的职业教育工作时指出:“应对金融危机,需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不发生大的波动,二是保证群众就业而不造成大批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靠发展,也需要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职业教育直接为就业服务,应当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在当前形势下,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扩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是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当务之急和一举多得的重大举措。按照教育部的计划,今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还要扩招50万人。三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省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上这些,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创造条件,自觉地、主动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我省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55%以上,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30万人以上,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万人以上。到2012年,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70%以上,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68万人以上,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0万人以上。要实现上述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以超常规的思路、超常规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努力,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超常规发展。重点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突破。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游泳比赛单人赛下一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四单元期末复习资料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