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霖部长在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10-24

李盛霖部长在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6篇)

李盛霖部长在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李盛霖部长在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 开创“十二五”交通运输科学

发展新局面

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总结“十一五”交通运输工作,明确 “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安排2011年交通运输工作。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回顾和基本经验

“十一五”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为重要的五年。五年来,交通运输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科学发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加强,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为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提高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各项工作又取得新成绩。预计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公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完成243亿吨、43005亿吨公里、306亿人、14914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4%、15.6%、10.2%、10.4%。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为36.4亿吨、64305亿吨公里、2.2亿人、71.5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4%、11.7%、-0.7%、3.1%。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0.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45亿标准箱,同比增长15%、18.8%。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总量达870亿人,同比增长12%。民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533.6亿吨公里,客运量2.7亿人,货邮运输量556.4万吨,同比增长24.9%、15.4%和24.9%。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975亿元,同比增长21%,快递业务量日均突破1000万件。

回顾总结“十一五”交通运输工作,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五年来,交通运输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历次全会精神,正确把握交通运输发展阶段性特征,努力把交通运输各项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在发展视野上,坚持以“四个审视”谋划交通运输发展,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发展理念上,坚持把做好“三个服务”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能力和水平;在发展战略上,坚持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不断探索做好“五个努力”的途径;在发展方式上,着力推进“三个转变”,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发展动力上,坚持推进“四个创新”,不断破解影响和制约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交通运输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这些理念和工作思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交通运输发展规律,为加快转变方式、推动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大幅提升。“十一五”特别是2008年以来,认真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努力保持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平稳较快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预计“十一五”期全社会共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4.7万亿元,是“十五”期的2倍多。

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8.4万公里,五年新增63.9万公里。高速公路由“十五”期末的4.1万公里发展到7.4万公里,新增3.3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西部开发8条省际通道基本贯通。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舟山连岛工程、秦岭终南山隧道、上海崇明隧桥工程和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四川汶川地震公路设施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后公路恢复重建进展顺利。

沿海港口五年建成深水泊位661个,达到1774个,新增通过能力30亿吨,达到55.1亿吨,基本建成煤、油、矿、箱、粮五大专业化运输系统。长江黄金水道等内河水运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部与沿江七省二市建立了合力发展协调机制,按照《“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成功实施了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并延伸至太仓、中游航道整治等工程。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建成。京杭运河和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工程成效明显。“十一五”期新增及改善内河航道4181公里,全国内河通航里程达12.4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9085公里,初步形成了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络。

民航基础设施五年投资2500亿元,相当于前25年民航建设资金的总和。定期航班机场达到176个,五年新增35个,改建了一批机场,初步形成了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的机场体系。

邮政基础设施补建空白乡镇邮政局所2500多个,改造西部及农村邮政局所7000多个,“村邮户箱”工程全面启动。

组织了农村公路、港口普查和运输量调查,开展了公路建设市场督查、农村公路和内河航运建设质量年等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深化。

第三,统筹城乡交通运输发展,农村交通运输事业成效显著。按照中央部署要求,部省联手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倾斜力度,农村公路建设车购税投资总规模是“十五”期的3.2倍,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总里程达345万公里。国务院《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确定的“十一五”期建设目标全部实现。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政府投入为主的养护资金渠道和以县为主的养护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加快客运站建设,启动了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到今年底,全国农村客运班线达8.5万条,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分别达到98%、88%。

第四,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快速提高,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条件显著改善。到今年底,我国营运客货车辆达1143万辆,较2005年增长56%,2010年公路客货运量均为2005年的1.8倍。运输船舶25万余艘,船舶吨位达1亿总吨,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2010年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是2005年的1.8倍,沿海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22个港口进入亿吨大港行列,世界排位前20位的亿吨大港和集装箱大港,中国大陆分别占12个和9个。民用航空运输机队总数达1610架,是2005年的近1.9倍;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是2005年的2倍、1.9倍和1.8倍。邮政局所达5.4万个,邮路总长402.8万公里。

公路、水路、民航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日益完善,重点物资运输和春运等重点时段旅客运输得到有效保障,建成了覆盖全国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在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和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中抢通保运,打通和保障“生命线”,为抢险救灾作出了重要贡献。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等重大活动的运输和安全保障任务。签订了海峡两岸海运、空运、邮政协议,实现海上、空中通航及通邮。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武警交通部队纳入国家交通运输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国有大型交通运输企业、武警交通部队在保障运输服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完成国家高速公路网命名编号与标志标牌更换,加强公路养护,公路技术水平和通行效率显著提升。深入开展车辆超限超载专项治理,与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城乡道路客运燃油补贴制度,研究规范发展出租汽车行业政策,开展公路甩挂运输试点,建立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道路运输业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向仓储、装卸、信息咨询等环节延伸,小件快运、城市物流配送快速发展。

推进水运运力结构调整,实施中资方便旗船舶特案免税回国登记政策,推进国轮船队建设。完成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健全国内航运企业经营资质动态监管,整顿规范国际班轮运输等运输市场。开展内贸集装箱超载治理专项活动。建立渤海湾客滚运价、国际集装箱班轮运价、无船承运人运价报备制度。加强三峡工程防洪调度和船闸完建期、175米试验性蓄水期等特殊时期的通航管理。

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了船舶跟踪监控系统、海陆空立体安全监管和搜救应急反应体系,完善对外开放港口保安体系,提升港航动态治安防控能力。“十一五”期海事救捞系统共增加各类监管救助船舶400余艘、直升机12架、基地58处,在沿海和长江干线建设15个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保持基本稳定,与“十五”期末相比,全国水上交通运输事故件数和死亡失踪人数分别下降39.8%和32.4%,未发生死亡失踪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五年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0万余人,成功率达到96.2%。完成“神舟”飞船海上救援保障任务和南宋古沉船“南海1号”打捞工作。成功处置了大连“7·16”火灾引发的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陆源海上油污事故。

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危桥改造、安保工程成效显著,初步建成部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组织开展“平安工地”建设活动,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民航系统创造了连续安全飞行2150万小时的记录,是我国民航史上最长的安全周期,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为0.05,较“十五”降低74%。

健全完善邮政安全监管机制,邮政通信和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第五,依法行政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行业改革和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推进。修订了《邮政法》,出台了《船员条例》、《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国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和55件部颁规章。深化交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40项行政审批项目,部审批的行政许可项目70%实现网上办理。实施交通行政执法禁令,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交通行政复议工作规则、责任追究管理办法和人员资格管理办法,认真办理行政复议案件。

全行业科研投入比“十五”期增长60%以上,取得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30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沙漠、冻土、膨胀土、盐渍土等特殊地质条件下筑路技术取得新突破,长大桥隧建设技术、深水筑港技术、河口航道治理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电子政务、公众出行信息服务、道路水路运政信息化、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港口物流管理、集装箱电子标签、国家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邮件自动化处理等方面的应用管理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智能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实现研究试验向集成应用转变。涌现出常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重点实验室、船舶通信导航技术团队、上海振华重工技术中心、民航数据通信与新航行系统科研基地、信函自动分拣系统项目组等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实施《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实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准入制度,推广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研究,组织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营运车船的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港口生产综合单耗分别比“十五”末下降了5%、7%和4%。

完成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改革涉及人员安置工作进展顺利,17个省份取消了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交通运输部和民航局、邮政局完成了机关机构改革,省级交通运输部门机构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完成引航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人民交通出版社转企改革,海事系统行政编制获中央编委批准。邮政基本实现政企分开,普遍服务和竞争性业务分业经营、分账核算,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战略,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与美国、欧盟、俄罗斯等签署了交通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合作协议。中国—东盟及大湄公河次区域交通合作稳步推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的交通运输合作进一步加强,实现中韩陆海联运,建立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中日韩运输与物流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连续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成功当选万国邮联行政理事会和邮政经营理事会理事国。推动建立马六甲海峡国际合作机制。协助我国海军护航编队共完成了亚丁湾索马里海域278批3100艘次商船护航任务,成功解决了多起涉及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员工人身及船舶等财产安全的海外突发事件。与立陶宛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亚欧交通部长会议和亚欧交通发展论坛,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上海合作组织交通部长会议、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第二届世界农村公路大会等国际性会议。

第六,行业文明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化。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学树创”活动,实施《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研究提出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成功举办航海日活动。83家单位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文明单位,75%以上的省级交通运输部门被命名为省部级文明单位,142名个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涌现出许振超、陈刚毅、孔祥瑞、王顺友等全国重大典型和熊文清、尼玛拉木、杨庆文、高发明、贾凤姿、郑启湘、姚泽炎等先进人物。加强宣传工作,组织开展重大主题和突发事件新闻报道。认真落实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取得成效。培养“交通青年科技英才”261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18人,2人获得“中国技能人才楷模”称号,2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称号,66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583人获得“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张喜刚同志荣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建立了4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和24个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交通运输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开展了商业贿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小金库”等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对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情况、灾后重建情况和交通重大项目的监督检查;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形成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深化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对部属单位的巡视监督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维护行业稳定。

五年来,在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做好交通运输工作的根本保证。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科学制定和组织实施发展规划,努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坚持牢牢把握和用好机遇,是推进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前提。积极主动落实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实施促进交通运输业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保持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为交通运输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是交通运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新需求、新期待,统筹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第四,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是发展交通运输的不竭动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履行大部制改革后赋予的新职责,加快职能转变,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消除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第五,坚持凝心聚力团结协作,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强大合力。健全完善部省协调联动机制,合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重大改革、应对处置重特大自然灾害等,形成全国交通运输一家人、交通运输工作一盘棋的协力奋进局面。

第六,坚持抓党风促政风带行风,是发展交通运输的政治保障。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落到实处,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加强行业文明建设,始终保持拼搏奉献、昂扬向上的行业风貌。

“十一五”期交通运输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交通运输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奋斗的结果,也得益于历届部领导班子和几代交通人奋力拼搏打下的坚实基础。在此,我代表部党组,向长期以来大力支持交通运输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各有关部门,向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深刻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判断,对于深刻认识交通运输发展形势、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谋划好“十二五”交通运输改革发展,加深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认识,加深对转变发展方式紧迫性的认识,十分重要。部党组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中,对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对于交通运输来说,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有四个“没有变”:一是整个国家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二是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服务性行业的战略地位没有变;三是各级政府对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视支持和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没有变;四是中央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加突出强调了“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因此,未来五年,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面临着世情国情深刻变化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还比较大;基础设施总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任务还很繁重;拓展运输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水平与适应经济结构调整、顺应人民群众出行的期盼还有差距;交通运输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制约了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资源环境等对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的约束强化,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重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频发,交通运输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体系亟待进一步加强。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统筹安排,推动“十二五”交通运输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继续前进,不断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部党组在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交通运输实际,研究提出了“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要求,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到2015年,初步形成涵盖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的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实现上述总体要求,必须紧紧抓住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这是关系交通运输发展全局、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持续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增强加快转变、促进发展的紧迫感,把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2009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由主要依靠单一运输方式发展向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转变。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署要求,在继续推进“三个转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内容、途径和政策措施。

落实“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总体要求,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组织推进。

第一,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适度超前,继续保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规模和速度,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建成并发挥效益,完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公路方面:以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龙头,加强省际连接线(“断头路”)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修订国家公路网规划,强化国省道改造,力争“十二五”末路网整体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水运方面:有序推进沿海港口建设,完善煤油矿箱等主要货种港口布局,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以临港工业为依托的沿海港口新港区开发建设。到2015年,我国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适应度达到1.1∶1。加快推进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实施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荆江河段治理工程、西江航运干线和京杭运河扩能工程等重点项目,到2015年,内河高等级航道达1.3万公里。民航方面:优化机场布局,增强机场保障能力,到2015年,民用机场覆盖全国80%以上的县级城市和人口。邮政方面:加强邮政基础网络建设和增强快递发展能力,基本完成空白乡镇邮政所补建,到2015年,全国邮政局所数达到6.2万个。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增强统筹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能力,为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以及天津滨海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等提供交通先行服务。健全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完善国边防交通网络,加强国际通道和口岸公路建设,促进红色旅游公路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201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一条主线、五个努力”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十二五”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务求实效。

一是深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体系和协调机制,优化通道结构,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和枢纽资源,推进国家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机衔接、安全环保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创造条件,提高综合运输优势和组合效率。“十二五”重点建设与铁路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100个,在36个中心城市重点建设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完善集疏运基础设施。加强养护管理,提高公路、航道、港口、机场的运营水平。继续推进运力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标准化、专业化运输工具,推进内河船舶标准化,不断提升运输装备技术水平。

二是深化现代物流发展。积极支持运输站场向物流站场特别是物流园区转型,加强货运站场与物流园区规划衔接,改造、提升现有货运站场,发展内陆无水港,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引导和支持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优化运输组织,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以及集装箱、江海直达等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加快甩挂运输试点工作。推动邮政快递加快发展、提升水平,积极扶持农村物流配送,拓展城乡客货运输服务领域。

三是深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这个问题在后面专门讲。

四是深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积极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开展低碳交通城市试点工作,鼓励混合动力、替代燃料运输工具的发展,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到2015年,全国营运客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6%和12%,全面实施营运车辆燃耗限制标准;海洋和内河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16%和14%;沿海港口单位吞吐量平均能耗下降8%。探索建立绿色交通发展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淘汰落后工艺,降低车船等交通运输工具的空驶率,鼓励路面材料、施工废料、弃渣、废旧轮胎、港口和航道疏浚土等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

五是深化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对有机结合,加快基础设施、安全监管、专业救助、治安防控、协调机制建设,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监管法制化、手段现代化、人员专业化、应急高效化。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链和长效机制,加快建设安全生产和应急保障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继续完善水路、公路等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健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运力和物资储备。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监控、快速反应的现代化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和救援体系,努力做到“十二五”期单位运量的事故件数、伤亡人数、事故损失稳步下降,人命救助成功率达93%以上。基本建立公路应急抢通保通体系。继续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平安工地”活动。推进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保工程建设。

第三,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强交”战略,统筹推进创新能力建设、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围绕交通运输建设、管理的共性和核心技术,继续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消化吸收前沿技术,加强基础性、引领性重点项目研发,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到“十二五”末,交通运输科技贡献率达到55%。

提高信息化水平,着力抓好“三个系统”建设:一是以电子政务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行政管理和服务系统,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推进数据共享开发利用。二是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引领的出行服务系统,运用新一代通信、射频识别、卫星定位、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状态感知和安全运营、集装箱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提高公路水路出行的公众信息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末,公众出行信息覆盖率达75%,建成地市级以上城市出租车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成长江干线数字航道。三是以传感和相关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交通运输监管、应急保障系统。基本建立部省联动的市场信用体系、应急保障、经济运行分析等信息平台,建成全国高速公路光纤通信信息网络。

第四,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交通运输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重要领域和民生工程。要加快构建衔接顺畅、方便快捷、经济可靠的运输服务体系,保障重点物资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运输畅通。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发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在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中的骨干作用,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工程,缓解中心城市交通拥堵。加强和规范出租车市场管理。到“十二五”末,实现全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平均覆盖率60%,建成城市公交专用道10000公里,民航航班正常率保持在80%以上,乡镇邮政局所实现全覆盖,建制村村邮站和邮件转接点覆盖率超过80%。

农村公路是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坚持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原则,着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交通运输基础,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组织实施以西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全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网络结构,增强整体服务能力。到“十二五”末,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90万公里。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大农村公路桥梁新改建、渡改桥、安保工程等专项工程的实施力度,强化质量管理。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着力推进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公共财政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管养规范化、常态化。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稳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班车,90%的建制村通班车。

第五,深入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开放。按照中央大部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继续积极落实好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职责,加快职能转变,推进综合运输法制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努力消除制约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继续深化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后续改革,加强和规范交通运输建设专项资金和财政性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引导和鼓励民营、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规范民营和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管理,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推进公路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解决好事权不清、责权不符的问题,推进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和向社会公众提供普遍服务的免费公路体系建设。完善港口、航道、锚地等公用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体制。稳步实施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模式改革。深化民航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的协调发展机制,推进机场管理体制改革和空管体制改革,健全完善邮政普遍服务保障监督机制。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

坚持互利共赢的方针,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交通运输战略合作,加强双边、多边以及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为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创造条件。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为交通运输企业拓展海外工程承包和发展劳务外派创造有利条件。

第六,持续推进行业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进和深化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好“学树建创”活动。到“十二五”末,争取创建150个全国文明单位,创建80个省部级文明行业、400个省部级文明单位和500个省部级文明示范窗口;打造10个文化精品、100个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和1000名先进典型,进一步塑造和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形象。

进一步加大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纠风力度,健全交通运输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和长效机制,落实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和各项要求,深入推进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净化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环境。

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加强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队伍、执法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和人才结构,强化领导干部和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和基地建设,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交通运输行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优、有能力的干部队伍。提高交通行政执法的规范化水平,建设一支作风硬、纪律严、服务好的行政执法队伍。落实“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技术尖的专业人才队伍。

上述总体要求和“六个推进”归纳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的主要内容,一些数据和指标的考虑也是初步的。请大家结合这次会上印发的规划(草案)进行讨论修改。我们将认真梳理和吸纳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同意后组织实施。

三、2011年交通运输工作主要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初始之年,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要切实按照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保持交通运输良好发展势头。

2011年的民航、邮政工作由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分别召开会议作出部署。下面,主要强调公路、水路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加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完善路网布局。

继续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确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特大城市圈、大中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省际“断头路”建设,加快重要运输通道扩容改造,完善疏港高速公路。推进构建国家公路网,完善国家公路网规划和省道网布局规划。

以“五射六纵四横”等15条路线为重点,组织开展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加强公路日常养护,有序组织实施公路大中修工程,进一步加大危桥改造、公路安保、灾害防治等工程实施力度,加强长大桥隧安全运营管理,建立桥隧养护管理制度。

实施以西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建设工程,加强县乡公路改造及连通工程建设,强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完善路网结构,提高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继续抓好玉树、舟曲等灾区的公路恢复重建,做好汶川交通运输设施灾后重建的收尾工作,全力做好部分省份水毁公路、桥梁等设施的恢复重建。

(二)有序推进沿海港口建设,加快内河水运发展。

继续完善主要货类运输系统码头建设,合理把握集装箱码头建设节奏,有序推进新港区开发建设。加强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港口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完善港口功能。

落实国务院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加快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重点推进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治理工程和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推进西江航运干线扩能工程、京杭运河苏南段和浙江段三级航道建设工程等。加快内河规模化、专业化港区建设,推进长江上游重庆、长江中游武汉的航运中心建设。制定实施全国内河船舶标准化工作方案。实施国家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积极理顺三峡通航建筑物管理体制。

(三)强化运输保障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继续加强煤炭、矿石、石油、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和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以及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工作,加强春运、“十一”黄金周等时段的旅客组织协调。发展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启动“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完善公路、水路客运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城市公交运营监控系统建设,推动建立全国汽车租赁业服务网络,全面推进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发展水上旅游客运和海峡、岛屿间客滚运输。组织实施道路、水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对行业经济运行的统计、分析、监测、预警。

加快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集疏运网络建设,优化公路客货站场与港口、火车站、机场的运输组织,拓展运输枢纽和运输企业物流服务功能,促进货运枢纽向物流园区转型。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建设港口物流园区。

(四)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加强交通建设市场监管,推行现代工程管理,以人本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为抓手,完善招投标等建设市场管理机制。调整完善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定,加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监管,大力推行专业化管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施工和信息化监管。推行工程监理总监负责制,加强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工作。

建立道路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和信誉考核制度,制定城市公共汽电车、汽车租赁、出租汽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出台公交优先政策措施。继续做好城乡道路客运燃油价格补贴工作,建立农村客运公共财政奖励制度,促进农村客运发展。

深化国内水路运输、港口经营、海峡两岸航运、国际班轮、无船承运和方便旗船舶管理市场监管,严格实施运价备案制度,完善港口价格机制。研究制定船舶港口供应的资质条件和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引航、理货行业管理政策。

加快建立以国际海运从业人员、出租汽车驾驶员、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桥梁养护工程师为重点的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制定水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和资格考试管理办法,规范船员服务管理,扩大船员外派规模。

(五)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启动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行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强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组织实施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国家海上应急搜救系统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启动长江黄金水道通过能力提升、公路基础设施维护与重大装备、基于物联网的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与效能提升等行业重大科技专项研究。继续实施科技成果推广专项行动计划和科技示范工程,加快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机制。

推进部省两级行业管理工作平台以及公路、水运、道路运输、水上安全等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继续推进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和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开展公路水路畅通保障、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市场信用信息、安全监管和应急指挥、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与决策支持、综合运输协调服务、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城市客运智能化等技术研发、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全国高速公路光纤通信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交通运输电子口岸建设。推进交通运输人力资源保障体系、行业管理干部队伍培训平台和行业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组织实施共建高校交通主干学科专业以及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

(六)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制定和实施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指导意见和试点工作方案,深化“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实施交通运输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运输装备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出第四批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推广节能环保型运输工具、隧道节能照明、港口装卸机械“油改电”和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技术、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甩挂运输、内河船型标准化。建立完善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优化建设方案。推广使用交通废弃物(废水)循环利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大力开展施工废料、弃渣、港口和航道疏浚土等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建设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工程。

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增强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部省两级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监测考核体系,逐步形成对国家高速公路沿线、三峡库区、环渤海、长江口和珠江口等区域的交通环境监测网络。

(七)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特大自然灾害与突发性事件。

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源头管理,严格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加强动态监管,建设安全生产和应急综合信息系统。继续开展 “平安工地”建设活动示范工程,推进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完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组织开展“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工程,完善港口安全监管制度,做好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工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演练。推进国家、省、市公路交通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建设,加快建成信息互通、协同高效的公路网管理和应急平台体系,加强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公路运行监控设施建设,建设国家级危险品事故应急物资及装备储备库和省级公路应急保障基地,建立国家、省、市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构建覆盖全国干线公路和重点水域的气象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健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体系,增强安全风险预控能力,加快救助飞行力量、大中型监管救助船舶、抢险打捞装备及基地建设,提高海上溢油污染等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水上搜救奖励与补偿机制,不断强化搜救指挥体系建设,建立综合航海保障体系,加强交通运输的反恐防范。完善沿海、长江干线和其他内河水域安全监管和救助力量布局,推进内河搜救机制和能力建设,制定航道专项应急预案,加强航道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装备建设。

(八)推进交通运输行业依法行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研究制订综合运输法规体系框架。力争出台《公路保护条例》、《城市公交管理条例》,加快推进《水路运输管理条例》、《海上交通安全法》、《航道法》立法进程,开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道路运输条例》等法规的修订研究工作,加大部颁规章的制(修)订力度。建立《交通行政执法规范》,落实《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规定》,完善行政许可网上办理系统,加快交通运输执法信息平台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执法程序、执法文书和自由裁量权。继续推进执法模式改革,推动跨地区执法联动。

加快推进“层次清晰、事权明确、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地方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海事系统核编工作。建立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协调机制。

(九)坚持互利共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重点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交通运输战略合作,推进国际运输通道建设。继续落实《中国-东盟交通合作战略规划》,发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交通部长会议机制的作用,推动公路通道建设与多国过境道路运输合作,进一步推动与东北亚国家间的陆海联运国际合作。办好第二届亚欧交通部长会议,促进欧亚运输连接。做好参加国际海事组织第27届大会和竞选A类理事国的有关工作,积极参与航运减排等多边谈判。加强交通运输行业国际条约的缔约和履约工作。组织承办第21届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加强海运海事合作,维护我航运企业海外经营合法权益,推动海运、港口领域双边及区域性协定的签署和实施。完善和加强界河航道管理机制。贯彻“走出去”战略,为交通运输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防范海盗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预警发布和防范能力建设,继续指导船公司增强船舶自防自救能力。按照反海盗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和有关工作程序,及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行业发展软实力。

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机关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不断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有效贯彻落实。推进制度建设,健全完善交通运输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化“小金库”等专项治理,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加大纠风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强化宣传教育,落实《廉政准则》,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深入开展巡视工作,深化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部属单位领导班子的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努力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成效。贯彻中央深化社会矛盾化解、公共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重大决策,加强行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落实国家艾滋病防治工作部署。

以“学树建创”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拓展和深化群众性行业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切实抓好政风行风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大力弘扬交通精神和时代风貌,继续选树新的典型,形成学习模范、崇尚模范、关爱模范、争当模范的氛围。认真组织实施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加强行业安全、廉政等文化建设。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围绕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航海日活动、两岸海上直航两周年论坛等重大主题,及时组织宣传报道。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继续加强社团建设,更好地发挥社团作用。

同志们,“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明年各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落实。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不断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李盛霖部长在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精神。二是健全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管理体制。三是围绕国家战略和部中心工作,优化完善标准技术体系。四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支持我国优势特色领域标准“走出去”。五是强化基础保障,推进标准、计量和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交通运输部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要求,聚焦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需要,统筹推进行业标准化工作。在创新发展方面,重点是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增强标准化发展动力;在协调发展方面,优化完善标准体系,协调衔接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技术标准;在绿色发展方面,加快工程建设、运输装备和运输组织节能环保标准制修订,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开放发展方面,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加强与沿线国家标准对接和互认,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运输便利化水平;在共享发展方面,加快服务标准制修订,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运输服务质量。

李盛霖部长在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坚持科学发展

强化监督管理 推动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8年11月3日)同志们:

这次全国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近年来公路水运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工作,交流经验,分析问题,把握发展规律,创新管理机制,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全国交通运输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得机遇,在不断加大公路水运工程建设规模的同时,狠抓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水平的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成效显著。

(一)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从2005年起,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连续3年达到6400亿元以上,2007年达到7776.8亿元,其中公路建设投资达到6489.9亿元。在建高速公路、大跨径桥梁和长大隧道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到去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5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9万公里,农村公路313.4万公里,全国已有98.9%的乡镇和88.24%的建制村通公路。煤油矿箱等大型深水专业化码头和港口深水航道建设进一步发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加快实施。到去年底,港口共拥有生产性泊位35753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1403个;内河通航里程12.3万公里,50%为等级航道,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占7.1%。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监督机构始终坚持以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法规、标准为准绳,采取监督抽查、现场实测、量化评价等方式,开展了以高速公路、大跨径桥梁、长大隧道、重点水运建设工程为重点的质量安全督查。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在公路水运工程领域认真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围绕提升试验检测能力和检测

结果可靠性,开展了试验检测专项治理活动。从部质监总站近年质量督查情况看,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总体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截至今年上半年,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抽检指标总体合格率达到97.9%,比2004年提高了7.9个百分点,路面工程抽检合格率达到97.5%,提高了3.5个百分点,桥梁工程抽检合格率达到95.2%,提高了3.2个百分点。先后建成了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一批深水、大跨径、科技含量高的世界级桥梁。隧道工程建设也取得重大突破,相继建成了全长7公里的湖南雪峰山隧道,全长18公里的陕西秦岭终南山隧道。沿海大型港口项目、内河重点建设项目质量状况良好。2005-2007年开展的内河建设工程质量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水运工程质量呈逐年提高态势,今年上半年检测总体合格率为95.1%,桩基码头检测合格率为94.6%,重力式码头检测合格率为95.2%,航道工程检测合格率为94.9%,均处于较高的质量水平。近年来,先后有润扬长江大桥、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山西祁临高速公路、东营黄河公路大桥、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大连港大窑湾港区一期(后6个泊位)等多项公路水运工程,获得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或建筑工程鲁班奖等多个国家级建设工程优质奖项。湖南常张高速公路还获得了第二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

全国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形势总体有所好转。今年上半年,公路建设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9起,死亡35人,同比分别下降38.3%和51.4%,安全生产实现了“双下降”。这是去年下半年“8•13”凤凰堤溪沱江大桥垮塌事故后,全行业开展的大规模安全隐患排查和今年上半年实施的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取得的明显成效。通过安全隐患排查和百日督查,形成了行业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各地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一些事故多发地区积极行动,举一反三,收效明显。

(二)法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近年来,部相继颁布了《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督查办法》、《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指导意见》、《关于严格落实公路工程质量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港口建设管理规定》、《航道建设管理规定》、《港口工程竣工验收办法》、《航道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等多部管理法规和文件。各地也不断完善质量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陆续发布各类标准规范、安全施工指南等技术与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法规与规范性文件的发布,使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部和各省交通主管部门坚持每年组织开展建设市场、质量与安全综合督查等活动,努力使各项法规制度落到实处,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建设市场管理不断规范。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始终坚持强化源头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实施动态监管。在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招投标管理,形成了“专家评标、项目法人定标、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监督”的评标体系。部每年都组织开展市场督查活动,结合举报及事故调查,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企业,通报了一批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各地按照部制定的《关于建立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的指导意见》,逐步开展了诚信体系建设。如广东省从2006年起,每年对上一在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和农民工工资等方面做得好的单位给予通报表彰,做得差的列入黑名单,并且与招投标挂钩。辽宁省制定了《质量责任追究办法》,对不良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而且拟定了《现场处罚决定书》等法律文书,从行政执法角度对质量违规行为进行追究,促进了市场诚信建设。部制定了《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专项治理活动工作方案》,遵循“统一部署与分级实施、行业督查与企业自查、培育市场与规范市场、专项治理和建立长效机制、宣传引导和查处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了专项治理活动,对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市场诚信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质监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目前全国共建立省级(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站、局36个,其中2个是参照公务员管理,25个有行政执法委托。大部分省市区均建立了地市级质监站、局,一些地级市还建立了县级质量监督站,配备专职监督人员,开展农村公路质量监督。

二是质监队伍整体素质有新的提高。全国省级公路水运质监机构共有在编人员1192人,地市级及以下质监机构在编人员3832人,总体比2004年略有增加。省级质监机构中的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9%,地市级及以下质监机构的工程技术人员占76%。质监队伍的工程技术人员比例、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人数均较2004年有较

大的提升。

三是行业文明建设内涵进一步丰富。按照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全国交通质监系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管理和培训,坚持“宁做恶人,不做罪人”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增强质监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讲奉献、能吃苦、不怕难、敢碰硬的良好形象,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获得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今年南方部分省份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地震灾害救助中,以四川、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北京、天津等省质监站为代表,广大质监工作者积极投身或支援灾区,献计献策,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交通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灾大爱”的高尚情操。

在近年来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以及广大建设者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积累了做好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许多宝贵经验。主要有:

第一,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为加强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质量安全工作,始终把质量安全作为实现建设目标的重中之重,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坚持以实现有质量的发展和安全发展为核心,抓住不放,用心、用智、用力。不管是主要领导还是分管部门的领导,大会小会讲质量安全,现场办公同样讲质量安全;在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不仅注重质监机构的组织建设,配强领导,广纳人才,而且舍得投入,提高其技术装备的能力与水平。广东、新疆两个省级质量监督机构还纳入了公务员管理,河南、江苏、辽宁、湖北、陕西等省交通厅主要领导定期听取质量、安全工作汇报,研究解决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关心和支持质量监督工作的发展。上海港口管理局对在建水运工程开展标准化平安工区创建活动和预控机制建设,建立“预案、预控、预报、预警”等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这些都为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保证了质量安全监督机构有职、有责、有效地开展工作。

第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为抓好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强大合力。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近年来江苏、福建等省交通厅注重条块管理结合,加强与本省安监局、建设厅、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沟通,加强水上作业时与海事部门的协同配合,将行业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横向结合,联合发布各种质量安全管理文件和地方标准,强化责任环节,实现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化,抓住质量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做到了质量安全责任落实。浙江、广东积极探索市场信用等级评定与银行、工商、保险系统联动,相互支撑,整体推进,形成合力,促进了质量安全工作的发展。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开展质量安全工作的技术培训与交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为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三,建设各方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为确保工程质量与实现安全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针对公路水运工程建设特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咨询监理、质量监督等各方的质量安全工作法定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强化了各项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特别是在许多重点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如苏通长江大桥建设实施的网络化、单元化、精细化质量管理,实施的质量动态巡查体系,推行足尺试件制、首件认可制等责任管理制度,有效地控制了工程质量,分项工程的合格率和优良率均达100%,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设计和国家标准。杭州湾跨海大桥在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根”的安全生产理念,坚持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从环节抓起,从细处入手,在极为复杂的施工环境条件下,未发生一起重伤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创立了桥梁建设安全管理的新典范,受到国家安监总局和交通运输部联合表彰。山东省交通厅在重点工程建设中,大力实施以“专业人员管理,专业机构检测,质量管理责任细化,质量管理程序细化”为主要内容的“双专双细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全过程、无缝隙的工程管理机制。北京市道路工程质量监督站采取发布质量指数,量化质量水平等做法,始终保证工程质量处在可控状态。河南省交通厅对高速公路建设严格管理,发扬“铁面孔、铁手腕、铁心肠”的“三铁”精神,采取“三阶段”验收的做法,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在建设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仍然保持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稳步提升。多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从业单位,把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进行教育培训,进一步夯实了质量安全

工作基础。如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明确质量安全考核目标,突出一把手负责制,抓好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实施“质量安全护照”,对作业人员实施动态监管,开展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化研究,加大质量和安全生产投入,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四,科技进步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为实现质量安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着力点。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不断拓展,建设环境、建设条件、建设技术等都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出了更高、更富有挑战性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实现交通建设通达的基本目标,更要实现安全、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有科技进步、技术装备作为基本的支撑条件,没有这样的支撑保证,是不可能建设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的,也更无从谈起跨入世界交通建设技术强国之列。近年来,部和各省区市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公路水运建设从业单位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多项科技攻关和研究,开发应用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如数字化规划技术、自动化勘察设计技术,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成套筑路技术,大跨径桥梁和长大隧道的设计、施工成套技术等重大成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科技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推动了公路水运工程建设的技术进步。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上海洋山港和正在建设的沪蓉西高速公路的建设都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第五,各级质监机构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为质量安全形势的稳定好转做出了重要贡献。做好质量监督与安全监管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相结合。一方面,对督查中发现的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另一方面,通过质量安全督查、质量安全状况分析、监督人员培训等形式,指导促进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近年来,部质监总站和各省级质量监督机构,建立健全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督查制度,细化工作内容,明确督查标准,对发现的问题以项目质量安全督查意见书、督查通报等方式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并检查落实情况,做到管理闭合;注重养成秉公执法、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深入施工现场,生产一线,对关键施工部位和关键工艺,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尽最大努力,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这些做法应当继续坚持,同时要不断探索加强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第六,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舆论的普遍监督,为加强和改进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提供了外在的推动力。社会的文明进步,使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了监督力度。同样,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也得到了全社会的热切关注与支持。通过改进事故信息收集报送和处理办法、完善质量安全问题举报调查处理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等一系列措施,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参与质量安全监督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我们有些公路水运工程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就是通过媒体曝光或群众举报得以查处的。因此,进一步扩大建设项目的透明度,推广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十公开”经验,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也是提高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同志们,成绩和经验来之不易。这是在“九五”、“十五”奠定的坚实基础上取得的,也是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广大干部职工奋发进取、恪尽职守取得的,更是推动我们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新起点。在这里,谨向全国从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广大干部职工,向关心和支持交通建设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新挑战

今年以来,我国相继夺取了抗击年初南方部分省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但也出现了“三鹿”奶粉事件以及山西省襄汾县尾矿库溃坝事故等多起重大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些地方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对这些事件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对其中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记取”。总书记用“缺乏四个意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用“两个必须”警醒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同时,中央和有关地方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有关领导承担责任,引咎辞职,直接

责任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些事件尽管不是发生在交通运输行业,但也给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充分认清当前工程质量、安全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需要迎接的新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三个必须,三个始终”,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第一,必须充分认识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的长期性,始终把质量安全工作作为交通发展的永恒主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尽管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建设,公路水路工程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巨大成绩,但有效供给能力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公众多元化出行需求急剧增长的需要。今年8月下旬,张德江副总理来部调研时,强调指出,交通运输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仍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要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交通运输发展,继续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交通运输能力建设。还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科学设计、科学施工、科学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张德江副总理的重要指示,明确了新时期我国交通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大建设、大发展时期要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保持交通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就必须充分认识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的长期性,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把质量和安全工作作为交通发展的永恒主题。要充分认识到抓好交通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既是交通建设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始终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建设工期成本与安全生产投入等关系上,一些地方常会出现工作不实,措施不力的情况,概括起来为“五硬五软”现象:一是嘴上喊得硬,实际行动软;二是表现形式硬,实施内容软;三是出了事故硬,事故过后软;四是迎接检查硬,隐患整改软;五是效益指标硬,安全投入软。这些都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的,也是工作作风不实的表现。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真正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制,绝不能对工程质量和安全麻木不仁、置若罔闻。

第二,必须充分认识工程质量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始终把对事故的“零容忍”作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从今年上半年各省质量监督抽检和部组织的质量督查结果看,全国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的抽检指标总体合格率超过90%,总体质量较为平稳,但也不能盲目乐观。高速公路附属工程、路面工程和隧道工程质量抽检指标均为小幅下降,安全设施工程质量下降明显,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工程总体质量也有所下降。从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看,离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比如,有的是施工组织设计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有的项目施工工艺不规范;有的项目质量安全保证体系流于形式,工程实体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有的项目施工单位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有的施工单位未经许可擅自变更设计。

安全生产形势尽管今年以来出现了“双下降”的好势头,总体处于平稳好转态势,但按照历年事故统计规律,下半年是事故高发期,能否实现全年安全形势稳定好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近两年发生的董家山隧道瓦斯爆炸事故和凤凰堤溪沱江大桥坍塌特别重大责任事故,以及近期重庆市连续发生的2起交通建设安全生产事故,共造成14人死亡。这些事故暴露出安全生产工作的诸多不足。从管理上看,不少地方还存在“四重四轻”现象:一是重教育形式,轻教育效果;二是重管理人员教育,轻一线人员教育;三是重经济处罚,轻机制建设;四是重事故后处理,轻事故前防范。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重特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害。我们一定要痛定思痛,深刻吸取血的教训,切实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住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的势头”。这是总书记对我们工作的明确要求。公路水运工程质量方面存在的程度不同的问题,安全生产形势还不容乐观,是我们不能回避和必须正视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质量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始终把对质量安全事故的“零容忍”作为核心理念,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

第三,必须充分认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始终把抓系统管理作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根本措施。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工程质量安全

工作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工作,必须用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过程、无缝隙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形成一环扣一环的管理链条。对照这个要求,目前在质量安全管理上还存在四个薄弱环节。一是制度不落实。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落实不严格、落实不到位、落实不彻底;二是工期不保证。违背科学规律,盲目赶工期现象屡禁不止。这种违背科学规律办事的结果,导致了部分工程粗制滥造,形成了较多的质量安全隐患,有的甚至酿成事故,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三是设计不精细。有的项目设计往往对施工考虑不周,有的与施工严重脱节。有的项目设计存在错漏碰现象,导致变更频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四是有的工程试验检测数据科学性真实性值得质疑。工地试验室缺乏独立运行的客观条件,受外部人为干预较多,工程实体质量与试验检测报告形成两张皮,检测数据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影响,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作用未能真正发挥。这些问题不是偶发的,有的是长期积累的,有的是未能从根源上解决导致的。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主动接受新时期质量安全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使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始终走在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上。

三、全力推动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再上新水平

“十一五”后两年,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落实建设各方责任为重点,以创新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为保障,以强化精细化管理为主线,注重发展质量、安全和效益,实现公路水运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当前,要着力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居安思危,切实增强质量安全意识。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看,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根据国外的经验,发达国家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是事故易发、高发期。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042美元,2007年达到2456美元,应该说,我国安全生产管理已进入高风险阶段,经济高速发展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看,也处于一个质量和安全生产事故易发和多发期。目前在建的工程中,山区公路、桥隧工程比例较高,农村公路比重大,公路水运建设呈现出项目多、分布广、摊子大、情况复杂、差异性大的特点。公路水运建设市场受宏观经济调整和物价、人工费上涨因素影响,建设成本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管理中的各种矛盾进一步突出,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加剧。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极端气象灾害频发,由此导致的地质灾害不断出现,“百年一遇”和“五十年一遇”的突发性灾害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到公路水运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要继续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务院决定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抓紧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因此,公路水运工程建设任务依然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研究和解决本地区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把握工程质量安全工作规律,始终保持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处于可控状态,始终保持工作强势,始终把质量安全作为硬任务、硬指标,作为检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效的标准,把质量安全工作切实抓紧、抓细、抓实、抓好。

(二)强化诚信,进一步规范建设市场管理。

要以建设项目为载体,以从业单位业绩信用等级评定为主线,全面推进交通建设市场规范化管理。一是要加强诚信管理,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按照部《关于建立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目前,一些省已经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有些省已将信用评价结果体现在工程管理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反映了企业的真正业绩,促进了企业间公平竞争。但就全国而言工作进度不一,标准不一,也影响了全国统一信用平台的尽早建立,难以形成惩治失信行为的合力。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必须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推向深入。部将从行业层面,考虑研究制定统一的“公路(水运)工程建设从业单位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初步思路是,以建设项目为载体,依据各中标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表现的质量、安全、装备投入、技术能力、管理水平等业绩,通过质量鉴定、工程验收等方式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今后,在工程招投标工作中,项目业主对中标单位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看企业资质,更重要的是看企业在以往建设项目中的业绩表现,使交通建设从业单位立足在做好每一个项目,取得好的信用等级基础上,方有可能赢得更多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二是要加强招投标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要严

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部的有关规章规定,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维护招投标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充分发挥信用等级评定的作用,选择信用好、有能力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和人员,做好建设项目的实施。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把精力放在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规范和监管上,以身作则,不打招呼,对暗箱操作、违规操作的行为要从严查处,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三是要加强合同管理,兑现履约承诺。合同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依据合同履行各自的职责,兑现各自的承诺。要坚决杜绝一流队伍投标、二流队伍签合同、三流队伍进场的违约行为,这是从源头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在公路(水运)建设从业单位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建立后,凡是在项目实施中有此类表现的,都要在信用等级评定时给予处理。我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合同要消灭霸王条款,改变合同履约只注重要求承包方履约而忽略建设方履约的不公平现象。要通过索赔和反索赔这个杠杆来维护合同双方权益。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工程分包和劳务分包管理,打击违法转包行为。工程分包和劳务分包问题是当前工程建设项目上普遍存在的,不能回避,更不能不管。这个问题的存在有其合理的因素,也加大了管理难度。但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正确面对,就难以落实质量安全责任,难以根治质量安全隐患。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工程分包和劳务队伍管理问题,主动应对,严格规范,建立健全工程分包和劳务技能培训、上岗考核等准入管理机制,严厉打击非法分包、转包等失信行为,真正构建起一个诚信、守责、公正、公平的交通建设市场体系。切实维护建设市场秩序。

(三)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项目管理。

要以“三个合理”和“三个关键人”为主线,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三个合理”即合理标价、合理工期和合理标段,这是有效实施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所在。提倡合理标价,排除低价抢标,是当前在项目管理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保证建设项目质量安全,从业单位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和前提。一味追求低标价,超出常态的非理性标价,只能加大不可预见的风险,也不可能有体现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工程实体建设成果。保证合理工期,这个问题我已经强调多次,2004年沈阳会议和2007年云南会议上都讲过,但是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仍然是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我想这里既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有更加迫切需求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少数领导片面追求政绩的结果。由于搞献礼工程、搞节日效应或工程前期实施拖拉,后期关死竣工时限等赶工期,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教训太多了。在这里要再次强调,并希望各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领导也要常讲,并在操作层面上予以落实:工程设计应满足规定设计周期,不得简化勘察和设计内容。施工明显压缩有效施工工期的,必须要有相应措施并经专家论证,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此要严格把关。对不讲科学、盲目蛮干的,质监机构要强化检查力度,并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合理划分标段,就是要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特点和技术要求,使有能力的施工单位的人员、设备、管理技术等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程序化工作,信息化管理,使项目的实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同建设单位一道,齐心协力把建设项目实施好。在众多的工程实践中,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不少的,要牢牢汲取。“三个关键人”就是要选好项目法人、项目经理、项目总监。一个建设项目的成败是与这“三个关键人”密切相关的。对他们不仅要求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要懂工程,会管理,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吸收新技术,始终保持进取心,不断探索工程建设管理的新机制,牢牢把握建设项目管理的主动权。因此,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合格的,乃至优秀的“三个关键人”,不仅为推行现代工程管理制度创造条件,还是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保证交通建设项目实现目标要求的最基本的保证。各地要务必加大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四)狠抓源头,切实提高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水平。

要以“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勘察设计新理念为主线,进一步打牢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基础。要制定和落实勘察质量责任制,逐步建立完善勘察质量评价档案。工程设计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行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设计理念,注重精细设计,倡导作品设计,大力推行标准化设计。要加快建立桥梁隧道等建设方案风险评估制度,提高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要坚持安全发展的设计思路,方案比选和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安全投入,不能为省一点投资,而给安全生产和运行留下隐患。要建立健全设计质量责任制,完善责任追究办法,增

强设计单位提高设计质量的内在动力和约束机制。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单位要认真做好后续服务,严格技术交底,特别是要加强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交底,要把督促检查施工过程是否准确反映了设计意图,作为设计后续服务的重要内容,推行动态设计,更好地配合和服务于工程施工。这些都应在信用等级评定中予以体现。

(五)精细施工,大力推进施工组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要以精细化管理为主线,全面加强施工组织和施工控制。施工单位要充分发挥其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主体作用,特别是要抓细节,抓工程的各道工序、工艺的各个环节、管理的各个要素。一是要把好原材料质量关。原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施工单位要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控制进料渠道,确保供应环节的可靠性。对进场原材料要严格进行质量检验,发现不合格材料要及时坚决清退出场。二是要强化施工工艺控制。要严格执行技术标准、规范与操作规程,规范、优化施工工艺,严格细节管理,形成一环扣一环的工艺链条。要大力推行规范化、标准化、机械化施工,切实提高施工工艺水平。三是加强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工程质量与安全,归根结底要靠工程一线的作业人员精心施工来实现。搞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关键在一线作业人员。要通过质量安全教育培训,使作业人员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和操作技术水平。同时,在具体工程实施中,要切实做好技术交底,特别是对关键施工部位和关键工艺,使每个操作者都能够对自己如何规范地、安全地操作,做到心中有数,养成良好习惯,以减少人为失误,从根本上实现工程质量安全目标。

(六)做强监理,着力推进监理行业树新风活动。

要以开展“监理企业树品牌、监理人员讲责任”的行业新风建设为主线,全面推动监理行业的职业化进程。今年4月,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组织了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发展20年回顾活动,把政府有关部门和交通监理行业的同志召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交通建设监理的发展途径,这件事做得很有意义。有关监理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我在回顾活动中也谈了一些意见。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全社会特别是交通行业上上下下都要关心和支持监理事业健康发展,全力推进“监理企业树品牌、监理人员讲责任”的行业新风建设活动。部专门下发了“通知”,对开展这项活动进行部署,希望各地结合自身特点,组织好这项活动,扎扎实实,务求实效。要以“监理企业树品牌”为抓手,推动监理企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推动监理企业的诚信建设,推动监理企业整体技术、装备、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我国交通建设监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监理人员讲责任”为职业道德建设平台,在监理人员中强化“宁做恶人、不做罪人”的责任意识,增强做好监理工作的事业心,使命感,使监理工程师队伍真正成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管理力量,推动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和监理工作职业化进程。

(七)科学检测,把住工程质量控制关口。

要以“不出假数据”为主线,严格规范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进一步突显了试验检测数据对保障建设、指导施工、控制工程质量的基础性作用,密切关系到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生产,也关系到运营期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加强试验检测管理,除了按规程、规范有序工作外,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出假数据”。一是要积极推进试验检测体制改革创新,积极培育、发展独立公正的第三方检测市场,探索业主单独招标,选择通过等级评定的试验检测机构进行工程质量控制的管理模式。二是要深化试验检测市场整顿,进一步规范试验检测市场秩序和检测单位的从业行为,严肃查处试验检测数据、资料造假等违规行为。三是要着力加强试验检测能力建设,提高试验检测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实行试验检测数据质量负责人责任制度。同时对于试验检测规范、规程中某些检测指标、频率规定脱离实际的问题,要本着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加以调整,逐步满足公路水运建设发展的需要。

(八)管理创新,不断深化质量安全监督工作。

要以“责权一致”为主线,不断创新和完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体制与机制。这里的“责权一致”,是指监督机构所拥有的工作职权应当与其所承担的责任相适应。如果监督机构有责无权,不仅会使监督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束缚,还可能导致无法完成监督任务;如果是有权无责,必然会助长不良作风,进而影响监督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监督工作责权不统一的问题,也客观存在。要实现“责权一致”的目标,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体制与机制,同时要取消和废止“越位”,调整和归并“错位”,规

范和完善“缺位”,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府监督的权威作用。一是加快完善相关技术规范。深入分析监督

重点,在继续执行和落实《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督查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监督技术规范体系,规范和指导全国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不断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规范性。二是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督查结果分析评价系统。加强对监督抽查结果的科学分析,把握工程质量安全状况变化规律,建立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督查结果分析评价体系,使督查结果成为衡量公路水运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技术和施工工艺水平、从业单位信用等级的重要依据,并指导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明确工作重点,增强监督工作有效性。监督工作的主要载体是工程项目。要增强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把质量安全要求督促落实到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有序衔接上。要坚持以“零容忍”的责任心贯穿于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全过程。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要加大督查频次,拓宽督查内容,强化跟踪督查整改结果。在质量与安全督查上,主体工程与附属工程、高速公路与农村公路没有免检区,没有宏观与微观,均应按相应的标准规范严格要求,严格监督,切实提高监督工作有效性。四是加大督查结果的处理力度。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与教训,我们要更加重视督查结果的处理工作,进一步提高督查的权威性和威慑力。严格执行通报、曝光、整改、处罚等处理措施。特别是对交通建设市场中的弄虚作假、掺杂使假等行为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彻底杜绝,决不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任其所为。

(九)依靠科技,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部和各省区市以重点项目为依托,组织开展多项科技攻关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涉及工程质量安全的技术难题仍有很多,如路面耐久性技术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安全防护、风险评估等。为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加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鼓励企业结合重点项目建设,针对工程实际需要,自主创新,深入开展工程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工艺、工法和检测技术的研究,推广、交流先进的工艺、工法以及节能型材料,大力采用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限制和淘汰落后的设备、工艺和材料,提升科技进步对工程质量安全的贡献率。要加快标准规范的更新、完善工作,以更好地适应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同时还要积极引进消化国外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技术,通过引进和借鉴,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重视技术进步推动质量安全工作上水平的同时,我们也要增强安全文化建设的软实力,坚持“以人为本”,把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落脚点体现在项目建设、施工、监理等从业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上,体现在一线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上。通过安全技能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防止各种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的基本知识,通过应急演练,使从业人员能在突发事件时沉着应对,减少伤亡和不必要的损失,使工程项目的实施牢固建立在软硬实力兼备的基础上。

(十)警钟长鸣,切实加强质监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公路水运工程建设的特点和监督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打铁必先自身硬”。这说明,加强质监队伍的规范化建设,是做好质监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先决条件。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强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要以优良的建设质量、安全的生产成果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全面提高质监队伍素质。通过强化实践和理论培训,使从事质量监督工作的人员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专门型人才,确保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责权一致,严格自律,严禁利用手中的质量监督权和处罚权谋取私利。要加强廉政教育,加大制度落实力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产生,真正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不负使命的质量安全监督队伍。

李盛霖部长在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张志红副县长)

同志们:

这次全县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是在“十一五”圆满收官,“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上级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我县“十一五”交通运输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任务,安排今年交通运输工作。刚才,康和平局长作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了“十一五”内黄交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了交通转型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了“十二五”和2011年的交通工作。工作报告内容全面,思路清晰,主题突出,措施务实,令我们深受振奋和鼓舞。同时,大会还表彰了交通系统工作的先进单位、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康局长也与各单位负责人签订了2011年的目标责任书,促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完成2011年工作的重要性。刚才,几位部门的负责同志又先后作了表态发言,我感觉讲得都非常求真务实,科学性、可行性都很强。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讲几点意见:

一是顺利完成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县、乡两级组建有管理、养护机构,真正使养护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农村公路提高了建设道路的网络化程度,完善了新城区框架,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二是安南高速公路工程,交通运输局作为工程建设指挥部主要成员单位,保证了工程于08年12月15日全程竣工通车,协调工作多次受到市政府的表彰。三是物流业发展成为新亮点。通过重点培育海元物流和田氏益民能源物流两个物流企业,来拉动内黄物流企业飞速发展。特别是海元物流的投资规模和效益,得到省交通运输厅的充分肯定,被省厅在全省树立为重点物流企业先进榜样。

(三)用亮点说话,亮点展现工作水平。

交通运输局党组一班人团结坚强,干事创业,在公路建设上打了很多硬仗和漂亮仗,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称赞。10年,南羊坞大桥引线工程圆满完成,42公里长的15个村道项目全部完工,新引进货运车辆88部,“创先争优”活动、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新成绩,等等,其他工作成绩还很多,不再一一列举了。

(四)用口碑说话,口碑反映民心民意

五年来,交通运输局认真履行交通的社会责任,坚持交通为了民生、交通服务民生,全面改善农村的交通面貌。在富民、便民、惠民上,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认。全县班

交通能干成什么,科学制定并实施“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努力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第二,坚持目标导向,以科学目标凝聚力量。一是目标要集中,要有突破性。交通系统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面广量大。必须善于统筹兼顾,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条件、有限的精力下,抓住主要矛盾,突出主要目标,集中精力、集中注意力、集中火力,聚精会神干大事。二是目标要清晰,要有有效性。要把大事想实,要事抓实,实事办实。三是目标要坚定,要有持续性。“十二五”目标是一个五年的中长期目标。政绩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首先就要在目标上一以贯之。对于科学的目标、认准的目标,必须执着坚定、持之以恒。只有咬定目标,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创造业绩。问题是着力点。讲成绩是为了鼓舞信心、增强信心;讲问题是为了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当前处在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今年将是更加复杂更加艰巨的一年,尤其需要形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风气。首先要端正对待问题的态度。成绩和问题始终相伴相随,充分肯定成绩,同时认真对待问题,把不足当作工作重点,把差距当作发展潜力。其次是强化解决问题的力度。研究问题、查找问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最终在工作效果上

台。总结推广物流园区建设的有益经验,加快研究制定物流园区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统一标准、形成规范,加强服务指导。三是要探索推进龙头企业培育整合平台。加快建立龙头企业培育的政策支持体系,探索建立物流龙头企业发展的融资保障体系,引导物流企业通过重组、合作、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提高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

(三)服务要更加舒畅。要把交通运输业打造成为人民群众体验更加满意、心情更加舒畅的现代服务业。一是要提升路网运行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二是要深化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加强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严格落实我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政策和制度,切实加强乡镇养护管理站建设。三是要加强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安全防控和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确保突发事件条件下重点物资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运输。

2010年,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对交通运输局的工作是满意的。但辉煌已经过去,我们不能有丝亳松懈的思想。殷切希望交通运输局全体干部职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把县委、县政府和市、县交通运输局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圆满完成,为建设生态宜居内黄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李盛霖部长在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努力开创“十二五”行业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张保振副局长在2011年全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2月28日)张保振 同志们:

这次全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会议,是在“十一五”计划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烟草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时期行业信息化工作,分析“十二五”时期行业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安排布置2011年工作任务。

国家局党组对这次会议很重视。会前,姜成康局长就行业信息化工作做了重要讲话,并对此次会议做了重要批示,各单位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行业信息化工作的简要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烟草行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也是行业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时期之一。全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顺利完成了《数字烟草发展纲要》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信息化与烟草产业相融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信息化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坚持战略主导、统一规划,信息化建设上水平。

“十一五”期间,伴随着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行业信息化建设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要求、业务需求相一致,信息化已经成为实现“三个转变”建设现代化烟草的有力支撑,成为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中国烟草的有效手段,成为实现“卷烟上水平”的坚实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标志性成果:

一是以《数字烟草发展纲要》为指导,坚持规划引路。行业各单位高度重视,加强了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通过规划,明确了思路,确定了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保障了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发展。

二是商业企业卷烟营销网络建设的价值日益显现,信息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两年,信息化与“网上订货、网上配货、网上结算”和现代物流新业务模式创新相融合,为实现现代流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工厂、信息化企业”建设,信息化在支撑集团化管理、提高企业资源管控能力,提升卷烟厂订单响应、质量稳定、成本控制能力,提升卷烟厂的制造力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大部分工业企业信息化已达到国内大型企业的先进水平。

此外,企业信息化还形成了一些亮点,如湖南省局、山东中烟等单位共申请获得了信息化方面实用新型专利9项。

(二)坚持项目推进、集成整合,信息化应用上水平。

行业信息化应用走出一条以重点工程项目为突破口,以集成整合为着力点的应用推进道路。主要有五个方面标志性成果:

一是以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为标志,搭建起了行业卷烟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平台,实现了与专卖证件管理的集成,使卷烟计划管理和生产进度调控有了有效手段,促进了卷烟生产经营和专卖证件的规范管理,为全面推进卷烟物联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以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标志,搭建了行业公文远程传输和公文流转的基础平台,使得办文、办事的电子化、痕迹化以及信息公开有了支撑手段,提高了办公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了政务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为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以行业统一会计核算软件为标志,搭建了行业财务核算管理的基础平台,用信息化固化了行业财务制度和基础标准规范,提高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可比性,为全面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以卷烟生产经营数据统计应用为标志,在数据利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变传统的事后统计为实时统计,更加有效地服务于行业经济运行的分析决策,提升了行业管理水平,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有效挖掘也上了水平,为全面推进行业数据中心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以烟站(单元)管理信息系统为标志,开展了149家基地单元的推广应用工作,搭建了行业烟叶生产、收购管理的工作平台,规范了业务、强化了管控、加强了监督,促进了烟叶基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坚持统一标准、夯实基础,信息化管理上水平。

行业统一领导、垂直管理的体制特点,为加强行业信息化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标志性成果: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工作得到广泛重视,标准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日益显现。“十一五”期间,共发布了包括信息化标准体系在内的行业标准29项,还有一批标准在编制中,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二是进一步加强了信息安全和运维保障体系建设。安全认识不断提高,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坚持技术与管理相结合,不断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建立了信息安全检查长效机制,提高了信息安全水平。运维管理工作得到重视,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推动了可视、可管、可控的一体化安全运维平台建设工作,保障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进一步加强了考评体系建设。按照行业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的要求,2007年对行业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检查考核和表彰;2007年起将信息化纳入省级商业企业领导业绩考核;2010年开展了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建设,正在形成以考核为中心,以专项检查为补充,以评价为支撑的信息化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工作将实现用数字说话。

回顾总结“十一五”行业信息化工作,我们坚持战略主导,将信息化融入到行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统一规划,持续推进。我们坚持需求驱动,将信息化作为解决行业现实问题的重要支撑,重点突破,持续改进。我们坚持应用推进,将重点工程项目作为推进行业信息化工作的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具有行业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行业信息化迈上了新台阶。可以说,行业信息化已经步入了科学、持续、有序发展的“快车道”,为“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志们,“十一五”时期,行业信息化工作成效是显著的。这是国家局党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行业各级领导和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行业干部职工积极实践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国家局党组向为行业信息化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二五”时期行业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当今世界,信息化是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既定的国策,是全局性的战略举措。“两化”融合是工业化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结果,而深度融合既是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又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深度融合就是由过去“两化”的局部性、关键环节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到两化全过程覆盖、全流程集成、全方位协同、全过程控制的新阶段;发展到运用信息化推动管理创新,实现规范管理、精细管理、科学管理的新阶段;发展到运用信息技术引领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自主创新的新阶段。简单讲就是通过一系列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提升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发展方式创新和转变。

深度融合落实到烟草行业,就是推进信息化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与烟草产业相融合,使信息化成为支撑“卷烟上水平”战略任务和基本方针的内在动力;成为全面实现“

532、461”品牌发展目标、全面建设现代烟草、全面提高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行业信息化已经进入了全面提升水平,建设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数字烟草”,切实用信息化支撑“卷烟上水平”的新阶段。姜成康局长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提出“生产过程智能化、物品流通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这三化是新阶段的新要求,是信息化与烟草产业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生产过程智能化就是生产过程由智能化系统来完成,增强生产过程管控一体化的能力;物品流通数字化就是按照全面感知、全面覆盖、全程控制、全面提升的要求,努力打造统一完整、先进实用、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中国烟草物联网,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汇通”; 经营管理网络化就是要将信息化渗透到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生产与供销、管理与控制、业务与财务全流程的互联互通、深度衔接、协同集成。

在新的发展阶段,按照新的发展要求,在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推进信息化工作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一是要更新发展观念。深度融合赋予信息化新的涵义,信息(IT)治理结构的引入也应运而生,为我们从机制上保障深度融合提供了先进的理念。从信息化管理到IT治理,其本质就是要在新形势下,正确定位信息化,使得信息化对发展战略的支持度更高,使得信息资源的利用更有效,使得信息化管理更有序,使得信息化风险更可控,真正体现信息化的价值,从体制机制上确保深度融合的落实、落地。

二是要破解发展难题。信息技术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丰富了行业加速破解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难题的可行性路径。泛在获取、海量存储、高速传输、无线技术、智能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不断取得进展,软件技术向网络化、平台化、服务化、智能化演进的趋势更为明显,其核心就是实现信息资源动态分配、按需服务。新技术发展为我们破解集成整合、协同共享的难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技术手段上确保深度融合的落实、落地。

三是创新发展路径。国家加大了鼓励自主创新、提升对未来信息技术的主导性和可控性要求的力度,丰富了行业信息化建设路径。随着宽带的全面提速和普及,随着网络就是计算、网络就是存储的发展和实现,随着基于开源平台应用开发方式的多样化,信息技术产业将发生重大的变革,给行业提供了更多建设路径的选择,也对于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创造了新的条件,从建设方式上确保深度融合的落实、落地。

面对新形势,“十二五”时期,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度融合为主题,以支撑“卷烟上水平”为主要任务,以建设一体化“数字烟草”为目标,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

可以说,“十二五”时期行业信息化大有可为。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准确把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抓住机遇,抢占制高点,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行业信息化“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的全面提升。

三、“十二五”时期行业信息化推动深度融合的新要求

国家局党组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春节前,姜成康局长到国家局信息中心视察,充分肯定了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成效,提出行业信息化要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既要加强集中统一,又要调动基层企业的积极性;要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切实做好运维管理工作,推进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要加强集成、整合、共享,做好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会前,姜局长又专门对此次会议做出批示,姜局长重要批示和讲话对今后一个时期行业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会儿新华同志将就落实姜局长讲话精神做工作报告,详细阐述和具体部署今年的行业信息化工作,请大家贯彻落实好。根据姜局长的讲话精神,我讲三点要求。

(一)要更加注重统筹规划。

规划关键在于确定目标和任务,制定实施策略。一方面,规划要基于“十一五”奠定的基础,处理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要注重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查找问题和差距,强调前瞻性、保持延续性;规划要面向行业、企业两个层面,处理好行业与企业的关系,强调整体性、保障可行性。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与深度融合相配套的规划工作方法,建立起动态、多维度、立体的规划管理机制,把对信息化推进进程的优化和信息化推进效果的管控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制定并量化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工业和商业两类主体的深度融合阶段性目标,量化深度融合效果的达成度、对于业务的渗透度等关键指标。同时,由于规划是要通过具体项目来落地的,因此规划机制的建立要与项目管理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水平,保障深度融合目标的落实。

(二)要更加注重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关键在于用系统的观点,加快实现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切实统一网络、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网络,就是要基于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拓宽行业网络信息通道,提高接入速度,扩大覆盖范围,提升安全可靠水平,构建与推进深度融合相适应的行业信息化“高速路”。统一平台,就是基于软件技术的演进,采用先进成熟的主流技术,打造虚拟化、透明化、弹性化、动态化、绿色节能的统一平台,强化服务。统一平台设计的构想要大,技术架构要科学合理,但推进的步子要稳,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当前,还是要在门户集成、数据集成、应用集成、流程集成四个层面下功夫,重点在流程集成上求突破。按照流程化的设计思想,凡是跨业务、跨层级的业务应用,都要全过程梳理流程,整体设计,再确定集成整合的方案;凡是管控、监督类的应用,都要将流程、控制节点、指标、数据梳理出来,顶层设计,将相对稳定、带有共性的部分抽取出来形成系统或平台,易变的部分能够按需定制。统一数据,还是要把数字资源这个“库”建好、用好,真正做到“一数一源”、“数入一库”、“数出一门”,授权访问,各取所需。要切实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效挖掘信息资源价值,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

(三)更加注重整体推进。

整体推进,既是加快行业信息化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建设不统一等主要问题的有效途径,又是行业信息化充分发挥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手段。整体推进,要继续坚持行业自上而下与企业自下而上相协调的建设模式,着力处理好行业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既要加强行业集中统一,又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创新信息化发展的活力,发挥示范效应;既要坚持共性,又要尊重个性,实现行业信息化共同发展。整体推进,要着力协调好满足生产经营、管理决策需要与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两个目标的统一,既要满足业务需求,又要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实现整体推进,需要通过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切实突破,才能攻坚克难,突破制约瓶颈,加快推进步伐,凸显效果。行业要着力从基础设施、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三个方面确定重大工程。

一是智能化基础设施工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要基于宽带、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发展应用来部署;信息技术支撑环境建设要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智能处理、协同工作等方面进行完善提升;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保持与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全面融入信息化建设,建立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形成与信息化建设相匹配的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二是电子政务工程。要紧紧围绕电子政务对于规范行政管理、提升行政效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三个方面的作用力,深化办公自动化建设,实现网上审批、在线办理;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协同力度,实现办事公开、民主管理;拓展电子政务服务功能,实现信息公开、按需服务。

三是电子商务工程。要在行业现有的交易平台、工商协同、卷烟营销网络和物流配送等系统的基础上,打造新一代的电子商务平台工程,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汇通”,创新品牌培育、现代营销、工商联动、批零互动的发展方式和低碳、绿色的流通方式,支持烟草工业智能制造。这个工程的建设,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行业流通领域,提升营销的精准度、提高物流的效率和降低能耗,增加管理透明度和降低成本费用等。

四是物联网应用工程。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的成功推广,使得行业已经走在了国内物联网应用的前沿。要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推进物联网相关标准建设,推动建立现代烟草物流体系。要有计划地在烟叶生产、生产制造、物品流通、环境保护、安全应急处置和消费者利益保护等多个方面,开展物联网试点和应用示范项目,统筹部署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传感器和核心应用系统,稳步推进中国烟草物联网建设。

五是下一代数据中心工程。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是衡量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行业“十一五”时期确定的数据中心建设方向是正确的,建设成果已经显现。下一步,关键是结合行业实际,在新技术应用上取得突破,加快推进集成整合、协同共享,建设绿色数据中心。

按照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建设要求,采用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建设方法,建设一体化数字烟草,推进信息化与烟草产业深度融合,需要更加良好的信息化工作氛围。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深度融合要求,在更高水平上践行“一把手工程”、“班子工程”。深度融合目标的落实必须要由决策层面主导和驱动。要建立落实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明确决策层对流程梳理再造、管控体系建立承担的责任,统筹协调技术与业务、管理、决策的互动关系,以提高信息化决策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保障融合战略目标实施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要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领导班子、信息化分管领导、信息化工作部门、业务部门承担的责任,明确分工,协调配合。

二是要加强管理指导。要完善标准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抓住有利时机,加大标准制修订、贯标对标工作力度。要完善安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安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保障性作用,将网络与信息安全放在与安全生产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管理、监督和考核。要完善运维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运维在信息化应用中的保障性作用,统筹行业运维资源,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流程规范、强化考核的运维管理体系。

三是要加强人才培养。要完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建以培训为基础,学习与实践相互结合,技术与业务相互渗透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专业型人才的引进通道,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道,拓宽技术型人才的成长通道,适应和满足新形势对信息化人才的新需求。要关注国资委在一些央企开展的首席信息官(CIO)建制的创新试点,在有条件的企业先行开展试点。

四是要加强合作交流。要完善信息化发展的合作渠道,逐步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产学研用良性互动机制。积极探索与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提供商、信息化服务商以及科研院所等的全方位、多角度合作模式,努力营造互利双赢的生态环境。要积极参与国家核心基础软件重大项目等申报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专利权的申请工作。

李盛霖部长在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一、围绕服务产业发展这个大局, 化工行业标准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 化工行业强化重点领域标准研究、加快标准制修订、积极应对技术贸易壁垒, 成绩可圈可点。我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站在化工行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 标准化工作取得新进展。化工行业是一个大行业, 标准数量多, 现行化工标准4645项, 其中国家标准2515项, 占国家标准总数的十分之一强。难能可贵的是, 化工标准更新速度还很快, 近3年制修订国家标准达1637项, 使化工行业国家标准的平均标龄缩短到5年内, 有效缓解了标准老化和滞后的问题, 对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 化工行业也是一个老行业, 高耗低效的问题很突出。近几年, 石化协会把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环保健康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重点, 制定了一大批标准, 如:轮胎翻新标准、高效低毒农药标准、新型高效肥料标准、化工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替代能源标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标准、涂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 等等, 促进了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是, 围绕化工行业发展的需要, 标准化能力建设上了新台阶。在标准化组织机构方面, 近两年根据化工行业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成立了6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9个分技术委员会、21个标准工作组, 16个原有标委会进行了换届, 使化工标准化专业分工更细、覆盖面更广、队伍更加壮大, 人员结构更加合理, 队伍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标准化科研方面, 近两年开展了“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系列标准研究”、“肥料中有害物质检测方法的研究”等一批项目的研究。今年又申报了“化学品风险管理标准关键技术研究”公益性科研项目。机构建设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效果可以用“奖项”来说明。这几年, 化工标准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6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17项, 全国化学标委会被授予“先进标委会”称号。

三是, 围绕化工行业国际贸易的需要, 国际标准化工作有了新突破。我国成功成为ISO/TC59/SC8“建筑密封材料分技术委员会”和ISO/TC41/SC3“输送带分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承担国;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委会秘书长刘刚同志即将成为ISO/TC134/WG1“无机肥料工作组”的召集人;由我国承担的国际标准《聚烯烃粘数》已进入询问阶段 (DIS) 。化工行业的这些努力, 大大增强了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特别是为了帮助我国企业更好地应对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的法规 (REACH) , 促进我国化学品对欧出口贸易, 化工行业的专家积极行动, 开展了REACH相关标准比对研究, 制修订了100多项相关国家标准, 建立了我国应对欧盟REACH法规的国家标准体系。同时, 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委会还长期跟踪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和标记全球协调制度 (GHS) , 将其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 提高了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水平。

这些成绩的取得, 离不开化工行业100余个标委会的辛勤劳动, 更离不开在座各位标准化专家的无私奉献。在这里, 我谨代表国家标准委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坚持新时期标准化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努力把化工标准化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党和国家领导对标准化工作高度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加强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和协调”。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要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 加快完善国家标准。经过几年的努力, 要有一批叫得响的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张德江副总理在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和企业开展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标准研究, 更好地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王岐山副总理近一年来三次听取标准化工作汇报, 并作出批示。这一系列重要指示, 为标准化工作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同志们一定要深刻领会, 充分认识到标准在提升产品质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 并在今后工作中切实贯彻好、落实好。

为不断推动标准化工作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今年4月国家标准委召开了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 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方针。会议确立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自觉地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工作方针;要更加牢固地树立服务的观念、科学的观念和法制的观念;要着力在调结构、保质量、提速度、增效益、强管理五个方面下功夫。按照这个总体思路, 目前国家标准委正在重点抓好关系标准化工作长远发展的四件大事。一是, 加快《标准化法》的修订步伐。要突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修改法, 将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 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特别是要明确法的调整范围全面包括一、二、三产业, 并进一步完善标准管理体制, 明晰各方责任和义务。国家标准委将配合国务院法制办, 进一步加大草案修改和协调力度。二是, 抓紧制定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发展纲要。近年来, 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国家标准委起草了《国家标准化战略纲要 (草案) 》, 明确今后十年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发展领域和战略措施。目前已下发再次广泛征求各行业、各部门、各地方的意见, 进一步修改完善后, 将尽早报国务院审批。三是, 全面启动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标准委会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等, 成立了领导小组、专家咨询组和各工作组, 召开了有关部门、行业负责同志和专家参加的会议, 对体系建设工程进行了全面部署, 将按照国民经济分类原则, 分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适用性和协调性, 明确标准制修订重点领域, 今后国家标准定位在基础、通用、方法、管理和强制性标准的制修订, 制定一系列关键技术标准, 研究标准化技术组织布局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用3年时间分阶段构建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标准体系、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国际标准化工作推进体系以及标准化保障体系, 整体提升我国标准化水平。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工程,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抓宏观、抓管理、抓规划的一项重大举措。四是, 积极推进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这个服务平台包括国家标准制修订、国际标准化、WTO/TBT-SPS、标准全文以及标准文献咨询信息等五大资源数据库。我们将对这五个方面的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形成全方位的互联互通的大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为全社会提供权威、准确、全面的标准化动态信息, 努力提升我国标准化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

全国化工标准化工作者要按照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要求, 牢牢树立新时期标准化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结合化工行业的产业特色和标准化工作实际, 积极应对挑战, 紧紧抢抓机遇, 进一步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 充分发挥标准化工作对于提高质量、服务民生、促进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导作用。在此, 我提几点意见和建议供同志们参考, 可以概括为“四个抓”, 即抓管理、抓体系、抓规划、抓质量。

一是抓管理, 就是要进一步抓好标委会的管理。要认真开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的宣传和贯彻, 规范化工行业标委会和分会的各项管理, 明确委员的责任和义务, 增强责任意识, 完善工作情况跟踪和动态管理制度, 落实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 提高标委会工作水平。

二是抓体系, 就是要切实抓好化工行业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是一项关系到我国标准化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实施体系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标准化总体水平的需要, 是应对当前严峻经济形势的需要, 是服务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 也是落实中央领导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的具体措施。化工行业和相关标委会要从战略角度和国家利益出发, 认真履行职责, 以更加负责的精神、更加严谨的作风, 有序、高效地推进体系建设工作, 把工程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抓规划, 就是要积极抓好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落实。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要求的重大举措。要抓好《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配套的《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振兴支撑技术指导意见》的落实, 大力开展工程塑料、改性塑料、专用树脂、特种合成橡胶、高性能子午胎、高效低毒农药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化工原料相关标准的研制;加强化学品安全管理、肥料安全风险分析和安全限量、涂料与胶粘剂有害物质限量等安全标准的研制;加快橡胶和塑料再生利用、废弃化学品处置等资源综合利用标准的研制。要将产业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及时转化为标准, 促进质量水平提高, 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是抓质量, 就是要努力抓好标准的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标准是质量的源头。没有高质量的标准,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高质量的产品。从源头抓质量首先要从标准的质量抓起。我们一定要从“以质取胜”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标准质量的重要性,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标准制修订管理, 确保国家标准质量的意见》, 强化国家标准制修订的质量监管, 健全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的责任制, 落实有关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保证标准内容科学合理和文本规范。要对标准报批稿的质量严格把关, 及时处理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上一篇:对小学作文命题针对性的分析下一篇: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