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苗族文化资源

2024-06-18

麻阳苗族文化资源(精选7篇)

麻阳苗族文化资源 篇1

试论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

地处五溪腹地的麻阳,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这里自然环境良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民淳朴善良。而形成于麻阳地域文化基础上的民俗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一、麻阳苗族民俗文化的起源

麻阳民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人们时时刻刻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在求生存的狩猎与征战需要下,在对生命的追求和渴望中,便产生了民俗文化的雏形。有历史见证,古代的图腾文化、盘瓠文化、是麻阳民俗文化的重要佐证,所谓“图腾”本意为“他的家族”,在辞海中批注为:原始部落以动物或植物作为种族血统的标志并将之绘成图案,当成祖先来崇拜,这种当成崇拜对象或符合者,即是“图腾”。它是人们用原始的图文形式开始对“福”、“禄”、“寿”的追求,史书记载,它主要是源于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古麻阳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他们非凡的神性和独特的乡土习性。经过一段历史时期,便产生了大量的民间习俗和传说。譬如,“搬土地”,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地公”头戴面具,包长红布于颈,手执插“香”杖,伴着“土地婆”(男扮),双双挨户送财驱瘟。苗族人民酷爱“土地入门”,以粑粑相送。“车(chā)七姑娘”,在锦和、尧市、拖冲、文昌阁等上山区,流行一种“车七姑娘”的民俗。传说:到了七月初一,家里死去的亲人都会回到自己的家里,与家里的亲人相伴半个月的时间,在七月十五日晚上回去。所以,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可以通过“车七姑娘”的方式,让灵魂去西天看看死去亲人的情况。用农村有靠背的椅子,四脚垫上冥币,人坐在上面,头蒙头巾,口含神水(老司念咒作法后的圣水),闭目,由老司在身后念咒作法,手拍大腿,脚跟离地,如骑马状急行至天宫,这样就可以看到死去亲人的近况了。等等,这些传说与神话都说明了古麻阳人对吉祥富贵的向往和追求。到中古时期,以吉祥富贵为主题内容的节日和吉祥物等也开始以文字形式记载。譬如,在麻阳上山区称为“过时节”,在下山区称为“过月半”,就是每一个月都要过一个节,杀鸡宰鹅,烧纸敬奉先人,祈求五谷丰登、先祖保佑、生活美满幸福。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由孩童或艺人化装演唱,常常在夜间以村落氏族为单位进行,称灯班跳灯。演唱内容丰富,有唱古人的,有宣扬礼教的,有贬剖社会丑习的,有歌唱爱情生活的,有祝福祝寿的等等,这个风俗现在依然盛行。到了现代,麻阳人过大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前贴上倒“福”字画,表示“福到了”。“小年敲锣”。农历腊月二十六日前后,拖冲、大王、大酉、旋涡等地谓之“小年”,组织艺人在庙内或村庄较高之楼舍,有节奏地敲锣,朝夕不停,通宵达旦。村民挨户为敲锣者呈酒送饭。锣响时,男女老幼坐在家里静听,喜笑颜开,庆五谷丰登,贺六畜兴旺。在麻阳苗乡的石门柱上,路边、河边的耀眼处都可以看见雕有“福”、“寿”等石刻,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吉祥富贵的祈盼、追求。近二十年来,麻阳民俗文化的形式,人民开始对其深入研究、整理和开发,其中,“傩文化”、“盘瓠文化”等一些乡土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在媒体、在民间作为热点被推介和传播。

二、麻阳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麻阳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古时代即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在秦朝时千里只为一次分享 我的泪水 你的喜悦

期就已属黔中郡地,汉为武陵郡地。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置麻阳戍,唐武德三年(620年)置麻阳县属辰州。其后虽几经变易,但麻阳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386年历史。麻阳人民在几千年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神奇独特、古朴神秘,它集对神的敬仰和对福的祈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于一身,是麻阳民俗文化的精髓。

在麻阳,“节”文化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过节,在上三区称为“过时节”,在下三区称为“过月半”,就是基本上每一个月都要过一个节,杀鸡宰鹅,烧纸敬奉先人,企求五谷丰登、先祖保佑、生活美满幸福。概括起来有:三月初三的“上巳节”、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的“吃社”、五月十五的“盘瓠龙舟节”、七月十五的“鬼节”、六月第二个卯日的“吃新节”、十月初二的“过苗年”等等。http:// 只为你分享

丰富的节日活动产生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虽然这些民俗文化活动有的含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但站在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的角度来看,无不体现了麻阳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祈祷健康长寿、怀念先人的优良传统。

正月跳灯。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由孩童或艺人化装演唱,常常在夜间以村落氏族为单位进行,称灯班跳灯。出行时,2人先行开路,1人举姓氏灯,灯上书写堂号:张姓“清河堂”、滕姓“南阳堂”、黄姓“江夏堂”、刘姓“彭城堂”、田姓“雁门堂”或“紫荆堂”、陈姓“颖川堂”、谭姓“弘农堂”,李姓“陇西堂”等。1人下贴,通知村寨,灯班即至。灯班进寨,神灯放下,谓之扎营。诸灯聚汇村寨院落或豪富人家,谓之打栾。打栾之初,演唱“二十八宿”,即比喻前朝古人为星宿,群星聚会,吉星高照。演唱内容丰富,有唱古人的,有宣扬礼教的,有贬剖社会丑习的,有歌唱爱情生活的,有祝福祝寿的等等。正月十五日,路灯活动停止。即日,杀猪宰羊敬神灯,烧掉神灯和花灯,宣告一年一度新春跳灯活动结束。

搬土地。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地公”头戴面具,包长红布于颈,手执插“香”杖,伴着“土地婆”(男扮),双双挨户送财驱瘟。苗族人民酷爱土地入门,以粑粑相送。

小年敲锣。农历腊月二十六日前后,拖冲、大王、大酉、旋涡等地谓之“小年”,组织艺人在庙内或村庄较高之楼舍,有节奏地敲锣,朝夕不停,通宵达旦。村民挨户为敲锣者呈酒送饭。锣响时,男女老幼坐在家里静听,喜笑颜开,庆五谷丰登,贺六畜兴旺。

车(chā)七姑娘。在锦和、尧市、拖冲、文昌阁等上三区,流行一种“车七姑娘”的民俗。传说到了七月初一,家里死去的亲人都会回到自己的家里,与家里的亲人相伴半个月的时间,在七月十五日晚上回去。所以,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可以通过“差七姑娘”的方式,让灵魂去西天看看死去亲人的情况。用农村有靠背的椅子,四脚垫上冥币,人坐在上面,头蒙头巾,口含神水(老司念咒作法后的圣水),闭目,由老司在身后念咒作法,手拍大腿,脚跟离地,如骑马状急行至天宫,这样就可以看到死去亲人的近况了。

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历史环境、特定的人文基础和特定的历史变迁。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民俗文化的熏陶,麻阳苗族人们形成了古朴厚道、勤劳善良、思想淳朴的性格,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全社会形成了追求幸福美满和富贵吉祥的好风尚、好传统、好家风。谁不按照追求幸福美满好风俗就会受到村民的鄙视和谴责,会被当作没有“家教”,不孝敬长辈的例子教育幼辈。这样的好风尚、好传统、好家风,使家庭更加和睦美满,其乐融融,形成了独特的“锦江

民俗现象”。

三、麻阳民俗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作用

中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大文化的分支,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发展历史来看,中华民俗文化可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和归宿。

在湘西南麻阳地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麻阳民俗文化,与其他民俗文化相比较,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麻阳民俗文化形成的追求幸福、美满的鲜明主题,是对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瑰宝。

麻阳人民古朴简单。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麻阳人们依山傍水而居,伐木建房,以茅草盖之,采野菜而食,捕野畜以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花草相伴,与鸟兽为依,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尽情地享受着天地之间的灵气。他们过着古朴简单的生活,没有太多的欲望杂念牵挂,平平淡淡,宽宏温和,正应了“气之温和者寿”、“量之宽宏者寿”的真理。

麻阳人民思想淳朴。孔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麻阳人民淳朴的思想里贯穿着“和”的社会理念,“家和万事兴”、“和为贵”、“和气生财”,这些都是注重人际关系融洽的表现。淳朴的思想给社会带来了福音,家庭和睦,邻里和睦,亲朋和睦,产生了淳朴的社会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http:// 只为你分享

麻阳人民勤劳善良。“质之善良者寿”。麻阳人民十分勤劳,在辛勤的劳动中,他们拥有了强健的体魄,拥有了健康的基础。他们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改变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改变生活质量。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为幸福、健康、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四、麻阳民俗文化理念的提升与发扬光大

独树一帜的麻阳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有超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近年来,麻阳县委、县政府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弘扬民俗文化,发展县域经济为己任,提出了打造民俗文化品牌的战略决策,必将进一步丰富麻阳民俗文化的内涵,将麻阳民俗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这是麻阳苗乡37.3万苗族同胞之福。

追求幸福、健康、和谐、美满是湘西南麻阳苗族人们美好的夙愿。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麻阳人民追求生活富裕、社会和谐和实现健康长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麻阳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符合麻阳人们的根本利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将使民俗文化理念得到提升。

麻阳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生态资源,有很多潜力等待我们去利用与开发。这里有被誉为中国冰糖橙之乡、还有曾被列为贡品的小籽花生和苞茅酒,有益寿延年的松花养身酒和雄山长寿矿泉水等特产,经过近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这些无公害农产品资源越来越丰富,不但满足了麻阳人们生活的需要,还有大量的储备等待外销。

这是一番喜人的景象,苗乡人们正在为幸福美好的生活创造条件,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有苗乡37.3万人民的积极参与,麻阳人民离富裕的生活已经指日可待了。

麻阳民俗文化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一定能进一步发扬光大。

http:// 只为你分享

麻阳苗族文化资源 篇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麻阳二中、文昌阁中学、尧市中学、长潭中学和郭公平中学)的田径课余训练现状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对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与查阅,主要包括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管理学、田径教学与训练等专著书籍。收集整理相关少数民族地区的田径训练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总结,为课题的撰写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1.2.2.1 问卷的设计

在问卷设计之前,查阅了一些有关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文章,围绕农村中学学校的学生和体育教师两种不同人群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

1.2.2.2 问卷的效度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需要,设计了关于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中学生和体育教师两种不同人员的2种不同的问卷,将问卷初稿送至指导老师,对问卷结构和内容效度进行了评价,其总体评价结果均为“适合”。并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确定了最终的调查问卷。

1.2.2.3 问卷的信度

使用再测法,对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的60名学生和10名体育教师做了初测,15天后,对同一人员,用同样的内容问卷进行了复测,有两次所得数据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后,测得两份问卷系数分别为r=0.87,P<0.01,说明这份问卷可信性有显著意义,能满足本课题研究的需要。

1.2.2.4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随机抽取的田径课余训练的学生和体育教师发放了问卷。本次调查中发放学生问卷60份,回收56份,回收率为93.3%,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83.3%,教师问卷10份,回收10份,回收率为100%。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分类和汇总,运用Excel软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学的处理,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

1.2.4 访谈法

通过对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的田径教练员进行现场采访,整理笔记资料,得出麻阳县普通农村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管理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关于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田径教练员现状分析

2.1.1 教练员的分析情况

教练员10人中,其中男6人,女4人,平均年龄39.5岁,大多数教练员年龄介于35~40岁之间,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年轻化,精力充沛。

2.1.2 教练员的学历、职称及知识技能情况

在调查的10名教练员中占本科以上学历的教练员占70%,专科学历的只有30%,可见教练员学历要求正向研究队伍靠拢,但职称在中教高级以上的只占10%,在走访了解到,各学校体育教师的职称等级与其它学科的差距还是很大。另外,据调查,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的田径教练员的专业技能有70%是以前大学获得,而通过技能培训班的学习的教练员只占30%。通过走访中了解到麻阳县农村中学田径教练员在职后大多数都没有上过专业技能的培训班,专业技能都停留在自身上学时的水平,没有得到系统的提高。

2.1.3 教练员任教情况

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的田径教练员有90%的教练员都是兼职的,仅仅只有1名老师是属于专职上体育课和带田径课余田径训练工作。大多数兼职田径教练员在训练的同时还必须从事其他学科的普通高校的文化教学,如:政治、地理等课程。这样使的体育教师工作负荷量过大,导致训练精力分散,难以保证训练质量的提高。从而难以调动教练员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多数教练员不能全新投入到训练中的一个原因。

2 . 2关于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田径运动员现状分析

2.2.1田径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调查的50名田径运动队的队员中,男生占有一半以上,共有2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56%,而且年龄在14.6岁左右,女生相对男生较少,仅22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4%。其中三级水平以上的运动员共有13名,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运动员有4人,可以看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的田径运动水平性对比较低,出现主要原因是:(1)高中生的年纪比较小,依据田径运动员的周期训练原则还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2)教练员没有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从而出现了拔苗助长的现象,因此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对田径课余训练没有远大的目标和抱负。

2.2.2运动员训练年限情况

田径运动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要想取得良好的专项成绩,必须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男子运动员中训练年限3年以上的只占14%,绝大部分田径运动的训练年限在1~2年之间,占所有调查人数的42%。从中可以发现在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田径运动员的基础都比较薄弱,运动水平比较差,相对的获奖情况当然也不容乐观。

2.2.3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及参训频率

训练时间及参训频率是构成运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田径训练水平的持续提高,需要有比较充足的训练时间及参训频率作为保证,这是运动训练学的规律。根据国家教委印发《试点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保证学生训练时间,平均每天要有2~3h的训练时间,由于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田径课余训练,均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系统训练,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田径课余训练每周训练天数都是集中在3~5天,训练时间在1~2h,占34%,可见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田径运动训练时间集中在1~3h范围内,近一半以上的运动员早晨和下午进行训练。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可以得出,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田径课余训练时间和次数比较合理,这样在保证科学训练时间和次数的基础上,增加了运动员在专业领域深造的机会,可能会很好的促进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发展。

2.2.4 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基本情况

运动员对现在的运动成绩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的运动成绩有很大提高的有6%,一定提高的有12%,没有变化或有下降趋势的有34%,甚至还有48%的人认为自己的运动成绩明显下降。运动员在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兼顾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与训”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还有运动员一旦进入高校,训练量明显少于进校前,训训练量难以保证,必然导致运动成绩的下降。

2.2.5 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动因和意愿

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田径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动因依次是:为校争光、学校规定、兴趣爱好、锻炼身体、拿学分、结交朋友,排在首位的是为国争光,占调查人数的50%,由此可见,他们对田径的取向是正确的,对田径的理解比较深刻。

3 建议

(1)建议学校建立科学的教练员选拔机制,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初中田径课余训练不断发展。

(2)建议学校要妥善处理好学生运动员和学习之间的矛盾,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更科学、更全面的田径人才。

(3)建议教练员科学选材,创新训练方法,制定科学有效训练计划,加强训练保护工作。

摘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调查问卷、访谈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麻阳苗族聚居地农村中学田径课余训练运动队的教练员现状、管理现状、运动员的训练现状等内容进行相关研究,试图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了更好的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凯里苗族文化论坛召开 篇3

论坛开幕式由黔东南州政府副州长、凯里市委副书记、市长洪金洲主持,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苗学会会长杨光林,黔东南州委书记廖少华,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罗亮权,黔东南州政协主席梁承祥,黔东南州委常委、凯里市委书记黄远良,州政府副州长潘亮等领导出席。贵州省原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原主任委员王朝文,黔东南省政协主席王正福,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晓凯发来贺电。

凯里苗族文化论坛是一次全国苗学研究的学术盛会,论坛搭成的“凯里共识”是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从强化内部动力促进苗族和苗族地区文化创新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苗族和苗族地区文化创新发展处在怎样的机遇期进行判断和预见,对苗族和苗族地区文化创新发展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与特殊困难进行分析和评价,对破解难题和推动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探讨和设计。

(曾祥慧撰文)

麻阳苗族文化资源 篇4

根据湖南省文明办、省公安厅、共青团湖南省委等十三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湖南省消防志愿者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湘团联[2009]3号文件)要求,在团市委和市公安局消防支队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为建立消防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完善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的整体功能,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内涵和总体目标

县消防志愿行动是中国消防志愿者行动的组成部分,凡在我县境内申请加入消防志愿者队伍的公民,经消防业务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办理中国志愿者注册手续,颁发《中国消防志愿者证》,统称为中国消防志愿者。

消防志愿者行动的内涵:通过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自愿、注册、有组织服务为主要形式,吸纳所有热爱消防公益事业的社会成员参加消防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深入乡镇、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等开展以消防宣传教育为主,预防和整改火灾隐患、消防安全救助为辅的系列公益行动。

消防志愿者行动的总体目标:通过开展消防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关注消防安全,参加消防工作,增强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改善社会消防安全环境,促进社会平安、和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组织形式

县消防志愿者行动执行《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的规定,分别建立如下组织;

1、依托团县委成立“县消防志愿者行动服务大队”,队长由县公安局副局长杨秀清和团县委书记郑远遨同志共同担任。同时成立“县消防志愿者服务大队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团县委办公室主任刘红梅担任,负责全县消防志愿者行动的规划、协调、指导和活动实施,县公安局消防大队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2、全县共成立14支消防志愿者行动服务队。其中乡镇8支,分别是高村镇城南服务队(城南、城东新区、兰村乡)、高村镇城北服务队(城北、绿溪口乡)、锦和片服务队(锦和镇、长潭乡、郭公坪乡)、尧市片区服务队(尧市乡、文昌阁乡、拖冲乡)、江口墟片服务队(江口墟镇、舒家村乡、大桥江乡、隆家堡乡)、岩门片服务队(岩门镇、谭家寨乡、石羊哨乡)、兰里片服务队(兰里镇、和平溪乡、吕家坪镇、黄双乡)、栗坪片服务队(栗坪乡、谷达坡乡、板栗树乡);学校3支,分别是:县一中服务队、民中服务队、锦中富洲联合服务队;县直机关单位2支,分别是:县直机关单位第一服务队、县直机关单位第二服务队;大学生村官服务队1支。

每支服务大队成立相应的办公室,负责本单位、本系统、本区域内消防志愿服务队的组建、人员招募、注册颁证、大型活动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等工作。要建立正常的工作制度,做到工作有记载,有考核,年终有评比。要负责建立本服务队消防志愿者工作档案和活动资料的收集工作,确保资料的完整和可靠。

3、各消防志愿服务队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接受县消防志愿者行动服务大队的组织指导,接受当地公安消防部门培训,定期组织消防志愿者参加消防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等社会活动,开展消防宣传教育、火灾预防和消防安全救助服务等工作。

4、消防志愿者参加消防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自愿性、公益性、组织性三大特征。在组织消防志愿服务活动期间,有关单位应当为消防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安全、卫生等条件和保障。

三、建队程序

1、招募条件。本着“自愿参与、人人能为、人人可为”的原则,凡年满14周岁以上(14岁至18岁只参加适合此年龄段的活动,并须有其监护人同意),热爱消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具备与所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及活动相适应的基本素质,遵纪守法的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学历、民族、国籍、信仰,进行专项注册、培训并考核合格,都可以成为“中国消防志愿者”,就近就便、力所能及地开展消防志愿服务。

2、注册培训。按照“先建组织、后招募”,“先培训、后发证”的原则,县消防志愿者行动服务大队指导全县建立各级消防志愿者组织,根据社会消防工作需求,定期或不定期通过电视、报刊、网络、户外广告等形式,公告招募消防志愿者相关事宜。

自愿成为中国消防志愿者的社会成员,在县消防志愿者行动服务大队按照统一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进行专项注册。

各消防志愿者服务队在消防志愿者申请注册之日起一个月内,委托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按照统一的《中国消防志愿者培训大纲》对消防志愿者进行消防业务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办理注册手续,颁发《中国消防志愿者证》。

3、建制建队。县消防志愿者行动服务大队结合志愿者的工作性质、所在区域、性别、年龄、服务志向、服务时间、服务需求等情况,按20人左右为一队编成消防志愿者服务队,如某学校消防志愿者服务队、某单位消防志愿者服务队、某乡镇消防志愿者服务队,任命队长一名,副队长两名,明确队长、副队长和队员职责,向服务队授旗(牌)等,并帮助指导服务队制定活动制度和服务计划。

四、发展三年规划

从现在开始,到2011年底,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进行专项注册成为消防志愿者的人数争取达到我县常住适龄人口(14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下)数量的3%;普遍建立起数量充足、管理规范、作用显著的消防志愿者队伍,并结合我县实际需求,开展有组织领导、有工作计划、有培训方案、有考核办法、有激励措施的消防志愿服务活动。

(一)起步阶段

1、建立组织。(2009年10月25日前)依托团县委成立“县消防志愿者行动服务大队”和“县消防志愿者行动服务大队办公室”。各相关单位和学校根据要求成立相应的服务机构。

2、宣传发动。(2009年10月30日前)县消防志愿者行动服务大队办公室将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告招募消防志愿者相关事宜。

3、发展队伍。(2009年12月30日前)根据县消防志愿者行动服务大队建队程序,组建并命名10余支消防志愿者服务队(每队20人左右),集中进行培训、考核。11月9日全国“消防日”当天,全县将统一举行消防志愿者行动服务队成立仪式,向队员颁发《中国消防志愿者证》,向服务队授队旗(牌),组织消防志愿者开展消防宣传“五进”、“举报隐患,曝光隐患”、“心手相连护平安”等消防知识宣传活动和百名消防志愿者上街服务活动。

(二)发展阶段

2010年全年,在全县各学校和消防重点单位及特种行业系统普遍开展消防志愿者招募、消防志愿者服务队组建、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消防志愿者组织体系并规范相关的管理、服务活动。到2010年年底,全县注册成为中国消防志愿者人数达到我县常住适龄人口(14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下)数量的1%。全年集中开展的消防服务活动不少于3次。

(三)提高阶段

2011年全年,在全县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社区、乡镇开展消防志愿者招募、消防志愿服务队组建、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消防志愿者组织体系并规范相关的管理、服务活动。全县注册成为中国消防志愿者人数达到我县常住适龄人口(14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下)数量的2%;全年集中开展的消防服务活动不少于3次。

(四)巩固阶段

2012年以后,全县注册成为中国消防志愿者人数达到我县常住适龄人口(14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下)数量的3%。消防志愿服务工作达到制度化、规范化。全年集中开展的消防服务活动不少于3次。

五、服务重点 全县消防志愿者行动,除在各级公安消防部门指导下,组织开展日常消防宣传教育、火灾预防和消防安全救助服务等工作外,要以开展以下系统工程为载体,以充分保障消防志愿者权益,体现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价值,推动消防志愿服务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1、推广“1+1”素质传递活动。通过专业培训、日常讲座、随机培训等方式,组织对全体消防志愿者的消防安全培训。在全社会倡导“1+1”素质传递,使接受培训的志愿者主动将所学消防知识传递给身边的朋友和亲人,从而达到“培训一个消防志愿者,教育一个身边人,影响一个家庭,辐射一个单位,扩展至全社会和全体民众”的目的,实现全县3年受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人数达1万人次。

2、完善志愿消防站,开展“平安幸福每一天”活动。推动县城内所有社区成立以志愿者为主题的义务消防队,承担社区村寨消防安全巡查和初起火灾扑救及人员疏散任务;鼓励大型企事业单位或街道、乡镇购置消防车辆和装备,在边远地区或人员聚集区设立专门站点,建立志愿消防站,由消防志愿者承担火灾预防和扑救任务;以公安消防站开放为基础,探索消防志愿者参与专业化教育和救援服务活动。力争3年内全县所有社区均建立社区志愿消防队(有相对固定人员、简易灭火器具、能承担社区消防宣传教育和安全巡查等任务);各乡镇都建立若干个志愿消防站(有手抬机动泵等简易灭火器具、有专门执勤室和场地、有志愿者常年执勤);每个公安消防站都实现与专业志愿者的长期互动(有专门场地和器材用于除驾驶员外其他战斗岗位的学习、每月有志愿者参与开放消防站的宣传、每季有一次志愿者和消防官兵联合演练)。以此为基础,发动志愿者参与“平安幸福每一天”活动,倡导每月承担一天社区村寨消防巡查任务,每季参与一天志愿消防站执勤,每年参加一次公安消防站开放活动。

3、打造保障平台,提供强力支持。一是打造网上互动平台,提供相互价值认同的理念支持。依托麻阳青少年网建立消防志愿者行动专页,通过互联网实现所有志愿者的网上互动交流和消防志愿活动信息的网上发布。二是打造媒体支持平台,为志愿服务提供强大舆论支持。依托传统和新兴媒体,通过消防部门、团委与新闻媒体或移动、联通、电信等新兴媒介联系,建立联动机制,加大对消防志愿者活动的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消防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三是打造年度交流平台,为消防志愿服务行动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持。由县消防志愿者服务队组织,邀请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与志愿者共同搭建平安发展论坛,每年组织一次“平安发展我献一策”论坛活动,广纳民意,推动消防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4、针对六大群体,开展“帮扶进万家”工程。根据孤、寡、残、困、农民工、未成年人等六大弱势群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方式,由消防志愿者与帮扶对象结成对子,通过上门服务、上门宣传、上门帮扶和设立消防夜校、开设消防课程等方法,定期定人开展对应消防安全志愿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火灾对这几类群体的伤害。

5、依托七大特定时期,开展“七个一”活动。每年11月9日全国“消防日”,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春节、国庆和冬季防火、夏季防火期间。组织发动全体消防志愿者开展“七个一”活动,即:“发送一条消防安全提示信息、发现或排除一次火灾隐患、制止一个消防违法行为、传播一项逃生救助技能、组织或协助一次消防演练或演习、开展一次消防安全宣传活动、提升一个家庭的消防安全环境”,在全社会掀起“关注消防安全、共享平安和谐”的热潮。

六、经费保障

1、经费来源。消防志愿者组织和消防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由共青团组织和公安消防部门共同筹集。主要包括下列来源:

(一)政府财政支持;

(二)社会捐赠;

(三)志愿服务对象的资助;

(四)其他合法收入;

2、筹措原则。县消防志愿者行动启动之初,由县消防大队提供专项启动资金,用于印制资料、发放衣服、制作标识证件等事宜。行动开展之后,所需经费由团县委和县消防大队向社会募集。

3、经费管理。建立全县消防志愿者行动基金,以县消防志愿者行动服务大队的名义设立专用帐户,用以募集资金,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志愿服务经费实行专款专用,接受广大消防志愿者监督。

七、评选表彰

每年由县消防志愿者行动服务大队办公室按照《麻阳苗族自治县消防志愿者服务大队章程》对优秀的消防志愿者和服务队进行评选表彰,并上报上一级领导机构。对优秀的消防志愿者和服务队的奉献精神和参与社会消防工作所取得的社会效益通过各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

八、工作要求

县文明办、农办、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文化局、广电局、安监局、工会、团县委、妇联、消防等部门和组织,要将“县消防志愿者行动”作为服务社会、维护和保障公共消防安全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扶持、指导和配合相关工作。要保证本单位有2名以上工作人员参与消防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消防工作和志愿服务事业实现新的发展,为促进社会平安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九、各部门职责

文明办:加强对消防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督导和管理。联合相关部门将消防志愿者服务工作纳入到对全县各乡镇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考核体系。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消防志愿者活动,总结、推广群众性先进典型,先进经验,促进消防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办:动员全县农业部门干部职工参与消防志愿者组织,积极参与农业部门所属单位的消防安全服务。选派农业和消防专家志愿者,组织、协调、指导消防志愿者参加农村消防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

公安局:指导公安消防部门按照《中国消防志愿者培训大纲》,开展消防志愿者培训站的建设,明确培训教员、制定培训计划、规范培训程序、保证培训质量。指导公安消防部门参与消防志愿者组织的日常管理,协助作好招募、建队、开展活动的相关工作,并积极承担相关的业务培训任务。

教育局: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纳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范畴,在各学校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和理念,动员和号召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适龄学生参加消防志愿服务组织,配合消防志愿者组织做好学生的集体注册、培训和建队等工作。将建设一定数量的消防志愿服务组织纳入学校消防安全评估体系,积极为学生消防志愿者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整治火灾隐患等消防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

民政局:动员全县民政干部职工参与消防志愿者组织,积极参与民政部门所属的企业、社团等单位的消防安全服务。吸纳、组织、协调消防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减灾、救灾、扶贫济困、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等工作,并提供相应的基本保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消防志愿服务中伤亡消防志愿者的优待、抚恤、补助标准,拟定褒扬办法。

文化局:动员全县文化干部职工及广大文艺工作者参与消防志愿服务组织,认真开展文化行业所属文化设施和一些重要场所如歌厅、网吧等的消防安全服务。推动消防安全方面的文艺创作,开展导向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努力丰富消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大力宣传普及消防安全的知识和理念,同时指导广大消防志愿者积极参与消防文化宣传活动。

广电局:动员全县广电干部职工和新闻工作者参与消防志愿者组织,积极参与广电部门所属单位的消防安全服务,在电视台面向社会发布消防志愿者招募公告。在广播电视和广播影视作品中积极宣传消防志愿服务理念,做好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事迹的宣传。

安监局:动员全县安监干部职工参与消防志愿者组织,积极参与安监部门所属单位的消防安全服务。配合消防志愿者组织开展消防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建队工作。组织消防志愿者参与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的消防安全培训、消防安全咨询、重大危险源监控、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会:动员全县工会组织的干部职工参与消防志愿者组织,积极参与工会组织所属单位的消防安全服务。指导各级工会组织配合消防志愿者组织招募、培训企业消防志愿者工作,督促企业为消防志愿者开展消防安全技术革新、消防安全宣传、整治火灾隐患、消防安全救助等服务提供必要的保障,对优秀消防志愿者在推荐就业、评选劳模等方面予以优先。

团县委:指导全县各级共青团组织参与消防志愿者组织的日常管理,负责发布招募公告,接受社会成员的注册申请,建立消防志愿者档案,确认消防志愿者服务业绩,开展“麻阳县消防志愿者行动”工作的宣传。动员广大团员青年以及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消防志愿者行动,将消防志愿者行动与青年志愿者行动其它重点项目有机结合。负责“县消防志愿者行动”办公室日常工作。组织协调开展重大消防志愿者活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县消防志愿者行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定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联:动员全县妇联干部职工参加消防志愿者组织,积极参与各级妇联组织所属单位的消防安全服务。指导各级妇联组织团结、动员妇女投身消防志愿服务事业,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为广大妇女参与消防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消防大队:配合团县委做好消防志愿者的招募、组建、管理、服务以及消防志愿者行动资金的筹集工作,并保证每年的2万元专项工作经费落实到位;按照统一的《中国消防志愿者培训大纲》,制定好专门的培训计划,每年对消防志愿者进行统一的消防业务知识培训不少于3次;配合团县委组织、策划、开展好重大消防志愿者行动,每年集中行动不少于3次。

附件:

1、麻阳苗族自治县消防志愿者行动服务大队成员名单;

2、麻阳苗族自治县消防志愿者注册登记表;

苗族特色舞蹈文化 篇5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 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敲击的大鼓。由两人持双槌敲击鼓皮,一人持单鼓槌敲击鼓梆,参加集体作舞的人们,没有人数和男女限制。作舞之前,击鼓者用本民族语言歌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然后,众人便在鼓点的伴奏下围鼓成圈翩跹起舞。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舞蹈动作多为模拟猴子啃吃苞谷、荡秋千、看鼓、试鼓、惊鼓、相互嬉戏等。扮演猴子的舞者可用拳击鼓,也可以槌击鼓。整个“鼓舞”不但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 苗族民间自娱性的《踩鼓舞》,是年节、喜庆集会,尤其是农历三月“姊妹节”时,必不可少的女子“鼓舞”。舞蹈时,先由一名少女边歌边走入场内,然后继续歌唱并击鼓伴之。歌词内容基本为召唤,如姊妹们不要错过时机,快来作舞等。随后,众多盛装的苗族姐妹便聚拢在鼓架周围,面对皮鼓踏节而舞。在舞蹈进入高潮时,外围的男女老幼观众也可进入舞场,组成若干层同心圆圈共同作舞。舞蹈动作自由、欢快,时有两腿颤抖而带动全身的特点。 流行于黔东南的《反排木鼓舞》,现已成为苗族节日庆典以及出访他国的代表性舞蹈,被邻国友人誉之为“东方迪斯科”。 新中国成立后,在苗族诸多种自娱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由四人同时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这种“鼓舞”流传在湘西的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苗族聚居的地方。该舞男女均可参加,四人分别站在鼓面前,双手持槌击鼓。在统一的节奏下边击鼓边表演规定套路。每一套路动作完成后,大家按顺时针方向换到下一鼓面位置,再进行其它套路的“鼓舞”表演,既有表演性又有娱乐性。 苗族演奏芦笙、以芦笙伴舞的历史,自宋代已有记载。清代刻本《广舆胜览》中的舞蹈形象与“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是对所谓《铜铃舞》的记载。 曾生活于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鸟为图腾,因而今日苗族妇女的头饰银冠与彩条长裙,仍充满着锦鸡羽毛的斑斓色彩和飞鸟图案。至今贵州省黔南苗族,保存着一种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芦笙堂》。表演时,由男子吹奏芦笙,专人敲击铜鼓,身着盛装、头戴银冠的少女,微乍双臂作鸟态款款起舞。这种情景与云南省开化出土的余年前铜鼓鼓面上的纹饰极为相似。此外,从云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的“击鼓歌唱图”中,可进一步窥探到苗族与古代百越部族及铜鼓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在苗族的自娱性舞蹈中,还有头戴银冠、身着彩条长裙模仿锦鸡动态的《锦鸡舞》;头戴羽冠、模仿雉鸡相斗、跳跃、嬉戏,含有杂技技巧的男子双人《芦笙舞》和源于妇女刺绣、搓麻等家务劳动的《板凳舞》等。 中国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除以上介绍者外,贵州省“花溪苗”的《芦笙舞》、“红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树舞》、流传在丹寨县的《古瓢舞》、云南省苗族的《芦笙舞》、广西壮族自治区苗族的《芒哥舞》,以及《斗牛》、《牵羊》、《花棍舞》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

苗族的传统文化作文 篇6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有大的聚居区,也有小的聚居区,还有与其他民族杂居区。

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大方言中还有小的分支方言。杂居地区的苗族人,会讲汉语或侗语、壮语等。过去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1956年,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或大襟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头布,冬天多数人缠绑腿。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工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住宅因地而异。黔东南地区居民住平房和楼房。楼房二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也就是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瓦顶或草顶平房每栋三至五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屋顶为平形草顶。云南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住“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棚,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间。海南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屋,三间一栋,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土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等民族居住的许多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不少民族就以善种水稻著称,稻米是其主食。他们除了一般的蒸煮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制作方法,如香竹饭、饵块、米线、米干、粽子、把把、炒米等等。

苗家饮食独特的民族风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汤最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汤、酸菜、腌酸鱼、牛肉酸、猪肉酸、酸辣子、酸萝卜、青菜酸、豆类酸等。苗族人普遍喜欢喝酒,常以酒解除疲劳,以酒示敬,以酒传情,饮酒为乐。苗家的酒主要有白酒、甜酒、刺梨酒、泡酒等。

苗族男女青年婚前都实行自由恋爱,通过“走寨”、“走坡”等形式社交,但也必须托媒说亲,征得父母同意才能结婚。苗族实行同宗不婚、姨表兄妹不婚,不同民族不婚,过去有“苗不沾客(汉)”之说。解放后,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通婚的情况已日益增多。

苗族生活中的数学文化 篇7

关键词:榕江县朗洞;苗族服饰;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2-0127-09

苗族生活与数学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记数、几何概念及运算法则上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表現出来,特别是在建筑、服饰、竹编、节日活动等方面都运用得十分到位。本文作者在对榕江县朗洞苗族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调研中发现,朗洞苗族生活中的数学文化无处不在,特别是在苗族的服饰图案和饰品造型中运用得极为普遍,为此,作者对朗洞苗族的服饰图案和饰品造型中数学文化运用进行详尽分析,从中以窥见苗族人民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运用情况。

榕江县朗洞镇位于榕江县城北80公里,镇内辖20个村139个村民小组,77个自然寨,为苗族、侗族、汉族大杂居,其中苗、侗民族占8353%。① ①榕江人民政府办公室,榕江县地方(年鉴)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榕江县情,2004年.10,第328页。 朗洞的苗族主要聚居雷公山南面的宰牙、定向、岑最、高略、高帮、两福、岑向、色同、九董、宰帮等村寨。朗洞苗族服饰比较特别,有人因其形而称之为“武士的铠甲”, 朗洞苗族却自称是“穿着‘恋’服的苗族”,“恋”为苗语,指一种方块花纹的布,可以说是朗洞苗族服饰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成年女性上衣背部都必须要有这种方块花纹布,严格规定冬装有3块,夏装有2块。朗洞苗族女装为上衣下裙结构,由上衣、胸兜、腰带、百褶裙、前围腰、后围腰、绑腿等构成,男装为上衣下裤结构,由包头巾、对襟衣、绑带、裤子等构成。朗洞苗族装饰在服装上的绣片花样却各式各样,种类极其繁多。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是苗族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做工精细,颇具匠心,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它代替了文字的功能,也是苗族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和信仰的视觉再现[1]。在对朗洞苗族服饰进行实地调查后发现,朗洞苗族服饰中的图案纹样以及饰品都蕴含着大量的几何纹样,有三角形、菱形、梯形、五边形(凸五边形和凹五边形)、六边形、圆形、扇形、圆柱等,这些基本的几何图形通过拼接、对称、组合构成了菱形纹、八角花、十二角花、回纹、涡纹、锯齿纹、蝶纹等等。

一、服装图案中的几何图形

在朗洞苗族服饰中,少女盛装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图1是朗洞苗族十几年前的少女盛装,整套服装以青色为底,在胸围兜、上衣、围腰、绑腿中都绣有彩色的绣片,头上顶着3只大鹡宇鸟,颈上佩戴着链条项链和银锁,背上戴着银背吊,悬于胸围兜上。图2是近几年的少女盛装,与图1比较,这套服装已经没有了胸围兜,整套服装上下都铺满了花及彩带,衣服以红色为底,在颜色上主要是由白色、黄色、粉色与橙色4种颜色搭配而成,从远处看来就像是橙色与白色搭配,在佩戴的饰品中,头上戴银帽,颈上常佩戴蝴蝶状的压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审美的角度也在渐渐的改变,从图1和图2可看出短短的几年内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服饰的演变来看,朗洞苗族受到了外来文化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无论是哪款服饰,朗洞苗族服饰上的绣片图案都是以方块为主,并在里面绣满龙、蝴蝶、鱼、鸟、虫以及一些花草[2] ,并且在里面含有大量的几何图形。

图1 朗洞传统少女盛装 图2 朗洞近几年少女盛装 图1和图2中的前围腰的形状都呈如图3所示,即由1个六边形与1个长方形拼接而成的,图3-1是它的绣片,在绣片内部含有几何图形:三角形、菱形、长方形、六边形、平行四边形等,其中菱形最为突出。朗洞苗族妇女的刺绣针法都是挑花,挑花有2种基本针法,分别是“-”和“×”,其中“-”是最小的单位[3],这几块绣片都是以“-”为基本针法的平挑花。

图4是胸围兜,图4a是抽象化了的图形,由这2幅图可知胸兜是由4块绣片构成的,最中间的绣片为凹五边形(如图4b),两侧为长方形绣片,而下面的绣片呈梯形。图4b是胸兜中间的绣片,是抽象化了的蝴蝶,它也是以“-”为基本针法的平挑花,在绣片里面有三角形、菱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

图4b 胸围兜绣片 图5是男装,它显得朴素了许多,衣服和裤子都是黑色的,包头巾和腰带上稍有些艳丽的色彩。通过观察发现,图5上的包头形状是一个圆柱形,都是用黑布环绕而成的,将最里层端头的布折成扇子形状耸立于耳朵上方;再如图5a,它是图5中的腰带,是一种织锦,整体呈长方形,里面的图案是菱形八角花内接于六边形再通过平移的方式而成的,图5b是菱形八角花的抽象图,由图5a和图5b可知,在腰带中含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对称、旋转、全等、相似等几何元素。 (一)对称图形与几何变换

在朗洞苗族的挑花刺绣图案上,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圆心,坐标轴无论是沿横向还是纵向折叠都是对称的。甚至许多图案不仅整个大的组合图案对称,而且大图案与小图案之间也是对称的。

服饰中的纹样分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单独纹样是指由一个独立的个体纹样的造型表现形式(图6),连续纹样是指由一个单独纹样向二方或四方连续复制而成的组合纹样(图8) [4]。

在朗洞苗族服饰中,单独纹饰的表现方式大都是轴对称纹样和中心对称纹样,构成方式也有相似或位似变换,相似是指形状相同的图形,而位似是指图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即位似一定相似,但相似不一定位似。如图6是抽象化了的蝴蝶,它们不仅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图7和图8都是少女盛装围腰上的绣片,它们都是平绣,图7除了最里面的八角花,外面是由多个菱形纹以位似变换形式嵌套而成,菱形边则以连续回纹为基本纹样绣成,图8可看成由图7平移、对称复制而形成的连续纹样。

nlc202309040443

如图9,这是男子童装上的一块绣片,这块绣片中有抽象化了的蝴蝶、鸟、花、树,它含有丰富的几何元素,如: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菱形、梯形、螺旋线、玫瑰线等,然后再由这些基本的图形通过连接、对称、组合又构成了基本的纹饰。这块绣片它不仅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除此之外还有平移、旋转和相似等几何变换。该纹饰反复使用点、线、面装饰手法,使图案的画面想象丰富,韵味十足,充分体现苗族的图案设计中节奏和韵律之美,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5]。

图9 男童装绣片在朗洞苗族服饰中还含有几何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轴对称变换。图10是朗洞苗族的象征物织锦“恋”,它是由菱形向内通过位似的形式嵌套形成菱形纹,然后由菱形纹通过平移得到一排花,而后再将这排花进行平移而得的(几何图示如图10a);它也可看作是由菱形向内通过位似的形式嵌套形成菱形纹,而后再由一个菱形纹经过三次旋转后得到一朵大的菱形花,然后再将其进行旋转而得到的(几何图示如图10b)。

图10a “恋”几何图示一 图10b “恋”的几何图示二图11这种图案的白色部分是其主体,每一个图案是中心对称图形,它可看成是通过一个图案平移得到的。如图12,这种花不仅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通过平移可得到这一排花,也可以说是通过旋转180度而得到的。

图13的这块绣片来自胸兜,从整体来看很明显它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中间的折痕,并且它里面的小图案之间也是关于折痕对称的。 纵观以上绣片可发现朗洞苗族对菱形有着非常独特的喜爱,在服饰上菱形到处可见。从材料上来说,是因为苗族妇女们织的布的经纬度之间的距离不一样,而且朗洞苗族格外在乎对称,因此在绣制时为了保证菱形图案的完整与对称,妇女们在绣花时通常是通过数纱线来达到的。菱形不仅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美、旋转美都是数学美的一种表现形式,菱形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到了对称美。

(二)图案的周期性变化

在苗族的绣片中不仅具有强烈的对称性,而且周期性也很强,很多的绣片都是由一个图案经过平移、旋转、对称而得到的,而平移都是有一定的周期的。如图14是老人绑腿上的绣片,上面的绣片所用的针法是挑花,以“×”为基本单位,现在为了方便,将“×”看作一个点,则绣片中的主线(白线)部分可画成如图14a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14a所示。

图14 绑腿中的绣片 图14a 绑腿绣片主线几何图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的就确定唯一的一个y,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应y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值域[6]。这是函数的定义,由函数的定义可知图14a是一个函数图像,设其函数表达式为y=f(x),且它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0,2]。由图14a可发现函数y=f(x)是由图中蓝色部分左右平移而得,并且之间的间隔为4,由周期函数的定义可知这是以4为周期的周期函数,即4是最小正周期。因而,绑腿的主线图案是一条以4为周期的周期函数图象,并且它的函数解析式为:

f(x)=x-4k,x∈(4k,4k+2)

-x+4k,x∈(4k-2,4k) ,k∈z.

在朗洞苗族的服饰中,花带(如图15)上的周期性很强,花带常捆绑于绑腿上,这样既可以防止绑腿脱落,而且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品,一般要围上小腿至少2圈,长度在1.2米左右,看个人的腿而定。图15是以前常见的花带,它是由基本图形“”平移而得的,周期为24,每经过24根线重复一遍。

除此之外,在胸围兜及其他花带上都含有丰富的周期性,很多绣片都是由某一个基本图案经过平移而得。

图15 绑腿中的花带 图16 幼年流苏穗子二、饰品“噶贞”中的数列关系

流苏穗子是朗洞苗族女装必备的装饰之物,苗语称为“噶贞”,它是成对出现的,系于后围腰上,款式没多大区别,但是大小与颜色却是随着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常分有幼年、少女、中年和老年四个阶段。流苏穗子的制作过程是比较复杂的。首先,要单独的把下面的丝线编好,每种颜色都要有;同时做好上面的分支,尽量把分支做硬些,这是为了美观;然后用黑布做好包包来绕丝线,用针挑丝线,使它均匀、扎实,以免脱落。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哪道工序都是极其重要的。

小姑娘常戴月牙形(图16)的款式,介于小孩喜爱各种各样的图案,常見的是辫绣。如图16,上面是一个在椭圆的基础上剪成一个“W”的形状,它具有对称性,下面是由一些编好了的丝线连接而成的。

(一)“噶贞”中的等差数列

图17是少女戴的“噶贞”款式,颜色艳丽,较于儿童的来说要大些,并且结构上是一个树叉的形式,不再是月牙形。中年妇女的款式和少女的款式是一样,只是在颜色上会稍微暗淡些。图17a是图17中的一支,由图17a可得它的简图如图17b所示。

由图17b可知,从上至下来看,第一层的支点O分成1根枝干,第二层的支点A分成2根枝干,第三层支点B和支点C都分成3根枝干。

设第n层每支点分叉为an根枝干数列{an},则

a1=1,a2=2,a3=3。

因为2=1+32,即a2=a1+a32。

则数列{an}是首项为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二)“噶贞”中的等比数列

图18是老年人戴的,它的颜色偏暗,主要由蓝色和紫色组成的,图18a是图18的一个简图,它的每层总支数从上至下呈1,2,4分布。

图18 老年“噶贞” 图18a 老年“噶贞”分支结构图 设第n层的总枝干数为数列{bn},则

b1=1,b2=2,b3=4。

因为22=1×4,即b22=b1b3。

所以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可知,数列{bn}呈等比数列。

nlc202309040443

圖19 “噶贞”包包图除此之外,流苏穗子还蕴含有其他的几何元素,由图19可见,下面的每一个包都是1个圆锥,由支点B、C分叉出来的的那3根枝干每2根之间呈相同的度数。同时流苏穗子还具有对称、平行等几何变换。

三、银饰造型的数学知识

朗洞苗族生活中常见的银饰有头饰、胸颈饰、衣饰、背饰、手饰这几种。朗洞苗族姑娘以前都喜穿胸围兜,在盛大节日跳芦笙舞时都要佩戴银背吊(如图20),苗语称为“扣”,“扣”连接胸围兜带,悬于背部,既可调节胸围兜的宽度,又可作为装饰品,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平面螺旋状(如图21),一种是立体螺旋状(如图22)。

图21是一对扁螺旋“扣”,它是抽象化了的蝴蝶的形象,它不仅含有星形线、螺旋线等曲线,还含有对称、旋转等几何变换。

阿基米德螺旋线亦称为“等速螺线”,当一点p沿动射线op以等速率运动的同时该射线由以等角速度绕点o旋转点p的轨迹称为“阿基米德螺线” [7]。图21a是图21中的一个局部图,从中我们可发现这是一条阿基米德螺线,其标准极坐标方程可表示ρ=ρ0+aθ,其中ρ0是指当θ=0°时的极径,单位为mm;θ为极角,单位为度;a为阿基米德系数,单位为mm/度,表示每旋转1度时的极径的增加(或减小)量。

图21上的那朵花,它可近似看成是由1/8球分别切长方体的8个角而得到的,即是一个星形球体。如图21b,在长方体ABCD-EFGH中,经测量得AD=34 cm,AB=34 cm,AE=38 cm。其中M,N,P,Q,J分别是边BF,BC,AB,EF,FG的中点,为了求球的半径,将图中阴影部分平移到一起得到图21c。设球半径为r1,则由勾股定理有:

r21=(r1-1.7)2+1.92,

解得r1=1.912 cm≈1.9 cm。

因此,它可近似看成半径为19 cm的1/8球分别切长方体的8个角而得到的,这样不仅美观,还节约材料。

将被切去的部分拼凑到一起可近似看成一个球体,而

V球4π3r31=4π3×1.93≈28.72 cm3,

V长方体=3.8×3.4×3.4=43.93 cm3

则,V花=V长方体-V球=43.93-28.72=15.21 cm3。因此,扁银背吊上的这朵花的体积约为1521 cm3。

图21c “扣”花被切割部分的近似半圆(三)立体螺旋“扣”中的圆锥体

如图22,这是一对立体螺旋“扣”,它也是抽象化了的蝴蝶。牛角、蝴蝶都是苗族喜爱的图腾图案,它同样也含有圆锥体、星形线、螺旋线、圆、对称、垂直、旋转等数学知识。

在一对立体螺旋“扣”中有4个圆锥体,是抽象化了的牛角,这几个圆锥体实际上里面是空的,这样既表达了苗族人们对牛角的喜爱,也节约了材料。为了求得它的底面外半径,将其按在白纸上描线,沿边画成圆,在圆上任意画两条弦(不重合,也不平行),分别作它们的垂直平分线,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是圆心O,量得其半径,为了取得更为精确的值,采取多次操作,取它们的平均数最终得到底面大圆半径为r2=36 cm,高H=415 cm,母线L1=55 cm;内部小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3=32 cm,母线L2=51 cm,由勾股定理可求得内部的高h=396 cm,则有:

外圆锥的体积V1=13πr22H=13π×3.62×415≈56.29 cm3,

V长方体=3.8×3.4×3.4=43.93 cm3,

则,V花=V长方体-V球=43.98-28.72=1521 cm3。

因而立体螺旋“扣”中圆锥体的体积近似为1385 cm3。

类似于图22的那朵花也可看成是由1/8球分别切长方体的8个角而得到,只是此时的AD=48 cm, AB=48 cm, AE=56 cm,同理,算得球半径约为283 cm,从而此时花的体积约为3413 cm3。

四、结束语

在苗族的生活中,服饰、银饰、建筑是这个民族的代表物,它们都含有大量的数学文化。本文主要是对榕江县朗洞苗族的服饰、银饰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考察与查阅资料,结合个人经验及现有的数学文化知识水平来挖掘苗族自己的数学文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朗洞苗族的服饰、银饰中都含有大量的代数与几何知识,如几何图形、几何变换、数列、周期性和阿基米德螺线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变,这里原生态文化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特别是在服饰上,传统服饰显得庄重、华丽、高贵,它代表着朗洞苗族,也是一种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朗洞苗族服饰变得好像更艳丽,但却显得比较浮夸,仿佛失去了以往的凝重,给人一种炫富的感觉,或许再过不了多久想找几件传统的衣服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愿朗洞苗族服饰仍保持她独有的风韵。

参考文献:

[1] 肖绍菊,曾祥慧. 苗族妇女服饰文化中的几何元素[J]. 凯里学院学报,2008(6):17-19.

[2] 李文明.千年短裙[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

[3] 范生娇,麻勇恒.苗族侗族文化概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 申玉红,杨启祥,周长军. 云南德宏傣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J]. 数学教育学报,2013(1):66-69.

[5] 肖绍菊. 苗族服饰的数学因素挖掘及其数学美[J]. 贵州民族研究,2008(6):106-112.

[6] 詹国梁. 中学数学中的函数定义及其教学[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1):13-15.

[7] 孙庆括. 巧合的割圆曲线与阿基米德螺线[J]. 中学数学杂,2011(1):63-65.

Mathematical Culture in the Life of Miao People in

Langdong Town of Rongjiang County

JIANG Shihua,XIAO Shaoju,XIAO Lin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11,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er studied the mathematic elements in Miao people's clothes and silver ornaments in Langdong Town of Rongjiang County, and found that there were abundant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in the life of Miao people. For example a lot of plane geometry and algebraic knowledge containing the in clothing, ball, star line, Archimedes spiral, cone and other knowledge also in silver is reflected. Among these shapes, rhombus is especially loved by Miao people in Langdong Town.

Key words: mathematic culture; geometry knowledge; algebraic knowledge; rhombus

上一篇:雁字声回惊已秋下一篇:关于2021年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