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苗族

2024-10-06

融水苗族(共3篇)

融水苗族 篇1

摘要:文章解读了融水苗族服饰的视觉形象——传统的造型款式、多样统一的图案、大胆绚丽的色彩、古朴独特的用料与花样繁多的配饰, 发掘出“天人和一”、“跨界创作”、“多样统一”的内在文化精粹, 以期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融水苗族服饰,视觉形象,文化精粹

引言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 境内约有40多个少数民族, 而柳州则是汉族和岭南各少数民族最重要的交汇点, 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区域。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孕育积淀了浓厚的、独具魅力的传统民族服饰, 尤其是柳州融水苗族服饰堪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融水俗称“大苗山”, 其苗族支系服饰以款型、图案、色彩、材料、配饰等元素有机组合的外在视觉形象为载体, 折射出无形的灿烂而丰厚的文化精粹, 成为了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走动艺术”。从大苗山服饰文化艺术这块沃土中, 我们可以发掘与汲取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

一、融水苗族服饰的视觉形象

1. 传统的造型款式

融水苗族支系服饰在核心深处, 蕴藏并坚守着古老苗族上衣下裳 (裙) 的形制。女装华丽精美, 典型的妇女上装是无领无扣交襟或对襟的咖啡色调亮布外衣, 也有少数外衣为紫色调或红色调, 内穿一件菱形胸衫, 下穿及膝百褶裙, 小腿打“绑腿”系花带, 衣服多处镶贴着十分精致的苗绣花边, 盛装时佩戴银冠、银胸牌、银手镯等品种繁多的银饰品, 未婚姑娘还在裙侧挂俗称“裙彩”的令箭形装饰条, 如下图1所示。而男装则相对简朴, 男子穿多颗布扣对襟咖啡色调亮布上衣, 下着大裆宽脚裤, 用土布裹头。

2. 多样统一的图案组合

融水苗族服饰的图案绝不以单一的形式出现, 而是人、神、动植物、战争迁徙等不同题材、不同时空、大大小小的纹样密密地布满在衣服上。大苗山的苗族先民们认为蝴蝶妈妈、继宇鸟孕育了包括人类始祖姜央在内的世间万物, 在当地的苗族服饰上很容易就可以看见立体或平面的蝴蝶、继宇鸟图案造型。同时, 妇女们还尤为喜爱用寓意美好的植物花卉纹样作为图案的主体, 赋予最丰富绚丽的色彩, 宽条状或大面积放置在服装的各个显著部位, 再搭配条饰宽度、面积均小一些的几种甚至十几种其它纹样, 围绕主纹样作烘托, 如下图2–a、2–b。通过交互编排、巧妙组合, 各式图案纹样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地布局在服饰上, 显示出一种多元化的和谐美感。

3. 大胆绚丽的色彩搭配

融水苗族妇女们大胆地追求服饰色彩的绚丽感, 其用色几乎囊括了自然界一切美好的色彩。她们在衣服领口、袖口、底摆等处的布料上镶贴花边条饰, 把淡紫、桃红、嫩绿、黄绿、天蓝、蓝绿、明黄、橙黄等十几种颜色处理成细碎星点的花草, 这些亮丽的花草恰到好处地点缀、提亮了暗沉的咖啡底色, 并用条饰边框界定, 使这些鲜亮的五颜六色不至于游离出去。虽然整套服饰的色种多、对比强、明度高, 但色调却不感觉杂乱、生硬或浮躁, 反而觉得充满张力、气韵生动, 很有高低起伏的节奏感, 如下图2–a、2–b。这种大胆、斑斓、绚丽的服饰配色, 带给观者愉悦的视觉刺激和深刻的心理感受。

4. 古朴独特的服饰用料

融水苗族“靠山吃山”, 利用当地及周边的环境资源就地取材, 经家庭作坊手工制作而成主要的服饰材料。桂北大苗山气候湿暖, 适合种植棉花和蓝靛, 20世纪90年代以前, 那里的苗族妇女们自种、自纺、自织、自染而得窄幅的土布。聪慧的她们还利用当地特有的某种植物汁液、河底淤泥、鸡蛋清等自然资源, 将织好的土白布几埋几洗、几椎几晒, 最终制成平整结实、有光泽的“亮布”, 这种“面料再造”后的“亮布”难以被树枝、荆棘划破, 还能够阻挡湿气和山风, 因而成为了大苗山主要的服装面料。装饰辅料方面, 也是点点滴滴都来源于当地及周边环境的原始自然物或自然加工品, 如白鸟绒毛、果壳木珠、白银等。

5. 花样繁多的配饰

融水苗族服装的配饰花样繁多, 有银冠、银牛角、银扇、银插花、土布头帕、木梳、银耳环、银项圈、银胸牌、披肩、围腰、腰带、裙彩、银手镯、银戒指等, 每一种配饰又有各式各样的款型花样。其中, 银质饰品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苗山苗族妇女戴银“以多为美、以大为美、以重为美”, 整套银饰从头到脚“全副武装”重逾十公斤, 走起路来环佩叮当、银光闪闪, 见下图3。

二、内在的文化精粹

1.“天人和一”的理念

天就是我, 我就是天, 天的本根与人的心性相通, 人是天地万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融水苗族先祖以自觉的、深沉的“原始感悟”, 将整个服饰文化体系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上。

他们在这一理念上建立其服饰体系的方方面面, 包括服饰形制、款式、图案、色彩、用料、工艺等。上有天, 下有地, 融水苗族服饰上有“衣”与天相应、下有“裳”与地相称, 保持着“上衣下裳”的本色。其大部分款型源于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是对自然生物形象的模仿, 比如妇女们穿着的及膝百褶裙, 细密、垂直的皱褶布满裙身, 据说是模拟山坡上青杆菌的褶子和外形而创作的;久负盛名的“百鸟衣”, 把轻盈的白色鸟羽点缀在衣裙上, 则是模仿美丽的小鸟在身上轻舞飞扬。创作的图案人、神、动植物多体结合或同在一个画面出现, 十几种颜色的花草绚丽开放, 人与世间万物和谐共生。以及采用全天然无污染的原材料, 手工自制纯棉土布、银质或木质饰品, 面料再造“亮布”等等——“崇尚自然、天人和一”这一文化理念在大苗山苗族服饰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宇宙、掠夺自然, 而融水苗族服饰仿佛告诫世人, 人与宇宙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个整体, 与自然界相融合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也是现代艺术设计应该致力追寻的本源。

2.“跨界创作”的方式

融水苗族先人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在服饰上记述民族历史和信仰, “跨界创作”, 成就了一本独特的、生动的“无字史书”, 形象地向后人讲述着大苗山深沉的民族历史和永不磨灭的民族精神。

立体或平面的蝴蝶妈妈和继宇鸟图案造型明显地出现在盛装银冠、胸牌、裙彩等处, 是这一民族尊奉她们为本族先祖的体现。造型颇为壮观的银牛角头饰, 形象地反映出大苗山人对“牛角人身”的祖先蚩尤的永恒记忆和讴歌。还有银项圈上挂着的鱼形吊坠, 那是在述说先民稻田养鱼的生活习惯;而银冠上雕刻的“骏马飞渡”浮纹, 则是在描绘族人悲壮的迁徙场景……融水苗族服饰与其历史信仰文化交融在一起, 成为了一本穿在身上的活生生的“史书”。

由于长年从事一个行业门类的设计工作, 长时间服务于商业客户, 设计师们通常会逐渐丧失兴奋点和新鲜感, 设计思路日趋僵化枯竭。融水苗族人的“服饰史书”, 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创作方式——“跨界创作”, 指引并鼓舞着今天的设计师以全新的艺术角度和表达方式, 将服饰、书画、陶俑、瓷器、剪纸、建筑艺术等不同种类的文化艺术有机的嫁接融合在一起, 大胆、自由地去寻求非常规的突破。

3.“多样统一”的规律

“多”与“一”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事物既要多样有变化, 又要统一不杂乱, 成为矛盾的统一体。融水苗族妇女潜意识地遵循着“多样统一”的基本艺术规律, 把诸多不同元素协调地融为一体, 将民族审美观念中的整体感作了极为透彻的表现。

她们胸有成竹地把人、神、动植物、战争迁徙等各类题材、相异时空、大大小小的图案纹样, 淡紫、桃红、嫩绿、天蓝、明黄等十几种鲜亮的、绚丽的、充满张力的颜色, 还有从头到脚满满当当、繁花似锦的银冠、银牛角、银耳环、银胸牌、银手镯、腰带、裙彩等配饰, 以及纺织、浸染、刺绣、镶贴、缝制技艺和几埋几洗、几椎几晒的面料再造手段……方方面面的不同元素统统放置在一套服饰上, 同时运用对称、均衡、对比、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老道地掌控、整合这些元素于一体, 使整体饱含一种繁复绚丽而又高度统一的和谐美感, 营造出服饰浓郁的民族风韵与艺术魅力。

现代人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和审美素质的不断提高, 使千人一面的国际化风格之路越走越窄。大苗山苗族妇女将变化的、不同的多方配置在一起, 探求“个性化的创新、多元化的和谐”的做法, 非常值得我们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去大力借鉴、传承和弘扬!

结语

在大苗山的田野考察中, 笔者一次次被那漂亮的、独具魅力的苗族服饰, 以及苗族人的智慧所深深折服;却也一次次痛心于这种珍贵的民族服饰正逐渐朝着灭绝的方向发展!作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融水苗族服饰艺术, 是一块宝贵的、充满审美华彩的沃土, 将我们的艺术血脉根植于此, 深刻感悟和活化运用, 以期具备深厚有力的民族文化底蕴, 创作出独特的、富有魅力的现代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广西壮族自治区[EB/OL]. (20011-5-24) [2011-12-28]http://www.gxzf.gov.cn/zjgx/gxzz/sh/201105/t20110524_323788.htm

[2]韦荣慧.云想衣裳:中国民族服饰的风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9:16–17.

[3]徐雯.苗族服饰的纤维艺术语言[J].装饰, 2011, (4) :135–136.

融水苗族 篇2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处桂东北,云贵高原的东南端,广西盆地北缘。位于东经108°32′~109°27′,北纬24°47′~25°42′,地处云贵高原与湘桂低山丘陵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县境地势连绵起伏,山体庞大,割切强烈,谷深坡陡,由北向南倾斜。地貌以山地为主,最高峰为元宝山的无名峰,海拔2 103 m,最低处是和睦镇的融江边,海拔89 m。全县土地总面积4 638.17 km2,其中山地占85.74%、丘陵占5.66%、台地(阶地)占1.68%、平原占5.73%,其余为水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山区为16.4℃,山区外为19.3℃;年均降雨量山区为2 100~2 500 mm,山区外为1 824.8 mm;4—8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2.2%。境内河流主要有融江、贝江等。山区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量丰富。县内生物资源丰富,植物有2000多种。天然林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元宝山、滚贝老山、九万山、泗涧山;人工林主要有杉木林、毛竹林、马尾松林。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壤。全县辖共20个乡(镇)207个行政村;2010年,人口49.8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4.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8 0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121元。

1.2 土地利用概况

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为463 817 hm2。其中,耕地面积为55 991 hm2,占12.07%;园地面积为6 291 hm2,占1.35%;林地面积为349 338 hm2,占75.32%;草地面积为21 769 hm2,占4.6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 270 hm2,占1.14%;交通运输用地为2 827 hm2,占0.61%;水域面积为10 520 hm2,占2.27%;其他土地面积为11 811 hm2,占2.55%。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2.1 研究对象与单元

以广西融水县为研究对象,以207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研究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在各个行政村的分布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广西融水县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分区。

2.2 研究数据获取

采用广西融水县于2009年完成的土地利用二次调查成果,在Mapgis软件的支持下,提取207个行政村的土地利用面积和土地利用现状图。

2.3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并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1]。

1997年,Constanza et al[2]的研究成果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原理与方法从科学意义上得以明确,但对某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计过高或过低,使这一方法也引发了许多争论。谢高地等[3,4]在Constanza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制定了我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更加科学。该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定义为1 hm2全国平均产量的农田每年自然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为1,其他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是指生态系统产生该生态服务相对于农田食物生产服务的贡献大小,其中1个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等于该区域1 hm2农田平均产量市场价值的1/7[5]。针对研究区的具体情况,以1996—2009年平均粮食单产4 129 kg/hm2为基准,粮食价格按2009年粮食市场的平均价格1.65元/kg计,确定研究区农田自然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为937元/(hm2·a)。根据已有研究[5]和研究区的具体情况,把每种土地利用类型与最接近的生态系统类型联系起来,其中耕地与农田对应,林地与森林对应,园地取森林和草地的平均值,难利用土地与难利用地对应,建设用地取值为0。制定了研究区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表1)。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ESV为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Si为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Pi为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类型i的生态服务价值。由此计算得融水县207个行政村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

元/(hm2·a)

2.4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计算

区域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是指区域土地生态服务价值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元/hm2)。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高说明土地生态保护重要性大,反之亦然。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ESVD为研究区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ESV为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S为研究区土地面积。根据公式(2)计算得融水县207个行政村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表2)。

2.5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分区

采用数轴法划分融水县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区类型。数轴法指把各评价单元的每个数值看成一个一维变量,点绘在一维数轴上,按数值在数轴上的分布状况划分等级。

从表2可知,融水县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平均为2.26万元/(hm2·a),最大值是贝江林场,为3.01万元/(hm2·a);最小值是融水县红光村,为0.76万元/(hm2·a)。

根据各个行政村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差异,采用数轴法划分为4种类型的(图1):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在0.76万~2.01万元/(hm2·a)划为低生态服务价值区;在2.02万~2.24万元/(hm2·a)划为一般生态服务价值区;在2.25万~2.49万元/(hm2·a)划为较高生态服务价值区;在2.50万~3.01万元/(hm2·a)划为高生态服务价值区。

3 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区的特点及土地利用对策

3.1 高生态服务价值区

3.1.1 范围。

该区包括贝江林场、九万山林场、泗涧山采育场、思英采育场、林科所、元宝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滚贝老山水源林自然保护区等30个行政村(表2),面积为96060.77hm2,占总面积的20.71%。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下部。

3.1.2 区域特点。

其地貌以山地为主,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有林地面积大,植被保存较为完好,森林覆盖率高,均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天然林为主,是贝江和融江源头的水源涵养区,具有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功能。动植物物种多,是融水县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

3.1.3 土地利用方向与对策。

该区是江河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以及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规划为重要生态用地区,是融水县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土地利用方向重点为发展林地,主要作为生态公益林地,必须保护现有天然林,重点强化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对各类开发活动进行严格管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逐步减少农村居民点占用的空间,腾出更多的空间用于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2 较高生态服务价值区

3.2.1 范围。

该区包括和平村、大方村、英洞村、平时村等共75个行政村(表2),其面积为170 780.67 hm2,占总面积的36.82%。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上部和北部。

3.2.2 区域特点。

其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但杉木林、毛竹林、马尾松林等人工林面积比重大,天然林面积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物种等生态服务功能弱。3.2.3土地利用方向与对策。土地利用方向重点为发展林地,要逐步减少人工林面积,通过封山育林逐步恢复天然林,提高水源涵养功能;特别是在河流源头区域和水库周边区域,要逐步恢复为水源涵养能力强的常绿阔叶林。在不破坏水源涵养功能的前提下,部分区域适度发展经济林。不得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严禁占用区内有林地进行建设。

3.3 一般生态服务价值区

3.3.1 范围。

该区包括三寸村、平等村、吉格村、江竹村等共59个行政村(表2),其面积为106 665.89 hm2,占总面积的23.00%。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东北部、西北部。

3.3.2 区域特点。

其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地利用主要为林地和园地,是融水县木材、油茶、油桐、水果、茶叶等农林产品的重要生产区域。土地利用方向与对策,土地利用方向重点为发展林地和园地。林地主要发展杉木林、油茶林、油桐林,园地发展果林和茶林。林下种植牧草,保持水土。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审批制度,禁止毁林开荒和非法占用林地。

3.4 低生态服务价值区

3.4.1 范围。

该区包括水东村、中讲村、元宝村、芝东村等共表2融水县生态服务价值密度

[元/(hm2·a)]

3.4.2 区域特点。

其地貌以平原和谷地为主,耕地面积大,是融水县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建设用地面积较大,是融水县城镇和工业分布的主要区域。

3.4.3 土地利用对策。

在农业区,加强土地整治,保护耕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单产,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促进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在城镇和工业发展区域,适当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合理布局城镇和工业用地;加大盘活存量土地力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非农建设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加强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43个行政村(表2),其面积为90 309.67 hm2,占总面积的19.47%。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南部和西北部。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2]COSTANZA R,D ARGE R,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eal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3]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5.

[4]谢高地,甄霖,鲁春霞,等.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化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5):911-919.

融水苗族 篇3

融水是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 但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众所周知的主客观原因,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据统计, 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07元, 远远低于广西全区3690元的平均水平。

洞头乡位于融水县西北部、平均海拔1000多米, 与贵州省从江县交界, 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95公里, 是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全乡辖洞头、六进、高安、甲烈、滚岑、甲朵、一心7个村委会, 67个自然屯, 总人口19259人, 其中农业人口18645人。农民收入来源主要靠杉木、毛竹等林产业。该乡林木蓄积十分丰富, 但因为地处偏远, 交通非常不方便 (开车到县城最快也要4个小时) , 运输成本过高, 导致商品经济不发达, 农民增收缓慢。

一心村委距离乡政府所在地60多公里 (三个小时车程) , 是距离乡政府最远的一个村, 人口近2000人, 方圆几十平方公里内分为八个自然屯, 村民收入主要依赖砍伐林木, 年人均收入只有1700元左右, 是该乡交通最偏僻、经济最落后的村, 也是笔者担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负责联系的驻点之一。

2 实施饮水工程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统筹城乡发展, 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 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着力点, 又是农村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农民收入增加的基石。

作为一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员, 笔者认为, 新农村建设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 有必要从各个地方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而我们指导员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人, 必须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 这样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通过在洞头乡一心村不断地走访、调查, 笔者发现村里的各项发展工作都存在着诸多困难, 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 但是,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中心点, 而一心村的发展症结在哪里呢?是村里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滞后, 主要是交通和水利方面, 特别是水利。一心村地处山区, 八个自然屯分散在不同地方, 除了其中的四个屯靠近水源地取水较为方便以外, 另外的四个屯村民日常取水用于生产、生活都非常不容易, 主要是靠天吃饭。一直以来, 当地群众经常要到六七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地方去取水, 有些群众为了少走路, 就在屯里附近的水沟里打水喝, 而屯里的垃圾都倒在水沟里面, 吃了水容易得病, 饮水质量没有任何安全保障, 特别是在冬天, 甚至会面临无水的困境。饮水难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如果能够修建引水设施, 把山里的泉水引到屯里来, 就能使很多群众喝上安全、卫生、放心的自来水了, 水稻灌溉用水也可以保证。

3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可以说, 一心村的几个用水困难的自然屯, 缺水的原因不是因为水源点少或降水量不足所致。这里地处柳江河源头和国家、自治区的森林保护区, 生态环境优越, 植被茂盛, 含水量丰富, 照理说村民不应该为用水的事发愁,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笔者经过分析, 概括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客观环境恶劣

首先是客观自然环境恶劣。一心村地处柳江支流贝江上游, 山高河陡, 地形复杂, 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长期未能得到解决。村南面上培友屯、下培友屯一带金属石灰岩区, 溪流少, 长期受干旱之苦;西面滚贝、滚岑等屯属红叶岩区, 地下水稀少, 久旱井枯竭局部植被差, 久旱缺水, 水质也差, 人畜饮水都困难。再有就是部分苗民们的聚居地相当分散, 一个自然屯只有十几户到几十户不等, 点多面广, 这无形中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另外山高路远导致交通非常不方便, 步行到乡里都要一天, 引水工程所需的建筑材料只能通过汽车运送, 这又增加了运输成本。还有这里自然人为灾害造成的破坏也相当严重, 雨季山洪频发, 破坏了本来就脆弱的乡级公路, 修复起来颇费周折;寒冬时节冰冻雨雪天气封山、封路, 村民有时长达两三个月被困在家里无法出行;因为苗族村寨基本上都是木结构或竹结构房屋而且彼此相连, 稍有用火不慎就会造成“火烧连营”。

3.2 资金缺乏

洞头乡地处偏远, 经济不发达, 乡镇府的财源单一, 主要以林木采伐、简单加工为主要税收支柱, 一般的经费支出还要靠国家、自治区、市县的财政返还, 根本无力负担巨大的水利工程专项经费。调查中笔者感触到, 不是乡政府不重视水利设施兴建与维护工作, 而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导致必要的水利设施、设备、建材等根本无力购置用于各村屯, 因此近2/3的村屯附近没有修建起基本的水利设施, 更没有消防用水或消防设施, 而大部分村寨都是搭建在半山腰上, 山泉、低处的小溪、池塘则是居民用水的主要来源。此外, 对口支援的上级单位也不多, 像笔者所在的单位属于事业性质, 本身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所以每年拿不出太多的经费用于扶持乡里的各项新农村建设。

3.3 林权改革

当地正处于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 各方林界纠纷不少, 包括乡与乡、村与村、屯与屯、户与户之间, 历史的和现在的“旧账、新帐”, 林地涉及到自身核心经济利益, 村民经常因为此问题而起争执, 轻的不断争吵, 严重的双方剑拔弩张, 发生流血事件也在所不惜。笔者有一次驻村期间就亲自参与到一起广西和贵州两省间山林纠纷的调解工作中, 里面关系错综复杂, 问题通过乡、县、市、区四级地方政府协商都没有办法获得彻底解决, 最后只能由国务院出面解决。既然各村各屯各家各户的地界还没有划清, 如果要建设饮水工程, 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如何协调、分配, 这是摆在众人面前一道复杂的算术题。

4 对策

4.1 科学合理规划

山区农村引水工程, 一般利用附近山上的小溪流或泉水作为水源。属于小溪流的, 应选择在其集雨面积范围内, 森林植被没有被破坏或破坏较少的, 河水没有受污染, 长年有较稳定基流, 流量满足用水量的要求。在供水区内, 需要根据用水量考虑建一个或多个蓄水池, 以满足农户集中用水的需要。根据用水户的地面高程, 尽可能利用村 (屯) 旁边自然山坡地形, 确定蓄水池点高程和位置。对于无法利用山坡地形建蓄水池的, 可以考虑建水塔。水源点和水池点确定后, 通过实地测量或利用现有地形图, 确定水源点与水池之间的引水高差 (水头) 和引水管路布置及长度。用反虹吸技术, 利用水库之水引至蓄水池, 然后铺管道至农户, 既方便管理, 又节省投资。

4.2 加强统一管理

为了确保饮水解困工程落到实处, 乡政府要按照市、县的部署和要求, 把饮水解困民心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领导, 成立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专责小组, 落实工作责任。党政一把手负总责, 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中, 要做到领导到位, 规划到位, 资金到位, 措施到位, 重视抓好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进行施工管理, 做好分项分部验收工作, 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工地指导, 积极推广新技术、高标准、高要求、认真把好质量关, 确保工程质量。组织好专业施工队, 在交通运输和工程施工条件环境恶劣情况下, 必须依靠二次人力运输及用马匹驮材料上山, 在悬崖峭壁上炸石劈山开路。

4.3 多方筹措资金

乡镇党委政府要以以引进饮水项目、解决建设资金为突破口, 抓住自治区、柳州市实施“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困难工程”的为契机, 把准上级饮水工程项目资金扶贫方向, 及时建立饮水工程项目库, 制定项目资金争取激励政策, 争取饮水工程项目落户, 多方筹措项目资金。设立专账和专户报账的方式, 把好建设资金管理和使用关。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组织引导群众成立饮水工程理事会, 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 由村民研究制定配套资金筹措、投工投劳的方式以及饮水工程管理等事宜, 组织发动群众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积极参加饮水工程建设。

4.4 加快林权改革

依据有关文件精神, 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步伐。[2]乡里、村里要进行宣传动员和调查摸底工作, 按照“以点带面, 稳步推进”原则, 首先选择基础较好的屯作为试点, 并召集村民代表开了动员会, 向他们散发相关林改资料, 让到场的人畅所欲言。打破集体林地划分条块分割, 拿出行之有效的分配方案才行, 发展规模林业。笔者认为对于集体林地可以尝试集中经营, 让村民参股, 收益按股份多少分配, 这样既克服了分散使用的弊端, 又使村民得利, 最终为引水工程建设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新华社, 2006-2-21

上一篇:混凝土裂缝修复材料下一篇:积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