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精选8篇)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 篇1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方案
为确保饮用水安全,进一步改善我市城区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按照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指标要求,根据《××市城市地表集中式寅用水源地水质标工喻方案》(××(2008)39号)和《××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9)6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地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二级保护区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7%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标志设置工程参照《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进一步完善水源地保护区各类标志牌和界碑、界桩的设置,2009年9月底前完成。责任单位:各水源地管理部门责任人:各水源地管理部门负责人
配合单位:各水源地所在地政府
(二)隔离防护工程
1.石佛沉沙池物理隔离工程。在石佛沉沙池周边建设围网,2009年9月底前完成。
2.花园口水源厂沉沙池物理隔离工程。两级沉沙池周边围网建设,总长6.68千米,2009年9月底前完成。
3.邙山提灌站物理隔离工程。包括建设防护隔离网、邙山干渠市区段改成涵洞,2009年12月底前完成。
4.邙山—枯河输水明渠防护工程。邙山—枯河输水明渠两侧围网建设,总长12千米,2010年6月底前丸成。
5.备用水源输水管道建设工程。建设尖岗水库、常庄水库至柿园水厂的输水暗管,2010年12月底前完成。责任单位:市市政管理执法局责任人:市市政管理执法局局长配合单位:各水源地所在地政府
6.尖岗水库防护工程。修建2千米长的隔离围网,种植50米宽18千米长的库岸生态防护林,2010年6月底前完成。
7.常庄水库防护工程。修建3千米长的隔离围网,种植50米宽7千米长的库岸生态防护林,2010年6月底前完成。责任单位:市水利局责任人:市水利局局长配合单位:各水源地所在地政府
(三)污染治理工程
1.西流湖截污工程。完善西流湖周边市政管网建设,对西流湖周边村庄生活污水进行截污,经市政管网引入五龙口污水处理厂处理,2009年9月底前完成。
2.邙山景区污水治理工程。工程包括铺设污水管道、修建污水处理池等,年处理污水15000吨,用于集中收集、处理景区各种生活污水,减少对黄河水体的影响,2009年12月底前开工建设,2010年12月底前建成投运。责任单位:市市政管理执法局责任人:市市政管理执法局局长
3.马寨镇截污工程。完善马寨镇市政管网建设,重点解决河道以南污水的截污、收集问题,将马寨镇污水全部收集进入市政管网,2010年12月底前完成。责任单位:二七区政府责任人:二七区政区长配蚕单位:市市政管执法局
(四)饮用水源保护歉综合整治袱程
1.对黄河源保护区内农乐、渔船等污染源进行喳治。主要内容为拆除或关闭一炊保护区内的叐家乐、渔船等污源,对二级保护区内的农家乐、渔船等污染源进行集中整操,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并在附近安装谢传警示牌等,2009年9月底前完成。
2.对北郊水源地保护区内的鱼塘进行整治。拆除或关闭一级保护区内的鱼塘,对二级保护区内的鱼塘进行集中整治,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2009年12月底前完成。责任单位:惠济区人民政府责任人:惠济区人民政府区长3.尖岗水库、常庄水库至西流湖明渠综合整治工程。对尖岗水库、常庄水库至西流湖的河道进行疏浚,对设置的排污口进行整治,2010年12月底前完成。责任单位:市水利局责任人:市水利局局长
(五)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清理工程
1.一级保护区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对尖岗水库、常庄水库和西流湖一级保护区内的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和处置,2009年9月底前完成。
2.对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单位进行搬迁。根据《××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9)6号)中污染源调查情况,对位于尖岗水库、常庄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单位实施搬迁,2012年12月底前完成。
3.对一级保护区内的村庄进行搬迁。对位于尖岗水库、常庄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的村庄搬迁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2013年12月底前完成搬迁。责任单位:二七区政府、中原区政府
责任人:二七区政府区长、中原区政府区长
(六)饮勇十水源地环境应急能建设和预警监控啼系建
辱
1.加强饮用水十源地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分别建愧应急机制和制度、编制应急预案、组建薛急队伍、配备应急装备,建立完善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体系,2009年9月底前完成。责任单位:各水源地管理部门责任人:各水源地管理部门负责人
2.建立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在石佛沉沙池、黄河水源厂沉沙池各建一套多参数水质自动监测
站,以监视饮用水水质的变化情况,对危险的水质变化信息及时处理、及时预警,应对突发饮用水污染情况,并与市环境监控中心联网,2009年10月底前完成。责任单位:市市政管理执法局责任人:市市政管理执法局局长
3.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系统。对市环境自动监控平台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系统,2009年10月底前完成。
4.加强监管,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责任人:市环保局局长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责任怠位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认真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主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要设立专门机垢,制川各自的工作方案,锹真功夫,采取硬措施,切实把饮勇水水写地保护堡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执法力度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各部门要硬起手腕,严格执法。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市政和水利部门要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监督管理;规划部门要结合“规划执法年”,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地周边村庄城乡规划的执法力度;各水源地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对查处的超出本部门执法权限的违法行为,要及时与相关管理部门沟通上报,杜绝执法空档;各区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对饮用水源地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三)强化环保督查市环保局要加强对市区饮用水水源地的日常巡查,建立监管记录,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市创模办要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督查制度,定期对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和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查,每月向市政府报告督查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市政府将组织监察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组成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工作督查组,开展对本方案执行情况的专项督查,定期对督查情况进行通报。
(四)落实资金保障市财政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工作的资金保障,确保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各项工硨资金足额、及付到位。四仮责任追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河南省监察厅河南省环境保护局关邮违反环境保氦x定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法律胆规规定实施责任究。根据本方案对工作不落实、凡不成方列的专项整治任务的,由市监察部门会同环保部门追究相关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因违法排污或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严重污染的,属于行政机关的,由市监察部门会同环保部门查处,污染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非行政机关的,由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查处,追究单位和责任人责任。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 篇2
1.1 水源地基本情况
我国饮用水需要进一步提高水源保护。水源保护区上游大量的使用农业化肥和农药, 大量的排放污水, 更加严重的非点源污染。非法开采厂房、建度假村、疏浚石等工作全部都在水源保护区附近存在进行。我国的饮用水水源地立法滞后, 监管和执法力度不够。还存在对水源保护区随机倾倒垃圾, 污水和其他现象, 一些污水处理设施, 管理混乱, 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 污染企业缺乏有效的治理, 农村土地租赁企业, 一些企业快速成功和即时利益, 污染严重。由于不愿意支付的经营成本和间歇性操作, 由于违法成本远远低于成本, 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 保护措施和问责制甚至一些污水处理将直接排放。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建立水源地污染治理的生态环境和经济补偿机制。我国的地区是一个单一的供水, 这对饮用水水质构成威胁。污水处理设施的另一部分不正常运作, 缺乏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资金。
1.2 水质情况
根据水利部对全国和省城镇和县集中饮用水源的调查显示, 约三分之一的水质是不合格的, 根据饮用水源水环境保护部的调查显示, 约三亿立方米的水质不达标。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突出, 河流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安全隐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 城市水源受到工业污染的严重污染, 供水难以达到健康和安全的目标。长期使用的管道维修, 清洗, 各种病毒, 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滋生的长期使用, 一些供水管道实际上是一个繁殖, 严重影响水质, 造成两者的污染传输。
2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市水源环境问题突出
在城市供水能力方面, 部分地区, 尤其是西南地区工程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水利工程建设滞后。西北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时间很长, 需要解决。一些城市供水设施不够, 造成自建供水设施的无序发展, 水质安全问题无法得到保障。中西部地区乡镇的水渗透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低于城市和县级城镇。
最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颁布之前, 建设水质和处理过程是很难保证污水的安全符合新标准的要求, 现在该国已超过一半的城市供水管网泄漏率超过标准, 渗漏水的数以百万计的立方米, 并可引起水的过程中的输送下降;根据屋顶水箱和地下游泳池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到位, 部分设施不能及时清洗和消毒, 导致水质合格率降低。
2.2 检测能力薄弱
在检测机制方面, 部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纳入计划未能省人民政府批准和保护区非法排污事件发生, 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明确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水源保护, 但截至2011年底, 我国大部分以上的地级市特别是对于跨行政区域, 由于保护和管理措施得不到有效实施, 监测范围力度不够, 监测指标又不完备, 落后的监测手段, 低程度的自动化。部分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不广泛, 措施不健全, 不具有可操作性。城市供水应急能力建设刚刚起步, 水厂应急设备和物资储备缺乏。部门联动、产业联动和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反应机制不健全。
3 全面落实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措施
3.1 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划
作为地下水的饮用水源, 还有很大的一部分需要保护, 应进一步普查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科学合理的划定和调整。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 污染调查和评价的原因, 将污染源建立分类账面, 安全部门和污染预防和控制规划, 制定城市和农村水源保护计划。
3.2 整治现有污染源
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已建成,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准保护区已建成污染物排放或水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和设施, 限期整改的排放, 如果整改仍不能满足企业的排放, 因此, 国家应责令其拆除, 关闭或转移。
3.3 建设城镇综合污水处理设施
在水库上游, 设立“生态恢复, 生态管理, 生态保护, ”三道防线, 对污水, 垃圾, 厕所, 环境, 河流五个同步控制的水源区, 采取各种措施, 建立一个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库拆除的养鱼文化违反规章制度, 保护区应实施封闭管理, 水库上游的退耕还林和草, 生态建设的湿地和河岸生态滤带, 水净化。进行节水改造, 建设雨洪利用工程, 增加水池的水。目前, 将城市的水源地集中在保护范围里面, 并制定一些健全的保护措施。积极组织开展一些水处理示范和饮水安全污工程, 建立一套创新的机制, 并导致人民的商业模式。
3.4 控制污水排放量
从加强排污收费制度, 加大污染处罚力度的2个方面, 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水收费系统是承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的任务, 根据污水处理费的有关规定, 污水处理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排污费, 主要用于以下项目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重点污染源控制, 区域污染防治, 污染防治和新技术, 新技术开发, 示范和应用, 以及国务院其他污染治理项目的规定。并加大了对污染的处罚力度, 防止企业因存在2个高和一个低的违法排污现象的意图, 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 在一定程度上, 以增加排污企业的经营成本, 控制企业的排污行为。
4 结语
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管理 篇3
1.我国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管理中的问题
水源地的保护关系到千家万户。我国目前对水源地的保护在法律规定上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要求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水污染防治法》明确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其他等级保护区。在生活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供水安全等紧急情况下,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采取强制性的应急措施。另外,198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质矿产部还共同颁发了《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这些法律和法规性文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针对污染可能带来的问题而提出的保护性和管理性要求。虽然《水法》除了防治污染外还提出了防止水源枯竭、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要求。如何应对突发性事件,我国目前只有原则要求而没有详细的规定,体现在:1)对突发性事故的种类没有详细划分,对应对突发事件缺乏技术支持(包括技术导则、技术设备等);2)我国水源地的管理部门各不相同,有水利部门管的、建设部门管的,有地方管的、也有流域管理部门管的;同时我国水源工程设施管理与水源地的水质管理分离、水量调度与水质管理分离、原水管理与城市供水系统管理分离。在这样的管理分割和分离的状况下,如果出现突发性事件,牵涉部门多,应急反应将大打折扣,统一行动艰难;3)我国饮用水水源地总体状况及其供水系统未开展全面评估。过去对水源地的评估虽然至少包括水质状况的评估和工程安全方面的评估,但是这两个方面没有联系在一起,评价的结论往往是针对正常工作状况,对应急反应能力部分还不够详细具体,特别是输水管网、原水处理和配送系统,甚至废水处理系统的评估,几乎近于匮乏;4)应急保护信息不完整或决策时信息不足,将难于满足决策需要;5)我国水源地的保护与公众利益似乎还没有建立必要的联系,使用者和供应者之间似乎只有买卖关系,应急情况下的保护对策和公众应该知道的应急对策都还没有必要的联系渠道。
2.美国“9•11”事件后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地及其基础设施保护工作的做法值得借鉴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后,美国总统签署了反恐怖法,其全称为《公众健康安全和反恐怖准备及应对法》,该法规于2002年6月12日实施。其实,早在1998年,前总统克林顿就签署了关于美国重要基础设施保护的总统令。在这个总统令中,美国确定水及水工程是受国家保护的重要的基础资源和设施系列,规定美国国家环保局和美国大城市水局联合会为水安全方面的领导机构,美国水工协会为提供技术支持的部门。按照上述法律和法令,同时也由于“9•11”事件的发生,美国饮用水水源地及其基础设施的保护工作大大加快了步伐。“9•11”事件后,美国对针全国水源地的保护开展了大量工作,并使其中许多内容写进了《反恐法》,如美国环保局完成的《基本威胁报告》中,描述了类似恐怖事件侵袭模式,评价了水系统单元的脆弱性和各种相关因子。美国《反恐法》共分6个部分,其中第五部分为饮用水保障和安全。专门对饮用水的保障和安全进行了规定,如对供水人口在3300人以上的供水系统提出了5项新的保障要求。按这一规定,美国90%以上的人口都在此服务区内。《反恐法》对上述供水系统的5项要求是:必须实施脆弱性评价,保证提交给国家环保局的评价报告其数据具有法律效力,脆弱性报告必须提交给国家环保局,根据脆弱性报告准备或者修改应急对策,保证应急对策计划的数据准确。美国供水管理部门在进行脆弱性评估报告的编制中必须检查供水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或者可能遭到恐怖袭击后带来的污染,评估范围包括:供水管道和输水系统,地理障碍物,供水收集系统,前处理和处理系统,存储和配送基础设施,电子计算机和其他自动装置系统,使用、存储和处理有毒化学物质方面,操作和维修系统。上述系统在脆弱性评价报告中都必须给出评价结论。评价报告要求采取以下步骤得出其脆弱性程度的结论:供水系统的特性,包括主要供水目标和供水任务;确认并且排列出最不利结果以避免其发生;确定关键的、可能遭到恶意攻击而引起不良后果的供水系统部分;评价发生这种恶意攻击的可能性(以百分比计);评估反恶意攻击措施;分析目前存在的危险并且制定减少危险发生的优先计划。供水管理部门在完成脆弱性评价报告后,要根据评价报告准备应对和防范应急事件的对策计划(规划)。应急对策计划还要告诉公众遇到恐怖事件袭击后应该怎样行动,以及和遇到自然灾害的行动区别。对于美国来说,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遇到自然灾害时往往告诉大家用水要先煮沸,但是遇到恐怖袭击时就要告诉大家是否可以使用水龙头里的水。2002年11月,美国大城市水局联合会领导下的水信息和分析中心正式运转,不仅面向饮用水供水管理部门,也面向污水处理部门。中心将向水管理部门提供与联邦政府国家安全部门和法律实施、环境和公共健康部门的联系渠道,帮助供水管理部门评价潜在危险和采取对策,同时也分析一些突发事故报告。从中美两国应急对策的差别看到的是管理水平的差距。我国社会和大众还没有把水源地的保护放在一个很高和很重的位置,这里面既包括我们的生活习惯等文化意识上的差距,也包括我们技术手段落后等方面的因素。
3.结语
尽管客观上我国许多水源地从为农业灌溉为主转变为向城市供水为主,但是在管理上依然依靠传统的一套,只讲“供”,少讲“护”。随着干旱的频繁发生、供水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现代生活理念的不断增强,同时也因为污染等各种突发危险因素发生概率的增多,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的责任将越来越重大。许多国家对水源地的保护是完全封闭式的,对水源地的保护类似于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比如重要的核设施、发电厂等,而我国的大多数水源地还处于敞开式或半敞开式的状况。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看来,我国在水源的保护方面,急需开展许多基础性的调查、研究和管理工作。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 篇4
改善湖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调水技术与方案
研究课题择优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本课题采取公开发布指南,以评审方式择优选择课题的承担单位。
此次发布的课题申请指南为根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之主题一《湖泊》的项目三《巢湖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编写。
1、项目总体目标
针对我国发展中地区大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控制中面临的问题,选择巢湖为研究示范区,以控源为主,同时兼顾流域磷背景值较高的特征,强化污染物监管,并与生态修复相结合,从湖泊流域整体考虑,开发与集成适用于发展中地区大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控制的适用技术,建立污染源监管体系、以及流域管理机制与体制。通过示范工程检验其可行性。为我国同类地区大中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控制积累经验,提供实用技术。
2、总体研究内容
在对危及巢湖东湖区的水源地供水安全的主要污染源调查 1
和控制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适合于巢湖流域的工业点源、农业以及自然本底营养的面源污染控制的技术,开发与集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并应用在与研究课题紧密联系的示范工程和依托工程中,达到削减水源地周边污染源的目的,实施饮用水源区的生态工程,并提出巢湖生态调水方案,同时开展重污染河流入湖区域的综合治理,确保巢湖的水质安全。
3、课题分解
本项目的主要内容分解为7个课题,分别为《受工业污染入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受农业面源污染入湖河流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自然本底营养对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控制技术》、《湖泊直立堤岸基底改善与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湖泊水源保护区物理-生态净化与水质保障技术及工程示范》、《改善湖泊饮用水源地水质的生态调水技术与方案研究》、《流域面源水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管理技术方案》,二、指南内容
(一)课题名称
择优课题的名称是《改善湖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调水技术与方案研究课题》,为水专项湖泊主题《巢湖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的第六个课题(课题编号2008ZX07103-006)。
(二)研究目标
在巢湖半封闭水域,针对巢湖现状江湖水量交换不足、湖泊水体更新周期缓慢、湖体富营养化严重和饮用水源地水质长期恶化的现实,以抑制蓝藻暴发、保障巢湖市饮水安全和湖泊功能持续综合利用为主要目标,研究江湖水量交换规律与生态调水条件,开展湖泊生态调水现场试验并进行观测试验,研发巢湖生态补水调控关键技术,论证兼顾多目标要求的生态调水总体技术方案,评估生态调水对水源地水质改善的环境效益与生态风险的控制对策,为巢湖水质、水量、生态与防洪、排涝、供水综合调控提供技术支撑和应用示范,并为我国同类大中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控制积累生态调水经验并提供实用技术。
(三)研究内容
选择作为巢湖市唯一水源保护区、巢湖东部典型重污染的集中式水源功能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作为巢湖饮用水源保护区水环境容量扩大、水质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与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示范区,开展巢湖江湖水量交换规律研究、示范工程现场调水观测试验、湖泊多目标生态水位调控技术、生态调水环境效益与风险控制综合评估技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研究论证巢湖生态调水总体方案。主要研究内容有:
研究内容1:江湖水量交换规律与巢湖生态调水条件论证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开展巢湖通江水系变迁历史调查,研究巢湖通江河道演变、过流能力、特征水位;分析人工控湖前、后巢湖江湖水量交换量、交换过程,以及水旱灾害、水生生态系统
变化情况;研究江、湖、河同步水位相互关系及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基于长江干流、输水河道、巢湖水文条件与防洪排涝要求,研究巢湖与不同引水口门、不同引江线路组合的江湖水量交换条件,提出泥沙淤积控制方案。
研究内容2:示范工程现场调水观测试验与多目标生态水位调控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凤凰颈调水线路为示范工程,开展引水前水环境(水质、生物、底泥)背景评价和现场调水试验。客观评价巢湖水体交换前后总磷、总氮、藻类、泥沙、钉螺扩散等指标时空变化与防洪、排涝、供水、航运、运行费用等方面影响情况,评价和检验示范工程调水效果,提出适合于巢湖生态环境改善及饮用水源地水质保障的优化调水方案。研究兼顾湖泊蓄洪、灌溉供水、水产航运与水质改善、水生植物等综合利用功能的湖泊生态水位要求,发展兼顾湖泊各种生态服务功能的湖泊多目标生态水位的比较方法与调控技术,提出巢湖生态水位综合调控方案的建议。
研究内容3:巢湖生态调水方案构建与水源地水质改善效果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巢湖引江方式和引江时机,分析现状和规划条件下河道输水能力与安全引江水量,论证巢湖生态调水引江规模与线路布局,研究兼顾防洪排涝体系完善、巢湖水环境改善、江湖生命通道重建、全省水资源配置、通江航道建设等
为一体的生态调水总体方案。基于防洪、排涝、供水、航运安全的前提下,针对不同调水线路方案,研究巢湖流场、水位、水质、营养盐及生物量等参数的时空变化规律,构建生态调水调控方案与仿真演示系统,建立河湖一体的动态耦合水量水质模型,对巢湖水质改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适合于巢湖生态环境改善及饮用水源地水质保障的优化调水方案。
研究内容4:生态调水环境效益与风险控制综合评估技术及管理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析引水区和排泄区的长江干流河段、受水区的巢湖水域和防洪保护区及供水区的巢湖及调水线路沿线状况,建立湖泊调水效益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发生态调水对湖泊及长江水环境、营养盐、生物量变化影响的评估体系,研发引水水源地江滩钉螺安全控制技术和引江水源水及输水水质安全保障技术,构建在气象、水情预报条件下生态调水对巢湖及调水沿线的防洪与排涝风险控制与综合管理体系和巢湖生态调水长效监控评估与管理系统。
(四)考核指标与预期成果
(1)考核指标
(1)人工控湖前后的巢湖与长江江湖水量交换规律;
(2)每年开展1~2次现场调水试验,实现年均调水至少为2亿m3,最大达到6~8亿m3;
(3)兼顾湖泊各种生态服务功能的湖泊多目标生态水位的分析方法与调控关键技术;
(4)反映水位、水量、水质、营养盐及生物量等参数时空变化的河湖一体动态耦合水量水质模型;
(5)兼顾防洪排涝、水环境改善、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为一体的生态调水总体方案论证技术;
(6)生态调水对湖泊及长江水资源、水环境、营养盐、生物量变化影响的评估体系;
(7)气象、水情预报条件下生态调水对巢湖及调水沿线的防洪与排涝风险控制与综合调度管理体系。
(2)预期成果
(1)《人工控湖前后江湖水量交换规律与引江条件研究报告》;
(2)《现场调水试验水质水量同步观测报告》;
(3)《巢湖多目标生态水位与调控研究报告》;
(4)《河湖一体的动态耦合水量水质系统模型》;
(5)《巢湖生态调水总体方案论证报告》;
(6)《巢湖生态调水效果与生态风险评估报告》;
(7)《巢湖生态调水防洪风险评估及综合调度管理报告》。
(五)课题实施年限
2008年至2010年。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 篇5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
(试 行)
二○一○年九月
— i —
目 次 总则„„„„„„„„„„„„„„„„„„„„„„„„„„„ 1 1.1 适用范围„„„„„„„„„„„„„„„„„„„„„„„ 1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3 术语和定义„„„„„„„„„„„„„„„„„„„„„„ 1 2 水源地选址和建设 „„„„„„„„„„„„„„„„„„„„„ 3 2.1 水源地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 3 2.3 水源地的建设„„„„„„„„„„„„„„„„„„„„„ 5 2.4 水源地的环境要求 „„„„„„„„„„„„„„„„„„„ 6 3 水源地污染防治„„„„„„„„„„„„„„„„„„„„„„ 6 3.1 生活污水防治„„„„„„„„„„„„„„„„„„„„„ 6 3.2 固体废物防治„„„„„„„„„„„„„„„„„„„„„ 8 3.3 农药污染防治„„„„„„„„„„„„„„„„„„„„„ 9 3.4 化肥污染防治„„„„„„„„„„„„„„„„„„„„„10 3.5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11 3.6 工业污染防治„„„„„„„„„„„„„„„„„„„„„12 3.7 其他污染防治„„„„„„„„„„„„„„„„„„„„„12 4 藻类水华控制和地下水污染修复„„„„„„„„„„„„„„„13 4.1 藻类水华控制„„„„„„„„„„„„„„„„„„„„„13 4.2 地下水污染修复„„„„„„„„„„„„„„„„„„„„14 5 水源地环境管理„„„„„„„„„„„„„„„„„„„„„„17 5.1 完善环境管理机制„„„„„„„„„„„„„„„„„„„17 5.2 开展环境信息调查和风险源排查„„„„„„„„„„„„„17 5.3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18 5.4 保障水质安全„„„„„„„„„„„„„„„„„„„„„20 5.5 加强公众参与„„„„„„„„„„„„„„„„„„„„„20 附录 A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污染防治技术表 „„„„„„„„ 22 附录 B 本指南用词说明 „„„„„„„„„„„„„„„„„„„ 26
— ii — 总则 1.1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选址、建设、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等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现用、备用和规划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工作。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HJ/T 81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GB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HJ/T433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 HJ/T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GB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GB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1.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3.1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
指供水小于一定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在1000 人以下)的现用、备用和规划饮用水水源地。根据供水方式可分为联村、联片、单村、联户或单户等形式(以下简称为“饮用水水源地”或“水源地”)。
1.3.2 水源保护范围
为了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障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在以下区域内采取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
地表水水源保护范围:河流型水源地取水口上游不小于 1000 米,下游不小于100 米,两岸纵深不小于50 米,但不超过集雨范围;湖库型水源地取水口半径 200 米范围的区域,但不超过集雨范围;
水窖水源保护范围:集水场地区域。地下水水源保护范围:取水口周边30米-50米范围。
1.3.3 粪便无害化处理
对人畜粪便采取一定处理措施,使其达到国家和地方粪便无害化相关标准的过程。
1.3.4 卫生厕所
有墙、有顶,厕坑及贮粪池不渗漏,厕内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贮粪池密闭有盖,粪便及时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厕所。
1.3.5 人工湿地
人工筑成的水池或沟槽,底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填充一定深度的土壤或料层,种植芦苇类维管束植物或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污水由湿地一端通过布水管渠进入,与生长在填料表面的微生物和水中溶解氧进行充分接触而获得净化。
1.3.6 稳定塘
污水停留时间长的天然或人工塘。主要依靠微生物好氧和(或)厌氧作用,以多级串联运行,稳定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水源地选址和建设
2.1 水源地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饮用水水源地可以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等类型,地表水源主要包括河流、湖库(坑、塘)、山涧水、集水池等类型,地下水源主要包括井水、泉水等类型。在地表水与地下水都极度匮乏的特殊情况下,可考虑收集降水作为水源。
2.1.1 地表水(1)河流
河流型水源优点是取水简易且水量大;缺点是易受污染。
(2)湖库
湖库型水源优点是水量充足、供水稳定且取水便利;缺点是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
(3)水窖
水窖型水源优点是水源获得较为直接容易,缺点是供水量不稳定,水质水量均难以保证及控制。
2.1.2 地下水(1)井水
井水型水源的优点是靠近用水区,取水简易,水质稳定且不易被污染;缺点是易受地下水位影响,干旱地区取水深度较深,一般家庭自备井难以获得较优质的水源。
(2)泉水
泉水型水源的优点是水质好且不易受到污染;缺点是供水量不稳定,有潜在污染的可能。
2.2 水源地选址
在现有水源水质、污染源等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是否水量充足、水质良好、取水便捷、潜在风险低等条件,判断现有水源是否可以继续使用。在现有水源供水量或供水水质不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可选择新的饮用水水源地。新水源地的选择需对现场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同时进行水源水质检测。
按照饮用水质的安全性,一般的顺序是:井水、泉水、河流、水库、湖泊。按照饮用水量的充足性,一般的顺序是水库、湖泊、河流、井水、泉水。按照输送水的便捷性,一般的顺序是井水、河流、泉水、水库、湖泊。
水源地不应位于洪水淹没区、浸泡区、坍塌及其他形变区。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一般应选择在居住区上游河段,水流顺畅、采用河岸渗透取水傍河取水方式;应尽量避开回流区、死水区和航运河道;在有潮汐影响的河流取水时,应避免咸潮对取水水质的影响。湖库型饮用水水源,要考虑湖库泥沙淤积或水生生物生长对取水口周围的影响,应采用中层水;应避开支流入口、大坝等区域。地下水型水源应尽量设在地下水污染源的上游,选择包气带防污性好的地带;地下水型水源应避开排水沟、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设施等人为活动影响,周围20~30 米内无厕所、粪坑、垃圾堆、畜圈、渗水坑、有毒有害物质和化学物质堆积等。
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可参考上述要求选择备用水源地,选择与现有水源地相对独立控制取水的水源地作为备用水源地。
2.3 水源地的建设 2.3.1 地表水水源地建设
河流、湖库型水源,取水点应尽量靠近河流中泓线、湖库中心或距离河岸、湖边较远的地方。宜修建取水码头或跳板以便直接从河流、湖库中心取水。若采用导流渠、蓄水池或潜水泵从水体中心引水,宜修建砂滤井或用砂滤缸进行混凝沉淀和消毒。在池塘多的地区应采用分塘取水。河流取水口周围 100 米及上游 500 米处,湖库周围 500 米处应设
立隔离防护设施或标志。
水窖应修建专门的雨水收集池,并在收集池附近修建简单的沉淀、净化处理设施。收集池周围修臵排水沟,防止地面径流污染水源。严重缺水地区水窖集水场应尽可能选择开阔地带,土壤有害因子背景值较高的地区应采用场地硬化的方式。
2.3.2 地下水水源地建设
地下水井应有井台、井栏和井盖,宜采用相对封闭的水井;井底与井壁要确保水井的卫生防护;大口井井口应高出地面50 厘米,并保证地面排水畅通。室外管井井口应高出地面20 厘米,周围应设半径不小于 1.5 米的不透水散水坡。联村、联片或单村取水井水周围 100 米处应设立隔离防护设施或标志。
在泉水水源附近建设引泉池,泉水周围 100 米及上游 500 米处应修建栅栏等隔离防护设施,在泉水旁设简易导流沟,避免雨水或污水携带大量污染物直接进入泉水。引泉池应设顶盖封闭,并设通风管。引泉池进口、检修孔孔盖应高出周边地面一定距离。池壁应密封不透水,壁外用粘土夯实封固。引泉池周围应作不透水层,地面应建设一定坡度坡向的排水沟;引泉池池壁上部应设臵溢流管,池底应设臵排空管。
2.4 水源地的环境要求
水源水质应符合国家有关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的规定。采用地表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水质应参照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规定;采用地下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水质应参照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规定。在没有水质净化处理的情况下,水源应参照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规定。当水质不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规定时,不应作为饮用水水源。若限于条件需加以利用时,应采用相应的净化工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应参照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规定。水源地污染防治 3.1 生活污水防治
水源保护范围内不得修建渗水的厕所、化粪池和渗水坑,现有公共设施应进行污水防渗处理,取水口应尽量远离这些设施。水源保护范围内生活污水应避免污染水源,根据生活污水排放现状与特点、农村区域经济与社会条件,按照《农村生活污染技术政策》(环发„2010‟20 号)及有关要求,尽可能选取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已建环境基础设施、操作简便、运行维护费用低、辐射带动范围广的污水处理模式。
3.1.1 分散处理
将农村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污水管网建设并收集,以稍大的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联合为宜,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污水分片收集后,采用适宜的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人工湿地
或稳定塘等形式处理村庄污水。
分散处理模式具有布局灵活、施工简单、建设成本低、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出水水质有保障等特点。适用于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污水处理。在中西部村庄布局较为分散的地区,宜采用分散处理模式。
3.1.2 集中处理
集中处理模式对村庄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建设处理设施处理村庄全部污水。污水处理采用自然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等工艺形式。
集中处理模式具有占地面积小、抗冲击能力强、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等特点。,适用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企业或旅游业发达地区污水处理。在东部村庄密集、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宜采用集中处理模式。
3.1.3 纳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
纳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模式指村庄内所有生活污水经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后,统一接入邻近市政污水管网,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村庄污水。
该处理模式具有投资少、施工周期短、见效快、统一管理方便等特点。适用于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符合高程接入要求的村庄污水处理。靠近城市或城镇、经济基础较好,具备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由“分散治污”向“集中治污、集中控制”转变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采用。
3.2 固体废物防治
水源保护范围内禁止设立粪便、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站;禁止堆放医疗垃圾;禁止设立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堆栈。
水源保护范围内厕所达到国家卫生厕所标准,与饮用水源保持必要的安全卫生距离。水源保护范围内粪便应实现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水源地。对新厕所的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进行抽样检测,粪大肠菌、蛔虫卵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7959)的规定。
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的原则,鼓励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对不同类型的垃圾选择合适的处理处臵方式。厨余、瓜果皮、植物农作物残体等可降解有机类垃圾,可用作牲畜饲料,或进行堆肥处理。煤渣、泥土、建筑垃圾等惰性无机类垃圾,可用于修路、筑堤或就地进行填埋处理。废纸、玻璃、塑料、泡沫、农用地膜、废橡胶等可回收类垃圾可进行回收再利用。医疗废弃物、农药瓶、电池、电瓶等有毒有害或具有腐蚀性物品等有毒有害类垃圾,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妥善处理处臵。
倡导水源保护范围内农村垃圾就地分类,综合利用,应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臵 ”的模式进行收
集,将可回收类垃圾回收再利用,对有毒有害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就地堆放造成水源污染。开展农村医疗废物、废弃农药瓶、电池、电瓶等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回收工作,实行县政府出资回收、环保局集中处臵、乡镇政府分片转运、村级环保协管员代收暂管的处理模式。
3.3 农药污染防治
水源保护范围内宜发展有机农业,采取适当农艺技术并辅以生物及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的发生。水源保护范围内严禁施用高残留、高毒农药(如克百威、涕灭威、甲磷胺等),农药包装物及清洗器械的污水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妥善处臵,不应随意丢弃和处臵。应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物理防治方法。
3.3.1 选用低毒农药
选用低毒农药是通过改良农药的毒性,选用毒性小、环境适应性强的农药,来降低其对水源的污染。农药的化学特性是影响农药渗漏的最重要因子,在生产中应尽量选用被土壤吸附力强、降解快、半衰期短的低毒农药。
3.3.2 应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具有无污染、无残留、高效、低成本的特点,应大力推广应用。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安全、环境兼容性好、不易产生抗性、易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来源广泛等优点;但多数生物农药作用速度缓慢、受
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田间使用技术也不够成熟。
3.3.3 生物降解
生物降解是通过生物的作用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包括动物降解、植物降解、微生物降解等,具有低耗、高效、环境安全等优点,成为防治农药污染最有优势的技术。可针对农药品种、环境条件在受农药污染的水源保护范围内培养专性微生物、种植特定植物、投放特定土壤动物等来降解农药。
3.4 化肥污染防治
水源保护范围内应采用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施肥方案等方式确定化肥合理用量。鼓励施用有机肥,发展有机农业。在农田和水源之间建立生态缓冲带或保护带拦截农田流出的养分,防止养分直接流入水源。化肥污染防治方法主要有测土配方施肥、施用缓释肥、发展有机农业等方法。
3.4.1 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满足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需要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流失对饮用水源的污染。
3.4.2 施用缓释肥
缓释肥是在化肥颗粒表面包上一层很薄的疏水物质制成包膜化肥,对肥料养分释放速度进行调整,根据作物需求释放养分,达到元素供肥强度与作物生理需求的动态平衡。目前,缓释肥主要有涂层尿素、覆膜尿素、长效碳铵等类型。缓释肥可以控制养分释放速度,提高肥效,减少肥料施用量和损失量,降低对水源的污染。
3.4.3 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 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 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 农业生产方式。在水源保护范围内宜发展有机农业,有效减少农用化学物质对水源的污染风险;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绿肥施用等措施保持土壤养分循环。
3.4.4 建设生态缓冲带
在农田和饮用水源间建设生态缓冲带,利用缓冲带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拦截农田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源。
3.5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内禁止建设畜禽养殖设施。对于分散式饮用水源保护范围外可能对水源产生影响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鼓励种养结合和生态养殖,推动畜禽
养殖业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臵。水源保护范围之外可能对水源产生影响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应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要求,其清粪工艺、粪便贮存及处理利用、污水处理、畜禽尸体处臵、污染物监测等应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 81)的相关规定;污染物的排放应按《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596)执行。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周边的分散式畜禽养殖圈舍应尽量远离取水口,应配备粪便、污水污染防治设施,禁止向水体直接倾倒畜禽粪便和污水。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畜禽粪便在堆放过程中随水流失,鼓励建设沼气池,配套改厨、改厕、改圈,并保障运行良好,无害化处理后的沼液和沼渣可还田利用。
3.6 工业污染防治
禁止在水源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应依法予以拆除或关闭。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威胁供水安全的,应当责令有关企业事业单位采取停止或者减少排放水污染物等措施。在水源保护范围周边的工业企业进行统筹安排,工业企业发展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合理布局,应限制发展高污染工业企业。
3.7 其他污染防治
水源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洗涤、旅游、水产养殖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臵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水源的距离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或国家有关规定。运输有毒有害物质的车辆,应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并配备防渗、防溢、防漏的安全保护装臵,方可通行。藻类水华控制和地下水污染修复 4.1 藻类水华控制
当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发生藻类水华时,优先考虑更换水源,无可替换水源时再启动藻类水华控制工作。针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的水华主要发生区域,分析其水文、水化学特征、营养负荷特征,以不同水华发生特征为基础,研究制定水华控制方案。适合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的除藻技术有机械打捞、工程物理、生物控藻三类。
4.1.1 机械打捞
高效机械打捞和水藻高效分离技术:通过合适的过滤或者絮凝等技术与装臵,高效打捞并实现藻水分离。藻类打捞时间和地点确定技术:根据短期的气象与水文预测信息,确定在未来时间内藻类水华易聚集的时间和地点,组织人员和
机械,在藻类高度聚集的水域打捞藻类,提高打捞效率。藻类与畜禽粪便混合发酵生产沼气技术:根据藻类难以发酵的特点,将其与畜禽粪便混合,提高发酵生产沼气的效率。
4.1.2 工程物理
利用过滤、紫外线、电磁电场等物理学方法,对藻类进行杀灭或抑制的技术。物理方法除藻效果普遍较好,可持久使用,但一次性投入成本很高且处理能力有限,大都局限于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4.1.3 生物控藻
生物控藻技术即利用藻类的天敌及其产生的生长抑制物质来控制或杀灭藻类的技术,主要包括: ①利用藻类病原菌(细菌、真菌)抑制藻类生长;②利用藻类病毒(噬藻体)控制藻类的生长; ③利用植物的抑制物质、植物间的相互抑制以及富集和争夺营养源的抑藻作用;④利用食藻鱼类控制藻类生长;⑤酶处理技术。生物防治是最为科学的方法,藻类不易采用化学药剂来彻底杀灭,一是难以做到,二是代价太大,三是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平衡;改用生物学方法并不是彻底杀灭或消除藻类,而是利用生态平衡原理将藻类的生长和繁殖控制在非危害水平之下,从而控制藻体数量、防治富营养化带来的各种危害。
4.2 地下水污染修复
当地下水型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发生污染时,优先考虑更换水源,无可替换水源时再启动地下水污染修复工作。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主要有物理法修复技术、化学法修复技术、生物法修复技术和复合修复技术等。
4.2.1 物理法修复
物理法修复指技术的核心原理或关键部分是以物理规律起主导作用的技术,主要包括水动力控制法、流线控制法、屏蔽法、被动收集法等。
(1)水动力控制法
水动力控制修复技术是建立井群控制系统,通过人工抽取地下水或向含水层内注水的方式,改变地下水原来的水力梯度,进而将受污染的地下水体与未受污染的清洁水体隔开。井群的布臵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2)流线控制法
流线控制法设有一个抽水廊道、一个抽油廊道(设在污染范围的中心位臵)、两个注水廊道(分布在抽油廊道两侧)。首先从上面的抽水廊道中抽取地下水,然后把抽出的地下水注入相邻的注水廊道内,以确保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力梯度。同时在抽油廊道中抽取污染物质,但要注意抽油速度不能高,但要略大于抽水速度。
(3)屏蔽法
屏蔽法是在地下建立各种物理屏障,将受污染水体圈闭起来,以防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蔓延。常用的灰浆帷幕法是用压力向地下灌注灰浆,在受污染水体周围形成一道帷幕,从而将受污染水体圈闭起来。
(4)被动收集法
被动收集法是在地下水流的下游挖一条足够深的沟道,在沟内布臵收集系统,将水面漂浮的污染物质如油类污染物等收集起来,或将所有受污染的地下水收集起来以便处理的一种方法。
4.2.2 化学法修复
地下水污染的化学修复技术指技术的核心流程使用化学原理的技术,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有机粘土法和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
(1)有机粘土法
有机粘土法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有机粘土有效去除有毒化合物。利用土壤和蓄水层物质中含有的粘土,在现场注入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使其形成有机粘土矿物,用来截住和固定有机污染物,防止地下水进一步污染。
(2)电化学动力法
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是利用土壤、地下水和污染电动力学性质对环境进行修复的新技术。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将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地下水及土壤区域,通直流电后,在此区域形成电场。在电场的
作用下水中的离子和颗粒物质沿电力场方向定向移动,迁移至设定的处理区进行集中处理;同时在电极表面发生电解反应,阳极电解产生氢气和氢氧根离子,阴极电解产生氢离子和氧气。
4.2.3 生物法修复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别培养的生物(植物、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在可调控环境条件下将污染物降解、吸收或富集的生物工程技术。生物修复技术适用于烃类及衍生物,如汽油、燃油、乙醇、酮、乙醚等,不适合处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4.2.4 复合法修复
复合法修复技术是兼有以上两种或多种技术属性的污染处理技术,其关键技术同时使用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中的两种或全部。如渗透性反应屏修复技术同时涉及物理吸附、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等几种技术;抽出处理修复技术在处理抽出水时同时使用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注气-土壤气相抽提技术则同时使用了气体分压和微生物降解两种技术。水源地环境管理 5.1 完善环境管理机制
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机制。联村供水的经营单位要设立专人负责水源地环境管理;单村、联户、单户取水的村应安排专人负责水源地环境管理。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是 “以奖促治”政策重点支持之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
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的实施方案 》,环境问题突出的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应积极申请“以奖促治”资金,有针对性地实施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切实保障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
5.2 开展环境信息调查和风险源排查
应至少每五年组织开展一次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了解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布、服务人口等情况,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水资源、水文地质等因素,筛选一定比例代表性强的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水质监测,排查影响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源,并对水源保护范围内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建立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动态数据库。对于因受污染已达不到饮用水水源水质要求,经论证难以恢复饮用水功能的水源地,地方政府应有计划的进行撤销和调整。
5.3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
建立污染防治联动体系,相邻地区或上下游地区应建立监测预警、信息沟通及联席会议机制,一旦发生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或存在重大水环境隐患,应立即通知相邻区域或上下游政府及环保部门,及时对水源地污染采取措施,启动应急预案,保障环境安全。
当地政府、周边企业和供水单位应分别编制分散式饮用水水源防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加
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报告与处臵,加强水源安全的预防,发现饮用水水源水质污染情况应立即向环保部门举报,当地环保部门在接报后应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并派人赶赴现场对水质进行检查监测,如发现水质异常应立即通报,禁止取水。分类给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原因及处臵方法。
在灾害等特殊条件下,水源地可能会遭受污染,应及时启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密切监测水质。分析水质恶化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水质恶化是由于水源地本身的原因或者不可抗拒外力引起,应考虑更换水源地;如水质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外部环境变化所致,应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后采取相关措施减少或消除环境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量请专业人员采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对当地水源进行水质全面检测。在应急情况下,可配备便携水质检测仪器(如目测比色计、便携式水质细菌检验箱、便携式水质理化检验箱等),对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部分肠道致病菌及水质理化等重要指标进行快速检测(通常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器可以在 1 小时内获得检测结果)。在缺少必要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应急情况下,可以用一些简易可行的经验判断方法来判断水质。
(1)眼看
清洁的饮水应是无色透明的,如水体颜色异常,则表明水质变坏。水体受到腐殖质污染,可出现黄棕或黄褐色;受到锰盐、铁盐污染,则出现黄褐或铁锈色;水体混有藻类,呈黄绿色;混有泥沙、粘土,则呈混浊而有异常颜色。
(2)鼻闻
清洁的水是没有异常气味的,受到污染后,往往有异味。饮水被粪便污染可有粪臭味;受苯、甲苯等污染,会有芳香味;水中有含硫有机物,会有臭蛋味。根据水的气味特点,可初步判断污染源,为保护和处理水质提供条件。
(3)查水温
地面水的温度常随外界气候变化,而地下水的温度较为恒定。如果水温突然增高,则不论地面水或地下水,往往是受到污染的表现。当水质受到粪便、污物、动植物残体污染,这些有机物分解时,会放出大量热,使水温升高。从卫生角度讲,水温越低,水质越好。
(4)查沉淀物
被污染的饮水,通常含有较多的固体悬浮物和溶解性物质。因此,水中悬浮物和溶解物的含量,可作为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检查时,可将饮水装入透明玻璃瓶中,经过 24 小时沉淀再观察瓶底的沉淀物;沉淀物多,则水质不清洁。
(5)舌尝
清洁的饮用水应是无异常味道的。水的异味,大致可分
苦、咸、酸、甜、涩 5 种。异味的存在说明水质变坏。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钾时,水变咸、变苦;含有硫酸钠、硫酸镁时,水味变苦;含有铁盐、锌盐时,水味变涩;含有某些金属氧化物、金属盐或有机物时,水味变甜;含有腐殖质、藻类、异味物质,则有鱼腥味、霉味等味道。
5.4 保障水质安全
现有水源地使用要加强卫生防护,做好卫生清理与消毒工作,注意看管维护。定期整治水源地附近环境,避免病毒、细菌污染水源。水源周边的厕所、禽畜圈棚、禽畜尸体应定期清理干净,清理时不得采用就地焚烧方式。
5.5 加强公众参与
加强水源环境防护方面知识宣传和技术指导,大力推广科学种田、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增强农民的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的水源地环境保护机制。保护水源人人有责,禁止人为污染水源。当发现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发生变化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当发现有违法行为时要及时制止;当发现污染饮用水源的行为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保护、宣传两手抓,水源保护靠大家。提高农民自发保护饮用水源地的认识,在积极了解饮用水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知识的同时,向家人、朋友、邻居宣传饮用水源保护,加强权利和责任意识。
附录 B :
本 指 南 用 词 说 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指南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 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或“禁止” ;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 篇6
问题及保护对策
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但乡镇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明显滞后。我国西南石漠化地区乡镇及农村人口规模大,但由于水源多属于山区、半山区的岩溶地下水,点多面广,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源相对复杂,导致乡镇及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保护成为一个盲点,***市就是典型代表。
一、水源地基本情况
(一)水源地数量、类型及分布
根据统计调查,***市乡镇及农村现状供水人口在 1000 人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有 88 处,包括水库型 2 个、河流溪沟型12 个、地下河及地下水 74 个。全市乡镇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特点是:一是数量多、较分散,占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总数的 97.78%;二是水源地类型主要是地下潜水,占比 84.09%,大部分分布在石漠化山区;三是来水量相比溪沟水源地更稳定、供水覆盖范围大,即使在 2010年-2012 年的西南地区三年严重干旱时期大部分仍然可以供水;四是地下水水文条件及污染源与平原区相比更复杂,区域内岩溶凹地、落水洞、岩溶漏斗、地下暗河、地表盲谷较发育,补给径流区内地层性质、断层分布及岩溶漏斗分布、地下暗河走势、地表水系分布交叉程度高。
(二)水源地水质
全市大部分地下水水源地均存在氨氮和细菌总数超标,2 个
Ⅴ类,部分达到劣Ⅴ类。
(三)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现状
1.管理与保护部门。乡镇及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均由当地乡镇水利站管理,但基本没有能力实施保护。
2.规范化建设。全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基本没有标志,也没有明确的水源地范围,多数水源地取水口及周边无任何防护设施。
3.监测体系。全市乡镇及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一般由环境监测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不定期的监测,但监测的周期、水源地及指标不固定,存在重复监测的现象,水源地管理部门也难以及时掌握检测结果,监测体系不完善。
4.水源地范围。截止2016年8月底,全市没有划分乡镇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没有明确的水源地范围,仅能确定取水口位置,也不确定地下水水源补给径流区范围。
二、存在问题与分析
(一)重水源工程建设,轻管理与保护
***市水务局近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但仅仅在水量上得到较好的保障,建成后即交由当地乡镇政府、水利站或村组管理和运行,而受到人员编制、专业知识和经费的限制,当地乡镇政府、水利站或村组难以实现对水源地的有效管理,水源保护成为一个盲点,供水水质安全难以保障。
(二)基础资料不足,保护难度大
相关部门掌握的***市水文地质信息有限,水文地质图比例精度不足,同时岩溶凹地、落水洞、岩溶漏斗、地下暗河较发育,给水源地污染源范围、类别、分布和规模增加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污染源点多面广,工作量较大
***市的地下水水源水质与降水与否联系较紧密,降雨时水质较差,导致地下水的污染源范围不局限在其补给径流区内,大量规模小、数量多而分散的村庄、农田均是其污染源。因此,单项污染整治工程规模较小,但数量多,相邻水源地之间的污染整治具有关联性,总的工程量较大。
(四)经费有限,保护工作进展缓慢
***市乡镇及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数量较多,污染源数量多,分布较广泛,水源保护工程量较大,所需资金较多。但是,与滇黔桂岩溶石漠化区一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力有限,有限的资金大多用于水源工程的建设,较少考虑水源保护,大量水源保护工程进展缓慢。
三、保护对策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 篇7
关键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策
饮用水安全问题是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 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水源水质环境安全受到威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工作, 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明确要求, 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 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大连调研时提出, 要切实加大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力度, 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 提高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2011年, 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的通知》 (环办[2011]4号) , 要求各城市按年度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根据环境保护部的统一部署, 青海省开展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一工作, 在此基础上, 分析找出了当前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青海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对策。
一、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概况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中部, 青藏高原东部。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相接, 西南部毗连西藏自治区, 东南部邻接四川省, 西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邻。东西跨度1200千米, 南北纵贯800千米, 总面积72.2万平方千米。全省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干燥、少雨, 日温差大, 冬长夏短, 四季分明;境内河流可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和内陆河流域4大流域, 年总径流量6.22×1010立方米。
全省1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别为:西宁市四水源塔尔水源地、西宁市五水源丹麻寺水源地、西宁市六水源石家庄水源地、西宁市七水源黑泉水库水源地、西宁市多巴水源地 (海东地区和西宁市共用水源地) , 海西州德令哈市巴音河傍河型水源地和格尔木市格尔木河冲洪积扇水源地, 海南州共和县恰让水库水源地, 海北州西海镇麻匹寺水源地, 黄南州同仁县江龙沟水源地, 果洛州玛沁县野马滩水源地和玉树州玉树县扎喜科河傍河型水源地。其中地下水型水源地9个, 水库型水源地2个, 河流型水源地1个, 主要以地下水型水源地为主, 且大部分以潜水为主, 受地表径流较为明显。全省城市饮用水源地2011年供水量13163.64万立方米, 集中式供水服务人口达到147.9838万人, 供水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二、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问题
㈠水源地保护区内仍存在污染源
全省大部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逐年改善, 但个别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仍有村民住户, 生活垃圾随意堆放, 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同时, 农业生产中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畜禽养殖大力发展等, 对水源地构成一定的环境压力。如西宁市四水源塔尔水源地和西宁市多巴水源地部分采水泵房被村民住户包围, 存在上述环境问题。
㈡多重管理, 责任主体不明确
目前全省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是由建设、卫生、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进行管理和实施的, 由于责任主体和责任人不够明确, 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现象。
㈢监测能力相对薄弱
由于监测经费不足和监测人员缺乏, 全省环境监测能力相对薄弱。目前仅西宁市、海东地区和格尔木市的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开展《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1993) 中23项必测指标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前29项指标的监测工作, 其他州环境监测部门尚不具备开展基本项目监测的能力。水库水源地基本未监测水库富营养化项目, 未开展藻类等浮游生物监测。
㈣防护工程落实进展缓慢
截至2012年底, 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全部划定, 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界桩, 网围栏等防护工程尚未跟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地方财政能力有限, 一时无法安排落实水源地保护区定界立桩和建立网围栏专项经费;其次是部分环保部门工作力度不够, 抓得不紧, 没有及时向本辖区政府提出水源地保护区定界立桩和建立网围栏所需专项经费的申请报告。
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策
㈠加强水源地污染源治理
对居民生活垃圾采取分类收集, 没有利用价值的固体废料进行转运或防渗处理的集中填埋, 有利用价值的和牲畜秸秆、饲料进行沼气化处理, 进行能源替代。对于城市周边地区的居民生活污水, 依托已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有条件的城镇污水管网向近郊农村延伸。对于不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的居民生活污水, 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采用农业结构调整、平衡施肥、合理施药、堆肥技术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实现生态农业。
㈡建立专门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机构
设立专职机构, 加强各饮用水水源地人民政府对水源地的垂直管理;改进水资源管理手段和方式, 重点协调建设、卫生、水利、环保等部门的关系, 形成节水保水、洁水和增水的管理机制。并明确该管理机构依法行使的权利, 使饮用水源保护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㈢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各州、市饮用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尽快规范监测机构, 统一分析方法、监测项目和频次。
㈣建设水源地保护工程
根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 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边界设立生物和物理隔离, 同时设置界碑、宣传牌及警告牌, 在二级保护区边界设立宣传牌、警告牌、必要时建设网围栏, 让人们明确保护区范围以及保护区的管理规定要求, 按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管理规定从事各项生产建设和生活活动。
㈤加强水源地保护宣传教育
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介, 广泛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宣传教育, 让全社会都自觉来关注、支持和参与水源地保护和水源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共同保护好水源, 共同搞好水源保护区的建设, 保障饮水安全。
四、结语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 篇8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环保;对策
一、农村饮用水资源现状
洛宁县水系属黄河流域,洛河贯穿东西,全境长68公里,水环境功能区划分为二类和三类水域,流域面积1015.7平方公里。洛宁境内大小河流有35条,水资源总量16亿立方米;全县有大中小型水库34座,总库容12.5亿立方米,其中:故县水库蓄水12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以洛河为中心,南北辐射分布,是该县地表水利用和地下水补给的重要来源。全县水源类型分为4种:井水、源头水、水库水源、截流水。其中:源头水、水库水、截流水都是借地势由高到低取水,经沉淀过滤后供所在乡镇及周边村庄人畜饮水,优点是不用动力,节约费用,缺点是水库水、截流水只采取简单的过滤沉淀净水方法,水质的稳定性很难确定,是今后饮用水源地管理的重点。
二、农村饮用水源地存在的问题
1.农村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农业生产的化肥大量施用,使化肥中10—50%的营养元素未被农作物吸收而从土壤中流失,进入地表、地下水体中,使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影响农村水源地水质安全。
2.农村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薄弱。未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多数凭道德约束,导致一些集中饮水设施损坏后无人修复而中断,成为废弃设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未划分,未设立饮用水源地标志牌和警示标志,仍停留在原始的修复加固的管理状态,影响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3.集中供水覆盖面低,水源水质底数不清。集中供水是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多数村庄分散供水,农户独自打井取水,水质状况还是未知数。全县集中供水的村庄占村庄总数的13%,而分散用水的村庄占村庄总数的87%。农村未开展水质监督监测,不能及时掌握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状况,水源地应急管理及响应能力差。
4.农村环境的脏乱差依然存在,畜禽养殖污染依然严峻。生活垃圾乱堆,没有规模的畜禽养殖场没有防治设施,大多采用就近随意堆放,经雨水的淋泡,垃圾、畜禽粪便中的有害元素通过土壤的渗滤,转移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饮用水源的污染。据调查数据显示,洛宁县农村人口达41.32万人,人均垃圾产生量每天按0.4千克算,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将高达6.03万吨,由此可见,农村垃圾污染水源问题日趋突出。
三、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领导和监管。乡镇要成立水源地保护领导小组,建立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定期开展饮用水水质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成立乡镇环保机构,建立农村环保监督检查机制。逐步实现乡有环保管理所,村有环保专干的管理体制。
2.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在摸清农村饮用水源地分布、水质状况以及水源地周边环境的基础上,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要求,划定饮用水源一级和二级源保护区,设立警示标志,提高群众自觉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意识。
3.多措并举,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一是加强农村水源地污染防治。以生态文明村创建为抓手,集中整治水源保护区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废水污染。依法整治、关闭危及饮水安全的建设项目、畜禽养殖场、排污口、垃圾堆放场等污染源。二是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以乡为中心,以村为单位,试行“户保洁、村运输、乡处理”的农村清洁工程。以户为单位设立垃圾箱,专人负责村组垃圾的清运工作,通过乡筹和村集资等渠道,建设规范化乡村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解决水源地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使农村活垃圾“就近、环保、经济、高效”地安全处置。三是加大力度控制农村面源污染。鼓励农民多施农家肥,推广“测土配方”、深层施肥和灌溉的科学方法,减少化肥流失。加强农药管理,引导科学合理地使用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四是着力解决禽畜养殖污染。划定畜禽禁止和适宜养殖区域,积极推行“畜禽粪便—沼气—农作物”生化处理技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实现科学养殖、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建立健全机制体制,增强水资源保护能力。一是建立县、乡两级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置等资金投入和补助力度,动员受益乡、村共同投入资金,用于水源地造林绿化、清淤护坡等工程建设,有效改善水源地环境。二是设立“水源地保护专项基金”。加大对秸秆沤肥、堆肥等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使用造成的污染,基金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由市县财政部门统一调度,确保农村饮用水资源保护投入。三是要建立部门联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发挥县级水利、农业、环保等部门的职责,推进农村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工作。水务部门要做好水源管理,河道整治,水源地基础设施建设;环保部门要严格项目环保审批制度,杜绝水源地保护区建设污染环境项目;农业、林业要做好水源地生态保护、退耕还林,控制高残留农药、化肥使用量;建设、卫生等部门要指导农村水源地村庄污水处理、管网改造、垃圾处置等工程建设的技术问题。四是要建立农村饮水安全考核机制,把饮用水源保护考核指标纳入县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考核目标,实行一票否决。
5.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便民服务。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宣传载体,加大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村民水源地污染防治意识。县环境监测站、防疫站等水质监测部门要定期对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进行监督监测,对超标饮用水源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对大范围饮用水源水质超标现象要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统一协调解决,保证群众饮水安全。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推荐阅读:
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10-08
饮用水源保护论文09-22
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05-08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08-23
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08-03
食品生产企业饮用水源保护制度05-08
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08-10
通榆河响水段饮用水源保护的实践与思考09-10
饮用水水源地07-14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