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基本结构要求

2024-06-13

论文的基本结构要求(精选8篇)

论文的基本结构要求 篇1

论文的基本结构要求

一、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

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文体文章的写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规范——即结构的基本型。这种“型”开始是某个人的创造,但是由于它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所以一直被沿,用下来,并在人们的反复运用中逐步完美、定型化。所以,这种“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人们共同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利用这些“型”来写作,不但能比较省力,便于组织材料表达观点,而且这种“型”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而便于人们阅读。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当然,“型”不是个死板的套于,不考虑内容如何,一律削足适履地塞到里边去也是不行的。利用“型”写作,一要注意富于变化,灵活地运用;二要注意当现成的“型”有损于内容表达时,就要坚决地把它丢开。

毕业论文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也有其基本型,即序论、本论、结论的三段式:

(一)序论

毕业论文的序论,在写作上应包括下列内容:

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这一部分要写得简洁。一定要避免像作文那样,用很长的篇幅写自己的心情与感受,不厌其烦地讲选定这个课题的思考过程。

提出问题。这是序论的核心部分。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有时,要写一点历史的回顾,关于这个课题,谁作了哪些研究,作者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

说明作者论证这一问题将要使用的方法。

如果是一篇较长的论文,在序论中还有必要对本论部分加以扼要、概括地介绍,或提示论述问题的结论。这是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本论的。

序论只能简要地交代上述各项内容,尽管序论可长可短,因题而异,但其篇幅的分量在整篇论文中所占的比例要小,用几百字即可。至于序论的几种常见写法,因为后面专门有章节论述,这里不再展开。

(二)本论

这是展开论题,表达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部分。它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必须下功夫把它写充分,写好。

有些毕业论文,序论部分中提出的问题很新颖、有见地,但是本论部分写得很单薄,论证不够充分,勉强引出的结论也难以站住脚。这样的毕业论文是缺乏科学价值的,所以一定要全力把本论部分写好。

一般议论文的本论安排,有所谓直线推论,又称为递进式结构(即,提出一个论点之后,一步步深入,一层层展开论述。论点,由一点到另一点,循着一个逻辑线索直线移动。)和并列分说,又称为并列式结构(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下依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一个分别加以论述。)。两者结合起来运用称为混合型。

由于毕业论文论述的是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一般篇幅又较长,所以常常使用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而且往往是直线推论中包含有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推论,有时下面还有更下位的并列分论。毕业论文中的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是多重结合的,其他一些篇幅较长、论述问题比较复杂的论文也多采用这种方式,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头提出问题,接着就对各阶级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起来得出结论。文章步步深入,层层展开,用的是直线推论。然而,在对各阶级分析的那一层次中,又逐一分析了地主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用的是并列分论。就整篇而言,就叫直线推论中包括着并列分论。毛泽东同志运用这种结合形式,完满地表达了文章的内容,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至于本论部分的具体写法,因后面章节要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三)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收束部分。毕业论文的结论应包括下述内容:

写论证得到的结果。这一部分要对本论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引出基本论点,这是课题解决的答案。这部分要写得简要具体,使读者能明确了解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

最值得注意的是,结论必须是序论中提出的,本论中论证的,自然得出的结果。毕业论文最忌论证得并不充分,而妄下结论。要首尾贯一,成为一个严谨的、完善的逻辑构成。

对课题研究的展望。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作为学生对某项课题的研究所能取得的成果也只能达到一定程度,而不可能是顶点。所以,在结论中最好还能提出本课题研究工作中的遗留问题,或者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最后,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予自己帮助的同志表示谢意。上面所说的是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这个基本型是一般常用到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公式,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研究内容加以灵活地变通处理。

二、毕业论文常用的几种结构形式

前面所讲的序论、本论、结论是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就毕业论文全文的具体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总提分述

所谓总提分述f就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论证,阐明中心论点。这种形式也叫“首括式”(演绎法);

(二)先分论后总论

先分论后总论,就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分析,然后归纳起来

论文的基本结构要求 篇2

关键词:房屋基础,上部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1 房屋基础和上部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房屋结构的设计主要是对基础结构和上部结构进行设计。结构设计是以概率极限状态设计理论为依据的设计方法。房屋上部结构是在满足结构自身重力恒载、人、家具、设备、雪压力等活载的竖向静力作用和风压力、地震力的水平荷载的动力作用下,结构应有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房屋静载作用一般由上向下传递,地震作用则是通过基础传给上部结构。

基础结构是适应上部结构和下部地基条件而选择的形式,是建筑物的地下部分。取其荷载传递最直接和合理的形式,使上部荷载向下传递扩散。基础本身也必须满足强度(抗弯、抗剪、抗冲切要求)、刚度(变形)和稳定性的要求。

2 房屋结构基础设计

2.1 地基基础基底压力要求

式中:Pk——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Fk——基础顶面处上部结构的竖向力值;

Gk——基础自重及其上的土重(20k N/m3);

F——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A——基础底面积(m3)。

(1)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底面宽度设计(砌体结构):

(2)钢筋混凝土筏板和箱形基础底面积设计:

2.2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

(1)筏形基础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两种类型,其选型应根据工程地质、上部结构体系、柱距、荷载大小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2)筏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当有地下室时应采用防水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根据地下水的最大水头与防渗混凝土厚度的比值,按现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选用。但不应小于0.6MPa。(3)12层以上建筑的梁板式筏基,其底板厚度与最大双向板格的短边净跨之比不应小于1/14,且板厚不应小于400mm。梁板式筏形基础底板下土反力存在有向墙下集中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双向板的跨中土反力约为墙下平均反力的85%,试验资料表明:筏板裂缝首先出现在角部。高层建筑筏板基础梁,筏板厚度由计算确定。(4)当地基比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好,柱荷载及柱间距的变化不超过20%,筏基梁的高跨比或平板筏板的厚跨比不小于1/6时,筏形基础可仅考虑局部弯曲作用。筏形基础内力,可按基底反力直线分布进行计算,计算时基底反力应扣除底板自重及其上填土的自重。当不满足上述要求时,筏基内力应按弹性地基梁板方法进行计算。(5)按基底反力直线分布计算的梁板式筏基,其基础梁的内力可按连续梁分析,边跨跨中弯矩以及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宜乘以1.2的系数。梁板式筏基的底板和基础梁的配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纵横方向的底部钢筋尚应有1/2~1/3贯通全跨,且其配筋率不应小于0.15%,顶部钢筋按计算配筋全部连通。(6)筏板底板宜双层双向配筋,每个方向不少于Φ14@200,底板四角宜设置45°斜向不小于5Φ12钢筋。

2.3 箱形基础

(1)抗震设防区天然土质地基上的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其埋深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以保证建筑物的抗倾覆和抗滑移稳定性。(2)箱形基础的高度应满足结构承载力和刚度的要求,其值不宜小于箱形基础长度的1/20,并不宜小于3m。箱形基础的长度不包括底板悬挑部分。(3)箱基外墙厚度不应小于250mm,内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4)当地基压缩层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在竖向和水平方向较均匀,且上部结构为平立面布置较规则的剪力墙、框架、框架—剪力墙体系时,箱形基础的顶、底板可仅按局部弯曲计算,计算时底板反力应扣除板的自重。顶、底板钢筋配置量除满足局部弯曲的计算要求外,纵横方向的支座配筋尚应有1/2~1/3贯通全跨,且贯通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15%,0.10%;跨中钢筋应按实际配筋全部连通。(5)顶、底板、内、外墙均为双向双层配筋,顶底板钢筋不少于Φ14@200,墙身不小于Φ10@200。

2.4 箱基刚度形成的分析

根据《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CJ6-99)第5.2.7条的解释分析如下:

建筑物沉降观测结果和理论研究表明,对平面布置规则、立面沿高度大体一致的单幢建筑物,当箱基下压缩土层范围内沿竖向和水平方向土层较均匀时,箱形基础的纵向挠曲曲线的形状呈盆状形。纵向挠曲曲线的曲率并不随着楼层的增加、荷载的增大而始终增大。最大的曲率发生在施工期间的某一临界层,该临界层与上部结构形式及影响其刚度形成的施工方式、非结构构件的材性及其就位时间有关。

论文的基本结构要求 篇3

关键词:剪重比;高层建筑;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中图分类号:TU318;P315.9文献标识码:A

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 s的结构,由此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中的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的破坏具有更大影响,出于结构安全的考虑,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2]提出了对结构总水平地震剪力系数及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系数(又称为剪重比)最小值的要求,规定了不同烈度下的最小楼层地震剪力系数,当不满足时,需改变结构布置或调整结构总剪力和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使之满足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引入楼层最小剪力系数λmin来保证长周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是合适的.各国规范关于最小剪力系数也有相应的规定.

5结论

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对结构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的要求,对符合现行抗震规范地震剪力系数要求的高层结构基本周期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由于我国规范人为规定的最小剪重比与结构的自振周期有关,因此,根据结构的自振周期值便可以初步判断结构的剪重比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

2)当高层建筑结构的剪重比能满足规范的最小剪重比要求时,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均满足表4~表6的要求;若结构的自振周期不在表4~表6所示的区间中,则该结构的剪重比一定不满足我国规范对剪重比的要求.

3) 由表4~表6可见,在满足规范剪重比要求的结构自振周期最大值的区间内,有可能出现不满足规范剪重比要求的自振周期区段.

参考文献

[1]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3-39.

GB 50011—2010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0:33-39.(In Chinese)

[2]JGJ 3—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6-41.

JGJ 3-201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all building[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0:36-41.(In Chinese)

[3]UBC. Uniform building code:Volume 2[S].Whittier,Californi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cials,1997:14-24.

[4]ASCE 7—05 Minimum design loads for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S].Reston,Virginia: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2005:129.

[5]IBC. 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S]. Falls Church,Virginia: International Code Council,2006: 302-307.

[6]EN 1998-1 Design of structures for earthquake resistance: part 1: general rules seismic actions and rules for buildings [S].London: BSI,2004:56-57.

[7]NZS 1170.5:2004 Structural design actions: part 5: earthquake actions [S]. Wellington, New Zealand: Standards New Zealand, 2004:10-21.

[8]廖耘,容柏生,李盛勇. 剪重比的本质关系推导及其对长周期超高层建筑的影响[J]. 建筑结构, 2013, 43(5): 1-4.

LIAO Yun, RONG Baisheng, LI Shengyong. Derivation of sheargravity ratio and its effect on longperiod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J]. Building Structure, 2013, 43(5): 1-4.(In Chinese)

[9]汪大绥,周建龙,姜文伟, 等. 超高层结构地震剪力系数限值研究[J]. 建筑结构, 2012, 42(5): 24-27.

WANG Dasui, ZHOU Jianlong, JIANG Wenwei, et al. Research on seismic shear gravity ratio limit for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higher than 500 m[J]. Building Structure, 2012, 42(5): 24-27. (In Chinese)

[10]方小丹,魏琏.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12): 46-51.

FANG Xiaodan,WEI Lian. Discuss on issues of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J].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2011, 32(12): 46-51.(In Chinese)

[11]方小丹,魏琏,周靖.长周期结构地震反应的特点与反应谱[J]. 建筑结构学报, 2014, 35(3): 16-23.

FANG Xiaodan, WEI Lian, ZHOU Jing.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 response for longperiod structures and response spectrum[J].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2014, 35(3): 16-23.(In Chinese)

[12]王国弢,胡克旭,周礼奎.位移谱阻尼调整系数模型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41(11):48-57.

论文的基本结构要求 篇4

表述准确,包括表达方式正确,适合公文特点;表达效果不走样,准确、规范。结构严谨,包括各部分内容划分合理,布局安排恰当,条理清楚,注重内在联系的外部形式,使全篇首尾相应、浑然一体。

(一)直述不曲,表述准确

一般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五种,既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公文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说明,也有少量的议论。至于描写和抒情,在公文写作中则基本不用;即使在个别事务公文中使用,如调查报告,或在讲话稿中使用,也是极为少量。

1.公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范文网

叙述叙述是一种叙说、介绍人物经历情况和事物发展过程的表达方式。

通常认为,叙述有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即新闻的“五个W一个H”反套而成的要素)。古文中使用叙述,多采用复数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类别。按语言详略分:有概括叙述,也叫“简叙”、“略叙”;有具体叙述,也叫“详叙”、“细述”。按结构形式分:有纵叙,有横叙。前者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或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来叙述;后者按事物的空间位置来叙述。按时间顺序分: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这实际上是把常用的纵叙法按时间顺序进行的再细分;此外,还有一种平叙,即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先叙述一件再叙述另一件,如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叙述的基本要求是:主线清楚,“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清·刘熙载:《艺概·文概》)交待明白,详略得当,起伏有变。

说明说明是对事物、事理进行解说的表达方式。在应用文章中使用较多。当公文中叙述一件事,介绍环境和背景材料时往往用说明方式。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诠释说明(也叫“下定义”)、分类说明、数字说明、对比说明、类比说明、举例说明、比喻说明、图表说明等。

说明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准确、科学。注意通俗易懂,语言平实。

议论议论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观点、辨明是非,借以说服人的表达方式。公文中较少使用;使用时也要少而精。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的三要素。议论可以分为立论、驳论、兼论三类。公文中常用的是立论。立论,就是建立自己的论点,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所以也叫“证明”。立论的方法有直接论证的例证法(注意典型事例)、分析法(完全归纳法和演绎法),有间接论证的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等。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个别文种根据表达需要,采用描写方式时,一般也是用白描,即不交代背景的粗线条勾勒,一笔即可,往往是与叙述结合在一起,或干脆以叙代描,将描写的文字压缩成短语放在叙述的句子中充当一个成分,显得只叙不描,文字简练。调查报告等文种中有时采用这种方法。

2.直述不曲,表述准确

撰写公文,要用“直笔”,不用“曲笔”。直笔叙述,就是有什么说什么,不用比喻、借代、转类、比拟等“曲笔”。新《办法》的这一提法对公文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常写文章的同志都有体会,文章写短难,表达直笔难。这就要求观察更深入更细致,一下子抓住主要特点,并用平实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思考更深刻,认识更全面,表达更准确,要一语中的,看似平常却不易更改。这一要求是很高的。

表达准确,牵涉问题较多。要而言之,与公文写作的语言有直接关系。

公文写作的语言有群体性、书面性、明确性、客观性、程式性等特质,其特点表现为准确、庄重、简要、平时等。这里集中谈谈准确。

准确、鲜明、生动是语言的“三性”要求,公文更重视的是准确。

表述准确,是一条十分严格的要求。因为公文是用来指导工作、反映情况的,一词一句,一个概念、判断、推理,搞得不准要误大事。所谓准确,就是只能有一种解释,不能产生歧义。产生歧义,是公文表达的大忌。要做到语言准确,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词的内涵与所要表达的意图完全一致。二是对词的外延要作适当和明确的限制。对外延有了明确限制才会做到无懈可击,内涵与用意完全一致才不会产生歧义。

(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这属公文的正文结构问题,也是构思中谋篇的内容。

简短的公文,主要包括缘由、事项、要求等三部分内容,结构形式大同小异。正文开始要写发文缘由(引据、目的、用意等),开始一段的末尾用过渡句领起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事项(内容、进程等),可以采用文章式、条款式,也可以篇段合一。末尾有惯用结语,各个文种互不相同,也有提出要求(希望、号召等)的。

篇幅较长,信息量大,有点份量的文稿则不同了。不变中有变化,操作比较复杂。但无论多么复杂,也一定要条理清楚。这首先是个“识见”问题,只有思维清晰,条理才会清楚,想法太乱写出来也会乱,所以理顺思路很重要,是个前提条件。有了前提还要学习他人的经验,在实践中逐步把握,以后驾轻就熟,跳出固定模式,怎么写都是好的。文无定法、文成法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安排好结构,做到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可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层次和段落

一篇公文的结构,最起码的要求是层次清楚,段落分明。这是条理分明的起线。

所谓层次,就是指公文的几个组成部分。安排层次要注意到突出主旨,顺序合理,避免交叉,体例匀称。常见的方式有:

总分式开始先作总的概括(前言,似“导语”,总结报告中则是总体评价),接着分别叙述。分别叙述的各层次间有一定联系(前后、因果、重轻都可以根据用意来安排),形式上是并列(用序号、小标题或“跳行”),最后一个小结(强调式、升华式、号召式、无尾式或惯用结语)。指示性通知、奖惩性通报、工作计划、调查报告、综合报告等文种,常用这种结构形式。

递进式各层次内容层层推进,前后有一定关系。例行报告、情况通报、工作总结等文种常用这种结构形式。

时序式也叫贯通式。按事物进程、时间推移来安排结构。情况报告、事故报告、专题报告等文种,常用此种结构形式。

所谓段落,就是公文结构的基本单位,也叫自然段。划分段落,可以按中心意思(主旨)、条项内容、时间发展阶段等来划分。

2.照应和过渡

照应就是公文内容的前后要有关照和呼应。常用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题文照应。

过渡就是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转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内容转换时需要过渡,二是由总括到分述之间需要过渡。过渡的形式有三种:过渡词(于是、就、因此、总之、可是、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等等),过渡句(公文用在总括文字(前言)的段落末尾,如“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过渡段(将过渡句提出来单设一个自然段,一般用在较长的公文中表示内容的明显转换)。

3.开头与结尾

开头方法很多,如引叙式、目的式、概述式、说明式、提问式,等等。但公文的开头一定要“起笔立意”,开门见山,直扣主旨,领起全文,不支不蔓;还要简短凝练,文字少而内容集中,并且文字新颖,引人注目。元代人说的“凤头”就是这个意思。

结尾常用的方式有总结式、强调式、要求式、呼应式、号召式,等等。但要写得实在,不着空文,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元代人说的“豹尾”,就是说结尾如豹尾击石,响亮有力,或者空谷回响,令人回味。

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篇5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一支结构合理、品德高尚、业务精良教书育人、用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工作成败的关键。

如何达到上述目的,确保学校的发展壮大,关键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从思想上、业务上、工作上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努力进取,为学校发展尽职尽责。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

1. 教师应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严格要求自

己,依法执教、为人师表、克尽职守。

2.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关爱学生。爱心是从事教师职业的最宝贵的职业感情,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必须树立关爱学生,特别是关爱“差生”的信念,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刻关爱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行为不规范的学生。对学生要有耐心,切忌言行过激,对学生细微之处的转变要善于发现、及时鼓励,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3.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品质、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将会对学生的一生带来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严以律己、以身作

则、率先垂范,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4. 素质教育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 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达到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开拓创新。

二、精湛的业务素质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精湛的业务素质,作为教师要具备精深的本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丰富的社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和勤于探究、勇于创新的教科研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参加教研培训,通过听课、说课、评课、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相关教学教研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地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要针对新的课程改革,结合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大胆创新,积极承担教科研课题,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三、搞好常规教学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心

常规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常规>>的要求从事教学活动。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备课、书写教案、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后反思与交流等环节要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考核与评价是促进教学工作的关键 考核与评价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调控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的依据,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成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考核与评价的功能,将考试、考查、随堂考、周考、月考、期考有机结合,精心设计考题、严格认真监考、公正科学评价、详细深刻分析,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模范执行教学纪律是搞好教学工作的保障

起草公文的基本要求 篇6

公文起草是公文处理工作的基础和源头。条例从3个方面对公文起草提出了7点要求。(第十九条)

1.关于公文内容方面的要求

(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意图,并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

(2)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实事求是,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切实可行。

(3)文种正确,格式规范。2.关于文风方面的要求

内容简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文字精炼。

3.关于公文起草方法方面的要求

(1)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进行论证,广泛听取意见。(2)公文涉及其他地区或者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起草单位必须征求相关地区或者部门意见,力求达成一致。

如何掌握翻译的基本要求 篇7

许多年来通过翻译界的努力, 翻译作品越来越丰富, 但有一点, 凡是好的翻译作品都把握了这样一个基本要求, 那就是:1) 把握原文的内容要旨;2) 遵循译语的语言习惯;3) 符合原文的语体语域。下面就根据这几个要求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感受。

一、把握原文内容要旨

翻译者必须在把握原文要旨的基础上来进行翻译, 其要求就是要译文作品与原文内容要旨吻合, 只有这样, 作品才能保持原意, 其文化和语言信息才能做到有效交流。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著名人物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 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 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

虽然严复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并且后人对这三点进行研究发表了很多其他的看法,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不能脱离原文主旨, 即保持原文内容。

我国著名翻译家林琴南, 他介绍了许多重要的世界名著给我们, 但有一点却不免可惜, 因为在他所译的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 仅有六七十种是著名的 (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说二十七种, 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种中, 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 , 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 是可以不必译的。尤其林先生的翻译, 有一点不见得好, 便是任意删节原文。如法国雨果的《九三年》, 林先生译之为《双雄义死录》, 拿原文一对照不知减少了多少。我们很惊异, 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 译成了中文却变成了薄薄的一本了。那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可能就更远了。当然, 林先生的翻译贡献是相当大的, 本文只就这一点加以说明, 强调原文主旨的重要, 作为我们来讲即使是故事梗概翻译也要把握原文内容要旨。

二、遵循翻译语言的习惯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即用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翻译要求语言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文学作品在翻译时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和体现的风格特色一定要有翻译语言的语言习惯和风格特色。这里着重强调了翻译语言的“语言习惯”和“风格特色”——因为这正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关键之一。没有自己语言风格的作品必然显得苍白无血, 毫无生气, 正如人缺少了他的个性一样。而作品有了风格, 人物的音容笑貌便会跃然纸上, 妙趣横生。因此, 作为文学翻译, 它必然也要力求传达出原著的这种精神风貌, 否则这种翻译是毫无意义的。

同时我们理解原著翻译毕竟不是原著创作, 其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忠实准确地传达出原著的精神风貌, 而不得随心所欲、自由发挥。但是由于两种语言特点不同、习惯不同、规律特色不同, 生搬硬套地进行翻译是产生不了应有效果的。因此, 就需要进行调整, 在保持内容要旨的前提下在语言上作些变通———这便是文学翻译的“再创作”。不然, 翻译出来的东西看似忠实, 实则成了直译、硬译, 违背了原作的精神风貌, 更没有遵循翻译语言的语言习惯和风格特色。

当然,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只考虑翻译语言的习惯也可能会出现片面的问题, 因此, 我们必须在文学翻译实际中注意把握一个“度”的艺术。既要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语言风格特点, 又要考虑译文的语言习惯, 两者兼顾, 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这才是翻译的目的。翻译家们提出了各种翻译标准, 如严复先生的“信、达、雅”, 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 傅雷先生的“重神似不重形似”, 钱钟书先生的“化境”, 等等。尽管提法不一, 但都是在提出一个翻译的“度”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和把握“度”的问题。

有一类译文的特点是不注重原文的“神韵”, 过分拘泥于原文词句, 成了死译、硬译, 结果是译文不忍卒读, 自然谈不上传达原作精神风貌了。那么现今的一些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译文, 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把握住文学翻译重在传达原作神韵这一门艺术。这种译文看似“忠实”、“紧扣原文”, 实则违背了原文的精神风貌。还有一类译文的特点是译者自由发挥太大, 主观随意性太大, 违背了忠实于原作的翻译原则。上面提到的林琴南的“翻译”——那实际上已不是翻译而是“编译”或“译写”了。由于林琴南有深厚的文学造诣, 其“译品”固然有其不可否认的文学价值, 但那不是文学翻译的艺术, 而是“译写”的艺术了。

三、符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翻译作品应与原著的语体语域紧紧相联。不同语体语域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 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例如:就科技体裁的文章而言, 其所承载的科技信息相当多。在这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 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反, 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 如小说、诗歌、散文等, 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语体语域因素, 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积起来的躯壳。在读者眼里, 失去了原文语体语域的译作也是没有灵魂的作品。因此, 优秀的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翻译作品如何符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真正翻译出高质量的作品。

总之, 根据翻译的基本要求,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做到这几点的话, 我们将会翻译出更多有质量的作品, 为翻译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南峰.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科学的东张西望[J].外国语, 1998, 3.

[2]张南峰.特性与共性——论中国翻译学与翻译学的关系[J].中国翻译, 2000, 2.

确定教育活动目标的基本要求 篇8

一、内容的达成性

内容的达成性是指所选择的内容有助于实现某一活动目标。活动目标一旦确定,就在一定程度上为选择活动内容提供了方向。由于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既有自身纵向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又有各领域之间横向的联系性和整合性,因而教师要按一定比例、一定顺序对各领域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使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为活动目标服务。

一般来说,一个较高层次的活动目标要通過多个具体活动内容协同达成,而一个具体活动内容则可能达成多个目标。因此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教师可通過一个具体活动内容实现多个活动目标。比如,在“玩球”这一活动中,可锻炼幼儿身体和发展动作(身体发展目标):可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心智发展目标),还可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社会性目标)。但切忌无节制地罗列不相关的目标,否则就会使每一个活动目标都难以充分达成。同样,一个层次活动目标的达成,需要对多个活动内容系统地优化整合。比如。让小班幼儿认识“春天”这一活动目标,可通過“春风”(诗歌活动)、“春天来了”(科学活动)、“花儿好看我不摘”(社会活动)、“草地上的鲜花”(绘画活动)、“春天在那里?”(歌唱活动)等活动来协同达成。

二、目标的可操作性

目标的可操作性是指确定的活动目标要明确具体,避免笼统過大。活动目标不明确具体就可能致使活动内容杂乱无序,难以实现预设和生成目标。比如,在以“认识兔子”为内容的活动中,教师A确定的活动目标为:①增加幼儿对兔子的认识:②培养幼儿对兔子的感情,教师B确定的活动目标为:①能描述出兔子的外形特征,说出兔子喜欢吃的食物;②在轮流喂兔子、触摸兔子时,能做到轻摸,不使兔子受到惊吓。

显而易见,教师A在确定活动目标时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且目标過于笼统,所以难以据此设计有效的活动,致使活动目标难以实现。而教师B以幼儿在活动中应达到的具体行为来确定活动目标,既具体又有可操作性。教师B据此可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内容和环节,以达成活动目标,

三、目标表述的简约性

目标表述的简约性是指教师在表述目标时要简明清晰,避免与活动過程和方法混淆。有些教师在表述活动目标时,常把实施活动的過程及所使用的方法、形式与目标一并加以表述,难以明确活动所要真正实现的目标。比如,教师C将活动目标表述为“通過小鸟找家游戏,练习四散跑”。显然这是活动過程。

活动過程、方法和形式是为实现活动目标服务的工具,而不是目标本身。所以在确定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明确目标的实现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各个要素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使之各行其责、各为所用。

四、目标表述的统一性

目标表述的统一性是指要从幼儿发展的角度表述目标。换言之,目标的价值取向应将幼儿发展作为基本落脚点,而不能把教师工作的内容、职责与其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混为一谈。在表述活动目标时,角度不统一的事例很多。比如,教师D将“有趣的鞋”这一活动目标表述为:①引导幼儿从多角度观察鞋子(从教师角度表述):②能按用途、材料、颜色进行分类(从幼儿角度表述);③教幼儿区分左右,能将相同的一双鞋配对(前半句从教师角度表述,后半句从幼儿角度表述)。这样的表述不禁让人质疑:该活动究竟是要发展教师某方面的能力,还是要发展幼儿某方面的能力?该活动目标比较科学的表述应为:①学习从多角度观察鞋子;②能按用途、材料、颜色进行分类;③区分左右,能将同一双鞋配对。从幼儿发展角度表述活动目标,能使其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并能促使幼儿在不同的方面获得发展。

上一篇:尚未读书的小朋友,适合做哪些家务活?下一篇:代谢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