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分析(共9篇)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篇1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金融1101A
1011052096
刘玥琛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货币政策的局限性,通过举例分析的方法,阐述了货币政策的定义及作用,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局限性.论证了货币政策虽能稳定经济,减少经济波动,但其却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观点,得出了因时因地制宜的选用货币政策、积极同其他政策工具相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的结论。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政策 再贴现率 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准备金率
1.货币政策的定义及作用
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虽能直接影响货币供给。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而央行主要通过三大政策工具来变动货币供给量: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反之,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2.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虽能稳定经济,减少经济波动,但其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比较显著,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却不那么明显。因为,那时候,厂商心理已经发生变化,对经济前景比较悲观,即使央行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而银行为了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这时,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相当微弱。进一步讲,即使从反通货膨胀来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对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效果小些。原因是物价的上升若是由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引起或由垄断厂商等为取得高额利润引起,那么央行想通过货币控制通货膨胀就比较困难。
其次,货币政策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央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变动存款准备金率,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然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随着CPI上升,央行一般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试图通过货币政策使物价下跌到正常水平,可是CPI一般会变化缓慢,例如农民养猪,当猪肉价格偏高时多数农民开始养猪,而当他们将成品猪送到市场上去时,猪肉的价格又降下来了,于是农民开始抱怨时运不济。其实,这是有一定原因的,当猪肉引起的CPI偏高时,央行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是猪生长有一定的周期,于是央行发现短时间内物价并没有降低,这时往往会再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直到一定时间后CPI降低到合理的水平。而往往农民毕竟认知有限,从猪肉涨价到开始养猪到最后猪肉流入市场,需要一个周期变化过程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猪肉的价格逐渐降低,而CPI变化往往不会产生预想的效果。
总之,货币政策即使在开始采用时不会花很长时间,但在执行后到产生效果却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情况有可能与人们原来预料的情况相反变化,再举例说明,经济衰退时,央行会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扩大货币供给,但这一政策效果还未完全发挥时经济就已经稳定并转向繁荣,物价已经开始稳定并较快的上升,那么原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就不会起到反衰退作用,而是加剧了通货膨胀,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再次,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的流动而受到影响。例如,一国实行紧的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国外资金会流入,若汇率浮动,本币升值,出口会抑制,而会刺激进口,从而使本国总需求比在封闭经济情况下有更大的下降。若实行固定汇率,央行行为使本币不升值,必会抛出本币,按固定汇率收购外币,于是本国货币市场上本国货币增加,使原来实行的紧的货币政策大打折扣。
最后,从货币市场均衡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必须以货币的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经济繁荣时,央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通常紧缩货币供给,可是,那时公众一般会增加支出,而且物价上升快时,公众不愿把货币持在手上,他们从心理上担心物价会在未来时间里上升更快,而且那时通货膨胀率要高于银行利率,所以他们希望尽快花出去,从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如在一定时期内原来的1美元可以完成两美元的交易任务,这无异是在流通领域增加了1倍的货币供给量。这时候,即使央行把货币供给减少一倍,也无法使通货
膨胀降下来。反过来说,经济衰退时,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时央行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而抵消。
货币作用的局限性远远不止以上几点,但仅仅由此就可以看出,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手段,其作用是有限的。
3.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局限性
我国货币政策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调整法定准备金率,会使其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除此之外,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再贴现率政策的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另外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公开市场操作要求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而且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除此之外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作为经济调控手段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在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障碍因素,这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因此,因时因地制宜的选用货币政策、积极同其他政策工具相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篇2
政府逐渐由统治型、经营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化, 相应的治理手段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政府越来越多地关注民众的需求, 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服务的中心, 及时、有效地回应公众需求。公共政策是满足民众诉求的治理工具, 政策分析作为提供公共政策的依据也越来越重要, 那么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质是什么?关于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质, 不同学者的观点有着很大的差异。美国政府学者威默和范宁认为, 政策分析者应该考虑政策决定者和社会价值, 为政策决定者提供建议, 因此在政策分析过程是以主顾关系为导向, 在过程中体现着社会价值进行政策分析。美国政策学家戴伊则认为, 政策分析是研究政府的实际职能, 要了解各种政策实施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后果。美国政策学家邓恩则强调政策分析的应用型, 认为政策分析者应该运用多种调查方法和政策辩论模型, 创造以及转换政策资料和信息, 形成政策主张, 为解决政策问题提供建议。中国在结合以上各位学者的观点以及本土的政策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质是:
(1) 公共政策分析是受过专门职业培训的分析人员进行的能动活动, 是一种专门化、职业化、科学合理的政策活动。
(2) 公共政策分析活动要对以往相同或相似的政策的价值取向、执行结果和实际影响进行调查, 对目前提议的政策的前景进行预测, 及对执行中的政策加以设计, 而其中心活动是质疑各公共政策问题的种种假定, 促进政策问题的解决。
(3) 政策分析服务于政策过程, 综合线性政策过程模型和非线性政策过程模型设计合理的政策过程程序。
(4) 政策分析不只是直接受托于政府部门, 同时应该倾听民众意见, 发现民众的政治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 以民众为依归。俗话说,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政策分析需要服从民众所向, 依据民众意志。
(5) 政策分析在充分调查和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向政策决定者提供建议, 不能决定政策, 也不能命令行动, 而是一种政策倡导的行动。
(6) 政策分析的关键是交流利用。政策分析者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产生政策主张后, 要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加以引申, 并将其传递给政策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 而且应当以政策呈现进行直接政策交流。
(7) 政策分析不只是工具性的活动, 同时还是智能创造型的活动, 政策分析人员可以能动性地构建政策问题、对政策经验进行批判性的评估, 对政策主张进行论辩性的交流, 形成政策分析的专门知识, 并创造政策过程中的知识。
2 经济学视角下公共政策分析的局限性
经济学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理性的公共政策分析需要知道所有的价值偏好及其在社会人群中的比重, 需要详尽了解相关资料以此来制定各种可能的政策方案, 并能充分把握个方案的各种可能结果, 准确估计每一政策方案的可能损益价值和社会价值比, 然后选择最合理的方案。可是理性只是一种理念, 在实际的公共分析决策中, 由于主客观的差异, 可能造成公共政策分析的局限性。
2.1 政策决定者和政策分析者的局限性
理性主义政策分析的假定政策决定者和政策分析者是公正、客观、理智的。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利益、权利、信仰以及任职制度的不同, 会导致人们对于同一政策问题出现不同的价值选择和政策取向, 而面对价值冲突则会使政策决定者和分析者难以进行合理的比较和妥当的平衡, 政策选择陷入困境。另外两者的能力、智慧、经验也会使在政策选择上可能无法做出合理的选择。
2.2 政策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 理性的公共政策分析的前提假设之一是几乎所有的数据都可以数量化而且是真实的, 而且经过精确计算的量化分析结果是可靠的。首先, 公共政策选择中所关注的民众的态度、心理, 偏好、动机是不可以量化的;其次, 即使所有数据可以量化, 也存在着提供数据的人不诚实的情形, 而导致数据失真现象的存在;最后, 即便所有的数据都是真实提供的, 但是计量模型和数据运算只能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仿真、简化、类比, 不能将其与现实事物混为一谈, 不能完全依赖分析模型。
(2) 理性公共政策在逻辑推理方面的假设前提是逻辑推理, 特别是数理推理是最精密的推理, 因此其推理结果也是最可靠的。可是逻辑科学的精确性和严密性不等于应用逻辑科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首先, 政策分析者的多元逻辑会导致多元结论, 从而导致政策决定和执行方面的困难;其次, 有效的逻辑推理不一定产生真实的逻辑结论, 因为有效的推理可能建立在虚假的前提上, 因此结论必然是错误的, 而无效的推理可能建立在真实的前提上, 公共政策分析在大量运用逻辑推理的过程中, 有可能陷入推理的迷宫之中。另外, 知识资料掌握的不完整可能导致前提的不正确, 那么一定伴随着无效的结论, 甚至在治疗完整且真实的前提下, 对于未来的预测只是一种或然预测, 而未来的实际情况具有不确定性。
2.3 政策分析条件的局限性
理性公共政策分析假定人类是具备完全的知识, 掌握全部的知识, 而这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不合理的。因为首先人们由于受教育水平和经历的有限性决定了其所掌握的知识的有限性, 因此在对知识资料进行分析时, 难免存在着盲区和误区, 更何况知识资料的真实性也难以保证。另外, 由于存在时效的局限性, 使得每一次政策过程中, 政策分析者只能有限地收集知识资料, 政策决定者在有限的资料上进行决策;政策分析模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现实生活的迅速变动, 要求政策分析者要及时作出改进;由于时间的错位, 使得依据过往和现在的信息所掌握的资料对未来进行预测, 不能准确地预测政策方案可能的成本效益比, 大大降低了政策分析的有效性。
3 主流经济理论关于公共政策分析的分析范式的局限性
3.1 帕累托改进路径及效率优先标准
帕累托最优是指一种状态:在该种状态下, 不存在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其他人状态至少不变坏的情况。相应的帕累托改进则是指可以是一个人的状态变得更好, 而其他人的状态没有变坏。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的帕累托标准是指若某公共政策的施行, 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一种状态, 在该状态下, 不存在一个人的利益有所增加的同时不影响其他人的利益, 或者公共政策的施行带来的效益增加能够弥补其带来的效益损失, 那么该公共政策就是可行的。该分析范式的局限性在于:根据埃奇沃斯盒状图, 可以得到一系列帕累托最优的集合, 即契约曲线, 在该契约曲线上的每一个帕累托最优之间是没办法比较的, 而公共政策却需要一个价值判断, 也是经济学对于公共政策分析的一个假定, 如果按照此进行分析, 无疑是矛盾的。而且微观领域的帕累托标准和市场失灵是相背离的, 如果以该标准来指导公共政策分析, 无视市场失灵的不一致, 显然是不足取的。
3.2 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市场博弈分析
公共选择是对非市场决策和政治决策进行的经济学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则是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 其研究对象是正值市场及正值市场主体, 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人类市场分为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两大类, 以消费者为主体的消费者和以厂商为主体的供给者构成了经济市场, 而在正值市场上则是选民和利益相关者构成了需求者, 而政府和官员则构成了正值市场的供给者。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使用货币从事商品交易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在政治市场上, 人们拿着相当于货币的选票, 选择能够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同一个人处于两个市场, 会按照相同的行为动机进行活动, 因此, 将两个市场的两个方面的行为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 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方法统一分析两个市场。人们希望通过公共选择理论达到政府政策的高效选择, 可是往往政策的选择是低效的, 其局限性在于:
首先, 无论是选民还是政治家都是理性的经纪人, 那么政治家会通过其信息的垄断地位, 尽可能使有利于他们自身利益的政策可以实行, 而这却不一定有利于选民的利益实现, 而选民们虽然也想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但是由于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 而且无途径、无资本获得关于政策提案的详细内情, 无法利用选举权来约束政治家。
其次, 公共选择理论的中位数投票理论指出, 在简单多数的原则下, 最后政策的选择体现中位数选民的意愿。因此, 政治家会选择体现中位数选民偏好的政策来实施, 有些优质的政策可能并是能被所有选民赞同, 可以偏向于弱势群体一方, 这时有可能是, 即便该政策提案是好的, 也难以达到最优的结果。
再次, 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政治权势影响政府议案和选民的意识, 左右选民的投票行为, 使得政府作出不利于选民的决策。从纯理论角度分析, 利益集团是政策博弈的强势一方, 政府是博弈的中间人, 而民众就是政策博弈的弱势一方。强势的利益集团往往会根据自身利益, 来唆使政府制定政策向其有利一方进行。在这个框架下, 院外游说、寻租, 利益集团和投票等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公共政策, 而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市场失灵, 而政府失灵的存在导致了该范式局限性的存在。
3.3 新制度主义的交易费用分析
新制度主义认为, 好的公共政策应该能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并最大化社会福利。因此, 其判定一个公共政策好坏的标准就是交易费用的高低, 其初衷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 改造和发展, 最终仍是摆脱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 比如资源的稀缺性、理性经济人、内生制度、偏好等概念来自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直接运用, 而且直接套用例如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分析, 而且交易费用最小化的逻辑也来自新古典经济学收益最大化的变体。另外, 科斯之后的关于交易成本的分析都将伦理和道德置之度外。
3.4 数理统计和计量回归分析
主流经济学利用数理统计模型对公共政策分析进行实证的分析, 前提是他们相信数理模型的可信性, 以及二手资料的支持和验证。可是由上文分析可以知道, 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量化, 而且模型只是对现实生活的仿真, 无法和现实生活等同。在这部分要指出的是, 政策分析者在选取数据的时候, 往往会为数据预付上自己希望的结果, 从而指明了解释变量, 在选取解释变量相关数据的时候, 往往选择与他们所想象到的结果相关的先决条件有关的数据, 而拒绝其他可能相关的数据, 因此作出的结果可能看起来言之有理, 但是实际运用起来则大打折扣。
4 结语
经济学关于公共政策的分析方法和范式路径, 基本都是对于其理论普适性和假设的运用。但是, 由于这些普适性规则和假设已经预设了所能推导出的理论命题或结论, 因而所有这些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一种循环论证。而且现实的生活很难满足种种假设, 使得在政策选择上很难做出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丁晓安.个体动机与集体选择——一个分析“经济人”理性悖论的框架[J].当代财经, 2009 (3) .
[2]希尔曼.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政府的责任与局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篇3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操作实际上是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操作。出于各方面的因素的综合考虑,我国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汇率保持了超稳定状态,商业银行、涉外企业、居民等免去了汇率风险,汇率风险全部转移到中央银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汇率预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汇率固定以及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安排下,企业和居民的外汇需求受到抑制,面对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收购市场上的过剩外汇。中央银行购买外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投放人民币的过程,为了保持币值稳定,中央银行必须选用另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把购买外汇所投放的人民币再买回来,以达到对冲的目的。在1998年以前,由于中央银行再贷款是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就利用中央银行再贷款对冲购买外汇所投放的人民币,其结果是在中央银行的资产结构中,再贷款资产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以来,商业银行对再贷款的依赖性下降,利用再贷款对冲的持续性就受到限制。1998年以后,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发展很快,中央银行就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与购买外汇所投放的人民币进行对冲。但是,公开市场操作这种货币政策工具是一个中央银行作为日常流动性管理的最佳工具,面对2003年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的局面,公开市场操作对冲购买外汇所投放的人民币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中央银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弥补这种局限性,然而仍然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只好通过运用存款准备金工具吸收市场上过于宽松的流动性。因此,汇率实际上是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一个外部约束条件。
利率总体上还处于管制状态,利率调控的有效性受到限制。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但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其中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水平比较高,但是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放开。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导致利率作用机制不通畅,中央银行无法通过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动,引导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变化,达到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超额准备金率过高,例如,去年年初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在6%左右,信贷高速扩张下,年中超额准备金率下降到3%左右,从商业银行经营的角度来说仍然是很高的。过高的超额储备会降低商业银行对货币市场的需求,同样也会导致中央银行货币市场利率的低效。加之我国商业银行利润追求动力不足,以及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安排可以让商业银行获取无风险收益,导致商业银行对利率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就进一步弱化了货币市场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管制调整却能表现出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但是这种利率调整不是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有利益再分配性质,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很大。而通过变动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货币政策操作对实际经济层面影响的有效性比较差。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半期以前,由于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再贷款依赖性很高,银行信贷规模管理的有效性很强,而且银行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很强,因此,中央银行控制了再贷款、信贷规模就可以有效地影响实际经济领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有效性在下降,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间接调控的办法。我们看到,在1998、1999年,中央银行扩张性意愿很明显,但是扩张意图实现的效果很差;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银行有紧一点的意图,但是对实际投资的影响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动用存款准备金这个重型武器。
试论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和改进措施 篇4
摘要: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分析企业过去的经营效果并针对企业的现状预测未来的风险和收益,通过各项财务分析指标来评价企业的发展状况。然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对企业内部治理要求的提高,财务分析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提高分析效果,应逐渐完善财务分析体系。关键词:财务分析;局限性;改进措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财务分析已成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不仅能使分析者通过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状况来了解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更能洞悉财务数据的内涵和意义,揭示企业现实及潜在的各种风险,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一、国内财务分析的方法与内容
(一)国内常用财务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法。也称为横向分析法,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各种指标的优劣,在群体中判断个体。使用本方法时常选用行业平均水平或行业标准水平,通过比较得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认识优势与不足,确定企业的价值。
趋势分析法。也指纵向分析法,是对本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财务状况变动趋势、盈利能力做出分析, 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动态地分析企业状况。
比率分析法。财务比率分析是指对本企业一个财务内的财务报表各项目之间进行比较, 计算比率, 判断内偿债能力、资本结构、经营效率、盈利能力情况等。
因素分析法。又称连环替代法,是用来确定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对分析对象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分析方法的前提是当有若干个因素对分析对象发生影响时,先假定其他各因素都不变,分析其中某一个因素单独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该方法既可以全面分析若干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共同影响,又可单独分析其中某个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财务状况分析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利用以上几类指标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资金流动分析以及收益分析。不同的分析指标反映不同的分析内容。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从不同方面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资金周转情况和企业经营的稳定程度;企业的偿债能力取决于资产的变现速度和可以转化为偿债资产的数量,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合理评价既关系到企业财务风险乃至经营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又维系着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
二、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一)财务分析方法的单一
任何财务指标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局限,单纯运用某一种分析方法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能使分析者对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产生错误的认识,甚至造成严重后果。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两类,无论是何种方法,均是对企业过去的经济情况进行的反映。就比较分析法而言,由于报表数据的局限,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数据均缺乏可比性。因此,单一地使用一种财务分析方法均无法达到全面分析的目的。
(二)忽视非财务指标的作用
传统的财务分析是基于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相关逻辑运算得出的量化指标,其分析的有效性及可靠程度完全依赖于财务报表数据的可靠性,然而,财务报表的数据本身是有时效性缺陷和可比性缺陷的,同时,基于货币计量的假设,财务报表列示的内容偏重于可以准确量化的会计事项,对那些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非量化因素如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置于报表之外,因此忽视了非财务指标。
(三)财务指标的内在局限性
由于财务分析源于财务报告,因此财务报告自身的局限性必可避免地导致了财务指标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难以对非货币计量的因素进行全面反映,而这些因素对企业决策有重大影响;会计报表受会计期间的影响,必须对企业连续生产经营进行时点断面反映,必要的主观估计判断在所难免;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对同一会计事项所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其可比性受到影响。许多财务比率计算的数值往往具有双重含义,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要特别注意分析者的立场。
三、改进财务分析方法的措施
(一)注重各种财务分析方法的结合使用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财务分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财务分析既要为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微观管理提供信息,也要为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事实上,各种分析方法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应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构成完善的财务分析方法体系,更好地解决财务分析问题。
(二)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一方面将财务指标与经营环境相结合,无论是何种分析方法均是对过去经济的反映,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比较标准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到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季节性因素以及一些偶发性事件和重大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将财务指标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相结合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注重对企业所处行业和行业环境的分析。由于行业不同和企业经营性质不同,许多财务比率相差悬殊,有时即使是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有关比率也会有显著差异,因此,基于行业背景的财务分析指标才更具有可比性。
(三)引入现代财务指标,完善我国的财务分析体系
财务分析局限性 篇5
二、营运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用以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其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没有考虑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不能准确地反映年度内收回账款的进程及均衡情况;二是当销售具有季节性,特别是当赊销业务量各年相差较悬殊时,该指标不能对跨年度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连续反映;三是不能及时提供应收账款周转率信息。该指标反映某一段时期的周转情况,只有在期末才能根据年销售额、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额计算出来。
存货周转率指标
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销售能力强弱、存货是否过量和资产是否具有较强流动性的一个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存货运营效率的综合性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存货计价方法对存货周转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企业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时,应注意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一致。另外,为了改善资产报酬率,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希望降低存货水平和周转期,有时受人为因素影响,该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存货资产的运营效率。同时,在分析中不可忽视因存货水平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一些相关成本,如存货水平低会造成失去顾客信誉、销售机会及生产延后。
三、盈利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销售利润率指标
盈利能力分析中主要的分析指标是销售利润率指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产品销售净收入的比值,其反映的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虽能揭示某一特定时期的获利水平,但难以反映获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且该比率受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财务费用作为筹资成本在计算利润总额时须扣除。在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资本结构不同,财务费用水平也会不同,销售利润率就会有差异。同时,投资净收益是企业间相互参股、控股或其他投资形式所取得的利润,与销售利润率中的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没有配比关系。同样,销售利润率指标之间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也没有配比关系。因此,销售利润率指标不符合配比原则与可比性原则。
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
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篇6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影响
中央银行为实现最终目标,必须选择可跟踪的中间目标,并加以控制。中间目标的选择虽然因各国金融市场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但是对充当中间目标的金融变量的“三性”-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却被视为其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金融创新削弱了中间目标的可测性。金融创新模糊了中间目标的含义,使得中央银行越来越难以观察、监测和分析。随着新的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空前增强,交易账户与投资账户之间、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货币的定义和计量日益复杂化,而货币供给量统计的精确性原本在所有社会经济统计中一直就是比较差的。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第一,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1)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为传导的主体-金融机构提供了规避管制的场所。(2)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金融同质化,使货币政策传统的传导的主要载体-商业银行的作用下降。
第二,金融创新增大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必须通过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这个传导主体的反应来影响经济变量,才能取得效果。在这个传导过程中,货币政策要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传导时滞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和迅速扩散,不仅产生了新的金融机构,而且改变了各种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使货币需求和资产结构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这就有可能延长传导时滞,加重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使货币政策的传导在时间上难以把握,传导过程的易变性提高,从而给货币政策效果的判断带来较大的困难。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3.1金融创新限制了存款准备金机制的作用
第一,金融创新缩小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范围。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创新工具的使用,如回购协议、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等不受存款准备金制约的非存款工具,更充分地利用货币市场。这样做既能确保其负债规模,又能规避存款准备金对其的约束。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负债管理的创新,调整其负债结构,降低寸款比例,增加其他资金来源,减少应交准备金。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创设不受存款准备金管制的新机构(如设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使存款准备金对其鞭长莫及。第二,金融创新增大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弹性。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相对固定。这样,商业银行才
能对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作出反应,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才能起到收缩信用或扩张货币和信用的作用。金融创新却破坏了这一基本前提。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业务和创新工具,轻而易举地通过货币市场,调整其超额准备,从而使超额准备的弹性增大。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商业银行不愿收缩信贷时,商业银行可以减少超额准备,以维持其贷款规模。至于货币的流动性不足,也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其结果是中央银行难以达到紧缩信用的目的。可见,超额准备金的增强,削弱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
3.2金融创新弱化了再贴现政策的效用
第一,金融创新使中央银行实施再贴现政策时的被动性进一步加大。再贴现政策因受到一些诸如商业银行不愿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以及贴现窗口管理过严、贷款期限过短等非市场或非价格因素的影响而具有被动性,金融创新则使这种被动性进一步加大。金融市场上兴起的贷款证券化、融资证券化、发行短期存单、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借款等筹资渠道的创新,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避开贴现窗口,获得资金融通的机会。商业银行能通过金融市场,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或以较优惠的条件将剩余资金贷出去,以保持资产的良好流动性。随着愈来愈多的市场筹资方式的创新,能一次解决所有需求的金融超级市场得以产生。这使得商业银行对再贴现窗口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中央银行运用贴现率政策,调控经济的做法渐渐失去了意义。
第二,金融创新使合格票据贴现的规定逐渐丧失。金融创新使再贴现的有关规定向自由化方向发展。目前,大多数中央银行不再对再贴现作出严格的规定,其原因有二: ①金融创新使“真实票据说”的理论影响逐渐消失,活跃的金融工具创新使新型票据都能符合中央银行的有关规定。②金融机构可以以政府债券为抵押,从中央银行借人准备金。这种方式在再贴现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它并不受再贴现条件的约束。由此可见,创新使合格票据规定的作用逐渐丧失,导致再贴现政策的效用不断下降。
3.3金融创新加强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第一,金融创新为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灵活、有效的手段和场所。金融创新导致的资产证券化趋势为政府融资的证券化铺平了道路。它不仅满足了政府融资的需要,而且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提供了多样化的买卖工具;同时,它还创造了回购协议等灵活有效的买卖方式,使中央银行能更加主动地按既定的时间和数量注入或减少基础货币。
第二,金融创新使公开市场业务能够更直接地影响金融机构的运作。在金融创新的证券化趋势中,金融机构调整了其资产负债结构,增加了有价证券在其总资产中的比重,特别是政府债券已成为金融机构举足轻重的二级准备。这使得金融机构在补充流动性资产或资产的重新组合中,对公开市场的依赖性增大,而这有利于中央银行加强其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效果。启示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金融创新进程的加快,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受到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我们必须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地使货币政策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第一,扩大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金融创新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对象上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必须有更广阔的视野,而不是只盯住基础货币,应当面对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同时,由于各种金融资产在影响价格水平和经济过程的程度、途径不同,因而,中央银行在调节和控制货币
供应量时应有所侧重,基础货币永远构成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这也是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分别控制的依据所在。
第二,适时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总量性指标逐步过渡到价格性指标已是世界性的趋势,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利率弹性的增大,应适时把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金融创新对中介目标的不利影响。但在目前还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渐进调整的策略:即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并将外汇存款和外资银行存款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同时参照短期利率指标,逐步过渡到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参考文献
[1 ]杜询诚.经济转型中的金融创新[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2 ]钱小安.金融创新因果[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 ]萧松华.当代货币理论与政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篇7
企业财务报表是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基础, 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导致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常常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 财务人员的从业素质对财务报表质量的影响
报表的结果来源于基层生产部门和其他部门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和计算。有时候各部门会为了达到本部门利益, 完成公司规定的各项生产指标, 进行虚报、瞒报数据, 再加上会计人员的会计水平, 使会计报表的质量大打折扣。
(二) 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可以自由选择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账的计提方法、对外的核算方法、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等, 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从而造成即使是两个同样的企业, 也会得出不同的财务分析结果。
(三) 会计估计的存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由于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会计估计, 因此, 会计报表中的某些数据并不是十分精确的, 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率、净残值率, 这些都含有人为主观估计因素。由于会计的程序和方法的使用具有很大的选择性, 则企业财务报表之间的可比性较差。
财务报表通常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 而不能具体反映其经济内容的实现过程。财务报表中一些应该反映的内容没有得到有效的反映, 从而影响对企业的分析评价。
二、财务指标分析的局限性
(一) 财务指标分析的主观局限性
财务指标体系是为了帮助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能更好地了解、掌握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但由于财务报表是由企业的财务人员根据有关的制度、准则等编制,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人为的差错和失误, 甚至恶意隐瞒, 直接影响着分析的结果。
1、分析者分析能力的局限性。
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与评价通常是由报表分析者来完成的。然而, 不同的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报表的认识度、解读力与判断力、以及掌握财务分析理论和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理解财务分析计算指标的结果就有所不同。如果缺乏实践, 就很可能出现理解偏差, 这样必定会影响财务指标的分析结果。
2、分析者有意操纵财务指标的行为。
财务报表数据的信息质量受制于企业管理当局的职业道德。众所周知, 企业就是为了盈利。然而, 盈利的方法和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通过正当的经营来谋取利润, 也有人通过其他的操作来谋取利益。
(二) 财务指标分析的客观局限性
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 我们常用的指标主要是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企业收益能力。
1、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局限性。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在短期债务到期前资产可以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分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指标。由于流动资产一般在短期内能够转化为现金, 所以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 若单纯根据这两个比率指标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做出判断, 难免有失偏颇, 这也是短期偿债能力固有缺陷之所在。
2、收益能力重要财务指标的局限性。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但人们在使用这几个财务指标时也应注意其存在的局限性。
每股收益的局限性。每股收益=本年度净利润/年末普通股份总数, 它表明普通股在本年度所获的利润, 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比率指标。在计算这个比率时, 分子是本年度的净利润, 分母是年末普通股份总数, 一个是时期指标, 一个是时点指标, 那么分子、分母的计算口径不完全一致。每股收益不能反映公司经营风险的大小, 在收益增加的同时风险往往是随之增加的。
每股净资产的局限性。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 (或期末净资产) /年度末普通股数, 表示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每一股份所代表的股东权益或账面权益。在进行投资分析时, 只能有限地使用这个指标, 因其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的, 既不反映净资产的变现价值, 也不反映净资产的产出能力。
净资产收益率的局限性。该指标是用来反映所有者权益的收益水平的, 其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末股东权益, 另一种是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为了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应以净资产的加权平均数作为计算依据, 但这样又过于复杂, 从简化计算角度考虑, 分母用年初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 同分子的当年净利润相比较似乎更为合理。
三、改善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几点看法
(一) 提高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不管采用哪种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 人的因素都是最重要的。分析人员的判断力对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尤为重要。所以, 平时要加强对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培训, 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 并使他们同时具备会计、财务、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 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分析理念, 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数据的收集能力和掌握运用能力, 极大地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 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现代企业都在面临国际化的竞争, 面临风云突变的国际环境, 这些外部环境对企业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这些外部环境很难定量, 因此, 在对企业进行内部定量分析的同时, 需要同时做出定性的判断, 再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和判断。充分发挥人的丰富经验和量的精密计算两方面的作用, 使分析结论精确化。
2、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
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资料, 特别是财务报表资料一般是静态的反映过去的情况。因此要注意进行动态分析, 在弄清过去情况的基础上, 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恰当预测企业未来有一定帮助。
3、个别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财务指标数值具有相对性, 同一指标在不同的情况下反映不同的问题, 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在进行财务分析和评价时, 单个指标不能说明问题, 我们就要对多个相关联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摘要:为了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需要将企业的财务指标与有关的数据进行比较, 因此必须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 可以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揭示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可以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 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 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但由于财务报表本身及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导致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缺陷, 本文就财务报表本身及分析方法 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许拯声.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1) .
浅析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篇8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改进措施
通过运用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分析方法,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可以从简单的财务报表数据中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进而为自己的投资决策、经营分析、合作关系的建立等提供较为有用的帮助。但另一方面,财务报表的生成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因而财务报表本身的可靠性就值得商榷,同时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素养、经验多寡等对财务报表分析的效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财务报表数据只能反映企业过去经营状况的好坏,如果根据财务报表分析结果来探讨、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则需要分析研究的就不仅仅是企业的财务报表了。所以正确认识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并加以避免改进正是笔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所在。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分析
(一)财务报表数据的局限性
由于财务报表并没有披露企业的全部信息,所以财务报表对企业真实状况的反映、对决策及预测作用的帮助并不是真正全面有效的。另外,财务报表的生成往往是在会计年度之后生成的,所以其数据的滞后性不言自明,因此不能及时、准确的反映企业的当下经营状况。真实性是财务报表分析的根本,但由于企业的某些会计数据则依赖于企业财务人员的会计估计和企业采取的会计政策,所以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进而使得财务报表分析的真实性存在瑕疵。综上所述,财务数据本身的局限性会影响到财务报表分析的准确性。
(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可靠性问题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而言,有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其中比较分析法按照比较对象可以划分为:趋势分析、横向比较、预算差异分析三种;而杜邦分析法则属于典型的因素分析法。
财务报表分析在我国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研究相对外国来说发展较为缓慢,只有传统的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这对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出现的跨国集团、大型企业来说适用性不强。另外,我国的财务分析工作并没有达到专业化的地步,缺少专业人才进行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如财务报表分析师等高级财务人员较为稀缺。最后,传统财务分析方法有着各自的局限性:对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来说,往往没有较为标准和理想的比较基础,这必然会影响比较分析法的比较结果;而比率分析法则属于一种静态分析法,在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方面面临很大的局限性,而且财务指标等因素很容易被人为的美化,这都会影响因素分析法的分析效果。
(三)分析人员自身的局限性
企业的财务分析人员自身的工作能力、专业水平以及工作经验参差不齐,而且企业的财务机构设置和财务制度等对企业的财务分析效果都有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态度对企业的财务分析效果和财务风险管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当企业的财务经理属于风险偏好者时,企业的财务业务甚至企业的整体经营都会面临着相对较高的风险水平,相反,如果企业的财务经理属于风险保守者,那么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自然就会较低,同时,企业也有可能会错失一些投资机会。
(四)应用范围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的分析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财务状况,而对于企业将来的财务状况预测却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财务报表并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不能将所有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都包含在内。
二、改进措施分析
(一)加强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
财务表数据的真实性是财务报表分析的根本。保障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首先应该保障企业在财务活动中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以及会计过程的准确性,对于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估计的数据,则应依据谨慎性原则,做到不高估企业的资产,同时不低估企业的负债。另外,数据的真实性要求企业的数据具有横向与纵向的可比性。可比性是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也是客观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基础。
(二)优化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结构
企业的财务制度是企业会计思想的体现,也是企业会计原则的体现。良好的财务制度对是企业实现有条不紊的财务活动的保障,财务制度既要保持与会计法律法规的一致性,又要保障与企业的客观经营状况的相适应。科学的财务机构设置有利于企业更加合理、高效的进行会计活动、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
(三)加强投资者、企业、和社会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
合理有效的财务监督是企业规范、严格地进行财务活动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企业自身来说,在企业内部应该设置严格、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设置必要的财务监督机构和财务监督人员,同时保障监督机构与监督人员的独立性,使其能够公平全面的发表财务意见,真正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起到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世农,吴育辉.CEO财务分析与决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韦秀华.财务报表分析实训[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柴艳艳(1978-),女,汉,山西运城河津人,河津市财政局,本科,会计。
法律局限性的论证 篇9
毫无疑问,法律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生活制度,已经为当今大多数现代国家所普遍接受。但正如阳光下的阴影,法律作为一种人定制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或谓之缺陷。美国法律哲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曾指出,“法律的缺陷部分源于它所具有的守成取向,部分源于其形式结构中所固有的刚性因素,还有一部分则源于与其控制功能相关的限度”1 .笔者试通过对法律涵盖社会生活的有限性、法律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延迟性、法律执行过程中的妥协性等方面的讨论,论证法律的局限性。
对于法律是否是治理社会的最佳手段问题,早在古希腊就有以柏拉图为代表的人治论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法治论之争。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而这种不平等是建立一个等级制共和国的依据。这样的共和国依靠最出色的人的自由智慧来管理,而不是靠法律来管理。人类个性的差异、人们行为的多样性、所有人类事务无休止的变化,使得无论是什么艺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制定出绝对适用于所有问题的规则。因此,“最佳的方法并不是给予法律以最高权威,而是给予明晓统治艺术、具有才智的人以最高权威。”2 .同柏拉图的“人治”理论相对立,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尽管也承认法律确实存在着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为“法律不能完备无遗,不能写定一切细节 ”,但他认为人在达到完美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离开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性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而法律恰正是全没有感情的。因此,“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3 .通过人治论与法治论之争――我们暂且不论两者孰优孰劣――可以看出,即使是法治论者也承认,法律无论如何细致,也不可能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本质意义上讲,法律是包含所有经济、历史、文化和其他成分的社会生活的产物和反映,而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法律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征,一部法律制定出来后不能朝令夕改。因此,相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而言,法律一旦制定出来就已经变成了“昨天”的法律,成为社会发展的保守力量。在这一意义上,法律的局限性就表现为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延迟性,它在捍卫既定秩序的同时,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直到新生的社会力量不断强大,迫使旧有的法律体系进行修改甚至土崩瓦解。
如果说制定法是应然意义上的法律,那么落实到社会生活现实中的法律可以称之为实然意义上的法律。无论多么完备的法律仍然需要人来执行,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由于人类主观认识世界的有限性、歪曲性,法律的体系和概念本身就存在不周延性,加之各种社会利益、社会力量的干预,法律作为一门专门技术,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扭曲,从而违背立法的初衷。在这个层面上,法律的局限性表现为对社会现实力量的妥协。
法律的局限性本身是一个价值判断命题,它常常表现为多面性,如同莫斯科大学一位教授所说:法在自己的任何部分既可以成为自由的生命,也可以成为奴役和专横的工具;既可以成为社会利益的妥协,也可以成为压迫的手段,既可以成为秩序的基础,也可以成为空洞的宣言;既可以成为个人权利的可靠支柱,也可以使专制的暴政和无法无天的局面合法化。也许。每一种法学概念的益处和社会意义就在于通过对其他法学概念的薄弱方面的批判来阐明法本身的消极性和危险倾向。4 这是对具体法律制度的作用所作的价值评判。而我们对法律局限性的探讨,是在抽出其具体法律制度的本质属性中的价值内容之后,在一般抽象理论的层面上,将法律仅仅视为治理社会的一种方式的前提下来探讨其利弊的。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分析】推荐阅读:
通胀预期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效用分析07-17
货币政策分析09-14
中国货币政策成本分析08-31
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08-25
从紧的货币政策10-18
央行的货币政策难题06-11
货币政策的退出风险09-18
经济知识:货币政策的理解与运用08-28
货币政策关系货币资金07-08
当前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研究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