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共9篇)
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 篇1
[原创]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序)
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理念运用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中,是我多年前就产生的一种想法。我就想,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产生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国际上被广泛地应用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并且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在经商办企业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比较深的,他们的企业文化无不打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东方特有的文化,她即是中国的、亚洲的,更是世界的。分析世界一些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一些思想观念和行为做法,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行为惊人地相同或相似。比如,美国通用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的“简单文化”,就与中国儒家的《易》文化相通;再如西方企业家讲的人本管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为重”也是如出一辙;更不要说诸如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具有普遍价值的思想观念了。对企业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有着一种共同的感受,有着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企业文化必将成为
世界商业舞台的旗子。
我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多地是谈论向西方学习(这当然是应当的和必要的),但是却在有意和无意之中,冷落了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是手里拿着金饭碗,却向人家去要饭啊!因此,我就想,一定要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发扬光大,把她融入到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使企业文化本地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理念就是要在企业文化中注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使企业既有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又有“厚德载物”的人文内涵。具体来讲,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例如,大庆油田的企业精神,就是由铁人王进喜的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而形成的新时代的“铁人精神”。王进喜的老铁人精神,其实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新铁人精神在继承和发扬老铁人精神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的科学发展观,使大庆油田企业文化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相结合的新内涵。再如,海尔集团的管理模式的公式: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值得指出的是,这个公式中的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其实质也是源于中华传统文化;而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其实质就是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因此,海尔文化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管理文化”的一个范例。但是,在我国像大庆油田
和海尔这样的企业毕竟还不是很多,还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如何才能实现呢?根据我多年研究企业文化和构建先进企业文化的经验,我感觉,主要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挖掘。就是从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企业中,挖掘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企业文化因素,并将其发扬光大。在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有识之士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我们翻译出版了一批,反映了西方国家的企业家应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企业经营管理的书籍;我们国内也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反映中华传统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的图书。这些图书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运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本人在20多年的从事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研究和实
践的过程中,始终紧密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不断地注入企业文化之中。
二是推广。所谓推广,就是整理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结合企业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其纳入企业文化体系之中,为企业所用。在企业中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通过企业文化设计,为企业找出贯彻中华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从而为企业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比如,我在为一家企业进行企业文化设计时,针对该企业改制重组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进行了企业文化设计,其中有一条 “企业善待员工,员工热爱企业” 的基本理念,受到了企业领导和员工的欢迎。这条理念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善”和“爱”的观念。“善”是中国佛教的一条基本理念;“爱”是中国儒家的一条基本理念。这样做,既满足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又达到了传统文化运用的目的。
三是教育。教育是继承与创新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在传统文化运用的过程中,教育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在企业中长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在员工的思想意识中扎根,形成遵循优秀传统文化行事的习惯。在这方面,除了坚持通过企业文化设计,向企业宣传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还坚持讲学,办培训班,向企业领导和员工推介传统文化思想,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华
传统文化佛道儒思想精华。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围绕佛教的“空”观念进行,其中包括“无我”、“无常”、“涅槃”等主要观念;第二部分是围绕道家的“道”观念进行,其中包括“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主要观念;第三部分是围绕儒家的“仁”观念进行,其中包括“民为重”、“仁者爱人”、“诚实守信”
等观念进行。
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 篇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和国内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国内企业必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 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严峻形势。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势态下, 国内企业应该在强化自身管理上下功夫, 发现自身管理理念上的部分不足, 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并以此指导和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
2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现状及相应措施
2.1 经营战略残缺
谁拥有战略, 谁就拥有未来的市场。在日本企业界的调查中, 90%以上的日本企业家认为:“最占时间、最为重要、最为困难的事, 就是制定战略规划。”
经营战略又称“经营单位战略”。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 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 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 同时又是制定规划的基础。更具体地说, 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 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 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 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 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从其制定要求看, 经营战略就是用机会和威胁评价现在与未来的环境, 用优势和劣势评价企业现状, 进而选择和确定企业的总体、长远目标, 制定和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企业经营战略的主要作用是: (1) 通过制定经营战略, 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调查分析, 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 对于企业增强自身经营实力有了明确的方向; (2) 企业有了经营战略, 就有了经营发展的总纲, 发挥企业的整体效益, 有利于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 (3) 便于国家和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指导, 有利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 (4) 有利于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事实上, 任何一个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与实现, 都不能离开企业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其所承担的使命。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和实现需要把握两个关键和一个明确:一个关键是对环境信息的充分掌握, 另一个关键是用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来整合有关信息并得出相应的论断、决策和行动方法, 以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一个明确则是企业战略目标一定要能很好地回答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等问题, 并且明确地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 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企业, 提出符合企业自身状况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是企业统一思想、提高企业凝聚力的有力手段, 更是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当务之急。
一个科学的战略规划必须能够反应“战略四步曲”, 即我在哪里、我将往何方、我如何去、如何走好。而目前我国不少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在这方面常常是内容不足过程残缺, 由于实务的需要他们聚焦精力于“如何去”的问题, 对其他方面都不甚清楚, 这种偏重于行动的思考而不是偏重于过程的思考不仅使得战略毫无亮点, 而且定向思维会导致其他可能存在的优秀战略得不到采纳。
基于此, 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对企业经营战略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并从以下几方面树立并做好企业经营战略: (1) 建立专门机构, 进行市场调研和行业分析, 确立本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外同行业领域内所处的经济地位, 现有的主要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对企业现有经营项目和主要产品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做出分析与评价, 对企业现实的经营环境及可能的选择做出分析和判断。 (2) 通过对多种不同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提出企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和战略产品, 提出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战略方针, 提出可供选择的主要投资项目、发展目标和重大经济指标。 (3) 提出实现企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应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人才战略、分配方式、科技政策等。 (4) 提出和制订基本的经济发展目标和重大经济指标, 包括成长性目标、收益性目标、有效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和指标分解到各所属企业和集团的各职能部门。
2.2 对“核心竞争力”认识模糊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 著名管理专家C.K.Prahalad和Gary Hamel在他们所著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认为, 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 竞争加剧, 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 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和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 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 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然而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加以支持, 核心竞争力将一无是处, 毫无价值。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如今人们又把核心竞争力的外延拓展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包括各个职能系统,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局限在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上。
核心竞争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 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服务效率, 增加顾客的效用, 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索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迷你化”, 它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好携带;联邦快递的核心能力是极高水准的后勤管理, 它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即时运送。
其次, 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 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 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 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
最后, 核心竞争力还具有延展性, 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 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处理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成功地进入了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扫描仪以及传真机等二十多个产品领域;本田公司的核心专长是引擎设计和制造, 这支撑了小汽车、摩托车、割草机和方程式赛车的制造。
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表现在技术上, 还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如苹果电脑的产品设计创新能力, 它首开使用鼠标操作电脑的先河, 它的麦金托电脑可看可感的设计, 极大地促进了个人和家庭电脑市场的发展;宝洁、百事可乐优秀的品牌管理及促销能力;丰田的精益生产能力等。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独特的能力, 使公司取得了成功。
遗憾的是, 我国部分企业在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表现得非常盲目并在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上仍有很多模糊的观念: (1) 竞争力等于核心竞争力。任何企业, 相对来讲都有竞争力, 但绝不是所有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有独特性, 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 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 其他竞争对手很难复制。核心竞争力的锻造对一个试图做大做强的企业来讲, 好比它的生命。没有竞争力的锻造, 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锻造, 一个企业不可能有生命力, 不可能有将来, 不可能有客观的市场表现, 不可能有丰厚的市场利润。 (2) 认为拥有核心业务就有核心竞争力。拥有核心业务并不等于自然有了核心竞争力。公司集中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 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管理、技术、产品、销售和服务等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这些差异时, 企业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和方法。这些“异质性 (差异性) ”决定了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 只是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 (3) 没有核心技术, 就认为没有核心竞争力。戴尔 (Dell) 公司没有个人电脑的核心技术, 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行业翘楚, 因为戴尔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效的供应链管理。
针对以上情况, 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概念上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要想真正营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唯一的办法就是综合分析、正确判断企业的各方条件, 寻找自己的长处, 从生产管理、质量、规模、销售模式、渠道、售后服务、品牌认知、价格、人才等各方面入手, 以优势领域为突破点, 对传统的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聘用优秀的管理者和员工, 坚持技术创新, 走信息化之路, 加强营销知识积累, 营造企业文化等等, 只有做好其中一项或多项工作, 并扬优成势, 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3 企业文化没有个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上讲,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 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 逐步形成的, 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我们现在主要是从狭义的层面强调文化。
目前在我国, 企业文化漫天喊, 但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国的企业界, 真正优良、有其个性色彩的企业文化非常少。往往表现在: (1) 没有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领导重视不够; (2) 将企业文化工作混同于思想政治工作, 认为企业文化工作就是协助所在单位党组织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3) 将企业文化建设混同于精神文明建设, 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活动、树典型、唱赞歌; (4) 将企业文化混同于员工娱乐文化, 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员工开展业余文化生活; (5) 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没有科学具体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 (6)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只注重表层硬文化建设, 一味在视觉识别上做文章, 而对流程再造、制度建设、育人和领导力水平的提高等高层次文化重视较少; (7) 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 缺少企业特色、缺乏自身个性, 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 陷入低水平重复怪圈。
所以, 中国企业应当逐步树立企业文化建设理念, 但不能操之过急, 更不能“米不够水来凑”, 而应该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建设自家的企业文化。从共同价值观念的培育、企业精神的构塑、经营哲学的确立和企业形象设计等多方面入手, 多角度全方位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3 结束语
用和谐文化理念打造现代油田企业 篇3
一、把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用和谐企业建设的成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基石。
华东石油局是一个具有40多年石油勘探开发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近10多年来,一直保持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先进文明单位等荣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华东石油局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的工作方针。坚持用新的文化理念打造既具有石油文化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和谐文明的现代油田企业,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和谐建设与文明发展。
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硬件。营造和谐优美的企业环境。近两年来,在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有较大提升的基础上,按计划逐年加大基本建设投入,改造老基地、建设新基地,改善了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提升了企业形象。
重视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在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过程中,坚持经济发展服从于生态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降能降耗,坚持低投入、低排放、高效节约的发展方向。加强科研攻关,对工业用水运用地下回注技术,实现减排、减耗。坚持以节电、节水、节煤、节油为主要目标,分析和研究主要耗能设备(系统),改造和淘汰落后装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能降耗措施,从而使能源消耗更趋合理。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体育活动。培养职工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企业的和谐氛围。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作为调节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多年来。一直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局职工文化体育节,目前已举办了九届。针对企业高度流动分散的特点,坚持以小型多样、分散分片与集中开展大型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举行活动,做到节假日、集中停工期间都有活动,受到广大职工普遍欢迎。
二、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抓手,全面带动职工队伍思想道德建设,为企业营造和谐发展的环境。
以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带动职工队伍文明程度提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组织广大党员展开深入的学习讨论,形成了不同岗位的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标准。经过集中学习教育,全体党员的先进性意识显著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明显得到提升。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较好地带动了职工队伍建设。
开展“知荣辱、树新风、做表率”活动,促进企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在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发表以后,通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识竞赛”、“我看社会主义荣辱观”征文和演讲、“知荣辱、树新风、做表率”活动、“讲文明、树新风”群众歌咏活动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全局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活动,在企业中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和价值导向,促进了企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标,深入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加强“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了把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更高的层次,形成了和谐企业建设、学习型企业建设、文明企业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近两年,共投入教育培训经费700多万元。举办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各类培训班50多期,实施了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5名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进入江苏省“333”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在国资委举办的中央企业技能大赛中。有2名选手分别获得采油工银奖和钻井工铜奖,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三、以又好又快的经济建设成果和石油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体现和检验和谐企业建设的成效。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和谐发展的社会。按照这一要求,基于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华东石油局在和谐企业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又好又快的经济建设成果。以企业经济效益持续良性增长,以石油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为和谐企业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在石油勘探上运用了新的勘探理论和找油思路,在江苏发现金湖凹陷吕家庄油田,在东北松南地区长岭断陷层天然气勘探、江苏溱潼凹陷西北斜坡勘探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是贯彻两大管理体系,全面推行企业内控制度。按照中国石化集团的统一部署,全局以全面建设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在局和下属的二级单位中,全面贯彻ISO质量管理体系、HSE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与国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全部通过第三方认证,获得国家认证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认证证书。在企业内部管理中,颁发《企业内控制度手册》,全面推行企业内控制度,逐步实现了“工程监督程序化、队伍管理资质化、工程施工标准化、验收考核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由经验管理上升为制度管理和科学管理,在集团公司内控制度建设检查考评中获得96.64分的高分。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华东石油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篇4
主讲:山东科技大学李文明博士
主办:柳州市经济委员会
一、企业成熟与否的三个判断标准
1、关于战略管理
2、关于核心竞争力
3、关于企业文化
二、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
1、中国式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东方管理
2、企业文化的内涵
3、海尔的企业文化
4、蒙牛的企业文化
三、东方管理的精华
1、三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
2、四治----治国:国家管理治生:经营管理治家:家业管理治身:自我管理
3、五行----人道行为:管理哲学人心行为:管理心理人缘行为:管理沟通人谋行为:谋略管理人才行为:人才管理
4、中国传统文化全图
四、儒家文化与中国式管理
1、先秦历史与孔子家世
2、鲁国先贤们:四书五艺之由来
3、鲁国先贤们的思想与体系:孔子的弟子们
4、儒家的管理文化
5、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6、齐鲁文化与新绩效管理观
7、儒家人才管理思想
五、道家文化与中国式管理
1、老子其人
2、道德经
3、道家的管理理念
4、道家管理的成功案例
5、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六 墨家文化与中国式管理
1、墨子其人
2、墨子管理思想
七、法家文化与中国式管理
1、法家代表们及其管理思想
2、韩非其人
3、支撑中国历史与中国式管理的两大思想支柱
4、法家管理思想之法治与中国企业管理规范
5、法家管理思想之大一统与中国企业管理的特点
八、兵家的管理思想
1、齐国兵家们及其思想
2、孙武其人
3、古今中外名家对孙子的评价
4、孙子的战略思想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
5、孙子的“间”思想与现代企业竞争情报
6、孙子管理思想的精华与现代企业管理
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 篇5
本文将心理学家们关于心理结构的研究进行整合,提出人的行为动力由“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共同构成。“自我动力”是员工为满足自我利益、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超我动力”是员工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利益与需要而产生的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动力,自我动力产生“自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己”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自私和利己的行为。如果对员工有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给以奖励,对不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给以惩罚,就能使员工为了自己的利益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就是管理制度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的利益控制员工行为;超我动力产生“超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他”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无私和利他的行为。如果用企业的利益观、价值观、核心精神与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价值观、精神与理念,就能让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员工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理念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思想控制员工行为。显然,将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紧密结合,就能从员工的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两个方面有效激发与控制员工的行为。利用这种机理,可以指导我们设计出有效的管理体系:“自我与超我结合,文化与制度并重的管理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板曾经问过作者一个问题:在自己刚创业时,只有五、六个人,什么奖惩制度也没有,但是,大家工作热情极高,晚上经常加班,从没有人提出过加班费的问题,表现出的奉献精神至今令人感动;现在企业大了,员工多了,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制度也完善了,但是,员工的奉献精神却消失了,甚至最早一起创业的人也开始斤斤计较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制度越多,员工越自私”?怎样避免这种现象?
后来,类似的问题不断地有人提出。而且,在企业咨询中作者发现:在单纯靠制度管理的企业中,员工“斤斤计较”的现象的确非常普遍,而且制度越多,这种现象越严重;但是,在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培养了较强文化、有着统一价值观、企业精神和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的企业,制度建设却没有带来员工的“自私化”倾向,员工的行为与企业要求的符合程度要大得多。这使我不得不做认真的思考: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分别是如何作用于员工行为的?他们对行为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如何利用这种机理指导企业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应该怎样设计企业的管理体系?本文将重点探讨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对员工行为的作用机理。
二、员工行为动力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按照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人的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基础。一切外在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都要通过人的心理发挥作用。探讨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对人的行为的作用机理,当然也要从员工心理谈起。
人的心理结构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世界上许多心理学家都有过论述。对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理论进行整合,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人的行为有两大动力系统:一是基于“个人取向”、“自我需要”的动力系统,即为了生存、交往、发展甚至实现自我价值而产生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是“自我”为中心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维护“自我”的利益与机会;二是基于“超个人取向”或者“超越自我”的、完全社会化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是以“社会”为中心的,行为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价值、社会的理想,维护的也是社会的利益。前者许多行为科学家都有论述,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更有详细的论述,提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为“自我实现需要”;后者则散见于多个心理学家的著述中:弗洛伊德的“超我”、荣格的“集体潜意识”“超个人潜意识”)、詹姆斯的“精神的自我”、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和“超越性需要”,近几年兴起的“超个体心理学”等,对人的超越个人之上的行为与心理现象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论述。
为了论述方便,我们把前者称为“自我动力”,后者称为“超我动力”,分别可以定义为:“自我动力”是个体为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机会满足纯“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超我动力”是个体为满足社会(有时表现为组织、企业等)需要、社会利益而产生的动力。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共同影响的结果。“自我”与“超我”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的完整动力体系。但是,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的形成与运行机制有着根本的不同。
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从根本上分别来源于自我人格和超我人格。在“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中,“本我”是人的本能能量,它的功能是制造与产生需要,满足的原则是快乐原则,也就是说,一旦产生需要,它要求马上满足,这种满足只能通过想象来获得,因而也可以称之为“愿望式”的满足。但是,当这种愿望强烈到一定程度后,“自我”就能意识到,并受现实原则支配,通过行动满足需要;一旦个体采取行动,该行动必然对个体所在社会产生影响。当这种影响与社会利益和价值观一致时,代表社会利益与价值观的权威力量就会施以肯定或奖励,当这种影响与社会利益和价值观不一致或相反时,代表社会利益与价值观的权威力量就会施以惩罚,这种反复的奖励和惩罚的经验以及所内涵的价值观被个体内化下来,就形成个体的“超我”。
三、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上述对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形成机制的分析,显示了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对人的行为的作用机理:
自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自我利益机制。在这种机制作用下,员工产生“自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己”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自私和利己的行为。自我动力是员工行为的基本动力,通过工作行为得到某种利益从而满足自我需要则是员工工作行为的原始和主要目的,因此,由自我动力产生的“利己性”特征是员工个体工作行为的一个基本属性之一。这一属性,对员工的行为管理有双重意义:意义之一是,她从根本上决定了管理的目的性:管理措施要充分尊重员工的自我利益,让员工认识到这种管理有利于他们的利益;意义之二是,它决定了管理的手段性:只要控制了员工的利益,就能够利用员工利己性心理达到对员工行为的控制。如果对员工有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给以奖励,对不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给以惩罚,就能使员工为了自己的利益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就是管理制度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的利益控制员工行为;
超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对“社会价值与目标”的认同机制。当员工对所在社会的理念与价值观产生认同时,员工就会产生“超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他”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无私和利他的行为。如果用企业的利益观、价值观、核心精神与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价值观、精神与理念,就能让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员工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理念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思想控制员工行为。
显然,当员工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受到共同的激发时,二者均衡作用于员工行为,员工行为的指针就能指向自我目标与组织目标共同构成的企业目标。如图1所示:
图
1当管理者只重视管理制度的运用,完全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员工时,只能激发起员工的自我动力,使员工完全受自我动力的支配,从而使员工越来越自私。也许表面上员工很“听话”,但是,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没有真正考虑企业利益。一旦遇到企业没有制度规定的领域,或者管理制度一旦有任何漏洞,或者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员工就会受利己动力的支配做出利己但是不一定对企业有利甚至对企业有害的行为,企业为避免这种情况,必然又要规定更加严格的制度和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督,这又使员工更小心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更严重的是,管理者也同样受到这种利己心理的支配,也在利用“是否对自己有利”决定某种制度是执行还是不执行,真执行还是假执行,这时,就没有人真正关心企业利益了。于是,追求个体目标的实现就成为员工行为的主要指向。最终“富了和尚穷了庙”就成为必然的结局。
当管理者一味强调企业利益、企业价值观,强调员工的奉献精神时,员工也许能够把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精神内化认同下来,确实按照这种精神的要求发生有利于企业的行为,很少想甚至根本不想自我的需要,表面看是行为指针完全指向企业组织目标,但是,如果自我的需要
长期得不到满足,自我就不可能获得良好发展,这除了与员工行为的利己属性相左外,违背管理的目的性之外,企业的人力资源最终将枯竭,也不利于企业发展。
因此,过分依赖自我动力与过分依赖超我动力都不能保证企业获得长远发展。正确的方法是,通过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的结合,把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进行均衡激励。使之共同作用于员工行为,使员工行为指针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于企业组织目标共同构成的企业目标。管理制度、文化理念、自我动力、超我动力、员工行为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
四、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作用机理的应用
应用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对员工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设计出“自我与超我结合、文化与制度并重”的管理体系。设计方法可以用管理三步曲阐释:
企业为达到自己的根本目标,实现根本宗旨,要提炼或设计出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并在其指导下,提出每一个分系统的理念或价值观。例如,海尔的企业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种精神体现在质量管理上,就是“零缺陷、精细化”,体现在销售上,就是“先卖信誉、后卖产品”,体现在产品开发上,就是“客户的难题就是开发的课题”,体现在市场开发上,就是“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自己做个蛋糕自己吃”,体现在服务上,就是“零距离、零抱怨、零投诉”……将这些精神、理念或价值观进行宣传,让员工进行学习、体会、进而产生认同,这就是管理三步曲的第一步;
当企业提出自己的某一理念或价值观时,个人理念与价值观与企业比较接近的人能够直接认同并接受下来,并用这种理念做指导,做出具体行动。这部分人可能是少数。但是,恰恰这少数人就是企业的骨干,企业应该把这部分骨干的行为树立为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能使理念形象化。这时,原先没有认同理念的员工,一部分会直接模仿典型行为,产生企业需要的行为,还可能有一部分员工,从典型人物的行为中理解和认同了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从而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当然,这种典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通过典型的宣传,会使更多的员工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这就是管理三步曲的第二步;
但是,即便有了典型人物与事件,也还会有部分人不接受企业理念与价值观,这时,就需要制度的强制。以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对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进行肯定或奖励,对不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否定或惩罚,在制度的强制下,一部分员工虽然理念上并不认同,但是由于期望奖励或害怕惩罚,出于对自我利益的考虑,还是“趋利避害”,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还有一部分员工从制度的强制中,理解并认同了企业理念与价值观,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企业提出理念、树立典型、制定制度后,还会有极个别员工无视理念与制度的存在,依然我行我素,屡犯制度。这些人一般是企业的“刺头”或特殊人物,如果严
格按照制度对其进行惩罚,则会得罪这些人,许多管理者为了不得罪这些人,宁肯不对其进行真正惩罚,那么,管理制度在这些人物身上就会失效。这种失效现象会象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很快会波及整个制度体系的有效运行。甚至,严重时会使人产生对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怀疑。实际上很多企业的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就是这样失败的。所以,企业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必须使管理者素质过硬,真正使制度的执行公正、公开、公平。这样,通过制度的执行,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这就是管理三步曲的第三步。通过“管理三步曲”的实施,企业就可以形成“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体系。在这种管理体系中,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同的员工,超我自然受到极大激励,甚至可以做出“一切以企业利益为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这可以称作“上不封顶”。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不相同甚至相反的员工,由制度规定了员工行为的“底线”,员工可以不认可企业理念,但是不能违背制度规定。一旦发生违背制度的行为,或不按照制度提倡的方式发生行为,要么受到惩罚,要么得不到奖励。于是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可能发生利己也利企业的行为。这就使得“管理三步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论文) 篇6
专业:学生:学号:关键词:管理、创新、四化
摘要:何为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的二重性,当今企业新管理方法,企业四化的具体方法
五十铃企业管理五十铃成功案例分析
江铃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中国率先通过引进国际上最新的卡车技术制造五十铃汽车,成为中国主要的轻型卡车制造商,目前已拥有10万辆/年一流水平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制造能力。节能、实用、环保的江铃汽车产品,已经包括了“凯运” “顺达”及JMC轻卡、“宝典”皮卡、“宝威”多功能越野车、“运霸”面包车在内的四大系列车型。江铃自主品牌的宝典皮卡、凯运及JMC轻卡系列的销量连续占据中高档市场的主导地位。江铃还将具有性价比优势的汽车打入国际市场,海外销售网络已延伸到中东、中美洲的许多国家是中国轻型柴油商用车最大出口商,被商务部和发改委认定为“国家整车出口基地”,江铃品牌成为商务部重点支持的两家商用车出口品牌之一。
作为江西较早引入外商投资的企业,江铃以开放的理念和富于进取性的发展战略,积极吸收世界最前沿的产品技术、制造工艺、管理理念,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高效透明的运作和高水准的经营管理,使公司形成了规范的管理运作体制,以科学的制度保证了公司治理和科学决策的有效性。江铃建立了ERP信息化支持系统,高效的物流体系实现了拉动式均衡生产;建立了JPS江铃精益生产系统,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建立了质量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推广NOVA-C、FCPA评审,运用6sigma工具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节约成本。2000年被中国机械工业管理协会评定为“管理进步示范型企业”,2003年更荣获全国机械行业九家“现代化管理企业”之一的荣誉。2005年底成为国内率先通过OHSAS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EN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ISO/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等一体化管理审核的汽车企业。
(一)企业管理的概念
管理就是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中,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协调组织资源于只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在现在社会,管理具有普遍意义,每一个组织都离不开管理,企业同样如此。
企业管理就是根据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效地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的过程。
(二)企业管理的性质
企业管理的性质就是管理的二重性。它是指管理一方面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具有与生产力、科学技术、市场规律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同时,他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是所有者维护其权益的重要手段,从而又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任何制度下的企业管理都具有二重性,企业管理的自然属性表明,任何企业都必须根据市场规律、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活动。这是企业管理的共性。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表明,不停企业,因为其社会制度、社会文化、所有者性质不同,管理的目标和方式不一样。这是企业管理的个性。因此,我们在学习其他企业的管理经验,特别是学习外国企业的管理经验时,既不能全盘吸收,又不能全盘否定,要借鉴和吸收其他企业合理组织生产力方面的经验,摒弃那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不利管理思想和方法。
(三)现代企业经营的管理概念
在当今社会中,大家对勤奋管理比较熟知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逐步的走向了“懒”管理。所谓的懒管理,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解释:
在蚂蚁王国里一种很不公平的现象,就是其中有20%的蚂蚁不干活.别的蚂蚁在忙碌着,它们则东走走,西逛逛.好象无所事事。为什么呢?生物学家发现:如果蚂蚁群中所需的面包渣儿、肉骨头、茶叶子没了,所有那些忙碌的蚂蚁就会晕头转向,找不到北,这时,那些“懒”蚂蚁站了起来,很有自信地说;“跟我走!”。
其实这个故事的关键点就在于,一个公司总有一部分人是在分析市场行情,去寻找有利资源。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全球人类,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都在发生着三个很大的变化。第一个特点就是快节奏,所谓的快节奏就是节奏变化快,产品更新快,企业要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而且是要快节奏的变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比如说20年前的世界前100强或50强,今天还剩下几家?今年所排得上的也不过十几家,这种世界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为人的一半,38岁。那么,中小企业就更不用讲,可以说每天有新的企业在建立,旧的企业在破产、倒闭,因而变化非常快。而这些数字是近50年或20
年的数字,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数字,试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变化无疑就更快了。
第二个特点就是变化大,大是指的空间上的大,但是在企业中,大确是指的是信息量的庞大,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出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在过去,中国没有进行改革开放前都是自己封闭起来的,但是随着发展我们逐步摆脱束缚,来迎接一个新的资源共享的网络时代。
第三个特点就是变化多,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想法,这话一点不假。现代人强调的是消费的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觉悟都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去过北京的赛特、燕莎友谊商城去看过的人,也许感到商品种类之多、变化特大,而若到过香港、日本、美国高档商厦观光之后.就感觉到北京与之比,就是小巫见大巫。在日本或美国的大商厦,单说到我们密切相关的照相机,就有几千种,同样一种相机,各种颜色,同样颜色又有不同的款式。现在市场的格局就是这样的,企业必须面临着变化快,大,多的变化。有一句俗话“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要重要得多”,所以,这些就需要那些有着寻找有利资源的人,在企业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四)企业的四化
第一点,精确化
你看市场,一定要准,要精确。否则等于白看。如果你要上一个项目,上一条生产线,在此之前,看市场看花了眼或看走了眼。社会不断重复生产项目,就会有很多的库存商品征滞销。为什么有的商场或商厦开了没多久就关张倒闭了呢?那是因为他的眼睛没有看清市场。
第二点,细分化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有的企业经营者号称全中国都是他们的市场,全国人民都是其产品的消费者。怎么可能呢?地区差异、文化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收入差异,都不存在了?我们开发产品,必须确定产品的具体消费对象,我们的产品是针对哪个地区、哪个年龄段、哪种收入水平的消费群体,否则注定要失败。
第三点,深入化
仅仅精确化、细分化还不够,还必须做到深人化。什么是深入化?尤其在研究市场时,必须要注重研究消费者动机。目前有关市场营销的一般消费者动机.无外乎求美、求廉、求名、求奇、求新、求异、求同等等。这是目前各类市场营销教科书的普遍说法。但是我们在思路上应更深入一些,做得跟别人不一样。比如说,别人求廉,我们难道不可以求贵吗?一般商品确实是价格低廉一些比较畅销。但是如果我们开发出的商品别人没有.迎合一部分人
“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消费心理,我们反别人之道而行之——“求贵”。这种“农贵”的成功案例很多。
我们还可以反“求美”之道,转而“求丑”。有些商品别人“求美”,我可以“求丑”,比如不倒翁、哈哈镜,显得可爱,丑得逗人乐,电影、戏剧中的丑角,特别受观众欢迎,就是这个道理。
再就“求新”来说,别人求新,我可以求旧。古董、邮票等.越旧越有价值。还有服装行业,时新虽然受欢迎,但传统服装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如旗袍、中山装.开发得好,一定很有市场。而现在很多古迹.整旧如新,反而失去其价值。
第四点,模糊化
有时研究市场应该稍微模糊一点。产品定位很多时候不要太准确。现在男性服装和女性服装并不一定严格区分开,比如牛仔裤,以前是男性服装,现在发展到许多年轻姑娘也爱穿,而且消费量相当大,这就是市场定位的中性化、模糊化。所以说,有时候,市场定位时模糊一点比精确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市与郊区的界线并不一定什么时候都那么精确,该精确时就精确,该模糊时一定要模糊。
总之,我们的管理,要创新管理。作为企业的领导,要做创新的智者。这样企业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案例》
作者:张梦霞 主编出 版 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11-1
《现代工商企业经营与管理》
作者:陈国生 出 版 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9-1
《企业管理原理理论与务实》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篇7
1. 1 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即使在现代儒家思想也备受推崇, 儒家思想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的传统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儒家基本上坚持“尊尊”、“亲亲”的立法原则, 维护“礼治”, 主张“仁治”。儒家思想中的德仁义礼等观念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
(2) 儒家提倡德治主义, 鼓励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教育感化人。这种教化方式, 从本质而言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 使人知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并教化人心向善。这是最积极, 也是最彻底的方法, 绝非是仅仅依靠法律的制裁就能达到的。
(3)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内涵表现为“异”, 即使尊卑、贵贱、长幼有序并各自遵守其特殊的约束规范。儒家主张“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 从本质而言“礼”其实是法的一种形式, 换言之如果违背了“礼”的约束就必然会遭受“刑”的惩罚。[6]
1. 2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作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览中国几千年的管理思想史, 封建社会自汉唐以后各个时期出现的鼎盛繁荣景象, 都与管理上沿袭“内用黄老, 外用儒术”的思想有关, 即以道家作为管理的实际指导, 而儒家则是一种形式。[4]道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守柔”的管理特点。“守柔”是道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老子之所以认识到“守柔”的重要性正是来源于世间万物由强到弱的转化。因此, 老子认为只有保持柔弱和谦下的地位, 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处于不败之地。
(2) “无为”的管理原则。道家认为“道”是宇宙间所有事物借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来源, “无为”作为道家管理思想的根本原则, 要求统治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客观规律, 从而在不断地变化中谋求发展。
(3) “无弃人”的用人思想。老子说: “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道家尊重自然规律, 用人方面提倡在发现和尊重人不同特点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人的不同特长和才能, 以达到“因人制宜, 人尽其才”的效果。
(4) 少私寡欲的领导品质。老子认为, 让庶民过上“甘其食, 美其衣”的生活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根本目。为此, 好的领导者应为他人而不为自己, 应为百姓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1. 3 墨家的管理思想
作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重要学派之一, 其管理思想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家管理思想崇尚“平等、博爱、节俭、自然科学”, 墨家力图打破尊卑、贵贱、亲疏的等级制度, 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相爱平等的理想社会。[5]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兼相爱, 交相利。墨子针对当时出现的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 认为“别”是产生各种现象的根源所在, 导致了划分彼此你我, 彼此间追求利益, 只求爱己不求爱人, 只求利己不求利人。为此, 墨迹大力提倡“兼相爱”的思想, 要求由此及彼, 相互关爱, 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如此才能消除误会, 避免隔阂, 改变时弊。同时墨子认为利益是相互的, 损他人之利也会损己, 因此提出通过“交相利”的方法以达到兼爱的目的, 只有彼此相利, 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整体利益相统一, 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愿望。
(2) 尚同控制, 尚贤使能。尚贤在墨家管理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 墨家认为对于德才兼备之人, 不仅要招纳选拔储备, 还要予以足够重视, 并做到各尽其才。“尚同”则是要求在贤人治理国家时, 应该一统天下之义, 做到下级服从上级, 以上级的意志为行动标准, 由此才能实现政令畅通, 社会稳定。“尚贤”与“尚同”是相辅相成的, 是实现“尚同”的保障, 依墨子而言, 只有将贤能作为用人标准, 同时实行自上而下的贤人政治, 才能实现尚同。
(3) 贵义。在《墨子·贵义》中说到“万事莫贵于义”。贵义与兼爱密切相关, 贯穿于墨家的整个管理思想体系之中, 是墨家管理思想的重要部分。墨家认为义即利也, 其中的利也并非是一己私利, 而是社会公利。“义”与“利”也并非是矛盾对立的, 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为此墨子提出“志功为辩”, 使“义”与“利”、动机与结果得到了有效的统一。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比较分析
2. 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协调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就重视关注“和”的重要性, 传统的儒家思想倡导的“天人合一”, 就是要求人为之事必须要顺应天意, 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法则, 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统一; 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 指的是“道”遵循自然法则独立运行, 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而兵家在军事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 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协调统一的重要作用。[8]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无不体现了和谐、协调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对现代的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等均产生了有价值的思考意义。对现代企业管理而言, 同样要将企业的协调管理置于重要位置, 将“和谐”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 只有在企业内部之间达到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部门与部门乃至在企业外部达到不同企业间、企业与社会的协调统一, 才能有力促使企业的健康发展。
在西方企业管理思想中, 泰罗提出合作互利的“精神革命”, 强调只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企业做大做强, 从而使员工和雇主二者之间相互对立转化为互相协作, 虽然这种“精神革命”并未出现, 但对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法约尔最早将协调管理纳入企业的五项管理职能之中, 强调企业内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管理中应在组织分工的基础之上使企业部门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2.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有关于战略管理的内容最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的莫过于《孙子兵法》, 虽然《孙子兵法》最早运用于军事管理, 但对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也极具有重大意义。孙子作为兵家的代表人物, 其在战略管理方面表现出来的最大优点就是权变性, 要求根据环境展开的行动, 而不是遵循既定的方针计划, 但在行动的过程中也以相应的原则为指导, 并要求遵循规律。这种“因变制宜”的权变思想对现代企业在实际运营和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企业在制定目标计划和实施具体战略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考虑和分析市场的变化、产品的结构和消费者的需求等因素。
现代战略管理理论最早产生于20实际60年代, 早期以安德鲁斯的目标战略管理理论、伊戈尔·安索夫的资源配置战略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战略理论为代表, 自20实际9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开始向战略联盟、战略竞标以及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 这些战略管理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已有明显的体现, 如果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关于战略管理思想是灵魂和纲领, 那么现代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转变则是对中国传统战略管理思想的延续和创新, 但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仍然对当前企业管理和战略规划具有现实性和实质性的影响。
2.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组织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对组织结构的管理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孔子提出的“五伦”追求亲密性的人际关系, 对现代企业而言则是要求构建紧密的组织结构; 荀子在《荀子·王制》中说“力不若牛, 走不若马, 而牛马为用, 何也? 曰: 人能群, 彼不能群也”, 提出了中国古代管理组织理论中的“明分使群”的组织构建模式, 阐述了“使群”的前提在于“明分”, “明分”的目的在于“使群”。[10]无论是孔子倡导的“五伦”还是荀子提出的“明分使群”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用“礼”和“义”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 这样的组织模式仍然适用于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 以“分”达到“群”的目的, 同时用礼仪道德约束组织中的人, 其中华人在海外创建企业的显著特点就是, 这种大“群”小“分”的组织管理结构形成了以“平均、宽厚、仁爱”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并配合现代企业管理手段, 使组织结构中的人员和组织上下层紧密配合, 从而使组织的力量得以汇集和放大。[11]
现代企业管理论中, 法约尔最早提出了五种管理职能之中的“组织职能”, 并在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提出了“等级制度”和“人员团结”管理原则, 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增强的人员的团结和凝聚力, 等级制度不断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马克斯·韦伯在企业组织结构上将权力等级构成一个5级3层的金字塔, 这种组织结构存在明显的职能分工和等级制度, 其行政组织理论尤其是其组织模式为许多组织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种规定化的典型, 现代企业中普遍采用的低中高层管理同其理想的行政组织结构基本一致。[7]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3. 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协调管理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和谐观, 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等学派均对协调的重要性进行了独特鲜明的思想阐述。时至今日, 直面企业中存在的客观问题, 这些优秀的传统和谐观依然对现代企业管理中协调管理的运用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启示。首先, 树立正确的协调观, 克服工作中的本位意识。企业内部各部门都是围绕公司的整体工作展开的, 因此要注重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工作, 同时从企业的整体利益目标出发, 克服本位思想, 相互合作团结。其次, 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 确立各司其职的思想。管理人员要贯彻落实协调工作, 做到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最后, 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构建企业激励文化。从深层次而言, 重塑企业文化是充分发挥协调职能的关键所在, 只有充分发挥激励文化在企业协调管理中的作用, 才能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实现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管理, 摆脱落后的被动管理模式。
3.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作为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孙子兵法》, 其包含的战略管理思想也不再局限于军事管理领域, 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思想宝库, 为现代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参考价值。[2]中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以及飞速发展的时代有效地实施好既定的企业战略, 不仅要善于在执行制定的战略决策的同时, 还要时刻洞察可能出现但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变化, 这就要求巧妙运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制定企业的战略决策, 孙子提出“伐谋、伐交、伐兵、其次攻城”、“因变制宜”以及“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等战略管理思想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战略的目标和原则永远保持不变, 而战略的模式和进程可以随着时间、地点、人物进行调整, 这就要求企业把握协调好变化性与连续性, 持续中有变化, 变化中有持续, 只有如此才能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朝着制定的战略方向靠近。[12]
3.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启示
作为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儒家提出了“五伦”思想, 其中构建亲密型的人际关系成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仍然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有了紧密的企业组织结构, 才有利于组织中人员和组织结构的亲密配合, 从而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 进一步发挥组织结构优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3]现代企业立足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之上, 只有让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运作程序符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运行轨迹才能引导企业快速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管理上, 《易经》提出“天、人、地”三才之道并将其应用在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之中, 分别对应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的“高层”、“中层”和“底层”, 对企业组织三阶层的配合, 各守其份, 顺应自然宇宙规律, 才能提高三阶层组织功能效率。[1]“天”是企业高层的代表, 倡导“无为”境界, 要具有广博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意识, 引领企业的正确发展方向。“人”则是中层的象征。中层必须在多变复杂的企业管理中从容不变地应对, 善于尽其所能办事。“地”是基层的依据。基层要求爱岗敬业、遵章守纪, 这样才能使企业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充分发挥其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屡战屡胜, 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雪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今企业的启示[J].企业管理, 2007 (12) .
[2]张阳.传统管理谋略的探究与运用——海尔与华为的管理实践探索[J].理论学刊, 2004 (12) .
[3]刘华伟.儒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 2010 (2) .
[4]李启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文教资料, 2011 (6) .
[5]何征.管理思想演进与现代企业管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6]刘华伟.儒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 2007 (2) .
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 篇8
关键词:关系;现代企业;管理;传统企业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23
一、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的比较
与传统的管理体系不同,现代管理体系在管理思想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在近代时期,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管理环境的复杂程度展示还不是非常到位,这就造成了人们对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完整,也是停留在一个较浅层次的方面,没有深入理解,其思想特征主要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物本观念是比较突出的,对厂房、设备、物料等方面的管理更加侧重。(2)个体观念较为突出,通常情况下,其所管理的对象大多都是某一孤立的对象,而在处理问题过程当中,很少进行通盘考虑,只会就事论事。(3)突出简单决策的观念,在这里所指的决策指的是那些具有直观、经验和线性思维特征的决策。(4)战术管理观念比较的突出,一般情况下都是针对企业的内部来解析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调整管理的方法。根据以上所述的内容,能够相应的总结归纳出以下五个方面 :(1)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所有的一切都应该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对于人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激励的管理思想要着重注意。(2)突出系统观念,所有的一切都要从整体来考虑,要协调好个体与整体之间的配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对整体功能的管理思想起到优化的效果。(3)突出择优决策观念,首先,要分析多个层面以及多个因素,在将多个方案进行比较,最后再做出最优的抉择。(4)突出战略观念,它作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求管理者要要具备超前思维,同时能拥有高瞻远瞩的管理行为。(5)突出权变观念,管理行为必须能够根据人、事、时、地四个因素来进行随机应变。
二、传统企业管理行为与现代企业管理行为的比较
首先,传统企业管理行为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对于人和物的管理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传统企业管理都是比较重视管物,对物品分配、调度、安置、收入、支出这些相关工作的监管比较严格 ;而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则是在管人,也就是非常的重视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与工作积极性。其次,传统企业管理行为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在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一般而言,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制度管理,这样的企业都比较重视制度的建立,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制度也会逐渐的完善。旨在利用严格的制度来对员工进行行为约束,以此达到实现企业管理的目的。但是,现代企业管理则是将人的素质、人的协调、人的激励以及人的自控作为管理的重点,这就是所谓的人本管理了,非常重视人本身。这种管理方式注重培养领导者的素质以及员工的素质,希望结合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员工自律性与自我激励,以此达到促进企业更好发展的目标。再者,传统企业管理行为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在单、多维管理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正常情况之下,传统企业管理行为主要是就企业中的某一项管理因素而实施的,这种直观的线性思考其实是存在弊端的,不够科学合理。而现代企业管理则是多维管理,考虑的因素更多,更为周全。最后,传统企业管理行为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前者是注重数量优先,而后者则是注重技术优先。传统企业管理侧重于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加大产量,但是却往往忽视了对产品科技水平的提高。但是大家都知道,低端市场的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一家企业想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核心科技,只有紧跟时代的潮流,才不容易被市场淘汰,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恰恰重视技术的提升。
三、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的关系
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 篇9
点击:2349次
(2006春季MBA
韩麟 2007-12-15)
什么是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具体而言,管理目标和计划的实施,组织结构的设计与运作,人力、物力资源的调配和安臵,以及对管理全过程的控制和调整,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现代管理既然以人为中心,在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人类传统文化的反思。
最早研究企业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传统等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的,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和菲尼普.塞尔茨尼克。1970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戴维斯在《比较管理—组织文化的展望》中,明确而系统地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等角度研究管理理论。1971年,德鲁克把管理与文化直接联系起来,他认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无价值观的科学。‛遗憾的是,当时这一论断未能引起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应有的重视。直至70年代后期,由于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惊人的应变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才迫使美国管理学界认真研究和分析日本的企业管理,发现两国企业在制度、结构、战略等‚硬件‛方面并无不同,差别只在人员、技能、作风和最高目标等文化的‚软件‛方面,从而证实了文化和价值观比管理理论方法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此后,有关管理差异的文化背景和根源问题,日益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新课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面向全球性文化空间的中国管理理论作指导。通过审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探究现代管理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现代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
现代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体的观念来了解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奥秘的宇宙万物本原所体悟出极高明、精微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在这一方面,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国际中国管理研究学院院长成中英先生把中国古代无行说同西方管理理论相结合,通过整合,提出了极具独创性的理论——C理论,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以下,我们就以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框架为基本线索,对其中所契合的中国传统管理理念作概要性的分析和探讨。
(一)战略管理与中国古代战略设计理念
有效的管理从制定战略开始。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全面系统地对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我国先秦诸子的治国思想和以《孙子兵法》为主的治军理论,就包含了许多可用于研究企业战略性决策分析的一般原理方法。道家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儒家主张通过‚修己‛、‚安人‛实现‚大同‛,其中,‚修己‛与‚安人‛体现了个人管理目标与组织管理目标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个人管理逐步实现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通过推己及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对现代企业而言,就是要注重营造一个协调个人、群体乃至社会三者利益的目标链,使前一目标的完成成为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由此循环往复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目标流程网络,促成企业最高战略目标的实现。
《孙子兵法》明确提出‚五事‛、‚七计‛是决定战略决策成败的基本因素。‚五事‛乃‚道、天、地、将、法‛。按现代意义来理解,‚道‛是一种宏观的、全面的、客观的政治、经济环境;‚天‛,即天时,指机遇,或一种客观的情势;‚地‛,是地利,即企业的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所处的地理位臵、所拥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生产能力、产品销路及交通运输情况等;将,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和威严等方面;法,就是法制、组织的结构、层级关系及相应的规范、准则等。以上‚五事‛,可作为企业制定经营战略,进行企业环境分析的总纲。‚七计‛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对现代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在这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总之,五事主要分析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与机会、企业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与不足,‚七计‛更注重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当然,企业在决策时,不仅要了解‚五事‛、‚七技‛,更重要的是研究它们作为战略要素的主次关系及其相互联系、作用的时间、方式和程度,从整体上观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以便做出综合评价。
(二)现代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与传统‚分‛、‚合‛说
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组织工作的任务就是设计决策和沟通网络,使组织内成员明确谁去做什么,谁要对什么结果负责,并消除由于分工含混不清造成的执行中的障碍。有效的组织应遵循目标一致、跨度合理、指挥统一、权责分明、职能明确等基本原则。这是现代管理理论关于组织工作的基本观点。
在我国,《荀子》一书集中了对组织问题的探讨。荀子认为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按现代意义来解释,‚分‛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
1、明确为完成管理目标、政策和计划所必需的活动并加以分门别类。
2、根据现有的人力和物力,并根据环境来使用人力和物力的最佳方法,把上述活动分成各个组。
‚群分‛是由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导致的,也是解决各类组织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前提。所以,荀子认为‚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也,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而‚有分义,则容天下而治‛。
(三)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西方的激励理论也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胡萝卜加大棒‛ 主张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和处罚违纪者。
第二阶段 满足‚社会人‛的需求 满足人在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需要,往往比经济报酬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第三阶段 ‚寻找人的自我实现‛ 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满足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人就会获得长足和持久的工作动力。
第四阶段 多种激励方法并用 没有一种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人的万能激励方法,不能只采取单一的激励方法,必须根据不同的人及人的变化,采用适宜的激励方法。
‚士为知己者死‛反映出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追随关系。《孙子兵法》中分析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儒家孔子提出‚施仁政‛,强调国家的统治者要像爱护亲属一样对待臣民,‚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爱民必须体现在满足臣民的需要上,决策时必须顺应民心,从而形成凝聚力。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不分人的贵贱,赏罚要严明,这样才能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激励作用,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组织绩效。曹操违纪,自罚‚割发代首‛;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些历史典故都是执法严明的例证。只有做到恩威并施,才得以‚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得心应手地运筹帷幄,使之无敌于天下。
‚任贤律己‛,‚身先士卒‛。这是告诫领导者要知人善任,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和激励下属。在这方面,《周易》、《孙子兵法》都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对领导者的期望,认为领导者应反身修行,团结和厚待下属,以达到‚上下同欲‛的最佳协调状态。
(四)控制与‚礼治‛、‚无为‛
在管理的控制职能方面,相对而言,西方管理学注重对物化结果或阶段性成果的控制,强调控制的实效性;中国传统文化则偏重于对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标准模糊、不精确但更具柔性。
儒家强调礼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则力推‚法治‛。‚礼‛,其实是一种用来规范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即建立贵贱、君臣、父子等级从属关系为核心的名分等次。儒家认为对社会进行控制,必须‚两手并用,先德后刑‛。用孟子的话说即:‚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最有效的控制,应是‚无为而治‛,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称为‚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他认为应尽最大可能地让下属面对所有的课题,包括处理企业成长与持续经营之间的两难困境。换句话说,就是给他们充分的行动自由去实现某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全责。不再通过传统的复杂的控制系统,而是‚通过学习来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质,加强反思与团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无为而治‛正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老子讲的‚无为‛是达到‚无不为‛、‚无为治‛这一目的的手段。确切地说,无为管理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在历史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均为‚无为而治‛的典范。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契合绝不是一种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日本企业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一个事实:以儒家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是可以共生的。可以预言,在二十一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管理文化的交融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站在现实的角度,我们可以对现代管理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做出基本预测:
(一)决策方面
中国古代系统思维与现代决策的结合将日趋紧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杰.史密斯就从《孙子兵法》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孙子13篇《兵法》可与历史名著相媲美。今天没有一个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它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的重大意义。‛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形成中国未来管理模式的战略运筹理论过程中,将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孙子兵法》对组织的内外部因素和与这些因素相关联的内外部条件进行系统、动态考察的思维方法,对企业决策者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组织方面
西方管理惯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组织划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大对立阵营。中国文化推崇圆满和谐,认为只有组织内处处融通一致,才能形成广大和谐的系统。打破这一系统,组织便不得安宁。所以管理者不可将自己与下属决然分离,而应始终把自己视为组织中的一员。
相应地,组织划分不能拘泥与技术的专业化、组合的便利性、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因素,而应以‚和‛为管理的终极目标,分工、合作乃是达到‚和‛所需的手段,这样,不论部门如何划分,整体和谐所激发的向心力,就会促成真正的分工合作。
(三)领导方面
21世纪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从‚以个性为本‛、‚以人性为本‛到‚以人文为本‛的转化过程中,文化对管理的影响权重日益增加,绵延5000年的华夏文化充分说明了我国在对文化的整合与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选人、用人、观人的经验和方法,相对于现代管理,中国古代更注重对人的‚德‛的考察,更注重候选人在其所处情境下的行为,较强调发挥人才的弹性去配合工作的需要。在人性的看法上,中国古代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内养外化,皆可成善‛等观点无疑为中国未来的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控制方面
不得人心的控制,是不会长久的。科学的控制方法和技术,如果得不到下属的真心配合,将会变得毫无用处。这在预算编制、问卷调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古代先哲都非常重视对心理因素的把握,深知人心的向背,才是成败的关键。管理者应‚道之以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人先正己‛,运用‚德主刑辅‛的手段,才能实现‚心悦诚服‛的控制,以趋向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理念的影响08-27
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06-01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12-09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05-14
论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论05-17
传统家族文化对现代家族企业管理的影响11-07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链接08-03
论现代企业文化与管理沟通09-13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