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施工企业的建议书(共10篇)
对施工企业的建议书 篇1
对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和谐企业要做到“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各单位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针对组织对人的过度控制,以人为本体现为对人的解放和开发。如果仅把人看作成本,就容易把劳动者当作物,而不是当作人,就会漠视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就容易降低劳动者的工资,不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如果把人当作组织的主体与目的,那就意味着要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为每个人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使人各尽其能。这里着重强调尊重人的能力问题。一般来讲,人们不仅要求能够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而且要求能够充分接受教育,能够具有足够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能够自我实现。人的发展的这种特征,意味着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和运用,并把人的能力作为基本价值。
二、构建和谐企业要做到“三破三立”
一是破除墨守成规的旧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要破除你死我活的旧竞争观念,树立和开展竞合双赢或多赢的新局面;三是要破除嫉富嫌贫的旧观念,树立利益和谐的新观念。通过构建与正确运行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新机构,在充分尊重个人价值取向的同时,兼顾对社会的回报;既要提倡带头致富,更要提倡共同致富,促进企业经营成果和利益的“共享”。
三、构建和谐企业要规范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阳光”经营,严惩个别销售人员采购人员及干部截流客户货拿回扣现象:
企业是依法成立,合法经营,用户支持中生存发展的实体,员工和消费者利益相关者履行应有的义务与责任。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相应收入需要得到满足、消费者的权益要得到确保。一是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权利、理顺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二是解决好公司内部下下、左右组织的关系,建立横向联系、垂直指挥系统,实现企业管理从能人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新跨越;三是坚持以企业公开为载体,大力实施“阳光经营”,通过企务公开架起领导与职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桥梁。四是严惩个别销售人员采购人员及干部截流客户货拿回扣,这种现象在每个分厂几乎都存在,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致命的。
四、构建和谐企业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先导,大力实施和谐管理
“和谐”既是一种伦理,也是一项管理准则,这就要求企业以“和谐管理”为指导思想,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不但是企业实现与外部环境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石和保障。探索企业内部各种冲突产生的根源,从根本上讲,就是缺乏建立在统一价值观念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整合企 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它包括企业精神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的经营工作与企业文化只有很好地融合,才能培育员工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塑造员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创造具有亲和力的人际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同时,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员工的思想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转变为实际生产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为和谐企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对企业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五、构建和谐企业要牢固树立诚信理念、建立健全企业诚信体系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市场经济越发展,人们就越发感到诚信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企业诚信建设是企业的无资产,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强化信用观念和道德修养,不断完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切实加强自律,改进经营管理,守法经营、诚信纳税,为构建诚信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六、构建和谐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承担社会责任,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多做实事,满怀真诚,奉献爱心,关注社会发展与进步。尽管企业经营最终目的是盈利,但无论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不可游离于社会之外孤立存在。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忽视了社会责任就不算成功企业,只有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只有给予社会最优质的服务,社会才会给予企业回报及认同,在这样良性循环下,企业才是最终受益者。
总之,坚持和谐发展,实现企业与社会,与环境与员工的和谐共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走上文明健康的发展之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对施工企业的建议书 篇2
1"营改增"的具体概念
"营改增"实际上是指我国缴纳的营业税项目改为应缴纳增值税项目, 即营业税改增值税。在我国, 增值税主要是指对我国境内加工修理劳务、销售货物、进口货物的个人以及单位征收增值额的税种[1]。营业税是对我国境内销售不动产、提供应该缴纳税收的劳务以及转让无形资产的个人以及单位征收营业额的税种之一。"营改增"可以通过减少施工企业的纳税环节来降低施工企业税负, 从而推动施工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营改增"对施工企业税负的主要影响
(一) "营改增"减少了施工企业的重复纳税
营业税改增值税从一定程度上给施工企业税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能够有效保证施工企业重复纳税问题。主要从一下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 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前, 施工企业要缴纳在建筑材料采购时的进项税额, 同时要缴纳施工企业工程建设中流通环节的营业税, 在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竣工后也要缴纳部分营业税, 施工企业的这种重复征税现象给企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而"营改增"可以有效的扭转这个局面[2]。第二, 营业税改增值税可以降低分包过程中施工企业重复纳税的问题, 施工企业在工程招投标工作中, 有时会采用联合投标, 投标工作完成后再分包工程, 这样可以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但是这种施工企业的招投标方式使得施工单位不能与分包工程单位单独签订施工合同而要求施工企业自己缴纳工程税金。在实际的施工企业工程建设中, 分包合同的缺乏也带来了企业重复纳税现象, "营改增"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使施工企业的进项税额来代替销项税额, 保证施工企业纳税环节的规范合理。
(二) "营改增"为施工企业税负的财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税负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在180天内完成进项税额的确认工作, 但是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涉及的范围广, 增值税发票的采集与整理工作难度增加, 从而直接影响施工企业增值税发票确认工作的顺利完成。其次, "营改增"之前施工企业的营业税中, 会计核算只要核算两个科目包括营业税与应收税费, 但是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 施工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增值税增加了多个账户, 包括4个施工企业销项税额科目与5个施工企业进项税额[3]。账户的增多也直接影响了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施工企业在入账金额中也减少了企业固定资产与企业入账金额的累计折旧金额, 从而影响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入账金额。营业税改增值税后施工企业的增值税发票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统一规范, 增加了施工企业对增值税发票的使用、管理以及报税等工作的难度, 导致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工作量加大, 财务工作出错率增高。
3"营改增"后对施工企业税负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一) 施工企业要合理规划企业税收, 减少税负
"营改增"之后, 施工企业增值税的规划空间不断增大, 施工企业要合理分析会计数据信息, 合理规划企业税收。施工企业要从企业固定资产运输费以及采购税收方面进行统筹规划, 尽量选择一般纳税人的供应商, 有效抵扣施工企业的进项税额。同时施工企业也可以通过调整分支结构, 将独立法人的子公司优化为一般纳税人, 也可以在施工企业与施工企业子公司两者之间抵扣进项税额, 从根本上减少施工企业的税负。
(二) 通过优化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来降低企业税负
"营改增"改革是对施工企业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施工企业应从经营管理方式处入手, 采用精细化的施工企业管理模式, 使"营改增"在企业税负影响中顺利过渡, 有效降低施工企业成本[4]。同时施工企业在招投标工作中, 尽量选用能够抵扣进项税额的供应商, 对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的预算工作加大管理力度, 减轻"营改增"对施工企业税负的压力。
4结语
总而言之, "营改增"税收体制的改革对施工企业税负产生了不可估计的影响, 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 要求施工企业在抓住机遇的同时, 采用应对"营改增"的科学管理方法, 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 积极应对施工企业税负增加的压力, 确保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詹敏."营改增"对施工企业税负的影响与建议[J].会计之友, 2014, 02:99-102.
[2]王冀.试论营改增对施工企业税负的影响[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09:262-263.
[3]潘文轩.企业"营改增"税负不减反增现象分析[J].商业研究, 2013, 01:145-150.
对施工企业职工培训的思考与建议 篇3
关键词:施工企业 培训思考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11-02
培训是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员工对职业的满足程度,以组织、计划和实施的形式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的一种教育投资活动,是通过员工对培训内容转化为工作行动,有效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过程。从投资与收益的角度考虑,员工培训转化为产出,涉及到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方式是否恰当、培训时机的选择是否合理等因素,也涉及到员工对培训的内容是否吸收、是否有效地运用于工作活动等。因此,培训对企业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间接的过程,如何注重培训的过程管理,对提高培训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培训目的思考
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对业绩回报的要求等,企业进行培训的终极目标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训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是讲求回报的,而培训产生效果又是一种内在的转变过程,因此,重点应从两个方面对企业培训的目的进行再思考:一是企业和个人的目的,二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统一。
企业培训的双重目的,决定了企业在培训过程中,一方面在提高员工知识、技能、观念等的同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提高员工自身的知识、技能、观念等,以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可以看出,只有这两方面的目的出现交集时才能达到企业的培训目的,而且交集越大,对企业的培训效果越明显。
二、对影响企业培训因素的思考
企业培训效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基本上贯穿于培训的整个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应从组织需要和员工需要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进行思考。从组织需要的角度思考:培训内容是否与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或变革等相适应;从员工需要的角度思考:培训内容能否能满足岗位工作的需要、满足员工所不具有的、能帮助员工解决工作问题等。
2.培训实施者。培训实施者是整个培训的组织与实施人员,他们主要从事培训的需求调查与分析、确定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式、安排培训地点、实施培训内容等工作。因此,培训实施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这就需要培训实施者除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发展方向、员工情况等有全面和详尽的了解。
3.培训方式。培训方式有脱产、不脱产、半脱产之分,也有长期、短期之分;按授课形式可分为知识讲座、案例分析、场景模拟、团队互动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应以符合培训对象接受培训内容的特点为目的,依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内容作出相应的选择。
4.培训时机。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渴望程度越高,其产生的作用越明显。把握好培训的时机,可以提高培训的效果。如:要对员工进行新知识、技能等培训,就存在一个随着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调整来选择培训时机的问题。
5.培训规模。规模是指每次参加培训的人数,培训规模将对培训方式、培训地点(环境)、培训成本等均会产生影响。
6.培训教师。培训教师是开展培训的授课主体,其知识丰富程度、语言表达能力、授课形式等均对培训效果产生影响,培训教师可以来源于企业内部,也可以来源于企业外部,其选择主要受到培训内容和培训费用的影响。
7.培训成本。有多少开支办多少事,这是培训成本必须考虑的基本出发点。就企业和员工来讲,培训需求是多方面的。必须在既定的培训成本范围内,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为目的,组织安排培训内容、方式等。
8.培训地点与环境。培训地点有国内与国外之分,国内又有远近之分,还有企业内外之分,具体环境有大有小、安静和吵闹之分,企业应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选择好培训地点与环境。
三、对建立完善培训系统的建议
(一)进行全方位的培训需求调查
1.培训目标与内容调查,运用基于意图的培训需求方法进行培训调查。在需求调查中应从不同角度收集具体信息,所谓信息的角度就是需求调查的目标,这些信息包括:(1)理想状况的信息;(2)实际状况的信息;(3)受训者对工作的感受;(4)产生绩效问题的可能原因;(5)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通过对理想状况(理想的绩效状况和职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与实际状况(员工对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实际拥有程度)的差异进行分析,以及对工作的感受的信息指受训者、管理者或相关人士对目前存在的绩效问题、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看法和感受等,以判断员工的工作动机状况,确定员工的态度是否是绩效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产生绩效问题的原因分析是培训需求评价的关键环节。结合油田发展和员工队伍实际,应把产生绩效问题的原因划为四类,即环境阻碍、激励、知识技能和动机。环境问题包括组织人事上的阻碍、政策问题和技术工具原因;激励问题指管理层给予的激励形式是否有效;知识技能问题指员工在完成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是否有不足;动机问题指员工对工作所持的态度,即工作动机。需要指出的是,培训者和受训者对问题解决的信息掌握的是否全面、真实,关系到实施培训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2.在对培训目标和内容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被培训人员进行培训方式、培训地点、培训教师等的调查,结合培训内容,针对培训费用预算做具体的培训选择。
(二)建立培训管理循环
1.明确实施责任。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关键是落实负责人或负责单位。要建立责任制,明确分工。培训工作的负责人要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工作热情,要有能力让企业领导批准培训计划和培训预算,要善于协调与业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以确保培训计划的实施。中原油田工程建设总公司结合外闯市场实际,制定了《员工培训管理规定》、《高级技师技师管理办法》、《职工培训考核办法》、《技术能手评选办法》、《导师带徒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和政策,完善了员工培养制度体系,明确了激励政策,做到了职责清、责任明,为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确定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组织分析、工作分析、个体分析等以决定培训重点、目标和内容。总之,应整合企业和员工的培训目的,以确保培训目标准确,培训内容符合实际需要。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调动员工学技术、钻业务、练内功、创水平的积极性,工程建设总公司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5月,组织开展了一次大型的员工技能大赛活动,历时6个月,共有32个操作服务工种、27个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的2160名员工参赛,大赛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参赛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创公司历史之最。不仅为员工展现技能搭建了平台,而且有效提高了技能员工掌握技能、练好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了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
3.选择培训方法。关于培训方法,前面已有所介绍。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必须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人员特点外,还要依靠企业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工程建设总公司结合工程施工实际,探索了多种培训模式,效果非常突出。一是把员工培训课堂办到施工现场,边教学、边实践,既提高了培训效果,又保证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二是突出培训的针对性,根据生产工作需要,开展了专题技术讲座、专项培训,解决了施工中的实际问题。三是长期坚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师徒双方签订协议,师傅将自己的绝技绝招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徒弟,徒弟则在短期内学好师傅传授的绝活,有效促进了青年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
4.选择培训教师。选择培训教对于培训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是选择企业内部教师还是外部教师,要依据培训的目标与内容来确定,同时也受到培训预算影响;从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中聘请培训教师会更加了解培训目标,有利于与员工进行沟通,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拥护等好处,但也受到对培训教师知识、培训技巧等限制。工程建设总公司坚持对24名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完善个人资料建库、存档,实现了教师资源在全公司范围内的共享。同时有针对性地把一些兼职教师送出培训,有效提高了培训教师的整体素质。
5.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建设总公司先后完善了电焊工、油气管线安装工、电工、钳工等多个培训实习基地的基础设施,既为职工提供了更多、更舒适的学习环境,也为提高培训工作效率创造了有利的硬件。
6.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必须从企业的发展战略出发,满足组织及员工两方面的要求,考虑企业资源条件与员工素质基础,考虑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及培训效果的不确定性,确定职工培训的目标,选择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编制培训计划的目的是明确培训的内容、时间、地点、方式、要求等,使人一目了然。工程建设总公司的职工培训工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具有互动特色的职工培训体系,每年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和监督实施措施,各三级单位负责按照公司的年度计划,结合本单位特点制定本单位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使培训体系上下贯通,职责明确,运转灵活,有效地保证了职工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确保了培训工作的连续性、实效性。
7.对培训进行评估以不断改善培训体系。每次实施培训后,应从培训影响因素的几个方面进行培训评估,以利于有针对性地改进企业培训体系。
对企业修改员工手册的十大建议 篇4
员工手册的作用,除了教育员工,使员工了解并认可公司的文化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尽量避免僵化的劳动关系。而公司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可以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是避免僵化的一个表现。
所以,公司就很有必要在公司的劳动合同以及员工手册中,对于调整工作岗位的情形作出约定。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是企业进行正常工作管理的一种权力,同时,由于工作岗位涉及到员工的切身利益,一般情况下,员工的收入多少和心理优越感跟工作岗位密切相关,所以一方面是企业的权力,另一方面是员工的切身利益,如何在二者之间作一个平衡,对双方的利益进行兼顾和尊重,是一个公司的员工手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调整员工工作岗位的作法不外乎三种,一种为直接规定企业有单方变更和调整权,员工必须服从,这一种做法,从根本上漠视了员工的权利,排除了员工的主要权利,是一种违法和无效的约定;另一种为依据公司的经营状况、员工的工作表现以及工作业绩等多方面原因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这一种约定乍看比前一种要委婉、温和,菜谱鹬亓嗽惫さ娜ɡ导噬暇纯觥⒐ぷ鞅硐帧⒐ぷ饕导ǖ雀拍钜彩且恢帜:缘墓娑ǎ纯龅搅耸裁闯潭瓤梢缘髡谖唬岩悦魅罚佣拐庵痔蹩畋旧硪渤晌斯景迪洳僮鞑⑶址冈惫だ娴囊桓龈矗渤闪艘桓鲈惫ぴ谑艿降鞲谑保蝗贤鞲诶碛桑唤邮艿鞲诎才诺囊桓鲈颉C菜聘似笠等ɡ导噬先闯闪死投榉⑸囊桓龌鍪住
值得提倡的是第三种做法(目前也是本站原创提倡并努力推广的一种做法),在员工手册中,明确约定调整员工工作岗位的具体条件,这些条件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跟企业实际的管理水平管理风格切近,具有实用价值。这些约定,一方面便于使员工知道在何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调岗,另一方面,便于使企业在条件满足时,确实可以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以解决劳动关系僵化问题。这种做法,是从根本上消除劳动争议的措施。
六、员工手册解决调整工资问题
调整员工的工资,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很多企业的薪酬,可升难降。而一旦降薪,随之而来的一般都是劳动争议。所以,如何在员工手册中,解决这一问题,是所有公司的HR们需要不断思索不断总结的问题。
我们的建议有二:
1、对工资进行合理的结构性划分
其中的岗位工资随工作岗位可作变动,绩效工资随公司的绩效考核而变动,这样做便于使员工的工资收入与实际的工作付出相配套和吻合,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消除不平衡心理出现的概率。
2、对调整条件作出具体约定
收集企业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篇5
把人民法院工作和全部司法活动都摆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摆放到形势变化的大环境中去定位,正确处理执行法律与执行政策、严格执法与保障发展的关系,把全体法官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识转化为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使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服务大局上水平。自觉增强保障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总量再翻一番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第一要务”政治责任感,做到一切工作思路都围绕“再翻番”来谋划,一切服务措施都围绕“再翻番”来落实,一切审判力量都围绕“再翻番”来凝聚,建立起紧贴中心的“大服务”工作机制。一是实行全员服务。引导每位法官都争做服务者,自觉强化为企业服务意识,并把这种服务意识转化为公正、高效为大局服务的实际行动,落实在司法活动的各个环节。二是实行高效服务。对涉及发展的纠纷“特事特办”,畅通“绿色诉讼通道”,优先立案、审判和执行,并确保“打得起、打得赢、拿得到”。三是实行重点服务。认真审理和执行好涉及企业破产改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制约振兴、关系发展的案件,使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经济行为都及时、有效地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为域内外企业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发展环境。同时,主动围绕全市大局建言献策,密切结合审判工作积极提出有利于发展的司法建议,为市委科学决策当好法律参谋。四是实行跟踪服务。院党组班子成员定点包联企业,结合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的开展,分别深入全市20多户重点企业走访调研,了解法律需求,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帮助解决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资金紧缺、货款拖欠、合同履行等发展难题,把不利因素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确保企业在金融危机这一不利的大环境下逆势而进、平稳较快发展。
一、走访企业、听取意见的经验和做法:
1、注重企业企业法定代表人对法院审判与执行的评价。在“司法大走访”活动中采取与企业法定代表人答辩的方式,就企业的发展思路、管理理念和对法院的审判执行等与企业法定代表人直接对话,突出企业法定代表人与股东的关系,促进企业法定代表人更加重视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在生产、销售销售活动中的行为,正确处理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对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要求。
2、注重直接听取企业中层及工人的意见。在走访企业中层及工人的基础上,法院人员采取组织企业中层及工人座谈会、发放问卷等方式,直接听取企业中层及工人在该企业工作及法院工作人员在执法活动中的感受和对企业及法院的评价,掌握到第一手资料。
二、企业对法院审判与执行个案的反映:希望法院在企业作为原告的案件在依法的前提下快立、快审,对在办案中遇到的困难和原因与企业多沟通。对于企业作为被告的案件(如劳动争议案件),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多做调解息诉工作。
三、企业对经营发展难题的法律需求:经济合同、劳动用工、诉讼程序等方面的发展难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应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积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合法权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依法经营意识。
一是依法适当放宽对合同的审查标准。在合同效力的认定上适当从宽,不轻易认定合同无效。从严把握合同的解除、撤销、变更,努力维持合同的稳定。正确处理合同纠纷,依法合理确定违约责任,调整违约金,均衡各方利益。适当放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困难企业的还款期限,尽可能满足企业正常生产流动资金的需要。
二是慎重采取财产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灵活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保障企业正常经营。充分考虑保全标的物对于企业经营的利用价值,在查封企业帐户时,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依法适当放宽。对于并非恶意逃避债务,一时资金短缺但仍处于正常经营状态、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慎用财产保全和冻结、查封、扣押、拍卖等执行措施。
三是全面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在涉及企业矛盾纠纷处理中,要尽可能地多适用调解、协调、和解等方式来处理,强化辨法析理等工作。特别是对于劳资、债务、合同等纠纷,要引导当事人在自愿互让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减少对抗。在审理企业兼并、转让、破产和重组等案件中,尽最大限度地利用破产重整、和解制度,盘活企业。要积极做好执行和解工作,尽可能维持有发展前景的困难企业、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生存,避免因执行工作简单化而激化社会矛盾。
四、企业对法院开展开展便民服务的需求:无论是当事人诉至法院的涉企案件,还是“送法上门”中发现的涉企纠纷,均应稳妥处置,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一是及时掌握涉企纠纷情况,及时审理纠纷。二是加大开庭前调解工作力度,增强办案法律效果。使大量涉企案件通过庭前调解结案,而不必进入正式庭审程序,为解决企业难题提供司法服务。
五、企业对法院审判执行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法官的群众观念,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使亲民、爱民、为民成为法官的自觉行动。提高综合素质;加大巡回审判,方便群众诉讼;对法官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执法行为进行约束。
六、企业对法院加强民意沟通、推进司法公开的意见和和建议:切实保障企业对法院工
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加大司法公开力度,接纳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法院工作。通过多种民意沟通的形式,让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通过更多的渠道表达出来。通过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意见,接受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和工作人员的监督,预防司法腐败。
对施工企业的建议书 篇6
摘要:企业的发展与生存,都需要良好的内部控制作为支撑。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共同参与,这就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管理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几条优化建议。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健康发展;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就相比往常更加的激烈、要求更高,企业想要长期健康发展,就必须先将自我管理好,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让企业在如此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得到更加强大的竞争力,进而使企业更好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当前企业中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因素
1.内部组织构架混乱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想要健康发展,企业内部必须有良好的支撑,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内部具备合理的组织结构[1]。这需要体现在每一个企业成员当中,股东、董事、经历、管理人员、基层等。一个健康的企业,都有着一个旁边且复杂的组织结构网,很容易出现一个人身兼数职,责任不清等情况。例如,股东的亲系在企业当中担任董事、董事长的同时还担任总、总经理的职位,这样一来,企业当中所有的重要员工都可以因为董事长提拔而成功担任,一旦出现比较重要的选择时,任何重要事项都由董事长一个人来决策,一旦决策有问题,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益损害。
2.淡薄的风险管理意识
因企业的内部控制组织混乱,则往往会出现高管“独裁”的现象[2]。对此,高管就很难受到监督、约束、制约等,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一个人直接决定,其他有着选择权的人都选择“跟风”。企业的经营包含一线的产品生产、产品的销售和企业的内部控制。一般情况懂得生产的人不一定清楚销售的事情,但是懂得销售的事情可能并不会管理,如果这些让一个人来“独裁”,在会议上一人决定,其余人选择跟风,没有对事件进行深度的解剖,没有对事件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对风险预防和风险应对的意识淡薄,认为意外事件不会发生,但是事实上,许多企业的失败、破产、倒闭都是因为这些最初“认为”,所以企业管理层一定要提高风险意识。
3.内部审查无效
现如今的有些企业,并没有企业的内部审核;有些企业设置了审核部门,但是也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一个分支部分,没有实际的作用,只是形式而已,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任何问题只要有争议,都听从财务部门,但是财务部门的管理又往往听从“独裁”的指挥者。这样的内部审核部门普遍都是财务人员进行监管,审核部门并没有真正的独立权,也无法真正的发挥监管作用,这样的内部审核部门一般都只是给联查中需要的纸质报告出具无实际意义的证明而已。至于其他部门,都更加的愿意听从领导的指挥,再加上部门、人数众多,日常的工作内容繁多,所以当遇到这种情况的事情大多都已经习惯,觉得一切安好。但是这种做法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巨大的隐患,如果决策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内部的经济出现瘫痪,企业内部责任划分混乱等。
三、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1.收入支出的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相关部门需要对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收入、支出工作进行管理,其中含有收入支出批准,维持资金平衡等,最终目的是将企业的资金高效、安全的在企业内部流动。想要将收入支出的合理的控制,需要在控制之前在监管的情况下建立一个独立的账户,在有局部资金出现沉淀问题的时候,要解析资金在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将源头进行疏通,将影响企业能够利用的活动资金运用于沉淀环节中,进而改善沉淀问题。利用这种方法来提高企业内部的控制,提高资金的流动效率。
2.拨动储备金内控管理模式
在实行收入支出内控的同时,拨动储备金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把规定的金额拨给相应的部门,以此来维护每个部门的正常工作、运行,体现收入支出的内部控制效果。除此之外,任何一个部门在业务完成之后,需要将相关的发票、收据等一系列能够证明公共所用资金的凭证上报给财务部门。储备备用金是对统收统支内部控制辅助策略,除了所有的费用报销需要财务部进行审理之外,在金额较小的情况下,某些部门的主管直接进行公费报销,此报销需要有一定金额的范围,不得让部门主管的权力过大,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对部门主管的职业素养高要求。
3.存贷款的内控管理模式
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存在存款、贷款的时候,这个时候利用内控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存款时,要考虑存款的利息收入等多条件进行选择[3]。贷款相对于存款比较繁琐,贷款需要对多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例如企业的信用、信用贷快的金额额度、报警期限和对应的还贷催收时间等。企业所相关的贷款和业务的扩张是有很紧密的关系的。在企业提出内控资金的要求之后,内部控制部门就需要全方位的对企业进行分析,当前所拥有的资金和贷款之后能否正常运行业务等方面。如果发现资金有短缺现象,则需要预先做好贷款准备。银行和企业的贷款主要前提是考虑企业的信用度,依据信用度来选择是否贷款和所贷款的额度大小,企业的内控管理工作并不知识单纯的预测企业贷款金额,还需要权衡多个方面,比如企业自身的信用度,企业内部的收支能力。在贷款还款日期等信息上的权衡和贷款的催款等,企业内控计划中都需要做好准备,要将每一个贷款细节都做到,全力保证资金的灵活度和积极性,进而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一个“健全”的企业都需要拥有一个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定制出一条符合自身企业的内控管理管理模式的统筹运行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的,能够给企业的各个方面打下殷实基础,比如企业价值的判断、企业经营的持续、企业生产的扩大,同时规避资源短缺对企业发展来带的障碍性影响。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健康的发展,让企业达到最终理想,获得更大收益。
参考文献:
对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筹资的建议 篇7
一、诚信筹资
诚信理念是企业兴衰存亡的基石, “无信不立”, 没有诚信理念,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很难有效进行的, 甚至根本无法进行, 所以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在筹资过程中也要讲究诚信, 在各种筹资方式中, 都要诚信对待现实的和潜在的债权人、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 都要坚决杜绝欺骗和欺诈等不道德的行为。比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资格的审核, 以及上市后的定期财务报告的披露, 企业都应当遵从企业的真实情况, 不欺骗、不误导、不做虚假性陈述、不搞内幕交易, 从而保证上市公司能够在资本市场赢得信誉、赢得品牌。如果采取粉饰财务报表, 骗取上市资格, 欺骗公众, 那只能是“一锤子”买卖。如果再有融资需求, 融资成本会很高, 甚至无法实现。
二、制定合理的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 注重筹资风险的防范
(一) 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结构, 保证收益和筹资成本的合理控制
企业要根据发展战略规划、投资计划、运营情况预测并制定短、中、长期资金需求计划, 依此确定筹资总体方案, 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例如企业可以运用财务杠杆, 追求最佳企业资产负债比例。债务性质的资金, 其利息支出可在企业财务费用科目下列支。由于该项成本减少收入而达到合理减税, 能提高股东权益投资收益率, 所以适度举债是明智的。
此外, 企业还应考虑资本、劳力、技术等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和替代弹性, 考虑增加其他要素的投入, 以减少资金需求, 或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二) 分析和防范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因筹资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如发行股票筹资和发行债券筹资相对应的风险要有所区别;也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如由于各国的汇率、利率和政策的不同而导致在不同国家筹资的风险不同。企业要对每种筹资方式相应的风险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其筹资选择和风险的防范。筹资风险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及其稳定性;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及其可靠性;分析企业资本结构及其稳健性;分析企业资金分布及其合理性;分析企业成长能力及其持续性。
筹资风险防范, 首先对与筹资有关的金融法规以及相关的其他政策性规定要及时掌握, 因为这些有助于对企业筹资风险的正确认识和防范, 并且做到在开始作筹资决策时就考虑到筹资风险。
在筹资过程中, 企业首先应提高内部资金使用效率, 以减缓对外融资压力。其次要综合考虑资金量大小、资金期限长短、资金来源、资金的债权性或股权性质对企业权力结构的影响、融资关系稳定性等因素, 力争使融资成本最小化;而且要量力而行, 制定最佳期限决策, 尽可能保持企业的控制权, 选择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方式, 寻求最佳资本结构, 力争降低筹资的风险。此外, 企业还可以通过统一对外筹措资金, 统借统还, 以获得贷款优惠、便利, 降低风险。
对于防范风险问题, 企业除了按照规定使用和偿还所筹集到的资金外, 还应该使用适当的金融工具, 特别是外币借款, 可以考虑做一些套期保值、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 以防范风险。
三、创新筹资方式, 构建有效的、立体式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 不能局限于现有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还应注重创新筹资方式, 构建有效的、立体式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比如采取一些国际上已经存在, 但是国内还没有实行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或者是开创一些新的渠道和方式。当前, 我国金融业改革进入深水区, 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企业可以灵活选择更多的筹资方式, 除了传统的银行借款, 公开发行股票、债权, 还可以考虑融资租赁、杠杆收购、资产证券化、信托基金、引入风投机构和私募基金等多种筹资方式。在注重筹资渠道多样性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其有效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近年来, 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 企业有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观念, 在筹资过程中也要有全球视野。加入WTO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不仅将改变中国经济今后发展的宏观金融环境, 也将使中国企业面临新的国际化微观经济环境。中国要实现打开国际市场, 在国际市场创建品牌, 提高美誉度与知名度, 实现在全球化分工条件下的做强做大, 仅仅局限于国内金融市场是不够的, 必须有全球化视野进行企业筹资。在海外上市发行股票、发行票据、证券化资产打包出售、出口信贷产品等均可以尝试。
四、产业资本牵手金融资本
从国内外企业发展过程和经验看,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是必然趋势。所以企业也要重视与金融机构的结合, 从而更有利于自身的筹资。
(一) 建立稳固银企关系
在我国, 银行借款仍是企业筹资的主要来源, 所以, 企业应主动寻求与银行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 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可以集团为代表, 与银行进行合作, 通过整体授信等方式, 建立长期稳固的伙伴关系。
(二) 吸引非银行金融机构入股
企业在建立股份制时就可以吸纳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作为战略性投资者, 变金融机构为自己的股东, 从根本上使得两者利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这样, 对于企业有着较高预期收益率的融资需求, 金融机构为了自己的财务投资收益, 也必然会对企业的融资加以支持。根据我国法律规定, 商业银行不能对企业投资参股, 而非银行性的金融机构可对企业投资参股, 诸如风投机构、私募基金、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
(三) 对金融机构参股
参股银行或非银行性金融机构, 是产业资本融入金融资本的最佳方式, 也是企业在金融机构中获得话语权和资金支持的重要方式。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 企业存在着诸多涉足金融领域的机会, 诸如参股城商行、发起投资保险公司、参与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参与上市金融机构非定向增发等。
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分析及建议 篇8
一、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
1、国有企业中高风险资本结构居主导地位。从整体上看,我国国企的资本负债率明显偏高。从企业内部财务决策来说,高资本负债率诚然可以为企业带来杠杆利益:当经营利润增加时,每一元经营利润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会相应降低,企业税后资本利润率就会大大增加,从而为企业所有者带来额外收益。但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对亏损面广的国有企业而言,企业经营利润下降使企业所有者权益损失更多。另一方面,对债权人来说,债务人企业的资本负债率越低,其债券越有保障。所以,在企业的资本负债率超过100%,并且债务人企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仍维持高风险资本结构,必将对企业后期资本运营埋下隐患。
2、股权融资受到偏好。从权益资本来看,国有企业存在对于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也许是出于对高资产负债率的心有余悸,我国的国有企业一旦经过股份制改造获准上市,便把股票融资作为公司融资的首选途径,把股票市场作为一块免费的蛋糕,都试图切得更大的一块。但事实上,股票融资并不是免费的午餐。股权比例过高的资本结构只会造成对企业经理监督不力,企业经理努力工作的动力不足,最终损伤的还是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而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是:第一,国有企业的负债水平大大高出企业所能承担的财务风险,采用股权融资,增加所有者权益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所占比重,将有助于降低资本负债率,缓解财务风险。即使是那些经历“债转股”的国有企业,由于这部分股权成为不能上市流通的“国有股”和几乎不能流通的“法人股”,占到整个股权结构的70%左右。为了减少这部分股权所占的比重,获得更多流动性更强的投资,企业也必然倾向于增发新股。第二,由于我国股市发展尚不成熟,具有高度投机性,投资者进入股市的动机往往不是真正看好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而是关注股票转手获得的差价,众多的散户投资者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监督企业的筹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这是发现了这一点,企业筹资的决策者明白,只要不派发现金红利,企业不发生现金流出,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也就形同虚设。而如果来用配股形式,企业则可以获得更多无限期、“低成本”乃至“无成本”使用的资本。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者对经营者的行为未能加以约束,经营者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也就在所难免。企业增发新股,投资规模扩大,企业的规模、利润、影响力都相应提高,经营者就有可能从中获利。第三,完善健全的资本市场不仅包括股市还应包括债券市场。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企业大量不良负债来自于银行贷款,在银行体系内部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企业继续贷款必然受限,而发行债券受到国家计划发行规模的限制,要经过配额审核和发行审核的严格程序,目前尚无优势。另一方面,企业筹资决策者清楚地知道,当企业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时,国有企业特有的“软预算约束”状况也会改变:企业债券有确定的还本付息时间和金额,社会公众投资债券成为企业债权人,企业既不能像对待国有银行那样长期拖欠贷款,也不能像对待股市投资者那样不分配或少分配现金股利,这样,企业经营者感到压力。同时,与利用股权融资相比,发行债券的成本、收益和使用期限都不具有优势。因此,企业热衷股权融资也就在所难免。
3、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弹性过度和弹性不足。资本结构弹性是指企业各种筹资来源随着经营和理财业务的变化,能够随时清欠、退还和转换而使资本结构可以适应调整和改变的可能性。由于企业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金融环境中,如果企业资本结构弹性存在问题或障碍,不能适应融资环境随时做出相应改变,那么企业财务陷入困境将在旦夕之间。一般来说,资本结构的弹性包括时间弹性、转让弹性和转换弹性。如果企业负债是良性的,并且可以按规定还本付息或符合规定才能申请展期,那么企业筹资决策将受到有效约束,这种筹资方式的弹性在弹性限度之内,保证资本结构弹性安排合理。对于我国高负债水平的企业,由于“软预算约束”的存在,企业可能无限期地拖欠还贷付息时间,目前解决不良负债的“债转股”方案无疑又增加了这类企业资本负债结构的转换弹性,这种资本结构可以说处于弹性过度的状态,要想恢复到正常的弹性水平是极其困难的。
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热衷于股权融资造成的高权益资本结构,又将使这一类型的企业走入资本结构缺乏弹性或弹性不足的困境。一般而言,股权投资者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将投资从企业中抽回,发行股票的企业也不掌握转让股票的主动权,因此,股权筹资不具有弹性或弹性不足,这种筹资方式的特性也就必然反映在高权益资本的结构弹性上。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如债券市场兴起、软预算约束消失,股权融资的高成本特性和约束将凸现出来,而企业资本结构弹性不足无疑将会对资本结构的调整和改善形成障碍。
二、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建议
1、调整负债率与资本利润率的不对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只能在改革的推进中不断探索和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得到实现。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关键在于建立起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外部环境,即首先从宏观上改变国家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非正常联系,改变国家作为所有者、国有银行作为债权人对国有企业约束软化的现状,使所有者和债权人与企业形成市场化的联系,实施硬约束。要建立起这样一种模式:企业的所有者只以出资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企业一旦无力清偿债务,所有者不应阻碍债权人对企业破产拍卖;同时,所有者有权控制企业的负债行为,及时制止企业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债权人承担债权投资的风险,严格按照财务风险与财务成本成正比例关系的要求考察企业的贷款项目,调整贷款利率,超过企业所能承担的风险,债权人坚持不贷出资本。第三,在企业内部引入多种投资体,建立合理的债权、股权结构。只有形成了这样的资本结构优化机制,才能使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增量部分得以优化,然后用增量资本带动存量资本,使国有企业的整个资本结构得以优化,否则,单纯的债务重组,注资减债,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2、修正对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优化国有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在股权资本内部,降低国有股比例,实现股权所有者多元化。多元化股东结构中除了国家之外,还必须包括银行、企业法人、投资基金、本企业职工以及社会公众等多种主体。尤其要加大企业投资者的持股比例。由于机构投资者最终代表个人投资者利益,加之其实行专家管理,因此,它能激励也有能力对企业实行有效监督。第二,在企业资本结构中,还应适当加入企业经营者股权和股票期权份额,实现企业所有者总额的多大比例,不应有一个固定的界限,而应与企业规模以及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相联系。只要经营者能够达到企业经营目标,那么对于其较高的股权收益就应当敢于承诺、敢兑现。第三,改变单一股权融资的状况,发展企业债务融资。相对于股权融资和向银行贷款,企业债券是一种最硬的融资方式,不但要求固定利息,而且必须按时还本付息,因此,资本结构中一定比例的企业债券,可以形成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是实现最佳资本结构的有效途径。总之,负债率的水平与企业融资水平或二者之间的构成是决定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是否优化和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单纯将降低负债率当成国有企业扭亏脱困的办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负债率的变化只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结构发生变化,而并不是企业扭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资本总额已决定的情况下,负债率高低不影响税前整体效益率。相反,由于利息的支出是在税前执行的,高负债率还可以增加税后利润分配。避免高负债率是同东方民族的储蓄习惯和经济发展初始阶段资本市场不发达密切相关的,因此不能将资本结构优化简单理解为负债率和资本权益各为50%,高负债率如果能带来高收益也可认定为资本结构是优化的。
3、增强国有企业的投资收益率。企业经营困难或亏损的原因不是负债而是企业投资收益率不足,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来维护资本的正常运转。一个企业能维护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总资本带来的经营收入应该是以维持资本周转的流畅为原则。用销售收入同总资本相比,如果比值过低,就意味着企业收入没有达到总资本应有的经济水平,企业就会出现支付困难。我国国有企业基本问题在于企业收入相对总资本的严重不足,企业收入不足又说明企业存在许多非运营资本。这些非运营资本可能是重复生产建设所造成的过剩生产能力、也可能是工艺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闲置设备、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沉淀资本和过多的非生产资本等等。因此,在“债转股”和国企改革的同时改造非运营资本,适时、动态地调整国有资本的结构,使之达到市场价值最大化和投资者投资收益最大化的标准,这就会使企业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对建筑企业营改增的思考与建议 篇9
作者:王凌俊点击次数:588
编者按:笔者曾参加了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召开的“建筑企业营改增座谈会”,与会的企业代表都借助内部测算结果表示,营改增后企业的税负将增加。而受住建部委托,中国建设会计学会对全国66家建筑企业所做的调研也显示,超过36%的企业税负将增加近一倍。笔者对此的观点是:营改增是一次发展机遇,可促进企业主动升级机械装备水平,提高施工过程的科技水平,规范财务、风控等内部管理制度。但在方案推行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对一些细节问题给予关注和研究,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增加企业的负担。
一、设置更符合建筑企业特点的可抵扣项目
营业税只与工程造价有关,而增值税与工程的成本构成也有关联,所以设置更符合行业成本特点的可抵扣项,才能真正减轻企业税负。比如劳务成本,占到工程总造价的20%—30%,而劳务公司是没有进项税额可抵扣的,相当于增加了8%的税负,这部分负担必然要转嫁给施工企业,否则劳务公司无法存活。而如果规定劳务公司仍缴纳3%的营业税,则由于无法开具增值税发票,建筑企业无法抵扣,最终仍会增加企业负担。另外,零星劳务产生的费用也无法抵扣。
其次,砂、土、石料、砖瓦、石灰、水泥混凝土都是工程项目最常用的原料,依据财税[2009]9号文规定,一般纳税人销售这些材料可选择依照6%的税率纳税。于是,建筑企业取得可抵扣进项税率为6%,而销项税率为11%,相当于变相增加5%的税负。而有些原材料是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企业也无法获得抵扣。
另外,对一些大型机械设备,企业不可能频繁更新,而目前的存量设备也是无法带来增值税进项的。
所以,需要对这些项目深入研究,设置更合理的可抵扣项目。
二、完善整个行业的税制与票据制度,避免抵扣链条中断或出现不合理
理论上,营改增可以降低建筑企业的税负,但这一结论建立在整个市场税制规范、合理的前提下,但事实上,企业有时不一定能取得增值税发票。比如有些项目地处偏僻,建筑企业只能从当地村民处采购砂土砖瓦等原材料,无法取得发票。还有一些提供配套服务的小微企业不属于一般纳税人,开具可抵扣增值税发票比较麻烦,这会导致建筑企业不愿向小微企业进行采购,造成不公平。
所以,营改增的实施需要对建筑业的上中下游进行一次梳理,将勘察、设计、材料提供、设备租赁、劳务提供等各环节打通,上下衔接。
三、对工程概预算、招投标书编制等实际问题给予明确和指导
营改增,其实也是价内税向价外税的改变。为此,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与预算等规定中的内容可能需要修订,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招投标文件也要做相应调整。其中,有多少成本是能够取得进项税额的一时难以估计,而税金编制中也只能反映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这对企业编制概预算和招投标文件时都会造成影响。
所以,针对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定额编制、人工费调整等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可以出台相应的细则予以明确和指导。
四、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等细节问题需要妥善解决
依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九条,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目前建筑企业的营业税由建设单位代扣代缴,营改增后将不可能代扣代缴,而建设单位实际支付工程款的时间往往会滞后,项目完工交付后也要留下一笔保修金,而增值税税额却不会作相应扣除,建筑企业本来利润就不高,还涉及农民工工资发放等压力,对企业现金流是一种考验。
对施工企业的建议书 篇10
问题一:虚代开发票,申报收入不实。运输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帮他人代开虚开运输发票的嫌疑且有不实申报的现象。一是鉴于地税部门对运输企业的自开票门槛较高,且成立运输公司相对费用较大,使得一些社会运输车辆在发生运输业务收入后,到有自开票资格的运输企业代开运输发票,再将其发生的加油费、过桥过路费用交给运输企业冲减成本,然后交纳一些开票费用。二是由于运输发票的特殊性(不仅是发生费用的所得税扣除凭据,亦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进项抵扣的凭据),一些企业为了能取得较多抵扣凭证,要求运输企业超过其真实的运输金额多开运输发票以少缴增值税,更有甚者,一些没有发生运输业务的企业故意去运输公司虚开运输发票供自己抵扣增值税以达到少缴增值税和冲减利润少缴所得税的不法目的。三是运输企业对不需要开具发票的业务不作收入申报纳税。
问题二:成本费用列支不实。运输企业的成本费用中,占绝大部分的是驾驶员工资、租车费用、汽车运输中消耗的汽油费、过桥过路费以及汽车维修费用和汽车折旧。运输公司对这些费用列支大做文章。一是尽可能多的虚增驾驶员人数多列工资开支费用,这和大多数工商业企业的手法基本一致;二是虚增汽车租赁费用,或是接受被租用单位拿来的其他发票如联运发票代替租赁费发票入账;三是收集非本公司的过桥过路费入账、收集他人汽油柴油发票或虚开汽油、柴油发票入账;四是成本费用前移,如运输公司在加油站购买的油卡(一般金额较大)费用在当入账列支,预缴的下养路费、保险费用在当列支等等。
问题三:财务核算和管理混乱。具体表现为:将没有写明单位名称的汽油、柴油发票、招待费发票入账;所有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发生的收入集中在一两天开具发票,所有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发生的成本费用集中在一天两天入账,导致运输企业的运输收入和运输成本核算无法一一配比;一些企业甚至因为运输成本费用的原始凭证过多而不按规定装订在记账凭证中,另单独捆绑后堆放在箱子中。此外,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或者不专业,也引起财务核算的不规范。当前,真正掌握或精通运输企业财务核算的专业会计较少,一些开票金额达几千万的运输企业甚至还是聘请兼职会计代为记账。
上述问题的产生,我们认为根源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运输企业交纳的主税种之一的营业税和运输发票均在地税部门征管,国税部门平常基本不接触该行业的纳税人,一般不纳入日常管理,最多也只是责任区管理员在每个季度受理企业所得税申报时才有所接触,平常更多的关注工业、商业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导致对运输企业的所得税管理不够深入细致,或是力不从心,或是难以兼顾。
二是运输企业法人代表法制意识淡薄,加之本身因利益最大化等原因,因而采用多种手段尽量减少账面利润,以及利用国地税部门所得税和营业税管理上的相互脱节,尽可能少缴企业所得税。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深化对运输企业所得税的日常管理。一是要对运输企业的法人代表和财务人员多作税法宣传,提高企业纳税意识,增强企业税法遵从度,以促进企业如实申报、如实交纳企业所得税。二是要加大对运输企业的巡查力度。定期下企业实地调查巡查,重点关注和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输车辆的增减情况、企业调度员的派工单上的人员、车辆、运输起止地和账面上的收入、发生的运输成本费用是否配比等动态涉税信息,不断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对企业每个季度所得税纳税申报进行事前预测、事中审核比对和事后分析,强化对其纳税申报的全程监控,不断提高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是严格把握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对无法正确核算收入和成本费用的企业,一律不得采取企业所得税查账征收方式,改为核定征收或核率征收等其他征收方式。同时不允许其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或者取消其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对已经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应补征企业所得税。五是实施多税联评,并从“定位准、评审细、举证实、查处严、移送快”等五个方面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切实发挥纳税评估“以评促管、以评促收”的作用。
2、加大对运输企业偷税的打击力度。通过稽查部门(国地税)的个案处理处罚,对运输公司虚开代开发票、虚列成本费用、偷逃企业所得税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稽查打击和查处力度并予以曝光,警示其他运输企业,维护运输企业的正常税收征收秩序。
3、密切国地税以及其他部门的协作。通过部门联动,扩大管理效应,推进社会综合治税。一是针对每一个运输企业,在实施一户一档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国地税各自的税收管理员要加强企业信息的互通共享,在巡查、评估、检查及汇缴等工作中共同协作管理。二是加强和交通运管部门、公安部门的联系,掌握运输企业的运营车辆数量,掌握企业租赁外省县车辆数量和雇佣外来驾驶员的真实性等等。
4、提高税收管理员的专项管理能力。一是有针对性加强相关财会基础知识的培训。通过引导干部自学、互学和聘请专业人员授课等形式,弥补干部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干部税收管理的基本财会能力。二是加强税收政策培训。培训立足于基础性、实用性、及时性,提高干部的执法管理能力。三是加强日常工作流程培训。针对操作层、应用层,按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对专项工作的操作流程进行培训,提高干部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学习培训,学以致用,促使税收管理员综合业务能力、实际管理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不断提高。
【对施工企业的建议书】推荐阅读:
对企业改革发展的建议05-27
对酒店管理企业的建议11-19
对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的几点建议10-14
企业对学校建议总结11-26
建筑施工企业挂靠协议书08-26
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书(施工企业与项目部)08-21
监理对施工单位的要求07-02
进场告知对施工单位的要求10-07
对施工项目部的要求10-28
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的影响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