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来高中

2024-09-10

文来高中(共3篇)

文来高中 篇1

人文立校 多元办学

——上海市文来高中办学侧记

文来高中是上海市七宝中学教育集团核心学校,自创办以来,坚持“人文立校,多元成才”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切合民办普通高中实际的多元办学之路。

“多元活动 多元体验 多元发展”的学校德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怎样才能使学校德育奏出时代的乐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归根到底在于更新德育理念,优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扩展德育途径,改革德育评价,从而让德育插上腾飞的翅膀。”谈到学校的德育工作黄建校长如数家珍。

文来高中的德育工作以打造充满人文内涵的学校多元德育体系为核心,他们将校园八大节日(体育界、狂欢节、感恩节、艺术节、爱生节、读书节、班主任节、科技节)、感恩教育、分年级层次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纳入人文教育视野,实现人文教育、两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创建阳光心理德育、社团德育、校园文化德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最后化为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文来高中的“开展多元活动 参与多元体验 促进多元发展”的德育特色,努力创建和谐校园。

三个年级在层次式德育主题(高一成才、高二成人、高三成功)的体验与实践系列活动中,有所侧重、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各年级分别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了礼仪与修养、学识与人格、理想与人生等方面的主题教育。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开展修身养性、文明礼仪的行为规范方面的指导和教育,学校特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华东师大教授周宏、东华大学教授杨红仙等人来校开设讲座、示范演练,从雅兴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审美情操以及远大的人生目标。

近几年来,文来高中还建设了爱心教育基地,开展了和贫困山区“手拉手”活动。他们为安徽省霍山县诸佛庵中学建桥、救灾捐款6万元;2007年暑期组织师生参加七中教育集团的井冈山“红色之旅”,建立井冈山革命历史教育基地,和宁冈新城中心小学结成姐妹学校,捐款8万元;2009年暑期组织学生参加赴安徽金寨县关庙乡助学考察活动,高二年级的部分班级与关庙中学的部分班级结成了伙伴班级,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为学生特长发展量身定做多课程体系

早在上个世纪,邓小平就指出:“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文来高中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开设了国内课程和国际课程两大板块的多课程体系,国内课程在抓住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他们还把学校的德育教育、主题教育、社团活动都纳入了课程中。多课程体系不但是文来高中课程建设总的设计原则和基础,也是文来高中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和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它集中了全体教师的智慧和才华,以期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的平台,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种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机会。

以自主型拓展课程板块为例,这一课程是以教师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为主要依据,开一批受学生欢迎的拓展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学生们在各类不同课程的学习中学会选择、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点。经过多年努力,文来已经构建了一个颇有特色的“拓展型课程超市”,现在有90多门拓展课可供学生选择,并建立了四类科目学生轮修制度。即要求每位学生在高一、二年级的四个学期中必须要在所有四个科目中自选一门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类科目的学习,拓宽眼界、增加兴趣、增长知识、享受多元学习的机会;并通过多元选择学习的平台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或方向;起到通才教育、全面发展的作用。

在拓荒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2009年是文来高中国际部招生的第一个学年。在国际部的课程中,文来高中利用民办学校灵活办学的优势,整合了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了多方合作,在与加拿大BC省公立高中、美国德普尔高中合作的基础上积极筹备引入日本高中课程,通过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课程体系。以“融汇东西文化优秀传统,贯通中外教育经典课程”为办学目标的国际部极大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目前有学生50余名,其中韩籍学生3名。

注重师资专业提升,多元发展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措施,文来高中以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多元发展为目标,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通过各种培训方式,促进教师的整体发展,努力营造一支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乐于创新实践的教师队伍。

学校注重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加强学科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建立以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为主的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引导示范作用。利用学校优质的教师资源,通过师徒结对、新教师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学校尽可能的为教师提供条件,鼓励教师积极进修,提高学历层次。还邀请有关专家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给优秀教师出国实践的机会。

学校积极为教师创设自主发展的舞台,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学校的发展,每学期除组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外,还组织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奖赛”、“命题能力大赛”、“文来高中优质课展示活动”,观摩“七宝中学精品课和探索课展示活动”,以多种活动促进全体教师反思,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文来高中重视教师的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的养成,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参加一项体育活动,每周训练两节课,冬季的时候组织教工和学生一起参加长跑活动,为教师开设“民族鼓乐培训班与表演培训班”,组成“教师合唱团”等艺术课,提高教师审美情趣,丰富教师业余生活。开展“我推荐一本好书”的读书节活动,鼓励全体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教师良好的职业生活习惯。

学校积极推动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学校的科研主课题《民办高中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教育实践的研究》由黄校长亲自主持,该课题被立项为区级重点课题,并列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在此课题的引领下,学生科研意识显著提高,目前学校有科研课题18个。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马克九老师开发的“信息自动化”系列软件已经投入使用,在全国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如今,文来高中已打造出一支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的教师队伍,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32人,市区骨干教师5人,区希望之星3人,中高级教师比例为76%,另有外籍教师6人。在参与七宝集团优秀教师的评选中,多人获得第二届七宝集团树人奖和十佳青年教师、十佳德育教师荣誉称号。

构建突出学生个性的多元成才模式

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在文来就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多渠道成才的模式符合文来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有的人专于运算,有的人精在言谈,有的人长于文体,有的人擅长绘画„„学校根据学生特点,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注重各科均衡发展的同时,合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专长,为学生多元发展铺路架桥。

多渠道成才的模式切合学校发展实际,作为一所普通的民办高中,学生生源素质良莠不齐,那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学习选择的权利,开发他们的各种潜能,提供多种课程、多元升学通道的选择,不仅避开了一味的和一些名校拼升学率、挤高考独木桥的不利境地,更重要的使学生能够在按照自己喜爱的、适合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大幅度提升了那些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有关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寻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轨迹。学校和老师在助推学生成长、成功的同时,也体验到自己的成功,鲜明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为满足有艺术特长学生的需要,文来高中开设了摄影、陶艺、体育、美术、编导等特色课程,硕果累累。学校现有美术教师2人,陶艺、音乐、美术、摄影教师各1人并聘请高水平专业兼职教师3人,在高

一、高二年级及国际部进行美术、音乐、摄影课的教学,成立了“未来之星”摄影社团,为学生讲授摄影的基础知识、拍摄技能等方面的知识,节假日带同学们去七宝街、闵行体育公园、社区等地采风,在摄影的活动中学会细心观察,增强动手动脑的能力。“春泥”陶艺社也是文来的一大亮点,学生们学习了各种陶艺制作技法和装饰方法,并把精心创造出的作品用来装饰自己的教室,他们在自己布置的教室里不断的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学生多次在摄影、陶艺等作品创作大赛中得奖,学校已成为上海师范大学摄影教学和上海师范大学音乐教学基地学校,艺术教育完成了从高中到大学的顺利对接。文来高中每年平均有15%的学生通过摄影、体育、美术等途径顺利进入高等学府,多名学生考入了各大知名高校的摄影专业、编导专业。

“总有一天,文来的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摄影、编导等特长,为文来高级中学拍出一部记录其特色发展的纪录片。”黄校长最后说道。

文来高中 篇2

一、用语文的语言教, 遵循语文的语体特征。

语文课的语言特点是什么?细密绵长, 幽默风趣, 典雅雍容, 严谨层叠, 质朴平和……还要看针对不同的文体可以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大家都十分怀念于漪老师的课, 她的课从导入语的设计开始, 就让人觉得这才是语文课, 其他学科没有这样的语言!大家都十分怀念余映潮老师的课, 他的课就是语言的经典运用, 就是语文课的语言。大家都会说, 他们是语文教师的杰出代表, 我们普通语文教师没有那样的底蕴学识, 学不来, 也模仿不到位, 怎么办?

尽量遵循语文的语体特点, 什么文体的课文, 就用什么类型的语言!记叙文侧重于写人记事, 有事情的经过、有人物形象, 当然有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需要更丰富、更活泼的语言;说明文的内容, 在于介绍知识, 不需要太多的慷慨激昂, 更多的是平实准确的说明介绍。介绍动物类的, 不妨活跃一些;介绍环境污染的, 可以多一些忧思谴责;议论文的内容, 在于说理, 在于以理服人, 文势更加逼人, 要有严密的推理, 冷静的例证, 其中不乏嬉笑怒骂、冷嘲热讽、让人警省。鲁迅先生的文章, 有冷峻沉思, 有活泼童真, 有深刻自省, 有韧的战斗精神;冰心先生的文章, 温婉细密, 清新雅致……

可以说, 不同文体的课文、课型、教学内容, 决定了教师需要采用相应的语言、语体特征, 不管怎样, 一定是语文课的, 语文性质的, 其他课程没有的。语文课不是简单的追求答案的是与非、不在于严谨客观的推理运算、也不是从现象到本质求得公式定理, 语文课需要的是必备的知识积累、文化积累, 丰富的联想想象、活跃的思维等。所以语文课更需要教师掌握学科特质, 从一上课开始, 就体现语文课的特点, 并牢牢把握准语文课的语体特征。有专家认为:“所谓立言得体, 还须得文章语体。所谓语体, 主要指表达方式、语气口吻、文风词藻三个方面。” (1)

二、用语文的形式教, 遵循语文的文体特征。

文有文体, 依体为文, 这是从古至今的文章家尤其强调的。作为语文课, 我们也必须看重语文的形式, 课堂上用语文的形式教, 遵循语文的文体特征。我们不妨先看两个较典型的案例:笔者参加了两届广东省初中语文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两节一等奖的课例都较好地体现“用语文的形式教”的特点。

向老师执教童话《丑小鸭》, 按照“认识丑小鸭———走进丑小鸭———我和丑小鸭”的整体思路, 紧紧地扣住“童话”活泼的特点, “认识丑小鸭”时, 设计了“性别”一栏, 既检查了学生看书的细心程度, 又为后来丑小鸭“不能生蛋”遭讽刺埋下了伏笔。特别在朗读时, 向老师真有点艺术家的味道, 把童话的语气语调读得惟妙惟肖, 引得会场掌声一片。

另一节陈老师的《消息写作》作文指导课, 整节课采用新闻播报的形式, 从“学习消息知识———学生写作———教师总结”, 几点几分做什么, 时间感很强。可以说, 这是一节以消息的形式来指导消息写作的课例。

文章的文体, 类似男女的性别特征。什么样的文体, 注定了教师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教。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字, 因所写的材料与要写作的标的不同, 就有体制的问题。 (叙述、议论、抒情) 三类所写的材料不同, 要写作的标的不同……叙述文的材料是客观的事物, 写作的标的在于传述。议论文的材料是作者的见解, 写作的标的在于表示。抒情文的材料是作者的情感, 写作的标的在于发抒。” (2) 文章的特性不同, 目的不同, 讲课的形式也不同。如果不管什么课型, 从导入语到结束语, 都是同一种形式, 毫无变化, 缺乏应对, 那样的课堂效果就会打折扣。

有专家早说过:“所谓立言得体, 首先当得文章体裁特征、文章结构格局、文章经络条理、文章艺术手法、文章格式、程式等式等。” (3)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不同类别的文章, 就是在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气口吻, 不同的文风词藻, 表现在上课形式上, 当然得有所区别。

当然, 我们必须注意另一种倾向:即上课时过分强调形式的多样性, 没有在意实际的教学内容。如执教说明文, 没有弄清说明对象的特征, 没有探讨文章内容、说明语言等, 一开始就把说明文改成童话, 恐怕就不妥当了。又如执教记叙文, 没有分清文中的人、事、景、物、情、理, 没有分析过程, 没有品味语言, 就来了大段的仿写、续写, 并且任由学生发挥, 恐怕是不合时宜的。用语文的形式教, 遵循语文不同文章的文体特征, 并不是强调以形式代替内容, 或者以纯技巧代替内容。

三、用语文的内涵教, 教给语!文的味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告诉我们, 语文课程在工具性之外, 还得注重人文性, 让语文课对学生有熏陶感染作用。深圳“语文味”流派创始人程少堂先生认为:“ (语文课) 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 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 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4)

时下太多的语文课, 失去了语文的课程特点和专业特长, 社会上几乎有着“人人可以说语文”、“人人可以教语文”的怪现象。把说明文上成了生物课或地理课, 把议论文上成了思想品德课, 这些现象, 都应令人警省。那么, 如何上出语文的味道?从哪些内容入手呢?

如何上出语文的味道, 讲的是方法问题。我们不妨还是从程少堂先生的话出发: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感于辞者, 莫先乎情, 要想让学生读出语文的味道、学出语文的味道, 必须让学生情动于衷。于漪老师曾说:面对文本,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得到那种直指心灵深处的东西, 关键还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 注重学生的情感积累和对课文的深度认同,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中的喜怒哀乐。

语言品味, 是语文课的一项中心任务, 因为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至于如何品味语言, 虽然有诸多说法, 但基本的做法是一致的。如联系语境, 联系文中主旨等, 所谓得其意但不能忘其言。意理阐发也可以倒过来说阐发意理, 把意趣讲清楚, 把道理、规律讲清楚, 教师讲的时候, 必须透彻, 讲出知识学问。幽默点染, 则需要教师有更深广的学识, 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 面对各种生成问题, 教师能信手拈来, 巧妙点化, 让学生回味无穷并浸润其间, 感受到语文的味道与芳香。

明白了方法, 还要知道内容, 用语文的内涵教, 还得明白教什么内容, 或者以什么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涵养。人们常说补钙, 但没有直接把钙补进体内的, 而是借助食物。语文的涵养同样如此, 涵养在语文材料的具体习得中体现、吸收、转化。具体来说, 小的语言材料是一词、一名、一小段话, 大的材料就是一篇篇文章, 所以还得从题目、材料、结构、语言、手法等方面入手, 认真地让学生读好每一篇文章, 读透每一篇文章, 除此之外, 别无他径。

笔者在执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时, 总觉得文章有些难:其“闪回穿插”的结构, 其“哀而不伤”的特点等, 对于初一的学生确有难度。后来研读了魏书生老师的一个教案, 对怎么教渐渐明朗了:要学生掌握文中的“四三二一”。

四:要学生概括眼前的四件事, 以“典礼”为时间顺序。

三:要学生概括回忆的三件事, 着重研讨“赖床被罚”。

二:掌握文中二根线索:明线是典礼, 暗线是花, 并研读“礼毕回家、父亲病逝”。

一:读好一句话:爸爸的———花儿———落———了。

学生读完这一句话, 许多人表情凝重:爸爸曾经是那样的爱我, 然而他永远地走了;爸爸曾经那样热爱生活、爱花, 然而他的生命之花永远凋零了;弟妹还小、母亲新寡, “我”还要安慰扶持妈妈……为什么那么多辛酸全压在“我”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身上?!“我”没有嚎啕大哭, 只是心里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四、用语文的气质教, 教出语文的人文气质。

用语文的气质教, 教出语文的人文气质, 这一点比前三者更难, 也是许多教师孜孜以求的境界。

人们端详某人外貌会说, “我一看你就像个语文教师”、“你一定是教语文的, 你的言谈举止格外高雅”、“只有语文教师能像你这么幽默典雅”……这些说法, 并不是讽刺语文教师的那种酸腐味, 相反, 恰恰是语文教师内心的储备、学识、涵养, 外化为一种书生意气, 生成为一种人格魅力或学识诗意。

语文的气质是什么?是高雅, 是平静, 是含蓄, 是平沙落雁, 是高山流水, 是汉宫秋月, 是春江花月夜, 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语文的气质, 是诗意的气质, 是文字的魅力, 是文学的韵味, 是文化的集成。语文的气质让你如沐春风, 让你感动不已, 让你心潮澎湃, 让你如登仙境……语文的气质一言难尽, 却那样真切而永恒。

笔者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已有六十多岁, 他说到他小学语文老师的一节课, 那种气质, 让他们终身难忘:

那节课讲革命诗词, 语文老师身着青灰色长袍、戴着镣铐 (道具) 、头发散乱地踱进了教室, 全场鸦雀无声, 语文老师朗诵道: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

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那锵铿的话语, 那浩然正气, 那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风貌, 无不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继而是一阵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一堂课, 不在乎语文老师用了什么道具, 而在于他那种人文精神、那种语文气质这不是肤浅的情景教学, 这就是用语文气质来教的典型课例。

于漪老师说过, 课堂教学真是顶难的一件事。语文课不是简单追求答案的课, 也不是冰冷、没有温度的课。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 用语文的语言教, 用语文的形式教, 用语文的涵养教, 用语文的气质教, 保持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 尽最大可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释

1 (3) 张会恩著《文章学初论》,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2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 1995年版。

用语文来育人 篇3

【关键词】善;雅;志;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就是要顺应人的向善的本性、爱美的天性、求真的人性,把人的生命中固有的美好的一切,养护、培育得尽真尽善尽美,而不是去强制地扭曲、摧残、扼杀人的自然、纯洁的心性,使他(她)服从某种自以为是的观念,使人异化成非人。

可如今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老师苦不堪言,让我们的学生筋疲力尽,似乎以找不到什么乐趣可言,成日在追逐分数名次的名利场中摸爬滚打,清纯和可爱,同情和爱心与他们渐离渐远。而语文教学作为最基础的学科,语文的“标准化”“泛政治化”训练,高考作文的“时政”性命题,逼迫他们学会虚伪和圆滑。所谓“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就是使他们从小开始,面对试题要懂得如何揣摩教师心理,懂得“该”说什么,如何把假话说的和真的一样,将谎言编得天衣无缝、天花乱坠。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能缺席思想,我们应该发掘语文中精华,语文中更有意义的东西,把它传给我们的学生,引领我们的学生走向善、雅、志。

一、语文中的善,善—做人之根本

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善为主要的前提。一个人不懂得善待身边的人,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又谈何为人呢?

夏衍的《包身工》为我们呈现了那个年代包身工的悲惨命运,如果我们只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了:是时代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命运。是不是没有意义了呢?当今的社会不是还有着和他们相同命运的农民工吗?我要让学生知道我们能做的是:多给他们点爱心,用一颗平等的心去对待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我们的时代和那个时代不同的是我们有一颗善良的心,如果我们能从语文中教给孩子更多做人的道理,就不是有小悦悦的悲惨结局了。

巴金的《小狗包弟》是一位世纪老人的“忏悔录”,他对自己对包弟做的一切而感到自责、忏悔一生。虽然他知道那是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事情。可是他还是不能原谅自己,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命的敬畏。

人总是高高在上,认为我们是最高级的动物,常常忘记我们周围的一切,团结的蚂蚁,忠诚的狗,重情的猿猴,如果我们能对他们多一点点善世界是不是就和谐了呢?杜甫曾说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心中有爱,心中有善。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字字铿锵,感人肺腑,表达她对大堰河的依恋和爱。一个抚养她长大的,没有名字的大堰河被作者深深的纪念着。我们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养她长大的母亲的恩情。“百善孝为先”我们的学生对自己的生养父母何来感恩,更何来孝啊?学习一篇文章学到什么知识并不重要,如果他能懂得一种情感,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让孩子懂得感恩自己的父母,那就是善的开始,也是比考清华北大都值得的事。

人,需要应付生活,但不是为了活而活,对善的追求,对此的思考,从来就是人的宿命,是生命绾成的结,是人的确证。有善,才有人,才有诗意的人生和生生不息的人类。语文教育的意义就是使学生成为善者,成为自己生活、命运和世界的主宰。

二、语文中的雅,雅—处世之风骨

善是一个人做人的基础,但人生中怎能没有雅呢?优雅的说话,儒雅的做人,高雅的生活人生才会有点色彩。

如今的孩子,出口脏话连篇,谈何优雅;行为举止怪癖,谈何儒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是教会孩子做什么样的人。

戴望舒的《雨巷》冷漠、凄清又惆怅,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朦胧的美。诗歌的情感具有多意性。我们可以不去理解它的意思,但是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怎么欣赏美,《雨巷》选取丁香一样的姑娘、悠长的雨巷、油纸伞作为诗歌的意象本身就很美,就很有意境。

孩子的语言表达是通过语文来训练的,学习美的文章就是告诉他们什么样的语言最能打动人,同样的话为什么不同的人说出感觉、韵味完全不同,效果更是不同,通过语文让孩子多读读,多写写,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自然提升了孩子的气质。

三、语文中的志,志—发展之魂魄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教导学生立足于现实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为了自己的使命,为了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头颅又算得了什么,他的志向是报国。我们做不到他的伟大,但至少我们可以爱国。《烛之武退秦师》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王,让人可叹。他们都为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让孩子知道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当我们听到他那慷慨激昂的演讲也全是沸腾。

在教学名人名篇时,也可以利用文中的人物插图或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孔子、陶渊明、文天祥、岳飞、鲁迅等名人和伟大人物的画像,并让学生通过进行旁批、查阅资料等,注明其主要的作品或成就。让学生通过这一收集活动,深切感知他们高尚的品质、崇高的气节、伟大的志向、不屈的精神,使之不断地受到激励和感染,从而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志向和奋斗目标,并学会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语文教育,不只是听、读、说、写技能的培养,语言文字的练习,也不只是为了求得文从字顺,言能达意;而是文化精神、言语智慧和语言生命的传承,是言语上的自我体认、自我实现,是对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理想、信念、抱负和言语动机的陶冶和引领。让善、雅、志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心,也成为孩子成长的指南。

上一篇:广工计网实验报告下一篇:关于命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