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共12篇)
高中议 篇1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阅读和学习散文, 认为散文没意思而且很简单, 就是读一读、看一看。因为散文不如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不如诗歌含蓄凝练, 音韵和谐;不如戏剧具有激烈的性格冲突、矛盾冲突;不如文言文知识性强。针对这种情况, 我对自己原来的散文教学做了调整和改变。把散文学习和学生兴趣紧密结合, 培养审美情感, 不但欣赏散文优美的语言, 学习散文家写作框架, 试着去模仿、去写作, 而且从散文当中, 吸取文化素养, 陶冶情操, 丰盈学生的内心世界, 提升自己的品味。
一、整体把握, 学习文章的布局谋篇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 共有14个段落。开头和结尾把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做对比, 赞美了故都秋天特有的美———清、静、悲凉, 表达出自己的向往之情, 首尾照应。文章的主题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勾勒了五福图片, 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 这五幅图又紧扣故都“清、静、悲凉”的特点。议论部分, 旁征博引, 古今中外的事例, 进一步颂秋。回环往复, 结构严谨, 有记叙、有描写、有议论、有抒情, 内容充实, 酣畅淋漓。这样的文章结构, 学生在习作的时候, 完全可以借鉴、采用。
二、学习散文, 欣赏、品味美的语言, 并模仿写作
在《故都的秋》中, 我们从文章中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中体会故都的清静悲凉, 这是郁达夫所特有的, 这和他个人的不幸、现实的动荡、社会的黑暗有关。《故都的秋》通篇无一“愁”字, 话到唇边不言愁, 但处处潜着“愁”的落寞, 这就是郁达夫的高明之处。我们一般只是在课前收集整理有关秋的诗词名句, 现在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例如, 让学生为课文写一个导语:
我喜欢春日的山花烂漫, 鸟语花香;
我喜欢夏雨的雷霆万钧, 紧锣密鼓;
我也喜欢冬雪的轻舞飞扬, 飘飘洒洒;
但我更喜欢秋, 喜欢它的金色, 喜欢它的果实累累, 喜欢它的萧瑟落寞, 愁思万千, 喜欢它的深沉与厚重。
如果再把我们积累、整理的诗词糅合进去呢?那样的表达效果更好:
秋是美的, 秋是孤独的, 秋是悲凉的, 秋是愁情满怀的。
秋是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优美;
秋是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孤独;
秋是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的凄清;
秋是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念家。
秋是什么?秋是“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的绚丽;秋是“山山黄叶飞”的轻盈飘逸;秋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落寞。颇多。不局限于文章的学习, 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与形式, 使自己的语段充满诗情画意的韵致和美感, 眼前一亮。这不但是学以致用, 更是一种智慧的创造, 是融入自己思想之后的完美结晶, 在运用于作文当中会更好。
三、深入文章, 体会情感, 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认真思考
每一篇优秀的散文都有其思想火花的闪耀, 传递出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 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挖掘文章当中的深意。
在散文的学习中, 我们吸取的不应该只是文本表面传达出来的事件、人物、情感, 更多的是它的内在精神和意蕴。结合以时代的特色加以形象化、贴近化, 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章, 既了解到散文的美、散文的哲思、散文的情感, 感悟作者的思想、态度, 又能从中激发他们胸中的责任感、使命感, 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刘熙载说:“作者情生文, 斯读者文生情。”因此, 教师要带领学生真真地走进去, 去感悟、聆听。我是这样总结和深化自己的课文的:如《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沉痛地悼念、缅怀她们, 热情地歌颂、赞美她们。怀念真的猛士, 因为他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在枪林雨弹中为国为民请命, 前仆后继无所畏惧, 这是何等的大勇与大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从来不缺少这样的民族脊梁和民族精神。孟子的“舍生取义”;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曹植的“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陈恭尹的“丈夫不报国, 终为愚贱人”等等, 从一处纵向联系与之有关的话题。
再如, 余秋雨的《莫高窟》:穿越历史的风尘, 回望中华文明。敦煌永远是一块泣血的伤疤, 是让人不忍掀开的一页。因为爱所以恨, 恨所爱为人夺, 更因为恨所以更要自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里提到“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纵有千古, 横有八荒;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美哉, 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壮哉, 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因此, 我们不要再哀叹, 不再悔恨, 不再埋怨, 把握今天顽强拼搏, 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与责任, 为己、为家、为中华努力,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豪情。
以上是我在教散文时候的一点心得, 使学生对散文的学习不只是流露于表面地看一看、读一读、听一听, 而是走进课文深处, 去感悟、体会每一篇文章的美, 去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既学习他们的写作特色, 又从汲取精神力量, 让散文成为滋养自己心灵的清泉。
摘要:本文从散文的学习中总结出三点教学经验。第一, 通过学习名家散文, 掌握其结构成文;第二, 欣赏、模仿散文的语言, 学习写作;第三, 从文章当中汲取精神营养, 激发对生活、生命的热爱, 对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
关键词:散文教学,结构,语言,情感
高中议 篇2
一、注重情感熏陶,以情感来优化教学
文乃情之声。语言文字只是人类借以表达自己观点、抒发自己感情的一种载体,散文历来备受人们喜欢,除了其优美的语言外,还因其蕴含于语言之内的情感因素。因此,在高中现代散文阅读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经历等基础知识上去加入自己的感情进行阅读鉴赏,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现代散文的内涵。
首先,引导学生走入作者的世界。要理解文本的内涵对作者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的高中现代散文阅读鉴赏而言,很多教师不太注重这一环,多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的词句来理解文本,没有将写作背景、作者的遭遇等纳入鉴赏的环节。其实不然,一篇优美的散文必然凝聚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这又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人生遭遇紧密相关。故而在对现代散文进行阅读中,了解这些基本常识就是关键。如《画人记》(贾平凹)的教学中,《画人记》里面记的是五位画人,这五位画人都是他的朋友,认真读一读这五位画人,你也就能够大概知道他是啥样的人了。他是个啥样的人呢?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胸怀的人,一个洒脱的人,一个够朋友的人。贾平凹的《画人记》画的是个人,谈的是个人体验,透出来的是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和追求。
但毫无疑问的是,贾平凹的个人感悟和追求是那种自然的本真的。这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即作为一个人是要怎么生活的?了解了这一点,对作品的理解也就有了基础。又如在《春意挂上了树梢》(萧红)的阅读中,春意本该是浪漫的,无奈现实是残酷的,要理解作者所要标的的这一感情,就须了解文章写于1936年,以哈尔滨为背景。这是一个有特色的大都市,硝烟过后,这里的天空依然蔚蓝,春意依然能够挂上树梢,外国人和一些中国富人照样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但浸透血泪的人仍在这里苦熬人生。理解了这一点再来读文章,理解也就容易多了。
其次,要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多读。阅读理解,鉴赏的基础是阅读,没有阅读也就没有理解。就现代散文而言,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感情是较为丰富的,而要体会作者所要传递的感情,在读基础上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如在《鞋的故事》(孙犁)的教学中,文中写道“我有大半辈子在农村度过,对农村以及农村女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可惜进城以后,失去了和她们接触的机会。”“想弄一双家做鞋,住在这个大城市,离老家又远,没有办法。”文章开篇就表达了自己对“家做鞋”的喜爱,但是作者从“幼小时”到“现在”对“家做鞋”的态度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通过阅读中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与“家做鞋”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割舍不断的情缘,从而体会其感情。
二、整体把握,提倡个性化阅读
优美的散文往往是浑然一体的,无论是从语言到结构,从故事到情感都有其内在联系。而目前的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因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割裂了散文间的内在联系而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肢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是一知半解,往往说不出道理,更不要谈鉴赏。从散文教学的规律来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先了解作品,然后再细化到文本的字词,最后再拓展到对文本整体的重新构建,这样才会更加有效。同时,为避免生硬化的阅读鉴赏,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提倡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生成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促进其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
首先,注重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入到作品内部进行解构。以《春末闲谈》的鉴赏为例,北洋军阀实行恐怖政策统治时期的社会背景是必要了解的基础,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解构该文时,仅仅围绕“闲谈”范畴涉及哪些话题?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鲁迅为何在此时此地作此“闲谈”?“闲谈”所要表达的什么思想感情?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内部中去。在引导学生对作品内涵进行理解时,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
如如在《想念地坛》的教学中作者为什么想念地坛的安静,地坛的安静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而其中“逃”字又让人印象深刻,作者在逃避什么呢?逃避人生、逃避人世。为何作者又要逃避人生呢?我们都知道,当时的史铁生遭遇了生活怎样的捉弄:风华正茂时,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与地坛》)。但是当作者投靠这一处静地时,作者的心便——“安稳”了。这样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句的深入分析来理解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情感,鉴赏也就更进一步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个性解读。学生在对散文的鉴赏中所拥有的体会会有所不同,教师不能拘泥于“相同的答案”,而要引导学生在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去异存同”。如在《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对于“正月十五”的理解,学生分别从灯会、老店铺、灯等进行了自己的抒发后,教师再总结出元宵节“红火而美丽”的共同点,让学生在个性化解读中理解文本。
浅议高中作文评改 篇3
关键词:作文评改;教师;学生;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74-01
传统的作文教学,都是学生写,教师评。这种做法弊病甚多,没有多大实效。学生往往草率地看一下分数和评语,如果分高评语好就高兴一下,反之则沮丧不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一、书面批改与当面批改
每次学生作文都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有擅长记叙,有擅长议论,有擅长抒情,有的思维活跃,有的逻辑严密却拓展不开,教师根据此情况,多采用面批指导的方式,集中收集3-5篇加以比较分析,学生从面批的指导中。
对程度高的,就是相对说来作文文字较通顺,错别字少,大体能正确使用标点,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修改作文能力的学生,宜以当面批改、直接指点为主。因為要书面修改这类学生的作文,往往费时多、工程大,而教师的勾勾画画学生阅后又不易理解。所以,给个笼统的评语倒不如阅后就主要问题对学生当面谈(阅后可记下修改要点),谈后让学生自己修改或重写。这样省时、有效。
写作既然提倡学生抒写真情实感,就必须尊重他们的所思所想。尽管一些不成熟的、偏激的思想难免会在学生的作文中时有出现,但我们必须明白一点:那是因为他们相信我们,所以才会在作文中真实地再现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评语不能仅仅关注于篇章结构、主题立意、语言修辞等常规方面的内容,对学生作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倾向和人生态度,我们都要耐心地与之对话。在我看来,这些学生的思想异彩纷呈,他们写作的态度,更代表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
二、以教师为主的同批同改模式
每次作文,教师先把全部作文浏览一遍,对学生的作文情况心中有个数。这样才能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共同提高。这里的“材”是指学生的本次作文质量,据此可将学生作文按好、中、差分为三至四类。然后选出一篇好的和一篇较差的(有代表性的)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先看或试着评改,教师重点评改好这两篇作文。另外,教师还要再适当批阅经过当面批改后由学生自己修改或重写的作文。对指点程度高的学生写作文,这是一个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
让学生自评互改作文,决不可无组织地放任自流。教师平时要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去培养学生认真批改的态度,要以良好的榜样和典型的示范让学生熟悉教师批改的方法,要以精心的设计使学生逐渐能正确、全面地评价作文,并提出最佳修改方案。训练时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决不可贪图一步到位。比如可以安排为修改句子、修改段落、修改全文等若干个阶段进行,各有侧重又互相交叉,相辅相成。对程度差的学生的作文先由程度高的学生修改,再由教师校阅,写出总批。让他们修改的任务是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改能够看出来的病句,再定一个总批的草稿。学生批改后,教师校阅,最后改定。如在自主评改中,自己无能力达到更深层的评改,或处于欲言而无法准确表达之时,要主动找教师指导。实际上学生自主评改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写作能力,一般在高二下学期或高三年级为主要的作文批改方式。教师要做好反馈复检的再评改活动,及时指出上次评改存在的优缺点,逐步使评改走向自主规范的新台阶。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能使一部分学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三、每次作文的评改应该是及时的
学生每写完一篇作文后,很想教师对下列问题作出回答:老师喜欢我这篇文章吗?老师能给我提出怎样的修改建议?与其他同学相比,我写得怎么样?与上篇作文相比,这一次我又写得怎么样?学生这些暗含的期待对作文教学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心理资源,教师若能将学生的作文成果及时反馈给他们,对于激发他们下次写作的兴趣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
倘若学生把作文交上来后,教师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才能进行讲评,就显得为时已晚了。因为这时学生对自己当初构思立意的过程早已忘得差不多了,拿到教师发下来的作文本,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看一遍的兴趣也没有了。
作文在语文教学里占据着“半壁江山”的重要位置,所以,我们在要求学生写作上多花精力的同时,更应该要求自己在作文的备课和评改上多花时间,多花心血。不要以自己太忙为借口,要知道,这是语文老师最辛苦的时候,但也是语文老师最幸福的时候。读着学生从心底里流淌出的文字,你会觉着自己好像走进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蓦然之间,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好。我们要带着愉悦的心情来批改学生的作文,与他们快乐地在文字中交流,这也能让自己也收获不少。
浅议高中地理差异教学 篇4
一、积极为学生创造探索地理问题的机会
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不要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以问题为知识载体,通过教师或学生提供的资料、图件,创设情境、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或合作获取知识。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视差异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
提问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有启发性,要循循善诱,以问引问,设定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都有成功体验。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并能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善待差异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要理解和掌握学生差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育氛围,使学生敢问。给每个学生平等舒展灵性的表现机会,既要用鼓励和赞赏的态度对待喜欢质疑,喜欢提不同意见的学生,也要用包容、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因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而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更要能宽容,理性的对待学生的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因为往往就是这些“奇谈怪论”中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教师要根据差异创设激发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差异,把丰富有趣的内容精心设计成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使他们产生困惑、引发疑问,从而使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引导、启发,指出思考方向,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勤思好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示范好的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掌握。
要利用差异鼓励学生课外学习,将课堂教学向校外引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的不同,坚持全面教育思想,课堂教学观念要具有“开放性”,努力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基地,为学生营造更加真实、广阔的学习和探究的空间。教师应积极强化和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并鼓励学生带着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走出课堂,甚至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三)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开展各种类型的讨论活动
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结合学生实际,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选择讨论题目。讨论要让教学的内容和背景鲜活起来,尽量让学生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成为讨论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探究,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调查,在自主探索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讨论类型可有以下几种:专题式讨论、问题式讨论、思维操练式讨论、任务式讨论、反思式讨论等。
二、尊重学生差异,把学生看做一个独立的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一)地理学习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的根本目的是张扬个性,个性是创造的前提,自主学习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我认为,地理学习的自主性应该包括以下五点:(1)自主性的选题。学生只要对题目感兴趣,并切题目也有一定的可行性,就可定为研究性课题。(2)自主性的成员组合。课题组成员的组合由学生自主完成。只要学生的兴趣相同,就可以自由组合成课题组,这对学生的全员参与非常有利,也有利于他们开展研究。(3)自主性的选择指导教师。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选择指导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4)自觉性的学习过程。因为要探索的地理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所以学生必定能很自觉地主动去完成。(5)时空的不固定性。随着课题进展的不同,时间和空间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可以自由掌握,从而使学生真正走入社会,走进大自然。
(二)地理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学习中的探究学习就是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学的体验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从而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议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5
[Abstract] Reading comprehens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English study. In order to improve it, we have to know the latent elements that influence this ability and the methods of training it, which includes the questions’assignment, good reading habits and the skills of improving reading speed.
[Key words] Read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Skills, Summary.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读指“阅读“。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是最受重视的项目。在中学英语教学乃至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中,阅读课所占课时最多,应该说这样做是正确的,必要的。问题是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事实上我们阅读教学的辛勤之花并未结出理想之果,往往事倍功半。现实迫使我们英语老师在思索: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问题出在哪里?笔者经过反复思考,发现问题的根结就在于对“阅读”认识缺乏。
一、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阅读是英语“四会“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阅读是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语言体现人的思维,开阔人的胸襟,阅读是接触别国语言的最好方法和最佳途径。具体对于高中生而言,“读书是学习,使用还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而学英语,掌握阅读能力是为了使用才学习,这种有用更具体于当前效应。以近年来高考题为例,虽然阅读题的分值没变,但出现了字数多,读速快,题目难的趋势。而今年第二卷中短文改错题换成填空题,更加体现出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
二、影响阅读的潜在因素
阅读需要动力驱使,这种动力在最初往往是兴趣。学生是否对阅读材料和问题感兴趣也是影响阅读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阅读训练材料必须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必须体现对学生个性和发展的关怀。就以“What is a healthy diet?”为例,饮食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又以一日三餐为最,例举最熟悉的饮食习惯,再与西方饮食相比不同,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再以Earthquakes和Sao Poulo Fire为例,这篇阅读倾向于故事叙述,介绍的是大地震中的圣佛兰斯科和毁于火灾中得不偿失圣保罗的首都大厦。火灾和地震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配置一些地震和火灾图片,一开始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阅读课文的浓厚兴趣。总体说来现行中学课本,选材大多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较强,这也是对中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一种培养,使学生在阅读时不分心,不走神,将全部精力都集中于理解并保持长时间的思维热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人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最佳的信息传递通道,思维也相继敏锐,有了这种愉快作为精神振奋剂,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减轻对学生的压抑,制造一种祥和的氛围,是他们能很快进入阅读的最佳状态——大脑活跃,阅读能力全面发挥,从而获得较高的阅读效率和质量。成就感是每个人收获的最大硕果,对于那些朝气向上的少年来说,则更有一番蕴味,这般年纪的学生自尊心较强,需要多表扬,多鼓励,多赏识,让他们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艰苦的智力活动,并与自己的消极情绪相对抗,是阅读顺利进行,虽说不是事事顺利,但也要功败相间,促使他们不断激励自己,追求更大的成功。在成功的背面还有一种意志的协助,意志是人自觉地明确目的,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过程。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又艰辛的脑力消耗过程,再加上兴趣,心情愉快,成功的影响,会使学生的意志力衰退,如果缺乏意志力,读书时就会辄止,分心走神,面对困难产生畏缩情绪,甚至会产生放弃阅读的低调想法。总之,这几方面因素,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互相补充,构成一副非智力因素的循环图(如图)。
兴趣 → 愉快
↑ ↓
意志 ← 成功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阅读训练中问题的设计
英语阅读最基本的目的是信息提取和加工,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既有低级问题,又有高级问题,既有收敛式问题,也有发散式问题。低级问题也称记忆式问题;高级问题又分为解释性问题,归纳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在我们现行教材中,这些问题按呈现时间的不同,分为阅读前问题(Pre -reading questions),阅读中问题(While-reading question)和阅读后问题(post-reading questions)。这些问题都有一个特点:要求学生以给定信息为中心进行各种认知操作;大多数问题的答案都具有确定性和唯一性。
在阅读教学中为什么要设计问题?阅读训练中的问题与考试中的问题有什么区别?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的关键词就是:引导性和检测性。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这种问题的设计就应注意两个方面:
——层次设计。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阅读前问题,阅读中问题和阅读后问题等三个层次问题的特点。阅读前问题要(1)能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2)能唤起学生的背景经验和阅读兴趣;能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有助于学生放松读前的紧张心理。一般说来,读前问题大多是低级问题,(回忆性问题)和收敛式问题。阅读中问题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和清理逻辑,因而大多是解释性问题和归纳性问题。阅读后问题的目的是检测,不仅有信息提取上的要求,也要有技能训练和思维训练上的要求,因而常有创造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时间要求。阅读教学不仅要有准确性要求,还要有速度要求。这既有利于阅读技巧的形成,又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为此,问题设计时要根据不同问题的时间要求明确不同阅读技巧的使用。实践证明,快速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限时问题的设计和应用。根据不同阅读技能的不同要求,这类问题可以是低级问题,也可以是高级问题,但大多数是收敛性,封闭性,阅读后问题。
在阅读中,学生充当问题的解决者,而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问题情景的设计。为了增加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教师必须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兴趣度。问题情景的难度主要受语言难度,问题难度和信息资源难度的影响。由于阅读教学主要由学生单独完成阅读任务,加上问题解决中阅读不时最终目的而是手段之一,因此,无论是问题还是语言材料,其难度都应略低于学生所学课文的难度。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已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因而问题本身的难度不应过低,尽量避免“幼稚化”现象。
2.阅读训练的实施
(1)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的高低与阅读习惯有很大联系。习惯是指经过重复练习或不断实践而变得需要的行为方式,要有一种良好的习惯,则需经过旁观者的直接点拨,教师就是这一使命的执行者,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例如:有的学生一面阅读,嘴唇一面动,有甚者还要发出轻微的读声。嘴唇和声音影响眼睛的扫视频率,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速度,妨碍着对材料内容的全面透彻的阅读理解, Fry Edward曾说过“一个有效率的读者能够只要看到印刷符号,就直接获得信息”。 有的学生用手指着要有的学读的词,一个词一个词逐词移动,孰不知,眼睛移动的速度要比手指移动快得多,有的学生阅读时头随着眼睛来回移动,或边看阅读文章手里边玩弄钢笔,铅笔之类或用手敲打着桌面。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及时地加以纠正。
(2)培养猜词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词,有时即使是认识的单词,但是它又有新的含义,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喜欢遇生词就要查字典,而不动脑去
想,忽视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如何根据上下文迅速准确地判断词义,对提高读速,加强理解非常重要。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不查字典就能理解生词及短语意思的方法。如:利用关联词在文中的作用进行逻辑判断,掌握生词词义。如:
1.The simplification of the language in their book is not an easy task .
2.P lease turn the knob on the right until you find an FM station that plays good music .
在案第一句中,对于生词simplification 的含义,结合构词法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如下变化:simplification (n. .简化)----- simplify (v. 简化)-----
simple (adj. 简单的)。在第二句中,根据turn, on the right ,FM station ,music 这些关键词的意思,教师可引导学生推断生词knob 的意思是a part of the radio that you turn to find a station (旋钮)。再如通过逻辑推理,有时自身的生活经验及普通常识也能帮助词义的确定。例如:The length of her hair astonished me . I don’t think I have ever seen hair so long. 凭借读者直接或间接经验不难想象出 astonish(使大为惊奇)的含义。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已学语法知识,特别是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同位语,说明词义的定语从句,甚至有时标点符号(如破折号)都能给文章中一些关键生词下定义或解释。
(3)强化学生对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反应
教师要求学生将文字信息与相关表格进行比较,或者转化为数字表格或其它图形;将谈同一件事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或者做笔记,写总结等,这些都属于培养阅读能力的范畴。如:我们在SBII Life in the Future 中,将文中所涉及的有关计算机用途的叙述用表格形式表达出来就显得更加清楚明了,学生对计算机用途的理解和掌握就显得更容易了。
AREA USE
Farms Control the growing conditions of plants
Banks Charge money ;pay bills
Houses Control heating and hot water;recognize one’s voice
Education Store texts
(4)注意阅读技巧
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能够运用恰当的技巧,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地提高阅读速度。这类提高速度的阅读技巧主要有略读和跳读。略读的目的是通过扫描迅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通过对关键词的掌握去推断句子内容,确定段落主题句,进而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此外,通过阅读标题或第一段形成对全篇内容的预测,或者借助文章的前言,目录,插图,索引等,帮助自己预测内容,深化理解。跳读主要用来搜索,确定信息,从而达到找出答案,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可训练学生将所需信息概括为词或词组,以便更为迅速地在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部分。
培养学生的速度技能要从课文教学抓起,一方面让学生进行限时阅读训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确定阅读目标,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Senior English Book 中的许多阅读课文都设计了找关键词,主旨句及概括中心的练习,教师可充分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略读和跳读的训练。
(5)训练阅读速度
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高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过程应从40W/m 到55W/m,逐步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是多读,除反复阅读教科书所例范文外,再选一些课外读物,要注意读物的内容和难易程度,与课文内容是否适当,内容偏难不利于阅读速度的提高,要养成泛读的习惯——-泛读也就是阅读大量涉及不同领域的书籍,争取博览群书,熟能生巧。阅读过程中,提高眼睛的运动技能,更有效地发挥眼与脑的协调作用,训练眼睛上下左右的扫视速度,避免逐字阅读,养成以组为单位视读的习惯,将眼球控制在每行每段文字的中间。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阅读理解就是读者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就要求学生思维活跃,集中一点,领悟作者的意图和思想,顺着作者的构想浏览文章这道美景,当然带着疑问和思考去欣赏,效果则更好。
(6 )强调读后概括
通篇阅读文章完成后,概括在这里也显示出其重要性,而且现在阅读文章的思考题更趋向于整篇文章含义的理解,作者意图,句子内涵,言外之意的理解和检测,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个单元的阅读课中,引导和培养学生习惯地总揽全文信息,找出主题句和关键句,以及文摘如何围绕主题展开的,归纳出整篇中心思想。要求学生能根据文章的体裁,作者的写作风格及语言风格,正确体会和认识作者的创作观点意图和目的。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陈述自己观点,看法的机会。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和已有知识结构的整合,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模式,构建新的理念,产生新的观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一些热点问题,可由学生讨论,教师不作主观结论,为学生留有更大的思维空间,进而提高学生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The necklace 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Mathilde ? 要求学生自由讨论。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学生们的看法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本 爱慕虚荣,有的认为她诚实,勤劳,是劳动人民的代表等。通过讨论,丰富了Mathilde 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当然,仅懂得如何进行阅读的理论还不够,课堂上仅限的几十分钟,远远不能满足阅读的深层次提高,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课外自觉主动的阅读。试想每天抽出15---20分钟进行阅读,如果以200W/m 来计算,每天就读后个词,再到每周,每月,每年,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因此,教师应当不时地鼓励学生,让他们有信心,有毅力,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训练。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型语言活动,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不能一味地求“难,多,快”,正如汽车司机在不同场合,要选择不同路线和路面,选择不同速度,作出正确的反应,以达到最终目的地。
参考文献:
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英语教学交际论>>胡春洞 王才仁 主编
<<英语教学法>>李庭芗 主编
浅议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篇6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以及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在我们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没有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境。
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际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和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及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从脑海里冒出,你就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用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我们向学生推荐《读者文摘》、《意林》等杂志,让学生们订阅,并让他们相互借阅,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写作前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如审题和立意,选材和组材,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等。再加强进行模仿训练,并做到举一反三,有所创新。对于学生起步作文的指导,要分两个阶段时行。第一阶段教师要采用放鸭式,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自由抒发字数不限。在批改时将学生好的选材、语句、词语加以收集整理,及时反馈给学生。这个阶段学生对写作是陌生的,认识也是模糊的。不宜进行过多的理论指导。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是学生在老师鼓励夸奖训练中的自悟的过程,特别在这一阶段,学生抒发出来的情是最简单的最纯真的。文章中情的表达和词语的运用,篇章结构,手法运用,景物描写都重要,只有触动情感的作文教学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真径。人本身就有情感的,教师要及时给予指点,这就是感情描写,多动人哪!在反复练习后,学生渐渐会悟出写作要领,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多读多写多练。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周写一篇周记,并做到持之以恒,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也不是一二天就会提高。只有坚持不懈,日复一日地努力,才能水到渠成。
同样,学生的作文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不能求全责备,也不能要求太高。而应该学会欣赏,学会鼓励。教师的作文评语应以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之处。而作文讲评也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老师把一些写得较好的作文拿到课常上进行讲评,这样既可以使这些同学得到鼓励,又可以让其他同学从中受到启发和借鉴。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我们也可以拿出一些学生的习作让全体同学评改,使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在共赏互评中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懂得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完善和不断进步。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 篇7
一、改变教学观念, 面向所有学生
面向所有学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落实贯彻整个教育方针的必备条件。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应该是受教育的主体,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可以成才的对象。
(1) 语文教学无落后生。面向所有学生必然要涉及“落后生”的问题, 有一部分老师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按照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同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群体, 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 就理所当然地被划为“落后生”的行列。但是实际上, 学生们经过十几年的学习, 都已初步具备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我的眼中语文学习无落后生可言, 有的只是语文能力处于不同层次上的一个群体。
(2) 要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能充分激发并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是学生主动进步的前提。一方面, 教师应该面向所有学生, 紧扣新教材的内容, 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教法来吸引他们。只有新颖、生动而恰切的教法, 才能让学生始终在新奇的刺激下投入学习。另一方面, 教师要贯彻成功教育的理念,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收获。
(3) 要授之以渔, 使得学生主动地求发展。“最好的学问是关于方法的学问”“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学生们进入高中学习阶段, 首要的任务就是树立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念, 要放眼社会, 留意生活, 处处留心皆文章, 平时要让学生坚持“多读、多听、多想、多写、多说”的做法, 并严格要求。
二、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目的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来体现, 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讲出个性, 讲出文章精彩, 讲出人生意蕴, 为学生展现一个精彩的世界。
(1) 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范例”, 这就需要每一位语文老师要充分认识到新教材特点, 要整体把握新教材并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新教材的典范示例性, 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在新教材使用上, 要紧扣新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努力把新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糅合起来, 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入手, 对新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 这样既节省了学习时间, 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它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场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首先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去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其次, 在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充分挖掘课文的内涵, 使学生能从中领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要挖掘写作来源, 提高学生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高中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能让学生们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他们正确、丰富、深刻的思想。而教学课文只是范例, 语文教学的结果最终要落实到对于语言的使用上。学生想写好作文, 其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和写作技巧是前提, 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做人, 有丰富的人生思想、高尚的行为品德。
(1) 要培养思考习惯, 为写作提供动力源泉。常言说:“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化”。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如何能写出内涵丰富、生动而活泼的文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不断地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比如在讲授《阿Q正传》一课时, 我就提出“我是阿Q吗”这一个问题, 让学生来反思他们自己性格上的弱点;讲授《药》一课时, 我就引导学生去思考“上医医国, 其次医人”的道理, 让学生来反思当今的社会。这样一系列密切联系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提出, 打破了高中语文教学生活的枯燥和单调。
(2) 把课堂教学作文与日常练笔作文相结合, 提高学生写作效率。目前, 高中作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且成体系的教材, 作文教学自然也就成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我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尝试了课堂语文作文与日常练笔作文相结合的方法, 课堂作文注重规范性和时效性, 日常练笔作文则注重基础性和思想性, 最终收到了很好效果。
规范的写作要求, 丰富的写作来源泉, 写作形式的变化多样, 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兴趣, 变“要我写”成“我要写”,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积极性。
诌议高中物理例题讲解 篇8
例题讲解一般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能够让学生了解知道正确答案.第二个层次,能够通过评讲,让学生知道本道题考察了哪些知识点,能力点.第三个层次,能够通过评讲,让学生拿到题目后,站在出题人的角度了解本题可以考察学生的什么能力,哪些地方存在得分点.
例题:如图1,质量分别为m和M的两个星球A和B在引力作用下都绕O点做匀速周运动,星球A和B两者中心之间距离为L.已知A、B的中心和0三点始终共线,A和B分别在O的两侧.引力常数为G.
(1)求两星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
(2)在地月系统中,若忽略其它星球的影响,可以将月球和地球看成上述星球A和B,月球绕其轨道中心运行为的周期记为T1,但在近似处理问题时,常常认为月球是绕地心做圆周运动的,这样算得的运行周期T2.已知地球和月球的质量分别为5.98×1024 kg和7.35×1022 kg.求T2与T1两者平方之比.(结果保留3位小数)
解:第一个层次,学生知道最终的答案(1)(2)1.01
学生可以拿到标准答案,分析解题过程,然而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仅仅知道本题答案,即便是只讲这个答案,学生也无法通过本题学习,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所以最后只好陷入题海战术,使学生筋疲力尽,失去兴趣.
第二个层次,本题是双星问题.双星有以下几个知识点:1.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2.向心力等大而反向.3.半径与质量成反比,两半径之和等于双星距离.4.角速度、周期相等.
(1)A和B绕0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A和B的向心力相等.且A和B和0始终共线,说明A和B有相同的角速度和周期.因此有联立解得对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得
化简得
(2)将地、月看成双星,由(1)得
将月球看作绕地心做圆周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得化简得所以两种周期的平方比值为
第二问中,要求学生具备:1.知识迁移的能力,2.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3.模型处理与建立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出题人,你可能从哪个方面考察学生呢?
1.角速度与转动角度的问题.(如何设计呢)
2.把这种模型换成日地模型.(提供相应数据后,答案又是什么样呢?)
长期进行三个层次的教育,学生容易将知识转变成能力,可以把若干种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长期以来我们常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例题教学:
1.按照解题方法组织例题教学.一般的例题都是按力、热、电、光的顺序来讲授的,但我们比较倾向于按照解题方法来讲解物理例题.如,理想化法、整体法和隔离法、等效替代法、小量分析法、叠加法、对称法、图象法等.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到学习的某一阶段,集中将一批用解决方法相同的例题安排给学生练习,使他们由不会用到会用这种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每隔一定阶段让这种方法再出现一次,以加深这种解题方法在大脑中的印象,达到牢固掌握,应用自如的目的.
浅议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篇9
一、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特点
1. 词汇量大。
新课程标准提出, 初中学生在五级 (毕业时) 需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高中学生在七级 (毕业时) 需学会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语;而八、九级 (高考时) 则需达到3300―45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语。由此可见, 词汇量大成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最大特点。
2. 遗忘率高。
掌握单词的主要途径是记忆, 然而却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因为从心理学上讲任何记忆过的东西都有被遗忘的可能。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讲, 任何记忆过的东西在被彻底记牢之前需要适时反复复习。因而对于高中生来说, 单词的背记、复习和巩固成了词汇学习的第一大难关。
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词汇教学方法单一。
高中词汇教学普遍以“教师讲解、学生背记”为主, 且教师只教课本上出现的单词, 由于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长期的死记硬背与缺乏兴趣容易使学生出现厌烦、抵触情绪, 久而久之易形成恶性循环。
2. 词汇教学脱离语境。
目前许多学校英语教学仍然是以语法为中心, 忽视了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语法为中心的教学往往会使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还有部分老师不能从语篇层次上教学, 他们脱离语境孤立地讲解单词, 这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文章, 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
3. 学习方法机械单调, 检查办法枯燥乏味。
学生没有掌握有效识记单词的办法, 只是通过机械地重复来背单词。一些学生短时间内记住了单词的音、形、义, 但时间一长就忘了, 至于灵活使用更是无从谈起。高中老师检查单词的方法以课堂听写和默写为主。这种长期、枯燥、机械、乏味的单词检查方法收效甚微。很多同学在词汇学习中都是“学了忘, 忘了学;单个单词记住了, 但放到句子和文章中却不认识了”。
4. 词汇的运用能力差。
很多学生平常过于依赖书本和老师, 早已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虽说通过死记硬背掌握了不少单词, 但不能灵活地运用到写作和日常交际中。
三、提高词汇教学效率的对策
1. 音、形、义结合, 增强记忆效果。
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和有声文字。高中阶段的词汇教学, 读音仍然很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拼读的同时, 来拼写单词, 做到口手并用。这就要求老师在教授单词时, 一定要确保发音准确, 意思清楚, 此外还要力求做到肢解单词。
2. 创设语境。
众所周知, 孤立的东西不容易记忆, 而词汇的学习离不开文章这个语言环境, 因而要有效地掌握一个词汇, 就必须将它与句子、篇章结合起来。只有将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篇章连成一个整体, 才能实现真正的思想的交流。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或荧光笔将本课所学单词在文章中标注出来, 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文章和句子识记中掌握单词。多鼓励学生用刚学的词汇编写对话, 这不仅能巩固所学词汇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实现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
3. 利用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
英语中的很多词汇都是借助构词法而来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构词法渗透到词汇教学中。构词法主要包括合成、派生和转化。其中, 派生法尤其重要, 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单词。派生法是通过给单词或词根添加前缀、后缀来构成新的单词。学生掌握此方法便可以依此类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构词法, 对学生扩大词汇量大有裨益。
4. 归纳对比, 提高记忆率。
教师使用归纳、对比法非常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心理研究表明, 经过理解加工的知识会因比较条理化、系统化而便于贮存和“检索”。当你把单词联系起来进行学习, 记忆就方便多了。教学实践表明, 将单词进行科学分类, 不仅可以帮助记忆, 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定期的总结和归纳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完整的词汇认知体系。
5. 督促学生复习。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 人们记忆的新信息在最初的20分钟内, 遗忘率达41.8%, 1小时后是55.8%, 8小时后为62.4%, 24小时后已达66.3%, 不到一个星期, 原本记住的内容就只剩下25%了。因此, 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 组织学生及时复习。复习时要“趁热打铁”、“先密后疏”, 以便强化记忆, 加深理解, 巩固所学单词。而在学生词汇复习巩固的阶段, 教师一定要起到严格督促的作用。
浅议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 篇10
一、深化背景, 构建体系
历史课堂的活力, 不是强调学生一味地参与, 基本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依然需要。学习任何学科都要掌握系统知识, 这是提高能力的基础, 如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何谈运用知识解答问题呢?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知识点较多, 有学生说:这里也要记, 那里也要记, 最后自己的记忆支离破碎。这当然是学习的大障碍, 所以教给他们掌握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
1. 深化背景, 自然串线。
新课程时空跨度大, 使学生对于背景容易错乱, 所以要求学生学会深化背景, 明了不同时代的特点, 使知识自然连贯起来。另外, 为了激发探究兴趣, 创设情境, 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 学会自觉地对人物和事件时代背景进行把握, 自我入戏, 做真正的历史的主宰者, 亲身去体会时代特点、时代要求, 这也是在解题中运用得最多的方法。
2. 有纲有目, 构建体系。
准确了解教材章节, 以及每一章节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理清历史的脉络。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第十六课《抗日战争》时, 以日本的侵略作为引线, 掌握基本知识的突破口就在背景。日本侵略分为两个阶段:局部侵华和全面侵华;全面侵华时期侵华政策也是两个阶段:从速亡中国、向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到对国民党基本停止大面积进攻、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主要打击敌后战场;这些变化过程明显受到国际反法西斯形势发展的影响;而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由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并存, 认为合作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掌握了本节基本框架背景的前提下, 以“和而不同”来构建知识体系便显得更加容易、更加自然、更加鲜活。如下:
“合”:合作。
(1) 原因:民族矛盾继续激化
A.七七事变:中共热烈, 蒋仍然犹豫。
B.八一三事变:蒋决心抗战, 合作得以实现。
(2) 过程
A.初步形成:民族矛盾的变化——救亡运动的发展——西安事变。
B.正式建立:a.军队合:共产党放弃军队独立编制。
不同:独立指挥。
b.政府合:共产党放弃国号 (回顾红色政府) 。
不同:两个不同性质政权的相互独立。
“不同”:两种相互配合又各自独立的抗战。
(1) 国民党 (前期积极) :A.片面抗战路线。
B.正面战场的抗战。
C.指导思想:速胜、速亡论。
(2) 共产党 (洛川会议) :A.全面抗战。
B.敌后战场的抗战。
C.指导思想:持久战 (国情分析法与国际互动分析法) 。
二、问题诱导, 激活课堂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 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 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新课程的历史课堂, 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将问题作为知识建构的载体, 以整体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将整个教学过程有机串联, 以教师的问题诱发学生的问题,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 诱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在质疑和解疑中发展思维能力。
首先, 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教师的语言是师生传达情感的中枢, 教师要巧妙地使用语言, 或幽默, 或严肃, 或轻松……都在传达一种情境, 一种沟通。其次, 问题的设置必须抓住学生的思维, 必须是有价值的问题, 就像一个优秀的主持人, 是把观众不自觉地带进状态。一个个问题, 环环相扣, 自然就成了这节课的主线。再次, 适时的选择材料, 让学生自己找问题, 互问互答,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自主探索, 激发年轻人的探索精神, 也就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高三教学中讲解德国近现代史上的分裂与统一专题时, 我们可以通过问题设计, 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各历史现象间的关系, 准确把握专题知识结构。
1. 近代史上德意志的分裂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这一后果说明19世纪中期德意志历史的中心课题是什么?
2. 德意志统一的道路将如何继续?谁将承担起这个历史的重任?
3. 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 而俾斯麦以铁血政策、战争方式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4.20世纪中期德国的再次分裂是如何发生的?此次分裂持续了多少年?又是如何解决的?
5. 回顾近现代历史还有哪个国家也曾面临严重的国家分裂, 它又是如何解决国家分裂问题的?
6. 当今中国也存在分裂与统一的现实课题, 结合德国近现代历史, 我们该如何看待国家分裂与统一的问题?
这些富有“悬念”的一连串问题, 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学生对历史课的期待, 另一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 “悬念”的制造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开放、时空开放, 引起学生认知思维的强烈冲突,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三、学会迁移, 感悟历史
阿尔文·托夫勒说过,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迁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它不仅有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历史教学中的迁移应结合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历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来进行。教师通过运用课本知识的扩充、不同学科相关知识沟联、与现实社会的联系等知识的迁移教学, 既能充实课堂内容,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又能多维地发挥历史魅力。
历史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 而是纵横联系互为因果的。正因如此, 历史的发展有纵横两大坐标:“纵向比较主要从时间角度, 对同一民族、不同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横向比较主要从空间角度, 对不同民族、同一区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学习历史必须瞻前顾后、顺推逆溯。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民主政治》时, 我引导学生追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回顾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反封建、求民主而进行的斗争与探索,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立的必然性和特殊性, 学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我国从专制到民主, 从人治到法制的过程。这是纵向联系;在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时, 点拨学生回忆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 在对中外典型政治体例的对比分析中彰显中国社会主义的民主特色。这是横向比较。纵横联系,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 既可“温故而知新”, 又有利于新问题的理解与解决。
还有一种迁移, 我认为应综合运用知识, 不拘泥于历史。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 无所不包, 无所不及, 俗话说, 文史不分家, 历史的很多知识和语文联系紧密, 尤其是古代史部分, 广泛的古诗、文言文等材料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文学, 从文学的角度去看历史。比如讲到中国古代的商业, 联系《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市”的特点;讲到南北朝佛教盛行, 运用“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例子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一举两得”的快感, 也就提高兴趣。学生综合知识的积累和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 都将大大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迁移能力, 使他们在历史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四、师生互动, 精神升华
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如果没有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往, 教育的实质就缺乏了, 就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小班化教学模式的不断推进和发展, 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是教育教学产生效能的关键。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尊”不是怕, 是“敬”, 是“爱”, 是新时代课堂上下师生关系的一种和谐。新课程要求教师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键。老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把重心下移, 师生互动, 不耻下问, 教学相长。学生渴望平等, 渴望认可, 尤其是来自于老师的。做到“良师”兼“益友”, 学生才能摆脱约束, 大胆沟通, 大胆质疑, 大胆创新。
年轻老师总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更受学生喜爱。他们虽然经验少, 但他们的课堂往往更充满激情和活力。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点:首先他们的观念不容易受旧思想约束, 放得更开。课堂对他们来说就是新的, 不断追求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更足。其次就是他们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自然, 平等民主。在轻松和谐中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教学效果自然更好。所以教师无论教龄长短, 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 真心地去融入学生, 了解他们的想法, 感受他们的思想, 多给自己和学生交流的机会, 对于老师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平等不代表不尊重, 当老师真正放下了大架子, 真正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老师得到的“尊”来自于学生心底, 而学生得到的却是这个和谐氛围带给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最后, 学史明智, 得到精神的升华, 才是最大的收获和快乐。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诱导, 沟通学史的感悟, 联系当今社会的现实, 使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精神的健康和成熟才是“育人”终极的目标, 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步入自己心仪的高校大学, 但肯定人人步入社会, 精神健康和强大才能成为真正的栋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他们动起来, 课堂才充满活力;他们真正成长, 课堂才充满生机;他们心智的健康和成熟, 才真正有利于社会。师生共做新课程改革的弄潮儿, 在孜孜追求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在收获成功中总结成功的精髓, 让历史课堂生机盎然, 永远春天。
摘要:判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是否高效, 不能只看学生成绩是否优秀, 更重要的是看课堂教学是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健全发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通过建构框架体系、诱导问题探究、迁移历史知识、活化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金成林, 伍尧主编.陶行知全集 (第一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22.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
[3]黄淑贤.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5 (1) :66-68.
浅议高中作文的评改 篇11
【关键词】借鉴学习;自评;互评;自我修改
在高中的作文教学中,作文的自我评改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在高三学生中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高三作文教学中对此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想与同仁们分享。
一、作文教学中,学生的评改的现状
新课改已实施了几年,作文教学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我们仍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写完一篇作文,长嘘一口气,作文一交,了事了,作文发下来看一眼分数,又扔在一边,对作文的评改从来都认为那是老师们的事,与已不关。再者,如果今天老师要求学生自改或互改,相当一部分学生简单理解老师的要求,只空洞地写几句评语就了事了。以上的作法都是不正确的,说明学生们还没形成良好的修改作文的意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可见,新课改中要求的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因此,我认为,大胆地改变传统的“精批细改”的做法,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彰显其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来主宰其作文的命运,评判其作文的得与失,对提高同学们的作文水平肯定是有益的,同时也应该是当前语文教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二、作文评改的策略
当然,要突然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完全包办代替批改学生作文的方式,还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作文评改的教学也应序列化。下面我以“开放在生命深处的花朵”为题的作文作为事例谈我是如何开展学生的评改作文这一教学工作的。
首先是评。借鉴学习,心中有数。我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印发给同学,并对其中的要点作简单说明,如一类到四类作文大体应是什么样的,再从其中一次全班同学都参与写的作文中挑选两篇分别是两个等级的作文作为例文人手一张分发给大家,让大家对照评分标准评一评这两篇作文,如甲文开篇即入题谈到认为:开放在生命深处的花朵是宁静之花,之后强调“宁静,就是心无旁鹜,不为外物所扰”举例陶渊明的例子论证,再强调“宁静,就是淡泊明志,不为外物所动”举钱钟书之例证明,结尾说明:当然宁静之花也不是独居一室, 不与他人交往的孤僻,也不是……文章较深刻,语言优美,层次清晰。乙篇,只含糊地说生命之花在某人生命深处开放,有举例,文章也相对完整,文章也缺少分析议论。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同学们,同学们三言两语就评改出这两篇应分别为二类及三类作文,并能按要求说明为什么是二类及三类作文,甲篇能揭示花朵含义,文章段落层次清晰,属于符合题意的作文一,按评分标准分值在49至上59间,乙篇作文没能揭示花朵含义,但事例较饱满,结构较清楚,应在45分左右。以这两篇作文为例,告诉同学们,文章的“中心明确”“观点明确”十分重要,高考作文,对中心和观点要“明明白白我的心”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即中心观点要清晰明确。另外再根据其中的细节如开头结尾,语言的表现力等再将分值作上下浮动。之后让学生根据听课获取的经验对作文进行评改,可有两种方式,一是自我评改;一是互评,互评可以是同桌互评,也可以是四人小组互评,可以笔头互评,也可是诵读互评。之后收上来对他们的评改再作一个简单评判。差别较大的进行面批。几次之后,同学们对评改越来越有数了,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评的目的,是为了改,然后促进写,最终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下面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改,让作文升格。
其次是改。由大及小,逐步完善。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经过多次的修改,写作一定能提高。古今中外关于文章修改的事例很多,如曹雪芹《红楼梦》就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告成功的,海明威的惊世佳作《老人与海》也曾修改30余遍。同学们经常听到老师们的一句话,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可究竟怎么改,挺茫然,当然,经过教师的示范评改及对高考作文评改的标准有了了解后,作文的修改有了方向,同学们对修改自己的作文由过去的“要我修改”变为“我要修改”,对修改作文跃跃欲试。这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修改过程主要是由整体的调整到局部的完善过程。
第一步,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大的方面入手修改作文,让文章大体有一个清晰完整的面貌。课堂上分发“开放在生命深处的花朵”问题例文,要求同学们找出其中的问题并举手回答,统一意见后,教师总结,并分发其升格作文,要同学比较,并说明升格后的好处,多数同学能发现经过增删修改后,有两个大的方面明显得到了改进,一是“花朵”的含义得到揭示,中心更突出了;二是行文中注意点题和写连接句,这一修改使文章思路更清晰,且更加扣题,对照高考评分标准,问题例文由原来的“较合题意”的三类文升格为“符合题意”的二类作文。
第二步,再从语言及卷面等进行修改,使文章更加细致。所谓玉越雕琢越美,文章越修改越精。根据开始的评改意见,对文章的细节再做修改,如语言的修改,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如果语言欠通顺或表达不到位,那么就有可能影响文章的表现力甚至闹出笑话,因此,这一环节也应当重视。同样,以“开放在生命深处的花朵”为例,找出升格作文对语言等细节的修改,仔细推敲修改后的语言表现力是否更强了,观点是否更明确了。
第三,训练提高,突出重点。通过对例文评与改,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文章的评与改。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由于个体写作水平的差别,要指导学生根据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有侧重点地修改。如,多数学生在写作文时,突出的问题是普遍采用“观点加材料”的模式来组织段落,文章缺乏说理性,那么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性要求学生将修改的重点放在议论语段上,教师还应对如何议论分析作指导,如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常用的阐释或议论方法,如:因果推理法、假设推理法及类比法等等。常言道:“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自己一时难以得出评改意见,可与老师、同学切磋商讨,得出评改意见,再进行修改。
三、作文评改的作用及意义
经过教师评改或学生互改、自改得出意见后,学生进行修改的文章,越来越符合要求,虽经过漫长的修改路程,但几次修改之后,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都能总结出自己作文经常存在的问题,这样就能在下次作文时避免犯同样的毛病,写作能力就在平时作文的不断修改中提高了。另外,教师们也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的其它方面,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在课改的今天,互改和自改作文及之后的修改方式真正体现新课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既养成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良勇.互动.让作文评改更有效[J].书香校园,2010 (07).
[2]张文娟.文章不厌百回改[J].书香校园,2010(07).
作者简介:
浅议高中英语合作学习 篇12
有效的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是精心设计的、有目的和有准备的教学活动, 而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心所欲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和不同的课型要求充分备课。在准备教案时, 分组活动的目的、形式、内容、时间、活动的工具材料、活动的要求等都要精心考虑、设计, 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获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在组建小组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心理素质、性别差异及座位的摆放, 构建最佳组合团队。此外, 教师还要经常对合作学习进行总结, 及时发现问题, 并做相应调整, 同时考虑学困生的个性和特长, 使他们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 使合作学习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同时还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角色。根据不同的合作任务由2~6人组成, 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角色, 并负起每个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 即各司其职。例如, 主持人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 分配发言机会, 协调小组学习进程, 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为便于团结协作和培养各项能力还规定组内成员应定期互换角色, 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这样小组活动就可以在高效有序的气氛中进行了, 而不会出现个别发展较快的学生成为小组的“包工头”, 或者小组成员相互推诿, 甚至有些集中了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小组把讨论变成闲聊和休憩的美好时光。此外, 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课程目标、概念、学习程度等, 并给出一些例子以及问一些问题, 使学生明白在小组中该干什么。教师以明确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并明确地告诉学生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投入、乐于助人和细心听讲, 鼓励别人参与以及积极主动地提问、请教。
小组合作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鼓励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对合作得好的小组给予奖励, 同时, 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合作学习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要实现真正的合作学习, 每个参与合作学习的成员必须互相帮助, 共享资源, 小组合作的成功有赖于小组成员间的有效合作。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相互表达、赞扬、同意、建议和如何进行提问和应答, 教会学生运用常用的交际用语, 特别是合作学习中常用的交际用语。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做到脚勤、口勤、眼勤和耳勤, 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各组中巡行, 时刻把握小组讨论的方向并给予指导和强化。在学生讨论中出现困难时, 能及时给予引导和点拨。
教师要确立恰当的评价标准, 这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 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也可以使学生灰心丧气, 走入误区。教师对小组活动做出评价时应意识到:学习语言知识不是活动的唯一目的,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其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 教师要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坚持以正面表扬激励为主的原则,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语言活动, 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 可采取个人评估和集体奖励相结合且以集体奖励为主的方法, 鼓励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 激励组内成员互相协作、共同进步。教师的评价、批评与表扬, 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对英语学习较差、自信心较低的学生, 应以表扬鼓励为主。鼓励学生敢于开口, 大胆表现自己, 使其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对于英语学习成绩较好, 但有些自傲的学生, 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此外,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类型采用不同措施———个别的问题, 在巡视小组活动中解决, 共性的问题应集体解决。可随机或有针对性地从各个小组中抽取小部分进行批改, 其余的则由各个小组根据答案进行互批, 发现问题上报教师, 及时补救。这样做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热情。
【高中议】推荐阅读:
浅议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论文05-26
高中社会实践有感高中作文08-19
高中生活我无悔高中生作文01-11
高中开学自我介绍_高中新生自我介绍07-31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总复习高中历史知识要点07-08
高中军训心得体会_高中军训感悟心得01-13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0-20
高中学校高中生竞选学习委员演讲稿06-14
优化高中后教育分流促高中教育良性发展08-29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