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科技

2024-08-18

高中科技(精选12篇)

高中科技 篇1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科技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 它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 但科技具有两面性, 如果科技利用不当, 也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所以, 如何看待科技, 对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科技史教学的困境

高中历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主阵地, 在历史教学中强化科技史, 既可以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使其充分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献身科学的伟大理想, 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性竞争中, 立足于不败之地。因此, 在历史学科中, 我们必须重视科技史教学。

(一) 高中科技史教学的现状

如今的科技史教学却出现了两种不和谐的音符, “一是只要求学生记忆相关的科技成就及重要性;二是对科技成就的具体内容展开阐释, 几乎把历史课变为科学课, 历史课失去了历史的味道。第一种做法是照本宣科, 学生提不起兴趣, 第二种做法使学生晕头转向, 昏昏欲睡”[1], 这两种做法都仅是完成了科技知识的传授, 而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方的目的。

(二) 原因

高中科技史课程教学出现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笔者就但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文理分科是最要的原因之一。因分科过早使文科专业毕业的老师, 对某些科技知识了解不深, 使其在课堂科技史教学无法深入。而文科学生本身对科技就知之不多, 如果老师一味照本宣科, 会让文科学生感到所学难以理解, 而同样的内容, 却使部分理科学生认为过于简略, 兴趣索然。

二、改进高中科技史教学的策略

(一) 讲授主体——知识性

为了改变上述教学现状, 教师首先应从改变自身学科素养开始, 主动加强对科技史的学习。科技史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的学科, 教师应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去提高自己的相关科技知识。在自然科学方面, 要对相关科技的原理、表现形式、作用范围、功能以及局限性等有所了解。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 对相关科技的发展过程、影响以及科学家的个人才能与不懈努力, 亦应有全面了解, 以便讲述相关科技问题时能够轻车驾熟, 游刃有余, 由表及里, 引人入胜。在课堂的讲述中, 老师据每一个科技项目特点, 将科技史从浅显易懂、有趣味性点讲起, 将科技史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到学生面前, 吸引学生注意力, 从而提高科技史教学的效果。

(二) 讲授内容——多面性

在科技史课堂中, 教师不只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译者, 而且要有深入分析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在处理教材时要了解“中学科技史的教学方向除了了解重大的科技成就外, 更重要关注历史学科的教学特色, 即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需求。”[2]在科技史的内容讲述时, 应对科技发生背景、科学家艰苦创造精神入手, 把科技史讲述成一个多彩画面, 将科技史内容渗透人文主义因素, 包括科学家探索过程中遭受的挫折、迷茫和痛苦, 而后不懈坚持, 最后有所成就。而科学家值得学习的地方不仅仅是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 更重要是他们人格魅力, 为了人类进步而献身真理、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正因为高尚品德, 才会取得巨大的成就。将科技人文因素渗入到课堂对学生培养科学素养起到重要作用。

重视科技史教学, 教师要理解科技的两面性, “既要看到科技发展的正面作用, 又要看到它的负面影响;”[3]当今时代是科技时代, 科技发展的快与慢, 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发达程度。英国由一个蛮族的蕞尔小国, 因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而发展成“日不落帝国”, 后又被英德法诸国超越的发展史, 足证明科技对国家兴衰的作用, 同时, 我们也应了解科技的弊端, 核爆炸与泄露冲击着人类生存环境。试管婴儿和细胞工程技术对人类伦理道德发出挑战。因此权衡科技利与弊, 有助于我们有效利用科技, 才不会被科技所累。同时人由于对科学做出重大的贡献而成为科学家, 虽有的科学家有缺点, 但科学家不会因缺点而失去光彩, 反而由于缺点而更加真实。在科技史课堂中对科技、科学家做客观公正的评价, 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科技史。

(三) 讲授方法——多样性

教师在具体讲述科技史时, 针对不同的科技史内容运用不同的策略, 当科技史知识较深时, 要努力缩短具体发展历程与学生的距离, 提高学生学习科技史信心。中学历史科技史内容中有一些科技知识较为抽象, 使学生感到科技发明与他们距离遥远。在这一方面, 教师可以举一些科学家与常人相同的地方、及发生在科学家上的趣事, 调节课堂气氛, 使学生感到科学家亦有平凡之处, 从而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之间距离, 以树立学生学习科技的信心。当科技史知识较浅时, 教师要重视对科技产生“时代背景的分析”。[4]现在的科技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使学生们感到课本一些发明看起来似乎很平常, 那是由于学生不了解发明所处的背景。因此, 讲清楚科技所处的背景对科技的了解起到重要的作用。西方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统治时期, 认为人生来就有罪, 来到人间就是为了赎罪, 因此只要在现世上做好“赎罪”, 其余的事都不重要。而在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下, 绝大多数统治者认为科技发明是奇淫艺巧, 研究科技知识为多数知识分子所不耻。因此在西方神学、东方封建思想的统治下, 今天看上去一些浅显易懂的科技原理, 在当时被接受都十分艰难, 甚至有许多科学家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因此让同学了解科技所处的背景, 能增强学生学习科技史的动力。

(四) 课后练习——实践性

俗话说, “读万卷书, 不如行万里路”,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科技史的内容, 增强记忆。教师在科技史的教学设计上, 可尝试将多种方法用于课堂外实践上, 提高学习效率。随着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传播,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越来越得到重视, 在课堂中将科技史中重大科技问题如工业革命、能源短缺, 气温上升等问题进行分组来讨论, 也可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过程作为讨论题目,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航天取得成就和不足, 讨论如何加快我国航天事业发展, 才能在本世纪20年代初建立自己的空间站, 讨论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爱国主义情感, 对学生学习科技史、培养科学素养有时代责任感。同时, 创建第二课堂, 要“紧紧抓住教材, 组织科技讲座、号召学生读科普书籍、组织科技创作和科技制作、开展科学考察、组织各种竞赛等活动, 并用电化手段, 创办历史科技小报, 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和科技展览馆, 让学生直观感受科技发生发展过程。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科技视频, 提高学生学习科技兴趣, 这对学生学习科学热情起提升作用。如2013年航天员在太空中讲解一些在失重情况下科学常识, 这在地球上被视为“神奇”的课程, 在太空中轻易地演示, 这对学生学习科学热情起提升作用。

总之, 为了提高科技史教学质量,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注科技史教学内容的多面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及作业的实践性, 只有这样科技史教学才能达到既传授科技知识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的最终教学目的。

摘要:科技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教师的知识体系不足, 教学方法的不当, 我国高中科技史教学出现了照本宣科只要求学生记忆相关的科技成就和只对科技成就的具体内容展开阐释两种讲授模式。为了解决该问题, 科技史教学应该从讲授主体教师的知识性、讲授内容的多面性、讲授方法的多样性、课后练习的实践性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 以此来提高科技史教育水平, 加强学生科学素养, 使科技史课堂走出困境。

关键词:高中,科技史教学,困境,出路

参考文献

[1]魏继萍.科技史教学方法浅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3.06:158-159.

[2]周波军.高中科技史教学需要人文主义导向——浅谈高中科技史教学的困境及基于人文主义内容选择为导向的对策.新课程·中学, 2012.01:43.

[3]丁林兴.科技史复习之我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2.01:30-31.

[4]王晓军.科技史教学中的“三重”.成才之路, 2014.34:100.

[5]李英.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科技教育的做法.松辽学刊, 1998.03:98-100.

高中科技 篇2

虽然我们都坚信20xx年不会是人类的世界末日,但是如果让我大胆预言人类灭亡的原因的话,我想:人类的贪得无厌无疑将是造成人类灭亡的主要原因。而追根究底,这一切的灾害的源头却是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危机!

纵观历史,从近代文艺复兴到现在,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以蒸汽动力技术达到实用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机器技术为主导的技术体系,使得人类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化工业社会的跃进,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再比如,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化技术为主导技术,推动了工业的电气化进程,使社会生产力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人类光荣地进入到了“电气化时代”。更让人类惊叹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推广、空间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为标志,使人类在二战后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生产大发展时期,并在20世纪90年代把人类推进到了“信息化时代”。

我想,站在近现代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速度面前,站在近现代科学技术惊人的发展效果面前,没有人不惊叹不赞美,不为人类的能力而自豪骄傲!曾经有一度,人们都疯狂地为科技的进步着迷,曾经天真地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毫无疑问地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且还可以消除人世间一切的不平与痛苦。可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福星,也是祸患,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对人类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 ―― 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拓展着人类生活的空间和范围,也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提高着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丰富着人类生活的层次和方式,使人类越来越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否认―― 科学技术为人类破坏自己的生存基础造成自我毁灭提供了条件,给人类的未来笼罩上阴影。我们再来纵观历史,就不难看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史实是大量存在的!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核放射污染等环境污染现象,不正是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和发展而日益加剧的吗?再比如:由于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向自然无限索取的不合理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和瓦解,从而出现了森林毁坏,物种灭绝,土地荒芜沙漠化等等生态危机,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利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已经告诉我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当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不能归罪于科学技术,恰恰相反,那正是人类未能从整体上科学地认识世界,以及不合理的使用科学技术带来的恶果。在技术时代,人类完全束缚在技术的框架中,受技术的统治和支配,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技术的需要去行动。结果,人类无休止地利用科学技术开发着、压榨着地球,把地球及其环境变成了原料,使神奇美妙的大自然越来越严重的内分泌失调,越来越不适宜人居住。如何解决这事关人类存亡的问题,很多科学家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想:人类是伟大的和智慧的!只要我们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存在着阴暗面 ―― 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艰难和危险,那么我坚信人类一定能够想出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这需要我们人类重新、再次恢复理性,汲取儒家的人本观点,努力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例如,我们应该树立地球不光是人类的地球,而是所有生灵的家园的观念,用人间的法律来限制人性的贪婪,走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再比如,我们应该发展诸如绿色制造技术等真正对人类有益的技术,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让高科技服务于高中生物教学 篇3

1、建立多媒体高中生物教学信息资源库存的必要性

1.1信息时代的召唤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强调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这种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打破过去那种“教授性”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去利用前人和时代创造的丰富知识资源,自主地对知识进行筛选、对比、加工、综合、分析和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所需要的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载体和工具,各门具体学科都应积极转变观念、加快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网络为支撑、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2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中生物教学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致使课堂教学依旧延续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性和课后完成作业的个体封闭性特点,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的思想和理论“灌输”,基本没有积极主动的探究和思考,导致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缺少实际的分析、应变和表达能力。其结果是削弱了生物教学的教育功能,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3现有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从7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开始与教育相结合,产生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所具有的特殊功能用于教学中的一种教学形态。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趣,突破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容量、提高效率等,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生物教学CAI的教学设计,力图发挥计算机这一教学媒体的功能与优势,对于那些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表达的(如语言文字、动态图形等),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显微结构等,CAI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教学效果很好。

1.4高中教学信息资源库及其作用

“教学信息资源库”就是将所有能想象到的素材、资料、习题都收入这一庞大的资源库中,供教师、学生调用,利用各种呈现方式、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互动学习。甚至还可以通过与校园网、局域网和国际互连网相连,获得最新的资料信息。有了“教学信息资源库”,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资源库中调用自己所需的素材、习题,然后利用统一开放的操作平台加以组合,对教师而言,可以帮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使教师对信息的利用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以不变,应万变”,满足每个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对学生而言,有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的提高。

2、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库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长期积累,逐步完善。我们可以从建立电子教案(如电子备课本、电子课件等)人手,逐步建立教学素材库(如资料库、试题库等),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库。

2.1根据生物课的学科特点。建立生物资料库

生物教学涉及内容之广泛,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古到未来,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尤其是新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穷尽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可以通过其庞大的储存空间实现资料的最大承载,充分发挥其“电脑”的功能。

2.2根据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原理,建立生物教学平台

(1)收集多媒体素材。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些例子在各种光盘、录像带、VCD等媒体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些材料可以制作成多媒体教学所需要的素材和实证材料进入自己的多媒体素材库。

(2)建立生物图片库。图片是进行生物学习的主要工具,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重要源泉,是开发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基本手段之一,但如何让这种传统的手段焕发出青春和新的活力,更好地发挥作用,是现代生物教学中面临的~个很重要的课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个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我们可以收集整理成图片库,利用图片库,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轻松的演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也更容易。

(3)制作并整理动态的电子课件。生物教学的特殊性之一在于研究的生物细胞内部是动态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必须遵循动态教学原理,增强生物教学的直观性,例如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DNA的半保留复制,基因的表达等等,都可以用动画来模拟演示,因为这些内容学生不易观查到,我们可以收集和制作生物动画,呈现生物细胞的变化过程,有效达到生物教育功能,并进一步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

3、我的“多媒体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

主要栏目:

(1)电子教案:可以为教师上课和课下辅导提供指导。

(2)媒体素材:媒体素材包括文本、音频、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

(3)生物题库:整理补充各类试题。

(4)专题研究:可以以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为主线,结合教材进行整合,形成系统性,以便于学生阅览和学习。

(5)教师网页:使教师跨越时空,实现互助备课、不断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6)友情链接:相关学习网站使学生学习的触角更广远。

关于生物多媒体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使用方式,目前,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和学生共享,也可以通过在多媒体教室利用教师机控制臺向学生展示,通过人机交互,最终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高中信息科技数制教学的有效性 篇4

在高中信息科技的教学中,信息的数字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其中的数制及数制转换作为信息数字化的基础,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重点,原因在于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数进行运算和存储,要理解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数字化过程必须先熟悉二进制数。此外,在信息科技的各类考试中,有关二进制的题目也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说它是难点,主要是因为学生习惯于十进制数的运算,难以接受其他数制,也难以理解数制之间相互转换的机理所在。在《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科技学科考试大纲》中,“数制及数制之间的转换”这一内容的要求为“掌握与应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与理解数制,更要学会将数制的知识灵活应用。

以2010年信息科技等级考试为例,有一道题看似是网络知识,实质是考数制转换的应用。考试结束后,有不少学生反映,这是试卷中最难的题目之一,花了很长时间在这个题目上,反复计算,还是不得要领。但其实此题的考点不是三类IP地址,而是数制转换。C类地址最高位必须是110,也就是说IP地址的第一位一定大于等于192。如果学生对数制转换的方法很熟悉,此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反思以往的数制教学,常常是教师根据课本的思路,按部就班地教学生什么是数制,用“除以二取余数法”来进行十进制与二进制的转换。根据本人的观察,在课堂中一些学生对数制这一概念显得有些茫然,之后的练习与作业也存在各种问题。大多数学生现学能现用,但是隔了一段时间记忆就模糊了。这说明学生对于各种进制为何存在的关键点还不理解,更无法做到活学活用。我认为:如果不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一重点和难点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应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就会直接影响到相关知识点的领会。

在充分了解学生对于二进制学习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我探索着让学生先读二进制与十进制对应的表格,通过自主学习上述表格之后,再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体会进位计数制中数制、基数、位权的概念,学习十进制与二进制互换的计算方法。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教材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课堂上有效地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给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练习,如:

1.教务处老师在排高一(1)班的语文课课表,他采用7位二进制数来表示具体的课时安排,即用高三位表示周一至周五、低四位表示每日第一节至第八节课。例如0010001表示周一第一节该班有语文课,那么0100101则表示该语文课在______。

A.周二第三节B.周二第五节

C.周四第三节D.周四第五节

2.如果我们用一个□表示一位数,几个□表示几位数,那么(□□□□1)2所表示的数字可能是十进制数______。

①31②33③24④27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我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所暴露出来的不同想法,能给予彼此不同的经验。原本能自己得出正确答案的学生可以巩固知识,而这方面知识有欠缺的学生也可以从同学的视角重新审视问题,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高中科技小论文 篇5

创想背景: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社会急需创新需求与动力。纵观世间每一次社会变革,无不是伟人将创新运用于实践。但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1.专业人士有专业技能却可能缺少创新灵光。

2.非专业人士可能有创新点却因技术知识不足而无法将其实现。

3.甚至专业人士与专业人士间因项目跨学科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将创新化为创造。4.非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间无法方便交流创新点而使创新孤立单调,无法集聚力量。颀创的作用:我们的创新实践无须再是一个人或狭小区域组合的自导自演,通过颀创web平台,我们将为每个注册用户提供不同身份,如果你有创新点或想实现某个有创新发展力的设想,我们将通过管理员系统根据您的需求将专业人士与您匹配,从而使创新软着陆。如果您有某方面专业知识,根据您的需求我们将筛选过的某类型创新点拥有者与您匹配,从而实现专业价值。

高中科技 篇6

一、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媒介指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者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狭义的定义则是指媒体信息生产者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载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网络、手机等。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可参考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的界定:人们在面对媒体信息时必须具备一系列能力,其中包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对信息的质疑能力及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思辨和反应能力。这个定义全面地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时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素养,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其所涉及的领域大致包括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不同领域对其研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在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媒介和数字时代的教育”国际会议上,专家们把媒介素养教育概括为以下内容:认识、理解媒介,分析、批判媒介,辨别媒介文本背后的政治、社会、商业、文化影响,制作媒介文本表达自己并影响预期的受众。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对自己获取的信息进行批判与理陛思考;有效地使用媒介,利用媒介服务自我、完善自我。

二、媒介素养教育设计与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1.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学隋分析以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特征之间联系的分析。

如教学地图版高中信息科技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具有真伪性的特征,为本课的情景设置奠定了基础。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理解四种编码的不同作用及其唯一性。因此,教师尝试通过进制转换“加密”汉字,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在任务情境中完成任务,同时意识到网络信息的真伪性,作为信息接收者应不信谣、不传谣;作为信息发布者应不制造谣言、不利用网络危害他人和社会等。

高一学生正处于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他们喜欢利用各种媒介获取信息,但缺乏对信息的分析与质疑能力;他们渴望独立,渴望以己之力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通过角色扮演,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学会对网络和社会中繁杂的信息作出鉴别和评价。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要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如上面提到的课例,其教学重点是:学生应意识到信息时代,网络在通信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及网络的两面陛,能够做到自觉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教学难点则是汉字字形码的点阵表示。

3.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课前任务的布置

教学方法包括启发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

课前任务包括自学教材,预习四种汉字编码的作用与特点等。

4.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参见图1。

情景1:通过观看视频,导人新课。此环节以时事导人本课,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一方面引出本节课话题。

活动1:网络截获信息解码。教师提供由情报人员截获的信息,面对缺失的关键信息(使用二进制代码表示),学生一定想—探究竟。此环节一方面学习课程知识“机内码”,另一方面利用已学知识“解密”,为接下来的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2:加密汉字解码。教师提供汉字加密方法,由学生再次破译。当学生成功破译信息后,不仅激发了其成就感,还能够体会到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利与弊。

讨论:一是日常生活中网络信息的真伪;二是自身在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责任。此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由案例自然地引发学生思考,作为网络使用者,学生有直观体验与感悟,更让他们思考原因与策略,体现了媒介素养与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

三、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学科课程的反思

作为媒介素养融合课,具有跟基础性课程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方法,同时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在信息科技课程内容中寻找合适的媒介素养教育融人点。本节课中,为了渗透媒介素养教育,课外知识拓展较多,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较少。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因此,对适合媒介素养嵌入课堂的课程内容,教师应该加以精心筛选。

二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本节课的情景设置选择的是“昆明事件后,警方获取了一条分裂势力布置该事件的信息”,然后让学生扮演破译人员“破案”。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主体角色的设定激发了他们的责任心与荣誉感。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迅速有效地完成任务,其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和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分析,认识到媒介已成为人们表达思想和交流情感的极为重要的方式,理解到媒介是如何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的,理解了其传递的信息是“媒介现实”而非“客观现实”。

三是任课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不能光靠说教,而需要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以学习平台,组织、引导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因此,任课教师在日常生活与教学实践中,要自觉加深对不同媒介特点的认识,逐步培养批判性地接受媒介信息和利用媒介资源表达与塑造自我的能力。

因此,作为学科教师应该不断关注媒介素养与学科内容相融合的“点”,探索多样化的方法,促进学生媒介素养与学科能力的双提高。

高中科技 篇7

通过多年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 高中地理课程安排已将人地关系作为主线, 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命题考试都以它来展开。在现行《地理课程标准》中, 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描述为“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一是环境的关系, 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而课程内容的设计也“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可见, 探索人地关系, 如何解决人地矛盾, 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人类已经由原始的崇拜自然, 经历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阶段。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盲目发展,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 生态破坏严重, 生物多样性日益减少,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出现了若干重大环境问题, 这个时候, 应该是我们清醒的时刻了, 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盲目发展经济了, 我们必须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世界, 发展科技,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渗透科技教育的原则

根据学生实际, 我认为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要遵循全面性、启发性、可行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原则, 把地理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讲授科学方面的知识, 调动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 参与教学过程, 逐步掌握科学技术的操作流程, 培养积极的科学精神。

上面已经论述过, 今天的地理课程与生活紧密联系, 知识覆盖面较广, 涉及到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陆地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 还触及到工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等人文地理内容, 可谓涉及面广, 内容之多。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 要运用多媒体等来完成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 更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讲解科学技术知识, 真正发挥科技教育的作用, 培养学生探究、理解、实践的能力, 对学生来说也很有兴趣, 很有必要。

2. 启发性原则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 以活动载体, 让学生动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 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从课堂教学的引入、过程是、总结等环节, 注意调动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 从而有效地渗透科技教育。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积极探索, 生动活泼地学习, 自学掌握科学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要求在进行科技知识渗透时, 要从实际出现发, 既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接受水平, 也要考虑到后进生的接受能力, 不做脱离实际的安排。要预想到讲授科技知识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提前在教学设计时应做预防措施, 论证出可行的计划和方案。

4. 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学习地理知识和科技知识的源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 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 形成全面的能力和较好的习惯, 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地理教学的末端是走向实践, 要在高考考场上取得好成绩。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既符合学科的指导思想和客观规律, 也是高考考纲规定的基本考核要求。

5. 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要注重各知识点、块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 能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全面提高各方面能力。

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方法

新课程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 增加了许多趣味性强, 实用性强的内容, 但删减的内容相对较少, 各科知识均比较多, 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重。无疑, 课堂教学是渗透科技教育的主阵地。下面, 我谈一谈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方法。

1. 在教学设计时做好全面规划

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它也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教学目标很关键, 在确定目标时, 要有计划地将科技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 在什么时候渗透较好, 哪个环节进行渗透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另外, 还要注重教学评价, 适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 有利于学生科技教育的实施。

2. 在课堂活动中与地理知识结合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他们动起来, 多设计教学活动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在设计时, 可以设置一些基础的、简单点的思考题让学生单独回答, 然后将难度大、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知识设置为合作探究, 让小组集体解决。这时候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适当设置科学知识的题目, 让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讨论, 将科技知识与课堂活动结合, 在不知不觉中, 使学生掌握了科技知识, 拓宽了学生视野, 延长了知识链条。

3. 在课堂练习中适当渗透

学习知识最终给要能解决问题, 也就是要与生活、生产相联系, 这时候课堂练习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而此时也是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契机。可以设置一些难易适中的科学知识题目, 让学生当堂思考, 当堂解决, 不留遗憾。

4. 在课堂小结中渗透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 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这时, 学生思维高度集中, 印象很深, 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段。教师可以进行口头阐述, 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总结, 效果显著。

总之, 将科技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之中, 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大量收集资料,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以完美的方法, 坚定的态度, 不断地探索, 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12.

高中科技 篇8

高中信息科技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的信息处理技术, 也试图通过学生的学习, 逐步养成一些好的学科思维习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信息学科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分成两种情况, 一部分学生学得马马虎虎, 只想通过学业水平考试;而另一部分学生出于对信息技术的热爱, 对信息技术有很强的钻研精神, 会给其他同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方法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都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 解决他们遇到的技术操作问题。但是, 针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教师自身也可能存在一些认知方面的局限性, 因此, 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总觉得力不从心, 不能很好地贯彻学科教学的要求, 这需要教师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

二、创新思维的定义及思考方式

目前得到人们广泛认同的学习思维层次分类理论是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他将对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6个梯度。前面三类:知道、领会和运用, 通常被称为“低级思维能力”;后面三类:分析、综合、评价, 通常被称为“高级思维能力”。显然, 创新思维属于高阶思维中的一种, 也是信息科技学科思维中重要的内容, 是学生思维培养的目标。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 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 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常见的创新思维思考方式有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类比思维、发散思维、顿悟思维等, 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

三、高中阶段信息学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一直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近年来, 不断有新的技术替代原来的技术方法, 而这些新技术的产生, 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力。。可可以以说说, , 信信息息技技术术与与创创新新思思维维是是相相互互影影响响, , 相相互互作作用, 不断推进的。通过创新思维产生的新技术, 直接推动了新事物的诞生, 而新事物的出现又让创新思维有了新的内容, 推动新一轮技术的革新。

创新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避开的,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更应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生理发育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思维的快速发育过程之中, 学生有能力进行一些比较高阶的思维活动。而创新思维作为一种高阶思维活动, 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予以关注、培养和训练。因此, 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合适的, 也是完全必要的。而信息科技学科日新月异的特点, 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需求显得更加突出而急迫。

四、信息科技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客观条件引导学生开展。当然, 创新思维也不是凭空产生的, 有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可以供教师在培养创新思维时借鉴运用。

1.用““类比思维”方法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 类比思维”方法是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它让学生充分开拓自己的思路,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陌生的、不熟悉的问题与已经熟悉的、解决的问题或其它相似事物进行类比, 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 信息数字化是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 但由于许多学生是首次接触“二进制”这一概念, 在理解二进制的特点及如何转换为十进制时比较困难。实践证明, 照本宣科、照搬书本内容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 采用类比思维的方式, 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在实际课堂中可以将类比过程分成两步, 第一步是在讲解基数、数码、位权等概念时, 将二进制和十进制类比讲解, 由于学生十分熟悉十进制, 通过两者相似性的类比可以很好地理解二进制;第二步是在学会了二进制和十进制转换后, 将十六进制和十进制的转换过程类比讲解, 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上述两次练习, 引导并培养学生掌握“类比思维”的方法, 并要求学生创新性地将数值扩大到任意进制数的转换, 再来思考如何解决不曾学习过的进制数的问题, 如以下题目:

(23) x=27, 问x下标的这个值是多少, 即是几进制的数?

看到这一题目时, 许多学生都束手无策, 书上没有啊, 怎么办?学生开始小声讨论, 大部分学生第一时间想到试一试将x代入2或16进制, 看是否满足条件。学生的好奇心在这个过程中被有效激发出来, 当确认常见的2或16进制都不是答案之后, 学生就会疑惑, 此时,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类比思维”去考虑, 建议学生模仿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的方法去研究题目, 就可以完成相关的解题。列式:2×x1+3×x0=27, 因为x不可能为0, 因此, 计算得到x=12, 即是十二进制数。

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虽然简单, 但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却有了很大的提升, 不但分清了数码、基数和位权的作用, 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了任意进制数和十进制数值的关系特点, 建构了进制数转换的知识。

22.用发散思维方法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 遇到解析算法的一道例题, 用海伦公式求面积, 其公式如下:

看似没有错误的代码, 上机调试后却发生了致命错误, 同样的整型数据, 机器计算和人工计算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许多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学生通过多次输入数据并观察分析之后, 有的学生发现, 原来错误的原因在于计算半周长中的加号, 本该是数值加法运算, 但计算机用作了“字符串相加”, 并在后期的计算中自动转换为数值型参与计算, 并没有提醒程序出错。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之后, 利用发散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量大胆的设想应运而出, 而这一过程就是典型的创新思维过程。有的学生提出在程序代码开始部分对变量进行定义为数值型数据, 还有学生建议使用val () 函数将变量强制转换为数值类型, 也有学生建议将数据加个小数点, 使计算机可以自动认为输入的变量值是数值类型的……学生将各种设想通过上机实验得到了验证, 前两个想法成功了, 最后一个想法失败了。这种打破常规教学顺序, 教师先不与学生说清注意加号的使用, 通过观察结果推出原因, 再由原因作为标准寻找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用收敛思维方法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不同, 发散思维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 从这一问题出发, 办法、途径越多越好, 总是追求还有没有更多的办法;而收敛思维也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 在众多的现象、线索、信息中, 向着问题一个方向思考, 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或发散思维中针对问题的办法, 得出最好的结论和最好的解决办法。

有一道VB算法的题:有一个三位数正整数num, 求其百位数a, 十位数b, 个位数c分别是多少。只要知道原理, 每个学生都可以创造性地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 答案五花八门, 如:

方法一:a=num100:b=num10-a*10:c=num mod 10

方法二:c=num mod 10:b= (num mod 100) 10:a=num 100

方法三:a=num100:b=num10 mod 10:c=num mod 10

方法N:……

但作为一种规范性方法, 教师会比较各个解决方法的优劣, 便于学生选用最好的方法。这时就可以使用收敛思维方法进行思考, 最后确认方法三是较优的解决方案, 原因有二:一是当三位数变成更多位数时, 会有一个统一的思考模式, 先用整除计算求取前几位数, 保证这个数中最后一位是待求解的值, 然后再将这个数和10求余就可以得到这个待求值;二是整除 () 的运算优先级高于求余 (mod) , 故不需要加括号, 对于粗心的学生不容易出错。

五、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的建议

11.必必须须以以学生的学习为主, 教师多创设条件引导

创新思维培养不能越俎代庖, 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让学生经历整个思考过程, 逐步培养这种思维习惯。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 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操作支持, 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创新的氛围对于学生的影响也很大, 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 不经意间就会产生新奇的想法, 并互相影响,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 努力营造这种创新的氛围, 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 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直接忽视思考过程, 而直接给出问题结论的教学方法是培养不出好的创新思维习惯的。

22.多多进进行行研研究究性性学学习习, 让创新性思考成为习惯

上课的方法有许多, 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是在信息课堂中用得比较多的教学模式, 它的优点是学生可以高效学习技术操作, 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许多问题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答案, 或者也可以有多个有效解决方法, 问题思考的方法也并非一成不变, 教师遇到问题时不要先入为主, 一味只想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应当让学生多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和方法, 及时抓住这一过程中的闪光点,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借助工具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中, 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软件的使用, 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如思维导图, 在课堂中应用时就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通过各节点间的联系, 运用发散思维的思考方式, 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辅助和训练。在设计与创作模块, 可以通过软件制作不同的创意作品开拓思路, 培养创新思维。

4.采用创新思维中的思维方法进行练习

创新思维的培养之所以困难, 是因为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 但它也不是无本之木。教师平时可以更多地采用这些思考方法进行思维练习, 逐步培养出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并非是让学生不关注基础知识和方法, 顿悟思维也是创新思维的方法, 但这是建立在巩固的基础知识之上的灵光乍现, 因此, 不能指望这种小概率事件的重复出现, 但可以引导学生将基础打牢固。

总之, 信息科技学科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重要的, 它是学科教育的发展方向。相信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不久的将来, 人们都会习惯于将简单流程化的事务交给计算机来完成, 而人们可以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 解决计算机无法完成的创造性工作。

摘要:高中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 学科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 这是由学生的生理发育阶段及学科培养方向决定的。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高阶思维中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信息科技,高阶思维,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2]创新思维及相关概念[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sc Q65CEem-p RHkumsq Z3be-Rr VHdpe Cf AG4X-0Im Qo E_2WGs RR0v VGx DQ5SZr NCBE4s NXw68r Z5Bh WQy Ya Gni Cm Hy9b08a O2Lebm Hl F8r7O.

高中科技 篇9

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曾经指出:我们要发展经济, 要很快地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们能够做到此, 其根据之一就是“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

2003年10月,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提 出了“科学 发展观”, 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的动员令。以习近平同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于2013年9月25日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贺词指出, “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不断扩大投入, 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建设学习型社会,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科教兴国, 全面发展, 这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始终关注和强调的话题。教育发展得好坏, 关系国家兴亡;而科学发展教育, 则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和赶超发达国家的水平和能力。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那么教育则是科学技术的关键所在。反过来, 科学的教育才能快速推动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

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 在凌源城镇四所高中里, 起初名不见经传。2009年3月, 作为专家型、学者型的带头人——薄希田校长调入凌源二高中后, 认真研究了学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他认为, 目前高中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是忘了“人”, 使教育有“形”无“神”, 有“器”无“灵”, 过度教育和过度学习以及填鸭式教学给学校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急功近利, 为追求眼前的高分数、高升学率, 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应试的技巧、方法而不去研究如何科学地实施素质教育, 让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薄希田校长希望改变这种现状, 准备在二高中实施改革。这要冒极大风险:高考升学率如果因此下降, 这个责任谁能负得起?然而, 他决心已定, 更重要的是他的一系列改革想法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首肯。2010年, 学校重新梳理了办学理念, 提出了“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办学口号, 并按着这一目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积极探索科学教育, 科技兴校。坚持特色办学, 大刀阔斧地探索教育新理念, 创新教育新方法。坚持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 以“以质量求生存、以自主强实力、以科研促发展、以创新铸特色、以特色创名校”为办学理念, 以“依法治校、诚信立校、质量兴校、特色强校、打造一流名校,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技育人、铸就英才摇篮”为办学目标, 以“因地制宜、学用相长、多元发展”为总体思路, 大力倡导“科技+科研”办学模式, 走“校有特色、师有特点、生有特长”之路。在培养“合格+特长”学生、培育“专业+专长”教师、创建“规范+特色”学校的办学之路上艰辛探索, 走出了一条科技兴校的办学之路, 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春风默韵——用什么样的方法打造特色学校

创新是动力之源, 也是时代的召唤,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够保障我们始终占据科技最前沿, 才能保障我们不落后、不挨打, 高中教育更应如此。打造特色校, 就意味着不能走老一套的路子。不走老路, 改革创新适合学生一生发展的新路。

如何做好在创新中谋发展、求进步, 凌源第二高中制定了特色学校发展的五年规划。规划强调, 学校特色办学的内涵为:确立走“文化为主、竞赛突破、多元培养、科技兴校”的发展之路, 将其核心内容定为“科技特色领先、艺体跟进”, 即以科技创新和艺体为主渠道, 进而发挥科技创新的辐射作用, 兼顾艺术和体育等特长生的培养。在保证基础教育优质化的前提下, 将可持续发展与跨越式推进相结合, 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 将学校建设成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学校。

规划提出了特色办学分四步走, 其中“开发特色校本课程”首先被提到议事日程。学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为依据, 开发出了竞赛课程、科技特色课程和兴趣课程三种。其中, 竞赛课程主要为竞赛类学科, 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 以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为主要课程。高一阶段和高二上学期每周授课两大课时, 一般于周末进行, 高二下学期或高三上学期增加一课时。科技特色课程主要以基于学生的科技爱好, 发展学生的科技意识、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 包括机器人、航模、单片机、电脑制作、天文探究、环境保护等18类课程。艺体特长培养科目包括健美操、球类、田径等。高一阶段和高二上学期每周授课两课时, 一般于下午自习课或周末进行, 高二下学期或高三上学期增加一课时。兴趣特长课程主要为 (音乐、美术、体育) , 在第二课堂基础上开发的人文学科, 如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及心理学等。两周一课时, 一般定于下午活动课时进行, 科技特色课程和兴趣特长课程实施选课制, 以选修校本课程进行。

学校编写了特色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包括:自然科学 (科技类) 、人文科学 (人文类) 、艺术体育 (艺体类) 等多个科目22种校本教科书, 甚至像花卉之都、化石之乡、红山文化故里等乡土特色极浓的课程, 也被引入了学校的校本课程。所有校本教材要与现行学科教材形成互补, 对现行学科教材有所扩展, 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对教育教学起到良好的效果。改变了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单一课程模式, 构建了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并行的双轨教育体制和新的课程体系。其中, 由我校部分领导、科技教师参与编写的机器人科技创新实验教材 (中、英文版) 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前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使用。

学校领导班子成为促进科技创新活动充满活力的保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科技副校长为副组长, 中层领导和科技辅导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形成了学校领导负总责, 职能部门协同、班主任配合、科技教研组为骨干、师生全员参与的管理网络。制定切实可行的特色办学实施方案, 全校大会动员, 师生共同参与。

学校采取各种措施, 为科技特色校创建提供坚强保障。为了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优秀+特色”的办学方向, 结合学校办学实际, 学校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和优化。为了将有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 挖掘他们的潜能, 学校先后成立了科技创新辅导小组 (以机器人科技制作、航模科技制作为领衔的系列科技社团) 、学科竞赛培训班 (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 、美术特长社团 (培训绘画、设计和陶艺等特长) 、体育特长社团 (培训健美操、田径和排球、篮球、乒乓球等特长) 、音乐特长社团 (培训声乐和器乐等特长) 、成立人文学科兴趣社团 (如文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心理学等) 。学校还成立了书法美术篆刻、网站网页制作、电脑动画设计、摄影技术、作物栽培技术、剪纸、《聆听》文学社等33个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 形成了周周有科技创新课、月月有科技活动讲座、年年有科技活动周的良好氛围。学校科学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先后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建立了实验室, 购买了整套机器人教学设备和航模设备及其它科技教育教学设备。在全校范围内组建了校内“科技创新实验班”, 成立了科技创新活动小组。以“机器人”“航模”为依托, 开展机器人设计、搭建、编程与测试活动, 航模科技制作活动, 电脑小发明与小制作等系列科技活动。去年, 学校又组建了单片机实验室, 特色创新领域进一步拓宽。

学校组建了一支利于特色办学建设的教师队伍, 组建了以特级教师、金牌教练员、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练、辅导员团队;建立了校本培训制度, 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学校将特色办学的具体要求纳入到班主任目标管理考核, 建立了评价表彰制度。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用于科普设施建设、活动器材购置、科普文化宣传、科普图书及音像资料添置。每年都拿出一定的培训经费, 为科技专业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提供经费保障,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特色活动的蓬勃开展。

三、桃李芬芳——特色办学成就斐然

三年的实践, 让凌源二高中脱胎换骨, 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几年来, 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县各种科技比赛奖项多达490多人次。2010年, 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验室项目培训基地校”。2012年2月, 我校裴景方、温宝霖等10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了首次在中国举办的FTC世界机器人创新竞技大赛, 喜获北方赛区亚军联盟和最佳设计两项大奖。2012年3月, 在辽宁省第二十七届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和银奖。2012年5月, 在第九届辽宁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荣获金奖和铜奖。2013年3月, 在上海同济大学举办的国际机器人比赛中获FTC中国赛区科技启迪奖。2013年6月, 荣获辽宁省第十届FLL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创意赛七项银奖。2013年6月, 学校航模代表队获辽宁省航模比赛团体第一的成绩。2013年7月, 学校组队参加东北大学科学营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模夏令营, 获优秀团队奖, 6人次获优秀营员奖。2013年10月, 朝阳市青少年素质教育科技活动中心落户凌源市第二高中。

除了机器人、航模科技教育屡获殊荣外, 学校在其他素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诸多荣誉。2010年7月, 校音乐特长班学生在“2010青春大舞台全国校园特长生艺术盛典”上荣获“团体金奖”。其中, 李文霖等4名同学获得“个人金奖”。2011年8月, 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校园艺术生大赛”上, 学校的舞蹈“红色火焰”荣获“团体金奖”。2011年12月, 学校3人次获电脑制作科技省级一等奖。2012年2月, 4名学生获朝阳市“金点子”发明制作金奖。2012年, 刘希同学在全国青少年德艺双馨大赛中, 获得辽宁赛区声乐类金奖。2012年4月, 3名同学分获第27届辽宁省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金奖、银奖、铜奖。2013年4月, 1人获辽宁省中小学生科技大赛铜牌。2013年5月, 2人次获第28届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铜奖。

几年来, 凌源二高中在科技教育方面共获得国家、省级、市级科技比赛金牌42枚, 银牌20枚, 铜牌4枚。两次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奖, 还有4人次获省科技创新论文一、二等奖。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验室项目学校”“全国重点大学暨211工程大学生源基地”“辽宁省文明单位”“凌源市模范学校”等诸多荣誉。

四、普育英才——科技助推教学改革工作不断跨越新 台阶

实践证明, “优秀+特色”的办学思路, 不但给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升学渠道,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还拓宽了学校办学的领域, 引领学校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目前, 学校已经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省内外部分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为更多的学子升学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现了学校全面育人的办学目标。2013年, 我校机器人科技实验班学生王爽以656分考入对外经贸大学, 司春波考入天津大学, 裴景方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温宝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鑫考入兰州大学, 由瀚良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绩的取得, 缘于全校上下的共同探索, 更得益于向课堂要效益。

我校坚持打造“名师”。我校一直重视后续人才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培养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首先, 聘请外地知名专家来校作报告和演讲, 指导年轻教师快速走向成才之路;其次通过业务讲座、教师业务考试等多种途径, 强化青年教师业务培训, 提高了他们的业务素质;三是加强名师引领, 即让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与羽翼未丰的新教师结成对子, 让表现突出的中青年教师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结成对子。通过以上种种途径, 一部分年轻教师已经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进一步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实力。现在, 全校上下呈现出你追我赶, 争创一流工作业绩, 树师德新风的良好局面。“勤勉从教, 赤诚奉献,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的教风已经形成。2013年, 我校教师多人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先后参加了朝阳市优质课工程大赛、东北三省优质课大赛、凌源市高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有多名教师在比赛中荣获了一等奖。其中张莹、于立冬等13名教师被评为“凌源市课改工作先进个人”, 学校高三语文组、高二数学组被评为“凌源市课改工作先进集体”。

立足课堂教学, 落实课改。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积极倡导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倡导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为此, 学校领导经常深入一线课堂听课, 了解课堂改革状况, 推广典型经验, 狠抓常规教学的每个环节, 掌握课改的第一手资料。针对存在问题, 寻找原因, 定期总结, 及时整改。目前, 我校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课改典型, 如辛士林、杨海祥、赵延辉、姜桂燕、杨洁秋、霍红霞、王翠翠、曹艳波等。他们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也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赞许。他们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已在学校得到普遍推广。其中, 曹艳波被评为辽宁省课改先进个人。

学校坚持每个学年度在教师中开展多层次、多样式的课堂教学比赛活动, 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大赛和校级优质课大赛等。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上级各部门举办的各级别教学活动, 如参加朝阳市普通高中优质课工程大赛、辽宁省普通高中教师说课比赛等。

强化教师素质, 优化教师队伍。学校从班子成员到普通教师, 深入开展了软环境整治活动, 编写了《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软环境建设文件汇编》, 发放到所有教师手中, 强化了师德教育。开展了以“讲师德、树形象、练内功、做名师”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 严厉整治教师队伍中的不良行为。广大教师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 参加课题研究和优质课竞赛, 不断交流学习新理念、新方法, 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学校共有国家级科研课题2个, 省级科研课题3个, 市级课题3个, 其中政治组、历史组、信息技术组的科研课题已顺利结题。数学组、生物组科研课题即将接受结题验收, 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德育工作育人模式。一是加强对班主任队伍的管理。建立班主任培训机制, 以老带新, 制定《班主任工作量化考评细则》, 通过举办班主任培训、班主任经验交流会、评选优秀班主任、师徒结对等措施, 全力打造一支专业过硬、情操高尚、爱岗敬业的班主任队伍。二是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 制定了《凌源二高中学生一日常规》《凌源二高中学生违纪处罚条例》《优秀班级评比标准》《文明学生评比方案》等多项规章制度, 强化养成教育。三是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以爱国主义、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价值观和感恩为主题的全校性的教育活动, 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四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举行各类校园活动, 包括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摄影展、小发明小制作作品展、篮球赛、拔河比赛、歌咏比赛、师生书画展、辩论赛等活动, 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党、爱校、爱家乡的情怀。

高中科技 篇10

幸运的是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从未停步,上海高中近500名信息科技一线教师在实施中积累了诸多经验,这些经验反过来极大地助推了课程改革。有别于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这一课程名称,上海称之为“信息科技”课程,因此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实施方面,呈现出一些区域特点。

实施现状

1.信息素养深入人心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同,教师能区分课程目标、阶段目标与课时目标,能对三维目标进行整体思考,亦能较好把握三个维度的描述技巧。教师能有意识地在学生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取舍和平衡,以往的教学目标制定以教师主观的预设为主,体现的是教师意志与经验,往往没有过多地关注学情的评估与分析,现在教师能更加关注目标是否真正基于学生原有水平及学习的需求,并且能在特定的现实条件下实现,包括考虑教学时间、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资源的限制,符合学生当下与长远发展的需求。

2.教学设计体现至理

学生不应该仅仅成为技术的使用者,还应该成为技术的理解者。与初中阶段以操作和实践活动为主体现致用的宗旨不同,高中阶段的教学设计则更多地追求至理,所谓“至理”就是探究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方法与规则,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以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经历需求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工具的使用等过程,主动思考与分析,体会信息科技中蕴含的智慧,明白操作背后蕴含的道理。具体表现为:很多教师能挖掘学习内容的思维价值,能从技能操作层面提升到理解原理层面,能引导、支持学生完成技术方案的设计、质疑与评价,并在其中注重思辨,使之客观而又有与高中生相匹配的思维深度。教师能设计有效的“学法”,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较为充分的模仿、迁移、探究与创新,尝试总结其中的规律,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单作为学习支架。

3.重视新技术探究

新技术既可以是对学生而言“新”的未学过的内容,也可以是当前新出现的技术。我们很难预测信息技术的具体发展走向和应用程度,如新搜索技术使“高级搜索”不再依赖逻辑符号,信息存储仅仅在本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资源管理器的概念在淡化,文件管理不再仅仅是文件夹。这促使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具有适应新技术的能力。近年来,很多教师实践“新技术探究”这一主题,关注课程的动态生成,增强经典内容与新技术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与新技术有关的内容,采用分散、渗透或者集中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某一新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尝试使用该技术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评价其优势及不足,讨论其应用及带来的双重影响。提升对新技术感知的敏锐性,拓展和更新信息科技知识,形成了乐于尝试的习惯。

4.以实验与活动促进理解

专注于概念的获得,但并不专注于知识本身的理解是以往教学中被忽视的问题。例如,关于“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破坏性”,以往的教学只是以生物病毒进行类比,或从字面上解释,学生难以获得学科视角的理解。如果概念的学习只是从一个概念到一段话的解释,是一段抽象语言到另一段抽象语言的学习,没有自主性的生成,没有经历过对现象的提炼,没有模拟经历过别人经历的东西,那么学生的知识就不能融会贯通,就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

近年来,一些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实验与活动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数据压缩实验、数据传输试验、汉字编码活动等。以“图像的有损压缩”内容为例,以往的教学,只是让学生使用工具对图像格式进行转换,比较它们的大小和清晰度,学生只能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图像经过压缩降低了质量”。但是“降低图像质量”究竟如何降低,如何理解图像压缩是一种“重新编码”学生不得而知,也就无法真正理解。一些教师设计了“图像有损压缩实验”,让学生利用工具,打开图像的十六进制代码,对比图像在压缩前后的不同,学生基于客观事实获得真正的理解。又如,通过“网络组建与检测”实验,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设计拓扑结构、观察并连接设备、检测连通”等过程,从而促进其对网络设备功能的理解。再如,利用不同颜色的卡片制作“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的实体教具,通过一定规则下卡片之间的替换,模拟“除二取余”的过程,促进学生理解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的方法。

5.重视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价值体现在生存价值、发展价值以及伦理价值三个方面,要让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遵守信息使用规范,就要改变以往讲授式和说理式的方法,如今大部分教师能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通过案例分析,剖析其中涉及的信息安全或道德问题,通过身边发生的小事,讨论个人隐私保护,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的利弊”的辩论引导学生的思辨。可喜的是,在注重对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引导方面,很多高中教师也注重挖掘内容本身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如,通过学习计算机从机械到电子的发展过程,展示计算工具的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不断演化的过程,了解帕斯卡、莱布尼兹、巴贝奇、冯诺依曼等科学家的故事,体会他们发现问题的敏锐、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受科学家解决问题中的艰辛与智慧,激发学生内心对科技真正的热爱。

问题与反思

当前,上海高中教学实践与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是在有些方面仍需要反思与改进。

1.强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意识

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但是课程标准本身对某一节课的细节框架不具有指导意义。由于课程标准在内容与要求方面的规定较为笼统,而学业考试中如果出现了一些超出学习要求的内容,教师们在教学中就不得不多讲一些,让学生再学得深一些,以免遗漏,这使得教师对于学习难度和广度的把握会出现一些偏离。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细化教学基本要求,另外一方面则要强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意识,把握好教学基本要求。

2.进一步思考如何用大概念引领教学设计

由于教材的更新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内容难免会脱离学生当下的生活实际,有的内容只是概念和术语的聚集,难以体现其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有的内容之间缺少明显的内在联系,使整个知识体系显得较为零散。因此对教师而言,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大概念框架”,一个超越具体的章节与内容细节的框架,教学设计要以大概念为引领,这些大概念能够解释众多的物体、事件和现象,它们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毕业后的生活中会遇到的。例如,二进制、信息压缩、汉字编码等内容,看起来是独立的知识点,但是它们背后的大概念都是信息编码,因此要从信息编码的角度整体设计,并加强其中子概念间的联系。

3.要把握好解决问题与规避问题的关系

高中科技 篇11

【关键词】物理教学 科技意识 培养 关系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潛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物理知识的延伸,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高中科技 篇12

首先, 改变受到传统阅读教学观念的影响, 摈弃“满堂灌”、机械、单调的教学方式,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落实整体结构教学的优势功能。现代文阅读的整体结构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路人, 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可以说,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对阅读材料的领悟、把握程度。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 教师再进行深入讲解, 细致地授课, 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点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 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要清醒地认识到,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从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阅读还给读者。同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承认学生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不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 要让学生各抒己见, 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 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跳一跳, 摘到桃子”, 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体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3) 实施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方式。新课标在教学方法上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 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遵循整体结构教学的思想, 遵照整体教学的原则,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实施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方式, 避免阅读教学的单一性, 保持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新鲜感, 以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文言文, 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正是如此, 学生必须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 “磨刀不误砍柴工”,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 积累文言文词汇, 掌握文言文单字的用法。文言文的用字较为简约, 但是内涵丰富,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 一次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因而, 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词汇, 将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用法总结在一起, 经常背诵、练习, 逐渐积累沉淀, 为己所用。比如文言虚词“若”就有多种用法: (1) 动词:像, 好像。例:其若是, 孰有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 (2) 用作代词。一是表对称。例: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 (《鸿门宴》) 。一是表近指。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 (3) 用作连词。一是表假设。例:若据而有之, 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一是表选择。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 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 。一是表“至, 至于”。例: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

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积累, 使学生逐渐掌握文言文单字的用法, 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词汇。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熟练于心, 运用自如。

(2) 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 与现代文的语法是有区别的, 如词的活用现象、句子的省略倒装现象、互文错文现象等, 学生正确地掌握这些语法, 就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被动句式, 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见……于”, “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还有一种是“为……所”, “为”表被动。如:“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这样的例子很多, 学生只有把这些特殊语法现象搞清楚, 才能更好地进行文言文学习。

(3)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尽量做到“信、达、雅”的要求。文言文翻译一般分为直译和意译两种。一般的翻译用直译, 只有直译不能很好地表达文章意思时, 才用意译的方法。在翻译的时候, 对于关键字词必须要一一对应进行翻译, 对于省略的部分, 要补充出来, 有些词可以不译, 有些专有名词可以照搬不译, 而且要根据上下文来翻译, 不要望文生义, 尽量调整语序, 符合我们现在的说话方式。做到了这些, 就能把一篇文言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才能达到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再次,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营造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 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就是通过图形的显示、动画的模拟、文字与声音结合等方法, 将课堂教学引入到全新的境界, 美妙的视听给师生带来全新的精神享受, 通过“全视角、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演示的功能, 打造一个形象生动、图文并茂、清晰直观的教学环境, 使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生动、形象、新颖、直观地展示出来, 使得师生可以在现代化环境中完成互动式的有效沟通和学习。

总之, 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的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处理好这二者有效教学, 再融入多媒体教学, 肯定会切实提升高中语文教学。

摘要:关于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已经谈论很久。在我看来, 要紧紧抓住三维目标的达成和学生主动参与、有效运用这两点。本人在平时教学中深刻体会到, 要具体落实好认真备课, 充分做好上课前各项工作的准备,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 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 创新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

上一篇:文化实用性下一篇:仓储物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