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吸纳

2025-01-16

科技吸纳(共12篇)

科技吸纳 篇1

1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后, 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增加了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逐步带领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农业的道路。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提高农村的科技水平, 提高科技吸纳能力。在中国每年增长800万人口、减少耕地66.67万hm2的严峻形势下, 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 必须依靠科技, 雄厚的科技基础是农业发展的依托。我国农业每发展一步, 每上一个新台阶, 都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有力推动。

据统计, 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为10%, 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 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表现更是明显。目前, 我国科技进步在农业上的贡献率只有40%左右, 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之大, 也令我们看到发展农村科技的必要与急迫。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显示, 中国1996年全国农业重大应用性科技成果为5196项, 到2000年减少为4117项, 减幅达21.77%。我国每年的农业科研费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43%, 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1.37%, 高收入国家平均3.29%的水平。

杨凌作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其宗旨是要通过对外辐射, 把杨凌的科技成果迅速, 有效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农村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挥示范功能, 带动周边农村的致富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建区以来, 杨凌在科技培训以及科技普及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2008年, 杨凌地区共组织各种等级的培训104期, 受训人员达到4813人, 组织农民培训1574场次, 受训农民达到175393人次。然而, 从杨凌周边地区农村的发展来看, 到杨凌示范区成立10周年为止, 杨凌的先进农业技术并没有给农村周边农民带来多大的实惠, 农村在科技方面没有太大的改变。

在新农村建设中, 农户是建设的主体, 农户的科技素质及对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决定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及利用程度。以前在这方面的研究上, 政府、高校及各种科研机构大多把重点放在农业科技的推广上, 对农户的科技吸纳能力及需求上缺乏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我们此次的课题正是从农户的角度出发来寻求一个提升农户对科技的吸纳能力的突破点, 建立具体指标体系, 对杨凌农户科技吸纳能力进行具体测评, 更好的发挥杨凌示范区的各项功能, 使科技更好的服务于农户。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区基本情况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于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全区下辖四乡一镇和一个街道办事处, 人口18.59万, 其中农业人口11.9万;土地面积134km2, 其中耕地面积7066hm2, 国务院批准的规划面积22.12km2, 农民人均耕地533.6㎡。全区受教育人口中, 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78万人, 高中程度的人口为2.01万人, 初中程度的人口为5.04万人, 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77万人。全区共有家庭户3.58万户, 家庭户人口为12.86万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3人, 集体户人口为2.65万人。

杨凌区内驻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医科专修学校、陕西国防科技学院四所科研院校。形成了以杨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体系为平台, 以农户参与为导向, 以专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纽带, 以“公司+科技人员+农户”、“科技+专业协会+农户”以及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形成的“专家大院”等模式培养农村各类专业户、示范户。农高会成为吸纳转化农业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 成为农民了解农业新科技的一个窗口。

2.2 样本选取情况

我们以入户访谈的方式分两次对杨凌地区农民科技吸纳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第一次问卷调查我们抽取了穆家寨、永安村、寨东村、杜寨村、胡家底、建子沟等六个村子, 分别位于杨凌地区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每村随机抽取18户进行调查, 共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有效率为92.593%。问卷主要包括农户基本情况、影响农户科技吸纳的内外部环境、科技要素的禀赋等内容。第二次问卷调查抽取了永安村、李台村、寨东村、杜寨村、胡家底、建子沟等六个村子, 每村随机抽取17~18户进行调查, 最后共收回有效问卷98份, 有效率为93.333%, 问卷主要涉及到农户对各种影响科技吸纳能力的因素以及农户对这些因素的权重比例情况, 请农户自己对影响自己科技吸纳能力的因素给出一个权重, 以此作为我们建立指标体系的依据。

3 数据分析

3.1 指标体系建立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杨凌地区具体情况, 查阅相关文献、所收集到的资料、调研得到的信息, 本着客观、系统、可行性等原则, 我们确定了以下影响农户科技吸纳能力的相关因素, 主要包括:

年龄:主要指各个不同年龄段对科技的接受应用的能力;文化程度:不同的文化程度对科技的接纳能力是不同的, 文化程度越高, 科技吸纳能力越强;收入水平:收入的高低影响了农户对科技的了解吸纳能力;政府:主要包括农高会以及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政策资金等的支持;科技培训:农民参与的各种与科技有关的培训, 这可以提高农户的科技吸纳能力;打工经历:一般而言, 在外打工时间长, 则对新科技的吸纳能力强, 反之, 则弱;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在农村中发挥的作用可以使农民凝聚起来, 从而提高吸纳能力;科技费用:农民引进使用新科技的费用高低是与农民的吸纳能力成反比例的;市场:市场在农民科技吸纳能力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技术信息来源:来源渠道越宽, 则对农户提高科技吸纳能力越有帮助, 主要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生活经验等方面。

3.1.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是农户科技吸纳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为了真实客观的反映农户的科技吸纳能力的水平,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 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 让农民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确定权重, 然后按照统计平均的方法, 得到杨凌区农户科技吸纳能力各个指标的权重。

3.2 指标体系分析

根据我们所收集整理的资料, 杨凌地区农户科技吸纳能力各项指标权重系数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 影响农户科技吸纳能力的各种因素都占有相互接近的比重, 对农民的科技吸纳能力提升都有一定的作用。其中, 文化程度最为重要, 影响也是最大的, 其次是收入和科技培训, 农民合作组织权重最低, 发挥的作用也是最小的。

通过统计分析, 杨凌地区农户文化程度水平如下:

总体来看, 杨凌地区农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初中以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到75%比重。农民文化素质地, 吸收和转化科技的能力就差, 也就不会对科技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既阻碍了科技在农村的应用和普及, 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农民对科技的吸纳能力提高。

调查显示, 农民所信赖的科技信息来源渠道包括市场、政府推广、邻里学习、专家指导、电视广播以及其他方式所占比重大致如下:

政府是农民了解科技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 而且调查以及表格显示在各种科技信息来源渠道中, 农民最信任的来源渠道就是政府的推广, 占到了29%。然而农民对政府在科技方面的努力的评价却不高。根据统计资料, 农民对政府所做的科技努力不满意达到34.247%, 认为政府做的一般的更是高达58.904%, 相对应的满意度仅为6.849%。国家大量科技投入所支持的科技创新, 往往不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急需的。

对于杨凌地区的科技宣传以及科技培训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 64.211%的村民认为科技宣传做的太少, 而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博览会对当地的村民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对于村民来说, 农高会只是他们购买廉价物品的场所而已, 当地的农民是不会主动了解什么高新技术, 而且即使了解了, 他们也不会去使用或转化这些技术。

众所周知, 农民合作组织在国外很多国家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于农民致富、市场预测以及技术转化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调查中, 杨凌地区也存在一些农民合作组织, 但是这些组织基本上陷于瘫痪。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民自身的组织性不强, 政府支持不力,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些组织远远不能从农民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与农民群众实际需求相距太远。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从我们的调查资料统计以及所查阅的相关文献来看, 杨凌地区农户文化程度较低, 政府普及科技尚有欠缺, 科技培训与科技宣传尚需要较大的改进。从调查资料得知, 农户自身的科技吸纳能力在理论上是较高的, 可以达到80%以上, 而实际中所真正实现和满足的科技吸纳能力却大大低于理论水平。在普及科技, 转化科技成果, 需要从农民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 各方面相互协作调整, 才能真正提高农户科技吸纳能力。

4.2 建议

推动科技进步, 必须发挥人才的作用, 人才培养要靠教育, 从长远来看, 对杨凌地区农户科技吸纳能力的提高比较重要的因素是村民的文化程度,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程度, 他们将是未来农村的主体, 这也是提高科技吸纳能力的长远之计。农村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义务教育, 还要增加高中以及职业教育的力度, 形成多元化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农民合作组织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市场以及农民自身需求为方向, 借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资源与力量,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普及、科技指导以及科技宣传和培训。同时抓好对农民科技骨干的培训, 以此带动当地农户科技吸纳。

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 应该在农户科技吸纳上加大力度, 利用政府的力量加强农村科普知识的教育, 与当地的高校、农民合作组织、市场等相结合, 形成适合当地的有当地特色的能为农民所接受的科技创新体系。杨凌区政府同时应该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真正转变为不仅可以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集成、展示和辐射基地, 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基地, 优质种苗繁殖基地;还可以成为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周边农户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示范基地。将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作为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注重对应用技术的研究, 对农业技术开发所需投资, 银行有限贷款, 并提供优惠条件, 加强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 主用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的调节作用。坚持科研、教学、推广和实验室、试验场、农村基点两个三结合, 充分利用农高会的有利优势资源, 广泛开展国内外协作研究。

5后记

由于问卷设计以及调查等原因, 我们所得的数据存在一些误差, 并且由于我们自身的知识能力有限, 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存在一些不足, 指标体系尚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在此表示我们的歉意。在我们的课题进行中, 得到了指导老师陆迁教授以及王征兵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在此向两位老师表达我们真挚的感谢。同时也很感谢我们的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以及学校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

参考文献

[1]钟真真.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若干思考, [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9年6月号, 第34--35页.

[2]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村经济技术社会知识丛书2009年.

[3]杨凌区2008年度统计公报.

[4]杨凌区2008年度统计公报.

[5]姜长云.“三农”问题的多为透视,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9年第53页.

[6]姜长云.“三农”问题的多为透视,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9年第72页.

[7]卢良恕.农业科技与发展.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战略设想, 中国院士书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科技吸纳 篇2

甲方:怒江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乙方:

为了维护农村道路旅客运输管理,规范农村客运市场经营秩序,促进道路旅客运输的健康和发展,在遵循公平、合理、自愿的原则下订立本合同。

一、农村客运车辆经营形式

(一)乙方将小型客运车辆归属甲方经营,车辆牌号为云车,已取得-------------运政管理所核发的线路牌证,经营线路为至。

(二)乙方经营成本自理,按月结算、自负盈亏。

(三)甲方在设有客运售票的站点为乙方代售客运车票。

二、车辆管理费用和缴纳办法

(一)车辆经营管理费:---元/月

(二)车辆安全例检验费:元/次

(三)需由甲方代为缴纳的、应由乙方缴纳的国家政策规定的其他费用据实缴纳

(四)安全保证金3000元

三、经营期限

自年月日起至

四、权力和义务

(一)甲方的责任、权力、义务

1、甲方对乙方进行车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和营运调度管理。

2、对乙方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操作技能机械常 —1—

识等教育培训和学习。

3、为乙方的车辆经营提供服务,即:办理行车证、道路运输证、客运经营许可证等车辆营运手续。

4、受车辆经营人的委托代办车辆的安全统筹保险业务工作,积极参加解决乙方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商务事故、客运纠纷、依法维护车辆经营人和驾驶员的合法权益。

5、监督乙方车辆强制二级维护,监督检查车辆维修质量和车辆技术状况、达到规定技术等级标准。

6、当月客运票款次月25日前结算,保障扣除各种个人应承担部份外足额兑现到经营者,不予拖欠。

7、甲方有权对乙方按规定线路运行进行管理。对约定在甲方站点售票发班的还应遵守。

(1)因乙方的原因无故停班(未取得安全例检合格证,未按规定保养,乙方自身原因造成的),甲方向乙方收取无故停班费50元,并向乙方收取该车班次往返收入的100%顶班费用。

(2)乙方车辆必须在发车前30分钟进站,每迟到5分钟,罚款100元,特殊情况除外,但乙方应及时与调度联系说明情况;造成延时发车的每2分钟罚款50元,行车途中如有甩客买客等现象,出现1次罚款100至500元,情节严重的交运管理部门处理。

(3)乙方拖欠管理费,经甲方多次催收,乙方既不交纳也不提出具体解决办法的,甲方有权利终止经营者的车辆经营行为。

(二)乙方的责任、权利、义务

1、乙方有权对甲方的生产经营行为,安全生产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如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权向行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和投诉。

2、乙方有权根据座次清单的客票收入情况查阅营收资料,要求 —2—

甲方依归兑现,及时结算。

3、按行业管理要求与甲方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和《安全行车保证书》,服从甲方的安全管理和车辆管理,并按甲方的管理规定交纳安全风险保证金。;

4、自觉遵守和维护营运秩序,礼貌待客、文明行车、保障行车安全,自觉接受交警、运政和企业内部的路检路查、和限速签到。

5、车辆营运前必须保障车辆技术状况完好,车容整洁,并按期办妥办齐机动车辆的各种保险。

6、乙方车辆必须在(云南省交通安全统筹怒江分理处)办理安全统筹(保险)业务,按时交付统筹保险金,不得让车辆脱统。

7、乙方不得随意转包车辆,因特殊情况确需解除承包经营合同时,应事先书面报告甲方,获得甲方的同意后,按甲方规定办理车辆合同终止经营手续。

8、合同期内,乙方因故而需终止合同的,或特殊原因需暂时停驶的,乙方应事先提出书面申请,报甲方批准,并交清各种国家规费、税费,禁止乙方擅自停驶车辆,否则由此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

9、乙方必须服从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和甲方有关车辆营运调度、车辆技术、安全、等规章制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职业道德,维护甲方的信誉,影响生产秩序,否则以违约论处,甲方可与乙方终止合同。

五、违约责任及处理

(一)甲方如擅自提前终止本合同,视为违约,如给乙方造成经济损失的,由甲方赔偿直接经济损失。

(二)乙方有下列行为之一,视为乙方违约:(1)不按时交清本合同第三条规定的乙方应缴款;(2)经营期内,私自转让车辆、—3—

转让牌、证;(3)擅自提前终止本合同。

(三)乙方违约时: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收回车辆运行所有二牌、证,甲方有权追回乙方所欠款项,并按欠款额每日3%计算滞纳金。

六、合同纠纷解决办法

本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合同纠纷,双方协商解决,协商未果,任何一方都可以申请合同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七、其他条约

(一)本合同未尽事宜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双方协商解决。

(二)本合同共五页,合同经双方签订后生效,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提前解除合同。

(三)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以书面补充附后,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附:农村客运车辆经营管理规定

甲方:

乙方:

年月日

被单位吸纳的阶级 篇3

中国社会的“阶级”问题是眼下最令学者纠结的问题之一。在主流意识形态尚能支配大众认知的时期,此问题并不那么纠结,各类人群都自称劳动或工人阶级。但现在看来,这一划分缺乏更丰富的实际含义。原因是,相对于其他的人群,这种声称既不代表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也不代表其与财产拥有的关系,更不代表政治态度的差别。 但上述特有的现象正在发生变化。当一个奥迪车和公交车抢路的时候,当一个位高权重的体面人物和打工女孩发生私人纠纷的时候,舆论关注的焦点并不是谁的行为正确,而是弱者受欺。似乎社会差别正在强化相互的仇视,不同群体因性别、教育、财产、地位、身份,以及拥有资源和价值观等社会特征的差别,而被划分和识别的意识正在增长。人人想走上坡路?在社会分流中,最基本的一个分化是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差别。这一职业差别并非仅仅是劳动方式的不同,更代表着社会的身份不同。这种身份在获得教育文凭后就确定了,其后不会消失。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家境破落到生活无着的地步,身份却还是一个读书人和绅士,自视与其他劳动者有别。还比如,在袁世凯等上奏的“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之“妥筹办法”中,他们特别建议清廷,取消科举时必做的一件事,是对“以前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清德宗实录》卷 548:4~5)。这里的意思分明是,旧学历虽可废止,但身份不可不延续,那些曾经科举确立了功名者,其地位理应被朝廷和社会承认。这等于承认,旧式科举已经完成了他们的阶层进阶。科举改革虽废除了旧知识之有用性,但并不因此使得旧文凭持有者失去身份资格,所以须安排“出路”。在这里,教育的角色,相当于社会结构的门卫,控制着流动的社会身份分类以及再生产。正因为如此,才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教育变革,客观上都曾改变不同人群的位置、职业和升迁路径,盖因为文凭具有变动不同人群之机会结构的效应,它甚至就是区分官绅民的分水岭。如科举制的改变举措曾切断了知识群体向官僚群体流动的固有格式,知识群体的机会预期和晋升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还有在上个世纪中叶,随着教育的政治性目标确立——为工农兵服务和造就无产阶级接班人,扫盲和干部队伍普及文化运动,曾经改变了一批人的命运:大量出身普通的劳动者向上流动,文凭让他们从体力劳动者变为脑力劳动者,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在田间地头和车间干活的人,变成了坐办公室的人。 但他们是否形成了一个区别于劳动者的阶级?主流意识形态乃至全民价值体系都不承认这一点。理由是他们出身于无产阶级,并继续代表无产阶级。更主要的是,这种社会地位的提升并非仅指经济收入——事实上人们的收入差别不大,差别在享用再分配的资格,是否享有政策特权——进入体制内部门,有福利保障,可选择生活地域和单位,有稳定工作、社会声望、资历可积累性调动等等。显然,这些收益无法用金钱购买获得,而是通过再分配体制获得,直至现在,经济收入高也不能代替社会地位高。因此才有相当多的企业主抱怨,自己虽然赚了钱但社会地位不高。近年大量的毕业生蜂拥进入公务员考试,不是仅仅在追求收入——实际上很多市场单位比公务员收入高——他们是在期望获得体面身份和受尊敬的职业,这也与社会地位考虑有关。 如果追求地位与身份差别是多数人的行为,而且是社会变革及经济发展的动力,如果追求身份差别是人性本身的特质,我们就需要区分,产生服从和秩序的差别和带来仇恨冲突的差别,以及由自然分化及劳动竞争产生的差别与不良制度制造和巩固的差别。这些差别的正当性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则大异。单位:中国特色的利益群体如果我们关注阶级的原因是意识到阶级冲突,那么这里所说的社会差别现象,和马克思的“阶级”说法似乎不同。因为上述社会差别较多经济和社会含义,但较少政治组织化含义。的确,有大量研究发现,中国社会群体在收入、声望、教育、资源、机会、性别等方面的差别增大,说明“阶级”和“分层”现象在中国出现,但其基本所指,是这些群体在经济收入、生活区域、资源机会、生活方式及消费模式上的差异。在这些分析中,阶级或分层基本上是一个经济(社会关系结构)现象,而非一个利益组织化(政治关系结构)现象。 是否有阶级的分化,与共同的利益和价值是否以“阶级”为单位得到组织化,是不同的论题。前者是一个社会学论题,重点关注差异的出现,后者是政治社会学论题,重点关注这些差异是否组织化为利益和价值群体,从而形成具有政治意义的冲突和对抗力量。从这一点着眼,上述社会分化的事实虽然清楚,但分层在中国是否已如同在其他社会一样,成为共同利益内聚的共同体?有研究证实,中国的“工作单位”具有等级差别的含义,这类似于等级化的组织机构掌控不同的资源。它们形成组织化的利益群体,对政治和政策产生影响。应当注意这些中国特有的现象。 在利益诉求方面,在劳工阶层内部——农民工、下岗工人、国企工人等之间的差别,高于劳工作为整体和其他阶层的差异。同样,在地位、身份、占有资源和影响力等方面,单位间的差别大于阶层群体间的差别。由机构或单位领导、而不是由身份团体代表本单位,向外界竞争利益的现象,在城市社会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在行政村、乡、县等区划单位也存在。一个人和自己的单位、或行政区划机构的利益相关度,远远高于和自己阶层的群体之利益相关度。 在资产分配的利益冲突中,穷人和富人之间虽有不和,但未显现明确的价值原则分歧,他们共享“衡平原则”与“公共性原则”。对于利益分配的公正感,人们倾向于通过“比较”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而比较的对象,并非是不同阶层群体,而是处于不同机构、区划和单位者。多数人在能力差别、程序统一的前提下接受分配差异,在共识标准和价值原则方面,未见不同阶层的评价存在明显差异。 调查人们对分配体制“是否公平”的看法,的确存在差异,但他们当前的地位高低,并不是理解他们对分配体系所持态度的关键。在大中城市比如北京,不同人群對贫富的看法差别,不是与他们现在的收入和地位相关,而是与他们个人过去的历史和对未来的预期相关。 在各类土地和林地冲突中,我们看到,具有“共同利益”的成员并不稳定,他们在阶级或身份属性上的同质性不明显,共同利益内聚未呈现阶级组成的确定边界。此外,社会冲突解决的规则也不确定——不是恒定地总是符合某种群体的利益,而是受到具体事件中的势力较量和利益变动(受益方和受损方)的影响。 在一般的分类上,公共所有和个人(或集团)所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所有者法人,他们的利益不是一致的,在很多情况下是竞争性的。但是在中国二者的界限是模糊的。从公共(国家)所有转变为个人或集团所有的进展十分迅速,上升很快,这增强了个人和社会的财富。但是,社会拥有财富量的增加并没有削弱原先的公共所有和控制权。 这似乎不是社会学所说的“同质内聚”现象,相反,具有共同利益的成员,常常不一定具有社会自然分类中定型的、彼此相似的社会结构属性。中国社会利益组织化呈现的结构特征是,跨阶级的非同质性内聚,人们的利益被“再”组织化了。 那么,在组织化的政治方面,是什么因素“干扰”了自然分层的作用?我以为,理解这一问题,有两点是关键性的。一个是组织因素:上个世纪中叶的社会再组织化进程;第一个是文化因素:中国人传统的社会联结网络。1949年以来的社会进程,改变了自然流动的社会类别,“阶级”自然分化的过程中断,新的组织化利益单位产生。当时,新的社会单位并没有伴随实际的社会身份和财产拥有关系而出现,而是通过政治变动干预自然流动进程,将中国社会再组织化。这一过程的进行并非根据社会差别的实际状况,而是根据一种“阶级理论 ”。 于是,一些阶级消失,他们的财产成为公有财产,进入城市和乡村中新成立的单位控制,人们的收入趋于均等化,个人财富积累被阻止;一些阶级产生,按照不同的标准重新调整人们的地位分类,划分成分和阶级的根据,并非仅仅是资产占有,还有政治立场。随着城市工业化的组建出现了工人阶级,但不是先有工人阶级造就了无产阶级革命,相反,是革命造就了工人无产阶级的产生。 重组过程建立了集中化的就业结构,社会各阶层停止了自然选择,被纳入到公共系统中,依赖国家部门的工作分配,他们的职业提升资格也不再是财富标准,而是新的政治标准。这样,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的竞争和分配,成为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事情,而不是雇佣者自身和市场的事情,社会地位和资源占有的再生产过程得到重组。户口制度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它重新再造了居住者群体的区分边界。这些进程,改变了 1949年之前的社会流动格局。 第二个因素,是传统社会联结网络的桥梁作用。中国社会关系的特性是,公共和私人关系并非各自独立、互不相关,而是功能互用,二者之间的联系和资源互换较少存在障碍。因此,在不同地位和背景的群体之间,通过非正式关系建立桥梁、交换利益相对容易,它们产生着大量的“关系利益”,中和了不同人群之间恒定的阶级对立。 比如,有关社会资本的研究显示,中国人运用朋友、亲属等个人社会关系网,获得社会资本的两个指标——达高度(接触更高社会地位的人士)和广泛度(接触多样职业和角色的人士)——都相当显著。在求职过程中,中国人寻找“强关系”(而非“弱关系”)的行为普遍。这种方法,尤其对于地位较低的个人特别有用,“强关系”对于他们求职成功帮助很大。这种社会联结网络的扩展,把不同社会地位和资源的人联系起来。较低地位的人们可能运用关系网中流动的信息,以及各种间接的、较高地位实权人物之影响力,得到高于自身阶层的职位。此外,公共关系可以依靠个人交往得到扩展,个人事务运用公共关系处理也是常见的,其结果是促进了跨越界别和阶级的频繁联系。比如,虽然不存在制度化的沟通渠道,但通过广泛的私人联系和朋友接触,个体企业主们利用大量机会,接触决策者游说自我利益,并实际影响到他们的决策内容。以制度视角理解单位政治这两个因素都和中国历史或特别的制度经历有关,它们一个来自政治变动过程的影响,一个来自社会传统过程的影响。政治变动过程制造了社会重组,改变了旧的社会流动形成的身份类别以及利益组织化的原有结构,瓦解了基于原来类别的“同质内聚”结构,创造了新的利益、新的价值和新的社会分类,并使得社会群体的重组沿着这些新“质”的分类边界进行。社会利益组织化的机制和原理因此发生变化。而社会网络的运用,尤其是非正式个人关系向正式公共关系的扩展作用,使得不同的人有可能跨越原来的身份群体,得以通过关系“桥梁 ”形成间接或直接的新联系,使用并交换资源,聚合新的利益和资源,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关系,内聚和巩固这些利益与资源。 这两个因素作用的明显后果,是构建了新的利益结构,形成了新的社会分类单位。新的单位可以是工作机构、村庄、地方体、上下级、同学战友人际圈子等等。沿着这种新形成的利益结构,人们构成特别的、有纵向行政等级的、跨横向阶级的团体利益、单位利益、地方利益。这些组织化利益可以按照同一逻辑放大和缩小,经由人们维护利益的竞争过程,它们的边界不断得到强化,其相异于阶级(阶层)结构的特征——非同质性内聚——逐渐稳定。 从政治社会学角度看,这一结构的后果,是分割了利益横向进行组织化联合的动力。阶级(阶层)促进的是横向利益聚合,而“非同质内聚”结构使得利益冲突集中于不同的单位层次,主题上常表现为具体的经济利益——尤其是竞争资源分配的冲突,而非价值冲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社会冲突向一般化价值转变存在结构限制,利益内聚的扩散(横向联合使其进入公共政治舞台)难形成结构动力。 上述“化整为零”的现实,一方面,使得社会参与的有效方式成为“组织层级报告”,不必使用公共代表机制(比如人代会),并由此鼓励社会政策在基层地位做出弹性回应,来满足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它弱化了冲突指向国家,降低了通过公共政治舞台解决问题的压力,除非地方单位拒绝或无能力解决。单位作为一个结构之间的交汇地带,既可以把社会成员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也可以作为阻隔将他们分开。因而,利益竞争虽然普遍,但基本上集中在基层、地方、局部的单位层次。 如果我们把竞争利益和资源控制权的活动定义为“政治”,上述现象可以用“单位政治”表述。与“阶级政治”不同的是,单位政治的利益冲突在单位内部或之间展开,社会个体通过单位成员的身份共享团体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单位利益无论主题和参与范围都是有边界的,特定的,排斥外部人员共享的。但如同“阶级”一样,单位也是一个竞争成员整体利益的组织,为成员争取某种利益是单位组织的义务,也是单位成员的共同期待。所以在中国,单位的领导往往被其成员要求成为利益表达和竞争的代理人,大家都希望自己单位产生领导,并且希望他晋升不忘原单位,因为他是组织化利益谋取的代言人。 随着1990年代以来的企业转型和经济多元化发展,一个显著的现象是,旧的“单位”制度似乎在大规模萎缩。但单位制虽然在形式上解体,但其组织原则并未彻底退却,并在新的企业中被一再复制。如不少大型企业对员工衣食住行仍旧有义务观念、全包甚至是封闭式管理。因为对企业来说,这么做能够降低管理成本。 必须承认的是,无论新旧企业,都重现了自然分层或是“阶级”差别。比如在国企,从前员工对厂长直呼老张老王,他们也常到各车间转悠,见人聊聊天、抽抽烟、喝喝酒。现在成了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名头变了,地位似乎高了不少。除了大会讲话、表彰或是团拜,工人见不着他们的身影,有事最多只能找他们的代表,比如秘书。但这些势头,在强度上还没有替代正式的行政单位制,以及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对于“阶级”聚合的冲淡作用。一些阶级冲突成为独立的个案,难以制度化为两个群体的基于矛盾价值理念的持久对垒。当“富士康”或者“通钢”发生冲突时,人们针对的是个人而不是他们背后的“阶级”整体,所以当人事更换或者政策改变后,这些冲突即可消失。 同时,身份冲突也被广泛的个体行为冲淡:人们在此一个场所和其他阶级成员发生冲突,在彼一个场所,却又千方百计托人联络更高地位的人;甚至在汽车、住房、穿戴、用品和生活方式上模仿高地位者,而不是和他们划定边界。且在中国的社会关系中,地位有差别不是拒绝帮助的理由,不帮忙反而要承担巨大的道德负担。为何有负担?社会关系在伦理上高于地位差别是也。否则就无法理解,为何高价送礼普遍,而且通常都是在有地位差别的人之间进行。所以,阶级在中国的特有现象是,市场经济使得人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差别凸显,但阶级的政治化进展缓慢。只要观察网络或者社会上价值和意识形态冲突各方的身份,就会发现他们的特征并不那么整齐,每一方内部都是多个“阶级”身份的混合群体。而传统阶级的内部,比如不同单位的工人——国企、民企、外企和农民工之间则相差甚远,他们缺乏一致的关于何为“我们”的共同体认同。 对照单位政治,阶级政治的联系范围更大,它的识别标准是出身、财产、资源占有、相近的价值观和地位,以及利益一致性。而单位,在中国城市,很大程度上是识别个体身份的标志,尽管单位内部存在着事实上的地位差别,但单位整体的身份识别作用大大超过个体(收入、职位、福利等)的识别作用。第二个区别为,阶级是自然产生的,其成员可以自由流动选择进出,阶级的横向联合能力很强,它动员的社会参与广泛,关注的主题亦可以被广泛共享;但单位则主要是纵向联合的,单位的编制使其扩展和吸纳能力有限。第三个区别为,阶级无法像单位那样具有行政权力,并制定局部政策反应或满足社会利益,它也无法作为体制的部分发挥作用,像单位一样具有强大的纵向传输信息能力,并影响有关的社会政策或执政权威。第四个区别为,阶级组织的功能是专门化的,但单位组织则可能兼有多项混合的、甚至看上去冲突的职能。比如,既传达利益又行政管治,还可以制定、修订、执行局部的社会政策,单位事实上是混合“代表”着内部的“多元”利益需求。单位的扩大形式——村庄、市镇、地方——等具有类似机制和原理。 由于协调利益的职能在工作单位,那么没有固定单位的流动人群就被排斥在“利益协调”之外,既无阶级也无单位代表他们的诉求。这样一种特别的身份差别和组织化利益结构,是理解当今中国不少问题的关键。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科技吸纳 篇4

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记载,在前人已有的诱导因素基础上,本文考虑到当前的实际农户生产情况,选取政策因素、价格因素、制度优化因素、激励手段因素等作为导致空巢农户科技吸纳行为迥异的自变量,逐一对上述自变量进行细致的单独分析,有如下关系式存在:

其中,ν为随机扰动项,反映无法观察到的其他影响因素。下面将对上述的影响因素逐一进行分析概括。

一、政策诱导因素对空巢农户科技吸纳的影响

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农户对科技吸纳的程度与政府的宏观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国家出台的法规会对农户的科技吸纳产生深刻的重要影响,决定着农村生产率是否提升,农业生产活动是否可以正常开展。一方面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小农资产阶级意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家目前的农业政策倾斜有关。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既要考虑到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又要注意将农户的热情和吸纳行为联系起来。

(一)“剪刀差”政策的存在。一直以来,由于长期的错误思想引导,国家一直“重工轻农”,这其中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基于现实层面的考虑。我国土地面积辽阔、资源丰富,农业产出逐年增强。据有关资料统计,自2000年至2010年的短短11年时间,农业出口率已从不足20%上升至接近半数,出口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类似行业,但是国家却在运用剪刀差政策将农业生产的很大一部分收入转移至工业、商业等领域,虽经历过多次整改,但效果甚微,这种方式一直保留并流传至今,导致了农业部门收入基数可观,但实际得到的却很少。“入不敷出”的局面难以解决,严重削弱农业的行业竞争力,农户作为生产的唯一主体,一直充当着“侍卫”的角色,总是为了国家效力,却得不到该有的利益和发展空间,正是这样,在农户成为了独立的经济单元后,在整个市场日益繁荣发达的背景下,农业与工业及其他产业之间剪刀差的存在,使得农业生产要素的逐步减少,农业供应生产链的大幅度缩短。同时,农户对于科技的需求明显下降,对科技吸纳行为也慢慢演变成为了一种消极、被动的态度。要想完全扭转此种情况,加大农户的科技吸纳程度,必须严格重新制定新的价格交换规则,既不过分损害农业利益,也不迁就于工业的发展,使农户平等的参与各项竞争,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间必须依照价值规律条件下的法则操作运行,还要调整好不同工农产品之间交换的比例大小关系,维护农户的根本利益,提高其吸纳意愿,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促进农户的循环、有序良性发展。

(二)税收政策要利国利民。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税一直深深的困扰着广大农民,不仅负担沉重而且降低了劳作的激情,正是因为它的存在,让很多农户无法体验到农业生产带来的丰厚效应。国家自2003年推出免除农业税的新规后,农户对于农业税的忧虑彻底打消,不用再为昂贵的税收烦恼,对于农业也有了重新的再认识,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目前,国内的规定是在购买农业机械后,尤其是大型农机后,往往需要购买者上缴一份税收,而对于进口的机械可能还需要交纳额外的关税,本身这些机械价格就不菲,还要加上其他的税收,这就让普通民众无法接受,政府对于农机购买的具体补偿政策也在不断变动着,这样加剧了农民负担。这种税收政策对于农业的进步是有害的,在使用一项新技术时有不可预知的风险存在,因此不应把重点放在税收上,要把目光投向率先采用先进技术的农户身上,给予其适当的补助。由实际经验来看,只有当政策符合民众的意愿才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果只知道一味地强加压力于其身上,极有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情况。

(三)信贷支持的不完善影响农户科技吸纳。农业是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土地是国家财富中的宝贵血液,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往往需要一笔可观的资金投入至科技吸纳中,而其自家的储备又不足,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通过信贷的方式来解决。现在通行的政策却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户难题,农业中常用的设备购买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兴建、修整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农户无法自行承担,这个时候国家要大力支持农民,优先提供贷款。在利息方面,1983年之前的农业贷款利率低于工业利率,但自从1984年以来,农业贷款利率不断攀升,一度接近甚至超过工业利率,这对于农户对农业的认识显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必须早日改变贷款利率不合理的现状,对于采用高科技的农户给予优先、低率贷款支持,如此才能刺激吸纳市场的活跃。

二、价格诱导因素对空巢农户科技吸纳的影响

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的存在,使得农户对于价格尤为关注。这里的价格有两层含义:一是农户的销售价格;二是农业机械或科技的购买价格。农产品的售出价格与农户的个人收入息息相关,政府体制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的多元化让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大,农户缺乏安全意识感,价格市场的不确定对于其吸纳科技会带来一种畏惧感,从而不愿冒风险从事农业生产。农机产品的价格过高会造成农户的购买力减弱,目前信贷利率较高,农户资金有限,对农机的购买还是较为谨慎的,因此控制好农机销售市场的正常化是保证农业良好发展的首要前提。在价格与农业科技吸纳之间存在一种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价格高,农户采用科技吸纳的就少,农业的发展限制条件就越多;价格低,农民主动采用科技,提高了农业科技的利用率,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户的吸纳产生积极正面的效应。尽管目前还不能游刃有余的提高农产品价格,但首先要做好的是解决好农产品内部和所在区域间的价格协调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再不断深化对价格政策的改革。

三、制度优化诱导因素对空巢农户科技吸纳的影响

农户是农村经济生产的主体,这一主体地位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便没有改变过。以利润为导向的思想下,在完成了合同规定的任务后,对于富余的产品可由他们自由支配,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充分提升农户参与农业的积极性,制度改革对农户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农村体制改革之外,通常所说的制度优化还包含农村部门建设和农村市场培育。村委、社区部门智能的减弱,机构设置的不合理阻碍了农户的科技吸纳,将来要注重对社区建设的重视,为农户提供系统性的专业服务,而对于市场培育来说,要大力推动生产要素和农产品的引导培养,打造精准农业产业园。第一,对于劳动力市场完全放开,在技术的指导下,通过各个要素的价格变动情况来反映丰缺度,在市场相对价格的带动下就会激发起农户的科技吸纳兴趣;第二,增大优质高效多产农业的推广,调控农产品市场,将价格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农户一旦拥有自主选择权,在价格便宜的前提下,就会加大科技吸纳的吸收效率。

四、激励手段诱导因素对空巢农户科技吸纳的影响

为了提高农户对科技行为的吸纳,就必须要做到加大农户对于科技信息渴望的动力。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动力可分为社会需求推动力和比较利益推动力,这二者都是起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为迎合社会的发展,配合经济市场的运行,必须要有一个力量将农户引导至市场体系中,在“物竞天择”的生态学理论下,农户会自发的形成一种竞争压力,同时这也是促进其发展的动力。在增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丰厚条件下,催促着农户认真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回馈性价比,一旦此种方案被他们接受,便会立即产生对科技吸纳的高涨关注度,而比较利益推动力主要是在二者或多种利益下综合权衡后的驱动力量,它往往代表了农户对于利益的追求度,全方位条件下需要我们熟谙农民的这一特性,并制定符合他们需求的利益法则。

五、提升科技吸纳行为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支撑性的保障功能。政府是强有力的后备力量。当前,我们应进一步明确政府的主要职能,切实划分好政府、社会及个人的社会保障责任,建立起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结构。首先,应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户科技吸纳体系,规范各地经办机构,尽可能的实现所有经办机构公营化,创建“人人有服务、人人可服务”的新型模式,解决农户对于农业科技吸纳的相应难题;其次,开创新型农户科技吸纳的“诊疗体系”,即安排一部分专家、学者定期的前往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对农户的科技吸纳行为实地调研,将调查收集到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梳理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同农户深入交流,验证结果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同时将调查报告提交给政府部门,为建立新的政策提供依据;最后,针对贫困的空巢农户家庭,政府要积极主动地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其基本生活,例如在乡镇实行干部责任制,即一名干部负责一户困难家庭,实行绩效考核制,将扶贫工作完成的好坏与年终干部考核相挂钩。

(二)构建起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网络。当前,建立社会服务化体系是紧迫所在,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仍是一片空白,尤其是农村地区要重点打造成农业科技服务的中低端平台,宣扬农业科技的最新使用政策,鼓励农户采用农业科技,建立健全农村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体系,将农业科技的使用与推广与当地基层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相挂钩,可由一个干部负责一个乡镇或一片区域,构建起全方位的社会农业科技一体化结构。在此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强调公民与政府的共同合作来完成,政府作为主导力量,要承担起构建的重担,资金支持要到位,有利于农业的政策要合时宜的向农户倾斜;二是要大力培育社会全体人员的自觉监督意识,不仅要从外部对科技吸纳的行为监督,更要在内部营造出一种监控氛围,对于资金的流向、环节的完善、风险的防范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强化空巢农户自我意识。个人思想的转变是其行为的导向。首先,肯定自己的价值,不要一味地消沉,总觉得自己是一种累赘,告诉自己虽然年龄偏大,但仍然有存在的意义;其次,无论面对哪种新的先进科技,都要主动的积极采纳,即便无法领会其真谛,也要试着向有关人士和个人寻求帮助;再次,应该放平心态,端正态度,努力改变惯有思维模式,尝试接受新鲜事物,多参加劳动技能方面培训,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最后,国家要制定相关保护空巢农户利益的法律法规,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

摘要: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三农”问题再次被提上议程,而空巢农户又是一类不同于正常农户的特殊群体,无论是他们的生活状态还是对农业科技吸纳的水平都与传统意义下的农户有较大区别,针对他们在科技吸纳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传统形势下的做法是对其行为素质的拓展与提高,除了对农户的人力投资外,国家还应有针对性地对农户科技吸纳行为中的相关行为进行辅助性的诱导。这样,一是为了加快农户的科技吸纳行为早日发生,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增强农村科技转化率;二是加快科技吸纳成果的转换,为早日实现现代化绿色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空巢农户,科技吸纳,诱导因素,三农问题,农村科技转化率

参考文献

[1]诺思.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

[2]顾焕章.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李立秋.建立国家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J].中国科教论坛,2003.11.

[4]阎文圣等.中国农业技术应用的宏观取向与农户技术采用行为诱导[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3.

污泥处置可尝试吸纳社会资本参与 篇5

污泥处置可尝试吸纳社会资本参与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污泥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国家对环保事业投入不断加大的局面下,我国污水处理厂数量连年增加,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污泥数量也将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测算,到,我国各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湿污泥将达3000多万吨,占我国年总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5%以上.作 者:蔡建升    谢乒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报报社 期 刊:广西城镇建设   Journal:CITI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 IN GUANGXI 年,卷(期):, “”(5) 分类号: 

宜逢低吸纳华谊兄弟 篇6

我们判断某只个股是否具备中长线投资价值,要看未来A股大盘是否处于一个可介入阶段,即大盘是处于牛市初期还是熊市中后期,即考虑大盘是否有系统性风险,从中国经济来看,现在处于熊市末期可能性大或中期底部区域可能性大。其次,我们要看看研究标的所在行业是否处于上升景气周期。再次,该研究标的是否在行业中具备核心竞争力也要关注,用巴菲特的话来说是否具有行业竞争的“护城河”。另外,我们将结合各行业及大盘历史和现在的市盈率看看其估值是否合理。最后我们将结合技术面选择介入时机。

我们首先看看文化传媒行业,从中国的发展动力来看,未来五至十年,促进消费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新领导班子一定会做,而且对GDP拉动最有效的战略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消费服务行业在GDP中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未来潜力巨大。大力发展文化传媒产业也是国家制定的未来重点发展战略之一,这从政策及发展层面决定了文化传媒行业的行业景气度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华谊兄弟作为我国率先拓展电影制作和渠道的民营企业,是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管理层优秀、目标宏大。近来年,华谊兄弟公司积极升级经营模式,提升公司长期投资价值。

第一,华谊兄弟在电影制作及公司业务系统优化上经多年积累,优势明显。华谊正在构建相互协同的业务系统,电影是整个业务系统的核心、是火车头,以此带动其他业务更好更快发展。华谊兄弟在电影发展思路上强调对电影的开发定位,从产品运作向项目运作升级并积极挖掘打造新一代优秀年轻导演,开发更具商业元素的新时代电影。这将使华谊电影业务变得越来越强,借助电影建立的势能来进行周边衍生产品开发,以充分的释放动能,比如游戏、主题公园、音乐、品牌授权等,并将带来华谊整体业务模式的升级。

第二,公司影院业务布局已经出现成效,未来仍将受益于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预计,不久的将来,华谊院线将会成立,院线业务将明显提升华谊电影发行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战略布局基本成型将受益于全产业链布局:公司的战略布局已基本成型,通过投资分别涉足音乐、游戏、电影院、娱乐营销、海外电影、实景娱乐等业务,构建了以电影、电视、音乐为中心,以生产优质内容为基础,发展渠道和衍生的全娱乐商业版图。未来,公司将不再受电影业务大小年波动影响,几大核心业务板块的逐渐成长将确保公司稳定可持续增长,公司已经受益于全产业链的布局,电影院、游戏和艺人经纪业务渐入佳境,未来协同效应的进一步发挥将有利于公司这些业务的发展。

第三,优秀的管理层是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公司大股东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在电影传媒行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志向宏大,立志打造中国版的华纳兄弟公司,其正直事业黄金年龄,以授予股权及股权激励机制为着力点,锁定实力导演及演员等核心电影资源,并引进腾讯等战略投资者,发力互联网平台,为掘金移动互联网市场铺路。公司近期参股投资“GDC 技术公司”,布局电影服务器行业,将大幅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

从技术上看,华谊兄弟作为最早一批创业板上市公司,是在创业板指数近三年持续下跌背景下,股价能保持不跌的少数几家企业之一,可见由于其发展潜力深得资金的青睐。从其今明两年的业绩增长看,其股价经过前期调整,估值渐趋合理,建议投资者可逢低吸纳。

科技吸纳 篇7

(一) 劳动密集型为主, 科技含量低

与发达地区相比, 河南省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其中食品、纺织业、纺织服装等行业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发展较快, 装备制造业也呈现出较快发展势头。但总体产业构成中, 资源型企业居多, 初加工企业多, 专、精、特、新企业少, 缺乏技术支撑, 大量的中小企业只能做简单的初级加工, 处在产业链的低端, 企业科技含量低, 传统行业比例大,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不高, 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二) 企业数量少, 集中度低

与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相比, 河南省中小企业户数在总数上有差距, 百万人均企业数差距更大。2011年底, 百万人均企业数浙江12500户、广东10823户、江苏13156户, 而河南省仅3800户, 与河南经济发展在全国的位次不相适应。另外, 河南省中小企业产业小而散、集而不群。据《全国中小企业在各地区各行业的分布情况》调查显示, 2011年, 河南省中小企业除郑州、洛阳及新乡三地区外, 其他地市中小企业数量不足10000家, 且行业分散;郑州中小企业数量最多, 超过50000家, 但形成产业集群数量较少, 集中度低。

(三) 企业负担重, 成长速度慢

与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相比, 河南省的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政策落实等方面执行不到位现象依然严重, 融资难未得到有效缓解。同时, 中小企业税赋高, 收费项目多, 企业生产隐形成本存在, 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企业负担重, 再加上目前的“招工难”、“用工难”问题的存在, 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四) 私营企业为主, 管理层次低

河南省中小企业的主体多数是私营企业, 且以家族式企业居多, 没有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结构简单, 经营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低下的现象表现较为严重, 管理层次低下, 粗放式管理, 管理混乱, 企业运行不畅, 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小企业科技人才的需求特征

(一) 生活条件驱动型科技人才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对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来讲, 具体表现在对生活条件的需求上。通过调查, 科技人才比较关注的生活条件是:收入水平、住房条件、医疗保险及福利水平, 其中住房条件的关注度达到82%, 是这四项关注度最高的;其次是收入水平, 有73%的调查者希望有高的收入;医疗保险及福利水平的关注度分别为62%、68%。从调查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生活条件驱动型科技人才对薪资、福利等物质利益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尤其是住房条件, 欠发达地区相对好的住房条件与发达地区高昂的房价相比, 可能是吸引科技人才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 事业驱动型科技人才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这一类科技人才职业需求的出发点。事业驱动型科技人才更为关注职业兴趣、个人发展空间、事业的吸引力及对社会的贡献。通过调查还发现, 这一类的科技人才还比较关注别人的认可、企业中的地位以及领导的重视度。事业的发展、职业的成功及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是这一类人才的需求的核心。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这一类人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中流失率最高, 流动意向也最强烈, 有57%的被调查者因为事业或个人发展原因朝发达地区流动或准备向发达地区流动。另外, 事业驱动型科技人才还对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公平的竞争环境等有着较强的需求表现。

(三) 现实驱动型科技人才

传统文化观念也是科技人才流向欠发达地区的一种驱动力, “故土难离, 穷家难舍”传统文化观念在中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 原籍属地对于一部分科技人才来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调查中发现, 有18.7%的科技人才选择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属于这种原因。另外调查发现, 家庭生活的现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例如夫妻两地分居、子女的教育、生活习惯等, 分别占到被调查者的15.1%、23.7%及13.4%, 家庭的现实需要是他们选择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原因。调查还发现有10.2%的人选择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原因是专业问题, 其中专业不对口导致的低工资占82%。这一类型科技人才大多数人讲究实际, 奢望不高, 相对稳定且踏实肯干。

三、河南省中小企业吸纳科技人才对策

(一) 河南省中小企业吸纳科技人才的政府宏观政策

1. 增加政府投入,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河南省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且多数是私营企业, 无论是企业规模、科技含量还是创新能力多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作为科技人才的吸纳主体, 只有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才能提高其吸纳能力。因此河南省各级政府应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从融资、税收、科技支持等渠道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

2. 创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一要建立“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社会舆情环境, 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思路, 重视科技人才。第二是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公平的环境是靠制度体现的, 一个地区的人才政策完备、具有吸引力是吸引人才的关键。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应该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应用、激励、流动及保障等各方面政策支持力度, 建立能吸引科技人才的公平的竞争环境, 为中小企业吸纳人才做好政策上的保障。第三充分利用“地缘”、“亲缘”关系, 树立地方政府形象, 引入利益诱导机制, 吸引已经外流的科技人才回乡就业。

3.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帮助解决科技人才后顾之忧。

科技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定的经济状况, 要对科技人才具有吸引力, 让他们安心来就业, 就必须帮助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 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应该为其积极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因此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及养老等方面较为有利的保障条件。地方政府也可以因地制宜, 根据情况, 在社会保障方面, 有条件地向科技人才倾斜。

(二) 河南省中小企业吸纳科技人才的企业政策调整

1. 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不患贫而患不均”, 公平的激励分配制度是科技人才吸纳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来讲, 一方面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 薪酬制度是中小企业人才引进的瓶颈。合理的薪酬可以尝试采用当期薪酬和远期薪酬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既有助于体现薪酬的竞争性, 又有利于降低企业短期薪酬成本, 同时又能激发科技人才长期为企业服务的思想, 保持企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对科技人才的精神激励制度的建设。科技人才都有较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企业要从精神激励的角度来支持、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通过建立能上能下的公平的竞争环境, 为其提供宽松的成长环境;建立各种评选推优体系, 通过企业标兵、评选劳模、政协及人大代表等形式满足其荣誉需要。

2. 营造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

科技吸纳 篇8

1.1吸纳科技人才面临困难

对于位于农村的一些农牧业企业来说,招收科技人才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工作生活环境较差,交通不便,待遇较低严重影响人才的吸纳;二是招收人才的方式过于单调,依旧只采用传统招聘方式;三是中小型企业大多没有和一些农林高校进行合作,没有招收大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大学生不了解企业,企业见不到大学生,两者不能够做到双向选择,这也是人才不能进入企业工作的一个关键因素。

1.2科技人才流动率偏低

调研数据显示,农牧业企业科技人才的流动率不超过2%,一方面可看出整个管理系统比较稳定,另一方面反映了整个企业很少有新的血液流入,这很可能导致企业科技人才结构僵化和企业员工懈怠,危机感缺失。

1.3科技人才与普通员工缺乏非正式沟通

通过对企业的了解,我们发现企业管理者与科技人才的交流沟通频繁,比如定期听取员工的意见,召开科技人员交流会等等。但是,科技人才与普通员工的交流仅仅停留在技术方面,而少了一些非正式的沟通,这也是有待提高的。

1.4对新媒体运用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但企业的管理者并未对互联网的利用足够重视,也没能通过建立公司网站搭建网上经营平台,更好地宣传自己的产品,更不能及时接触到相关产业中的最新资讯。

2个性分析

针对邯郸市农牧业企业对科技人才的吸纳和管理现状,科技人才缺口大是较为普遍的问题,而应对措施需因企业发展水平而异。

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高成本还是主要制约因素,可以考虑提高现有科技人才能力和招收大学生实习。作为中小型企业的典型代表,大鹏特种种养有限公司近几年来迅速成长。然而目前企业为节约用人成本,以长期任用当地经验丰富的工作者为主,产品创新遇到瓶颈,新生力量不足。如果企业招聘对口专业大学生实习,既有助于解决产品研发问题,薪资可以达到双方均可接受的状态,大学生也积累了实践经验,对企业和大学生都是不错的选择。

发展较成熟的企业,应将招收科技人才和扩大宣传力度结合起来。以河北智寿源林牧有限公司为例,智寿源经过十年的用心经营,现已发展成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企业求贤若渴,核桃空壳率问题和企业的发展壮大亟待专业人才解决。但由于地处市中心西北40公里的山区,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企业人才缺口较大。如果企业能扩大宣传力度,用企业的实力把科技人才吸引进来,同时塑造留人氛围,用企业文化把人才留住,企业的发展壮大指日可待。

3意见和建议

3.1广泛宣传,多措并举,解决科技人才数量偏少的问题

1.解决宣传力度与范围的问题,宣传的方式可以分为很多种:海报宣传、网络宣传、大学内部发传单宣传等。还可以参加对口专业大学毕业季招聘会或者为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2.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都应制定一系列鼓励科技人才和大学生到农村企业就业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引导大学生扎根农村。

3.2加大投入,分层实施,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科技人才培训机制

农牧业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组织各类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教育培训和人才梯队建设工程。针对高层人才、中层人才、基层人才建立不同的培养机制,从不同方面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综合一体的人才资源开发培训体系。

3.3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

(1)改变企业负责人引进人才就是提高企业成本的错误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引进一个具有一定实力的科技人才,可以让企业少走弯路,大幅度提高效益。(2)招收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习阶段的薪酬较低,企业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吸收大学生所带来的新知识,大学生也可以在企业中得到锻炼,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3)希望管理人员加强自身修养,多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将公司有限的资金充分利用起来,先发展再壮大。

3.4强化调研,科学决策,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在每个生产季度都要定期地做好相关方面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及时且正确地分析市场动态,用正确的市场发展报告来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投资方向。

3.5加强沟通,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展示着企业的实力。农牧业企业应加大投资,吸纳专业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可通过举办不同层次、多种形式活动,如书法大赛、登山比赛、歌咏比赛等加强科技人才与企业职工、领导层的沟通,凝聚奋发向上的企业发展动力。

摘要:近几年来武安市农牧业企业蓬勃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加,对其的吸纳和管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将着重分析农牧业企业在科技人才吸纳和管理上的共性问题,并以河北大鹏特种种养开发有限公司和河北智寿源林牧有限公司为例进行个性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文章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员,科研人才与管理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整个社会应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的战略重要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关键词:农牧企业,科技人才,吸纳,管理

参考文献

[1]翰海斌,田建华.农业企业人才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知网,中国集体经济2007(06).

减负提质, 吸纳名家的思想办学 篇9

从宏观看———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

从学校看———教育要加强“管理、考核、评价”。

从管理看———教育应针对“领导、教师、学生”。

从领导看———教育要体现“思想、过程、结果”。

从思想看———教育要关注“理念、措施、目标”。

从教师看———教育本身是“传道、授业、解惑”。

从学生本身及培养目标看——重点在于“习惯 (修养及品质) 、智慧 (知识及态度) 、技能 (技术及能力) ”等各个方面。

开县的初等教育提出“以入口看出口”, 我理解为“以起点看终点”。这个制度适合每一个学校, 每一个教师, 乃至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让每个教师在现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让人人看到希望, 人人有所作为, 生生有所进步。

学校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师德、师能, 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这就体现了“教” (教师本身素养) 和“育” (学生本身受到的感化) , 也包含了“教” (传道授业过程) 和“学” (学习体验过程) 等教育教学四个方面。下面引用名家的观点, 着重谈谈学校领导、学校教师、学校学生和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等五个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

一、关于领导管理

我首推苏霍姆林斯基:他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说:“对学校的领导, 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我竭力做到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 不是事务性的问题, 而是教育问题。”他认为一个合格的校长必须是“教师的教师”。他说:“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这就是一种高境界的教育家办学思想, 也是“细节决定成败”与学校文化、教育目的的体现。对于我们学校而言, 就是如何“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要深刻理解“适合”这两个字。目前, 除时下对领导潜心办学、带头上好课、静心教育, 对领导个人进行品质、政绩、教绩以及家庭关系的考核的具体措施外, 还要关注八个字———即领导的“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能力, 还要关注领导个人的态度及方法, 端正态度和方法就是要“以人为本, 赢在激励”, 这样可能产生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当然, 作为领导者, 最起码的是“为人为事不违法, 谋财谋利不谋私, 敢作敢为不蛮干”。这就是领导的认知目标及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关于教师培养

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 知行做合一”,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知”和“行”是核心内容。对于本校教师的培养, 我个人认为应朝着四个字努力, 即“眼高手低”———“眼高”就是视线要宽阔, 也就是“仰望星空”, “手低”就是要“脚踏实地”, 切忌好高骛远、华而不实。同时还要求个体要不断加强思想、业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自觉服从思想 (师德) 、情感、制度、业务等管理要求, 积极参与层级培训, 自觉接受教育督导、改进作风, 增强创新能力, 做学生的导师、服务员和知心朋友。最后还要牢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新手教师—胜任教师—熟手教师—专家教师—研究型教师”的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关于学生培养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人的根基在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他把自己的思想概括为一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即提倡引导与启发, 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公关能自勉的主动境界;英国大思想家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肯定一切知识都来自后天的学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 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他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首先提出儿童学前教育问题, 他最早提出了理智、情感、意志等心理学上的问题。我们也要求对学生的培养要“有教无类”“授之以渔”“因材施教”, 尽力做到全面、合格加特长, 这是“普及”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

四、关于教学方法

古希腊哲学大师、教育家苏格拉底之“苏格拉底谈话法”, 是启发式教学的雏形, 主张从暗示中得出正确答案。他认为, 教育的最高使命是启发人的智慧, 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夸美纽斯, 他从事“泛智”研究。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 并使智慧得到普遍发展。他认为:“一切知识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 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他把学校称为“人性的工厂”。他认为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它更优越的光荣职业”;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教育理论家卢梭 (进过收容所, 过着乞丐一般的生活, 尝尽人间辛酸, 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 完全靠自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 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遵循自然的要求。他认为, 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能保持人的本性”的“自然人”, 反对体罚 (缺点是忽视了系统传授知识的必要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是“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教育理论家。他认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他提出“好的教学过程应该分成四步: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始人。他要求学校为学生创设相当的环境, 使学生“由故事而学习”。学校应该“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 而“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他认为, 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材料、更多的教学用具、更多的做事机会;我个人认为———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 “言传身教”“因材施教”是最佳的办法。

五、关于教育科研

著名教育家, 大连理工大学主要创始人之一屈伯川, 他认为, 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根本大计;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杨石先主持南开大学30年, 他提出“科研助教, 实践导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科研能提升教育工作的境界与效力, 将呆板枯燥的教师工作改头换面, 变得生机勃勃;教育科研是每位教师心灵深处的需要”。不难看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在提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背景下, 教育科研应在“提高质量”上下工夫、做文章、求实效, 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渠道在课堂, 因此, 要研究课堂教学的原则、策略、方法、艺术、技术或途径等方面, 始终做到“课前研、课中展、课后思”, 力求提高每一堂课的课堂效益, 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民族声乐对戏曲的吸纳与借鉴 篇10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 从宋金杂剧到清朝的地方戏, 数百年来吸收融化了唐宋大曲、金元诸宫调、唱赚、南北曲以及民歌、兄弟民族乐曲、琴曲、宗教音乐、曲艺艺术等声腔曲调, 融于一炉, 并集其大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声腔艺术的戏剧特质。在这个意义上, 中国戏曲既是一种音乐化的戏剧, 又是一种中国式的音乐戏剧。

中国的戏曲声腔理论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专业技巧, 经过历代艺术家、理论家的总结, 已形成一套独特艺术体系。这是我们研究、继承、发展传统民族声乐必不可少的资料和教材, 也是我们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该大力吸纳与借鉴。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 中国声乐, 特别是民族声乐, 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那么对于戏曲、曲艺艺术的吸纳与借鉴, 都应当是全方位、深层次的。长期以来, 高等音乐教育的课程都是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中心, 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基本上建立在西洋美声“科学的”唱法基础之上, 理由是解决技术问题, 内容多以学堂乐歌及新时期的创作歌曲为主, 优秀的民间传统声乐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以致于民族声乐教育相继出现了“主体文化危机”“本土音乐意识匮乏”“西化倾向”以及民族声乐审美标准的“规范化”“媒体化”等尖锐的批评和质疑。超越“现代教育”的理念。“和而不同”的民族声乐教育观, 是在重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倡导多元并存, 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开阔的世界音乐文化视野。高校民族声乐教育要树立超越“现代教育”的思想理念, 重视民间传统声乐技艺的研究, 发掘本土人文资源并将其转化纳入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 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西方及其它的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为了研究与论述的方便, 本文只探讨民族声乐教学中对戏曲演唱中一些要素的吸纳和借鉴。

首先是演唱方法上, 从总体上讲, 戏曲、曲艺的演唱方法大都比较简便自然, 嗓音运用较为自由, 说唱性较强。从发声生理角度考察, 大都运用纯真声的所谓“自然大本嗓”, 适当运用假声, 而且声音与语言结合紧密, 讲究“字正腔圆”, 发声部位较靠前。与此同时, 讲究高低、徐缓、顿挫、轻重、强弱等等变化, 且讲究四声、四呼、收声、归韵等方法, 以达到字真、意切之目的。例如著名民族声乐歌唱家王昆、郭兰英, 原系山西梆子演员;刘斌、孙丽英, 原系京剧演员。李谷一、雷佳唱过湖南花鼓戏;吴碧霞唱过河北梆子等等。在他们的演唱中, 就充分吸收了戏曲的演唱方法之优长, 从而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比如说吐字, 我们知道, 字是表情达意的基础。戏曲演唱要求字音与声音密切结合, 清晰准确地表达字音与词义, 是唱功的第一要求。声音要始终为语言服务, 语言第一, 无论任何时候, 声音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字音、词意、感情而发。切忌音包字, 吐字不清, 有声无字, 听不出唱什么。“一字唱完, 须交带清楚, 再唱下字, 方是本字之音, 如出而不收, 张而不闭, 是仅有上半字, 无下半字, 欲入其听, 不亦难乎注”。 (《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2 4 5页) 戏曲讲究“喷口”, 意思就是字头的吐发要像从口中喷出那样坚定、有力。如此, 才能字正腔圆, 才能字真、句笃、依腔、贴调。一般来说, 加强字头的吐发力度, 是确保字音清晰的关键。但是对吐字力度的控制还必须根据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表现的实际需要来灵活掌握。一般对于感情激愤、昂扬、节奏铿锵有力的声乐作品, 则应该特别加强字头的吐字力度以充分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比如歌剧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 整个唱段的吐字力度和“喷口”的力量要明显加强, 以表达了喜儿对黑暗势力强烈的仇恨和要报仇的坚定决心。

其次在行腔上, 戏曲讲究吞吐虚实, 无论唱腔是繁是简, 风格或柔或刚, 如果方法上有吐无吞, 有实无虚, 直来直去, 用的是拙劲, 势必毫无韵味, 不可能美妙动听。所谓“声要圆熟, 腔要彻满”。戏曲演唱中的情必须以声情体现词情和曲情。戏曲声乐最忌毫无生气的平铺直叙, 谓之“一道汤”。戏曲音乐家曹心泉曾将昆曲的唱法归纳为“气字滑带断, 轻重急徐连, 起收顿抗垫, 情卖接擞板”, 这句话中每一个字都包含有复杂的内容和技巧。

在传统声乐中最为常见的是三种腔型:短腔, 环绕腔, 长腔。可视作构成唱腔音乐的主要成份, 或者说, 它们是一些用来表现不同情调的长短不一、形态各异的音乐语汇。

比如短腔, 在民歌、戏曲、曲艺中处处可见的最接近口语的一种腔型。散唱时如说话一般, 上节奏数唱、垛唱、快唱更显出字字有筋, 铿锵有力。如江苏民歌《数鸭蛋》。

环绕腔的特点是腔在字内环绕, 扩大字调的幅度, 增强其音乐性, 比短腔委婉。无论用于抒情、叙事, 环绕腔都是必不可少的。如京剧《红娘》四平调片断:这句唱腔中的“小”字与“许”字用的是环绕腔, 其特点是唱腔小有起伏, 而不超过字调本, 身的声调趋向, 好似把字调拉长了。

与短腔相比, 长腔是一字多控, 唱腔在字尾伸展, 可尽情发挥。长腔指唱腔中的拖腔、花腔、甩腔等, 字少腔多, 曲调优美, 是这类唱腔的共同特点。

以上三种腔型不是孤立地存在唱腔之中, 通常是三种腔型混合使用。

还有, 在唱韵上, 韵味是戏曲演唱的最高要求, 就是语言的美与韵律的美经过“凝神结想”后实现完美结合的结果。它包括了声音、语言 (字音) 如何美化, 语调、语气如何润色、表达, 以及根据文词中感情意境的需要, 给予形象鲜明、恰如其分的表现技巧等的综合体, 既好听又经听。唱离不开腔, 腔离不开字, 有腔即有字, 可以说汉语的语言特色造就了声乐演唱的技巧和由此而展示的音韵之美。唱, 是音韵美的直接体现。

在戏曲的唱韵中, 抑扬顿挫最见功力。抑扬顿挫这四个字是润腔技巧中最为精妙的地方。唱腔设计与演唱的功为如何, 从这里见出分晓。有时我们听一位演员唱了一天段唱腔, 却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听另一位演员只唱了几句, 就感觉兴味索然。高、低和起、伏, 都是相对应的两个动态, 传统唱腔中的抑扬不是单纯的高、低之别, 还含有收、放, 明、暗等对比因素。收为抑, 放为扬;明为扬, 暗为抑。欲高先低, 欲收先放, 欲左先右, 欲快先慢等等, 无不体现出在矛盾中的统一。

我有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嗓音条件较好, 声音明亮, 音域较宽, 特别是声音比较统一;不足之处是声音不够委婉流畅, 在演唱中不会“润腔”。因此, 大家对她的演唱普遍反映不是太满意, 原因是她唱的歌曲不动人、不传情、感动不了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在教学中我有意让她学唱歌剧《红珊瑚》中珊妹的唱段“海风阵阵愁煞人”, 因为这首曲子起伏跌宕、委婉动听, 装饰音较多, 旋律中豫剧的音乐元素比较多, 唱好的话特别感人;我计划通过学习这首曲目达到掌握“润腔”“传神”和“传情”的目的。在此同时我要求她学习豫剧个别唱段, 力争掌握豫剧演唱的风格和地方语言的韵味。同时我告诉她, 要想感动别人, 首先要感动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她唱歌终于有感觉了, 不仅在声音传情的把握上成熟了很多, 而且在声音的修饰上、吐纳上有长足的进步, 不是直来直去地用拙劲了,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从戏曲里面学到的”

声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尤其是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更应努力涉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各种形式的表演艺术, 因为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 都是先辈们一代一代实践总结的精华传承下来, 其中包括了它的艺术和技术, 非常值得我们去传承和研究。它不止在艺术上给我们教诲, 而且在技能上也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艰苦、细致的过程, 要有耐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长达四年的民族声乐学习过程中, 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很多, 特别是与声乐相关的姊妹艺术, 如戏曲、曲艺、全国各地的民歌等等, 是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应该熟练掌握。

控制与吸纳:“零排放”的净土 篇11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维护这一方净土,保持一个生态自然的美丽海岛?长岛人提出了环境、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生态建设的路子,一方面大力控制污染、减少排放,一方面积极营造环境、吸纳废物,全力打造零污染排放区和中国最美海岛。

合理规划生态渔业

海是长岛的生命之源,海洋渔业在全县经济的比重达到了70%以上。借助海水养殖与开发,长岛于1992年在山东省率先成为第一个小康县。但大规模高强度海水养殖开发与海洋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脱节,让海洋自然生态不堪重负,海水养殖环境恶化。1997年起,长岛曾占全国扇贝产量70%的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养殖户损失惨重,众多渔民不得不转产或转行。

沉痛的教训让长岛人最终选择了“生态渔业”。长岛提出了建立多元化海洋生态渔业经济的要求,以海洋生物学为指导,合理配置及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先后完成了庙岛群岛及其邻近海域大比例尺功能区划、海水健康养殖模式研究与示范、区域养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开发、人工渔礁建设技术开发示范等30余项重点课题,同时根据不同的海域水层条件和水下底质状况,从建立生态养殖模式入手,加快调整海水养殖结构。结合海洋自然生物和养殖品种的不同习性,规划建立了“贝藻兼养示范区”、“虾夷扇贝增殖区”、“皱纹盘鲍增殖区”、“刺参增殖区”,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南部岛屿和北部岛屿海域水下自然生态优势,全面调整组合养殖海域的生物种群结构。经过几年的调整,过去“单打一”的养殖局势已逐步被扭转,形成了以虾夷扇贝、刺参、鲍鱼、海胆、海带、鱼类、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等八大重点品种为主的多品种养殖框架,列岛基本形成了海水生态养殖生产新格局。

在此基础上,长岛确定了渔业发展目标,依托本地区岛礁棋布、水质肥沃、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珍品品质纯正的优势,发展现代精品海洋渔业。近期目标是减少渔业生产污染,建立海洋生态保障体系,全面实施海域立体化养殖,推进海珍品繁育与原种保护基地建设,完成集体经营向企业化经营的转变。远期目标是建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渔业生态系统,形成科研、育苗、养殖、深加工、捕捞、休闲渔业完备的渔业产业链;建成完善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海珍品原种保护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海珍品良种繁育与生产基地。

恢复保护原生态环境

长岛拥有146公里海岸线,独具山海之魅力。长岛居民以耕海牧渔为主,岛上没有大规模的工业活动,海水水质和大气质量均为国家一类标准。以往大规模的海水养殖给长岛的海岸线留下了上千户育保苗场,带来了滩涂破坏、有碍观瞻、排放超标等诸多问题。为此,长岛开展了大规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拆除南北长山环岛34公里海岸沿线破旧建筑和育保苗场,恢复岸线原始面貌,打造一条岬湾相连、岩礁林立、卵石护滩、海藻繁衍、鸥鸟竞翔的海岸风景线。同时,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化学需氧量零排放;建设烟气脱硫设施,实现二氧化硫零排放,从而把长岛打造成为零污染排放区。

“搞好环境保护,打造零污染排放区”。在进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长岛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中共长岛县委、县政府首先从宏观管理上入手,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将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完善了以县、乡、村三位一体专业队伍为骨干、社会参与为动力的管理体系,规划出海珍品资源保护区、鱼类资源捕捞区、增殖区、旅游区、中草药保护区、鸟类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等多功能区。《长岛县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条例》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使海岛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有章可循。

在开发海岛新兴生态化工业中,长岛坚持耗水高、耗能大、有污染“三不上”原则,鼓励发展无污染工业项目,转停了排污对海水养殖造成危害的拆船厂和染化厂,并对全县沿岸80余家企业进行了排污总量控制和转化处理,周围海域一直保持国家一类海水标准,各功能区海域水达标率100%。

打造绿色“负碳”经济

长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资源丰富。长岛全年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日照百分率在60%以上,是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长岛依托这一优势,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推广普及太阳能海珍品育保苗技术,对全县育保苗场进行升级改造,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搞好雨水集蓄利用。把雨水收集和利用作为缓解海岛淡水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山上环山渠拦水。空中屋檐接水,道路表面集水,家庭节约用水,全县建筑物屋搪接水设施建设率达90%,雨水涵养利用率80%以上。

为了改善海岛植被环境,长岛大力实施陆上造林工程。如今长岛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8%,是全国人工造林覆盖率最高的县,人均占有林地绿地700多平方米,146公里海岸线形成了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森林防护体系,借林招引的鸟类由不到200种几十万只增加到300多种数百万只。

长岛不仅向陆上环保要家园,同时也向海下生态要乐土。实施海下大造林工程。在近海海域投石、沉船改造海底底质,人工栽培海带、裙带菜等大型藻类,增殖藻类70亿株,营造百万亩海底森林,既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氮磷等有机物,又为各类海珍品提供充足饵料,也能抵抗风浪、形成平静的水域环境,在此生息的230多种鱼贝类有了“安乐窝”和“避难所”。

长岛不遗余力的生态环保建设如今成果斐然。“零污染排放区”解决了经济与社会亟待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产生了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诸方面的新型效益,保障了整个海岛的可持续开发建设。经过准确计算统计,全县燃煤、燃油,甚至加上居民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年总排放量为17.2万吨,而长岛的陆地森林吸收、养殖的藻类、贝类移除的二氧化碳量为52.34万吨,也就是说,长岛县每年除了能够将自身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和移除,还能够消耗大气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35万多吨。

长岛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负碳时代”。

科技吸纳 篇12

关键词:农村,安全

吴店镇是200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的中心镇, 辖37个行政村、1个社区, 辖区面积58平方公里, 5.2万人, 5.4万亩耕地。近年来, 吴店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目标, 以农村所需、群众所求、自己所能为创建宗旨, 大力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有效探索出一条农村创建安全社区的新路子, 营造了安全、健康、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1 吸纳理念, 整合资源, 建立安全社区创建机制

2007年, 吴店镇在全市率先引入“安全社区”创建理念, 成为第一个农村创建试点。在无经验可借鉴、无样板可参考的情况下, 吴店镇组织创建骨干多次到西安、上海、济南、北京等地参加专家培训、现场观摩, 成功吸纳安全社区创建理念。并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 充分整合各方资源,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落实、部门实施、团体协作、全民参与”的创建机制。整合村级电工、防疫员、卫生员、治保主任、退休教师、秧歌队等人力资源, 形成了介入全覆盖、参与全方位的工作网络。同时, 把安全社区创建列入党委、政府工作长远规划, 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创新型政府的具体实践。

2 因地制宜, 注重实效, 着力提高全民安全素质

农民文化水平偏低, 安全意识淡薄, 为突出宣传实效, 吴店镇采取特色宣传法, 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 精心设计了具有农村特色、突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安全社区创建图标;将安全知识编排成山东琴书, 组织开展“安全文化进万家”巡回演出;编成歌谣, 通过各村秧歌队, 边锻炼, 边宣传;把安全知识制作成挂历、厨房围裙, 免费发放给农户;设立安全知识漫画宣传栏, 刷写安全标语, 悬挂安全壁画, 设立农家书屋, 并坚持推行“四个一”工作法, 即学校每周上一堂安全课, 企业每周观看一次安全教育片, 行政村每周组织一次群众安全知识培训, 包村干部每周制作一期安全板报, 营造了人人讲安全、论安全、支持安全、参与安全的浓厚氛围。

3 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精心实施安全促进项目

为探索农村安全社区推进方法, 科学设立推进项目, 吴店镇开展了群众安全状况基础调查, 排查需要重点解决的安全问题。根据调查结果, 打破城市“安全社区”项目设立模式, 设立10个富有农村特色的安全促进项目, 针对不同的高危人群和高风险环境, 持续进行安全干预, 实现了城市安全社区理念的农村化。

3.1 家庭用电安全项目

针对农户用电线路乱拉乱扯、设施老化等用电隐患, 制定了分期、分批改造计划, 投资150万元无偿对第一批2000余户农户用电线路进行改造, 用4平方铜线取代了1平方铝线、用带有漏电保护器的新式表盒取代了单一的计量箱、用新式标准闸刀取代了破旧的裸露闸刀, 使改造后的农户拥有了城市居民享有的用电条件。并与改电农户签订《家庭安全用电协议书》, 规范农户用电行为, 从源头上预防用电事故的发生。

3.2 防农药中毒安全项目

农村农药使用量大面广, 为避免误食农药和喷洒中毒事件, 吴店镇为农户制作了农药储存箱, 温馨提示“珍爱生命、远离农药”, 将农药安全保管, 一把小锁锁住了危险, 换来了安全;借鉴交警防护服模式, 制作了防毒隔膜, 在喷洒农药时佩戴, 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农药的“保险柜”和“隔离衣”。

3.3 防狗伤害安全项目

农村家家有养狗的习惯, 被狗伤害极为平常。吴店镇大力开展狂犬病危害和被狗伤害紧急处置知识培训, 积极倡导家犬拴养、笼养, 组织专业队伍逐户逐条进行防疫, 发放防疫证、牌, 形成了农户自我规范管理、卫生部门跟踪防疫的安全养犬格局。

3.4 农用机械安全项目

随着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不断提高, 机械伤害人数越来越多。我们以顺发农机协会为载体, 对农机会员实行统一管理, 统一培训, 统一检修, 规范农用机械的操作使用。协调交警部门开展农用“三轮车”无证驾驶、非法载人等违章现象, 确保了农用机械安全运行。

3.5 出行安全项目

在镇主干道设立道路交通安全检查点, 重点路口、重点路段施划减速带、人行横道线, 设置安全行驶标志, 镇、村街道架设照明路灯;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 改造村级道路51公里, 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目标, 达到了交通便利、出行安全的防控效果。

3.6 农民工安全项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工数量大幅增加, 伤害时有发生。我们充分发挥大后方作用, 充分利用农民工回家过年的有利时机, 举办培训班, 开展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法律法规培训, 经考试合格颁发安全生产培训证书, 切实提高了农民工安全防范意识和操作技能。并依托镇司法所成立农民工维权办公室, 及时提供法律援助, 维护农民工权益。

3.7 儿童安全项目

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 留守儿童安全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我们适时启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会”, 建立留守儿童与教师“一对一”帮扶对子, 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农村儿童有在坑塘洗澡、滑冰的习惯, 在辖区内坑塘树立了安全警示标志, 在危险地点设置防护绳, 学校根据季节特点, 向学生家长发放校外安全建议书, 全方位增强对儿童的安全防护。

3.8 暴力预防项目

农村治安防范力量薄弱, 社会治安问题容易发生。我们在镇主干道安装监控设施, 在各村设立警务联络站, 安装广播求助报警系统, 组建治安巡逻队, 配备对讲机、蓝白棍、强光灯、喊话器等巡逻装备, 建立完善了暴力预防打击网络。

3.9 消防安全项目

农村火灾隐患多, 农民消防意识淡薄, 消防设施缺乏, 乡村道路狭窄, 大型消防车难以及时施救。我们合理编制了全镇消防规划, 投资50万元建设了吴店消防站, 配备2辆适应乡村道路的小型消防车, 组建了消防、治安联防为一体的消防队伍。各村建立了村级消防点, 配备了干粉灭火器、消防锨、消防桶等消防器材, 成立了村干部带头、群众轮流参与的义务消防队。

3.1 0 企业生产安全项目

与各个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督促企业对新员工实行岗前三级培训, 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活动, 制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定期组织企业开展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4 持续改进, 巩固成果, 建设安全、健康新农村

随着安全社区工作的推广和实践, 广大群众对“安全、健康、和谐”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安全知识认知率有了较大提高, 各类伤害大幅度下降。据伤害检测统计, 2010年与2006年相比, 辖区被狗伤害、农药中毒、农民工伤害人数分别下降84%、94%、71%;农用机械事故、交通事故分别下降61.3%、83%, 全镇未发生一起火灾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2009年1月, 国家安全社区专家评定组对我镇安全社区进行现场评定, 对吴店镇创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国安全生产报》、《大众日报》、《菏泽日报》等媒体多次对我镇安全社区创建做法进行报道。

上一篇:产品设计的形式美下一篇:理性分析与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