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区发展改革暨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6-10

在全区发展改革暨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7篇)

在全区发展改革暨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在全区发展改革暨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3月6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区发展改革暨财税工作会议,是经过特区党委、政府研究同意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落实1月1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贯彻执行2月9日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9年全区发展改革及财税工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扎实措施,全力抓好2010年发展改革及财税工作。刚才,特区煤炭局、国税局、地税局、发改局、财政局分别作了发言,对2010年的全区发展改革及财税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希望大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认真抓好落实。受承云书记、舒勇区长委托,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科学谋划,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2009年,在特区党委的领导下,特区人民政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增长较快、运行平稳、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协调性增强的良好势头,超额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并取得了“六个新突破”: 一是经济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41.20亿元,同比增长14.10%;工业总产值完成51.02亿元,同比增长22.7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10亿元,同比增长43.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91亿元,同比增长18.85%;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38089万元和23270万元,同比增长36.44%和43.31%;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3.88亿元和25.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05%、22.67%。

二是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2009年是六枝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争取项目最多、实施项目最多、投入最大的一年。获得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四批50个,总投资5.54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1.64亿元。全年共引进项目48个,总投资53.30亿元,续建项目49个,实际到位资金14.03亿元,增长35.03%。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六盘水至镇宁高速公路六枝至镇宁段开工建设,中心城区供水扩建工程启动实施,河尾巴应急供水工程、干河应急水源工程、雾步冲应急供水工程已投入使用,旧院水库工程已列为滋黔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制约六枝发展的交通、水利瓶颈。新设矿权煤矿建设进度加快。新华煤矿、洒志煤矿已开工建设,猴子田煤矿建设顺利推进,化乐煤矿、黑拉嘎煤矿前期工作扎实有效。六枝电厂项目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复,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项目已通过省评审。

三是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完成文明村寨道路硬化20.98万平方米,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1处,解决了4.3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郎节坝至箐口、新场至牛场公路已竣工,大用至木岗、郎岱至毛口、折溪至坡贡、木岗至瓦窑、月亮河至滕家寨5条通乡油路,新华至大草坝、长箐至新场、岩脚至新场3条运煤公路建设进程加快,中寨至捞河运煤公路即将开工,岩脚至民乐、金家坪至平桥通村水泥路已竣工,实施通村公路150公里,公路通达里程进一步提高。投资1.66亿元完善电网建设,电力设施不足问题得到切实改善。实施财政扶贫项目95个,投入资金1257.85万元,其中,投入资金204万元,实施8个村整村推进项目21个。发放小额扶贫贷款4189万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655人。四是工业化取得新突破。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煤矿得到推广应用,地方原煤完成203.10万吨,同比增长11.28%;征收煤焦税费12632.43万元,同比增长7.30%;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1500万元;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28.91亿元,同比增长25.01%。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54.23亿元,同比增长10.96%,营业收入60.22亿元,同比增长11.96%,实交税金1.48亿元,同比增长21.88%。

五是城镇化取得新突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南环路、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进展顺利,污水处理厂在全市4个县区中率先建成并成功运行,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从2008年的24.03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4.46平方米,城镇化率从29.16%增加到29.72%,城市绿地率从27%增加到31%,整脏治乱工作及城市“无缝隙”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六是民生工程取得新突破。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执行并足额兑现了公务员津贴补贴预期目标标准、公务员移动通讯费、干部职工住房增量补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岗位补贴、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按照政策适时提高了村(社区)干部报酬,干部职工福利待遇明显提高,干事创业的信心得到极大提升。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人民生活得到更多实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00元,同比增长10.03%,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2881元,同比实际增长14.14%。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两基”和“普实”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复查和验收。基层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加强,人口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重点对象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和谐平安六枝”建设深入推进,全区社会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区上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凝聚了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特区党委、政府对大家的勤奋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同志们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认清形势,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脉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项目建设及财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部分项目建设进度较为缓慢。就第一批新增项目来说,是要求2009年6月30日前必须全部完工的,并且是签订了责任状的,除续建项目外,平寨镇中心卫生院至今尚在进行室内装修,这个责任谁来负,请项目单位、项目乡镇认真想一想。第二批项目中今年年初刚下达投资计划的两个项目,要抓紧完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其余的项目要进一步加快工程施工进度,该收尾的抓紧收尾,该验收的立即组织验收。

第二,部分项目资金管理较为混乱。在2009年各级的检查中,我区都存在资金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我在历次的项目工作会议上都提过要求,希望大家切实引以为戒,认真整改,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要自觉认真接受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该整改的立即整改,杜绝隐患。

第三,项目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关键是责任心问题。我们缺的不是有能力的干部,而是缺少更多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项目管理干部和管理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到位,我们在项目管理的安全工作中、在项目资金的监管上都有深刻的教训。只要我们大家在项目管理工作上责任心大幅提升,解决好甲方代表、工程监理敬业心不强的问题,就可以少犯错误或不出失误。

第四,项目工作厌战情绪仍未消除,个别部门信心不足。由于项目实施的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检查严,个别平时不学习项目管理知识、不深入项目工程工地、不思考建设进度、不敢直面项目中存在的困难、不认真研究项目内在管理规律的单位和同志产生了厌战情绪和畏惧心理。这种不良情绪,是项目推进中的工作隐患,希望有关部门和同志防微杜渐,继续保持工作热情和特别能战斗的作风,认真加以改进,增强信心。

第五,项目竣工验收工作严重滞后。竣工意识薄弱、竣工管理知识缺乏、竣工档案资料收集不规范,项目完工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项目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之间协作办理相关手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个别部门和乡镇存在项目建完后就是竣工的思想,这些都是目前项目工作中需要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工程隐患问题。第六,收入结构不尽科学合理,总量小。从2009年的财税收入情况来看,国税部门完成17709万元,同比增长27.22%,地税部门完成13145万元,同比增长32.48%,财政部门完成7234万元,同比增长77.57%。非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率达23.45%,比2008年高6.36个百分点,且非税收入的增幅远远高于税收收入的增幅,税收结构亟待调整。

第七,财政收入放缓,增收难度加大。截止2月份,全区财政总收入仅完成4978万元,同比下降1.2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02万元,同比下降4.08%,未能完成序时进度,加大了后十个月分月目标任务,给完成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0%以上目标增加了压力。加之,由于区域竞争激烈,县域经济之间的反差正在逐步拉大,给财税持续稳定增收带来困难。

有压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财力。大家不要看到有压力就害怕,甚至退缩,在适当的时候有点压力我认为恰恰是件好事,它会催人奋进,迈上更高的台阶。2010年,我区将迎来经济社会发展全新形势。因此,我们在看到问题和困难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面临的发展机遇。大家一定要从全局和政治的高度,立足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机遇期。今年国家仍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外资和发达地区资本、技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将为我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从内在动力来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快速发展期。近年来,特区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审时度势,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思路,加大与上级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争取到了国家、省、市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制约六枝经济发展的水利、交通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目前,我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这都为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进位争先”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目标任务来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奋力攻坚期。刚才,安学局长谈了一下我区今年国民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我就不再重复。我想强调的是,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我区仍处于工业化的初始期、城镇化的扩张期、农业产业化的上升期,保持投资快速增长仍然是加快发展的先决条件。要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全面完成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仍有不小压力。

总之,今年的经济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希望与困难同在,希望大于困难。我们要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的因素,做到头脑更加清醒、信心更加坚定、谋划更加周密、准备更加充分,全力做好2010年的发展改革及财税工作。

三、坚定信心,千方百计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同时,必须充分看到加快发展拥有的基础和条件,必须认真总结加快发展的成绩和经验,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机遇和优势,切实坚定快速崛起的信心、决心和勇气,千方百计确保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㈠千方百计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的完成

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因此,加快发展,扩大总量,提高人均水平是首要任务。发展战略、发展思路要通过项目才能体现,发展规划要通过项目才能落实。从拉动经济发展的三要素来看,我区主要靠投资,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把重点项目作为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途径来抓。

第一,在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发展的理念上下功夫。项目是聚集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平台,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落脚点。我区是一个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地区,全区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取决于项目尤其是重大建设项目的支撑和带动。有大项目才有大投资,有大投资才有大发展,有大发展才能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因此,我们要切实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抓手”的理念,下大力抓好项目建设。

第二,在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上下功夫。根据特区党委、政府2010年主要经济预期目标,今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额要增长40%以上,达到24亿元以上。因此,要完成2010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一是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切实负起重要责任,认真抓好项目投资和实施工程管理。二是要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制定投资计划,落实到具体分管领导和责任单位及业主。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进行业务指导,定期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调度和检查。三是要成立督查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在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上下功夫。高质量的项目前期工作是项目成功的基础与保障。因此,要下大力气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一是要切实做好项目库的建设工作。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的中、长期规划,推进重大建设项目的备选项目库建设。在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同时,把产业发展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以及社会发展项目,作为规划和项目库建设的重点。二是要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的管理。建立和完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流动使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工作深度,确保项目符合立项审批、开工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第四,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上下功夫。去年在争取国家投资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不能自满,今年是中央实施四万亿刺激计划的最后一年,我们仍然要把争取中央支持作为重要任务。我们既要“勤跑”,又要“善跑”,要领导带头跑、部门对口跑、派干部挂职跑、邀请上面领导视察、调研、开会跑,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争取方式。

第五,在项目建设和项目管理上下功夫。一是要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强化日常巡查、监管,严格质量管理,真正把项目建设成为精品工程、样板工程。二是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集中力量抓好前四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及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和2010年申报重点项目建设。针对每一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分类施策,想方设法加快建设进度。三是要科学管理项目。建立完善项目建设激励机制,将项目建设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各方面狠抓项目的积极性。建立责任机制,及时将项目引进和建设目标任务量化、细化,逐项分解,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包抓重大项目建设制度,继续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第六,在落实项目建设资金上下功夫。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在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和积极争取上级给予更多政策倾斜、资金倾斜的同时,加大融资力度,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资金配套渠道,尽可能挖掘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同时,特区财政局、发改局、监察局要立即组织开展一次项目及资金管理使用检查,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发挥投资效益。

第七,在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上下功夫。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和要求,我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六枝特区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竣工验收暂行办法》。关于此项工作,我在2009年12月27日的全区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竣工验收推进会上作了特别要求,请各项目乡镇、项目主管部门、项目业主及有关参建单位自觉认真执行好。特区项目协调办、项目检查办要进一步加强调度,督促相关单位尽快完善手续,切实做好迎接中央项目验收检查工作。㈡千方百计确保财税收入目标任务的完成

第一,着力支持产业发展,夯实财源基础。一是扶持农业产业,稳定基础财源。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重点扶持一批与农户联系比较紧密、辐射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比较高、市场竞争力比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二是支持工业发展,培植支柱财源。突出支持支柱企业,落实好涉税优惠政策,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支持新上一批发展前景好、税收潜力大的企业项目;突出支持特色企业,充分发挥特色养殖、种植优势,发展高效的农副产品后续加工企业。三是完善城市功能,挖掘潜在财源。大力筹措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在经营城市中增加财政收入。做好城镇国有资产和无形公共资源开发挖潜文章,积极探索政府拍卖出让、公司经营等运作方式,拓展财政收入来源。

第二,着力加强财税征管,扩大收入规模。一是抓任务落实促增收。财税部门要科学预测各企业纳税能力,合理分配纳税任务,及早将收入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单位和企业,希望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顾全大局,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二是抓依法征管促增收。要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征税,科技兴税,完善税企联网、电子报税,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严格控制税收减免,做到应收尽收。要切实规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加大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征缴力度,加大优惠政策清理力度,实实在在把非税收入归集起来。三是抓部门协调促增收。加强财政与税务及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财税部门与重点企业的经常性联系制度,综合开展税负分析,强化对重点税源的监控。财税部门要加强与国土、房管、交警、交通、保险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探索推进“一体化”管理,力争在耕地占用税、房地产税收、车船税收等税收征管上实现新突破。

第三,着力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民生支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原则,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支出重点向四个方面倾斜:一是向民生民本倾斜。科学调度资金,确保干部职工、优抚对象、复退军人、军转干部、低保对象等群体的政策性待遇全面落实。二是向“三农”倾斜。重点支持新农村建设、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和“两免一补”及教育危改资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三是向公共领域倾斜。稳定和加强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的投入,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第四,着力统筹推进改革,健全财政机制。一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乡用”、“村财乡代管村用”财政管理机制,通过依法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区乡财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带动其他相关改革。针对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我们要积极应对,深入研究,更多地争取财政利益,争取转移支付基数,为区乡财政注入新活力。二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要力求在拨款提速上有突破,尽可能方便单位用款;力求在资金安全上有保障,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三是深化政府采购改革。政府采购办要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严格坚持依法办事,扩大采购范围,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效率,增强社会公信力。四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细化预算,提高预算执行的精确度;完善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提高部门预算的保障水平,在更大范围内建立起公平合理的部门预算。

第五,着力推进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监管。一是加强专项资金监管。要从预算上管,所有专项支出必须细化到项,做到不预算不立项,不细化不拨款。要从程序上管,所有专项支出必须实行程序管理,防止支出的随意性。要从效益上管,加强对专项支出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特别是对大额专项支出要严格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对管理不严、使用效益较差的减少或取消下年专项安排。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严格坚持“先评审后审批”、“先评审后拨款”、“先评审后结算”的原则,发挥投资评审职能,确保城建、水利、交通等重点工程以及新农村建设顺利运行。二是加强债权债务监管。财政部门要可续制定举债、管债、偿债管理办法,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三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财政部门要督促各单位建立详细的固定资产台帐,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严格按制度、按程序处置单位资产。四是加强财务收支监管。要积极转变监督方式和方法,加大财政监督力度,认真组织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促进财政增收节支和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

四、加强领导,扎实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区发改局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从我区的实际和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要求出发,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抓紧开展规划的各项具体工作,特别是要围绕工业化、城镇化等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尽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从四个方面推动编制工作的开展。一要加强领导。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细化方案、组建规划研究起草班子,扎实开展好这项工作。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和协作,共同编制好我区“十二五”规划。二要保证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严格按时间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要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形成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国家和省、市进行衔接,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也要及时启动,安排好时间进度,确保按要求进行。三要集思广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制规划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实施规划不仅要靠政府组织协调,也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让社会各界参与规划、认知规划,才能协调利益、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才能把规划目标转化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要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多种方式为社会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开辟畅通渠道。要建立健全规划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四要加强衔接。要进一步规范规划编制程序,严格遵循规划编制各个环节要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都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加强调查研究,规划的论证、审批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切实发挥总体规划的作用;要加强专项规划之间以及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保证规划目标、生产力布局、投资安排和政策手段有机对接。

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管理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全区发改及财税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特区的各项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制定重大规划、促进项目建设、研究重大问题、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方面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承担了很重的任务,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这里,我代表特区党委、政府向发改及财税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同时,也提四点希望和要求: ㈠在谋划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发改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拟订并组织实施规划,这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和抓手。发改部门要把规划的制定作为谋划全局,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手段,着力在提高质量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重点做好“十二五”规划和相关子规划。要加大对部门落实规划计划的督促力度,做到有检查,有评估,有考核,最大程度地发挥规划计划的作用。经贸、财政、国土、建设、环保、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全力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㈡在创新工作思路上下功夫。搞好调查研究是当好参谋助手的基本功。要加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民生问题等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超前预测,主动探索,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在调查研究中,不仅要看总量,还要看结构;不仅要看现象,还要看本质和原因;不仅要看现状,还要看趋势;不仅要看局部问题,还要看全局性问题。要注重用定量的方法说明问题,不能只是简单地定性说明问题。要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先进经验、先进典型,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和指导水平。

㈢在形成发展合力上下功夫。综合协调是发改、财税部门的重要职责。要切实负起协调推进经济工作牵头部门的职责,加强综合协调,积极主动地搞好服务,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搞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的协调推进。加强与各方面的交流沟通,协调推进事关全区发展大局的重大事项、重大项目,提高重大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有效性。二是做好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推进。要围绕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等,认真研究提出切合实际的改革思路和措施,为党委、政府把握改革时机、改革力度服好务,顺利推进各项改革。

㈣在提升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一是加强学习。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培训,在全系统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四种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政策制定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促进科学发展能力,切实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二是加强廉政建设。要时刻保持警惕,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按照国家的规定程序办事,做到管钱不乱用钱,管项目不乱批项目,模范遵守党纪国法。三是改善机关作风。要特别注重为基层和企业服务,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想基层和企业所想,急基层和企业所急,帮基层和企业所需。

同志们,事业发展,关键在人;目标实现,重在落实。让我们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特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为实现六枝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和“进位争先”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在全区发展改革暨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刚刚过去的一年, 全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克难攻坚、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突出表现在:

一是全力扩大建设领域投资, 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新突破。全年市政基础设施、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474亿元, 超额30%完成投资目标任务;全区建筑企业总产值完成822亿元, 同比增长27%。二是全面提升城乡规划水平, 城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快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我区城镇化水平达40%, 比2008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 广西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三是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改善民生工作取得新成效。廉租住房建设完成投资19.62亿元, 解决10.83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完成了这项自治区为民办实事任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成投资45亿元, 竣工住房2.39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完成8.3万户, 超过前8年改造量的总和。四是全力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 深化拓展“城乡清洁工程”注入新内涵。通过实施118项污水处理和81项垃圾处理项目建设, 全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到4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6%, 比2008年提高10个百分点。“城乡清洁工程”拓展延伸, 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五是全面启动城乡风貌改造, 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新步伐。城乡风貌改造一期完成投资3亿多元, 赶在百色起义80周年大庆之前全面完成, 城乡风貌初具特色, 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特别值得肯定的还有, 在推进自治区“三馆一基地”等重大公益性项目以及广西参与上海世博会展馆建设中, 我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精心规划, 用心做事, 各项工作推动有力, 进展顺利。

二、认清形势, 进一步增强做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 我区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 已进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城乡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和趋势, 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 中央继续实施扩内需保发展政策措施, 推进城镇化已成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和强大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 给城乡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 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 把推进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 大力拓展发展空间。

(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 我区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今年初建成, 为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开启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使我区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这为我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镇发展, 大力发展城镇开放型经济, 便捷地融入区域合作的经济体系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 也对我区城乡建设部门的行政效能、服务理念, 以及企业经营者、干部群众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 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知识, 努力树立新观念, 积极适应新变化, 加快城乡建设发展, 使我区在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 加快我区城乡建设的政策效应将进一步突显

国家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加大西部优先发展支持力度后, 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这必将推动我区加快城镇化进程, 早日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我们必须用足用好中央支持广西的政策, 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推动国内外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向我区集聚, 加快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我区跨越发展。

(四) 我区城镇化建设进入一个快速扩容、快速推进的新时期

近几年, 我区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3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 城镇化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今后国家将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同时随着我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工业化加速推进, 必将迎来城市新一轮快速扩容、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快速增加的重要机遇期。我区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将加快向城镇转移, 第二、三产业会加速向城镇聚集发展, 大批城镇将不断扩大和出现, 每年将新增城镇人口100万人以上, 这对城市规划、管理以及道路、给排水、住房、休闲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高领导和管理城镇的能力, 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

(五)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职责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增加了新的内容, 拓展了新的领域

这次机构改革, 把住房问题列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首要职责, 强化了政府对解决住房问题的责任, “城乡”二字, 凸显贯彻统筹城乡的发展方略, 这些, 标志着建设部门由单一的专业部门, 转变为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的重要部门, 进一步提升了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组建设立, 是全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新起点、新纪元, 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强城乡统筹、推动科学发展、注重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进一步增强做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更加注重城乡统筹, 更加注重科学发展, 更加关注民生。

三、突出重点, 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

今年, 我区要继续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 投资将进一步扩大, 改善民生的位置将更加突出。作为赋予住房保障和统筹城乡发展新职能的住房城乡建设部门, 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住房保障, 加强城乡统筹, 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 着力强化城乡规划调控作用, 促进城镇化发展

推进城镇化, 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 已成为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和重要抓手。要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发展,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1. 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调控引导。

要加快推进和依法编制城乡规划。进一步优化城市总体规划, 加快编制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加强城市设计, 塑造城市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颁布实施, 把城乡规划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重大项目规划选址管理, 将重大项目纳入城乡规划加快建设;要完善规划督察员制度, 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2. 加快中心城市 (区) 发展。

要加快南宁五象新区、柳州柳东新区、桂林临桂新区和其他大中城市新区建设。把工业园区、开发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建设, 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 产业向城镇集聚, 打造一批强市强镇;要按照“完善功能、突显特色、提升品位、优化环境”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中心城市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 完善城市功能。要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在设区市全面开展“数字城管”建设, 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提高城市服务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3. 加快发展县城和小城镇。

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加快编制县域城镇总体规划, 尤其是建设中的主要交通干线节点城镇建设规划, 着力解决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加快发展县城和重点镇;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购房落户政策, 推动农民工向城镇有序转移;要实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进一步完善以小城镇为依托、中心村为节点的县域村镇规划布局, 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 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二) 着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住有所居”的目标。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不仅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更涉及民生。各地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稳定房地产市场, 实行省级政府负总责, 市县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力度, 推动我区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1. 加强廉租住房保障工作。

2009年, 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各市签订了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状, 并将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列入自治区人民政府10件为民办实事之一。我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完成了目标任务。其中, 各项指标任务完成较好的南宁、柳州、玉林、防城港、崇左、桂林等7个城市, 自治区人民政府将给予奖励。今年的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十分繁重。做好廉租住房保障工作, 关键是加强领导和抓好落实。各级政府作为责任主体, 要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协调有关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按照廉租住房保障规划, 确保廉租住房建设用地和配套资金,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 增加廉租住房供给, 将廉租住房保障范围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2. 加快政策性住房建设。

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力度, 把经济适用住房保障范围逐步向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扩大。要加大危旧房改住房改造力度, 完善危旧房改住房改造配套政策, 抓好危旧房改住房改造项目审批、建设工作。要将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的惠民工程, 并与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结合起来, 尽快出台《推进我区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实施意见》, 加快推进城市、国有工矿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积极开展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住房建设试点, 增加普通住房供应, 多渠道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3. 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

农村危房改造对我区巩固国防、安定边疆、加强民族团结、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大意义。2009年, 中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农村危房改造任务8.3万户, 各地加强领导, 克服困难, 全面完成了这项量多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任务。今年我区计划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万户, 任务更加繁重。各地要高度重视, 把农村危房改造与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城乡风貌改造等结合起来, 突出抓好加强领导、建立机构、配套资金、落实责任、督促进度和强化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要按照倒排工期、确保如期完工的要求, 全面完成这些为民办实事任务。

4. 加强和改善房地产调控。

要完善住房消费金融、税收政策, 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用地供应, 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开发建设。鼓励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房地产业, 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城安居就业, 扩大市场总体规模。规范发展住房二级市场, 盘活住房租赁市场。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 完善商品房开发管理和预售等制度;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三) 着力推进节能减排, 促进城乡环境改善

节能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既是实现我区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 也是深化拓展“城乡清洁工程”, 改善城乡环境的重要内容。

1. 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2009年, 我区城镇生活污水垃圾设施建设工作, 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下, 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 玉林、柳州、桂林3市, 陆川、北流、平南、隆安、临桂、荔浦、苍梧、岑溪、田阳、平果、凌云、合山、宜州、凤山等14个县市, 项目建成或进展较快, 在此予以表扬。今年是我区实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计划的最后一年, 所有市县和国家级园区都必须完成污水垃圾处理厂的建设任务, 全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超过60%, 力争达到70%。各地要全力以赴, 创新投融资体制, 拓宽投融资渠道, 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参与项目建设;加强项目施工组织和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确保所有列入计划的污水处理设施在2010年6月底前建成, 垃圾处理设施在2010年年底前建成。

2. 推进建筑节能。

要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促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和改造。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 组织推广绿色建筑试点示范工程。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 力争我区今年新建建筑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95%。加大淘汰落后砖瓦产能力度, 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确保“十一五”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

3. 继续加大“城乡清洁工程”实施力度。

要以第七届市容“南珠杯”竞赛活动为载体, 完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向乡镇拓展延伸, 加强建制镇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中转站的建设, 组织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试点, 提高村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四) 着力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推进城乡特色塑造

提升形象和品味, 塑造城乡特色风貌, 是加快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区自然生态优势突出, 我们要加快塑造城乡特色, 建设山清水秀、海碧天蓝、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城乡环境, 促进我区发展。

1. 加强城市特色塑造。

充分发挥广西山、水、绿的自然生态优势, 挖掘城镇的历史文化内涵, 坚持特色立城、绿色建城, 在城市建设中, 体现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尽量做到不砍树、不推山、不填水, 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打造特色宜居城市。加快南宁市“一江四湖”水系建设, 打造南宁“中国水城”;完善桂林“两江四湖”、柳州“百里柳江”生态休闲景观带建设, 打造桂林、柳州山水生态历史文化名城。实施“差异化”城市建设, 加强其他城市的自然生态保护、历史文脉传承、功能结构完善、景观形象打造、文化内涵塑造, 凸显城市特色, 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大力推进城乡风貌改造。

组织实施城乡风貌改造, 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 是统筹城乡发展、塑造壮乡建设特色的重要内容, 也是改善城乡环境、保障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各地要高度重视。要按照“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规划先行、示范带动”的原则, 多渠道整合资金, 加大投入, 以改造“竹筒房”为重点, 结合村镇公共设施配套和农房建设, 抓好菜单式管理、标准件建设, 全面推进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 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四、转变作风, 努力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一) 要抓好统筹协调工作

所谓统筹, 一是指城乡要统筹, 善于把握大局, 努力推动城乡建设的统筹发展;二是指部门要统筹, 建设工作涉及诸多部门, 各级政府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善于统筹部门工作, 协调部门关系, 形成部门合力, 推动工作开展;三是指工作要统筹, 建设工作涉及面广, 工作量大, 要善于抓住重点, 真抓实干, 逐步推进。需强调的是,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今年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一项重点工作,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在深入研究“十二五”重要指标、重大项目、重大政策措施的基础上, 创新规划理念和编制方法, 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加强与国家住建部以及自治区有关部门的衔接, 抓紧修改完善基本思路, 抓紧组织起草规划纲要, 抓紧做好相关专项规划编制。

(二) 要加强项目督查, 认真抓好落实

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的2010年为民办10件实事中,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占了安居工程、城乡风貌改造两大项, 涉及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城乡风貌改造三大块工作;加上廉租住房、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工作, 全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地要围绕自治区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 建立健全联合督查、专项督查等机制。自治区要组织联合督查组, 重点督查项目进展、资金到位、工程质量、施工安全、资金使用等, 及时掌握情况, 协调解决问题, 推动项目建设。要健全工作机构尤其是廉租住房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落实工作责任, 提高工作效率, 严格责任追究。要把上述工作纳入自治区绩效考核范畴, 必要时启动问责程序, 追究地方领导的责任。

(三) 要从严治政, 加强廉政建设

各级各部门要更加注重反腐倡廉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建设优质工程、安全工程、阳光工程、廉政工程的相关文件精神, 强化专门监督和全过程监督, 切实把“四个工程”的要求贯穿到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确保办成事、不出事。

在全区发展改革暨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批准,我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将于今年全面实施,下面,我代表省教育厅讲3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2015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根据中央部署和我省实际情况,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两厅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启动了我省改革的准备工作,现在改革实施方案顺利获得批准,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全面推动改革工作。

第一,深刻认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现行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与教师队伍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中央决定率先在中小学领域开展职称改革,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亲切关怀。通过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体系,并将最高职务等级设置到正高级,进一步拓宽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使他们首次拥有了和教授、研究员一样的职业发展空间。这是对现行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的突破和创新,是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的重大举措,既符合中小学办学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也符合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动力。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吸引高素质人才到中小学幼儿园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培养造就中小学领域的教育教学专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二,准确理解逐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涉及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切身利益。为了切实把这件好事办好,2009年,国务院按照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的原则,首先选择在潍坊、松原、宝鸡三市开展试点,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拥护。2011年,在总结经验、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又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试点,各省市在两部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扩大试点工作,为全面改革探索了路子,验证了全面推开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15年,决定在全国全面推开改革。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又体现了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高度负责和深切关怀。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做好我省改革工作。

第三,切实增强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责任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2012年我省通过认真遴选,确定了大理、玉溪、临沧为开展改革试点的地区,经过3年实践,3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工作基本入轨。2015年,两厅拟定了全省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过渡办法、岗位设置办法、评审条件、评审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按期报国家审批。2016年,实施方案获得批准,全省除试点地区外,各地接下来将面临人员过渡、岗位设置、申报推荐、评审聘任等诸多环节,涉及100个县区、46万余名教师,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再加上各县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教师队伍状况有差异,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也会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高度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改革相关各项工作,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改革,做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建设者,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取得明显成效。

二、立足实际,抓住关键,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重点是在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4个方面做出政策调整和制度完善。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准确理解“五项基本原则”和“四项主要内容”,牢牢把握住依靠教师、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这一关键环节,充分遵循教师成长规律,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才能真正“为中小学聘用教师提供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第一,立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就是要更加充分地发挥教师职称评聘在推进教师职业发展、提高教师能力水平方面的政策杠杆作用。各州市、县市区要准确把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指导意见》和省《实施方案》的精神,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对现有在岗中小学教师,要认真梳理,按照对应关系,办理好过渡手续。要以评聘正高级教师和小学幼儿园新增副高级教师为契机,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支持体系。尤其要按照培养造就教育家的要求,严格把握正高级教师的标准条件,提高评聘工作的质量水平,切实把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群众公认、在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选拔出来。除普通中小学外,要特别关心幼儿园、特殊教育等学校教师的成长;除基础骨干课程外,要特别注重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养,使他们真正成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

第二,宽严适度,突出实绩导向,不断完善教师职称评价标准与评价机制。发挥好教师职称评聘在中小学教师管理工作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是改革工作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根据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条件,我省从符合本地教育发展实际的角度,拟定了细化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并在试点地区使用了3年,其间不断修订完善,现已基本成熟。各州市、县市区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注重师德表现、注重教育教学工作实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改进、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的“四个注重”要求,将教书育人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切实改变过去在职称评聘中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工作,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在评聘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说课讲课、面试答辩等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评价方式,让教育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得到充分展示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组织评审过程中,要选好评审专家,规范评审程序,增加评审工作透明度,全面推行评审结果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广大教师以及社会的监督。

第三,切实落实向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是推动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鼓励教师长期扎根办学条件艰苦的教育教学岗位,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将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作为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提出乡村教师评聘职称时不作外语成绩、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我省中小学教师系列评聘原来就不要求外语成绩,今后也不要求。另外,2014年省委1号文出台后,我省就及时进行了相关政策调整:一是乡镇教师评聘高级职称不受岗位数额的限制,二是取消了原来评聘高级职称必须提交论文的要求。我省新的评审条件中,还明确了乡村学校任教满3年的教师可优先申报推荐。这些改革措施,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广大乡村教师的关心和重视。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认真遵循,严格落实,除了继落实城镇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原则上要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规定,还要综合考虑村小和教学点的实际,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评审标准,切实落实向乡村教师倾斜的政策要求。

第四,统筹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现职称制度与岗位设置等各项改革的配套衔接。要将职称制度改革放在统筹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中去谋划、去实施,做好与编制管理、岗位设置、绩效工资等各项改革的配套衔接,尤其要做好职称制度改革与岗位聘用制度改革的有效衔接。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坚持聘任制和岗位管理的改革方向,我省自2012年就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职称不再搞评聘分开,各地也不得再进行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有的县区实行过“评聘分开”政策,可能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对那些取得任职资格,但未作相应聘任的人员,要耐心细致做好政策解释工作,进行妥善处理解决。改革过程中,还要做好教师职称晋升评价与绩效考核评价的有效衔接,进一步研究完善教师考核的有效办法,使职称晋升考核与绩效考核相协调、相统一。我们要把好事做好,就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妥善做好新老人员过渡和新旧政策衔接工作,避免出现新的矛盾与问题,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确保改革工作平稳顺利实施

各州市、县市区要坚决贯彻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精心谋划、稳妥实施,确保改革工作平稳顺利推进。

第一,要学习到位,深刻领会改革工作的精神实质和政策要求。这次改革,是对实施了30年之久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重要变革和制度创新,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吃透政策精神,掌握具体操作办法。各州市、县市区要精心设计,周密部署,把思想和行动自觉地统一到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深化改革的文件规定和工作要求上来。

第二,要组织到位,建立健全改革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各州市、县市区要抓紧完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立健全、不断完善有利于推进工作、提高效率的改革工作运行机制和协调机制。各级人社、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各级教育部门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充分发挥联系教育教学业务,熟悉教育教学专家和一线教师的优势,充分掌握本地中小学情况和教师队伍状况,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实施。

第三,要落实到位,保证实施方案的顺利进行。各州市、县市区要根据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本次会议部署,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教师队伍状况,认真培训好相关工作人员,层层抓好落实工作,根据改革后新的职称制度体系,做好人员过渡、岗位设置、组织评审、岗位聘用等一系列环节,确保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全区发展改革暨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二季度经济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年4月12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区各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全力促进我区民营经济加速发展;二是总结分析一季度以来全区经济的运行情况,研究部署二季度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继续保持和提升我区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实现上半年“时间过半、任务超半”。下面,我根据区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的意见,讲二个问题。

一、解放思想,乘势而上,大力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区各级认真贯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民众自主创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全区民营经济发展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区民营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经营领域逐步扩大,结构层次明显提升,贡献份额不断提高,成为我区发展最快的经济增长点。至~年底,全区共有各类民营企业5721家,完成销售收入230.3亿元,从业人员超11万人,分别占到全区的70%、71.9%和83%。可以说,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生力军,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为富民强区和“两个率先”作出了重大贡献。

正是基于民营经济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从去年上半年开始,省、市都就加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组织党政代表团赴浙江等地考察取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更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充分说明:各级政府对民营经济的健康成长正在给予更多的关注,民营经济迎来了新的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联系我区的实际,我区的民营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并开始显露出较强的发展潜力。突出地表现在:一是一部分由上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通过磨合、发展和扩张、提升,正在孕育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原有的工业主体产业在经历了市场经济洗礼后,通过自身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不断创新,正在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三是随着我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的逐步交融发展,为民营经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制约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人才、资金、政策等因素正在逐步改善,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朝着更加宽松的方向发展。因此,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是我们顺势而为的必然之作。在机遇面前,我们一定要乘势而上,加大力度,推进我区民营经济的加速发展。

(一)确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调整和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和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加快经济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实施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民资外资“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继续重视抓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同时,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到更加突出地位,自觉确立起抓民营经济就是抓发展的强烈意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兴起全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高潮。加速发展民营经济,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三点:一是要进一步认识发展民营经济在建设“两个率先”新锡山中的地位作用。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强区经济、动力经济。加快建设“两个率先”新锡山,富民是难点、是关键、是根本。民营经济源于民众,植根本土,产权清晰,机制灵活,最有条件成为创造民众财富、实现“两个率先”的生力军。因此,如果没有锡山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就难以为“两个率先”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锡山就难以顺利实现“两个率先”新锡山的宏伟目标。二是要清醒认识到我区在发展民营经济上存在的不足。我区在加速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民众的创业激情还没有充分激发,全民创业、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的城市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型、龙头型、科技型、品牌型企业还不多,能够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企业还不多;企业结构层次还不高,名牌产品数量相对较少,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不高;外向开拓不足,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相对较弱;市场与产业互动的能力不强,除车辆行业外,还没有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交易市场,营销方式创新不够;创业环境还不够宽松,政府管理有待于加快创新。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三是要全力突破制约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思想、政策和体制瓶颈。要坚决破除“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观念,引导、激发我区的民营企业家进一步开阔思路、开阔眼界、开阔胸襟,在创业发展上敢为人先,在发展规模上做大做强,在经营效益上争创一流,敢于到国际市场比强弱,与世界知名企业争高低。要坚决纠正政策规定落实不到位的现象,牢固树立“服务为本”思想,变“与民争利”为“为民谋利”,努力营造有利于民众创业、民企成长的良好政策环境。要坚决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加快推行“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理顺关系,健全网络,形成健全、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二)突出抓好现有重量级、超规模、高水平民营企业的提升扩张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已经拥有了一批如红豆、兴达、众星等在同行业中有一定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和民营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形象,支撑了一方的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必须突出重点、加强帮促,以现有重量级、超规模、高水平民营企业的扩张发展来提升全区民营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和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一是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机制创新。要引导企业逐步打破产权封闭的模式,有条件的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快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重点民

营企业的产权结构由单一化、个人化向多元化、社会化转变,组织形式由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向公司制、股份制发展。鼓励引导民营企业采取联合重组、相互参股等办法,做大做强。二是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发展。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鼓励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结合,共建技术中心,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实施名牌战略,争创国内和国际知名品牌。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扩大与外资企业和世界著名品牌的配套协作,融入跨国公司生产、营销体系。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加快“走出去”,不断扩大产品出口,开展境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要支持民营企业推进管理创新,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重点民营企业的帮促工作。要围绕树立一批“领跑型”企业、提升一批“优势型”企业、抓好一批“支撑型”企业、培育一批“后劲型”企业的发展要求,排队帮促,提升企业发展目标规划,明确新的发展定位。要充分发挥政府和机关部门的职能优势,帮助重点民营企业搞好扩张提升发展的规划实施工作,切实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到位,促其加快做大做强、做精做专,尽快形成我区的支柱企业群体。

(三)充分激发“全民创业、家家致富”的社会活力。民众自主创业、艰苦创业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要努力发扬锡山人民智慧勤劳、诚信务实、善办实业的优良传统,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全社会着力培育全民创业精神,树立“劳动为本、创业立身”的时代意识,形成“崇尚创业、敢于创业、艰苦创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有利于民众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把一切有能力创业的人才解放出来,使千家万户的创业热情和冲动充分发挥出来。要大力培植民营经济发展主体,努力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发展一、二、三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形成全区民营经济竞相发展、各业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要建设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进一步降低企业发展门槛,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改进服务方式,规范管理执法行为,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使企业轻装上阵。机关各部门要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全力推行“首错告诫制”。要形成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依据市场经济原则,加快清理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规定,严格执行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使民众放心投资,放胆经营,在全区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民众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真正把我区建设成为民营经济的最佳成长发展区,使民营经济成为重要的发展后劲和增长主体。

(四)切实加大激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省、市、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不少民营企业反映,我们在政策支持和落实方面还存在差距。这里面既有政策不够完善的问题,也有政策落实不力的问题,主要是有的部门不够主动,企业不够了解,落实没有到位。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落实力度。最近,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的发展实际,区委、区政府将研究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更快发展的意见》及三个配套政策意见。区委、区政府出台这些政策的主要着眼点,是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竞争和服务良好的发展环境,取得一视同仁的社会地位。主要是在五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二是加快构建公平竞争平台;三是切实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和减少行政事业收费;四是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财政扶持力度;五是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这些政策在制定出台前,区有关部门已经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协调工作,形成了一致认识。希望各职能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特别是要统一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带头落实政策,搞好服务。对与本部门有关的政策措施,一定要全面兑现,不打折扣;该放的权要坚决放下去,绝不允许擅自截留;政策规定放的要坚决放到位,绝不允许以政策之利谋取部门之私,以确保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企业,充分释放政策的巨大能量和积极效应。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职能部门自身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需要协商的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区委、区政府将对执行政策的情况加强督查,对落实不力的要公开批评,对以权谋私的要追究责任。

(五)着力主攻区内外民资的引进投入。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全社会对民间投资的重视,国内民间投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已经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各级要紧紧抓住当前民资涌动的大好时机,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式,跨区域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民间资本,全力拓宽民资吸纳范围。一是积极推动本地民资的发展。要激活区内闲散资金,加快资本要素的集聚,培育壮大发展民营经济的根植动力。要鼓励有一定规模实力的企业,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搞好产业延伸和合作,加快裂变扩张,组成以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为纽带的民营企业集团。二是做好区外民资的招商引资工作。要积极利用我区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地缘、区位和市场优势,进一步策划好、组织好针对民间资本的专题招商推介活动。要将眼光瞄准民营经济发达地区,顺应区外大集团、大企业的转移扩张要求,积极做好民间资本对接服务,着力引进一批高质量的资金、技术和项目,扩张民营经济总量,提升发展层次。三是做好退城进园产业的承接工作。要加强与无锡市产业布局调整的承接,大力吸引无锡城区退二进三转移出来的企业到我区投资发展,同时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这部分企业的改组改造,用足用好国有、集体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资源,使之成为民营经济新的培养基,为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固本强基的作用。

(六)加快推进各类民营经济发展的载体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要全面提升民营企业在开发区和各镇工业集中区中发展的规划引导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产业配套能力,通过提供各种便利举措和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集中建造或承租标准厂房,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密度,促进企业集群、产业集聚,进一步集约利用土地,增强民营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发挥各类科技载体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锡山新材料基地、“863”计划成果产业化

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筹建民营企业科技孵化园区。鼓励民营企业积极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申请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鼓励专家学者以科研成果、技术入股民营企业,或在民营企业兼职,逐步将我区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民营经济创新创业基地。三是优化服务载体建设。要严格执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规定》的“十不准”要求,即不准乱收费、不准乱罚款、不准乱摊派、不准乱检查、不准推诿扯皮、不准擅自设立行政许可事项、不准强迫实行招标投标、不准强迫代理、不准指定供应商、不准刁难报复企业。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效率,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七)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一是进一步强化对民营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委将建立民营经济发展协调机构,以加强对全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导、协调和研究工作,把握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工作目标,并通过定期分析研究全区民营经济的运行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阶段性工作措施。二是加强与有关行业的沟通、争取工作,提出改进和解决的建议和办法,发挥好政府职能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要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理力度,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区建立区四套班子领导与重点民营企业挂钩联系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和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大帮扶力度,希望区、镇二级领导干部都要认真落实好这一制度,切实发挥好帮扶作用。三是加快行业协会的发展。要发挥和完善行业协会对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利益的功能。建立保障行业职能顺利实施的制度体系,确立行业协会地位,保障其机制的正常运转以及对成员企业的有效监督和自律。要制定鼓励行业协会发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专项政策措施,明确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关系。要赋予行业协会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自治权,使之具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能力,真正成为民营企业自愿参加、组合的自律组织。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需要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像重视开放型经济发展一样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部门、各单位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协调一致,齐心协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努力使我区的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兴起新的高潮。

二、坚定信心,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二季度经济工作

今年以来,全区各级紧紧围绕建设“两个率先”新锡山的总体目标,按照“全面开放、整体开发”的要求,抢抓先机,奋力开拓,全区经济发展“走势健康、开局良好”。预计一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亿元,同比增长16.1%;营业收入158亿元,增长38.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亿元,增长78.5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2亿元,同比增长65.8%,其中工业投入13.6亿元,增长91.2%;外贸供货额15.81亿元,增长21.33%;自营出口总额0.89亿美元,增长56.69%;协议注册外资3.54亿美元,增长73.9%;到位注册外资1.84亿美元,增长117.8%;全部开票销售收入109亿元,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3亿元,增长12.5%。一季度经济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经济协调增长。一季度全区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6.5亿元,增长46.6%;全部工业开票销售78亿元,增长30%;工业用电增长38.5%,工业增加值增长38%,工业利税增长28%。规模企业和支柱产业的支撑拉动作用继续增强,全区60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7.3亿元,占到全区总量的70.8%;新材料与电子、精密机械与车辆、高特纺织与服装三大产业的经济总量占到全区总量的76%。

二是招商强势推进。一季度全区新批外资企业62家,其中超3000万美元项目13个、超千万美元项目28个,投资总额6.45亿美元。目前,正在办理审批的外资项目20个,其中投资总额超1亿美元的项目3个。内资引进取得了重大突破,总投资超30亿元的清华同方、超10亿元的东方国际轻纺城等一批重大内资项目落户锡山,这些项目的引进,将极大地优化和提升我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层次。

三是商贸服务活跃。一季度克服粮油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保证了消费品市场的供求两旺。预计全区完成三产增加值16.5亿元,同比增长16%。市场集聚的洼地效应越趋明显,一季度东亭和东北塘通江两大道口商贸市场共完成营业收入20.67亿元,同比增长20%,无锡大明不锈钢预计一季度可实现销售10亿元,同比实现翻一番。重点市场建设积极启动,东方国际轻纺(服装)城、大明不锈钢市场二期、南方物流、宏普金属材料市场、鸿山家具城等重点市场将相继开工建设。

四是发展环境趋优。平稳实施了部分镇行政区划的调整,整合新的发展板块。继续推进锡山城区板块式改造建设,华夏路等骨干道路的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积极推进东部片区的开发建设,锡东大道已完成主体工程的30%。城镇绿化美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深化,城市形象进一步改善。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工作全面启动,工商、税务登记整建制纳入区行政审批中心,初步建成“市场准入”一条龙审批新机制。

五是精神状态振奋。全区干部群众面对资源紧、政策严、要素缺的新形势,坚持加快发展信心不动摇,坚持全年目标不动摇和工作措施不动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思考并勇于破解各种难题,力争统筹发展、加快发展,全区上下呈现了心齐、气顺、劲足抓发展的生动工作局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竞争发展的优势还不强。经济结构、产业层次和发展格局还不适应统筹发展、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水平还不高,竞争发展的优势还不强。二是要素制约矛盾突出。以电力、土地资源、原材料、货币信贷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要素的供求矛盾进一步突出。同时,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将进一步增加企业成本尤其是地方财政支付压力。三是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征地拆迁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影响了建设和发展的进程。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在下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中高度

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

当然,我们也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继续向好。在一季度取得开门红的基础上,各级要立足全年发展目标任务,围绕加快扩大经济总量、加快提升经济集约发展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增强竞争能力和致富群众等工作重点,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把握全局、突破重点,确保上半年“双过半”。重点要切实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在经济工作中确立统筹发展、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增强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总的是要求各级按照能快则快的发展要求,在保持现有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作为基层的领导同志,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深化发展思想,提高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契机,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振奋发展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开放、整体开发”战略,并联系各自的发展和工作实际,进一步深入思考和准确定位好各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方向,科学把握和处理好加快发展与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使各方面的工作更具科学性,更体现长远性,更能确保可持续性。只要我们在这方面的思想认识提高了,我们的发展信心、发展动力就会更足,就一定会使我区的发展更加健康、活力更强,就一定会在更加长远的发展竞争中体现更强的优势和潜力。

(二)努力突破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充分提高现有企业的产出增量。政府的最大职能是服务,而目前服务的最大体现是如何帮助企业解决要素制约,抓好现生产,提高企业的产出增量。各镇、各部门要认真研究这一新的发展形势,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最大限度地缓解生产要素的供需矛盾。在用地方面,要在继续尽最大努力争取用地指标的同时,加大现有土地资源的调整和整合,按照急需先用、择优供地的原则,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在用电方面,要加强和改进供电工作,抓紧做好厚桥变、东亭变、羊尖三房变、东区大坝变、健鼎变等电力设施的建设扩容,确保今年我区的重点变电设施按期建成使用;严格落实企业用电错峰管理,引导企业通过避峰用电、添置发电设备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弥补用电缺口。在原材料方面,要鼓励企业建立原材料基地,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原材料成本;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技术改造等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和手段,减少生产损耗,有效缓解原材料价格上涨波动带来的影响。在服务对象上,要重点帮助608家规模型企业和181家增量型企业做好生产要素的调度平衡工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要素条件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激发企业产出增量的潜能,以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确保“双过半”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加强招商引资攻势,不断提高内外资引进规模和水平。在下阶段招商引资工作上,我们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开发区在引进重大项目上的良好效应,继续加强对重大项目的招商攻势。随着国家对土地管理政策的强化,开发区要适时调整开放开发的理念和思路,走内涵提升和环境优势致胜的开放开发新路子。要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工作,提高单位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密度,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在对外招商的重点方向、重点策略和力量组织上,要把重点放在特色产业的培育和集聚上,放在现代终端产品制造企业、高科技高产出企业的引进上,放在带动效应明显的大型市场的建设推进上,放在城市化环境的进一步美化优化上。要按照引进重点内外资项目的目标任务,抓紧落实主攻措施,使开发区不仅成为全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龙头,而且要成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和示范。二是组织好重点对外招商活动,推出新的发展载体和板块。要在做好并镇后续工作,重新规划定位重点工业集中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二季度区、镇将要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对外招商活动,托出发展载体,打响地方发展品牌,争取在镇级的对外开放水平上实现较大的突破,形成东西并进、联动发展的良好发展局面。本月下旬,区里将组织赴温州、厦门两地举办投资说明会,各镇一方面要积极参与配合,另一方面要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大做招商文章,扩大引资成效。三是主动加强与无锡市区工业企业的对接。要紧紧抓住无锡市区工业布局调整的有利契机,主动出击,加强与市区工业企业的接触,推出我区的发展优势,争取更多的市区工业企业转移到我区发展,从而较好地降低我区的招商成本,缩短产业集聚和经济扩张的周期。四是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服务工作。要切实抓好已签约外资项目的开工建设和资金到位,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引进以后的推进服务工作,特别是项目建设的前期服务工作。这是我们投资服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区加快扩张经济总量的重要工作环节。各地要加强工作力量,强化项目建设的协调推进机制,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中有关问题的协调和解决,尽快发挥重点项目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促进作用。

在全区发展改革暨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一要增强发展意识。工业是经济增长的“总抓手”,财税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综观今年一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万元、利税##万元,同比分别增长##%和##%;全口径财政收入##万元,同比增长##%,可谓实现了“开门红”,为全年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是“##”的起步年、攻坚年,化蓝图为现实,财税是首要指标,工业是主体支撑;易潜能为增势,大好时机在前,氛围日渐浓郁。各镇、各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务实贯彻县委决策和本次会议精神,树牢“推进县域工业升级、培育壮大财税经济,是立县之本、兴业之基、富民之举”的意识,增强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从“##”的大局着眼,从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现实出发,激流勇进,紧逼加压,实干争先,争创工作新业绩,再掀发展新高潮。

二要善抓发展关键。发展只争朝夕,务求科学有效。我们要借此次会议的东风,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具备战略眼光和开放思维,凸显主题,明确定位,瞄准关键处,找准发力点,力求科学、统筹、快速发展。要善于抓大事,围绕深化“工业兴县”,加速培植##工业园和##加工园区等增长亮点,推动产业集群化;突出大上工业项目,善于包装、整合,积极链式发展,促进产业、产品配套成龙,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扶强做大骨干企业,激活内源,巧借外源,不断把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强,提升市场竞争和抗御风险能力;做好要素供给,缓解瓶颈制约,推进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合理配置、有序利用,有力、有效保障发展。要把财税作为一项硬指标和硬任务,科学生财、聚财、理财,不仅只停留在数字的多和少,而要追求质量的好和优;不搞“竭泽而渔”式增长,而要追求“源远流长”式发展,使工作见高水平、有新成效。

三要倡行真抓实干。再宏伟的蓝图,不付诸行动也只是白纸一张。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这次会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抢机遇,使拼劲,用全力,干好工作,抓好发展,确保全年任务顺利完成。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按照既定部署和分工,履行分内职责,抓好分管工作,拿出具体措施,说到做到,干必干好,促进各项工作创造性地落实。要坚决做到形式主义的东西不搞、徒有虚名的荣誉不争、没有效益的事情不干,不搞“花架子”、不玩数字游戏,以真抓实干推进工作登台阶、上水平,把政绩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努力使自己所干的事业经得起人民检验和历史考验。

四要形成工作合力。“众人划浆开大船”,实现今年经济计划和财税工作目标,不应仅凭经济发展改革、财税部门的“一己之力”,而是要靠全县上下团结一心促发展、齐心协力抓落实。各部门要树牢“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打破部门和局部利益,识大体,顾大局,步调一致,协作配合,形成同舟共济、勇挑重担、争创一流的工作合力;要多为工业和财税经济发展出力献策,腾出时间和精力谋中心、抓重点,领导精力重点倾斜,人力财力重点投放,困难问题重点解决,统筹施力,搞好服务,创优环境,更好地服务全县工作大局。特别是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更要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之机,团结和谐,实干奉献,有为有位,在推进工业振兴、财税增长的实践中勇当先锋、彰显先进。

在全区发展改革暨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解放思想真抓实干

努力开创建设甘肃和西部工贸旅游经济强区新局面

(2007年3月6日)

同志们:

年前,市、区相继召开了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对今后五年的发展作了很好的谋划。特别是市党代会确定的“推进新跨越、建设新平凉”和区党代

会提出建设甘肃和西部工贸旅游经济强区的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民心、顺民意,赢得了全区上下的广泛赞同和一致拥护。区委、区政府召开这次区委二届二次全委(扩大)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目的就是认真贯彻市、区党代会、人代会及全市经济工作会、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区上下按照“当好排头兵、工作创一流”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以建设甘肃和西部工贸旅游经济强区为目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三大经济(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劳务经济),突显四大产业(商贸、旅游、肉牛、果菜),突出四个加快(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全力建设10大重点项目,实施10项惠民工程,抓好6项重点工作,努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构建小康崆峒、和谐崆峒奠定坚实的基础。

刚才,兑现了2006年经济目标责任书,表彰奖励了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签订了2007年经济目标责任书。孟区长代表区委、区政府回顾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全面安排部署了今年的各项工作。孟区长的讲话是经过区委常委会议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形成的,充分体现了市、区党代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市委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全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在,蓝图已经绘就,任务非常明确,关键就是要抓好落实。下面,根据区委常委会讨论意见,我就如何抓好落实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以观念创新的领先推进新跨越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发展。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经济的大发展;没有观念的大转变,就实现不了发展的大跨越。我们要加快建设甘肃和西部工贸旅游经济强区,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发展。

一是坚持在更新观念中解放思想。近年来,我区改革开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思想观念上的许多问题,已经对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形成了阻碍。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个“怕”字上,干事怕担风险、怕担责任,政策允许的不敢抢,没有政策的不敢闯,没有先例的事情不敢做,满足现状,盲目乐观,思想解放往往讲在理论上、讲在会议上、讲在文件上、讲在口头上,行动上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坐失了许多发展良机。这些问题虽然表现在部分人身上,影响的却是全区改革发展的大局。我们要领先推进新跨越,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决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谋划未来,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经济,用开拓创新的思路推动发展。要坚决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小生产意识,跳出崆峒看崆峒,横向对比找差距,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要坚决摒弃怕担责任、怕担风险、明哲保身的思想,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对看准了的事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于一切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措施,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要放开手脚去干,要敢干别人没干过的事,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干事多,难免就有失误。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讲,我们宽容探索中的失误,允许创新中的曲折,旗帜鲜明地为大胆干事的人撑腰,为开拓创新的人助威。

二是坚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发展。目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以人均GDP突破1200美元为标志,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层次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仍然困绕着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简单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行,模仿发达地区的模式也不行,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以更宽广的眼界去审视新形势,用创新发展的办法破解难题。在区域发展上,我们要坚持以泾河川区的领先发展,带动北部塬区跨越、南部山塬区突破。当务之急,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劳务经济,全面提升商贸、旅游、肉牛、果菜四大产业的开发层次和水平。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劳务经济是强区富民的重要载体,四大特色产业能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这个道理我们必须清楚,只要我们把握住了这些重点,就等于抓住了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关键。在具体工作中,各乡镇、各部门都要对自己的工作定位认真把握,坚持用新思维、新观念谋划各项工作,只要看准了、决策了的事情,就要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大家都知道,我们在泾河川种植结构调整上下了不少功夫,费了不少力气,但总是成效不大,为什么呢?我认为,除

了群众的“小农意识”严重、只讲眼前利益的因素外,关键还是我们的思想不够解放、方法机制不够灵活。今后,我们能不能围绕增加土地附加值,探索一种新的机制,搞一些试验田,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推进土地合理流转,突破“地制”束缚,以资本作媒介,以市场为载体,大力吸引外乡外县外地的能人落户创业,使土地“流动”起来,向种田能手、种果种菜能手

集中,通过扶持鼓励产业大户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典型,示范带动,引导农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地闯、大胆地试。

三是坚持在推进经济社会新跨越中解放思想。建设甘肃和西部工贸旅游经济强区,构建小康崆峒、和谐崆峒是今后五年的发展主题。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必然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压力,我们必须通过解放思想来寻求解决问题和冲破阻力的新办法,必须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用发展解决问题,用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排除各种干扰。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就是要以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树立资源共享理念,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聚集优势,积极构建区内外原料供应、区内加工增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要突出新农村建设,按照人均1头牛、1亩草、1亩果菜、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的“四个一”目标,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抓项目、办实体,培育扶持种、养、加等产业大户,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鼓励引导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增加收入;进一步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开拓农村市场,支持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始终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该管的坚决管住,该放的坚决放开,凡是社会能办的事一律交给社会,凡是市场能办的事一律交给市场,凡是企业能办的事一律交给企业,放活一切市场主体,放手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加快建设甘肃和西部工贸旅游经济强区,需要集中全区人民的智慧、凝聚全区人民的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凝心聚力,实干攻坚。因此,要大力营造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全社会创业的良好环境。倡导广大干部群众“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积极兴办企业,领办项目,扩大经济总量,着力建设“政府鼓励创业、干部带头创业、群众竞相创业”的创业型社会。

二、抢抓机遇,招商引资,以项目建设的领先推进新跨越

项目既是凝结资金、技术、人才的有效载体,也是扩张经济总量、加快发展的强力增长点。经济要发展,项目是关键。没有项目就没有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就业、没有税收,也就没有和谐,一切都无从谈起。全区上下必须牢固树立项目为纲的思想不动摇,以项目论功过,用项目看干部,靠项目促发展,把上项目、上大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一是要用足用活政策,抢抓机遇争项目。政策就是项目和投资的导向,就是上项目的决策依据。全区上下在全力抓好今年各类在建项目的同时,要积极适应国家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下大功夫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抢抓政策机遇,把谋划论证的重点放在国家支持的交通、电力、水利、生态、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项目上,放在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联度高的煤化工、新型建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工业项目上,放在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以及新产品开发等高新技术项目上,放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关系民生的社会事业项目上,加大项目前期投入,论证、储备、申报和争取一批起点高、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市年度盘子,力争论证一批、推介一批、实施一批、成功一批。同时,要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积极吸引外来资金和项目。需要指出的是,各单位在项目建设上要敢为人先,只争朝夕,大胆地跑,积极地争,放开手脚上项目。我在这里重申,凡是为崆峒区经济建设跑项目、争资金,为全区人民谋利益,只要不中饱私囊,区委、区政府该承担的责任,我们一定勇于承担,绝不包功推过。

二是要创新方式,多出新招引项目。招商引资是抓项目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全区上下都要牢固树立全员招商、全员抓项目、跑项目的理念,进一步拓宽视野,创新方式,在开展以资源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和包装项目招商的同时,突出以诚招商、以环境招商、以服务招商,实现招商引资上项目的新突破。以诚招商,就是要坚持“开放、规范、诚信、双赢”的原则,设身处地、时时处处为客商着想,坚持有诺必践,提高招商引资的信誉度。以环境招商,就是要全力打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让投资者感受到我区的投资环境最优、发展潜力最大,以此吸引更多的资金和项目,实现集聚发展。以服务招商,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手续,缩短服务时限,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办事效率,认真解决具体工作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实实在在地为外来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三是要强化措施,激发活力建项目。要积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对现有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政策规定进行修订完善,从融资、土地、税费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客商发财、有利于促进发展、有利于干事创业的优惠政策,真正做到让利于商、让利于民,真正让投资者感受到我区政通、地利、人和的良好投资创业环境。在激励招商引资方面,不管是崆峒人还是外地人,不管是机关干部还是社会人,只要能招来商、引来项目,都是有功之臣,区上将按照“谁引资奖励谁”的原则给予重奖。严格落实项目抓建责任制,对重大项目要确定县级领导,集中主要精力,组织专门班子,协调调度,跟踪服务,跟踪落实,千方百计组织攻关,提高项目成功率。各乡镇、各部门都要集中一半以上的人员和精力抓项目争取,抓项目实施。实行项目建设月分析、季调度、半年督查、年终考核制度。今后,区上把项目的引进、争取和实施情况作为考核部门、乡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条件,使干部管理建立在以项目为重点的经济工作基础之上,使加快发展建立在项目支撑的基础之上。需要强调的是,在项目的争取、引进和建设上,要把政策用足用活,不要把对策用足用活;要把服务用足用活,不要把管理用足用活;要把责任用足用活,不要把权力用足用活;要把落实用足用活,不要把应付用足用活,坚决克服“重争取、轻建设”的不良倾向,努力树立良好的项目建设形象。

三、创新机制,强化服务,以优良环境的领先推进新跨越

环境是生产力,是聚集各类生产要素的“吸铁石”。全区上下要形成共识,树立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处处是环境的理念,创建服务优、效率高、发展快的崆峒环境。

首先,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优良“硬环境”。紧紧抓住银武高速、平定高速、平西铁路以及750KV超高压输供电工程等重点项目在我区实施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破解难点、营造亮点,着力打造发展硬环境。突出重点,就是要加快实施城区污水回用示范、集中供热、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管道燃气以及住宅小区等项目建设,完善基础功能配套,大力实施“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实施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等级路、学校卫生院建设、泾水北调等工程,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展现靓丽新农村。突破难点,就是要把甘肃平凉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机制,做大做强工业项目,不断扩张工业经济规模,为解决就业和财政增收问题打好基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按照提质扩容、做精做细、突出特色的要求,坚持城乡互动、城乡相融,优先发展中心乡镇,加快建设中心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取得新突破。营造亮点,就是要把崆峒古镇·问道驿站、南山生态公园改扩建、崆峒山凌空塔扶正加固等项目作为提升城市吸引力的点睛之笔,抓紧抓好;大力实施城市背街小巷改造整治,加强城市长效管理,彰显城市特色、凸现城市品位,全力打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对外形象。

其次,要强化责任意识,着力塑造和谐“软环境”。一是要全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广泛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务实型、效率型、法制型“五型”机关创建活动,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等各项制度,改进和完善“一站式”服务,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深入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大力开展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使政府及各部门的工作更好地为项目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二是要全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环节,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持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行为,下决心解决一些刁难企业和群众、服务质量差和部门权力利益化等问题,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适时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查处、曝光,以改善环境的实际成效取信投资者,吸引更多的区外资本、技术和人才参于我区的开发建设。三是要全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与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全区营造一种人人关心环境、个个爱护环境、事事关系环境、千方百计营造投资环境的良好风气。广泛开展社会性服务活动,对来我区工作、生活的外来投资者要在安居、医疗保健、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切实增进投资者对我区的认同感。积极倡导全社会支持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社会风尚,着力打造一个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努力实现互惠双赢。

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过硬作风的领先推进新跨越

作风问题事关民心向背和事业成败。领先推进新跨越,必须要有过硬的工作作风。就当前我区干部作风而言,大局是好的,主流是好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一些部门和个别人身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工作任务落不实、责任靠不实、工作不扎实,应付的多、落实的少,嘴上说的多、实际干的少;一些领导干部胸无大志,不求上进,碰见困难只强调客观理由,不做主观努力,怕吃苦、怕麻烦、怕动手、怕动脑,谈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有的部门领导在工作中奉行“难得糊涂”、“知足常乐”,重担子不挑,惹人的事不干,见了困难绕道回避,见了矛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些部门领导推日下山,得过且过,觉得自己什么人都见过,什么领导都接待过,什么场面都经过,表现出对什么都无所谓,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什么事都能应付。这些问题与我们“当好排头兵、工作创一流”的总体要求极不相称,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各级各部门都要以开展“抓落实、求突破、树形象”年活动为契机,按照领导干部作风“新八条”的要求,切实解决好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从现在开始,区委、区政府将专题开展机关作风整顿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努力维护“风正、团结、谋事、求实、廉洁”的良好局面。

一是要胸怀大局,维护风正气顺的良好氛围。风正气顺是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各级各部门想问题、干事情都要从全区的工作大局出发,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干实事、抓落实、促发展上来,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正确处理好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部门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依法行政与服务发展的关系,少打小算盘,少算部门帐,多做有利于维护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事,多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出力。要把善谋事、会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作为衡量工作水平的重要尺度,全力营造鼓实劲、重实干、求实效的新风正气,引导广大干部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干事创业,推动工作。

二是要和谐干事,形成团结协作的坚强合力。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体现品德、反映人品,是合作干事的关键。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始终以工作为重,以事业为重,既要依法、依纪、依规行使好各自职权,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又要搞好上下级之间、内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真正做到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肝胆相照、工作上密切配合、生活上互相关心,在团结中干事,在干事中团结,进一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局面。

三是要谋事创业,营造真抓实干的生动局面。谋事创业反映的是水平,体现的是方法,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坚持谋工作思路、谋工作过程、谋工作落实,在实践中要把上级精神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树立“干不到一流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的思想,认真审视工作定位,优化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细化抓落实的具体措施,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抓落实、促发展。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勇于面对矛盾、善于解决矛盾,敢于负责,切实做到一级干一级的事,一级担一级的责,不上交矛盾,不下推责任。全区上下要始终坚持谋事创业的理念,把谋事用足用活,不要把谋人用足用活,努力营造共同谋事创业、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

四是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人民、服务群众是我们的天职,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我们必须始终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多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多干打基础的事情,多干对长远发展起作用的事情,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解决好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民本民生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各级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意识,围绕群众最迫切、最关注的吃水、行路、上学、就医、就业、看电视及生活保障等问题,下决心办成一批实事好事,千方百计促民富、解民忧、保民安。

五是要廉洁奉公,树立清廉正直的公仆形象。清正廉洁是对一个干部最基本的要求,能不能保持清正廉洁,不仅关系到官德人品,更关系到事业成败。每个党员、每位领导干部都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始终保持思想纯正、品行端正、处事公正、为官清正,做清正廉洁的表率,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受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顶得住歪风,管得住自己。全区广大党员干部都要牢固树立自律意识,严格落实“五不准五禁止”,即不准推诿应付,禁止说了不办、定了不干;不准干部职工在工作日的中午饮酒,禁止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酗酒;不准吃请或变相吃请,禁止一切不必要的迎来送往;不准在上班期间打牌、打麻将、玩游戏,禁止赌博和变相赌博;不准拖延办事时限,禁止公务活动中的吃拿卡要。今后,对上班期间赌博酗酒、乡镇干部“走读”等问题,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五、提高能力,靠实责任,以坚强领导的领先推进新跨越

抓好今年各项工作,关键在领导、在班子、在干部。必须按照领先推进新跨越的要求,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为确保完成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保证。

一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在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把学习贯彻市、区党代会、人代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集中一段时间,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工作重点,从研究和思考本部门、本单位发展的重大问题入手,带着问题学理论、学政策,针对具体问题出思路、定措施,围绕落实出实招、抓突破,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落到实处。要提高抓项目、抓典型的能力,依靠项目支撑,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整合起来,抓建一批能带动发展、群众普遍受益的好项目、好典型,通过树立样板、示范带动,推动全局工作。

二要完善机制,明确责任。实行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县级领导包抓包建工作责任制,对今年确定的重点项目、先进典型、重点工作,有关部门要逐项分解细化,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包抓领导、承办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做到责任主体清楚、工作标准和完成时限明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进一步完善跟踪督查制度,采取集中督查和分工督查、点上督查和面上督查、定期督查和不定期督查相结合的办法,强化督促检查。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突出考核重点,制定完善相应的指标考核体系和干部实绩评价体系,坚持以考核结果评价干部,以工作实绩选拔使用干部,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要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区委常委会已经研究决定,继续对重点建设项目和招商引资进行奖励,特别是提高对争取资金的奖励比例,对在争资金、跑项目方面作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通过上述措施,真正把广大党员干部的精力和心思集中到抓落实、干实事、促发展上来。

三要抓好班子,带头推动。围绕落实各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抓发展、促和谐的能力。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过得硬、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按照培养一个能人,发展一名党员,树立一面旗帜,带富一片群众的要求,进一步配齐配强村级班子。坚持村务公开,严格落实村财乡管村用制度,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要强化村干部教育培训,努力帮助基层干部更新观念、提高工作能力、增强致富本领。切实提高村干部报酬,有效增强村干部职务的吸引力,激发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为发展农村经济构筑坚强的组织堡垒。区乡换届后,作为新一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在保持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群众公认的工作实绩,带头树立起良好的新形象,以良好的形象感染群众,凝聚人心,切实把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精力和智慧引导到一心一意谋发展、放开手脚创事业上来。

同志们,按照“当好排头兵、工作创一流”的总体要求,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任务艰巨,工作繁重,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开创建设甘肃和西部工贸旅游经济强区新局面!

抓项目求突破促和谐

为建设甘肃和西部工贸旅游经济强区而努力奋斗

——在区委二届二次全委(扩大)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孟小金

(二○○七年三月六日)

同志们:

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委(扩大)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区二次党代会和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决策部署,简要总结2006年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全面安排部署今年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区上下积极行动起来,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开拓奋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会上,杨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根据区委常委会议讨论的意见,我先讲三个方面。

一、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坚定开创工作新局面的信心和决心

2006年,全区上下围绕实施“33321”工作计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是谋发展、创一流的信心更加坚定,形成了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地区生产总值、区属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86亿元,增长12.8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06∶41.76∶47.18调整到10.48∶43.02∶46.5,其中二次产业上升1.3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亿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增长16和14.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357亿元,同口径增长10.3%。2006年,我区先后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区粮食局、寨河乡、东关街道办事处等25个单位和公交公司职工朱江莉等34名个人受到国家、省部级表彰奖励。

二是争资金、建项目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了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的良好局面。全年共实施各类重点项目156项,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67项,开工建设105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85亿元,增幅高于全省20.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6.48个百分点。建成了景兴肉牛屠宰分割生产线、新世纪柳湖春酒业酿造车间迁建、中药片剂(粉粒)GMP生产线、混凝土配送中心、宝马纸业黑液处理和碱回收、福利制革厂整张牛皮鞋面革生产线、110千伏变电站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崆峒古镇·问道驿站开工建设,管道燃气一期工程点火供气,二中教学楼投入使用,市二院门急诊大楼竣工,城区集中供热、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等项目国家已下达投资计划,醋酸、兔里坪水库等重点前期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抓示范、夯基础的力量更加集中,形成了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累计投资1.87亿元,实施了312线、北大路两条果带和史家沟、土桥等20个果菜点“双二”工程,新植果树经济林1.69万亩,种植蔬菜15.04万亩;建成麻武、大秦等5条通乡油路80公里,一举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数字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实施;七府水厂建成运营,有效解决了1万多人的饮水困难;完成村庄规划80个、集镇规划11个,建设小康示范村23个,建成小康屋1740户。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四是建基地、创品牌的意识更加强烈,形成了特色产业开发步伐加快的良好局面。商贸、旅游、肉牛、果菜四大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增加值已占到全区GDP的28.5%。建成了沙港市场二期、陇东活畜交易市场、新湖市场等一批商贸设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27亿元,增长10.25%。“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正式命名,崆峒山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顺利通过验收,旅游总收入完成3.3亿元,增长6.2%。肉牛饲养量达到26.03万头,畜牧业总产值完成6.78亿元。无公害蔬菜原产地认证累计达到3万亩,我区被农业部列为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

五是重民生、抓保障的措施更加有力,形成了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启动实施了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三项制度。全面落实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资金1210万元,新建、改建校舍4.2万平方米。15所农村卫生院改扩建基本完成。在全市率先提高了农村二女结扎户、独生子女领证户养老储蓄标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城镇就业率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以上五个方面是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扎实苦干的结果,我们要倍加珍惜,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并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二、准确把握今年经济工作的形势和重点,加快推进建设甘肃和西部工贸旅游经济强区进程

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既面临着许多机遇,又存在诸多困难。从有利的方面看,国家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又好又快方针,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支持,有利于我们争取投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平定、银武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平西铁路、750千伏超高压输供电工程即将开工,将为我们建设甘肃东部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全省能源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商贸、旅游、肉牛等特色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发展势头强劲。今年,各级换届圆满结束,人心思进的干事劲头十足,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为我们推进新跨越提供了强大动力。从制约的因素看,一方面,国家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增长过快的趋势,对新开项目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严格要求,这对于我们投资拉动型地区争取项目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另一方面,我们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工业总量小,大项目少,特别是项目前期工作滞后;产业聚集程度较低,链条短,辐射带动作用不突出;财政支出压力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支持能力弱;因企业改制、土地征用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增多,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一些部门职责不清,职能发挥不充分,一些干部在谋划发展、工作落实上缺乏创造性、主动性,思想不够解放,有效推动工作手段少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着力研究解决。

今年是加快建设小康崆峒、和谐崆峒的关键之年,抓好今年的工作尤为重要。我们要认真贯彻市区党代会和人代会及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当好排头兵,工作创一流”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以建设甘肃和西部工贸旅游经济强区为目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工业、民营、劳务三大经济,突显商贸、旅游、肉牛、果菜四大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大力开展“抓落实,求突破,塑形象”年活动,全力建设10大项目,实施10项惠民工程,抓好6项重点工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构建小康崆峒、和谐崆峒奠定坚实的基础。

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GDP增长12,达到52亿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达到3.5亿元;农业增加值增长7,达到5.25亿元;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达到30.8亿元,其中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达到16.7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10.9,达到1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达到21.58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2左右;地方财政收入保持10的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到86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达到2662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毫不动摇地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1、以实施十大项目为重点,在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上求突破、创一流

今年项目建设的任务已经十分明确,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初步确定了118个重点项目,投资规模达到47个亿,特别是人代会确定的平西铁路、平定高速、泾水北调、崆峒古镇·问道驿站、醋酸、电厂二期、环保石灰生产线、集中供热、泾河流域绿色农业示范区、土地整理等10大重点项目,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也是今年项目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要逐项目细化措施,全力以赴抓到位。总的要求是,积极跑上去,争回来一批项目,主动走出去,引进来一批项目,切实沉下去,建起来一批项目。保证重点有突破,在建有形象,前期有进展,力争在项目建设上迈出大的步伐。一是集中精力抓进度。对平定高速、安口—马峪口公路改造、北大路等重大项目,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取得积极进展。对崆峒古镇·问道驿站一期、广成山庄、崆峒水库除险加固等续建项目,要加强调度,加快建设进程,确保在“十·一”前全面建成。对年内新开的30万吨节能环保石灰生产线、城区集中供热、国家级泾河流域绿色农业示范区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要精心组织,落实项目用地和建设资金,确保年内建成,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亿元。二是积极争取抓前期。敏锐把握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弄清项目渠道,明确争什么项目,抓什么项目,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特别是对煤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项目,要超前谋划,大胆引进,做到一手抓项目库充实,一手抓项目争取,确保醋酸、二甲醚、兔里坪水库、土地整理和矿区塌陷治理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加强调度抓落实。继续推行项目建设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对今年续建、新开和重点前期项目,逐个进行研究,提出方案,靠实责任,明确时限。项目主管单位、项目包抓领导既要在争资金、跑项目上下功夫,又要在搞服务、抓督查、解难题上出实招,列入计划的项目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对动手迟、进展慢、达不到要求的,要追究责任,确保今年项目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2、以扩张总量为重点,在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上求突破、创一流

按照“项目栽桩、招商扩量、产品创优、技改增效”的思路,加快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实现工业经济量的扩张和质的跨越。一是在项目建办上重高新、讲实效。抓好宝马纸业卫生纸生产线配套改造、副食厂迁建、福利制革厂二层贴膜革和兽药GMP生产线等15个重点工业项目,确保完成投资1.35亿元。积极论证新上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扩大覆盖面,提高附加值,重点抓好3万吨玉米淀粉、10万吨饲料、牛肉食品深加工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招商,尽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农”字型企业集群。二是在园区建设上重招商、讲效益。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增强园区发展实力。把重点放在配套设施、完善机制、招商引资、扩张总量上,年内完成东一路,开工建设西一路和35千伏变电站。充分发挥园区工贸开发总公司职能作用,多方招商引资,确保新入园项目5个以上。在项目引进上,突出高新、环保、节能,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业进入,真正形成以工业园区为依托,相互关联,协作配套,优势明显的区域性工业增长极。三是在产品开发上重品牌、讲附加。深入推进质量兴区、品牌兴企活动,大力开发新产品,进一步扩大“陇上明珠”、“雅虎”、“景兴”、“雪竹”等品牌知名度,力争再培育1个省级名牌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全年实现限额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7.9亿元。狠抓节能降耗,确保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4。四是在发展民营经济上重服务、讲质量。积极为民营企业搭建服务对接平台和产业对接平台,引导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改变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不断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鼓励兴办“工”字型经济实体,提高民营经济质量,年内新发展民营企业60户以上,使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50%。

3、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在新农村建设上求突破、创一流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小康村、培育小康人、营造小康风,突出“抓点、扩面、造村、育人”四个重点,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精品点,顺应市场要求,彰显富民内涵,努力使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抓点扩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全区农民人均养殖1头牛、发展1亩果菜、种植1亩草和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四个一”的目标,围绕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重点抓好312线和北大路两条果菜带,高标准建设油坊、史家沟、赵堡、高堡等10个优质水果基地,建成新李、八里、土桥、甘沟等10个无公害蔬菜示范点,形成八里至油坊绿色蔬菜生产区。南北二塬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每个乡镇至少培育1-2个产业结构调整典型。全区新增优质水果面积1.6万亩,春播蔬菜6万亩。加大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和商标注册保护工作,年内完成无公害蔬菜认证1万亩,累计达到4万亩。抓好史家沟、清街、天门3个示范园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造村育人,提升农村整体形象。按照“基础先行、产业配套、住宅同步”的思路,坚持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北大路、白西路、张高路3条通乡油路93公里,铺油改造长观、马莲、西火等村道30公里,力争实现村村通等级路目标。积极实施泾水北调安全饮水一期工程,建成颉河水厂,解决1万人饮水问题,使农村60以上的人口达到安全饮水标准。完成退耕还林1.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二要加快新村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和群众主导相结合、改造与扩建相结合、整治与新建相结合,完成村庄规划86个,每个乡镇至少新建1个新村示范点、改造1个旧村庄,建成新村示范点和旧村庄改造40个,新建小康屋示范户1028户。以312沿线为重点,突出“三清五改”,集中开展村容村貌整治,辐射带动其他村,使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三要加快新型农民培育。以青年农民培训和阳光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年内培训农民技术人员2000人以上。创造条件,鼓励、吸引外出务工致富能人回乡创业,带富一方。积极发展以肉牛、蔬菜、果品协会为重点的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上连市场、下接农户的纽带作用,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各乡镇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转变职能的重点,全方位扶持和引导。三是扶贫开发,促进农民稳步增收。重点实施好三里、柴寺等5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切实改善贫困乡村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确保1300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培育、壮大劳务经纪人队伍,依托市场和中介组织,在开辟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品牌、树立劳务形象、扩大组织输出上实现新突破。年内完成劳务输转8万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3.5亿元。

4、以强化功能配套为重点,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求突破、创一流

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重点“建设五大项目、实施四十工程、抓好五个城镇、解决一个问题”,完成投资7亿元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48。着力抓好城区集中供热、管道燃气、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污水处理和廉租房建设五大项目,切实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住宅产业开发,建设新城花园、景海嘉园等10个住宅小区,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6平方米;完成胜利桥纸厂路、临泾路、三里塬一号路等10条背街小巷改造;建成南门苑、宝塔路、东甘沟路等10座水厕;建成北极路、胜利桥、果园路等6处便民市场和汽配城、电子产品、花鸟鱼虫、蔬菜批发4个专业市场,改善广大市民生活环境。四十里铺、崆峒、草峰、白庙、大寨5个中心小城镇按照“提质扩容,做精做细,突出特色”的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围绕5个中心小城镇,规划建设好吴岳、寨子街、安家、高寨、东九等22个中心村,增强城镇辐射带动功能。着力研究解决“城中村”问题,今年市上把我区柳湖村、泾滩村列为开展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试点,要求在改造“城中村”、农民转居民、失地保障方面创出经验。民政、社保、土地等相关部门和柳湖乡要高度重视,尽快拿出试点方案,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加大城区南北面山绿化,加强城市日常管理和清扫保洁,美化城乡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5、以提升产业开发层次为重点,在壮大特色经济上求突破、创一流

按照“壮大规模、培育基地、完善市场、打造品牌、提高质量”的思路,做大、做特、做优、做活特色产业,突显区域经济优势。在肉牛产业开发上,围绕建设全省绿色畜牧基地,依托世行贷款肉牛产业化等项目,坚持分散养殖和集中育肥相结合,重点发展一批专业村,扶持一批养殖大户,提高优质肉牛比例,使肉牛饲养量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力争突破30万头,奶牛存栏达到6200头。加大肉牛产品深度开发和品牌培育,支持景兴、西开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满负荷生产。大胆引进生化制药、饲料加工、低温肉食品等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壮大肉牛产业集群,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增值率。在旅游产业开发上,围绕建设全省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步伐,极力打响崆峒旅游品牌,开工建设道教文化一条街,建成崆峒古镇·问道驿站一期、广成山庄、崆峒武术学校等重点工程。加强景区文物保护,实施崆峒山凌空塔维修工程。加快南山生态公园建设步伐,开发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和生活实用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崆峒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名片效应,以拍摄影视剧、崆峒山音乐电视宣传片等新的宣传方式,扩大宣传推介,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使崆峒山融入全国精品旅游线路。将有条件的旅游企业、景点纳入崆峒山旅游集团统一管理,实行通票通游,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年内力争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5亿元。在商贸业发展上,以建设现代化区域性商贸中心为目标,积极培育新世纪商厦、世纪金鼎等一批商流名店,扩大平凉商城、沙港市场等批发市场辐射半径,提升国际家具汇展中心、柳湖建材、东郊蔬菜等专业市场档次。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城乡市场互动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电子配送、连锁经营,健全市场网络体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8亿元。

6、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在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上求突破、创一流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认真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涉法涉诉、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的问题及群众要求最迫切、社会最关注的吃水、行路、上学、看病、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千方百计促民富、解民忧、保民安,全力“抓好四项创建、开展五项行动、建好十项惠民工程”,着力构建和谐崆峒。一是抓好四项创建。以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工程,深入开展实用技术进农村活动,提高科技普及率和应用水平。特色文化名区创建以弘扬崆峒文化为主题,鼓励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举办2-3次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节庆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三名”工程创建活动,培养和吸收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卫生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科技、法律、文化、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创建和谐社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二是开展五项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行动。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确保二女户结扎、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社会抚养费征收等重难点工作取得突破,弘扬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新风,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致富信息进万家行动。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民信息之家”,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致富信息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好经验、好典型,不断拓宽致富视野。双拥共建行动。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认真做好军民共建、优抚安置等工作,努力构建“和谐双拥”新格局。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行动。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食品药品“两网”建设,严格公共卫生执法监督,强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监管,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切实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平安崆峒行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认真落实领导信访包案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早预防、早发现、早化解,减少越级上访、集体上访,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帮助“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拓宽就业途径,全年新增就业4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抓好环境保护,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重点行业和关键部位专项整治,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营造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三是建好十项惠民工程。(1)全面启动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完善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2)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期工程,实现农村电视网络全覆盖,完成入户2万户,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3)完成北大路铺油及通乡油路附属工程,建成农村客运乡站4个、村站6个,新开通乡公交线路3条,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4)实施麻武、大寨等南部林缘区、景区群众异地搬迁,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5)完成城区管道燃气二期工程,新入户1.5万户,扩大城市居民清洁能源使用覆盖面。(6)建成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2万平方米,缓解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7)迁址新建平凉五中,建成平凉二中公寓楼、平凉铁中综合楼、西郊小学、三里塬小学等重点项目,新建、改建农村中小学校舍12600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城乡办学条件。(8)开工建设中国·甘肃皇甫谧医院,提高居民医疗服务水平。(9)完成110指挥中心配套设施,实现110、120、119三台合一,增强社会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10)建设南山生态公园,完成10条城区街巷改造4.38万平方米,建成水厕10座,使城区公用水厕达到40座,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三、切实强化抓落实的工作措施,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强化责任抓落实。一是要明确责任。对列入经济目标责任书的重点工作,要进一步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做到责任主体明确、进度要求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形成人人有指标、个个有压力、项项有着落的责任氛围。二是要密切配合。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服从、服务于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树立一盘棋思想。凡是关系到重点项目和典型工作的事,都必须坚决服从,无条件让步;凡是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工作,都应主动协商,紧密配合,目标一致,共同推进。三是要严格考核。切实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凡是与市政府签订的,凡是区委、区政府确定的目标责任,不但要全面完成,而且要争创一流。要对照责任,严格考核,并作为评价班子、考核单位的主要依据。

2、立足服务抓落实。全区上下要把“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群众”作为抓工作落实的立足点。一是服务社会,变无限型政府为有限型政府。完善重大公共事项听证制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健全行风评议、民主测评、投诉举报和行政审批制度,切实规范施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二是服务市场,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门槛,全力推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让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对重点项目、民营大户实行领导联系制度,努力做到少盖章多办事,少收费多服务,用诚信塑造形象、打造环境,营造重商、亲商、护商的良好氛围。三是服务群众,变领导型政府为公仆型政府。要零距离面对群众,畅通言路,倾听民声,吸纳民意,为民办事,及时足额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搞好救灾救济、扶贫帮困,大力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严格落实下岗、失业人员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转变作风抓落实。落实不力,主要是作风不实,要一抓到底,就必须转变作风,以作风的转变促进工作的落实。一是要有敢于动真碰硬的勇气。抓落实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势必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但只要我们对事业负责、对工作负责,处于公心,就应理直气壮地一抓到底,敢于碰硬,敢于得罪人,也敢于纠正错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切实树立走在前面、干在实处的工作作风。二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抓落实,干工作要持之以恒,看准了的就要毫不犹豫,顶着压力去做,迎着困难去干,敢于承担风险,敢于承担责任,沉下身子,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集中精力,一抓到底。三是要有说了就算的气魄。承诺的事就要兑现,说到就要做到,决不能说了就当做了,说过了就当做过了。这既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又会失信于民。事实上,老百姓欢迎、满意的,就是真抓实干的作风。我们一定要守承诺,全力营造诚实信用氛围,切实提高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4、深化改革抓落实。立足于消除机制和体制性障碍,突出关键领域,注重机制创新,以机制创新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一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发展活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已改制企业扫尾工作,全面完成下剩的雪竹造纸厂、原纸厂等6户企业改制任务,启动太统水泥厂迁建和改制。二是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基础。全面推行乡财区管,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扩大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范围,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认真开展乡村集体债务化解,规范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发展后劲。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优化乡镇职能设置,建立与农村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四是推进城市公共行业改革,增强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公用事业建设,不断提高公共交通、环卫保洁、城市供排水等自我发展能力。五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依托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扩大融资。进一步拓宽社会投资领域,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推进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5、典型推动抓落实。没有典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特色,就没有水平,一个好的典型,就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能辐射带动一大片。典型抓得好不好,有没有档次,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部门、一个乡镇抓工作的力度和水平。在树立典型抓落实上,一要注意典型的示范性。典型必须要有创意,要精要细,要能够形成亮点,要对全区工作能够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二要注意典型的实效性。所抓的典型要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市场规律、符合群众意愿,要让群众得到切切实实的利益,这样的典型才会有生命力。三要注意典型的延续性。既要抓新典型,又要巩固老典型,老典型也要有新变化。四要注意典型的层次性。区上要有全区的典型,乡镇部门要有乡镇部门的典型,村社要有村社的典型。对于成熟的典型,要适时地进行推广,以典型的示范带动来推动面上工作,促进全区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同志们,实现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任务艰巨,工作繁重。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区委的统一领导下,坚定信心,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力以赴抓好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小康崆峒、和谐崆峒而努力奋斗!

在全区发展改革暨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7

2007年, 全区二轻行业工业总产值为870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0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35%;联社系统的传统城镇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9%;特色区域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5%。

行业工作表现出“五个增强”。一是各级联社服务意识增强, 积极主动为行业发展服务;二是发展意识增强, 发展方式、发展手段贴近行业实际;三是改革意识增强, 行业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在克难攻坚中取得新进展;四是创新意识增强, 创新机制迈出新步伐;五是和谐意识增强, 努力构建行业和谐与稳定大局。

(一) 重新审视联社性质, 认真履行行业管理、服务职责, 发挥联社组织“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 我们在社会转轨变型的急剧变革中, 重新审视联社的性质, 紧密联系广西二轻行业实际, 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联社的作用和职责, 逐步形成“找准着力点, 拓展新空间;培育县域特色经济, 促进行业中小企业发展”为主题的工作思路, 开创了联社工作的新局面。

其次, 我们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坚定信念, 自觉承担和强化适应目前集体经济生产力水平的联社公共管理、服务职能, 保持联社机构的稳定, 把摸清行业发展状况作为联社近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们试行并逐步完善了行业统计新方法, 分别进行全区二轻行业信息统计, 传统城镇集体企业信息统计和特色区域特色产业信息统计, 从三个层面把握行业的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再次, 加强了调查研究工作力度。自治区联社机关年均到基层调研100人次以上。2007年重点调研广西工艺美术行业, 与企业开展座谈交流, 了解和掌握了工艺美术行业的基本发展状况;同时, 配合国家发改委的调研课题, 对全区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根据全国总社的统一部署, 对广西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状况进行专项调查;对传统集体企业改革改制情况调研;对全区三级联社财政供养、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情况调查摸底。通过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更好地掌握行业企业、基层联社的基本情况, 向上级领导反映, 体现了联社“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集体企业改革和职工安置工作, 在克难攻坚中取得新进展

各级联社将企业改革作为行业工作的“重头戏”, 勇于探索, 知难而进, 集体企业改革整体推进成效明显。桂林市联社遵循“健全制度、规范操作、平衡有序”的原则, 2007年完成了桂林世通阀门、国际电线电缆等多家企业的改制, 启动桂林基础建设总公司、开元鞋厂、东风被服厂、玛钢厂、红星印刷厂等企业改制材料汇编及审核程序。改革起步较晚的河池市联社25%的企业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 未改制企业则采取各种放开搞活形式。百色市、北海市2007年制定企业改制相关工作计划、方案, 改制有序推开。南宁市联社对特困企业和成员单位, 改变隶属关系不改变指导关系, 继续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指导协调市汽配总厂、制鞋厂进行兼并改制;因担保连带责任一直未能实施改制的市手表厂, 目前已进入改制的实质操作阶段。北海市联社争取政府支持, 协调土地出让金审批、资产及安置费评估清算等, 促进了改制工作开展。梧州、柳州等联社对改制不彻底的企业坚持完善, 改制效果更好。

指导企业改制, 更关注对职工的安置。梧州市1998年6月30日前退休的6000名职工未能进入养老保险统筹, 市联社与市、区劳动部门密切配合, 取得自治区主管部门支持后, 6天时间高效率完成清理、核对工作, 6月份将退休养老金发放到职工手中。桂平市联社致力处理原900名退休职工未纳入养老保险的问题, 现已解决700人。北海市海城区街道联社充分利用政府土地出让金安置下岗职工政策, 安置165人, 发放安置费507万元, 并清偿债务2644万元。

梧州、北海、河池、南丹、防城区等联社坚持指导、帮助企业化解历史债务, 2007年北海二轻系统化解历史债务4568万元, 防城区二轻化解历史债务近1000万元, 为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 开展技术、产品创新, 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博白县着手建立“博白编织工艺品设计制作中心”。编织工艺品、坭兴陶、织绣等产业加强了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家名师的密切联系, 形成产学研密切结合、互相促进新体系。为了更好地树立“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的品牌, 博白县组织开展“十大精品”评选活动, 30多家企业200多件产品参选。靖西绣球发挥协会作用, 经常性开展技术培训、传帮带和竞赛活动。现坭兴陶、绣球、画扇、书画等产品已获得诸多自治区、国家级, 甚至国际级奖项, 众多产品在市场上获得较高声誉。

致力于传统产业革新改造, 企业改制后产品创新活跃。梧州市联社系统年内投入1640万元, 完成技改4项。冰泉公司完成《年产2000吨女人豆浆》1200万元投入, 项目正式投产。压力电容器厂《年产120台沙砖釜》完成一期投资1100万元, 现正争取二期融资, 预计新增年产值5000万元。桂林市联社系统企业投入较大资金进行技改和新产品开发, 其中三塑厂投入220万元新上宽幅壁纸生产线, 产量由120万卷增加到200万卷, 德隆、五塑厂等一批企业也积极筹措资金进行技改。与此同时, 各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 积极贯彻ISO9000标准, 执行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 全系统年内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率继续保持100%。

(四) 构建特色经济区域, 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二轻行业县域特色经济的培育, 是广西二轻行业工作亮点之一。2007年, 继续加大特色经济区域的构建力度, 完善特色区域内涵, 引导、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博白县编织工艺品产业、陆川县铁锅产业, 继2006年分别荣获“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中国铁锅之都”国家级特色经济区域授名之后, 大力开展宣传造势工作, 推进和完善特色区域内涵建设。最近, 荔浦县木衣架制品产业通过国家协会专家组的考核, 正式授予荔浦县“中国衣架生产基地”的称号。靖西县的织锦绣球产业、钦州市的坭兴陶产业申报自治区级授名的工作也正在抓紧进行。

完善特色经济区域发展规划。培育、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特色经济区域的工作, 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博白编织工艺品、陆川铁锅产业、宾阳小五金产业、荔浦木衣架产业、靖西绣球、织锦产业, 均由所在地联社编制了纳入当地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其中博白编织工艺品生产还纳入玉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着力打造特色产业环境。特色产业生产、信息、销售“三个平台”建设逐步加快。博白县建设400亩东城工业园区, 并在江宁、那林、顿谷等传统编织生产区域规划和建设编织产业集中区;规划建立设计制作中心, 提升设计水平。陆川县投资建设占地500亩的铁锅工业集中区;宾阳县加强五金制品工业集中区建设,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建设占地130多亩的综合批发市场。

规范生产秩序, 提高产品质量。各级联社积极引导特色经济区域成立行业协会, 充分发挥其作用。目前, 我区各主要特色经济区域均成立了行业协会, 加强了行规行约的制订, 生产秩序、竞争秩序都得到了较好的理顺。荔浦县衣架制品五金件的电镀工序, 通过协会的组织协调, 实现了各企业污水排放的计量、计费集中处理。陆川县2007年10月举办制订《陆川铁锅地方标准》 (草案) 研讨会, 针对铁锅生产存在的技术问题, 统一了铁锅的技术标准, 弥补了国家相关标准的不足, 有利于质量的提高, 品牌的提升, 产业的扩大。

积极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各类展览会、交易会。博白县编织工艺品年参加广交会的企业上百家, 人员300多人, 展出上万个产品, 投入参展资金1600万元, 成交额近5亿元。陆川县铁锅产品约占全国市场70%以上, 出口约占75%, 已成为我国日用铁锅生产、销售和研发的重要基地, 确立了其铁锅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五) 创新行业工作方式, 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近年来, 我区各级联社结合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形成了工作重心不同、形式多样的行业管理模式:以构建、培育特色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博白、荔浦、陆川、宾阳模式;服务改制后行业企业的梧州模式;受政府委托指导全市城镇集体企业改制的桂林模式;服务传统集体企业的河池、百色模式等等。联社的行业管理服务实现形式在工作实践中得到新的拓展。

同时, 联社积极指导工艺美术协会开展活动, 不断丰富行业工作内容。 (1) 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主题会展, 在第42届全国工美产品暨旅游产品交易会上, 选送参评产品10个, 获金奖2个, 铜奖4个, 优秀奖4个;参加中国刺绣博物馆开馆仪式, 送展40件绣品;参加广西首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 钦州陶艺有限公司的产品获一等奖;与北海市政府共同举办庆香港回归10周年贝雕艺术展。 (2) 组织到浙江、广东等地工艺美术行业考察调研。 (3) 全面开展工艺美术行业普查。

为了将我区丰富的妇女劳动力资源与发展传承民族、传统工艺美术事业有机结合, 提高农村妇女劳动技能, 拓展致富门路, 依托二轻产业优势, 2007年, 自治区联社会同自治区妇联, 制订了《广西织 (绣) 娘兴业方案》。此项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妇女劳动力资源、织绣业原材料资源, 利用业已形成的织绣业生产、技艺基础, 推动编织、织绣、织锦、绣球等相关手工艺品产业的发展, 到“十一五”期末, 全区织绣业从业人员从现在的20万人扩大到60万人, 人均产值1万元。

(六) 管好集体资产, 保障联社职能作用发挥

建章立制, 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先后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二轻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二轻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财务管理暂行规定》, 规范管理, 明确职责, 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确保联社资产的保值、增值。

充分挖掘资金资源。近年联社积极主动争取自治区政府、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经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 先后争取数额不菲的专项资金, 有效地保障了行业特色经济区域构建、技术改造、行业企业改革改制指导、《传统工艺美术条例》落实以及成立“广西工艺美术协会”等专项工作的开展。

自治区联社出面协调地方政府部门与基层联社、集体企业的关系, 提供历史资料和政策依据, 积极维护基层联社、企业集体资产的合法权益。

(七) 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行业、和谐联社

各级联社维护稳定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从接访的情况分析, 二轻行业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集体企业改制时不能享受国有企业职工同等安置政策;二是职工对企业集体资产处置时的程序、结果有异议;三是安排在集体企业的军转干部、尤其是二次参战的复退军人认为待遇不公, 要求改善安置;四是上世纪80年代基层联社开展系统内养老统筹, 由于集体企业不能享受国有企业统一的政策, 或由于企业自身困难, 并转社会养老保险时对接不上, 造成相当部分集体企业职工养老金悬置, 上访不断。

面对老行业、老企业、老员工、老大难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 全区各级联社积极主动做好疏导工作, 化解矛盾, 着力具体解决行业企业职工, 特别是下岗、困难职工的安置、社保、医保等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确保了行业大局稳定。南宁市联社领导亲力亲为, 2007年接待来访66批335人次, 市联社领导亲自接待41批211人次, 占接访63%。市联社全年处理信访件率为100%。桂林市联社制定《矛盾排查化解方案》, 对系统内存在一系列突出矛盾进行排查, 加强疏导, 预防并化解了数起大规模到市政府的上访事件。市联社千方百计帮助所属集体企业700多名早年退休的职工新办了社会保险, 得到了老人们由衷的赞誉。邕宁县联社解决了300多名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

上下联动, 共同构建和谐联社。自治区联社力所能及地帮助困难的基层联社, 送去节日慰问金;给身患重病的基层联社领导予以特殊补助;给联社机关离退休老同志、直属企业的特困职工以及困难党员予以帮助。河池市联社, 从有限经费中挤出9000元对困难企业职工进行慰问和补助。桂林市联社多方筹集资金送温暖, 春节期间, 为特困企业职工发放补助金10.94万元, 受益608人;为特困职工子女发放上学补助金6.22万元, 受益315人。北海市联社为特困职工申请到慰问金3.03万元, 慰问职工93人;向市解困办申请专款15万元, 为533人缓解了生活困难。

二○○八年行业发展工作意见

2008年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保持和扩大行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 努力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实现二轻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8年全区二轻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预期增长15%, 联社系统的传统集体企业完成工业产值预期增长8%, 特色产业经济总量预期增长12%;克难攻坚, 力争年内集体企业改制面有新进展;结合改制, 年内盘活资产、引进资金各1亿;指导改制企业妥善安置职工, 构建行业和谐, 确保行业大局稳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 区域构建不断规范完善, 年度内, 计划培育2—3个特色产业区域。为了完成以上工作目标, 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解放思想, 拓展行业发展思路

第一、在坚持改革开放和完善改革开放中,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赋予发展集体工业经济新的生机与活力。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决定了集体工业经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可逾越、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第三、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是集体工业经济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中, 参与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关键突破口;是集体工业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第四、发挥城镇集体工业经济优势, 扩大劳动就业, 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集体工业的民主管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特质, 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必须自觉地坚持和不断完善。

(二) 明确联社的使命和责任, 依法履行行业服务公共职能

联社获准“参公”后, 实际上同时获得了政府赋予联社行业公共管理、服务的授权。长期的实践证明, 有一个健全顺畅的管理服务机构, 是更好地促进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组织保证。在实践中, 积极探索并逐步解决好联社“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的基本问题, 明确使命, 确定职责, 构建集体工业新型服务体系。

第一、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明确联社的使命

“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一个推进, 两个发展”, 这是党的十七大明确的, 也是各级集体工业联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必须肩负的具体历史使命。

第二、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确定联社的职责

应当更自觉地坚持联社“指导、维护、监督、协调、服务”的工作职责, 充分体现联社职能的社会性、公共性和服务性。总体上看, 集体企业的改革方向逐步清晰, 改革的任务则进入克难攻坚阶段。集体企业的改革, 应当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方向, 留下尽可能不带后遗症的空间。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 要着重为这些经济组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依据《宪法》和《物权法》明晰产权归属和出资人合法权益, 各级联社守土有责, 要依法维护集体资产不被侵吞或侵占;二是按照《劳动合同法》, 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新型劳动关系, 维护职工权益不受侵害。

第三、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探索构建联社的服务体系

大家都很关注大部制改革, 中央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中, 有一个新提法, 值得深入理解:“整合完善行业管理体制, 注重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制定和组织实施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国家标准等方面的作用。”下一步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 将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这意味着一种机遇, 两种可能。未雨绸缪, 集体工业联社要履行好“一个推进, 两个发展”的职责,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 建立和完善集体工业的服务体系。各级联社要积极主动地担当起这个责任主体。

(三) 统一认识, 坚定不移地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目前, 全区二轻行业集体企业改革远未完成, 且进度处于很不平衡状态。当前, 重要的还是要解放思想, 解决好认识上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 完善改革开放, 是搞活集体工业的唯一正确选择。公有制经济可以也应当有多种实现形式, 这已成为绝大多数同志的共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集体企业改革不断深入, 特别是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 十六大提出“以明晰产权为重点, 深化集体企业改革,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改革创新方向, 经过探索实践, 现在, 股份合作制、职工持股的公司制、多种经济成分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 已成为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并呈现强劲的生命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证明, 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在指导集体企业改革改制中, 既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典型引路, 又要把握基本原则不越矩。梧州市联社“五个到基层”经验是有效可行的。各地联社分类指导企业改革, 要区分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对策和措施, 实施灵活多样的改革方式。同时, 企业改革必须遵循重大基本原则, 即:“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法、规范、有序”的原则;“企业自主、职工自愿”的原则;“共同富裕、共享改革成果”的原则。梧州市联社在具体实践中, 提出“依法运作、阳光操作、公平公正、妥善处理、不留后遗症”, 有利于消减对资产处置和改革改制方案程序合理性、合法性的争议纠纷, 值得借鉴。

要切实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着力建立“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保护严格, 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引导集体企业进行联合、兼并、重组。强化招商改制工作, 充分利用现有地缘优势、存量资产吸引各类投资者参与改革, 进行资产重组。按照不求所有, 但求所在的原则,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现产权多元化, 变体制、改机制、增活力、促发展。还要帮助那些生存无望、应予淘汰的企业疏通退出市场渠道。

搞好集体企业改革, 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至关重要。历史负担重, 债务问题突出, 筹措改革成本难是普遍性问题。北流市的经验值得各地效仿。

(四)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中, 集体工业经济参与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 或相互促进, 或优胜劣汰, 不进则退, 不兴则废。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是集体工业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 要结合行业实际, 准确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第一,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坚持把发展作为集体工业经济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 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创新发展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 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二,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集体工业企业既累积着历史遗留的困难, 又交织着新阶段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而这些困难与矛盾, 往往都反映在集体工业企业和特困企业的特困职工身上。因此, 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集体工业企业职工的根本利益, 应该是各级集体工业联社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解决职工的民生问题放在首位, 切实解决广大集体企业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其最基本的权益不受侵害。

第三,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 不能把增长等同于发展。科学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 也包含着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

第四,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坚持统筹兼顾。集体工业联社要自觉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律, 自觉适应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增强集体工业企业发展的活力和效率。在转轨变型中, 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抓住牵动集体工业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广大职工利益的突出问题, 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坚持科学发展观, 调整集体工业结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 突破口在哪里?说来说去, 一个“钱”字。钱从何处来?从全区各地的实践看, 事在人为。既以企业自筹为主, 联社亦可发挥重要作用。 (1) 通过合作经营, 吸纳外来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梧州志和制盖公司就是成功的范例; (2) 通过盘活存量资产, 在做活土地文章中, 获得新的技改和发展资金。如北流市政府将二轻集体企业土地出让金地方所得的95%, 交由市联社掌握, 不仅妥善安置了企业职工, 还建成了二轻工业园区。宜州市联社自筹资金, 新增2000多平米的商场, 年增租赁收入30余万元。对于存量资产, 我们一直强调, “死守”不如主动盘活, 一着棋活, 满盘皆活; (3) 鼓励企业在“三来一补”、贴牌生产中, 积累资金, 不断更新改造, 形成新的竞争力; (4) 帮助和鼓励具有一定条件的企业争取上市融资, 如梧州冰泉公司; (5) 积极运用自治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手段, 为行业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的有效服务; (6) 通过运用灵活的方式、手段, 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措施, 充分研究并利用现行的金融政策, 依法减债增资; (7) 按照国家、自治区扶优限劣的产业政策, 筛选可以得到财政支持的自主创新和技改项目。等等。

(五) 建设特色工业园区, 突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作重点

最近, 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其发展目标, 一是上规模, 二是形成特色, 使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二轻行业建设特色工业园区, 一方面要继续依托传统产业突出园区特色;另一方面, 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本地优势, 突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作重点。东部转移的产业, 大多是二轻行业中劳动密集型的、日用工业品加工为主的产业。总体上看, 我区拥有沿边、沿江、沿海的交通物流独特区位优势, 特别是东盟、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构建, 使广西更是处在前沿地带。具体分析行业特点, 尽管过去各县二轻工业大都立足自给自足, 小而全结构, 样样不多, 都有一点, 但是, 东部转移的产业与二轻行业大多具有相关性、相融性, 关联度高。二轻作为老工业行业, 具备诸多有利于建设工业园区的资源和条件, 尤其是地缘条件、产业基础、技术管理优势。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主动性, 就可以有所作为。

(六) 依照《公务员法》, 加强自身建设, 强化联社服务功能, 着力提高机关工作人员履行公职的综合素质

联社“参公”的题中之义, 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 “参公”的联社机关, 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 更有别于企业, 主要是履行政府和相关法规授权的行业公共事务管理、服务职能。其二, “参公”的联社机关工作人员须“依法履行公职”。为此, 一方面, 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联社的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 就是要着力提高联社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公职的综合素质。

一是认真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 切实加强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 做到与时俱进。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搞懂联社的性质、作用, 搞清机构定位。第一明确职能;第二理顺关系。三是努力转变联社的工作方式。各级联社要着力建立健全以服务为核心的工作机制, 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方式, 使联社真正成为政府在推动集体企业改革与发展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帮手。要坚持把帮助和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着力化解突出矛盾;要加强调查研究, 善于抓住事关当地集体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关键问题, 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要加强协调工作, 上能为政府分忧, 下能帮企业解难, 能做事, 能做成事, 解决具体问题, 提供实实在在服务;要在扩展工作对象和服务范围上进行创新。四是按照社企分开的原则, 推进联社的资产管理改革。要深化联社资产管理运营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联社出资人代表职能与资产管理运营职能的分离, 重新界定原二轻工业公司的经营范围, 建立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保护严格, 流转顺畅的联社资产管理运营公司, 变被动维护集体资产为主动搞活集体资产, 增强联社经济实力。“参公”管理后, 联社本级经营性盈余资金的使用范围, 需要认真研究与规范。全区总体上看, 联社的自有集体资产是很少的, 自有资金也是很紧张的, 很多联社甚至入不敷出。即便自有资金较为宽裕的联社, 有钱也决不能乱花。今后自有资金的使用:一是经有关部门批准, 用于补充工作经费差额的不足;二是联社机关未能入编人员比照公务员工资、津补贴标准所需自筹的经费开支;三是估计一些联社机关资金来源依旧维持原来的自收自支渠道;四是建立集体企业发展基金, 积极探索行业中小企业担保、融资新机制, 增强联社服务功能。

上一篇:新闻学概论名词解释下一篇:技术联合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