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漏报调查计划(共8篇)
传染病漏报调查计划 篇1
传染病漏报调查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2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熟悉国家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病种和报告办法。发现法定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时,要立即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网络直报,特殊疫情根据要求立即电话报告,不迟报、不漏报、不错报,并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每月定期对中心该项工作进行检查和质量控制。
传染病管理工作;并专册登记传报的病例,督促有关科室做好传报工作。
5对不执行本制度或因违反规定造成危害的,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进行处理。
传染病漏报调查计划 篇2
1 内容及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余姚市居住、工作、生活时间超过 (含) 6个月, 且被调查时仍在该市活动的所有人口, 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调查病种:在上述调查时段内发生的除天花、流感外的所有法定传染病。
漏报病例:指在上述时段内因患者未就诊 (未被发现) , 而没有报告的病例。
1.2 选点及抽样方法
(1) 采用分层抽样的办法, 分别抽取该市甲、乙、丙、丁、戊5个乡镇 (街道) A、B两个村共10个行政村为本次漏报调查单位。 (2) 在每个调查单位 (村) 中采用系统抽样的办法确定300户为被调查户, 凡被抽到的家庭的所有家庭成员都接受调查。
1.3 调查方式
首先由专人负责做好对调查村常住户口的造册工作。然后由调查员对每个村抽到的住户进行家庭访视, 通过询问, 了解调查对象在调查时段内法定传染病患病情况。法定传染病患病情况包括两种可能: (1) 通过就医而被医院诊断为法定传染病者; (2) 患过法定传染病而未去医院就诊者。对第二种情况则按《法定传染病临床诊断参考依据》规定的标准做出回顾性诊断。最后, 核对网络直报上的相关记录, 凡无记录者, 为某法定传染病漏报病例。
1.4 调查质量的控制
(1) 余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订调查方案, 抽调专业人员组成调查组 (由该中心传染病防制科、慢性病防制科8名业务人员及所在乡镇防保站2名业务人员组成) , 培训调查人员, 熟悉调查内容, 掌握调查方法, 明确填表要求和有关注意事项, 并根据《法定传染病临床诊断参考依据》统一本次调查的病例诊断标准。 (2) 现场调查时, 调查员按统一调查方法和标准填写登记表, 每个调查组由专人每天审核当天的调查材料。
2 调查结果
调查上述5个乡镇 (街道) 、10个行政村3 000户、8 502人在调查年度内的法定传染病患病、就诊情况, 实际查到法定传染病病例2例, 经核对网络直报, 均已报告。 (表1)
3 思考
3.1 实际调查到的法定传染病病例数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10个被调查村在调查年度内的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有150例 (已把暂住者剔除) , 10个村常住人口32 734人, 按抽样比测算, 理论上, 这150例已报告的传染病病例中在本次居民漏报调查时应调查出39例左右, 而本次调查仅查出2例, “发现率”仅为5.13%。实际“发现率”如此之低, 可以说, 就算被调查人群中确实有不少法定传染病漏报者存在, 也很难找出真正的“漏网”者。参加本次调查的调查员均具有较丰富的现场调查经验, 一般均采用“曲折迂回”的问讯技巧来调查被调查对象的传染病患病情况, 但调查结果仍不令人满意, 其中缘由值得探讨, 笔者以为与被调查者在主客观上的配合程度有关。
3.2 涉及隐私, 不宜工作
传统观念中, 传染病患病情况往往与个体的隐私有关, 因此, 一些特别涉及个人隐私的病种可以考虑不列入调查病种的范围, 如性病、结核病、乙肝等。
3.3 开展居民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无实际意义
传染病漏报调查计划 篇3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及漏报情况调查总结
本中心于2011年7月8日对中心相关科室及各站进行了传染病报告质量及漏报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疫情管理组织及制度:中心各科及各站组织、制度健全,明确报告人,专门负责。
二、各项登记情况:门诊登记、出入院登记及传染病登记基本规范,但存在个别项目不全、不详细情况,如:地址没登到3级,儿童家长姓名未登,发病日期空项等。中心及三站均存在这些问题。
三、传染病报告情况:中心及各站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大部分科室及站医生报告意识较强,发现传染病能及时填卡上报,中心全科
一、万里站、南园站登记报告及时。
四、网络报告情况:疫情报告人员收卡及时,均能在24小时内录入,无漏录、迟录现象,上半年中心及各站共报告传染病30例,24小时内录入30例,及时率100%。
整改措施及工作要求:
一、加强报病意识及责任
二、加强学习培训,如《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及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处理规范》
三、规范各种登记,如出入院登记、门诊日志登记、传染病登记;
四、加强督察及自查,各站站长每周自查,中心每月对各科及各站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查;
五、落实奖惩制度,奖罚分明。
埇桥区南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传染病漏报调查计划 篇4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对传染病的检测,防止在工作中发生漏报情况的发生,确保我院在传染病管理中的质量,为疾控中心制定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规划及防治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我院于2017.年1-6月份开展了对全院各个科室及全镇卫生室传染病漏报调查,并且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现将自查情况做下总结。
一、建立各种组织,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传染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组织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完善的组织和制度,要想做好是不可能的。为此年初便成立了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等,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疫情上报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疫点处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漏报调查制度等。对凡建病例档案和病历日志的科室,查门诊及住院登记,将查出的传染病病例与传染病报告登记簿核对,同时查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包括疑诊或确诊病例)医院在每次的例行检查中,严格按照疾控中心的要求,对一些季节性的传染病加强监控,组织专家定期学习,大大增强了门诊医护人员对传染病的防控和处理能力。及时登记上报疫情发现疫情随时登记上报,并利用网络直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开展一次传染病督导,发现漏报及时补报,在半年的检查中,没有发现漏报传染病病例,更没有漏报情况的发生。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同时对当月检查督导及时发现的问题一一向领导作了回报。
传染病漏报调查计划 篇5
实施方案
一、漏报调查目的通过对检查区域范围内人群死因监测的漏报调查,了解监测区域内的漏报情况,为疾控中心提供准确数据以达到准确估计我市居民的粗死亡率,为知道疾控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二、调查覆盖时间、人群
辖区内每户家庭常住人口在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的出生、死亡有关信息。凡是在辖区居住6个月及以上的均按常住人口进行管理。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一)调查内容
1、辖区2011年常住人口中全部死者的死亡原因及相关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和死亡信息。
2、辖区2011年常住人口中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名单及人数。
3、人口数及构成:辖区2011年年末分性别、年龄别的户籍人口数。
4、辖区2011年公安、办事处、村(居)委会及中心等部门掌握的出生人数及死亡人数。
(二)调查方法与步骤
1、调取本中心上报死因信息报告系统的死亡名单及信息。
2、中心先到办事处查取2011年各村(居)委会上报的出生人数及
死亡人数及死亡名单,并查取2011年末人口数及构成。
3、中心工作人员到派出所查取2011年户籍人口数及构成。获取
2011年出生人数及死亡人数。
4、中心工作人员与各村(居)委会主管计划生育和人口统计工作
人员取得联系,掌握各村实际死亡人数及名单信息。
5、将派出所、中心、村(居)委会、办事处4个部门的数据进行
核对,获得漏报死亡人员名单。召集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村干部、进行座谈,回忆漏报死者信息,进行登记并与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的2011年的死亡卡登记本核对,漏报的填写进2011年居民死亡漏报调查登记表中。
6、对于死于医院的死者,填写死亡漏报调查登记表并备注,上报
疾控中心。对于死于家中的死者,进行入户调查,由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村干部、居委会工作人员向死者家属、邻居、或知情者了解死者生前的疾病诊断和有关死亡情况,如有明确诊断的。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7、如果入户调查中被调查人员不能确切回到死者生前疾病诊断及
死亡的有关情况,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用询问死者生前病例及症状体征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背面的调查记录,作为专家推断死亡原因的依据。
8、在9月28日前完成全部死因监测漏报调查、核对和网络补报工
作,并将附件1.附件2及漏报调查小结电子版报疾控中心慢病科。
传染病漏报调查计划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居民法定报告传染病漏报调查按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宜昌监测点内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作为抽样对象,每个乡(镇、街道)采用单纯随机方式抽取1 个村(居委会),作为调查单位,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逐户询问登记,对抽取的家庭所有居住成员于2009年10 月1 日-2010 年9 月30 日在当地发病就诊诊断为(或未就诊疑似为)甲、乙、丙类39 种法定报告传染病的进行调查,并与已上报的法定报告传染病个案进行核对,未上报视为漏报[2]。
1.2 医疗机构法定报告传染病漏报调查对监测点内各级医疗单位,随机抽取3 所乡镇卫生院和3 所村卫生室(所),查询内科、儿科等门诊日志以及住院部病例和化验室登记病例,调查2010 年1-3 季度诊治的全部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漏报情况。
2 结果
2.1 居民传染病漏报调查此次漏报调查,在监测点范围内随机抽取3 个行政村(秭归县郭家坝镇头道河村、沙镇溪镇倒座铺村和兴山县峡口镇建阳坪村),共1 819 户,常住人口5 488 人。查出甲、乙、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6 种33 例,就诊30 例,就诊率为90.91%;报告19 例,报告率为57.58%;漏报14 例,漏报率为42.42%。见表1。
在查出的法定报告传染病33 例中,就诊30 例。其中漏报11 例,漏报率为36.67%。分别为县级医疗机构就诊11 例,漏报2 例,漏报率为18.18%;乡镇卫生院就诊12 例,漏报2 例,漏报率为16.67%;村卫生室就诊7 例,漏报7 例,漏诊率为100%。见表2。
2.2 医疗机构法定报告传染病漏报率监测点内共抽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9 个,查出法定报告传染病362 例,报告342 例,漏报20 例,漏报率为5.52%。其中乙类传染病5 种,查出292 例,报告272 例,报告率为93.15%,漏报率为6.85%;丙类传染病5 钟,查出70 例,报告70 例,报告率为100%。见表3。
2.3 漏报病例分布此次三峡库区宜昌监测点法定报告传染病漏报调查,查出的居民法定报告传染病漏报病例14 例。其中医疗机构未登记报告11 例,占总漏报数的78.57%;患者未就诊3 例,占总漏报数的21.43%。查出医疗机构漏报病例20 例,其中化验室登记病例漏报20 例,占100%;内科、儿科和住院部未查出漏报。
3 讨论
三峡工程建设和蓄水期间,宜昌监测点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峡工程坝区及库区疾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了三峡库区宜昌监测点人群的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此次漏报调查旨在进一步确定三峡库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实际发病情况,全面掌握三峡工程蓄水期间传染病的变化趋势情况,对三峡库区蓄水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进行评估,为三峡库区的防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3]。
三峡库区宜昌监测点居民法定报告传染病漏报调查主要查出的乙类传染病为乙肝、肺结核和淋病3种,与监测点报告的几种乙类传染病相同;查出丙类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流感和其他感染性腹泻3 种,与监测点报告的丙类传染病相比,增加了流感。根据居民入户调查情况来看,易漏报的病种主要为流感,均在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发生漏报。分析原因为:流感病人大多为家庭聚集发病,在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进行治疗,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缺乏必要的确诊手段,从而造成漏报[4]。
监测点内居民传染病漏报调查中丙类传染病的漏报率明显高于乙类,分别为84.62%和15%,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χ2=15.63,P<0.01)。国家实行网络直报后,甲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质量显著提高,但丙类传染病的漏报仍较严重,分析漏报原因为一部分基层医务人员对丙类传染病报告不够重视以及与患者未就诊有关[5]。
从抽查的医疗机构调查情况来看,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为5.52%,提示乡镇级以下的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化验室与接诊科室传染病相关信息沟通不够,易造成漏报,应引起高度重视。分析漏报原因主要为:(1)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2)有些基层医务人员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加上培训不到位,对疫情报告相关知识和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未认真履行疫情报告职责[6]。
传染病漏报调查计划 篇7
示范区资料
心脑血管漏报调查
2012年第二季度
邳州市邢楼镇2012年第二季度心脑血管漏报调查工作小结
为落实《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使每个居民死因都能准确上报,根据上级工作要求,在我镇范围内开展居民心脑血管发病与死亡漏报工作,现总结如下:
本次查漏补报工作分宣传发动准备、调查摸底和上报、补报和检查验收五个阶段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一)宣传发动和准备
2012年06月20日召开乡村医生会议,开展查漏补报活动的动员与培训工作,完成查漏补报活动的各项准备。开展宣传发动,以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查漏补报的意义。
(二)摸底调查和上报
2012年06月26日前进行调查摸底、登记、核查工作,将应补报对象登记在册。
(三)补报时间
定于2012年06月30日,及时填写登记表。
(四)资料汇总及上报
及时在每次补报后汇总填写心脑血管发病与死亡登记表上报。
本次查漏补报对象为2012年03月26日-2012年6月26日心脑血管发病与死亡的居民。
我镇高度重视本次查漏补报工作,认真组织并安排好查漏补报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提高卫生、民政部门及全社会对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开展查漏补报前应完成对所有参与此次活动的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确保工作质量。
在查漏补报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心脑血管发病与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这次查漏补报工作,我们认真做好了查漏补报的摸底登记工作。由专人负责调查摸底,保存查漏补报居民死亡的原始记录,漏补1人,都因家人隐满不能及时上报。
传染病漏报调查计划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
采取查阅传染病各项工作记录和相关资料的方法。该院有专职疫情责任人负责每月完成全院传染病的自查登记工作,通过汇总2010—2012年各科室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病案室登记、放射科和检验科传染病阳性结果登记及院感科传染病登记的全部传染病患者记录资料获得调查数据,然后与预防保健科的全院传染病网络直报记录进行对照。
1.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为2010—2012年传染病的报告率、漏报率和及时率情况;不同病种传染病漏报情况;不同科室传染病漏报情况;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质量情况。
1.3 判断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作为依据,经对比后,发现网络直报中无该传染病患者记录的为漏报;根据甲、乙和丙类传染病报告规定的时限要求,报告超过时限者为报告不及时;报告卡必填项目未填的视为不完整;有各种逻辑错误的,视为不准确。
1.4 统计学处理
首先对调查数据进行检查核对,建立EpiData数据库,采用双人双录入,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再将数据导入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分类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传染病报告总体情况
2010—2012年合计应报传染病卡7137张,实际报告7087张,实报率为99.30%,及时率为99.62%,完整率为98.39%,准确率为98.74%,漏报率为0.70%;其中及时率、完整率和准确率分别由2010年的99.24%、97.35%和97.86%上升至2012年的99.85%、99.02%和99.25%,经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48,P<0.05、X2=20.34,P<0.01和X2=18.23,P<0.01);漏报率由2010年的0.96%降至2012年的0.34%,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0,P<0.05),见表1。
2.2 不同病种漏报情况
调查中没有发现甲类传染病,查出漏报乙类传染病4种共29例,漏报率为1.79%。漏报丙类传染病3种共21例,漏报率为0.66%,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漏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1,P<0.01)。各类传染病中,漏报率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13.46%)、伤寒(5.00%)和淋病(2.48%);漏报例数构成比前3位依次为乙肝(30.00%)、淋病(16.00%)和手足口病(16.00%),见表2。
2.3 不同部门传染病漏报情况
调查发现,住院部漏报传染病4种,总漏报率为0.87%;门诊部漏报传染病6种,总漏报率为1.08%,两部门漏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部漏报率最高前3位为伤寒(5.00%)、乙肝(1.59%)和其他感染性腹泻(0.62%),漏报构成比前2位为乙肝(42.86%)、手足口病(28.57%);门诊部漏报率最高前3位为流行性腮腺炎(13.46%)、乙肝(2.53%)和淋病(2.48%),漏报构成比前3位为乙肝(27.91%),淋病(18.60%)和流行性腮腺炎(16.28%),见表3。
*表示该传染病的“应反馈阳性标本例数”;**表示该传染病的“遗漏反馈阳性标本例数”;***表示该传染病的“阳性标本遗漏反馈率”;****表示该传染病的“阳性标本遗漏反馈例数构成比”。
表3中检验部门的统计数据反映的是阳性标本反馈情况,结果显示,检验部门总遗漏反馈率(遗漏反馈率(%)=遗漏反馈阳性标本例数/应反馈阳性标本例数)为1.22%,其中遗漏反馈率最高的传染病是淋病(2.47%),而遗漏反馈构成比最高的是乙肝(50.00%)。
2.4 报告卡填写错误(不准确性)情况
89张填写错误的报告卡中,合计发现5种类别共110次填写错误,错误项目构成比前3位分别为“初次报告把疾病名称填写在订正病名处”(56.36%)、“非乙肝和血吸虫病的病例进行急、慢性病例分类”(27.27%)和“病例分类不准确”(10.91%),见表4。
*部分报告卡同时存在多种填写错误项目,故用频次描述。
2.5 报告卡填写遗漏(不完整性)情况
114张填写不完整的报告卡中,合计发现7种类别共183次填写遗漏项目,遗漏项目构成比前3位分别为“病人住址所属地区未填写”(31.15%)、“14岁以下儿童未填写家长姓名和(或)联系电话”(28.42%)和“未填写患者工作单位”(11.48%),见表5。
*部分报告卡同时存在多种填写错误项目,故用频次描述。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某三级综合医院2010—2012年平均漏报率为0.70%,远低于200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5.47%的漏报率[1]和2009年广州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1.78%漏报率[2]的文献报道,同时漏报率由2010年的0.96%降至2012年的0.34%,呈阶梯型下降趋势;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完整率和准确率则分别从2010年的99.24%、97.35%和97.86%上升至2012年的99.62%、99.02%和99.25%,各项指标均优于上述文献报道,说明该院传染病报告工作尽管仍存在一定的漏报现象,但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比较扎实并不断提升,主要得益于2004年国家实施网络直报后,各级政府与单位领导对传染病报告工作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该院从2009年开发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应用电子门诊日志,并将传染病电子报告卡功能整合录入医生工作站系统中,取代了传统手工登记门诊日志和填写报告卡,同时利用近三年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工作契机,将传染病报告管理列入了重要的日常工作,并根据该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化制度,使各项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逐年提高。
表2显示,不同病种中漏报率最高的传染病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伤寒、乙肝、淋病、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梅毒等。分析原因:(1)流行性腮腺炎漏报率最高为15.55%,伤寒次之为5.00%,可能与诊断病例数量较少有关。(2)乙类漏报的传染病为乙肝、淋病和梅毒,均为需实验室证实的病种,与检验部门和临床科室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有关。(3)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均为丙类传染病,与部分临床医生对丙类传染病不熟悉,报告意识淡薄有关[3,4]。同时发现,乙类传染病漏报率高于丙类传染病(X2=13.21,P<0.01),与2005年全国传染病漏报分析的文献报道一致[5],主要是由于乙类传染病中,乙肝和梅毒的漏报率较高,且这些病种占总漏报例数的构成比较高(46.00%);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腮腺炎的漏报率最高,但该病种占总漏报例数的构成比较低(14.00%),从而呈现乙类传染病漏报率高于丙类传染病的现象。
表3显示,门诊部总体漏报率(1.08%)比住院部(0.87%)偏高,分析原因:(1)门诊部报告的病例数较多且就诊时间集中,临床医生忙于诊治病人而遗漏填写报告卡。(2)检验部门只负责将标本结果反馈给临床医生,而不直接填写报告卡,致使部分需实验室证实的传染病(如乙肝、淋病和梅毒等)的漏报与检验部门遗漏反馈阳性标本结果有关,说明门诊部与检验室之间需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和制度,同时部分临床医生对化验结果追踪也未给予足够重视。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疫情报告工作中各环节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避免相互脱节而造成漏报[6]。
表4、表5显示:(1)部分临床医生填写报告卡不细心,如“初次报告把疾病名称填写在订正病名处”的错误高达56.00%。(2)少数临床医生对某些传染病报告卡中并非必须填写的项目认识不够,画蛇添足,如不需填写的“非乙肝和血吸虫病的病例进行急、慢性病例分类”的错误达27.00%。(3)部分临床医生对一些必填项目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患者就诊时未询问清楚,或报卡时忘记填写,导致“病人住址所属地区未填写”、“14岁以下儿童未填写家长姓名和(或)联系电话”和“未填写患者工作单位”这3项的缺项合计达71.00%,不利于疫情发生时的疫源检索和追踪,提示必须高度重视对临床医生定期开展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核,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报告卡错、漏现象的发生。
4 建议
4.1 执行首诊负责制
首诊医师一经诊断为法定传染病时,作为传染病第一报告者应立即按传染病的报告程序填写报告卡,同时将传染病报告工作与医生绩效和评优挂钩,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4.2 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的高效和便利性
基于电子病历系统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减轻了临床医生的工作量,杜绝了手工填写导致字迹潦草等弊端,同时可从信息技术手段来要求门诊医生必须先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然后才能完成其他诊疗工作,从源头上堵住传染病漏报现象[7]。
4.3 定期开展传染病自查工作
疫情管理专职人员每月核查一次全院传染病的报告情况,针对工作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整改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切实提高医院整体传染病的报告和管理工作。
4.4 加强培训与学习
定期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知识,尤其对每年新参加工作的医护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利用医院办公信息系统将相关知识下发到各个科室部门,方便临床医生随时掌握和更新知识,提高传染病诊断水平和主动报告意识。
4.5 建立和完善检验部门与临床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反馈机制
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设定,当检验部门完成相关传染病标本检测时,自动将结果反馈到患者的电子病历化验报告中,同时指定检验部门值班人员通过电话通知和提醒临床医生,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上报传染病报告卡,减少漏报环节。
参考文献
[1]刘世炜,王丽萍,王晓风,等.2009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与报告质量现状评估[J].疾病监测,2011,26(5):392-397.
[2]李美霞,胡文穗,董智强.2009年广州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3889-3891.
[3]朱新凤,姚文庭,刘光涛,等.2009—2010年浙江省湖州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与漏报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12,27 (1):71-73.
[4]姚志强,杨朝霞,李福轮,等.2005—2009年嘉峪关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情况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121- 122.
[5]施小明,马家奇,王丽萍,等.2005年全国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06,21(9):493-496.
[6]杨坚波,盛晟.无锡市新区2007—2009年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997-998.
【传染病漏报调查计划】推荐阅读:
样稿: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07-14
云南省传染病漏报调查及报告质量督导方案06-09
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11-09
传染病现场调查09-28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07-24
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08-27
传染病下半年计划06-25
学校传染病教学计划07-20
肠道传染病培训计划08-16
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