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2024-07-24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通用8篇)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篇1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

(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

(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

2、现场工作实施

(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3)设计调查表:根据事件性质,采用现有调查表,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重新拟订。在病原或流行因素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调查表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内容:

①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15岁以下要填家长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学校名称和班级)、联系方式等;

②临床相关信息: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临床症状、体征、就诊和治疗经过、临床检查和化验结果等,以及病情的进展或转归;

③流行病学信息:患者感染、暴露来源及途径等;

④实验室资料:采样、检测情况及结果。

(4)确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病例定义,定义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群范围界限,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基本内容。病例定义分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在现场调查早期或搜索病例阶段,使用敏感性高的病例定义(也就是“较为宽松”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及线索;如进行病因研究则使用特异性高的病例定义。按照确定的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列出病例信息清单(或一览表),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除在事件发生地通过医院、社区调查、接触者追踪进行病例搜索处,还需了解周边地区或单

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同时建立临时的监测系统,动态收集新发病例资料。

(5)流行病学调查:

①个案调查:对发现并核实后的每一个病例都应及时地进行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完整地逐项地填写个案调查表。在进行个案调查时应注意对调查表中虽没有列入,但在调查中发现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内容(或线索)应进行详细追问和描述,特别要注意收集指征病例和特殊病例的资料。

②专题调查:在个案调查基础上,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对某一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前应设计专用调查表和调查提纲,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采集有价值的标本。

(6)标本采集、运输和检测:根据调查情况,采集患者、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等标本,按“及时、准确、足量、代表性强和安全”的原则,及时进行实验室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规定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出具检测报告。

(7)描述性分析,提出假设: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纳分析,选用恰当的统计图表,以形象、直观、明了的方式展示疾病的三间分布状况。必要时建立和提出病因假设。病因假设应具有合理性,可解释各种分布的特征;被调查中的事实所验证;能够解释大多数的病例情况。

(8)确定防控措施和督促落实:根据事件起因、发生发展途径,以及事件的特征确定控制和预防措施。现场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控制或消除传染源、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保护易感人群,开展卫生救援,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必要时建议启动相关预案。在工作人员在现场处置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

①开展卫生救援,协助救治病人,怀疑为传染病时,应对尚未隔离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②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共同暴露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③必要时,对易感者进行预防服药、应急接种,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④在现场及周边地区开展主动监测,必要时实行日报、零报;

⑤提出对传杂病划分疫点、疫区的建议;对影响范围广的疫情应视情况,协助有关部门制定疫区封锁、人员疏散方案。

⑥开展应急健康教育,编印相应的健康传播材料,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

(9)进一步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针对可能的危险因素、传播途径和暴露人群,应用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病因假设、传播规律等进行调查。

(10)现场工作报告:现场工作组应及时通过有效方式向中心领导、县卫生局领导报告现场工作处置与控制进展情况,包括初次报告、进程报告、阶段报告、结案报告等。

(11)现场工作结束:当现场工作基本完成,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可结束现场工作。在撤离现场前应与当地有关部门召开会议,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工作进行正式的总结,反馈调查结果和下一步工作建议。

3、现场工作总结与结案

现场工作组返回后应及时对现场工作进行总结,主要包括:

(1)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资料和相关影像资料进行清理归总。

(2)对现场使用的物品包括现场工作服、应急箱、采样箱进行卫生消毒处理,清理相关物品消耗使用情况,在归还时及时通知后勤进行补充更新。

(3)对本次现场要作进行总结与评估,并形成现场工作总结报告、现场处置评估报告,总结评估本次现场工作处理中经验和教训,以便今后工作借鉴。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篇2

现场流行病学是用于调查解决现场实际发生的各种公共卫生问题的方法学,是流行病学方法和其它学科方法的组合,包括公共关系学、侦探学、心理学、计算机、传媒学、法学等学科的系统知识。现场流行病学工作就是要迅速对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事件做出反应,一方面快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另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控制疾病的爆发、中断疾病流行。

突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置离不开准确及时的流行病学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迟到的流行病学相关信息情报和落后原始的手工流行病学调查与信息收集手段往往是制约现场流行病学快速反应的瓶颈。以往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普遍采用人工方式,其流程一般为预先制作相关表格、现场调查、调查结果现场填表、调查数据的事后录入、数据的统计分析等。这种传统的调查方式存在效率低、数据准确性差、不能采集图像信息等缺点,调查人员在调查现场也无法快速获得相关资料和信息。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终端产品的广泛应用,开发全新的调查系统,可实现实时录入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并为现场人员提供各种需要的信息。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PDA(个人数字助理)等技术为依托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系统,可以使调查人员通过PDA采集各种调查数据,包括手工录入数据、GPS数据、图像数据等,并将所采集到的数据存入本地数据库,待数据录入确认无误后通过GPRS网络上传到服务器,实现实时的调查数据入库和统计分析。同时也可以将在调查工作中所需要的一些数据和资料通过PDA下载并调用,方便在现场进行查看。

基于PDA技术开发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系统,可实现调查数据的采集、静态数据的下载和动态数据的上传等功能。它不仅能采集到大量相关调查数据,还可大大减少调查工作时间,避免数据输入错误,减轻工作强度,提高调查工作效率,还兼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数据兼容性。通过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充分完善,必将使该系统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业务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的紧密合作,进行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系统的开发研制,现对开发实施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做一简要的介绍,以期对公共卫生应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信息化建设有一点帮助。

1 系统设计

1.1 设计目标

采用现代通讯、计算机网络、PDA等技术和设计方法,构建一个网络平台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系统;

建立统一的中心通讯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完成信息的分类、处理和存储等;

采用国际通用的系统规范和传输协议,实现与其它系统的网络链接和数据共享。

1.2 系统结构图

1.3 主要功能

1.3.1 现场数据采集

(1)在PDA上录入现场调查数据;

(2)数据可通过GPRS网络上传至中心服务器;

(3)可通过PDA摄像头进行图片数据采集。

1.3.2 现场调查辅助

(1)可从中心服务器下载相关的调查表、调查流程、知识库等相关数据;

(2)可随时随地调用查阅相关资料;

(3)可现场设计、修改调查表格。

1.3.3 调查管理功能

(1)能对调查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完善的管理;

(2)能对系统参数进行设置;

(3)用户权限管理;

(4)管理调查表格、调查流程和预案库、知识库;(5)提供各种统计分析和报表。

1.3.4 GPS定位功能(扩展功能,本次系统建设预留接口)

通过配置GPS设备通过蓝牙同步,给PDA提供有关GPS状态、卫星数量、经度、纬度、速度以及方向等信息,通过通信系统上传数据到中心,中心能随时掌握调查人员的位置和运行轨迹。

2 技术路线

2.1 基于Windows Mobile的开发

PDA操作系统基于微软公司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操作系统Windows Mobile,它将用户熟悉的桌面Windows体验扩展到移动设备上,可分为Pocket PC和Smartphone两大类。Pocket PC的设计较为接近个人电脑,有着非常强大的数据管理和处理能力,而Smartphone无论从外观设计还是使用习惯看,则更像一部具备数据管理和处理能力的电话。针对不同的硬件设备需求,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还可以细分为Windows Mobile for Smartphone、Windows Mobile for Pocket PC和Windows Mobile for Pocket PC phone。本地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Windows CE Edition(SQL Server CE),它是为快速开发将数据管理能力扩展到设备的应用程序而准备的精简数据库。SQL Server CE与SQL Server类似,拥有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时间的工具、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和Transact SQL语法。

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很多,尤以数据库录入、图像输入等具有代表性。数据库采用ADO.NET进行访问。ADO.NET包括两个核心组件:Data Set和.NET Framework数据提供程序,后者是一组包括Connection、Command、Data Reader和Data Adapter对象在内的组件。在将图像输入到数据库时,需要用到数据库的image数据类型。先将图像文件输入到一个文件流,然后将这个文件流传输至SQL语句中的一个参数,再执行SQL语句,就可以将图像数据录入到数据库。

2.2 J2EE架构

J2EE(Java[tm]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是一个标准中间件体系结构,旨在简化和规范多层分布式企业应用系统的开发和部署,有了它,开发者只需要集中精力编写代码来表达企业应用的商业逻辑和表示逻辑,至于其他系统问题,如内存管理,多线程,资源分布和垃圾收集等,都将由J2EE自动完成。把J2EE引入现场流调应用系统的建设,将大大提供系统的可移植性、安全性、可伸缩性、负载平衡和可重用性。

J2EE应用模型

为了降低成本,并加快企业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开发,J2EE平台提供了一个基于组件的方法来设计、开发、装配及部署企业应用程序。J2EE平台提供了多层的分布式的应用模型、组件再用、一致化的安全模型以及灵活的事务控制。使用户不仅可以比以前更快的速度向市场推出创造性的客户解决方案,而且,平台独立的、基于组件的J2EE解决方案不会被束缚在任何一个厂商的产品和API上。

J2EE提供了一个企业级的计算模型和运行环境用于开发和部署多层体系结构的应用(图2所示为J2EE的应用模型)。

3 系统特点

3.1 准确性:现场采集,实现调查数据的准确上报;

及时性:系统自动传送、接收数据,并完成相关数据的自动入库和统计汇总;

全面性:系统可以涵盖各级疾控中心、卫生局、医疗机构、隔离点、健康检查点等病人信息,并能实时上报;

动态性:动态扫描确诊病人、疑似病人的情况并实时上报;

科学性:通过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系统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提供极有价值的科学数据。

3.2 支持异地办公和移动:不在局域网环境内的远程工作人员,可以使用系统对外的IP地址,以拔号或其它方式进入系统。手持终端设备携带人员更是可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进入系统。

3.3 灵活的功能扩展:系统可以进行功能的灵活扩展,功能模块可自由取舍,按实际需求搭建应用系统。

4 系统特色

4.1 平台兼容性

本系统服务器端基于标准的J2EE体系开发,PDA端基于标准的Windows Mobile开发,能适应各种操作系统。PDA设备则能适用各种采用Windows Mobile 6.0以上操作系统的主流PDA、手持终端和智能手机,保证了平台的兼容性,也保证了系统软件能在不同设备上运行。设备的更换不会影响到整个系统,只要重新安装软件包即可,体现了充分的使用方便性和扩展性。

4.2 不同通讯方式结合,网站和PDA应用系统并行

系统对各功能模块提供了网站和PDA两种应用模式,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现场条件选择使用网站系统还是PDA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查询等工作。同时数据也通过有线的方式和无线的方式进行传输,可以保证系统的使用灵活性和兼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实际工作效果。

4.3 调查报告内容扩展性

系统可以调用数据库中存在的大量调查报告,而调查报告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减和自定义,保证了系统调查报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允许随着实际工作的变化不断扩展和完善,使系统随着业务应用的发展不断更新而无需进行重新开发和数据库调整,保证了系统的可用性和扩展性。

4.4 知识库智能检索

针对本系统开发的知识库智能检索突破了传统内容检索和网页搜索的种种局限,是真正基于知识的智能全文检索系统,提供了灵活的检索条件及其组合,并通过知识库的分级存储和类别划分,使检索快速、准确,保障了知识库系统的应用可靠性和方便性。

4.5 统计报表自定义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篇3

【关键词】 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流行情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0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69-02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其身体各器官尚未完善发育,其免疫力较差,极易受到细菌以及病菌的影响。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患儿极易出现各种疾病的感染。儿童传染病具有流行性以及传染性等特点,儿童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为研究儿童传染病流行的特点,本文根据Excel软件对2012年收治的我市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现将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选取的资料为2012年我市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的确诊的传染病监测信息,以及相关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

1.2 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研究。

2 结 果

2.1 发病情况 2012年我市报告1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共20种共25034例,死亡10例,约占全市报告法定传染病数的63.12%,主要病种为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为主要病种,分别占15岁以下儿童发病总数的9.57%、72.34%、14.23%。

2.2 地区分布 全市各区县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市辖县报告病例9900例,占39.5%;市区报告病例15134例,占总人数的60.5%。市区与市辖区儿童发病率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人群分布

2.3.1 年龄 儿童病例资料表明,患儿的年龄主要为0-5岁,其中1岁组发病率最高,且随着患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发病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多发生于3岁以下散居儿童。3-7岁幼托儿童多发生猩红热,3岁以上的幼托儿童和学生多发生流行性腮腺炎。

2.3.2 性别 女童发病人数为9534例,发病率为38.1%,男童发病人数为15500例,发病率为61.9%,可见男童发病率显著高于女童,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3 职业 主要为散居儿童,患儿发病15727例,约占总人数的62.8%,幼托儿童6946例,约占总人数的27.7%,学生2361例,约占总人数的9.4%。

2.4 时间分布 所选取的患者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但高发时期为4-7月,其中肺结核、肝炎、痢疾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集中发生于4-7月,其他感染性腹泻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1月份发病率最高。

3 讨 论

传染病所包含的种类较多,影响着青少年以及儿童的身体健康。儿童因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一些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相较于成年人,其机体免疫力以及抵抗力较差,极易受到外界感染细菌因素的影响,受到侵袭,变现为儿童传染病[1]。儿童传染病具有传染快、流行性等特点,做好必要的儿童感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可有效保证儿童以及其他人群的身体健康[2]。为做好相应的预防控制工作,临床首先应对儿童传染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

从本次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儿童传染病的发病人群主要为0-5岁散居儿童,主要是手足口病发病年龄段集中于0-5岁,最高发病率为小于1岁儿童,且随着患儿的年龄不断增长,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与沈潘紫研究结果基本相符。从传染病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本次研究中,市辖区的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为39.5%,市区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为60.5%,其中市区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市辖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发生原因为:手足口病以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疾病的病原体种类较多,容易受到感染,临床无有效的疫苗保护儿童免受传染病的印象。市区儿童分布较为集中,交叉感染的机会多,会导致感染病的发病较高。城乡之间卫生服务质量交叉,经济水平以及医疗设施差,导致生病儿童不能获得有效的治疗,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3]。观察对比分析男女患儿的发病率,其中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率,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男女性别不同,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不同,也可能是男童活动力强度更大,具有较高的感染机率。报告中可以看出,传染病的主要病种为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这三类疾病所占儿童发病人数的96.21%。因此在对儿童传染病进行放防治时,重点是做好呼吸道传染病以及肠道传染病的防止。本次调查研究表明,15岁以下儿童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养成儿童健康的生活习惯是相当重要的,同时应该做好必要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具有季节性,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集中发生于4-7月,肺结核、肝炎、痢疾发病、以及其他感染性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1月份的发病率最高。针对儿童传染病发病特点以及季节,在季节交替时期,做好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在发病高峰期做好预防工作,减少传染病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分析1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流行情况,针对传染病的发生情况,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可有效减少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梁海,李汝新,屈锦秀.宾阳县2008年手足口病发病与控制情况分析[J].内科,2010,73(1):126-127.

[2] 沈潘紫,钟柳青.柳州市2011年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2):137-138.

传染病疫情现场处置方案 篇4

篇一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编制目的为建立健全防止传染病疫情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电站应对传染病疫情事件突发应对的能力,维护电站正常的生产秩序,为做好电站应对传染病疫情事件流行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及时控制、缓解和消除传染病疫情的危害,保障×××员工身体健康,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

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预案

第三条

适用范围

本现场处置方案适用于×××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的应急处理。

第二章

事件特性

×××位于贵州省×××。距离最近的医疗点3—7公里,距离×××县城37公里。交通十分不便,环境比较封闭,天气炎热潮湿比较适合蚊虫生活,传染病易得以滋生和蔓延。而且职工都在同一个食堂生活。如果出现传染病疫情将会波及电站所有职工。

第四条

传染病分类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等.(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诊、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

第五条

传染病症状

传染病前期症状一般是:发热、头疼、咽痛、干咳、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

第三章

应急组织及职责

第六条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长:站长

副组长:

专职工程师

成员:检修班班长

运行值长

主值班员

副值班员

检修技术员

检修工

驾驶员

第七条

当传染病疫情发生时,立即成立现场处置小组,下设现场处置小组组长、现场保卫警戒组、对外对上联系协调组,人员救护组,具体人员分工现场由领导小组分工。

第八条

各组职责

组长:全面负责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的实施

现场保卫警戒组:根据领导指示及时和防疫部门及医院联系,确立警戒范围及警戒区域,防止人员的随意流动。

对外对上联系协调组:配合防疫部门工作组织职工进行相应的检查,负责对职工相应的救护知识培训。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九条

处理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传染病防治原则,提高警惕,加强监测,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重大疫情传播和蔓延。

第十条

突发传染病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将时间、症状等基本情况和有关信息向站领导报告;当值管理人员要尽快核准情况,在规定时限内将突发传染病发生的地点、时间、人数、死亡情况、疫情经过、接触史、初步分析原因、组织抢救和处理情况、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等情况,迅速向公司和卫生部门汇报。

立即成立突发事件处置现场指挥小组,迅速启动与实施传染病疫情事件现场处置方案。

第十一条

在突发事件处置现场指挥小组的统一安排下,在第一时间要求传染病患者戴防护口罩、手套,到隔离室休息,并送医院,需转医院治疗的立即转送传染病医院;

第十二条

对传染病病人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第十三条

对病情严重的人员应马上隔离观察,在电站周围也应及时隔离,防止外来人员进入。

第十四条

职工一旦出现传染性疾病,应及时送当地疾病控制中心,不得带病上班。经医院诊断痊愈后才能回单位上班;对外出(含出差)工

作人员、单位实行登记制度,经医院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才能回单位上班;

第十五条

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事前往探望;

第十六条

职工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增强抗病能力。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搞好居室卫生,勤晒衣被;

第十七条

病情发生时,职工尽量避免接待外地来访的客人,各种集体性人员聚集活动推迟或取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集体活动。

第十八条

如传染病烈性感染,请示汇报黔北水力发电总厂。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具体做到:

(一)封锁疫点。

立即封锁患者所在活动场所,暂停单位一切活动。停止单位职工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公司的处理意见;

(二)疫点消毒。

对单位所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此项消毒请防疫站操作,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三)疫情调查。

单位密切配合疾病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第十九条

事件报告流程:当事人—站领导突发事件应急办公室及×××县人民医院(急救120)和防疫部门。

第二十条

事件报告的基本内容:

(一)事件发生地点、时间。

(二)受感染人数、死亡情况。

(三)疫情经过、接触史、初步分析原因、组织抢救和处理情况、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

第五章

注意事项

第二十一条

做好医护人员的合理防护。

第二十二条

救援工作人员进入疫区时,应先喷洒消毒,杀虫剂.开辟工作人员进入的安全通道,对工作人员采取保护性预防措施。

第二十三条

做好厂区出入口及隔离观察区的警戒工作,隔离区出设置明显警戒标志。

第二十四条

电站应备有保健药箱、一般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并分派专人分管定期检查药品充足与否、是否在保质期。

第二十五条

当发现有传染病感染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及时通告上级并及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保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方针。

第二十六条

对传染病应采取防范措施。平时应注意电站内部的卫生,生活区宿舍和食堂采取必要的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等的措施。

篇二

一、工作场所

××项目部××范围的所有人。

二、事件特征

在项目部生产、生活区域员工因不科学的生活、生产方式,自然环境,耐药性微生物的不断增多等诱发急性传染病。

三、应急职责

(一)周围人员

1、发现疑似传染病时,立即远离事发地点和人员。

2、向施工区域负责人、安全人员报告。

(二)施工区域负责人、安全人员

1、组织先期抢救,隔离事发现场和病菌携带人员,封存可疑物。

2、向项目部经理报告。

3、向医疗机构,疾病控制中心请求援助。

(三)项目部经理

1、按既定程序组织抢救。

2、向上级单位、有关部门报告。

四、现场应急处置

(一)现场应具备条件

1、在员工生活区门口和办公区门口张贴紧急救援联系电话。

2、通讯、照明工具等。

3、急救箱及急救药品,担架及救护车辆。

(二)现场应急处置程序

1、项目部在接到当地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有关急性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报告后,或在施工生产、生活等相关活动中发现传

染病人、疑似传染病时,应迅速报告应急工作小组,并立即启动本处置方案,组织人员隔离,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2、项目部在发现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时,必须按照规定时间(甲类传染病6小时内,乙类传染病12小时内,丙类传染病24时内)报告。向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疾病控制中心报告,3、项目部对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在做好自身保护的前提下,应及时将其送往医疗急救中心进行救治,或请求“120”援助。

4、对对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项目部应做好消毒处理,必要时请疾病控制中西进行专业消毒。与转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密切接触者,应严格进行临床观察。

5、对易感染人群应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用药,群体防护措施。需要进行隔离的病人、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应主动配合有关卫生部门采取医疗措施。

6、在传染病期间,各施工队(班组)指定专人每天向项目部应急工作组报告本队人员的出勤及健康情况。要及时查明未出勤原因,并保持联系以便急性跟踪处理。

7、加强施工现场的环境卫生,保持环境清洁,通风换气良好,对人员密集地要定期进行消毒。

(三)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1、项目应急工作组接到施工现场及其它与有关的工作场所出现急性传染病的事件后,应立即向业主应急领导小组和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汇报(汇报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中毒人数,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等)。在上级应急领导小组未到来前,有现场应急救援小组组长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发展趋势、可能后果和应急处理的需要,决定启动本方案。

2、项目应急工作组组长立即通知各专业小组,迅速将疑似病人隔离在远离生产、生活区域外的单独房间内。

3、立即通知当地传染病防控中心或“120”,简要说明病情。不能直接送往医院,应等待传染病防控中心处置。

4、停止一切作业,隔离项目部全体员工与外界的联系,封闭在各自的作业活动范围内。

5、维持现状直至医院出具正式的检查结果。

五、注意事项

1、事故现场人员向项目应急工作组汇报信息,必须做到数据源唯一,准确及时。

2、未经许可的外来人员不得进入施工现场,禁止外来人员进入人员密集区域。

3、项目部应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增加自我保健知识培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篇三

事故特征

.1

危险性分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突发的传染病疫情,可能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或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等,严重时会造成社会动荡,需要紧急采取措施。

.2

事故分类及目的重大疫情:

发生肺鼠疫病例、霍乱大规模暴发、乙类或丙类传染病流行以及鼠疫、霍乱、炭疽、天花、肉毒杆菌毒素等生物因子污染事件。

较大疫情:

发生腺鼠疫病例;

发生霍乱小规模暴发疫情(5

例及以上);

发生新出现的传染病有集中发病趋势的疫情(3

例及以上)

;发生乙类传染病较大规模暴发疫情,即在局部范围内,在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发生出血热

例、伤寒

例、急性病毒性肝炎

例、痢疾

例、其他乙类传染病

例以上;

发生丙类传染病局部流行倾向。

一般事件:

发生霍乱散发病例、带菌者;

生新出现的传染病确诊病人;

发生乙类、丙类传染病小规模暴发疫情,即在局部范围内,在该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

例及以上、痢疾或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

例及以上。

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本企业传染病疫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3

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危害程度及特征

1.3.1

可能发生的季节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都有可能发生。

1.3.2

造成的危害程度和特征

突发的传染病疫情,可能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或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等,严重时会造成社会动荡,需要紧急采取措施。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应急组织机构

成立事故应急现场处置指挥小组,组织人员如下:

长:

车间主任

副组长:

车间副主任、车间安全员

成员:

车间干部、当班人员

(事故发生时,如组长不在,由副组长任组长)

2.2

应急组织职责:

2.2.1

组长负责事故发生时的生产指挥工作,采取紧急措施限制事故的扩大,负责组织指挥全班人员进行触电人身伤亡事故应急救援和现场处置,并对触电人身伤亡事故发生后所可能造成的事故预想,以及触电人身伤亡事故发生后的汇报和触电人身伤亡事故升级扩大的报警。

2.2.2

负责及时、准确地将紧急事故发生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向应急指挥小组或应急办公室汇报,并根据指挥部命令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展开事故处理工作。

2.2.3

加强与集控中心的调度联系,及时、准确汇报现场事故情况,并根据其调度指令严格执行有关操作。

2.2.4

当班人员负责根据组长的指挥,进行现场救援所需相关设备的倒闸操作。

2.2.5

全面记录事故发生和事故应急处理经过。

2.2.6

组织现场恢复工作,尽快恢复受影设备正常运行。

2.2.7

参与事故预案演练和预案的修订工作。

应急处置

3.1

事故初步判定的要点与报警时的必要信息

击目者发现事故发生要第一时间进行高声呼救,同时拨打或要求其他目击者拨打应急电话,向应急指挥小组报告事故的相关信息。

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前期的应急处置工作。

3.2

应急处置相关程序

3.2.1

事故报警程序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当班班长,班长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生产部当班调度、本单位负责人,由当班调度、单位负责人将事故信息上报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和相关部门,应同时拨打

120

报警求救。

3.2.2

应急措施启动程序

事故发生后,应迅速将事故信息报告现场处置指挥小组,现场处置指挥小组接到报警后;

各成员接到报警后,应立即赶到事故现场,对警情做出判断,确定是否启动现场处置方案。

启动现场处置方案后,应急响应程序要及时启动。

3.2.3

应急救护人员引导程序

应急救援队伍赶到事故现场后,立即对事故现场进行侦查、分析、评估,制定救援方案,各应急人员按照方案有序开展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

3.2.4

扩大应急程序

事故超出现场处置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经现场应急指挥小组组长同意,立即向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请示启动公司应急救援预案。

3.3

应急处置措施

3.3.1.1

当发现传染病突发事件时,发现人或病员所在部门应立即将发生的情况(包括时间、地点、症状、人员数量等)

通知应急救援指挥部日常管理办公室或职工医院。

各级健康人员要在不被传染的情况下坚守本职岗位,使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3.3.1.2

发现传染病疫情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向公司或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领导报告,并建议启动应急救援应急处置方案。

救援领导小组组长根据情况命令启动“传染病疫情事件专项应急处置方案”,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应分别通知应急指挥部人员及应急救援机构的各部门人员,参加应急处理。

宣传部门配合居委会及时做好宣传工作,稳定职工和病员情绪。

保卫部门布置安排好人力、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公司工会及二级单位工会应抽调人力做好患者亲友的接待、安抚工作。

各部门接到应急反应的通知后,应按各自的职责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

3.3.1.3

传染病疫情暴发,虽采取措施但不能有效控制时,为保证生产有序进行,对部分健康的运行、检修和管理岗位人员进行集中居住,统一食宿,减少外界接触,以保障上述人员不被感染。

3.3.1.4

病人的治疗和转运医护人员带好防护用具,做好自我保护工作,对所发现的疑似病人,按有关规定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进行联系或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诊断、治疗和转运。

转运时用专车将病人转送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并将发病情况,诊断或疑似诊断(病历)

向收治医院详细介绍,帮助收治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3.3.1.5

“传染病疫情事件专项应急处置方案”

结束后,按照把事故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原则,及时做好生产、生活恢复工作。

3.4

报警方式及报告相关内容要求

3.4.1

报警内容

事故报告人员在向应急救援指挥小组报告事故时,应报告如下情况:

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位置、时间、人员受伤情况、典型症状、处理情况、事故的初步原因判断、事故发展趋势和联系电话等有关内容。

3.4.2

报警电话

相关应急联系人员电话见附件。

4、术语和定义

4.1

传染病

是常见病、多发病,是由病原体引起、并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有的可导致后遗症、残疾或死亡。

4.2

传染源

病原体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在体内

生长、繁殖,然后排出体外,再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染给其他人或动物,这些能将病原体播散到外界的人或动物就是传染源。

病人、病原携带者、被感染的人和动物均可成为传染源。

4.3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再进入另

一个易

感者所经历的路程和方式。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播途径,有的传染病有几个传播途径。

主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

空气传播(2)水源、食物传播(3)

接触传播(4)

生物媒介传播(5)

血液及其制品传播(6)

经土壤传播(7)

垂直传播

4.4

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对某种传染病易感的人群整体。

易感者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容易被感染的人群整体中的某个人。

易感者的抵抗力超低,其易感性就越高。

易感者的比例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水平时,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就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的流行

4.5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4.6

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又增加了甲型

H1N1

流感、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4.7

小学流行传染病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篇5

一、组织机构:

组长: 何香群

副组长: 徐敏宏 刘振彩

组员: 郭振云 丁继真 徐开勤 徐凤 刘洪雨 杨名

二、应急措施:

1、学校发现有常见传染病症状的学生,应立即通知家长将患病学生带到医院检查就诊。有传染病的教师不得带病上班,凡患传染病的师生须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后才能返校。

2、学校发生特殊传染病,要迅速配合有关部门利用学校设施对患者进行隔离,通知患病师生的家长和亲属,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3、学校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及涉及的公共场所要及时消毒,对传染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4、及时将发现的疫情上报市教育局、卫生防疫部门,并做好病人的跟踪工作。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篇6

突发公共事件传染病流行应急救援演练脚本

总 指 挥:突发公共事件传染病流行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 徐玉莲 参加部门:院感科、ICU、检验科、医务处、护理部、急诊室、门诊部、感染科

保障部门:后勤科、设备处、药剂科、采供科

观摩部门:新生儿室、产科、血液科、感染科、血透室、手术室、肿瘤科等

演练内容: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提高组织成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反应了我院对疫情报告、应急响应、现场处置、后续处理的综合能力;

背景设置:本次演练模拟1周内出现发热(体温高于38.5℃)、皮疹、口腔黏膜柯氏斑的病人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疑似传染病麻疹流行病。。。一场由公共卫生事件组、医务处、护理部、急诊科、传染科,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传染病流行应急救援演练拉开了序幕,演 练 开 始

总指挥(徐玉莲):2015年3月15日 15:00突发公共事件传染病

流行应急救援演练正式开始;

场景一(第一部分 疫情发现)

急诊科主任(王伺伟):从近日急诊医生工作日志登记处发现,最近前来就诊的患者,大多出现发热(体温高于38.5℃)、皮疹、口腔黏膜柯氏斑的症状,并请传染科会诊,都诊断为“麻疹”,立即将此情况汇报医务处。。。

医务处(王洪健):“你好,医务处,我是王洪健,请问有什么事?” 急诊科主任(王伺伟):“我科最近就诊的患者中,疑似“麻疹”病人成了上升的趋势,都来自我县的不同乡镇。”

医务处(王洪健):“好的,我立即将次情况汇报,突发公共事件传染

病流行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徐玉莲。”

院部(徐玉莲):“你好,院部,我是徐玉莲,请问有什么事?” 医务处(王洪健):“急诊科王伺伟主任刚刚向我汇报,急诊最近就诊的患者中,疑似“麻疹”病人成了上升的趋势,都来自我县的不同乡镇。”

院部(徐玉莲):“好的,知道了,我马上对此事进行安排。”

场景二:(第二部分 应急响应)

徐玉莲立即通知,院感科、ICU、检验科、医务处、护理部、急诊室、门诊部、感染科各科领导人进行开会讨论。。。经过讨论,分工如下:

急诊科、门诊部:应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患者,应当按照规定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转送至接诊的指定机构。并结合疫情,采取相应的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医务处:对收治的疑似患者,依法报告主管部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护理部:立即启动人力资源机动库调度预案,对参加突发事件的护理

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采取好相应措施。

感染科: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和对收治病人做好

相关的措施,保障病人的安全。

院感科:负责全院的公共场所、各科的常规及发现传染病人的消毒,负责收集、核实、汇总突发事件的信息,向领导小组及时汇报。

场景三:(第三部分 现场处置)急诊预检台,从不同的乡镇医院转上来6位疑似“麻疹”的病人,立即将其安排在隔离诊断室,并及时汇报护士长;急诊科首诊医生能够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收入我院的传染科,并及时向王伺伟主任汇报。王伺伟主任,立即汇报医务科。医务科立即依法报告主管部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丽护士长,立即汇报护理部,护理部立即启动人力资源机动库调度预案,安排参加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立即到传染科支援,并采取好相应措施。院感科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涉及到的区域,进行消毒督查工作。总结:

本次演练为我院最大规模的一次应急救援演练,本次除了组织方和急诊科个别人员外,其余各科事前均毫不知情,保证了整个演练过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篇7

1 基本情况

该校与1所中学设在一起, 建筑面积为6 044 m2。共有1排瓦房和1栋综合楼。瓦房位于综合楼的前面, 东侧为教室, 西侧为食堂 (约500 m2) 。综合楼共有4层, 以楼梯为分界线, 东侧的1~4层为教室和教师办公室, 西侧的1层、2层为小学学生宿舍, 3层、4层为中学学生宿舍 (宿舍每层约150 m2) 。

该小学有6个年级, 每个年级设2个班, 共计12个班。共有在校学生484名 (男生235名, 女生249名) , 其中住宿学生30名 (男生18名, 女生12名) ;教职员工34人, 其中宿舍管理人员4人, 食堂工作人员5人。

2 疫情经过

由于锅炉故障维修, 该校30名住宿学生及3名保育员被迫于11月20-23日借住在某酒店。其中12名女生按照在校的住宿搭配分别住在201, 202和204房间, 每个房间4人;18名男生重新搭配, 分别住在301~306的6个房间, 每个房间3人;3名保育员住在203房间。该30名住宿学生就餐仍然在本校食堂, 往返有班车接送。从11月24日起, 30名住宿学生和3名保育员返回本校学生宿舍居住。该小学住宿学生11月30日发生首例病例, 至12月7日共发生17例, 罹患率为56.67%。据调查, 该酒店某女性员工于11月18日出现皮疹等相关症状, 后被临床诊断为传染性红斑。

3 流行病学调查

3.1 时间分布

共有17名住宿学生发病, 发病高峰在12月3日, 共6例, 占总发病例数的35.3%。

3.2 宿舍分布

各宿舍学生均有发病。男生宿舍的发病情况为:101室住4人发病2人, 102室住4人发病2人, 103室住4人发病2人, 104室住4人发病1人, 205室住2人发病2人。女生宿舍的发病情况为:202室住4人发病3人, 203室住4人发病3人, 204室住4人发病2人。

3.3 人群分布

17例学生病例中, 男生9例, 女生8例。8~14岁各年龄组的发病人数分别为1, 1, 0, 0, 7, 7, 1人。

3.4 临床表现

17例患者中, 症状以面部、躯干、四肢和手足皮疹、红斑并伴有瘙痒为主。其中面部皮疹16人, 占94.1%;躯干皮疹13 人, 占76.5%;四肢皮疹12 人, 占70.6%;手足皮疹5 人, 占29.4%;发热 1人, 占5.9%;咽痛2人, 占11.8%。血常规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基本正常, 经对症治疗, 大部分好转。

4 暴发原因

该校食堂卫生状况较好。餐后餐具统一清洗、消毒和保管, 有专人负责。该小学住宿学生和中学住宿学生及部分本校走读学生、教职员工每天都食用本校食堂提供的饮食。该校没有市政自来水, 有一口自备水井, 井口密封良好, 上锁并由专人管理, 井水定期进行消毒, 经检验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班级、宿舍的饮用水为乐百氏牌大桶纯净水。而除该小学住宿学生外, 其他无人发病, 故可排除饮食、饮水因素。

30名住宿学生于11月21-23日与首发病例多次往返于同一楼梯通道, 从11月30日学生中发生首发病例至12月7日发生末例病例, 均在传染性红斑的1个潜伏期内, 但也不排除由学生中的首例传染给其他学生的可能性。该学生宿舍未发现蟑螂、老鼠等媒介生物, 未发现可疑昆虫, 也未发现可疑的过敏原;洗漱间及卫生间较潮湿, 通风不好;宿舍房间较潮湿, 由于天气寒冷, 也没有做到经常开窗通风, 本次疫情前也没有对室内空气及地面、墙面等进行消毒;住宿学生个人卫生较差, 大部分没有被套, 床单1个月左右换洗1次, 被褥也比较潮湿。仅有不足1/3的学生能做到1个月左右洗澡1次, 其余学生从9月1日开学至今未洗澡。

5 控制措施

12月2日11:20, 长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学校电话报告后, 立即上报县卫生行政部门, 并指导该校采取防控措施。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并邀请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专家和大连市皮肤病医院、大连市传染病医院专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对所有病人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对该宿舍管理人员及未发病的学生进行预防投药, 以免造成疫情扩散。指导该校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防止发生续发病例。要求该校教室和宿舍每日定时通风换气, 定时晾晒被褥。加强卫生知识宣传, 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要求该校加强晨检工作, 密切注意疫情动态。

6 讨论

传染性红斑 (erythema infectiosum) 又称“第五种病” (fifth disease) , 俗称“苹果病”, 患病孩子的两颊呈异常的“红光满面”, 被认为由病毒引起, 多发于4~12岁儿童, 潜伏期为6~14 d。主要症状为皮疹, 首先发生在面部[1]。此次疫情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 (1) 不与媒介昆虫有关[2], 也不同于过敏性的皮疹[3]。 (2) 不同于以手部为主[4], 本例以面部皮疹为主, 其次为躯干, 而手足较少。 (3) 通常没有发热, 血常规基本正常[4]。 (4) 与防寒取暖设施存在问题有关[4]。 (5) 与个人卫生较差应有一定关联, 而海岛气候、被褥较潮湿也不可忽视。提示学校是传染病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5], 且农村小学易于发生传染病;3~4月 (冬春换季期) 和11~12月 (秋冬换季期) 是学校传染病高发期[6], 尤其应注意加强卫生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国亮, 主编.皮肤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2:282-283.

[2]屠春雨, 陈理, 郭天英, 等.一起学校茶毒蛾皮炎爆发的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 (7) :590.

[3]杨科, 杨继宝, 杨军, 等.一起法国梧桐花粉引起过敏性皮炎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9) :804.

[4]李书明, 王海燕, 曹国君, 等.一起红斑性肢痛症流行情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7) :634.

[5]金连梅, 荆瑞巍, 罗莉, 等.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暴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1) :55-56, 59.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篇8

关键词:泰州市;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流行病学;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858.27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294-03

收稿日期:2014-11-1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编号:苏教师(2014)23号];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重点科研项目(编号:NSFZD1303)。

作者简介:胡新岗(1974—),男,安徽宿州人,硕士,副教授,从事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科研及高职教育管理工作。E-mail:gxh008@qq.com。近年来,肉山羊高床舍饲技术在泰州地区得到广泛推广,使得泰州市养羊业迅速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全市6市(区)各种山羊年饲养总量约100万只,年出栏肉羊量约80万只。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20%左右,山羊生产得到当地政府及养殖户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该地区规模化种羊场较少,规模化肉羊养殖发展迅猛,大部分苗羊从江苏省其他地区或外省引进,运输流通较为频繁,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当地养羊业受到较为沉重的打击,极大地挫伤了养羊场(户)的饲养信心。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相关校级重点课题为支撑,利用自身技术及人才优势,联合当地动物卫生防疫部门及养羊企业,开展了当地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防控的相关研究,成果得以推广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1泰州市的自然生态及气候特点

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32°01′57″~33°10′59″N、119°38′21″~120°32′20″E,全市均为江淮两大水系冲积平原,地势呈中间高、南北低走向。泰州市在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具有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水丰沛、雨热同期等特点,适宜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般情况下,泰州市四季的气候特征比较明显: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易受到寒潮侵袭,当北方冷空气南迁时,全市普遍降温,气压上升,有时还会出现大风、雨雪、霜冻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形成“三日寒,四日暖”的寒暖交替的天气变化过程;寒潮是泰州市冬季主要的气象灾害,寒潮入侵时会造成剧烈降温,有时还会出现大风、大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这对于农业生产等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在春季,泰州市天气多变,春季冷暖气团互相争雄,旋进旋退,因此天气就时寒时暖,乍晴乍雨,容易诱发动物疾病。

2泰州市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2.1病原特点

泰州地区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体具有多样性特点,主要有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c)、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Mccp)、绵羊肺炎支原体(Movi)3种,它们主要存在于病羊或治愈病羊的肺组织、胸膜渗出物及纵膈淋巴结中[1]。笔者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MCCP正向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盒、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C正向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盒、绵羊肺炎支原体MO正向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盒对疑似发病羊群进行血清学正向微量间接血凝试验检测。结果显示,泰州地区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的自然感染阳性率为10.52%,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的自然感染阳性率为5.84%,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率较低,合计支原体感染阳性率约为17%。

2.2流行季节与传播特点

在泰州地区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一般在秋冬季节流行,特别是每年11月到翌年3月较为多见。调查结果表明,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在泰州地区多见于新引进的羊群及引进后即混群饲养的羊群,一般在引进后7 d左右开始发病,传播速度比较快,流行时间长达2周以上,病程多为1~3周,平均发病率为23.73%,病死率为28.95%。不同场发病率、病死率有一定差异,这可能与各场的饲养管理及卫生防疫水平有关,也可能与不同场的病原不同以及是否存在混合感染有关[2]。慢性病例的发病率、病死率相对较低,病程缓慢,流行时间长者可达1个月左右。

2.3疫情分布特点

泰州地区饲养的山羊品种主要是杂交波尔山羊、波尔山羊、海门白山羊和当地土山羊。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对泰州地区不同日龄、不同体质量、不同品种、不同性别的山羊都可致病,6月龄以内的个体小、体质差的山羊发病率、病死率较高。在品种方面,波尔山羊发病率较低,而高发病率多见于杂交波尔山羊,这可能与该品种养殖比例较高有关。发病率在性别、地区方面无明显差异。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在临床上存在与山羊痘、羊口疮等混合感染的现象[3]。

2.4症状及病变特点

调查发现,由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引起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一般潜伏期较长,临床表现先是1~2周的咳嗽、流涕,3~4周后才明显表现出急促喘息、流鼻涕、高热、眼睑肿胀、有眼屎,多伴有拉稀、纤维素性肺炎及胸膜炎,肺部呈现面积大小不一的肝变区等症状和病变。而由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引起的病症潜伏期一般为2~7 d,病羊除了具有上述症状和病变外,还可能伴随神经症状、流产、关节炎、结膜炎、乳腺炎、败血症等;绵羊肺炎支原体则严重危害1~3月龄的羔羊,具有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一般症状,同时还可引起传染性胸膜肺炎及增生性、间质性肺炎病变[4-5]。

3泰州市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病原因

3.1养羊场(户)缺乏引种及饲养管理知识

笔者统计受调查的发病羊场(户)发现,90%以上的发病与引种有关,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1)缺乏引种检疫意识。几乎没有购羊者主动要求检疫或者销售方主动报检的,国家规定未经检疫的动物不得出售和运输,但这些为购羊者所忽视,引入病羊或带菌羊在所难免。(2)引种运输车辆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格,运输拥挤导致疫情传播。(3)引入病羊或带菌羊后未经隔离检疫即混群饲养或直接入场饲养,导致引入的带菌羊或病羊感染全场。(4)引入后迅速更换饲料,打破了羊的饲喂习惯,导致羊拉稀、抵抗力下降而诱发疫病。(5)引种前未了解原场的羊免疫程序,引入后立即按本场程序免疫,导致羊发生应激而易感发病。(6)饲养密度过大,羊群拥挤易诱发疫病[6]。

nlc202309021427

3.2羊场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是动物养殖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很多羊场的生物安全基础设施不健全,成为疫情发生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选址不当,如距离其他养殖场、村庄、交通要道过近,选址低洼地建场等。(2)羊舍建设不当,不利于冬天防风保暖、夏天防暑降温,不能有效通风透光,从而影响圈舍空气的改善。(3)羊床高度不够、羊床面积过大,影响粪污清理,羊床未设置单元格或单元格过大,单元群体过多,疫情发生后传播迅速。(4)未设置隔离舍或隔离场,新引入羊及发病羊不能及时隔离管理。(5)在车辆进入羊场区域未设置消毒池,有的虽然设了消毒池但未正常使用,进出生产区未设置消毒设施。

3.3养羊场(户)缺乏必要的兽医卫生安全知识

发病场(户)饲养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兽医卫生安全知识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缺乏卫生意识,不能及时清理粪便,保持羊舍环境卫生,如有的养羊户羊床下的积粪有 20 cm 厚,入冬后长期不清理粪便,为了保暖导致通风不良,污浊的空气成为诱发羊病的重要因素之一。(2)缺乏必要的消毒知识,不会选用消毒剂,消毒不彻底、不全面,长期使用1种消毒剂,如有的养羊户仅在羊舍中撒点生石灰就算消毒了。(3)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任由其他羊场人员、村民邻居等进出圈舍,有的羊舍中还饲养了鸡、兔、狗等动物,这些因素为羊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4)病死羊的无害化处理不规范,死亡羊、剖检羊随意放置、抛弃,污染环境场地,且未予消毒、掩埋处理,造成疫情隐患。

3.4基层兽医技术人员羊病防控技术技能亟待提升

当前部分基层兽医技术人员对猪、禽疾病比较熟悉,而对羊病的诊疗知识比较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发生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之后,会与山羊巴氏杆菌病、感冒、运输应激等混淆,造成误诊误治,延误病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2)即使诊断是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但对药理知识以及支原体的特点不够熟悉,不能科学选择治疗药物,或虽然选择了合适药物,但见好就收,疗程不够,导致治疗不彻底。(3)就病治病,缺乏对疫情的综合防控理念,不能辅以加强管理、严格消毒、隔离病羊、支持疗法等措施及时控制疫情,导致全场持续发病,久拖不治而造成极大损失。(4)基层普遍缺乏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检测试剂及设备,相关人员的实验室技能欠缺,导致不能及时对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进行生产监测并在发生后不能及时确诊。

4泰州市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综合防控要点

4.1抓好羊场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羊场选址要求地势高、土壤干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地势以坐北朝南或坐西北朝东南方向的斜坡地为佳。切忌在洼涝地、潮湿风口等地建羊场。场地附近应有优良的放牧地,并要有丰富无污染的水源条件。建场前应对周围地区进行调查,尽量不在有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发生的地点建场。为方便防疫隔离,羊场要远离村庄、学校等人群聚集区,在保证交通的前提下距离交通干线500 m以上,不得与其他养殖场共用转场通道。泰州地区河网发达,选址时可利用河流作屏障等,避免闲杂人员及场外畜禽、野生动物进入。建场时既要重视羊舍、运动场、牧草地、饲料加工机房、氨化(青贮)池、围栏设施、饲料仓库、办公场所等养殖设施的建设,确保光照时间、空气质量、温湿度、地面硬度及导热性等符合肉羊生产需要,也要重视兽医化验诊断室、兽医消毒池、动物尸体生物安全处理及粪便无害化处理等羊场防疫设施的建设,做到有备无患。

4.2合理规划建设好羊舍、羊床是健康养羊的重要保障

通风、采光、羊舍操作空间及羊舍的利用率是羊舍建设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羊舍的设计应既有利于夏季防暑,又有利于冬季防寒;既有利于保持地面干燥,又有利于保证地面柔软和保暖。南北走向的羊舍便于纵向自然通风,一般以30 m左右长度为宜,机械通风时可延长至40 m;东西走向的羊舍则需机械通风。羊舍在夏季应装防蚊纱窗。羊舍的跨度以羊床的设置来定,如安排2、4排或8排羊床,适宜的跨度分别为4.0~4.5 m、8.0~8.5 m或16 m。羊床高度可设为0.8~1.0 m,有利于清粪也方便饲养;羊床宽度以1.2~1.3 m为宜,过宽不利于防疫;羊圈分栏长度以2~4 m为宜,饲养密度为1 m栏长安排3~4只羊,过长则单栏羊数过多,不利于生产和防疫。羊床格栅板缝隙一般以1.0~1.5 cm为宜,防止羊失足插入缝隙造成伤害。

4.3从引种源头防范疫情传入并消除疫病诱发因素

养羊场(户)引入羊时,要先了解羊源地山羊疫病流行情况和羊的健康情况,必须从非疫区的健康羊场引进羊,并经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取得《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购买,同时了解该羊场的免疫程序及其具体免疫情况。引进种羊时,需要查看销售方由畜牧部门签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种羊合格证》《种羊系谱耳号登记》,要求三证齐全。运输羊的车辆必须严格消毒,取得消毒证明。羊场应设隔离舍,在羊到场前的7~10 d对隔离舍及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到达调入地24 h内要向调入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接受监督检查,经隔离观察15 d(种羊要求30~45 d),检疫合格后方可正常饲养。此外,羊引种最适季节以春、秋两季为佳,其他季节运输时应注意保暖或防暑。严防运输应激,长途运输的羊可给予注射抗生素,防止运输途中感染细菌性疾病,表现特别兴奋的羊可注射适量氯丙嗪等镇静针剂。羊到场后,立即对车辆、羊及车辆周围地面进行消毒,然后将羊卸下,先给羊提供饮水(淡盐水),休息6~12 h后方可供给少量饲草,加强饲养管理,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和多种维生素,使羊尽快恢复正常状态。了解羊在原场的饲料情况,注意不要迅速更换羊的饲料,否则容易导致羊拉稀,可每天更换饲喂量的10%左右,给予羊适应过程。到场1周后,根据情况实施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苗免疫,接种完各种疫苗后,进行一次全面驱虫。

nlc202309021427

4.4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消毒工作

日常饲养管理应谨防“病从口入”和营养不均,应多为羊提供青饲料、青干草(含水量为10%~15%)、青贮饲料和灌木枝叶,保证羊获取足量的维生素、蛋白质,有条件的可饲喂秸秆氨化饲料,改善秸秆饲料适口性,提高消化率,促进体质量增加。枯草季节合理补饲干草和精饲料,给予干草宜少喂勤添,饲喂新鲜花生秧等含水量丰富的饲料应控制用量,避免饲喂霉变腐烂的饲料。确保饮水安全,不给饮浑水、污水、死水、急水,放牧应经常转换草场,选择清洁水源。加强羊场员工防疫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培训,保证饲养密度、通风、温度、湿度、采光符合羊各阶段、不同季节的饲养管理要求。圈舍地面、羊床、墙壁、用具等勤清理、冲洗,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严格执行每周2~3次的预防性消毒,选用适宜的消毒剂,按要求的浓度配制,消毒要彻底全面。对发病羊和疑似羊要及时隔离治疗,做到科学用药。重视春、秋两季的预防性体内外寄生虫驱杀,体内驱杀常用丙硫咪唑,体外药浴浴液可用0.05%辛硫磷乳油,加热到40 ℃左右倒进药浴池中,按照先健康羊后病羊、病羊由轻到重的顺序,浸泡时间2~3 min,注意将羊头压入药液中浸泡数次。

4.5科学实施预防接种、疫情监测及无害化处理

养羊场(户)应在当地兽医人员的协助下,积极开展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预防接种。目前主要采用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灭活菌苗,每年的2、8月份各接种1次,每次于每只山羊皮下接种3 mL(6月龄以下)或5 mL(6月龄以上),错过的应适时补免;但应注意的是,目前我国使用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系用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制备,由于临床上多种支原体性病原的存在,该疫苗从理论和实践上对预防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都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7]。应积极配合当地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接受羊群疫情监测,争取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此外,按照我国动物防疫法及《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的有关规定,对病死羊及其产品实行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销售、不准转运的原则,必须进行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对发病羊群实施封锁,分群隔离治疗病羊及疑似病羊,彻底消毒污染的场地、羊舍、用具以及粪便和病羊尸体等。地方畜牧兽医部门既应加强养羊户羊场防疫检疫知识宣传,也应加强兽医人员与动物卫生监督技术人员的羊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羊病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结论

近年来,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已经成为危害泰州市各地山羊养殖的重要疫病之一,给当地羊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掌握本病发生原因和流行特点的基础上,笔者从“养、防、检、治”各环节入手,围绕羊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严格预防消毒、重视免疫接种、科学用药预防、执行检疫规定、科学预防监测、及时上报疫情、隔离封锁并举、无害化处理尸体等技术内容开展研究,探索集成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从而为开展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依据,对于促进泰州地区养羊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养羊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储岳峰,赵萍,高鹏程,等. 羊霉形体与霉形体病[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8106-8108.

[2]杨帆,王贵江,吴丽卿,等.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综合防治措施[C]//2010中国羊业进展论文集.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354-355.

[3]罗清生,罗仲愚,蔡宝祥. 家畜传染病学[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233-261.

[4]王建辰,曹光荣. 羊病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112.

[5]胡新岗,黄银云. 1例引入性波尔杂交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189-190.

[6]王华,杨发龙,王永,等. 山羊支原体性肺炎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畜牧兽医,2011,38(1):210-214.

[7]赵萍,储岳峰,高鹏程,等. 羊霉形体病的疫苗预防及药物治疗[J]. 甘肃畜牧兽医,2008,38(4):44-46.贾淑庚,檀晓萌,郝二英,等. 日粮中添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对农大3号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297-299.

上一篇:2024年安徽政法干警考试:行测逻辑填空解题技巧下一篇:青年教师拜师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