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面积计算练习

2024-11-10

梯形面积计算练习(共13篇)

梯形面积计算练习 篇1

教学内容:p.21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2,培养灵活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梯形面积的概念,能较熟练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画图(图:一直角)

问:你看到什么 两条边上分别标上长度:4厘米,2厘米

你能联想到什么图形 面积是多少

(1)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4×2=8平方厘米

(2)三角形,底4厘米,高2厘米,面积:4×2÷2=4平方厘米

(3)梯形,补充算式”(4+3)×2÷2“,指名画完该图形.

关注细节:(1)在计算时,最后的单位名称不要漏写

(2)画图时,要把关键长度的数据标出来.

(3)题目中,最后问题带” “的要写答句.

二,检查预习作业:

1,看图计算梯形的面积.要让学生明确互相平行的两条边分别为上底和下底,并不是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确定了上底和下底之后再确定高.

2,学生有困难的题:用58米长的篱笆,在靠墙的地方围一块菜地(图略),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指名说说梯形的面积,师板书.

对照公式,找已知条件和所缺条件.

明确:还缺上底和下底的和,通常可以用上底加下底,但这题中要用三条边的长度减去高.

算式:(58-10)×10÷2=240平方米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四: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已知每个梯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拼成的三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指名读题,比画该题.学生列式交流.

2,下面图中哪几个梯形的面积相等 为什么

观察,问:这些梯形有什么共同点 (高相等)

利用这个特点,你觉得可以怎么找面积相等的梯形 为什么

(方法一:分别算出四个梯形的面积.

方法二:只要看上底与下底的和是否相等.)

学生数一数,算一算,交流最后结果.

3,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4,”银苏号"滑翔机模型的尾翼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观察图后说说自己准备怎么算

交流方法:方法一,梯形面积乘2.方法二,移动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第5题,学生读题后解决.讲评时要注意(1)计算方法的指导;(2)单位的转换.

6,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梯形面积计算练习 篇2

有学生说:“我们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是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我们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求梯形的面积。”其他学生附和着。“很好,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组完全一样的梯形,下面……”就在我的话还没有讲完的时候,“老师,我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小A打断了我的讲话。我看着他,他正高举着手,一脸的企盼,我原先的教学设计就此被打断。我有些不快,因为要在35分钟内达到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就不能节外生枝出其他的事件,否则就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了。但是,我看到了小A那因喜悦而兴奋的脸庞,也看到了班级里其他学生好奇的眼神。我决定放弃原先的预设,将本节课转换为一节开放式的数学课。于是,我向全班学生提问:“小A同学非常善于思考,他有不同的解法。请大家再想想,还可以把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此时学生陷入了沉思,有的小组内的几个人相互讨论了起来,有的一个人拿起笔在纸上涂涂画画。过了几分钟,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可以转化成两个三角形”“可以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你喜欢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用两种三种方法推导验证。”我的话音刚落,课堂像热开了锅,学生有的画,有的剪,有的算,遇到困难有的还举手提问,我也不断在教室巡视,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

“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教学思考教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由于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探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即剪、移、转、拼等),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都为学生自主探究、探索“梯形面积计算”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中向高年级过渡时期,其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亦正处于进一步发展和日趋成熟的时期。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学生对图形特征及各种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同时可促使他们的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一)利用迁移规律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四、教学重点

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五、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梯形若干、直尺、剪刀。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大家一起读一下屏幕上的两个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两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谁能选择其中一个讲给大家听一听?下面老师再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两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做下铺垫,一方面回忆有关知识,为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了准备;另一方面突出“转化“思想的重要性,并提示学生在研究梯形时可以怎样考虑。降低一些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情境创设。

师:大家都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吧?现在,喜洋洋的好朋友们被灰太狼关进了密室里,要想进入这个密室救出伙伴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密室的门上有一道题,只有算对了的人,才能进去。瞧!(出示一个梯形,标出底和高,说出各部分名称)这是一道求梯形面积的题,这回可把喜洋洋难住了,责怪自己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喜洋洋救出他的伙伴吗?(生:愿意!)

(三)探究新知。

1、操作: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梯形,通过剪、拼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并找到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请马上动手试一试。

2、学生展示:

(要求学生说清楚用的是哪种梯形剪拼的,拼出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将一个梯形从中点处裁开,将裁开的两部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在一个梯形的中点处,画一条平行于上、下底的線段,延长上、下底,通过中线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师:观察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填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

)

师:还有哪些剪拼的方法吗?

(5)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填空:拼成的长方形的底等于(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

(6)将梯形的下底延长,在上底的一顶点向下底引一条线段,使之

成为一个三角形,如图:

填空:拼成的三角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高等于()。

师:那你认为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归纳公式:(上底+下底)表示什么?(上底+下底)×高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7

1、总结:不管采取何种拼剪方法,得出的梯形面积是“上底加下底乘以高再除以2”。(再次验证了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师:我们现在能帮助喜洋洋救出他的好伙伴了吧!(求密室门上梯形的面积)。

3、追问:想一想,计算梯形面积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

八、梯度训练

(一)判断。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

(二)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用篱笆围成一块梯形菜地,一侧靠墙。篱笆长30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九、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练习题 篇4

1.填一填: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形。这个图形的底等于;高等于。

(2)每一个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3)梯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为:。

2.一个梯形,它的高与上底的乘积是15平方厘米,高与下底的.乘积是21平方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个梯形,下底5.8米,下底是上底的一半,{和下底相等,求梯形的面积。

4、一个梯形的车窗,上底是6米,上底是下底的1、5倍,{是上底的一半,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5、一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共长68米,上底和下底的和是高的5倍,求该梯形的面积。

6、一块梯形的纸板,上底10厘米,下底比上底长7厘米,高6厘米,这块纸板的面积是多少?

梯形面积的计算反思 篇5

《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这节课从图入手。通过直观、形象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1.通过教学,让我更加明白:要充分相信学生。新课程理念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时候要计算梯形的面积,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习欲望。在这种内驱动力之下,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出了很多种方法,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起来的。这节课学生能够想出那么多种方法,要以前几节课的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经过一定量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得到训练,学生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3、这节课还经过研究提炼,让我认识到:在学生探究各种方法的时候,不必马上让学生统一到梯形的面积计算的规则公式中来。有套用模式之嫌。可以在最后让大家一起观察,把各种方法进行沟通,理解,在统一。

《梯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 篇6

首先老师非常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课一开始就带领学生复习正方形、长方形,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了解学生的情况、复习旧知,也为新课做好了铺垫。

从教学内容上看,本课抓住了一个“准”字,既教学重点,难点确立准确,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都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会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突破了难点,使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推导和验证梯形的.面积公式。

在求证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整节课都是有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而得出的。并且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说。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在这里放飞。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素材、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学具剪剪拼拼,进行了自主探索,并在形式上响应地组织了小组合作交流。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通过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验证、推导、小结,让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比较优化,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合作课堂模式下的《梯形的面积》 篇7

1.组内交流导学案一

师: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预习交流,回顾知识。组内交流1分钟,请按1号到6号来进行轮流主讲各小题,其他组员及时补充。

2.请每小组的4号来抢答(任选一个任务来在全班面前作简单口头展示)

师:注意发言时尽量避免任务或看法重复。

学情的分析:本班有54个学生,分为9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6个人(相对固定),根据学业水平、性格、性别进行1~6的编号。每个组都有特别而又响亮的组名,经过两年合作课堂模式的训练,学生对合作课堂的各个环节——课前预习(做导学案)、课堂上预习交流、合作探究、精彩展示、当堂测试等要求有了充分的了解,合作技能也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读懂学习内容,做好导学案;课上积极交流,在小组里团结协作,低声讨论(交流),大声发言(展示);挑战当堂测试等。当小组长做好任务的分配和组织协调工作后,组员在合作学习中形成了本组特质:积极依赖、平等参与、小组自治等。小组成员之间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各自承担起分配到的任务,在分工中合作,在课堂学习合作中分工。

二、预习交流,探究新知

组内交流新知——导学案二“自学与实践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小组讨论任务:把梯形转化(拼)成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比较方便本组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组长拿出本组的学具,拼一拼,并把转化(拼)好的图形贴在本组的小黑板上,说一说本组将如何进行推导(幻灯片出示)。

预设分析:学具准备,除了两对形状完全一样的梯形,还有多个形状各异的,这样才不会限制学生的思路。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做好了导学案,对将要学习的课本上的内容都有了一定的思考,组内学生积极地边动手操作边说出自己的想法,达到了真正的讨论与交流。这时每一个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想法上可以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有的学生想炫耀自己的聪明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学生在交流时知道和了解了别人的思路和方法后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相信每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着、进步着。

三、学生精彩展示(课堂实录)

展示任务:导学案第二大题第1、2、3。

创新组:(拿着有板书的小黑板上到了讲台前)

生1:我们展示的题目是导学案第二大题第1、2、3小题。我们组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公式的,那样比较简便(板书只有贴图,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这是课堂上产生原生态的东西,教师也无法预知)

生2:我们组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底(发言有误,但教师没有打断学生的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高跟原来梯形的高是一样的。(展示组在发言时,其他小组的关注度(聚焦)达到了95%)

生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来梯形面积的 2倍。我们最后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 (上底+下底)×高÷2” 。

生4:我们展示完毕,其他小组有什么补充和质疑吗?(有不少的学生举手表示质疑)

生:你们组能说一下为什么要除以2吗?

生2(抢过话筒):因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一个梯形的面积就要除以2。现在请某某同学来质疑。

生:我不是质疑,我想补充,其实你们拼成的长方形也是一个特殊平形四边形,因为你们用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来拼的,你们没有(补充)说明这一点。

生2:同意。其实我们组拼成的长方形也是一个特殊平形四边形,我们可以说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拼成平形四边形的高是原来梯形的高。谢谢!(师带头鼓掌……)

感知:学生发言时表达上也有误,但教师还是要耐心地倾听,不要轻易介入,但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学生一错教师就介入的话,干预太多,会把学生的“才干”掩盖、弱化。合作课堂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常规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并且对教师的“说”也有限于13分钟以内的硬性指标,这样就可以削弱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给学生让出更多自主、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成了真正学习上的主人。2014年南宁市中小学课程育德对小学数学学科提出两个基本要求。(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养成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和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2)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言必有据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课堂的犀利模式及理念使这两点要求在课堂里落到了实处。

师:这两个组的展示有什么不一样呢?谁可以来对比说一说?

生(团结组):我们觉得飞翔组说得更清楚一点,他们的板书也比创新组多了公式。

生(勤奋组):他们把上底和下底都标上去,让人一看便比较清楚地知道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合拼起来的。(师介入:原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

生:平形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如果把他们三个小组的优点拼起来,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完整的展示了……(师带头鼓掌……)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8

梯形面积的计算、关坪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方运艳

设计理念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在设计时,先通过我新买的包得侧面是梯形这一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的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中,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方法来推导。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第三部分内容,本节课内容中引导学生把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操作,渗透了旋转的数学思想,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推导方法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教学中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设置了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方法过程目标:

1、通过从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类比迁移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学法:转化、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学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板、记录单、剪刀、学生分组而坐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以旧引新。

1、游戏:“老师说”。

2、旧知铺垫:快速的算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并说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指出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

4、举例:生活中有哪些梯形?

5、PPT展示生活中的梯形。

(点评:这虽然是数学教学,也渗透着情感教学。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回顾旧知,使学生明确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面积计算有关。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和PPT展示生活中的梯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1、问题引入:这是老师新买的一个包,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面是什么形状?你知道这个面有多大吗?想一想能不能依照前面求三角形的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2、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3、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1)学生小组合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摆。(若学生用一个梯形剪拼,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

(2)拼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议一议:剪拼成的图形的底和高与原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面积呢?

(3)PPT演示拼摆过程。

①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②讨论剪拼成的图形的底和高与原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面积呢?并推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③另外根据学生的探讨结果,补充了解其他拼摆方法。(4)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5)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

(点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并在有限的时间里推导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句话,再由多媒体展示拼摆过程,引导学生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我利用VSO教学模式开展活动,同时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要完成这个活动,就必须与其他同学合作。学生在推导过程中,既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三、联系实际,应用公式。

1、出示例题:一辆车玻璃的上底是40厘米,下底是50厘米,高是18厘米,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抽个别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

3、巩固练习:做一个小老师,给你的同桌或同伴出一道题。

(点评:教师引路,学生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四、灵活运用,课堂检测。

多媒体出示检测题。学生通过独立练习、个别上黑板、小组内讨论等方式进行检测。(点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重在方法指导,即解决某个问题的前提是分析问题的成因,再思考对策。这不仅仅是运用于今天的课堂教学中,以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如此。此环节培养了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同桌互相说一说,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并抽取个别学生回答。

2、教师结合课件小结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表现评价鼓励学生。

3、拓展延伸:课本练习十七的第六题。

(点评: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收获的平台,给他们了一个总结与反思的机会。)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梯形面积计算练习 篇9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公式解答有关梯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 熟练掌握梯形面积公式。

3、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相关知识:

1、指名说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分别怎样计算?用公式怎样表示?用字母呢?

2、你能说说这些图形我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推导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同桌互说)

3、师小结:

4、说说求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二、练习4-8题。

1、独立完成第5题。

先指名说说什么叫横截面;然后各自完成。

说说解答要点。小组订正。

2、同桌合作完成第6题。

讨论说说:你理解计算圆木总根数这个公式吗?它与梯形面积公式有什么联系?

如果上层有5根,底层有25根,每相邻两层相差1根,那么一共有多少根圆木呢?(各自练习,然后交流订正。)

3、独立完成第4题,然后交流反馈。

4、小组合作完成选作题:第8题。

三、课堂练习(补充综合练习)

(一)、填空:

(1)27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4公顷=(     )平方米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9分米,高是底的2倍,它的面积(  )平方分米。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2厘米,面积是156平方厘米,高是(  )厘米。

(4)一个三角形的底是4分米,高是30厘米,面积是(   )平方分米。

(5)一个三角形的高是7分米,底是8分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6)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7)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比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少12.5平方分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8)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高是10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米;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0米,三角形的高是(  )米。

(9)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形。

(10)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厘米,高是8.8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1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分米5厘米,高是底的1.2倍,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2)梯形的上底增加3厘米,下底减少3厘米,高不变,面积( )。

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做完一个订正一个。

(二)、判断题。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  )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分米,高是20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分米。(  )

(3)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2平方米,高是6米,底是7米。(   )

(4)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5)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6)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7)三角形的底越长,面积就越大。(  )

(8)三角形的底扩大2倍,高扩大3倍,面积就扩大6倍。(  )

(9)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于梯形面积。(  )

(10)梯形的上底下底越长,面积越大。(  )

(11)任何一个梯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高的三角形。(  )

(12)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课件出示,学生手势完成,说理由。

四、课堂小结。

第七课时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92和93页    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

知道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图形面积的和(或差);

能正确地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并能灵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具: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图形,你觉得它们像什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简图表组成的?

2、说一说我们学过图形面积的计算。

3、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认识组合图形

我们已经学习了五种平面图形,请同学们从这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中挑几个,拼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并想想你拼的图形像什么?(学生独立拼摆。)

师:谁愿意把你拼的图形展示给大家?(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拼出的图形,并说说像什么。)

分别说出这些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

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

二、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1、出示例4图片,怎样计算墙的面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在题卡上画出分割的方法,并试着计算出它的面积。

2、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学生不同的分割方法。

3、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呢?(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4、师总结: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会有多种算法,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多动脑筋,选择自己喜欢而且又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在对组合图形分割的时候,也要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来进行分割。一定要分割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93做一做。

2、练习十八第2题。用多种方法计算队旗的面积。

⑴、师:现在学校准备为各班重新制作一面队旗,如果这个任务交给你,你打算怎么做?队旗的标准大小是这样的。(出示图片)在题卡上画出你的想法,并计算出一面队旗要用多少布?

教师板书:S长方形-S三角形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⑵、师:这种方法与之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不同点)

⑶、师总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求得面积后再相加;也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再从中减去一部分。

四、课堂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吧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之和

分割法、添补法

加法计算和减法计算

第八课时  组合图形的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八第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组合图形,进一步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知识解解决问题。

教具: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点

提问:什么是组合图形?(由几个简单图形组成的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有几种方法?(分割法、添补法)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八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1)分割法。

把它分割成两个梯形,求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和。

[(60+45)×(30÷2)÷2]×2

把它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求这三个图形的面积和。

30×45+[30÷2×(60-45)÷2]×2

(2)添补法

添上一个三角形,求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差。

(30×60)-[30×(60-45)÷2

2、练习十八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本题解题思路是:空心地砖实际占地面积=大正方形面积-小正方形面积

3、练习十八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本题解题思路是:草地的面积=梯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4、练习十八第5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尤其是要指导学生看图,它不是两幅图,而是一个组合图形的分解图。

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10)×12÷2-3×4÷2-(4+6)×4÷2

5、练习十八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

10×20+20×10÷2

6、练习十八第7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确要求火箭模型平面图的面积,就是求图中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的总面积。

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8×10÷2+8×70+(8+16)×8÷2

三、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95页练习十八的第8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确要求各部分的面积应先求出总面积(即图中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根据各部分与总面积之间的关系分别求出相应的面积。

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们有什么体会?

第九课时  整理和复习

复习内容:课本第96-97页教学内容。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将本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巩固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结合说一说、算一算等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3、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体会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再现知识

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已基本结束,请你们回忆一下,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指名学生回答。

看来,这个单元学的知识和方法真不少,如果你们将你们刚才的回答进行一下整理,相信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会理解得更清楚。下面,同学们就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整理得又清楚又有特色。

小组展示自己的整理结果,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教科书第96页也对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整理,(出示下面的知识结构图)你会看这张知识结构图吗?你会把这张知识结构图填写完整吗?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把这些公式填写在书上。

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组合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哪些基本方法?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二、巩固深化

1、复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右图是一个梯形,当上底分别是6cm,4cm,2cm 和1cm时,梯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议一议:

(1)当上底为0时,这个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

(2)当上底为30cm时,这个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

通过这样的变化,你们知道些什么?

通过这样的变化,说明了图形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特定的情况下是可以互相转化。

2、复习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这个问题。

三、拓展应用

1、自学。让学生自学教科书第96“你知道吗?”内容

2、检查。

通过自学,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体会?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分割、移补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 公式的过程。

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组织学生交流想法。

具体方法可参考如下:

推导过程:

从梯形的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

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梯形面积计算练习 篇10

王喜朝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3小节《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正确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几何图形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几点教法:

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法:

①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本课在教学思路上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1、回忆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说说平形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回想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谈话引出课题

关于梯形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也就是为梯形面积的推导做好铺垫,并在学习新课之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怀着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认知活动方面的探索。〉

(二)、讲授新课

1、直接切入主题:

对于梯形的面积你们打算怎样找到它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从小树立探寻知识的意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为新课的展开起好前奏。〉

2、动手操作前让学生先对梯形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研究建议:

①选择喜欢的梯形,按照“转化”的思路来研究。

②小组分工合作,考虑不同的转化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可有意识地参加到小组中去合作、辅导〉

5、分小组展示汇报,教师深化点拔。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边说边演示其过程)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沿着高切割、拼摆〉〈沿着一条腰的中线切割、拼摆〉„.(上底+下底)×高÷2(上底+下底)÷2×高(上底+下底)×高÷2„„

刚才同学们采用不同的割补、拼摆等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不同的面积公式,运用这些公式,我们都可以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只不过,这些公式从形式上看略有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整理成: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7、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8、应用公式,尝试计算梯形面积(出示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计算)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亲自去体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假想,共同探讨,互相验证,更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散、活动中发展的过程,真真正正地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深化巩固

1、学习例

3、(1)、借助教具演示,理解“横截面”的含义。

(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么?

(3)、学生尝试计算横截面积。

2、课本96页“做一做”。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从中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检测

1.计算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1)上底5厘米,下底10厘米,高8厘米。(2)、上底5厘米,下底12厘米。高10厘米。(3)上底20厘米,下底8厘米。

2、判断题

(1)-----(4)题。

3、选择题

(1)------(3)题。

(五)、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六)、课外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1—2题—5题。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练习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58-59页 信息窗2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估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表面和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信息窗二的情境图,然后对学生说: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了,现在你们能计算一下小明的新家里每间房子的面积了吗?然后学生开始计算客厅、餐厅、卫生间、厨房、大卧室等每间房子的面积来帮助学生复习前两节课学过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再次让学生计算挂毯面积。

1、在小明家的客厅墙上有一个挂毯,你们还记得这个挂毯的面积是多少吗?动笔算一算。

对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几种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板书: 10×10=100(平方分米)

10分米=1米

1×1=1(平方米)

10分米=100厘米

100×100=10000(平方厘米)

2、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的结果为什么不相等呢?这些面积单位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呢?小组讨论。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重点让学生说明为什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独立叙述出这其中的道理。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学生自己总结出前几节课学习的知识,发现薄弱环节以便在课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巩固。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本故事书封面面积约是4()。一张IC卡的面积是46()。学校操场面积约是450()。文具盒盖的面积约是200()。

2、(1)一张长方形纸片,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每排摆6个,正好摆了4排,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间正方形餐厅边长8米,如果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摆,每排摆()个,可以摆()排,餐厅的面积是()平方米。

(3)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3、拓展练习

(1)下面的长方形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学校用50块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好了一个水池的底面。这个水池底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3)一张长方形纸片,长8厘米、宽6厘米。从这个 长方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怎样剪才能使正方形面积最大?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4、课本上的自主练习。

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 篇12

一、我对教材的解读

《 梯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的积累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为接下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学习《 梯形的面积 》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转化思想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是: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二、对学情进行分析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以及平时生活中对数学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具备一定的(思考、探索、操作)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且

(五)年纪的学生具有认真、好学、勇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讨论、猜想、探究)等多种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将采用一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因为(五年纪的学生具有较多的生活经验),用(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

2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先学后教,将主动权教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

3.练习法: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了能在课堂上更好的进行教学我将会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梯形教具若干)„让学生准备好(相同的梯形若干个、剪刀、尺子)

四、教学流程

根据

(五)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以下四个部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练习巩固;课堂总结提升。下面我将具体介绍每一个部分的安排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在上课开始我将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能说说这是什么几何图形吗?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使学生带着问题和急于知道结果的好奇心进入本课的学习。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以及数学的现实意义

(二)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在这一部分我安排了()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吗?你能将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什么几何图形?四人小组合作并且记录下转化后什么改变什么不改变?怎么计算梯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小组合作,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讨论、交流、操作等)活动过程

第二个环节:小组展示。(在黑板上板书)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预设1:用两个相同的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转化后梯形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刚好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高,因此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下底)*高/2 预设2:沿梯形两腰的中点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是原梯形的一半,因此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下底)*高/2 预设3:分割。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交流,我会引导学生得到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 第三个环节:用字母表示公式。

提问: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和b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具有了用字母表示公式的基础,因此在这里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的写出S=(a+b)*h/2这个公式

设计意图: 我注重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和数学思考,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三)练习巩固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结合本结课的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训练。如课本练习中的第二题,让学生应用所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第二层次:如课本练习的第3、4题。第三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会到尽管梯形的形状不同,但是只要梯形的高,上底和下底相同,则面积也相同;第4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梯形的面积,通过对位置放置不同的梯形,让学生能正确寻找上底、下底和高。

第三层次:拓展练习。如课本练习的第五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发展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奠定基础

(四)课堂总结提升

我将会引导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我们是如何学的?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我会让学生自己进行阐述上面这三个问题,这样可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的能力。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纵观整节课,我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整个学习过程都与学生的观察、操作息息相关,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数学,获取数学知识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篇13

一、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教学应该说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学具剪剪拼拼,进行了自主探索,并在形式上响应地组织了小组合作交流。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具体在教学中的体现如下:

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三角形,推导出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正好落实了《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下学习的理念。尤其突出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给了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这当中还蕴含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迁移、转化思想。经过课堂小结的点拨,使得这一教学效果尤其明显。

二、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在导课时,创设了请学生帮老师计算电脑桌侧面梯形板的面积多少的问题情境,不仅有效提出了数学问题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愿望。其次,创设应用探索出来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主要是通过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梯形的面积来实现的。课堂上我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了《标准》对于情景的创设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要求。在这一前提下让学生进行探究,是水到渠成,显示了学习的自主性。在获取了知识后马上让学生运用新知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实并切身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三、体现练习的层次性

练习的设计体现由简到难的梯度性,关注后进生,也兼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小组合作的成效性不高。

这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地方看出来:一是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时,学生基本上已经有了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种转化方法,但是小组代表上来向全班交流时却只说了一种转化方法(另一种是另外的同学补充的)。难道他们组就这一种?还是他只说了自己的方法,而没有交流到本组其他同学的方法?第二点是在小组操作交流时,总有个别学生,自己玩自己的,不愿与人合作交流,可能是小组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合作的欲望未被调动起来。这么看来,显然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效性是相当不理想的!那么如何进行改进呢?我想主要在课堂上教师还是应该进行更多地巡视,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学生思维停滞住时适时的加以点拨,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充分体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这也符合交流应该多元化的现代教学观。说到这里,不由想起了许多名师的课,互动性强在他们的课堂上是多么地突出!反思本课的教学,就这方面来说还是存在明显不足的。课例中,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教师就说:老师请教你,为什么后面还要除以2呢?其实这里老师操之过急了,同时也是大可不必为之的。老师完全可以问学生:听了他的汇报演讲,你们有没有问题请教他?或者考考他呢?让学生来问这个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给了学生一个发展思维水平的良机,而且很自然地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多好!

三、放手的度不够

虽然本堂课的教学与以前传统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进。但还不够精彩的一个主要原因,我想是放得还不够。主要体现在:

上一篇:南通天和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介下一篇:家长学校十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