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车镇新型社区建设基本情况介绍

2024-07-02

回车镇新型社区建设基本情况介绍(共2篇)

回车镇新型社区建设基本情况介绍 篇1

回车镇新型社区建设基本情况介绍

回车镇位于西峡县城东南部,总面积18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297个村民小组,3.8万人。(其中建成区常住人口5700人,镇域产业集聚区人口1.4万人)。201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94.05亿元,企业入库税金完成2.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6亿元,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2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36元,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以内。全镇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市第一位,并跻身全省百强镇行列。

一、具体做法

目前,我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全面铺开,并开始形成强力推进的局面,按照新农村建设“20 字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有序、有效、有力”三个原则,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一是抓好规划布局。按照就近合并、中心聚集、节约资源、利于发展的原则,高标准规划与群众现实意愿相结合,解决社区建设定位问题。使农村生活条件、生活质量达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目标。通过改善村庄生产、生

活条件,发展生态农业,保持传统文明使农民与农村共同发展。二是与推动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政府领导引导、村级自主自愿、社会多元投入,把市场化运行机制导入农村新型社区开发建设,解决好社区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与促进民生 改善相结合。坚持民本为上、民需为先、民生为重,在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引导农民积极趋同、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改造空心村、搬迁偏远村、趋聚中心村、建设新农村。

(二)积极推动“二个变化”。

一是新村功能社区化。通过多村合并、中心集聚,防止了公益设施的重复性投入,可以高标准实现水、电、路、卫生室、文化广场、幼儿园等设施建设。二是居住环境生态化。通过高品位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容貌综合整治水平,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型社区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建设内容及项目开展情况

回车镇当子岭村位于西淅两县结合部,属西峡通往淅川的南大门,全村共有536户,1973人,辖14个村民小组,分居于灌河两岸。2010年以来,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高标准打造县城南大门的工作部署,规划建设当子岭新型社区。该社区立足于深山,群众居住分散的实际,积极组织引导群众向当子岭集镇聚集,高标准建设生态移民迁安工程,全力打

造西峡南大门。生态移民迁安工程共涉及当子岭村、陡沟村、黄湾村3个村,划划总占地120亩,项目分三期实施,计划共投资2.6亿元一期工程占地40亩,自前年9月动工以来,共投资2300余万元,完成了征进拆迁安置、土地平整、规划设计、房屋施工、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成移民住宅100套,新型社区已初具规模。今年当子岭社区进入二期建设阶段,计划投资4600万元,规划新建高档移民住宅127套,新建街道6条,新建大型停车场、便民超市、休闲游园、灌河沿岸绿化长廊、公厕等。三期工程主要是完成所有建设任务,完成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和其它配套设施的建设。建成后,将集聚6000人在此生产生活。

回车镇杜店新型社区位于县城东10公里,是钢厂所在,是西峡县最大的产业聚集区,也是龙成集团的工业园区,312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杜店新型社区由县城建局设计室统一规划设计,整合杜店、花园、古庄河三村零星、分散的自然村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杜店新型社区聚集人口新增3000人,节约用地560亩,符合土地规划。该社区占地150亩,入住人口达到10000人,建大型文化健身广场二处8000㎡,硬化道路6500米,修堤坝2000米,安装路灯150盏,绿化树木5万株,修供排水管道7500米,新建住宅350套,分5年实施,现已实施3年,完成总

工程的70%。杜店新型社区在一期投资830多万建成“一纵四横”五条道路、建成古庄河橡胶坝一座、新建了健身游园一处,完成了古庄河河道综合治理。二期工程自2010年10月开始动工,计划今年底全部完成。目前已投资1800余万元,主要是建成了“两桥、两广场、一校、一中心”。与此同时,扎实搞好居民新区建设,规划建成居民新居120套即将交付使用,下步将再投入200万元在新区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继续加大投入,更好打造生态宜居的居民新村。

杜店新型社区和当子岭新型社区通过对产业集聚区和大企业驻地村以及周边村庄,通过土地入股、村企联建或政府主导等方式,将乡镇驻地村庄及周边村庄纳入社区城镇建设规划。合并建设社区,集聚人气,通过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周边延伸,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发展二三产业,吸纳农民就地就业。带动三产发展,解决社区居民就业。强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打造服务圈,吸引周边农民向社区集聚,获得了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和上级组织的首肯,为回车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回车镇新型社区建设基本情况介绍 篇2

情况介绍

(2010年4月14日)

兖州地处鲁西南平原,总面积651平方公里,人口60万,辖9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3个省级开发区,是山东省重点支持发展的30强县市和全国百强县市。兖州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讲学;“诗仙”李白曾寓家兖州20余年;前年兴隆塔地宫抢救性发掘一次出土4件国家一级文物。交通便利,是鲁西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客运中转站,客运火车站为全国一等站。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田储量200多亿吨;地下水储量约20亿立方米;铁矿探明储量达10亿吨。近年来,兖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围绕打造“森林城市、生态乡村、和谐社区、文明市民”的中长期目标和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商业重镇”的近期目标,突出调整结构、保障民生、夯实基础主基调,按照工作到项目、全员抓落实的要求,顶点定位、全力全速,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全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2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6.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 —

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208元和7872元。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省级文明城市”、“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等。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现代经济的发展,说到底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推进城乡发展靠得就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经过多年发展,兖州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不适应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三个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后备土地资源匮乏,村庄规模偏小且分布零散,很难发挥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功能,也影响了工业项目的布局建设。为此,兖州市委、市政府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按照“村庄社区化、住宅楼房化、设施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物业化”的标准,大力度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平房向楼房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去年以来,我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0个,建设四层以上楼房180栋、70万平方米,3500多户农户乔迁新居,配套建设2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0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有力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扶持政策。为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市建立指挥部会战体制,由市级领导任指挥,26

个市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抽调12名专业技术骨干与原单位脱钩,专职组织会战,强力实施突破。市委、市政府整合省市各级一系列扶持政策,结合兖州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住房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就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原则、指导思想、政策措施等提出具体意见,全力支持和保障农村社区建设。在用地上,优先保障农村社区建设改造,特别是利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于复垦完成的节余土地,按每亩2.52万元给予补助。在资金上,市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建立专项资金账户,重点对以农户为主体出资合作建设楼房的给予补助。对完成建新房拆旧房的农户,按每户2万元标准计算补助;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达到标准要求的,按投资比例给予补助,最高可达150万元。

二、科学规划布局,注重设施配套。委托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和30多项农村社区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引导农民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百年住宅”。在具体建设中,采取楼房建设与设施配套同步规划、一体推进。研究确立了新型农村社区“五化十通十有”标准,“五化”,即新村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十通”,即路水电、宽带、公交、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齐全,“十有”,即农村社区要有学校、商场、综合服务大厅、卫生服务、文化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总人口在5000—10000人的,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超过1万人的,不少于3000平方米,努力

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例如,新兖镇牛楼社区,服务中心7000多平方米,专项服务室一应俱全、设施完善,并实行开放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集中受理社会保障、计生服务、司法调解、科教文卫等多项事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服务。

三、强化业务指导,分类推进建设。根据各村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①村企联建模式。对大企业驻地及周边村庄,通过土地入股、村企联建方式,按照农村新型社区的标准,由企业、村集体共同组织建设,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腾出土地用于企业扩大生产。新兖镇小马青村等3个村庄与华勤集团共同组建了新马青党委,以华勤工业园为主体,联合建设工业新村;太阳纸业集团与吴家村合作实施新村建设,共建设4层以上住宅楼18栋,集中建设村委办公楼、老年公寓、超市、诊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了集中供热、供气、宽带、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实现了村企跨越式发展。②合村并点模式。对规模较小、区位相近、分布零散的村庄,采取农民出资合作建房、政府给予资金补助的方式,引导合村并点建设中心社区。新兖镇正在建设的牛楼、金村社区共合并村庄12个,所有合并村都已启动新村建设,建成5层楼房43栋1124户,在建楼房20栋10万平方米,两个项目完成后可节约土地1000多亩。③城中城边村改造。对城中村、城边村纳入城市开发建设总体布局,采取房地产开发运作模式,进行整体拆迁、整合改造,变村庄为城市社区,实现农村住房改善、城

市形象改观、二三产业发展的三赢局面。目前,五里庄、龙桥、牛旺等城中村或城郊村已经完成改造,完全融入城市发展之中。④旧村改造模式。对距离城区和镇驻地较远,又不宜实施合并的村,按照“统一规划、逐步改造、配套建设”的思路,引导村集体对旧村实施拆旧建新,拆平建高,提高居住和环境档次。新兖镇顺德楼、徐营等村现已基本完成旧村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四、坚持规范运作,加强项目监管。始终把确保项目规范运作、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摆在重要位置,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从项目立项审批、工程建设施工、群众上房、旧房拆除、旧村复垦等各个环节,配套健全了管理程序、标准要求和操作细则,严格依法运作,规范审批,确保了农村社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在审批立项环节,明确了项目申报立项标准条件和指挥部调查、审核、审批程序,从源头上把好立项审批关;在项目实施环节,先后以市政府和指挥部文件形式印发了《兖州市加强农村社区和住房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意见》、《关于严格规范农村住房项目建设行为的紧急通知》、《关于规范农村住房项目审批管理程序的意见》,明确市直部门、镇村和项目建设各方职责,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农村社区项目必须实施规划、土地审查和建设手续办理,切实将农村社区和住房工程建设纳入全过程监管。特别是针对质量安全问题,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开展了拉网式排查和定期抽查,组织专人靠上督导问题整改,努力建

设群众满意的放心工程。

五、创新组织设置,加强社区管理。适应农村社区工作职能、管理范围和运转模式等变化,积极探索推进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创新,主要探索了三种组织设置模式。一是对村企联建新型农村社区的,采取共同组建党委或建立联合党组织形式,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例如,华勤集团与小马青、大马青、官庄3个村联合,组建了新马青党委;把新兖镇吴村党支部挂靠太阳纸业党委管理,用党组织把企业和周边村凝聚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了社区与企业共同发展壮大。二是对合村并点分步实施型农村社区,在保留原村党组织的情况下,成立社区党总支,统筹抓好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例如,四村合一的兴隆庄镇道沟社区,成立社区总支后,统筹抓好社区医疗、警务、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成立了专业化的物业服务公司和治安办公室,形成了社区管理服务的合力。三是对城郊改造型农村社区,如龙桥街道龙桥社区,借鉴城市社区党建经验,吸收辖区内主要企事业单位成立社区党总支,对住社区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发挥了社区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部门单位、中介机构等作用,整合各类资源,积极构筑针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多层次管理服务体系。在新建农村社区都组建了物业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农村社区绿化养护、路面保洁、设施维护和治安巡查,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运作模式,大力开展社区绿化和环境美化,大大提升了社区管理水平。通过设立党员服务站,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等

活动,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太阳吴村社区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定期组织开展公益事业服务、邻里互助帮困、民间纠纷调解、致富信息传递等活动,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服务,营造了和谐和睦的社区环境。

各位领导,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场深刻变革,惠及人民群众,关系长远发展。今年,我市将进一步把农村社区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计划实施新型农村社区项目12个,涉及村庄近100个,年内建设多层住宅楼80万平方米,努力实现一批村民迁入新居,一批旧房实施拆除,一批楼房工程动工兴建,一批社区项目运筹启动,不断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突破。

上一篇:感恩父母小学写事作文450字下一篇:《穆斯林葬礼》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