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学考研笔记

2024-06-16

民事诉讼法学考研笔记(共8篇)

民事诉讼法学考研笔记 篇1

2017复旦考研诉讼法学 一,判断题

1.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和沉默权是同一个概念

2.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辩护人会见当事人必须经过侦查机关的许可 3.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法院可以强迫证人出庭 4.4.了解案件具体情况的人负有出庭作证和证明责任

5.当前民事案件数量越来越多,所以应当大幅度提高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二,案例

1.法院,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错

2.侵权案件的诉讼参加人,诉讼地位和管辖法院 三,论述题

1.论述我国刑事辩护萎缩的原因和对策 2.民事诉讼法的任务和价值

民事诉讼法学考研笔记 篇2

我国民事诉讼法学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六十多个春秋。一直以来社会各界人士都对民事诉讼法的发展过程给予高度的重视, 受到了广泛地关注。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将以中国民事诉讼法六十年为主题, 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探究会。对于民事诉讼法学的成长历程所经历的阶段, 学术界都有着不同的理论观点, 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但是总体说来都是从一个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不完善到完善的阶段。

六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民事诉讼法学已经取得了重要进步和重大成就。这种进步和成就是来之不易的, 在这个过程中, 民事诉讼法学一共经历了三次立法和修法。这些立法和修法对我国的司法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使得很多司法机关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值得一提的是, 我国民事诉讼法学不仅对司法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还对我我国的诉讼管理的传播, 法律常识的普及以及全民司法能力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对于民事诉讼法的理论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热火朝天的局面, 取得了丰硕的果实, 司法系统更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 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现代化转向

2.1 现代化转向之一:程序哲学观的二元并存

要想对于法学得深入研究, 必须要有一个确定的哲学观来作为指导, 当然对于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也应该在一定的哲学观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在我国国内, 指导民事诉讼法学的哲学观曾程序工具主义的哲学观和程序本位主义的哲学观有两种形态。其中, 程序工具主义首先产生的。但是目前处于两种哲学观并存的状态, 即所谓的二元并存论。并且, 就目前来说, 这种状态还会保持很长的时间而不发生变化。

纵观历史, 程序工具主义也是在法律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才出现的。程序法作为附属法的一种, 相对于司法结果要达到的审判结果来说, 又具有工具和手段的意味。尸体本位主义是与程序工具主义相对来说的, 它意味着人类对于法的理解, 对法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到达了理性的制高点。现在社会, 往往会把程序工具主义洒上贬义的色彩, 这样其实是不对的, 是对程序工具主义的曲解。因为程序工具主义其实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对于案件事实都非常严格的对待, 并且要求司法者要客观公正的认清案件本身, 在这样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处理案件, 只有这样的裁判结果才是公正的、能被人所接受的。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程序工具的影响。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在立法上强调务必保障诉讼的诉讼权, 也是对程序本位主义的一种反应。但是, 我们在强调程序本位主义哲学观的同时, 并不意味着程序工具主义已经被时代淘汰了, 不适应当代这会的司法建设。虽然程序工具主义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程序法的地位, 但是其独特的优势和对于司法、法制建设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不能将其彻底的抹杀掉。在对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深入研究中, 我们不仅要战胜传统程序工具主义的弊端, 还要对本位主义的绝对化、单一性处理做到一定的防范。这样的研究方式才是最佳的、符合我国社会实际以及发展趋势的做法, 我们不应该简单的选择某一方面, 走上司法极端的道路。学现代化转向的最为重要的指标性特征便是树立程序哲学观的二元并存论, 辩证地理解与坚持程序工具主义与程序本位主义。

2.2 现代化转向之二:研究方法论的多元递进

对于现代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 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绝对是不言而喻的, 甚至可以说研究方法的不同就决定了研究结果的绝对不同, 更甚至是的出相反的结论。故而才会有这这样地一种说法“学术始于方法, 终于方法”。做学问, 不仅仅是单纯地对知识的累积, 而应该是对研究学习方法的一种不断探究, 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系统的学习型研究。对于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理, 早在民事诉讼法学的诞生之时, 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便与之相伴相随了。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贯彻于民事诉讼法学的始终, 诚谓民事诉讼法学的知识论与方法论呈同步状态, 如影相随。在新中国成立后, 民事诉讼法学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历程, 在这;六十多个春秋的演化中, 民事诉讼法学在方法论上先后出现了普法法学、移植法学、注释法学、实践法学、对策法学、理论法学等多种研究范式, 这些都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一个个发展的脚印, 这一个个研究范式正是代表着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阶梯性进步这中间的层次性和阶梯性是显而易见的;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者也前赴后继。

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也呈现了不同的现代化转向趋势, 具体为哲学观的二元并存趋势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任何事情都是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产生的, 民事诉讼法学也是如此。对于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是特定的社会、特地的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当然么对于民事诉讼法学以后的发展趋势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陈兴良.“刑事司法公正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

[2]兼子一, 竹下守夫.白绿钱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 1995.

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动向 篇3

根据上述71篇民事诉讼法学论文进行分析后发现,2015年该学科在选题方向、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上整体沿袭了一贯的低调保守风格。新民诉法解释的筹备及实施,促使学科研究热点在以往分散的整体态势下有所聚焦。传统基础理论如诉权、既判力等,在为解构与建构修法变化提供理论支撑的同时,也因问题指向的时代意义而反哺自身,理论体系因之更加丰满。研究方法上,在文本诠释、规范分析扎堆的拥堵局面下,出现了部分实证研究、跨部门法研究、政策解析的上乘之作。

本文选取2015年CLSCI发表的民事诉讼法学论文为样本,拟萃取学术论点精华,从诉讼程序启动、上诉审程序、再审程序、特别程序、执行程序等方面进行成果归类,对其中的学术洞见进行梳理与综述,以期深度挖掘该学科之年度学术贡献。

一、诉讼程序启动

关于立案登记制,张卫平教授指出,立案登记制意味着要将现行受理体制由管控转向开放,未来只有将实体判决要件(诉讼要件)的审理置于受理后的诉讼阶段,才能真正实现立案登记制。这要求对相关的裁判制度、诉讼要件、诉讼费用等制度进行调整。陈亮也认为,我国将原告资格定性为起诉要件,导致了起诉要件的高阶化设定与实体审理的前移,不仅为诉权的行使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而且还剥夺了当事人的陈述权,导致了诉讼实践中的逻辑矛盾。推行立案登记制,滥诉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而诉讼要件具有过滤无意义诉讼的功能。应以改革为契机,将原告资格要件从起诉条件中剥离出去,定性为诉讼要件。在当事人诉权保障与滥诉预防之间适度平衡。段文波教授提出,起诉制度之本质在于法官如何评价起诉之成立要件。起诉程序大致可以分为登记簿制、事前审查制与期日制三种。我国应当向着期日制方向发展。

关于合同案件的管辖问题,肖建国教授提出,当前不同级别和地区的法院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释方法。法律应摒弃特征履行地规则,改采用更加简单明确的规则来确定合同案件的管辖法院。曹志勋指出,在现行程序法和实体法两套合同履行地规则中,应优先适用程序性规则,慎重对待统一履行地规则,并且考虑在协议管辖中对消费者的保护是否足够。应诉管辖在立案实质审查制下有适用可能,法院在向被告送达文书后不应继续依职权审查一般地域管辖问题,答辩期届满时适用答辩失权规则,对于法院就案件无管辖权时可以依职权移送管辖的规定,应基于目的性解释限缩在被告提出管辖异议时。为防止管辖异议中间上诉制度被滥用,管辖异议可与一审实体问题并行审理。

二、上诉审程序研究

该部分研究涉及上诉审撤诉、发回重审、上诉审和解等方面的问题。

关于上诉审中达成和解协议能否阻却一审判决执行,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第一批指导性案例2号“吴梅案”作出了否定回答。郑金平指出,给付判决主文承载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债的性质,债之请求权为生效判决强制执行力之实体根据;判决之债及请求权消灭,执行力随之消灭。当事人在判决后和解,以承认判决存在为前提,但目的则在于以债的协议方案替代判决方案。协议之债(新债)与判决之债(旧债)构成债的更新关系。当事人一方申请执行生效判决,另一方以协议为依据提出异议,法院应区分情形处理:若协议已履行,应认定协议之债替代判决之债,原判决执行力予以排除;协议无效及被解除、撤销的,新债自始不成立,原判决继续执行;和解协议履行期间,或发生争议而诉讼结果尚未确定,被执行人提供担保的,可暂缓执行原判决,待协议履行期限届满或诉讼结果确定再作相应安排。以此解决生效判决与和解协议效力竞合难题。关于上诉审中的撤诉,林剑峰提出,撤回上诉不等同于上诉审中之撤诉,处分权原则的完整性要求在撤回上诉制度之外单独设定上诉审的撤诉制度。基于平等原则、诉讼经济等因素考量,应在撤诉要件与撤诉的法律效果方面限制原告在上诉审中的撤诉。关于上诉审中的发回重审,占善刚提出,二审法院对可撤销的一审判决原则上必须自行裁判,发回重审仅为例外,且不应取决于合目的性裁量。为保障当事人的审级利益,无论以程序违法还是判决不当为由发回重审,均须同时满足案件有必要在一审法院由当事人进一步作言词辩论这一前提条件。

三、再审程序研究

作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特殊纠错与救济机制,再审制度的运作深层地蕴含着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既判力与再审诉权、司法独立与检察监督等基本价值的冲突,故而程序路径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林越坚认为,监督者的信息劣势导致寻租型和机会型监督申请引发监督虚化,催生前置审查者与后续实体审理者的道德风险。再审程序优化是实现诉访分离、导访入诉等关键目标的重要前提。必须着力提升监督者的信息能力,尽快选择能够强化激励的程序路径。李浩先生指出,2012年民事诉讼法删除了“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这一存在5年的再审事由,目的在于防止救济过度和诉讼拖延。但实证研究发现,该类再审事由在诉讼实务中却未真正消除。对管辖错误进行再审的积极意义在于消除和防范地方保护,解决管辖规则适用中的疑难问题和统一管辖规则的理解与适用。为平衡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的关系,需要从三方面进行优化:设置短的申请和审查期限,作出提审裁定后中止实体审理,建立飞跃申请再审机制。

四、特别程序研究

该类论文内容上包括担保物权实现程序、精神病人民事强制住院程序、仲裁市场竞争等。

新确立的担保物权实现程序立法简略,实践中操作混乱,毋爱斌提出,该程序应以形式审查为原则,在审查中应保障担保人、债务人的陈述权。经该程序作出的许可拍卖、变卖裁定在性质上为“对物之执行名义”,法院只能对该裁定指向的特定担保财产进行拍卖、变卖。审查过程中,如担保物权的有效成立、担保物权实现条件等实体问题出现争议,应由争议主体提起诉讼予以解决。

赫振江提出,受近年来出现的非精神障碍患者被强制住院事件影响,2011年的《精神卫生法》、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均设置了强制住院程序。对存在危害自身或他人危险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民事强制住院,依据的是警察权与国家监护权。民事强制住院涉及公权力的行使与相对人之人权保障,是否强制住院应由法院而非精神病科医生决定。《精神卫生法》下民事强制住院程序应采用非讼程序进行重新构造。

五、执行程序研究

该类论文内容上包括执行异议之诉、审执分离、拍卖制度研究。

民事执行中,国家公权力介入私人权益的实现过程。民事执行追求迅速、高效地实现债权,难免出现侵害法益的现象。新民诉法解释第304-316条为执行异议之诉的实践操作提供了指引。丁宝同认为,作为大陆法系传统下的一项具有相当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制度方案,执行异议之诉尽管在我国形成了初级程序规则,但尚有诸多深层次的系统性问题有待解决。郑世保提出,执行检察监督和执行救济在纠错对象、证据负担等方面存在差异。针对私益的错误执行行为,应由当事人首先提起执行救济,在执行救济无法达到目的时,执行检察监督在当事人申请下启动,此时救济序位应是“申请救助说”;而针对公益的错误执行行为,则可以立即启动检察监督,此时救济序位是“主动参与说”。

关于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洪冬英指出,审执分离是渐进过程,需要从机制到体制加以设计。机制在于解决审执既分离又衔接的运行方式,体制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组织架构。基于当前现状,应以分离为原则合一为例外。基于执行程序内在的司法性要求,虽然审执区别要求建构分离体制,但两者的共通性强调分离之下的衔接。必须完善执行机关及人员的科学配置,颁行单独的强制执行法。

司法拍卖改革率先提出司法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离与制衡关系命题,新民事诉讼法对司法拍卖制度做出了微妙调整。汤维健教授指出,司法拍卖制度历经从法院自行拍卖到委托拍卖、从拍卖权力集中行使到拍卖权力分离与制衡、从拍卖场所分散化到拍卖场所统一化、从现场拍卖到网络拍卖等一系列的发展演变,司法拍卖的市场化成为改革的基本方向。今后应致力于消除司法拍卖多种模式并存的非统一格局,由此提升司法拍卖的公平、效率性以及公众的信赖。

【本文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2016年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民事诉讼法学书目 篇4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 章武生等: 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法律出版社

章武生:民事简易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亚新:判定与对抗——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 齐树洁主编:英国民事司法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 谭秋桂:民事执行原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肖建华: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肖建华:当事人问题研析中国法制出版社

田平安总主编:“21世纪民事诉讼法学前沿系列”(共10册)厦门大学出版社

【台湾】吕太郎:民事诉讼之基本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沈宗灵: 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粱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

粱治平: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英】奥斯丁: 法理学的范围中国法制出版社

【法】文森等:法国民事诉讼法要义(上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

【美】达马斯卡:飘移的证据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意】田平安主编,卡佩莱蒂等著:

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

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与未来的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

【美】爱德华等:麦考密克论证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日】滋贺秀三: 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

【日】谷口安平: 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美】苏本等: 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法律出版社

[美]哈泽德等:美国民事诉讼法导论,张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德】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德]汉斯.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1983)法律出版社

【日】高桥宏志: 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

[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等译,法律出版社

[日]竹下守夫,兼子一:《民事诉讼法学》,白錄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德】)罗森贝克著:德国民事诉讼法(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

【台湾】黄国昌: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事诉讼法学自考试题 (10) 篇5

.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民事诉讼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4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管辖,以法律强制规定和任意规定为标准,可分为()

A.法定管辖和裁定管辖B.专属管辖和协议管辖

C.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D.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2.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双方当事人均被注销城市户口的诉讼,由()

A.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B.原先所在地法院管辖

C.被告原户籍所在地法院管辖D.原先原户籍所在地法院管辖

3.被申请执行人如果未按照判决书确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法院除了采取强制措施强制其履行义务外,还应当强制其()

A.完成一定的行为

B.交付有价证券

C.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或支付迟延履行金

D.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

4.人民调解委员会由()

A.一至三人组成B.三至五人组成C.三至九人组成D.五至七人组成5.甲公民成立了一个公司,但未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该公司在经营中与A公司发生合同纠纷,A公司所诉的被告为()

A.甲公民B.甲公民成立的公司

C.工商行政管理部门D.甲公民所在的基层组织

6.对同我国没有司法协助条约关系的国家的法院,请求其提供司法协助的,可()

A.由当事人直接提出

C.通过外交途径进行

A.中止诉讼

C.延期审理B.由外国法院直接提出 D.通过协商途径解决 B.终结诉讼 D.缺席判决 7.诉讼中,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应当()

8.依据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及时调解纠纷,当事人没有申请的()

A.不得进行调解

C.必须进行调解

9.仲裁机构审理合同纠纷案件,实行(A.一裁终局原则

C.一裁两审原则B.应当进行调解 D.可以主动调解)B.两裁两审原则 D.或裁或审原则

第 1 页 10.涉外民事诉讼送达方式的适用对象是()

A.外国籍或无国籍的当事人

B.外国籍的当事人

C.无国籍的当事人

D.在中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当事人

11.人民法院审理涉外案件公告送达的,公告期为()

A.3个月B.6个月

C.1年

D.2年 B.一般不公开进行 12.劳动争议案件仲裁()A.应当公开进行

C.一律不公开进行D.通常公开进行

13.合同当事人签定有书面仲裁协议的,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而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该合同纠纷应当由()

A.仲裁机构受理B.人民法院受理

C.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受理D.谁先收到申请书或起诉状即由谁受理

14.诉前保全申请人,在法院采取财产保安措施后15日内不起诉的,采取保全措施的法院()

A.可以解除财产保全措施B.应当驳回申请

C.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D.应当解除财产保全措施

15.当事人8月8日收到一审判决书,8月18日其所在地发生水灾使交通中断,8月23日障碍消除,8月24日当事人申请顺延上诉期限。经法院审查,当事人上诉期限应顺延()

A.4天

C.6天

B.5天 D.7天 B.公书证和私书证 D.证人的书面语言

B.被告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书证的有()...A.处分性书证和报道性书证 C.特别书证和一般书证17.责令退出法庭可适用于()A.原告

C.违反法庭规则的人D.第三人

18.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后,提出答辩状的期限为()

A.5日B.10日

C.15日D.30日

19.申请执行费和执行中实际支出的费用,最终由()

A.申请人负担

C.申请人和被执行人双方分担B.被执行人负担 D.法院负担

20.债权人向法院申请支付令,应当问()

A.债务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B.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C.债权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D.债务人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

21.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发现确有错误,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自己提审的,应当适用()

A.原审程序B.二审程序

C.一审程序D.再审程序

22.企业法人与债权人会议达成和解协议后,应当经人民法院裁定认可()

第 2 页

A.停止破产还债程度

C.中止破产还债程序B.撤销破产还债程序 D.终结破产还债程序

23.利害关系人在公示催告期间向人民法院申报权利的,公示催告程序()

A.经法院裁定终结B.自行终结

C.因法院通知申请人而终结D.转入诉讼程序

24.提起选民资格案件的人被称为()

A.原告

C.申请人

B.起诉人 D.申诉人 B.第二审简单的民事案件 D.再审的简单的民事案件

B.按再审程序审理 25.下列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是()A.第一审简单的民事案件C.发回重审的简单的民事案件26.发回重审的案件应当()A.按重审程序审理

C.按第一审程序审理D.按第二审程序审理

27.按照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的管辖是指()

A.地域管辖B.协议管辖

C.移送管辖D.级别管辖

28.两个以上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民事诉讼,当事人分别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该案应当由()

A.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B.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C.几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共同的上级人民法院管辖

D.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29.上级人民法院用裁定的方式,将某一案件交由某一下级人民法院管辖,这种管辖是()

A.合并管辖

C.移送管辖B.级别管辖 D.指定管辖

30.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的()

A.可以推定该主张不成立B.对方当事人应该继续提供证据

C.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D.可以驳回对方当事人的主张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依据的有()..

A.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的证言

B.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

C.存在疑点的视听资料

D.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

E.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32.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应当回避的情形是指被申请人()

A.是本案当事人

C.是本案代理人的近亲属B.是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 D.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第 3 页 E.与本案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

33.第一审案件合议庭的组成方式为()

A.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人数可以是双数

B.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人数必须为单数

C.由审判员组成,没有陪审员参加,人数可以为双数

D.由审判员组成,没有陪审员参加,人数必须为单数

E.只能由审判员组成34.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或有价证券,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A.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

B.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

C.申请的范围仅限于给付金钱和有价证券

D.须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E.须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

35.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涉外送达方式有()

A.留置送达

C.公告送达

E.按公约规定的方式送达B.邮寄送达 D.通过外交途径送达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对等原则

37.涉外财产保全

38.拘传

39.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40.特别程序主要有哪些特点?

41.简述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

42.执行回转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五、论述题(本大题10分)

43.试述民事诉讼第三人与共同诉讼人的区别。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4、45小题各5分,第46小题10分,共20分)

44.某建筑公司与某开发公司在结算工程款时发生纠纷,建筑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该开发公司给付拖欠的工程款。法院在审理中发现:双方当事人起草的合同,开发公司始终未签字盖章使之生效,因此,关于应当给付多少工程款,双方各执一词,争议很大;施工过程中,开发公司给了建筑公司多少材料,双方说法也不一,争执激烈,案情比较复杂。法院经审理后,判决开发公司向建筑公司给付工程款130万元。开发公司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也认为案件比较复杂,于是将案件交给一位比较有经验的法官独任审理。该法官适用简易程序很快审理完此案,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判决。

问:此案在诉讼程序上错误何在?请说明理由。

45.丁某因做生意向刁某借款10万元,双方约定于1998年底还清。到期后,刁某多次催要,丁某拒不还款,于是刁某向法院申请发出支付令。法院依法发出支付令,但法定期限届满后,丁某仍不还款,刁某便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法院开始执行时,丁某却因车祸死亡。

问:执行程序中,被申请执行人死亡,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46.某法院院长在工作中发现,该法院三年以前作出的一份调解书有错误,其认定事实的证据不足,认为应当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再审,于是作出中止原调解书执行的决定,并将调解书交给原审判员再审。

问:此案在程序上是否合法?请说明理由。

第 4 页

高校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优化 篇6

根据教育部联合中央政法委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坚持厚基础、宽口径,提高学生运用法学知识方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作为程序法的民事诉讼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民事实体法互为依存、密切联系,尤其是在分析和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时更是如此。

这就要求我们在民事诉讼法学课堂教学中绝不能只是单纯地讲授民事诉讼法学方面的知识,应当拓宽讲授范围,适时地增加其它法律部门中和民事诉讼法学有关联的知识,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拓展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思路

(1)教学内容上的拓展。

在教学内容上,要从程序法的讲授拓展到实体法的讲授,从理论讲授拓展到法律技能的培养,从诉讼法学专门知识的讲授拓展到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的讲授,从关注讲课质量拓展到关注学生未来就业,从诉讼法学知识的讲授拓展、渗透到社交礼仪等人文知识的讲授。

(2)课程体系设计上的拓展。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从必修课程拓展到专题研究等选修课程,从理论课程拓展到案例分析研究课程,从教材知识的讲授拓展到司法考试专题知识的讲授。

(3)教学场地的拓展。

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场地不仅仅限于课堂上,应从课堂教学拓展到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甚至校外实习基地等场地。

3.3 拓展式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实施

3.3.1 民事诉讼法学必修课之拓展式教学方法

民事诉讼法学在高校都是作为必修课来开设的,且以课堂讲授为主,但作为程序法的民事诉讼法,知识点比较散,不易抓住要点,难以理出各个制度、规则之间的联系,教师的课堂讲授易使听者产生繁琐、厌倦的的感觉,在日本有学生将民诉称为“催眠之诉”。

为了克服民诉法课堂讲授带来的弊端,作为必修课的民事诉讼法应当采用拓展式教学方法。

第一,课堂教学方法的拓展。

首先,讲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具体事例阐述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克服民事诉讼法学枯燥、空洞的特点。

其次,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养成的专业法学教学方法。

民事诉讼法中主要解决两大问题,即事实认定和法律的选择和适用,这就涉及到事实判断、价值判断、法律的解释和选择等问题。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在面对一个具体特定的案例时进行事实判断和法律的选择与适用的能力?必须采用专业的法学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采用“要件事实分析方法”“规范和事实之间的往返流转分析方法”、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推理方法、经验判断方法、价值判断方法等。

第二,教学内容上的拓展。

首先,应将民事诉讼法学和相邻法律部门进行比较讲授。

不能只讲授民事诉讼法学的知识,还应当讲解民事诉讼法学和宪法及其它部门法之间的关系,比如和民法、经济法等实体法及和刑事诉讼法、仲裁法、公证法、人民调解法等其它程序法之间的关系。

因为民事诉讼法在实践中的运作不是孤立的,而是实体法和程序法双重视角下的协同运作,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间或交叉混合存在,及公证、仲裁、诉讼程序的选择适用。

其次,在课堂讲授中灌输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社交礼仪知识。

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讲授民事诉讼法学方面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活动的需要,还有必要在课堂中适时讲授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社交礼仪知识及其它人文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民诉法实践性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3.3.2 民事诉讼法选修课之拓展式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选修课之教学方法。

在讲述关于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选修课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民事诉讼法方面的案例,还应当从程序法方面的案例分析适当加以拓展,在案例中加入实体法方面的案情,让学生对既涉及实体又涉及程序的案例加以综合分析。

此外,还应当从某一制度、某一程序方面的案例分析拓展到综合性的案例分析;从一审程序的案例分析拓展到包括二审、再审程序的全程性的案例分析,从普通程序的案例分析拓展到特别程序的案例分析,从学理型的案例分析拓展到司法实务型的案例分析以及司法考试中的案例分析。

可以采用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设问法、辩论法、总结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具体到案例分析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也应当拓展视野和思路,将实体和程序中的分析方法融会贯通加以运用,比如在分析某个特定案例中的案件事实和所要适用的法律时,不仅要运用程序法中的“七何法”,还需要拓展运用民法中的法律关系分析方法和请求权基(下转第134页)(上接第109页)础分析方法;在分析案件中的证明对象时,不仅需要研读案情,并通过实体法找到应该适用的法律法规,还应当通过实体法中规定的要件事实,最终找到待证的要件事实。

(2)民事诉讼专题研究选修课之教学方法。

讲述作为选修课的民事诉讼专题研究,除了在内容上加以深度拓展,即将民诉法理论和原理上进行深度挖掘和知识的系统化外,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当加以拓展,既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还可以采用提问法、启示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就某个专题、某个法条进行分析阐述等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是因为专题研究首先需要在理论上帮助学生理清民诉法中最主要的原理和较为重要的制度和程序,使这些重要的原理和制度变得系统化、清晰化。

采用提问法、启示法、小组讨论法,是为了克服专题研究理论化、抽象化和枯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民诉实践性选修课之教学方法。

民事诉讼实践选修课主要包括模拟法庭审判和诊所教育以及司法文书,这些实践性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执业能力和诉讼技能,所以首选的方法应当是情景设定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写作训练法等。

但也不能局限于这些,应将这些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拓展到教师设定专题法、设问法、教师指导法、教师原理点拨法以及总结归纳法等,以发挥教师在实践课中的导演角色,以免使学生失去了方向。

注释

民事诉讼法学考研笔记 篇7

一、刑事诉讼理念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1. 刑事诉讼理念教学具有全过程性

《刑事诉讼法学》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 这时学生正处于法学课程学习的基础阶段, 很多学生并没有深入的法学思想意识和自觉在法学知识学习中思考法学精神的能力, 因此, 在诉讼法的学习中, 学生无法主动运用诉讼理念来理解知识, 只能对诉讼知识进行机械记忆, 既不能理解知识的本质, 也容易遗忘, 久而久之, 诉讼程序就只能是片面的记忆, 甚至出现学习完起诉制度再学习审判制度时只记得“起诉”二字, 其中的知识要点特别是准确的时间概念已经完全忘记,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很不理想也是必然的。

鉴于这种情况, 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讲授诉讼理念, 让学生通过理解制度价值和立法背景来深入地认识制度来源, 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制度的联想, 做到举一反三, 熟能生巧;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整体学习的观念, 进而对某一诉讼价值下的相关制度进行完整的理解。例如:学生在学习辩护人制度时就可以联想到这一制度在实现无罪推定原则中的意义, 以及刑事诉讼中其他能够保障无罪推定原则实现的具体制度及其制度改善, 这样, 学生就不仅能深刻理解无罪推定原则, 而且能深入掌握知识点。

2. 刑事诉讼价值理念学习是程序制度学习的推动力

刑事诉讼价值理念的学习不仅辅助了学生对程序制度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各项制度, 而且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程序制度的促动力。诉讼法的一大特点就是程序点非常琐碎, 如第一审虽然是普通程序, 但知识点却非常多, 也非常重要, 是审判的核心程序, 仅开庭前的准备就要做很多项工作, 这些工作中有一项疏忽了就是程序遗漏, 就会对权利人的权利造成影响。但对于初学者来说, 这些程序却很难把握, 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不同的诉讼方法 (如安排模拟法庭审判) , 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要告诉学生每一项工作的意义和蕴涵于其中的价值理念, 让学生把握相关理念和精髓, 理解各项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认识到为什么需要这些难以记忆且从字面看来十分枯燥的程序, 为什么不能省却其中的任何一项, 从而使一种程序法定和人权保障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内心;学生也才能够通过对诉讼理念的深入理解将自己学习的思维意识从一种“我需要记忆因此运用方法来避免枯燥”的被动学习状态, 转变为“我需要思考某种价值保障如何在这一诉讼阶段实现从而配置制度”的主动学习状态。

3. 刑事诉讼价值理念学习的终极目标是相关法治意识的建立和内化

《刑事诉讼法学》的实践性特别强, 在普通民众接触最多的由传播媒体报道的重大法制事件中, 绝大多数是刑事诉讼事件, 既然是耳闻目睹, 民众对于刑事诉讼价值理念的理解就相当重要, 民众的观念如何也就决定了社会的法治状态能否实现, 而正确的刑事诉讼理念的培养首先是从课堂开始的。另外, 刑事诉讼案件的重大性决定了其诉讼理念往往是关乎人权保障, 特别是生命权、自由权等, 而规制的对象又往往是占据强势地位的国家权力机关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实现, 刑事诉讼法又被称之为“小宪法”。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刑事诉讼理念教学时既要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又要注意对民主政治制度的谨慎性看法, 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正当的权力观念和权利意识理念。

二、刑事诉讼价值理念的教学方法分析及应用

1. 不能忽视传统程序案例教学中对于诉讼价值理念的分析和传授

之所以强调要在案例分析中注重诉讼价值理念的熏陶, 原因在于案例教学法是刑事诉讼教学中的主导方法, 这是由程序法学的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程序制度的实质是一套规范的操作规程, 这些操作规程体现在诉讼实践中便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因此, 具体的案例特别是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案例, 往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避免纯粹程序推演学习所带来的枯燥, 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对于诉讼程序学习的意义。同时, 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但这一过程虽然生动, 却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找出其中的程序错误并进行正确的理解, 确实是有相当难度的, 有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展开思路。如果教师只注重对其所蕴涵的价值理念进行分析, 就会使问题较易解决。由于程序正当和人权保障是《刑事诉讼法学》的两大核心价值, 教师若从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便有助于帮助学生根据所记忆的程序知识进行案例挖掘。因此, 价值理念的分析应当成为制度分析的先导,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现价值正当性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传统的案例分析并不仅仅是程序规范的错误查找, 教师应当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之所以发生程序违法的原因。同时, 案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也使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诉讼价值的把握对于正确判断案件是非的意义, 特别是对于本科学生而言, 其学习兴趣更多地集中于自己认为对日后工作更加有直接帮助的程序知识的学习上, 因此, 诉讼价值理念的细致把握和个体内化更需要在案例分析这种能够实质提高学生程序知识学习水平的教学模式中来进行,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也避免了单纯理念说教所带来的学生抵触情绪。

2. 在讨论式教学中注重分析方法的引导

虽然我们强调在传统的案例分析中不应忽视对诉讼价值理念的把握, 但由于其侧重点在于具体程序问题的分析, 诉讼价值理念的探讨更强调其对于程序分析的辅助意义, 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助于学生注重对诉讼价值理念的分析, 但内容却较为空洞, 探讨也不深入。

在实践中, 讨论式教学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诉讼意识和思维, 是培养学生建立良好诉讼价值观念的好方法, 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细致分析中看到诉讼价值理念的生动细微之处。但这种方法占用的时间和消耗的精力较多, 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有可能超越大二学生的知识水平, 对于课时本来就紧张的教学来讲并不能够广泛运用, 因此每个教学周期一般组织不超过三次。由于机会难得, 就更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和引导。当前, 对于讨论式教学, 学者的研究更为强调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注重精心组织的必要性, 包括专题的精选、学生的分组、小组专题报告的提出等[2]。

笔者认为, 在讨论式教学中, 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固然重要, 但教师引导的作用更重要, 这种引导作用不仅仅是程序上的组织, 更是方法上的启迪, 否则, 学生的讨论就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而这种争论却没有足够的方法论依据和逻辑脉络, 也不足以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智慧, 无法达到讨论的目的。讨论式教学的核心点在于学生对具体法律现象的认识, 注重诉讼法律价值和理念的思考, 如果对于价值分析、利益分析、经济分析等方法没有足够的认识, 或者不懂得辩证思想的运用, 分析就往往显得片面和极端。比如, 对于邱兴华案件的分析, 教师不仅要进行精心的资料查找、分组讨论, 更要引导学生对案件中的当事者包括法官、法学者、精神病鉴定专家、媒体记者、邱兴华本人及其亲属等相关主体利益进行细致考量和生活背景分析, 这样学生才能够较为客观地提出分析报告, 从而避免一味地对某一主体的口诛笔伐。在这种积极而合理的分析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对于诉讼价值理念的把握也更准确了。

3. 讲授法的运用及其逻辑性组织

对于传统讲授法, 学者多持批判性的观点, 认为其“内容固化, 抑制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3], “忽视研究法律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实际经验, 结果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4], 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 学习主动性差, 知识面窄, 综合素质低, 高分低能现象普遍”[5]。笔者认为, 传统讲授法是否适用于现代教学, 讲授法是否就是“满堂灌”, 还需要根据授课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对刑事诉讼价值理念的教学来讲, 根据教材的一般编写顺序和思维的逻辑, 学生在详细认知刑事诉讼具体制度之前, 需要对制度理念进行学习, 可以说, 在学期授课的前一个月, 主要是进行诉讼理念的讲授。因此, 讲授法的运用在诉讼理念教学中不可避免, 而且非常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讲授法的地位, 并在讲授的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法。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诉讼理念的讲授应当特别突出逻辑性特征, 切忌空洞和大而化之, 这一要求实际反映了教师对于诉讼理念本身的理解。教师应当积极挖掘其中的逻辑性特征, 注重从不同主体的利益角度进行分析。如对于程序价值, 一方面是对程序独立价值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其对于实体价值的意义, 这需要从不同当事者主体的角度来探讨程序的意义。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打开, 而不至于感到理念问题空洞无物。

二是讲授法运用的时间问题。我们之所以要在案例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的论证后进行讲授法的分析, 原因就在于讲授法的教学并不一定要运用在课程开始时, 当进行一定量的案例分析或案例讨论后, 根据案例进行诉讼理念的讲授,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能使讲授有理有据, 实践支撑效果非常明显, 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案例中树立正确的诉讼理念, 培养其实践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朝霞.法学谈论式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刑事诉讼法》课程大学本科教学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9) .

[2]马特.讨论式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3) .

[3]任晓燕, 任晓鸿.诉讼法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教学法[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7, (9) .

[4]训练四处课题组.刑事诉讼法案例教学探讨[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3) .

民事诉讼法学考研笔记 篇8

民事诉讼法学作业1

一、名词解释

民事诉讼:是诉讼的一种,根据诉讼的性质不同,还要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统属于诉讼的范畴。

诉权: 指民事纠纷的主体所享有的请求司法机关公正的解决他们之间存在的民事纠纷的权利。

管辖权异议: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依法提出该人民法院对本案无管辖权的主张和意见。

诉讼权利能力:也被称为当事人诉讼权利能力或者当事人能力,是指成为民事诉讼当事人,享有民事诉讼权利和承担民事诉讼义务所必需的诉讼法上的资格。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法院对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判决结果向群众、向社会公开的制度。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除不予公开和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外,一律依法公开审理,同时,不论是否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判时均一律公开进行。

二、简答题

1、简述民事诉讼的诚信是用原则。

答:指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必须诚实守信,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推动诉讼活动顺利进行。

2、简述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

答:指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形时,退出本案的审理活动的一种制度,是为了保证案件公正审理而设立的。

3、简述确定级别管辖的标准。

答:①案件性质,即案件属于一般类型的民事案件还是特殊类型的民事案件。

②案件的影响范围,指案件自身和案件处理的结果对社会的影响范围。

三、论述题

1、论述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答:①是保护当事人行使民事诉讼权利②保证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正确审理民事案件③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用运行,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常进行④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国家和人民的重大利益。

2、论述民事诉讼的模式。

答:民事诉讼模式,指民事诉讼制度和成语运作所形成的结构中各项基本要素及其相关的抽象形式。① 它是对民事诉讼程序及制度结构的抽象和概括

② 他是对民事诉讼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抽象和概括

③民事诉讼模式作为一种理论框架,集中的反映了民事诉讼制度及程序的主要特征。

民事诉讼法学作业2

一、名词解释: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民事诉讼法律、法规所调整的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具体

社会关系。

诉讼标的:诉讼标的是诉讼构成的要素之一,是指当事人之间因发生争议,而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法律关系。每一个诉讼案件至少有一个诉讼标的,但有的案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诉讼标的。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指对原、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认为有独立的请求权,因而起诉参加到已开始的诉讼中来的人。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

诉讼代表人:诉讼代表人,是指为了便于诉讼,由人数众多的一方当事人推选出来,代表其利益实施诉讼行 1

为的人。

反诉:反诉是指在一个已经开始的民事诉讼(诉讼法上称为本诉)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原告为被告,向受诉法院提出的与本诉有牵连的独立的反请求。该权利亦是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的重要体现,是本诉被告所享有的重要权利,是保障本诉被告人民事权益的一项重要制度。

二、简述题:

1、简述诉的种类:

答:

一、确认之诉请求法院确认某种法律关系存在或者不存在的诉。分为肯定或积极的确认之诉与否定或者消极的确认之诉。

二、变更之诉(也称形成之诉)请求法院改变或者消灭现存的某种法律关系的诉。

三、给付之诉请求法院责令义务人履行一定的实体义务,以实现自身合法权益的诉。行为给付之诉通常分为积极行为给付之诉与消极行为给付之诉。

2、简述管辖的分类:

答: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其中又分为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裁定管辖,其中又分为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3、简述诉讼代理人的概念及分类:

答:民事诉讼中的诉讼代理人,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授权,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保护被代理人的民事权益,代替或者帮助被代理人实施诉讼行为的人。

诉讼代理人分为两种: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

三、论述题:

试述普通共同诉讼与必要共同诉讼的联系与区别:

答:必要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2人以上并拥有共同的诉讼标的。其构成条件如下:

1、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2人以上。

2、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因为共同诉讼人对于诉讼标的原先就存在的同时权利或义务;或因为同一事实或法律上的原因,共同诉讼人之间产生了共同的权利或义务。

3、在诉讼中共同诉讼人都参见诉讼,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认可,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

普通共同诉讼:就是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2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经当事人同意而进行的共同诉讼。构成条件:

1、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2人以上。

2、诉讼标的为同一种类,主要是指同一类型的民事法律关系,也就是说各个共同诉讼人与对方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是相同的。

3、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

4、当事人同意合并审理。(从性质上讲,普通的共同诉讼其实不是真正的共同诉讼,只是考虑到各个共同诉讼人之间请求的相连关系,合并审理案件,节约法律成本的一种诉讼。所以,在诉讼中其中任何一个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只对他自己产生效力。)

四、案例分析题:

甲市市民李小宝常年居住在甲市的A区,其在甲市的C区开了一家汽车修理铺。。。。。。。。。。。。。。。。。。。。。。。。。。。

答:

一、1、以汽车修理铺为被告。

2、ABCD区都有管辖权。

3、哪个法院立案受理了此案由哪个法院管辖。

二、由有管辖权的法院的共同上级法院指定管辖法院。

三、两个以上人民法院如对管辖权有争议,在争议未解决前,任何一方人民法院均不得对案件作出判决。对抢先作出判决的,上级人民法院应当以违反程序为由撤销其判决,并将案件移送或者指定其他人民法院审理,或者由自己提审。

民事诉讼法学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证明标准:是指统一且深入探讨证明标准问题的前提,有助于理清证明标准的性质、范 畴以及与其他相似概念相区别等问题。

2、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民事诉讼证据有三个 最基本的特征,即客观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3、法院调解:是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进行的,由此达成的协议,是人民 法院的审判职能活动同当事人的处分行为相结合的结果。

4、期间:是指人民法院、诉讼参与人进行或完成某种诉讼行为应遵守的时间。狭义的期间 指的是期限,广义的期间包括期限和期日。

5、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受送达人的行为。

二、简答题:

1、简述须用证据证明的事实及不须证明的事实:

答:

1、须用证据证明的事实:如果当事人对证据本身有争议时,为确认其真伪应要进行证明。

2、免证事实:①众所周知的事实②自然规律和定理③推定的事实④预决的事实⑤已为有效公证文书证明的事实。

2、简述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

答:

1、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①原始证据,即凡是来自原始出处,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也就是“第一手材料”②派生证据,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而是从原始证据派生出来的证据。

2、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3、简述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调解案件达成协议后可以不制作调解书的几种情况。

答:1.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

2、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3、能够即使履行的案件。

4、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条件。

三、论述论述民事诉讼中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

答:财产保全,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申请执行前,为保证将来的判决能够顺利进行,而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其处分的强制措施。建立财产保全制度,可以防止义务人隐匿、转移、挥霍其财产,逃避应当履行的民事、经济义务,从而保证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顺利进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先予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一方当事人预先付给另一方当事人一定数额的金钱或其他财务的法律制度。确立先予执行制度有利于及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许多国家的法律都规定了这一制度。

四、案例分析

答:

1、调解当天,谢某不能出庭,让其妻赵某出庭,应经由特别授权代理才可以,否则无法代替谢某出庭。

2、不合法。调解书必须经双方当事人签收才能生效,如果只向一方当事人送达并由该方当事人签收,而另一方当事人拒签收调解书的,调解书不能发生法律效力。

3、谢某不能出庭,应该给赵某出具授权代理书,方可出庭。

谢某拒签是,送达人员不应记为留置送达,应当及时反应情况,并进行下一次调节,直至双方达成协议。

民事诉讼法学作业4

一、名词解释:

1、起诉:是指当事人就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的行为。

2、既判力:既判力是指生效民事判决裁判的诉讼标的对双方当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强制性通用力。

3、公示催告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以公示的方式催告不明的利害关系人,在法定期间内申报权利,逾期无人申报,作出宣告票据无效(除权)的判决程序,属于非诉讼程序,即特别程序。

4、执行异议:指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并要求人

民法院撤销或者改正执行的请求,或案外人对被执行的财产的全部或一部分主张权利并要求人民法院停止并变更执行的请求。前种异议为执行行为异议,后种异议为案外人执行异议。

5、执行和解:指在法院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经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结束执行程序的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简易程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答:特点 :

1、起诉方式简便

2、受理程序简便

3、传唤当事人、证人的方式简便

4、审判组织简单

5、审理过程简便序

6、审理期限较短

适用范围:

1、结婚时间短,财产争议不大的离婚案件,或者当事人婚前就患有法律规定不准结婚的疾病的离婚案件

2、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只是给付时间和金额上有争议的赡养费案件、抚养费案件和抚育费案件

3、确认和变更收养关系、子女抚养关系,双方争议不大的案件

4、借贷关系明确,证据充分,金额不大的债务案件

5、遗产和继承人范围明确,争议金额不大的损害赔偿案件

6、事实清楚,责任明确,赔偿金额不大的损害赔偿案件

7、事实清楚,案情简单,是非分明,争议焦点明确,诉争焦点明确,诉争金额不大的其他案件。

2、简述二审程序与一审程序的区别:

答:

1、程序发生的原因不同。

2、审理的对象不同。

3、适用程序不同。

4、裁判效力不同。

3、简述第二审人民法院对民事上诉案件的处理方法:

答:

1、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发回重审;

3、直接改判。

4、执行中止的法定事由:

答:(1)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

(2)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

(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

(4)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

(5)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况。

三、论述题:

试述民事再审程序

答:

1、裁定再审,指人民法院对自查的再审案件、检察院的抗诉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符合再审条件,做出裁定予以再审的诉讼行为。

2、另行组成合议庭,再审案件的审判组织职能实行合议制。

3、对再审案件的审判。人民法院适用再审程序审理再审案件时,基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监督权和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引起的再审,参加庭审的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与原审一样;而基于人民检察院抗诉引起的再审,参加庭审的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还应当包括人民检察院。

四、案例分析题:

案情:家住某市甲区的潘某(甲方)与家住乙区的舒某(乙方)签订房屋租赁合同,【 答案 】

1.法院用通知书驳回管辖权异议错误,应当使用裁定书;

2.可以起诉请求确认潘某负有订约义务,承担预约合同中的违约责任。

3.不能。仲裁程序中没有第三人,潘某进入仲裁程序没有仲裁协议作为根据。

4.不能申请再审,因为它不是诉讼当事人,可以提出执行异议。案外人可以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

5.可申请法院采取诉前财产保全措施。条件是潘某应当提供担保。法院准许必须在 48 个小时内作出裁定,立即开始执行。

上一篇:哈尔滨市中考满分作文-我们的生活需要雷锋下一篇:庐江县卫生局卫生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